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范例6篇

保护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

保护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范文1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水利水电工程是为适应人类防治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需要而修建的工程,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环境的破坏,打破生态平衡等环境影响。同时水利水电工程又是生态环境破坏与影响比较复杂的行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的陆生生态保护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监理重点工作。

1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目标与原则

陆生生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分成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由于不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陆生生态系统又进一步分为各种亚类型约600种。包括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及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等。工程项目施工期陆生生态环境监理目标是,全面保护区域的生态系统整体性结构和生态过程,重点保护工程建设所涉及或影响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与其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保护工程影响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滩地和沼泽等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区域和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得到保护、补偿、改善、提高。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原则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按照预防、恢复、减缓、补偿过程实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相结合,一般性常规措施与特殊性重点措施相结合,妥善处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维持。

2陆生植被与植物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植被与植物对维系陆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生态濒危物种是指生活在特殊生境中、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极易受到自然因素或人类干扰等原因,导致其生境消失而形成的濒危物种。

2.1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保护

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措施。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植物,地方特有植物,名树木,都要实施有效的就地保护。在无法实行就地保护时,应进行异地移植。在植物迁地保护时,要根据工程区受保护植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植物生长现状、地点以及受工程影响的面积、数量等,制定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保证移植成活和可以长久地生存、生长。根据水库淹没处理设计规范,水库蓄水前要进行清库,以保证库区水质。同时,在清库过程中关注对珍稀野生植物的保护。水利水电工程影响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不易迁移栽培的,可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主要有避绕、围栏保护、挂牌保护等措施。建立专门的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或树木园。这类具有特定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一般是残存的保护对象的集中分布区。加强对残存的珍稀和特有植物的保护,也是一种补偿措施。对因特殊的工程建设需要而必须进行自然保护区调整的,必须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部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规定》等有关法规执行。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保护的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划定管理范围,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制定本工程陆生植物管理实施细则。严格工程施工环保监理和移民安置区环保管理,如严禁砍伐、损坏植被和保护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等。

2.2森林、草原植被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是保护植被。根据森林、草原主要种类、群落、覆盖率现状,明确影响因素、面积、数量和程度,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工程区现有的森林、草原植被保护。任何工程建设都要侵占和破坏一定范围内的植被,造成生态功能的的损失,因而需要改善其余植被的质量以补偿这类损失。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抚育规划及草原保护规划,合理调整评价区的植被结构,提高植被盖度和改生态功能。库区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坡度在25°以上的地段要种草、植树,实现全覆盖。坝址附近的山坡要作为重点,恢复和重建植被,不仅实现高覆盖盖率,而且要注意景观美化,四季有花有绿。在工程施工期间,采用巡山和设卡方式进行森林管护。严格管理管护禁伐区内的森林、灌木林和限伐区的森林、部分灌木林和商品林区的部分林地和禁牧区草原。根据森林草原资源的分布、林草布分结构、生态地理位置等因素,划分管护片、责任区(或地块),使资源保护落到实处。对可能恢复为耕地的施工迹地,必须恢复为耕地,大力造耕地以发展种植业,对工程建设施工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时覆土,还林还草。

2.3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和管理

在工程建设施工期,进行生态影响全过程环境监理和监测,环境监理区包括主体工程建设区、移民安置区等及施工有关的区域和涉及敏感保护目标的地区。施工期主要监测水环境河流水质变化及噪声和空气污染影响。监测野生动植物生境的变化,区域植被动态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整体变化,敏感环境区情况和重要敏感保护对象的生存发展状态,采取的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工程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

3陆生动物及其生境保护措施

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科学研究价值的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特有陆生野生动物,都是环境监理重点保护对象。

3.1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

施工期间的野生动物保护的就地保护,是根据拟保护动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重要性,按分布现状分析确定保护动物与工程相距位置及影响程度,按其生态习性,尤其是繁殖的习行环境要求和食物来源情况,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对无法实施就地保护而受影响野生动物又具有异地生存能力的,可采取迁地保护措施。迁地保护措施方案还要在试点或科学试验基础上确定。应选择在动物迁徙时期进行个体捕获、运输、栖息地安置,在新的栖息地要配备饮用水供给,修建防护栏,进行食物供给、疾病防治等养护管理工作。建立“生物通道”,陆生动物采用就地保护措施确定其保护范围,建造专门通道、护栏、警示牌等工程。野生动物种群普遍衰退和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生境“岛屿化”。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就必须打破阻隔,使野生动物“岛屿”式生境相互联系起来,建立“生物通道”。

