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范例6篇

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

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社会学;高考;外语考试;改革

一、高考外语考试改革现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提出了“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实际上蕴含了考试社会化和多次考试的建议,需要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逐渐推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提出“探索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国务院(国发〔2014〕35号)在“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中提出加强国家教育考试机构、国家题库和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在“改革考试科目设置”中提出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从以上关于高考综合改革的国家政策文件可以看出有关高考外语考试改革的方向:考试社会化、国家题库和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外语一年多考或两考。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其中关于高考外语考试改革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试图最大程度地降低传统高考“一考定终生”的风险,减缓考生对考试的焦虑,分担单次高考的压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但在新高考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走班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

二、语言测试社会性研究理论框架

半个世纪以来,语言测试已经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重点从提高测试的信度,改进测试效度,到关注测试的反拨效应。杨惠中(2007)指出一项好的考试还应当对教学有好的反拨作用,对社会有好的影响。近年来语言测试界开始转向语言测试的社会应用,即研究语言测试的社会性(或称为“社会维度”)。从考试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决定考试社会权重的因素常常超出语言测试工作者的控制范围,尤其是当考试成为一种体现政策的工具的时候,此时改进考试后效需要更高层次的决策,包括考试各相关方的正确对待。巴克曼(Bachman)提出了一系列语言测试理论框架,如语言能力模型(Bachman,1990)、语言使用框架(BachmanPalmer,1996)、测试有用性框架(BachmanPalmer,1996)、测试使用论证框架(Bachman,2003,2005)。巴克曼将测试有用性模型发展为检验测评结果解释和测评使用合理性的理论测试使用论证框架(AssessmentUseArgument,AUA),该框架成为指导语言测试开发与使用的重要依据。AUA有两个主要用途:指导测试开发和指导测试使用。AUA框架涵盖了测试有用性模型的主要内容,测试有用性的六个要素(信度、构念效度、真实性、互动性、影响和可行性)构成测评使用论证各种主张(测试表现、测试分数、解释、决策、效果)所依赖的理据,各构成要素以支持各种主张的理据关联成有机整体。AUA框架认为,对一个已有的考试体系来说,一般采用自下而上的顺序来进行测试有用性论证,也就是从考生的测评表现到考试所带来的社会效果的顺序来论证其有用性。而对于开发一个新的考试体系或改革一个新的考试体系,应该采用自上而下的顺序,也就是首先要论证考试所带来的社会效果。对现有的高考进行综合改革,特别是对实行一年多考或两考的外语高考改革来说,首先就要论证改革所带来的社会效果,如对教学的反拨作用以及对社会、学校和家长所带来的影响。杨惠中(2015)从系统论的角度指出,测试、教学和测试结果的使用构成一个系统,要发挥系统的作用,三者必须协调。实际上三者是不同的过程,虽然密切相关,但毕竟不是同一回事,应当区分开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只有各方正确处理好各自的关系,做到有效测试、有效教学、有效使用,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解决之道,取得整个系统的最佳效果。辜向东等(2015)通过对访谈录的解析《语言评测季刊》(LanguageAssessmentQuarterly,LAQ)十年(2004—2013)名家访谈录,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阐释了语言测试的社会属性:1.语言测试标准的社会性;2.语言测试研发的社会性;3.语言测试使用及其影响的社会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测试的社会性问题对我国语言测试研究与实践的启示。这三个维度包括了考试的每一个流程:制定语言测试标准、研发语言测试和语言测试的使用及其影响,在每一个流程中都要研究其社会性。本文主要依据以上社会性研究理论框架,从高考外语考试改革的社会属性的三个维度来探讨高考外语考试改革的社会属性:高考外语考试使用及其影响的社会性;高考外语考试研发的社会性;高考外语考试标准的社会性。

三、高考外语考试改革的社会性

高考外语考试是一个大规模的、高风险的语言测试,测试成绩往往影响考生的未来,具有极强的社会性。以一年两考为主要特点的高考外语考试改革必然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的,都要加以透彻的研究,才能减少改革必然会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

