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概述范例6篇

药理学概述

药理学概述范文1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 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实极混乱,试归纳如下。

1.按地域来源或产地划分。即外国制造和主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这在现代医药学刚传入我国的初期,似可理解。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蔊菜素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这些药物,事实上是西药,而不是中药。故此种划分,显然不合适。

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很多现在所称的西药如黄连素、延胡索乙素、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药物等,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用。更在我国古代,早就用雄黄(硫化砷 ass)炼制(氧化)而得中药砒石,即三氧化二砷(as2 o3)可见砒石乃为人工合成的中药。

3.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 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或称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硇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4.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作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在五十年代以前似可理解,而今,显然更不合适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是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亦有丸、散、膏等剂型。

5.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更在临床有时可遇到这样情况:某中医开了一张中药处方,且方中药物为常用中药,而有的中医则认为其不是中医药处方,而是西医药处方。因为方中药物并未考虑中药基本内容——内涵,又违背中药使用规律,实属通称的中药西用。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 确定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 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 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 (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 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 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 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见后)。

药理学概述范文2

本体(Ontology)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后,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迅速形成一个研究热点。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将在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图书情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从中医药领域本体构建、基于本体的中医药语言系统和应用系统三方面对中医药本体研究进行概述,并结合发展现状对其进行展望。

1 本体与本体构建

1.1 本体的概念

本体是源于哲学的一个概念,原指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物的系统描述,即存在论,后衍生到语言、信息、知识系统等领域,被定义为“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目前,关于本体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但不外有两层含义:一是哲学领域的存在,是本体论的研究对象;二是延伸到特定领域之中,指某套概念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形式化表达,包括概念化、规范化、形式化和共享4个特征[1]。

从本体的内涵上看,综合不同学者的认识,本体大都被认为是信息、知识的底层构架工具,用于组织较高层次的知识抽象,是领域知识概念化、形式化的说明,也可以是特定领域内“人机交流”的语义基础,即提供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共识。按照领域依赖程度,本体可以分为顶层、领域、任务和应用本体4类;按照主题可分为知识表示本体、通用本体、领域本体、术语本体和任务本体。中医药本体主要用于描述中医领域知识的专门本体,是专业性本体,一般属于领域本体和知识表示本体。

1.2 本体构建工具与描述语言

在本体构建方面,一是利用已有的叙词表或术语词典进行改造;二是利用现有信息和领域专家从头做起,而以后者较常用。目前已经得到公认的方法包括Bemeras法(KACTUS法)、SENSUS法、“骨架”法、企业建模法(TOVE法)、Methontology法等。Gruber[2]于1995年提出了本体构建的五条规则(明确性和客观性、完全性、一致性、最大单调可扩展性、最小承诺),但本体工程构建方法尚处于相对不成熟阶段。本体的构建工具也有很多,包括protégé、WebOnto、Ontolingua、OntoEdit、Ontosaurus、OntoEdit、IBM Ontology Management System等,其中,protégé 是斯坦福大学开发的使用较为广泛的构建工具之一,目前已有4.0版本。

本体要对概念进行清晰的、形式化的描述,须有相应的描述语言和建模元语(本体描述方法)。本体描述语言一般应具有良好定义的语法、语义,有效推理和良好的表达能力。本体描述语言有很多,包括RDF和RDF-S、OIL、DAML、OWL、KIF、SHOE、XOL、OCML、Ontolingua、Cycl、Loom等。2004年,W3C了支持语义网的2个技术标准——RDF和OWL。OWL建立在RDF基础之上,能够确切地表达词表中术语的含义和这些术语的关系,相对于RDF,OWL能够更好地表达语义[3]。Perez等[4]归纳出5个基本的建模元语,即一个完整的本体应该具有类、关系、函数、公理和实例5个部分。

