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规划案例分析范例6篇

景观生态规划案例分析

景观生态规划案例分析范文1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工具的教育方法,即教师利用案例作为讲课的题材,以案例的具体事实与经验作为讨论的依据,经由师生的互动来探讨案例事件的行为与原由,发掘潜在性的问题,强调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促进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能够更直观地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更好地实现其职业发展的目标。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案例设计 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案例教学,案例的设计是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在案例实践、理论及教学这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切合成人学习的实际需求。进行案例教学要先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准备让学生掌握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当案例中隐含的理论问题或基本原理被揭示出来后,才能启发学生自觉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一)案例的内容要真实 在课堂教学中所设置的案例尽可能真实、具体,让学生信服,“信度”提高了,“效度”也就自然提高了,也就达到了案例教学方法的最佳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国内和国外的真实案例进行教学,尤其是社会热点人物进行剖析,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有利于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如在课程中引入了卫哲、史玉柱、马云、杨元庆等社会公众人物的案例,引发学生讨论。 (二)案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选编案例时选用了部分电大杰出校友的案例,如上海电视大学1987届党政管理干部基础专业毕业生蒋凡,上海电视大学2009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朱雪芹,上海电视大学1982届机械专业毕业生、全国劳动模范李斌,在讨论这些电大的毕业生职业发展时,学生会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启发,在学习和讨论时对理论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在工作实践中运用时也会更具有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三)案例的内容要常变常新 由于我们所处的主、客观环境在不断变化中,所选案例为学生身边或可能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如在讲授职业生涯与管理理论这一章节时,选用当时在上海东方电视台东方直播室栏目播出的“42岁硕士农民工的尴尬人生”案例,又与同样是农民工出身的电大学生朱雪芹的职业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对相关的职业生涯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职业生涯规划案例教学方法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讲授、案例讨论和情景模拟三种方法,这三种教学方法都能较好的体现本课程案例教学的特点,同时也符合成人学习的需求。 (一)案例讲授法 案例讲授法就是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的基础上,适时穿插相关的案例以阐释理论及观点的教学方法。案例讲授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通过生动而带有启发性的案例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和思维,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去感悟相关理论的内涵。如在讲授“职业性”理论时,开头中的引例是关于史玉柱的创业史,在课程的最后是关于旅馆大王希尔顿,这两个案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引起学生很大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案例讨论法 案例讨论法是在集体中相互交流小组的观点或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的特点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使其在讨论中互通有无,加深学习印象,从而达到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在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中结合了电大网上学习的特点,既有网上讨论,也有课堂讨论,网上讨论主要以个人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课堂讨论主要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每个小组选出中心发言人,全班同学围绕案例开展讨论、争辩、探究,若有不同见解,可进一步展开辩论,力求达成共识。 (三)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在课堂上分角色进行模拟实战演练,通过演练理解教学内容。因此,情景模拟教学法事实上是一种仿真培训方法,它是一种极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实施情景模拟法教学,要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扮演相应的角色,教师只能起到“导演”的作用,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要有明确而清醒的认识,并要在课堂中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同时还应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组织教学,他们在某些方面会更有经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他们积极参与,及时对学生的演练及对案例分析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情景模拟教学摆脱了传统的课堂说教形式,能使学生非常自主地参与其中。通过模拟,使学生理解了职业选择时应具备的能力,情景模拟教学实现了传统课堂教学理论阐述所达不到的效果。 三、职业生涯规划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案例教学的实施、案例教学的课后总结。这三个步骤是案例教学的有机统一体,缺一不可。 (一)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要充分 案例教学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课前准备是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课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明确案例教学目的、精心选择教学案例、教师做好课堂活动实施方案和学生做好案例预习四个环节。明确案例教学的目的,制定详细的、具体的教学计划。这是进行案例教学的依据,也是评估案例教学效果的依据。精心选择案例。案例的选择对于能否有一个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案例教学自始至终都是由教师主导的,案例教学的内容要符合学生需求,这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前提,学生的参与度又是能否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关键。选择一个好的案例,就等于案例教学成功了一多半,好的案例应该具有真实性,生动鲜活,同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时代的特征,能反映当前社会职业发展中最普遍的问题,能够引起同学讨论的兴趣与热情,使案例的分析研究更有实际意义。好的案例还应该具有答案多样性。由于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背景、人生态度、价值观等的不同,对同一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好的案例能引发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去思考,去寻求各种各样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实施方案。案例教学是一门艺术,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课堂实施方案的设计应该详细、具体。一般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课堂活动的时间总长度;课堂活动的时间分配,如,课堂活动分几段,每段的时间长度及活动内容,在这段时间内教师的工作是什么,学生的活动有哪些;备注栏中要注明对教学环境及教学设备的要求;等等。课前的组织与动员也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重要一环,事先把案例选择的想法与教学意图向学员说清楚,将案例相关的背景资料连同案例一起,提前发给全体学生研读,使学生尽可能了解案例内容及问题。#p#分页标题#e#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要体现教育生态观 教育生态观认为教学是一个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发展性等特征。课堂生态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学习环境等组成的一种动态平衡系统,包含了各类个体、群体与多维生态因子的动态组合和互动,各类生态群体与生态因子的力量波动、消长与平衡,能量(教学情绪和兴趣等)和物质(知识和技能等)的传递与循环等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学习环境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生态课堂的四个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在生态课堂学习环境下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关系。案例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讨论、发言、交流、小结等几个步骤。在实施案例教学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摆事实、讲道理,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时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意见,陈述自己的理由和依据,说明自己对案例中人物态度、职业发展的见解,创建充满生机的学习生态环境,让学生乐于与人合作,分享彼此的经验。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关键,适当地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针对某个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提问,以求“抛砖引玉”;同时教师应督促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醒每个学生在自己发言结束后,要善于听取别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新观点。这个阶段是案例讨论的高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所有信息,包括知识、情感、行为等相互交流与反馈及时畅通,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构建起一个健康的课堂生态系统,而作为系统中的构成因子——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和谐的。交流是形成教学结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全班学生经验与知识共享的过程,可以让各小组代表就本组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有助于案例内容的升华。在职业生涯规划生态课堂中,多元、异质的学习主体,民主、平等地生活在共同体中,并通过活动而相互关联,这样的合作关系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成功,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案例讨论总结是案例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即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并归纳出案例中所蕴含的理论观点。值得教师注意的是,总结的内容不是教师自己对问题的分析和看法,而是就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看法进行重点归纳。 (三)课后总结有利于提升案例教学的效果 案例教学的课后总结、撰写书面分析报告是案例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在结束课堂讨论后,让学生把自己的分析以简明的书面形式呈上来的供批阅的一份文字材料。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得出结论,进而能够站在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案例。在总结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课后写出案例分析书面报告,对以前的分析与讨论作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实践意义。在成人教育中,大多数学生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他们的职业生涯已经开始,但很多同学还都停留在刚进入职场的阶段,他们对职业规划需求更切合实际,良好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其职业发展。 (一)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的知识和思路与实际结合起来,学生从经验与活动中获取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对课程基本理论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案例讨论又给了学生一个机会,将自己不全面不成熟的观点表达出来,让大家共同讨论、共同分析研究。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理论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信心。这种重视情感因素作用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显著的作用。 (二)案例教学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法根据成人教育的教学特点,采用一体化教学设计,利用小组学习、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充分讨论,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进行汇总、分析、交流,以及教师的总结归纳、点评,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对成人学习者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案例教学法帮助教师积累了大量教学实务知识,同时通过事前准备案例教材,按照设计好的教案来讲述有关内容,设置提问、展开讨论、情景模拟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也大大提高了对教师的备课要求和课堂现场掌控能力,既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也深化了教学改革。

