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文化的重要性范例6篇

美食文化的重要性

美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1

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情结

(一)饮食文化情结的定义。旅游饮食情结就是基于人们对异地饮食文化的认识及好奇,而产生的趋向他乡,品尝异地美味佳肴和欣赏异地饮食文化并借此满足或实现自己心境平衡的持续性愿望和情绪。

(二)旅游者饮食文化情结的具体表现

1.品尝异地风味饮食的欲望。中国人对待旅游饮食,不把它仅仅看作是果腹的手段,而重在品尝和欣赏,而且很多旅游者同时也是美食家,品尝异国他乡的美食是旅游中的一大享受。由于地理环境,物产气候等方面的差异,加上民族传统烹饪技艺的不同,产生了饮食上的地区差异性。正是这些饮食上的地区差异性,才产生了饮食方面的旅游吸引力。

2.了解异地特色烹饪技艺的欲望。旅游者在品尝和欣赏了美味佳肴的同时,为了增长自己的烹饪技艺,更好的介绍目的地的美味佳肴,他们常常对菜肴的制作流程很感兴趣,经常向服务员和烹调师询问一些菜肴的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得到满意的答复后,他们会感到特别愉悦。

3.感受异地奇特的就餐环境、进食方式的欲望。不同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包括吃什么,如何吃,和在哪里吃等多个方面。对于旅游者,这也是旅游饮食情结之所在。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项高档次的审美活动,好奇心是人们求知的理解的基本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会驱使人们去探索周围的一切,并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量。

4.探求异地佳肴背景文化的欲望。旅游者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如果能了解到渗透与于饮食中的人文历史典故,不但他高了旅游品位,而且让其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心理满足。

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

(一)地方风味各异。 由于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的差异,自古以来中华饮食就形成了许多各自不同的系。

(二)讲究美感,艺术性强。我国饮食讲究色泽美,香味美,滋味美,造型美,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协调一致,而且还非常重视饮食器具的美,色、香、味、形、器是我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饿5个方面,美食和美器的统一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

(三)饮食体现文化,文化融于饮食。中国人赋予饮食的强烈文化意义,单从平平淡淡的菜名就可略见一斑。例如,游龙戏珠,阳春白雪,金玉围翠,玉手摘桃,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充满了诗情画意,有时就是一种立体的诗配画,让人在进食的同时浮想联翩,精神愉悦。

三、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尽管目前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不很理想,但长远看,中国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充分利用旅游活动所占有的空间和时间,大力开展旅游活动,无疑会拉开一道别有情趣的风景线。

(一)注重产品文化内涵。文化是当今社会人们的一大追求,是旅游产品开发的灵魂,目前,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基本上以品尝佳肴为主,开发者往往忽视对中国几千年深厚的饮食文化传统的发扬,旅游者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因此,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注重文化内涵,要特别注意把握产品的文化特色,在“文化”上做文章。

(二)突出当地特色。为迎合复杂多变的口味需要,各地纷纷引进外地菜肴,仿制其他地区的口味,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经济收入。由于家家仿照,就难以把握原汁原味,从而使各大菜系纷纷串味,失去了原来的风味特色,失去了中国饮食文化独特的魅力。因此,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立足于当地,保持本土化,突出地方特色。

美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2

1.1增加旅游收益

一些具有独特风味饮食的地区会按时举办美食节或饮食大赛等活动,宣传饮食特色、弘扬饮食文化。饮食业的发展会带动建筑、娱乐等其他行业的延拓,给区域经济建设创造了巨大的空间。此外,如果美食对游客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游客会自然而然地增加在饮食上的消费,使得旅游产业的收益增加。

1.2形成独特文化

旅游文化是将旅游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把文化作为旅游的发展目标,旅游与文化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旅游文化是寻求文化的区域差异,在差异中认同特色,形成共鸣。饮食文化亦是如此,饮食与文化相互作用,形成区域特色,自古就有“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的天府美食广角,有“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的扬州特色饮食,“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关陇饮食风味……游客是在这些特色中,寻找认同和共鸣。所谓“回头客”,回的就是心意的相通相合。

1.3有益身心健康

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在于它不仅仅是味觉的一时享受,而且有助于生理、心理的健康,也就是说,饮食还具有修身养性的功能。苏轼通过“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黄州美味来求得“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的苦中作乐,陆游通过“鲈肥菰脆调羹美,麦熟油新作饼香”的山阴美食求得“自古达人轻富贵”的豁达,排解“倒缘乡味忆回乡”的愁绪……除了养性之外,美食还可以修身,银耳莲子羹具有安神强心之效,核桃燕麦粥可以调节心率和消化系统……饮食的区域性特征使得人们呈现地区性的身体特质和心理状态。所以食疗、食养的内调作用,是饮食文化开发的潜在价值。