2 中医药本体研究

2.1 中医药领域本体构建

中医本体的构建是通过对中医概念的提取、关系的分析,将中医知识明确、规范地表达,以便于知识的共享和传承。中医药知识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本体构建的复杂。在分类上,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KI)课题中的中医本体的划分中就有中医诊断方法、中医术语、中医证、中医脉象、中医病机等30多个中医本体类。在NKI基础上还构建了中医舌诊本体和中医肝病本体[5];此外,中医概念的不规范和多重性使得其本体构建更加复杂。因此,中医领域的本体构建多是从其子领域进行探索性研究。

在理论研究上,高氏等[6]认为,构建中医本体是在语义层次发掘中医知识的基础,并就中医顶层本体的概念及其与领域本体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原则及其在中医顶层本体构建过程中的应用做了初步的探索。

在构建过程中,一般采用protégé工具加OWL语言的模式,侯氏等[7]探讨了中医治则治法的逻辑框架,将中医治则治法分为治则、治疗性常体、治疗属性、治疗语义、治疗操作等大类,对各类概念进行细化,初步建立了中医治则治法的本体,并讨论了其与中医顶层本体的关系。纪氏等[8]以针灸学为特定领域,探讨基于本体论的针灸学领域本体构建方法,初步建立针灸学领域本体框架模型。林氏等[9]构建了中医骨伤古籍小本体,解析了OWL表达的语义关系,尝试实现骨伤古籍语义检索系统,对其进行了系统功能演示及评价。

由于中医领域本体构建的复杂性,利用已有本体或叙词表进行改造而构建新的领域本体也是一种方法。如谷氏[10]通过实例阐述了中医古籍文献领域本体的建模依据与方法,认为古籍本体构建是必要的,目标是为数据库的应用服务,其构建过程需要专业叙词表的支持。李氏等[11]参照《中医脑病学》和《临床中医脑病学》的理论体系、复用已有中医学本体,将中医脑病学本体顶层概念分为13个大类,构建了包括概念及其概念间相互关系在内的中医脑病学本体,并对中医脑病学本体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复杂性、层次性、模糊性、差异性和兼容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周氏等[12]探索了中药领域本体的构建,提出了按照自然属性分类法建立概念关系体系,进而构建中药领域本体。

此外,刘氏等[13]还进行了基于历史文献的中医药本体的自动构建研究,利用历史文献及公认的领域知识对中医药核心概念进行全面诠释,解释中医病、证、方、药等核心概念的实质与内涵,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理论和技术方法对已有公认领域知识,并借助领域专家知识,实现基于网络的知识采集与加工,建立起受限文本的本体自学习机制,从而实现领域本体概念描述体系的自动构建。

2.2 中医药语言系统

中医药语言系统(TCMLS)属于术语本体方面的研究。语义本体可以解决“人机”交流障碍,从而利于知识共享,中医知识在交流与传承上的障碍更加明显,因此中医药语义本体意义重大。自2001年开始,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全国30多家中医院校和多家科研单位,开始建立“中医药学一体化语言系统”。该系统以本体论为指导,按照本体论原理进行设计,旨在建立一个计算机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包含中医药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中国医药学检索语言集成系统和机读信息资源指南系统,形成中医药学及其相关学科的语言系统平台。目前,该系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传统医药本体,有16个一级类目,共编录12862个类[14]。

林氏等[15]对中医药领域概念表达的特点和中医药检索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中医方剂学领域本体的构建过程为例,说明本体在中医药自然语言语义化和信息表示上的优势,提出对中医药概念的表达不必单纯地强求标准化和一致性,认为本体可以完整、忠实、准确地表达中医药传统理论的语义,并做到机读、通用、可共享。

曾氏[16]论述了基于本体论的TCMLS构建的思路、设计原则及架构,包括术语及定义的采集范围及标准、定义类和类的等级体系、语义关系等,认为在目前国内外缺乏构建领域本体的成熟流程、方法和标准规范的状况下,TCMLS的建立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知识,促进中医药学术语数字化、标准化,实现中医药知识的再发现具有重大意义。

