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范例6篇

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范文1

关键词:空气质量管理;问卷调查;满意度评估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4)04005208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中国城市能源资源基础数据库与中国城市能源资源效率评估年度报告”(12XNL005)

作者简介:宋国君,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肖翠翠,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

已有的城市空气质量评估研究都是利用仪器监测空气污染物的数据\\来评估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数量有限,因此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可能不足。从公共政策管理的角度来看,公众对社会政策的偏好(民意)会显著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而现有的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过程缺乏公众对政策“自下而上”的回应,评估结果也不能直接、有效地与管理行动关联起来。约翰・C托马斯认为公众调查方法是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重要方法之一,1990年代,瑞典首次将顾客满意度(Consumer Satisfaction Index,缩写为CSI)作为一种评估方法应用到管理科学的领域(P33-36)。

宋国君等人提出了环境保护满意度的概念,并选择本溪作为案例城市进行调查,问卷涉及空气、水、噪声、生活垃圾、固废和生态6个方面,为公众满意度研究提出了新思路,此后将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引入到“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领域,提出城市空气质量管理满意度的概念,分别在抚顺和牡丹江2个城市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和基于监测数据的结果总体一致,可靠性较好。本文在原有城市空气质量满意度研究的基础上,对问卷设计、数据处理方法等做了改进和完善,并在抚顺市开展了新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满意度调查在城市空气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提出将城市空气质量满意度调查作为公众对政府空气质量管理的一种回应性手段,将政策干预对象的目标、期望、关心甚至需要作为评估的组织原则和价值原则(P322),从城市空气质量、污染源排放控制、政府信息公开等方面调查居民的认知和感受,并与基于监测数据的评价结合,将居民可感知的空气质量评估结果与科学监测评估结果进行相互印证,填补了空气质量管理中公众回应性信息的缺失。

一、现有空气质量管理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监测点的数量有限。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的数量基本上是按照功能区进行设置的,监测点位的有限导致其功能和空间代表性可能不足,评价结果比较单一。根据美国联邦行政法典(40CFR,part58)对监测网络的要求,监测网络要足以覆盖不同地形、不同气象条件、不同排放状况的各种区域。加州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网络之一,有超过250个监测点位用于评价空气质量,监测范围覆盖了全部排放浓度最高的区域和敏感人群区域。其次,空气质量监测点没有和人口暴露的程度结合起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空气质量准则》(AQG)(P9-19)\和美国联邦环保署(EPA)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NAAQS)参见EPA of U.S.Healthbased Ambient Air Standards,2007。\均强调了人口暴露的指标,要求监测点要设在空气质量差、人口暴露程度较高的区域,并且对各项污染物达标的统计要求作了详细规定。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参见《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国家环保总局公告 2007年第4号。分为4 类:污染监控点、空气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对照点和空气质量背景点。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的评价,其监测数据来自于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点中的评价点位。在大型固定污染源附近以及城市主干道路等暴露人群比例较高的区位,通常没有设置相应的空气质量评价点。第三,我国大多数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已采用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这为城市空气质量日评估创作了条件,但连续监测运行、维护等的费用较高参见阜康市环保局文件《关于申请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运行经费的请示》(2009)。。

(二)已有空气质量管理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较差

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过程包括空气质量管理、污染源排放控制管理及政府信息公开三个方面,但是现有污染源排放控制数据和空气质量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差,空气质量信息和政府管理信息之间也没有进行有效关联。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中,污染监控点、空气质量评价点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监测布点,污染监控点是为监测地区主要污染源对当地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而设置的,主要用于收集污染源排放浓度和总量数据。而城市空气质量评价主要依据空气质量评价点的监测数据,评估结果主要是由不同空气质量评价点监测数据的平均值得到的,通常用日均值和年均值表达。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与污染监控点数据之间的关联程度不够,污染监控点的监测值通常远高于空气质量评估结果中的数值,空气质量评价不能客观地反映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整体污染水平,还可能导致空气质量的评价结果与公众的直观感受出现差异。此外,现有空气质量评价缺少区域空气质量污染状况和污染趋势评价,政府虽然公布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布设、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状况等指标,但是对政府管理行动及其他信息的公开程度还非常欠缺,空气质量评估与政府的管理行动之间缺乏系统性的关联。

