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能力与核心价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心能力与核心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心能力与核心价值

核心能力与核心价值范文1

[关键词] 顾客价值 企业核心能力

一、顾客价值理论

1.顾客价值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顺应市场形势的变化,市场营销新方法层出不穷,从以产品为中心、单纯注重产品质量,到“以顾客为导向”、争取顾客满意与忠诚,直至90年代顾客价值概念的提出;从发展轨迹看,顾客价值是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的历史延续,同时又将市场营销理念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迈克尔・波特认为,竞争优势归根结底产生于企业为顾客所能创造的价值,顾客价值被视为竞争优势的新来源。尽管如此,营销学界对顾客价值的定义仍未统一,不同的学者对顾客价值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具有代表性并有一定影响的定义有:

Zaithaml的定义:顾客所感知到的产品的利得与利失的效用的整体评价。

Gale的定义:顾客价值是对企业的产品的相对价格进行调整后的市场感知力量。

Kotler的定义:顾客价值是总顾客价值与总顾客成本之差。

Woodruff的定义:顾客价值是顾客对特定使用情景下有助于(有碍于)实现自己目标和目的的产品属性、这些属性的实效以及使用的结果所感知的偏好与评价。

虽然这些定义在表面上有些差异,但是没有本质的冲突,顾客价值就是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之间的权衡。

2.顾客价值的特点

概括起来,顾客价值有如下一些特点:

(1)顾客价值的个性化。顾客价值作为一种程度上的心理感受,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

(2)顾客价值的互动性。顾客感知企业及其产品,企业及其产品反过来也会作用和影响顾客的感知和认识。

(3)顾客价值的动态性。顾客对产品或服务所感知到的价值有可能随时改变。

(4)影响顾客价值因素的多样性。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以及价格因素等将对顾客价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核心能力理论是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和哈默尔(Gary Hamel)于1990年在权威性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标志性文章《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来的:企业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企业核心能力一般是指本企业特有的技术、服务、管理方面的能力,包括有号召力的品牌、强大的R&D团队、提高附加值的服务以及内部激发团队精神的管理模式等。

对核心能力的识别,Prahalad和Hamel提出三项检验:核心能力应该提供通向多种多样市场的潜在通道;核心能力应该能够创造顾客看重的价值;核心能力是难以模仿的。此外,核心能力具有异质性、价值性、延展性、难以模仿性、路径依赖性以及动态性等特征。

三、顾客价值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关系

1.顾客价值是构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点

一个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可以利用所谓的“稀缺资源”创造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的无限欲望,所以企业能够存在的先决条件是市场上有需求的支持。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种能为企业进入各类市场提供潜在机会、能够借助最终产品为所认定的顾客利益做出贡献而且不易为竞争对手所模仿的能力。正如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所言,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只有满足消费者的种种欲望和需求,社会才会把创造财富的资源交给企业。核心能力不仅来自于它在核心技术、研发团队、营销网络、企业文化等方面做得比竞争对手更出色,更在于它能为顾客提供多少价值。如何将资源最大程度地有效地转化为顾客价值,这将使企业构筑核心能力的基点。

2.企业核心能力是实现顾客价值的平台

企业是否能够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主要依赖于企业自身拥有的核心能力。企业只有拥有了核心能力,才能为顾客提供更持久的顾客价值。如果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不强或者在经营的时候能够被竞争对手轻易模仿产品或被其他企业取代,那么该企业所服务的目标市场顾客也会被竞争对手轻易所吸引,这样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就不复存在,只有在企业具有核心能力时,在这个平台上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价值,企业才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

3.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维系长期发展的保障

企业核心能力具有价值优越性、不可交易性以及难以替代性等特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企业的核心能力具有企业自身的特色,这种核心能力既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取得,也难以受到替代品威胁。正是由于企业核心能力具有以上特征,当企业创造了一个潜在的顾客消费群体或者新兴市场后,可以试图给进入企业创建的新兴市场与之争夺顾客群体的竞争对手制造不易进入的市场壁垒,特别是核心能力的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日益增加企业的专业性资产、隐性的不可模仿性知识,可以为企业在所创造的顾客群体、细分目标市场和新兴市场中对竞争对手进行积极的战略防御提供持续可靠的技术能力保障。

四、构建基于顾客价值的核心能力

1.顾客价值定位

要建立起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核心能力,找出顾客价值所在是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弄清楚顾客关注的是什么?这不是企业想象出来的,而应该是顾客心目中他们认为最满意的东西。因此,要找出对顾客来说最重要的价值领域是什么,还要考虑价值领域受哪些因素影响。比如,顾客关注的价值包括质量、价格、方便程度或是三者兼而有之?品牌由哪些因素组成?公司目前所采取的行动如何影响产品和服务在顾客心目中的价值?