3.2工程施工和移民安置区严禁捕猎野生动物

施工人员必须遵守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施工期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地势比较平坦、水流缓库汉进行有效的管护,严禁捕杀水生经济动物。严禁任何人对鸟类进行猎捕。严禁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捕杀两栖和爬行类动物。

3.3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

水库蓄水期,库区的野生动物和自然疫源疾病的传播者(部分鼠形兽),将向非淹投区转移,在库周其密度将有所增加。此时,既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又要重视对非淹没区的人、畜和工程施工人员的自然疫源疾病防治和防疫工作。

3.4减少施工爆破对动物的惊扰

要减少工程施工爆破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做好爆破方式、数量、时间的优化。在鸟类繁殖期,尤其须防止爆破惊扰,对爆破施工应规定避开动物繁殖期。

参考文献

[1]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100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保护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范文2

关键词 :35kV 变电站 ;继电保护装置 ;基本要求;状态检修

中图分类号:TM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00-00

前言

变电站是输送电能的重要场所,通过变电站对电压的等级进行切换,来完成电能输送和配置的任务,是电力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35kv变电站所承担的任务日益繁重,在变电站中包含众多的电气设备和各种元器件,为了确保整个生产过程的安全性,需要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充分的发挥安全保护功能,自动、迅速以及有效的对发生故障的部位进行分析诊断,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对故障点进行隔离或者消除,从而降低电气设备的损坏程度,减少因故障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保证电能的正常输送。

1 35kV 变电站对于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

在35kv变电站运行的过程中,如果电气元件或者线路发生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能够根据故障的特点以及危险程度,在发出预警的同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通过断路器跳闸来控制故障的扩展,减少对电力系统造成的影响。现阶段,我国35kv变电站中对于继电保护装置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快速性。因为电能的输送关系到工业生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在变电站出现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应该快速的诊断出故障点,并且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小因为故障所造成的影响,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第二,可靠性。继电保护装置的作用就是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所以在发生故障时,应该保证装置能够可靠的执行动作,尽量避免发生拒动和误动的现象。第三,选择性。根据变电站系统内部发生故障的原因以及部位不同,继电保护装置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也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实际状况,有针对性的选择保护方式,将故障有效的隔离或者消除。第四,灵敏性。因为变电站内部系统的故障随时都可能会发生,所以需要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对电气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发现故障时,能够灵敏的感知,及时做出正确的处理。这主要是由保护装置的灵敏系数决定的,所以要选择技术性能良好的继电保护装置。

2 35kV 变电站中应用继电保护装置的主要任务

2.1监视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情况

因为35kv变电站在区域供电中承担着较为重要的任务,一旦变电系统出现故障,将会严重的影响到区域供电的稳定性,所以要加强对系统运行状况的监视。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继电保护装置要对距离最近的断路器发出跳闸命令,以减少因故障所造成的影响。为了提高系统整体运行状况的监视程度,应该选择性能优异的继电保护装置,根据变电站的实际运行需求,从装置的型号、规格、设计以及安装等,都要进行匹配,以确保监视的高效性,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创造有利的条件。

2.2及时反映相关电气设备的不正常工作情况

在变电系统中,有些故障是隐性的,在没有明显的故障表象时,是无法判断何时会发生故障,是威胁变电运行安全性的潜在隐患。所以继电保护装置应该对变电系统中的异常现象以及达到维修条件的设备进行检测,在发现符合相关条件的设备时,应该及时发出预警,通知值班人员,然后对设备进行检修,这是继电保护装置应该具备的预警功能。

3 35kV 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的状态检修

3.1继电保护装置的校验周期和内容

为了保证在35kV变电站的电力系统出现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可以保持正常动作,定期对继电保护装置及相关设备的二次回路进行校验与检查是至关重要的。根据规程,对于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新投入运行的保护装置在运行后的第一年内应进行一次全部检验。以后,每3年进行一次部分检验,每6年进行一次全面的校验。继电保护检验应按照相关规程中规定的项目进行检验,检验时应认真作好记录,检验结束时应及时向运行人员交待,在有关记录簿上作好记录,结束后应及时整理检验报告。

