科普书籍读后感范例6篇

科普书籍读后感

科普书籍读后感范文1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畅游学海,勇攀书山。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给我们增长我们的见识,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能力。。很难想象,不看书是多么可悲。

有人说,我们忙工作,忙学习,忙交际。没有看书的时间,这些都不是不读书的理由。读书对我们的生活有利无害。读历史类的书籍,我们可以得到经验教训;读文学类的书籍,我们可以获得警句名言;读管理类的书籍,我们可以获得处事感悟;读生活类的书籍,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经验。读书,等于是在给我们的生活指明方向,给我们的成功奠定基础。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读书让它成为北宋名臣;吕蒙一颗虎胆打江山,读书让他成为东吴大将;两把菜刀闹革命,读书让他成为开国元勋。读书,可以让有勇无谋的人变得智慧超群,可以让懵懂无知的人变得才华横溢。这些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哪一个不是日理万机?他们有时间读书,并且通过读书获得了更大的成功。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有什么资格不去读书呢?

有人说,我们学物理,学数学,学生物。读一些与之毫不相干的书籍又有什么用呢?这是大错特错。学习理科知识,注重理性思维,需要我们看一些文史类的书籍来调整,提高我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学习文科知识,注重形象思维,需要我们看一些科学性的着作来充实,提高我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不能因为看书对我们的成绩没有直接的作用就认为读书无用。读书的作用是长期的,不能在短期内看到效果。如果我们的脑海里充斥着化学方程式或者政治历史习题而容不下别的东西,我们的成绩不可能提高。

当然,更要读好书,不能不加选择的读书。对于那些格调低下,语言粗鄙,情节离奇,内容荒诞。我们应该把它们丢到垃圾桶,而不是放到书桌上。我们要读那些格调高昂,内容充实的书。读一些世界名着,我们可以学到写作技巧,,人生哲理;读一些杂志故事,我们可以学到交往方式,生活感悟;读一些报纸通讯,我们可以把握时事动态,政策趋向;读一些散文随笔,我们可以体味人性之美,品格之高。而读一些坏书,只能让我们心浮气躁,道德败坏,成为思想的毒瘤,一颗颗定时炸弹。

读书,也要会读书。读书,要掌握一些方法,让我们记住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感悟,更好的认识社会人生,更快的提高能力。读书时,要善于联想,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结合起来,要善于做笔录,将知识系统化,长期留在记忆里。而不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或者咬文嚼字,注重对文字的理解,忽视中心。只有合理的读书,智慧的学习,才能把读书的价值最大化。

四月二十三日,是世界读书日,四月是全民读书月。让我们在四月的春风里感受书籍的芬芳,体会学习的快乐!

最后,我送给大家一句冰心老师的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科普书籍读后感范文2

关键词:书籍设计;色彩;运用

色彩对于书籍设计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部色彩搭配合理的书籍,在营销过程中,对人的视觉冲击效果更好,更能激发人的购买欲望。色彩也是当前图书市场中,人们反映比较多的一个话题。因此,在书籍的设计过程中,加强色彩的运用,十分重要。色彩语言作为书籍设计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十分强烈的艺术效果,本文浅述了色彩对于书籍设计的影响以及色彩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1 书籍设计中色彩运用的原则

色彩语言在书籍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任何一部书籍的设计,无论是文字、图像还是具体的材料,都离不开色彩,比如文字有黑色、红色、蓝色等多种颜色,图像是彩色的,书籍的材料也是有颜色的。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首先对大脑产生的冲击的就是视觉,书籍设计中,人们对视觉感受要比对内容的感受快一些,拿到一本书,首先引起人注意的部分就是书籍的色彩,而非内容。所以,色彩对书籍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书籍设计的过程中运用色彩语言,需要掌握几个原则。