(三)空气质量管理评估缺乏公众回应性手段,没有考虑公众直观感受

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不是单个人,而是一个由多个人组合成的集合体(P149-152)。公众在政策制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是在政策制定主体系统中,对信息掌握最不均衡、最不全面的也是公众(P2-5)。公众参与和回应是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基本途径,公众的回应性标准是衡量一项公共政策是否合适的重要标准(P226-234),因此在政策执行和评估过程中应融入有效的公民参与,但目前在我国空气质量管理中还没有合适的手段来体现公众对政策的回应性。城市空气质量评估只考虑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布设、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状况等指标,没有考虑到公众对空气质量的直观感受,加上空气质量信息、污染源信息、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信息公开不充分,导致居民对周围生活环境信息了解不足,只能通过政府管理部门的污染状况信息被动了解空气质量信息。一方面公众不能将自身感知的周围污染源排放等信息直接反馈给政府管理部门,缺乏公众对政府管理的回应,不利于实施公众监督;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空气质量评估只考虑了总体评估结果,缺失了污染源排放信息和政府管理行动信息,公众无法判断空气质量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并且可能由于数据质量的问题进一步导致公众的直观感受与空气质量评价结果可能不一致。

(四)缺乏自下而上的空气质量管理政策绩效的评估

空气质量是典型的公共物品,空气污染问题会产生外部不经济性(P23)。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众作为委托人,政府作为人,公众和第三方有权利对政府空气质量管理绩效进行评估,有效的绩效考评能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制定决策,客户的满意度是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P18-54),并且公众参与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的帕累托优化中可以起到积极作用(P45-47)。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对政府来说,重要的是要利用基于价值的共同领导来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和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而不是试图控制社会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地方政府是当地空气质量的主要管理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16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但是,地方政府在权衡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时,往往存在监管失衡,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环境管理绩效缺乏有效的核查手段,对地方政府管理绩效仅仅通过“环保目标责任制”、“城考”等行政手段进行考核,从而使地方环境监管“失灵”。目前实施的“城考”制度中虽然涉及公众参与性指标,用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指标来反映公众参与的程度,但是问卷设计和内容较为简单,问卷处理也只有满意率指标。空气质量绩效评估总体上仍缺乏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导致空气质量管理和政策的部分失效。

二、空气质量满意度评估设计

在以顾客为导向的评估模式中,公共政策为顾客提供物品和服务,顾客表明对服务供应的态度会导致服务交付的改进和顾客满意度的提高(P33-36)。顾客通过参与评估,使得评估更容易为政策制定者或服务提供者所使用,并使他们清楚地了解顾客的需求和不满,从而最终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基于满意度的城市空气质量评估方法正是借鉴了公共政策科学中的顾客导向评估模式,在这种评估中,顾客对应的是空气质量的影响人群,政策对应的是空气质量相关的管理政策,影响人群对空气质量的满意度评估可以很好反映空气质量管理的效果,与现有的基于监测数据的评估相比具有较好的管理意义,并且弥补了数据评估的不足。

(一)满意度评估方法的定位

环境政策评估的一般模式中,将环境政策目标分解为最终目标、环节目标和行动目标。城市空气质量管理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护影响人群的健康和人类福利,环节目标是使空气质量达标,行动目标则是污染源排放控制达标及政府管理有效等具体措施。因此,空气质量满意度评估要考虑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状况、污染源排放控制状况、政府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等三个层面的目标。

图1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目标分析

居民是政府管理城市空气质量效果的直接“测量者”\。因此,基于问卷的城市空气质量满意度评估的直接目标是关注公众对环境空气质量的满意程度,最终目标是促进空气质量达标和人群健康。满意度评估方法的定位是将居民对空气质量的满意度调查与基于科学的监测数据的空气质量绩效评估结合起来,使满意度评估成为对监测数据评估的检验和补充,使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紧紧围绕着环境保护和人群健康的目标(如图1所示)。

