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范例6篇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 高考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131-01

高考体系对中学以前的所有教育具有很大的引导性作用,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关键点。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渐向高中阶段推进的趋势下,与高考相匹配的改革措施越来越备受社会的重视。

1 高考改革是新课程推进的必然选择

高考属于一种教育考评体系,其最根本的任务是在对学生高中时期的学习情况以及素质教育情况进行考查和测评的基础上,完成各所高校拔取新生的工作。[1]因为我们国家的传统教育课程测评制度太重视鉴别、区别和筛选作用,通过考试来进行测评,所以高考就成为了评估高中时期教育情况的最后方式。在这样的因素下,高考成绩完全成为各大高校选拔新生的主要尺标,直接影响着每年大部分高中毕业生的前途发展方向,也直接影响到所有高中学校的名誉和声望。这就使高考对高中阶段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强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学校的所有教学内容均以高考为核心,根据高考来进行教学,教学的重点几乎全部放在所有考试类别和形式上,“高考考哪些地方,便往哪些地方进行学习,高考不考哪些地方,便不往哪些地方进行学习”。学生的高考成绩作为学习情况是否达标的主要依据,而老师、学校就会用高考升学率作为评判教育、管理是否成功的尺标。

高考对高中阶段教学情况的这种引导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课改如何改,全看高考如何考”“高考不变,新课程怎么改”,像这样的言论,在新课程执行过程中经常听到。这表现了就算新课程改革安排的再合理、再有利,假设不能得到高考的有效响应,实施将很难进行。在很久之前我国就开始注重素质教育,但直到现在也没有获得很大的突破和进步,追究其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的高考制度对基础教育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 新课改高考面临的问题

2.1 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问题

从理论上来讲,高考应该是课改中的一部分,但是事实上却是在某些程度上“引导着”课改的实施。人们不仅是希望能够通过实行课改来改正现在教育中的一些不足,确保学生可以全面发展,但是又害怕高考的成绩对他们的未来造成一些影响。因为历史和实际的因素,高考的“引导”作用已经变为一种客观现象,怎样有效地发挥高考正确的引导作用,尽可能避免不利的影响,是如今高考改革中最需要处理的一个问题。另外,还应该加强高考对新课程思想的贯彻力度,比如考试科目和方式的确定、考试难易程度的确定,还包括考试范围的确定,这都不能只是出于形式,必须在综合各测试区域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整和改进。

2.2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问题

新课改比较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人们担心学生会只凭个人喜好和主要兴致去选择上课内容,而丢弃了高中阶段本应该熟悉的简单课程。[2]相反,有些老师和家长顾忌到新高考方针的出炉会在某些方面给考生施加了一些压力。虽然为了增加考生自己作主的权利,高考新方针增添了很多考试板块和内容,评价制度上也从单一性变为了多元性,但是,与此同时也使考试范围变得更大了。因为高考依然是以选拔为主的考试形式,为了拥有更多机会、确保高考成绩,考生可能会陷进新形式的备考误区,出现新的应试学习形势,从而会给素质教育带来不利的影响。

2.3 综合评价方式的效度和公正问题

把整体素质评估作为各大院校录取新生的尺标和凭据之一是新课程高考中的主要优点。毫无疑问,对整体素质进行评估有助于处理高考制度中“高考定命运”、“惟分选拔”的弊病,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却遭受了很多疑问。其一是由于改革最初阶段,大部分省市虽然把整体素质评估作为高考考查的内容之一,但是并未对评估模式、评估标准等进行仔细的规定,形成操作困难的情况;其二是由于在监管、督查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学生和家长顾忌到学校拥有此种评价方式后,容易出现教育腐败的不良现象。

3 新课改高考的改革趋向

3.1 改革高考形式与内容,注重能力考试

受知识价值观的影响,我国以往的中学教育制度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以致于中学教育只注重知识的讲解,没有注重能力的提高。相对的,高考科目也是以课本内容为主体,只注重测试学生的记忆能力和了解能力,忽略了对考试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考评。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新课改决定从“内容和技能”“步骤和方式”以及“态度和观念”这三个领域进行综合,作为各课程目标的学习方向。同时,高考形式和科目也应该从知识测评往能力测评上的进行改变,在内容考试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技能的考查,关键点应该置于对知识的分析能力、运用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测评上。