2.3 基于本体的应用系统

本体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解决知识交流障碍,表现为信息系统和语义网的构建;一是领域知识的获取。在信息系统建立上,郑氏等[17]开发了基于本体的名老中医医案研究应用系统,主要功能包含系统管理、古籍本体、名医医案、应用分析等功能模块,实现了用本体描述语言OWL对中医经典古籍及中医医案进行结构化的解析,为利用本体和先进的关系数据库技术结合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基于本体的知识获取主要是从操作性知识中利用本体的属性和关系进行推理,从而分离出领域知识。周氏等[18]用NKI本体语言描述医学本体,并利用医学本体的属性和关系进行基于公理的医学知识推理,进而获取医学知识。曹氏等[5]在构建中医舌诊本体基础上,用本体+框架的方法表示中医舌诊知识,并进行基于公理的中医舌诊知识分析和推理,获取舌诊知识,基本能够符合临床情况。

蒋氏等[19]认为,中医领域存在大量非结构化知识,难以被深入获取,因此,他们提出一种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获取方法,对选取的单一医案中蕴含的知识进行形式化表示,构造中医领域的语义网络,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抽取中医领域的概念语义场,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中医领域的知识获取。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构建知识库,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联合开发的基于本体的中医专家临床病案知识库[20]。通过电子病案获取专家的临床经验和诊疗知识,将病案蕴含的知识转化为半形式化的文本知识,进而转化为形式化的知识,最后定义中医学公理,存入NKI知识库和病案库,形成结构化的中医知识。

3 展望

尽管中医药本体构建研究也随着本体研究的升温逐步开展,但大多从具体的分支领域进行本体构建与应用研究,涵盖面很小,缺乏深化研究。构建本体的目的在于应用,但迄今真正的应用成果却很少。中医本体构建从整体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为缺乏深化的理论研究、实现中医药术语概念的规范化和语义关联困难、古医籍中术语概念与现代词汇的对应等。因此,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应深化本体构建、映射、语义网、知识推理和应用方面的研究,使中医领域本体真正能成为中医药知识工程、信息处理、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的基础。

中医药理论知识体系的复杂性使中医在知识传承、知识共享、知识交流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障碍,这也是长期以来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之一,而中医药本体构建的目的恰恰是明确规范地、形式化地说明中医理论知识体系,给出中医知识的共享模型。因此,中医药领域本体构建是中医药信息处理、知识传承与共享的重要基础,尽管存在很多困难,但中医本体将在中医药知识工程、中医信息系统、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等多个方向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 Studer Rudi, Richard Benjamins, Dieter Fensel. Knowledge engineering:principles and methods[J]. 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1998,25(1/2):161-197.

[2] Gruber T. Towards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ontologies used for knowledge shar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1995,43(5/6):907-928.

[3] OWL Working Group. Web Ontology Language[EB/OL].w3.org,

2009-06-18.

[4] Perez AG,Benjamins VR.Overview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reuse components:ontologies and problem solving methods[D].IJCA,1999.

[5] 曹宇峰,曹存根.基于本体的中医舌诊知识的获取[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23(3):31-34.

[6] 高成勉,包含飞,周 强.本体构建原则及其在中医顶层本体构建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8,21(5):581-583.

[7] 侯 玉,张昌林,周 强,等.Protégé在构建中医治则治法本体中的运用[J].医学信息,2007,20(11):1866-1871.

[8] 纪 军,徐明曙,杨韵华.针灸学领域本体构建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29(5):25-28.

[9] 林尔正.基于中医骨伤古籍本体的语义检索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学院,2008.

[10] 谷建军.基于叙词表的中医古籍文献领域本体建模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

[11] 李 毅,张梅奎,杜 侃,等.中医脑病学本体的探讨及其构建[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6):96-101.

[12] 周 扬,王振国.中药Ontology概念关系体系的构建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3):96-97.

[13] 刘 耀,穗志方,周 扬,等.中医药本体构建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26(4):58-63.

[14] 汤萌芽.中医药本体工程及相关应用[D].杭州:浙江大学,2007.

[15] 林丹红,钟 伶.Ontology在中医药概念表达中的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7,28(6):545-549.

