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区别范例6篇

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区别

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社区媒体;社交工具;转型

科技发展促使媒体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媒体呈现出多样性,网络媒体在实现个性化传播服务的同时,也使分众传播成为可能。网络加剧了信息的增长,面对每天呈指数级增长的信息,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极为分散。因此,受众对于信息的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对于信息的选择,直接导致了人们日常接触媒介行为模式的改变,令传统媒体开始从以往的大众传播模式向分众传播模式转型。传统媒体不再尝试获取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转而追求获取特定部分人的注意力。在这样的环境下,社区媒体无疑适合当下媒体的发展要求。

一、社区媒体发展面临新机遇

(一)社区媒体发展现状

学界对社区媒体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百度百科将其定义为:根植于各中高档社区内、形成网络化布局的新型媒体。相较于国外,国内对于社区媒体的研究较晚,起步于2004年,且研究对象较为集中于社区报刊。总的来说,我国社区媒体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作为我国最早的社区报,2001年深圳《南山日报》创刊,开启了社区媒体的首次实践。在早期创办的社区媒体中,以《巷报》、《华夏时报》为代表的第一批社区报,均以失败告终。除了社区报刊之外,其它形式的社区媒体尝试也在各地相继出现,并取得一定成果。比如:北京各大新兴社区依靠互联网搭建的社区网站,江西赣州章贡区联合社区居委会建立的社区广播站,杭州萧山区由萧山日报社与萧山广电局联合创建的萧山网等。

我国社区媒体的发展目前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严格来说尚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社区媒体。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小范围社区正成为城市构成的基本单元之一;广大受众,是独立主体的同时又是社区的一员,社区媒体发展迎来了契机,但面临前景广阔的市场需求,社区媒体的发展却后继乏力。现有各种形式的社区媒体,受经营成本、媒介形式、传播主体构成等因素限制,多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城市社区,且数量有限,传播范围难以有效覆盖广大城市社区。我国社区媒体迫切需要快速平稳的发展,以适应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社区媒体发展迎来新机遇――社交工具

当下,全民社交时代已经到来,这股浪潮在社交工具的使用人数、媒体数量和市场占有率上均有所体现。社交工具在我国的社会交往过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内社交工具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如今,作为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和交换平台,社交工具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诸如组织、企业和政府机构的传播活动中。

随着社交工具相关产品功能和软件应用的完善,其传播形式也更加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媒体人、企业、组织机构通过社交工具发声,传播分享信息。此时的社交工具更多的被当作是信息交流的多功能平台,而非单独作为社交工具存在,这为社交工具在传播方面对社区媒体提供建设性的帮助带来了可能。

对于社区媒体而言,基于用户参与性的社交工具,赋予用户自主生产内容的能力,而这些贴近用户日常生活的内容,也是社区媒体所需要的,这无疑减轻了一部分社区媒体内容生产上的负担。另外,用户参与社区媒体内容的制作,也是凝聚本社区范围内受众,形成身份认同感,让社区居民接受社区媒体的良好途径。再者,较以往传统媒介形式,社交平台的传播渠道较传统媒体更加快捷,传播形式多样,且社交工具作为进行社会互动的媒体,通过无处不在的交流工具和网络,对社会交往方式进行了革新,拥有更加高效的传受互动效果。这些都是当前形式的社区媒体所缺乏并需要的。

二、社区媒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社区媒体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证明了社区媒体发展的前景与可行性。但就目前而言,社区媒体的发展依旧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

(一)受传统传播思维局限

对于社区媒体的开发和利用,仍旧局限于以往传统媒体思维,难以摆脱大众传播的思维定式。以《巷报》为例,定位为社区报,但是其发行区域却囊括整个东北三省,其本质依旧还是都市报,不过是为了规避竞争,才选择了面向社区的发行策略。但是作为一份社区报纸,它不再有 社区报精准化、区域化、针对性强的传播特征。社区媒体注重传播分众化、传播到达率高、内容贴近本社区小范围受众。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成型的社区媒体传播模式,但是一味的参照模仿传统媒体传播模式,对于社区媒体的发展是一种阻碍。

(二)运营依赖相关实体

社区媒体的运营无法彻底摆脱相关实体的支持。社区媒体的运营有别于大众媒体。目前并未出现类似西方国家的传统家族式经营的社区媒体,更多的是由社区组织、机构、大众媒体支持或者共同创建的。这导致了社区媒体的传播主体不清晰,而传播主体的思路和理念直接影响媒体运营。现阶段,我国社区的发展,无论是从社区文化、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等软条件,还是从社区经济发展、社区媒体消费的硬需求来讲,都不太适合独立的社区媒体存在。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目前的社区媒体,大都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原因。谋求与其它相关实体的合作固然是社区媒体当下发展的途径之一,但是也要避免在传播信息方面受其掣肘,甚至成为其附庸。

