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工程职业规划范例6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职业规划

环境科学与工程职业规划范文1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能力 自我认知 环境评估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 又叫职业生涯设计, 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行综合的分析与权衡,结合社会环境因素, 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二、就业能力的概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步伐的加快,社会对劳动者需求的规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社会对其必要就业能力的需求,如灵活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多种职位要求的基本知识和良好的普通教育,独立而负责任地采取行动的意愿和能力,以及不断寻求改进与人合作的意愿和能力,正在逐步增加,并已经成为其实现就业的关键因素 。

就业能力就个体而言 ,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和能力,同时也触动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过程,其主要的评估标准为潜在的或已经得到的人力资本 ( 知识、生产能力、学习能力 )的广度,以及个人能够调动的支持和帮助力量 ( 社会资本 )的大小和质量。

( 一 )就业能力的定义

H ill age & Po ll a r d认为,就业能力是指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Fugua t e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加拿大会议委员会认为,就业能力是顾主找寻的通用技能、态度和行为。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把就业能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国内学者郑晓明等认为 ,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

( 二 )就业能力的构成

L a w、Wong和 Mobley认为就业能力主要由三个维度组成:第一,个人适应性。 指的是使个人具有就业能力的因素,是人们具有适应性的个体差异,包括积极的自我概念 ( 高水平的职业自尊和内控 )、高职业风险容忍 ( 低职业风险规避和高不确定性容忍 ) 、高学习动机 ( 个人控制和学习愿望 ) ;第二,个体与市场的交互。指的是个体如何呈现就业能力,实现与环境的有效交互作用,包括主动的职业导向、求职自我效能、人力资本 ( 教育、相关经验、职业成功经历 ) ; 第三,职业身份。指的是职业身份的风格、身份描述、身份自我。

瑞士联邦工业大学高等教育中心主任 M • L • 戈德斯密德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归纳出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 5个要素: 1)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 ( 包括韧不拔的毅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自我管理的自主性、灵活的应变能力等 ) ;2)人际关系技巧 ( 即交际能力 、 适应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 );3)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 ( 即具有广博的、综合性、跨学科的知识组合及多元文化的教育背景 ); 4)有效的工作方法 ( 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策划运筹能力、自我管理能力 ); 5)敏锐的、广阔的视野 ( 即具备创业者及企业家精神,能站在全球的角度以多向思维甚至是批判性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问题, 能在世界各地寻求发展,开拓事业。

(三)、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

⑴ 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为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提供目标。

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决策的直接依据之一,因此,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大学生真正理解性格、兴趣、能力以及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而且可以教会他们根据相应测评技术对自我进行相对较为科学的剖析和评价的方法。从而使大学生具有比较明确的自我概念,具备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愿望,进而提升学习的动机,并提升自尊和自我管理水平,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具备较强的个人适应性。

⑵ 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大学生深入了解各方面的社会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环境的探索和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决策的另一个直接依据。对环境的评估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组织环境因素以及个人环境因素。其中社会环境的范围最为宽广,可以大体分为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人口环境和科技环境等五个方面。为了了解这些信息,就要求大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和不同渠道广泛涉猎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知识,并对这些信息进行鉴别、筛选,最终分析综合,得出可以用于决策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同时也可以锻炼使大学生具备较高的策划运筹能力,人际沟通技巧,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 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学生应聘后在企业的稳定度和发展潜力。

组织环境也是需要评估的环境中的一个十分重要因素。它包括行业环境分析和企业环境分析。行业环境的信息包括:政策支持、发展前景、工作要求和工作内容等。企业环境的信息包括:岗位设置、技术水平、薪资福利、企业文化、培养培训、发展空间等,经过对组织环境的深入探析,可以使大学生对意向企业具备比较明晰的了解和认可,因此可以极大地提高大学生择业决策的科学性和确定性,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入职后对企业具备更高的忠诚度和稳定度,而持续的稳定的工作和积累是具备较强发展潜力的必要基础。