3.2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

为了保证继电保护装置中二次设备工作的可靠性与正确性,必须对其状态进行有效的检测,并且合理估计其使用寿命。35kV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二次设备的状态检测主要包括:TV、TA二次回路的绝缘性能是否良好,以及各部分测量元件的磨损情况;直流操作、逻辑判断与信号传输系统的运行状态。检修人员必须认识到继电保护装置二次设备与一次设备的状态检测存在较大的不同,二次设备状态监测并不是针对于某一元件,而是要对特定的单元或系统进行有效的监测。例如:在对继电保护装置二次设备中相关元件的动态性能监测中,在线监测技术并不是完善适用的,有时也需要使用离线检测方法,从而才能对于其实际状态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测。

3.3故障信息的分层诊断与处理

为了有效提升35kV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的检修效率,在进行故障信息的诊断时,可以应用分层诊断的方法,并且根据诊断结果采取合理的检修措施。通常情况,35kV变电站的故障信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常见的遥感信息,即在SCADA系统中快速获取相关开关的变位情况;第二层为继电保护装置的保护动作信息;第三层为各种故障的录波信息。在继电保护装置故障信息的分层诊断中,可以根据相关设备电力开关的动作信息,进行其运行状态的基本判断。如果在判定某一种故障后,继电保护装置仍然存在不正常运行的问题,则要按照要求进行其他层次的故障诊断。

当35kV变电站发生运行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将自动向监控系统发送大量的故障信息,其中包括相关电气设备的开关动作信息、保护动作信息、时间顺序记录、电气量波形信息、故障录波功能记录等,如果继电保护装置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则会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进行故障辨别和处理。当继电保护装置完全或部分丧失应具备功能时,则表示继电保护装置存在某些运行方面的问题。检修人员可以利用监控室装配的专家系统进行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状态的检测,迅速查处其不正常运行的原因和控制措施,同时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反向推理,确定最佳的维修方案。

4结束语

35kv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所以应该充分发挥继电保护装置的功能,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为了有效预防变电运行中元器件或者线路发生故障,要从继电保护装置的设计、选型以及安装进行全程掌控,选择性能优良的保护装置,为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海燕. 电力系统.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保护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范文3

关键词:营林措施;综合性措施;森林;病虫害;生态学基础

前言

在实践过程中,影响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正常开展的因素诸多,比如管理理念因素、预防技术因素、工作人员因素、工作设备因素等。为了解决森林病虫害问题,必须要进行森林病虫害有效营林方案的优化,保证其内部各个工作环节的协调,从而满足现阶段森林病虫害工作的要求。

1关于森林病虫害状况的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森林资源储备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目前来说,我国的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不容乐观,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规模不断扩张,不利于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及自然旅游业的开展。根据相关权威统计可以得知,我国的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逐年递增,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森林病虫害逐年递增25%,我国每年的森林病虫害损失高达50多亿元,我国森林病虫害规模不断扩大,这大大影响我国林业工程的开展,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来说,我国的森林病虫害预防体系依旧不健全,再加上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复杂性,森林病虫害问题长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我国的森林病虫害种类较多,经常发生于我国的平原地区,比如河北、山东等地,这些病虫类型主要为松毛虫、美国白蛾、杨树蛀干害虫等,比较常见的常发性森林病虫害有森林鼠、松毛虫,这些害虫的发生面积与日俱增,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这些重大危险性病虫害的出现,不利于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护工作的政策开展。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理论体系依旧是不健全的,从森林病虫害理论分析角度来看,害虫种群生态变化及森林生态系统式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理论根本。生态学基础侧重于自然系统的调节及昆虫种群的控制。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不同物种,在数量上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况,这些不同的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会出现昆虫泛滥成灾的状况。在我国的河北、山东等平原区域,松毛虫、天牛是其主要的病虫类型。美国白蛾这种病害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河南、吉林、辽宁等地区。白蛾病害是一种新型的病害,白蛾的繁殖能力强,适用性强,它的传播途径比较广泛,其危害范围遍及全世界。从生物控制的角度出发,我国的研究人员研究出美国白蛾的寄生性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这种蛹寄生蜂具备极高的寄生率。为了满足现阶段森林病虫害工作的要求,必须要遵循相关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原则,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现科学性控制方案,保证营林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好不同病虫害的防护措施,保证治理工作上的防患于未然,从而实现病虫害损害率的降低,避免其对于森林资源的损害。在森林病虫害工作中,进行科学性防控思想的遵循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森林病虫害的科学性控制及治理,这需要应用科学性治理方案的应用,保证治理过程中的严谨性、科学性,利用科学性的治理方案,进行实际病虫害问题的解决,保证病害防治措施的优化。这需要进行自然灾害本质特征的遵循,进行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应用,满足现阶段森林病虫害防控措施的应用,针对森林病虫害的行为展开分析,做好森林的病虫害治理工作。