景观生态规划案例分析范文2

关键词:GIS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应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景观规划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生产、生活的需要,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结合人工造景手法而创造出空间景观环境的过程。当代的规划设计主要是人为中心,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在规划时应根据不同的设计空间区域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研究计划。因此,对于空间数据的有效分析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就显得尤为必要了,而规划设计师也通过各种相关的技术手法来完成该项操作。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是一种管理与分析空间数据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当前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科学、空间信息科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等领域的比较完善的学科。GIS的空间分析与三维可视化功能对研究区空间数据的分析与可视化表达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有广泛应用。

1 GIS概述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在计算机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检索、运算、显示和分析的管理系统。GIS的核心功能在于它的分析与管理,GIS一般可以完成空间信息测量分析、统计分析、地形分析、网络分析、叠置分析、缓冲分析和决策分析等,不同的软件系统可能侧重于不同的功能。

GIS管理的数据可以分成两大类:(1)空间数据 用来定义形状、位置和空间关系等地理特征。对这类数据的管理是GIS与其它数据库系统的主要区别。(2)属性数据 用来定义空间数据所代表的内容,如植被类型、高程、所有权和单位面积产量等。

2 GIS对城市景观规划起到指导与支持作用

2.1地图处理

城市景观规划的日常业务几乎离不开地图应用,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传统制图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对别人的数字化地图、属性数据作进一步处理,产生出自己的专题地图;屏幕显示地图的利用率远高于纸介质地图;组合、移动、缩放变得灵活,图幅边界不固定;地图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等等。在美国,这是规划专业工作者使用GIS最频繁的工具。CAD虽然在制图方面也有特色,若要和规划管理相结合,CAD具有相对明显的缺点,这一现象在美国很突出。

2.2相关规划数据的管理。

一般来说,规划管理的主要任务主要体现在项目审查、区域规划、标准制定、安全监管、质量检查等方面,虽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存在差异,但是本质内容相似,这主要体现在具体规划数据的管理与应用上。而GIS强大的数据管理与分析作用在这一方面被普遍接受,其中的空间属性数据的更是曰常管理必不可少的决定性因素。

2.3分析与决策

在西方分析与决策往往被看成是对重要问题的决定,是在整体规划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例如,通过GIS对距离、环境、人口密度等相关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来决定学校、工厂、车站等基础设施的选址问题;借助GIS对流速、河宽、流量等因素做简单分析,来决定滨水景观的选址问题。由此可见,借助GIS可以实现空间景观要素的合理分析,为最终的决策起到最大的支持作用。当然,在问题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借助计算机实现的分析技术不是单靠GIS ―种。如果能将这类应用靠相对集成的、稳定的计算机系统来协助完成,可以提高分析效率和决策的可靠性,西方称为规划支持系统(planning support system),学术界比较推崇,但是大量推广还有局限。

2.4公众的广泛参与及信息的及时反馈。

通过互联网的GIS,公众可以查看各种规划相关的成果,对规划方案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及时有效的向有关设计部门反应,有助于设计成果的不断完善。另外,在西方政治制度下,公众参与城市景观规划非常便利,对规划的影响力也大得多。很多西方学者看好GIS作为公众参与规划的重要工具,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因此,GIS在发达国家的景观规划方面都取得了普遍的应用,例如,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JanetSibemagel运用了 GIS方法进行了密歇根半岛东端景观变迁分析;Ferdinando Villa等研究了借助GIS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公园绿地规划的方法(Ferdinando 1996); Richard.G 等应用 GIS 进行景观敏感度评估(Richard 1998);DavidV.pullar等借助ArcviewGIS和可视化软件创建三维效果协助建筑环境评估。

3 GIS在规划设计中的作用

从规划行为的完整过程看,GIS技术在规划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具体概括为3

类:描述(description)预测(prediction)与对策(prescription)分析。描述性分析是指从GIS空间与属性数据库中提取各类规划所需的数据,并通过可视化手段展现结果以利于模式辨别,使规划人员能够全面地掌握所面临的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及解决线索。

预测分析是指基于GIS数据库中的各类数据并使用内建的或外部的各种分析功能对于规划区域在不同条件下的发展趋势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从而为规划人员提供决策支持。对策分析可归纳为从方案空间中发现若干可行方案并选取最佳方案以实现极大化公共效益和极小化社会成本。三维GIS具有连续的数据结构和与之相应的分析功能,可从空间的角度分析和显示物体,从而帮助人们更加准确真实地认识感受客观世界。是近年来兴起的高科技前沿研究领域。