(三)内容重服务轻新闻

社区媒体并不等同于社区服务类信息平台。社区媒体是作为媒体存在的,报道新闻是其本职工作,其存在意义是参与社区文化的推动和建设。诚然,强调服务性是社区媒体有别于一般大众媒体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社区媒体的优势所在。但是社区媒体不能只是单纯的强调“社区”的概念,而脱离媒体的范畴。社区媒体过于偏重生活服务类信息,而忽视新闻报道,如此只会过犹不及,最终变相发展为类似社区性机构组织的生活服务类平台。

现今社区媒体的整体数量并不多,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日益成为大众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社区媒体对社区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显。社区媒体的成长,还远不能满足越来越庞大的市场需求。

三、 “新机遇”下社区媒体的发展

社交工具正日益深入作用并影响人们的生活。受众日常传播交流依赖社交工具,受众表达自我的方式受到社交工具影响,受众的思维方式也因社交工具而产生转变。如何利用它,来助推社区媒体的发展呢?

(一)借社区媒体平台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社区媒体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社区媒体的概念,受众并不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社区媒体的存在。即使有部分受众知道社区媒体的存在,也会因为媒介接触习惯、认同感不高、思维方式等原因,选择其它媒体而非社区媒体。对此,时下最受广大受众青睐的社交工具,就成为了社区媒体宣传自己的最好平台。利用拥有广大用户群体的社交平台来宣传自身,让广大受众熟悉并了解社区媒体,无疑是最为方便快捷的方式。此外微博上的政务微博、微信平台的公众号、百度贴吧中的各类贴吧等都证实了借社交平台宣传自身,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可行性。

(二)格局网络化,降低经营成本

社区媒体被视作是将社区内各类信息集中汇总后再进行的网络化传播载体。这里的网络化不是指互联网,而是形成网状的分布格局。我国的社区发展多以小区、街道、片区划分。社区媒体分众化传播,传播内容希望精确投放,到达率高。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个社区都要有属于自己的社区媒体。对此,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一对多传播且覆盖范围较广的媒介形式,虽可以被用作社区媒体载体,但是其投入过大,受传双方互动受限,且不利于分众化传播,因此并不适合被当作社区媒体形式的首选。

基于网络和移动客户端的社交工具,目前无疑适合社区媒体当下的发展的现状。直接使用社交平台,进行内容的制作和传播,在降低了设备投入以及维护成本的同时,又可以吸引本社区居民加入社区媒体,参与内容生产。利用社交平台现有的受众群体,快速扩展社区媒体的受众覆盖范围,再逐步分化出本社区用户或者受众群体,形成最基本的社区网络结点。

(三)参与制助推传受一体化

吸引本社区居民参与、使内容社区化、更加具有亲民性、消除心理隔阂是社区媒体建设的重中之重。有别于其它媒体,社交工具对社区媒体最大的助推就是其高效快捷的互动性。社区媒体可以借助社交平台,吸引本社区内居民参与内容的生产和社区媒体的建设。本社区的居民,无疑是最为了解本社区对于各种信息的需求,这有助于社区媒体内容社区化,贴近受众。此外,传受双方共建的社区媒体,无疑会给受众带来一种身份认同感,可以消除社区媒体与受众在接受心理方面的隔阂。

通过对于社交工具对社区媒体建设的助推作用的分析,我国社区媒体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多加注意对以社交工具为首的新媒体的借鉴与运用,以推动社区媒体建设。

参考文献:

[1]贾茜、蔡雯.中国社区媒体运行模式及其价值研究[J].当代传播,2015(1):14-16.

[2]顾成华.美国社区媒体的发展现状与启示[J].新闻界,2013(3):67-70.

[3]付阳阳.中国社区媒体的发展路径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

[4]侯初初.社区媒体建设研究――社区新闻信息传播平台如何利用[J].新闻界,2012(8):73-75.

[5]罗自文.论社区媒体的C―3P参与式传播模式[J].新闻界,2014(15):77-80.