第一,要根据书籍的类别来选择具体的色彩。不同的色彩带有不同的情感倾向,一般说来,以红色和黄色为主的色彩是暖色调,而以蓝色和绿色为主的色调是冷色调。对不同种类的书籍要采用不同的色彩搭配,在多种颜色中进行变化时,要注意到色调的变化,一个色彩面转化为另一个色彩面的时候,需要利用中间的颜色进行一个平滑的额过渡,以避免由于色彩搭配不当而出现生硬的变化,影响视觉效果。比如对于幼儿类、散文诗歌类读物的设计中,应该要营造一种比较纯真可爱的感觉,所以可以选择一些透明度和纯度比较高的色彩进行书籍设计,而对于一些时尚类、设计类的书籍,要选用对比性比较强的颜色进行搭配;对于一些科幻类、玄幻类的书籍,可以用一些比较深沉的颜色来营造一种深邃的氛围;而对于管理类的书籍,则可以选用一些比较明朗简洁的颜色来进行设计。第二,书籍设计中各个部分的色彩运用要合理。书籍设计包括对封面、扉页以及书籍内文进行设计。封面是一部书的外表,人们看一本书时首先看到的就是封面,所以封面的设计更加重要。在封面的色彩设计中,不能有太强的冲击力,也就是说颜色的对比不能过于强烈,适合选择一些浅色系的颜色来进行设计,而内文的色彩则可以根据书籍的内容来确定,比如用不同的颜色来标注文章的标题、正文等。色彩的选择要有助于阅读,不能过于花哨,以免影响读者的阅读。第三,色彩的搭配要协调。一本书的外观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封面、书腰、书签带、封套等,扉页、出版说明、内容提要等是书籍的说明部分,内文是书籍的主要内容部分,这些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书,只有将各个部分之间的色彩进行合理的搭配,形成一个统一的色系和色调,才有助于书籍的阅读。第四,要考虑人的主观需求。在书籍设计中进行色彩的选择时,受到人的主观影响比较大,比如,不同的年龄、性别、风俗等因素,都会对色彩的选择过程带来一定影响。色彩的色系是选择颜色时常用的一个词语,色系大致可以分为十二种,比如,粉红色、奶油色等,这些颜色让人觉得整体色彩很可爱;而原色系、黄色系等,会让人觉得很轻松愉快;米色系会让人觉得很温暖、朴素;淡蓝色系会给人一种很清澈清爽的感觉,而深色系则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在进行书籍设计时,除了根据一些具体的要求进行颜色选择,书籍设计人员对颜色的选择还会受到自己主观倾向的影响。设计人员要将书籍本身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出来,色彩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现手段。最后,在进行色彩的选择和应用时,应该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根据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变化,来选取不同的色彩,使得书籍设计不断创新。

2 在不同书籍设计中色彩的选择

不同的书籍色彩的选择是不同的,下面就几种类型的书籍进行色彩选择的分析:

第一,儿童类读物。由于儿童读物的主要受众是儿童,他们具有天真、可爱、纯真等特点,因此在进行色彩的选择时,也应该要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选择设计。在色调方面一般是处理成高长调,可以提现儿童对外界世界的一种好奇心,也可以将书籍中的事物的特性展现出来,吸引儿童的兴趣,比如蓝色、黄色、橙色、黄绿色、奶油色等,这些都是儿童读物中比较常用的色彩,对儿童的吸引也比较大。第二,科普类读物。科普类读物一般具有一定的神秘性,所以在色彩的选择上,可以强调一种神秘氛围,比如一些深色系颜色的使用,可以很好地展现科普类读物的特点。比如较暗的紫色,很容易给人一种死亡的印象,但是含浅灰的红紫或蓝紫色,却给人一种宇宙的神秘与幽深的感觉。对于专业性、学术性比较高的书籍,色彩的选择上应该要尽量端庄、严肃一些,尽量使用比较深沉的颜色,比如灰色、深蓝色等,尽量不要使用高强度的色彩对比。第三,对于女性书籍的色彩设计。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对色彩的理解和喜好是不一样的,比如20岁的女性,一般比较喜欢白色、奶油色、黄绿色等,而30岁的女性一般喜欢白色、黑色、橙色等,五十岁的女性一般喜欢一些极淡的颜色。这一类书籍的装帧和印刷在整体上的光泽度都比较高,比如利用金、银等光泽度比较高的色彩来点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但这种光泽度比较高的色彩不适于大面积的使用,以免显得比较浮夸。第四,对于艺术类的书籍设计。由于艺术类的书籍在设计中需要有比较丰富的内涵,要有一定的深度,所以色彩的使用上切忌使用比较轻浮的颜色,书籍的设计中也可以根据艺术的类别进行设计,对于色彩的协调同样不可忽视。比如对民间艺术相关的书籍进行设计,可以选用红色和绿色的搭配,这两种颜色的搭配在某些场合是忌讳的,但是在民间艺术类书籍的设计中,就可以使用。再比如对建筑艺术类书籍进行设计时,由于内容的性质,可以采用黑色、白色、灰色等可以强调建筑艺术的颜色。具体而言,需要根据设计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变通,有的艺术类书籍在进行设计时,为了突出其内容的独特性,往往会用大面积的色彩和小面积色彩之间的对比,强调一种独特性,比如在封面设计中,纯色的封面上,一个高纯度的色点,这种强烈的对比,往往能给读者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

3 结语

色彩对于书籍设计而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书籍设计中,要根据书籍设计的内容来选择色彩的搭配,不同类型的书籍,色彩的选择也不一样,比如对于儿童类读物应该选用一些比较轻快的颜色,对于艺术类书籍,要选择视觉效果强烈的颜色进行设计,书籍设计中,对各个部分都应该加强色彩语言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俊.浅析设计色彩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科普书籍读后感范文3

关键词:科学教学; 科普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04)066-001

一提及阅读能力,大家会认为那是语文、英语等学科所重视的,而科学课程中不用强调。然而在实际的科学教学过程中,笔者越来越感觉到学生科普阅读能力的欠缺,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起大家的重视。平时我采用以下方法来引导学生的科普阅读。

