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重要性范例6篇

中医药文化重要性

中医药文化重要性范文1

1.1加强中医药院校中医药文化元素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发展中医药事业、彰显中医药特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4个方面[4]。精神文化建设是灵魂,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物质文化建设是载体,行为文化建设是体现。针对中医药学术会议、中医药名医名师讲坛、中医药经典考试等开展中医药精神文化建设;针对办学理念、规划理念、文化理念开展中医药制度文化建设;针对中医药博物馆、百草园、实验区开展中医药物质文化建设;针对特色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医药行为文化建设。

1.2加强博物馆(医史馆)中医药文化元素建设近些年来,以中医药文化元素为主题的博物馆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有以下4类:①建于中医药高校的中医药博物馆;②具有较强实力和规模的中药企业建立的中药博物馆;③中医院建立的中医博物馆;④地方民间组织建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博物馆[5]。截至目前,我国的中医药博物馆(医史馆)有近50家,这些博物馆(医史馆)将中医药文化元素融入进来,不但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还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以及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双重属性,成为展示中医药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1.3加强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医院文化是医院的软实力,在推动医院发展、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实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精神意识、行为规范的基础,是医院多年发展过程中的积淀,是一种群体文化[6]。医院文化建设主要有核心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体系、环境形象体系和学术文化领域4个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与创新,树立医院中医药文化品牌和学术旗帜,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

1.4加强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是《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重要内容,中医药文化旅游是是一种健康、生态的旅游方式,将中医药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符合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态理念,是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提升中医药文化旅游竞争力的新途径[7]。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有助于加强中医药资源和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提高中医药文化传播水平、提升中医药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

2拓宽中医药文化宣传渠道,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播

2.1发挥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引领作用首先,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基础和关键,是向广大消费者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普及有效实用中医药知识的主要群体,是做好中医预防保健、开展中医医疗服务的骨干力量;其次,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工作者和学生接受过正规学习和训练,具有扎实的理论文化知识、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便于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有助于广大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并掌握中医药文化知识[8];再次,中医药院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向他们传播健康养生、预防保健、诊断治疗的知识,让他们体会到中医药带来的好处,让消费者更好地享受中医药健康服务,从而主动参与到中医药文化宣传中来。

2.2注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传播中医药文化是一种多元特色文化,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心理价值已被全球多数国家所认可并接受,尤其在以生态为生活主题的今天,人们更注重用它来进行健康养生、预防疾病[9],这就为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乃至产业链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通过整合中医药创意产业价值链,提高中医药创意产品的竞争力,能够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心理效益[10]。

2.3开发大众化中医药文化传播载体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将中医药文化打造成以文字、声像、图像、动画等形式为主的传播体系,借助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介,寓知识传播于娱乐之中[11]。如河南中医学院拍摄了《苍生大医》《精诚大医》《河南中医1958》3部影片,其中《精诚大医》从来自世界26个国家的826部参赛影片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第16届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影片以厚重的中医文化底蕴和精彩的艺术形式,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让世人更多地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2.4利用好中医药文化师承教育途径中医药文化师承教育是通过师承的方式将博大的中医药文化在传承中医药学知识的同时一起传播下去,它不但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注重素质技能的培养,强调医风和医德建设[12]。要充分利用师承教育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借助师承教育的优势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

2.5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新路径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开辟了新途径。较其他传播途径而言,通过网络搜索、博客等方式进行中医药网络传播,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查阅中医药书刊、报纸、杂志、视频等信息的目的,一些群众喜爱、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教育片和中医养生视频等进一步提高了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普及率。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认可,具有原创、即时、便捷、互动等特点的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技术平台的出现,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13]。因此应加强推广和应用新兴媒体,加速中医药文化的传播[14]。

3提升中医药文化竞争优势,加快中医药文化品牌构建

突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促进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形成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品牌是持续提升中医药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5]。

3.1打造中医药文化国家品牌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要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和机会,积极打造中医药文化国家品牌,力争形成国家对外交流与宣传的名片。

3.2打造中医药文化行业品牌中医药文化建设应与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等共同推进,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立足中医药资源优势与特色,将繁荣中医药文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全力打造行业品牌。