[16] 曾 召.本体论在中医药学语言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16(1):4-6.

[17] 郑 健,李其铿.基于本体的名老中医医案研究应用系统[J].科技信息,2008,18(28):425-426.

[18] 周肖彬,曹存根.基于本体的医学知识获取[J].计算机科学,2003, 30(10):35-40.

药理学概述范文3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 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实极混乱,试归纳如下。

1.按地域来源或产地划分。即外国制造和主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这在现代医药学刚传入我国的初期,似可理解。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蔊菜素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这些药物,事实上是西药,而不是中药。故此种划分,显然不合适。

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很多现在所称的西药如黄连素、延胡索乙素、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药物等,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用。更在我国古代,早就用雄黄(硫化砷 AsS)炼制(氧化)而得中药砒石,即三氧化二砷(As2 O3)可见砒石乃为人工合成的中药。

3.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 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或称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硇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4.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作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在五十年代以前似可理解,而今,显然更不合适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是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亦有丸、散、膏等剂型。

5.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更在临床有时可遇到这样情况:某中医开了一张中药处方,且方中药物为常用中药,而有的中医则认为其不是中医药处方,而是西医药处方。因为方中药物并未考虑中药基本内容——内涵,又违背中药使用规律,实属通称的中药西用。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 确定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 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 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 (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 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 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 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 2.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国药概念内涵 (1)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以组织形态(有时称病理形态)、生理 功能、生化变化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述机体的功能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的标准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依据;如果采用药物治疗的话(因尚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物理疗法、手术等),主要考虑影响机体病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而选用相应药物以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强调的是外因对机体功能指标的针对性而较少考虑机体内因的综合影响。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 (2)西药概念内涵 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 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 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 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 、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至于生物活性则考虑各个药物各自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 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

药理学概述范文4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实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但是,如果没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则会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学生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大类型。 一、出现在基本操作上的错误 1称量药品时,把如NaOH之类的固体物质直接放在称量盘中,导致称量盘被腐蚀。天平调平衡之前,没有把游码移至零位置处,导致天平称量不准。 2取用固体药品时,用手而未用镊子夹取颗粒状固体药品。取用粉末状药品时,没有用纸条把药品送入试管底部,而直接从试管口倒入,结果使药品沾附在试管口的管壁上。 3对于液体药剂,量取时,超过试管的1/3,导致振荡试管不方便或溅出来了。给试管加热完毕,未待试管冷却就立即用冷水冲洗试管,导致试管骤冷破裂。在给试管内滴加液体时,滴管插入试管内,造成药剂污染。 4实验完毕,把反应剩余的药品倒入原试剂瓶中或随意丢弃,造成药品污染和药品浪费。 5保存试剂时,未按照试剂的要求存放,如浓硝酸、浓氨水等物质没有及时密封避光保存,从而使试剂药品失效。 二、出现在实验设计上的错误 1制取氧气、H2还原CuO时,大试管管口没有稍向下倾斜,导致试管破裂。 2制取CO2时,错用硫酸和碳酸钙反应,导致反应很快停止,无法收集到CO2气体。错用浓HCl,使产生的CO2气体不纯,影响实验效果。 3在进行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点燃前,未进行验纯,贸然点火,出现爆炸。 三、出现在表述中的错误 1用结论代替实验现象。表述实验现象时,常常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错误地表述为实验现象。如向含有CO32-离子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溶液,往往错误地表述成“有CO2气体产生”,或错误地表述成“CO32-离子和HCl反应生成了CO2气体”。而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有气泡生成”。 2把性质表述成实验现象。物质的一些性质是不能观察到的,但是学生经常把它错误地表述成实验现象。比如在制H2时,学生错误地描述为“放出一种无色比空气轻的气体”,应该表述为“放出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3把反应条件表述成实验现象。化学反应一般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但是学生却经常把反应条件写成了实验现象。如把点燃表述为燃烧,“点燃”是反应条件,而“燃烧”才是反应现象。 4表述不完整。表述实验现象,应该把反应的整个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都要完整有序地表述出来,而学生却往往只描述反应的最后现象。比如向碱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后,再向其中滴入HCl,学生只简单地描述为“先变蓝,后变红”,应该描述为“先变蓝后,滴加HCl,蓝色逐渐变为紫色,最后变为红色”。 5混用概念。化学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概念不同,其含义也不同。如把通入、滴入、加入乱用,点燃、加热、高温混淆,致使语言不准确,语意不清。通入适用于描述气体,滴入适用于描述液体,加入适用于描述固体。

