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范例6篇

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

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范文1

关键词: 大学生 考试作弊 校园文化建设

当前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健康成长,其中考试作弊现象就是老生常谈但是常谈常新的一个问题。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创建一个文明、和谐、规范的校园。我根据从教以来发现学生作弊及反作弊的经验,探讨加强诚信教育,规范考试管理,改革考核形式的措施,以减少直至消灭作弊这一陋习。

一、考试作弊的方法

课程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能为高校进行教学改革提供必要信息[1]。近年来,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屡发生,作弊方法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常见的如夹带、抄袭夹带、桌面抄袭、墙面抄袭、手机作弊、把考试内容写在手上抄袭、交头接耳、扭头偷看、考试中左顾右盼抄袭他人试卷、故意让他人抄袭试卷;还有交换试卷、传递小纸条、将答案写在纸巾上抄袭(老师发现时擦鼻涕丢掉)、将纸条丢在地上抄袭(老师发现时用脚踩住)、夏天女生把答案写在大腿上抄袭(老师来了用裙子遮住大腿),等等作弊现象不胜枚举。

二、作弊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缺乏羞耻善恶观念,缺乏诚信意识。

尽管学校再三强调严格考试纪律,仍有个别学生铤而走险,置校规校纪于不顾,妄想通过作弊手段取得好成绩。调查表明:69.4%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行为可耻;8.2%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他人考试作弊实属无奈,希望老师谅解并且放他一马;22.4%的被调查大学生对他人作弊行为无所谓,认为与自己无关。我们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他人的作弊行为持无所谓态度,这是新的现象,我认为这与“80后”学生自身特点有关,“80后”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强调个性,生活上更喜欢我行我素,不关心他人行为。考试作弊行为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破坏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原则,而且使得学生个人的诚信受到质疑,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

(二)考试管理不规范。

首先,个别教师对学生的考风考纪不重视,监考松散,给了学生可乘之机,造成作弊现象泛滥。据我了解,这种情况以前在我校也有发生,但是通过近几年全校同仁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已经杜绝了这种现象。其次,对作弊者的处罚标准不规范,主观性强是作弊现象不能杜绝的重要原因。一般对抄袭者给予处罚,而对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的作弊者没有有效的处理方法,导致一些学生产生投机心理,采用后两种方式作弊。不同老师对其抓住的学生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取决于学生被抓住后的态度。比如大多数学生会配合监考老师,接受处理,但是也有些学生摔门而去,有的甚至与监考老师发生争执,辱骂老师,给老师起外号,诸如“四大名捕”、“灭绝师太”等。抓住学生作弊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因此,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规范考试管理,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功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当前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三)大学生没能及时转换角色,学习无人监管。

进入大学,和高中相比学生获得了解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在大学,除有限的学习外,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非常多,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为激情洋溢的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的舞台。相对高中而言,学习靠自觉,无人监管,所以一些学生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大量减少,有的甚至为了参加活动耽误了学习,而期末考试又不能挂科,因此萌生了作弊的念头。这对个人及社会是非常不利的,既养成了“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心理,又对教育资源造成极大浪费。

(四)考试成绩直接影响个人利益。

部分学校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大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使得大学生不惜采用作弊的手段去获取高分。比如在我校,考试成绩直接影响奖学金的评定和学生入党,而且近年来,奖学金金额大幅提升,在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驱动下,有的学生甚至优等生都会在考试中作弊。作弊是可耻的,同时是有害的。只有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汲取他人学习经验、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才能自信地参加考试,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好成绩,从而获得创造劳动成果的成就感,继而更喜爱学习,进入良性循环。学生们彼此间互相学习、帮助,才能呈现出一种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局面。

三、杜绝作弊现象的对策

(一)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教学风气。

考风和学风是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抓考风的目的是促学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建设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首先,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完备的教育理论,是教师保障高质量教学的基本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结合实际情况丰富教学手段,活跃教学气氛,拓宽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容易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轻松应考。其次,教师为人师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道德观念。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除了革新教学方法,上好每一节课,更应该主动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诚信教育,以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使其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深对本学科的认识,从内心深处开始真正爱上学习。