1.4促进社会和谐

科学无国界,美味也无国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通过饮食文化搭建起沟通的桥梁,通过饮食联络情感,实现交往的目标。有时候,一餐饭,甚至是一杯茶,能够缓和紧张氛围,起到功效。小到常说的唐婉侍奉婆婆之故事,面对婆婆“有蛋、有面、有盐、吃不出蛋、咬不到面、吃着微甜、看着焦黄、入口即化”的无理要求,做出了一不粘勺、二不粘盘、三不粘牙的“三不粘”,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婆媳关系。大至1971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总理运用烤鸭外交,面对僵持不下的局面,一道烤鸭配茅台,缓和了气氛,使得会晤顺利进行。饮食的和谐功能使得旅游产业开发饮食文化成为必然。

2饮食文化的特征

2.1区域性

就中国而言,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地域辽阔,物产丰饶,形色各异的地理和物产环境造就了千姿百态的区域习俗和饮食特色。菜系就是显而易见的饮食区域性特征,川、鲁、粤、闽、苏、浙、湘、徽以其特色原材料和烹调工艺,制作出了独具一格的菜肴体系。此外,中华饮食还有众多的民族风味,藏族的酥油茶、糌粑和青稞酒,蒙古族的盐巴茶和烤羊腿,维吾尔族的奶茶、抓饭、拉面和葡萄干,侗族的油茶、腌鱼和紫血肉……。正是饮食的区域性分布,才使得食客产生了空间移动,求得味觉的享受和心灵的归属。2.2始发性饮食文化的始发性是指特色的饮食只有在原创的地域才能形成独特的味觉享受和文化体味。一旦离开了原创地域,在变化了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下,饮食文化就会失去滋味。因此,游客只有到饮食文化的始发地,才能享受原滋原味的特色饮食。

2.3发展性

首先,饮食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有的区域饮食文化在时代的发展中丰富,有的区域饮食文化在时代的浪潮中消失,没有一成不变的饮食文化。其次,食客在不同时代对于美食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其对美食的评价也会因时代而有所差异,虽然说真金不怕火炼,但是也许有人某时某刻确实会丧失掉对金子的兴趣。此时,人们喜欢猎奇,追求刺激,彼时,人们安于沉稳,追求平淡,此时,人们口味重,彼时,人们口味轻。

2.4参与性

相比于其他旅游项目,饮食文化要求游客高度地参与其中。首先体现为饮食文化要求游客品尝,这会激起游客的兴趣,诱发游客的口腹之欲;其次体现为饮食文化要求游客观赏和模仿,比如举办茶艺表演、烹饪比赛、体验茶道、学习烹调等,能够激发游客的模仿欲望,延长游客的兴趣维持时间。

3饮食文化的变异

即使不计外部因素的影响,任何一种文化,由于内部因素的作用,也会发生自然演进,饮食文化也不能免于这个套路,何况,还有诸多外部因素的作用。饮食文化的变异可以分为以下的类型:

3.1累积沉淀

这部分饮食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旅游的发展,不断对自身进行改进,去掉不合时宜的元素,引入时代的成分,这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比如西塘的黄酒酿造,数百年的酿酒工艺,加上近代生物技术的指导,西塘黄酒蜚声海外。

3.2形存实亡

这部分饮食文化只是得以保留表面的形式,其内涵和实质早已不复存在,即通常所说“有形而无神”。比如老北京的冰糖葫芦,由于原材料的变异及制作的批量化,冰糖葫芦早已失去了原滋原味,同其他地区所产的冰糖葫芦没有任何区别。失去了区域性特征的饮食文化自然也就不再是旅游的吸睛之处。

3.3形实俱消

这部分饮食文化不仅实质消亡于历史之中,连形态也荡然无存。可能是因为传承的断裂,也可能是因为本地人及游客的口味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比如老北京的剔骨肉,在大约四五十年前尚门庭若市,转眼就消失于历史长河中,还有很多名不见经传的民间美食,都无声无息地再难见其影踪。

4旅游的发展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会对当地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非物质文化的饮食文化自然也免不了受到旅游发展的作用。在某些地区,旅游的发展与饮食文化的保存呈现双赢态势,在某些地区,旅游的发展对饮食文化的保存起负面作用,在某些地区,旅游的发展对饮食文化产生双面影响。

4.1正面作用

游客对饮食的需求,包括基本需求和享受需求,使得当地的饮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据研究,旅游对饮食文化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用批量生产取代传统工艺,由众家生产取代独家工艺,这是由高级向低级的退化;然后是特色独家工艺的复兴和发展,这是由低级向高级的升华。旅游对饮食文化的正面作用,具体表现为保持、恢复、继承、发展四个方面。保持: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一些在当地本已失去发展空间的饮食文化得以留存下来。或者是因为传承不能得以延续,或者是因为当地人的需求发生变化,或者因为利益空间有限……当地人已经失去了发展某些饮食的欲望。但由于对游客具有吸引力,这些饮食还是保持了下来。恢复:一些已经消失的饮食文化,由于对游客具有莫名的吸引力,而被当地人重新开发并发展。虽然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但此心同彼心,对于能带给人愉悦之感的饮食文化,人们还是有着同一的接受心理。在游客的推动下,某些独具特色的风味再次上了餐桌。继承:一些与当地生活密切相关且被游客高度褒奖的饮食,得到了当地人自发式地继承。这些饮食不仅满足当地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带给他们巨大的经济效益,虽然以前习以为常,对其不甚在意,但游客的肯定给予当地人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得当地人重新审视这些饮食。发展:在旅游的刺激下,一些具有重大经济利益的饮食,在当地人的苦心琢磨下,得以随着时代进步和发展。在取精华去糟粕的基础上,加上吸收了时代的因素,这些饮食具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4.2负面作用