中医药文化重要性范文2

   在金风送爽的深秋时节,我们相会在榕城,“七闽天东南,群山号未绝。”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此次会议的召开付出艰辛劳动、辛勤汗水的福建中医学院领导以及全体会务组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面对西方科学的挑战,面对国内部分人士的非议,中医药事业受到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中医药文化也迎来了伟大复兴的曙光。尤其是今年更是喜事连连。5月国务院22号文《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八条就是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提出要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7月召开了500多人参加的全国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

   四年来我们分会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传播与建设工作,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交给的多项研究项目——中医医德规范研究、中医医德评价体系研究、中医院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环境形象建设研究,目前还在承担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研究项目。通过研究梳理出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为仁和精诚。值得一提的是我分会的这些研究成果,都已经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采纳,并作为政府文件开始实施。我会多位委员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方面做出了贡献,有的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有的出版书籍、发表文章,向大众传播中医药文化、介绍中医养生知识,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我分会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高兴的是由于我分会的呼吁和努力,中医文化学已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学科,作为重点培育学科进行建设。

    昨天,我分会完成了委员换届工作,新一届委员会不仅汇集了中医药文化研究、传播方面的专家、学者,而且吸收了在中医院文化建设、中医药企业文化建设、院校文化建设方面的领导者、实践家,目前第四届委员会有委员170人、常委65人,涵盖面广,阵容强大,已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最大的分会之一。

  各位代表,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的灵魂和根基,是中医药事业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中医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医药文化分为心、手、脸三个层面,也就是核心价值层面、行为规范层面、物质形象层面。“文化”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形态,其产出规律、作用方式、传承路径等都表现出它的独特性。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稳定性与变异性、排他性与包容性相结合的特征,我们要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我们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研究,包括中医药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尤其是原创思维)、人文精神、医德伦理。要梳理中医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既要继承、整合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的,还要创新先进的中医药文化。要提升中医药文化的软实力。

   第二,中医药地域文化发掘与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既要打造地域中医药文化的品牌,更要塑造中医药精神,提升中医药的形象。

    第三,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包括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国内传播各种媒体,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国际传播,探讨和孔子学院合作的渠道。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包括中医院、中医药企业、中医药院校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心、手、脸三个层面的建设。弘扬中华优秀医德。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机构文化品牌。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们相信,新一届中医药文化分会将在总会的领导下,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在中医药文化研究、普及、推广、建设方面继续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医药文化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医药企业文化;制度文化;文化特征

1前言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的追求越来越高,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也由过去产品、服务的竞争演变成现在信息、知识的竞争,企业生产的产品差异化越来越小,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如何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提高客户忠诚度成为医药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作为医药企业的精神支柱,企业文化能够不断地为医药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为企业带来有形的经济效益和无形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在知识经济的宏观背景下,研究医药企业文化对医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重大意义。

2医药企业文化概念与特征的研究

2.1医药企业文化概念

在关于医药企业文化的文献中,很少有直接对医药企业文化下定义的。房长乐在《中小医药企业文化建设问题探析》一文中给医药企业文化下了定义,他认为“所谓医药企业文化,是指在医药企业形成的企业文化,即在一定的大企业文化的背景下,经过全体医药人员认同并在实践中所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传统文化的总和。”[1]其定义的后半部分是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文化概念的共同性概括。可见,在这些少数提到医药企业文化定义的文献中,大多都是以文化及企业文化的概念为基础进行少许加工而成。然而,由于行业内对文化、企业文化的定义至今还不能做到统一,也就无法准确地给出医药企业文化的定义。总之,为了在文献中不出现定义的错误,但凡文中涉及“医药企业文化”,大多数学者均指的是这一定义:医药企业文化就是指在医药企业中形成的、具有医药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