⑷ 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对专业技术的探索。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确定规划者本人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目标的确定要遵循具体性和时间性的原则。对于毕业后就业的同学,其就业一般会有较为确定的企业和职位,相应地,该企业和职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掌握也有十分具体的要求。因此,为了达到目标企业职位的要求,规划者必然具备较强的动力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而且,奋斗目标确定之后,现实与其之间的距离更加明确化,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而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科学选择就业目标、拓展社会知识面、提升专业知识学习主动性等起到了非常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中的重视程度和普及程度,力争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在大学阶段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

参考文献:

环境科学与工程职业规划范文2

[关键词]90后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应对策略

90后的大学生充满了自信,掌握了前沿的时尚信息,但又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他们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培养信心、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按照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正处于生涯探索期,高校工作者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探索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意识

由于种种原因,当代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有着模糊的认识,所以高校工作者要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项育人工作,而不是管理工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即:学生要在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前提下认真分析自我性格特点,结合自身专长和专业特点,对将来从事的工作做出正确的方案。90后的大学生还要结合社会环境的发展趋势,清晰地分析与定位自我,避免盲目跟风。但是学生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促进服务,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一个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当包括觉知与承诺、认识自己、认识工作世界、决策、行动与再评估(成长)等六个步骤,作为高校工作者,要积极服务,在有效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与途径:

1.多方探索,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了生涯规划的意义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明白,生涯规划是一个过程,不能立竿见影。对于刚进校的大学生而言,首先要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业规划,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积极主动地回顾过去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并与眼前的进行比较,做出自我分析与评价;积极地与同学、辅导员、代课教师沟通、交流,听取合理的建议;用科学的方法测试自己的性格、兴趣、智商、情商等。

科学客观地认知自我,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条件,认知自我的过程中一定要理性把握,客观评价,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切勿闭门造车。

2.理性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兴趣所在。90后处于多元化的经济形势下,因此,思想也是开放性与多元化并存,对于追求时尚、新潮、又充满了奋争的他们来说,回答有什么样的兴趣实在是简单不过的了。因为选择的机会多了,反而盲从了,很多大学生对于职业兴趣的选择不再是以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动因,而是更多的注重自身的发展与实现,有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崇拜的偶像都是企业成功人士、明星等,这就充分显示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慢慢发生着改变。价值观的改变使得兴趣取向也随之改变,兴趣能给学生以动力、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因此,高校工作者要帮助学生理性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找出兴趣所在,从而有目的地了解工作世界,选择职业方向。

3.科学预见,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决策。了解自我、认知自我就是为了科学决策,学生要根据自身条件、客观环境等确定职业方向,一个正确的职业方向是照亮人心灵的灯塔。高校工作者要指导学生科学预见、理性决策,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响应国家的号召,将社会的需要与自身发展相结合。

另外,当代大学生在决策的过程中要突破障碍,树立生涯信念,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积极发现并解决问题,不要过分瞻前顾后,找出生涯规划的最佳方案。

4.整体把握,了解社会与环境,进行个性化选择。90后的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引领一切的时代,多元化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有更新的要求与机遇。究竟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不是凭主观臆断,也不是单凭兴趣爱好,还要看社会需要。劳动力市场的多变性,使得很多旧的职业在退化,新职业在产生,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有职业前瞻性,在成就鲜活思想的同时,整体把握,大胆创新,在科研与服务领域独树一帜。

5.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生涯不是一个静止的点,它是一个动态的历程,也不只发生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而是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所以生涯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很多自身条件、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要不断更新职业生涯规划,适时地调整不合理的想法,制定个性化的生涯规划方案,并且不断更新。

三、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从自我认识、环境评估、职业定位以及决策反馈等方面都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在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期望过高;职业兴趣不够明确,要么太单一,要么太多元;职业决策过分追求完美,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纠结决策;对环境的认知不够全面、不是缺乏客观性就是太极端;不重视调整与反馈,存在一旦决定了就一条道走到黑;没有创新性,从众心理较严重等。

