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传播范例6篇

自媒体传播

自媒体传播范文1

(一)自媒体新闻传播一般是用户自己主动去传播,所以信息的传播是非常及时的。但是由于每个人都会受到自身知识文化的限制,所以他们所发表的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就使信息碎片化了。

(二)现代社会新闻传播越来越依赖网络,而网络的飞快发展就使得新闻传播速度也逐渐加快。人们运用自媒体在知道的一时间将新闻信息通过平台出去,大大增强了信息的时效性。

(三)自媒体是人们在网络上消息来传播的,一个人的消息往往能被很多人看到,因此,自媒体的传播是多对多的。并且,网络的快捷使自媒体的传播变得非常快和方便。

(四)自媒体的一般是某个人对某件事的看法!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的特点。而且,人们经常会选择性的看待一件事,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管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想就可以。

(五)人们在消息时,为了更清楚、更明白,除了文字,还可以配上图片、动画等。这样可以让消息更加详细,具体,具有真实性。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两面性

(一)自媒体新闻是每个人都可以的,所以其信息来源的范围广。人们可以通过自媒体对每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意见。这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人们更加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可以第一时间将新闻传播给大众,人们一可以立即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自媒体新闻传播形式改变了以往的线性新闻传播形式,是以网状向外扩散形式传播,其速度几何倍的增长。所以其所以其能够很快的被人们知道。

(四)新闻信息被大众知道后,人们如果对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就会让这条信息被更多人知道。人们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相互讨论。这些讨论代表人们内心的愿望与想法,政府工作人员可以据此作出作合乎人民群众利益的决策。这样也可以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

(五)自媒体新闻传播有很多的优点,在此不一一列举出来。但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自媒体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所以信息量非常大。其中有用的仅占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废话和个人的不满等。这写信息的存在使群众很难找到真正有用的信息。

三、新老新闻传播方式的融合

(一)任何一种新闻传播方式都有优点,也都存在缺点。为了更好的发展新闻事业,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这两种传播方式。传统的传播方式仅仅由新闻机构来传播。自媒体则是由每个人来传播。传统新闻传播方式是先过滤再的形式,而自媒体则是先再过滤。传统的一对多的传播也变成了现在的多对多的传播。这不仅是加快了速度,更是扩大了范围。

(二)两种新闻传播方式的融合,是为了将它们好的部分留下来,不好的去除掉。只有将两者的优点相结合,新闻事件才能被更好地传播。自媒体要注意严格把关,营造好的网络环境,使事件具有更大的真实性,才会发展得更好。

四、结束语

自媒体传播范文2

关键词:自媒体;新闻传播;冲击及影响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直接影响着新闻的传播。自媒体主要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为人们提供信息传递、新闻的平台,具有快捷性、时效性等优势,有效丰富了信息的方式,并利用网络吸引了群众的关注和评论,也促进了媒体的播报,甚至能够影响某些决策。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在自媒体平台上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是亲身经历者和目击者的第一手资料,充分展现了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即时性。作为新兴媒体,自媒体的多功能性,使其新闻内容更为丰富,效果更加明显,并给予了群众对新闻更全面的感知。在这样的形式下,更应当促进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与传统的新闻传播的融合。

一、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传播内容方面的影响

传统的新闻传播相对闭塞,受众获取的新闻材料大多是经过筛选的,并且必须是在某种约束条件下的新闻才可以发表。自媒体时代在特别开放的形态下,新闻内容更加多样更加开放,所涉猎内容的范围也就更加广泛。自媒体时代的开放性,表现在新闻媒体制作的各个方面。在新闻媒体的选材、采访、撰写以及制作等各个环节中,自媒体时代的特性都影响着传统媒体的制作,也影响着它的内容。[1]自媒体是由于社会大众的参与才会有很强大的影响力,而新闻的传播与这种自媒体环境相结合,其背后有强大的群众基础,所以其发展与内容将会更加与大众的口味相结合,新闻内容更加接地气,更符合群众的要求,更加具有代表性,也更能引起共鸣。并且也会更加符合社会的舆论导向,给群众更多的机会,也给新闻的传播更多发展的空间。传统新闻媒体的一些桎梏,会导致在一定情况下有些重要新闻不能够及时进行采访,而自媒体时代群众会拥有大量第一现场的素材,如果媒体的内容可以借助这些自媒体时代的素材,那将会大大增强新闻内容的价值以及影响力。无论是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时效性,还是新闻内容的新颖性、广泛性,都是自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的创新,无疑会对传统新闻传播产生影响。