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 区县电视台;新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6-0112-01

区县电视台在电视媒体之中是直面基层的部门,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发展出现困境。要摆脱之中困境,就需要通过对比分析去发现新媒体和电视台合作共赢的方式,进而发现一条适合区县电视台发展的媒体融合路径。

1 新媒体时代区县电视台受到的影响

1.1 区县电视台的市场份额被蚕食

对于区县电视台来讲,在新媒体出现后,区县电视台的市场占有份额出现下降,其主要表现就在于电视台的收视率出现下滑。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电脑与网络的快速普及,晚间地方新闻与黄金档电视剧的收视率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这是因为晚间所播放的各种地方新闻其中有很多内容都在白天的时候就通过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媒体传达给了受众,让民众觉得没有必要看晚间新闻。而对于黄金档的电视剧,因为在网络上有很多的资源,很多民众都会选择在网上一口气看完。新媒体在信息船舶上的快速让区县电视台受到巨大冲击,导致其市场份额逐步下降[1]。

1.2 让区县电视台的主流作用难以得以发挥

虽然新媒体的出现并不一定意味着传统媒体的没落,但是现实却是让传统媒体受到巨大冲击。并且这种冲击是多方面的,让传统媒体初选了一种全线溃败的迹象。面对这样的情况,传统媒体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去进行深思,不断的思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所存在的差距,两者的契合点又在何处。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够视新媒体为敌人,要将其视作东风,要借助新媒体的发展,突破传统媒体发展的桎梏。当前区县电视台在新媒体的发展下,其主流媒体的作用越来越难以得到发挥,甚至还有部分的民众对电视台产生了抵触心理。这主要是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上报到了很多负面的新闻,让社会的阴暗面得以放大,而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对这些内容报到的较少,使得群众误认为电视台是避重就轻,进而对电视台失去了信心。

2 实现融合,推动区县电视台可持续发展

2.1 打造高质量的网站平台

对于区县电视台来讲,实现和新媒体的融合当务之急是打造高质量的网站,这是开发利用新媒体的重要平台。一方面,从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的融合大趋势来讲,实现广播电视的网络化已经势在必行,为此区县电视台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网站;另一方面,网站是诸多新媒体的重要依托平台,无论是手机电视、微博、微信还是微电台等各种新媒体,都不能离开网站技术的支持。因此,区县电视台必须要打造高质量的网站,以其作为与新媒体融合的起点。在打造高质量网站的过程中,在内容上要体现出区域化特色,必须要围绕本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为本地受众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同时还需要注重发挥出草根特色,并与传统媒体实现加强互动。

2.2 要积极开发适合区县电视台的App手机客户端

只有开发出了适合区县电视台的App手机客户端,才可以让本地受众更加方便的搜索、浏览自己想要看的电视节目,并及时参与到节目互动中去。通过这样的方式还可以有效地增加区县电视台节目的本地受众群,特别是加强对本地年轻受众的渗透力与影响力。在日常生活之中,特别是在公园、车站等各种公共场合里面,几乎是人手一部手机在浏览各种内容。可以说智能终端受众非常之多,面对如此巨大的受众群,区县电视台不能够视而不见,也没有理由不想法设法利用智能终端这一媒介与渠道。这就更需要加强对App手机客户端的开发。因为区县电视台的自己与人才等各种技术力量不足,为此可以积极的与第三方合作开发适合自己的手机App终端,打造属于自己的新媒体平台[2]。

2.3 利用好社交媒体,改善区县电视台媒体形象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关系模型的变化,社交媒体受到巨大的关注,特别是微博、微信等各种社交媒体的受众越来越多,通过社交媒体增强自身的媒体影响力已经成为了一种相当重要的手段,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突破覆盖范围的限制。当然,微博与微信开通是相当简单的,但是怎样才可以收获良好的效果,却需要有良好的策划与统筹安排,并配备必须的操作流程。

必须要将社交媒体作为一种优质资源来进行运作,将优质的节目资源在第一时间进行预告式、宣传式的共享,将其上传到社交媒体上,这样做可以更好的吸引大众,制造舆论热点,改善收视率,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区县电视台的网络知名度。例如,对于一条实时新闻,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在确认了真实性之后,可以先发微信,官方微信同步进行转发,在了解到进一步的详细信息之后,回到台内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剪辑,然后在电视台和网站进行播出。

2.4 开发具有本土气息的节目,加强和新媒体的互动

内容为王,对于任何一个媒体来说都是如此。特别是对于区县电视台必须要注重内容的接地气。为此要立足本地,深入到基层中,实现节目的本土化,制作出与本地情况相符合的电视节目。同时在节目上要尽可能的做到草根化,让节目的内容可以实现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和草根时代的原创个性的融合,并运用新媒体平台来和大众进行良好的互动。在节目的剪辑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微内容”的创作特点以及媒介消费习惯的“碎片化”,在电视台上播出之后经过合理的处理就可以再次到新媒体平台之上。