3.2 健全监督评价机制,建立综合评价制度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考查上,一定要改变以高考分数为主要选拔标准的形式,应该创建与素质教育观念相结合的考查制度。因此,新课程制度制定了学生成长过程、整体素质评估等内容,并且把这些内容归为各院校招生的选拔尺标。高考分数已经不是各院校选拔人才的主要凭据,学生在学校的整个表现情况,选择的科目、参与的社会活动、取得的某些成果,也是各院校选取人才的依据之一,并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3.3 坚持统一高考为主,慎重、稳步走向多元

作为一种甄选性考试,高考所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它影响着很多家庭的利益,不单单是影响中学的教育情况、高校的择优情况,甚至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3]不管是新课程还是高考,这其中的改革程度和大众的心理接受能力以及整个社会都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我们需要慎重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大众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在保持统一高考的前提下,顾全大局、谨慎、稳定地促进高考改革。

4 结语

高考不单单是教育方面的问题,甚至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高考改革涉及到许多家庭,关系到众多考生的发展,所以,和课改相匹配的高考改革必须在有足够论证和多次测试的基础上稳步实行,逐渐调整,最终确保课改和高考改革能够有效连接。

参考文献

[1] 肖娟群.新课标改革背景下的高考改革[J].湖北招生考试,2010(6).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2

[关键词] 新课改 评价体系 问题 对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随着普通高中新课改的启动,不仅带来了中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也导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的革新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欣喜的成就:全面实施阳光工程,开展招生考试环境综合治理,考风考纪和招生秩序有了明显的改善;在部分高水平大学和高职院校分别开展了自主选拔和单独招生考试的试点,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选拔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此,明确新课改的目标及特点,分析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使高校招生考试评价改革更好地指引新课程改革,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焦点问题。

一、新课改的目标、作用及特点

2004年以来,高中新课程改革逐步在全国范围推行,这是顺应国际课改发展趋势、深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举措。在实施过程中,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理念越来越为教育界所认可,建立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招生考试评价机制逐渐成为改革的目标。

1.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又一次深刻的变革”,是顺应国际课改发展趋势、深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举措。它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统整协调作为高中教育培养的基本任务,蕴含着高中教育价值和理念的话语转换。新课程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推崇学生主体性,强调全面发展,突出终生教育,主张教育回归生活,寻求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新课改突出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化,为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学生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多种能力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学生具备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打基础,为学生发展个性、走向自主提供一个良好的舞台,是此次高中新课改的重要突破点。

2.新课程改革的作用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在不断推进。为了适应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要求,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高考改革的目标,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各项改革措施连续出台;高考的考试内容、科目设置、考试时间、录取体制、录取手段、选拔标准都在不断改进。这些改革措施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高中教育普及化的需要:为高校选拔了大批的合格人才,也促进了墓础教育的大力发展;同时伴随着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高校招生考试科目的设置更加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适应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新课改考试有利于中学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来选拔录取新生。尤其是多样化的高考模式有力地促进了中学教学的改革,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3.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按照教育部的计划,2010年全国所有省份(港、澳、台除外)的高中都将实行新课程,这也就意味着在2013年全国所有省份都将进行与新课程相对应的新高考。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较之以前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呈现出以下特点:

(1)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内在潜能的发挥,并且注重学生日常生活经验、课程资源中的地位以及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强调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和学科基础知识

强调人的社会性要求、基本态度。

(3)强调对学生的道德和人文教育

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与文化修养,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提倡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

(4)强调课程与学科间的整合

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把日常社会生活引入教学,加强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当然,这种调整和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配套进行。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面临的问题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与高考的关系问题着重体现为高考引导中学教学,引导中学新课程的改革。而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又必然成为影响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因素之一。现行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实质上是建立在传统的教育评价基础上的,这种评价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问题