2病虫害防治措施的优化

为了满足现阶段森林病虫害维护工作的要求,必须要实行病虫害测报制度的监理,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有效治理,进行科学性病虫害测报制度的监理,保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检测预警体系的健全,针对有害昆虫的发生状况、发展状况及危害状况,展开实时性测控,进行森林系统健康状况信息的及时掌握,有效了解有害昆虫的危害性趋势及动态,从而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在森林病虫害预防过程中,进行天敌资源防止措施的应用是必要的,利用天敌资源进行预防的措施,是非常高效的生态学防治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意识到生态系统自身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其不同的物种处于变化的动态平衡状态中,如果能够进行有害昆虫的天敌引进,就能够起到良好的遏制作用,有利于维护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在森林病虫害预防过程中,必须进行植物药剂治虫措施的开展,减少对化学药剂的使用。针对那些较为严重的病虫害状况,可以使用生物药剂,但是必须要实现这个环节的控制,要多多开展植物药剂除虫工作的开展,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避免其对于树木造成过大的损坏。通过对植物药剂的推广,可以有效遏制针叶树、原始阔叶树等病虫害的扩张态势,有利于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及管理,实现有害昆虫生长的有效控制,避免对树木造成不良的影响。化学农药的使用,需要遵循合理性的原则。针对某些比较严重的病虫害状况,可以进行化学农药的使用,这需要做好药物的药效分析工作,确保有害昆虫的有效灭杀,实现用药剂量的有效控制,从而保证昆虫病害预防工作的开展,降低其对于树木的危害。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进行营林管理措施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管理环节的开展。在实践过程中,如果有害昆虫的天敌数量趋于稳定,一段时间后,却发现有些有益动物减少的状况,必须进行减少原因的分析并且及时做好补救措施,保证森林植物检疫工作的开展,实现对外来物种及森林的检查工作,做好外来树木的检疫工作,避免出现有害生物的传播及蔓延状况。在森林病虫害预防过程中,我们需要看到森林资源所扮演的角色,其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自然资源。随着我国病虫害的不断发展及蔓延,很多的树木受到影响及破坏,为了满足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的要求,必须要实现营林措施体系的健全,在遵循生态学的发展规律前提下,落实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从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满足我国森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结束语

为了满足现阶段森林工作的要求,健全森林病虫害防护体系是必要的,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深化自身的病虫害防护管理意识,进行新型森林病虫害防护方案的应用,从而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曹旭烽.浅议山区森林病虫害防治[J].安徽林业,2009(4)

[2]元小兰,谢灿武.搞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保护林业经济成果[J].中国林业,2010(5)

保护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范文4

关键词:电力系统;二次安全防护;防护措施

电力行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柱行业,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电力行业尤其是电力系统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智能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对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防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结合新时期电力系统发展的特点,从故障安全管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等角度出发,加强电力系统的二次安全防护措施,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1电力系统二次安全防护的现状分析

1.1电力系统内防效果有限电力系统内防效果有限是电力系统二次安全防护工作体系中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内防效果是针对电力系统的外防工作效果来说的,由于目前大部分的电力系统安全防护措施都是应对系统外部安全问题的,一旦电力系统的内部遭受到攻击,就会产生由于缺乏有效内防措施而产生电力系统运行维护故障,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提升电力系统的二次防护效果,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电力系统的内防水平进行提升。