(一)高考外语考试使用及其影响的社会性

1.高考外语考试改革的公平性高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风险考试,2017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共940万人左右,背后牵涉到近千万的家庭。考试成绩甚至会改变考生命运,特别是对于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的考生。因此,高考外语改革的公平性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我国的语言测试界,关于测试公平性研究的理论探索很少,而相关的实证研究也主要是围绕考题对于不同考生群体的差异效应,即DIF(DifferentialItemFunctioning,试题差异作用)研究展开(范劲松,2014)。李清华(2016)认为基于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考试的公平性分为“测量公平性”和“社会公平性”。前者是效度的一部分,其检验属于开发者的效度验证;后者是社会问题,其检验应由测试使用者负责。因此关于高考外语考试公平性验证框架应该包括考试的开发者和使用者。从测量公平性的角度来看,在试题设计上,题目或题型不能有利于部分地区或民族的考生,两次考试的题型保持一致,难度要尽量保持相同;在考试施测时,考场环境不会影响考生的作答、听力播放设备要保持良好状态;在分数评定时,评分员的评分要保持内部和外部的一致性;分数解释时,要对两次考试分数进行等值处理;这样才能为高校考试招生管理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得预期的后效。但从社会公平性的角度来看,高考外语考试改革的预期社会效果和实际社会效果并不一定一致,需要加以深入研究,找出原因。2.高考外语考试改革对教学的反拨效应一项大规模、高风险的考试改革除了首要关注考试的公平性外,还要关注考试对教学的影响,也就是高考外语考试改革要对高中外语教学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反拨效应。否则就会对学校的外语教学的开展、教师的外语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外语学习产生不利的社会影响,改革就难以取得想要的目的和效果。这次高考外语考试改革的初衷就是通过“一年两考”改变传统上“一考定终身”的现状,缓解学生的考试压力;通过改革高考外语考试的题型促进高中外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而在把浙江和上海的考试改革推广到全国前,要对高考外语考试对高中外语教学的反拨效应进行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1)“一年两考”对北京高中外语教学的反拨效应有什么特征?(2)“一年两考”政策是否减轻了考生的负担?(3)什么外语测试题型更能促进积极的反拨效应,并适用于“一年两考”的外语考试?根据高考外语考试改革对教学的反拨效应的形成过程模型,高考外语考试改革通过影响教师、学生和家长、学校和管理部门的教学信念、规范信念、控制信念,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态度,产生社会压力、影响管理部门的实施能力,最终影响教学决策和教学行为。

(二)高考外语考试研发的社会性

高考外语考试这样的大规模、高风险考试往往实行全国或各省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方式,然而由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较大,考生的性别、专业、经历、文化及民族背景等差异可能对测试的公平性形成挑战(辜向东,2015)。除了在技术层面要通过多层面Rasch模型、结构方程建模等方法对考试进行偏差检验,对高考外语“一年两考”的分数等值处理,从而保证考试的公平性;还要制定我国的语言测试道德准则及行为准则以规范和指导测试工作者的职责和行为,避免试题本身对于不同社会群体的考生在考试材料选择和题项设置方面有“偏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提出“探索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高考外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就是对改革的响应。因此,需要在时机成熟时推动语言测试社会化,使其适应社会发展及人才选拔的需求,将考试的社会价值最大化。

(三)高考外语考试标准的社会性

国务院(国发〔2014〕35号)“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中提出加强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的目标。近年来,随着欧洲语言共同框架(CommonEuropeanFrameworkReferenceforLanguage,CEFR)影响的扩大及我国语言教学和测试的发展,关于建立我国语言能力等级共同量表的问题引起语言测试界的重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必须基于中国国情制定,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特殊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具备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适合我国学生、教师、考试机构等各类使用者,有利于我国英语学习、教学和测评发展。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研制目的是服务于我国英语教育事业,因而描述语需最广泛地覆盖中国英语学习者日常及英语教学需求,只有源于中国学习者日常生活的典型活动和相应能力描述才能真正实现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目的(刘建达,彭川,2017)。

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范文2

【论文摘要】为了适应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新形势,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考试内容、成绩报导方式、考务管理等方面发生了重大改革。考试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影响在文中被逐一阐述。文章强调了新改革的重点在于增强学生对英语的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听与说的能力;讨论了在改革以后,应该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也分析了纯粹的应试教育给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等。

一、考试改革的内容

1、试题内容的改革

改革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修订考试大纲、改革考试形式、开发新题型,特别加强了对“听”和“写”能力的测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听力权重从20%增加到35%,增设了长对话理解,把“短文理解或听写”改为“短文理解和听写”;第二,阅读部分的权重从40%减少到35%,包括“仔细阅读理解”与“快速阅读理解”;第三,综合部分占15%,包括“完型填空或改错”和“短文问答或翻译”,分别占10%和5%;第四,取消“词汇与结构”部分。

2、成绩报导方式的改革

成绩报导方式由原来的100分制改为710分制,不设及格线与合格证书,只发放成绩单,既报导总分,也报导单项分等。

3、考务管理的改革

教育部考试中心已经启用新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与考务管理系统。逐步将考生范围限制在高校,减轻四六级考试的社会权重,突出考试为教学服务的功能。

二、考试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与管理的影响

1、测试新的内容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重大改革,必然会使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调整。考试改革的内容指明了一个方针,就是强调英语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为主。这意味着英语教学既要注重语言基础训练,也要加强对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运用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汲取外国优秀文化知识,以便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调整教学重点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听力的要求更加高了,不仅加入了长对话,关键是将分数比重由原来的20%提高到了35%,这就要求英语教学必须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对于听力这样可以熟能生巧的项目,必要的练习不可或缺。如果要将听力教学带进一个循序渐进的轨道,就应当保证大学英语的听力有足够课时,至少可以使听力练习在教学时间上得到充分支持。