一、结合教材,让学生喜欢阅读

在一些家长和学生的观念中,似乎只有《十万个为什么》才是科普书籍。其实,现在的科普类书籍很多很多,只要你教师留心,随时都可以找到和我们科学教材有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

1.利用《科学读本》,走进科学家的故事

现在有关科学家的故事的书籍有很多,但是有些书籍上的科学家由于学生的知识面有限,根本不知道他的贡献或者发明,看完以后毫无印象。于是我结合教材,引用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兴趣。比如教学《火山地震》时,引入配套辅助教材《科学读本》中《献身火山研究――喀夫特夫妇》一文;教学《地球的形状》时,引入该书中《环球航行第一人――麦哲伦》的故事;教学《水滴中的微生物》时,引入该书《微生物学的开山之祖――列文虎克》一文,这样不仅使教学工作顺利有序地展开,而且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书中人文精神的熏陶,真是一举两得。

2.结合语文必读书目,激发阅读兴趣

为加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个年级都有一些必读书目,其中少数是科普读物。但是,语文老师往往只注重语言、文学上的读书要求,这些科普读物学生常常不喜欢读。因此,我常结合科学课,让学生了解这些书中的大概内容,然后在他们的语文阅读要求时学生会感兴趣。在教学昆虫单元时,引入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故事,并引领学生阅读他写的《昆虫记》,每次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后来当语文老师要求他们读《昆虫记》时,很多同学都说已经看过了,这时,就能很有兴趣地完成语文老师的阅读要求了。所以我认为只要跟教材恰当地结合起来,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推荐优秀科普读本,扩大学生视野

短短的一堂科学课所讲授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科学探究》和《科学读本》的科普阅读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我经常向学生推荐科普读物,比如教学《健康生活》单元,课前我推荐了一套《未来科学家》《解读生命科学》的科普读物,书中提出并回答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眼鼻不会长错地方”、“现在的猿能变人吗”等等,于是学生也提出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将来人类的相貌可能会变成什么样;教学《我们的食物》后,课前我推荐了《让我们学会怎么吃》这本书,并且从网络上下载了最近比较关注的一些话题,如“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事件,让学生了解我们应该要关注绿色食品、倡导绿色食品。

二、结合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

当今社会,人们已经把一个人的阅读能力,视为其学力的重要标志,阅读能力的强弱,将决定其素质的高低,今天的阅读能力将成为明天的竞争力,所以阅读能力是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而科普阅读能力的培养尤其能提升学生整个的阅读能力。

1.训练阅读速度,提升收集信息能力

在信息时代,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如果没有快速摄入信息的本领,又如何去适应未来社会呢?有些科普文章只要学生了解一下大概内容,只要浏览其主要精神即可,因此,可以利用科学课上的3-5分钟时间让学生快速阅读,如那些科学家的故事,只要学生了解本课内容是这位科学家的发明或发现。

2.围绕问题精读,提升阅读思维能力

思维,是阅读过程中的最主要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阅读中积极主动学习的标志。阅读中升疑质疑、分析理解、综合概括等,都是科普阅读中需要培养发展的能力。但是如今的学生往往不太会带着问题阅读,尤其是一些科学知识隐含在内的文章,不像《十万个为什么》那样很明显的一问一答。这种文章在要求学生阅读时,我总是先自己阅读一遍,列出阅读提示,提出与本课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并在书上找到相应的答案或者自己归纳概括出相应的答案,有些问题中的问题还可以继续查阅其他科普书籍,进一步探究阅读,拓展自己的阅读面,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3.精选科普美文,提升鉴赏水平

“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水。

“眼睛睁得再大也不能把它们发现,显微镜下才现出它们的容颜。像针、像线、像球……形态各异,何止万千。面包因为它们更加松软,牛奶因为它们将会变酸。和动物、植物一样,它们也是地球的孩子。生命世界就是这样――千奇百怪,五彩斑斓。”――微生物

这样的科普美文,绝对不亚于语文课上的美文,因此,当教学到这些单元时,我收集一些科普美文,让学生高声朗诵,了解美文中的科普知识,体会美文中的文学美感,然后让学生模仿着接上几句几段,学生兴趣浓厚,文思如泉,居然发现每个学生都成了一个个小作家小诗人了。

4.手脑合作,提升动手创新能力

科普书籍读后感范文4

大体说来,信息技术教师读书,不外乎以下几种目的:一是为了解决教学中、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读,这是一种吃快餐式的读法;二是为了自身的专业发展而读,着眼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个体成长的追求;三是闲来无事,随手而读,却也偶有所得,乐在其中。开卷有益。

您是否因为读了某一本书而使久而未决的难题豁然开朗?您是否因为读了某一本书而对自己的教学之路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您有过上面的阅读体验,您是否愿意与大家分享您的这一次读书经历?

好了,还是让老师们用自己读书的心路历程和书中精彩的篇章来为我们娓娓道来吧!