1.2防护手段较为单一防护手段单一也是目前电力系统二次防护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防火墙是我国电力系统二次防护采取的主要措施,这种防护技术虽然能够在电力系统数据和信息管理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防护手段无法对所有的攻击进行防护,并且随着相关攻击手段的不断强化,防火墙技术的水平也受到一定的挑战,需要提高电力系统二次防护技术手段的多元化,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1.3电力工作人员防护素质有待提高电力系统的相关工作人员无法独立完成防护操作系统也是当前电力系统二次防护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电力系统的配置、调试和维修都是由相关的生产厂家负责完成的,一旦出现紧急问题,电力系统的相关工作人员由于缺乏相关的独立操作能力,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解决故障问题,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2实现电力系统二次安全防护措施

2.1二次安全防护总体策略的制定

为了保证电力系统二次安全防护措施能够在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结合电力系统运行中相关故障的表现以及电力系统二次攻击问题等,制定科学的电力系统的二次安全防护总体策略。要从专用网络建设、纵向认证措施、横向隔离方法以及电力系统安全分区等方面做好二次安全防护的措施制定工作。根据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做好电力系统隔离配置、检测设备和防护设备,通过二次防护措施体系的构建,提升电力系统二次安全防护措施的有效性,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2.2安全网络的构建

安全网络系统的构建是电力系统二次防护措施的重要方面,安全网络系统的建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要在电力系统安全防火墙技术中融入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对电力系统入侵进行有效防护,提高防火墙技术的相关性能。其次,做好入侵防护网络建立,当入侵检测技术检测到相关的入侵行为时,要能够通过相关程序的操作对入侵行为进行制止,以此来保证电力系统二次防护工作的效果。

2.3软件应用系统软件防护体系的建立

建立软件应用系统防护体系也是电力系统二次防护技术体系建立的重要方面,电力系统能量管理系统、变电自动化系统等都是电力系统中常用的应用软件系统,也是二次防护体系构建的重点,要采取措施对这些应用系统进行安全加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对电力系统主机、电力系统数据库和相关的操作系统进行加固。首先,对主机的安全防护主要是对主机的防护控制能力、安全补丁系统等进行强化和优化。其次,在电力系统数据库方面,主要是通过电力系统数据库日志管理强度加强、数据库相关程序审核等进行安全防护策略强化。需要注意的是,电力系统应用软件操作系统的安全防护策略、数据库的安全防护措施等都是在安全区中开展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安全区是电力系统二次防护的最主要防护对象之一。

2.4防火墙安全防护措施

防火墙是目前电力系统安全防护的主要措施,同时防火墙技术在电力系统二次防护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防火墙安全技术包括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主要是在电力系统内外网络的边界地段发挥重要作用。包过滤防火墙技术是电力系统二次防护体系建设中最为常用的一种防火墙技术,主要是根据数据目的的地址、数据端口以及数据源地址等数据信息的标志信息对相关的信息进行系统、有效的审查,如果审查的结果符合包过滤防火墙技术的信息过滤规则,则能够顺利通过防火墙,将信息数据包传送到相关的目的地,但是如果审查的结果不符合过滤防火墙技术的信息过滤规则,则该数据信息包将会被丢弃。根据包过滤防火墙技术在电力系统二次防护体系中的应用,将包过滤防火墙技术分为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动态的包过滤防火墙,这种防火墙技术能够对防火墙的过滤规则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动态的设置,对电力系统中任意一条信息进行追踪,并且结合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需要,对防火墙中的过滤规则进行适时的调整。另一种是静态的包过滤防火墙,这种防火墙技术主要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对电力系统的相关数据包进行过滤审查,如果无法满足静态过滤准则,则会被丢弃,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绝对性。

3结语

对电力系统二次防护措施和体系进行构建,既是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电力系统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电力系统二次防护过程中存在的内防水平低、防护种类单一以及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需要从安全网络、软件防护策略以及防火墙技术等方面采取措施,建设电力系统二次防护措施体系,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郑泽银,游建宏.电力二次安全防护技术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4):62.

[2]李明明,秦宇翔.电力系统二次安全防护策略研究[J].科技传播,2016(14):175+206.