3、创新教学模式与丰富教学手段

通常的英语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大量地做题目、掌握应试技巧,教学质量便可提高。但是新的改革注重了以听说能力为主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以往很多教师偏向的以语法、阅读为重点的单向讲解法已经不可取了,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更加倾向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与主体性。" 教师由以前的教学主体转变为教学策划者与促进者,注意课堂上面的互动,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创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组织多种教学活动请学生参与,例如情景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英文原声电影欣赏等,从而将语言学习置于交际语境之中,长此以往,教学工作才会事半功倍。

4、优化教学配置

大学英语教学的软硬件配置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在硬件方面,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是将来外语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学校应当投资完善相关的教学设施。在软件方面,为了适应“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这一新的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小班授课制值得大力推广。当然,实行小班授课制必须先建设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学师资队伍:补充适当的高素质的教师,引进优秀的外教;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师进行高级培训;提高教师待遇,优化教师队伍;从教师本身来说,必须认识自己的职责,增强工作的敬业精神,提高教学业务水平。软硬件配置的同时提高,才能确保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适应社会对大学生英语水平越来越高的要求。

5、成绩报导方式的影响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里很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成绩报导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题型考试的原始分数在经过加权、等值处理之后,参照常模转换为均值为500、标准差为70的常模正态分数,采纳了710分的新记分体系,报导总成绩与分项成绩,这些改革将明显提高四六级考试的含金量与社会公信度,既有利于推动英语教学研究,也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拔人才。

首先,新记分体系增加了不同分值的区分度,拉大了分数的差距,成绩单可以清楚的反映各个考生的英语基础能力的高低。其次,取消了证书形式,用人单位可以更加准确地根据学生听、说、读、写等得分选择合适的人才,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之下,用人单位应该会青睐语言应用能力比较出色的学生,这些是以往的四六级考试证书无法体现的方面。再次,新记分体系可以健康引导大学英语教学,减少高校之间盲目攀比通过率的现象,并且分项报导成绩单可以直观地反映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请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的特点,因材施教,避免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效果,逐步与国际英语水平考试进行接轨。当然,成绩报导方式带来的良性影响必须建立在高校、学生与用人单位都意会到710分制的真正功能的基础上,否则教学改革会事倍功半,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会受到削弱。

6、考务管理改革的影响

新的考务管理系统将有助于建立考生档案,有助于对学生的考试情况开展科学跟踪,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进行动态评估,使英语教学与四六级考试结合的更加紧密了。

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 全国高等院校 统一招生英语考试 英语教学 反拨作用

一、引言

反拨是应用语言学中的一个术语,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语言学家所关注。它特指“测试对于教学的影响”(Cheng、Curtis,2004:3)。在中国,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英语考试(NMET)作为一门选拔性考试,还应具有为学校英语教学带来有益变化的功能(教育部3号文件,1999)。2004年教育部开始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山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广东省及河南省被选作第一批试验地区。因此,上述地区2007年毕业的高中生成为第一批新大纲下接受高考英语测试的学生。本文以新考试大纲指导下的山东省为研究背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研究的方法,调查像NMET这样的高利害考试对于教师课堂实践活动的影响。

二、调查设计

1.调查对象及抽样方法

调查对象为济南两所高中的教师。被调查教师被分为两组。第一组4位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和访谈,此组教师具备三年以上高三英语教学经验,具备旧考试大纲和新考试大纲下的教学经验。A为中年女性,教研室主任;B为中年女性,授课10年,同时担任班主任;C为毕业于某师范大学的青年女性,授课3年;D为青年男性,拥有应用语言学硕士学历。第二组10位教师教龄不等,参与教师问卷,问卷形式为选择题,内容涉及NMET复习课的教学方法,以及对于NMET的态度。

2.数据来源

以语言教学交流定向理论(Frohlich,Spada,Allen,1985)为指导的编码方案指导课堂观察,以课堂活动、所授技巧、使用材料、学生参与度和教学语言为观察焦点。

半结构化的访谈用来深层次地了解教师的课堂管理、时间安排、训练技能、授课的理论背景和对于新考试大纲的应对。

教师问卷由选择题组成,内容涉及教师教授方法、所授材料,以及教师关于NMET对教学反拨作用的认识。

问卷设计均依据反拨理论框架,即“反拨假设”(Alderson,Wall,1993)。同时,参考了亓鲁霞(2004)的问卷内容。

3.数据分析方法

来自有效问卷的反馈信息在Windows系统下用SPSS16.0进行分析。随后,课堂观察结果和半结构化教师访谈被转录并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1.NMET对于课堂实践的反拨作用

(1)对所授知识技能的影响

如我的预想,在NMET准备课程中,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训练NMET考试技巧方面:在听力、阅读及写作技能上花费大量时间而忽略口语教学。教师A在访谈中提到:

“三年级的英语教学承受很大压力,因为我们不仅要提前完成课本内容的教授,而且需要预留更多时间来应对即将到来的考试。在有限时间内,我们不得不放弃考试所不涉及的内容,譬如口语。但是我们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确实设有英语口语课。”

教师C补充提到,可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水平的一系列诸如辩论、讨论等课堂活动从未在三年级课堂实施过,而作为学生课堂唯一开口讲英语的机会――回答问题,也是基于教师点名而非自愿。