近年来,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基础教育全面实行了新课改,在招生制度改革上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从理论上说,高考是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却在一定程度上“指挥着”新课程改革。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我国普通高考的弊病就在于“一考定终身”。尽管“考分面前人人平等”一直被认为是体现我国统一性高考公平性的“至理名言”,其实质是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生源不加区分而使用同一标准对考生进行评价。事实上,不同类型的高校对新生的要求,如能力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等是不同的。因此,一方面人们希望通过课程改革来纠正当前教育的某些弊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又担心高考的成绩影响了他们的将来。高考对新课程理念的贯彻程度,例如考试内容和形式的确定、高考难度的确定以及考查范围的确定,都不能只是纸上谈兵的,必须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完善。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问题

在我国,“应试教育”仍是基础教育的主流,高考这一指挥棒仍在发挥着强大的导向作用,引领着教育目的和引导着教育过程,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皆以高考为中心,因此高考科目设置就直接影响到从小学到高中的如何教和教什么的问题。由于高考成绩作为高校录取考生的唯一标准,其权威性不断地强化,导致基础教育以考试代替评价,高考渐渐成为评价教育结果的唯一尺度,高考录取率即升学率成了衡量评价中学好与差的唯一标准。所以,在高考的激烈竞争中,各中学为追求升学率不重视素质教育而只抓应试教育,为提高考生的分数一味地搞题海战术,使学生把学习目的变成“为考试而学习”,失去了把学习知识变成培养能力以及全面提高素质的本源。

3.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问题

高等院校与普通中学对高考改革要求不完全一致。新高考改革既要考虑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又要考虑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注意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高校自主招生本是高考制度改革的有益尝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学教育的困恼。自主招生考试基本没有考试大纲,完全由大学教授命题,知识点多而广,部分甚至超出中学学习范围,但众多考生为了争得多一次的考试机会,往往牺牲课余时间去学习超纲知识,参加各类比赛,考取各种证书,想要搭上自主招生的快车,结果反而增加了学习负担、影响了正常学习。因此,高考制度在改革过程中如何兼顾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双重要求,需要改革者进行认真思考。

4.综合评价方式的效度和公正问题

高校招生不仅具有选拔的功能,而且对基础教育还有导向和评价的功能。新课程高考中的一大亮点,便是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选拔人才的标准和依据之一。毋庸置疑,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克服高考制度“一考定终身”、“惟分是取”的弊端,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受到了许多质疑。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初始,很多省市虽然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考核体系,但却没有对评价方式、操作规则等进行详细规定,造成操作难度大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监督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考生和家长担心学校和教师拥有这样的评定权后,容易滋生教育腐败的不正之风。

三、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改革的对策

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改革,是高校招录制度改革的必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采取积极而有效的对策。

1.坚持标准化统一考试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与高考的关系问题着重体现为高考引导中学教学,引导中学新课程的改革。从世界范围看高考改革趋势,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时间分区域组织实施、实行统一的“标准化考试”,这一经验性政策应该继续坚持。第一,统一高考标准划一、命题科学、管理规范,考试效度、信度较高;第二,统一高考是以公平性和客观性的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量尺,保证了个人凭才学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第三,统一高考具有其他评价手段难以比拟的经济,能够使考试简便易行,省时、省事、省力优点突出,有利于构建新的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同时,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国情、省情、诚信环境和公众的承受心理等影响因素,在坚持统一高考的基础上,统筹兼顾、慎重稳步地推进高考改革。

2.完善基础教育评价方式

改革基础教育考试评价方式,就要完善中学校本评价,中学要使用统一的新型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并将该评价体系反映在考生的电子档案中,提供给高等学校。“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该评价体系要求中学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层次特长及发展特点,设置多样化的补充课程,增加一些加深加宽型、知识扩展型、技术技能型的新课程,形成中学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学在实践中对该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的评价标准可制订一些可执行的、可检查的,非主观评分的具体量化标准,以使学生最终的综合素质得分不是教师的主观印象分,而是学生高中阶段活动表现所积累的客观分,从而保证评价体系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性,避免片面性、随意性及出现人情分等情况。

3.改革高考评价形式与内容

现行高校招生评价体系实质上是建立在传统的教育评价基础上的,即“以教育测验为评价手段,以心理测量模型为理论基础,以核查教师与学校效能的教育问责为评价目标,着重测量学生的智力与记忆事实材料的能力”。这种评价体系存在诸多弊端,导致中学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传授。相应的,高考内容也主要以书本知识为主,只重视考察学生的记忆力与理解力,忽视了对学生的应用力和创造力的考察。为了改变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价值取向,新课程确立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作为各学科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基于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内在关系,高考形式与内容也应加快实现由知识考试向能力考试的转变,在知识考试的基础上更注重能力考试,重点放在对知识的独立分析、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查上。

