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主要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理学主要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理学主要研究

病理学主要研究范文1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如下类别。

(一)观察法

由于流行病学是人群中进行研究,所以研究者实际上不能或不能全部掌握或控制所研究对象发生的条件,因此,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就是很重要的方法。

1.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描述性研究又叫描述流行病学(descriptive epi-demiology),通过观察而正确、详细地记载疾病或健康状态按时间、地点、人群各种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等)的分布特点,也可以包括可疑病因因子的分布特点。为了正确的描述分布,必须有明确统一的诊断标准、准确的病例(或因子)数字以及人口数字。

通过描述流行病学获得的资料也可对病因提出线索或假说,或对防制提出有效的措施。

2.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 study)分析性研究又叫分析流行病学(analytical epi-demiology),对所假设的病因或流行因素进一步在选择的人群中探找疾病发生的条件和规律,验证所提出的假说。主要有两种:①从疾病(结果)开始去探找原因(病因)的方法叫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从时间上是回顾性的,所以又叫回顾性(retrospective)研究。②从有无可疑原因(病因)开始去观察是否发生结果(疾病)的研究方法叫队列(或群组、定群)研究(cohort study)。从时间上是前瞻的,所以又叫前瞻性(prospective)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时还需要广泛使用多种其他有关的技术与方法。所需要的方法在数量上有超过临床所需。比如伤寒病,临床培养出伤寒杆菌即可以诊断,流行病学有时还需要知道其噬菌体型或其他特征;临床只需要从病人中分离细菌,流行病学还要检查外界物品、土壤、水中的细菌。流行病学需要做大量人群的检验,需要快速方法,以便在短时间内做大量标本检验。所以,流行病学研究需要设备良好的许多种实验为其服务。

(二)实验法

流行病学中所用的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也叫作实验流行病学(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它和一般医学基础学科的实验不同,主要在人群现场进行。人群现场是流行病学的主要的、最大的实验室。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又可分为: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和人群现场试验(community field trial)。后一类实验中对病因进行干预的又叫干预研究(intervention study’或译作防治实验研究)。当被观察对象不能随机化分组时,叫作半实验或准实验研究(quasi-experimental study),如卫生政策的可行性研究及管理与服务的评价研究等。

(三)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病理学主要研究范文2

关键词:神经外科 脑血管病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160-02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致残的首位疾病。为此,脑血管病临床实习在临床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1]。神经外科的专业研究生在经过本科阶段外科学及神经病学的教育后,初步掌握了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教学和培训,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相结合,对培养研究生的临床思维、临床操作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医疗技术水平,更好承担起医生的角色都具有重要作用[2]。该文结合该院神经外科专业研究生教学的实际情况,将经验及体会总结如下。

1 巩固脑血管病基础理论知识,促进理论结合实践

任何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是扎实的理论基础,研究生阶段是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时期。脑血管病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不但要有坚实的外科学基础理论,还要学习脑血管病的专业知识,包括神经系统解剖、脑血管解剖、脑血管生理、病理、神经影像及神经外科操作技能等。培养神经外科研究生不断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才能准确、及时地把握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做一名合格的神经外科医生。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该科根据脑血管病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由科内教学秘书统一制定教学任务,带教老师以自己主管的患者为主,施行一对一的带教方式,结合典型病例让学生对疾病建立起全面认识。每位研究生在进科学习一段时间后(通常是3~4周),针对脑血管病常见的疾病如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和脑出血等进行系统理论学习,并组织病例讨论。研究生通过阅览书籍、查阅文献等信息确定讨论内容,每人每周做文献汇报,组织病例讨论,共同学习脑血管的基础、诊断、影像、治疗技术的最新进展,解决临床相关疑问。每月一次理论考核,由带教老师主持,以临床病例讨论形式进行,锻炼学生临床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并将学生自己的诊疗方案与带教老师进行对比,形成良好的互动,使学生将所学的神经外科知识与临床融会贯通,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理论知识学习效率[3,4]。鼓励研究生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参加多学科的学术会议,追踪国内外脑血管病研究前沿,拓展视野,以提高研究生的临床科研水平[5]。