2.5 打造适合新媒体融合的人才队伍

作为区县电视台,要实现和新媒体的融合,让信息更加准确权威、更加及时,就必须要让本台的各个工作人员能够突破媒体的界限,积极转型成为适合全媒体时展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是对于台内的任何节目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来及时地向本地乃至是全国的受众进行传播,让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我们本地的各种新鲜趣事、风土人情,传播属于我们本地所独有的信息。为此,需要通过台内培训、台外招聘的方式来打造适合新媒体融合的人才队伍。

3 结论

总之,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区县电视台所遇到的挑战越来越严峻,虽然在很多方面区县电视台做出了革新,但是新媒体所带来的广阔天地仍然需要我们去继续探索。因此,区县电视台必须要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以此来推动区县电视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全媒体 融合发展 大媒体

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一、融合:区县报的现实选择

在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渠道,手机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上网的主要载体,“智能终端是人感官的延伸,移动互联网才是真正的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共识。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裂变式发展,不仅极大改变了新闻传播和新闻生产方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极端重要、迫在眉睫。

融合发展是降低社会治理成本的时代要求。在开放社会和信息时代,新闻媒体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舆论引导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网络等新兴媒体具有信息、舆论传播、社会动员等多种功能,驾驭和运用到位、引导到位,才能发挥正效应,降低社会治理成本。传统媒体必须适应新兴媒体碎片化、个性化、分众化的特点,加快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占领新兴舆论阵地,以巩固红色地带、影响灰色地带、改造黑色地带。在服务群众、满足群众中引领群众,在报道社会主流、关注社会热点中引领社会舆论,在增强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融合发展是落实党管媒体原则的历史使命。党管媒体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要求。微博使自媒体迅猛发展、新闻即刻传播,微信公众账号则改变了新闻生产方式,成为深度报道的新兴载体。随着4G技术的广泛应用,每部手机都可能成为一个移动的电视台,每个手机用户都可能成为一个现场直播的记者。人在哪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点就应该在哪里;新的媒体形态出现在哪里,党管媒体的原则就应该落实到哪里。传统媒体必须加快与新兴媒体的科学融合,在新的舆论格局中继续成为名副其实的主流媒体,主导舆论议程设置,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成为引领网上舆论的风向标。

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和挑战,传统媒体特别是区县报的生存空间受到多重挤压。过去,面对电视媒体的冲击,纸媒通过增加信息、文化和思想的深度守住了阵地。今天,面对新兴媒体的挑战,仅靠坚守已经难以独善其身。必须主动进军新兴媒体领域,借鉴新兴媒体的表述方式和信息加工方式,融合新兴媒体的技术优势和传播特点,巩固传统优势,形成新的优势,实现在全媒体背景下的发展壮大。

二、路径:建设立体传播体系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和路径,谁有勇气、有谋略,谁就能赢得先机和主动。

重庆市永川区新闻社在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战略上树立“大传媒”观,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加强外部合作、新建传播平台等办法,综合应用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党的宣传工作内容,走出了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抢占先机,搭建平台。2008年,率先推出了由重庆市永川区新闻社与新华社合作的永川网,开设了国际国内新间、本土新闻等几大板块栏目。这一报网互动的尝试,不仅扩大了受众面、提升了媒体影响力,更提供了一个外界了解永川、关注永川的窗口。同时,永川区新闻社联合中国移动永川分公司推出了第一份《永川手机报》,内容突出永川本地要闻,关注国内国际时政大局,同时涵盖财经、生活、体育等多方面内容。经过几年发展,永川区新闻社又先后与中国电信永川分公司、中国联通永川分公司合作,实现了《永川手机报》全网运营,至今已有用户达20万户。2011年,永川区新闻社与方正集团深入合作,投人近20万元开发了永川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并于当年10月向全社会推出,以其新颖悦目的视觉效果和多媒体新闻功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新平台的搭建,大大拓展了传统媒体的传播空间和形式。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传递,落实的效果、群众的意见又通过这些渠道反馈回来,为党委、政府加大督办力度,制定新的政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党的中心工作。