(二)规范考试管理。

一般老师会给学生机会,抓住学生作弊时,及时收卷,不予上报,只有学生态度恶劣才会上报处理,因为一旦上报的话,学生就会受到警告以上处分,并且记入档案。即使这样,对每个考场而言,学生的考试环境还是相对公平的。而有的老师只是抓小抄,没收小抄,学生仍能继续答卷,我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至少要收其试卷,让其主动离开考场。因为如果不对作弊学生“杀鸡儆猴”的话,就会让学生有机可乘,认为只要认错态度好,就不用为所犯错误承担责任,继而再次作弊,最坏的结果就是法不责众。处罚、教育两者并重,通过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曲直,树立“作弊可耻”的观念,培养诚实正直的品质,有错就改,“知耻而后勇”,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学习中。考试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猫和老鼠”的关系,这是现阶段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仍会存在的客观现实。但是,教育工作者的理想目标是:在未来的考试中,能够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有没有老师一个样”。

(三)改革课程考核形式。

目前高校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试题从题库中抽取,多数情况下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部分科目考试采取开卷形式,计算机课程可以上机考试。部分高校长期单纯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助长了应试学习的不良风气,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我建议:鉴于大学教育有别于中学教育,其课程考核形式更多应该样化,比如以课程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方式考核,这样虽然会增加老师的阅卷工作量,但是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而且锻炼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对其将来就业更有指导意义。

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范文2

关键词 大学英语等级考试 作弊考试改革

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发展过程

(一)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发展和改革

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就其性质而言,它属于常模参照、标准相关成绩测试。经过几年的发展它受到了来自国家、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有的学校把四六级成绩与学位证,甚至毕业证挂钩,把大学英语教育逐年的变成了应试教育,其考试成绩成为众多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敲门砖。2005年,教育部为了打击作弊、降低考试社会权重对大学英语考试进行改革,重新规范了从报考到考试等过程的管理,加强了的考场照片核对等措施。改革之后,社会、学校和考生对四六级考试的热情依然不减。

(二)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作弊现状

在新制度的贯彻执行下,作弊人数不减反增,且作弊方式不断高级化,原来的“时代”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作弊手段横行作弊市场,从以前有限的“人力”资源转变为无限创造的“物力”资源,以发展快速的电子科技作为技术支持,加上如雪花飘般的小广告宣传,使得这些作弊业务大范围扩大,而且为了效率和安全性,现在许多“特殊业务员”不亲自出马,而是以一种类似传销的方式来拉客,从而使利润的雪球越滚越大。

二、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弊现象的分析

(一)、考试政策制定存在问题

05年的改革有两大焦点:一是:考试成绩由原来的100分制改为710分的记分体制,不设及格线,不颁发合格证书,只发放成绩单。这一做法意味着学校和单位可根据教学或用人需要自定“合格分数线”,施行后发现部分地区学校与学校之间、用人单位之间自定的分数线差距悬殊,并有形成恶性竞争的趋势。二是:2007年1月起,四六级考试将不再接受非在校生报名。这一改革本来目的是为了降低社会对四六级考试的重视度,但是此制度出台后考生人数为何不减反增呢?一项政策实施成功的关键之一是必须与其他政策相配套。人事局制定的《2008年北京市引进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工作程序》引进条件中对大学本科生明确规定“毕业生需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参加改革后四级考试的,成绩需在425分(等于百分制的60分)以上。”这一规定出台让原本的社会考生找工作的门槛又提高了,而在校生考试压力也不断增大。有关部门在降低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对社会影响力的同时,并没有使用有效手段提高和宣传社会考生可以参加的其他外语考试的权威性,结果导致社会对其他外语考试的认知度不高,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依然是大部分用人单位用人的参考标准之一。

