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范例6篇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4-0016-02

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各省也相继制订并实施了学前教育发展行动计划。在学前教育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之时。我们也要面对学前教育想获得长足发展的挑战。我国的学前教育基础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农村、民族地区发展滞后等特点决定了我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西部的农村地区。笔者认为,西部农村地区在发展学前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只有使教育的发展与本地区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的特点相适应,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的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探索出适合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模式和具体的方式方法。

一、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环境恶劣,文化信息传播渠道闭塞,这就导致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虽然国家实施了很多发展西部教育的项目,西部基础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却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目前,西部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整体表现出基础薄弱、形式单一、师资水平低、教育质量低下、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大的特点,有些地区的学前教育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形式主要包括乡镇中心幼儿园、学前班、村办幼儿园、各种形式和水平的民办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由乡镇统一管理,相比农村其他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其规模、教学质量、师资、入园率都较好。但这类幼儿园都位于乡镇的中心地区。无法满足农村偏远地区幼儿的教育需求: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和小学统一管理,这是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入小学前大多数幼儿会上学前班,和小学生共享小学的教育资源,但教学小学化的倾向非常严重;村办幼儿园也是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有的村办幼儿园附设在村小学内,但不归小学管理,有的村办幼儿园利用村委会的房舍进行教学,教学设施单一,只有基本的桌椅板凳和黑板,没有其他的玩具、教具等教学设备;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规模较大、基本教学设备齐全的幼儿园,但这类幼儿园较少。还有一种是个人在自己家中举办的幼儿班,这种幼儿班的特点是混龄、数量不等、流动性大,教育质量低下,只起到对幼儿进行看护的作用。

二、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路径探析

笔者在分析了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后,对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路径做了一些思考。

1.重点加强公办幼儿园的建设

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很多地方交通不便,生活环境差。导致教育的发展也比较滞后。公办幼儿园在很多农村地区少之又少,有些地区甚至连乡镇也不能保证有一所公办幼儿园。近几年,农村学龄人口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国家实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撤并了很多小学,导致的结果就是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也一起被撤消,这样就使得很多幼儿无法接受学前教育。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问题,主要还应依靠政府投入和管理的公办幼儿园。

(1)由政府出资组织新建一批符合教育标准的公办幼儿园。目前,各省已经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部署下开始新建一批幼儿园,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公办幼儿园。新建途径可以采取鼓励村集体创办、政府和村集体合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在所属区域的农村地区办分园三种形式。其中由政府学前教育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指导乡镇中心幼儿园在所属区域的农村地区办分园的形式是较好的选择,这样可以提高和确保农村学前教育的师资水平、教育质量、办学条件,从而在农村地区实现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中心的教育网络。

(2)将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空闲出来的教育资源优先改建成幼儿园。这种改建方式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已经非常成熟了,从节约成本和园址选择方面来说比较适合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如。陕西洛南县自2006年开始加大发展农村幼儿园建设以来,全县25个乡镇都建起了中心幼儿园,其中绝大多数是利用中小学闲置校舍改建而成的。洛南县的成功经验证明改建方式非常适合农村幼儿园的建设,目前很多省份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都采取了这种改建方式。

(3)合理发展“小幼合办”,规范、完善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建设。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是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基本办园形式。我们在幼儿园建设过程中应具体分析每个农村地区的具体特点。从而扬长避短,使学前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如,有些农村地区的幼儿人数较少,不适合建立大型的独立幼儿园,则可以合理发展“幼小合办”的方式。然后根据幼儿人数的多少实行独立建制或统一管理。“幼小合办”的方式是西部农村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采取这种方式可以实现规范教育资源的共享,如规范的操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网络教育资源等,即利用基础教育的义务性效应加强学前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采取这种方式必须要改革传统的学前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很多不规范行为。目前,很多小学附设的学前班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小学化倾向非常严重,采取“幼小合办”的方式时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使学前教育真正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当然,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数量上的保证,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升。乡镇中心幼儿园的示范引领作用是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当地的教育部门在这方面也要给予大力支持,积极进行组织协调,为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各种业务指导和交流活动提供经济补助和政策支持等。乡镇中心幼儿园也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仅是对农村各个地区的分园进行直接的业务管理和指导。还要对其他类型的幼儿园进行间接的业务指导。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其他幼儿园的业务指导可以尝试以下方式:组织定期的不同内容的师资培训,为幼儿教师提供跟班学习机会。组织定期的教育交流活动,对特别偏僻、贫困的农村幼儿园提供全方位的帮扶。

2.合理发展并规范民办幼儿园

民办幼儿园是当前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补充力量,政府要做的就是规范和引导它们的发展,并给予大力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扶持,使民办幼儿园在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发挥出最大价值。

(1)西部地区各省应制定民办幼儿园管理制度,严格审批,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监督和管理,不管是有一定规模的大型民办幼儿园,还是小型的家庭式幼儿班,都要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对不符合教育标准和卫生标准的幼儿园必须给予限期整改或取缔,从制度上规范民办幼儿园。

(2)对民办幼儿园的创办和发展给予各种政策支持。目前各省采取的扶持政策有保证用地、减免税费、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西部农村地区的各级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特点,采取适合本地教育发展的扶持政策,促进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

(3)加强民办幼儿园师资的稳定性。西部农村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解决民办幼儿园师资短缺、流动性大和专业性差等问题。笔者认为,提高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和福利保障是解决师资问题的关键。此外,政府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将民办幼儿教师的职称评定纳入中小学职称评审系列;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特别生活津贴;为达到一定工作年限的民办幼儿教师办理医疗、养老保险等;在培训机会、评优奖励等方面与公办教师同等对待,保障民办幼儿教师的权益,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3.发展非正规的学前教育形式

西部农村地区有很多区域尤其是游牧民族地区的人口居住分散,幼儿无法接受正常的学前教育,这一部分地区就可以贯彻《意见》中“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的政策,采用非正规的学前教育形式,以弥补这些地区学前教育的空白。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范文2

Guo Yiqun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Xi'an 710068,China)

摘要: 本文结合西方经济学特点与体育院校学生特点,提出提高教学效果的办法:结合体育学院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要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有力结合;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建立新的以注重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教学方式创新的方法和策略。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economics and stud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training in economics major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bring together imparting knowledge, training ability and improving quality in teaching; emphasize on the student-oriented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spirit; establish new quality-based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n this basis, proposes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n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教学方式 体育院校

Key words: Western Economics; teaching way;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222-02