[3]李巧媛.电力系统二次安全防护策略深析[J].科技展望,2014,(21):151.

[4]王朝琴.电力调度自动化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研究[J].通讯世界,2014(23):112-113.

保护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范文5

关键词:水土保持;意义;水保措施;生态环境; 效益

中图分类号:S157 中图分类号:A

前言

水土是生态环境最基本要素,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有利于推动生态环境建设。我国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有高度重视,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只要我们认真把握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搞好当地水土综合治理建设生态环境的科学规划,长期奋斗,坚持不懈,截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城市。

一、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为了解决在城市化过程中,因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而导致的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城市整体功能衰减等一系列问题,主要是指减少城市水土流失,减小城市水土资源的污染,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生存条件,使城市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城市是由社会、经济、环境3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三者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又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社会生产归根结底是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加工为人们所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为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城市要获得持续性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环境基础。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以保护、改善和美化城市环境为目的的,因而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水土保持是针对城市水土流失提出来的,以保护城市水土资源,改善和美化城市环境为目的的,相对于传统的水土保持有自己的特色。

1.在防治原则上强调以预防为主,预防、监督和智力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2.在防治目标上不仅要控制水土流失,保障生产建设安全运行,而且强调城市生态环境的绿化和美化,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在防治措施上,以防止水土流失为根本要求,科学配置水土保持措施,使其符合城市绿化和环境美化的要求。另外,搞好城市水土保持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城市水土保持投入比农村水土保持高许多倍,除了工程本身要求标准高、质量高之外,工程费用构成也很高。

二、城市水土保持措施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可分为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根据解决的对象和内容不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布设层面不同。

1.制定城市水土保持规划

加强管理和监督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要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及现状,做出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以指导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逐步实施,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恢复。

2.建立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检测预报系统

近年来随着地球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检测工具和检测手段得到进一步改善,可以建立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检测预报系统,检测信息管理、观测技术、更好的完成智力与监督工作。

3.完善排水系统

解决城市缺水问题要按照城市建设排水标准,兴建排水管网,是洪水能畅通排至外部河道,排水口汇入外部河道前还需设置沉砂池,减轻泥沙对外部河网的淤积,雨污管网分开,开发区周围如果是农田,还可与回复原来的农田排水系统。

对于缺水城市,可以通过下水道将大部分降水收集起来再利用,地面降水下渗通过净化,将纯净水补充地下水。工业与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次利用,通过城市生态系统真正实现水循环利用,使生态系统水分基本达到平衡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土保持问题。

4.妥善处理、综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和同体废物

通过合理规划和环保宣传等手段,减少生产建设及市民生活过程中废弃物和垃圾的排放量;废弃物的再利用,通过对废弃物的转化,以达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目的。

5.加大植树种草工作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对城市弃渣堆积区,贫瘠废弃地,以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为主要目的。栽植适应能力较强、根部发达、易成活的树种或草种,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对于旅游风景区需要在旅游淡季抓紧对被破坏的植被进行生态修复和裸地补绿,在保护原有植被的基础上,扩大和恢复植被的覆盖度,提高景区的森林覆盖率,减少园地和坡地的水土流失。

6.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城市的水土流失治理除了采用生物措施外,也应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尤其是在一般生物措施难以奏效的区域,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拦渣、护坡、土地整治、防洪排水、防风固沙、泥石流防治等工作措施来控制水土流失,这也是对生物措施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更有利于发挥其两项措施的综合效益。

三、搞好城市水土保持,建设生态型城市

1.科学规划设计

要做好城市水土保持,建设生态型城市,首先必须科学划分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针对性地作好规划设计,以便实施治理。对于预防保护区,其规划目标是建立自然景观和建筑、园林等人为景观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建立生态示范园区,建设由绿色产业、现代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及相应的服务业组成的城市生态经济系统。重点治理区多在城乡结合部,规划时要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做到局部与全面、经济功能与社会生态功能、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的有机结合。一要做好固体废弃物的定点堆放和覆盖治理,应用清洁技术、物质循环技术、生态技术,提高排放物的回收利用率;二要营造良好的城市水生生态系统,利用水生态系统本生的生态功能含蓄水源;三要提高绿化率,建设绿色通道。把绿色通道建设纳入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造林绿化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全面绿化,形成带、网、片、点相结合,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长廊。在水土保持重点监督区,工作重点是依法严格监督管理,落实“三权”,督促开发建设单位实行“三同时”,按水保法律法规规定程序编报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在限定的期限内完成控制性水土保持措施,遏制开发建设单位随意倾倒固体废弃物的违法行为。