2.合理配置资源

企业在对目标顾客价值进行定位后,必须整合企业的有形与无形资源、企业资源与社会资源来保障顾客价值的实现或顾客价值的提升。企业必须设计出一个决策框架,使有限的资源能过按照使顾客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方式来有效配置。同时,企业还应努力寻求运用协作资源的可能性,以充分利用外部获得的非关键性资源。研究表明,高绩效的公司往往十分重视自己拥有并培养那些构成核心的资源与能力,以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他们将好钢用在刀刃上,而将非关键性的资源配置转移到企业外部。

3.基于顾客价值的业务重组

企业的使命是为顾客创造价值,而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手段就是进行业务流程管理。如何对业务流程进行协调管理,动态地满足客户需要,已成为企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业务流程管理的核心是流程重组,即对企业战略、增值运营流程以及支撑它们的系统、政策、组织和结构的快速、彻底、急剧的重组,以达到工作流程和生产力的最优化。对关键业务流程,如营销和研发,我们要立足于企业内部流程的重组;对次要的业务流程或企业不具备优势的业务流程,我们可以通过业务外包或是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方式来突破企业的发展瓶颈实现资源的扩张,实现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节约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

4.组织革新

企业的组织要素通常包括组织结构、政策与文化,这些因素在市场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如果不相应变革,往往会成为企业维系与发展市场的有机联系的机能障碍。传统的“命令―控制”式企业组织的致命弱点是阻碍市场知识的积累及其在组织内部的变化对其组织结构和政策进行革新。与此同时,也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要树立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理念,建立内部员工的培训和交流体系。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管理顾客价值和重塑企业文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夏方欣:顾客价值与企业核心竞争力[J].价值工程,2006(11)

[2]熊百妹: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营销组织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8)

[3]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等译:营销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吴雪梅: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特征界定[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5]童煜甘碧群:构建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核心能力[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2)

[6]刘宇: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现代商业,2007(21)

核心能力与核心价值范文2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知识管理能力;耦合;评价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201209)。

作者简介:陈恒(197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技术创新、跨国公司管理研究;徐睿姝(198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技术创新及国际化经营研究;付振通(1987-),男,山东平度人,管理学博士,现就职于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知识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1-0101-06收稿日期:2013-03-13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关系分析(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Leonard-Barton(1992)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技术系统能力、管理系统能力和组织价值观的统一体。魏江等(1998)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为实现企业创新战略由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耦合构成的系统整体功能。陈劲等(2003)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有效激活、整合、创造和实现知识价值的能力。白俊红等(2008)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创新各个子过程能力有效协同而表现出的一项综合能力。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贯穿于市场需求分析、技术创新构思分析、研究开发、产品商品化等企业技术创新全过程并为企业创新战略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服务的一系列综合特性与能力的集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由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合作创新能力构成(林筠 等,2011)。其中,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由技术创新投入能力、设计能力、生产能力、高技术产业化能力和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构成(刘辉群 等,2007);技术合作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则包括企业间技术合作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

(二)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Chuang(2004)认为知识管理能力是组织创造、存储、传递和应用知识资源,将知识资源与企业其他资源整合并优化配置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能力。蒋天颖等(2012)将知识管理能力界定为协调各种知识管理行为、整合组织内外部各种知识的能力。总结前人的研究发现,知识管理能力本质上是对知识资源的整合、协调与利用能力,体现在组织各项知识管理行为中,目标是增强组织竞争力。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认为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由知识基础设施能力、知识管理过程能力、知识学习能力和知识资产合作能力等要素构成。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关系

耦合关系成立的基本前提是耦合各方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通过耦合作用导致自身属性以及系统合体属性发生被缩小或放大的变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是企业能力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知识管理能力通过优化企业知识库与知识网络,为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知识支持与动力;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力又为知识管理能力提供知识反哺,通过知识创造产生知识增量,补充企业知识库、拓展知识网络,促进知识创造、流动、扩散和应用等。二者的协调发展产生协同效应,实现企业价值创造并推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我们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如图1所示)。

1.耦合器

基于物理学的思维方式,系统耦合关系的成立必须具备类似于电路耦合中的公共阻抗这样的“耦合器”(刘希宋 等,2006)。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耦合关系成立的“耦合器”为企业的知识资源,表现形式为企业知识库。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以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为基础,把握市场需求变化与技术发展趋势,通过对内外部知识的整合与利用,激发技术创新潜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以知识作为基本管理对象,通过数据库、知识地图、知识管理平台等技术工具与管理手段的运用,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与管理流程,通过知识获取、存储、共享、应用,实现知识资源在企业内部的有效转移、流动、扩散与增值,推动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因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均以知识作为根本要素,通过企业知识库建立互动耦合关系。

2.耦合关系作用过程

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过程分析,二者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不论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还是合作技术创新,都需要建立起企业各部门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结与网络,实现有效的信息、技术、知识及其他资源的交流。这种基于网络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基于知识网络的互动,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提升的影响作用明显。