主持人:魏宁(E-mail:qq:354986136)

技术是知识进化的主体。一般的论述中,“技术”被概括为“通过改造环境以实现特定目标的特定方法”。毫无疑问,信息技术也是一门技术,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掌握这门技术中的很多方面。

专业发展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教师对技术的学习也就永不停息、永无止境。在这夸父追日般的漫长奔跑中,我们感受到了技术学习的枯燥和痛苦,能够让我们坚持下来的,就是对技术的热情追求和探索精神。

对学习者来说,艺术类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享受快乐和陶冶情操的过程,而技术的学习过程却很大程度上需要我们的兴趣去支撑,只有在掌握它之后,才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一旦技术的难度使我们无法掌握它,就很容易让人灰心丧气。因此,技术通常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只有在驾驭它之后,才有一种可以俯视的成就感。

技术类的书籍,也多是一副冰冷的面孔,而我们对技术的学习,却又不得不与它打交道。因此,行文活泼、语言幽默、深入浅出、高瞻远瞩的技术类书籍,是信息技术教师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这样的书籍,更能让我们体会到技术的美感和热情。

技术的美感

技术本身是美的,因为技术的支撑――科学,本身就是美的。技术的美感正是来自于它蕴藏着的科学的美以及它的匠心和智慧。而当技术被糅合进作品和工具之后,又会从视觉和思想上给人美的启迪和享受。

艾萨克・牛顿在17世纪对光和色关系的科学发现,使得视觉艺术有了科学的实现基础,艺术家的创作也从感性向理性上升。技术常常依附于科学,因而技术的美感相比艺术来说更加理性。当我们现在回过头看一些历史上的很有名气的艺术品时,有时还会看到它们违反科学常识的痕迹,如透视和解剖上的错误,包括达・芬奇在内的名家也难以避免,因而他提出应该以科学的认识进行创作。

技术的传承,最容易采用的形式,就是书籍。一本好的技术类书籍,不仅能让我们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而且事半功倍。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某一方面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能够得到一本好书的指点,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类书籍几乎是凤毛麟角的,远远不像文学艺术类书籍那样俯拾即是。

如果技术类的书籍能够做到很艺术地来传承技术,实在是学习者的一大幸事。从李涛的《高手之路》系列书籍我们可以看到,有时看似很复杂的技术,学习起来其实很简单;而从李治的《别告诉我你懂PPT》中,我们又可以看到,有时自以为很简单的技术,掌握起来却并不容易。

能够让我们体会到技术美感的书籍,常常是依靠其作品的美感和语言的美感来打动人的,这类书籍,也往往以视觉艺术类的居多。通过计算机来创造和实现视觉艺术,已经成了技术与艺术最好的结合。

作品的美感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可能都对《照像馆的故事》有很深的印象,那驾四轮马车不知带领过多少人走进了图像处理的艺术殿堂。

《照像馆的故事》不只是一本书,同时也是一部大型情景化的Photoshop教学片。我们已经见过了太多的书籍加光盘的形式,尤其是教程类的书籍。这种司空见惯的形式中,书籍是平铺直叙的教程,光盘是配套的素材或者是视频格式的讲解。

《照像馆的故事》却不是这样。在它的三张随书光盘中,是作者巧妙的构思和呕心的制作。不仅仅是每个例子,甚至每个场景、每个道具,都是计算机精心绘制而成的。在点击一些物品时,甚至会标注上绘制所用的时间,有时一件简单的器具,就花费了作者30个小时的时间。如此认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们着实感动。

放入光盘,启动程序之后,即有一种观赏艺术大片的感觉,那些气势恢弘的渲染、精细入微的刻画,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的陶冶,更是心灵的震憾。

在300年前的一个小小的快乐镇里,衣冠楚楚的绅士驾着18世纪的四轮马车正风风火火地奔向阿道贝照相馆… …一部情景化的大型Photoshop交互式教学影片《照相馆的故事》正在上演。浑厚、震撼心灵的旋律伴随精彩绝伦的流动画面使人目不暇接,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的建筑楼群,生机盎然的非洲部落村庄,雪花飘飘、宏伟壮观的日本富士山,世界奇迹之一埃及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罗马的凯旋门,美国的自由女神,美丽可人的海底热带鱼,潺潺流水、风景如画的中国风… …

情景化的交互式教学,56个精彩的例子,从几何形体的绘画入门到富有质感的广告应用;从一笔一画的绘画技法,到形神兼备的插图插画;从色彩斑斓的高阶特效,到浪漫幻想的自由创作;从平面动画的渗透结合,到计算机绘画的语言探索… …让我们领略到了Photoshop无与伦比的强大功能和极度广阔的创意空间。

如果不是看到光盘中录下的制作过程,“狮王艳后”那幅作品很容易被看成某一著名画家的工笔力作。然而,它却实实在在是在计算机上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艺术化地创作出来的。书中的其他作品也都具有各自的技术和艺术特色。

如果学习能够成为一种享受,学习能够成为一种快乐,我们何乐而不学呢?