2.2医药企业文化特征

王志亮[2]在《新形势下中医药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研究》中提出,我国的中医药企业应该秉承我国特有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和哲学思想体系,根据各地的地域文化特点,结合企业的自身条件,制定出一套企业在发展医药产业中的战略和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提炼出中医药企业独特的文化。而现在,我国对医药企业文化的研究中很少有针对中医药企业的文献,中医药企业和西医药企业在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别,如果单纯地将西医药企业的企业文化模式照搬到中医药企业,势必因缺少独特性而难以立足。司洋[3]认为,我国的医药企业只有一边认真地向国外拥有深厚的企业文化的大企业学习,一边向国内一些已有成绩的医药企业的文化创新借鉴,转变自己旧的文化观念,才能逐渐形成符合时展规律的独特的企业文化。医药企业文化是在药品生产、经营等活动中形成的,每个医药企业都应有其各自的特点,即医药企业的文化既要与企业条件相适应,又要有创新,不能单纯地搞模式复制,这就是医药企业文化的独特性。李洪泽[4]在《建设以人为本的医药企业特色文化》中提出了医药企业文化应以人为本。他认为,医药企业的领导者就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的核心,作为医药企业的普通职工,应该尊重、理解和关心其企业的领导者,以企业的领导者为本;而且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也应该主动尊重、理解和关心职工们,以企业的职工为本。医药企业文化是要全体员工认同的,只有企业的领导和企业的职工相互为本,在企业里建立起充满互助、团结和信任的和谐氛围,大家才能在一个良好的气氛中共同工作,医药企业才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医药企业文化的人文性。

3医药企业文化内容的研究

多数学者通常把企业文化的结构层次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因此,按照多数学者的思维模式,医药企业文化的内容主要也从这四个结构层次来研究,即包括医药企业精神文化、医药企业制度文化、医药企业行为文化和医药企业物质文化。[5]

3.1医药企业精神文化

医药企业价值观是一种以医药企业为主体的价值取向,是医药企业文化的核心、基础和本质,也是医药企业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所坚持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医药企业的价值观作为医药企业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内容,集中体现在医药企业为其制定的经营宗旨当中。李雪梅[6]认为,医药企业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它不仅仅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更重要的是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当代的医药企业必须始终以质量为导向,讲良心做好药;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忘其应担负的社会责任,时刻心系人民健康。王淑玲[7]在《医药企业文化小荷才露尖尖角》一文中提到,一个医药企业的资金和技术都可以从外引进,产品也可城市文化中国市场2016年第4期(总第871期)以买断,人才可以去招聘,这些都是可以模仿的。而只有其企业精神必须是内生的,也是最难复制的,所以企业精神是医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精神是医药企业根据长期生产和经营管理中逐渐积累的经验而形成的,不仅体现了医药企业广大员工的共同追求,而且体现了医药企业为广大消费者服务的特色。

3.2医药企业制度文化

医药企业文化的制度是指通过医药企业的组织形式、规章制度、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等表达出来的管理理念,是维护医药企业利益与其企业员工利益的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文化,也叫医药企业的“硬件文化”。对于医药企业制度文化,于新建[8]认为,制度文化使得医药企业管理意愿的贯彻和执行得到了有力的支持,这对于企业来说意义重大,并且在得到全体员工认可的前提下,使医药企业管理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从员工与管理者的对立转变为员工与企业制度的对立,使员工的行为得到约束,逐步形成医药企业自己的企业制度文化。医药企业的管理制度是指为保证日常工作的良性运行,为实现企业目标所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的规定或条例,优秀的医药企业文化必然是科学完备的管理制度的体现。因此,王晓杰[9]认为随着我国GMP、GSP等认证的大力施行,医药生产、经营企业更应该结合各项法律法规,制定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企业规章制度和员工的行为准则。刘顺吉[10]在《当前民营医药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的医药企业主要分为国有、民营、外资企业三大类,而这三类性质的医药企业在制度管理方面又呈现出各自截然不同的特色。他从民营医药企业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民营医药企业文化的现状及相应的对策,而现有大多数文献则没有按照企业的性质细致分类进行深入研究,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3.3医药企业行为文化

医药企业的整体经营决策主要来自于企业管理层,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决策能力都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王淑玲[11]认为,医药企业管理者是医药企业的核心,一个医药企业文化的好坏、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企业领导人的素质。她认为民营医药企业管理者不仅应该增强自身经营管理的能力,而且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医药企业劳动模范是在不同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佼佼者,也是医药企业文化的人格化和形象化的代表,对其他员工也起到了示范的作用。杨东梅[12]在《如何建设医药企业文化》中就提到,医药企业的模范人物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者和代表者,也是广大企业职工们的榜样,大家同在一个团体当中工作,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样职工们也较容易接受。因此,企业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对医药企业文化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4医药企业物质文化