2.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城市建设的投资力度,努力协调好城建、环保、林业、水保等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把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摆在一个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地位,全面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3.开展基础研究

开展城市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的研究,积极探讨生态城市建设思路,正确认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城市水土保持治理中还要研究城市水环境容量、蓄水洼地的条件和布局、河流景观或人造水面、污水的处理回用方式、水体联接及流动、水生动植物与观赏设施等。

4.城市雨水资源化

充分利用集流、下渗、贮存等雨水资源化工程,贮留城市降水,减少地面径流,以缓解城市水危机,同时结合城市的生态建设补充地下水,控制地下水位下降的局面,实现城市水资源平衡。通过城市雨水资源化,使市区降水直接或间接得以利用。一方面是直接利用,浇灌绿地、冲厕和洗车等;另一方面是间接利用,使之转化为地下水,通过以土壤为基础的净化,可达到生活用水标准。

5.加强植被建设

要从耗水量小、城市景观生态学、防风固沙三个角度进行植被建设设计,使植被建设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基于城市特点,全面整合林地、林网、散生木等多种模式,有效增加城市林木数量;恢复城市水体,改善水质,使森林与各种级别的河流、沟渠、塘坝、水库等连为一体;建立以核心林地为森林生态基地,以贯通性主干森林廊道为生态连接,以各种林带、林网为生态脉络,实现在整体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体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四、水土保持的效益与评价

水土保持是一项面广量大、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全面测试分析评估其效益,确实不易。一般将水保效益分为经济、社会、生态三部分,对水少沙多的北方河流还增加一项烂泥效益。不同水保措施,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单项效益,以便为水保评价提供依据;从土壤流失至进入干流之间各河段的水沙变化及其对周边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的影响,以便了解输移过程,可能产生的负效益或不利影响,如对大小水库、坑塘、涝池的运用寿命,对河岸的冲刷破坏,对农作物沙压减产等。效益计算:采用有无措施或增减措施后在时空方面的对比。为实现科学管理和国家决策要求,必须客观地、定量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的全面和单项问题,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况与动态变化、水土保持的成效与进展,水土保持的潜力与展望。总效益是各项效益的融合,研究分类效益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应是主要内容。生态环境既是总效益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研究与不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经济既是各类措施的物质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五、结束语

建设生态城市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是新世纪人类对自身居住环境的要求,城市水土流失具有爆发性、危害严重性、经济损失巨大性等特征,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严重的危害。因此,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做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使水土保持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生态建设创造更好的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保护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范文6

关键词:高速公路 施工 环境保护 措施

随着国家对以公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公路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公路的大量兴建,造成的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公路建设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但它同时又是对破坏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行业之一。因此,如何在公路建设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土地,并处理好同社会、经济的关系,进而实现交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并非常紧迫的问题。某高速公路标段范围为K17+900~K19+700,全长1800m;被交道起讫桩号为PK0+160~PK1+000,全长840m;互通内共设匝道9 条,全长4257.053m;桥梁8 座,总长1746.115m;涵洞7 道;通道4 处。为了保护环境,该路段在施工期间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卫生的保护与治理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广东省有关环保的法律规定,确保文明施工,达到环保要求。现针对本工程特点,制定以下环保体系与措施:

1、施工现场成立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组长由项目经理担任,组员由现场环保员和有关人员组成。并根据集团公司《环境保护工作管理规定》和广东省地方有关管理规定处理环保日常工作。

2、施工现场建立环保保证体系和环保信息网络,发挥监控作用。

3、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技术措施,防止因施工对大气、水源污染和噪声扰民。对于来自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施工噪声,为保护施工人员的健康,合理安排工作人员轮流操作筑路机械,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或穿插安排高噪声的施工。为保护施工现场附近居民的夜间休息,对居民区150m 以内的施工现场,施工时间加以控制。