0引言

现如今,为满足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体育经营人才的需求,许多体育院校设置经济学专业,但都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经济学》作为高等财经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它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如何结合学校特色,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进行教学,是我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西方经济学特点与体育院校学生特点,针对《西方经济学》原有教学方式进行探讨和改进,探讨与西方经济学体系与原理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它集实证理论分析和规范理论分析于一体,是系统反映和描述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原理、定律和理论,因此这门课程呈现出理论体系庞大,概念抽象,分析工具多样,内容繁多等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只有把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体育院校经济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趣味性和应用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基本特点如下:

1.1 基础知识较差,且参差不齐体育院校开设经济学专业专门培养体育产业经营高级人才是应时之需,但由于社会长期主观认为体育院校是培养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方面人才,对体育经济学和体育院校开办经济学专业缺乏足够了解,造成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生源不好,部分为调剂招生,其中部分学生高考分数虽较高,但整体文化素质较差,特别是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进而导致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缺乏探索精神。

1.2 学习缺乏主动性,思维方式过于教条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在大一、大二阶段安排讲授,而此时学生在中学阶段受应试教育形成的死记硬背的习惯一时难以改变,数理逻辑思维较差,对经济学学习中重要的逻辑推导、图表、图形分析和数学公式等内容,则明显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1.3 对社会经济形势的关注较少,缺乏实践锻炼经济学通过运用理论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诊断,为政府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应用性较强,而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大部分时间呆在学校,把学习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书本知识上,对当前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形势、基本经济政策缺乏了解和关注,理解也相对不深刻;另外经济学专业作为体育院校的新专业,社会认可度不高,实习实践基地不完善,也进一步造成学生参与社会经济实践的机会较少,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2提高教学效果的体会

2.1 结合体育学院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因材施教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培养的是能从事体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应当从应用的角度教授西方经济学的有关内容,注重分析经济学理论对体育产业、企业经营的意义。在进行理论讲解中,通过大量与体育经营相关的案例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注重引导学生从体育经营企业的视角出发,思考理性的生产者行为决策,研究和分析企业如何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2.2 在教学中要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有力结合 文化素质课教学是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因此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多下功夫。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全面系统地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本知识的同时需要精选教学内容,结合时事介绍前沿领域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研究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上来。

2.3 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师的舵手地位

教育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间的良性互动,在教学中在把基本经济理论讲解清楚的基础下,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分析能力,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轴、练为主线”。鼓励学生用创造性思维去探索事物,强化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创新性。避免“满堂灌”,引导学生自学部分内容,养成学生多看、多思、多想的好习惯。

2.4 在创业理念指导下实施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西方国家高校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的现实下,我们更深刻体会到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服务的能力是根本。西方经济学有着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原理和理论都需要实践经济案例来验证。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来源于实践,也将应用于实践,这与在教育中引入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是相符的。

2.5 建立新的以注重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以成绩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探索建立注重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新的教学评估体系,充分发挥评估体系的激励、导向和反馈功能,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正确的指引方向,为高校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3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的重要保障。目前经济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发展趋势是教学方法综合化、教学手段主体化。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入手。

3.1 突破传统讲授法:提倡启发式教学传统的讲授法是指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法,相对教条,学生具有被动接受性,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方式,在把经济学理论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通过生动的描绘、陈述,有启发意义的设问等,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全面掌握基本原理和知识。例如在讲解短期成本知识中,可先讲授李宁公司在一周内生产运动鞋的过程,列举一些实际数据,然后提出3个问题:①短期生产函数与短期成本函数的联系:李宁公司的生产与其成本有何关系?②利用短期生产规律解释短期成本变化:能否利用李宁公司的生产数据解释其成本变化过程?③利用短期成本曲线变化的规律解释短期生产中劳动投入的经济区域的划分:能否利用运动鞋平均成本变化来优化李宁公司最佳的工人数量?通过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产与成本的内在联系,掌握生产曲线与成本曲线的对应关系。

3.2 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建设西方经济学网络教学体系西方经济学分析工具多样,一个理论可以用叙述法、列表法、图形法、模型法等多种方法来表述和说明,因此教师在把内容熟记于心的前提下,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清晰的表现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而且还可以生动描述经济变量的动态变化过程,降低授课难度。另外,省去板书使授课的信息量和效率也提高。在制作好教学课件前提下,教师还可以开发网络教学课件,促成学生与教师间互动,在网上进行自由讨论,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快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建设一套以传统的教学管理为基础,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档案管理优势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和课程管理体系。

3.3 重视案例教学法:构建案例库西方经济学基本内容是抽象化的理论和实证化原理,往往难以理解。因此需要通过结合具体案例,使知识得到深化理解。针对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就业方向,选取现实经济中与从事体育产品的企业、体育产业的热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或布置学生课后研究,通过课堂分析讨论、撰写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中强化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并把枯燥的经济学理论与工作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不断“对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4 穿插使用讨论法:实施“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仅限于“黑板经济学”,更多的需要进行创造性、开放性教学,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创造的空间,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不局限于现有的理论解释,勇于进行创造性思考,在明确各种解释方案的前提假设、约束条件下,为某一问题提供尽可能多的结论或解释,并等通过讨论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围绕学生提出的具有代表性和创意性的问题,可以再组织课堂讨论或专题研讨,例如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讲完均衡价格后,讨论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从奥运会开幕前到结束后的价格变化。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均衡价格形成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宏观经济学部分,可以组织学生针对失业或通货膨胀等问题进行调研,并对政府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想法。

3.5 采用比较教学法:对比知识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繁多,运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性质相近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把相似的或对称的理论、概念和业务等容易混淆的内容加以化解,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透过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学原理。例如,在讲述微观经济学的需求与供给时,首先对有关需求理论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对于供给理论,则重点指导让学生对比需求理论,通过比较进行类推,发现规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总之,关于如何进一步提高体育院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方法,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的过程,没有一个既定的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邵文武,张国良,杨丽萍.西方经济学教学基础―经济情景[J].生产力研究,2010,(7):11-12.

[2]曹休宁,王俊.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之案例教学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5):197-198.

[3]张树安.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属性与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经济师,2008,(9):129-130.

[4]何苗.西方经济学互动教学五要义[J].经济研究导刊,2008,(12):204-206.

[5]韩利红,薛光武.注重产出效应,强化案例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31-32.