宁德斌[13]认为医药企业文化中的物质层是医药企业文化的最表层,其不仅包括医药企业的内、外环境,还包括医药企业建筑、医药企业标识、医药企业的文化服务设施和生产设备等。这些是医药企业给内部员工和客户的第一印象,独特新颖的设计会给医药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益。

4小结

我国医药企业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地域、不同领域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只有不断加深对于医药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我国医药企业的实际情况有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而不是泛泛的长篇大论。此外,我国医药企业文化研究方面的文献中使用的语言几乎全是“拿来主义”的成果,缺乏创新性研究。医药企业文化的研究不能一味地守旧照搬,而应该随着医药企业的发展、医药市场的改革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房长乐.中小医药企业文化建设问题探析[J].消费电子,2012(13):128-130.

[2]王志亮.新形势下中医药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6):70-75.

[3]司洋,徐怀伏.中国医药企业文化创新方向[J].新西部,2008(10):24-25.

[4]李洪泽.建设以人为本的医药企业特色文化[J].医药世界,2003(4):38-40.

[5]白腾飞.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1.

[6]李雪梅,周学,李黎.浅析医药企业无形文化管理的本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2):245-246.

[7]王淑玲,许有军,于澜越.医药企业文化小荷才露尖尖角[J].医药世界,2003(7):39-41.

[8]于新建,余伟.制度文化为基础重塑医药企业文化[J].医药世界,2003(5):48-50.

[9]王晓杰,霍丽丽.医药企业文化建设路经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0(15):317.

[10]刘顺吉.当前民营医药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3):69-71.

[11]王淑玲,尹贞红.民营医药的企业文化[J].医药世界,2004(8):18-20.

[12]杨东梅.如何建设医药企业文化[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4):429-430.

中医药文化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企业文化;医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128-02

一、医药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的含义:企业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中形成的具有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综合;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体现。总的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在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积极倡导和精心培育下,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企业精神、行为准则、员工素质和员工文化,以及蕴涵于企业形象、企业制度和企业产品之中的一些物化精神的总和。

所谓医药企业文化,是指在医药企业形成的企业文化,即在一定的大企业文化的背景下,经过全体医药人员认同在实践中所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传统文化的总和。

根本来说,医药企业的文化是由企业文化衍生而来,企业文化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符号一个动作,更可以是一种企业精神一种价值观念一个全民风向标,无论怎样,企业文化所具备的特点它全都拥有,例如企业文化的内涵性、科学性、创新性、时代性、具体性以及动态性。

二、中小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中小医药企业市场竞争转向文化竞争

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已不再是自然界的法则,医药企业中,中小医药企业更加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借鉴成功企业的成功经营之道从深层次来说都和这个企业的文化密不可分,或者说成功源于企业文化的好坏。

(二)中小医药企业追求精神文化需求

当下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刺激的激励方法对于企业管理已经作用甚微,因此无论社会需求还是个人需求都在想精神需求过渡,而这种精神需求就依附于文化力,只有提高企业的文化建设,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适应市场的前进步伐。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说消费者不再只是一味购买药品的本身,更加是对其代表的文化的认可,药品的的安全可靠和企业制药文化同样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中小医药企业如果想立足就万不能缺乏文化素养。

(三)中小医药企业注重人才和文化道德的影响

从中小医药企业内部来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改善经营、树立企业形象、培养企业潜力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只有这样中小医药按企业才会在社会大环境的前提下,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有完善了企业自身企业文化氛围,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和谐统一,进而向大的医药企业大踏步前进。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它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的,它不是空口号,是汇集每个员工的理想与信念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精神动力更是企业前进发展的目标与方向。这其中道德尤为重要,它是根基是前提,众所周知道德建设在医药行业无比重要,只有医药企业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它也就在社会中得到了认可。

三、中小医药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全球企业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型社会以及服务型社会到来,中小医药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企业文化品位、增强企业发展的文化力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们的普遍要求,文化战略同样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元素。

(一)对企业文化错误的理解

企业中人是主体,但是现在企业中喊出的口号不是团结向上就是改革创新医药企业中也是如此,诸如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此类,众所周知医药企业文化是汇聚企业医药人员的智慧长期总结出来的经营哲学,当制度和规章都是纸上谈兵时,文化建设也必须同步进行。中小医药企业文化建设喊口号容易但真正做到还需努力。

