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逸结合的重要性范例6篇

劳逸结合的重要性

劳逸结合的重要性范文1

要贯彻党的关于注意劳逸结合的指示,首先应当正确地理解劳动和休息、苦战和休整之间的辩证关系。劳动和休息、苦战和休整,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紧张劳动之后需要适当的休息,休息又为紧张工作准备了条件,工作转化为休息,仟息转化为工作,有张有弛,有分有逸,这是任何人都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贯彻劳逸结合,虽然看起来好象少工作或少学习了一两小时,但换得的却是更好的工作和学习。正如所说:“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消华大学一个毕业班的同学在搞毕业设计时,同学们热情很高,为了赶“五一”献礼的任务,有一个星期同学们白天不睡午觉,晚上很晚也不愿休息,这样,干劲虽然很大,但由于睡眠不足,精力不好,工作效率很低,一小时的工作有时三小时还没完成,划出的图纸也往往错误很多。党支部发现了这一情况后,说服了同学们注意休息,在保证了休息和睡眠以后,同学们一个个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头脑清醒,思想活跃,工作效率有了显著提高;在人力减少一半,时间缩短三分之二的情况下,完成了某项毕业设计,保证了毕业设计工作的持续跃进,并且取得了学习、文体、卫生工作的全面跃进。长辛店铁路工厂的翻砂车间,自从贯彻劳逸结合,调整了劳动组织以后,不仅没有影响生产,而且大大地降低了废品率,提高了生产。由此可见,劳和逸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这两个方面调节得好,不但不会降低劳动速度,反而会加快速度,使生产、工作、学习能够有节奏地进行。所以担心劳逸结合会影响任务的完成,会松群众的劲,这种顾虑是完全不必要的。有人所以产生这种顾虑,原因在于他们片面地理解了劳逸结合的关系,把劳和逸的对立面夸大了,他们不懂得紧张劳动之后的休息,酣战之后的休整,不但可以恢复体力,保证健康,而且可以利用空隙总结经验教训,学习研究战略战术、方式方法,改进工具,提高技术,使任务完成得更加多快好省。适当的休息和休整,也就是一个养精蓄锐、厉兵秣马、整顿旗鼓,为新的战斗取得胜利作好准备的必要条件,其结果就会如列宁所说的那样:“如果人能适当的休息,他就可以格外学习和工作。”在安排休息和休整的时候,我们的着眼点是争取将来更高速度的跃进,是为了保护群众的积极性,把工作搞得更好,不是促退而是促进,不是泄气而是鼓劲;这和那种害怕紧张反对苦战的促退派是有根本区别的。

其次,应当认识到,是否注意群众的劳逸结合、爱护群众的积极性的问题,是个群众观点的问题。教导我们说:“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吃饭、睡觉、休息,这是群众实际生活中的几件大事,是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决不能采取熟视无睹、漠不关心的态度,而应当做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加以重视。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生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只关心生产,不关心群众的休息和生活,不爱惜群众的时间和精力,是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是我们所坚决反对的。

注意劳逸结合、关心群众生活的问题,对于共青团组织来说更为重要。青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保证他们的健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到我国人民和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同时,由于青年热情高,干劲足,总是以英勇突击的姿态,参加各种战斗,他们往往不注意或不大会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大会正确安排工作和休息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团组织特别要重视和正确安排青年的工作、劳动和休息。一九五三年,在接见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的时候,就指示青年团“要充分兼顾青年的工作、学习和娱乐、体育休息两个方面”。关心青年的工作和学习,又关心青年的身体和生活,是团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最大的群众观点。目前有些团组织对关心青年的娱乐、体育、休息是重视不够的,我们应当坚决纠正这种现象,把指示的“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喊得更响亮、贯彻得更坚决。

劳逸结合的重要性范文2

对于劳动养生益寿,古人早有精辟的论述。三国时医学家华佗认为:“动则谷气易消,血脉流利,病不能生。”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述:“养性之道,常欲小劳,强听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宋代苏轼说:“善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我国广为流传的《十叟长寿歌》中也有“服劳自动手”之说。

有人统计,我国古代300多位皇帝的平均寿命不足40岁。尽管他们的死因很多,但终年养尊处优,出舆入辇,不劳而获亦是重要死因之一。广西巴马山区是我国的长寿之乡,在调查长寿原因的过程中发现,勤于劳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有的百岁老人仍能参加一些劳动。

