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例6篇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1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预防校园欺凌及暴力事件能力,杜绝校园恶性暴力事件的发生,我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校园欺凌事件加以防范,加大校园及周边区域欺凌事件的防范力度,多措并举保师生安全。现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强化防范意识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指导精神。认真学习领会,积极落实,使每一个教师、同学在脑子中都紧绷安全意识这根弦。我校高度重视,将安全防范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议程。召开安全工作专题会议,强调了加强校园安全防范措施和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禁止外来人员入校等制度。通过会议的传达,让全体教职工充分认识到校园欺凌事件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带来的社会危害,从而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会后要求各班主任认真组织召开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强化安全防范教育和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师生应对欺凌事件的能力。组织全校师生进行防“校园欺凌”及暴力的知识讲座,效果显著。

二、健全制度,落实领导责任制

为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切实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建立健全了校园安全防范制度,建立学校校园安全责任分解方案,建立学校“校园欺凌”及暴力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职责,严格按照方案预案进行工作,确保防范工作开展得顺利有序。

三、加强安全保卫

学校严格执行领导带班、教师值班制度,充实校园安全保卫力量。对外来人员进出校园实行严格登记制度;上课期间,学校大门一律落锁,学生如有特殊情况需外出必须出具班主任的出门条;有家长来校找学生,一律登记并检查他在没有携带暴力器具及危险品体温正常的情况下,方可进入校园;精神病患者、社会闲杂人员一律不许进入校园;任何车辆未经允许不得进入校园。发生有人强行进入的情况,校门值班人员要及时制止并报告学校领导。严禁学生将管制刀具等危险品带入校园。

四、加强教育,强化学生自护意识。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2

当前媒体报道的各类校园暴力事件情节恶劣,令人震惊。一些施暴者为了炫耀或其他原因,还将视频传到网络上。违法者的嚣张令我们深思,校园暴力伤害为什么频繁发生?

首先,法制不健全,青少年校园暴力犯罪成本低是首要原因。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存在部分条款滞后、在实施过程中操作性较差等缺陷。对校园暴力的制约过于落后,打击偏轻,未成年人受到侵害缺乏快速有效的举报和救助途径,缺少有效的预防、发现、报告和处置的一整套制度。缺少可操作的有关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惩罚条款,对于伤害未成年人的许多行为,没有明确定罪,导致绝大部分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得不到应有的制裁。根据法制网舆情中心的调查,1-5月媒体报道的事件中,只有不到三成的涉事者负刑事责任。

其次,在社会发生飞速变化的背景下,崇尚权力、武力,崇拜金钱的一些观念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网络、影视、书籍中的暴力手段被包装和美化,很多学生欣赏暴力并沉溺于暴力游戏,模仿影视作品中的帮派行为,在校园内为非作歹。甚至有一些施暴者看到网络上的校园暴力视频后产生了炫耀和攀比心理,导致校园暴力升级。

第三,学校教育过度重视智育,在管理中对校园暴力缺乏足够重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学校忽视德育、情感教育和法制教育,导致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价值取向容易产生偏差。加之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得学生压力较大,一些学业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容易在压力下产生对校园和同学的对立情绪,在行为上更易出现攻击性。也有一些学校管理混乱,校风校纪涣散,学生容易染上吸烟喝酒、打架斗殴的恶习;一些学校将校园暴力看作学生之间的普通摩擦,重视不足,从而导致其愈演愈烈。

为此,我们建议:加强法制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和改进学校教育三管齐下,有效遏制校园暴力伤害事件发生。

第一,增强法律中关于校园暴力伤害的条文的可操作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校园暴力猖獗,各州通过修法对参与校园暴力的青少年加强了刑事惩罚,特别是为打击群体犯罪,所有参与者都要“连坐”判罪。即使涉及校园暴力案件的青少年未满18周岁,如果后果严重并且有前科,也可以当作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按成人犯罪定案、量刑,从而有效遏制了校园暴力。建议参考这一做法,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等相关法律,对校园安全的内容予以明确具体化,把遏制校园暴力纳入校园安全范畴;对校园侵害情节恶劣者依法判处严刑,对于轻微的违法犯罪行为,法律也要做出更细化的规定,便于各地司法机关在惩治该类行为时有统一标准;适当提前刑事责任年龄;同时加大校园法制宣传,加强中小学教师法律知识培训与考核,编织未成年人免遭校园暴力侵害的安全防护网。