旅游发展对饮食文化的负面作用表现为使其商品化。由于市场的作用,饮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和精致,转而变成了大众化口感不佳的商品。批量化的生产,不仅失去了传统美食的风味和文化意义,而且为了生产或保存,还加入了一些于身体健康无益的添加剂,如此开发饮食,长久以后,恐怕不只是游客望而却步,熟知内情的当地人可能也不敢再触碰了。《山西日报》在2005年曾发表文章《别糟践了民间美食民生》,就是对旅游负面作用饮食文化的抨击。

4.3双面作用

旅游发展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往往不只是简单地正面或负面单向作用,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一般兼而有之。旅游的发展使得当地人甚至是外地人开发并弘扬当地美食,却也使得当地美食失去“美”“真”和“蕴”,失去其价值所在,最终失去开发和发展的空间。

5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推动饮食文化的进步

5.1利用正面影响,减少负面影响

一方面,运用游客的先进文化观念,强化当地人对当地饮食文化的认同。在游客与当地人的交流中,使得当地人重新审视一些习以为常的饮食,再次定位自己的生活地区,增加当地人对饮食的保护观念,强化当地人对饮食的珍视。不可因为近利的驱使,就粗制滥造,失去美食的真正价值,饮食文化需在保真、持蕴、求美中进步。另一方面,游客可以给当地人起到良性的示范作用,使当地人重视自己生活的土壤、水源、及制作美食所需所需原材料,避免无意识地破坏和恶化,防止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价值。在游客的引导下,当地人会采取适当的方法,复活已然消逝的美食,发展方兴未艾的风味,利用独特的区域环境创新美味。

5.2开发多层次饮食文化欣赏

美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3

在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中,总是具有亲和力的文化先行,美食正好具备这个属性。美食无国界,它不仅具有文化的亲和力,还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给“一带一路”沿线20亿人民带来愉悦、带来健康,增加幸福指数。

美食文化的传播应该是各类文化传播中受阻最小的一种,不仅传播阻力小,而且美食的传播还能带动其他领域的交流和沟通。“一带一路”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需要道路、桥梁、港口、隧道等重资产项目,也需要包括美食等在内的文化软项目发挥先锋领路作用。

联结历史源远流长

我国曾有海上、陆上两条丝绸之路。除了丝绸和瓷器,食物也一直是丝绸之路上交流的重要内容。张骞通西域,为我国带来了胡椒、胡豆、胡萝卜等食材;明代盛边贸,我国又引进了番椒、番薯、番瓜等农作物。

如今,这些引进的食物食材均对我国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饮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辣椒”为例,它的到来不仅极大的丰富和满足了国人的口腹之欲,甚至对中国的菜系结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川菜、湘菜、黔菜等菜系中,它俨然已经成为首当其冲的当家花旦。再比如,西域特产的葡萄酒自汉朝传入我国后,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目前已经充分的融入到了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

与此同时,从我国走出的茶叶、小麦等食物也同样在“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着沿线国家,不断地充盈着他们的餐桌和饮食文化。如今的“一带一路”沿途8万余家中餐馆更是遍地开花,受到所在国人民的喜爱。美食,无疑是人类文明互鉴过程中当之无愧的“先遣使”。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食物的交流是多向的,食物的交流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中国还是沿线各国的人民,均是这类交流的受益者。

联结民心通向未来

“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这就是说,“一带一路”建设要造福沿线人民,不仅包括物质层面,同样还囊括精神领域,不仅是要联结道路设施,更重要的还在于要联结民心。

如何在项目建设中把“民心互通”的工程做深做好,美食的作用不可低估。

美食是国际交流的剂,是推动民心相通的亲和剂,美食所具备的穿透力往往能直达民心。千百年来,任何民族对于外来文化的传入都要经历长时间的磨合才能充分接纳。但是食物则不同,食物的贸易性、文化性、亲和性,让人难以对其抵触,因此各国之间的食物交流均能潜移默化地为人们所接受,并进一步对当地的经济与文化产生作用和影响。

中餐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可以称为我国的“第一国粹”。缘由一,中餐在世界上的传播最广。中餐是为世界接受度最广的中国文化,自19世o中餐走出去的200年间,中餐馆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30万家之多。缘由二,中餐的体验感最美好,它将“听、视、嗅、味、触”的五觉审美发挥的淋漓尽致。缘由三,中餐产品的存量最多,这主要体现在中餐的丰富性上,中餐不仅选材多样,烹饪技法也多达40多种。缘由四,中餐的生命力最强,中华文明历经千年,中餐文化却依旧充满旺盛的生命力,丝毫没有衰落的迹象。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中餐不仅在中国被发扬光大,还走出了国门,作为一种具备亲和力的文化形态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纳。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食物交流是贯穿全程的主线之一,也是联结民心的重要工具,在未来将有望成为一个能够联结经济、贸易、外交、文化、民心的多功能链条。