英国山区有一位叫托马斯・佩普的农民,活到150岁时仍然神采矍铄,照样砍柴种地,他一生中经历了九个朝代,第九个国王出于好奇与羡慕,特将这位寿星请进皇宫中视为上宾,富丽华贵的服饰任其穿戴,山珍海味尽其食用,终日无所事事。结果不到两年,这位152岁的老人就死于皇宫之-中。著名解剖学家加费解剖了他的尸体,发现他的四肢和内脏还未明显衰老,真正的死因是过多的脂肪堵塞了他的血管。这是一个因“劳”而长寿,因“逸”而丧生的典型实例。

劳动有助于健康长寿的机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诸方面:

首先,劳动能锻炼筋骨,使五脏气血旺盛,肌肉坚实,关节灵活,百脉通畅。故动作敏捷,反应迅速。即所谓“动则不衰,用则不退”。体力劳动有运动形体,流畅气血,活动筋骨,调剂精神的作用。经常参加劳动,亦可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改善心肌的营养和新陈代谢过程,而且肌肉的弹性和张力亦会增强,变得发达、坚韧而有力。劳动也能阻抑体内胆固醇的合成,起到疏通血管,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其次,劳动是防止早衰的重要手段之一。人在中年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器官、组织都会发生变化,但老化的程度、速度与每个人“动”和“用”的情况密切相关。实践证明,经常劳动的人,由于有一定的运动量,增加了肌肉对氧和营养物质的需要量,阻止或减慢了肌肉生理性萎缩,并能有效地防止关节僵直、动作失灵,以及骨骼脆弱而易断等衰老现象,为健康长寿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者,劳动可以增进人的智慧。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人们不断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积累经验,更深刻地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加之劳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维持心、脑和整个循环系统功能处于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并反馈性地增强了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这样,能使人的思维敏捷,反应灵活,精力旺盛。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虽然要付出辛勤的汗水,但劳动创造的成果却更能使人心情舒畅,且可增强对生活的情趣和乐观、旺盛的斗志。因而,古今养生学者皆认为劳动是最重要的养生方法之一。

劳逸结合的重要性范文3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辛勤劳动至少要包括这样几个内涵:一曰诚实。此乃“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其对立面是欺骗,弄虚作假。经济领域的制假贩假,政治领域的耍花架子,搞形式主义,虚夸浮报等,都是好逸恶劳的表现。二曰敬业。对待劳动和工作尽职尽责、精益求精。一个人懒的根源在于缺乏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贪图安逸终究难成大业。三曰勤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热爱劳动的人必然十分珍惜劳动成果,珍惜财力和资源,精打细算,绝不会不计成本,挥霍无度。

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劳动史,是劳动,创造了历史,是劳动,改变了世界。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通过劳动,人类从愚昧无知的远古走向现代文明。“天道酬勤”。我们中华民族是以辛勤劳动著称的民族,凭借这种精神,创造了光耀世界的华夏文明。继往开来,同志告诫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在我们党领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更不能贪图安逸,追求享受。即使祖国更富强了,人民更富足了,这种以辛勤劳动为荣的品德和精神,也决不能丢掉。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人才和创造的力量,而这一切最终都要靠劳动来实现。因此,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应该成为全社会的道德共识。

辛勤劳动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动精神,永远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内容。劳动也没有贵贱之分,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复杂也好,简单也罢,只要为社会创造价值,服务于人民,就是光荣的,劳动者就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在共和国的史册上,记载着一串响亮的名字:赵占魁、王进喜、时传祥、蒋筑英、史来贺……他们是普通而平凡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但都以辛勤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

时隔几十年,祖国没有忘记他们,人民永远怀念他们。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辛勤劳动光荣,劳动精神永恒。

劳逸结合的重要性范文4

从4月10日起,我家的电话总是响个不停,亲友、朋友纷纷来电询问逸飞的情况。直到现在,我还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

