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范例6篇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范文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是一项可以促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科学研究,讲究以科学的实验为基础,强调科学与人文的统一,这可以是积极心理学的宣传口号与任务,利用心理学和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以此来来研究人类的优秀品质和美德等,探讨如何使人类充满积极性。现在看来我们对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寻求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等,以及对人类本社的优点和人类的美德进行,所以还要加强积极投入和寻求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主要的目的是使人们发挥自己的潜质,使人们获得更好的生存技能。研究方法主要是继承借鉴,摒弃传统的方法,使用建立模型,评估试验,干预过程和检验结果,所以它比主流的研究心理学方法更为机动,灵活和充满人性化。本文梳理和评述了国内外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并交代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也补充了一些积极心理学领域发现的新的问题。其中积极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庄子之间的关系也显示了世界文化的相通性与相连性,也为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把积极心理学研究进行了一般归类。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正式产生始于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M.Seligman),赛里格曼是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推动者, 它的提出引起强烈反响,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兴趣和关注,随着逐渐推广深入,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在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并确定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主要领域: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国际心理学大会于2009年6月召开第一届心理学大会,并由此集结出版学术会刊。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最高奖――推普顿奖也是推动积极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国心理学者也对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简单评价,也是对心理学的一种新的理论建构,主要是通过对主流心理学的纠正,对现存的心理学内容与形式予以补充的。从国内这几年的研究状况来看,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还是相当薄弱。

二、SWB与各方面关系

1、生活与SWB的关系

SWB的标准是对其生活的看法和由于积极地主观感受而产生的积极情绪特征,因此神经系统对于积极食物的反应强于消极事物,是一种多维度的个性心理特征。SWB 有三个基本特点:主观性,稳定性,整体性,。SWB 大致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成分,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其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如:工作、婚姻、学习、健康、人际关系等。后者是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如:快乐、愉悦、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

2、人格特质与SWB的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时,克思塔(A.Costa)和迈克瑞(R.McCrae)发现,积极情感、生活满意程度、消极的情感与人类的外倾神经本质相关,SWB产生的稳定性更多地依赖人格特质,并且人格特质还可以预测十年甚至二十年后的SWB。外倾个体对积极事物的反应强于对消极事物的反应。SWB体验的基准线问题,就是指个体在先天神经系统影响下具有的一种体验SWB的水平。不同情绪反应可能存在不同生理活动机制。不同的情绪反应可能存在不同生理活动机制。

3、社会文化与SWB的关系

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使个体获得比较高的SWB,就是比较高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程度与较少的消极情感,个体应急反映不会太强烈,由此系统的安定神经系统就会使健康积极地行为增加式,从而抑制消极情感并增加积极情感。集体主义文化鼓励群体成员相互扶持、相互依赖,强调个人兴趣要低于社会责任感,群体中和谐关系比展示自我更加重要。

三、经典的传统管理理论简述

麦格雷戈(D.Mcgregor)一位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X理论-Y理论”是西方较早的管理理论,他的人性假设论分为X理论和Y理论,分别对应性本恶和性本善。在麦格雷戈X理论与Y理论基础之上,摩尔斯(J.J.Morse)与洛斯齐(J.Lorsch)提出了超Y理论。世界上的人是千变万化的,所以无论X理论还是Y理论都不能适合某个人,总的来说,人们在工作中带着各式各样的需要和动机来。雪恩(E.H.Schein)进一步对人进行分类总结了,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四类;经济人、社会人、成就人和复杂人。

结 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已在短时间内取得相当丰硕的成绩,当虽然现在还有很多问题是有待解决,有些领域没有涉及到。但它反映了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现状的一种实践要求,反是当代社会人类的真实需要,值得我们给予高度关注。而且运用积极心理疗法治疗某些病症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参考文献】

[1]王艳梅,郭德俊,方平,等.积极情绪影响任务转换的性别和发展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01).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范文2

积极心理学为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一股新血液,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换上焕然一新的面貌。在中国现代化十几年发展历程中,各高等院校为与时俱进,不断专研各种渠道进行思想教育创新。本文搜集国内外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和历史资料,对积极心理学做了充分的考察研究,发现目前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涉及范围全面,发展经验不足。多数高校只是单纯地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并没有充分结合中国历史发展实际所产生的不同心理基础;其次,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上的运用多数表现为理论的探究学习,尚未形成积极心理学学术型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基地。