联结旅游带动消费

旅游有六大要素之说,即吃、住、行、游、购、娱。很明显,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吃”被放在了第一位。

吃不仅是旅游的一大要素,也是旅游的一大资源。究其原因,除去“一日三餐,生命之本”的必不可缺外,还因为“吃”即美食之旅,已成了当下相当一部分旅游爱好者尤其是年轻人出行的一大目的。旅游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旅游资源,一类是人文旅游资源,而地方风味美食兼具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双重因素。不同地域有着截然不同的物产与习俗,也因之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美食。中国的菜系各领,繁多的异域美食同样也能让人流连忘返。人们对未知事物本就抱有一定的好奇心,更何况是可品可感的美食,单就亲和性而言,美食对于游客具有的强大吸引力。有人总结说,旅游就是“一半美景,一半美食”。

世界旅游和旅行理事会(WTTC)预测,到2025年,全球国际游客数量将达18亿人次。中国国家旅游局预测,2016―2020年间,中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中国旅客和2000亿美元的旅游消费,同时还将吸引沿线国家8500万人次游客来华旅游,拉动旅游消费约1100亿美元。

近些年,旅游餐饮已成为世界各大城市旅游产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餐饮消费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动的旅游业的消费增长早已不容小觑。2010年,中国居民的国内旅游总花费为12579.77亿元,而最近的《2016-2021年中国旅游餐饮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也表明,目前我国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30% 左右的收入来自于旅游者在餐饮上的消费,可以说,餐饮业是旅游业的重要发展基础,除去直观的经济创收影响外,餐饮业的服务质量也会间接的影响当地的旅游产业。与此同时,旅游业对餐饮业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最直观的表现在于,发达的旅游业可以为当地餐饮带去更多的客群。因此,如果这两者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势必会对沿线国家的当地发展带去可观收益。

联结经济带动就业

美食及其相对应的餐饮行业对于城市的发展意义非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对于就业的贡献,这也是“美食联结经济”的一个具象表现。

以美食为核心的餐饮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样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点行业。它具有需求旺盛、岗位多、起点低、包容性强等特点,因此为各地的就业工程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有统计显示,目前食物生产产业链上的农业、食品工业、餐饮业等行业的就业比例已经高达40%,几乎占据了就业市场的半壁江山。单就中国餐饮业来说,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60万个,从业人员总数已超过4000万人,占服务业就业总人口的8%。

由此可见,美食承载了庞大的就业群体,对于安置劳动力、提升社会就业率、扶贫帮困、维护社会稳定等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餐饮业对于让农民真正迅速融入城市也发挥着间接且持续的作用,它所形成的文明礼仪和技术技能培训体系,不仅使农民走入城市,也通过以培训提升个人素质的方式,使他们摘掉“城市中的农民”的帽子,真正的融入城市。

联结贸易带动进出口

各国之间的食品贸易是国际经济贸易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从粮食、肉类、蛋类、奶类、蔬菜、水果,到茶酒饮料,再到油盐酱醋糖等调味品,均为食物贸易的对象。

在历史上,与美食相关的大宗商品贸易便已成规模。这些美食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各国的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各地的经济往来,带动了沿线的经济发展。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日趋紧密。交通的便利,运输条件的提升,使得以食物贸易为代表的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也愈发频繁,各国的优质食材和特色美食均能以更快更好的方式实现及时的运输传递和交流共享。法国的葡萄酒登上中国人的餐桌,澳洲的牛羊肉摆放在中国的超市,中国的谷物、水果等食物也出现在了沿线各国的餐馆和市场里。

食物的贸易在丰富沿线各国人民餐桌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进出口,为各国带来了切实的经济收益。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几年来,中国已成为进口食品消费大国。2016年上半年,粮食进口就已达5664万吨。随着年轻消费群体对于进口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有预测表示,至2018年中国的进口食品市场规模将达到4800亿元。其中单就奶粉而言,2016上半年我国进口奶粉整体延续着2008年以来的上升趋势,进口数量和进口金额分别得到了18.54%和2.8%的增长。窥一斑而知全貌,仅从中国的食物进出口贸易的数据就可看出,食物贸易在沿线各国贸易中的占比之重、规模之大。