我和逸飞的友谊将近40年。1965年,我大学毕业,到上海市位于四川路桥北的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工作。当时,逸飞一家住在四川路桥南。逸飞的父亲患有老慢支、肺气肿,常来医院看病,病重时就住在内科病房。逸飞是孝子,经常陪伴在父亲左右,于是与我相识并交上朋友。后来,他们一家有什么病都愿意找我看,或让我帮忙。久而久之,我成了他们家的医学顾问和保健医生。1997年,一批美术家在上海西郊青浦区徐泾镇筹建画家村,逸飞提议聘请一位医生入住画家村,并力荐我加入,我因此成为画家村的一员。现在,我每周都到画家村住上两三天,为一些画家做保健工作。

关于逸飞的病情和死因,各家媒体众说纷纭,也引起了诸多猜测。作为逸飞的保健医生,我觉得有必要把他的真实情况告诉大家。

慢性乙型肝炎使他外强中干

20世纪80年代,医学上对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已日趋明朗,乙型肝炎的抗原抗体检查进入了健康体检的范畴。逸飞的血液化验结果证实,他带有乙肝表面抗原。后经进一步检查,我发现他患的是比较严重的“大三阳”(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体阳性,属慢性乙型肝炎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当时他还做了B超检查,但肝组织的损伤尚不严重,仅为慢性肝损。尽管这样,我已为他暗暗担心,因为当时对慢性乙型肝炎尚无好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大三阳”患者,肝炎病毒不断被复制,病情会逐渐发展。

肝脏是人体的“化学工厂”,重要的新陈代谢和消化、解毒等功能都与它密切相关。肝脏的代偿功能很强,慢性乙肝患者,虽然病期已经很长,但肝细胞会边被破坏边修复,不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无明显临床症状,表面上看不出是病人,自我感觉仍然会很好。特别像逸飞这样专注于艺术、一切以事业为重的人,根本不会理会这些轻微的不适,但实际上他已经外强中干,祸根不浅了。

太忙太累使他治不达标

随着医学发展,对“大三阳”的患者有了一些好的治疗方法。逸飞是我的好朋友,经济上又没问题,我当然会为他寻找最新最好的治疗方案,例如,拉米夫定、干扰素、日达仙、冬虫夏草以及其他中草药,都给他用过。问题是,他太忙太累了,而且对许多治疗他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他对艺术的执著和工作的狂热,使他频繁出差和出国,我根本就抓不住他的人。因此,他用药断断续续,一点儿也不正规,根本完不成疗程,当然难以奏效。另一方面,一时的无效又使他信心下降,导致他没有坚持治疗。所以,许多疗效不错的方案,在他身上都不起作用。

肝硬化是致死原因

由于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得不到有效控制,再加上逸飞艺术上的成就越来越高,名声也越来越大,各种社会活动应接不暇,他整天忙忙碌碌的,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和补养,使得他的肝细胞处于反复坏死、反复修复的恶性循环之中。由于肝脏内的纤维组织不断增多,质地逐渐由软变硬,最后不可避免地进入肝硬化阶段。此时屋漏偏遭连日雨,逸飞原有的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经常发作,最后一直发展到整个胆囊充满结石、胆囊萎缩。这种没有功能的胆囊对他已是有害无益。为了避免出现肝炎病毒和胆囊炎内毒素的两面夹攻局面,我曾多次建议他把胆囊切除。他也曾多次表示同意,但都因“工作太忙,无暇住院手术”而作罢。直至后来,电影《理发师》的拍摄,他的精神和体力都处在支出大增的状态,肝硬化发展加速,最终因门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而英年早逝。

肝移植或许能救他一命

今年重拍《理发师》,进程到了一半,逸飞因过度劳累出现少量便血,住进了医院。上海华山医院为他做了胃镜检查,发现食道胃底静脉明显曲张,随时有大出血的可能。医生告诉他,情况很严重,不能再去拍电影。但以艺术至上、好胜心极强的逸飞,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抱着非要把《理发师》拍完拍好、拍成上乘之作不可的决心,自己签字不要医院负责,然后从华山医院直奔宁波拍摄基地,再次投入紧张、劳累的拍摄工作,直至再次出血,再次住人华山医院。这次住院,除了发现肝硬化所致的严重门脉高压、重度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外,还发现已有轻度腹水和黄疸,并有凝血功能障碍。也就是说,他的肝脏生理功能已趋于全面崩溃的边缘。