4 GIS 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中的应用现状

况平早在1994年就首次使用GIS技术进行了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度评价,讨论了景观规划中的适宜度评价方法,并以其在北海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实践中该方法应用的过程和结果作了分析。Jerry等以美国得克萨斯州为例,运用 RS和GIS 技术,针对城市绿地景观,适用 Fragstats 软件包进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并对景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周挺刚,郭达志在 GIS 支持下对宁波市城市绿地景观缀块的等级与分布、空间结构的度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该市的城市绿地景观按行政单元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为宁波市城市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提供了生态学依据。于显威,刘玉霞等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建立城市植被信息库,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城市植被景观单元制图、时间分布的动态监测和植被景观特征分析与评价,从而为城市植被景观的评价以及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杜军,林孝松在Arcview GIS基础平台上主要介绍了在校园环境规划中DEM的建立方法,及对其在校园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以某高校为例,通过建立其数字高程模型的地形图数字化方法绘出校园地理专题图,并进行三维立体直观感受分析利用,对校园环境规划的信息化进行了研究。Sigrid 选择蝙蝠、蟾蜍、啄木鸟作为景观空间格局生态功能的指示物种,分析植被斑块的形状、连接度等对动物行为的约束作用,该研究利用 GIS 景观可视化技术,根据已有的动物行为规律研究,建立直观的动物移动路径模型,显示了 GIS 可视化技术在研究景观格局对动物行为方面的巨大潜力。陈洁,张杰等利用 GIS缓冲区分析功能,统计分析了青岛市部分地区绿地及其缓冲区状况,以此分析了绿地及其影响面积,推动了使城市绿化水平的衡量更加全面和合理。吴承照在城市郊区风景区规划设计中,以安徽安庆市天仙河风景规划设计为例,详细介绍了 GIS 在风景区规划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朱岩安,慧君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探讨了 GIS 和 RS 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面的应用方向和模式,以及其应用过程和流程。

5应用分析

5.1 一般性应用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形象思维和空间造型是重要的环节,需要有多种技术方法来辅助实现。目前,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与其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基本相似,主要有6种:

(1)用计算机绘制平面图、立面图、剖

面图、透视图;

(2)用计算机控制的机床制作实体模型;

(3)静态渲染图;

(4)固定路径的动画;

(5)实时、交互式的景观仿真;

(6)比较复杂的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

钮心毅曾提出了GIS在城市设计中应用的框架,基本上也适用于景观规划设计。分析如下:

5.1.1 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分析阶段

GIS可以就收集到的有关地形、植被、水体、土壤、人口、社会、经济、交通等方面的空间和属性信息,建立以点、线、面对象构成的不同主题图层。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合并、拆分图层及控制图层的显示形式。所得到的分析结果可以通过GIS专题制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5.1.2 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案阶段

这一阶段是提出不同对策,通过不断的分析、比较,形成可行方案的阶段,除了空间分析技术外,还可以利用GIS的三维可视化技术、不规则三角网(TIN)技术等,以解决长期以来GIS只能解决二维空间问题的局限性。

5.1.3 景观规划设计的咨询和反馈阶段

这一阶段是上一阶段形成的不同的规划设计方案,通过专家咨询、或者不同形式的公众参与,反馈到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中,以最终形成规划设计成果。WebGIS技术和相应的可视化技术可以为景观规划设计的专家咨询、公众参与提供新的工具。

5.2 针对性应用

5.2.1 土地适宜性分析

土地适宜性分析是景观规划及场地设计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理论及方法,其核心是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进行定量的分析,从而在了解当地情况、现有政策、经济现状、环境科学及在适宜的开发实践的基础上,对土地适于不同开发利用的能力做出相关评价。

GIS以栅格与矢量两种数据结构存贮数据,相应地,土地适宜性分析可以基于这两种数据结构进行。栅格模式可以获得连续数据,属性精度较高,矢量模式可以实现多宜性评价,二者各有其适用范围。

5.2.2 环境廊道划分

环境廊道概念由美国景观规划大师Philip.H.Lewis提出。将水体、湿地、地形坡度、植被分布等“环境决定因素”分别绘制成图,然后叠加起来,划分出“环境廊道”,方法如下:

(1)建立水体层 使用缓冲区分析功能建立环境廊道,比如可以产生一个距某条河流100m的缓冲区,以控制建筑项目、保持水土、保护植被。

(2)建立湿地层 使现有的数字化的湿地系统图与其他主题图层相吻合,包括投影方式、坐标系统、单位、精确度等。

(3)建立陡坡层 建立该区域的地表模型,并将这一地表模型转化成光栅文件,然后计算出坡度。利用坡度图,可以建立新的栅格网络来表示具有某一坡度范围的区域。

(4)建立环境廊道 将3个主题图层叠加到一起,重叠部分就构成了特征多样并且鲜明的线形环境廊道。利用这个环境廊道图,就可以规划优先保护地区。

5.2.3 景观视线、视域分析

视线、视域分析主要利用ArcGIS中的3D Analyst扩展模块进行。视线分析是判断三维表面上任意两个点之间是否通视,可以指定观察点和目标点的高程,也可以通过借用生成纵剖面的方法,绘一条直线,产生沿着该直线的纵剖面,再观察起点和终点间的视线遮挡状况。视域分析是用来确定从三维表面上的某一点向周围观察,可以看到的范围,或者沿着某一路径运动,可以看到的范围。作视域分析除了要有一个代表三维表面的TIN或Grid外,还要有一个观察点或观察路径图层。观察点是一般的点状矢量图层,观察路径是三维的Shape文件,分析结果是栅格图层,每一栅格单元的取值表示该点被观察到的次数。

5.2.4 城市绿地的服务半径和居民可达性分析

利用GIS的Buffer功能,在分析对象周围绘制等距线,在等距线所包络的范围之内,离开或到达分析对象的直线交通距离小于服务半径,在等距线包络区之外,则大于服务半径。如果将这种基于矢量的分析方法改为基于栅格,则分析的结果是离开分析对象按一定距离递增的、连续的栅格,每个栅格的取值是离开分析对象的距离。由于在城市里,交通一般是沿道路产生的,在方向、速度上均受道路的限制,为此,可利用基于GIS的网络分析技术,产生受到道路走向、速度、交通管理限制的等时线。该方法是考虑步行速度的栅格距离的计算,居民沿道路步行的速度、穿越居住区、绿地、空地的步行速度等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其作用、效果和等时服务范围相似。

6结语

GIS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相当成熟的技术,作为一种通用性的技术,它只有与相关学科结合,应用于实际项目才能转化为实用系统。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生存空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行业,理应得到最先进的理论与技术支持,对GIS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景观规划师MacHarg的“千层饼”规划方法的运用即是佐证。时隔半个世纪,我们有理由相信,GIS技术必将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晟.GIS在英国等欧洲国家及中国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J].国外城市规

划,2001[3].

