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范例6篇

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

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范文1

一、引言 亚洲是中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韩国是亚洲地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国家,因此研究中韩农产品贸易变得非常重要。庞德良和郑琼洁(2010)利用联合国贸易数据库(COMTRADE)数据分析了中日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变化特征和比较优势。王璐(2009)利用COMTRADE数据分析了中日韩4大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得出中韩之间农产品以产业内贸易占主导地位。林平平(2010)也利用CONTRADE数据分析了中韩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结果表明,中韩两国农产品产业间贸易较强,但各年表现不够稳定,但是其没有对农产品作一个界定。白描和田维明(2010)利用CONTRADE数据就中韩双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作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韩双边农产品贸易受到产业内贸易的明显推动。李明权和韩春花(2010)利用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和韩国贸易协会网页上提供的统计资料的研究表明,中日韩之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整体上较低。从现有研究看,以往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大部分学者将农产品作为一类产品,或者只分成几大类进行研究,无法深入了解各种农产品的贸易情况;二是几乎所有学者采用的是国际统计机构或者国外机构的数据。本文拟采用中国海关数据库数据,按农产品具体品种进行分类研究,是对现有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对深刻把握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的演进趋势,促进两国农产品贸易结构调整,从而推动两国农产品贸易合作继续走向双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一)韩国是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出口市场 中国加入WTO以来,对韩国的农产品出口年度波动较大,但总体保持增长趋势。2002—2007年出口额从20亿美元增长到36亿美元,增长76%。2008年和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额连续下降,2010年出口强劲恢复,但仍低于2007年水平。2002—2010年出口额的年均增长达到6%。由于对韩出口额的增长低于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增长,所以对韩国的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2002—2007年该比重在9%~12%起伏波动。从2008年起,比重显著下降。2010年尽管对韩国的出口额强劲反弹,但是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7%。尽管如此,韩国依然是中国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见图1。 (二)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农产品规模相对较小 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农产品不断增长,但是进口规模较小,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也非常低。从2002—2010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农产品规模由1.27亿美元增长到4.21亿美元,年均增长14%。但进口规模非常小,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不到1%。并且,由于2002—2010年中国从韩国的进口增长速度比中国农产品总进口的增长速度低了约8个百分点,因此中国从韩国的进口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从2002年的1.02%逐渐减少到2010年的0.58%。 三、中韩农产品贸易的产品结构 (一)中国主要向韩国出口的农产品 从出口额绝对量看,中国主要向韩国出口水产品、蔬菜、油子、谷物、粮食制品等农产品,其出口额均超过亿美元。其中,水产品的出口规模最大,并且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从2002—2010年,水产品出口额从6.98亿美元增长到13.34亿美元,增加近1倍。蔬菜是出口规模大且增长速度快的农产品,出口额从1.43亿美元增长到7.14亿美元,增加4倍多,成为第二大出口农产品。油子的出口规模相对较小,但是增长幅度较大,出口额从0.88亿美元增长到1.83亿美元,增加1倍多。谷物的出口规模也比较大,但是呈下降趋势,出口额从6.88亿美元减少到1.53亿美元,下降近80%。从出口额占该项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看,韩国在中国谷物、油子、药材、饼粕的出口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比重在10%以上。2010年,22%的谷物、15%的油子、13%的药材和11%的饼粕出口到韩国。但是,与2002年相比,除油子外,其余3个农产品出口到韩国的份额均有所下降,特别是谷物,比重减少了18个百分点。其他出口韩国的产品类别所占的比重大多也出现了下降,包括水产品、水果、棉麻丝、调味香料等。只有蔬菜、花卉、植物油的比重有小幅度增长。见表1。 (二)中国从韩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 从进口额绝对量看,中国从韩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是水产品和食糖,其进口额在2010年超过1亿美元,此外,饮品类、坚果、粮食制品的进口额较大,在千万美元以上。并且,大部分产品的进口都呈显著增长趋势。从2002—2010年,水产品的进口额从4106万美元增加到1.61亿美元,增加2.93倍;糖料及糖的进口额从3097万美元增加到1.07亿美元,增加2.44倍;饮品类产品的进口额从428万美元增加到3163万美元,增加6.4倍;粮食制品的进口额从432万美元增加到1459万美元,增加2.38倍。其他类别的农产品,中国从韩国的进口量比较小。从进口额所占比重看,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农产品比重普遍较小。大部分产品的进口份额不足5%,只有3个产品例外,一是食糖,2002年至今中国从韩国进口的食糖比重基本保持在10%以上;二是药材,2002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药材比重仅2%,2006年增加到14%,2010年有所下降,但也达到9%;三是调味香料,2002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调味香料比重仅2%,2006年高达23%,2010年降为7%。此外,过去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坚果比重也较大,接近20%,不过近年来下降幅度较大。 四、中韩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 (一)产业内贸易指数 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和韩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关系,本文使用Grubel-Loyd指数(GL指数)来表征中韩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GL指数是由Grubel和Lioyd(1975)创建的,用于衡量国家间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因此也被称为产业内贸易指数。尽管GL指数测算时存在一些弊端,但还是被广泛运用于国际贸易分析中。具体测算公式如下:式中,X代表出口额,M代表进口额,j代表第j类产品。GL指数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当数值为0时,表明该类农产品的全部贸易均为产业间贸易;当数值为1时,表明该类农产品的全部贸易为产业内贸易。数值越小,产业间贸易特征越突出,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越强。#p#分页标题#e# (二)各类农产品的GL值 使用中国海关数据库提供的中国对韩国的各农产品类别的进出口贸易额,计算各产品类别的GL值。为了剔除个别年度的异常变化,这里分别计算2002年、2006年和2010年的GL数,再简均后得到GL平均值。并且,对GL值进行阶段细分。①GL值为0时,表明该产业为完全的产业间贸易,贸易互补性最强;②GL值处于(0,0.25]时,表明该产业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导,贸易互补性较强;③GL值处于(0.25,0.5)时,表明该产业为弱产业间贸易,仍具有贸易互补性;④GL值处于[0.5,0.75)时,表明该产业贸易中产业内贸易比重过半,为弱产业内贸易,具有一定的竞争性;⑤GL值处于[0.75,1]时,表明该产业贸易中产业内贸易为主导,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具体指数数值和贸易类型分析如表3。其中,饼粕、干豆、薯类和油子的所有GL值均为0,说明中韩这些产品的贸易为完全的产业间贸易,根据前面的分析,这些产品基本上都是中国对韩国出口,没有韩国对中国的出口。谷物、蔬菜、棉麻丝、药材、水果、植物油、粮食制品、水产品、畜产品、其他农产品、精油等产品的GL值在0~0.25间,因此也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导。调味香料、饮品类和花卉的GL值在0.25~0.5间,也为产业间贸易,只是程度较弱。只有食糖和坚果的产品GL值在0.5以上,为产业内贸易,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可见,绝大部分农产品的GL值较低,产业间贸易特征显著,说明中韩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较强。 (三)产业内贸易特征 中韩农产品贸易中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只有少数产品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主要是食糖和坚果,此外近年来饮品类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在加深。这里对这3类产品作进一步的分析。按照中国海关数据库中的产品分类,将糖料和成品糖归为一类,不过国际贸易中以成品糖为主。成品糖中又主要包括甘蔗原糖、甜菜原糖、砂糖以及乳糖、糖浆等糖食。这些细项产品进出口数据的分析表明,中国从韩国进口砂糖,出口乳糖、糖浆等糖食。“坚果”类产品主要包括鲜干坚果以及坚果制品,在中韩贸易中主要是中国从韩国进口鲜干坚果,同时出口花生酱等坚果制品。“饮品类”产品的种类比较复杂,中韩贸易中主要是中国从韩国进口啤酒、高度酒以及饮料等,同时主要出口乙醇等产品。产业内贸易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垂直型和水平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产品质量相似,只是在产品特性或属性上有所不同,是基于消费需求多样化和产品生产规模化、专业化而发生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产品通常存在明显质量差异。 目前区分垂直型和水平型产品内贸易广泛使用的方法是由Greenawa、Hine和Milner(1995)提出的度量方法,即:GHMi=UVx/UVm式中,GHMi表示第i种农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的产业内贸易结构指数;UVx和UVm分别表示第i种农产品的单位出口价值和单位进口价值,实证研究中通常分别用贸易产品的单位出口价格Px和单位进口价格Pm计算。当GHMi≤1-α或GHMi≥1+α时,属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当1-α<GHMi<1+α时,属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α为离散因子,通常取常数0.15或0.25,这里取0.25,即如GHMi在(0.75,1.25)时,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贸易品相似性较强;如GHMi≤0.75或≥1.25时,属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贸易品的相似性较差。见表4。经过计算发现,“糖料及糖”类产品的GHM值变化较大,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从水平较高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转变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再变为水平较低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坚果”类产品的GHM值较高,2002年、2006年和2010年的平均值为0.86,表明其水平型产业内贸易。“饮品类”2002年和2006年的GHM值为0.64和0.61,2010年提高到0.94,即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转变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五、结论及展望 通过执行多边和双边贸易协定,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越来越开放。同时,政策执行能力不断提高,能够合理运用相关机制,积极应对各种贸易摩擦,维护公平贸易环境,能够紧跟国际国内市场和产业发展形势,灵活调整贸易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产品的贸易发生了相应变化,进出口双向增长,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进口增速大于出口增速,贸易平衡由顺差转变为逆差。土地密集型产品进口快速增长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步增长成为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最大特征和趋势。韩国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主要向韩国出口谷物、水产品、蔬菜、水果、粮食制品等产品,进口水产品和食糖等产品,两国农产品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范文2