[6]林森.中小学校长培训“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7,(5):93-96.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范文3

 

经历30多年的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取得持续发展,特殊教育发展形成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特殊教育框架和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是陕西省地处大西部,资源匮乏、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整合能力有待提升等阻碍因素,难以发挥整体优势,严重影响陕西特殊教育发展的效果。因此,要想有效整合陕西省的特殊教育资源并合理利用,只有针对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从中找到一条符合陕西实际的特殊教育资源优化整合之路。

 

一、整合陕西省特殊教育资源的意义和作用

 

特殊教育资源是指促进特殊教育发生和保障特殊教育正常运行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是特殊教育各项事业得以高效运行的各类资源的总和。特殊教育因其自身的特点,教育对象特殊,且规模较小,所以对其进行资源整合是存在可能性的,重点就在于以何种方式进行资源整合。

 

首先,从理论上讲,由于特殊教育发展历程比较短,关于特殊教育的认识水平并不高,再加上关于特殊教育的科研经费少,这方面研究的科研成果比较少,可以借鉴和推广的特殊教育的实践经验也比较少。同时,由于重视程度亟需提升,研究特殊教育的学者比较少,相关文献也比较少。随着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陕西省地方政府逐渐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各项投入,极大的推动了省内特殊教育的发展。针对陕西省的情况,本文制定出特殊教育资源整合方案,推动陕西特殊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特殊教育办学模式,促进陕西现代化教育体系构建。

 

其次,从现实性上讲,陕西省特殊教育资源的整合,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对于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整体发展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陕西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整合经验,将其与自身实际问题相结合,完善相关理论,摸索出一条优化整合特殊教育资源的有效路径,对国内其他各省份以及我国整体的教育事业而言都是极具参考价值的。特殊教育资源整合就是将盲教育、聋教育、启智教育、肢残教育、自闭症教育等各种特殊教育资源优化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实现最大化的作用。

 

特殊教育资源的整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将各项资源进行叠加就能实现的,还需要我们通过深入研究,实现创新。本文中所提及的资源整合,其关键就在于“合”,把现阶段散乱的各项教育资源进行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实现“1+1>2”的作用。

 

二、陕西省特殊教育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特殊教育事业在这几十年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殊教育体系逐渐成型,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干,地市办盲校、县区办聋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对于残障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教育。陕西省特殊教育学校起步较早,建校最早的为 1949年建校的西安市盲哑学校,最晚的为2008年12月经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西安市启智学校。2014年陕西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52所,比上年增加2所;共招收特殊教育学生662人,在校达到3188人,比上年增加418人。陕西省特殊教育学校起步较早,但是在特殊教育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现有管理体制,制约特殊教育发展。陕西省特殊教育学校,有的是地市一级设立,有的是县级设立。以西安市为例,西安市八所特殊教育学校,均按属地关系管理,西安市启智学校、西安市盲哑学校、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由西安市教育局管理,市财政部门负责各项经费的支出。与之相应的,西安市下属的各县区也是实行的教育部门管理、财政部门负责经费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就在于由于各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相应的特殊教育投入也就不一致,地区发展极为不平衡,且各地方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导致特殊教育的发展滞后。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由于长安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因此政府全额划拨了该区域2012年度所有的1248万元经费,但是周至、蓝田等区域却连每年一二十万元的经费都难以拿到,这样的结果就是各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无论是师资力量、办学程度还是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距。

 

第二,生源萎缩,办学规模小,资源浪费,效益不高。笔者通过对西安市各特殊教育学校的走访和调查发现,生源不足、学校规模小是这些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甚至有部分学校因为这些问题已经无法再维持办学。现罗列一组数据如下:第一,在校生总人数过少。一项统计数据显示西安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共8所,在校学生共计1343人,平均每所学校160.7人,其中有428人是盲聋学生,平均每所学校53.5人。然而实际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学校并没有这么多学生,一些学校为了更多的经费而虚报名额;第二,班额过小。根据西安市特教系统在校学生(聋)分布显示,有的班级甚至只有3名学生。不能正常编班和实施教学给老师和学生都造成了很多困扰。针对这种现状,部分学校采用并班上课的方式教学;第三,年级断档现象明显,生源越来越少;第四,教学资源被闲置,办学效益无法实现。以西安市为例,2012年全市1343名特殊教育学生,政府划拨的事业经费为5000多万元,社会各界的爱心捐赠50万元,均摊的每个学生的话,每人次将近8000元,但是如果划分到全市8所特殊教育学校,要维持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这些经费就有些不足了。另外就是全市8所特殊教育学校除市特校外其余7所都是聋哑义务教育,这种办学模式的重复,无疑也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不利于办学效益的提升。

 

第三,教育经费不足,特教相关的教科研事业发展受阻。据相关资料显示,西安市的8所特校三年时间总共只投入了24万元科研经费,每所学校年均投入一万元的科研经费。这样的教育经费投入直接导致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匮乏、科研成果缺乏、图书资源稀缺、特殊教育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根据不同群体采取更加切合的教育教学方案,严重影响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四,没有建立完善的特殊教育结构,学前和职业教育发展缓慢。陕西省幼儿阶段残疾学生生源很少,办学成本太高。通过走访实地调查发现,针对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在陕西省内并未开设,结束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职业教育也起步较晚,尚在发展摸索之中。学前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对特殊儿童而言,意义重大,但是从全市的整体情况来看,8所学校并未开展这两种教育模式相关的工作。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8所特殊教育学校受自身经费、师资、校舍等因素影响,虽有心但无力。

 

三、陕西省特殊教育资源整合的基本策略

 

第一,完善政策法规,为整合特殊教育资源提供政策保障。陕西省各层级地方政府要积极牵头,配合特殊教育的相关机构,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整合方案,通过正向、积极的态度引导陕西特殊教育资源整合,促进全省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按照“一校制”模式,整合到地市一级特殊教育学校。近年来,随着陕西农村地区适龄学生减少,不少学校应该撤销并合并,解决农村办学成本高、教育质量难以提升的问题,建设以学区为中心校区,教学点为辅助站。通过这种模式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资源的跨级合并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合并难度较大。

 

第三,陕西省特殊教育事业经费投入应加大,开拓多元化的筹资渠道,解决发展经费不足的问题。通过各项关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兑现政策规定,坚持特教特办,确保特殊教育事业经费的足额、合理、按时拨入;教育、民政、残联等部门要从教育费附加、救济金、福彩、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项收入中拿出国家规定的比例用于残疾人教育事业;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元筹措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并广泛组织社会力量捐资,保证特殊教育发展的经费充足。

 

第四,教育教学工作中,教研活动以市一级的特殊教育学校为整体开展,并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分成相应的教学组,改变各学校各自为政的现状,在各特殊学校间营造浓烈的教研氛围。特殊教育因其本身的特点,对于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而言很少有机会能参与各种教研活动,如果不能改善这一现状,长此以往必然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整体的教学质量。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积极发挥市教研的核心作用,推动西安市特殊教育事业整体的向前发展。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范文4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小学教师合格率大幅度提高,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但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来看,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尽管中小学教师的学历不断提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上课满堂灌、只管知识传授不管学生其他方面发展的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靠死记硬背、加班加点来追求分数、提高成绩的方式还十分普遍。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依然十分流行。