错位发展,互为补充。永川区新闻社利用《永川日报》丰富的新闻资源和完备的信息网络,广泛深入采访,获取鲜活的第一手新闻素材,狠抓深度报道;利用网络媒体强大的信息整合功能和扩展性强的平台作用,全面整合、包装、展示、推介新闻资讯;利用手机报时效性强、阅读便捷等优势,实时最新资讯,提高新闻时效。这样,从始于新闻现场的手机报多点发送、网上快讯滚动播报,到随后报纸、网站的纵深报道,实现广泛覆盖、“第一时间,分级信息传播”全媒体报道格局,进一步增强了党的宣传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媒介场景 《消失的地域》 梅洛维茨

随着电子媒介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传统对媒介内容即信息的研究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学者们迫切需要一种理论解释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媒介场景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理论来源:戈夫曼的场景主义和英尼斯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社会场景和人们紧密相关,它构成了人们生活和行动的范围,不同的社会场景有着不同的规则和角色,“一个场景可能有一个‘基本框架’,但却有各种‘调整’方式。”①对场景的思考,能帮着我们解决很多问题,特别是行为问题。场景主义者戈夫曼借用戏剧论的表演来描述社会生活,他认为任何个人在某个环境中的行为都可分为“前区”或台上行动以及“后区”或后台行为,场景规定了我们行动,角色的扮演对社会生活的平稳而正常进程起着非常重要作用,演员的态度差异不在于表演,而是取决于演员对自己角色的态度。

媒介一直被认为是传递信息的渠道,以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为代表的媒介理论家改变了这一研究思路,认为媒介也是一种环境。②英尼斯把传播媒介的控制看成是实施社会和政治控制的手段,认为“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③麦克卢汉用“感官平衡”概念补充了英尼斯的理论,认为媒介是人们感觉器官的延伸,使用不同的技术会影响人类感知的结构。

虽然场景主义者和媒介主义者在各自领域解释了很多问题,但对于研究电子媒介对人的社会影响仍然缺乏有力的论证。媒介理论家描述了媒介如何塑造社会环境,但是并没有说明媒介塑造特定社会场景或日常社会行为的方式。场景主义者关注了某个社会的场景和场景行为,但是对于场景为什么以及如何演化知之甚少,同时面对面的交往成了他们关注的焦点,而以媒介为中介的交往成了研究的盲点。梅罗维茨批判地继承了上述理论,在总结二者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认为二者融合必须有共同的观念基础,“将对媒介的探讨同与地点有关的场景的探讨联系起来”,但最大问题是,“怎样理解媒介和场景关系的理论差距”。④媒介和场景的变化在整体上如何影响社会角色成了他研究的重要目标。

二、理论框架:媒介场景理论

场景主义和媒介理论并非只有差异,他们有着共同点,他们都认为“在一个系统中之研究低水平的变化是没有意义的”,“都注重整个环境结构所受到的整体影响”,尤其是二者“都隐含了相似的理念:接触的理念”,⑤这些成为了梅罗维茨继承和发展场景主义与媒介理论的基础,他从场景中信息出发,认为“对人们交往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物质场地本身,而是信息流动的模式。”⑥这种转变改变了场景的定义,面对面或者有中介的交往已经不再是研究关注的焦点,信息流动的模式模糊了物质场所和媒介场所的界限,“地点和媒介同为人们构筑了交往模式和社会信息传播模式”。⑦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借助媒介平台的信息流动早已突破了地域,信息系统产生了新的社会场景。

随着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的介入,场景不再局限于交往的物质场所,通过媒介信息流动所建立起来的场景和物质场所信息流动的场景基本一致。不同的场景规定了不同的角色和行为,电子媒介对场景边界的影响,给我们研究电子媒介对行为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梅罗维茨通过研究大多数社会场景统一界定的条件,分析了“中区”、“深后区”、和“前前区”的行为以及行为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解释了电子媒介背景下新的社会场景和社会行为。

传统上,不同的人隶属于不同社会场景,电子媒介的出现打破了这一规定,社会场景在媒介信息流动的影响下,进行了新的重组,这必然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新媒介通过改变各类社会人群所接触的场景类型,改变了我们对各种社会角色的认识。”⑧梅罗维茨通过社会信息的相对关联,后台或台上的区别,物质地点的关联三个变量,分析了三种角色类型,即隶属或者“作为”(群体身份)的角色,转变或者“成为”(社会化)的角色,以及权力(等级)的角色,揭示了“媒介变化引起社会变化的原理和步骤”,⑨解释了媒介变化时社会角色变化的原因。

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信息的传递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媒介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占住市场,满足大部分人的需要,信息不再是某些人享有的专利,电子媒介特别是电视,“它打破了人口中不同群体信息系统的分离”,⑩使不同类别的人没有了界线。私人领域在电子媒介的关注下,成了公共场所,个人的情绪和感情失去了神秘感。电子媒介依照自己的传播特性,跨越了传统交流的地域限制,物质地点不再成为限制交流的障碍。