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的、家庭的、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条件造成的。社会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主要依靠学校,而学校的能力有是有限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学校进行衔接,且家庭背景、父母文化程度也影响学生的职业规划;最主要的是大部分学生缺乏探索精神、独生子女有时存在依赖心理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呼吁社会,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相得益彰,共同营造良好的职业规划氛围;另一方面要告知所有父母,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在进入大学生活以后,与学生共同探索职业规划的方向;大学生自身也要科学测评、客观评价、广泛听取意见、勇于承担责任、及时调整心态、不断完善和反馈效果。

完成了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只是完成了人生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代大学生要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建立生涯规划的长效机制。高校要重视学生的生涯规划,加大师资投科研投入,把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途径,开展职业生涯咨询辅导,将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争取让学生在有限的四年大学生活中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完成职业生也规划探索期所赋予的任务。

参考文献

环境科学与工程职业规划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解决途径

一直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都是关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为缓解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通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高校开始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学校。具体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1]

然而高校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除了制度建设、专业师资、课程体系、教育形式等方面的问题外,在大学生自身方面,也表现出了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错误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自我评估不够准确

自我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起始环节,是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 [2]目前不少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时,主要采取的方式是简单凭借自己的感觉来评价自己,或是盲目迷信各种评估测试系统。这样会使大学生认识自我片面化,自我评估缺乏综合性和准确性。很多学生只是分析了个人的兴趣、特长以及优缺点,而被其忽略的因素,包括个人情感、思维方式、受挫折能力、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适应性等,都对职业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样错误的自我评估会极大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后续环节。

二、 职业环境分析不够充分

大学时期是个人职业生涯早期的学习探索阶段,在这一时期大学生要认真地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对自己的能力进行现实的评价,利用校内校外的丰富资源,根据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并最终完成自己的初次就业[3]。相当比例的学生却既不关注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对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外在职业环境,也不关注相关专业领域的产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需求、晋升发展机会等内在职业环境,常常在毕业离校时,对自己想要从事或将要从事的工作,仍然没有形成充分的认识,自己几年所学,与现实就业环境脱轨,与目标职业提出的要求之间存在极大落差。这样的情况下,毕业生很难实现理想就业。

三、 职业目标不够实际

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正在由理想主义转变为务实主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功利化倾向。在制定职业目标时,大学生对工资收入、生活水平、职称职位、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有了更多的要求,更加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忽视了理想价值。由于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等方面存在不足,大学生缺乏客观理性的思考,常常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现状,选择闭门造车的盲目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四、 行动计划不够明确

虽然许多大学生初步建立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也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行动计划,但并没有真正把自己的行动与规划统一起来,坚持按照职业规划制定的计划执行。有些学生只是规划完了事,将规划束之高阁。这样的行动计划既缺乏明确的阶段性目标,细化到每天每周的计划完成度也较低,是毫无用途的。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存在职业生涯总体规划不清晰的问题。

五、 规划修订不够及时

正是因为存在诸多误区,在际生活中,职业生涯规划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要能够及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和修改。但是大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个环节。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规划未来、获取发展。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高校在教学经验、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设施等方面有所提高。但是整体上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的推广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这种实际情况下,大学生更需要发挥主体性原则,积极尝试从个体角度加以调整,开展职业规划自我教育,消除职业规划过程中的误区,把学习目标和职业生涯目标联系起来,通过校本活动和真实生活体验职业生涯发展,培养职业素质,做好职业准备。

一、优化原有知识结构

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首先必须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优化其原有知识结构,兼顾核心知识、辅知识,以及常识性的生活知识,还需要使这些层次的知识表现出整体相关的一致性。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职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具体要求,坚持“广博性与精深性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静态性与动态性统一、个人爱好与社会需要统一”的基本原则,将自己已有知识科学进行重组,建构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1]。

二、培养科学思维方式

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行动,拥有善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头脑,对于大学生尤为重要。要想具备这样的头脑,就必须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更好的规划自我,合理取舍各种职业选择。大学生在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时,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不但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还要理性的把握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确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增强职业竞争能力

目前用人单位对“一专多能”型大学毕业生特别青睐,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除了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包括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相对的优势。