(二)满意度评估方法的评估对象

满意度调查的对象是空气质量受影响人群,主要目的是调查空气质量状况及改善效果、公众对政府空气质量管理的满意程度。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空气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在政府管理层面增加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部分,即调查问卷包括三个模块:空气质量状况评估、污染源排放控制状况评估、政府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状况评估。

1空气质量状况满意度调查主要包括市民对城市空气质量总体状况的满意程度、近几年来空气质量的改善程度、市民对空气能见度水平的满意程度、空气中是否有刺激性气味、空气质量的季节性差异等指标。

2污染源排放控制状况满意度调查主要针对不同类型污染源的排放控制状况,包括工业大烟囱污染、市政燃煤锅炉污染、城区燃煤小炉灶污染、餐饮业油烟污染、工厂露天料厂扬尘污染、建筑施工工地扬尘、地面扬尘、道路、公共场所垃圾、机动车尾气污染等。

3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状况满意度调查主要包括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频次、信息公开程度的满意程度、居民希望通过哪些方式获取空气质量方面的信息、市民对环境违法事件的关注程度以及对空气质量保护规划的关注程度等等。

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范文2

关键词:城市环境;空间监测点;布设方法

中图分类号:X8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13902

1引言

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如何选择空气污染监测点非常重要。监测点的布设是否合理对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准确性有直接的影响。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布设空气污染监测点存在着很多问题,研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确保空气污染点布设的科学性、准确性,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环境监测水平的提高。

2布设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基本原则

在布设空气污染点过程中,想要开展一系列的布设工作,需结合整个区域实际状况着手实施,在布设中分为低污染、中污染、高污染三个等级。通常情况下,还需考虑到结合地域条件、风向进行设置。针对两个风向点所设置的空气污染监测数量、监测类型也是有差异的。通常在实际工作中都是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布置下风向的空气污染监测点上,综合对比这两个监测点的数据,最后得出科学、精确的监测数据。在布置中,还应结合城市人口进行实施,在不同密度下进行相应的调整,为准确采样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在设计置点时,应选择最佳的设置地带,特别是地域范围的宽广性,但也要防止在监测点周围内出现成片、大范围的草地及森林,如果一旦存在大规模、大范围的植被、绿化带,那么肯定不符合设计的要求及标准,因此要避免在大范围的森林或者草地上布设监测点,以免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3布设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基本问题

3.1监测目的

在监测空气中,无论是监测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还是监测乡村环境空气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与整个城市污染存在着直接的关系。但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通常重视监测城市空气污染,轻视监测乡村空气污染。调查城市空气质量和空气污染物的分布情况,这是监测城市环境质量的主要目的,从而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3.2污染源基本情况

在布设空气污染监测点中,需要提前调查区域内污染源分布、构成等因素。这些因素在影响空气污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在污染源分布较均衡的地方,应利用规格网格法实施分布,还需深入分析污染源形成规律,同时在实际分析中,也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保分析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后面的工作,确保城市空气监测的有效性,为恢复城市空气质量做好各项相关工作。

3.3条件和地貌差异

在监测环境质量中,影响空气监测点布设有多种自然因素,如风场情况、地貌状况、地形因素等,在选择布设点工作中,一定要注意这些自然因素,结合地理条件和地貌的差异,因地制宜地选择布设方法,最终选择出合理、科学的布设方法,以确保最终的监测数据满足监测需求,为后续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各准备工作,保障城市环境空气监测的一系列相关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监测效果。

4确定采样站的数目

在进行环境监测中,如何进行布设采样站点,应结合实际采样要求实施。如果没有按照当地分布实际热量和人口密度等状况实施布设,那么所获取到的监测数据,是不科学的,也就不能作为保护环境和管理环境的依据。在当前环境监测中,一般状况下,都是结合人口数量的多少而判定出采样站的实际数目,在应用过程中,通常采用两种测控方式来完成收集及整理目标地区空气污染状况的数据,即自动监测、人工连续采样。在设置我国空气环境污染例行监测采样点数目表过程中,已明确掌握各档监测点数据中所包括的城市主导风向。在国际污染监控管理中,该表应用范围很广,在监测城市环境质量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表1为监测采样点设置数目表,表2为世界卫生组织应用的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站数目表。