(二)医药专家对文化塑造力量不足

现代社会中企业为了加大宣传力度,不惜请名人花重金打造企业形象,医药企业不尽相同,请专家、开免费门诊,打着幌子欺骗消费者,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一方面宣传治病救人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另一方面面却对企业文化置之不理只为图一时利益,这样的问题导致医药文化失去原有的影响力,医药企业家如此,文化就形同虚设了。

(三)传统文化失传,医药企业文化崇洋

面对各种各样的外来医药文化,中小医药企业文化建设明显个性不足,今天学习抑制病毒明天学习生物抗生剂,在中国优秀的传统中医药文化面前,大医药企业置之不理小医药企业更是望而却步,数据显示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抢先注册,国内竞争激烈还要面对国外的挑战,中小医药企业何来春天。

(四)医药企业诚信文化缺失

2012年4月15日,央视报道河北个别企业用生石灰皮革废料处理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企业,进入消费者腹中,中小医药企业文化建设在诚信面前到底是以此为戒还是视而不见呢?这就需要反思,而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沙因就曾在《企业文化生存指南》一书中指出:“经过大量的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企业文化的再造都是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原动力,诚信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万古长存的,它是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念已深入人心,对其再赋新意,让其再植灵根,对确立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是大有好处的。

四、完善中小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医药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中小医药企业要想对企业文化错误的理解,则首先要加强医药企业员工管理争取更大的文化认同。医药企业作为高技术产业,对人员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都知道要想发展企业,人的作用不可替代,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历来是很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工和管理,拿三九集团举例,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就一直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的基本原则,因此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大企业都如此,中小医药企业文化建设更应该取其精华,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唤醒了大多数企业管理者“人才是企业第一资源”的意识,文化的形成少不了人的推动,争取员工的认同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为全体员工创造宽松、舒适的工作环境,积极关注人的能量的发挥,重视人才培训、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二)发挥中小医药企业的带头人作用,提高文化塑造能力

企业家是诚信文化建设的领路人,企业能否履行它做出的承诺,企业家在当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企业家的人品、职业道德等都对企业贯彻诚信理念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根据中国企业调查系统的调查发现,96%以上的人都认为企业的诚信取决于企业领导者,这样中小医药企业的文化建设更加少不了企业上层领导的加入,也只有他们践行了文化才会有说服力也更有效果。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精神的核心,是影响以及决定企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每一个企业家都应以我的心在企业,企业在我心中为自己的座右铭,带动全体员工身体力行,企业家是塑造成功企业文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上发展新的医院文化

中国有五千年文化历史,医药领域也是如此,我国传统的医药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炎帝神农开始,上下五千年的中医药文明史上闪耀着无数个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并且深受后世敬仰的医药先驱,有着几十部惠及后人的医药典籍,早在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这就是早期医药人员对医药文化的贡献,他们不懂的怎么去辨识草药就用自己来试,在治病救人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现代企业中,同仁堂不得不提,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同仁堂将继续以弘扬企业优秀文化为己任,将其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同仁堂的各项事业不断进步,为弘扬中国医药文化做出了巨大地努力。如此可见,中小医药企业想发展想壮大想文化建设吸收传统文化是前提。

(四)加强医药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氛围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中小医药企业要想进行文化建设就得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全面遵循诚信原则,培养企业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开展诚信企业文化建设是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中。想在医药领域立足壮大首先得有好的口碑,那么得到赞誉的办法就是在消费者眼中值得信赖,这样的话中小医药企业就得严格控制不仅在内部如此在外部更加要做到,生产是为了销售,而销售就不能图利润,只有做好内外部产供销的诚信约束,文化建设就成功了。

参考文献:

[1]林国建编著.现代企业文化的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7-9.

[2]华锐主编.中国企业文化研究[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119-202.