第二,城市教师超编,农村教师不足,城乡教师素质差异较大。由于城乡差距的扩大,造成全国大部分地方城市教师超编,部分地方甚至严重超编,而农村学校教师则数量不足;城市教师素质较高,而农村教师素质较低。

第三,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师资队伍差距进一步拉大。随着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扩大,再加上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进一步导致东西部地区之间师资队伍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既有教师素质、教师水平的差距,也有教师待遇、教师专业发展的差距。目前东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大都是本科学历,城市中小学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已达到20%以上,而西部地区还有约50万名代课教师。近年来,相当一部分西部地区中小学优秀教师都流动到了东部发达地区,而西部农村中小学的优秀教师流动到了西部的城市中小学,从而使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中小学的师资队伍进一步恶化。

第四,教师培训经费短缺,体制不顺,导致教师培训实效不大。教师培训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教师培训没有法律和制度保障,使得教师培训的经费难以保障,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由于教师培训经费短缺,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和培训内容不能保证,培训效果不好,部分地区教师参加培训还要自己“埋单”,影响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教师培训都是由县市教师进修学校、省市教育学院来承担。县市教师进修学校、省市教育学院在当地教师严重短缺、教师学历合格率较低时,开展学历补偿教育是完全可以的。但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教师培训重在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就难以承担这项任务了。应将教师培训的任务逐步转向高水平的师范大学和高水平的综合大学,教师水平的提升应以教育硕士的培养和各种短期专题研修为主。

第五,教师可利用的各种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制约了教师的教育与教学工作。课程资源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长期以来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忽视,以及“应试教育”的痼疾,使得中小学教师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相反,出版单位、教研系统和部分学校则热衷于开发教辅,各种练习册,并不惜一切手段予以推销。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及西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适应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特别是适应农村中小学需要的网络资源、电子音像资源、多媒体资源严重短缺,制约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第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大,支持力量不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其中外部的专业支持是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支持主要依靠的是各地教研室。但由于教研室是一个半行政、半学术的机构,而且还要承担其他工作,教研员的理论水平良莠不齐,再加上时间、人员数量等因素,难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中小学校及其教师对专业支持力量的需求更多。

二、我国教师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获得了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专业化。教师职业普遍被认为是一个特殊专业,因此教师资格证制度全面实施,有关教师的能力标准、素质标准、课程标准等在逐步制定。

第二,开放化。教师的培养不再是师范院校的专利,综合性大学也开始涉足教师教育,纷纷开展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第三,综合化。教师既要有专门的学科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知识。许多大学都成立教育学院或教师教育学院,要求学生在修读一定的学科专业的同时,再修读教育学科。

第四,本科化。目前全国大多数省都已经从三级师范教育体系过渡到两级师范教育体系。本科学历的中小学教师成为今后的主流。教育硕士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但我们同时还必须看到,我国教师教育也还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专业化并没有带来教师专业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由于缺乏有效力的教师专业标准,教师资格证的获得既缺乏统一的标准,又缺乏专业权威,一些地方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委托一些不具备教师教育资格和条件的单位或教育水平不高的机构进行,考试方法也以背诵和记忆为主,导致许多人虽然拿到了资格证,但实际上是不合格或者是低水平的教师,这也降低了教师资格证的权威性。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制度和政策的限制,修读时间的未能延长即“4+1”、“4+2”模式未能普遍实行(目前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实行的“4+1”、“4+2”模式,还只是小范围的试点,是使用免试保送指标进行的),使得未来的教师在4年时间里既要修读学科专业知识,还要修读教育学科知识,时间远远不够,难以达到高水平。

第二,开放化没有带来教师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师教育的开放化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是发展趋势,在国际上也是普遍的做法。但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出台教师教育机构的资质标准,导致许多并不具备条件的高校也来培养教师,开展教师教育。由于制度和政策的原因,目前举办教师教育的综合大学,还没有涉足真正的学科专业教育之后的教师专业教育。

第三,本科化也没有带来教师培养质量的提高。尽管中小学教师逐步本科化了,但这些教师一部分是通过自学考试、函授、远程教育等手段提高的学历,另外一部分则是通过学校升格来获取的。近年来许多中专学校升大专、专科学校升本科,而且升格学校都在大幅度扩招,甚至连许多高职学校也办了师范专业,大量培养教师。这些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培养了大批本科学历的教师,既缓解了本科学历教师的数量不足问题,又提高了教师的学历层次。但导致的是表面的本科学历,实际上的低水平现象。这进一步导致了教师专业水平的降低和教师社会声誉的下降。

三、优先发展教师教育的若干政策建议

第一,加快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的建设步伐,确保教师教育的质量不断提高。应尽快制定教师的专业标准,指导教师教育机构,确保新培养的教师质量不断提高。同时还要尽快制定教师教育机构的质量标准,指导各个教师教育机构按照资质标准加强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

第二,重点建设若干所师范大学,使之进入全国高水平大学行列,确保教师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尽管综合性大学也参与教师教育,但从总体来看,综合性大学更多地是教育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以及教育技术学科的人才培养,而不是大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师范大学仍然是我国中小学教师培养的主体,是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主体,是我国教师培训和职后教育的主体。为了确保未来中小学教师水平不断提高,应优先发展教师教育,教育部应重点建设若干所师范大学,使之进入全国高水平大学的行列,这些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师范大学不仅直接培养高水平的中小学教师,也对其他师范院校和教师教育机构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全国教师教育的发展。

第三,重点支持若干所西部地区师范院校,使之成为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服务基地。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师资短缺,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由于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等原因,东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很少愿意到西部农村中小学任教。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补充、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以及教师的培训和提高都必须依靠当地的师范院校,立足于当地教师教育机构。因此,无论从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角度,还是从发展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角度,或者从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角度,都应该重点支持若干所西部地区的师范院校,优先发展西部地区的教师教育,以促进西部地区各级各类教育的快速发展。

第四,改革教师教育模式,推广“4+1”、“4+2”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未来教师的培养质量。现行的教师教育模式是一种混合式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4年期间,既要学习学科知识,还要学习教师专业知识,由于时间限制,学生往往是学科知识不如综合大学的学生,教师专业的知识也没有学好,因为课时的原因大都只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一些基本理论,因此学生的从教能力不高,专业化程度不够。针对这种情况,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4+1”或“4+2”模式,即大学4年学习学科知识,达到综合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再用1年的时间进行教师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然后进入教师行列。目前,发达国家更多的情况是4年大学学习结束后再用2年的时间进行教师专业学习和训练,然后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国内,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近年来也进行了“4+2”模式的试点,效果较好,但进一步推广尚需政策支持。建议教育部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在教师教育中实行“4+1”或“4+2”模式,真正体现优先发展教师教育的战略。