景观生态规划案例分析范文3

【关键词】公共政策;城市设计;政策分析

1公共政策简述

公共政策通常被认为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公共政策的本质就在于其公共性,政府通过对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考量,在减少主观差距和减少客观差距之间做出选择,进而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其最基本表现即:公共性、权威性和合法性。

2公共政策中的城市设计维度

2.1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通常不如法律法规严格精确,但比法律法规更具有可变性。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之一,根据范围和规模大小可分为:微观政策,即某一个体从某一行政管理机构那里寻求有利的裁定、许可等行为,例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具体事项;中观政策,即与特定政策领域相关的某些关系模式,例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类专项规划;宏观政策,即吸引广泛注意或争论的政策,参与者极其广泛,例如城市总体规划等。

2.2城市公共政策中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符合城市公共政策的基本要求。从城市的角度出发,无论城市发展目标、组成要素的发展政策还是有关城市规划编制的政策,所有关于城市发展的政策应当是一个完整体系。“城市规划与城市中的各项组成要素是紧密相关的”,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所有政策,“应当与城市政府的所有其他政策是相互匹配的,相互促进的”。

2.3具象的城市公共政策——城市设计

维度“城市设计是一个实际生活问题”,对城市空间形体进行规划,使城市具有合理的三维空间,它补充了传统规划对空间形态控制要求和建筑形体关系的缺乏。完整的城市设计过程是物质性过程和社会性过程两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涉及设计实施、运行保障体系和过程组织机制等内容。其中,城市设计中对有关城市体型、空间环境等提出的具体设计和控制导则,可归为公共政策的客体部分;为保障城市设计运行的总体策略、评价体系甚至公众参与则可归为公共政策的主体部分。

3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分析实证案例A:

宁波市三江六岸拓展提升总体规划规划对宁波流域段和中心城区段分别进行了框架格局和要素管控分析,将奉化江、甬江、余姚江不同流域区段划分为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为确保中心城区滨江绿地的公共性、完整性,保证滨江道路的通达性、连贯性,将滨江空间划分为五个区段、九个中心节点以及保护更新类、改造升级类、拓展培育类和转型发展类四大功能类型,对其发展策略和开发强度等进行引导;确定了18处核心管控区域,形成良好的滨江景观天际线,对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指标分别予以界定。该规划是介于宏观和中观的导控型城市设计,公共政策侧重点不在于具体导则,而是宏观设计原则,尽管控制全面且力度大,但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控制弹性。

实证案例B:

宁波南站区域综合规划与城市设计专项研究规划为实现南站地段“宁波高铁时代人文活力品质客厅”的功能定位,提出了绿脉延续、文化廊道打造、生态系统链接、步行休闲体验等设计策略。基于上述目标,对开放空间系统、步行系统、水岸景观系统做了分析梳理,并将其中5个组团11个重点区块作为设计亮点,以具体开发项目为切入点,空间设计引导为主线,辅以交通组织布局和建筑风格建议。该城市设计还针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部分经济技术指标进行校核,对南郊公园中心绿地的景观及地下空间进行了创新设计。该规划是介于中观和微观的方案型城市设计,公共政策以标准控制来体现,在力度上公共政策的控制态势强大,针对性强,但其控制弹性却相对较小。

城市设计所确立的基本公共政策包括:

规划实施政策(如容积率等技术经济指标),规划推进政策(如功能业态引导等),促进社会协调政策(如土地混合使用等),促进政府协同政策(如交通组织统筹等),完善决策过程政策(如公众参与)等。能否达成以下四方面的相对平衡,可视为公共政策在城市设计中的衡量标准。第一,“多数人”利益与“少数人”利益的平衡。在城市设计中,由于建筑退界、容积率等刚性指标,开发商(“少数人”)利益实际被削弱,政府运用公共政策保证市民(“多数人”)对公共空间享有权、视觉眺望权等诸多利益。案例A中,鄞奉-长丰区块要求“建筑高度不超过40米”,案例B中,B组团3号地块建议“西侧支路取消,形成滨河景观绿带”,开发商均受到了利益的严格控制。第二,主体利益与客体利益的平衡。城市设计中的开发和改造满足了主体利益,但在某些情况下会剥夺客体利益。这一点在案例B中犹为明显,由于火车南站地段为宁波中心城核心区域之一,开发建设势必损害原有土地和房屋产权人的利益,公共资源被更多占用和消耗,交通更为拥堵,原住民的迁移,区域原有的社会属性被破坏都很难复原。第三,政策稳定与政策创新的平衡。

过于稳定的政策会使城市流于平庸,但过分革新的政策容易存在风险。案例A前身是《宁波市三江六岸滨江发展管控与滨水空间建设指引》,最终完善成稿并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决议,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稳定城市公共政策。案例B是基于《宁波市火车南站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的动态更新调整,在尊重现有法定规划的基础上强化城市门户节点特色,是对原有政策的创新。第四,政策数量与政策质量的平衡。案例A中“方桥滞洪湿地斑块须保证集中3平方公里规模的生态涵养空间,严格限制城镇开发与建设活动;结合生态涵养与农田,可建设适度的旅游、游览、休闲等配套设施。”这样的条款在整个规划中数量众多,其内容多为原则性指引而非指标化限定,弹性与刚性兼顾。公共政策内容越细,单个政策的涵盖面就越窄,可供自由发挥的领域就越少,城市设计作为政策本身容易失去导向的宏观作用。

4结语

公共政策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寻求公共问题的解决,第一,减少主观差距,降低或转移公众的期望值,缓和公众的不满情绪;第二,减少客观差距,即公共政策着眼于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尽力解决公共问题。城市设计作为空间设计和政策制定的结合,不仅关注视觉审美,更注重环境品质提升、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等要求。各层次各阶段的城市设计应得到公共政策的全面保障,实现利益价值的相对均衡和绩效指标的实现,从而使公共政策在城市设计中真正发挥作用,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孙施文王富海,城市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政策概论[J].城市规划汇刊,2000,130(6):1-6