鉴君再现创作室的《照像馆的故事》在2000年第八届法国莫必斯国际光盘大赛中荣获“中国杯”和“技术奖”,虽然书中涉及的软件版本对现在来说有些古老,但它的艺术高度和技术水平仍是很多同类书籍不能企及的,当之无愧地成为计算机图像艺术的经典教程。

在国外图书中,斯迪夫・卡普林的《以假乱真的艺术》,也是一部极具美感的作品。卡普林是一位享有盛名的图像艺术家,也是一位务实高效的插画家以及蒙太奇魔法大师,他最了解迫在眉睫时,怎样才能快捷高效地得到充满想象力的创意图像。他熟稔计算机图像高手们常用的、并非广为人知的操作秘诀,对于那些想用Photoshop创建逼真特效的专业设计师、图像艺术家、插图画家、修版师和设计媒体与插图专业学生来说,他已成为他们追随的领袖榜样。在各个设计网站和著名杂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这本书的推荐、评价:

《以假乱真》一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书中那些其他书籍未曾论及的精华。蒙太奇艺术家们苦苦追寻的精彩技术都在此中。挖掘,深入挖掘,尽力挖掘吧。”

“全书文笔流畅,见解深刻,插图精美,基于大师自身的经验,一步一步教会读者……快速、易于掌握的捷径。”

“学习运用卡普林快速简单的捷径,再现令人惊异的特技效果,贯穿于书中精妙的提示,揭开了Photoshop技术的神秘面纱。”

这样的优秀书籍还有很多,如《Photoshop影像密码》、《Photoshop创意圣堂》等。

语言的美感

“在Lab模式下,读者如果拖动L滑块,直到将整个L通道湮没在黑暗中,将会惊奇地发现图像上还存在着一缕深蓝和一抹残红。热烈的红和冷静的蓝,感性的红和理性的蓝,在黑暗中也不会消失,如同黎明的晨曦和落日的余晖。”

这是《选择的艺术》中作者对Photoshop的描述。能够将深刻的认识以如此精炼和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相信它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对某一技术正确而敏锐的概括,也能折射出作者自己的技术功底:

“Photoshop就是这样一个软件,它把冷静和热烈、感性和理性不动声色地结合起来。在我看来,这正是它不同凡响的魅力所在。

可惜的是,在学习和使用Photoshop的过程中,许多人过多地让感性指挥自己的思维,很少对Photoshop进行过理性的思考。涂鸦是随意的,选择是随意的,校色是随意的,就连体会也是随意的,最终陷入颜色的漩涡不能自拔。”

在作者的笔下,就连工具箱中的各种工具都充满灵性,可爱至极,让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它们呢?

“在我看来,贝塞尔曲线就像乐器上的琴弦,能够弹奏出非常美妙的旋律,它使Photoshop充满了灵性。”

平面设计的初学者,常常对“通道”望而生畏,先入为主的恐惧会给学习带来很大的障碍,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通道的:

“其实通道冷冰冰的外表下是一颗睿智的心,如果你善待它,它会给你很多的回报。这是一位孤独的智者。”

对学习者而言,这些话不仅是鼓励,更是作者的期待,让人能够感觉到老师就站在身边,慈爱地对你说:别怕,不难学。

《选择的艺术》其实包括三本书,分别是《选择的艺术:Photoshop CS 图像处理深度剖析》、《选择的艺术:Photoshop CS图层通道深度剖析》、《选择的艺术:Photoshop CS2绘画技法深度剖析》,其中第一本书是这个系列的开路先锋,它的第2版已改名为《选择的艺术:Photoshop CS3图像处理深度剖析》。该系列书籍对Photoshop中最重要的通道、混合模式、图层、蒙版做了深入的讨论和剖析,并对鼠绘技法和两个最难理解和掌握的命令――“计算”和“应用图像”也作了深入剖析。

《选择的艺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展现了图像处理的精髓部分――如何选择。全书形式活泼,语言幽默,行文流畅,见解独到,案例精致且很有代表性,是Photoshop学习者很好的指路人。语言上的美感,是它的一个很吸引人的特点。作者凝炼而精致的语言,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会Photoshop的技术难点和真谛,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技术的美感。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无法对众多的优秀同类书籍作评和推荐,只选择部分代表性的书目列于文后。由于个人视野的局限,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但愿各位教师进行图像艺术的技术学习时,能够避免步入晦涩难懂的技术类书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从全局角度深入细致地进行技术升级。

技术与艺术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当我们有了一定的技术铺垫之后,我们也往往就有了一双可以发现美的眼睛。当我们的工作充满艺术,当我们的技术充满美感时,学习的过程也就充满了快乐。

相关图书书目:

《照像馆的故事》,鉴君,王且力编著,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0年1月。

《Photoshop创意圣堂》,[韩]金冬美等编著,郑振华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4月。