(二)高校执行文件出现偏颇理解

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在问世时,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英语教育,许多高校在理解上级文件的时候,常常出现理解太偏激或者不到位的情况,从而在执行过程中主观的扩大或缩小了文件内涵,导致政策执行不当。特别是这种状况发生在一个一流高校夸大该考试作用的时候,许多其他的高校就会盲目效仿,从而出现教学重心渐渐偏失的不正常状况,给老师和学生都带来很大压力。大学英语四级证书与毕业证、学位证挂钩成了一条无人不晓、理所当然的不成文规定。05年改革后,虽然各个高校端正了对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态度,但是迫于学生就业的压力,很多学校仍默默的设定了“本校英语毕业线”,以此保证输出的都是优秀人才,提高学校名声,学校的这种做法可以说是种换汤不换药。;另外,教学评估中,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往往成了评价一所学校英语教学水平的高低的重要因素,所以提高本校学生四六级成绩更是各高校刻不容缓的教学任务。

(三)地方保护主义

现在作弊工具日益高科技化,按理说反作弊工具也应该与时俱进,但是“盾”和“矛”的生产或许都是出自同一人手,而且“矛”永远都比“盾”先进一代。作弊工具在近几年得到了长足发展,却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强力制止,原因何在?也许有些地区政府或者学校是这样考虑问题的,如果当全国各地都在使用作弊工具时,我们坚决制止考生使用作弊工具,结果可能是我们的升学率低,其他地方的升学率高,不能带头吃亏。我国的诚信档案建设还在起步阶段,

有的学校为了保证就业率,学生考试作弊的档案在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也许并没有跟着他们一起走出去。也因为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没有“停考”规定,许多学校为了保证就业率和好声誉,都是大力提倡学生多次参加考试,并且开出条件:只要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过往英语考试不及格分数都予以消除。在这样的保护伞下,作弊现象甚是猖獗。

三、对打击作弊的几点看法

1、统一考试要求,把对考试作弊者的处罚办法列入考试制度中。根据考生心态,建议是否可以采取“停考”的处理办法,由于现在社会考生不能参加大学英语等级考试,那么对于在校生来说考试机会变得尤为重要,停考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2、建立和完善个人诚信档案,出台相关政策对个人诚信档案的进行管理,让个人诚信档案变成一种主动模式,不是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很多学校没有意识到“让一张考试诚信承诺书进入学生档案”比起“开除学籍”这种手段更能有效的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

3、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切切实实解决考试组织与反考试组织之间“枪”与“盾”的问题,如果一直“扬长护短”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4、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其他英语考试的认知度。运用有效的社会手段让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不再是大学生和求职者的“唯一出口”。

每一年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雷同卷数量触目惊心,现在的考试已经变味异常,而且权威性扫地。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希望未来的改革能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为学校、学生以及社会求职者等因素做客观评估和考虑,争取在改革中达到“多赢”。

参考文献:

[1]周志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风建设的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09,(5).

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范文3

一、如何看待现行体制的“优”与“劣”

客观分析现行体制的优势与劣势,是优化改革顶层设计的基本前提。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也就是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革除、消弥现行体制中的某些不利于我们事业发展的弊端和劣势。只有对现行体制的“优”与“劣”了然于胸,才能找准改革的着力点,开出对症的处方。

现行体制的“优”“劣”都是客观的。如果它没有优势,我们不可能取得目前的巨大成就;如果它没有劣势,一些问题就不会积重难返,一些目标就不会久攻不克,大动干戈的改革也就没有必要了。比如反腐倡廉工作,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与人民群众的期望有较大差距,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一直呈易发多发之势,一些案件触目惊心,影响极为恶劣,贪污腐化、形式主义、奢侈浪费等屡禁不止。这些问题之所以发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已有的制度难以发挥应有的规范、约束、激励和引导等功能。