四、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需要立足于现实,避免单纯理想化和过分抽象化,要注意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整合。目前高校中常见的实践活动主要有两种方式: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主要表现为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军事训练、劳动教育、校内模拟实验、毕业设计等;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校园文化活动、勤工助学、社会考察等。大学生应该通过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将实践中获得的认识补充到课堂上去,真正实现“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范卓.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

环境科学与工程职业规划范文4

关键词:职业规划;教育导向;管理模式;探究

在我国现阶段,高等学校连年扩招、教育普及率逐年上升,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大、形势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高专学生只有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才能保持就业竞争力。学校则必须发挥自身职能,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探究学生管理新模式,攻克管理难点。

一、职业规划教育实施意义与影响因素

(一)实施意义

近几年高等职业院校生源素质与之前相比偏低,学生学习目的迷茫,学习态度消极,存在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等现象,不仅如此,部分学生连专业知识与技能都依赖教师“强行”灌输,一旦面临就业,学生自立能力差的缺点就会完全暴露出来,学生就业只能依靠父母与社会关系。还有些学生,就读某专业仅仅因为好奇心,并不是为了从事相关行业,其对于自身未来认知朦胧,对职业兴趣、气质以及能力都不甚了解,一旦面临职业选择时,就会显得茫然失措。职业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设计人生路径,在此基础上协助学生制定人生目标,规划职业生涯,避免学生浪费青春、随波逐流,有利于其明确奋斗方向,增加前进动力。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意义重大。

1.职业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个人实力、挖掘自我潜能

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清楚了解自身现有优势、潜在能力以及个人性格特质,使学生重新定位自身价值。除此以外,还能够帮助学生对比自身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确保学生树立明确职业理想与发展目标。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和现实间的差距,准确定位,并努力探索新机会,确保学生掌握科学规划方法,采取有效的就业措施,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以此实现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

2.职业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应对竞争能力

现如今我国处于变革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竞争随处可见。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只有妥善规划职业生涯,才能做到准备充分、心中有数,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部分学生并未重视职业规划,认为其属于纸上谈兵,毫无实际意义,这是错误的观念。只有先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认知清晰并树立明确目标后付诸求职实践,才能获得良好的求职就业效果,才能获取理想的工作。除此以外,职业规划教育还可以增强学生发展计划性与目的性,为学生奋斗指明方向。

(二)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可以分为教育背景、家庭影响、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四种。教育能够将才能赋予个人,为人塑造人格,奠定人的基本素质,对职业生涯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感情的总和,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社会认知,进而影响其职业生涯与个人素质。社会环境首先指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形势,涉及到社会文化与习俗、社会评价与时尚等,这些不但对职业岗位的结构与数量起决定性因素,而且还决定了学生调整职业生涯的考虑与对不同职业的认知程度,其次指个体的人所在的个人交际圈、家族、工作单位、社区以及学校等小范围环境,这些决定了职业生涯的际遇。经济环境包括就业岗位数量及分布,不仅与国民经济发展具体速度有关,还与经济结构产生直接联系。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可以分为气质、性格、需要、兴趣、心态、情绪、情商、信心、能力以及挫折等。气质与职业互相制约;不同职业存在不同性格要求,从业者应该根据自身性格选择职业;个体需求极大影响职业生涯设计,因此应该选择满足自身需要的工作;通常来讲兴趣广泛的人职业自由度也很大,其可以适应各种岗位与职业;心态对个体行动存在影响,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调整心态,以积极心态面对求职;只有懂得如何调节并驾驭情绪,学生才能在设计职业生涯与就业求职中以充分热情和冷静头脑保持自身竞争力;而事业成功要素20%依赖于智商水平,80%依赖情商水平,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情商;自信的人为获取机会可以采取更多行动,因此得到的机会与成功可能性更大;任何一种职业都对从业者能力存在要求,必须实事求是根据自身能力与学识水平设计职业生涯并参与求职就业活动。遇到挫折时有人会失去希望与信心,阻碍自身发展。