电子媒介出现后,社会场景进行了新的重组,同样,社会角色也面临着变化。梅罗维茨描述了三类角色中群体身份的变化,他指出电子媒介所导致的不同形式场景的融合,“对群体身份产生同化影响”。⑾群体的差异在信息的接受上,没有了区别可言,信息成了一种共享的模式,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甚至引发社会和政治斗争,以改变自己的传统群体身份,电子媒介成了群体反抗斗争的导火索。视听信息的传播,导致电子媒介不再像印刷媒介那样规定自己读者的层次,它突破了受众年龄和知识的限制,信息流通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电子媒介揭开了社会神秘的面纱,权威的角色失去了其神秘感,电子媒介对其的报道,使得受众对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从理论上解释了大多数人对权威质疑的原因。为了进一步揭示媒介场景的重组所导致的社会变化,梅罗维茨提出了“影响圈”的概念,分别从礼仪圈、媒介内容圈、领地接触圈三个变量,解释了新媒介对个人社会行为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媒介内容圈的分析上,梅罗维茨站在媒介场景理论中新媒介―新场景―新行为的角度,论证了新媒介信息系统结构在影响人们行为变化的同时,又反过来引起媒介自身内容的变化。

三、理论论证:社会变化的三个维度

为了更好的论证媒介场景理论,梅罗维茨进行了三个个案研究,即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成人和儿童,全国政治领袖表演观念的变化,与前面分析的群体身份、社会化、等级制度角色类别相呼应。这三个维度不光解释了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同时也证明了电子媒介传递的信息改变社会场景影响社会行为的理论。

电视信息的传播,传统的女性气质发生了重要变化,男女对信息的共享,使得女性的认识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她们对传统给予她们的束缚表示不满,女权主义意识在电视信息系统的影响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电子媒介弱化了男性场景和女性场景的观念”。⑿

传统的印刷媒介,人们要想知道其中的意义,必须去解读。成年人可以通过控制儿童接触印刷媒介的次数,来影响儿童的视觉范围,或者儿童自身理解能力使自身在接受印刷媒介的信息时有了困难。但电子媒体出现后,改变了这一现状。电视成了儿童认知世界或者理解成人生活的一扇窗口,它拉近了成人和儿童之间的距离,二者的界线也逐渐模糊。

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让政治权威越来越认识到电子媒体的重要性,他们一方面借助电子媒体宣扬自己的政策,但同时也导致了自身神秘感的消失。政治英雄在媒体的报道下,身份逐渐被解构,普通百姓对他们的认识也由印刷媒介时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电子媒介的信息流通,影响了政治领导人的行为和政策的颁布,“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界线也趋于消失。

四、理论反思:一种媒介研究的新视角

梅罗维茨站在以戈夫曼为代表的场景主义和英尼斯、麦克卢汉为代表的媒介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两大理论的优势和劣势,改变了以往的媒介研究以媒介内容为主的研究模式,突出了大众媒介信息流动模式的重要性,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媒介的新视角,这也是《消失的地域》这本书的精华。作者从场景的概念出发,在电子媒介和社会行为之间嫁接了一座新的桥梁,为我们解释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论证。为了使媒介的场景更为具体化,梅罗维茨提出了“场景结构”的概念,将面对面的交往研究和媒介研究联系在一起。整本书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作者的研究思路,提出理论假设―对理论假设进行分析―个案分析―结论,严谨的研究加强了读者对媒介场景理论的理解。但在分析印刷场景到电子场景的过程中,我们却看到了梅罗维茨在对主要媒介的选取分析上,有些不足,虽然他认识到“不可能详细分析所有的媒介”,⒀但把印刷媒介中的书籍和电子媒介中的电视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今天看来还是有一点遗憾。首先报纸作为印刷媒介的代表发展迅速,同时,电子媒介中网络的迅速发展,给现今的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尽管有一点不完美,但丝毫不影响媒介场景理论在解释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影响的开创性意义。

参考文献

①②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约书亚・梅罗维茨 著,肖志军 译:《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9、12、28、28、30、31、44、45、61、111、194、59

③哈罗德・英尼斯 著,何道宽 译:《传播的偏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8

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农村居民 媒介素养 素养教育

一、农村居民与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面对传媒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A・卡尔归纳了现代人应该具有的七大特征,其中之一就是“他会尽可能地运用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①现实社会中,必要的媒介素养,也就是选择、使用和评价媒介的能力,已经影响到其生存与发展状态,并进一步影响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公民社会的建立。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②当前,农村居民人口拥有相当大的绝对数,并且总体超过城镇人口。

