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与创伤骨科的区别范例6篇

骨科与创伤骨科的区别

骨科与创伤骨科的区别范文1

 

国际上将Orthopaedics多译成矫形,曰本人则译成整形,我国将矫形外科学又称为骨科学,并于1937年在上海成立由胡兰生等人组成的第一个矫形外科(骨科)学组,1980年5月正式成立中华骨科学会。1982年《中华骨科杂志》创刊,1994年《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创刊,矫形外科与骨科为同一意义,但狭义讲,矫形外科不包括创伤急症。由于骨科学除骨骼系统的疾病外也包括损伤在内,所以我国骨科学在中医领域称为正骨科学,主要包括闭合性骨折、脱位及其后遗症的治疗。我国北方通常用正骨科,在南方通常用伤科,这一名称在治疗的病种上中医正骨或伤科与现代的骨科(矫形外科)基本相同,仅方法上大同小异,故目前多称为伤骨科。

 

矫形外科学的起源,远溯至古希腊即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时代即将这一门医学的主要意义归纳起来,并分别在各种著述中论及它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与明显的区别处。对脊柱侧凸、足踝畸形、骨折和关节脱位、慢性骨关节感染以及创伤感染有了非常清楚的叙述。在罗马时代,Galen介绍了实验外科的方法,于是开阔了有关功能性骨科学和应用神经肌肉生理学的领域。十七世纪Aegina城的Paul提出用椎板截骨术来治疗椎弓骨折并描述了有关髌骨骨折的治疗和骨折骨不连的治疗,至中世纪时(1300~1360)GuydeChauliac在矫形外科开始应用重量和滑车来维持牵引治疗。在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基础上矫形外科学随着Clopton-Havers的骨学,NielStenson的肌学,Leewenhoek的显微镜学,Pare和Devanter等人的肌肉骨骼外科,以及Wiseman、Daleschamp、Petit和Glisson的病理学而建立起来。这些学者将临床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为矫形外科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激发了人们对肌性斜颈、骨关节感染和儿童的一般畸形,特别是佝偻病所引起的畸形等的重视和研究。到了十八世纪JohnHunter、Du-hamel和JohannesMuller扩大了骨学和骨的修复重建领域。Hunter描写了骨折愈合的各阶段,自血肿开始,经过肉芽组织、纤维化、软性骨痂以至明确的骨痂。

 

由于十八世纪内发生的两件重要的历史事件影响,到十九世纪矫形外科学实际上已成为外科学中的—个主要专业。一是在1741年NicholasAndry曾出版—书,其中论述了儿童肌肉骨骼发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该书的名称是〈矫形学,预防和矫正婴儿肢体畸形的技术》。“矫形学”这一名词是由Audry自希腊字Orthos(直)和Paidios(儿童)所组成。这一名称的出现成为当时前辈学者的工作方针,使人们认识到成人畸形的预防首先要从纠正儿童的发育基础上着手。二是1790年Venel在瑞士的Orbe城创办了第一个专门的矫形外科医院。他有自备的支具工厂,可以自行设计研发各种用以矫正骨骼畸形的支架和器械。这个时期在临床研究中有Filkin(1762)、White(1768)和Park(1782)的关节截除术,Lorenz跟腱切断术,Pote发表的脊椎结核的一般临床象征专著,Duvemey与Petit共同发表的有关骨病的专著,Underwood(1793)年发表的有关脊髓前角灰白质类的描述等。

 

十九世纪由于新的科学观点和新的专科器材的出现,Virchow的细胞病理学,Pasteur和Koch的细菌学,Roentgen的X线诊断和Lister的防腐消毒法等使以前不能做的医疗方法获得突破,在不少的地方开设矫形外科中心。外科截骨术成为普遍的手术,并成功地完成骨移植术。由于法国的Flourens、德国的Wolff和美国的Wyman对骨骼结构的研究,又有许多新的外科手术技术演变出来。1826年Dupuytren开始有关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病理研究,1880年Poggi开始报告该病的治疗,1880年Nicoladoni尝试做肌腱移植术,1881年Albert开始做膝关节的外科融合术,1893年Helferich开始间隔物体的应用,1940年Judet使假关节成形术成为一个可行的手术。Bologna城的Rizzoli于1847年开始做骨缩短术,至二十世纪他的继承人Codivilla才尝试做骨增长术,1911年Hibb与Albee成功地施行了脊椎融合术。