4.建立多样性考试选拔制度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有利于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突出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学生在学习共同的必修模块之外,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相应的模块。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学生通过选择,实现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这种个性化的学习必然需要个性化的考试来评价学生,因此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考试选拔制度,变高考“独木桥”为“立交桥”,应该成为高考改革的有益尝试。在考试层次上,可以考虑将一般本科、重点本科和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分开进行,每个层次的考试采用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内容。或者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考试形式上,各高校依据自己的培养需求,通过统一高考、自主招考、毕业会考、综合素质评价等方式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方式的组合对学生进行考察并择优录取。

5.健全新课改高考评价机制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评价上,要求必须改变以高考成绩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为此,新课程方案设计了学生成长记录、综合素质评价等项目,并将这些纳入高校招生的录取标准。单一的高考成绩已不是高校录取新生的唯一依据,学生在学校的具体表现,选修的课程、取得的成绩、参加的社区服务活动、获得的科技成果,也是高校考察的重要内容。这种多元化的选才标准,不仅可以加强高校对录取生源的立体了解,而且对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看出,建立多元化的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是对学生多元化智能的承认和尊重。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要在高校招考制度中逐步引入多元评价体系,需要政府、考试机构、高校、中学和广大考生等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作为政府,一方面,应该积极倡导加强考试科学研究、培养专门人才,建立专业化的考试机构,实现招考分离;另一方面,要根据国情进一步扩大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的招生自,调动高校制订多样化录取方案的积极性,这对科学建立高考评价机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庄小平.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与招生,2010,(2).

[3]魏国栋,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张继明.从高等教育大众化角度审视高校自主招生[J].湖北招生考试,2005,(8).

[5]徐俊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与考试改革[J].黄山学院学报,2007,(6).

[6]刘清华.高考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张华,李雁冰.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J].教育发展研究,2003,(10).

[8]赵必华.教育评价范式的变革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3,(11).

[9]王伟宜.高中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改革探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3

【关键词】政治高考改革 高中政治教师 新要求

一、政治高考改革在内容上的特点

(一)关注社会热点,重视考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传达

当年的社会热点话题在政治试题中随处可见,范围很广,涉及了粮食安全、改善民生、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雷锋精神等方方面面,时政知识已成为情景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考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关心社会、关心国内外大事,开拓视野。同时,在这些社会热点的关注基础上,充分体现了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二)在知识的基础上侧重考查考生的能力

从知识层面上看,主干知识依旧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但是从命题理念上看,能力立意才是命题的主要思想,通过设置新颖的情景材料,体现知识运用和理性思考的价值,考生只有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正确答题,力图在试题中充分挖掘考生知识整合、知识迁移、信息提取、归纳论证的能力。

(三)突显乡土特色,立足考生的现实生活

在高考“分省命题”的政策影响下,我省实行高考自主命题,因此在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命制过程中处处可见与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际相结合的试题,这些试题往往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实经验,把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融合在学生的生活题材里,这不仅能促使学校、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关注日常生活和关注本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做到与时俱进,并且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四)学科的融合不断加强,注重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考查

学科之间的融合是高考改革的趋势之一,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学生能够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并且综合运用,这也是设置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的现实意义所在。从我省今年的高考文综政治试题中可以看出这种“学科融合”的大趋势,例如第29题涉及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分析和第30、36题的曲线图即要求考生必须具备基本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能力;再有第32题中提及的“大地的诗人”——杜甫则包含着对考生的语文和历史常识的一种基本要求;又如第35题的牛顿经典力学又是对考生物理学科常识的一种能力要求。在高考政治试题中这些不同学科之间的基础知识的融合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侧面激励手段。

二、当前高考改革对高中政治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同时改变的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教师群体,因为教师作为一个专门的职业,是高考改革所带来的课程实施环节变革的主要实施者,政治高考改革的种种新特点都对高中政治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自身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育教学理念的新要求