4、施工中噪音要严格控制。对噪音较大的工序尽量安排在昼间施工,并在工地四周临界处按要求设置噪音控制点,定期进行噪音测试,对参加施工人员加强教育减少人为施工噪音的出现。

5、办公区、生活区驻地内均植草、种花、栽灌木林,绿化现场环境。

6、施工现场设置的搅拌设备,必须搭设封闭式围挡及安装喷雾除尘装置。同时在搅拌站设置污水沉淀池,污水经过两级沉淀后排入附近市政管线。水泥和其它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必须封闭、包扎、覆盖,不得沿途泄露、遗洒。

7、施工现场出口设洗车槽,专人管理车辆污泥冲洗,污水经过两级沉淀后排入附近市政管线。同时对车上物料进行整理,防止物料运输时遗散。

8、运输车辆不得超量运载。运载土方车辆全部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全封闭式自卸车。

9、本合同段处于多雨地区,拟建路线穿越大量农田村庄,土方工程施工时重点采取以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①在施工期间,应始终保持工地的良好排水状态,修建一些临时排水渠道,并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连接,且不得引起淤积和冲刷。②雨季填筑路堤时,应随挖、随运、随填、随压实,依次进行;每层表面应筑成适当的横坡,避免积水;开挖或填筑的土质路基边坡应及时采取防护措施,防止雨季到来时因水流对坡面的冲刷而影响边坡稳定,减少对附近水域的污染。③施工中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防止施工场所占用的土地或临时使用的土地受到冲刷,防止取土场取土对河流、水道、灌溉或排水系统产生淤积或堵塞。

10、对于钻孔灌注桩护壁泥浆不许随意排放到河流和沟塘,防止水源污染。我公司计划采用自行研制的泥浆循环再利用设备,把钻孔泥浆回收再利用,防止污染地表水源。钻孔废渣用装载机弃运到指定地点处理。

二、施工期间自然排灌系统的保护措施

由于施工现场位于河网平原区,穿越当地耕地及农田、鱼塘、沟渠等自然排灌系统,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排灌系统就是解决好施工现场的排水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与当地居民作好工程共建工作、协调好与当地居民、当地有关部门的前提条件。

1、认真调查施工现场周围的农田及其排灌系统,查清排灌系统的走向。位置和流量,记录调查的有关资料。

2、地表清理和整平完成后,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在路基边缘采用砌砖排水明渠,并连通原有的排灌系统,保证排灌系统的畅通;过路明渠采用埋设暗管(机制水泥管)过水断面不小于原有的通过能力。

3、在施工期间,应始终保持工地的良好排水状态,修建一些临时排水渠道,并与永久排水设施相连接,不得淤积和冲刷原有的排灌系统。

4、施工物料如水泥、油料、化学品等应严格堆放、管理,防止物料随雨水径流排入地表及附近水域,造成原有排灌系统的污染。

5、施工中的临时排水系统应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对水文状态的改变,不得干扰现有灌溉或排水系统的自然流动。

6、施工期间定期以人力、物力、机械进行排灌系统的清淤,保证排灌系统始终处于正常状态。

7、若施工临时排水单位汇入原有排灌系统内,应在汇入前进行三级沉淀处理,以保证周边环境不受污染。

三、取土场的环境保护措施

拟建路段路基土源缺乏,按设计要求施工用土从四个取土场获得,共借土62.5 万方。取土和运输时采取可行的方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1、为减少水土流失,取土时应分层取土,每层取土前,在坑内每隔30~40m 设置纵横向排水沟,取完土的地面向两侧设置成不小于4%的纵坡。

2、临时运输线路经过地区,村庄厂房密集,路线布设尽量与地形、地面建筑物、环境景观协调,减少占地与拆迁;运输土方时车辆必须做好封闭围挡,防止遗洒。

3、取土完工后,及时进行场地清理、平整工作和整饰场貌路容,最后在场地上植树绿化。

总之,高速公路环境保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高速公路的可持续发展。应成立专门的机构来保障路域生态环境的保护。遵循生态学原理,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去进行环境保护与恢复,努力进行生态绿化技术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常全明.高速公路环境保护措施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12).

2.任敬叶.关于公路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