二、综述积极心理学发展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人的思想、观念、信仰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充分发掘国人尤其是在小青年学生的美德思想,倡导用积极向上的、具有赞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人,去发现个人特质及积极能量,可为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风气。积极心理学兴起于美国,先后被各个国家进行效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尝试融入积极心理学教育体系,有机地结合我国心理学教育历史特色,丰富积极心理学的内涵,指导学生将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育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向前发展,以此推动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创新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在青年教育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新兴的积极心理学教育受到根深蒂固的旧青年学生思想教育体制的束缚,加之以现代社会较为复杂思想价值观念影响,使得积极心理学教育发展困难重重。

(一)积极心理学教学存在弊端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是否能有效地学习积极心理学,并从中有所收益。

1.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教学中缺乏实践的尝试,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现实问题解答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提高青少年素质培养的内在要求。多数高校受传统教育惯性影响,习惯将理论知识灌输于学生,而未真正关注学生是否是真才实学,是否可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积极心理学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心理调试过程,然而部分教师缺乏职业素养,对学生是否真正学习和收益与积极心理学知识应用倦怠,忽视学生教学主体地位。

2.由于我国高校积极心理学教育发展起步晚,国家发展历史与西方发达国际有很大差异,积极心理学教学基础与外国有所不同,学习和借鉴外国积极心理学教育缺乏充分的话语霸权。其次,国内对积极心理学研究力度不足,在教学中缺少说服力,积极心理学与我国早期的心理学教育存在脱节,其研究的不仅是人的个体,还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倡导发掘人的积极能力和品质,构建和谐社会。

(二)教学环境消极影响环境是影响人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推进教学的进步具有重大作用。我国积极心理学教育发展起步晚,尚未建成良好的积极心理学教研基地,未能将心理教育的主体与学校、社会贯穿融合,以提高积极心理学的教学质量。其次,我国对积极心理学教研投入力度不足,未能研究出系列较为优质的教学方案,以供教学之用。

四、积极心理学教学特色的完善

积极心理学为现戴心理学教学提供新的理念、视角,弥补传统的心理思想教育的不足,丰富了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路径的选择,充分发掘个人和塑造个人的优质品行,全面提升心理学教育教学环境。

(一)转换教学视角,提升教学质量对待传统的心理学教学我们应去粗取精,并有效地融合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教师应尽其责,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运用情感性、激励性、鞭策性的教育方法,并奖惩结合的榜样激励法,弥补了传统心理学教育的不足。研究人员对部分贫困大学生进行调研,发现积极心理学理念和方法的运用能改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内心和情绪,有助于发觉具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品质。教师的美德和善端对学生也有极大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教师的优质素养。

(二)改善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环境优质的教学环境能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激发教师自觉创新工作,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才能,提高育才育人质量。营造良好的积极心理学教学环境能促进学生成才成才,如上海同济中学,正逐步尝试“温馨教室”的教学方法,组织成温馨、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不仅是在硬件设施上进行改造,还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将师生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五、总结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范文3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DOI:

1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1)缺乏心理调适能力,适应新环境困难。升入高职院校后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落差,觉得自己作为大专生不如别人,心理容易产生自卑感,自我评价过低。同时,在步入大学后,难以积极主动地融入新环境,在生活环境、角色转换、学业学习、人际关系方面都极易产生不适应的困扰,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根据相关研究得知,约有百分之十的大一新生有焦虑,沮丧,难以自我接纳,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等心理问题。[1]

(2)自我意识模糊,存在恋爱误区。高职学生面对爱情时,很多学生过于盲目和理想化,这与自身对于恋爱的认知有很大关系。有些家长看到“剩男剩女”现象,便将大学时期当成恋爱“黄金期”,鼓励甚至催促子女在学校中谈恋爱,导致学生对爱情的盲目追求,陷入恋爱误区中。由于不知道如何处理恋爱中的问题,如暗恋、三角恋、失恋、婚前性行为等,容易陷入颓废迷茫,伤心痛苦,无法自拔,有些学生由于抗挫折能力差,面对失恋甚至选择轻生等极端方式。

(3)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就业压力较大。高职的生源一般是无法考上本科高校的高中生、中专技校的“对口生”,他们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欠缺自主学习意识习惯,有一部分学生学无动力,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同时设立的目标与自身情况相差甚远,容易受挫。面对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还没有步入社会的学生就对就业产生了迷茫、恐惧,有的学生甚至选择逃避,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中,产生了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

(4)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容易出现一些常见问题,如敏感多疑、自卑、自我中心等,呈现出渴望交往与不敢交往、不善交往的矛盾状态。一方面,面对人际交往矛盾缺少恰当的解决方法,产生了挫败感、孤独感,长期无法解决人际矛盾还导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甚至发展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2]另一方面,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沟通和表达自己,使得其不被理解而被排斥,久而久之造成人际关系的恶性循环,因此在面对其他方面的困惑问题时,由于这种缺少同伴倾听、支持的处境,使得他们对内消耗,更容易掉进消极情绪的深渊。