二、探究管理新模式

作者发现,在管理高职高专学生时,传统管理模式已然无法应用于当前时代,在管理高职高专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就业等方面,众多院校不约而同地出现问题。必须明确的是,出现问题后实施引导教育为时已晚,因此必须提高院校管理工作质量。近年来高校扩招使院校资源分配开发不足,行政管理工作力度减弱,只有平衡学生管理与院校现有资源,在此基础上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才能解决高职高专院校工作中出现的难题。调查表明,解决高职高专院校管理难题,必须以职业规划教育为管理导向,将提升职业能力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确保学生可以清楚认知环境,更好实现自我与就业抉择。只有这样,才能使管理学生工作质量有效提高,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把握机遇,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管理模式向职业规划教育转变

在我国当前阶段,主要由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因此,管理学生工作必须将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规划教育作为工作导向,并服务于学生的职业规划。高职高专院校作为管理方,必须明确认知这一点,以便于在管理工作中获取良机,节约学校资源,对学生学习生涯实施合理管理。

(二)科学设计管理工作内容

高职高专学生最有效的引导期是新生入学期。在这一阶段,院校必须在开展军训活动和强调学校规章制度以外,进一步开展职业规划意识培养工作。比如,在学生入学一周内通过举办职业规划讲座,使学生正确了解学习生涯的阶段特点,从而掌握自我管理、适应环境的技巧,并将学生自己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报告书作为学生实践报告留档备份。同时,加大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定期实施考核,确保其具备将职业规划教育作为管理学生导向的工作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可以设立职业规划指导机构。根据本校学生特质,设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公共必修课程,以此建立院校与学生的沟通渠道,满足学生生活、学习与就业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这时院校必须根据学生专业,适当调整课程内容,科学合理培训课程讲师。院校内督导处等教师监督机构必须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以此提高教师能力,优化院校对此项工作的管理工作。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建立公共平台,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能力和兴趣等方面实施测评,对测评结果予以指导,避免学生因测评结果出现骄傲或者沮丧情绪。院校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健康,为学生树立心理保健意识。院校可以通过推行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参加模拟就业面试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职业规划实践的积极性,实现人与职业就业最佳匹配。

(三)就业指导实训与内容渗透进专业教学

在学习生涯中,高职高专学生与课程任课教师接触频繁,因此容易受到教师影响,任课教师在工作中可以结合本门课程学科体系与知识结构,适当联系相关职业动态,在教学中点明知识在相关职业中的应用,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程设计时,教师可以根据其课程性质,以项目驱动设计新式课程。通过教学实训场地,进一步利用参考书、应用软件、声像资料、网络信息资源以及教材为学生提供操作规范、任务模板与技术标准等,指导学生合理实践,降低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门槛。在典型的高度结构化实训情境中,由教师整合院校教学资源,强化学生动手、组织协调能力,淡化学生语言弱势。通过引导学生组织、协调、参与教学实践,并由教师对学生的参与过程实施分析与总结并予以指导,以此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社团活动组织设计

当前时代,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学生社团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尝试了解其他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较为成熟的人际关系,形成完善的人际关系网络。但社团活动毕竟不同于社会活动,辅导员必须及时予以引导和支持,并努力营造与社会现实相匹配的活动环境,帮助学生提高自身人际交往能力。院校在设计社团活动上,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学校资源积极参加各项比赛,定期组织社团实施社会调研,鼓励学生了解专业相关行业在社会上的实际情况,以此丰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便于学生更好接触社会。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规划职业生涯可以在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规划意识,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构建完善职业指导体系,强化职业规划教育,确保高职高专学生在严峻就业形势中保持竞争力。

作者:王玲芝 单位: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慧.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职业,2013(18).

[2]陈晶,侯雪萍,王蕊.高职高专学生求职心理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8).

[3]刘晓哲,何方.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3).

[4]贾烨磊.职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5).

[5]布音克西克.少数民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与探索———以南疆高职院校为例[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6).