肝病发展到如此程度,以往就只有等死的份儿了,可现在是21,世纪,肝移植能使这类患者重获新生。因为肝移植目前的成功率很高,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移植中心来看,至今已做肝移植350多例,包括肝癌在内的一年存活率已达9%以上。像逸飞这样的危重肝硬化病人,肝移植确是转危为安且走向光明的好选择。我们本来已经决定4月11日转中山医院,4月12日进行肝移植手术。可惜仅差两天,曲张的血管再次爆裂,夺去了这位艺术大师的生命。

教训值得世人借鉴

逸飞并非是医盲,他对自己疾病的来龙去脉是了解的;也并非讳疾忌医,他是很想把自己肝病治好的。4月8日上午,我坐在华山医院他的病床边,他握着我的手,含泪问了一些有关肝移植的问题;表示要尽快接受这一手术。他说:“换一个肝也好,我可早日回去拍电影。”

劳逸结合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优化配置;引导对策;闲暇教育

随着我国的发展,无论经济还是社会文化与法律制度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国在“节假日”方面(闲暇的日常表现形式之一)做出了很多“人性化”的规定,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 。对于大学生来说,这必然使得大学生的休闲时间更加充沛,平均来说,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包括寒暑假)大约有180天左右。因而,如何利用好闲暇,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就显得尤其地重要。把握好时间,配置好闲暇是大学生走上成功成才之路的必修课。

一、 闲暇的概念及闲暇配置的重要性

(一)何谓闲暇时间

马克思是最早论述闲暇的人,他指出闲暇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真正的财富,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用于娱乐和休闲,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1]可见,马克思不仅明确了闲暇的定义,而且强调闲暇是人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通俗地讲,闲暇,对每个人来说,就是除了必须支出的时间如社会劳动(工作)时间、满足生理所必需的时间以外,所剩下的则是可以自由支配的用于消遣、娱乐、学习、个人爱好和创造性活动等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时间,即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对大学生来说,闲暇大体包括课间时间,没有课的空闲时间、周末时间、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寒暑假时间等。

(二)合理地配置闲暇时间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股新鲜力量,是有着较高的学习水平的高素质人群,合理地配置闲暇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的走向与生活水平。所以必须全面了解大学生闲暇的利用情况,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地闲暇优化配置。

二、 访谈情况介绍

就大学生闲暇利用问题,我们团队对200人进行了主要以网上在线为主的访谈,涉及大一到大四四个年级,其中有120个女生,80个男生,所学专业包括文秘教育、市场营销、土木工程、园艺、会计学、计算机网络等专业,幅度跨度较广。访谈问题主要以闲暇时间的计算、闲暇的概念、对闲暇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对休闲活动的判断识别四方面(鉴于多数人没有接受过关于休闲学的课程,所以在整个访谈过程中以“休闲”代替“闲暇”)。

(一)被访谈者一天有多少休闲时间,如何计算自己的休闲时间。这个问题主要是考察被访谈者对休闲、闲暇的概念理解情况以及是否会计算自己的闲暇时间的认知情况。大多数被访谈者能够认识到,休闲时间是除去上课时间和休息等必须的时间,但是少部分认为休闲只是除去上课时间或者单纯认为只是休息的时间,比如“除了上午上完课外,其他时间没课便是休闲时间”“不上课的时间基本上都算是休闲时间”“中午休息时间,晚上休息时间”“纯休息时间 ”,另外有极个别人对休闲的概念比较清楚,认为是“除了各种必要学习生活时间以外的其他时间”“休闲时间就是除了上课和必要的休息时间之外的时间”。关于休闲时间,大多数被访谈者表示自己有三至四个小时的时间,多者可以达到五六个小时,单纯就时间来看,没有问题,不过当问其计算方式时,大多数人不知所云,表示只是估算。

(二)休闲时间在干什么,如何利用。这个问题主要是考察被访谈者对休闲时间的利用情况,多数人表示会运动,读书,看讯息等之类的健康休闲,不过也存在“看电视剧、电影(占休闲时间的2/3)”的现象,有过度玩游戏,看小说,玩手机的不良倾向,对自己的生活不能自律也很常见。