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源源不断地获取内外部知识资源,而知识获取则以企业知识网络为基本传递途径。良好的知识管理能力有利于更好地传递、整合、分享、积累和应用知识。知识基础设施能力、知识管理过程能力、知识学习能力、知识资产合作能力影响着知识网络的完备性、通畅性以及企业所处的网络位置,决定着知识网络运作、信息和知识交流的质量与效率,从而必然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的获取与传递,进而促进或制约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需要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与完善知识库与知识网络,创造有利于知识流动、学习与创新的环境。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合作创新能力作为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影响并制约着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加快企业技术革新步伐,使知识的价值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充分体现,激励企业进一步加强知识管理活动,从而有利于新的知识管理理念、技术和知识的引进;同时,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技术自主创新活动伴生的阶段性成果、最终成果以技术或知识的“内生性增长”以及技术合作创新活动中知识的“外生性增长”来增加组织知识存量,并通过各种正式及非正式的途径,使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经验与技术诀窍得以传递、流动和扩散,形成新的知识库和知识网络,优化企业知识资源配置,对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产生正反馈作用,推动企业知识基础设施能力、知识管理过程能力、知识学习能力及知识资产合作能力的提高。

3.耦合目标

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获取既依赖于独特的、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资源条件,又离不开对外部环境的动态适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其共同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将会使企业挖掘和提炼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方法、诀窍、工具、设计方案等,这些技术创新产出通过在企业内部的共享、转移、扩散与集成,形成企业特有的知识资源优势。知识管理能力反映企业对知识资源、知识流程、知识学习、知识合作与创新的系统管理水平,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为外部知识内部化、隐性知识显性化、零散知识体系化提供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使企业有效获取外部环境中的新知识,推动企业内部知识的消化、吸收、共享、集成与创新,增加企业知识存量,完善企业知识体系,实现知识资源在企业内的高效流动与有效供给。通过企业技术创新不断产出的非标准化的知识,经过知识管理流程后转化为标准化知识,并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反哺。在这一循环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螺旋提升,形成并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在知识、知识网络以及知识流等要素的共同引导和驱动下,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生协同与放大效应,不仅实现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自我价值创造与价值增长,并且共同推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耦合评价模型的构建根据协同学相关理论,决定、引导和驱使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根本变量为系统的序参量,而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及协同发展程度即耦合协调度构成系统由无序向有序演变的机理。本文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同发展程度定义为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协调度,它的大小反映二者耦合关系的作用强度和对耦合系统的贡献程度。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遵循科学性、层次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我们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耦合关系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了量表,如表1所示。

(二)耦合评价模型

本文借鉴郝生宾等(2009)的研究,依据前文耦合关系分析,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耦合评价模型,包括功效函数、耦合度函数和耦合协调度函数3个步骤。

1.功效函数构建

功效函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对耦合系统有序发展的功效贡献程度的大小。设变量wi(i=1,2,…,m)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相互耦合形成耦合系统的序参量,wij为第i个序参量的第j(j=1,2,…,n)个指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耦合系统的贡献大小, yij为第i个序参量的第j个指标的值。Cij和Dij分别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耦合系统稳定状态时序参量的上、下限值。功效系数计算公式如(1)、(2)所示。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收集

本文以HAIG企业为实证分析对象。HAIG是以航空发动机、传动系统及部件、铝镁合金铸造和模具等为核心产品的高科技装备制造业企业,它走出了一条由修理、仿制、改型到自主设计研发的自主创新道路,技术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是我国航空工业支柱企业之一。在生产经营过程中,HAIG不断引进先进的设计模式,建设航空产品研发知识库,完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因此,本文选取HAIG进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耦合协调度评价实证分析,既有利于发现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也利于通过标杆企业评价,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与启示。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制作李克特(Likert scale)1~5分制调查量表,1~5分依次表示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一般同意、比较同意和完全同意。我们采取随机分层抽样方法,向HAIG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发放问卷进行调研。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7份,问卷有效率为89.17%。

(二)结果分析

从以上结果可知,HAIG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序参量值均超过0.5,说明二者对系统耦合的贡献程度均较高,但目前与技术创新能力相比,知识管理能力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相对较小。通过对评价指标贡献度的分析可知,决定HAIG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耦合的主要指标(数值大于或等于0.5)依次为产学研合作能力、高技术产业化能力、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上合作能力、设计能力、生产能力、知识基础设施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其中,产学研合作能力、高技术产业化能力、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上合作能力、设计能力、生产能力等都大于0.6,表明HAIG企业十分重视技术创新,投入大量的经费、人员及设施设备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及生产技术改造,并通过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其他企业的技术交流合作,有效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互动耦合。知识管理过程能力、知识学习能力和知识资产合作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耦合的贡献度不明显,表明HAIG企业虽然加强了知识基础设施建设,但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尚不完善,知识网络建设滞后,尚未形成有效的组织知识学习机制、共享合作机制和知识获取、存储、转移、消化及应用流程。知识资产合作能力对耦合系统的功效贡献仅为0.4801,表明HAIG企业知识资产合作能力明显较弱,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以及企业创新与发展的作用相对其他能力不明显。为了有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耦合互动,HAIG企业应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体系,推动知识流动与创新应用,将知识管理活动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相融合,实现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良性互动发展。