 

在骨折的治疗方面,AstleyCooper于1822年写的第一本教科书出版,然后Dupuytren(1839)、Malgaigne(1847)、Volkmann(1872),以及Thomas夹板发明人HughOwenThomas(1875)发表了他们的经验。1852年荷兰军医Mathijsen发明了医用石膏绷带,促使骨折的治疗大大的向前推进一步。二十世纪早期Ransohoff介绍了用“冰钳”来做骨骼牵引,此后1911年已有Stein-mann钉和Kirschner针及钢丝用于骨牵引及骨折固定。1902年Whitman开始用髋关节骨折整复方法,1905年Lane和1907年Lambotte先后开始施行长骨的骨内固定术,1908~1912年荷兰的救护队在巴尔干战争期间创造了巴尔干床架用于骨牵引,1913年RobortJones建议在全身麻醉下早期整复急性骨折,10年后Bohler应用局麻做骨折整复术,直至1938年Venable和Stuck应用无电解作用的金属内固定物后使手术初步有了安全。1925年Smith-Petersen和1932年Johansson先后开始应用三刃钉和盲目插钉法后,使髋关节骨折的整复更为有效。

 

矫形外科在近200多年发展比较迅速,特别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随着全球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矫形外科学不仅涉及原来的矫正畸形的范围而且已渗入到医学中的另一些领域,同时也有不少其他学科渗入到矫形外科学中。使这门学科逐渐形成不少亚专业和独立专科,从而推动了矫形外科学积极发展,如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生物力学的崛起,用于诊断和手术的关节镜学、康复医学的形成以及_些基础理论应用于矫形外科。

骨科与创伤骨科的区别范文2

【摘要】 目的]总结胫骨C2型骨折的临床特点,探讨带锁髓内钉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C2型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0年5月~2006年3月采用带锁髓内钉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C2型骨折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20~63岁,平均41.5岁。 闭合骨折14例采用有限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开放骨折16例(包括Gustilo Ⅰ和Ⅱ型)采用非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均静力性固定。受伤距手术时间2h~12 d,平均4.5 d。[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6.5个月 (7~21个月)。30例均达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4~9个月,平均6.2个月。按JohnerWruch功能评价标准,优24例,良6例。 无小腿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深部感染、膝前疼痛、主钉和锁钉断裂及畸形愈合发生。2例延迟愈合。[结论]胫骨C2型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引起,多发生于骨干区。带锁髓内钉微创内固定是治疗胫骨C2型骨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其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规范和微创的手术操作应予以高度重视。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微创; 治疗结果

胫骨C2型骨折即为胫骨多段骨折,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胫骨复杂骨折类型之一。治疗一般胫骨骨折的方法如石膏外固定、跟骨牵引、钢板内固定等,若用于此类损伤的治疗,因具有较高的骨折不愈合率等诸多并发症,已被带锁髓内钉所取代[1]。 微创骨科技术促进了骨折治疗模式的转变,即由生物力学固定向生物学微创固定的观念转变[2],故微创技术成为发挥带锁髓内钉真正优势的关键。忽视微创操作,可因增加医源性创伤而影响带锁髓内钉的整体疗效。自2000年5月~2006年3月,本院采用带锁髓内钉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C2型骨折30例,疗效佳,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20~63岁,平均41.5岁。 致伤原因:交通伤14例,重物砸伤9例,高处坠落伤4例,滚筒轧伤2例,摔伤1例。闭合性骨折14例;开放性骨折16例,按Gustilo开放骨折分类:Gustilo Ⅰ型7例,GustiloⅡ型9例。在解剖学上胫骨被分为6区[3](图1):A区(胫骨头区):多为松质骨,皮质骨较薄,位于膝关节周围;B区(胫骨结节区):皮质骨与松质骨交界, 有较多的肌肉附着,骨膜较厚;C区(近侧中段骨干区):皮质骨, 有滋养血管通道;D区(中段骨干区):皮质骨,单一的髓内血管供应;E区(远侧中段骨干区):皮质骨与松质骨交界;F区(踝上区): 松质骨,皮质薄,位于关节周围。骨折部位依据骨折线在上述各区的分布进行分区:B~C区1例,B~D区2例,C~D区13例,C~E区9例,D~E区2例,以上均为有1个内侧节段骨块;B~D~E区1例,C~D~E区2例, 以上均为有2个内侧节段骨块。伴有腓骨骨折24例,腓骨完整6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7例,胸、腹外伤4例,颅脑外伤3例。均为新鲜骨折,受伤距手术时间2 h~12 d,平均4.5 d。