第二,净化社会风气,加强对社会正能量的宣传和报道。全面实行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分级制度,严禁在面向未成年人的作品和游戏中出现暴力情节。对暴力等不良社会现象的报道要实施严格审查制度,严禁过分曝光暴力细节。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3

【事发】初三女生被围住扇耳光

2015年4月18日,互联网上一则视频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视频显示,一名身穿北京某校校服的女生,被其他身穿校服的女生及男生不嗟厣榷光,中间还夹杂着叫声,“别扇这边,这边肿了,扇另一边”“告诉她什么叫黑社会”。

据了解,事发时小丽仅15岁。据该校一名高一男生事后称,大约在几天前,被打女生小丽在校外用手机抓拍他,不慎将高一女生若若抓拍入镜,双方引发冲突,“她当时就删了照片,还道了歉,但是没用。”打人的地点离学校不远,当时共有三十余名学生将小丽围住,“一开始就有一外校学生先上来扇了一耳光,后来有男生添油加醋,提议一人扇两下。”该男生称,最后有五六名女生轮番上阵,每个人都扇了两巴掌,还“踹了胸”,全过程中,小丽一直都在说对不起。

【宣判】3名打人学生各被判刑

据海淀法院称,打人事件发生在2015年4月16日17时许,地点为海洋馆北侧紫御府附近,殴打小丽的女生刘某、邬某及男生贾某,都是18岁。2015年4月18日,经公安民警电话通知,3人主动投案。3人及部分未成年同案人员通过经济赔偿、赔礼道歉等形式,获得了小丽谅解。

海淀法院审理认为,因该案发生在校园周边,属于典型的校园暴力案件。案发后,部分视频被上传到互联网,引发了社会对校园暴力案件的普遍关注。3人无故殴打未成年人,情节恶劣,其行为均已构成寻衅滋事罪。考虑到3人具备自首、获得谅解等情节,并结合其各自在案件中所起的作用,最后分别判处刘某、邬某、贾某有期徒刑8个月、6个月、7个月。

【建议】呼吁教委从源头预防校园暴力

海淀法院认为,该案因未成年学生间琐事纠纷引发,但双方未采取妥善方式处理矛盾,反而采取极端方式处理,致使矛盾不断升级,使其成为影响恶劣的校园暴力案件。

据了解,海淀法院结合中小学众多的情况,探索出校园暴力预防机制。法院认为,校园暴力屡禁不绝,主要是因为家长缺乏对孩子自幼行为的规范教育。孩子与他人发生冲突后,家长多采取袒护等过激方式解决,导致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得到强化。法官深入学校、社区,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规则、底线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4

拒绝校园暴力做文明中学生演讲稿篇【1】校园,是培养人的地方,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然而,近年来,常常看到发生在中小学校园的暴力事件,轻的恶语伤人,重的还会出现人命。有老师打学生的,有学生打老师的,有学生打学生的,也有校外人员进入校园行凶闹事的,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

校园暴力不仅给学生造成了身体上的伤害,更给他们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伤痕。面对同学们恐惧、无助的眼神,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积极行动起来,以创建和谐校园为契机,学习远离校园暴力相关知识和要求,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道德修养,争做文明学生,健康成长。

一、校园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在校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其他人员之间、师生之间发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具有敌意的欺凌、体罚、伤害等性质的暴力行为。通过对近几年我们学校出现的暴力事件分析,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此类事件比较多见,多发生在校外。往往是由一些上网成瘾的学生和辍学者向在校生索要上网费用或收取“保护费”等引起,学生受害时间较长,危害性很大。如我市某校初二三班一位同学张某某,被他小学时的同学(没上初中)索要钱达230多元用于上网吧玩,时间长达半年以上。

二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此类事件,往往以高年级欺压低年级、男学生欺压女学生较多。

三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伤害他人身体。此类事件,在同年级同班、同宿舍的学生中较易发生。常常因“鸡毛蒜皮”的小纠纷,由口语辱骂升级到拳脚相加。

四是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长论短。此类事件,往往由个人与个人之间,升级到群体。如我市某校初一七班学生李某与李某某因搬错凳子引起口角,事后李某同乡以帮其出气为由教训李某某,李某某被3个学生围攻,身体受伤住院治疗。