摘要:进入 21 世纪后,国际贸易中传统贸易方式与国际合作方式日益融合,全球化市场正在形成. 各国政府为了实现本国贸易收益的最大化, 纷纷设立了各种非关税壁垒和其 他名义来保护本国贸易和市场. 技术性贸易壁垒由于其复杂的双重性, 隐蔽性和有针对性等 特点,使得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新贸易保护的主要形式之一.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 剑" ,企业要学会利用有益的一面,降低或杜绝有害的一面发挥作用;为了有效应对,政府, 行业协会和企业应该协调合作,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和避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负面影响. 要通 过信息化方式建立搭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联合应对平台, 借助网络和计算机的帮助, 设立相 应的网站服务和俱乐部的服务,并协助企业提高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 价格控制机制 数量控制机制 信息化 联合应对平台 1 绪论 2b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投资, 消费和出口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 是中国经济振兴和发展过程中不可低估动 力,从量能方面考虑,出口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随着中国进出口规模的增长,特别是在金 融危机后中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提升, 世界各国, 特别是中国的主要贸易国对中国出口 的各方面监管,标准越来越高. 据国家质检总局 2008 年对我国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情况进行的调查结 果显示:2008 年我国有 36.1%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同程度的影响(2007 2006 年为 31.4%, 2005 年为 25.1%)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 505.42 亿美元 , (2007 年为 34.6%, 年为 494.59 亿美元,2006 年为 359.2 亿美元,2005 年为 288.13 亿美元) .如何根据技术性 贸易壁垒调整出口结构和数量, 减小或回避对出口的影响, 是政府和学者一直关注与研究的 重点. 随着中部崛起和湖北经济建设的进步, 湖北省出口经济快速发展, 极大的促进了湖北省 两型社会建设, 但同时湖北省的出口经济亦受到了国际新型贸易保护政策的影响. 作为中部 重点发展城市, 作为经济仍具有快速增长潜力和外贸经济刚刚启动并蒸蒸日上的区域, 如何 更好的适应和应对这种新贸易保护政策,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已成为政府,学者 特别是湖北省学者研究的重点. 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界定与理论分析 3b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涵义与分类 2.1.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涵义国内外学者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所赋予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理论: 技术措施论, 市 场失灵论,贸易障碍论,体质差异论,福利效应论和差别待遇论[1]. 本文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国政府通过制定商品某些特性的技术标准, 技术法规, 以 及检验商品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而制定的认证, 审批和检验程序, 在一国关境 上达到限制商品的进出口,阻碍或削弱国外商品的竞争,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对国际贸易 利益造成扭曲的一种非关税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能够调整进出口方之间贸易利益的分配, 是政府主导调控和规范市场的重要方式之一, 是协助进口国企业确定和巩固核心竞争力的关 键,更是一种新式的高新技术产品竞争手段. 2.1.2 技术性贸易壁垒表现形式技术性贸易壁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大多是可量化或以具体的规 则标准来实现的技术性措施,主要包括技术法规,商品验证,检疫制度和措施,包装和标签 要求,绿色壁垒等.随着劳动者权益的提升,有关劳工标准的措施也被认为是技术性贸易壁 垒的一种, 因此广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既包括狭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还包括以劳工标准等 社会条款为主的贸易措施.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数量和价格作用机制技术法规和标准本身并不能对出口产生强烈的经济效应,而是通过对进口商品的数量, 价格及贸易国之间的贸易顺利进行的条件等产生障碍,从而影响出口经济. (1)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数量控制机制 如果产品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制定