2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必要性

2.1促进了学生积极品质的形成,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阻碍他们形成积极正确的三观,对其生活与学习等方面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积极心理学聚焦个人和群体自我发展的积极方面,这当中包括个体此时此刻经历的积极主观感受以及既往体验过的良好状态,同时也关注个体对未来持有的积极态度;在群体方面,它侧重更好的公民特征培育,注重社会责任等美德的养成。[3]因此,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和理念,能够促进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更好地提升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2.2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整合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给我们以往的工作提供了新角度,打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象的局限性,不仅仅只把关注点放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克服人的缺点方面,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侧重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和积极心理体验,鼓励学生发现自身的积极部分,能够悦纳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2.3推动教师与学生关系健康发展,助力社会和谐环境的构建

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积极心理学强调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积极部分,教师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能够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学生积极关注和接纳,都会有助于学生信任、乐于分享等积极健康品质的养成,积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育氛围,也使得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获得了安全感和幸福感,帮助学生发展亲社会行为,促进校园、家庭、社会更加和谐友善的风气。

3积极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原则及应用

3.1积极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原则

3.1.1积极性原则

积极性原则主要是指,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拥有决定自己最终发展状态的能力,一个人可以通过挖掘与培养自身的积极力量来完善人格。要相信学生具有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能力,可以朝着积极地方向成长成熟;鼓励他们进行自我觉察,自主追求美好生活;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用积极的方式给予恰当的解释,帮助学生发现消极和积极两者的联系,创造条件将消极向积极转化。

3.1.2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强调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指我们的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助人与自助的活动,教育和帮助学生的落脚点也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拥有自助的能力,而积极心理学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信任个体拥有自我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相信他们“可以做到”,鼓励他们勇敢尝试,增强其自身成长力量,激发自身潜能。

3.2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3.2.1整合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涵

高职院校乃至大部分本科高校以往都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放在“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忽略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品质的培养。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要将发展性的教育目标与传统目标进行整合。塑造积极人格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行为过程,更是一个心理体验过程,我们需要通过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最终塑造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4]学生的主观体验是会直接对其人格产生作用的,有利于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其人格特质的塑造,因此,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中需要注重增强学生积极体验的方式来帮助其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以促进其积极健康的成长。

3.2.2拓宽教育途径,教育载体多样化

打造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健康活动“三驾马车”并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利用好课堂主渠道,构建1+X课程体系,即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为主体,多门心理学选修课并举;做好个体咨询,构思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团体辅导活动;通过“5.25”“12.5”心理健康活动月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贯穿每学年作为教育教学的辅助。课堂教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活动三方面互为补充的同时,做到教师帮扶与朋辈互助相结合,促进学生的交流、互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助人自助”的目的。通过多样的形式载体,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视角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增加高职生的积极心理体验,激发自身的潜能与力量,从而形成更积极的认知模式和积极心理品质,也拥有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3.2.3优化师资,创建积极校园环境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范文4

2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肿瘤科 重庆市 400037)

【摘要】整形美容是人类需要层次提高而出现的一种新事物,针对人们对整形美容存有疑虑和消极认识的现状,本文通过积极心理学理论,分别从整形美容价值观、社会的宽容性、个人理性认识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机制四方面阐述了整形美容业的可发展性。为整形美容业今后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导向作用。

【关键词】整形美容;积极心理学;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072-01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美容整形外科也迅速发展起来。通过整形美容已成为人们改变自我、美化自我和重拾自信的重要途径。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是人的天性,从美容心理学角度上说,人的爱美之心,主要是指人们对自身容貌美化的心理需求。许多心理学研究者证实,较好的外貌在社会中受器重程度较高。尽管大家都知道漂亮的外表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许多的益处,但是仍有部分人对医学整形美容抱有一些疑虑,主要有以下3点: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认为无论自身形体美与丑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不应该嫌弃;②人与人的相处中,外貌并不是最重要的,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③整出来的是一种虚伪的美[1-2]。基于这些消极的看法,一部分人对医学整形美容抱着一种跃跃欲试却又羞于启齿的心态。众所周知,美的概念形成及其对美的判断是一个心理过程,医学整形美容与心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容外科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心理和社会的过程。鉴于此,笔者希望能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有关整形美容的争议给予分析,力图可对整形美容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 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如主观幸福感、美德、力量等[3-4]。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主观方面上,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类积极的情感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幸福和快乐、希望和乐观。(2)个人方面,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包括:积极人格、积极自我、自尊自强、宽恕和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对美的感受力等,探讨这些品质的形成过程,其中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3)群体方面,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如积极的工作制度、健康的家庭环境等,使人们在自身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愉悦的幸福。