5布设采样站的具体方法

5.1功能区布点方法

功能区布点法具有实用性和经济性特征,被广泛应用在监测多种污染源实际工作中。在实际布设中,判定采样站的实际数量,应根据工业区密度和人口信息两方面的数据进行,如果只考虑其中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数据,那么采样站所判定的数量可能与实际数量不符,直接影响后续工作的进行。

5.2网格布点方法

在我国环境监测过程中,网格布点法的运用也是比较多见,主要是把整个监测区域地面划分为多个大小均匀的网状方格,将采样点设置在两条直线焦点处中心上,进而对整体进行布设。在通常状况下,在下风向中应多布设一些监测点,在上风向布设少量的监测点,这样容易对比。同时,在这一方法具体应用中,网格大小也会影响应用效果,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城市具体数据,对网格大小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如果规划不当或者不合理,那么势必会影响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所以合理规划对于网格布点方法的有效运用也起到关键作用。

5.3扇形布点方法

在监测孤立的高架点源中,可应用扇形布点法,且有明显主导风向的区域。顶点为所在的地区,轴线为主导风向,布点范围在下风向地面上划出扇形地区,以45°扇形角度为准。这样在实际布设工作中,应严格按照有关要求控制监测点的距离,最大程度地发挥监测作用。

在应用该布点法中,应全面考虑到高架点源排放污染物在实际传播中所具有的客观特点。如:对于在平坦地面上高度达到50 m的烟囱,表3为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出现位置和气象条件的关系,显然随着烟囱高度的不断增加,最大地面浓度出现位置也会随之加大,两者呈正比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出现这样理想化的应用环境,所以在应用多种布局方法中,应综合考虑各种方法,进而提高整体监测力度,在收集、整理空气污染数据中布点法的应用是比较常见的,从客观意义上来讲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另外,城市空气监测有关部门人员也要从多方面加强环境监测,利用一些技术和新方法监测城市空气,结合各地区环境受污情况,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解放方案,并采用针对性的措施,力求提高监测城市空气的水平。

6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的建设,在监测城市环境中,如何布设监测点是必须要重点考虑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如何布设监测点,无论对于顺利实施城市环境监测而言,还是对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而言,都是一项基本工作。因此,加大力度分析城市环境空气监测点的布设,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贤勉.环境监测数据审核技巧及重点探讨[J].北方环境,2012(6).

[2]宋国君,钱文涛.城市空气质量连续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12).

[3]贺心然,展卫红,曹亚丽.环境监测数据的可信度研究[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2(5).

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范文3

关键词:PM2.5 监测 空气质量

一、前言

PM又称大气颗粒物质,是大气中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总称,而PM2.5指的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细颗粒物。其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化石与生物质燃料燃烧、工业生产及建筑扬尘等。虽然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只占了地球上大气成分中很少的一部分,但由于其颗粒直径非常小,可长时间滞留在环境中,可能会富集大量的致癌物质和有毒物质(比如重金属、苯并芘(a)等),易进入人的支气管和肺泡,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危害,严重影响人体健康。PM2.5的这些特点使之成为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以及影响大气能量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就针对PM2.5监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在日常研究中使用大量的监测工具,获得了很多关于PM2.5的研究成果。本文结合我国PM2.5的监测历史与现状,重点比较我国PM2.5的各种监测方法,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希望对提高我国PM2.5的监测管理与污染防控水平有所帮助。

二、我国PM2.5的监测历史与现状

1.我国PM2.5的监测状况

1982年,我国针对空气中飘尘状况制定了第一个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但并未明确的提出PM2.5。直到2012年,我国才真正地将PM2.5纳入到环境空气污染指标中,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给与了新的修订,目前我国对PM2.5的监测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监测技术和规范体系尚待统一和完善。在我国公布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之前,国内仅广州、上海及南京等少数城市开展了PM2.5的研究性监测。随着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推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将率先开展PM2.5监测。因此,我国对PM2.5的监测还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2.开展PM2.5监测的重要意义