五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一些原本个性较为软弱的同学,由于长期忍受软暴力(冷落、嘲讽)或者硬暴力(殴打、辱骂),当这种欺负达到受害者的最大忍受限度时,便采用极端方式来彻底解决问题,由“受害者”变成“施暴者”。如某些长期受“问题少年”欺侮的学生的反抗、少数“差生”对班主任老师的报复等,这类事件,电视报纸报道的例子很多,造成的后果很严重,甚至出现人命。比如20xx年11月xx日第三节下晚自习后21:xx至21:14左右,某校高一三班学生李骁被前一天新来该班的学生莫琅诚在教室外用刀刺伤胸部后逃逸。事发后学校在组织抢救的同时通知120,并及时给1xx报警,120赶到现场后确认伤情严重无法抢救,学生李骁于当晚21:20左右死亡。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学业、就业带来的无形压力日益增大。中考、高考、就业,一道道门坎横在面前,家庭、社会及舆论的压力,使学生不得不背负起沉重的心理压力。一些青少年在压力面前心理失衡,有些甚至产生了极端的暴力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都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总体而言:一方面,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以后能让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大学而对子女的学习成绩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学校、老师也为了取得好的“名次”对学生进行施压。如我市某校初三一班有一位成绩平常很好的学生,在一次摸底考试中没有取得好名次,受到家长和班主任的批评导致其与班主任发生顶撞事件。像这种情况造成厌学、逃学的事例很多。

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中小学生正是从儿童到成年的过渡阶段,最渴望获得同辈群体的认同,而现在的中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比较孤独,在学校朋友较少。由于种种原因,同学与父母、老师间的交流也不多,导致学生处于一种生理和心理的苦恼状态。有的在网络中寻找宣泄的渠道,痴迷网络不能自拔;有的自我封闭,形成孤僻怪异的性格;有的胆小怕事,一味地容忍、迁就;有的自尊心极强,时时炫耀自己;有的心理脆弱,自我的控制能力很差;有的性格偏激,心理不平衡,逆 3

反心理和报复心理较强。这些学生由于心理方面的不健全,极易受到侵害或侵害他人。另一方面,家长、老师粗暴的管理方式和家庭不和睦都会造成学生性格偏激。不少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家庭生活都不幸福,他们要么从小失去父母关爱,要么家庭生活不正常(如争吵,家庭暴力等),造成性格极端,形成 “攻击性人格”。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当前在校园里,花花绿绿的“口袋书”琳琅满目,庸俗的“灰色校园歌谣”到处传唱;社会文化生活中,灰色文学、暴力游戏、强权政治与黑恶势力题材的影视剧泛滥成灾。正是传媒对暴力现象的过多渲染,对于喜欢模仿的青少年来说,毒害很深。不仅给一些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也导致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

三、如何防范花季暴力产生

针对当前校园暴力应如何防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防范当前校园暴力应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入手,齐心协力。

1.学校方面

在学校、班级内部,一是建立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加强与学生交流沟通,多关注些性格孤僻的学生,对问题少年及时开导和劝解。二是开展各种教育与活动。如: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品德素质;加强法制教育,让学生知法、懂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让同学们形成健康而阳光的心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远离不良文化。三是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学校加强管理与巡防,对于出现在校园周边的可疑或者游离人员严加防范。加强警方与学校的合作,对周边不良文化(比如非法网吧等)进行清理;加强对校园暴力的打击力度等等。

2.社会方面

全社会都关注青少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媒体应对一些是非观念进行正确引导,减少暴力恐怖的情节等。治安机关加强学校周边巡逻,在上学、放学的时间里进行“钟点式保安”等;警察还要提高办案效率,加大打击不法分子的力度。另外,有关部门要对涉暴、涉黄的电影、报刊、网吧进行清理整顿。

3.家庭方面

家长要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注重与同学进行平等的交流。要有良好的教育方式,不能粗暴简单地打、骂;对同学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形式和口头的说教上,应身教重于言教。

4.学生方面

一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遇事不要一个人忍着不吭声,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家长或者老师;尽量不要一个人呆着,如果不得不一个人的话,尽量呆在人多的地方;身上尽量不携带太多的钱物;在易出现暴力的地方,要当心,尽量远离;受到暴力侵害时,采取灵活的应急措施,不刺激他,事后及时报案。

二是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正确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交友要谨慎,少与行为不端的人联系,不过早与社会上的人交朋友,不要上网 交友,更不要网恋;少去情况复杂的公共场所,出外办事不能单独行动;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事不能太冲动或意气用事,说话不能盛气凌人或目空一切。