“在NMET复习课上,我很少组织游戏或辩论类的课堂活动。这类课堂活动一方面耗费时间,另一方面对成绩提高作用很小。并且,三年级的学生也不愿在课上开口讲话。”

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的研究结果表示,NMET对于课堂活动组织具有巨大的反拨作用:在考试准备课程中,所授知识一般仅仅限于和考试相关内容。正如Bailey(1996)提出的,考试准备过程训练项目与考试结构相似。

(2)对所使用教学材料的影响

对于授课所用材料,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表明大部分三年级学生英语课使用的材料为NMET模拟试卷和真题。而这类材料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即Alderson和Hamps-Lyons(1996)提到的“变窄的课程”。教师A在访谈中提到:

“在2004年新课程改革之后,多种材料被用在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英语教学中,像英文小说、电影、戏剧等。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我有目的地削减了课外材料的使用。我相信,最后提高成绩的方法是让学生大量接触试卷。所以我花费大量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NMET模拟试卷及真题,并对试题进行详细讲解。”

教师D提到了会使用互联网上的一些更新的材料,但大部分也是和考试有关的。

“互联网的普及是获得材料的一个有效方法。我会在网上下载大量考试相关材料。其中一些来源于一些专门系统研究考试技巧的培训机构;另一些来源于山东省著名高中。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能够及时更新所用材料。”

由此可见,NMET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授课材料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对于考试相关材料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收缩了课程内容,从而导致了对于英语学习潜在的消极反拨作用。

(3)对课堂活动的影响

研究还表明,超过90%的课堂时间被学生做题,教师讲题所占据。课堂活动大多限于教师讲授语法规则及得分技巧,学生被动听课,无交流与探讨。教师B在访谈中提到:

“在考试准备阶段,学生和老师都对即将到来的考试抱有一定程度的焦虑感。学生焦虑是由于他们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此次考试的表现;而老师的焦虑是由于学生在此次考试中的表现能够影响到他们的绩效甚至整个职业生涯。”

NMET作为一个大型高利害的考试,将高中英语课堂完全变成了以教师为指导的课堂,课堂活动完全局限于教师一人讲授,压抑了语言教学中的交际的训练。

(4)对课堂媒介语言的影响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被期待使用英语为媒介语言进行课堂教授,母语中文可以作为辅助。然后,根据课堂观察和访谈的结果,教师大多认为使用英语作为媒介语言授课会给学生理解造成困难,尤其在讲授语言点和语法的时候。教师C在访谈中提到:

“英语授课是个不能实现的梦想而已。事实上,我认为在中国的高中课堂上实施英语授课是不可能的,尤其在NMET准备阶段。作为一名教师,我有义务和责任让学生听懂我的意思,尤其是在讲授重要知识点的时候。使用中文授课还会让我节省很多宝贵的课堂时间。”

我认为,NMET考试中口语部分的缺失也是造成英语课堂使用中文授课的原因。在高中英语课堂上,英语大多被当作一门像数学和物理一样的课程去教授,而失去其本身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特性。正如Glover(2006)提出的,如果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考试而不是语言本身,教师的授课方法就会有所不同。

2.对NMET影响的看法

教师问卷中的第5项调查了教师对于NMET影响的看法。如表1所示,所有教师均持混合型看法,认为NMET的对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既是积极的又是消极的。

为更详细地说明问题,我具体调查了NMET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方面。

(1)NMET的积极影响

教师问卷中的第6项探究了NMET对于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影响。如表2所示,所有教师均承认NMET对于词汇教学的积极影响。除此之外,NMET对于阅读、听力和写作技能的影响也是积极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总的来说,NMET带来的最显著的积极影响是词汇量的扩大。听力、阅读及写作的教学同样从NMET考试中获益。Wall和Alderson(1993)说过,考试通过激励教师和学生从事如果没有考试便不会做的有益事情来产生积极影响。因此,NMET可以看作是一个促进教与学的机会。

(2)NMET的消极影响

教师访谈表明了师生更倾向受限于考试相关方面的学习,对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并无帮助。教师D在访谈中提到:

“坦白讲,NMET太重要了,以至于它不仅影响学生而且给老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学生成绩直接影响我们的绩效工资和人事任免。我因此将大量时间用于教授考试相关内容,如阅读、听力和写作。因为考试不包含口语部分,所以也不会去特别练习。我个人认为这会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起不到积极作用。这也许是NMET对高中英语教学最大的消极影响吧。”

上面的数据说明,NMET在英语听力、阅读及写作的提高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反拨作用,而在口语和学生在教学过程参与度方面有消极的反拨作用。

3.考试大纲修订后的教学法改变

本文还探讨了2007年山东省在2004新课程改革后对于考试大纲的修订带来的教学法的改变。四名教授高三年级英语超过三年的教师接受了访谈,当被问到新大纲是否改变了他们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时,均表示大纲修订对于NMET备课阶段的教学影响微乎其微。尽管考试组织者的初衷是通过调高写作部分的分数,以及将改错题转变为含有开放性问题的阅读表达题型来增加考试的有效性和信度,并且在更高层次上检测出学生的认知技能,而不是单纯地记忆,然而,受试教师均承认并未找到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A说:

“新课题改革确实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有益的变化。举个例子,课本使用了更广范围的选材,更多的真实语言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我没有改变太多以前的教学方法,尽管考试设计者为了强调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改变了一些题型。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教学方法,除了大量练习模拟题。”

教师C补充道:

“我相信大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给高中英语教学法带来积极的影响。事实上,我对大纲改革持肯定态度。问题是,对修订后大纲的深入理解和积极的教学法改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无数实践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我并没有太多改变我的教学方法,除了使用新的课本。”

Wall和Alderson(1993)提出,阻碍一个考试反拨作用的实施有很多因素,比如,资源、管理实践、交流实践的缺乏、考试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交流的缺乏、教师的信仰、培训、义务和其他职责。

一名教师说,由于考试写作部分分数的上升(2006年25分,2007年30分),她将更多时间用来教授写作格式并训练学生写各种文体及各种话题。这可以看作是修订后的大纲对于教学的一个积极影响,因为写作部分可以说是考试中最能体现语言的交际的。

另一方面,新大纲对词汇教学也起到了积极的反拨作用,因为新大纲的词汇量要求上升到了3300个词(2007年高考大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如何帮助学生记忆词汇上,并使用了多种策略,如分析词根词缀、结合语境等。

四、结语

1.研究总结

NMET是一个大型高利害的考试,被预想会对高中英语教学产生巨大反拨作用。本文以新课程改革的实验省山东省为研究背景,旨在找出NMET对高三英语课堂实践的影响,以及高中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考纲变化是否带来了预期想要得到的教学改革。研究发现总结如下。

首先,研究发现高中课堂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管理完全是为了适应NMET考试,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更高分数。具体体现在:教师教授技能主要局限于听、读和写,而忽略口语部分;教师所用材料大部分以考试为导向,主要为NMET真题与模拟题;课上基本以学生做题教师讲解为主;课堂媒介语言基本以源语言为主。

其次,教师普通认为在促进英语的教与学方面,NMET起到一定的积极反拨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了学生的听力、阅读及写作技能,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并为学生学习英语带来了更大的动力。消极的反拨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口语的忽视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忽视。

最后,关于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大纲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反拨作用,研究发现,除了更加强调词汇和写作技能外,新大纲对教学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影响甚微。

2.教学启示

NMET作为一个高利害考试,其所产生的巨大反拨作用让英语教育者开始思考如何让考试持续对教学产生积极有益的反拨作用。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为高中英语教学带来了如下启示。

首先,鉴于NMET所产生的消极反拨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口语表达的忽视上,我认为可以通过进一步改革考试,在考试中增加更多真实性语言任务,如写作和口语等,来激发学习者认识到语言的交际学功能。从新闻报道、学术杂志、百科全书等中获得的真实语料可以被用在阅读和听力中。此外,可以将更多传统的选择题型替代为开放式问题,从更高的层次上测试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一点在2007年新考纲中已有体现。

其次,如研究结果所显示,NMET考试的本性决定了其在削减学生兴趣、限制教学材料及活动、减少学习者参与度等方面的消极反拨作用。我认为可以通过适当减少NMET的利害度来减少NMET的消极反拨作用。比如,可将NMET由一个总结性评价变换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大学对于学生的录取可以不再由单独一个考试决定,而是取决于一系列常规考试和课堂的参与度。教师绩效评估可以不再以学生NMET考试的表现为单一标准。

最后,为了取得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考试及学校管理者可以加强对高中英语课堂的监督管理。例如,可定期访问高中英语课堂,观察教师的课堂活动。同时,我们应加强教师与教育管理者之间的联系,共同研究磋商如何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Alderson,J.C.,& Hamps-Lyons,L.TOEFL preparation courses:A study of washback.Language Testing,1996,13,(3):280-297.

[2]Alderson,J.C.,& Wall,D.Does washback exist?Applied Linguistics,1993,14,(2):115-129.

[3]Bailey,K.M.Working for washback: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Language Testing,1996,13,(3):257-279.

[4]Cheng,L.,& Curtis,A. Washback or backwash:A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testing and learning.In L.Cheng,Y.Watanabe & A.Curtis(Eds.),Washback in language testing:Research contexts and methods.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 Associates,2004:3-17.

[5]Flohlich,M.,Spada,N.,& Allen,P.Differences in the communicative orientation of L2 classrooms.TESOL Quarterly,1985,19:27-56.

[6]Glover,P.Examination influence on how teachers teach:A study of teacher talk.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Lancaster University,Lancaster,2006.

[7]教育部3号文件.北京:教育部,1999.

[8]亓鲁霞,意愿与现实:中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英语考试的反拨作用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49-297.