药理学概述范文5

【关键词】高职 药理学课程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 递质 受体 药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62-02

药理学是药学、护理学、医学生物技术、医药市场营销等高职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药学与医学、药学与生物学的桥梁学科。根据药物的作用部位,药理学一般分总论、传出神经系统药理、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循环系统药理、内脏系统药理、内分泌系统药理、化学治疗药物药理这7个板块进行讲授。该课程涉及的药名复杂拗口,药物作用机制抽象难懂,且需要以扎实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同时,高职学生对该门课程涉及的内外妇儿等临床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觉内容抽象、枯燥、烦琐,学习兴趣不高。

按照当前主流高职药理学教材的章节排序,“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是总论后第一个各论板块。该板块是总论《药物效应动力学》所讲述的受体理论的实际应用,涉及多种受体、递质、药物,历届学生常反映此内容很难掌握。而作为第一个板块的传出神经系统药理若未能较好掌握,将会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整体学习兴趣,降低学习主观能动性,对后续课程的教学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清晰地讲授作为对传出神经系统板块提纲挈领的“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可使高职学生提高对传出神经系统药理的学习兴趣,并准确地掌握这个板块以至整门课的内容。笔者对“传出神经系统药理”章节的授课经验及体会进行总结,以期为高职学生学好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提供参考。

一、高职药理学课程“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教学现状分析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章节的讲授内容包括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递质与受体,以及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作用方式与分类。要求掌握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机制)及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熟悉传出神经的受体:胆碱能受体(M、N)、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α、β)的分布与效应;了解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的合成、释放和代谢。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高职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相对欠缺。若授课过程中仅按照课本编排顺序逐条逐页机械地进行讲授,他们将无法找到知识之间横向纵向的联系,且无法与已学过的解剖、生理学知识建立联系,不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从因材施教的角度而言,对高职学生的授课更应该注重知识的重组与梳理,便于其进行系统的学习。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教学改进措施

桂林医学院高职类专业药理学课程采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第2版、“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理学》(罗跃娥主编)。笔者结合对“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章节的授课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改进措施。

(一)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解剖学、生理学知识讲授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在学习药理学课程之前,学生学过解剖学、生理学课程,并分别在这两门课程学过神经系统的解剖及其功能。在此基础上,先引导学生回顾神经系统的解剖: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与外周神经,本章节涉及的传出神经由自主神经与运动神经构成,属外周神经的一部分。自主神经又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因在神经节要交换神经元才到达效应器,因此有节前纤维与节后纤维之分;且自主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如心脏、腺体的活动不受意识所控制。体内大多数器官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但两者通常产生相反作用,即生理性拮抗:机体在紧张、应激的状态下主要由交感神经支配,在安静、休息的状态下主要由交感神经支配。如机体在受到惊吓的时候,心跳加快,血管收缩,瞳孔扩大,支气管平滑肌扩张以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到体内;机体在安静和放松时,对外界的反应下降,进行休整和积蓄能量,表现为血管舒张、瞳孔缩小等。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内脏的支配表现为协调一致。对上述知识的回顾,有助于学生对本章节学习的内容进行知识的铺垫。