(三)如何认识休闲(与朋友家人的联系是否属于休闲)。这个问题主要考察被访谈者对“休闲”的认识以及辨别。从接受访谈的人的回答情况来看,“休闲就是放下心来,好好玩,好好放松”“休闲就是无聊发呆的时候”“休闲就是玩,且玩的有意义”“休闲就是休息时间,就是闲着没有事干的时间”。多数人存在着对休闲的认识不够系统,而且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的问题,但是其中不缺乏也有比较到位的回答,比如“休闲时间是利用工作和学习之余休息身心,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我觉得休闲是除了睡觉及正常工作学习以外的时间,这都可以看作是休闲时间……这是一种愉悦、放松的活动”。除此之外,我们问了访谈者同样一个关于“与朋友家人的联系是否属于休闲”的问题,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其中有比较成熟的回答值得关注“与家人朋友联系?怎么联系?闲聊?说事?等等。不好说哎,算是吧。与朋友家人联系也属于休闲”,还有人回答“我认为与家人联系不属于休闲的范畴,因为与家人的联系我们从离开家就不会间断,同家人分享沟通,于我而言是一种和看书吃饭一样的事情。”这是一种对休闲概念不清楚的表现,把看书简单地归为非休闲时间,没有意识到“看书”在出于本心的热爱的时候也属于休闲;

(四)对闲暇重要性的认识。休闲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在闲暇时间里有什么感觉,忙碌的没有空闲的生活与劳逸结合相比哪个更令人舒服等。这个问题主要考察的访谈对象对休闲功能的认识。大多数人表示“休闲可以让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闲暇时间里可以感到自由”“休闲给我的生活增添乐趣”“可以让我在紧张的学习生活压力中得到放松,可以发泄自己的坏情绪,带来愉悦 ,放松。在闲暇时间里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会感到很幸福。”,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对“休闲”的功能作用方面只有积极方面的认识,还没有意识到“休闲”也包括沉迷游戏等不良的休闲方式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影响。除此之外,在访谈中,被访谈者几乎一致认为“劳逸结合”的方式更令人舒服,他们纷纷表示“当然是劳逸结合更让人舒服咯,太过休闲会让人懒惰生活也无所事事”、“劳逸结合效率更高,但是要注意闲暇休息的时间和次数,不能过于放松。”、“劳逸结合比较好,放松大脑更有力气学习工作”、“在我看来,劳逸结合更令人舒服,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并不总是精神饱满,持续的忙碌不利于良好工作、学习的进行,只会事倍功半,人也是极其疲惫,长此以往,会进入恶性循环。而劳逸结合,会让我们在工作劳累时得以放松,良好的休息才更有利于后续工作的进行,让人时刻保持精神抖擞。良好的工作状态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更有甚者表示“一直‘休闲’,活着有什么意思,等死吗?一直‘忙碌’,干嘛要活着,赶着去死吗?回头再说,休闲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如果非要把休闲和忙碌对立来看,那么它所带来的和忙碌带来的是一样的,虚点讲,是活着的感觉――欣喜也好,悲伤也罢。最后,闲暇时间什么感觉。讲真,这个也不好回答。如上所言,休闲带来的有欣喜有悲伤,自然还有不喜不悲之感。倘若非要说出一二,那感觉便要么惘然若失,茫然不知所踪;要么就是欣喜有余,阳光普照。”。在他们的回答中,可以了解到被访谈者在对“劳逸结合”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初步认识,但是仍然只是停留在对自身情感的一定程度的把握上,尚未系统,不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三、大学生闲暇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访谈记录中可以发现参与的访谈者主要存在这三大方面的问题:

(一)闲暇时间概念不清楚,不会计算。参与访谈的大学生大多对闲暇的概念模糊不清,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大约有3到6小时的时间。在对休闲理解方面,有些同学会单方面的认识闲暇时间是指除上课外的休闲时间,甚至有同学认为睡觉时间也属于休闲时间,从而就会导致时间计算上存在错误现象;

(二)利用不当,出现不良休闲的导向。在访谈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休闲时间内选择的方式是一些读书、运动等健康的休闲方式,但是不难发现也有看电视剧、玩电子(电脑)游戏等休闲方式,这种休闲方式如果能够分配以适当的时间,依然是一种积极的休闲方式,可以缓解我们的生活压力,愉悦身心。但是如果不能把握到合适的时间,过度沉迷于游戏等虚拟世界中就有可能发展为消极休闲,对我们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