二,根据耦合度函数,计算得出HAIG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度Cm=0.4963。参照判别标准,Cm落在区间(0.3,0.7)内,表明HAIG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处于中等耦合状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知识管理能力的作用、知识管理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凸显和发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匹配程度还有待提高。

三,将计算得出的w1、w2值及其权重α1、α2带入公式F=α1w1+α2w2,计算得出HAIG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综合调和指数值为0.5836。根据耦合协调度函数Z=Cm×F,计算得出HAIG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协调度Z=0.5382。参照判别标准,Z数值落在区间(0.4,0.6)内,表明HAIG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处于中度协调耦合状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序参量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还有待提高,耦合系统的整体协同效应还不够明显。因此,HAIG企业应统筹兼顾,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与实施方案,从战略层面推动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协调发展,形成协调耦合效应,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四、结束语

本文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构建双方的耦合关系评价模型,并使用调研数据对已构建的耦合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使耦合评价模型具有可操作性,为企业管理人员正确评价和监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由于数据的难获得性和时滞性,本文只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对已构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耦合评价模型进行较为系统的实证评价。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选取多行业内的企业为对象,对已构建的耦合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对结果加以比较。

参考文献:

白俊红,江可申,李婧,等.2008.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与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软科学(3):108-114.

陈劲,宋建元. 2003.解读研发:企业研发模式精要・实证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郝生宾,于渤,吴伟伟. 2009.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的耦合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研究(2):251-255.

蒋天颖,雷剑.2012.学习导向、知识管理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J\].科研管理(3):56-64.

林筠,刘伟,李随成. 2011.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1):35-44.

刘辉群,白玲. 2007.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1):101-106.

刘希宋,张长涛,张倩.2006.知识管理与产品创新人才管理耦合机理与对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魏江,寒午.1998.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与核心能力的关联\[J\].科研管理(6):13-17.

徐玉莲,王玉冬,林艳.2011.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2):116-122.

CHUANG Shuhui.2004.A resource based perspectiv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7(3): 459-465.

核心能力与核心价值范文3

1 对职中中学体育教学的反思

1)现在有许多学生酷爱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尤其是女生中这种情况较多,这与我们现行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有直接关系。传统体育教学重竞技,重技术,重教法,重运动成绩,教法简单,评价单一,往往是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整齐划一地被动练习,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沉闷和压抑。"要我学,要我练",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法,忽视了学生学法的研究及人体存在差异的基本规律,不管学生的先天差异如何,学生的练习项目、次数、难度、标准都必须一样,习惯于"一刀切”挫伤了不少学生的积极性。严重忽视对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动技术、技能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师的中心地位。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考什么内容,就学什么内容,把体育锻炼当作短期行为,只要最终考试能顺利通过便完事。教学中忽视长远效益,忽视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忽视心理、社会两个领域素质的培养,没有把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彻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热衷于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成绩,或过分强调"达标"的体育项目检测,导致了本来是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手段的体育,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

2) 对2007、2008、2009届本校职中约二千余名毕业生走上社会实际情况调查看,约80%的学生尚不会自主锻炼身体,也不会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因为缺乏必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很少会欣赏体育比赛,按体育能力而言,不少人还是"体育盲",结束学校生活等于结束体育生活,甚至,从此与体育无缘。

2 体育能力培养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2.1体育能力则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根据职中学生年龄特点,体育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教师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服从于目标,服务于目标,教学手段上注重引导、激发与调节、控制,在不断改进和革新中做到多样化、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激发学生内在力,使自觉参与主动投入,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感受喜悦,促使能力的形成,巩固并发展。

2.2 国家教育部新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关注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强调终身教育,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随着体育功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行为的变化而产生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体育需求的日益高涨,科学锻炼、终身受益,已形成一股社会体育的新潮流。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着眼未来,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根据终身体育的思想和学校体育现状,强化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2.3 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也就是将学生的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方式,拓宽了学校体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在培养学生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发展体育特长,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3 职中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途径

3.1 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当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时,不仅会经常注意有关体育信息,自觉学习体育知识,观看体育比赛,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兴趣开始是要靠培养的,而且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即"有趣、乐趣、志趣",一环紧扣一环。例如当一个小孩受家庭、学校的感染,经常看羽毛球赛,就觉得很好玩,自己玩的很开心,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就会有理想参加比赛,为班、为校争光。另外新课程标准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将课程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师根据目标去选择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开展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体育教师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终身受益。教学中可以精选适宜学生五个学习领域的内容;终身体育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兴趣的内容;实用体育、民族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体育的内容,如: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等。还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以科学精选的新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时,首先要找出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原因,并针对他们心理活动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教学手段,有的放矢地去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合作探究的精神,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由感兴趣到有乐趣,并逐渐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核心能力与核心价值范文4