(二)建立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与上述知识的联系,讲授传出神经系统主要递质与受体。在“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章节中,教材引入了传出神经系统递质及其受体的内容。传出神经系统主要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兴奋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称为胆碱能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神经的称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然而,历届学生大多都难以准确记住胆碱能神经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兴奋都分别会产生哪些生理学效应。虽然课本有明确的解释,但学生因难以找到规律从而依赖于死记硬背,且经常产生混淆。针对此种现象,可结合课本“全部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属于胆碱能神经”,即“副交感神经的节前、节后纤维属于胆碱能神经”,启发学生把胆碱能神经的兴奋效应转换为刚回顾过的副交感神经的效应,且上述效应均为乙酰胆碱的生理作用;并结合课本“大部分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属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启发学生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效应转换为刚回顾过的交感神经的效应,且上述效应均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然后,向学生解释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都属于第一信使,即内源性配体。它们在体内分别以乙酰辅酶A和酪氨酸作为原料合成,在机体暂不需要这些递质的情况下,乙酰胆碱可被胆碱酯酶水解而灭活;去甲肾上腺素等可被单胺氧化酶、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水解而灭活。因此,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机体内脏活动的支配的协调统一,其实是通过对上述递质的合成与灭活的控制来实现的。

通过上述讲授,学生明白胆碱能神经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生理效应后,结合学生在药理学总论板块“药物效应动力学”一章学过的受体理论,重述配体在机体都有其受体的存在,自然地引入胆碱能受体与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这两类受体又有多种亚型,总的来讲,胆碱能受体分为M、N两大类,M受体激动的效应主要是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如负性心脏作用(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传导减慢)、支气管收缩、消化功能亢进(胃肠蠕动加快)、利于大小便排出(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括约肌舒张)、瞳孔收缩等;位于神经节的N1受体激动的效应主要是使神经节兴奋,因神经节分为交感神经神经节与副交感神经神经节,所以N1受体兴奋的效应较复杂,取决于哪类神经节占优势;位于骨骼肌的N2受体激动的效应主要是使骨骼肌收缩。去甲肾上腺素分为α、β两大类,这两大类受体激动的效应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如α1亚型主要存在于皮肤、黏膜、内脏血管平滑肌,兴奋该受体引起上述平滑肌收缩,外周血管张力增大,血压升高;β1亚型主要存在于心脏及肾脏,引起正性心脏作用(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传导加快)以及肾素分泌,从而升高血压;β2受体主要存在于冠状动脉、骨骼肌血管,兴奋该受体引起上述血管舒张,并引起支气管舒张。

(三)从递质与受体的功能,引出调控传出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药理学的重c是药物对疾病的调控。通过上述授课,学生掌握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受体及其生理效应后,教师首先向学生强调,在病理状态下,患者机体的生理功能在某些方面是失常的,如高血压时,可能伴随着外周血管阻力过高或心输出量过高的症状。因此,应用刚学过的上述知识,我们可以应用药物,通过控制对递质的合成或灭活,或者通过对相应受体的激活或拮抗,实现对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功能的调控。在讲授此知识点的过程中,再次引入受体学说中学过的受体激动剂、受体拮抗剂的概念,在需要兴奋或抑制机体的某些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时,就可以选用相应受体的激动剂或拮抗剂,因此本章节对后续的胆碱能受体激动剂及拮抗剂、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及拮抗剂的学习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掌握好本章节讲授的胆碱能神经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生理效应的前提下,只要将药物的分类记清楚,代入本章节讲授的相应的受体激动或拮抗的效应,就可以推导出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有效避免“满堂灌”的课堂气氛以及死记硬背的被动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跃娥.药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颜光美.药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施天慧.基于思维导图的高职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设计[J].新课程研究,2016(10)

[4]孙竞.浅谈药理学教学改革――以《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为例[J].科技视界,2014(24)

[5]康传亮,沈莉.提高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9(6)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APP的互联网+药理学高职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GXGZJG2016A024)

药理学概述范文6

【摘要】 目的:通过对中医治则治法概念体系的深入分析,尝试构建试验性中医治则治法本体。方法:借鉴斯坦福大学构建本体的七步法,整理中医治则治法概念体系,利用本体开发软件Protégé构建中医治则治法本体。结果:初步构建了中医治则治法本体,并实现简单查询。结论:中医治则治法本体对中医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为中医实用性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和示例。