联结外交带动友谊

在公共外交的领域里,美食外交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项。

“美食外交”传统由来已久。一方面与中国的好客之道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美食的诱惑”。除增进友谊之外,美食在外交中起到的化解僵局、增加话题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2014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开设了一门新课:美食外交,教师是美国国际冲突问题专家Johanna Mendelson Forman。他认为,“美食应当作为一种工具,可以促进国家间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其实不仅是沿线各国,延伸到国际领域来看,许多外交活动都需借助美食。1971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与总理密晤,协商尼克松总统访华事宜。午饭时,用北京烤鸭招待基辛格,一扫饭前紧张的会谈气氛。席间主宾尽欢,下午的会谈也顺利进行。后来,尼克松总统接受邀请,并于1972年2月按计划如期访华,中美关系从此揭开新的一页,全球的政治格局也得以改变。北京烤鸭还因此收获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外交神器”。北京烤鸭至今仍在发挥重要的外交功能,世界60多位国家政要在访问北京之后,前往大董烤鸭进行品鉴,赞不绝口,足见美食外交的潜力巨大。主席出访欧洲时,有关欢迎宴会的报道也引发了人们的兴趣。荷兰国王以欧洲王室最高规格礼遇“白领结”盛装宴会迎接中国客人;在法国的接风晚宴由名厨精心准备;德国总理默克尔夫妇为中国贵宾举行了私人晚宴,除译员外无任何陪同人员出席,这是默克尔首次在总理府为外国领导人举行私人晚宴。宴请不只是外事交往中的一个接待程序,更重要的是宴请环境和菜肴中传递出礼遇和规格,会成为外交事务中的一个亮点,有时某道菜肴会被赋予特别意义,甚至会成为一个历史中的重要折点。

法美食家布里耶・沙瓦朗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餐桌上,看得到政治的精髓。”由此可见美食对于外交过程中维护和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性。近些年来,伴随中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美食外交也更加丰富多彩。例如2011年,广州老字号组团参加国务院侨办推出的“中华美食月圆中秋――中华厨艺五洲行”活动,到华人华侨聚居地、中餐从业者众多的墨西哥、多米尼加和巴拿马三国举办厨艺表演培训活动,受到当地各阶层人士的热烈欢迎。由此可见,美食对于外交的影响已经不单单停留在国家层面,还在逐渐渗透到普通民众之中。

美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台湾;美食报道;报纸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10-02

美食新闻是新闻吗?美食新闻不像政治新闻或者社会新闻等硬新闻具有强烈地时效性,其书写结构也不同于一般的新闻,加上如果有广告的嫌疑,可能会违反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所以美食新闻存在的必要性受到质疑。但是,美食新闻与广大群众息息相关,与民生新闻一样存在其新闻性和专业性。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增长,对生活的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美食品味的需求渐渐成为民生休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产生了对美食新闻报导的需求。媒体也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对美食新闻的报导越来越多。平面媒体的采编上,从以往介绍家庭食谱的路线,开始朝向特殊美食、节令美食、流行美食或美食索引等方面规划。报纸也开始开辟专门版面来处理美食的相关报道。如果美食新闻不是新闻为什么常态地出现在每日的报纸中,且版面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这反映出美食新闻报导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市场的需要。基于媒体对美食新闻的重视及报导方式的改变,报纸的美食新闻近年来逐渐成为读者重要的信息来源,人民群众对饮食越来越讲究。在此方面,饮食专业化、方便化、甚至结合地方特色,不仅带动餐饮业本身,同时能够带动旅游业、带动一个地区的繁荣。本文将从新闻学的角度,运用新闻学理论来讨论美食新闻报道的写作形式,从新闻定义、新闻要素、新闻价值、新闻内容等几大方面来看台湾美食新闻报道。希望大家重视美食新闻报道。

一、定义美食新闻报道

在文将美食新闻报道定义为“美食”新闻报道,而不是“餐饮”或“饮食”新闻报道的原因如下:美食的概念主要有三种,一是指味美的食物,《墨子・辞过》:“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 二是指吃味美的食物,《韩非子・六反》:“今家人之治产也,相忍以饥寒,相强以劳苦,虽犯军旅之难,饥馑之患,温衣美食者必是家也。”三是美食新解,吃了使人美丽健康的食物;餐饮的概念主要有两种,一是指饮食,比如经营餐饮,提供餐饮。二是指提供餐饮的行业或者机构,餐饮行业,其主要内容是,从事该行业的组织(如餐厅、酒店、食品加工厂)或个人,通过对食品进行加工处理,满足食客的饮食需要,从而获取相应的服务收入;饮食的概念主要有两种,一是吃喝。《书・酒诰》:“尔乃饮食醉饱。”二是指饮料和食品。《诗・小雅・楚茨》:“芬孝祀,神嗜饮食。”美食新闻报道主要报道和美味的事物有关的消息,而美味食物,包含餐点与饮料,与吃东西等方面,比如在哪里可以找到提供美味食物的餐厅?有哪些和美味食物有关的消息?或者邀请擅长烹饪的人教导如何制作出美味的食物,最终目的都是围绕在介绍如何品尝、制作与发掘美味的食物上。因此运用“美食”这名词,应该比餐饮或饮食更加贴切、准确。而采用“美食新闻报导”而非单独以“美食报导”或“美食新闻”定位,主要在于单以“新闻”的时效性而言,在美食新闻报导中亦有包含新产品、新资讯等,有明确的时效性与时间感的“餐饮市场资讯”形式的新闻报导,也有较不受时间性影响,告知读者的“餐厅店家介绍”和“料理制作示范”等属于信息类的“报导”。目前台湾有四大报纸影响力较大,分别为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和苹果日报。中国时报将美食新闻报道登于副刊,版名为《美食》。联合报将美食新闻报道登于周刊、别刊,版名包括《美食》等。自由时报将美食新闻报道登于周刊、别刊,版名包括《美食地图》、《主题美食》等。苹果日报将美食新闻报道登于副刊,版名包括《美食王》等。(整理与2011年12月)。台湾主要四报的版名,大多以“美食”为主搭配其它字眼构成版名,因此将其定为“美食新闻报道”。综上所述,刊登于新闻或副刊版面,版名或专栏的名称和饮食范畴有关,以纪实为基础,内容以传递美味食物相关信息为主,称之为美食新闻报导。