2 积极心理学与整形美容发展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诚实不须假于笔墨,美丽不须假于粉黛。意思是说诚实不需要依赖于语言,要看行动;美丽不需要依赖于人工,还是自然为好。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天赋丽质者太少了。于是,人们通过各种手段甚至不惜以牺牲自己的一些健康为代价来使自己变得更漂亮、更年轻、更英俊一些[4]。然而,就在整形美容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社会上对整形美容的争议却越来越多,本文应用积极心理学构建了以下4种途径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整形美容及其发展。

2.1 积极的整形美容价值观: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方面上主要研究人们的价值观意识。积极心理学对价值观研究别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一些人认为,整形美容是一种违背自然的欺骗行为,他们认为凡是自然的都是好的,最为典型的观点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5]。这种价值观念是错误的,追求美是人的正当权利和需要,每个人在社会中应具有相应的尊严以及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利益。在人们已经满足了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我们还应有诸如爱情、道德、审美的社会性精神需要。而通过整形美容来获得外在美恰恰就是人们在审美方面的精神性需要,人们通过整形美容不但能使人在生理、外貌方面有所改善,更重要的是使这些美容者在心理、精神上获得了自信、幸福和快乐,所以我们对整形美容行为应该持积极肯定的态度[4]。

2.2 整形美容的社会宽容性: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如积极的工作制度、健康的家庭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等,使人们感受到最愉悦的幸福。整形美容是人们在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提高之后产生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是人的爱美本性决定的,也是人的正当权利[5]。所以对于别人的整形美容行为,我们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应尊重别人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每个人也都有希望通过美容来获得美的自由。

2.3 个人理性对待美容:积极心理学研究个人方面主要包括:积极人格、积极自我、个人理性和对美的感受力等,探讨这些品质的形成过程,其中个人理性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6]。整形美容业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我们该如何来对待这个新事物,如何看待其他人整容,笔者认为,对于整形美容,我们不能太保守,即要与时俱进敢于接受新事物的思想,又要慎重理性地对待,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做起:(1)考虑自己的经济能力。整形美容费用较高,选择整形美容,一定要考虑自己的经济能力,不要只顾“面子”而使自己陷入生活困境的境地。(2)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接受整形手术前,要有接受各种可能的手术风险的心理准备;(3)整形美容所整出的美毕竟是短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造美”也会褪色。

2.4 正确的舆论导向机制:积极心理学在群体方面的研究中,也非常注重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因为积极的舆论导向制度对人们认识新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有直接的影响。对于整形美容的合理发展,社会媒体承担着主要责任。首先,利用新闻媒体的优势,客观公正地宣传评价整形美容的优劣善恶。其次,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作用,对整形美容市场起到监督作用。最后,媒体宣传应确立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的舆论导向。媒体要把积极的审美价值观作为全面教育的主要内容,建立起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审美评价标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

3 结语

本文综述的目的就是希望为整形美容业今后的发展起到一定积极的导向作用。整形美容业在发展过程中,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我们应根据发展情况不断地完善对该行业的价值取向、社会宽容性、个人理性和舆论导向机制等方面指导和约束。

参考文献

[1] 柏书刚,对整形美容伦理争议的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9.

[2] 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

[3] 贺喜秀,积极心理学的哲学基础研究[D],中南大学,2008.

[4] 刘菡,何伦,孙强。美容外科的安全性问题与伦理原则[J].医学与哲学,2004(7)。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范文5

 

积极心理学以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作为研究的核心,通过对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的关注与挖掘,帮助人们获得积极向上的乐观的生活。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促进和统一的两门学科。二者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因此,这一积极的研究取向和理念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借鉴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是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塞里格曼在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提出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心同时存在着两股力量,一是消极方面的,一是积极方面的,积极方面的力量才能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因此,积极心理学以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作为研究的核心,从“积极”入手,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学生的道德、思想境界的提升,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采用说教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利益,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三)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积极心理学属于心理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两者尽管存在差别却是相互促进和统一的。首先,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相同,即都关乎人。其次,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使个体获得正确、积极的认识,对各种问题形成正确的判断。积极心理学通过对个体心理、个性特征以及积极人格的研究,使个体获得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促使其追求有价值和意义的生活,追求幸福。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也是促使个体形成正确认识,形成积极有意义的价值观。最后,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内容也有交叉点,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涉及个体的道德和品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关乎个体的美德。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发展人,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育对象的积极参与,拥有好的教育方法、优秀的专业教师只是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还必须充分重视受教育者本身的积极努力和个体积极的主动性。所以,积极心理学能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反过来也使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得到应用,有利于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发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发挥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建立精通积极心理学的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是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辅导员队伍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因此,高职学校应加强辅导员心理学理论知识方面的系统培训,尤其是积极心理学的培训,使其能够灵活的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树立以生为本的科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在工作中切实关心、关爱、关注每一名学生,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激发自我潜能,引导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调解学生身心,消除抵触情绪,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融合的效果。另外,高职学院的辅导员还应与学院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形成强大的合力,相互学习,以实际行动激发和影响学生,使学生建立积极心态。