【关键词】 中医学; 治则治法; 本体; 信息资源

中医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然而由于其自身的语言特点,使得中医理论知识在客观表达上存在一定困难,导致中医领域的信息交流存在很大障碍。例如,以往专家系统中智能诊断的局限性,中医数据库之间的数据难以共享和互操作,以及信息检索中存在的不精确性。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中医术语在语义表达上的哲学抽象性、宽泛性与其临床实践的科学性、具体性之间的矛盾。语义描述与知识表达成为中医药领域在信息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本体作为一种知识表示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学科领域都采用了本体的思想。由于本体既可以在概念层次上进行定义,也可以在语义层次上进行描述,因此它包含了概念的核心知识。使用本体有以下优势:首先,本体提供了一个共享词汇库,独立于数据源模式,可作为数据源稳定的概念接口,为不同数据源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了便利;其次,本体的描述能力可以解决同名异义及异名同义术语混用的问题,描述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显示描述数据的语义,提高应用的互操作性,促进领域知识的共享和重用;第三,由于本体有很强的描述能力,配合推理机可以进行一些推理查询,能够发掘一些蕴涵的数据关系,大大提高查询的效率。将本体相关理论和技术引入到中医药领域中来,对异构信息进行形式化和规范化的表示,对于解决传统中医药信息中存在的语法和语义异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 本体简介

1.1 本体的概念

本体这个原本属于哲学范畴的概念,被引入信息科学之后,其定义得到了不断的完善。1998年Studer等人提出“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是目前公认的本体的定义[1]。此定义包含四层含义: 1)概念模型:客观世界现象的抽象模型;2)明确:概念及它们之间联系都被精确定义和界定;(3)形式化:计算机可读的精确的形式化描述;4)共享:本体中反映的知识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

1.2 本体构建的方法

目前本体的构建方法有很多种,[2]其中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开发的七步法较为常用,它由以下步骤组成:① 确定知识本体的专业领域和范畴;② 考查复用现有知识本体的可能性;③ 列出知识本体中的重要术语;④ 定义类和类的等级体系;⑤ 定义类的属性;⑥ 定义属性的分面;⑦ 创建实例。

1.3 构建工具

目前本体的开发工具有很多,不同的本体开发工具应用于不同的专业领域。其中由斯坦福大学研制开发的Protégé(使用Java和开放资源作为操作平台)的主要优势有:①图形化的用户界面;②开放的网络资源;③多样的存储格式;④开放的模块化风格[3]。

2 中医治则治法的概念体系

本体建立的工作有二部分最重要:①从“抽象-具体”角度建立概念“is_a”关系的上下层次;②同一层次根据概念的差异建立姐妹概念集合。因而无论是顶层本体,还是领域本体,其框架形态应该有其相似性。中医治则治法的概念体系应包含以下类别:

治疗法则:

① 治则:中医治疗的对象维度分为一系列的维度对偶(同一维度的两个截然不同的趋势),例如正与邪、阴与阳、虚与实等。相应地,对这些维度的作用谓词又形成一系列的语义对偶,如扶与祛、补与泻等。由此形成一套治疗原则: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治病求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② 治法:内治法、外治法、针灸疗法、意疗法、补益法、温里法等[4]。治疗性常体:“常体”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相对于认知目标来讲)属性值为一个常量的物理性概念。在中医治则治法中的常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③ 中药(种类,按功效分类):解表药,温里药,补血药等。④ 中药:生地,山茱萸,枸杞子,丹参,龙骨,茯苓,砂仁等。 ⑤ 方剂(种类,按功效分类):解表剂,清热剂,驱虫剂,补益剂等。⑥ 方剂: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六味地黄丸加味等。⑦ 中成药:全天麻胶囊等。药物的治疗属性:⑧ 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毒性,(附子,川乌)大热,(苍术)辛、苦,(附子)有毒等。⑨ 归经:(金银花)肺经、胃经、心经等。治疗语义关系:⑩ 中药功效语义关系:(山药)益(气),(川芎)活(血),(禹白附)祛(风痰)等。