环境科学与工程职业规划范文5

关键词: 金融危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occupation planning;curriculu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19-02

0引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在认识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设定自身的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1]。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教育与经济密切关联,金融危机也必然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直接影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严峻,间接影响是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与就业观念发生转变;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向的转变[2]。表现为大学生对本专业的未来发展及个人人生规划趋向不明。因此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迫在眉睫。各高校应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针对性指导;逐步建立和完善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3]。

1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以甘肃农业大学14个学院,4个不同专业类别的开设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本科大学生为对象。详细情况如下:

调查时间:2011年3月2日-4月6日

调查对象:农学专业、工学专业、经济学专业、管理学专业四个专业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在校本科生。

调查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走访、个别谈心和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为辅。

调查问卷设计内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环境的认知、对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认知、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满意度四部分内容。

问卷回收情况: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问卷1588份,回收率99.25%,有效问卷1580份,有效率为99.50%。

2调查的结果分析

2.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1.1 大学生自我认知和对专业环境认知程度较低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调查中82.91%的学生选择了对自我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同时又有33.54%的学生选择了对自己专业环境不太了解或不了解,由此可知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度较好,比较了解自己的兴趣与需求,但是有部分同学对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培养要求及就业形势的认知度不高。同时也反应出大学生缺乏环境分析及风险分析,学习缺乏目的性及针对性。

2.1.2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和规划程度较低,缺乏专业实践能力,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整体满意度不高从图2中可知:在规划程度上有28.7%大学生对自己的规划不够详细;在调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程度”中,有27.9%毕业生未按规划实施,在调查“你是否参加过有关就业的实践活动,为未来就业打基础”时,有37.3%毕业生没有参加过,甚至有5.7%毕业生没有考虑过,这说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过程中缺乏动手能力。

2.1.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性别差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性别方面的差异,表现在自我、环境的总体认知和对规划的实践程度上,并且各有优势。如图3。

①在自我认知方面:女生要好于男生。原因分析: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较男性内倾,在态度上较为认真,所以表现出良好的自我认知和策略规划,这与李荣华[4]的研究结果一致。②在职业环境认知方面:男生要好于女生。原因分析:男性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角色赋予了他们更多的职责和机会去关注、了解职业、社会。而女生对外界环境的关注度不高,会过多的看重父母的期望与意见,所以对环境自主认知能力较差。③在职业规划程度方面,女生要好于男生,原因分析:大多数女性大学生做事态度上较男性更为认真。④在规划实践程度方面,男性动手实践能力较女性强,无论在校内实验中还是在校外实习中男性表现出更加积极的状态,所以规划实践程度表现较女性好。综上所述,职业规划的性别差异较为明显,男女优势各不相同。因此,不管是大学生本身还是学校,都应该引导他们充分让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取长补短。

2.1.4 专业差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差异进行分析见图4。

①在自我优势认知与职业规划认知方面,经济学类与管理学类学生的自我认知高于农学类和工学类学生。在访问及座谈中也发现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的学生就业压力比工学类和农学类学生大,因此对自我和社会关注更多。而工学类和农学类学生在大学期间专业特色与生产联系比较紧密,课程设计中实验较多,学生动手能力强,参加社会实践较多,因此对于职业环境的认知也更为深刻。

②在职业生涯规划程度与规划实施程度方面,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科设置、培养方式、学习方法不同。经济学类和管理类学生的认知力及规划力较强,而工学类和农学类学生执行能力较好。所以会产生经济类与管理类对职业生涯规划好,农学类与工学类规划的实施效果好的结果。

2.2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业心态及就业观念的影响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每年又有大量新增毕业生、失业群体再就业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造成我国宏观就业供求矛盾日益凸显,对大学生而言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难与往年相比。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51.27%的大学生对就业抱以不乐观态度,有6.63%的大学生对就业抱以悲观态度。不仅大学生毕业生表现出迷茫、担忧、焦虑,甚至其他年级在校大学生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惑与恐惧。

2.3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调查,该校大学生对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感到满意的人占74.10%,但仍需要改进。在座谈讨论中反映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规划课程缺乏全程性与连续性,只局限于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四的就业指导,对大二和大三学生的指导工作不够完善。②职业规划课程缺乏专业针对性,不同专业听到的是相同的知识,没有对不同专业或弱势群体大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③在数量上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老师较少,在指导上相对缺乏专业的咨询技能。