(二)传播对象方面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一系列社交媒体的几何式传播,传统的媒体方式遭到冲击与挑战,最重要也是改变最大的就是传播的对象以及传播者的角色问题。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经过层层审核的新闻事件通过传统的例如广播、电视等形式散播出去,或者是坊间的口耳相传,但是如今的新闻传播者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者,他们可以是受众在充当用户的情况下,也可以是新闻的传播者。[2]传播者同样也可以作为用户出现在同一个新闻事件中。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使得传播者与受众相互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使得新闻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大,扩大了整个新闻媒体传播的影响区域,同时也增强了影响的力度与冲击力。既作为传播者也作为受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监督整个新闻的真实性以及它的传播进程,更可以加深对整个新闻的理解深度。

(三)社会舆论方面的影响

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是在较封闭的环境下进行的,新闻的传播只通过传统的方式,受众只是单纯地接受信息,如果对于新闻播报的新闻素材有什么意见或者看法的话,也只能自说自话,没有平台或者是区域来发表言论。并且正规的新闻传播是要巩固社会的稳定与安全,并且也要服从大局的思想指导,所以会存在受众只听到社会主流思想的声音,而对于其他的思想或者言论一无所知,并且如果是比较恶劣的大事件,传统的新闻方式一般会采取不播报的形式,受众也只会对好的事情有所了解,而对正在发生的恶性事件或者是潜在的危机都无从知晓。[3]所以有人称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是垄断式的传播方式,只要是传播的主体不打算将新闻播出,那么就无从知晓信息。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广大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并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受众心底的厌烦心理。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这种垄断的新闻传播方式不攻自破。传播者与受众之前的界限模糊化,甚至是角色相互转换,社会的舆论相比之前更加自由,受众可以了解到与之前大不相同的言论,同时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丰富了新闻的内容,而且还扩大了新闻所涵盖的范围,并且也给每一个受众平等参与的权力。作为新闻的受众不仅可以丰富新闻内容,并且还可以监督新闻的质量,对于不实的新闻进行严格批评与纠正。[4]人们可以通过对多样化的新闻进行思考、评论,使得新闻参与人都怀有一份社会责任感。除此之外,由于很多的社会人的关注,很小的事情就会被放大,起到了社会监督的作用。

二、自媒体与传统新闻传播融合的措施

(一)将新的技术与方法融入到新闻传播中

自媒体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冲击与影响,更多的是一种机遇。作为新闻传播更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将更多新的技术与方式方法运用到新闻传播中。首先是革新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大规模地传播与应用新的技术,例如网络或者是无线传播。并且适当运用一些网络的传播手段,对新闻进行多种方式的传播。而对于一些新形式的传播手段,例如社交网络或者是更先进的一些短片视频进行新闻传播。微博与微信或者是一些较新颖等社交网络在人群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这些新的方式,申请一些微博账号,在微信公共账号上设立一些新的或者是具有特色的栏目,进行新闻传播。也可以跟一些微博大牛相联系或者是结合,通过他们进行相应的新闻传播。不仅可以使得形式更加新颖多样,也可以使得人们更加容易接受,影响范围也更加广泛。

(二)培养具有新媒体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

无论是传统的新闻传播,还是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都必需有一个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团队,一个具有时代精神的队伍。而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团队需要的是一个个人才,自媒体时代,人才显得更加重要。尤其是技术在广泛运用的过程中,对于专业人员的要求就更加多样了。首先,作为一名新闻传播人员,应当了解并掌握先进技术。其次,应当了解大众以及用户的习惯与喜好,采用他们更加方便,也更加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具有时代的敏锐度以及市场的敏感度是必须的。新闻传播人员更应当加强自我学习与提高,在进行相应的学习与参加相应的培训过程中,更加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便更好地为用户服务。自媒体时代对传统新闻传播的方式造成了冲击,促使它在很多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网络时代到来必然会引起新闻传播的改变,如果新闻的发展能把冲击作为改革的机遇,借助于网络的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兴盛,并且将自媒体准确融入到新闻媒体的传播中,那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新闻向着更好更光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孔蕾蕾.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J].西部广播电视,2014(19).