方剂功效语义关系:(大建中汤)补(中)益(气)等。方剂适应证禁忌证语义关系:(风寒咳嗽证)禁用(桑菊饮),(风热犯肺证)适用(桑菊饮)等。中药相互作用语义关系:配伍禁忌,(人参)畏(五灵脂),(乌头)反(贝母)等。治疗操作性概念:用法:水煎服,包煎,研末,生用,炒用等。用量:5~10g,1~2g等。

3 应用Protégé构建中医治则治法本体

3.1 以中医内治法为例构建类及类的等级体系

治则治法本体的概念体系明确后,按照本体的构建步骤,接着需要构建该本体的类及类的等级体系。本文以中医内治法为例构建类及类的等级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带有“…”的部分代表省略,表示其它未列出的术语。图1 内治法类及类的等级体系

3.2 治则治法本体相关属性

“属性”表示个体间的二元关系,是对类的特征性描述。中医治则治法本体中的主要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 治疗机理:指某种治法消除机体的某种病理变化的过程,其属性值范围为病机。例如滋阴(治法)的治疗机理为阴虚(病机);② 治疗因素:指某种治疗方法能够祛除某种引发疾病的激发因素,其属性值范围为病因。例如散寒(治法)的治疗因素为风(病因);③ 治疗部位:指某种治法作用的机体病变位置,它的属性值范围为病位。例如养心(治法)的治疗部位为心(病位);④ 治疗症状:指某种治疗方法可以缓解人体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例如止咳(治法)的治疗症状为咳(症状)[5]。

3.3 添加本体实例

在本体构建中,添加子类与添加实例的方法是完全相同的,由于Protégé程序限制,无法对类进行查询操作,因此将治法术语当作实例进行属性及属性值的添加。例如对补心类添加实例如下:补益心气、补益心肺、补血养心、温补心阳、温补心肾、补益心脾等。其中补血养心相关属性及属性值主要有:定义:具有补养心血作用,适用于心血虚证的治疗方法。同义词:补养心血治疗机理:心血虚治疗位置:心对补血药添加实例:当归、何首乌、熟地黄、阿胶。其中当归的相关属性及属性值主要有:归经:心、肝、脾四气:温五味:甘、辛药物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

3.4 应用Protégé实现简单查询

① 通过病机查询治法例如:输入治疗机理属性和血虚病机,可以查到治疗血虚的治法有补血和养血。界面如图2所示。② 输入功效属性和补血,可以查到具有补血功效的药物,如图3所示。查询时可以满足多个条件,如:查询同时满足功效为补血、归经为心经的药物,查询结果如图4所示。图2 通过病机查询治法图3 通过功效查询药物图4 通过归经功效查询药物Protégé提供了一种本体表示的可视化界面,并能进行简单的查询,实例可以通过其不同的属性与其他相关类的实例建立联系,例如治法通过病位属性可以与中医生理常体建立联系(如滋补肾阴与肾),通过作用属性可以与方剂功效建立联系,从而使治法与方剂建立联系(如滋补肾阴与六味地黄丸),通过病机属性可以与症状建立联系(如滋补肾阴与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等。

4 结论

本研究梳理了中医治则治法的概念体系,通过深入的中医治则治法基础理论探索后,初步构建了试验性中医治则治法本体,阐述了构建中医领域本体的基本方法、流程和工具,为实用性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和示例。纵观国内外现状,可以发现目前关于医学领域本体的研究日趋普遍,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是仍缺乏深刻的基础理论研究,也缺少智能知识库所需要的推理功能和智能检索功能,目前尚未出现可以应用的成熟产品。中医同样需要以本体为核心的语义网技术的共享资源。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思维方法,本体论在促进对中医学理论、知识和数据的理解和整合,提高中医学文本挖掘的效率等研究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Studer R,Benjamins V.R,Fensel D.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Methods,1998,25(12):161~197.

2 刘耀,穗志方. 领域Ontology概念描述体系构建方法探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24(5):28~33.

3 protege.stanford.edu/

4 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