二、从新闻定义看美食新闻报道

“新闻”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其定义一直被学界讨论。中解释到新闻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消息。著名新闻教育家徐宝璜:“新闻者,乃多数阅读者所注意的最近事实。”美国约斯特:“新闻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综合以上,笔者认为只要符合以上,即属于新闻的范畴。而美食新闻报道,就是将其资讯、情报限定在美食范畴中,正确的报道出来,美食新闻报道的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一定会遇到的,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基于以上,美食新闻报道可以归类于新闻的范畴之中。

三、从新闻要素看美食新闻报道

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在19世纪80年代由西方新闻界首先提出,一般包括: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后来增加了一个要素,即如何(HOW),用英文字头简称“5W1H”,被人们称为新闻六要素。新闻写作实务上,一则新闻并不必同时具备以上特质,只要有几项,甚至只要有一项突出的新闻因素,就能够让该则新闻吸引阅听大众的注意。在美食新闻报道中,包括介绍厨师的WHO,因为食物美味而采访的WHAT,店家所在位置的WHERE,餐饮市场讯息发生时间WHEN,之所以要采访该家的原因WHY,讲述美食制作过程的HOW都脱离不了这些新闻要素,由此看来,美食新闻报道也应该被归属于新闻的范畴。

四、从新闻价值看美食新闻报道

新闻价值是事实信息适应和满足公众兴趣与需要的各种信息要素素质的总合。这个定义的核心在于,它强调要从公众的兴趣与需要出发来把握新闻价值。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分为不变要素和可变要素两种。不变要素包括真实性和新鲜性。它们是新闻能否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可变因素包括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上述六个要素是新闻价值的主要构成要素。一件事实信息并非六个要素齐备才具有新闻价值。一般情况下,一件事是信息,只要两个不变要素具备,便具有了新闻价值,而如果同时具备的可变要素越多,新闻价值自然就越大。美食新闻报道具备真实性和新鲜性这两种新闻价值中的不变要素,也具有接近性,同时还可能具备趣味性等可变要素的新闻价值,能够适应和满足公众兴趣与需要。

五、从新闻内容看美食新闻报道

研究新闻分类,是为了了解不同类型新闻的特点。以新闻与读者关系来分类,把新闻分成硬新闻和软新闻。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订和改变,政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硬新闻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在有些场合,可以说失之分秒,差之千万,比如在期货市场、股票证券所里,各家通讯社、新闻媒介为争先发表重大新闻,不惜工本,采用一切先进技术。新闻事件现场,真正称得上是争分夺秒的战场。而软新闻正相反,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作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软新闻的发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数属延缓性新闻;软新闻的公开发表也没有时间的紧迫性,耐压,早一天迟一天往往无碍大局。美食新闻报道对时间的要求并不严格,富有人情味,属于软性新闻。

六、从台湾报纸版面分类看美食新闻报道

目前台湾的报纸按照版面区分,新闻分为:(一)国内外要闻版:通常属于报纸的第一版,把当天最重要,最具有“卖点”的国内外重大新闻,或以摘要方式的主要新闻,在这一要闻版中表达。(二)政治观察版:其内容为政治新闻,凡涉及国家统治、政府政策宣传及管理众人之事者,均属之。(三)社会新闻版:其内容为社会新闻,狭义的社会新闻是指犯罪新闻,广义的是指富有人情味、突发的灾难等,均属之。(四)生活新闻版:主要以和大众生活有关的新闻为主,如文教新闻(凡属文化、教育及一切艺文活动之新闻)、医药新闻(涉及医疗、卫生、食品检验等之新闻)、生活新闻(如民生讯息等之新闻)和交通新闻(涉及交通政策、航空、陆运、水运等之新闻)、 环保新闻(与环保、环境,或生物行动等之新闻)等。(五)财经新闻版:以财经新闻(经济新闻)为主,涉及财政、经济金融与各项商业行为活动者,均属之。(六)体育新闻版:主要以体育新闻为主,凡各种体育类的比赛或活动,均属之。(七)影视娱乐、艺文新闻版:包括影剧新闻(如电影、电视、广播等动态相关新闻,均属之),和艺文新闻(如文化、艺术等新闻,均属之)。(八)国际新闻版:以国际新闻为主,把世界各地重大新闻或趣味小品新闻,作国际望式报导者。(九)副刊:副刊的定义与稿源形式,已和当初有不同的差别,目前以消费新闻(举凡衣食住行育乐等市场消费讯息,以物为主体所报导之新闻,均属之)、旅游新闻(凡报导国内外旅游休闲资讯、新闻者,均属之)和流行时尚新闻(举凡国内外流行时尚资讯、新知新闻者,均属之)等副刊形态为主。因此若从新闻版面分来来看,美食新闻报道登于副刊版面中,偏重消费新闻的形态。

综上所述,美食新闻报道是刊登于副刊版面,以事实为基础,以接近性为特色的的软性新闻。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作者简介:李超(1988- ),女,朝鲜族,内蒙古包头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摄影。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徐宝璜.新闻学纲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3]赵玉明,王顺福.广播电视词典[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9.