[3]陈大勇.论我国医药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6:12

中医药文化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民族医药;地方立法;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R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9-0001-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指导方针,为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如何贯彻落实好这一指导方针,抓住发展机遇,加快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是每一个民族医药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并为之努力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医药事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在医药卫生事业逐步西化的大潮中,由于民族医药缺乏法律法规的保护,继承不足、发展迟缓,民族医药人员在“现代化”、“规范化”的过程中,生存空间日趋缩小,民族医药的医疗、科研、教学、生产、经营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合法保护,民族医药无法得到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加强立法保护,才能破解制约民族医药发展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各民族自治地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实际,制定出地方性民族医药单行条例,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行。

1 加强民族医药地方立法的必要性

1.1 填补民族医药地方法规体系空白,规范民族医药管理

我国传统医药包括传统中医药、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民族医药在我国医药卫生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在防病治病和保障各族人民群众的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促进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加强全国民族医药工作的几点意见》、《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但至今没有单独制定我国民族医药管理的法律法规。可以说,我国当前民族医药管理在法律法规层面处于空白,虽然专家学者多方呼吁,但当前条件尚不成熟,短期内出台国家民族医药法律法规难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各民族自治地区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和规范本地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就显得十分重要,既可弥补民族医药管理的不足、填补体系的空白,又规范了本地区民族医药管理,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2 破解民族医药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民族医药是各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它不仅在历史上为各族人民的繁衍生息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现在仍以其鲜明的特色疗效和“简、便、验、廉”的优势受到各族群众的欢迎,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医药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发掘和整理出了一批具有较高科学性和权威性的民族医药文献著作,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建立了一批民族医药特色突出的民族医疗机构;成立了一批民族医药教学科研机构和民族药生产企业,研发和生产了一批民族成药,形成了民族药产业化的雏形,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对民族医药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政策。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法规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民族医药发展中仍存在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民族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其表现在:民族医药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各级政府对其投入有限,不适应它的发展;民族医药人员急剧减少,人员老化加速,缺乏有力的继承、抢救、保护措施,一些名老民族医药人员的学术专长濒临失传,人才出现断层,学科带头人匮乏,民族医药后继乏人、乏术;民族医药人员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职称、执业准入、技术准入、子女继承、知识产权保护等没有从法律法规层面做出明文规定;现行法律法规对民族成药生产及民族药医院制剂的管理全面西化,对民族成药及民族药医院制剂的生产规范及质量标准缺乏民族医药的特殊性;民族医药的医疗、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机构的自主发展权益缺乏保障,经常受到忽视和挤压,以致日益消弱、失去特色,甚至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野生珍稀民族药材资源缺乏保护,民族医药资源日趋减少。要扭转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解决民族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民族医药的抢救性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推进民族医药产业化进程,更好地发挥民族医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积极创造民族医药的良好发展环境,只有通过建立民族医药法律法规来破题,形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执业、管理有序、健康发展的民族医药工作新局面。

1.3 保证民族医药人员合法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和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民族医药源于自然,源于各民族人民自己的创造和积累,为各民族群众的健康服务,在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重症的治疗上有独特的理论和诊疗技术,疗效确切,费用低廉。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属于“老、少、边、山、穷”地区,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充分发挥民族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以较小的投入换来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但由于当前民族医药人员的执业没有法律法规保障,易被视为游医药贩遭取缔和处罚,使其不敢名正言顺地为群众看病以致技术逐步丢失。因此,各民族自治地区应制定民族医药法规来保护其合法权益,明确其合法执业地位,为他们提供一展所长的平台,使民族医药技术在实践中得到提升,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日趋多元化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为减轻人民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作出贡献。

1.4 保护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55个少数民族大部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千百年来的民族医药的传承主要是口传心授。民族医药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一方面受到现代医药学的强烈冲击,始终存在被同化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保护与扶持力度不够,民族医药正在日趋消失。加强立法保护,可以保护本地区民族医药与现代医药、中医药的协调发展,促进现代医药与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传统医药相互学习、优势互补、相互吸收、共同提高,使口传心授的民族医药文化得到系统的整理,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规范的技术标准,使民族医药这一民族文化的载体得以永久存续,做到有序管理,合理开发利用。

2 加强民族医药地方立法的可行性

2.1 从立法依据和上位法的规定来看具有可行性

《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民族传统医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立法》法规定:“国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此均为各民族自治地区制定和出台民族医药地方性法规提供了立法依据,同时,《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中医药条例》等卫生法律法规对民族医药管理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民族医药地方立法可以在不违背上位法的规定的前提下,对民族医药的保护、扶持、发展、规范和管理进行合理的探索和突破,既可以弥补上位法管理上的不足,又可以为国家制定和出台民族医药法律法规作出有益探索,做好前期准备。因此,从立法依据和上位法的规定来看,加强民族医药地方立法是可行的。