[2]庄宇,试析城市设计中的三个基本问题[J].城市规划汇刊,2000,(1):74-80

[3]冯健刘玉,中国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展望[J].城市规划,2008,32(4):33-40

[4][美]戴维•戈斯林玛丽亚•克里斯蒂娜•戈斯林,美国城市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210-216

景观生态规划案例分析范文4

关键词:生态规划设计;现实意义;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等做出的具体安排,是具体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各项战略部署、原则要求和规划内容的关键环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发展中所处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控规也不断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在观念及方法上做出相应的反应,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1 生态规划设计诞生的背景及思想内涵

上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环境危机爆发的背景下,伊恩·L·麦克哈格(McHarg,1969)以《设计遵从自然》一书正式对追求人为秩序和区划的传统城市物质规划方法宣战,提出了基于生物生态学适应性原理的人类生态规划方法。

他的方法是使用“千层饼模型”(layer cake model),“强调土地的固有属性对人类使用的限制性和适宜性”。千层饼设计方法通过研究土地本身的特性制定规划,使对土地的使用建立在客观分析各种价值的评价基础之上,比单纯依靠专业技术人员经验式的直觉判断,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在其叠加的因子中,包括了坡度、地表排水、地价、历史价值、风景价值、居住价值等因素,可以看出他对于自然、经济和社会多重价值的重视。

2 生态规划设计现实意义

2.1 对环境破坏和人地矛盾问题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急剧扩张,给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环境破坏和人地矛盾等问题。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土地成为重要课题。“设计结合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视自然,重视多重价值的文明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方法,采用这种设计方法,可以保障自然环境和土地因素,在规划机制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2.2 对控规的指导意义

控规在规划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阶段,总体规划的战略设想经过控规之后被固化下来,直接确定地块层面的开发使用。因此在控规的编制阶段,引入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制定合理的土地使用功能和开发方式显得十分必要。“设计结合自然”通过具体的方法,所倡导的保护自然,重视多重价值的设计思想,可以帮助控规在编制阶段,深入研究土地的景观、地形、生态以及经济和社会价值,使规划具备更强的科学性基础。而且审批后的控规,规范了城市开发行为,可以保证土地和环境因素在规划机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有利于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 生态规划设计思想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思路

一般控规的编制方法遵循“调查—分析—规划”的工作思路,主要对用地的现状使用、建筑质量和高度、道路交通、景观环境等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用地规划,见图1。调查分析之后的工作,很大程度需要依靠专业技术人员的经验判断,受到个人价值观的影响,所制定的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容易受到质疑。“设计结合自然”的核心方法是探讨用地的适宜性,在此基础上制定土地使用方案,这增强了规划过程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从其重视“全体社会价值”的设计观念来看,麦克哈格所探讨的适宜性,从土地的物理属性出发,深入到土地的经济属性领域。他所强调的适宜性其实是土地适宜性和经济适宜性的综合。土地适宜性需要研究景观、地形、生态等方面的内容,以既满足建设需要,又减少对地形的破坏,并保护用地的景观特征。而经济适宜性则需要分析地价因素、地块大小、土方平衡、单位用地投资门槛、容积率等内容,以保证开发行为既节省成本,又有尽可能大的产出效益,见图2。

图1 控规框架图

图2 生态规划设计思想下的控规框架图

4 实证案例

4.1 项目概况

某区域总面积3059km2。规划用地位于市区西南部,与市中心的直线距离约为5km,北部与主城区西部组团相望,用地规模约2.38km2。可用的建设开发用地十分有限,规划用地将作为产业综合园区进行开发建设。

4.2 基地特征

基地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景观优越、生态敏感、地形复杂。规划用地内山峦叠嶂,该自西南向东北环绕用地,景观条件十分优越。规划用地位于该溪的上游,溪水清澈,用地内植被茂密,生态__敏感。规划范围内,超过85%的区域为山地,最高点海拔高度为297.1m,最低处海拔高度200.7m,绝对高差约100m,该市“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用地特征,在基地内得到充分体现。

4.3 规划策略

由于用地的景观条件优越和高生态敏感性的特征,规划采用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以对用地的客观分析评价为基础,采用设计结合自然引导下的控规设计方法,自下而上,确定土地的利用方式。

4.4 适宜性分析

1)土地适宜性

对土地适宜性分析,主要通过对用地现状、景观、地形和生态条件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用地现状主要以耕地、林地、村庄建设用地和水域等非城市建设用地为主,部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主要分布在基地北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占地面积共8.04hm2。

地形方面,现状地形以低山丘陵地为主,高程在200~298m之间,规划用地内高程呈南高北低的特征,南部山体高程多在260~298m之间。规划区内坡度较大,山地坡度多在15%以上,主要分布在山体与平地交接的地形骤变地带,整体坡度分布较为“零碎”,开发难度较大。

景观方面以与规划用地隔河相望的该市西部城区为主要观景点,对用地的北侧景观界面进行重点评价。从整体远景来看,规划用地内山峦叠嶂,自然植被保护较好。从近景来看,位于北部东西向延展的前景山体为主要的景观界面,前景山体的西部地形起伏,植被茂密,轮廓线优美;东部山形低缓,局部植被稀少,景观不及西部优美。因此,规划应注意对前景山体的保护,使之呈现出景观的连续性。

生态方面主要分析了地表植被分布特征。根据现状植被分布,土地分为五类,即水稻田、木耳和蘑菇轮作地、自然林地。水稻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该溪边平坦地带。木耳和蘑菇轮作地主要在基地南部有少量分布。自然林地主要分布在用地中部的山地地带。茶园主要分布在基地南部,在东部也有少量分布。