三是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多看多学些健康的读物;文明、宽容待人,得饶人处且饶人,凡事都要考虑后果,不能以暴制暴;洁身自好、不与人结仇、不干坏事、心理不适时,找心理医生解决;锻炼好身体提高自卫能力。

总之,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人文化的校园教育、良好的社会风气、学生自己的努力四者合一才能杜绝校园暴力发生。

拒绝校园暴力做文明中学生演讲稿篇【2】校园暴力已经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拒绝校园暴力迫在眉睫。2xx6年的春天,社会各界向各大中小学、师生、家长发出倡议和呼吁:

1、校园小霸王们,请停止你们的暴力行为!请停止威胁恐吓等语音攻击和拳打脚踢等暴力行为,暴力并不能赢得尊重!校园暴力,害人害己!若想赢得同学们的敬佩,不如从小霸王变成小学霸!

2、漠视校园暴力的同学们,请放下冷漠,用力所能及的力量,保护他人就是保护自己!冷漠围观、消极观望并不能自保:忍气吞声、缩首躲避也不是长久之计。向校园暴力说不,需要智慧和勇气。请对身边的校园暴力受害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施以援助之手。祖国的未来需要你们从小学会担当。

3、还在欺凌其他学生的小霸王,请收起你的巴掌、收回你的谩骂!冷嘲热讽、侮辱人格并不能彰显自己的实力: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任意殴打他人,肆无忌惮的欺凌同学迟早会得到应有的惩罚。若想得到同学们的拥护和信任,就要献出真情、帮助身边的同学

4、校方管理者们,请立即做出行动!长期忽视、掩盖问题并不能解决校园暴力。请加强学校管理,构建校园安全网络,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安全的校园,文明的校风,需要校方有力的监管和行动!

5、与校园暴力息息相关的家长老师们,请不要纵容溺爱!太多校园施暴者都是从家长宠爱中滋生源头。纵容溺爱不是爱,面对校园

暴力,也不要错误引导孩子消极自保或以暴制暴。孩子的“有所谓有所不为”,需要你们首当其责。

6、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校园暴力。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尽快推进设立反对校园暴力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依法惩治,让肆意施暴者受到相应的处罚,让身处七零环境的孩子知道他们可以有所求助,有所庇护。

7、建议我国设立“反对校园暴力日”,让全社会时刻警醒,警惕校园暴力隐患,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8每一位在校生同学,请从我做起,鉴定勇敢的向校园暴力说不,用统一的决心,反对校园暴力! 提示:学生间有了矛盾纠纷必须告诉老师,由老师处理。自己采取暴力手段解决的,一律严肃处理。

拒绝校园暴力做文明中学生演讲稿篇【3】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

20xx年12月,山西襄汾县的古城中学发生一起稀释硫酸惨剧,致使20人受伤、13人被毁容;20xx年1月3日,陕西铜川15岁的初中学生余某与一四川打工者,向同班同学李某勒索钱财,后又劫持李某到市保育场打电话向李父母敲诈钱财,因涉嫌绑架被警方拘捕;20xx年贵州省兴义市一中学生抢劫团伙近日落入法网,其50多名成员均是11—17岁无业青年和在校学生。两年间,他们劫掠xx0多名中小学生,非法敛财1.6万元,打伤5人。同年1月19日,一名13岁少年在其就读的广东省南海市盐步第三中学的厕所内,被突然闯入的两名男生狂砍致严重受伤。造成右手残废,20xx年,武汉新洲区李集镇李集中学初三(4)班学生张俊杰猝死在校内。这名xx岁少年的死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

2xx0年4月28日15时,制造南平校园惨案的凶手郑民生(砍杀8名小学生至死亡)刚被依法执行枪决不到6小时,广东省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就又一次发生校园凶杀案了。从3月23日发生在福建南平的血案,到4月30日发生在山东潍坊校园血案,在不到40天的时间内全国就发生了5起重特大校园血案惨剧。也许不知什么时候昨天还欢笑的脸,今天就已消失不见,昨天还充满活力的身影,今天就只剩下冰冷的躯壳,昨天还怦怦搏动的心,今天就已经停止跳动。生命是如此沉重,沉重得让我不敢正视。这些孩子,在花季的岁月里失去了生命,给家人留下无穷的悲痛。生命无价,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在保护自己的生命同时懂得爱惜他人的生命。