2.2 党和政府的民族医药政策保证了民族医药地方立法的可行性

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加大对民族医药事业的投入、保护、扶持和发展。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医药事业“十一五”规划都将民族医药发展列为重要内容;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总书记、总理多次对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2007年10月,国家11部委联合了《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都表明党和政府对民族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指导意见》这一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更是为民族医药地方立法提供了政策保障。

2.3 国内部分地区民族医药地方立法实践证明了民族医药地方立法的可行性

我国有5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20个民族自治县(旗),目前立法工作主要集中在蒙医药和藏医药。内蒙古于2001年2月12日颁布并实施了《内蒙古蒙医中医条例》;于2002年7月颁布并实施了《自治区发展藏医药条例》;青海省于2002年6月1日颁布实施了《青海省发展中医藏医蒙医条例》,于2002年10月1日颁布实施了《青海省发展中药藏药蒙药条例》,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于1995年11月1日颁布实施了《玉树藏族自治州医药管理条例》;甘肃省甘南自治州于2001年8月28日颁布实施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发展藏医药条例》。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2005年9月1日颁布实施了《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医药管理条例》。目前将民族医药纳入地方立法程序的还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些民族地区通过制定出台民族医药地方性法规,对辖区内的民族医药实行了有效地保护、扶持、发展和规范。这些地区的民族医药事业在得到法规保护后取得了快速发展。事实证明,民族医药地方立法完全可行,效果显著。

中医药文化重要性范文6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大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基础。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关键在于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促进中医药教育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相结合,推动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任,必须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积极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加速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二)中医药国际化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和中医药国际化是同一进程的两种力量。它们互为基础、互相推动,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了世界。实际上,尽管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潮流,但中医药学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却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有史可查的范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东渡扶桑,首次将中医药带出国门。从公元6世纪起,针灸学开始传向国外,先是朝鲜、日本,17世纪后传人欧洲,长期领先于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到进人近代,现代医学兴起之后,传统医学的地位迅速衰落,中医药学也逐渐沦落为“民间医学”甚至被讥为“伪科学”。近年来,“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天然药物在世界各国开始成为医疗保健的首要选择,中医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中重新受到重视。特别是在预防、保健、治疗人类疑难病症方面,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药正以其科学价值和确切疗效,不仅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各国政府的关注。在机遇面前,我国政府积极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努力使中医药重新走向世界、融人各国的主流社会,并在国际医药保健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正在实现从传统医药大国向现代中医药强国的跨越。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科技支撑、文化渗透、医疗服务、产业开发和人才培养是其五大支柱,而人才培养更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基石。在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布局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一方面,他们要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将其输送到国外从事中医药国际化工作,同时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各国政府推动下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各级各类中医药教育,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培养本土化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通过这些有效工作,最终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取得主导地位、发挥更大作用。

二、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环节

    (一)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前提,也是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迫切要求。目前,世界上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中医药院校达数百所,为各国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贡献。仅在美国,就有60余所中医学校通过了美国教育部教育评审委员会的认定,拥有在校学生上万名;在欧盟诸国,有全日制中医学校11所、非全日制中医药培训机构近200所,每年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达4万人。即使在遥远的非洲,在我国援非医疗队及华人中医的努力下,也已开始接受东方传统医学,并不断派出留学生到中国留学,这些国家包括利比里亚、坦桑尼亚、贝宁、利比亚等。但总体看,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标准化程度低下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除港台及少数东南亚、欧美国家外,各国多数中医药培训机构办学层次混乱,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互通性不强,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中医药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医药学术交流不足,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极不统一。因此,制定一套包括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内的中医药教育标准体系,并逐渐实现与现代医学教育的接轨,已经成为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当务之急。实际上,医学教育标准化早已成为国际惯例。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就已经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gumewpr) ;  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颁布《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gmer),对指导和规范世界医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出台《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也了《中医学专业(本科)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能基本标准》。借鉴这些经验,制定出通用性的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是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奠基之作。2008年11月,在天津召开的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上,我国学者公布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教育标准(草案)》,标志着世界中医本科教育标准化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今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依照这一标准进行中医药教育的行业约束,规范中医药教育市场,保证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办学水平。当前的任务,是加快“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工作,并积极开展中医药教育标准的系列化工作,开展国际通用、符合中医药教育需求的教学大纲和基本教材编写工作,开展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中医教育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促进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的规范、健康发展。