PM2.5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燃料燃烧、餐饮油烟、工业生产及建筑扬尘等。通过这些途径,PM2.5可能会富集大量重金属元素或者多环烃等致癌物质,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污染了环境空气,同时对人体健康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尽管大气颗粒物在大气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但它对城市大气光化学性质的影响可达99%[2],对人眼所能见到的光产生很大的干涉作用,特别是当颗粒物的直径与可见光的波长几乎一样的时候,颗粒物就会对光纤产生很强的消光作用,PM2.5的粒径基本上已经非常接近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因此,PM2.5浓度的增加导致了大气中可见光范围的缩小。此外,正是由于PM2.5的粒径非常的小,导致了PM2.5在空气中的滞留时间比较长,加上PM2.5富集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被人吸入肺中,影响呼吸系统的正常运转,给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长期处于PM2.5浓度较高的空气环境中很容易患上支气管炎、心脏病以及各种呼吸道炎症等疾病。正是由于PM2.5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我国开始加强对PM2.5的监测,研究其形成机理与污染组分,掌握其变化规律及变化趋势,不仅能够让公众更加精确的感知到环境空气的真实状况,更能够为PM2.5的污染防控工作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随着我国逐渐的对PM2.5的监测引起重视,我国空气PM2.5严重超标的状况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进一步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的空气质量。

三、PM2.5的监测分析方法

开展PM2.5的研究以及防控工作应该将获得准确的监测数据作为此项工作的基础来进行,然而PM2.5的监测分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是因为PM2.5不但直径非常小,而且其形成机制与化学组成亦十分复杂。目前我们对PM2.5的监测主要包括了两个步骤:一是将PM2.5与其他大颗粒物分离;二是测定分离出来的PM2.5颗粒物的重量。

四、加强PM2.5监测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监测技术,形成统一的技术规范体系

我国的PM2.5监测起步晚,水平相对较低,需要不断地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同时还应结合我国空气质量的特点,进行创新完善,形成一套适应我国空气污染特征的PM2.5采样方法及监测技术规范体系。此外,还需要对国际上的先进监测技术进行追踪,不断地开发适合我国空气质量的监测仪器,从而提高我国的空气监测水平。

2.优化资源共享体系,不断提升环境预警水平

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PM2.5的监测水平,很关键的部分还在于气象和环保等部强力合作。只有在气象和环保部门的合作下,加强对PM2.5的监测点位的优化布设,才能不断扩大PM2.5监测所覆盖的区域,动、静态掌握其变化趋势及变化规律,同时利用气象部门的气象数据来进行环境预警分析,从而提高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警水平。

3.加快推进监测能力建设,尽快形成PM2.5及相关指标的监测能力

要想彻底改变PM2.5的污染现状,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首先要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建设,尽快形成PM2.5的监测能力,同时还应加强对PM2.5主要影响因子的监测分析能力,为PM2.5的源解析及变化规律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4.不断加强监测成果应用,充分服务环境管理与环境决策

由于PM2.5的组分复杂,污染特征存在区域性差异,各监测部门在监测环境空气PM2.5浓度的同时,应加强对日常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逐步开展PM2.5的源解析及有关PM2.5的研究分析工作,动态掌握本辖区内PM2.5的产生原因、成分特征、污染特征、其变化规律与变化趋势,并将监测成果应用于环境管理与环境决策之中,为本辖区内的PM2.5污染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目的。

5.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力度

在对PM2.5监控的过程中,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强大影响,对经济的发展中各种气体的排放给予制约,并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法律,进行监督和制约,从根源上降低空气中PM2.5的浓度含量。

五、小结

虽然我国对PM2.5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避免不了污染物的排放,希望环保部门、气象部门及政府方面对PM2.5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仅要从源头减少PM2.5的排放,还要从各个监测手段上监督和制约PM2.5浓度的上升,最大限度的降低PM2.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肖美,郭琳,何宗建.空气环境中PM2.5研究进展[J].江西化工.2006(04).