我常常看到有些同学摧残一些生命。比如把一些小草连根拔起来,遇到什么小虫子都要把他们折磨一番后,才让它们死去。记得有个男孩找到一只蝴蝶,先把它长长的吸管扯下来,然后是触角、翅膀,最后把它放在桌子上,饶有兴趣地看着它那动又动不了的惨状。直到看烦了,才把它送到西天去。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多么的残忍,那个幼小的生命,就葬身在男孩的手里,虽然它是一只害虫,可它毕竟也是一个生命呀! 那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校园暴力呢? 在此,我倡议我们在校园内不做以下不良行为;

1.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不乱丢果皮纸屑,不说脏话,使用不文明语言;

2.不破坏环境卫生,不破坏公物;

3.不欺负同学,搞小帮派,不与社会不良青年打交道;

4.不染头发,不烫头发,不穿奇装异服,不戴首饰;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校园欺凌;成因;对策建议;学校社会工作

中小学时期的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导而发生一些不正当的行为,而受到欺凌的学生也容易产生焦虑感和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身心的健康发育。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欺凌事件的发生并非只是个别学生的过失,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事件,探究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概念界定

(一)校园欺凌行为的定义

许多年来,有很多人为欺凌行为做出定义,其中欺凌行为研究领域的杰出先驱Dan Olweus教授对欺凌的定义是:当一个人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更多他人的负面行为中,他就是遭受欺凌。而苏格兰则在法律中定义:欺凌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对一个在真实情况下无法自我保护的人施以长期的暴力,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肢体上。

综上我们对校园欺凌行为作出定义:校园欺凌行为是指在校园内发生的强势方长期地单方面地对弱势方进行身体、心理上的攻击,使弱势方感到痛苦的行为。校园欺凌行为是一个过程,受害者在这个过程里会受到多方面的暴力和打压。欺凌行为具有攻击力,受害者不会得到任何益出,而他的自信心与自尊会受到摧毁,最终会导致严重且长久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

通过了解欺凌的定义,我们不难理解所谓的校园欺凌行为就是在校园内发生的施暴者对受害者施以毫无正当理由的甚至是蓄意的精神或肢体的暴力的行为。一般来说,区别校园欺凌行为与其他形式的攻击行为主要在于校园欺凌行为强调施暴过程中存在力量的不平衡和重复性。年龄和肢体力量或社会力量差不多的人偶尔发生争执与打架并不能称之为欺凌行为。虽然单一的攻击事件不会纳入欺凌行为,但对当事人造成长期持续感到强烈威胁和不安的恐吓行为也可以称之为欺凌行为。

中小学是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高发期,此时不论是强势施暴者还是弱势受害者都处于是非分辨能力不强、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成长期,校园欺凌行为不仅伤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欺凌行为的发生是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除了欺凌者外还包括起哄或围观的旁观者,因此校园欺凌行为的伤害是受害人无法摆脱的。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

传统上提及欺凌行为,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肢体冲突。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看法,肢体冲突只能涵盖校园内发生的欺凌行为的一小部分。根据校园欺凌行为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将欺凌行为分类为直接欺凌行为和间接欺凌行为。

1.直接欺凌

直接欺凌是指公开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发生在学生间的语言欺凌、肢体欺凌、敲诈勒索、威胁恐吓与网络欺凌等。网络欺凌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如微博、QQ、论坛等对受暴者进行攻击。

2.间接欺凌

间接欺凌是指隐晦的、有计划有目的的、通过操控受暴者的社交关系来孤立受暴者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故意忽略或诱导他人对受暴者进行孤立、传播蓄意伤人的谣言、对同学名誉和权利的侵犯等。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

1.性格、人际关系、家庭情况和经济状况、身材、长相、学习成绩等因素都有可能成为诱发校园欺凌的成因。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加之其性格原因往往选择对欺凌行为逆来顺受不反抗,这会加剧此类学生被欺凌的程度。

2.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转型,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现如今普遍是小康富裕家庭。且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家长的过分宠爱使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同时容易让形成了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扭曲价值观。这样的孩子往往性格暴躁蛮横,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强制别人听信自己,服从自己的管理。所以当这些孩子身处校园大环境中,就容易与其他孩子产生冲突,他们通常会欺凌比自己弱小的孩子来彰显自己权威。