1.2 手术方法

行髌腱正中纵切口,于胫骨平台下方1 cm处开骨孔。 若骨折段容易复位,经皮用固定钳固定骨折段并维持复位;若骨折段难以复位,则在骨折端处行小切口,使骨折段达到解剖复位并用骨折复位钳临时固定。闭合骨折采用有限扩髓技术和开放骨折采用非扩髓技术,顺行打入髓内钉。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调整骨折对位及髓内钉位置。安装瞄准器并先后固定远近端锁钉(图2~3)。

图1 胫骨解剖学分区示意图(略)

图2 胫骨C2型骨折术前正侧位X线片(略)

图3 术后正侧位X线片(略)

1.3 术后处理

术后抬高患肢。术后第1 d即鼓励患者行股四头肌及小腿三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术后2周可扶双拐下地, 但患肢应在小腿支具保护下仅允许足趾点地;一般在术后6周逐渐增加部分负重, 定期拍片显示骨痂形成后逐步增加负重。

2 结果

随访7~21个月,平均16.5个月。所有病例均达骨性愈合, 骨折愈合时间4~9个月,平均6.2个月。 最终功能评价按JohnerWruch标准[4]:优24例, 良6例。 无小腿骨筋膜间隔综合征(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OCS)、深部感染、膝前疼痛、主钉和锁钉断裂及畸形愈合发生。2例出现延迟愈合, 愈合时间分别为8.5、9个月。

3 讨论

3.1 胫骨C2型骨折的临床特点

(1)多由高能量创伤引起,常合并局部软组织挫伤;(2)骨折部位多发生于骨干区(即C、D、E区),本组26例,占86.7%; (3)较其他类型胫骨骨折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其有环形完整的内侧节段骨折块,其中以有1个内侧节段骨折块为主,本组27例,占90%; (4)虽然治疗方法较多,但带锁髓内钉以其能够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生物学环境等明显优势, 目前已成为治疗胫骨C型骨折的首选。

转贴于

3.2 胫骨C2型骨折治疗方法的比较

石膏固定或跟骨牵引对骨折的稳定作用差,难以维持骨折后的解剖对位和有效固定,可作为抢救危及生命创伤时的临时制动。钢板虽固定牢靠,但用于固定胫骨C2型骨折,因局部软组织挫伤加上术后钢板占据较多软组织空间,致使创口闭合困难,易造成皮肤坏死、骨外露甚至骨髓炎,再加上术中骨膜剥离范围较广,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发生率高[5]。外固定架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伤肢的血供,用于治疗开放性胫骨C2型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毁损有其特殊优势[6],但用于闭合性胫骨C2型骨折则较难达到良好的复位和牢固固定。带锁髓内钉为轴向固定,通过髓腔内主钉和骨折两端的交锁固定,能够有效维持内侧节段骨折块与主骨的稳定对合,克服了上述方法的不足,在治疗闭合性和开放性Gustilo Ⅰ、Ⅱ型胫骨C2型骨折时优点突出。