[2]杨复沫,马永亮,贺客斌.细微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研究概况[J].世界环境.2000(04).

[3]杨书申,孙珍全,邵龙义.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研究进展[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6(01).

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范文4

关键词:环境质量、大气污染、潮州市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潮州市的空气环境质量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总体保持在良好水平,但潜在着恶化的危机。特别是个别时段和个别指标出现污染现象,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城市形象造成一定的影响,成为潮州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一道屏障。因此,了解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分析污染来源,探讨相应措施,也日益成为当今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潮州市环境监测站3个常规监测点近三年的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潮州市城区空气质量的现状,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为区域空气污染及防治和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提供更为有力的依据。

一、区域概况

潮州市位于韩江中下游,是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港口城市。地处东经116°22′-117°11′,北纬23°26′-24°14′,北回归线穿过潮州市南部。全市总面积3613.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3080.9平方公里,海域53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6公里。潮州市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东北和西北多高山丘陵,延绵起伏,东南临海,形成一个内陆比较封闭而且具有很长海岸线的地理小区域。潮州市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早秋暖,气候受季风影响。

二、大气主要污染物变化趋势

对潮州市区的三个监测点2011-2013年的常规监测污染物进行分析,三个点的常规监测污染物浓度年变化如图2-1。

图2-1 市区近3年空气质量状况

如图2-2所示,三个监测点的污染物比例分布中,PM10所占比例最重,均超过了45%。

图2-2市区近3年空气污染物贡献率

通过对2011-2013年的常规污染物监测数据分析得出,潮州市大气中NO2和PM10轻微下降,SO2变化不明显。从空气质量指数分析,潮州市空气质量三年间变化不明显,属良好等级,首要污染物为PM10。

三、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主要原因

目前影响潮州市区空气质量主要是地表扬尘、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三方面。1、建筑施工及砂石运输所产生的地表扬尘的影响,随着近年来我市加大了道路桥梁基础设施的投资及旧城改造的力度,工程量大面积广,砂石运输量大大增加,建筑施工过程和运输过程所引起的扬尘也随之之增加。2、陶瓷行业是潮州市的传统支柱产业,枫溪区瓷厂林立,粉尘排放量在全市占有很大比例。同时,我们的瓷泥生产区是在市区东边,而陶瓷生产区却在西面,瓷泥的运输都是经过市区,同样加重了道路扬尘的污染。3、机动车尾气污染逐步加剧,机动车尾气是城区空气中NO2的主要来源,机动车尾气尘也是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人体危害较大的小颗粒。

四、污染防治对策

1、加快城市外环道路的建设,使大量过境车和运输车能够不经过市区路段,减少扬尘的污染;

2、每天增加向市区主要交通干道、街道的洒水次数,尽量减少二次扬尘的产生;

3、加大建筑工地扬尘监管力度,进一步推动拆迁施工、道路施工、建筑工地、道路清扫洒水等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4、建立陶瓷一体生产基地,减少运输瓷泥车辆经过市区,降低道路扬尘的污染;

5、强化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严格执行机动车定期报废制度。

五、结论

总体上NO2和SO2污染情况较轻,而PM10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扬尘、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是使PM10成为潮州市区首要污染物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道路建设、建筑工地扬尘监管、强化陶瓷废气和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是改善市区环境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

[1] 2011年潮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范文5

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笔者本着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提出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的措施和建议。

1.设立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工作协调小组,由县乡政府统一领导,环保、建设、交通、公安、工商、近城区乡镇等各部门分工负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2.城区(包括城区规划范围)内的所有有污染的工厂,均应完善污染处理设施。对老化陈旧的设备采取更新、技改等措施,使工业窑炉粉尘和工业锅炉烟尘达标排放。污染处理设施应保持正常使用,不得擅自停运、拆除。对于水泥包装、煤磨等无组织排放粉尘的工厂车间采取密闭措施。