2)经济适宜性

对用地的经济适宜性进行评价并提出要求,将有助于制定科学的控制指标,并提出合理的实施建议,增强规划方案的可行性。经济适宜性评价主要研究用地功能、地块划分、土方平衡、容积率确定、投资门槛要求等内容。为确定地块规模和容积率,规划研究了该市已经建成的相关产业工业园区的地块大小和容积率指标,由于当地的特色产业以竹木加工、玩具制造为主,因此企业规模都相对较小,规划确定的单个厂房用地规模在1.2~1.7hm2,确定的容积率指标为0.5~1.0。为使土方工程量最为节省,减少建设成本,要求制定竖向规划的多方案比选。为使产业园区具备良好的产出效益,规划研究了该市已开发建设园区的成功经验,确定工业用地的单位面积投资规模为每亩不低于150万元,每亩净地出让价不低于12万元,供建设管理部门参考。

3)适宜性分区

根据对用地的适宜性进行分析,规划用地可分为五个适宜的用途分区。

4.5 总体布局

规划形成“一心、两轴、五区”的布局结构。一心,即位于片区主干路与53省道交汇处的片区公共服务中心。两轴,即省道城市功能发展轴和片区功能发展轴。五区,即位于省道西侧的公共设施区;位于用地中部的产业园区,包括新技术产业园和高品质农业加工园;位于该溪沿岸的居住生活区;位于居住区和产业园区之间,主要为自然山地的生态涵养区。

5 结语

总之,生态规划是融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于一体的综合性规划,涉及生态、社会、经济等多种学科领域,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而生态规划设计引导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探讨了土地的固有属性对功能使用的适宜性、限制性,是一种“自下而上”确定土地使用的思想和方法。这种方法目前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可供遵循的标准,因此,具体应用及其效果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景观生态规划案例分析范文5

关键词:住宅类课程;案例式教学;安置小区

城乡规划学是基于多角度来分析研究人居环境,并且越来越多利用其他学科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住宅设计类课程的教育也从设计、工程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领域,实践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要求更好地培养出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地方专业应用型人才。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办学竞争,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创建办学特色,是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于住宅类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势必会显得不足,需要进行改革,本文在城乡规划住宅类课程中通过引入案例式教学来探讨新的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一住宅类课程的重要性

中国现代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已经历时六十载春秋,近三十年来,城乡规划专业在中国发展迅速,院校数量规模及覆盖地域不断扩大,从寥寥数所院校发展为一百多所院校,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也才起步,与那些重点大学和本科办学历史较长的大学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我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办学不能一味地效仿重点大学,只有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打好自己的优势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拓展一定的生存空间并有所发展。作为地方高校,在保证基本培养标准的情况下,确定不同侧重点的培养方案,如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课程中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办学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同时能强化小城镇、新农村的住宅建筑设计和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实践能力。而住宅设计类课程包括了基础实践课程《建筑初步》、核心实践课程《住宅建筑设计》、《住宅建筑设计课程设计》、《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和《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课程设计》,这些住宅类课程与社会挂钩紧密,且住宅、小区社会需求量大,该类课程中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学校、学生和社会都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二案例式教学在住宅类课程中的流程设计

案例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的解决过程来完成课程的学习。住宅类课程学习内容主要是住宅建筑设计和小区规划设计,我们以某安置小区的设计为案例来进行课程学习。安置小区即是居住小区,小区内建筑设计以住宅设计为主,同时安置小区也是在小城镇、城市及郊区都会出现的设计类型,在住宅类设计课程的案例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以其为例,更加契合课程大纲,也更加具有广泛性和实效性。我们把课程分为三个授课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与案例解决过程相挂钩,案例的最后完成也预示着课程的授课结束,案例的具体设计与实践应用也体现着课程的授课效果。具体介绍如下。

(一)案例式教学前段设计

虽然城乡规划专业住宅类课程一直强调以实践为主,但是实践是离开不了理论知识的指导,因此课程前段需要学生系统地学习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这是课程学习的初级阶段,虽然还没有真正接触到实践案例的解决,但是这个阶段不可轻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前段阶段授课时间不可过长,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课时可以控制在总课时的1/4至1/3,这样就可以为学生余处大部分课时在后面阶段的实践案例设计过程中。2.前段阶段教师可以在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图片、视频等资料来展示相关经典案例,虽然后面有实际案例可以操作,但是理论授课中适当讲述经典案例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疲倦的情绪,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加深知识点的印象。3.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教师应及时下达设计任务书,任务书中提出课程后续要完成的设计案例类型即安置小区规划设计,提出相关的设计要点,同时安置小区的规划设计最好不要是假想的一个设计任务,而是与地方设计单位密切合作,布置一个实际任务,做到“真题真做”。任务书的下达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学生好好研究任务书的具体内容,并在课外做好充分准备,为后续阶段打好基础。

(二)案例式教学中段设计

教学中段就是学生正式开始案例即某安置小区设计的过程。安置小区进行设计,首先要求学生做好前期分析,充分调研,对设计地块进行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和访问调查,摸清第一手资料,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方案尊重事实,符合当地要求,为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案构思打好基础。这个过程也是所有方案设计的必备过程,是规划行业设计最重要的过程。那么前期分析可以概括为三个内容,具体如下。1.案例背景分析。案例背景主要是分析基地的区位、经济文化等背景及其它应注意的方面。例如该安置小区位于某港口城市内交通最为便利的区域,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风景优美,因此根据其背景分析安置小区设计的目标就定位一个满足景区形态、业态、人文要求的风情小镇。2.基地特征分析。基地特征分析主要是分析基地的四面邻居、基地面积和地形地貌等。例如该安置小区北面为体育公园,东临山体公园,西面、南面均为水体,总面积约22公顷,共分为“村留地”、“立地式”、“套式”安置区三个不规则地块,基地内部地势平坦,靠近山体地段标高略高,整体高差在2%以内,属于适宜建设的“平坡型”地势。3.甲方标书解读。既然案例是实际项目,就应对甲方标书进行解读,更好地摸清甲方想法。标书解读过程可以是设计方和教师共同引导学生来进行思考,以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了解在安置小区设计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哪些方面,后续的方案构思要考虑哪些方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考引导过程,也是能够让学生方案构思的启迪过程。如该方案就提出了4个方面的解读要求:基地环山傍水,如何充分利用其外部山体、水体及体育公园等景观资源,打造与外部环境协调的建筑风格,同时又避免外部地形、地势环境对基地内住户的不利影响?“立地式”安置区远离城市干道,而安置人数偏多,对外交通压力较大,“套式”安置区以多层为主的布局模式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人车混行,如何合理解决各住区交通问题?“立地式”安置区达到1.0以上容积率基础上还要满足每亩3.8间的要求,而此处又处于绿心景区,这样高密度与景区高品位的空间要求可能产生矛盾,因此总体布局如何协调限高、容量、密度、品质的关系?“村留地”作为连通另外两个区的中心地带,其城市沿街界面最长,同时也是绿心飞龙湖重要的旅游商业服务点,是整个基地风情打造的点睛之笔,如何定位其发展业态,且兼顾城市界面形象?其实这4个解读点包括了交通、品质、商业服务等几个方面,均与居住环境密切关联,也是居民最为关心的几个方面。