[2]计冬梅,高丽凤.论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J].才智,2014(26).

[3]顾亚奇,肖妍琳.率先理性: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零起点———2012年中国记者节公益论坛综述[J].现代传播,2012(12).

自媒体传播范文3

1自媒体及其新闻传播特点分析

自媒体,也称为公民媒体,其指的是具有传统媒体功能但不具备其运行机构的一种个人网络行为。当前,我国自媒体的主要表达渠道包括论坛、博客、微博、微信以及新兴的视频网站等等,其传播渠道广泛、速度快、形式丰富,例如: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可成为自媒体新闻的内容[1]。自媒体新闻传播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1)能够及时捕捉突发事件,例如“:5•12汶川地震”,“7•15乌鲁木齐事件”,最早都是由自媒体,形成公民新闻。

2)具有开放性特点,在自媒体平台中,只要不违法国家法律,任何话题都可以成为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内容。

3)直接表达民意。自媒体新闻传播内容多数是人们身边发生的事,直接反应民众的意愿。我国自媒体公民新闻产生的原因如下:

1)技术因素:自媒体平台的出现为公众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如:2002年博客诞生以来,越来越多的公众成为新闻的传播者;自媒体传播工具获得容易、操作简单,传播主体也逐渐向平民化发展。

2)理论因素:新闻自由理论的不断发展,促使更多的公民开始维护自己自由表达意愿的权力,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新闻传播中;新闻自由理论发展,激励着公民通过自媒体进行泛化的新闻传播。

3)社会因素:当前我国社会民主政治得以发展,为公民自由表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也促使其不断利用各种媒介表达自己的意愿。

2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

当前,基于行政与市场的压力,传统媒体在进行一些新闻事件的报道时往往顾虑众多、畏首畏尾,直接影响到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等权力的实现。但是,自媒体新闻传播挣脱了传统媒体所受到的各种束缚,每一个公民都可以成为新闻事件的传播者,直接从传播者、传播路径、议程设置三方面,实现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

2.1从传播者的角度解构传统新闻传播过程

传统的新闻传播的主体就是专业的新闻机构,一个新闻事件必须通过一系列的采集、编辑、流程后,方能够传送至受众处,受众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缺乏自。而自媒体新闻传播,使得每一名会使用“自媒体”平台的公众都成为了新闻的者,其通过自主的选择、判断,自认为价值的新闻,直接打破了专业新闻机构垄断新闻的局面,实现了不同声音的表述。

2.2从传播路径的角度解构传统新闻传播过程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传播路径是单向的、一对多的,信源对获得的新闻进行加工处理,然后通过媒介传输至信宿,由信宿对其进行解读。而对于自媒体新闻而言,其实现了信息的多对多网状传播,这就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升,涉及范围也有所扩大,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甚至可以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形成网络舆论的漩涡。

3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

自媒体新闻传播是当前网络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其也充分向人们展示诸多优势。但是网络信息的驳杂,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自媒体新闻传播过程,例如,在自媒体传播中,无意义信息、广告、自我推销、对话等信息所占比例十分大,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成为自媒体新闻传播重塑的一大重点。

3.1利用传统媒体提取新媒体中真正有价值的新闻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性质,决定了每一名公众都有成为新闻者的可能,如此之低的门卡必然会导致用户群体过于庞大,信息驳杂。以微博为例,每一名用户都能够在微博的平台上身边正在发生事件,或是自己的某个观点,甚至是与他人进行对话,因此,大量的非新闻类信息存在于自媒体平台上。对于真正想要获取新闻信息的用户而言,其往往会被海量的、冗杂的信息所淹没,为了真正获取精确的新闻信息,必须求助于传统媒体。通过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汇、互补,能够实现众多信息的有效整合,向受众提供完整的、精确的新闻事实。