其实,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成之初,党的领导人就已经敏锐地觉察出其中的某些问题和不足。党的期间,在接见外国共产党代表团时就说过,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缺点在于使人不敢讲话,必须想些办法来扩大民主,使人有讲话的机会。(杨胜群、陈晋主编:《五十年的回望:中共纪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97页)面对现行体制进行改革顶层设计,我们也应该具有这种直面问题的勇气。我们必须看到,目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才能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所谓优势,就是长处、优点、有利的方面;所谓劣势,就是短处、缺点、不利的方面。对现行体制,无论优势还是劣势,都要看得深、看得透。否则,改革顶层设计就难以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强化针对性。

任一事物的优劣都是与他事物比较而言的,就某一事物本身来说,无所谓优劣。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对我国的现行体制有十分清醒的认识,还要对其他体制有比较真切的了解。优劣也是相对而言的,不能脱离具体问题、具体国情和具体的历史阶段等,因为往往从这个角度看是优势,换个角度看则可能就是劣势,反之亦然。这就要求我们对现行体制的考察必须全面,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以偏概全。正如李君如所指出的,近两三年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坚持以市场来配置资源的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是成功的,但这一体制在常态下未必也能成功。(曾东萍:《改革要务实,更要务虚――专访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南风窗》2011年第7期)莫为浮云遮望眼。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上绝不能犯糊涂。

二、如何看待不同体制的“利”与“弊”

对不同体制的“利”与“弊”进行正确比较,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制度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是优化改革顶层设计的必然要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改革顶层设计不能闭门造车。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现代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后来者,这一点尤为重要。

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顶层设计就是对经济、政治等运作模式的选择与创新。由于要兼顾众多价值目标,涉及许多复杂问题,而有些价值目标是冲突的,顾此就有可能失彼,有些问题的处理是相克的,摁下葫芦就有可能起来瓢。在现实条件下,试图找到一个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改革方案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两难困境”。只有正确认识不同体制的利弊,才能在抉择改革目标、制定改革措施、谋划改革路径、评价改革成果的过程中,不被所谓的“两难困境”所干扰和困惑,从而确保顶层设计的相对优化。

正确看待不同体制的利弊,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重要经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我们选择市场经济,并非认为它完美无缺,可以解决一切经济问题。相反,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它也有弊端,如自发性、滞后性等。而我们抛弃计划经济,并非认为它一无是处,它也有好处,比如,在一定条件下,如不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它可以避免经济发展的剧烈波动;再如,它有利于实现大众收入的均等化等。我们之所以几经摸索,最终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锁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经过利弊反复权衡,认定市场经济充满活力,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总想甘蔗两头儿甜,当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就不可能坚定不移地排除阻力,坚持既定的改革目标,就不可能毫不犹豫、掷地有声地向世人宣告,我们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相反,很有可能因一时一事的困难而试图退缩,导致改革出现反复。

实践表明,任一经济、政治制度总是利害相伴,都是一把双刃剑。回顾30多年来的改革历程,不难发现,我们经常面对“两难困境”。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实践证明,集权体制与分权体制也是各有利弊。可见,在改革顶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还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两难困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不同的经济、政治体制作出选择和取舍时,不仅要看到它利有多大,也要看到它弊有多少,不能不知轻重;还要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不能不分轻重;更要把眼前的利弊与长远的利弊综合起来考量,不能只图眼前之利,无视长远之弊。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的探索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经验,产生了一系列理论成果。改革顶层设计不能无视这些经验和理论成果。当然,我们绝不能照搬那些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理论体系,但对于其中反映了经济社会运作一般规律的理论观点和体制设计,则可以也应该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分析、借鉴和吸收,使其成为能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而不相抵触的有益成分。马克思曾说过:“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页)这句名言生动地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这也正是欠发达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与理论的根本原因所在。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迫切需要积极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一切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的做法、经验和思想,不断深化对其建设规律的认识。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我们既要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同它对立和斗争的一面,保持应有的警惕性,也要充分地看到社会主义同它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以更加理性、自信、包容、开放的心态看待和处理相关问题。只看到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在认识上是片面的,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在实践中是有害的,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进步。