, 使得进口产品不能符合要求或出口国检验后认为其符 合规定的要求, 而在运达进口国后实行检验时却认为不符合规定, 则达到了禁止或是阻碍进 口的作用,与配额的作用机制相似,是典型的数量控制机制 . 如图 2-1 所示,d 表示进口国对某商品的总需求函数;s 表示进口国企业对本国市场的 供给函数.在进口国没有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前,商品的市场价格为 p0,国内供给量为 oa, 国内的需求量为 ob,差额部分由进口产品提供,即图中的 ab 部分.随即,进口国以颁布新 技术标准的方式对出口国设置技术要求. 新的技术标准在实施初期, 出口国必然有部分产品 不能完全达到要求, 从而不得不暂时退出进口国市场, 假设进口国的需求和供给在短期内不 会发生变化,则进口国国内的供给总量(进口商品与本国企业的供给之和)将减少,市场价 格上涨为 p1,国内供给量增加至 oc,国内需求量减少为 od,进口产品数量也减少至 cd.技 术性贸易壁垒对进口产品产生明显的数量控制作用.

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加工贸易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在发展一般贸易的基础上,我国积极实施鼓励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使加工贸易实现了跨越性发展。从1979~2004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年均增速达26.9%,比同期外贸平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额的比重也由1980年的4.38%增长为2004年的55.3%。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浙江作为外贸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何,值得我们关注。1浙江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

1992~2004年的十几年里,浙江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由1992年的91.52亿元增长到了2004年的1477.34亿元,尤其从2002年始加工贸易增幅较大,从2002年的630.57亿元发展为2004年的1477.34亿元,增长了800多亿元。2004年浙江省加工贸易有了新的发展。统计显示,2004年前11个月,浙江加工贸易出口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9.3%,对出口增长贡献率达23.3%,在整个贸易中的地位开始上升,并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第一,内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积极性提高。长期以来,受国家贸易政策、企业自身条件和利益的限制,外资企业倾向加工贸易,内资企业倾向一般贸易。这在2004年有所改变,内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第二,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增长迅猛,产业链延伸。2004年加工贸易从上游原料环节就从一般贸易转为加工贸易进口,通过深加工结转,延长加工链条,直到成品的再出口。

2加工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2.1加工贸易增值系数分析

增值系数是衡量加工贸易创汇水平的质量指标,增值系数=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增值系数的提高表现为加工贸易在质量上的扩张。

从表1可以看出,浙江省的加工贸易的增值系数均大于1,并且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点多提高到了近2点的水平,表明浙江加工贸易出口额大于加工贸易进口额,即加工贸易处于贸易顺差。增值系数整体上的上升趋势,说明浙江省加工贸易的顺差额逐渐增大,出口创汇力增强。