第五,建立若干农村师资培训中心,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的支持,进一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为解决师资这一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提高农村教师的水平,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建议教育部在西部地区甚至中部地区设立并建设若干个农村师资培训中心,并给予一定支持。农村师资培训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培训高水平的师资,开展农村教育发展的研究,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学术支持,建立农村基础教育实验基地等。

第六,建立若干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心,研究、开发适合中小学教师需要的高质量的课程资源或其他教育教学资源。教育系统为全国各行各业开发了诸多重要的技术和资源,更应该为自己开发先进的资源。因此,建议教育部在全国建立若干个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心,开发一批适合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优质课程资源。

第七,高度重视远程教育资源开发,满足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师生的需要。近年来,为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特别是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教育部实施了西部地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李嘉诚西部地区远程教育工程等。目前,西部农村地区80%的中小学均可以通过天网或地网进行教育资源的接收,但突出的问题是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资源严重不足。许多学校的设备难以发挥作用。建议建立若干远程教育资源开发中心,专门开发适合西部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资源。开发中心可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规格和模式进行建立和建设。

第八,采取鼓励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优秀教师安心教师职业、广大教师乐于在农村任教的政策,为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提供人才保证。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使得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对优秀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高的奖励。要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和改进管理、提高教师水平等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高等学校要建立鼓励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导向,对到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毕业生应免去助学贷款或给予学费补偿。提高农村教师特别是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激励他们安心工作,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第九,建立若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中心,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在高等学校主要是师范大学,特别是西部地区师范大学建立若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中心或基地,组织师范院校的教师深入中小学,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开展校本教研、行动研究,或提供咨询服务等。这一方面有利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师范大学和中小学的联系,使师范大学更好地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需求,从而促进教师教育内容和模式的改革。特别是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来说,还能带来许多新的理念和信息,成为改革的动力源之一。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西部高校;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竞争力

西部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西部高校的竞争力高低关系到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下面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对西部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投入、高校结构分布、品牌名校数量、教学质量状况等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西部高校的竞争力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

一、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高校竞争力最主要的表现形式。2009年,西部高校专任教师达到305958人,西部高校师生比为119.6。这表明西部高校教师数量尽管有比较明显的增长,但教师数量仍然不足。从表1看出,在国家第四、五、六届高校教学名师奖的300名获奖者中,西部高校只有47名,仅占15.7%。西部高校缺少骨干教师、名师,缺少集教学科研于一身的大师。在教育观念、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西部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滞后。

资料来源: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表彰第四、五、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的决定

目前,西部高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均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偏少,低职称低年龄青年教师偏多,骨干青年教师偏少。2009年,在全国高等学校(机构)专任教师中,西部地区正高级职称的占19.3%,而初级与无职称的均占23%以上。在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本科院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到了80%以上,而且主要来源于本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近亲繁殖现象相当普遍。同时,在西部一些地方院校,教师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缺编现象也比较严重。此外,西部高校教师流失严重,特别是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教师“跑得更快”。在西部高校,教师的流失往往是无序的,从而导致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始终处于“流失与引进”、“引进与流失”的动荡之中。

二、教育经费投入

2007到2010年,西部地区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每年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平均差距达到五百元以上,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 财政部关于2007、2008、2009、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教育经费不足是我国高校的共性,只不过在西部高校体现得更为明显。对西部高校来说,教育经费短缺是一个必须长期面对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四:一是教育经费增长停滞不前。特别是在扩招后,招生数量增加得越多,西部高校教育经费就越捉襟见肘。二是债务缠身。在扩招后,为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相当一部分高校举债办学,从银行贷款搞基建或购买仪器设备,造成债务缠身甚至是债台高筑。个别西部高校银行贷款已达数亿元人民币,仅归还银行利息都力不从心。三是教育经费增长潜力不大。西部高校大部分属于地方性院校,其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所属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的财政支出。西部地区的经济本身就不发达,经济增长速度也比较缓慢。四是学费欠账多。西部高校的贫困生比例要远远大于东部高校,学生拖欠学费的现象比较普遍。尽管国家加大了助学贷款的力度,但在西部高校,学生所欠学费金额却并未明显降低,每年往往高达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

三、高校结构分布

如表3,截至2011年5月23日,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西部地区总共有677所高等学校,占我国高校的23.8%。

资料来源:教育部网站“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名单、新批准的学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西部高校内部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

地域结构不合理。西部高校的地域分布很不均衡,陕西、四川、广西、云南、重庆的高校占了67.2%。自治区只有6所高校。而且,西部高校绝大多数都集中在省会城市。这种地域的集中分布,必然会影响西部高校的辐射范围,不利于其充分发挥对所在地区经济与社会的服务职能。

层级结构不合理。西部高校呈现出金字塔结构,本科院校的数量远远少于专科院校的数量。在510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93所,专科院校317所,本、专科院校之比为610。这说明,西部高校中,专科院校明显偏多,重点院校与综合性大学数量太少,一般地方性院校居于主体地位。

科类结构不合理。在193所西部普通本科院校中,农林院校7所,师范院校34所,医学院校20所。这表明西部地区本科师范院校比例偏大,占到了17.6%;而农林院校比例偏小,仅占3.6%。

四、品牌名校数量

在西部的高校中,绝大多数是一般本科院校或地方性院校,“211工程”高校与“985工程”高校数量相对较小。在全国39所“985工程”高校中,西部地区只有7所,占17.9%;在全国121所“211工程”高校中,西部地区仅有24所,占19.8%。另外,在合并、合作、调整、共建后,一些原来比较有影响的名校也逐渐失去其名,客观上减少了西部名校的数量。

从表4看出,西部高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与优势学科数量较少。一方面,在西部一些历史悠久的重点高校,经过多年培育的优势学科因多种原因已经或正在丧失其优势,沦为一般学科甚至成为落后于时代的劣势学科。另一方面,在西部的一般地方院校,优势学科的缔造与重点学科的建设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资料来源:教育部关于公布国家重点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07]4号)

近几年来,特别是扩招以来,西部高校的专业建设虽然进步明显,但却呈现数量增长、特色减弱的倾向。从宏观看,整个西部地区的专业建设还没有体现出鲜明的西部特色。一批符合西部资源特点、适应西部经济发展、满足西部社会进步需要的专业群还没有形成。从微观讲,西部不同高校的专业建设也未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校特色。专业设置大同小异、无特色、无个性仍是西部高校专业建设的通病。