2 加强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研究生阶段的临床学习与本科生不同,有着更大的自主性,会更加积极主动地管理患者,包括患者的急诊、门诊收治,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者操作,术后病情观察及出院办理等。临床研究生正是在这个阶段由一名医学生向医生的转变,逐步由机械地完成上级医师的医嘱到可独立完成各项医疗活动的过渡,正是这一过程也培养了研究生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作为带教老师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命令式或者家长式教育转变为同事,上下级医师,以启发为主,不定时地考核研究生临床工作情况。在病例讨论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共同解决问题,最后由科室上级医师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研究生在讨论结束后填写讨论记录,总结讨论内容,上交给科室教学秘书[6]。

医疗病志的书写是研究生每日的必要工作之一,医疗病志记录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这一阶段所有医疗活动,内容具有法律效力,十分重要。脑血管疾病具有病情发展快、病情重及变化快等特点,而且多数病人需要紧急处置,因此,必须及时、准确记录病人的专科情况及熟记神经外科的各评分标准,具体描述病人的意识状态、瞳孔、语言、评分、肢体活动、肌力及肌张力、神经系统的检查情况等,还要记录患者病情变化的时间、过程以及处理治疗情况。研究生要严格按照医院病历书写的相关规定书写,带教老师必须每日对病例进行检查,在每份病例完成后,由科教学秘书统一打分并评出等级。

神经外科专业性强,所需器械及设备特殊,操作复杂,脑血管手术对手术技巧要求又非常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生必须熟练掌握各器械的原理、操作及潜在的危险。带教老师在指导研究生操作过程中做到既可顺利完成教学,又可以保证安全[5]。学生要主动、循序渐进地向指导老师学习,切勿急于求成。学习规范化的操作方法,特别是开关颅,熟悉常用手术入路,养成良好操作习惯。

脑血管疾病手术通常是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难点,需要由科室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的医师完成。研究生应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术前准备工作,包括采集病史、收集各项辅助检查、完成神经系统专科查体,与带教老师或者一线医师完成开颅程序,颅内手术操作完成后,再共同完成关颅。术后,研究生应每日多次观察患者术后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及其他辅助检查,及时向带教医师或者值班医师汇报病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7]。

3 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风尚,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推进医学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8]。对研究生进行经常性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以确保对医德医风有正确认识。带教医师要以身作则,才能更好承担带教任务。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明确临床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为临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而更好为患者服务。研究生应重视患者的身体痛苦和心理困惑,听取带教老师与患者沟通,并锻炼与患者及家人沟通能力,消除患者疑虑,更好配合医疗工作,使整个教学过程顺利推进并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齐巍,赵元立.神经外科研究生脑血管病临床见习课之教学探析[J].中国卒中杂志,2012,7(2):151-153.

[2] LangelotzC,JunghansT,GuntherN,et a1.Problembased learning for surgery.Increasedmotivation withless teaching personnel[J].Chirurg,2005,76(5):481-486.

[3] 曹德和.⒀术报告会研讨方式引入课堂[J].毕节学院学报,2009(27):83-85.

[4] 张效良.医学基础理论教学应加强与临床实际的联系[J].四川生理学杂志,2001,23(4):26-28.

[5] 赵元立,白杰.脑血管外科专业研究生教学体会[J].中国卒中杂志,2010,5(11):948-951.

[6] 邸飞,张东,张岩,等.神经外科研究生烟雾病临床带教体会[J].中国卒中杂志,2013,8(10):855-856.

病理学主要研究范文3

[关键词] 论文写作

健康网讯: 医学论文是医学科研工作的最后阶段,通过文字形式记录医学研究的最新结果。因此,撰写医学论文要把握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选题方法及一般体裁,从而达到主题和形式的和谐统一。1 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 实用性 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能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 科学性 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2 选题的基本方法 2.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 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从文献资料中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3 .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 调查报告 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3.7 文献综述 以某一专题为中心,查阅、收集大量国内外近期的原始医学文献,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整理而写出综述,以反映出该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等情况,并做出初步的评论和建议。 3.8 专题讲座 围绕某专题或某学科进行系统讲授,介绍医学发展新动向,传播医学科研和临床上实用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更新传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改善知识结构,推动医学科技进步。根据对象不同,可分为普及讲座和高级讲座。