一直以来,大多数高中政治教师已经形成了一种潜在的教育教学理念,即按照教材和大纲要求,把该教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考出满意的成绩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很少有教师会思考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样的东西,为什么要教给学生这些东西,他们认为这应该是教育专家们的职责。然而,高考改革的多样化和综合化趋势要求高中政治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以单一的教材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课堂学习基础之上树立起新的学习观和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方法。另外,高中政治教师还肩负着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任务,这就更需要高中政治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理念,用全面的、发展的评价理念来评价学生以及评价自身的专业发展。

伴随着高考改革在政治学科方面的改革体现,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已然不是灌输意识形态的课程,与其他学科一样,高中政治课程已经是一门独立的完整学科,是必不可少的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的基础教育课程,高考改革中的政治高考命题理念是基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之上的,“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强调对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改变了过去强调的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高考政治命题理念的改变无疑给高中政治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转变“教政治知识”的观念,形成新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成为真正的既能教学生学习又能教学生做人的德育教师。

(二)教育教学方式的新要求

高考改革对考试的内容有了新的改变,政治高考的考试内容也开始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要做到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政治高考的内容改革直接给高中教师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只教政治知识”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高考改革的需要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由此带来的必然是高中政治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高考改革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要求广大高中政治教师将“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双向交流与互动”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沟通和启发,也要求高中政治教师能够从“灌输”向“引导”转变,在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更多地关注对学生的情感价值、学习方法和为人处世的引导。只有将教的本质和重心放在“引导”上,才能使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高考考试内容以及不断发展的社会。就像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要做的并不是直接明了的指明方向,而应该引导他如何自己去寻找和辨别正确的方向,只有这样的引导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用,而不是一次两次的提醒。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4

关键词:高等数学;专业化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其教学质量不仅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也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的高等数学教学中还存在教师教育观念过于保守、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模式不合理等问题,需要教师正视高等数学教学的不足,确定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使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一、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

1.高等数学教师的教学思维比较呆板。目前,许多数学教师的思维还停留在以往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上,无法满足专业化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在教学中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数学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低;没有将教学活动和生活实际进行结合,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无法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2.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比较落后。目前,高等数学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有所不符,尤其是在内容方面出现脱节的现象。有些数学内容在新课标的要求中出现,却没有标注是高等数学的内容还是高中数学的内容,导致许多内容在高等数学教材当中没有涉及或与高中内容有重复,影响教学的效果。另外,高等数学所使用的教材更新速度比较慢,许多数学内容比较陈旧,无法适应数学教学改革的要求。

3.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不合理。以往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导,没有给予学生过多的机会进行个性发展。同时,在实施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没有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导致数学教学脱离实际,学生无法顺利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另外,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在施展的过程中,需要兼具数学的基础性地位和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但是其数学教学计划安排得不合理,使数学教学只能局限于理论,无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高等数学专业化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效率。教师是进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因此,教师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快速完成教学改革的目标。首先,数学教师要具备专业化的意识,及时和专业课的教师进行沟通,在课堂中引入专业知识,有效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只有通过教学引导,鼓励学生寻找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能力找出解题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不仅可以学会解题技巧,也可以学到许多课外知识,提高高等数学教学的效率。

2.及时更新教学的内容,提高高等数学的应用性。及时更新教学的内容,对完成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推进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更新。首先,关注数学发展的情况,了解新课标的内容,及时调整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其次,进行高等数学教材改革,减少比较落后、陈旧的教学内容,增加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借助信息化工具,适当增加数学案例,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后,加强数学教学和专业知识的融合,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提高高等数学教学的应用性。

3.改革数学考核方式,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只有改革考核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考核方式。首先,根据学生的情况,制订合理的人才评价方案,使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充分表现。其次,制订有效的考核方法。比如,通过平时表现、口试、笔试等方法得出综合性的测试结果,对进步较大或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口头或实际奖励,提高学生的W习积极性。最后,借助现代化工具或数学软件等,给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考核的全面性,也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

三、结束语

高等数学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有重大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考核方式不科学、教学内容落后、教师观念传统、教学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影响高等数学教学的质量。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如改变考核方式、更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模式等,使学生可以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巩固本专业的知识,从而实现高等数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熙.高等数学新教材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2016(7):84-86.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5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 遗传学实验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72-01