2.2加工贸易对浙江省GDP的拉动度分析

加工贸易对GDP的拉动度表示GDP增长率中有几个百分点是由加工贸易贡献的,亦即加工贸易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与GDP增长率之间的乘积。拉动度=(X-M)GDP增长率∕GDP,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省的加工贸易净出口的贡献度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浙江省在20世纪90年代初民营企业兴盛发展参与加工贸易,大量的加工设备进行进口,此类贸易只有进口而无出口,导致浙江省加工贸易从总体上进口额大于出口额。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在初加工的基础上,浙江省民营企业中一些参与加工贸易的企业建立起了自己的生产能力,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浙江省加工贸易开始出现顺差,加工贸易进出口与浙江省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度越来越大,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3加工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作用的线性回归分析

在浙江加工贸易对GDP拉动度分析的基础上,文中选取相关数据,通过建立GDP与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及GDP滞后一期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为了减少数据的波动,更好的说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提高拟合效果,本文对GDP、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取对数。建立二元回归模型:㏑GDP=a+b㏑GDP(-1)+c㏑TJ+u其中:㏑GDP--GDP㏑TJ--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GDP(-1)--GDP(-1)将有关数据带入SPSS,输出结果如下:㏑GDP=1.862+0.594㏑GDP(-1)+0.282㏑TJT:(7.585)(8.559)(4.685)R2=0.996DW=2.107F-statistic=1335.128

从上述结果得出以下结论:①方程的拟和优度很高,R平方高达0.996,表明上述方程式的解释力很强,可信度很高。所有参数估计量都通过了检验,表明㏑GDP(-1)、㏑TJ及常数项显著。从DW值可以看出方程中的随机变量不存在序列相关性;②对方程式运用戈里瑟方法进行异方差检验,以及运用逐步回归检验法检验自变量的多从共线性。通过检验得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和多重共线性。

由回归模型可以得出,加工贸易对GDP有促进作用,加工贸易每增长1亿元,GDP将增长0.282亿元。加工贸易对GDP的推动作用不是很大,这主要是因为浙江省的外贸方式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占进出口额的比重只有二、三成,这与全国加工贸易占五五成的形势形成较大差距,这种外贸比重上的失衡使得加工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所限制。

3结论及对策建议

上述的各种数据及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加工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于实现贸易方式多元化、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对外出口,减轻就业压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提出如下进一步推进加工贸易发展的建议:

(1)加大对加工贸易的宣传,消除长期以来企业认为加工贸易两头在外产业链短受外商控制,不利于产业自主发展的这种认识偏见,促进浙江省加工贸易的发展。政府合理设置公共保税仓库,为深加工结转货物提供便捷、低廉的交易平台。

(2)以一般贸易带动加工贸易发展,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浙江的一般贸易虽然居全国第一,但走的仍然是低成本、低价格的老路,由于缺乏品牌和技术,这些产品、产业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处于低端的不利局面,面临的不仅是贸易摩擦,更有难以跨越的贸易壁垒。因此,应在巩固浙江一般贸易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以一般贸易带动加工贸易发展,走出一条利用加工贸易跨越贸易壁垒、提升技术水平、加快产业升级的道路。同时,立足于一般贸易为主的比较优势,鼓励和引导企业发挥一般贸易出口的营销渠道优势、成熟的加工制造优势,大力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走浙江特色的加工贸易发展之路。

(3)健全社会相关部门共管机制,坚持鼓励合法发展、打击违法经营并举的方针。加工贸易管理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海关税务、工商、质检、外汇、银行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建立起与国际接轨、以"海关主管、社会共管、企业自管"为特色的加工贸易综合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加工贸易外部环境,推进浙江省加工贸易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兴,蔡宜斌.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对外经贸实务,2002(5)

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范文4

Abstract: Technical trade barriers have become the main mean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national or regional trade. But, in China, because of the various reasons of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industry organizations, there are no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pe with TBT. That makes China's exports increasingly suffers serious technical trade barriers. So, it has become the urgent task to discuss how to improve China's exports competitiveness, break through the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trade barriers. As the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department of China, what the role of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system will play in this system is also worthy of our study.

关键词: 技术性贸易壁垒;检验检疫;标准

Key words: technical trade barrier;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standard

中图分类号:F7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017-04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科技更新速度不断缩短,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当前形势下,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调整贸易利益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它是20世纪末期以来国际贸易领域发展迅速,影响日益重要的限制性措施。

自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其中最大的障碍是技术壁垒。因此,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效应及对我国的影响,并找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技术性贸易壁垒(简称TBT),是指进口国家以保护有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以及动植物的安全为由,有意识地利用复杂苛刻的产品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等对来自国外的产品和服务加以限制的新的非关税壁垒措施。

虽然技术性贸易标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国际贸易交往中保证了进口国人民健康、也保护了进口国环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充当了贸易壁垒措施,并与其他的贸易壁垒手段相比,其具有以下特点:

1.1 含义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进口国家以保护有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健康以及动植物的安全为目的,或以贸易保护为目的而制定的一些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检验商品的合格性评定程序。它主要表现为《TBT协定》和《SPS协定》管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一方面,技术性贸易标准保障了进口国人民健康、也保护了进口国环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措施,技术性贸易标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贸易的正常进行。

1.2 特点

①范围上的广泛性。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等。

②形式上的合法性。技术性贸易壁垒一般是以《TBT协议》及国际上已经签订的150多个多边环保协定为依据,这些协定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提供法律支持,使其具有合法性。

③对象上的歧视性。虽然WTO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发展中国家优惠,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歧视并未真正消除。由于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大多难以达到发达国家制订的技术标准和措施,因此,技术标准实际上成了贸易保护的措施。另外,部分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频繁变动,并且每个国家难以保证其执行力度是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厂家难以符合标准。