关键词:职业发展;核心能力;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98-02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2007届高职毕业生进行的三年后就业调查跟踪研究报告,高职毕业生职业发展表现为:薪资涨幅比例较本科生低,专业对口率较本科生低,工作稳定性较本科生低,离职率高于本科生。因此,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水平,我们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须重视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相结合。

一、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解读

目前,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概念还没有被系统的提出,2013年1月笔者在中国知网键入“核心能力”、“高职”和“职业发展”三个关键词,得到的搜索结果为9条,其中大部分是围绕“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而展开的就某一个具体专业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探讨。笔者又键入“职业核心能力”和“高职”两个关键词,得到的搜索结果为207条,其中大多数文章(约170篇)是围绕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技能鉴定中心提出的项职业核心能力展开的讨论,即与人交流、数字运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和外语应用。而这八项能力具有通识性特点。笔者认为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不仅强调这些通识能力,还应当包括从事各专项职业的专业能力,基于此,本文所提出的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应当包括三方面内容:

1.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专业技能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这三方面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具备了这三个方面能力,才能够在某个具体岗位上立足。

2.专业发展能力。包括专业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英语能力,职业规划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是学生在岗位立足的基础上实现晋升的关键。

3.人文素质。包括伦理道德、法律观、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人文素质是学生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二、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1.方法选择。本文主要运用Delphi法构建评价指标。Delphi法又名专家意见法,是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填写问卷,以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在预测过程中,专家彼此互不相识、互不往来,各位专家能真正充分地发表自己的预测意见。专家人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当人数接近15人时,再增加人数对提高咨询结果精度作用不大。有研究认为所选专家一般不超过50人。鉴于网络信息传递速度较快,本文主要采用Email形式发送问卷,问卷主要发给不同类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为了避免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干扰和保证有效问卷数量,笔者发送问卷100份。

2.评价指标的初步选择。笔者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初步筛选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1个。

3.专家第一轮咨询。根据初步筛选的指标制作问卷,首先向专家简要介绍本问卷的研究目的和任务。其次,专家填写调查问卷包括填表说明、备选指标、指标重要性程度(其中1表示最重要,2很重要,3表示中等重要,4表示不重要,5表示很不重要)、修改意见、专家基本情况5个部分。形成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问卷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1个。分别是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专业技能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三个二级指标)、专业发展能力(包括专业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英语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五个二级指标)、人文素质(包括伦理道德和法律观、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三个二级指标)

4.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分析。本次共发放问卷100份(主要是以email形式发给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收回有效问卷22份(没有回复、漏填、错误填写的均视为无效问卷)。关于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如下:①关于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内容的修改。收回的有效问卷中有11份提到(或表达的意思与此相近)把专业态度改为职业态度,其中有6份提出(或表达意思与此相近)把伦理道德和法律观改为职业道德或责任心,并认为可以和职业态度合并。有9份提出(或表达的意思与此相近)一级指标人文素质的表述不够准确,并提出可改为社会能力。有13份提出实践能力可改为操作执行能力。②关于指标补充。有13份问卷提出一级指标专业发展能力下还应当增加创新能力二级指标。有9份问卷提出应该增加抗压能力,有13份提出应该增加自控能力,还有18份提出应该增加执行能力。③Spss13.0统计学分析各指标评价结果的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变异系数说明专家对某一指标重要性的波动程度,变异系数越小说明专家对某一指标的协调程度越高。本次分析结果的变异系数均在0.1~0.2之间,并且专家对专业态度指标的变异系数最小,即专家一致认为专业态度是决定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即Kendall W系数。W的取值范围为O~1,W越大,表示协调程度越好,本次问卷的Kendall’W系数为0.867,经检验后具有显著性,结果可取。

5.第二轮专家咨询及结果分析。经过第一轮的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判定指标的整体架构基本得到专家的认可,但是具体某一些指标的表述还需要做进一步的修改并且需要增加一些指标。因此,在采纳第一轮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修改了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人文素质”改为“社会能力”;二级指标“实践能力”改为“专业操作和执行能力”,“专业态度”改为“职业态度”,“伦理道德和法律观”改为“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增加二级指标“创新能力”、“抗压能力”和“自控能力”。修改后的指标体系如表1。

通过两轮的专家意见调查与反馈,本文最终形成了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模型,该模型可用于评价高职学生基于职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为高职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测评工具。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

[2]杨数雄.大学生职业发展意识培育研究[D].硕士论文,2010,(3).

[3]贾育秦,王培霞.高职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4,(2).