3.城区内所有工厂,应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实施清洁生产。严禁使用落后、淘汰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对环境空气的污染和危害。

4.对于电厂等耗煤量大的工厂应选用低硫、低灰分煤,并完善脱硫除尘设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硫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更要注意这个问题。

5.城区内采取集中供暖制度,集中供暖率要达到90%以上。逐步拆除1吨以下的锅炉,1吨以上的锅炉必须加大治理力度,实现达标排放。同时,大力提倡、鼓励使用燃气锅炉及型煤锅炉,减少点源煤烟污染和二氧化硫排放,从而提高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6.对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工厂应加大监管力度,尤其是对于规划不合理且治理难度大的企业,必须限期搬离城市区域,具体实施期限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方案,分步实施。这不仅是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的需要,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7.城区内各饮食服务必须采取相应的除油烟设施,减少油烟排放量,严禁不经处理直接外排,污染空气。对于生产油烟量较大的露天烧烤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管理,减少污染。

8.城区内煤台(包括厂矿企业露天堆放煤场)应采取措施,设置屏障,勤洒水,防止大风天气煤尘严重污染空气。

9.城区内各建筑施工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对堆放的沙土、灰料等易造成空气污染的原料,采取覆盖、洒水等措施,减少扬尘产生。

10.对城区道路要及时保洁,勤洒水,防止道路扬尘污染环境,同时,加强对过往车辆的管理,所有运送煤炭、沙土等车辆必须加蓬覆盖。

11.各有关部门应当制订计划,做好城区内大街小巷及城乡结合部的路面硬化工作,防止交通扬尘污染。

12.建设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城区各交通干线两侧及其他地面的绿化工作,采取植树,种花草等措施,美化环境,提高植物的净化空气能力,增大环境容量,减少空气污染。

13.对城区内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工业垃圾等要及时清运,合理处置,严禁一切单位和个人乱倒和焚烧垃圾,防止恶臭气体和烟尘的产生。

14.加大对机动车辆的环境监管力度,严禁尾气超标排放的车辆进入城区,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使用清洁燃料,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范文6

关键词 酸雨;污染来源;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 X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06-0022-01

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柳州市的大气环流主要是季风环流,夏长冬短、雨热同季。柳州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随之而来的是工业污染,城市的空气质量势必会受到影响,随之也影响到城市的降水质量。

近年来,许多文献也对各个地区的环境空气、降雨等进行了较多、较全面的研究,对此笔者也对2000―2016年期间柳州市的酸雨进行分析,针对柳州市具体情况作详细了解,对整个环境保护措施提供参考。

1 监测分析方法

1.1 监测点位

柳州市设置2个降水监测点位:环保监测站和林校。柳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位于柳州市中心城区,能够较好地反应出柳州市的总体降水情况;林校校区监测点反应出周边地区降水情况。

1.2 采样及分析方法

目前采用降水自动采样器进行降水采集,降水样品由采样人员于降水次日上午9时后收集并送实验室分析。降水样品的采集、保存、分析和质量控制等技术要求按照《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HJ/T 165-2004)执行。做到逢雨必测。

2 酸雨基本概况

酸雨pH值时间变化特征。2001年以来柳州市酸雨频率都存在逐年上升的趋势,柳州市酸雨率由2001年的27.2%先略有下降,随后逐步攀升至2005年的57.2%,之后逐年下降至2012年的11.3%,pH年均值达到5.65;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保治理措施也逐步加大,特别是当前柳州市的空气质量处于历史最好水平,酸雨率却并没有降低,在20%~40%之间呈现波动,甚至在2016年上半年大幅升高。

3 污染源排放对酸雨的影响

3.1 本地工业源排放状况

为了进一步分析降水的年pH值变化的原因,引用柳州市污染物排放数据进行说明。仅选用了二氧化硫、烟(粉)尘排放物。可以看出,2005―2015年SO2总排放量持续减少,酸雨率的变化趋势虽时有一致性,但是不呈线性关系;另外酸雨率的变化趋势与烟(粉)尘总排放量的变化趋势不一致,说明酸雨率跟减排量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相关程度不高。