④隐蔽性和灵活性。与进口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相比,技术性贸易壁垒更具隐蔽性和灵活性,该壁垒将分配不合理和歧视藏起来,但是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也正因为技术性贸易壁垒隐蔽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使得部分发达国家有了可乘之机,依据本国利益制定技术标准,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对于其他贸易壁垒有如上的特点,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必须针对不同国家设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突破贸易壁垒。

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2.1 理论分析

本文从大国均衡的角度,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于我国的影响,主要从对出口量、价格,以及贸易条件的影响三方面着手。

2.1.1 出口量及价格

与众多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一样,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很强的刚性,要想使某样产品进入该国市场,就必须满足该国设置的所有技术性要求,而我国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因此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限制性很强,导致我国出口量减少,出口价格增加。

图1所示,假设:

①贸易双方均为大国;

②曲线D是进口国的需求曲线,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前后,进口国的总供给曲线分别为S与S1,出口国的总供给曲线分别为Se和Se1。

实施进口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后,由于我国受生产技术及原料、管理等因素的制约使生产成本提高,供给弹性变小,因此我国对进口国的供给曲线由Se左移至Se1。进口国的总供给曲线由S移至S1,导致供给与需求曲线的均衡点由E变为E1,从而均衡价格由P增加至P1,出口国的出口量由Q减少至Q1。

2.1.2 贸易条件

由于上述分析没有考虑到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弹性,因此为了更加明确地说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对我国在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前后的贸易条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影响了我国出口贸易,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收益下降。

如图2所示,OE,OF分别为进口国和我国的提供曲线,H为均衡点,OA为国际贸易的贸易条件,即我国在技术壁垒之前,以OQ2的出口产品可以换取OM1的进口产品。进口国在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后,进口产品价格提高,进口量下降,贸易条件变为OB,同量的出口产品只能换取OMO的进口商品,贸易利益遭到明显的损害。一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存在使出口产品出口受阻,造成国内市场供求失衡,价格下跌。并且出口到国际市场的产品,其价格也会下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贸易往来。另一方面,保住进口国市场,出口国就必须提高产品技术品质。尽管从表面上讲,提高出口产品品质能够提升出口价格,但是由于要想提高出口产品品质,必须从技术、设备、认证、原材料等多方面入手,这也就意味着产品的生产成本必然会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出口价格提高了,但是实际收益反而下降了,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两国之间的正常贸易往来。

从经济学理论分析可以看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贸易出口大国的确有影响,短期影响主要体现在出口国贸易的价格和数量,而长期将导致贸易条件恶化,需要用更多的出口产品交换才能维持技术性贸易壁垒前贸易条件。

2.2 实际分析

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同时我国也是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最大的国家。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出口额已超25%,远超于受反倾销措施影响的1%出口额,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产品出口的第一大贸易壁垒。

从短期来看,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存在增加了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了使得出口产品符合不同国家(地区)的标准,出口企业必须提高原料成本,增加在技术、环保以及改善劳动条件的投入,造成商品和贸易成本的提高,削弱了产品竞争力,还有过高的检验检疫费用也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技术性贸易壁垒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降低了出口量,因此使我国出口企业减少了国际市场份额。一定程度上也使国外消费者对我国部分产品尤其是农产品和食品信心下降,给我国产品的出口带来负面影响。

从长期来看,我国的贸易条件随着出口价格的升高,出口数量的减少而日趋恶化,贸易收益下降,减少了国民福利。自入世以来,我国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出口企业有2/3之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出口产品高达2/5,由此造成的损失每年在两百亿美元左右。

根据商务部科技司2003年6月的调查,按海关关税则分类的21类产品统计,出口第一类(动物及动物)、第二类(植物)、第三类(动、植物油脂)和第四类(食品饮料烟草)产品的企业是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最大的,所占比例分别是91.5%、90.1%、89.0%和88.2%;其次是第八类(皮革及其制品)、第十二类(鞋帽伞仗、羽毛人造花及人发制品)产品的企业,分别为81.9%和80.9%;而对于年出口额最多的第十六类产品(主要为机电类),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出口企业的比例更是高达80.0%。

以上出口产品遭受的损失分别为第一类(杂项制品)22.2亿美元、第十六类(机电产品)14.5亿美元、第十二类(纺织产品)为11.7亿美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各行业正在不同程度的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面对TBT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应该对这种影响的原因有一个清醒认识,并充分认识到拿出有效的措施建立快速反应体系来应对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

3 我国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3.1 原因

我国出口企业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国外质量标准不断提高,检验检疫项目不断增加,以及国外多变的法规和复杂的审查程序等,而内因则是最主要的因素,主要体现为政府相关部门、出口企业及行业组织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未给予充分重视。

3.1.1 政府相关部门

①对国家通用的国际标准和技术管理措施缺乏了解,对出口国的相关政策和手段也知之甚少,在这种形势下,再加上技术贸易壁垒的制约,导致我国出口困难重重。

②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无法统一技术标准,使得标准化建设受阻,尚未建立有效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3.1.2 出口企业

①产品安全意识淡薄,在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上存在问题。

②出口商品结构落后,产品技术含量较低。

我国出口产品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很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工业,都会选择限制进口工业制成品,鼓励进口原料性产品,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也就容易遭到进口国的技术型贸易壁垒。