 

(二)营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十分重要。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保障。因此,学校首先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通过和谐温馨的公寓文化建设、多姿多彩的社团文化建设、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品质。其次要充分重视实践育人体系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育氛围。“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从而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后还要主动占领新媒体教育阵地,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通过网站、论坛、微博、微信、飞信、QQ群等手段,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宣传引导工作,搭建有效的网络沟通平台,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全方位的关注与关爱。

 

(三)扩展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

 

要建立多维立体的教育载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性”。高职院校学生由受于生源构成、家庭状况、地区差异等方面的影响,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往往有较大差别。如果单纯的以一种模式、一套方案、一个标准来要求全体学生必然导致教育的个性化与针对性的不足。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会感到所学内容没有知识含量,缺乏新意;有的学生会感到所学内容没有实践锻炼,过于空洞;有的学生感到所学内容太理论,枯燥乏味;有的学生会感到所学内容大宽泛,没有深度等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引导高职学生发现自身所具有的积极态度、关注他们的自我决定感,以提升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满足感和自信心,以促使他们克服自我方面的担心、羞涩、恐惧等情绪的冲动或干扰,以及疲劳、负担过重、知识和能力不足等障碍,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一切,从积极的方面看待现实社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而长久地自觉坚持思想政治学习和实践。

 

总之,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教育方法上的一种有益尝试,它从积极的层面帮助高职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自我组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以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范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独立院校

独立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亮点,是一支蓬勃发展的新兴力量。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受到重视,独立院校也不例外。但是,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模式,把重点放在矫正心理问题上,既不能从根本上预防问题的出现,也不能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必须打破传统局面,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根据独立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探索重要且急迫,独立院校必须结合自身自主的管理形式及灵活的用人机制,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20世纪末,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它是利用心理学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异于传统心理学研究。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与健康以及培养天才等方向。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积极的人格特征也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引起较多关注的是对于乐观的研究,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提升个人心理能力。

二、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诸多研究表明,相较于公办院校,独立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张翔通过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高校学生。他认为,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失落感、焦虑、抑郁等。同样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普通高校差,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为7.5%。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普通高校学生。据分析,独立院校大学生普遍表现出适应环境困难、人际关系障碍、自我认同感低、择业心理自卑等问题。

2.独立院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单一性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

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咨询与矫正,但此模式仅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与训练,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学校心理工作方式呈现单一性,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宣传和普及,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较差。

(2)简单化德育教育模式

由于独立院校的企业化运营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的部分原因在于教育资源有限,投入力度不够,进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合并,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简单化行政管理模式。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有效措施,尽早建立适合独立院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维护模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探

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新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途径。

1.结合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引导,对各要素和目标进行整合,改变消极价值取向,以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替代疾病的预防目标。具体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调整工作方式,改变以往以个别咨询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面向全校学生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从学生入校开始,展开系列的积极心理辅导与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的同时,塑造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达到对心理问题积极预防的目标。

2.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完善心理健康认知

对于独立高校学生来说,单纯的矫正问题和治疗疾病并不能让个体获得真正的健康,必须双管齐下,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个体积极的心理素质。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理解和接纳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改变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并深入宣传。例如根据积极心理学观点,真正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无病态,而应该是心理体验积极而丰富,并发展积极的人格品质,以此传输给学生积极的心理认知体系,在此基础上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

3.结合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努力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宣传、心理课程、心理咨询三级教育体系中。首先,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营造学生人格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入广泛、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可以更多地涉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自尊、自信等人格品质,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第三,努力探索实践积极心理学在心理辅导和咨询中的作用。例如,在心理咨询中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与积极心理学的原则,或组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团体辅导,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体验积极辅导的魅力。

总之,当前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立足积极心理学范畴,坚持正向、能动的发展观,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积极教育为我们展示了发展性的教育模式,为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2]张翔.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260-261.

[3]马明,王法能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2):97-99.

[4]翟常秀,杨卫星,刘鑫.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1):43-47.

[5]徐玲,魏峰.西安市民办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2001(8):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