《以假乱真的艺术》,[英]卡普林著,杨志锋,杨昕立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

《选择的艺术:Photoshop CS图像处理深度剖析》,关文涛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1月。

《Photoshop图层与通道艺术》,雷波编著,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年9月。

《Photoshop修色圣典》,[美]马古利斯著,邓力文,毛晓燕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8月。

《Photoshop影像密码》(Photoshop解像),[台]游闵州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Photoshop Wow!book》,[美]戴顿,吉莱斯皮编著,贺倩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9月。

《Photoshop 影像修饰艺术》,[美]海恩斯,克鲁普斯,达根著,邓郑祥,张海燕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11月。

《选择的艺术:Photoshop CS图层通道深度剖析》,关文涛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2月。

科普书籍读后感范文5

一、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学校是一个读书的地方,是书籍的海洋;教师是学生阅读的榜样和导师。但在我们的学校,尤其是广大的农村中小学,学生的阅读状况实在令人堪忧。农村地区本来就经济落后,文化闭塞,缺乏图书,广大师生缺乏必要的阅读条件,有限的图书和阅览室只是应付检查,摆摆样子,根本没有物尽其用;加之各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学生的大量时间花费在无穷无尽的习题作业上了。即使是学习的课本,也很少有同学能够通读理解;换言之,很少有同学能够读通读懂,更不要说课外阅读大量的书籍报刊了。

近年来视频文化的发展冲击,也使阅读越来越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改革开放初期,电视还未在广大农村普及,读书看报是人们了解信息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技术的普及,大多数人,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看电视上,尤其是娱乐游戏类节目对孩子的影响不可低估;而本世纪头几年,网络的普及对中小学生的吸引更为厉害。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排斥拒绝这些事物,它们正面优秀的方面值得肯定,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二、阅读的重要意义

1.阅读是学生精神发展的需求

众所周知,阅读是对人类文明和民族文明的了解与传承,我们的教育就是要用人类的优秀精神食粮滋养我们的学生,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为他们的成长与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书籍,特别是经过了时间筛选与沉淀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最重要的精神食粮。而伟大的作家一定是伟大的哲学家和伟大的思想家,阅读他们的作品,让学生认识他们伟大的灵魂,经受心灵的洗礼,从而影响学生的情感及对人生的态度。

2.良好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

只有在学生时代热爱书籍,热爱读书,才会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教育基础,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自觉阅读,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形成健康的思想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课堂外有万水千山,阅读中有万紫千红,阅读是打开教育困境,尤其是语文教育困境的一把钥匙,只有运用阅读这把钥匙,才能打开教育的全新局面,迎来教育的新天地。

3.阅读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需求

广泛的阅读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有人把阅读激发起来的思维,比作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开花结果,获取收成。学生阅读思考越多,内心就会越发激起热爱书籍的强烈兴趣,学习的兴致就会更高。因为一个人的阅读越广泛,越丰富,他学习的智力背景就越深厚,学习起来就越轻松。课外阅读的材料里有无数个触点,是与课堂上教材内容相通的,课内课外相结合,既可以加深学习的深度,又可以拓展学习的广度。

4.阅读有利于转化差生,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死读书,读死书,把学生变成了识记知识的机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扼杀。所以,鼓励学生走近图书,阅读书籍,振奋他们的精神,激发他们的思维,产生思考学习的愿望,就能很好地引导转化他们的学习状态。“只有当儿童的智力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阅读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在这种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才会逐渐培养发展起来。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及方法

古今中外的优秀典籍浩如烟海,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一定要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要由易到难,由远及近,由博而约。教师要根据学生系统教育的整体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有目的、有计划地制订学生课外阅读计划,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1.要求学生阅读中外名著

名著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精湛绝卓的艺术历久不衰,老师要根据教材所涉及的名著,开列一学期,一学年,甚至三年的阅读计划,在课堂上引导赏析,激发阅读兴趣,引导他们课外阅读。这样常年坚持,由少而多,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2.根据实际成立班级读书角,丰富同学们的课外阅读

班级要订阅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报刊,如《读者》《散文》等优美时文,并鼓励同学们自捐书报,丰富同学们的阅读内容,充分发挥有限条件的最大效益,丰富同学们的阅读生活。

3.名人传记及科普书籍也是中学生不可或缺的阅读材料

伟人以其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的精神品质感染着人们,同学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感受他们的成长经历,对同学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无声的榜样和教育;而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既可帮助同学们了解科学知识,又可激发他们对于科学探索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具体的阅读方法很多,可因人因时而异,既要使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又要做摘录,写感想,不必拘泥于一定形式,要每天坚持,又可在节假日等时段重点阅读。

科普书籍读后感范文6

摘要:现今不少幼儿园都以“分享阅读”、“早期阅读”作为园内特色,但园内图书区材料的投放与使用的实际情况是否符合阅读特色仍有待考察。文章主要选取贵州省某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的3个班级(随机抽取大、中、小三个年级班)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与访谈,研究得出各班图书区角投放的图书总数、图书种类、图书来源以及一周内各班级图书区角的基本使用情况等内容,并对材料投放现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 :幼儿园图书区;材料;投放;使用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134-03