3.2利用传统媒体把关新媒体新闻真实性

自媒体准入门槛低,还会导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无法保证个人道德和新闻素质。尤其是近些年,网络水军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其是自媒体传播中的一个庞大队伍,通过一些虚假信息,获得利益,不仅影响到人们真实信息的获取,更是大大破坏了网络秩序,影响极为恶劣。总的来说,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应通力合作,充分发挥自媒体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传统媒体公信力强、真实性有保证的优势,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4结束语

自媒体传播范文4

【关键词】自媒体;微博;人际传播;变迁;影响

从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到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再到以社交网站、博客、微博等交互性媒介为基础的自媒体,媒介的演变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革命。博客、社交网站、微博等新型媒介平台的出现,无疑昭示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部分娱乐类应用使用率有所下滑,商务类应用呈平缓上升的同时,微博目前有近半数网民在使用,达2.5亿用户,比例达到48.7%,成为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1]作为自媒体之一的微博的广泛使用,标志着自媒体在大众心目中的接受与影响程度,自媒体不仅成为人们获取实时新闻的重要来源,更是人们进行人际交流与沟通的主要媒介平台。毋庸置疑,自媒体正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与媒介特点,不断融入并影响着大众的日常生活与工作。

自媒体视阈下人际传播的变迁

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传播离不开媒介,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人际传播突破了传统的面對面形式,[2]从最初的口头语言交流到书信往来再到电话、电子邮件,最后到今天的自媒体传播,人际传播的模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个历史过程并不是传播方式逐渐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当下我们正处于一个自媒体盛行的时代,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梳理人际传播在自媒体时代的变迁:

传播信息的私密性与公开性。以往的人际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书信往来等形式来进行,不管是一對一的传播,还是群体间的传播,传播内容只有参与传播过程的對象才知晓,隐私性较强。自媒体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人际传播传统的隐私性。例如微博,只要你关注了某个人的微博成为其粉丝,那么你就可以轻松地在你自己的微博中浏览其最新动态,并且可以浏览到其他人對其动态的评论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从私密变得公共。但微博也并不是完全公开化的,它具有严密的分级隐私设置,對于特定群体的准入许可和回避有效地维护了用户的隐私权。由此可见,自媒体的出现,并没有瓦解人际传播以往的私密性,只是在保证隐私的前提下,为大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交流平台。

传播手段的单一性与多元性。在媒介出现的早期人际交往中,人际传播主要依赖于单一的文字符号体系,过于简单的传播符号体系很难准确传播人的真实情感,也很难进行社会性的交际互动。[3]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相结合的符号体系呈现在人们眼前。多媒体性是自媒体的突出特点,自媒体成为能够承载集文字、图片、影像、音频等多种媒介符号于一体的传播平台,这种模式使得传播速度和反馈能力迅速提高。信息符号的可视性与生动性既直观表现了信息的抽象意义,也降低了编码与解码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4]在大众的人际交流与信息获取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你可以将日常生活或旅行过程中的照片或视频发到自己的微博中,再配上文字说明,微博“粉丝”就可以通过你所传播的信息了解你的最新动态并进行良性互动。自媒体视阈下进行的人际传播是传播双方综合的感官参与,是区别于传统传播的单一感官参与的一种新型传播模式。

传播范围的局限性与广泛性。传统的人际传播一般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由于认知和空间的距离,人们可能很难和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人进行交流与沟通,人际传播很难向外扩展。新媒体的出现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来临,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限制,建立起一种立体网络化的人际传播模式,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设置在一个无限靠近、无限接触却又永不互相控制的地步。[5]使用微博,人们可以随意地与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朋友进行互动,甚至可以与我们原以为遥不可及的明星、名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生活中真实的一面,从而扩大了人际传播的空间。自媒体给大众提供了一个新型交流平台,人们通过这个平台,结识到更多的陌生人,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助于建立多元的社交关系和进行有效的人际传播。