(三)案例式教学尾段设计

教学尾段设计虽然是最后一个过程,但是此阶段所需时间不能太少,一般控制在总课时的1/3左右,通过前期的所有准备后,这个阶段是学生进行实际设计的阶段,也是从无到有的阶段。学生在进行反复的方案推敲修改后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安置小区的规划设计。首先是确定最重要的结构,本规划结构定为“一带两区四廊”,“一带”即配套商业景观,是小区的活力源泉,“两区”相对独立,“四廊”为四条公共绿化走廊,打通基地内侧山体与外侧水系及公共绿地的景观廊道;其次确定安置小区的具体空间布局,例如功能布局做到疏密有致、因地制宜,交通规划做到东西串联、通而不畅,风貌规划做到山地建筑特色与乡村风貌,绿地景观做到绿脉分隔、绿化掩映,户型设计要求经济实用、合理均好、绿色低碳等;最后方案设计完成后邀请甲方和设计方进行评价和指导,通过校内校外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实战能力。

三结语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高等教育多样化”、对高等学校要“分类指导”、学校“要办出特色”等高教方针政策,地方类高校的教学方式秉承“多样化”、“特色化”等要求具有很大的必要性,而住宅类课程设计的内容紧扣热点,关注民生,有利于整个国家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地方院校而言,城乡规划住宅类课程体系中运用案例式教学,能够优化系列课程、充实教学内容,培养创新人才,为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创新局面,对地方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作者:王晶 邵文玉 孙蓉蓉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景观生态规划案例分析范文6

摘 要:简要介绍了案例教学的概念及特点,系统分析了案例教学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应用前景、课堂组织及教学效果,从而对教师在园林规划类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案例教学;园林教育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7.022

application of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i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urse

 

zhang qin1, zhang hai-li2, zhang lyu-shui1

(1.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rts,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china;2.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xi 210098,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concept and features of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based upon which an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effect of the method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urse was fully revealed .it aimd to enrich teaching method in landscape planning courses and gave reference for teachers in their work.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case teach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ducation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园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核心课程。目前,国内院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设置大致相似,如何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1]。笔者通过系统分析案例教学的概念、特点、案例教学课堂组织及教学效果,明确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从而为案例教学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1 案例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1.1 案例教学的概念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新任院长兰德尔对法学院进行大规模的改革,首先提倡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之后案例教学在哈佛医学院和商学院试行,1921年案例教学被正式全面推行。经过哈佛人百年的研究和发展,如今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案例教学体系,案例教学逐步成为哈佛大学教学的最大特色[2]。

 

德国教育家w·克拉夫基认为,案例教学法是指“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地获得一般的,更正确些说,或多或少可作广泛概括的知识、能力、态度;换言之,让他们获得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则性的、典型的东西以及规律性、跨学科的关系等等。借助这种一般的知识、能力、态度,就多少能理解并解决一些结构相同的或类似的单个现象和问题”[3]。中国案例研究会会长余凯成教授认为,“用于教学的案例,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教材,它以各种视听手段为媒介,但主要还是采取书面形式去描述一个真实的特定管理情景,此情景中需包含有至少一项管理问题及它的解决方案(即决策),它是为某种明确的教学目的服务的” [4]。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根据教学要求,利用案例为学生提供特定的模拟环境,通过研究和讨论,掌握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园林规划设计案例教学是指教师以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要求为依据,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案例的调查、分析、讨论,通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对园林规划设计基本理论以及园林设计技法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1.2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1.2.1 师生地位的不同 教学活动中师生主体地位的不同是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本质区别。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单方面讲授课程知识,学生兴趣不足,得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5]。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更为紧密,通过启发学生思维,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1.2.2 对教师要求的不同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具备传统教学素质即可胜任,即只要能条理清晰地陈述原理,能根据原理与实例有机结合进行讲解即可。而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除了要求具备传统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有较强的实践经验、组织能力和全面的专业知识。只有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选取好的案例并能在与学生讨论交流中更好地解答问题。一堂好的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讨论时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顺利完成课堂讨论,是教师组织能力的体现。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在讨论交流中,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能够随时给予解答。

1.2.3 对课堂环境要求的不同 相对于传统教学,案例教学要求的课堂环境更为轻松。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地准备,为课堂教学留下充裕的讨论时间。教学活动的形式是课堂讨论,这是一种动态交流式教学,是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式。因此,案例教学中要求课堂的氛围更加轻松活跃。

 

1.2.4 教学效果的不同 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讨论所学知识,以自身努力去挖掘问题,通过集体力量去解决问题。案例教学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对于传统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合作精神则稍逊一筹。传统教学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对单个理论理解较快,但是缺乏讨论过程,因此学习的主动性

较低,学习的效果也比案例教学较差[6]。

 

1.3 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强调问题的真实性,“教学案例”本身来源于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综合起来,案例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3.1 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案例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实践性强,通过分析解决模拟环境中的现实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功效。教师选取的通常是真实案例,让学生在实际存在的案例中充当角色,运用自己所学知识,通过思考和分析问题,得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实现实际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实际上,在学校中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实际项目,通过案例教学模拟现实环境,可以弥补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

 

1.3.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案例教学中,每个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做出自己的分析,自主解决问题。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知识盲点,激发学生在课外学习中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1.3.3 有利于增进师生交流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解决案例问题,师生之间是一种开放式互动交流,进而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亲密。讨论交流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也可以根据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师生之间相互探讨,增加教师和学生的接触,缩短双方心理距离,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7]。

 