    (二)中医药教育与文化传播相结合

    从形态上看,中医药学虽然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属性,但同时也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学科特征。中医药学以其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坚持个体化辨证论治、求衡性防治原则、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已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药学与西方医药理论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且限于目前科技水平,对于中医的治疗效果、物质基础、作用机理,还不能完全做出科学说明,尤其不能按照西方科学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中医药概念体系及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加上以古汉语为基础构成的中医药术语表述古朴深奥,国外的普通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和领会其中蕴含的博大文化精髓。因此,要实现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必要将中医药知识纳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大系统之中,逐渐推进世界各国和地区民众对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认同。当前,随着我国的迅速和平崛起,东方文化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在世界遍地开花,与中医药一起成为盛开在世界文化园地的两朵奇葩。中医药教育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教育互相造势、互相推动,使世界各国人民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代的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而理解中西医学的差异,信任中医药诊治疗效,让更多有志青年自觉自愿地选择接受中医药教育、从事中医药推广工作。

    (三)加速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中医药是我国对外开放中有望取得原始性创新突破、对世界医学乃至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为此,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作为重要内容,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优先主题”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药的新药研发能力已基本形成,中药产业已初具规模。据2006年公布的数据,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1 384家,产值1 234. 64亿元,中医药企业的发明专利迅速增加,其数量已与化学药品制造业大体相当。但总体看,我国中医药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制药技术落后,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薄弱,与我国几千年的中医传统和中医药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尽管我国目前拥有各类中成药6 000余种,每年还推出不少新药品种,但其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很少。在国际草药市场中,我国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的3%左右,且主要以中药材和饮片为主,中成药出口仅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5.400。即便如此,对欧美国家,我国的中成药只能以食物补充剂的身份上市。目前,在这一领域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欧洲、日本、韩国,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占有90%的份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均一性是进人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要想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不但要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加强产品药材的可控化、制剂的现代化、工艺的工程化、质量控制的科学化、安全评价的规范化、疗效标准的严格化和产品包装的国际化等方面的研究,使中药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达到出口国食品及药品管理部门的基本要求。同时,中医药的研发工作还要加强与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西方医学的结合,尤其要加强中医药科学原理和机理的研究,加强中医药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此,要积极推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医院、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共建双边甚至多边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诊所等,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中医药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取得我国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应有的权威地位。

三、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要解决高等中医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一大批胜任高等中医药国际化推广的高水平人才,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相伴相生的。那些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无不重视国际化通用人才的培养。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国在其90年代制定的《美国200。年教育目标法》提出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在韩国,其“21世纪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国际化的意识,包括提高外国语言能力,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各国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等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努力贯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向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使其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宗教信仰,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培养熟练的外语交际能力及对异域文化和国际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其在充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前提下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世界。

      (二)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重要形式之一。近年来,教育  部先后批准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都市大学合作举办药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批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合作举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教育、医疗、科研三个类别在全国遴选首批  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11所高校被首批命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使其成为承担国际合作任务,开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和技术服务等国际合作交流的骨干机构,政府间开展高水平项目合作的平台,以及中医药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孵化源地。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与各国高校在多层面的合作,不断拓展中医药教育的合作空间,不仅与亚洲中医药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合作,也面向欧美地区和澳洲国家,甚至面向非洲国家开展中医药教育合作。其形式也从传统的以民间、小规模的个体或团体性质的伙伴性合作为主,转向以各国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和高校为主。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高校自身的努力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的推动,促使世界相关国家政府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开放中医药教育市场,帮助这些国家建设中医药教育、考试、注册和认证机构,通过这些具体工作促进中医药及中医药教育事业在各国的兴起。

      (三)推进高校的中医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所高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犷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紧紧围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建立健全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要重视中医药理论与基础研究,在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领域寻求新突破;另一方面,要以临床重大疑难疾病研究为切人点,推进中医药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同时,要努力弘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重视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多学科集成创新推进新药创制。为此,要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学术大师和科技领军人才,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文化,着力推进科教经、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解决中医药关键问题、实现理论与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