1 引言

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科学教育等生物相关专业中,遗传学和遗传学实验是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程[1],同时,从多年的地方师范院校生物专业教学中,本人发现,教学遗传学实验课程亦是培养生物相关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笔者在遗传学、遗传学实验的授课中发现,目前的遗传学实验课程设计与讲授上仍存在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问题。比如,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在教材选用上,仍然选用80年代的实验教材,我们不否认这些教材都是非常经典的教材,但是,遗传学实验作为融合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的交叉、实践性较强学科,如果不紧跟时代和技术发展的最前沿,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很难学生最新知识,不利于其知识体系的形成;其次,在实验内容的开设、实验课程讲授的方法和模式等也需要进一步改革,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遗传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首先以兴趣为导向,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到遗传学每个实验的设计、准备、实施当中;其次以内容改革为基础,结合学校实际、学科实际开设内容较丰富的遗传学实验内容,避免形成整门课程的学习均围绕染色体这一主线开展的现象,尽量消除多个实验内容相近的弊端;第三以方法改革为杠杆,探索从教学方法到考核模式的改革,以期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的遗传学实验课程改革措施。

2 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等师范院校中,遗传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遗传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目前,随着高校各学科的探索性教学改革的开展,遗传学和遗传学实验也正逐步在改革中得以推进。这包括分专业进行遗传学的理论与实验课时的压缩或互相增减,为了实验课程的更方便开展,片面的追求实验课程内容易开度等,这使得当前遗传学实验课时的数量普遍偏少,以乐山师范学院为

例,遗传学实验课时数仅为24个学时,而有些实验仅一个实验就需要8学时以上,实验学时数的压缩,以及部分实验内容设置得不合理,使学生不能全程参与包括实验的准备等,造成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高,学习热情度低,兴趣不高等问题,比如,在《人工诱发多倍体植物》实验项目上,由于前期的玉米、水稻种子的前期处理只需每组1个同学提前完成即可,而到后面的观察则需要全部同学,而没有做前期准备的大多数同学则对该实验的印象不深刻。基于此,笔者认为,改革的首要是在改革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首先,应该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整个课程的实验内容设计、前期准备以及实施,由于遗传学的部分内容在高中阶段有所讲授,如孟德尔遗传规律等,如果在实验课上开设的内容不能让学生体会到新颖的地方,那么将不能不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次,开设的内容上一定具有代表性,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遗传学的乐趣[2]。

3 以内容改革为基础,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

所有改革的基础都是围绕内容展开的,因此,务必以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精心整合实验教学内容[3]。根据这一思路改革以往的围绕染色体为主体开设的实验,应该适当增加一些分子生物学的前沿内容。目前,笔者在与学生进行深入研讨后,认为主要围绕地方特色动植物的染色体技术;常规植物杂交应用技术;基础分子生物学方面等三个内容展开改革是必需的。首先是围绕地方特色动植物的染色体技术可以开设一些与教师科研有关的内容,特色物种的染色体压片并观察,如笔者学校所在地具有特色的峨边花牛、峨眉含笑等,可以对这些物种进行染色体压片观察,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探讨一些未知的东西,同时,地方特色物种取材方便,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而常规植物杂交应用技术由于其需要到室外进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该实验环节可,还可以进行杂交物种花粉活力测定、植物物种单倍体的染色体加倍等实验操作等,培养了学生自已动手、思考的能力;在基础分子生物学方面,应该与该专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基因工程实验等课程的内容作一梯度式的设置,比如一个完整的基因克隆与表达,可以将模板DNA/RNA的提取、反转录、克隆、连接、转化、诱导表达、蛋白纯化等实验环节,分解到相同专业学生的遗传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基因工程实验的实验讲授当中。在遗传学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一步,而接下来的内容改革便是基础,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

4 以方法改革为保障,树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方法的改革主要包括教学方法的改革与考核模式的改革,传统的遗传学实验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学生做为主体,而这个教学模式虽然在灌输教学内容知识体系上是比较理想的,但是在激发学生的思考、思索,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上显然是存在不足的。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认为可以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答然后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教师点评结果为一体的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师引导,提出为什么开设这个实验模块,它的意见所在,然后由经过预习了相关内容的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再由教师和部分学生共同解答,到这时,学生对本次实验的内容、操作就有了大概的认识,再进行实验操作,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克服了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被动操作的教学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改革考核模式上,应该更大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留取一部分分数考核学生的实验创作思维,对自已构思、自行设计的有意义的实验操作应该提倡,而不仅仅考核平时的实验报告和随堂考试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吴瑞娟.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与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4:35-36.