传播效果的延时性与即时性。传统媒体的人际传播如书信、电子邮件等首先需要从一方传递到另一方,再从另一方反馈回原传播者,在此过程中时间的消耗是巨大的,传播的互动性表现得十分弱小。自媒体的出现大大改善了这一劣势,人们在微博中输入文字并发出时,电脑便能快速编码译码,對方便能收到信息内容,而在此间的时间间隔是相当短的。微博中个体微信息的发表,经过受者一次又一次的分享、转载从而为更多受者所接受,受者的分享与评论又最终反馈到传者,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同时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用户基于这一平台在寻找朋友、同事的过程中也是在巩固自身的人际网络。微博不仅仅是信息和推广的平台,或是新闻信息的提供源,还是用户之间互相交流、對话和倾听的交际平台。

人际传播变迁的正面影响

任何形式的变化都会對原有组织形式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自媒体时代下的人际传播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使得人们可以超越国度、超越身份、超越地位、超越文化的限制而进行信息的传播交流;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的超媒体性使人际传播朝着更加生动形象并容易为對方所理解掌握的方向发展;自媒体的互动分享使得人际传播的效果大大增强……由此可见,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對于人际传播来说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人际传播变迁的负面影响

自媒体传播范文5

关键词:自媒体;传播;公共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1-0018-02

自媒体是指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途径[1]。具体如博客、微博、Qzone、人人网、播客等。自媒体传播逐渐成为人们认识世界、信息和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一方面它对人们的观念和日常行为方式产生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自媒体传播改变了人们互动交往方式,将人们的交流互动空间扩展到网络空间,推动网络公共空间的兴起。同时自媒体不仅改变了以往信息传播单向化、中心化的特点,还极大增强了公众的话语权,公众不仅能自由表达观点、看法,而且他们的观点能够让很多人看见、听见,甚至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例如,2010年宜黄拆迁事件中,钟如九通过微博了该事件的详细信息,引起众多网民围观和讨论,在网络公共舆论的推动下,相关负责人被立案调查,该事件得到有效的解决。2011年的“ 7·23”动车追尾事故,网友通过新浪微博第一时间了事故信息,微博成为该信息最快的媒体,并引发了对事故处理过程的关注和对相关问题的激烈讨论,这些事例体现了自媒体传播在公共事件处理中的积极作为。未来,自媒体传播将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的社会管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何充分发挥自媒体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内涵

当前,我国学界关于自媒体公共性的讨论存在两个重要分歧:一是认为自媒体是否能够实现公共性取决于体制与制度;二是公共性是媒介的天然属性[2]。弗雷德里克森指出,如果把公共等同于政府,就限制了人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公共意味着所有的人们为了公共的利益而不是出于个人的或者家庭的目的才走到一起来[3]。自媒体传播是公开的,人人都可以参与,并在自媒体传播形成公共舆论,具有影响公共管理的能力。因此,自媒体具有公共属性和实现公共性的能力。当前,公共性成为政府行政的自觉追求目标,政府行政的公共性不仅体现为所提供的公共物品,还在于为社会提供实现公共性的体制与制度。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公共性必然为自媒体传播中的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并且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从自媒体参与主体看,人具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其中社交、尊重、自我价值实现更多需要在公共空间中实现。而且,人作为类的存在物,具有回归公共空间的内在本性和需求。因此,人自身就存在一种公共性的自觉,自媒体传播为这种自觉的公共性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具体来说,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内涵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媒体传播是公共的和公开的, 对所有想使用自媒体的人不存在排他性,参与主体多,言论自由,信息公开;且传播的内容是公开的,每个用户都可以看见和参与讨论。二是自媒体传播主体必然要有一种对公共问题、公共事务的关注,形成公共舆论,成为公众意见的表达机制。三是在自媒体传播中所形成的公共舆论、公众参与公共问题讨论以及公共舆论对公共权力机关的批判和监督等不是为了实现个人或集团利益,而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四是自媒体传播在公民的参政议政、公共事务的处理和公共问题的解决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即产生公共利益。