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所形成的政策,使农村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包括媒体在内的文化方面可支配的资源整体偏弱。信息传播的受众及媒介环境也大大迥异于中心城市。农村居民被贴上 “落后”、“保守”、“贫困”等标鉴。标签化导致了当农村居民权利受到损害时,却不能借媒介捍卫权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媒介素养较低。阜阳“毒奶粉事件”中,当地普通群众特别是农村居民都是受害者。后果是,加深了外界对当地社会“乱”的刻板印象。其原因就是当地民众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没有在第一时间把他们与毒奶粉的制造者区别开来,并强化当地群众在事件中的受害者形象。可见,提高农村居民的媒介素养是当务之急。

二、农村居民媒介素养缺乏的表现

当前,部分农村居民对媒介还有一种神秘感,在运用媒介时出现了娱乐化、过度依赖电视等问题。

第一,媒介功能认知混乱。大部分农村居民对媒介的认知还处在自发阶段,而媒介环境却在发生变化。一方面随着电子新媒介的新兴,大众传播技术和媒介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市场化的媒介表达方式日趋多样,并伴生出一些违规现象。多重因素叠加,造成了农村居民对媒介功能认知上的混乱。

表现之一:对媒介保持着一种神秘感,将媒介信息等同于政府文件,将媒介机构等同于政府机关。当媒介信息发生偏差甚至矛盾时,无所适从;表现之二:不再把媒介作为信息的来源,只是当作消遣娱乐的工具。这些居民认为媒介是“政府”的喉舌,而不能代表自己的利益。把网络论坛或微博甚至人际传播等非正规渠道的小道消息作为首选,甚至是唯一的信息来源。

第二,过度依赖电视媒体。电视削平了看报需要视觉正常、识字、听广播需要听觉正常、掌握普通话的门槛,成为最大众化的媒介。同时,由于时效性原因,在网络普及率较低的现实下,电视几乎成为农村居民唯一的大众传播媒介。从媒体接触角度来看,电视媒体的接触率高达98.4%,比位居第二的报纸高出近72个百分点。在 “最经常接触的媒体”中,电视媒体更是遥遥领先,比位居第二的互联网高出近89个百分点。而且我国农村居民对电视的依赖度相当高,重度受众规模巨大。有92%的受众表示每天至少会收看一次电视,而大家平均每周会有22.5个小时的时间在看电视,也就是每人平均每天有3.2个小时的时间是在电视的伴随中度过的。③这充分显示了电视在农村中的“统治地位”。

缺乏报纸、广播、网络等其余大众传播媒介的支撑,信息的背景丰富性和深刻性相对缺乏。快餐式的电视信息消费,导致在突发公共事件时,只知现象,不了解背景原因,从而出现因为误导社会情绪甚至导致。2010年9月6日晚,安庆市最主要的街道人民路被群众围堵。原因在于当地某电视节目在报道该起交通事故时,采用了一句市民的话。该市民称,肇事者已经下车逃逸,被警方控制者是在副驾驶座上的乘客,存在顶包的可能。从而造成牵涉少数民族和学生群众的不满,并最终演变为。最终调查表明,该市民所说的事并不存在。但是,由于事发后的第二天当地报纸没有当地新闻,广播也没有报道,没有了其他媒介的平衡报道,群众情绪很快集中在“安庆版李刚”的焦点上。虽然事件不是发生在农村,但却同样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只有消息来源的平衡,才有消息和意见的平衡。

第三,娱乐化、消费主义泛滥。在以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化”媒介的熏陶下,娱乐化和消费主义倾向成为农村居民价值观中最主要的变化: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在这里,所谓“消费”并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范畴里所指的对物品的需求与满足,而是指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都市化媒介”在新闻和电视剧、广告中不断地制造都市化、富裕阶层的生活图景。即使是面向农村的媒介中,也出现了向少数大户集中、致富能手倾斜的现象,将都市化中物欲膨胀、对人情、传统的淡漠、对家庭社会无责任感的享乐主义等不良习惯加速扩散到农村,进一步加速了农村传统社会的解体。而当下,新的稳定结构又没有出现,从而影响了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四,意见领袖功能缺位。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并进而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这一理论由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研究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时意外发现。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研究成果提出两级传播模式。其模式如下:大众传播一意见领袖一一般受众。该模式认为,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再由他们转达给相对被动的一般大众。