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范文4

摘 要:众所周知,语数英三门学科一直以来都是中学阶段的重点学科。然而,自从13年北京出台的新高考方案中涉及到降低英语科目的分数以来,取消英语高考的建议就开始被各大省提出来并得到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在教育界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拟对英语高考改革的背景、影响及其传达的文化信号进行分析。

关键词:英语改革;高考;分析

在我国,常常有“黑色六月”、“人间最忙六月天”的说法,因为中考、高考都是在每年的六月份,人们围绕高考的争议与讨论似乎从未平息过。近日,北京新出台的高考方案将语文升至180分,英语则从150分降到100分,并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人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山东、江苏、上海也陆续出台了相应的高考英语改革的各种方案。有关高考英语的讨论又以足够的优势吸引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一、改革的背景

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呼吁中高考取消英语科目的考试,他的原因是现在全国娃娃学英语的现象太严重了;事实上,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参加各种英语学习培训机构疯狂的学习英语,英语说的相当标准,普通话却磕磕巴巴;国家语委的一项调查显示:65%以上的大学生将超过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了外语的学习上,学习效果却不尽人意;而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将英语规定为升学、升职、评职称的必考科目的国家;不得不承认,研究生入学考试也靠英语拉分。可见,英语的地位似乎远远高过了我们的中文。作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也承认,与英语师资力量和教学教材水平相比,现在的语文师资力量和语文教材水平都不高,明显的存在“一重一轻”的问题,因此,又增加国学教育的必要。当前形势下,让英语回归“本位”,已经刻不容缓。

二、改革的影响

1、对学生的影响

1.1好的影响:英语高考“一年两考”的这种做法将有效改变“一考定终生”的局面,实行一年多考会督促学生学习英语,抓住机会,第一次考不好还有第二次机会,择优计入总分也更加公平。因为一次考试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的英语水平,特别是重大考试,往往都会特别紧张,有压力,可能会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而多考几次则会降低这种失误。

1.2坏的影响:首先,高考改革对于学生来讲有点太突然了,例如,有些省份拟取消高考英语听力的通知只提前一年甚至几个月,给学生的感觉就是高考随时都可以改,如若高考不考,意味着学生在三年的奋斗中有些努力就是白费的,影响考生的备考。因此,政策的出台至少应提前三年通知学生,让他们在入学前就对自己的学习有好的规划。其次,不得不承认,由于英语教学质量的不尽人意,使学生走了种种弯路,也使很多人痛恨英语学习,一旦“取消英语高考”的政策下放,大部分学生将认为英语不那么重要了而懈怠英语学习,到时候的结果就不是“改革”而是是学生“放弃”英语学习,当然,这并不是改革想要的效果。第三,一年考几次的方案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压力,中学阶段本来科目也比较多,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如果一年考几次会增加考试频率、增加学生的备考压力。最后,一年考几次对于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有点不太公平,因为考试没有限制的话,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可以花钱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辅导培训机构,提前达到标准,而偏远山区没条件的学生则只能一步一步来。

2、对老师的影响

随着英语高考改革的讨论日益激烈,众多在职的和潜在的英语教师也表示出了各种担忧。比如:有些学生英语能力强、分数高的,可能高一考取了高分,到了高二高三就不想学英语了,所以英语课学生规模会逐渐缩小,英语老师可能就会富余,大家就要面临转岗、下岗,接受再培训等问题;英语教学方式将迎来变革,哑巴英语将不复存在,这对英语老师的要求将会有所提高,只会讲语法做题的老师将面临淘汰;英语专业大学生面临也将面临就业困难。不得不承认,改革虽然并不意味着英语不重要了,但这次改革之后,英语教师将有可能面临着一次教学方式和教学岗位的“大洗牌”,这对英语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三、改革传达的文化信号

中国社科院国际问题学者张国庆认为:英语高考改革使得英语在高考中的地位下降,相应的提高了汉语和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位置,这其实是传统文化复兴和大国自信的征兆。他认为,降低英语在各项考试中的权重是一种必然趋势。当今的中国人对英语国家的了解远远大于英语国家的人对我们中国的了解,欧美文化也在一点一点的侵蚀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拿节日来讲,大多数人可能对圣诞节的热情高过于端午节、清明节。而且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组织全民学外语、并纳入各项重要考试科目的国家。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大国自信日益突出,为了体现这种大国自信,母语及传统文化必将走上高于英语及其文化的地位。

四、总结

抛开英语高考改革对学生、对老师等的具体影响,我们单从英语这个学习科目的学习出发谈谈我的感想,在当今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知道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数量多、素质高的人才,谁就能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知道,留学生对于几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宝贵的人才,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2006年各国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数量:美国58万,英国33万,德国26万,法国25万,澳大利亚20万,日本13万,而中国只有1万,因为欧美国家大都开设有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国际化学位课程,尽量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以吸引国际留学生。因此可以想象英语在国际化教育背景下的重要性。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学术论文都是用英文写的,所有的科学著作原版都是英文,所有的先进科技产品都用英文进行产品说明,精通英文是领会人类文明的精华的必须途径。无法想象一个工程师看不懂本行业的英文论文,无法想象我们因为不懂英文,而把别国先进的科技产品和理念拒之门外,把科学的管理制度拒之门外。