二、自媒体传播中公共性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自媒体的兴起,让公众进入了“每个人面前都有麦克风”的言论自由时代,并在网络空间中形成强大的公共舆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自媒体传播中的公共性生长具有充分的可能性。但是,自媒体传播中的各种公共性缺失现象也不容忽视,具体表现及原因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自媒体传播中存在大量不实信息。米歇尔·鲍曼指出在匿名社会关系中伪装者的成本及风险很小,而且缺乏声誉机制的基础,而这时,他们的行为将类似机会主义者的选择行为,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4]。自媒体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匿名性,网民可以自由信息并且受到较少的限制,而这些信息真假难辨,既存在大量真实有用的信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的行为;也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只为满足信息传播者的效用和个人利益,却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危害公共利益。大量的虚假信息不仅扰乱了网络空间中的信息传播秩序和人们的交往秩序,更难以为公共性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空间秩序。第二,自媒体传播中的话题更多集中在娱乐、体育、生活等方面,对公共问题、公共事务的关注与讨论不够,以及对公共权力机关的有效监督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在哈贝马斯的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的视角下,公共领域中的公众是批判的公众。当前,聚集在自媒体传播中的公共空间里的公众具有文化消费公众和批判公众两种身份,即公众一方面享受着自媒体传播所带来的满足公众精神需求的各种文化消费品;另一方面,部分公众积极关注公共事务,监督和批判公共权力机关,扮演着批判公众的角色。但是,当前存在的一个愈来愈明显的趋势是自媒体传播中的娱乐、体育新闻更受欢迎。这类新闻不需要深入思考,就能带来娱乐的效果,迎合了当前人们休闲时间碎片化和压力大的生活特点。此外,在自媒体传播中人们热衷于将个人私事或者明星的隐私公开化、传播和讨论,忽略了本应关注、讨论的与公众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件,造成了私人生活公共化和公共生活被隐蔽化的现象。因此,自媒体传播并没有在广范围内形成一个巨大的公共舆论池,除了一些名人自媒体用户会受到广泛的关注外,大部分草根自媒体用户往往还是局限在一个熟悉的圈子内,他们关注的、讨论的更多是关于圈内的信息,缺乏关注公共性问题的自觉性。第三,自媒体传播中的行为缺乏理性特征。 具体体现在:首先,由于人们的从众心理,人们在浏览、传播信息时很容易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而不是进行理性地判断再做行为选择;其次,人们在自媒体传播中情绪化表达较多,自媒体更多成为人们宣泄和吐槽的场所,对事件或问题的理性思考较少;最后,部分自媒体“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也对自媒体中的理性的讨论提出了挑战。有140字的表达字数限制的微博,其呈现出来的是碎片化的信息,部分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容易导致信息被扭曲,也容易造成认知的碎片化和思维的碎片化,反过来,造成人们在自媒体传播中的行为缺乏理性特征。同时,缺乏理性的公共对话及公共舆论,使得自媒体传播容易被民粹主义绑架,更多的社会不公现象、负面新闻在自媒体平台上被广泛传播,甚至被扭曲,被放大,以至于自媒体传播在舆论表达中容易出现:对主流媒体舆论表达的解构、民间形成了某种“合法性”与现实合法性成对立之势、社会阶层离心化及成为的动员工具等倾向[5]。第四,自媒体传播中的过度商业化所引发的公共性流失。 部分自媒体平台上所提供的信息更多是基于经济考量而不是社会责任,更不会去引导网民关注公共性问题。当自媒体传播过多地用于商业营销,网民的注意力会被各种各样的商品信息、商业活动信息所占据,关于公共事件、公共问题的信息以及公共舆论在自媒体传播中所占的空间不断地被压缩。同时,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所追求的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不是参与公共事务,不是践行公共责任,而是以追求消费来表征自身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三、自媒体传播中公共性的实现途径

1.培育自媒体用户的理性精神和公共精神。首先,要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政府、学校和社区等各方面通过宣传、教育方式,增强公众在网络公共空间中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批判意识,培养公众在公共空间中规范行为的自觉意识。同时,让公众明确在自媒体传播中表达就意味着责任,提高公众在网络空间中行为的责任意识,以提高自媒体的自净化能力。其次,引导网民正确认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区分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在自媒体传播的公共空间中实现“以语言行为为基础,以交往过程中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协调为基本机制,以达到交往共同体各主体之间公共认可的合理目标为目的”[6],培育公众在网络空间中的交往理性。最后,自媒体传播中的“意见领袖”应自觉担起培养公众理性精神的责任;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公共事务、关注和公众自身密切相关的公共利益。