③出口市场过分集中。

欧盟、美国、日本是我国出口产品的主要集中地,但同时这三个经济体也是最为推崇TBT实施的。有资料显示,我国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出口企业中,40%企业受欧盟限制,27%受限于美国,25%受限于日本,另据商务部科技发展和技术进出口司的统计,欧盟、美国、日本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造成的损失占总损失的95%。其中欧盟占份额为41%,日、美分别为30%和24%。

3.1.3 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尚未能够有效组织企业。调查表明,当遇到国外TBT限制时,22.3%的企业表示会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希望依靠行业组织商议对策的企业仅有18.5%。

3.2 政策建议

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最重要的就是要将政府相关部门、行会和企业视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构建一个政府部门协调、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反映机制。在这个机制中,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市场供需状况的敏感者;行业组织是此机制的信息传导枢纽,可以及时了解进口国标准修改的进展情况和具体涉及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对策措施研究,为本国企业提供参考;政府相关部门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为企业和行会组织进行监控,并从组织上、从制度上为企业和行会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创造有利条件。

3.2.1 从政府相关部门层面来讲,应该着重做好的相应工作

①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树立环境竞争力意识,把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科技进步作为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以绿色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

②建立健全我国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体系,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性壁垒体系,尽量减少歧视性的技术规定对国内企业的影响,合理有效地保护国内幼稚产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健全和完善认证制度,敦促企业改进产品以突破设限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并建立与国际权威机构的相互认可机制,避免重复认证,简化出口程序,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③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积极参与各种区域性集团。

3.2.2 从企业层面来讲,应该对经营策略进行的调整

①加强学习发达国家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制定,并把与企业出口商品相关的内容加以吸收,制订到自己的产品标准中去,或直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其他先进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技术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②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及附加值,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根本途径。企业应提高环保科技水平,切实从生产、加工环节抓出口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和环保标准,从而为我国的产品出口拓展更广阔的市场。

③企业在时机成熟时,可以通过合资、独资、收购、兼并、投资等手段,进行企业的跨国经营,并把投资重点定位在经济一体化的区域和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将技术壁垒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并带动相关产业跨越贸易壁垒。

3.2.3 充分发挥专业性行业协会的作用与职能

要想打破技术性壁垒,除了改善政府职能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之外,还应该意识到专业性行业协会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专业性行业协会的作用与职能。这就要求行业协会必须立足于国际市场,就各行业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并积极与国外发达国家进行交流和沟通,互相取长补短,同时也还应该及时将有关信息出来,不断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以便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及时的参考这些数据和信息作出科学合理地决策,协助政府在WTO规则范围内与其他成员协商解决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

总之,我国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要增强危机意识,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提高企业竞争力与改善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积极打破技术壁垒,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这个体系中,作为主管检验检疫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应该发挥其检验检疫的特殊行政职能,为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4 检验检疫系统在中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中作用

我国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作为主管出入境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和商品检验的行政执法机构,必须成为我国实施技术壁垒战略的主体,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体系;同时中国检验检疫部门还要加强检验检疫技术的研究,通过技术手段来冲破国外的技术壁垒;并加强信息化建设,发挥检验检疫部门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

4.1 建立并完善出入境检验检疫风险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

对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在我国现有技术经济水平条件下,加强技术预警和快速反应是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有效措施。

因此国家质检总局于2001年底建立了进出境检验检疫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加强与国外有关机构的联系与交流,建立协商、通报机制,开展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测和应急措施的研究。

在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的建设中,我们要多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信息的需求、收集、研究、传递和应用等全方位通盘考虑,从多个角度进行反复论证,制定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建设内容和步骤。

4.2 加强检验检疫技术开发与研究

检验检疫工作属于技术执法工作,其技术手段是做好检验检疫工作的技术保障,而这离不开先进检测手段的技术支持,只有具备先进的检测手段才能充分地发挥检验检疫工作的作用。

①开展检验检疫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由于各国之间建立的认证制度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比如法规、标准和制度安排等,导致各国互相之间并不承认对方的认证,造成技术壁垒,因此开展检验检疫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很有必要的,如此可以通过统一或者认证各国的法规、标准和制度安排等,最大程度地减少贸易障碍,打破技术壁垒。

②根据高科技的发展,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探索检验检疫技术的新领域,必须大胆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加强新技术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及时帮助企业攻克国外的技术壁垒。

③加大投入增强实验室实力,加强实验室软件硬件的建设,按照国际规范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充实先进的仪器设备,有计划地建成一批国内领先并具有国际水平的实验室,要抓好科技人才培养,建立一支掌握先进技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熟悉WTO规则的科技专家队伍,以科学的检验检疫结果作为坚强后盾,把有安全、卫生和环保方面潜在危险的产品挡在国门之外,保护国内国民经济的安全健康发展。

4.3 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检验检疫业务支撑和服务体系

①建立情报搜集系统。目前,我国检验检疫情报搜集系统不够完善,对进口国的各种技术限制知之甚少,贸易中有关的技术标准、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难以收集,致使企业由于缺乏最新版本而贻误商机。另外,虽然各地的科技情报部门、质监部门及部分科研院所、大学都在各自领域收集了规模不一的检验检疫信息,但互相之间信息交流沟通不够。

②配合检验检疫监管理模式电子化,实现对报检、检验检疫、签证通关、统计汇总的网络化管理,加快推进“电子申报”、“电子监管”、“电子放行”(新三电工程)建设和检验检疫综合业务管理系统(CIQ2000)改造,增加检验检疫执法管理的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与企业的联系。