3结论与对策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自我和专业环境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是缺乏专业实践能力,并且存在性别及专业差异,同时课程建设也存在缺乏针对性和全程性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

3.1 提高大学生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认知能力培养,使他们增强职业选择的针对性;引导大学生培养自我激励能力,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激发自我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培养自我决策的能力,学会职业选择,在了解自我和了解职业的基础上进行匹配决策。这点与赵艳玲的观点相同[5]。

3.2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对策

3.2.1 进行全程性、针对性指导针对不同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择其所长、择世所需。以实现自身价值为指导工作的出发点;面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劣势,学校可以设置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挖掘女大学生的就业潜力;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一年级新生应侧重使其了解个人职业发展的内涵与意义,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景和要求,树立就业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则应指导他们作自我分析,了解职业社会环境,初步确定其职业目标;对三年级的学生应着重使其认识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帮助其收集就业信息,掌握求职策略和技巧;对四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使其认清就业形势,调试不良心理,初步确定就业岗位并上岗实习,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2.2 明确课程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并且建立和完善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具体实施为:一方面组建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学生辅导员、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的师资队伍,加强针对性的培训,逐步提高指导教师的职业测评和咨询技能。另一方面引进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不定期对学校职业生涯指导老师和在校学生进行更加专业的指导。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与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更好地为大学社生提供更好的服务,科学规范的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参考文献:

[1]牛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以南昌大学理学院管理科学专业本科学生为例[D].南昌大学,2009.

[2]尹平燕.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其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1(1):71-77.

[3]袁南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38-45.

环境科学与工程职业规划范文6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图书馆员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职业生涯中渡过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质量。因此,尽早进行科学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自我、走向成功的一个有效方法。职业生涯规体现的是人本管理方式,不但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且有利于个人才智的充分发挥,最终实现组织与个人发展的双赢。图书馆引入职业生涯设计管理理念是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第二, 职业生涯规划使个人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发展自我,有益于提升自身竞争力,提高成功的机会。当今社会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第三,职业规划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尽忠职守、热爱工作、富有创新意识的员工。如果员工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完善,往往导致工作缺乏激情,降低工作效率,有时候还会影响其他员工的积极性。这样的情况可能会给员工带来很大的压力,或者使他们消极低沉,从而带来精神上的不健康问题,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目前,有很多图书馆员就是盲目从事图书馆的工作,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缓慢。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同时又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教育的机构,开展图书馆员得到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提升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实现图书馆和员工的双赢,促进图书馆事业积极稳定繁荣发展,还可以为图书馆留住人才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问题

(一)积极性的缺乏。

目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本科以上学历,一个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图书馆员,达到一定的年纪,其个人事业发展达到职业顶峰时,就会感觉工作缺乏压力和挑战性,往往会丧失工作热情,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加上图书馆工作属于服务性质,大都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岗位变动可能性也很小,很容易产生“职业高原”现象,即图书馆员已不可能再得到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机会或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 缺乏满足感导致人员的流动。

一个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是决定该员工积极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图书馆事业是比较稳定的职业,相对企业而言,显得低调、乏味,很多图书馆员的工作满意度整体偏低,缺乏工作的成就感、挑战性、新颖性等。工作满意度影响馆员的工作和生活质量。馆员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工作和生活质量就会降低,工作效率也会下降,重要的是会导致人员的流动。人才流失已是图书馆面临的一大困境。目前,从图书馆调出的人,没有将图书馆的工作作为长期发展的目标。他们本来可以成为图书馆的业务骨干,但是由于图书馆的吸引力小,最终还是告别了图书馆,给图书馆造成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三) 组织文化缺乏。

组织文化就是图书馆的基因。图书馆的组织文化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图书馆员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思想觉悟、价值观念、工作态度、工作责任等,因而决定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组织文化的缺乏使图书馆员对图书馆缺乏一种认同感,没有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图书馆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缺乏凝聚力,从而导致许多工作不是站在图书馆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考虑,而是利用所掌握的资源谋取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置整体利益于不顾。