[4]周庆祥,方怡文.新闻采访写作[M].台北:风云论坛出版有限公司,2003.

美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原因

传统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中国是一种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饮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国家在饮食观念、方式、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探究深层次文化根源。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1、饮食观念

西方是一种科学理性的饮食观念,重视营养,食物的色、香、味、形次之。林语堂先生说:“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英美人把‘吃’看作为一个生物机器注人燃料,保证其正常运行,只要他们吃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不足道。”这种观念导致西方烹饪方法简易质朴,强调原汁原味,各种菜品独立摆放在盘中,味道上互不渗透。

中国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念,注重色、香、味、形俱全。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饮食的美味在于调和,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无论是主食、副食还是煲汤,都讲究调和,同时要把握好“度”,无论是材料的搭配、辅料的选择还是烹饪的火候。为了追求美味,食物的做法分为煮、烤、蒸、炒、炸五大类,为此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仅仅刀工就有数十余种,可以把菜切成块、片、条、丝、米、粒、末、泥、茸、球、段等,不仅是追求形美,更有利于味的渗透。

2、饮食方式

在西方奉行的是分餐制、自助式,就餐者都是一人一份,独自享用。西方宴会的重点在于交流互动,而食物只是一种方式和手段。东方是一种聚餐制文化,大家围坐一起,共同享受桌上的丰盛食物,相互敬酒、相互让菜,通过同桌共食来表现和睦、团圆的气氛,抒发祈愿平安、幸福的心情。中西餐具方面差异明显。东方人喜欢用筷子、汤匙、碗等;而西方人则用盘子、刀叉。餐具之所以不同主要取决于我们的饮食对象。中国自古以来都以农耕为主,主食就是米和面,用筷子便可将食物送入口中;西方很多国家祖先都是以狩猎为主,饮食以肉类为主,必须用刀叉才能把肉分开。

3、饮食内容

在西方,温带海洋性气候不太适合农耕却有利于牧草生长,使得畜牧业占据了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西方饮食以肉类、奶类为主,蔬菜在饮食结构中所占比例低。西方人喜爱冷食、凉菜,从冷菜拼盘、色拉到冷饮,而且喜吃生蔬菜。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农立国。主食以谷类为主,副食以蔬菜为主,辅以肉类。据植物学者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对于蔬菜的烹调以熟食为主,不喜欢生吃蔬菜或生饮果汁,喜欢热食。

4、饮食礼仪

关于“准时”这一概念,中西方人的理解不尽相同。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提出人类时间观念有两种文化模式,即“时间的单一性”和“时间的多样化”。时间的多样化模式主要存在亚非拉地区,宾客往往晚于约定的时间。而时间单一模式主要存在于欧美西方国家,宾客们会准时到达,最晚不超过10分钟,否则将视为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关于用餐氛围,中国人吃饭要有一个热闹、温馨的环境,边聊天边吃饭,才能表达出主人对客人的热情款待。西方人聚餐时,喜欢安静、优雅的环境,吃饭时大声说笑或发出奇怪的声音视为一种粗鲁的行为。

用餐时的礼仪,中西方有很大差别,以饮酒礼仪为例进行说明。中国人为表示好客,往往是劝客人多喝点,盛情难却,客人不得不一杯接着一杯地喝。而西方人喝酒享受的是酒的美味,杯中酒不可过满,如果客人不想喝酒,掩杯即可,主人不会勉强。

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

1、气候环境

一个民族的饮食对象与其气候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西方许多国家都位于北纬35-60度之间,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海洋捕捞,因此主食以肉类、奶制品为主。而中国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很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从而形成了以大米或小麦为主食的饮食风格。

2、哲学思想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中西文化的差异影响了各自的饮食文化,体现为“合同”与“分离”两种不同的文化特征。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主张“天人合一”,这种“合同”思想集中体现在烹饪上为“五味调和”。结合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在保留原味的基础上进行调和,中国人认为把多种原料放在一起,就如多种化学试剂发生反应,经这种过程搭配出来的菜美味可口,此外注意把握火候,也就是哲学上说的“度”,不同的火候就会烹饪出不同的味儿。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互相融合、互助渗透,追求一种整体统一的境界。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是形而上学,强调理性思维,菜肴追求自由开放,除少数汤菜是把多种荤素原料混合熬炖以外,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鸡就是鸡,菜就是菜,牛排就是牛排。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口味上各种原料互不掺杂,体现了“西方重分别”的饮食文化。

3、价值观念

中国人自古注重和谐,“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崇尚集体主义,家庭观念浓重。共餐制被视为集体主义的象征,标志着友谊与亲情。以圆桌为基本特色的共餐制,体现了一种团圆、和睦的文化氛围。