3.青少年正处在身心都飞速发展的时期,身体的成长使他们有充沛的精力,而心理相较身体往往发展缓慢。心智发育的不健全、自制力薄弱、青春期的反叛逆反心理等都使得他们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惑和影响。随着学习压力打逆反心理的加剧,他们急需一种接近成年人的解决方式,各种“黑社会暴力”、“江湖帮派”题材的影视和文学、绘画作品的出现恰好提供了一种不正确的示范,学生们效仿这些方式来解决人际交往关系。

4.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略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的学生从进入小学开始就被要求学习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知识以应付各种考试,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缺失使得很多孩子并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与同龄人交往。学校和家长过分关注成绩导致了学生成长过程中性格与行为的弱点被忽视,没有人来管教和约束学生的行为是否规范,纵容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二)家庭原因

1.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学习源,家庭是孩子道德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现如今,人们追逐物质需求而忽略精神需求。部分家长过于市侩、虚荣、功利,他们忽略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没有做到以身作则。只重视分数使得家长只要求孩子成绩好,其他方面的教导都被忽视,当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时也没有及时制止和劝导。

2.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能使人乐观、积极、充满正能量,反之则会使人消极、偏激、暴怒。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正确的教养使得孩子长期没有正确的道德示范和行为标准,长期得到不到关心和爱护的孩子容易形成畸形的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终将成为诱发欺凌行为的不确定因素。

预防政策是指降低校园欺凌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而制定的政策,主要以预防监控为主。预防政策包括: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将校园欺凌行为的惩戒措施和后果编入学生守则;学校定期在校内开展相关的宣传,加强德育建设;教师加强对学生关系的关注度,提高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察觉力;教师应定期开展班级活动,调节班级学生的关系,促进学生彼此间的了解。

(四)社会层面

1.提供社工服务和心理咨询辅导

社工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社工服务如暴力危机介入、协助和支持受害者的服务、创后压力恢复等,通过专业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帮助涉事学生走出困境。社工可以使用个案工作方法发掘个案或学校转介案主开展服务,也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将有同样经历的学生聚集起来一起辅导。无论是欺凌者还是受害者,都需要社工的帮助。社工通过充分的需求评估与调查分析,确定辅导的目标,制定出合理可行计划和方案,在服务对象的积极配合下完成计划和方案,最终达到预防、制止、消除欺凌行为的发生,改善校园环境,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此外,社工还可以提供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心理咨询辅导能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和认知习惯,提高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燃起对生活和学习的希望。为受到欺凌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纠正,能尽可能地将欺凌事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确保学生不受欺凌事件的影响,健康成长;心理咨询辅导还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放松心情,教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对欺凌行为起到了预防作用。

2.提供社交技巧训练

学校和家长过多地关注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社交技巧的训练,导致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缺失,从而容易与其他学生发生冲突。这是现在青少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学校社会工作者是学生行为和情绪的辅导者,协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感受,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行为和情绪问题。社工可以提供给学生拒绝欺凌行为的动机和必要技巧,通过加强学生社会技巧的训练和人际交往技巧的训练,能够使学生学会同理心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差异,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让学生学会合理控制情绪和发泄精力的方法,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欺凌行为的导火索是学生之间的冲突,从根本上杜绝了交往冲突的产生,是预防校园欺凌发生的最好的办法。

四、结语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期,人在学校中完成一部分社会化,在这个时期中受到的影响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校园欺凌发生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不止是躯体上的,心理上的伤害影响之深更是不可估量。本文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H市某高中的高中生群体的观察和该校校园欺凌发生情况的调查,秉承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定量研究范式下的参与式观察和问卷调查法,对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度从不同层面提出的相应的对策建议。但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所提建议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欺凌行为发生情况,仅针对所得数据呈现的校园欺凌现象。我国已经开始重视校园欺凌这一事件,国务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已经引发相关文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出现,我国的校园欺凌发生率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丁一杰.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5):33-34.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四阶段论;立法基础;管理组织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05-02

高校人群密集,人员组成虽为“高知”,但并不可称为自我保护能力强势之群体,年龄偏小,缺乏阅历,易冲动自制力差等特点较为突出,故其安全问题历来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期,在高校安全问题上尤其不可懈怠,专家学者纷纷着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研究与建立工作,本文意在对英美等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建立较早较完备的国家机制进行法的移植,以期在认知的基础之上批判的继承,为我国相关制度的建立提供一点助益。