此外,图书馆工作的内在激励因素不高,工作挑战性不大,酬金待遇较低,传统的职业形象又使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同。馆员没有职业自豪感和职业热情,进修机会少和知识老化影响职业发展,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中的不公平现象及管理者职业生涯管理意识不强等因素,容易造成图书馆高素质人才流失。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图书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

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认识自我和环境、确立目标、计划、实施策略和反馈评估五个环节。

(一)认识自我和环境。

它是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出发点。一方面,馆员通过对自我进行全面认识,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最佳的抉择。自我认识就是对自己的观察、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兴趣、个性、特长、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能力、长处、缺点等认识,为对自己未来工作选择的方向打下基础。另外,馆员可借助各种测评工具来更好地认识自己,同时还可以征询其他人的意见;另一方面,图书馆员要全面认识外部的环境,在社会环境的认识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给图书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图书馆需要的是拥有图书情报学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和服务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组织环境认识中当一个人加入组织以后,职业生涯规划就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图书馆员应了解自己所在图书馆组织结构的变化、不同岗位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与职业生涯有关的学习培训机会,分析其中可能关系到自己成长的机遇与挑战。图书馆员应当调整心态,塑造新的职业观念,以成就感和赢得尊敬为目标,努力让自己成为本行业的学者、专家。馆员通过分析适当地调整自己,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要求。

(二)确立目标。

目标的确立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目标的确立是在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条件为依据。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线是向专业技术方向发展,还是向行政管理方向发展。图书馆员在认识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才能、兴趣、有利的环境条件为依据,结合职业发展路线,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目标分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目标与理想的职位、技能水平、工作安排或技能获得有关。馆员在制定目标时应将目标详细列出,具体到实现目标的时间、达到的程度、每一理想职位对知识技能与资历的要求。目标必须具有可行性、持续性,适时性等原则。与之相应的其他具体目标,如学习进修目标、经济收益目标、业绩目标等也要具体明确且做到互相配合、共同作用。设定的目标要高低适度,太高难以达到,容易让人受挫,太低没有挑战性,或达不到进步要求。

        (三)规划。

个人的最终目标确定后就要开始展开总体和具体的计划。没有计划贸然行动是徒劳无功的。图书馆员的职业规划是围绕计划来进行的,如果计划是纸上谈兵,那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计划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该详详细的详细,该具体的要具体,有些可以忽略的就不用太在意,制定的计划要现实。

(四)实施策略。

实施策略是指根据计划,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包括工作、培训、教育、自我学习等方面的措施。在工作方面,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工作效率。在业务素质方面,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采用什么学习方式,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等。实施策略越具体明确,越便于执行和检查。因此,馆员可将自己的长期、中期、近期目标细化,审视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已有条件和所需条件,明确努力方向。

(五)反馈评估。

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调整。因为在职业生涯进程当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会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和结果,所以,图书馆员要自觉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评估和修正,以纠正原订目标的偏差,保证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评估可参照各类近期、中期目标和实际结果比照进行。在评估过程中,主要对重点目标和关键策略方案进行评估。要关注弱点,找到自己的不足,如是否坚持按计划来提高个人的能力,个人能力是否适应环境的要求等。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策略甚至目标的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为下一轮的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四、结束语

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会因个人的价值观、职业需求、职业生涯目标各异而不同。职业生涯发展也并非一个直线上升的过程,简单地把职业生涯发展定位于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只能让自己进入到一个狭小的空间。所以,图书馆员在追求职务目标、工作内容目标、经济目标、工作环境目标等职业目标时,不要忽略丰富的知识积累、观念的更新、能力的提高以及由此带来的快乐感、成就感。只有外在的职业生涯目标和内在的心理感受达到平衡时,馆员才能更多地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贺子岳.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国经济时代出版社,2004 :30.

[3]尤玉新,唐承秀.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高原”问题探讨.图书与报,2006(2).

[4]牛红亮,霍彩玲.试论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图书馆学研究,2005,(10).

[5]居玲英.图书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9,18(2):21-23.

[6]田昊.浅谈图书馆人本理念的培育.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