核心能力与核心价值范文5

[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 核心能力 知识价值链模型

[分类号]C93

1 引言

“核心能力”一词是美国著名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英国著名学者哈梅尔(Gary Hamel)首次提出的,对企业来说是积累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而形成的具有企业特性的专长(主要指技术专长)。高校科研团队核心能力的研究,对科研团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维持竞争优势,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专业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如何提升高校科研团队的核心能力,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已经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构成要素,如何构建自身知识价值链成为目前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维持核心能力进而实现价值增值的新研究热点。自Mathieu Weggeman于1997年首次提出知识价值链之后,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构建了知识价值链模型。国内学者大多是仿照迈克・波特的价值链构建知识价值链。国外一些学者围绕知识的活动过程,认为知识价值链模型主要包括知识识别、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保护、知识传播、知识精炼、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等。知识管理实践中有一学派认为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存在一种价值链关系,并从此种思想出发建立了包含两个主要的活动集和7个主要步骤的知识价值链。Yeong―Long Chen等则综合各种理论和方法建立了知识价值链模型。

但目前的知识价值链几乎都是针对企业知识管理要求提出的,并没有将知识价值链引入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研究中。本文将构建高校科研团队知识价值链模型,以提升高校科研团队的核心能力,从而为提高高校科研团队的竞争力提供对策。

2 高校科研团队核心能力与知识价值链的特征和关系

2.1 高校科研团队核心能力的特征

与企业的核心能力相同,高校科研团队的核心能力也具有价值性、延展性、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性以及长期性。价值性是高校科研团队创造核心价值的基础,是核心能力的首要特征。延展性使核心能力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横向上看,核心能力的形成可以在相关领域衍生出许多有竞争力的学术成果,为高校科研团队带来规模优势;纵向上看,核心能力能够沿着高校科研团队活动价值链将其能量持续扩展到各个节点上。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性表明核心能力是高校科研团队特有的、不会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此外,核心能力是高校科研团队经过长期知识创新活动积累下来的,具有长期性。

因高校科研团队是知识密集型组织,其核心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具有途径依赖性且不易为外界获取的知识体系。因此,高校科研团队的核心能力还具有知识的稀缺性、专用性、无形性的特点。高校科研团队通过知识积累与知识创新形成的核心能力具有稀缺性,竞争对手模仿或获取需要知识转移成本。由于高校科研团队往往在特定专业及领域开展相关研究,其核心能力仅对相关专业和领域的研究机构具有专用性,对其他类型的企业或团体并不适用。知识创造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核心能力与高校科研团队拥有的知识资本一样,具有无形性。

2.2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价值链的特征

2.2.1 知识创新是灵魂 高校科研团队的主要任务就是知识的创新与创造,知识创新的能力是团队学术成就的主要来源。持续的知识创新会增强团队的核心能力,从而实现团队价值的增值。

2.2.2 分析对象是知识流和价值流 整个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价值链实际上是知识流和价值流相互渗透结合而成的。通过对价值流与知识流的分析,高校科研团队能够更明确其知识链与价值链,确定核心能力,并通过协调与整合,充分发挥核心能力,形成竞争优势。

2.2.3 以分析知识的价值为手段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价值链中,价值增值过程实质上是知识价值的转化与传递过程。通过深入分析知识创新的价值增值机理与实现过程、知识向价值的转化机理与实现过程,高校科研团队可以识别对团队价值增值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存量与知识结构,对团队的知识存量区别对待、重点发展,从而达到提升核心能力的目标。

2.2.4 以提升核心能力和价值增值为最终目标 运用知识价值链进行分析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对知识流和价值流的分析,寻找高校科研团队知识活动过程中的团队核心能力,以寻找提升团队核心能力和实现团队价值增值的对策。

2.3 核心能力与知识价值链的关系

在分析高校科研团队知识价值链的过程中,能够识别团队核心能力,是因为知识价值链与核心能力具有以下关系:

2.3.1 构建知识价值链的目标是提升核心能力 在高校科研团队,不同的活动对团队价值的增值和核心能力有不同的作用程度。因此,高校科研团队应以提升核心能力为导向,重点发展有利竞争的团队活动,而这正是知识价值链的构建目标。在知识价值链构建中,要形成以一个或若干关键环节为主导、能对各种要素不断进行有机整合的机制,这种整合机制不但表现为关键能力、有效能力的集中,而且表现为对落后、无关紧要的机制、因素、程序和职能的消除,并由此产生集成放大效应。由此能够通过知识价值链的构建识别和提升核心能力。

2.3.2 知识价值链是提升核心能力的基础 知识价值链能够有效地消除重复、不确定性,创造竞争的成本优势;通过优化知识价值链上成员的组合,能够创造竞争的时间和空间优势;通过知识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培育高校科研团队的关键环节,并找出团队非核心环节。

3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价值链模型和核心能力分析

3.1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价值链模型

本文将Yeong―Long chen构建的知识价值链与高校科研团队知识活动的特点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目前高校科研团队面临的问题和高校科研团队的主要评价指标,并根据上文高校科研团队核心能力的特征,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高校科研团队知识价值链: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价值链分为三个部分:输入知识、知识分享与创新、输出价值。经过知识价值链,知识链输入的知识流向知识价值链的下游传递并向上游反馈,同时知识分享和创新活动产生了相应的价值增值,伴随价值链形成价值流向下游传递,使输入的知识价值增值。