一、问题提出

图书区,是班级幼儿进行自主阅读图书活动的专门区域。图书区所提供的阅读材料会直接影响幼儿早期阅读兴趣、语言能力、社会认知的发展。因此,合理投放图书区的材料应作为幼儿园教育促进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首要前提。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观察法(自制观察记录表)、辅以访谈法。

2.研究对象:图书区观察、部分幼儿及教师访谈。

3.调查内容:各班图书区的图书总数、图书种类、图书来源及一周内图书区的使用情况。

4.实施过程:

(1)以图书区与幼儿阅读、图书等为

关键词 ,进行文献检索,查询相关研究成果,对幼儿早期阅读材料进行分类,自制观察记录表,预设访谈提纲。

(2)对园内班级图书区进行综合观察,并在大中小三个年级班中随机抽取一个班,进行系统观察与半结构化访谈。

(3)对搜集的观察数据进行处理、对访谈内容进行质性分析。

三、调查结果总述

通过三周对不同年级班图书区的调查,初步可得出以下结果:

1.图书区设置情况。所调查三个年级班中均设图书区,且与美工区相连。美工区与图书区在材料与功能上具有互补性与相似性,区角设置在相邻位置起到相互辅助、辐射共振的功能。

从图书区安智位置来看:小班图书区位于教室靠里的位置,离进门较远,便于为幼儿阅读提供较安静的环境。中大班均设在进门不远处(与教师摆放班级所需生活物件的桌柜相邻),可方便教师查阅书籍。

从图书的投放方式上看:大班对类型、内容不同的图书(绘本与科普常识)进行了分类投放。小、中班的图书区的材料则未显示出投放规律,图书摆放杂乱、书页脱落,缺乏基本的图书投放方法。

2.图书区投放的阅读材料种类及来源。

(1)图书区阅读材料总数及来源。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小班图书区共投放书籍55本,中班共投放49本,大班投放30本。通过访谈得知:个别班级教师表示图书区内投放的书籍95%以上来源于幼儿园经费购买,小部分是幼儿家中带来,部分班级的图书全部为园内配备。

(2)图书区阅读材料种类。(如下表)

注:本文将“师幼共同读物”界定为图画占页面50%左右,故事内容及寓意较复杂的书籍;图画书也可称绘本(国外与台湾地区多称图画书为“绘本”)

从以上三个表,可发现研究班级在图书区投放阅读材料存在以下共同情况:阅读材料的投放量严重不足,远低于当前国际研究成果;可供幼儿独立阅读的书籍(如:图画书等以图画表现文字内容的书籍)所占比例仍然偏小,即使投放的图画书也是以国外绘本为主,缺少国内优秀图书;幼儿的阅读材料种类不够丰富,除了大班以外,中班与小班的国外绘本都来源于幼儿园所定的《东方娃娃》杂志,以致书籍重复率较高,且大量课程配套教材混于其中。

3.班级使用图书区阅读材料的情况。一周内,调查班级除大班幼儿每日利用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衔接空当自由使用阅读材料外,其余两个年龄班的幼儿并未出现自主使用图书区阅读材料的行为。年龄班教师对图书区角的使用情况是:一周内,仅有大班教师组织幼儿选择图书区角材料进行自主阅读,使用分享阅读材料引导幼儿开展早期阅读活动,其余班级未利用图书区角组织活动。

四、问题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发现,该幼儿园图书区角材料投放上存在一些普遍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具体如下:

1.阅读材料的种类单一。幼儿图书内容是营养均衡的大餐,不仅要有科普知识、文学故事,还应该包括艺术绘画、百科全书、历史传记等。但调查结果显示:大班仅有绘本和科普常识两类书籍,且绘本中不重样的只有8本,换言之每本故事都有3~4本一样的,当然,每本图书多投放几本可以减低幼儿出现争抢图书的现象,但图书内容种类的缺少易引发幼儿失去与阅读材料互动兴趣的问题。中班的图书投放里没有一本专门的科普书籍,随着中班幼儿经验范围的扩大,孩子对一些生活中常听却不常见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迫切需要从阅读中获得这些信息。

对幼儿阅读书籍内容偏好进行调查,其中显示:选择阅读科普百科类书籍的幼儿人数占到总数的42%。幼儿对科普百科类知识的好奇,面临读物中这类图书的缺失,无疑是早早地关上了孩子通向科学未来的大门。

2.阅读材料缺乏针对性。绘本(又称图画书)是幼儿阅读材料中最普遍、最主要的一种类别。调查结果显示:三个班级的绘本都以国外绘本为主,这样的情况容易产生以下问题:这些绘本是否能被该年龄阶段的幼儿所接受?绘本内容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发展?