③积极开展咨询服务,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水平高、查询方便,能不断跟踪疫情疫病、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动态技术标准数据库,努力构建我国技检验检疫信息化服务平台,向全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综上所述,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在防范和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完善快速预警和反应机制,在此过程中尤其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紧开展相应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来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并通过资产重组联合,项目共建,加大技术机构实验室及仪器设备投入,尽快提高检测技术水平,组建检测集团;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企业的本领。

随着政府、企业及行业组织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视度的提高,我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在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坚信,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会不断得到完善,我国产品竞争力会逐渐增强,出口产品也会突破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

参考文献:

[1]Song Bo, Xia Ting. Mountainous - Content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and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2003 (01).

[2]袁建新.TBT的贸易效应及应对措施[J].学术交流,2003(22).

[3]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对策[J].改革,2003(6).

[4]Xia Youfu, Yuxiong Fei, Li Li. TBT barriers -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and its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export trade [J]. International Trade, 2002(10).

[5]姚勇,叶盛林.贸易技术壁垒与技术标准战略[J].海洋技术,2003(22).

[6]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 国际经济学[M].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265-272.

[7]李升.国际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贸易政策研究[J].理论探索,2004(3).

[8]肖武岭.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技术控制策略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5(9).

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范文5

20世纪中叶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重心不断向服务业倾斜,国际服务贸易也在世界经济结构转化的大趋势下得到快速的发展。在提升整体国民经济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及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上已经占据重要位置,被称为“21世纪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由图1可以看出,从2002年起,浙江省服务贸易进入了较快的发展时期,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增长速度上都呈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7.89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156.1亿美元,增长了约19倍,其中2000年浙江省服务贸易出口额为2.95亿美元,占全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1%;到2009年,浙江省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到91.7亿美元,占全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近6.64%。虽然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出口层次低、贸易结构不合理等。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占据主导地位,2008年二者出口占总出口比重达到60%以上,而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行业则发展不足,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国际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方法说明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势必会给浙江省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对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提高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分析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时,大多数国内学者从对外贸易净出口(即出口减去进口)的角度来衡量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当一国从事对外贸易活动时(以绝对量表示):GDP=C+I+G+(X-M)(1)即: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量+总投资额+政府购买+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由此,可以得出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百分比: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百分比=GDP增长百分比×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仅仅将贸易进口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的一个漏出量,认为进口与GDP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从实践中看,贸易进口对国民福利的提高和经济增长都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要考察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能仅仅从服务贸易净出口单方面来看,要从更全面的角度来分析。故本文将从服务贸易总额及服务贸易进口、出口三个方面,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从实证分析角度入手,具体分析国际服务贸易对浙江省GDP的贡献。

(二)样本采集与变量说明

本文选取1995年~2010年为样本区间,其中1995年~2003年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数据来自《浙江省金融年鉴》,2006年~2010年数据来源于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浙江省内生产总值数据均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年鉴》。以省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国际服务贸易指标包括服务贸易进口和出口。用GDP、EX、IM、NX分别表示浙江省生产总值、服务贸易出口、服务贸易进口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进出口额均以万美元为单位,生产总值按照当年的汇率折算成美元,具体数值见表1。由于变量具有指数特征,为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将变量进行对数变换。变换后变量表示形式为:LNGDP、LNEX、LNIM、LNNX。

(三)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对GDP的贡献性分析

在国际服务贸易总额对GDP贡献分析上,采用服务贸易依存度和服务贸易对GDP的相关系数两个方面来考察。1.服务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是一国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用一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是判断一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据此,可以得出服务贸易进口依存度、服务贸易出口依存度和服务贸易依存度三个重要指标。根据表1的数据可以计算出浙江省1995年~2010年服务贸易依存度(具体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自1995年以来,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依存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06年以后,外贸依存度快速攀升,在2009年分别达到0.95%、0.52%、0.43%。这说明浙江省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快速增长。2.相关性分析根据表1数据,对浙江省1995年~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与GDP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如下模型:LNGDP=C+χLNNX+ξ(2)其中,χ表示服务贸易弹性,ξ为随机扰动项。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从表3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国际服务贸易与GDP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且拟合程度也很好,表明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对浙江省经济增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国际服务贸易NX与GDP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348,即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每增长1%,可以带动省内经济增长0.348%,服务贸易的边际产出相当高,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四)服务贸易出口与GDP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表1中的数据,对浙江省1995年~2010年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与GDP进行相关性分析,模型如下:LNGDP=C+坠LNNX+ξ(3)其中,α表示服务贸易的出口弹性,ξ为随机扰动项。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4:从表4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服务贸易出口与浙江省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国际服务贸易出口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省内经济的增长。国际服务贸易出口额EX与GDP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315,即服务贸易的出口弹性为0.315,表明服务贸易出口每增长1%,可以带动省内经济增长0.315%,这也进一步表明了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性。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放,浙江省经济的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耐性逐渐加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省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有极大推动作用。