(三)对休闲功能的认识太片面等问题。在访谈中不难发现,在大多数学生的潜意识里,几乎只是一致认识到积极休闲的放松心情和缓解压力的功能,而忽视了休闲对个人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等其它方面的功能,并且也没意识到,如果休闲不当,就会产生消极休闲,更没有意识到消极休闲的不良影响。

四、大学生闲暇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访谈结果的分析以及根据当今大学生的现状了解之后可以得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大约可划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自身的主观原因,另一方面是学校方面的客观原因。

(一)主观原因是大学生本身对自己的人生规划目标不清楚,不能确立一个合适的明确的目标奋斗,甚至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去完善人生。很多大学生远离家乡,刚上大学,会有许多的不适应。大学的学习课程与教育氛围与小学初高中的教育模式不同,很多大学生在身体与心理上都表现出了无所适从,从而不能建立一个合理的目标理念来学习生活。

(二)客观上没有经过闲暇类课程的系统学习,对休闲教育不甚了了,不能正确地认识“什么是休闲”“为什么休闲”“怎么休闲”,所以会导致出现在休闲生活中存在严重的配置不合理问题。

五、引导大学生进行闲暇优化配置的对策

(一)模仿周边生活计划精致的人,通过模仿来建立自己大致的生活时间结构。这种方式较适合对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大学生,通过模仿别人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来建立自己的较为合理的生活时间结构,以使自己有一个学习的模板,开始拥有一个良好的闲暇生活。

(二)自身克服不良休闲的意识,培养合适自己的健康的兴趣爱好来丰富自己的闲暇时光。自己主动寻求代替自己不良休闲方式的其他兴趣爱好,在闲暇时间里学会适应良好的闲暇架构,真正做到劳逸结合,健康娱乐。

(三)学习休闲学类课程。首先争取学校开设一些休闲学课程,引导大学生们正确认识休闲,学会进行闲暇优化配置。如果学校目前没有条件开设此类课程,大学生们可以阅读休闲方面的书籍,查阅此类知识来获取对休闲的认识。

忙碌的生活会使人疲惫,只有学会休闲才可以更完美的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标,掌好前进路上的舵。愿所有大学生能够通过合理优化配置闲暇来充裕快乐地、健康幸福地度过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

[2]李仲广,《休闲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劳逸结合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 车辆溜逸 防溜体系 铁路 溜逸原因

车辆溜逸是指停留的车辆因自身或外部原因,车辆自动溜走,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车辆便会失去控制,造成严重的事故。车辆溜逸是行车过程中常见的惯性事故,其中引起车辆溜逸的原因包括自然环境、操作人员自身素质、制度及技术不完善,本文根据车辆溜逸原因,提出防止车辆溜逸的具体措施,希望可以为防止车辆溜逸提供参考。

1 车辆溜逸原因

1.1 线路坡度原因

我国《技规》中规定,车站应设在直线、平路的较宽阔处,如果车站必须设在坡道上,那么坡度不得超过1.5‰。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线路未及时进行整道处理,实际的坡度超过1.5‰。在坡度超过规定数值的线路上,车辆会因为摩擦阻力变小,从而发生自动溜逸,造成车辆溜逸事故。

1.2 自然环境原因

造成车辆溜逸事故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指大风导致的车辆溜逸,停留车辆在大风作用下,会受到气动推力,当风的推力与线路坡度的合力大于车辆自身的制动力时,车辆就会发生溜逸,给行车造成危害。

1.3 工作人员工作素质

(1)对行车进行操作时,没有采取防溜措施。挂车时,没有采取防溜措施或者因为提前撤除防溜设施,导致车组间冲撞、钩位不正等原因造成车辆溜逸;摘车时,在车辆没有停稳时提钩,或者在提钩前没有提前采取防溜措施,导致在线路坡度上的提留车辆溜逸;推送车辆时,没有提前确认行车状态,造成车组顺坡溜逸。(2)工作人员违章作业,造成车辆溜逸。违反调车作业中的规定,擅自对列车进行溜放作业;在上坡方向对列车进行调车;完成调车作业时没有采取防溜措施。(3)工作人员不重视防溜措施,工作人员在工作时,由于时间紧过分重视效率、忽略了行车安全,不重视采取的防溜措施,造成车辆的溜逸。(4)上级领导不重视防溜措施,由于中间站的领导不重视防溜措施,加上技术薄弱,防溜制度不完善,极易引起车辆溜逸。