西方主流的价值观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西方人个性张扬,注重维护个人利益,强调个人权利。文艺复兴运动后,为了各取所需、尊重他人,人们实行分餐制,不仅避免了浪费,也更加卫生,更体现出以人为本、自由、平等、重视个体等精神。

此外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还受到民族性格、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综上所述,中西饮食在观念、方式、内容、礼仪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都可以在文化层面上找到根源。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互补,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地饮食文化的碰撞融合中也必将出现新的变化,展现新的活力。它一方面有利于中国饮食文化在交流、碰撞采众长,不断完善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必将促进中国饮食文化在全球广泛传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2] 赵荣光, 谢定源. 饮食文化概论[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3] 毕继万.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 娜塔莎. 中西饮食文化内涵与观念[D]. 浙江大学, 2012. 

[5] 钱 穆.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1. 

美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6

一、饮食风格

英美国家强调理性,讲究科学,他们注重食物营养价值的摄取,包括蛋白质、脂肪、热量以及维生素。讲究根据营养搭配食物,根据消耗供给能量以及分析食物是否容易让进食者吸收,是否有副作用等。英美人认为饮食是为了果腹充饥,是补充营养,保持生存的手段,他们会尽力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即使口味不好,他们也会吃,因为他们将这看作是一种营养。对待饮食,英美人采用科学、规范的方式。如中小学都聘请了营养师,以保障青少年拥有健康的饮食环境。但同时他们又有所局限,他们不吃内脏,并且在烹饪上也玩不出什么花样。中国人强调感性追求味觉。中国饮食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味”,湘菜的辣,川菜的麻,鲁菜的鲜,浙菜的香等菜系的口味都别具特色。中国还讲究调和之美,将新鲜的食材加上配料和辅料进行调和,然后加热,当各种味道交织融合在一起时,它们相互补充、渗透,最终形成一道具有独特口味的菜肴。饮食的调和不仅仅在于味,还在于菜的丰富性,厨师通过将不同种类的食材充分调和在一起,形成新的菜肴,甚至还可将一些英美人认为是弃物的东西作为上好的原料,烹饪出美味佳肴。这也足以可见中国饮食文化之广博。

二、饮食结构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畜牧业为辅的农业结构使得中国肉类产量较少,价格较贵。因此中国一直保持着素食为主,肉食楦ǖ囊食结构。相反,由于气候,环境的影响,英美国家则以畜牧业为主,肉类产量丰富,谷物产量相对较少,其饮食结构以肉食为主,素食为辅。这也印证了为什么西餐厅的主菜大多是肉类了。

中国属于高谷类膳食结构,传统膳食以谷类食物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其提供的热量、蛋白质分别约占膳食总热量的75%和66%。然而肉类提供的热量,蛋白质分别占总热量的8%和11%。即使这类膳食结构也包含一些蔬菜和水果,但由于中国人对口味的要求也使得蔬菜水果在洗、切、煮过程中流失大量营养物质。并且高谷物高谷类膳食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蛋白质含量低,氨基酸组成不完善,微量元素利用率低等等。在属于发达国家的英美,膳食多油脂,好食糖。这种膳食结构虽然满足了人体所需能量,但摄入过量就容易引起肥胖、心血管病和糖尿病。可见,不同膳食结构都有自身的优点与缺点,我们要学着合理饮食,平衡营养。

三、餐桌礼仪

中国有着一个十分古老的传统――聚餐围坐,大家围着一张方形桌子坐在一起,美味佳肴放在中心,一席共享,相互敬酒,相互劝菜来表现人们之间的尊敬,热情与和睦。在各种年节中,这种传统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所谓的团圆饭就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饮食合欢。中国人的饮食也都是各取所需,不用预先分配。其座位的分配也有一定要求,长辈和小辈不能坐在一起。英美人也是聚餐围坐,但都是单盘独碟,盘中是预先分配好的食物,一人一份,定量供应。对座位他们也没有什么讲究,十分自由,这也体现了英美国家对人性的尊重。在餐具方面,中国与英美也十分不同,中国人主要用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英美人则爱用刀、叉,用刀切菜,用叉吃菜,用专用汤匙喝汤。筷子和刀叉正是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对比物,不仅充分反映了中国与英美饮食文化在餐具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凸显了不同民族之间特有的思想和审美认知,造就了中国与英美独特的个性与情怀。

四、烹饪方式

中国人将烹饪当做一种艺术来追求,觉得十分有趣,乐此不疲。对于中国,烹饪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没什么两样,它可丰富生活,更能升华灵魂。其烹饪方式也奇多,焖、烧、蒸、煮、炸、酥、煎、烩、扒、炖、溜、炒等无所不有。中国人还善使用各种佐料,如姜、蒜、酱油、醋等。他们认为这些作料有利于提味,使菜更加鲜香可口,甚至有些佐料还有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功效。相比之下,英美人的烹饪方式则显得较为单一,也不会用太多佐料,他们尽力保持食物的原味和营养。此外,英美人爱储藏食物,他们不像中国人习惯购买新鲜的食材烹饪,而是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物,放在冰箱里,每天大多吃的是冷冻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