3.2 本地空气质量状况

2005年以来大气中SO2的浓度年均值逐年下降,在2011年已经达到二级标准,2014年达到了一级标准;而NO2在2007年时就已经达到了一级标准,之后在一级范围内波动,下降到很低的水平,酸雨率则从2005年开始逐年下降,但是到了2012年后开始出现上升,在20%~40%间浮动。从另一个角度看,当SO2和NO2下降到一定的水平,酸雨率并没有持续下降,而是徘徊在一定区间。此现象在别的城市同样呈现,例如,2015年深圳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共340天,占全年监测有效天数(353天)的96.3%,而它的酸雨率高达50%以上。

4 气象条件对酸雨污染源的影响

4.1 天气系统的影响

研究表明,柳州市降水主要受高空槽锋面型大气环流模型影响,该类型的天气除盛夏冷空气较弱、影响较小外,其他季节冷空气均可南下影响柳州并造成降水。从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环科院做大气环境容量研究及90年代的全国酸雨研究至今,结果表明:湖南省长株潭上空的SO2高浓度气团对其周边及冬季下风向区域的影响较大,桂林市首当其冲,若北风强劲则柳州也遭其扫尾。

由此可见,位于柳州市处于降水由北向南输送的路径上,容易受到酸雨团的影响。

4.2 降雨量的影响

柳州市2000―2016年的年降水量变化情况。17年来降水量最低出现在2013年,仅为543.5mm,降水量最高出现在2015年,为3 760.0mm,极差达3 216.5mm,17年的年均降水量为1 934.7mm。柳州市2000年―2007年降水量变化不大,自2007年起相邻年g降水量波动较大。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7月,除2015年外其余年份的降水量都占到年度总量的50%以上。这与当地的气候相关,雨量主要集中在夏季。但是根据2013―2016年降雨量和pH值的统计,日采集雨量达到50mm雨量以上的大雨的酸雨率为39.6%,结果表明,大雨的冲刷并未能使pH值升高,反而出现酸性较强的现象。

5 周边区域城市的酸雨情况

5.1 研究机构对南方地区的酸雨研究状况

从近年对酸雨的研究结果来看,重庆、湖南、江西和广东等省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直辖市酸雨污染最为严重;而北方地区酸根离子浓度高于南方,但酸性降水却明显低于南方,这是因为不同地区大气中的SO2含量并不与酸雨的发生及其酸度成正相关。

从公报内容可知,2014年,全国开展监测降水的城市中,酸雨频率均值为17.4%。其中44.3%的城市出现酸降雨。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主要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南、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5.2 周边省份的酸雨情况

根据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显示,与广西交界且位于大气流路径上的湖南省2014年和2015年酸雨率分别为63.3和54.9%,其中,2015年长沙、株洲市酸雨率100%;广东省2013年和2014年酸雨率分别35.0%和35.5%,其中,清远、佛山、深圳为重酸雨区,2014、2015年酸雨率均大于50%,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深圳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国家一级(优)和二级(良)的天数共340天,占全年监测有效天数(353天)的96.3%;江西省2015年城市酸雨频率为61.0%,酸雨频率大于80%的城市有南昌、景德镇、鹰潭和抚州,其中南昌市的酸雨频率为100%(南昌市2015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86.3%)。

5.3 周边城市的酸雨情况

与柳州市处于同一条风带上的桂林市2013年、2014年和2015年酸雨率分别为56.3%、63.95%和42.5%;来宾市2013年、2014年和2015年酸雨率分别为24.37% 、33.5%和22.0%。

6 结论

1)空气质量状况与酸雨率的关联度不明显。经过多年的环境治理,柳州市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然而酸雨率却不降反升。2)柳州市酸雨与气象的相关性很高。柳州市地区酸雨特征与气象条件有很高的相关性,气象场通过气流输送、逆温层聚集、云下冲刷等一系列的过程来影响降水的pH值。天气系统的影响明显。3)柳州市的酸雨率与周边城市的关联系较高。柳州市与周边城市的酸雨状况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