病理学主要研究范文4

一、国外研究进展概况

国外医学地理研究开展较早,有资料记载“医学地理”这个术语是由德国学者Leondard Ludwig Finke于1792年首先提出,他把医学地理定义为“对世界所有人口居住地区的特征进行医学描述”,并于1795年出版了第一部专著《普通医学实用地理学总结》。19世纪,较多的学者开始进行医学地理调查研究工作,并撰写有关地理因素影响疾病的著作,到19世纪90年代中叶,西方医学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基本形成。进入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由于军事需求,医学地理研究在有关国家得到长足发展。美国学者Rodenwaldt和德国学者H. Jusaz分别在战前和战中完成出版了“世界医学地理图”和“世界流行病地图集”。冷战开始后,世界政治军事形势走向缓和,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在此情况下,于1949年里斯本召开的第十六届国际地理学代表大会上,世界“医学地理问题研究会”宣告成立。从70年代开始,医学地理研究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指导下,在“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的大目标推动下,各国医学地理学者经联合作战,在防治世界“六大”热带流行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锥虫病、麻风、利什曼病),以及“癌症与地理关系研究”等方面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1977年英国医学地理专家G. Melvyn Howe的专著《人类疾病世界地理学》问世;1979年美国学者Pyle主编出版专著《医学地理学:技术与病例研究》;英国学者McGlashan出版《应用医学地理学》;1986年英国学者G.Melvyn Howe又出版专著《世界人类癌症地理学》;国际地理学会为推动全球医学地理研究,在匈牙利指导创刊了《医学地理》这份国际性医学地理科研杂志。

当前,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医学地理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科研方法向着两个方面深入发展:一是微观实验室研究。各国医学地理学者借助现代电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环境元素毒理技术等现代实验室技术,从“疾病地理学(病理地理学)”以及“病因地理学(化学地理病因学)”微观领域入手,不断进行更加细微的病因探索;二是宏观社会应用性研究。此类研究尤以“医学地理图研究法”发展最快。此类研究社会需求迫切,各种医学地理信息通过画面能直观表述。应用者足不出户就可截取相关信息,掌握当地医学地理状况,科学指导工作开展。在研究内容方面则集中在全球、国家、区域和地区环境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城市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对健康的影响;自然、人为引起灾害(包括环境灾害)的健康风险以及与经济危机;结构调整有关的社会经济变化结果对健康和保健的影响等领域。在研究手段上,近年来该学科吸纳大量自然地理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现代高科技技术,引入卫星遥感、地貌航拍、数字地图、环境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GIS)等现代科研技术,极大地促进医学地理学科研究向着更符合人类社会现实需求的方向发展。

二、国内研究进展概况

我国朴素的医学地理思想开端很早,这在丰富的祖国医典中反映十分明显。我国现存第一部古代医书《内经》就要求医者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从人体和天地都是自然物质这一观点出发,阐明人体与自然地理环境及疾病的关系。从隋代巢元方的《诸疾源侯总论》、陈言的《三因极一论》、沈括的《梦溪笔谈》、宋徽宗的《济世经》、《医学溯回集》等医学古籍中能清楚地看到中医认为地理环境不同,气候水土则不同,从而导致人的生活习惯体质特点不同。同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方病,存在的药物药性有明显差异。尽管我国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医学地理思想宝库,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等社会因素,在医学地理这一领域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没能将这些医学地理启蒙思想发展成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这使得近代以来我国医学地理的发展明显落后于西方。

新中国诞生后,我国医学地理研究才逐步开展。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组织力量重点对严重危害人民大众身体健康的碘缺乏病、克山病、大骨节病、氟骨病、血吸虫病等疾病的致病地理环境因素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70年代又对各种癌症高发区地理特点进行研究,绘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图集》并出版。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出版。同年军队系统也完成了《中国沿海军事医学地理》专著出版。2000年,由国家卫生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领导与组织的国家重大科研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鼠疫与环境图集》编辑出版,该图集较集中分析和总结了我国近200年来鼠疫的流行历史和最新研究成果。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自然地理环境变化加剧,人们追求健康环境的欲望值不断提高,医学地理研究在国内引起了更多学者和政府机关的重视,以至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以地方性疾病为中心的疾病地理研究。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环境复杂、生态多样、经济参差,形成繁杂多样的地理生态系统,地域差异很大。在对原有地方病持续活跃的地理生态系统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基础上,对新发地方性疾病的地理流行病调查和地理流行规律进行研究,如上海师范大学地理系利用多种资源建立了全球高致病性禽流感灾害数据库,基于ArcGIS的空间分析和统计模块,对全球高致病性禽流感灾害的时空变异进行分析;华东师范大学范新生等人对我国SARS疫情进行了探索性的空间数据分析。