高校科研团队输入的知识包括团队成员的个人知识以及团队资源的外部知识。高校科研团队中每个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知识背景各不相同,在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团队可以获得的外部知识与在团队文化的影响下输

入的知识,经过群化、外化、融合、内化,实现知识的共享、知识创新以及团队的学术成就和声誉的提升。在高校科研团队中,知识群化表现为团队成员间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导师在带学生的过程中,学生受到导师多年的科研经验积累和学术研究方法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导师的某些隐性知识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知识内化表现为团队的各个成员通过阅读以往的研究文献或阅读专业书籍等方式将显性知识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知识外化表现为团队成员通过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将隐性知识用显性的概念和语言表达出来;知识融合表现为显性知识之间的融合,知识进一步系统化。

在知识价值链的流动过程中,高校科研团队的核心能力不断提升。

3.2 高校科研团队核心能力的测量

由上文构建的高校科研团队知识价值链模型得知,随着高校科研团队知识价值链的逐步推进,高校科研团队的核心能力随之不断提升。然而,高校科研团队知识价值链上输入知识、知识共享与创新环节的因素以及高校科研团队核心能力都是很抽象的,如何将高校科研团队知识价值链环节上的隐性因素显性化以衡量高校科研团队的核心能力呢?结合以往的研究,笔者认为,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的个人知识是由团队成员拥有的,通过对团队成员的衡量可以反映团队成员个人知识情况;考察高校科研团队自身拥有及可利用的团队资源,可以衡量高校科研团队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高校科研团队在知识的群化、外化、融合、内化的循环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新,而这一系列的循环过程要在健全的团队制度和宽松自由的优秀团队文化下得以实现。因此,团队制度和执行情况、团队文化可以衡量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与创新能力。综上所述,本文采用团队成员、团队学术成就、团队拥有的资源、团队的制度以及执行情况、团队文化几个方面来测量高校科研团队的核心能力。

3.2.1 团队成员 核心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高校科研团队的成员包括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和一般科研人员。科研骨干主要是高校中的中青年教师。一般科研人员包括在校博士生、硕士生以及部分本科生。

由自组织理论可知,任何事物在形成的过程中,都有一个核心的因素在起作用。高校科研团队也不例外,科研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就是这个核心因素。学术带头人是其核心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学术带头人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在研究领域中具有较高的威望。他们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综合国家方针政策以及学科发展动态及趋势,为团队的科研创新指明正确的方向,制定具有团队特色的战略目标。当然,作为高校科研团队的“领头羊”和核心力量,学术带头人还具有良好的团队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对团队的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也起了模范作用。

由结构功能理论可知,高校科研团队是由各个要素有序地结合起来的系统,这些要素在相互关联中各自发生作用,这些作用的合力,影响团队功能的整体发挥。欲使高校科研团队活动更高效、更富创新性,必须优化其结构。合理的团队结构,可以使不同年龄、研究经验、教育背景、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及研究水平的团队成员相互补充,克服团队单学科知识的局限性,扬长避短,结合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发挥出团队的整体合力和团队优势,也有利于团队产生新想法,实现新突破。因此,合理的团队结构也是高校科研团队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2.2 团队资源 高校科研团队拥有的资源既有有形资源,也有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经费情况以及团队平台建设情况,后者如重点学科、学位点、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的建设情况。无形资源包括与其他高校科研团队、科研机构、企业以及政府的合作交流情况等。由于资源稀缺性,能否获得团队发展必需的充足资源成为高校科研团队能否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对于获得的相关资源,要采用合理的学术资源配置机制,充分利用高校科研团队拥有的资源,并在获得足够研究经费支持的同时,获取相异于其他团队的外部知识和经验。团队特有的资源获取和分配机制,能使团队形成竞争优势,成为团队竞争的核心能力。

3.2.3 团队制度和执行情况 健全的团队制度是促进团队成员进行知识创造和科研贡献的重要保障。规范的人才引进方式和人才培养机制,能使团队成员有受重视感,能推动成员努力与贡献;合理的激励机制,包括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保障因素以及认可学术成就,规则学术生涯等激励因素,是促进团队成员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制度保障;公平的经费管理机制,有利于消除成员对科研经费分配不公的疑虑,使其更专注于科研工作。

规范的团队管理制度固然重要,更关键的是团队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再周全的规范制度,无人执行或执行力度不够就是一纸空文。理想的情况是,团队制度制定完成后,团队所有成员都能自觉遵守,甚至是“无为而治”。当然,这种团队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存在的。因此,团队执行管理规范制度以及执行的程度,是一个团队的独特之处,更是团队的核心能力。