部分赞成取消英语高考的人觉得英语学习不重要,高考完了如果不从事相关行业英语就没用了,那么请问数学知识里面的圆周率、几元几次方程在现实生活中有用到吗?如果没用,是不是下一次改革就要取消数学高考?事实上,改革不等于它就不重要了,北京新东方学校国内部总监周雷认为:“英语考试改革主要在改变当前以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学生英语学习耗时且低效的现状。学生在英语上往往花费时间很长,却收获不大”。不管是出于体现大国自信还是为了学好英语而实施改革,改革一方面体现了,在我国英语学习给学生、老师、甚至家长带来了很大的烦恼,另一方面,改革本身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考与顾虑。这些烦恼、顾虑真的能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改革来解决?还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不管怎么改,始终要记住学好英语是时代的要求,极其重要。(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曾颖.教育国际化背景下2013年高考自主招生取消英语笔试的措施及其影响,高等教育

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转型领导理论 学校领导 转型策略

一、转型领导理论的基本视角

转型领导理论最初是由Bass在1985年的《领导与超越期望之绩效》一书中所构建。转型领导是领导者为组织构建愿景,并通过沟通、激发等方式,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获得他们对组织目标的认可,变革组织原有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组织文化等,追求卓越的组织利益的过程。研究者一般把该理论划分为构建愿景、魅力影响、鼓舞激励、激发才智和个性关怀五个维度:愿景是由组织全体成员共同形成,具有引导与激励组织成员的未来情景的意象描绘,是促使组织成员工作的原动力。魅力影响是领导者运用魅力型影响力来实施领导的非权力影响力。才智激发是领导者鼓励下属,对当前假设提出疑问,从新的角度看问题,用新方法革新性、创造性地重构问题、看待形势,强调采取行动前全面思考的重要性。激励鼓舞是指领导者向员工提供富有意义和挑战性工作的行为,唤起下属更大的努力和归属感。个别关怀要求领导者对下属的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及时做出反应,并帮助下属开发出最大潜能。

转型领导通过引导成员超越个人利益,使成员在分享愿景和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工作的意义,对组织产生高度承诺,从外在动机转为内发的道德层面的动机,愿意付出巨大努力创造出超越期望的绩效。学校转型领导是运用转型领导理论来转变其领导方式和风格,进而引领学校转型的领导。学校领导者能否变革其基本理念,转变学校运行机制,塑造教师的新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满足其高层次需要,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二、转型领导理论视角下的学校领导需求分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旧有教育观念进行了大胆扬弃,总体上要求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学习的主动性,重视综合能力培养和以评价促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对学校领导者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如下:

(一)学校领导者对新课程愿景认识不足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领导者和教师改变以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教育理念。新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包括知识教育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使其能在各种变化的环境中,开发自身潜能,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存在价值不再停留或满足于实现知识文化的“代际遗传”,而是为个人终身发展服务的存在价值,使教育成为人类社会更新性的再生系统。学校领导者对新课程改革的价值重视不够或错误认识,会表现出对改革进程缺乏前瞻眼光,直接导致改革决策能力不足。

(二)专注于权力性影响力,缺少团队互动

我国科层制教育领导体制下,学校领导者习惯于运用权力性影响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课程学习空间、教学习惯乃至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重新组织。教师如果能及时获得信息,会有一种自觉参与感,能够发挥更大的工作热情。国家将课程权力下发到学校后,学校领导者仅以权力影响力推行新课程必然导致教师和学生的权力受损,不利于层级间的信息交流,教师的参与意识自然会下降,无法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和建议,最终会导致新课程改革中的失真现象。

(三)学校领导的团队动机内化意识淡薄

以往“交易式”的领导方式下,学校领导者通过给与教师物质奖励、晋升等外在诱因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新课程改革具有长期性,只通过外在动机激发不足以提供改革的长期动力。学校领导必须使整个团队的外在动机转化为成员的内在动机,提供稳定的改革动力。现阶段,我国领导更倾向于交易性的领导方式,对教师的内源性动机的激励重视不够。

基于上述分析,学校领导者在新课改中缺乏全局性的,和长远性的意识,与下属之间缺少信息互动,其自身魅力又不足以影响教师,迷恋通过行政权力、外在激励的方式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种领导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需要借鉴转型领导理论转型学校领导。

三、促进学校领导转型的策略

(一)实施愿景领导,科学决策

科特的一个著名观点是“领导的主要职能是产生变革,经过权衡利弊从而确定变革的方向正是领导的核心所在”。学校领导应具有变革的战略眼光,并形成对新课程目标的科学认识,结合学校和变革对象的实际情况引导改革团队发展新课程远景。对于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各种有重大影响的复杂问题,学校领导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学校实际和教师在新课程开发中的心理,努力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学校领导还要具有充分的战略视野考虑到新课程改革在长远时期可能发生的问题的决策。