其次,健康地理研究不断深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生态环境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关注的不仅是没有疾病,更包括身体及心理的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中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环境与人体处于一种生态的“平衡”状态,健康地理即是研究这种“平衡”被破坏的原因、趋势及空间模式以及维持这种平衡的条件。当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热岛效应、笼罩在城市上空的雾霾天气,持续上升的PM2.5数值都成为人们关心的重点。医学地理学者也越来越多地从关注与“疾病”相关的地理问题拓展到与“健康”相关的地理问题。由此,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理论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研究人类健康与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包括不同环境条件下健康风险评估体系,特定地区、特定因素对特定人群致病风险等方面的研究等。如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张海龙等采用USEPA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估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周边环境的健康风险。

第三,研究方向日趋多元化。西方学者将医学地理划分为两大主要分支:生态医学地理和保健地理。在此基础上,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医学地理研究在原有学科分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出新的分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为历史医学地理,研究历史时期人类疾病、健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分布变迁规律。将历史学的基本概念“时间”和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空间”有机结合,完善了现代医学地理学理论体系。另一个新的研究分支即老年医学地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截至2011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人,占总人口的13.7%。预计2013年底老年人口数将突破2亿,已远远超过人口老龄化国家7%的标准,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医学地理研究人员开始重点关注这一领域,针对老年人口分布情况、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区域经济效应、老龄人口城乡差异、长寿区域自然社会环境因素等方面展开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李日邦等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阶段、趋势和区域差异进行了详细分析;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李辉分析我国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第四,研究手段不断丰富。宏观医学地理研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以及数学模型等研究手段为依托,在疾病空间流行规律,疾病成因及其与环境要素的关系分析,疾病传播和扩散模型,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环境健康管理和环境健康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研究。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别芹芹等应用GIS在手足口病的疾病描述、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等方面的应用,实现从宏观尺度上直观认识我国手足口病的分布特征;广西壮族自治区CDC杨进等人通过收集医学人口普查数据、疾病监控系统数据、现场采集居民居住点全球卫星定位数据等资料建立GIS系统和以人口为基数的伤寒发热系统,直观准确地了解疾病流行率的分布,对监控中的薄弱环节做出准确判断;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收集云南省1995年和2003年血吸虫病抽样调查资料,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分析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并为重点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三、学科研究发展展望

第一,疾病谱的改变促使疾病地理研究进一步深入。疾病地理研究是医学地理研究领域最早开展的领域,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防治措施的落实,对碘缺乏病、克山病、大骨节病、氟骨病、血吸虫病等原有地方性疾病整体得到有效控制,但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饮水卫生、居住环境、基本医疗保障等条件依然落后,与之相关的地方性疾病依然存在。同时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给人类健康带来新的问题, SARS、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等新流行病的危害日趋明显;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性传播疾病等慢性非致命性疾病呈现上升趋势,疾病谱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因此,疾病地理仍然是医学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广泛而深入研究势在必行。

第二,特殊地理环境医学地理研究。近年来,由于突发地质灾害增多,各地相应的处理应急救援力量得到长足发展,灾害救援能力逐步提升,但由于各种灾害具有不同的灾害救援特点,发生灾害的地区又具有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果在前往救援中未能做到相应准备,在救援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2010年玉树抗震救灾中,即是因为很多从南方低海拔地区赶来的救援人员没有做好高原地区工作的准备,还没开展救援工作就因急性高原反应丧失了工作能力。因此,对于高海拔、高寒、热带、海洋等特殊地区医学地理的研究尤为重要。

第三,研究手段进一步丰富。在医学地理宏观研究中,空间分析方法和手段快速发展给医学地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工具。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卫星遥感和数字地图技术除在环境模拟环境监测环境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外,在疾病空间分布及成因分析、疾病监测和环境健康管理等领域也到一定应用,而计算机网络在医学地理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青睐,使得医学、地理学信息量变得更大,更有利于数据的利用与共享。