三、如何看待体制改革的“得”与“失”

体制改革是一场有“得”有“失”的革命,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是改革必须面对的现实。正确地看待体制改革的“得”与“失”,是优化改革顶层设计的重要环节。所谓统筹兼顾,在本质上也是“得”与“失”之间的权衡和取舍。

优化改革顶层设计,要尽可能以最小的“失”换取最大的“得”,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如果有“大小通吃”的想法,就过于奢侈了。由于不同经济政治体制赖以运作的基础、机制不同,因而无论改革选择何种模式,都会有所“得”必有所“失”,差异只是“失”的性质和轻重不同而已。改革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得”与“失”权衡和取舍的过程。这就要求改革顶层设计,该取大时一定要取大,该舍小时必须舍小,不可患得患失。如果“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必然首鼠两端,无所适从。

如何看待体制改革的“得”与“失”,对于改革顶层设计来说,其实质是以什么价值原则为根本取向对不同的价值目标进行排序,作出有利于这些既定价值目标均衡实现的制度抉择和创新。价值是制度的灵魂。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多端,决定了其制度所要实现的价值目标也是复杂多重的。这些多重的价值目标,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其地位不可能一成不变,即使在同一国家的同一历史发展阶段上,也不可能等量齐观。价值目标不同,同一价值目标在价值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赖以实现的制度要素是不一样的。如何把不同的制度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不同的价值目标在实现过程中达到合理均衡,是优化改革顶层设计的一个关键所在,也是考验一个民族政治智慧的难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原则和由此决定的一些基本价值目标构成的,社会主义制度只是这些价值原则和价值目标的载体与实现形式。改革顶层设计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最根本的是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原则和基本价值目标的实现。在这个问题上不可本末倒置。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在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方面,为了不束缚别人和自己的手脚,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制度的论述在同时代的社会主义者中间是最谨慎的。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特征从来不作详细描述,为后人对这些设想作出修正留出了相当大的空间。(薛汉伟、王建民:《制度设计与变迁――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历史考察》,《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6期)恩格斯非常明确地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742~743页)如果我们把老祖宗提供的方法当成教义,出发点当成终点,对未来社会特征的极为简要的概括当成改革顶层设计的根本依据,那无异于画地为牢、自缚手脚,不仅与马恩的初衷背道而驰,而且有害无益。

正确看待体制改革的“得”与“失”,最根本的是要遵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要求,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期望出发,抓住主要矛盾。长期以来,在改革的问题上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究竟是这样的制度安排合适,还是那样的制度安排可取,这不是本本所能裁决的。只有立足当前实际,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着眼于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出问题,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撇开国情,撇开人民群众的期望,撇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就改革说改革,或以某种理论、观念来衡量改革,其“得”“失”是说不清的,更不可能在“得”“失”之间作出正确的取舍。

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范文4

关键词:常熟日报;广告制度;改革;利与弊

前言:常熟日报社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新闻媒体事业单位改革的号召,当前已经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日报社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成员之一,必需要积极主动面对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广告制度改革。

一、常熟日报广告改革基本情况简述

自2011年以来,常熟日报社在广告业务方面开展有效的改革与创新,广告业务由以前的全员参与改革为扎口广告经营部开展业务,广告部根据行业归类下设四个对口工作室,报社对广告部、广告部对工作室、工作室对业务员层层考核。日报社广告业务在全社所有员工尤其是在广告经营部的积极努力下,广告业务收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广告经营部顺利完成了全年各项任务。2011年实绩3300万元,超过目标任务500万元,收款实绩3357万元,超过目标任务757万元,年广告业务突破历史纪录。2012年在开展平面广告的同时,大力拓展丰富多彩的户外策划动,先后举办新春年货会、投资理财节、房博会、婚博会、春秋两季汽车展览会等,全年实现展会收入600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广告业绩呈现飞速发展的同时,报社积极完善和创新适应市场竞争新需求的广告制度改革与分配方案,自方案实施以来,在激发广大业务部员工积极性的同时,也有效的降低了广告成本,平均广告成本率自以前的20%下降到17%,2011-2012年两年为报社节约广告成本近200万元,经营业绩在县市报行业中成为佼佼者。