(二)发挥魅力影响,增强团队互动

学校领导者应凭借自身魅力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通过对教师鼓舞激励、激发才智,给予教师个性化的关怀等手段,培养教师积极的新课改态度。新课改中学校领导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必须关注自身的品格、能力、知识和情感的培养。品格因素是学校领导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涉及到改革主体的利益变动并引发矛盾,具有高尚品格的领导者才能更好的协调好这些关系。学校领导还应通过平等对话来突出教师主体的价值,互动中交流新课程改革的信息,通过合理的阐述使教师取得对新课改应有的了解,弄清是非利弊,逐步充实或更新他们工作态度中的认知成分,最终形成由新认知支撑的新态度,进而促使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善组织氛围,增强凝聚力。

(三)构建组织愿景,激发团队内源性动机

动机内化是学校通过变革达到自主可持续发展的最高境界。学校领导需要创造条件,关注教师的需求、激发整个改革团队的改革动机,并使外在动机转化为内源性动机,形成推动组织发展的长远动力。“仅当被共享,愿景才是鲜活的”,学校领导者要同教师共同合作建立、发展新课程愿景,使教师参与新课程开发的设计过程中,从而使其具有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意识,对新课程改革的使命产生认同并愿意为之而奋斗。学校领导者要善于对教师进行精神激励,激发他们的内在工作动机。学校领导通过为教师提供有意义并且具有挑战性的新课改工作,明确对他们的期望目标,向他们展示对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的承诺,积极乐观的改革态度等方式,来充分激起教师的改革动力,培养团队精神。

借鉴转型领导理论的同时,还要注意其本身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愿景实施过程中,缺乏对纪律规范的研究。应结合其它领导理论中的合理部分,依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学校领导转型。

参考文献

[1]陈雯艳.转型领导、愿景变革在企业转型中的作用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 高中地理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55

目前,高考制度仍然被认为是新课程改革不能取得完全成功的罪魁祸首。然而由于历史、国情等原因,高考被认为是现阶段最公平的选拔人才手段。面对高考制度改革,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朝着哪个方向更新,值得我们的热切关注。

一、新高考制度改革的内涵解析

笔者根据改革意见,归纳出以下几点:一是按照“两依据一参考”原则录取。即依据高考统考成绩和学业水平测试和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综合录取。二是文理不分科。即学生可以依据兴趣和高校的专业限定要求从六门中选择其中三门计入高考总成绩。三是学业水平测试分为合格考和等级考。学生选择的三门科目以等级赋分制计入高考成绩。四是取消本科录取批次。其他的变化还包括增加西部省份、人口大省等的录取比例、增加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录取比例、等在内的十多项新政策。

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概述

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谊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根据时代的要求,社会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与时俱进。

2. 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的因素包括学者意识、内生需求等。例如教师的反思能力、职业认同感、成就动机等外部因素包括专业培训和外部环境。例如,培训、高考制度、新课程改革、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等都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3.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分为自身和外界的策略。具体来说,从教师自身方面来看,一是应该加强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二是树立榜样,发挥教师激励作用。从外部因素来看,一是学校应该完善教师的培训,建立教师成长记录档案。二是学校应该尊重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高中地理教师制度建设等。

三、新高考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高考制度作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外界因素,通过影响内部因素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面对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高中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现总结如下:

1.“不分文理科”对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不分文理科”要求打破原有的班级组织形式,按照学生“六选三”的选择重新组班。对于学生数量教师数量相对较少的学校,必然面临“走班制”的要求。走班后,学生的出勤、纪律、作业等难以管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增加对班级管理方面的学习。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将面临着学生选择科目、老师的巨大压力,选择地理科目的学生较少,教师必须审视自身,提高课堂效率和魅力,提高地理科目的选择率。学校还应该加强高中地理教师其他科目或选修科目的培训和学习,以适应高考带来的新变化。

2.“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原则对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新高考改革后,地理以等级赋分的方法计入高考成绩。这种方式会使教师及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下降,加之对学业水平测试的有效性抱有怀疑态度,使得高中地理教师的专业认同度、专业热情等下降,这样就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等有关教育部门应该完善学业水平测试,提高教师的专业认同感,专业素养。再者,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即高校可以从学生综合素质等级、特长表现情况、选修课程情况、等方面对考生提出要求。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提高开设选修课程、组织有关地理或者综合科目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例如浙江镇海中学的吴麟老师开设的“世界各国地理”的知识拓展课等。教师必须加强自我锤炼,拓展专业能力。

3.其他高考改革方案对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改革方案中,增加高等职业院校的录取比例,这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应更新升学观念,鼓励学生发展特长,注重应用型课程的开发。再者,不分本科批次的录取原则,相对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地理教师可以有时间、精力进行教学研究、师本资源的开发以及学生特长的培养。而地理以等级赋分造成的提分困难的形势,造成部分学生地理学习热情下降,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感染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最后,由于学考的时间和次数的规定,造成地理教师不同时段的工作量失衡。要求高中地理教师提高抗压力能力,学校要做好教师闲散时段的教学活动规划等。

综上所述,面对新高考,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教育等有关部门应该提前加强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先行培养,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育质量,保证高考制度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杨帆、黄汉军.1977-2008年我国地理高考改革综述[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8(2).

3、王晓莉.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历史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