病理学主要研究范文5

于志清,73岁。教授,主任医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代谢病糖尿病研究中心主任。

出诊时间:东院(第一附属医院)每周一、四、五上午;西院(第二附属医院)每周二全天

地址:广西南宁市双拥路6号

邮编:530021

个人简介:从事内分泌代谢病的医疗、教学研究工作已50年,主要专业是内分泌代谢病,对糖尿病有较深造诣,对热带地区糖尿病流行分型诊治有较深临床研究及丰富临床经验,是广西内分泌代谢专业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任广西医科大学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1、2、3、4、5届委员,糖尿病分会1、2届委员,广西医学分会理事,广西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内分泌学会第1、2届主任委员,第3届荣誉主任委员,广西糖尿病学会荣誉主任委员,广西糖尿病康复促进会会长,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杂志》7、8届编委,《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临床医学杂志》、《中华实践医学杂志》、《实用糖尿病杂志》编委及常务编委工作。半个世纪亲自带队到基层防病治病和调查研究,多次到欧洲、印度、日本及香港地区讲学及学术交流。专期担任干保工作,对老年保健有独到见解。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方向:甲状腺肿流行区与非流行区的甲状腺功能研究;用现代科学方法发掘和开发中成药的研究――番石榴叶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使之成为我国第一个用现代科学方法证明有降糖作用的中草药;人胚胰岛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研究;中国亚热带地区的流行和分型研究,药物对IGT专期干预治疗等。1980年以后先后承担卫生部“八五”“九五”攻关课题及区科委、卫生厅、区教委下达的多项课题,先后十次获省部级“三等”科技成果奖。对糖尿病、甲状腺病防治及老年保健工作有较丰富经验。退休后曾担任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学术顾问,至今仍坚持在第一及第二附属医院专家门诊工作。

潘时中,64岁。教授、研究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每周一、三、六上午专家门诊,每周一下午特殊专家门诊。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茶中路20号

邮编:350005

个人简介:1966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医疗系本科,长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40多年,历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内分泌科科主任、福建医大第一临床学院内分泌教研组主任、福建医大代谢病研究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现任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福建省糖尿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理事、福建省老年学会副会长、福建省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会第二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骨质疏松杂志》、《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临床与基础杂志》、《国外医学杂志内分泌分册》、《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等杂志编委、审稿专家。近年来,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等及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4次获省医药卫生科技奖,2001年,在人民军医出版社发表《内分泌代谢病药物治疗学》专著一本(编委、著者)。

专业特长:内分泌代谢病的诊疗(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垂体病、肥胖症、糖尿病、骨质疏松、代谢性骨病)。

于智敏,43岁。副研究员,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研究理论研究所病因病机研究室主任。

出诊时间:预约

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病理学主要研究范文6

一、病理学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1.首先需要病理学的基础理论方面

要想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研究性教学,首先需要使学生能够对其中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病理学当中的一些基础理论看似比较简单,但是对之后的病理学学习有着较大的帮助,其中的一些基础知识还会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由于病理学的学习内容较为复杂,在其中各个环节结合在一起的情况下,往往会使学生处于一直能够比较茫然的状态下,在这样情况下,需要教师能够在病理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并理解,使学生能够灵活的利用这些基础知识来进行以后的学习,例如在对血液循环障碍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这样的病理知识看似十分简单,但是通过应用研究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深入的对这些理论知识继续学习之后,可以结合相关的医学调查,来对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进行研究,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能够使学生对血液循环障碍的基本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这样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会使学生对这样的病理特征印象更加深刻。

2.结合实际病例来进行研究性教学

在对病例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病例学的教学内容较为复杂,知识靠讲解来对病例学教材进行讲解的话,讲解的内容会比较抽象,在这样情况下,会使学生不能够充分理解此病例的具体特征,另外,单纯理论堆砌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进行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应的病例,来对病理学的内容进行讲解,比如在对炎症细胞的运行状态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病例,通过音频等方式来对炎症细胞的运行状态和游出进行讲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使学生们对炎症细胞的分类和形态进行掌握,在学生掌握了炎症细胞的具体运行状态之后,可以借助已经掌握的信息来对炎症发生的基本机制进行分析,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另外,通过实际案例的音频教学,可以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形象的影像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开展相应的医学实验

在病理学教学当中应用研究性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相关的病理学基础知识,开展相应的医学实验,在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其中的教师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科研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结合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和自己的科研内容,将病理知识进行实时更新,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任务当中,这样在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另外还可以使学生增加其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结合临床的病理医疗事故来进行研究性教学

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医生都根据病理情况来对患者进行诊断,但是由于这样的情况,大对数的病理学诊断事故也是由此发生的,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病理医疗事故,来进行研究性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响,另外,一些负面的病理可以提高学生的警觉性和综合素质,防止在以后的实际病理医疗当中出现类似的情况。

5.病理学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应用优势

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研究性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的主导观念发生一定的转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其中的病理教学更加形象,另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性教学能够为社会培养一批综合性较强的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