二、常熟日报广告改革的利与弊分析

1.改革的利处

一是日报社广告制度改革是适应当前事业单位改革趋势的必然要求。报社实施广告制度改革,是报社按照新闻媒体事业单位改革的规律、从自身实际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实施广告制度改革,有助于报社更好的适应新闻媒体市场发展规律、在激烈的新闻媒体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更好的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报社自身长远发展;二是日报社广告制度改革是推动报社自身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常熟日报社改制以后,已经成为面向市场自负盈亏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尽管还有事业单位的“头衔”,但是报社经营管理性质已经完全推向市场。广告收入作为报社最主要的收入支柱业务之一,只有不断的根据市场竞争需求积极开展广告制度创新,才能使得报社更好的适应市场、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维系自身生存发展的经济效益;三是日报社广告制度改革是增加日报社经济效益、提高员工积极性、盘活经营发展模式的现实需要。

2.改革的弊端

报社在实施广告制度改革以后,在制度中更多的强调了广告业务分类有序开展,部门专属发展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改制前从事广告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一部分改制前广告业务人员自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三、对今后常熟日报社继续深入推动广告制度改革的一些想法建议

1不断增强报纸品质和社会影响力,做强做大报纸社会效益,以强大社会效益和影响力带动广告业务发展。报纸品质和社会影响力是诸多客户选择报纸媒体进行广告刊登的主要考虑因素。因此,常熟日报在今后广告业务开展中更好的从适应广大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在报纸内容、版面创新等方面做大量工作,提升发行数量、扩大社会影响,赢得市场和客户的认可,以此更好的带动广告业务发展、增加经济收益。

2.不断丰富广告形式、创新市场开拓模式,提升在诸多媒体中常熟日报的广告综合竞争力。丰富广告形式、创新市场开拓模式能够更好的吸引更多的客户。例如,日报社在今后创新市场开拓模式过程中要积极适应和面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与通信企业合作,发展客户移动短手机报等;不断创新和建立新的网络化市场开拓模式,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优势降低成才成本,提升在诸多媒体中常熟日报社的广告综合竞争力。

3.继续创新和探索新的报纸利润管理制度,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报社在今后从事广告业务的过程中,要对当前从事广告制度改革的利与弊进行综合衡量,尤其要尽量扩大优势、避免弊端;从市场需求出发,积极开展市场调研,结合报社自身发展实际,制定更加能够调动全社员工积极性的报纸利润管理制度。制度的建设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整体性,日报社今后要把保证利润管理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开展,不仅关乎到全身工作人员积极性,而且还从长远上关乎报社的经济效、关乎报社自身的生存发展。

四、结语

伴随着新闻媒体改革步伐的深入,对于报社来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广告作为报社企业的重要资金收入来源,对支撑整个报社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作为县级报社来讲,常熟日报社积极面对市场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广告制度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还必须要清楚的看到在改革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今后,报社在进行广告制度改革过程中,还必须要高度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不断增强报纸品质和社会影响力,做强做大报纸社会效益,以强大社会效益和影响力带动广告业务发展;二是不断丰富广告形式、创新市场开拓模式,提升在诸多媒体中常熟日报的广告综合竞争力;三是继续创新和探索新的报纸利润管理制度,以更好的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提升报社整体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丹 洛 普荣明:立足本土突出特色 凝心聚力促进发展――西双版纳报社改革发展小记[J].中国地市报人, 2013/04.