3.2.4 团队文化 对于知识型的团队成员,相对“硬性管理”来说,也许“软的管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团队文化反映了整个团队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各个团队成员共同的价值目标,对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相互学习、宽松自由、开拓创新的学术研究氛围,相互信任、紧密合作、公平竞争的人际关系氛围,不仅可以使各成员在舒适的环境下增加产出,更能增强团队的内部凝聚力。优秀的团队文化能够激发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与协作以及知识分享、知识转移的内在动力,从而对促进团队成员主动进行知识创新产生积极的作用。

3.2.5 学术成就 一个科研团队核心能力最直接的表现是该团队的学术成就,这是目前评估科研团队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术成就包括该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及数据库发表的论文数、发明的专利数、获得的科研成果奖数以及参加或承办的学术会议、完成的科研项目情况等。丰硕的学术成果是高校科研团队的“金字招牌”,就像企业的“品牌”一样,能够使团队在研究领域享有声誉和盛名,奠定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学术成就是高校科研团队的核心能力,同时,促进团队取得更多的学术成就也是提升团队核心能力的最直接手段。

4 提升高校科研团队核心能力的措施

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提升高校科研团队的核心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上文的分析,笔者提出通过改善高校科研团队核心能力的测量变量来提升高校科研团队核心能力的措施,包括:建立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公平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提高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高校科研团队知识价值链环节中团队成员的个人知识水平;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以提升高校科研团队外部知识利用能力;建立合理的激励创新机制和营造优秀的团队文化,以促进团队成员的个人知识与团

队资源的外部知识共享与创新,最终实现团队学术成就与团队荣誉的双丰收。

4.1 建立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公平的人才培养机制

“竞争的根源在人才”,高校科研团队更是这样。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有利于引入相应科研领域的国内外著名专家指导团队研究方向,吸引大量中青年教师、研究生,壮大团队的科研力量。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注意引进人才的年龄、研究经验、教育背景、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及研究水平等,以保证团队结构的合理性。团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除了引进人才,更要进行人才的培养。在引进人才之后,可以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强化科研团队成员的继续教育,进一步提升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2 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

团队的合作伙伴是团队特有的资源。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流与合作,能够引进新的思想与知识,与别的团队取长补短。高校科研团队要努力从学校走出去,寻找长期合作伙伴,将科研创新与实践相结合,避免“闭门造车”的现象发生。同时,也要定期与其他科研团队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学术讲座。

4.3 建立合理的激励创新机制

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成果主要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的。鼓励团队成员创新,就要制定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创新活动不像一般的劳动,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短期内没有成果。因此,团队在制定激励机制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创新活动的特殊性,在以成果为奖励基础的同时,要定期审查成员的研究进展,对还未有成果但前景良好的研究课题要予以一定的支持,以鼓励团队成员的研究能够继续。

4.4 营造优秀的团队文化

优秀的团队文化才能带来良好的科研氛围。可以通过明确科研团队及其每个成员的目标,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和谐团队成员关系,通过在科研过程中主动磋商、磨合等方式来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学术环境和团队文化。

综上所述,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价值链与核心能力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将高校科研团队与核心能力综合起来构建的高校科研团队知识价值链一核心能力综合模型,如图2所示:

5 结论

核心能力与核心价值范文6

【关键词】学生社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78-01

学生社团是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织成立的,学生社团具有资源型、自主性和非营利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普通学科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为了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选择恰当的方法。为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体系中,使其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使学生社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非常宏大的教育工程,这一工程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教育、情感认同教育、态度养成教育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等内容,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必须结合实践活动,而学生社团则为其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学生社团作为一个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而资源组织起来的团体组织,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可以使学生很容易进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中去。通常情况下,根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将学生社团分为自服务型学生社团和他服务型学生社团,前者的主要作用在于为社团成员自身的发展提供应有的服务,后者的主要作用则是为社团以外的其他人员的发展提供服务。

二、有利于加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

哲学认为,价值认识是价值实践的基础,价值认同和价值态度决定价值实践的方向。积极参与实践,可以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可以实现自我升华,而学校社团则为学生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得到印证和升华,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进而使其树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态度,最终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在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地融入其中,通过这种方式,首先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人文环境,使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以及实际意义有一个确切的认识和感悟,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价值倾向。其次,通过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可以加强社团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交流合作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认知程度,不断提升其使命感,进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每个学生的精神信仰以及核心价值追求,进而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学生社团的建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社团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学生社团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实践战场和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可以使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而且可以指导学生的行为,从而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断提高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能力,这也使得学生社团所具备的优势再一次得到完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宏大而系统的工程,而系统性教育通常会包括理性认知、行为指导、价值培养等,而且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会有不同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推动受教育者由价值理性认识经由价值情感认同最终达至价值信仰和价值行为认同的过程。社会主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理指导其日常行为,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良好的载体,而学生社团则为其提供了可能,可以说,学生社团是一个特殊的课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价值信仰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使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加便捷。在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以及社团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将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效融入其中,随着社团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学生将任何场所和环境都当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场所和针对,通过积极实践和锻炼,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不断提升社会主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