意见领袖具有影响社区舆论方向、影响农村社区的整合、影响农村社区中个体的发展方向等作用。随着社会发展,意见领袖出现了既有意见领袖和新兴意见领袖两大群体。

当前,农村意见领袖缺位表现为两种现象:一是既有意见领袖丧失话语权,而新兴意见领袖没有产生,导致信息不能及时传递、有害信息不能有效过滤,意见不能正确引导;二是持非主流价值观、甚至错误价值观的人成为社区意见领袖,导致一些地区地下宗教、迷信和甚至反政府的意见成为主流。

第五,媒介利益表达机制缺失。现实制度安排和经济、文化方面的困难,造成农民的媒介参与意识差,不会主动接近媒介,参与传播,更不会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再加上缺乏对媒介功能的正确认识,在媒介过度娱乐化的影响下,农村居民利用媒介表达利益的能力非常欠缺。大部分农村居民唯一的渠道就是来自于有限的几个新闻热线。与城市居民相比,当新闻热线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维权时,大部分农村居民没有能力策划新闻事件,吸引公众的关注。

三、提升农村居民媒介素养的对策

当前,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出现了逐渐融合的新变化,手机、互联网以及各种新兴的传播技术在社会信息的流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同时,各种媒介上传递的信息中夹杂着不同的价值观。这就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居民的媒介素养教育,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一,普及农村媒介素养教育。把媒介素养教育当作与科技培育一样重要的现代农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在中小学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开设媒介学习写作兴趣班,让农村中小学生了解媒介的性质功能,从小积累与媒介打交道的能力;其次,与大学或新闻专业机构合作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组织,以农村图书室、“三下乡”和“支教帮扶为平台”,在农村开展媒介素养推广教育讲座、进行农村教师培训等活动,形成一个让农民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环境。

第二,培育社区意见领袖。首先,发动农村党员、教师以及其他传统意见领袖,进行舆论引导。既有意见领袖,在社区内有较高声望和社会地位,但是传统思维方式容易影响其对新生事物的不理解甚至抵制。因此,一方面要引导教育传统意见领袖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的更新和提高,一方面还要发现、培育新兴意见领袖。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官和返乡农民工与原社区保持着经常的联系,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与原有社区成员之间有较大区别。但是,由于知识或者财富的积累,一部分人的个人声望不断提升,并成为意见领袖。因此,应当特别注重新兴意见领袖的作用,利用在信息接收和媒介素养上的优势,带动农村居民掌握媒介素养,讨论新闻,按正确的框架进行新闻解读。

第三,建立社区新闻交流系统。首先,建立、健全以图书室和文化活动中心、文化中心户等硬件设施运转制度,使其成为农村社区信息交流和主流意见形成的中心。特别是注重期刊、报纸的解读和二次传播。农村地区,许多人放弃了阅读,通过该体系的工作人员的二次传播,同样也能实现报刊的宣传和教育功能。因为,相同的文化生活背景和较高的信任度,能够使信息和意见的传达更加迅速和可信。其次,建立农村社区的意见交流体系。当前可以恢复农村有线广播,转播中央、省市县重要新闻,使农民在田间地头就能收听广播。相对电视、报纸,广播具有方便、强制性特点,只要打开即可收听,加强了舆论意见的推送效果。同时,探索建立网络虚拟社区、论坛,加强农村社区内部的即时沟通。

我国农村居民的媒介素养还处在起步阶段,培育和提高需要长期过程,在知识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还应及时创新。

参考文献

①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48

③陈刚 等,《农村电视受众爱看什么――2009中国农村居民媒体接触与消费行为研究》,《传媒》,2009(12):49

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区别范文6

在迅速发展的微博2、0时代,社区网站的不断兴起一方面让消费者有了更为丰富的获取信息渠道,另一方面也让消费者有了可以互动交流的平台,企业通过各种社会化媒体工具对消费者进行互动式的立体营销,整个互联网趋于社会化,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可谓势不可挡。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含义:社会化媒体营销就是利用社会化网络、在线社区、博客、百科或者其他互联网协作平台和媒体来传播和资讯,从而形成的营销、销售、公共关系处理和客户关系服务维护及开拓的一种方式。一般社会化媒体营销工具包括论坛、微博、博客、SNS社区、图片和视频等,通过自媒体平台或者组织媒体平台进行和传播。社会化媒体传播效果的评估方式主要分两种,分别是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定量评估指标主要包括曝光次数、广告当量、单人点击成本、转化率和第三方数据等。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