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范文5

【关键词】刑法修正案(九) 国家考试作弊 诚信精神

一、国家考试作弊行为入刑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

建国以来,教育改革长期处于我国改革的重要地位,教育改革中贯彻的原则就是考试公正。考试是一个国家人才鉴定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竞争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人们通过入学考试获得教育机会,是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通过入职考试的方式来得到劳动就业的机会,是就业机会的公平;通过国家类资格认定的考试来获得国家认可,则是国家许可的公平。如果有人通过虚假的方式,以不正当的手段通过考试,则破坏了考试竞争的公平性,破坏了考试的严肃性以及公正性,一旦作弊风气大开,则会破坏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所以,国家考试作弊行为入刑能够有效地惩罚考试作弊者,从而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二)有利于社会诚信精神的构建

诚信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老生常谈的话题,考试制度讲究诚信考试,要求考试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刻苦学习,努力拼搏,在考试中收获,获得一定的结果或利益。但如果在考试中有考试者违反诚信原则,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通过考试,则会损害秉承诚信考试考生的合法权益,也会使考试者怀疑考试制度的公平公正性和考试诚信精神。这就需要严惩国家考试作弊分子,重新构建考试制度公平公正性,树立人们的诚信精神。

(三)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

入学考试往往关系着个人的受教育权利。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面对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入学考试就是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如今,冒名上大学,替考等行为,导致了投机取巧的人得到了更好的教育资源,而真正努力的人却失去了受到良好教育的权利。所以,国家考试作弊入刑能够有效地打击考试作弊者,避免冒名,替考等不公平、不公正的事件发生,间接地保护了公民的受教育权。

二、国家考试作弊行为入刑合理性

考试行为中的诚信问题以及作弊问题,一般来讲应属于道德范畴,作弊行为会影响到作弊者的荣誉。在以前,院校通常采取通报批评的办法来制裁作弊者,意在使其得到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制裁,让作弊者能够改过自新,重新树立诚信精神。道德约束无疑是社会运行中最良好的状态,但是道德约束也存在其固有弊端――缺乏强制性。但是刑法作为国家强制力的体现,从其诞生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特点――较高的强制性。众所周知,刑法是对公民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火墙”,它不能够随意的适用。国家考试作弊行为入刑是否违反了刑法的谦抑性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国家考试作弊行为已经达到了入刑的必要程度。我国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们就总结出了根据国情来调整刑罚的政策,后人总结为“刑罚世轻世重”理论。如今,我国的国家考试作弊行为频发,已经达到了道德无法约束的地步。例如2013年高考之际发生的湖北钟祥三中的围堵事件,就是因为考场中的监考老师严格进行安检收缴了学生的通讯工具和作弊仪器,导致学生的作弊行为无法得逞,引起了考生及其亲属的不满。但在此事件之前,湖北荆门市就已经抓获了一批集团作弊团伙,并抓获了犯罪嫌疑人9人,没收了一批作弊仪器。湖北教育考试院也通报了在2012年高考违纪作弊学生的处理情况:共查处违规作弊考生145人,1名考生因参与集团作弊团伙而被停考三年。如今,国家考试作弊已经不是个人行为,其背后是有组织有预谋的集团作弊团伙,其性质非常恶劣,已经达到了道德无法约束的地步。这种情况下,就不仅需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更需要的是刑事制裁来惩罚集团作弊团伙、预防国家考试作弊行为。因此,国家考试作弊行为入刑具有合理性。

三、组织考试作弊罪条款完善的探讨

(一)刑事制裁要注重教育

刑法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对犯罪者进行教育和改造,使其不在犯罪,从而起到从根本上遏制犯罪行为。刑法修正案(九)对于国家考试作弊行为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对作弊行为采取了严厉的制裁。但是,笔者认为,刑事制裁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的目的在于教育感化,使人们树立诚信考试的观念,维护考试的严肃性以及公正性。我国应当明确的界定考试作弊的一般违法行为以及犯罪行为的明确界限,切不可违背刑法的谦抑性。同时,注重对犯罪者的教育,促使其重新树立诚信精神,从根本上遏制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