很多研究都表明:国外绘本较国内绘本来说画面风格的个性更突出、绘画线条的冲击感更强,用色上也会与故事所表现的内容、情感一致,在内容上更富创造性与寓意,符合幼儿天马行空的想象方式。这些都是国外绘本中突出的优势,但在小班调查中,请幼儿挑一本最想听老师讲的一本故事书,五名幼儿都选择的是我国出版的图书,这些图书封面的视觉特点是:图像人物简单偏向电脑动漫设计风格,颜色以红黄等暖色调为主。园里投放的国外绘本的人物多为手绘风格,且以冷色调为主。然而,大班孩子在调查中,就选择了国外绘本,因为大班幼儿有了识字的基础,对故事情节能基本了解,国外绘本里滑稽、无厘头的内容与画面张力更能满足孩子们的创造性想象。

幼儿读物是色彩图画的艺术美与故事内容的文学美两者间的融合。因此,除图书外在形式上要符合年龄阶段幼儿的审美要求,还有图书内容的适宜性。小、中班的绘本几乎都来自杂志《东方娃娃》,绘本寓意上,多数都超过小班幼儿的认知范围与生活经验。

例如,经典绘本《爱玛的乌龟》,讲述一只乌龟听主人说了很多遥远的国度,那里有非洲大象、澳洲袋鼠、印度老虎和中国熊猫,乌龟就有了一个要亲眼见到它们的梦想,并依靠自己一步一步地爬行最终实现了环球旅行梦。这部绘本传递的感情是:鼓励孩子有梦想并坚持自己的梦想,用实际行动去实现它。

调查实际情况是:小班幼儿听后大多说“大象我见过”、“大象鼻子长”、“熊猫动物园里有”等。幼儿通过阅读理解获取的信心与图书内容间产生的鸿沟,难道是绘本内容有问题吗?显然不是,只是这些绘本内容与表达寓意都超出了小班幼儿的认知范围,所以这些图书也难以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因此,教师在投放阅读材料时要“量体裁衣”,不同年龄班级所投放图书应符合年龄班幼儿特点:以图画书来说,小班幼儿喜爱的故事形象更偏向于生活中常能见到或听到的人物和以卡通形象出现的小动物,图画书的内容要简单、贴近幼儿的生活;图书的外观设计上,偏爱单幅画页、图画版面大、颜色明快的图书。中班幼儿通过学习,已经能注意到故事所描绘的意境、表达的人物情感,思维更富有想象力,仅仅只是简单生活化的情节难以满足幼儿,中班幼儿偏好的图画书是情节内容、人物情绪有明显波折,富有小寓意的故事。进入大班,幼儿的创造性想象的发展,对一些匪夷所思的新异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究的欲望,他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故事人物的情绪、情感、还会对非逻辑的奇思妙想、出乎意料的神奇、神话故事充满好奇。这些都是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在图画书选择上出现的明显差异,在投放阅读材料时,教师要把握本年龄阶段幼儿的阅读偏好与发展需要,才能真正起到阅读材料既满足幼儿阅读兴趣又适应幼儿发展需要的作用。

3.图书区缺乏管理。这里提到的“管理”既包括对图书区的宏观管理,即幼儿园对各班图书区角的管理。幼儿园对各班图书区的设置、材料投放、环境布置等没有统一的规定,从而出现各班情况良莠不齐的现象。还有另一层面的管理,即各班教师对班级内图书区的管理,有些班级图书区的图书摆放不分类,教师对图书破损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图书常年不换、书架落满灰尘,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引导幼儿爱护书籍?

除此之外,教师使用图书区材料进行教育的落差也很大,有的班级承担“分享阅读”的课题,一周内有关语言(包括儿歌、故事、谈话等)的教育占了80%,而有的班级一周内语言教育活动为零,幼儿处于前阅读阶段,除大班孩子处于识字的启蒙阶段外,大部分幼儿都只具备了接收“图画语言”的能力,对图书里的“书面语言”都需要依靠教师悉心引导他们进行早期阅读,否则幼儿很可能在前识字阶段都在进行“假装阅读”,长此以往,必定会阻碍到幼儿书面语言意识的发展。

图书区材料更新是引起幼儿阅读兴趣的重要法宝,也是班级内部管理图书区角的必需途径,教师可利用各种资源。

例如:幼儿家长、幼儿园各班级之间进行阅读材料的分享、互换活动,保证幼儿能扩大视野,接触更多阅读材料,才能不断激发幼儿探索阅读材料的兴趣。除此之外,一个干净、温馨的图书区环境也会得到更多幼儿的亲睐,更好地发挥图书区角的功能。面对图书的破损、凌乱局面,教师如果工作繁忙实在无暇顾及那些“负伤”的书页,大可以组织一次“给图书看病”的活动,通过对图书的拟人化加工,激发幼儿内心的保护欲,自发地爱护图书,还可以发动幼儿一起粘补图书,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合作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谨记:幼儿才是图书区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史风艳.创设幼儿园图书区角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