(五)服务贸易进口与GDP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表1数据,对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与GDP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模型如下:LNGDP=C+βLNIM+ξ(4)其中,β表示国际服务贸易的进口弹性,ξ为随机干扰项。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服务贸易进口与浙江省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国际服务贸易进口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省内经济增长。国际服务贸易进口IM与GDP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383,即服务贸易的进口弹性为0.382,表明服务贸易进口每增长1%,可以带动省内经济增长0.383%,比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稍大。由此也可以看出服务贸易进口对省内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要大于服务贸易出口。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对外依赖程度逐渐加强。该省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服务贸易规模的扩大。2.通过实证发现,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进口、出口与GDP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而且服务贸易进口与GDP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其相关性要大于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出口总额的相关性。

这说明在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基本上处于逆差状态情况下(直到近两年逆差局面才逐渐得以扭转),服务贸易的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服务贸易出口,进而表明占服务贸易总额50%以上的进口部分对省内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较大比重的是旅游、建筑安装及劳务承包等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行业传统服务,而主要进口金融服务、电影音像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等新兴服务,进口的这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带来人力资本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利于省内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在保持优势传统服务贸易出口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现阶段可以适当增加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产品的进口,从而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传统服务行业的改造和升级,最终能促进省内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在更大程度上推动经济增长。

三、提高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一)立足比较优势,提高国际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

全面提高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整体发展水平,构建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就要立足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认真研究制定支持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相关政策,将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和货物贸易的发展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立足服务行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努力提高国际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就目前来看,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项目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在国际服务贸易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且出口比重逐渐上升的服务行业,如其他商业服务、旅游等;二是出口量小,但是发展潜力比较大新型服务项目,如计算机、咨询和信息服务等;三是出口量极小,但是发展潜力巨大的服务项目,如金融、通讯邮电等。一方面,浙江省应该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资源,如利用其拥有的丰富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其比较优势所在的行业,如运输、建筑及旅游等,扩大这一领域的贸易出口,巩固和发展其比较优势行业;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发掘其潜力行业,就目前国际国内形势来看,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新型服务行业是大势所趋,故要提高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就要改变行业所处的劣势地位。在保证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领域发展的同时,将计算机信息技术、金融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

(二)加大科研投入,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增长理论认为,在短期,储蓄率和资本积累的上升能够提高人均产出和经济增长率,但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最根本和最持久的是知识生产和人力资本积累(于文婷,2008)。由此可以看出,技术和人力资本含量高的产业,其自身的增长潜力相比较技术和人力资本含量低的产业来讲要大,同时,这种产业对经济的增长推动作用也更加明显。浙江省传统服务业如旅游、建筑、运输等通常被认为属于劳动力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而现代服务业如通讯、保险、金融、专利技术和特许权等属于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因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使这些新兴服务业得以快速的发展,同时可以改造传统服务业,使其从要素密集型向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

(三)大力培养国际服务贸易型人才

当代服务业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点,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也日益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所在。这对我国尤其是浙江省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浙江省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起步较晚,基础较弱,近年来虽有所发展,但相对于其他城市仍存在很大差距。作为决定国际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本状况,在浙江省则不容乐观。在国际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相对奇缺,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外向型高层次人才更是短缺。因此,浙江省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要谋求发展,必须改进发展模式,改善人类资本状况,积极推进人力资本依托型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贸易互补性,贸易结合度,RCA

    引言

    1999年中美货物贸易为610.5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2119.2亿美元,美国连续多年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国。2005年中国对美出门货物价值达1631.8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出口总额的27.5%;若按美方统计计算,2005年美国从中国进口货物高达2598.3亿美元,占当年美国总进口的15%。随着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逐年增加(2005年达1141.97亿美元),导致厂对中国不断增多的反倾销诉讼和技术性贸易壁垒,但这不能真正反映中美贸易的本质,即中美贸易的互补性。本文试图从一个较长的时间序列(1999-2005年)来观察分析中美两国间贸易互补性,证明两国贸易的相互依存。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为保持数据的-致性,本文所用数据全部来自WTO 2000-2006年度的《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WTO每年的年度《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中的贸易商品是在SITC分类基础上重新分为四大类给出统计数据的,并且每一大类项下的部分子类商品也给出了具体的统计数据。因此本文在分析中美两国间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时也是以这四大类及其子类商品为比较对象进行的。

    本文将从贸易结合度、显示性比较优势和出口产品相似度等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中美贸易的相关及互补性。

    中美贸易互补性分析

    1.中美贸易结合度

    贸易结合度指数是一国对某一国的出门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国的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其常用来衡量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TCDab表示a国对b国的贸易结合度,Xab表示a国对b国的出口额,Xa表示a国出口总额,Wb表示b国进口总额,Mw表示世界进口总额。如果TCDab数值小于1,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联系松散;如果等于1,则为平均水平;如果大于1,则贸易联系紧密。

    表1数据表明,中国对美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很高,美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与中国对美国的贸易结合度有着相似的变动趋势。1999-2001年中国对美国贸易结合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同期美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下降,1999年为17.56%,2001年降为13.77%,而同期中国对美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的比重维持在40%左右;这期间美国对中国贸易结合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占美国总出口额的比重持续上升,由1999年的28.01%上升到2001年的35.96%。2001-2005年中国对美贸易结合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对美国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的比重持续下降,2001-2005年分别为38.43%、38.45%、34.77%、33.13%和31.95%;同期美国对中国贸易结合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占美国总出口额的比重增长的速度小于中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比重增长的速度。数据表明,中美两国的贸易结合度很大,美国消费市场对中国的商品需求旺盛,而美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相对较小,则说明中国对美国的商品需求相对较小,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限制对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尽管如此,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还是非常紧密的。

    2.中美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和贸易互补性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