2.完善法律法规,为自媒体公共性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自媒体的兴起,不仅改变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而人们在自媒体传播中的行为的社会影响范围广,任何个体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都要遵循相应的规则,共同维护公共空间的秩序,才能保证正常的公共空间生活。人们在自媒体传播中的行为除了社会道德的约束,更重要的是政府要针对自媒体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或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减少和禁止在自媒体使用中、传播不良、不实信息,并根据具体违规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提高自媒体平台的自律水平。自媒体平台的经营者应认识到,如果虚假信息泛滥于自媒体平台,将直接导致平台的公信力危机,进而遭到用户的淘汰。因此,自媒体平台应设立信息甄别、虚假信息处置的办法,在自媒体的后台,通过专门的信息监察小组和技术手段,有效甄别信息、及时删除虚假和不良信息。建立自媒体用户的信誉机制,对虚假和不良信息的者给予一定的惩罚,以减少自媒体传播中的虚假信息给公共性生长带来的危害。

4.建立公共权力机关与自媒体场域的互动机制。如果人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及人们经过公共讨论得出来的意见得不到公共权力机关的有效回应。那么人们关注公共事件、参与公共问题的讨论的积极性会受到压抑,也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建设。近年来,在两会召开之前,政府通过网络问政于民,这种互动方式为公共权力机关与自媒体场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思路。未来,一方面,自媒体场域的公众要积极关注、参与公共事务的处理,充分发挥对公共权力机关的批判、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公共权力机关要积极关注自媒体场域中的公共舆论、回应公众的讨论。此外,可以将自媒体的力量与政府部门、传统媒体等社会力量结合一起,共同解决社会问题。比如 2011 年受到广泛关注的微博打拐事件,微博用户与政府部门、传统媒体、人大代表等一起发动打拐行动,成功解救了多名被拐儿童,充分说明了公共权力机关与自媒体传播的有效互动能极大地促进公共性的生长。

参考文献:

[1] 潘祥辉.对自媒体革命的媒介社会学解读[J].当代传播,2011(6).

[2] 进华,张寿强.论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及其道德底线[J].江海学刊,2012(6).

[3] (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著.张成福等译.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德)米歇尔·鲍曼.道德的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自媒体传播范文6

【关键词】微博;自媒体;传播;公众

1.自媒体定义

“We Media(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传播途径,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

第一代自媒体平台是博客(Blog)。而真正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是在微博兴起之后。

2009年,中国新浪受Twitter启发,开发了“新浪微博”。新浪微博可以嵌入多媒体,增加回复、转发等多个功能,140字的限制,使微博表现出特有碎片化、即时性特征。微博兴起之初,还只是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被少数“潮人”介入。到2011年,微博已经成为大众交流的一个新工具,并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力。无论是“7・23”温州动车特大事故,还是“让领导先走”的新疆失火事件;无论是微博炫富的“郭美美”,还是直播开房的“蠢局长”,都是由微博最早播报,从而迅速引起全国性的关注。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表达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可以说,2011年,中国真正进入了微博时代,也即进入了自媒体时代。

2.自媒体的传播特征

与传统媒体比较,微博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对象、传播速度、传播效果和传播范围等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不同特点。平民化与平等性、交互强与快速性、多元化与时实性,是它的主要特征。

2.1 平民化与平等性

自媒体之所以爆发出如此大的能量,对传统媒体产生如此大的威慑力,从根本上是取决于其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和平民化。传统媒体有严格的等级类别,如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商业媒体与公益媒体,时政类媒体与娱乐媒体等,这种等级在微博自媒体中不复存在。微博每条限数140字,用手机、电脑随时可以传播或接受信息。用户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注册申请,即可拥有一个微博帐户,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自主表达观点,传递对生活的感悟,构建社交网络,并通过转发、评论等途径来扩大影响,获得粉丝。传播主体的多样性、低门槛带来了传播平台的平等性,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者、信息的接收者和信息的评论者。