五、教学质量状况

与东部地区的高校相比,西部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从表5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结果看,2003年至2008年,教育部对589所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了评估,评估等级为优秀的共有424所高校,优秀率为71.99%;评估等级为良的有144所高校,良好率为24.45%;评估等级为合格的共21所高校,合格率为3.56%。西部共有140所高校参加了评估,其中92所获得了优秀,优秀率为65.71%;41所评估等级为良,良好率为29.29%;7所评估等级为合格,合格率为5%。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优秀率,西部高校比全国低了6.28个百分点;而评估等级为合格的比例,西部高校却比全国高出了1.44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上海大学等42所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结论的通知

从表6部级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看,2005年,第五届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共评选出获奖项目599项,西部高校有106项获奖项目,仅占20.2%;2009年,第六届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共评选出获奖项目651项,西部高校有123项获奖项目,仅占18.9%。

资料来源: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五、六届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

从表7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立项来看,精品课程、特色专业、教学改革项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团队建设等,西部高校均处于劣势,不但项目数量达不到全国平均数,项目的级别与层次也明显低于东部地区的高校。

资料来源: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批准2008、2009、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

西部高校教学质量的差距,一方面与西部高校的硬件条件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西部高校教学质量意识薄弱有关。一些西部高校,特别是合并新组建的西部高校,为满足基本建设的需要,不顾教学资源的短缺,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一味追求学生数量,过分看重经济效益,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六、结语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对西部高校来说,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其主要精力仍然要放在解决因“扩招”、“合校”、“新校区建设”等带来的一系列办学问题上,放在解决教师数量不足、教学过程不规范、管理体制不统一、教学基本建设薄弱等教学基本建设问题上。而经过多年的合并、调整、共建、合作,东部高校基本上走完了外延发展道路,步入了内涵发展阶段,其校园规模扩张、师资队伍数量、校内体制改革、各类教育结构等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与优化。对绝大多数东部高校来说,现今及未来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质量、创建品牌、创办名校。因此,与东部高校相比,在招生、就业、优势学科建设、品牌专业发展、办学规模与效益、办学质量与层次等方面,西部高校的竞争力明显偏弱。

同时,西部地区高校在社会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竞争力也弱于东部高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的贸易承诺,市场配置资源的法则也会在高等教育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西部高校来说,市场配置资源的程度越高,其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现象也就越明显。因为市场配置资源遵循的是利益最大原则,西部的许多高校因不能够产生最大或更大利益而得不到或很少得到市场配置的资源。特别是各种社会资源在市场的调节下自然而然地亲睐重点大学,各种民间资金在市场的作用下纷纷与名校联姻,西部高校就只能望市场兴叹。目前,许多社会捐资,特别是一些企业的捐赠,纷纷向名校倾斜,西部高校只能分享到其中很少一部分。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范文6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在当前政府的政策改革情况下,新西兰高等教育出现的新的“网络”(教育)范式,以及开放远程教育在这一进程中的潜在作用。

新西兰的情况在某些方面有其特殊性,文中谈到的一些主题和问题非常普遍,大家在结合各自机构和职能进行思考时能够获得有益的启发。

网络(教育)范式以一种新的方式关注个体的教育、学习环境及其服务范围内的学习者。

不同于以往独立运营的实体,各种教育机构将越来越多地在覆盖全国的网络环境中发挥作用,这一网络由各种具有特定目的的分级网络组成,可以为每一个单独的教育机构提供学习服务。反过来,单独的教育机构也可以为网络中其他的机构提供服务(虽然这不是加入该网络的一个必要条件)。

这里隐含地引入了两个概念:(1)网络是指一组相互联系的教育机构,他们在其服务范围内向学习者提供学习服务,并/或者向网络中的其他教育机构提供服务以帮助其开展教育;(2)教育机构和卫星校区是网络系统中的节点。

为了清楚起见,也为了便于在其他情况下运用相关学科的成果,下文中将上述两个概念简称“节点”和“网络”。

本文着手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于网络服务范围内接受服务的学习者来说,如何在全部资金范围内考虑对每个节点限制的情况下,使学习者从网络中所有节点的资源、能力和容量方面获得学习价值的最大化?对此,我还不能给出一个完整的答案。

讨论框架

在新西兰开放理工学院,我们已对这个问题讨论了很多年。由于预见到政府在政策上的调整并逐步实施,我们已试图证明,一个提供开放远程教育的专门机构如新西兰开放理工学院如何实现网络(教育)模式。我们知道其他教育机构也正在做类似的努力。

我将按下列框架尽可能把问题表述清楚:

1.一个特殊例子。新西兰技术理工学院能提供远程教育,学习者在这里接受相关的教育。

2.阐述新西兰政府的教育政策内容。认识到政策决定了早先提出的优化问题的回答范围。

3.阐述网络中一些节点的特征。目的是说明节点之间差异很大。

4.描述为学习者提供的教育服务的假设过程。前提是网络中的任何一个节点都能够提供教学服务,各节点具有提供服务的能力和容量。

5.基于新西兰背景下得出的一些结论和适用的原则。

6.在其他网络和背景下的一些可能对学习者带来影响的观点,供大家讨论。

参加本次会议的主要是远程教育的相关人员。新西兰开放理工学院也是一所开放远程教育机构,相比其他机构,我们更加关注自己所在的机构,对此你也许并不感到奇怪。

网络所服务的学习者

高等教育学习者的服务范围被视为是整个新西兰。用多数标准衡量,新西兰是一个小国,领土狭长,面积同英国大体相当,总人口与澳大利亚的悉尼或英国的伯明翰相差无几。

新西兰有很多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8所大学、20所技术理工学院、3所毛利语大学、40所行业培训机构和近百所私立培训机构。这20所技术理工学院和悉尼4所同等的学院相比,都为同样的人口提供教学服务。

另一个是对新西兰大学的学生数量与国际上的一些其他院校的学生数量进行比较。新西兰31所公立院校只为不到50万学生提供服务,据我所知,在座参加ICDE校长常设会议(SCOP)的我的同行,其所在的一个院校的学生数就超过了100万。

如果新西兰从一张白纸开始,我非常怀疑我们还会建立30多所公立高等院校。事实上,我们已经有了这些院校,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是为了学习者和国家的利益,如何从这些院校的投资中获取最大价值。总体来说,虽然不同的教育机构提供一些相似的课程,但还是会吸引不同类型的学生。

出于本文的需要,我用到下面一些描述词语:“学习者”:指那些认为得到20所技术理工学院最好服务的大学学生;“网络”: 20所技术理工学院,相互连接并被看作是一个整体;“一个节点”:指一所技术理工学院,包括该学院拥有的任何一个卫星传输点(校园)。