[2]姬俊华,翟智卫.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不版).2012.2:90-92.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6

高中新课程启动后,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一直备受关注。新方案规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将计入考生电子档案,在统招录取、自主招生中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

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是学生高中三年成长过程全面、真实的记录。

综合素质评价采取学生自评、互评,老师、家长参与评价等形式,是一种写实性评价,而不是鉴定性评价。由于明年是第一年实行,将主要在高校自主招生中发挥作用,同时,针对没有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的复读生、外地借读的京籍考生将有3年的过渡期。考试院将搜集信息,针对这部分考生出台相应的报考政策。

2高职招生增设“高会统招”

新高考方案中,高职招生变化较大,招生形式将由自主招生、单考单招和高会统招三种。其中,高会统招为首次施行的招生形式,将“高考统考科目成绩加会考成绩”作为录取依据,招生对象为普通高中毕业生。

按照规定,高会统招统考科目为语、数(文、理)、外三科,会考备选科目为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8门。高职校可从会考备选科目中选定2或3门,并提出成绩等级要求,提前向考生公布。录取时,考生会考成绩满足学校要求后,按语、数、外三科的高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投档。

这意味着,明年起,报考高职的考生无须再参加高考文(理)综考试,仅凭高考语、数、外三科成绩和部分会考科目的成绩就可参加高职录取。

3会考成绩纳入高校录取

与现行的高招政策相比,新方案还首次纳入了高中会考成绩。高中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将分别以等级和统一表格的形式计入考生电子档案,在统招录取、自主招生中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

高中会考科目包括:语文、英语、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技术(含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

*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高中会考纳入高考改革方案,可以使高等学校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有利于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多样化选拔录取制度的建立。

4重点改革考试内容

*的新高考方案在本科招生上变化并不明显,在稳定本科统一招生科目设置上,考试内容将进行重点改革。新方案要求,2010年高考本科层次继续实行“3+文科、理科综合”的科目设置,卷面总分值仍为750分,各科目考试时间不变。

考试院负责人表示,本科考试科目变化不明显,重点在考试内容改革,具体考试内容、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等将在今年年底前出台的《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卷考试说明》中做出规定。

该负责人强调在做这些改革前,前期均进行了大量的调研,部分学科进行了3至2次测试,5万人次参与,包括测试中哪些题目能考出学生基本素质,哪些题目能考出学生不同能力和水平等,确保考试内容变化的科学、可行。

专家观点

有进步性但仍然保守

与以前的高考方案相比,此次*新高考方案有一定进步,但与其他已经进行高考改革的省份相比,则基本没亮点。

*新高考方案主要变化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高中素质评价成高校录取重要参考,另一个是高职采取高考成绩+会考成绩模式。这两个方面,不少省份已经施行,比如在*等省份。在江苏,已经没有高中会考的说法,取而代之的是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并且已经进入高考录取的参考标准。

高考到底应该怎么考,其实,从高考的全称上就应该看出端倪。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这就表明,高考的实施主体应该是高校。因此,在我们的高考改革中,应该更多地体现高校的因素。比如高考的模式、题目的命制等方面,高校理应成为主体,但现在却不是这样。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民间高考方案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高考新方案稳中求新

在我看来,新方案最大的特点就是平稳过渡,稳中求新。

在本次的高考方案改革中,原来的高考方案主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因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方案改动太大,容易引起各方面太大的变动。比如高校录取如何参考,高中老师教学如何安排,考生如何适应等。第二,激进的变革容易引起反弹。改革幅度太大引起反弹在某些省份已经出现过,有的省份改革进两步退一步,有的则是多次改动之后又退回到了老方案,这种做法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