对待英美等所谓西方先进国家的现有经验,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尽管到目前为止的世界范围内,这些经验是先进的,现代化的,但并不是完美的,全能的,当面对“血色清晨”时,他们也同样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在移植过程中,我们要认真总结并思考其机制的缺憾与不足,批判的继承,永远是法的移植的核心要义。

一、美国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界定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某些政治突发事件引起的,在高校校园突然发生以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高校行政管理者事先无法遇见的,对学校的教学秩序、日常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危急校园及周边生命、财产、公共卫生与安全的事件。近年来,学校内的欺负同学、盗窃、吸毒、破坏公物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它已经严重威胁到教育目的的顺利达成。于是,世界各国的学校对此都高度重视,学校如何采取安全措施防范各种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美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危机事件。美国的公共安全管理法律及机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关系政府形象的高校危机管理方面,美国也是技高一筹。

二、美国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四个阶段论

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从历史沿革来讲,是由应对——预防和应对并重的发展过程。20世纪70年代美国又有学者提出了全面管理方法理论,很快被官方接受。于是,美国紧急事态管理局根据灾难的发生周期,将积极事态管理活动分为四个功能区:减灾、预防、应急和恢复。既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四阶段论。尽管可以把紧急事态管理全过程分成四个阶段,但他们彼此之间并无明显界限,而且各阶段是相互渗透,彼此关联的。而正由于美国在四个阶段的紧急事态管理中,将减灾和预防置于重要的位置上,才使得美国的高校突发事件管理机制与我国正在创建的高校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有很多互相融通之处。

三、美国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组织机构

布什总统曾在加利福尼亚州和内华达州向媒体表示,连续的校园暴力震惊了全国上下,美国人民有责任保护他们的孩子,学校的学生部应该为上学感到恐惧。因此,美国公共安全管理的一般组织系统也是高校公共安全管理的当然组织。另外,高校内外的专职安全管理组织及机构、人员有以下几类。

(一)校外安全管理民间组织机构

1.学校安全服务署

该组织是一民间组织,主要服务于美国学校安全,该组织为各个学校提供安全咨询、相关业务培训、对校园安全进行评估,同时还兼管着为青少年安全服务提供帮助。向学校提供安全评估;为学校组织防爆模拟;向学校提供安全咨询服务是其主要功能。

2.校外监督委员会

该机构由相关人员组成,主要负责校园安全监督,提供解决校园安全的对策,使校园安全的保卫水平更上一层楼,同时对学校安全管理出现的问题予以监督,不断提示学校安全意识的警醒,避免对学校安全的懈怠。

(二)校内安全管理组织

1.大学校长的安全管理职权

校长是校园安全的第一责任者,出现突发事件后校长可以宣布学校进入紧急状态、向全校师生通报危机状况的情形、向州政府及联邦政府汇报对危机处理采取的措施、向有关媒体紧急状况信息等。通过有关媒体的监督,接受有关政府部门的指导;启动危机管理预案机制;对学校危险的来源划定警戒线;对受突发事件影响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对校园入口进行24小时监护;正确评估学校安全程度;及时根据家长、媒体等有关人员对校园安全提出的合理建议,修正应对措施;调动好预先准备好的学校和地区危机反应组等。

2.美国高校校园警察的安全管理职权

美国校园警察机构中,校园警察分为三类:一类是高级警察,这些警察受过专业训练,经考核获得正式警察资格,持有警察证书,佩戴警徽,并能持枪及各种执法用的警械,在校园内行使执法权;他们享有同地方警察同样的执法权,有权进行拘留和逮捕。二类是校园保卫组织,他们依据当地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执行保卫校园安全的任务,不具备配枪的资格,不能行使逮捕权;他们是辅助人员,如秘书、技术人员、情报信息中心的守护人员及重点要害部门的守护人员。三类是勤工俭学的学生或学校从地方保安公司雇用的私人保安。他们是承担巡逻护送、医疗救护、维护秩序等任务的。第二、第三类人不具有执法权。

两难选择是美国高校经常面临的问题:由于学校经费有限,因而投入的方向总在教学研究投入与保安力量投入等多方面徘徊。美国国家安全机构的总裁说全国范围内的学校安全进程出现了危险的倒退。目前学校管理人员面临这样的选择,是雇用一名保安人员还是一名教课的老师,选择的结果往往是一名老师。原因是学校成绩、科研结果越来越重要,而学校紧缩预算又使得老师们无法进行应对危险的训练,非要等到校园暴力再次发生时才意识到事情的危险。