新西兰政府的教育政策

如前所述,新西兰正处于一个新的、高等教育政策改革的重要阶段。改革的口号是:质量、实用和获取。

在改革的过程中,政府正在探索强调高等教育可衡量结果,这与新西兰的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目标紧密相连。这就希望中心给予更强的引导和指导,从而确保目标的实现。这就希望高等教育机构不要把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而是作为政策术语中所描述的“国家网络供应”的协作者。

到底一个“网络供应”由什么构成,又如何在该领域中发挥作用,仍然是需要继续讨论、协商和思考的一个主题。

有些情况大家很清楚,以前的经费完全是由学生的入学人数来确定的,其结果是引发了院校间的竞争行为。但在新的政策中,资金则通过更广泛的“投资”渠道来注入。

经过与中心协商,每个院校都分配了招生人数,并限制在一个三年的规划期内。所带来的变化就是,单独院校根据市场提供服务变为在中心的指导下通过各院校协作形成的网络提供服务。

由于一系列的原因,技术理工学院的各部门处于改革过程的风头浪尖。技术理工学院也是政策改革另一个关键问题的试点,即基于区域的教育服务。

在目前改革之前实施的更具竞争力的“自由市场”体系下,技术理工学院可以自由选择地方来提供有关课程和设立校区。为追求学生入学人数,对位于人口基数较小地区的院校来说,在人口基数很大的地区,特别是在新西兰最大且发展最快的城市奥克兰设立校区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当前的改革,政府希望这些技术理工学院返回其所在区域,即从“区域外”服务撤回来,为当地的社区和产业服务。但也有例外,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则大开绿灯,允许技术理工学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培训。

网络中的节点

技术理工学院网络的20个节点差别非常大。

在有卫星的大城市里,一些节点与同一城市里的其他教育机构一起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一些在较小城市的节点只和一两个其他的教育机构一起提供课程;那些在小的省级城市的节点,提供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而在更小的城市,服务的人口少,教育资源也很少。

节点的规模不是唯一的区别特征,其提供的教学资源也大相径庭。无论什么原因,可能是历史原因,也可能是因为当地的需求,一些节点在全国开设一些特定的课程,这一特点似乎与其规模并没有必然联系。

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网络中节点的不同特征。

数字化学习的出现表明,基于学习节点的传统的教育能力在改变。在传统面授学校的学习者获得学习的途径丰富了,远程教育传输的能力增强了。这是否意味着支持网络教育的专家们将显示出他们的作用呢?我对此表示怀疑,我也不是第一个对此提出质疑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们也有,我们的理由是基于数量分析得出的。

我们分析了新西兰技术理工学院学习网络教育各节点都建立自给自足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所需的经济成本,我们也考虑了由一个单一机构提供全部数字化学习的成本,进而确定与数字化学习有关的规模经济最大效益以及需要的具有一定资格的学生数量的临界规模。

它们在费用上的差别以现值计算,超过20亿新元,确切的数目因时间、贴现率或其他一些变量的不同而发生一些变化。这个数目堪比新西兰每年拨付给所有高等教育的总经费,大约25亿新元。

当然,我这里所给出的例子属于一个连续体的两端。我并不建议选择采用哪种形式。在新西兰,除了经济成本外,还有很多其他标准会对达成一致意见产生影响。其他一些可变因素对有关数字学习的选择有影响,但对关键结论不起作用。关于面对面学习和远程学习差异的消失,学者们对此可能会有一致的观点,在我看来,这是不可能的。这不是技术原因而是经济原因――我们根本就支付不起。

对于新西兰来说,我们的挑战在于:综合考虑网络学习节点目前的状况以及今后的发展,我们如何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

这部分内容,我介绍了这样一个概念,网络学习节点各不相同,需要关注这些差异。这些差异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我们也要随时关注这些差异的变化。

一个网络学习节点

我前面提到过,基于某些原因,我将更多介绍有关新西兰开放理工学院的详细情况。

新西兰开放理工学院:

1.是一所面向全国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尽管当时政府强调区域教育;

2.是一所开放远程教育学校;

3.每年有3万注册学生,在新西兰科技理工学院中人数是最多的。当然,和世界标准相比仍然很小;

4.提供应用型的职业教育,主要侧重证书和学位等级;

5.早在60年前就开始了基于课本的教学;

6.目前采取多种模式进行教学;

7.独立评估表明,其数字化学习在新西兰所有科技理工学院中处于领先水平;

8.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获得了英联邦学习共同体远程教育卓越奖和Mellon数字化学习杰出贡献奖。

就本文界定的学习网络而言,开放理工学院认识到开放远程教育机构的规模经济问题,也认识到构成学习网络的其他节点的面授教育机构具有的特点,一是,它不具有与开放远程教育机构相媲美的规模经济;二是,它也不具有传统意义上支持开放远程教育的内部架构、过程或教学法。

一些技术理工学院正在开始着手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在我看来,他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学校同时进行面授和远程教学所需要必备的能力和财政资金。他们也开始认识到,能力和资金问题是多么的严峻。另外一些技术理工学院认识到,为其数量相对较少的学生建立一个能自给自足的开放远程教育网平台,超出了他们的资金承受能力。比如:有6所学院希望我们的机构为他们设计、开发并提供一个混合式的商业学位教育(实施在线教学,由他们提供面授支持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两种不同教育机构优势互补,共同努力,为学习者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除了我对自己机构人员的能力感到自豪外,我还希望大家注意我们开放理工学院的特征,理由有二:

1.能与开放远程教育机构中的所有人进行合作;

2.为探讨网络教育系统最优化铺平道路。

协同提供课程

上面已经提到,科技理工学院网络由20个相互联系的机构(节点)组成。

我访问过其中每一个机构,有的去过数次,每个机构都各有特点,一般人看来他们差别很大。这些机构最大一个优势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独特的“面孔”。

在研究如何实现网络学习系统最优化时,我们注意到20个机构中的19个采用了基本相似的学习传输模式,即以教学机构为中心的模式:让学习者进入学校的世界。而剩下的一所机构,也就是我们学院却采取了另一种不同的模式:让学校进入学习者的世界。

这个差异非常关键。

它使网络教育系统具有了协同作用,这是其它19个机构不具备的。这意味着,新西兰的学习者和整个国家,能从“19所相似学院加上1所不同的学院”获得比从20所相似学院更大的收益。作为一个具有规模经济以及与之匹配的能力、战略、程序和系统的开放远程教育实体,我们与以校园为基础的教育机构形成互补。