2 案例教学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前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鉴赏能力的逐渐提高,园林行业的准入标准势必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园林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学习和掌握更加全面的专业技能。《园林规划设计》作为园林学科的骨干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设计技能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前提。现有教学体系下《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理论教学中,由于课程设置过于陈旧,知识更新不够及时,缺乏对新材料和新方法的关注,难以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作为一个应用广泛的交叉学科,园林设计的元素已扩展到传统园林设计难以想象的境地[8]。打破传统,探寻更全面的新型设计元素成为当下风景园林学科设立的重要任务。

 

现今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中,对实践教学缺乏重视。重视艺术形式、平面构成,轻视工程技术、植物配置等实践性非常高的课程;注重书面理论,缺乏设计和工程实践经验,理论与专业技能授课比例不合理,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些都是目前传统园林专业教育中常见的问题。

 

然而案例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方面具备较强的优势。首先案例教学所选择的内容较为新颖,能摆脱传统教学中教材内容陈旧,知识结构与社会现实脱节的问题。其次案例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进师生的相互交流[9]。同时,案例教学还具备了理论联系实践的优势。例如它将设计场地中尺度感等因素直观地反映出来。除此之外,案例教学还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

 

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案例教学法的广泛应用将显著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培养成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园林人才。

 

3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案例教学的组织

3.1 精选案例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案例往往是设计方案图或已经竣工的实际案例,通过精选案例,形成案例库。案例教学所选择的案例应是兼具优点、缺点的典型性案例和特色性案例。典型性案例能较好地体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学习,从而分析事物的普遍规律。特色性案例是在某个方面个性突出的案例,如设计手法的别出心裁、设计材料的挑战传统、设计效果的非同凡响等[10]。特色性案例能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设计灵感,激发其创作热情,对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效果。因此,在选择和组织案例时应以典型性案例为主,兼顾特色性案例,及时收集和补充国内外的景观设计优秀作品。同时,教学案例要具备图纸齐全、效果清晰等特点。如在公园设计教学中,可以将纽约中央公园作为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展现纽约中央公园设计方案背景、平面图分析、道路系统分析、布局形式、部分效果图、主要景点图片、植物景观设计、方案优缺点以及纽约中央公园对现代公园景观设计的深远意义。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展示可以更好了解纽约中央公园方案的设计理念。

 

3.2 案例教学组织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案例教学组织包含以下3部分。

3.2.1 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案例教学中,不仅学生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更应重视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应该在课前准备好合适的教学案例;确定案例后,教师应充分分析案例涉及的教学内容,预计课堂讨论中将会涉及的问题,提前查阅资料回答疑问;提前分发案例资料,并把课堂讨论内容和课前准备工作提前通知学生。

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学生应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提前准备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根据教师的案例资料,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查找需要的参考资料,分析课堂讨论内容,结合案例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以便小组讨论。

 

下面以杭州太子湾公园为例,简要介绍案例教学课前准备工作。教师要准备太子湾公园的如下信息:(1)太子湾公园所在位置、历史沿革、人文资源、文化背景、设计背景等;(2)太子湾公园周围的环境、周围的城市景观、周围交通联系、周围居民类型与社会结构;(3)太子湾公园景观构思和设计布局手法;(4)太子湾公园植物种植设计等。课堂讨论题目可以设定为太子湾公园造园艺术手法分析,太子湾公园的设计优点以及你认为的不足之处,太子湾公园空间分析与种植设计特点等。教师将太子湾公园的相关资料提前分发给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和论文供学生学习参考,如《太子湾公园的景观构思与设计》、《杭州太子湾公园植物造景特色》、《园林从传统走向未来——兼论杭州花港观鱼和太子湾公园的园林艺术》等。通过了解各专家学者对太子湾公园设计特色的分析,从而得出自己对公园设计的心得。

 

3.2.2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首先要进行分组,分组时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在一组,以保证小组讨论的质量,并由小组成员推选出组长。由组长负责组内讨论工作,整理小组讨论意见,代表小组发言,再进行小组间相互提问。小组讨论,目的在于增进同学间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团队协作能力。

 

小组设计结束后,每位组长展示小组方案,并陈述其设计理念。而后,其他小组提问,由该组成员解答。通过指出设计中的不足和优点,让学生通过倾听他人分析与见解,反思自我,得到更加完善综合的决策思想。教师此时应引导学生积极自由发言,充分启

发学生思维。

 

3.2.3 点评与总结 课堂讨论完毕后,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与观点作总结性概述,分析本次案例中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讲解本次设计中的重点与难点,分析哪些应该作为深入思考之处,指导学生课后思考。依次点评各小组的设计思路、规划布局以及设计方案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对于讨论中易忽视或者重点的问题,应进行深入讲解并强调其重要性。对于已经建成的案例,可对其建成场景进行优劣分析,最后总结分析评定。

 

4 案例教学效果分析

在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案例教学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应用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分析。该问卷主要面向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大二学生,共50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22人。通过对50份调查问卷的整理,得出如下调查结果(表1)。

 

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安排与课程效果、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先进性及满意度等。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80%的学生认为基础知识学习更为扎实,思路更加开阔,75%的学生认为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升效果明显,学生自身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也有所提高,并能积极与老师交流。由此可见,课程中实施运用案例教学,实现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达到了教学的高质与高效[11]。

 

5 结 语

综上所述,《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多学科、重实践的课程,是园林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课程[12]。案例教学以其重实践、重交流、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特点,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明显提升作用。笔者希望通过对案例教学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应用的讨论与分析,为在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从而提高园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俊英,刘迪.增强相关专业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 2012,53(01):122-123.

[2] 李谧.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研究[d].沈阳:沈阳科技大学,2012.

[3] 吴建.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适应性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4] 王希华,路雅洁.“案例教学”法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4(2):10-11.

[5] 王淑芳.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作用[j].科学之友,2008(1):123-124.

[6] 申益春.案例教学法与举例教学法之辨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0):98-100.

[7] 姜阁. mtcsol研究生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8] 纪鹏.农业院校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8):158-159.

[9] 梁娟,皮建辉.基于能力素质培养的园林专业案例教学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 2012,53(3):115-116,121.

[10] 申益春.案例教学法——培养园林学生创新能力新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0(6):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