2.2 交互强与快速性

微博是一种核裂变媒体,又称“病毒式媒体”。它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得益于数字科技的发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们都可以在自已的媒体上信息,只要拥有一定的粉丝,就可使信息迅速传播,传播速度远远高于传统媒体。而交互强是微博的另一个特点。在微博上,一条信息只要具有阶层文化兴趣利益的穿透性,能激起大家的兴趣、关注,很快就能获得爆炸性、核裂变式的传播能量。任何人都可以在别人的微博上发表意见,评论、转发(除非受限),自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无距离,其交互性也就大大增强,这种强大的交互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的。“只要一条信息出去,它会像病毒一样传播,管理者不可能把所有人的微博删掉,它是现场直播,不可能事先审查,这是微博对现在新闻传播制度管制的一个很大挑战”。“任何一种其他的传播形态都不如微博来得丰富、活跃和互动性之强”。“与过去已有的通信形式相比,微博具有革命性、划时代的意义。”

2.3 多元化与实时性。

作为多种媒介功能融合的产物,微博实现了电脑与手机的终端融合,打破了传统媒体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打破了信息采集者单向渠道,受众也可以成为新闻源,从而媒体的范围多元化了。微博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采集者与者,什么样的信息都有传播的机会。以前的传播是新闻广播式的传播,微博的传播则是信息多节点接力式传播。

微博新闻的实时性,使其为当之无愧的“媒体先锋”。由于用户也能成为新闻的采集者和传播者,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微博用户通过手机就能将身边发生的事情随时、随地传播出去,从而体现出它的实时性。如2009年2月9日发生的“央视配楼失火”事件,就是由一位普通网民,最先到微博的。再如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腾讯大战360……微博都是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3.自媒体时代的公众影响力

在微博上,每一个账号,都是一个自媒体。而目前,在中国已有近5亿网民、3亿微博,从而使微博这种自媒体焕发出巨大能量,公众的影响力也前所未有地在社会事务中,突显出来。在进行舆论监督、反映社情民意上,自媒体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从而在不知不觉间改变着中国社会。

3.1 聚集热点话题,关注国计民生。

在传统媒体时代,权利不对等使公众话语与来自官方、企业等权威部门,话语权有明显的不对等,参与公共事务、反映个人问题、表达个人观点的话语诉求多被压制,维权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微博时代,得一些意见领袖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开始凸显出强大的公众影响力。一个公知能拥有千百万的粉丝,从而在一个新闻事件的传播路径中发挥非凡的作用。微博营造的话语空间,又使蕴藏在民间的话语力量被激活,以“微”力搅动舆论动向,给强势话语施以舆论压力。几年来,微博上一个一个热点聚集,最后的结果都朝向了公众的意向。而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国计民生”,也更容易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中小学生教育现状、高考压力、医患问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面对这些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民众不愿再沉默,他们通过微博表达意见,参与公众事务。自媒体对公众意识的唤醒,超过了任何一个时代,这种公民意识,促进了中国社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3.2 参与社会事务,影响政府决策。

微博真正成为表达民意的途径,微博时代,公众对对政府、官僚、新闻,都起到间接的监督作用。如一些官员的不良生活作风,被曝光到微博,受全民热嘲,而因此丢官。这显示出微博开始从对民生的关注,渗透到对国计的影响。微博所传达出的民意,有时甚至能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决策。比如上海松江区国轩电池厂事件,正是由于微博的大量转发,使得政府对信息的封锁失效,最后国外媒体的介入,终于迫使上海市政府再也不能忽略民众环保的决心与意志,最终取消了该项目。

传统媒体在监督权力方面受到技术和机制的制约。而“微博这一网络驱动型的公民参与,让滥用权力的人更加难以藏身。”这是中国进入微博社会呈现出来的一大特点,反映了中国走向公民社会的巨大进步。微博已经证明了它在社会变革中所起到的伟大力量。由于微博的存在,一个社会的串联能力和鼓动的力量也成倍的增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