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以面授为基础的教育机构难以在规模经济方面以相同的方式达到相同的程度。你可能会问:“这有什么重要意义?”让我们从下面的例子中寻找答案。

网络上某一个学习节点覆盖的地区有25万潜在的学生,但只有7.5万学生能进入学院学习。一些学生与学院距离太远,另一些学生的工作时间与学习安排有冲突,还有一些喜欢自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这是开放远程教育机构所熟悉的情况。我们的目标的是开展协作,发挥两类机构的不同优势。我们将为合作伙伴所覆盖地区提供远程课程。学习者能在商定的时间从当地合作伙伴获得学习支持,但远比面对面学生获得的次数要少。学习者的经验得到强化,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和两类教育机构都从中受益。

从两类教育机构所反映的情况看,如果新西兰没有业已形成的开放远程教育能力,它将面临两种选择:或者发展开放远程教育,或者建立更多的类似目前已存在的面授学校。

作为一个指标,我们进行了计算,如果使学习网络系统中的其他19所学校都具有同我们学院一样的远程教育能力,新西兰政府大约要投资14亿新元。我们分析和思考后认为,在新西兰一些与外界隔离的、较小的地区,要使教育机构,特别是与开放远程教育有关的教育机构更加完善,无论采取怎样的运作模式,都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它需要国家的资金来支持。

结论已经很明显了。对于我们来说,已得到验证,对你们来说可能是不证自明的。

由于许多原因(有些我已经提到),强调学习网络的最优化在新西兰十分必要。如果我们力求让新西兰整个网络教育系统对于学习者的价值最大化,把学习节点单独进行考虑是远远不够的。

最优化的过程

最优化的方法并不简单。它开始于我们认识到,在各种游说从国库获得大量的资金来支持高等教育之后,这些资金对一般意义的高等教育和具体所指的科技理工学院教学网络都是不够的。

实际上,教学网络中的20所远程节点将保留,并将继续提供他们传统的教学服务。这意味着,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来维持远程学习站点及其提供传统课程的能力。

从概念上说,在有限的资金支持下,教学网络对于学习者的价值实现了最大化,该网络就实现了最优化。

就线性规划而言,目标函数包含为两个变数:对于给定的课程和计划来说,需要解答的是提供这些课程和计划的最小成本是什么?

最优化过程开始于教学网络中的学习节点教学服务的变革。

决策规则很简单:当学习者获取的课程和计划来自于成本最低的教学网络资源时,学习者的效益被最大化。

在新西兰教学学习网络中,其中19个教学节点的教学模式是相似的(他们本质上是面授教学机构),他们之间不能互相提供一些相对便宜的课程和计划。由于教学节点在空间上相距较远,这些节点又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因此,比较好的方案是选择一个节点来发展提供服务的能力。这个节点选定后,其他教学节点就能提供规模经济效益。如果一个网络能联接到一个具有规模经济的节点,并可以为网络上每一个节点提供课程和教学计划,那么在同样的资金支持水平下,它可以为网络覆盖地区提供更广泛的课程和教学计划。

我们可以想象每一个教学节点的计划过程,它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答:

・我们地区的学习者希望获取什么?

・设计、开发、提供学生所需的学习,需要多大的成本?

・为了满足所有的需要,我们能从网络其他教学节点获得什么?包括质量、较低成本等。

要遵循上述决策程序,教育网络中的所有节点的各类信息需要公开并供免费使用。另外,要鼓励每一站点为整个网络教育系统的发展作出贡献,而不仅仅局限于为自己。要把设想转变成现实需要做很多工作。我们感到很欣慰,开放理工学院具备贡献的潜力,我们有办法应对挑战。

最优化原则

我们并没有宣称找到了所有的最优化原则。我们仅仅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原则:

・每个单一的教学节点的最优化不能使整个教育网络环境最优化。

・增强远程教育能力,不应针对每个单一的节点,这与最优化方向一致。

・促进全国性统一的而不是各个节点的规格标准,对整个教育网络是有益的。

・应激励各节点在决策过程中选择这样的决定,即本节点取得满意的结果的同时,也有利于整个教育网络最优化。

・在实现教育网络最优化时,应吸纳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推进教学机构实现规模经济。

当我置身事外来思考这些原则时,我感到,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是在用这些原则指导工作。我们所有的节点都有能力,这些能力各不相同。当我们充分发挥各节点的不同优势,而不是让他们生搬硬套、相互模仿时,教育网络就被最优化了。

开放理工学院的转型

新西兰开放理工学院的战略驱动在于,准备在即将到来的网络时代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无论最终是什么形式,未来环境需要更灵活多样的协作和合作。我们可以看到开放理工学院在支持和推动我所描述的网络教育模式方面所起的作用。其范围包括:支持数字远程教育能力建设,提供共享资源和服务,提供各种形式的灵活的混合学习,继续支持远程学习者独特的学习需求。开放理工学院将保持和发展其开放远程教育的能力。但是不久的将来,这将不再成为学院唯一的独特的特征。

我们的工作越来越像“中间人”,提供灵活的学习服务和资源,这些教学资源既来自学院内部,也来自外部。处理关系将成为我们学院一个新的关键性能力,因为我们在学习设计、创造、支持其他伙伴进行灵活教学等方面需要不断创新。我们的指导原则是为学习者和整个国家提供有价值的服务采取行动。

其他背景下的一些启示

这一部分内容,我完成的比较匆忙。

我是何许人也,敢在各位同事面前班门弄斧?我没有权利,也没有什么主张。我只是想与大家一同分享我们在工作中的一些思考。我们也很高兴分享了其他学院的一些办学实践和经验,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你将会为新西兰及本国教育发展情况提出建议。

我们的想法之一是,教育网络的最优化程度取决于网络的环境。

就美国而言,人口密度较大,网络教育节点相距较近,这似乎有更多的机会和方式开展教育机构间的相互合作。

在新西兰,网络教育节点分布较远,除个别的外,一般相隔150公里以上。而在美国,教学节点通常相距30公里以内,在我们看来,这些地区的网络最优化应该有其他的方式。

让我们转向遥远的非洲。网络教育受到了技术条件的限制,虽然某些原则仍将适用,但会产生与新西兰截然不同的结果。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中国。虽然电视已经普及,但迅猛发展的手机和互联网还没有普及。虽然某些原则被应用,但同样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我并不是在这一部分的内容里试图规范什么。我只是想说,我们注意到各位同事所处的不同环境,我们愿意在这些环境中与你们合作。

后续活动

我们正在继续做一些分析。我们坚信,我们能用我所提到的方法衡量教育网络最优化的价值。我们的目标是,把在网络教育中工作的同事们集中起来,共同推动网络教育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