(二)身份犯的从重处罚

如今,很多国家考试作弊的案件中有政府官员、教师、监考老师的介入,甚至掺杂着行贿受贿的问题。这种行为是对国家考试制度严重对破坏,会对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对于这些有着特殊身份的犯罪分子要区别对待,刑法应当对这些身份犯设置从重处罚的条款。促使有着特殊身份的工作人员格尽职守,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犯罪主体应包含单位

作弊器材的制作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往往是由单位来进行作弊器材的生产与销售,单位进行组织作弊的行为其危害比个人实行作弊行为更加恶劣,所以我国对于作弊罪应加入单位犯罪的犯罪主体,来更好地维护国家考试制度,打击犯罪。

四、结语

国家的考试制度影响到了国家的人才选拔,也影响到公民的受教育权利,所以国家考试制度对社会的运行至关重要。面对如今考试作弊愈演愈烈的情况,我国积极应对、适应国情,将考试作弊行为入刑,弥补道德约束固有的弊端。相信在此之后,我国会严厉的打击国家考试作弊行为,建立起一个公平公正的考试制度,唤起公民心中的诚信意识,遏制考试作弊的行为。

参考文献:

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范文6

高中入学考试和录取办法对初中教育是最具导向作用的“指挥棒”,对初中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影响。从全省面上的情况看,现行的高中招生考试制度存在着一些弊端,不利于初中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弊端之一:单一的文化课书面考试,影响了初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劳动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片面强记资料、观点,忽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倾向。

弊端之二:“一刀切”按考试总分划线的录取办法,不利于初中因材施教,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四有”公民,阻断了特长生的升学之路。影响所及,初中的校长、教师被分数和升学率的“锁链”束缚住了手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宁使没有特长,务求门门全优”,已成为不少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家长实际遵循的“教学准则”和“教子之方”。不少学校的校长、教师不敢鼓励学生在专长爱好方面昌尖,而是违心地按“一个模子”去铸造平均发展的“标准件”。

弊端之三:建立在这一招生考试制度基础上的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的质量评价机制,加剧了初中校际间的升学竞争,导致初中阶段分快慢班、招择校生、节 假日补课、复习资料泛滥等违规现象屡禁不止,学生课业负提普遍较重,德育、劳动劳技教育和艺术教育长期摆不上学校工作的应有位置。

由此可见,现行高中考试制度已成为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把初中教育引向“应试教育”的轨道,致使“两全”方针落不到实处,素质教育迈不开大步,义务教育的宗旨被人为地异化。如再不改革,则整个初中教育难以摆脱“教无宁日、学无宁日”的被动处境。

值得高兴的是,我省早在“八五”期间就开始进行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试点,迄今已在两个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一是实行高中段升学指标分配与初中办学水平综合评价结果挂钩。这一改革在省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的北仑区已试行了五年之久。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淡化初中校际间的升学竞争,缓解社会对义务教育造成的升学压力;有利于调动乡镇政府的办学积极性,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有利于初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是进行音、体、美、劳等方面的特长测试。这一改革先在省编义务教育教材的首批试教区试点,一年后扩大到龙游、龙湾、萧山、庆元等四个县(市、区)。

三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素质特长测试受到广大初中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有效地推动了初中按教学计划开课和因材施教,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紧迫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中考改革的紧迫感,并果断地付诸行动,切忌坐而论道,只说不做,或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要转变陈旧的考试观和质量观,明确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高中入学考试只是选拨新生的一种手段,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不应成为检测初中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更不能成为初中教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在现阶段还没有普及高中段教育的情况下,高中招生通过考试入学,不失为一种现实可行的选拨手段。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旨在纠正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倾向,而决不是要取消一切考试,更不主张在现阶段就取消高中入学考试。

要认真学习、积极推广试点地区的改革经验。不但要借鉴他们的具体做法,更要学习他们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请神;学习他们为下一代着想、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学习他们不尚空谈、注重实干的工作作风。

要充分友挥中考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改革高中入学考试和录取办法,不仅要有利于高中面学校选择新生,更要有利于初中教育落实“两全”方针,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同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这是中考改革的根本方向,也是最终检验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我们务必牢牢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