2 中间站防溜主要措施

2.1 防溜体系及关键措施

(1)制定防溜动态体系,通过动态体系,不断循环和完善,最终达到中间站车辆的防溜的目的,从而减少车辆溜逸事故的发生,如图1所示。(2)配备足够的防溜器具,并严格执行防溜器具的制度,对器具进行编号、使用时、使用后以及存放都进行编号操作。(3)对于在中间站停留的车辆,要对行车进行连挂操作,将两端的制动机拧紧,以铁鞋进行固定,若不能进行连挂操作时,应及时采取防溜措施。(4)在中间站进行调车工作时,应保证先进行防溜措施、然后再进行摘车、挂车、撤溜等工作。(见图1)

2.2 思想、技术、制度相结合进行防溜工作

(1) 从干部到职工,从专业操作人员到普通操作人员都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列车防溜工作,各级干部要加强对防溜工作的管理,对严格执行防溜工作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对未执行防溜工作造成溜逸事故的工作人员进行惩罚,激励工作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2)加强技术管理,完善列车管理软件,强化防溜工作,保证各机组之间的联控;同时加大对防溜设备的投入,采用先进的防溜器具,保证先进的硬件设备在防溜工作中的使用。(3)对中间站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防止溜逸事故的发生。(4)根据中间站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同时完善上岗制度。

3 主要站的车辆防溜措施

3.1 利用网络联控防止车辆的静态溜逸

(1)联劳单位之间进行联控,放风制动工作人员提前上岗,等试风工作人员完成试风工作,再进行放风作业,从而可以防止因为分钩或者缓解挫钩造成列车溜逸。(2)联劳车间之间进行联控,加强调车组人员与商检人员之间的联系,从而时刻掌握到达列车的状态,利于发生事故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商检人员要及时上岗工作,认真检查车列,以便及时发现车辆溜逸现象。(3)调车作业各工作小组进行监控,上一道工序要对下一道工序负责,下一道工序的工作人员对上一道工序进行检查,各工序之间进行监控,保证调车作业的顺利进行。(4)对关键人、关键列车、关键线路、关键事件进行重点检查、监控,保证各工序小组间的联控。

通过以上四个联控线形成的闭合网络,有效的保证列车从进站到解体得到控制,防止列车的静态溜逸。

3.2 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列车的动态溜逸

(1)列车解体作业时,要保证到场防护工作人员到位、试拉到位,确认作业车连挂状态,确认试拉信号的良好性。(2)进行调车工作时,要确保防护工作人员到位才能进行动车、甩车工作,没有采取防溜措施不可以摘机车,试拉信号不好时不进行摘钩工作,停留车辆必须进行手闸防溜,单车、小组车必须采取防溜措施才可以单独停放,手闸工作不良时要挂在其他车辆进行拧闸防溜。(3)接发列车人员要确认车列进线过标和坡道尽头的存车状态,并且要确认进线的列车是否停妥。(4)调车工作要贯彻防溜措施,提前布置防溜要点、安排防溜作业、及时提出有效的防溜措施。

3.3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1)提高工作人员的车辆防溜意识,认真执行防溜工作的各项措施;(2)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通过车辆溜逸事例提高工作人员的警觉性,意识到防溜工作的重要;(3)端正工作态度,要将安全摆在第一位,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求效率;(4)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尤其要重视新上岗、改岗、替班人员的工作能力。

4 结语

车辆溜逸事故在行车事故中占较大的比重,做好车辆防溜工作,才能保证行车的安全,减少不必要的危害。车辆溜逸一般是由于工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不采取相应的防溜措施而引起的,因此要防止车辆溜逸就要求工作人员树立车辆防溜的思想意识,严格执行车辆防溜的规章制度,甩车、停车时要好防溜准备,挂车前检查线路以及试拉信号,保证相关工作人员的联控配合,就可以有效的减少车辆溜逸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田红旗.列车空气动力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