四、美国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体制的立法基础

作为普通法系的美国,各州掌握着其教育立法权和学校管理权。关于预防突发事件的法规大多散件见于宪法、州法、法令、官方政策说明和行政规定中的成文条款中。教育周报年度报告显示,到2003年为止,28个州以及哥伦比亚区已经制定了立法来加强对校园暴力行为的惩罚,32个州和哥伦比亚区已经制定了欺凌弱小、伤害保护的学校方案和法案,足见政府对校园暴力预防和处理的重视。美国联邦政府和立法、司法机关为保障校园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法律举措,包括1994年的校园禁枪法、校园社会禁毒及安全法,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的学校安全白宫会议,1998年10月15日,克林顿总统首次就学校安全问题在白宫召集会议,会议的内容包括:确认学校和社区暴力的成因,寻找改善学校安全的策略,增加改善学校安全的资源:新增6 500万拨款帮助学校雇用和培训2 000名新的社区警察和学校资源官员;应对学校暴力死亡时间的新的联邦机制:一项国会资助学校紧急应对暴力死亡的项目计划,类似于应对自然灾害的fema计划;关于学校安全和禁毒项目的改革计划:彻底检查学校安全和禁毒项目,实施有效预防和减少及暴力的综合性学校安全计划,包括严格学校纪律、禁止策略、关于安全和禁毒措施进展的年度报告卡等;社区范围的学校安全和青年暴力应对机制:在10个新城市开展实施社区范围的学校安全计划;与MTV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一项鼓励解决冲突以及其他非暴力信息和项目的运动。

五、美国高校与政府间的法律关系

(一)地方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

国家对大学在行政隶属关系上的控制、管辖和管理,这是高等教育的外部管理体制。任何一所高校都不能脱离政府的监管。但是,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在接受国家管理上,除原有的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中央地方并存型,又出现了一种混乱无序型。

地方分权制与中央集权制正好相反。其特点是:教育事业是地方的事业、地方自治的思想占统治地位。教育事业是由地方公共团体独立自主经营管理的,只有在必要的范围内才由国家干预。中央政府属于援助指导的地位。因此,在美国各州政府的拨款、学生的学费和私人捐赠才是大学的主要资金来源。州政府根据宪法和其他法规,通过管理组织的等级形式即立法,州行政部门的机构或协调委员会、院校管理委员会以及院校行政管理实施对公立大学的治理。除法规外,州政府的拨款成为最终最为强大的管理大学的工具。

(二)联邦政府在大学公共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尽管美国大学教育实行的是各州分权的管理体制,但并不表明,联邦政府在大学教育管理、特别是高校公共安全管理问题上无所作为。

1.联邦政府对大学教育的立法导向作用

尽管美国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主要属于各州。但是,多年来美国一直由联邦卫生、教育、福利部所属的美国教育署实施对全国教育的指导,直到1979年,才正式成立内阁教育部。但教育部的成立并没有改变地方分权的管理体制。教育部除了把教育经费拨给各州外,并不直接管理控制各州的高等教育。从以上不难看出,分散化和多样化是美国大学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特点。

2.美国联邦政府对各州校园公共安全服务管理的控制

美国联邦政府和立法、司法机关为抑制日益增长的校园暴力事件,保障校园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法律措施。国家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关注已经使联邦各州尽力着手解决这一问题。联邦立法者通过制定各种措施来保障校园安全。联邦首先为各州执行其立法计划提供资金,此后若各州没有向美国国会提出专门申请,就削减该资金。两部法律就因此出台。

3.适当处理政府控制与高校自由的关系

美国政府与高校的关系也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演变的主线总是围绕着政府力图加深对高校的控制而高校力图争取自治之间的制衡。目前的格局是:政府对高校远距离的驾驭和高校显著的自由。

中世纪的学术自由得到了美国大学的继承和变异,形成了美国大学举世闻名的特色:公立和私立并存、多样化与竞争性。大学和政府之间自由和控制的关系,既限制了政府的过度干预,也促使大学走出封闭,成就了美国大学辉煌的业绩。由于自由和控制之间良性的互动和平衡的互补,形成了美国大学和政府和谐共处的基调。

参考文献:

[1]谢慧.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

[2]简敏.高校突发事件的管理缺失与机制构建[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249

[3]袁涛.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