3.3 微创技术在带锁髓内钉治疗中的运用

带锁髓内钉的微创操作包括如下几方面:(1)骨折复位。胫骨体呈三棱柱形,有3个嵴和3个面,其前方的嵴及前内侧面从胫骨结节至内踝上仅位于皮下,易触及,而且骨质坚硬, 利用上述特点对较为简单的骨折闭合复位具有可行性。胫骨C2型骨折多移位明显,而且内侧节段骨折块越短,发生旋转的可能性越大,单纯依靠周围软组织的牵拉作用很难达到闭合复位。对闭合复位难以成功者果断采用小切口直视下复位,既可避免反复整复造成的组织血运进一步破坏和骨断端间软组织嵌压,又可使复位的操作简便和有效;(2)置钉点的确定。胫骨结节上方至胫骨平台关节面形成一所谓“安全区”[7],髓内钉在此范围较小的斜坡区域内置入相对安全, 若置钉点偏上或偏下,极易引起关节内结构损伤或胫骨结节破坏。正确的置钉点应位于胫骨平台正中下方稍偏内侧,从此点进钉则正对胫骨髓腔[8];(3)扩髓与否的选择。过度扩髓使胫骨C2型骨折本来就严重受损的骨内膜血循环进一步破坏,增加了形成死骨的机会。应用有限扩髓的方式,在骨髓腔最狭窄处即胫骨中1/3髓腔,适度扩髓以便击入略大一点的髓内钉,既使骨折达到比较牢固的内固定,又使骨内膜不致遭受过多的损伤,兼顾到了骨折的血供与稳定[9~10],适应于闭合性胫骨C2型骨折的治疗。胫骨血供不及其他有较多肌肉组织包绕的骨骼丰富,对于开放性胫骨C2型骨折更易发生不愈合、感染等。非扩髓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髓内血液循环的破坏,降低了感染和脂肪栓塞的机会[11]。非扩髓髓内钉与髓腔内壁间有较多空隙,为重建髓内血循环提供了条件[12],有利于骨折愈合,适应于Gustilo I型和Ⅱ型胫骨C2型骨折的治疗;(4)内侧节段骨折块的血运保护。为了避免有限扩髓和插钉过程中骨折块旋转造成骨血供丧失,上述操作应在骨折充分对位并得到暂时钳夹固定后方可进行。

3.4 手术时机

首先救治危及生命的重要脏器合并伤,临时固定骨折,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手术。开放骨折行彻底清创术后行内固定。闭合骨折一般在伤后8 h时内尽早手术,此时肢体虽明显肿胀,但多不存在小腿OCS倾向, 早期骨折固定后可消除骨折端对软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利于肢体早期活动和消肿;由于扩髓与非扩髓带锁髓内钉均会导致小腿筋膜间室压力增高[13],对于肿胀较剧的闭合骨折,先行跟骨牵引,并应用甘露醇、 β-七叶皂甙钠等药物消肿,待肢体肿胀减轻后再手术,以预防小腿OCS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宁志杰.骨科临床新进展[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5-16.

[2] 秦泗河.微创—微创外科—微创技术的探索㈡[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12):885-886.

[3] 罗先正,邱贵兴.髓内钉内固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5-46.

[4] Johner R,Wruch SO.Classification tibia shaft fractures and correlation with results after rigid fixation[J].Clin Orthop,1983,(178):7-25.

[5] 孙卫军,杜宏伟,郑毅.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萎缩性骨不连[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20):1540-1541.

[6] 赵文,李红芹,李为.外固定架治疗复杂开放性骨折的应用技术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14):1079-1081.

[7] 孙业青,陈文钧,顾湘杰.胫骨近端形态及其对髓内钉置钉点的影响[J].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0):592-595.

[8] 王维山,史晨辉,黄金波,等.交锁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防治[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20):1553-1555.

[9] 鲁玉来,燕好军,孙其伟,等. 以高能创伤为主的小腿开放性骨折的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20):1540-1543.

[10] 田敏,孙磊,魏嵬,等.有限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闭合性粉碎性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14):946-948.

[11] 许守辉,林凯,祝静波,等.非扩髓的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0):739-741.

骨科与创伤骨科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显微外科;骨科;临床应用

本院自1999年8月至2007年12月应用显微外科治疗断指(肢)再植、骨缺损、复合组织缺损修复、血管神经离断缺损等共计519例,效果满意。现将有关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断指(肢),断指共519例634指,男361例,女158例;年龄1岁9个月~63岁,其中13岁以下儿童断指66例74指;指别:拇指128指,示指188指,中指147指,环指91指,小指80指;受伤机制:切割伤120例154指,电锯伤101例131指、压砸伤154例179指、钢丝绳绞伤53例65指、旋转撕脱伤39例45指、其他伤48例60指;离断部位:末节108指,中节离断356指,近节离断170指。断肢:共48例,其中小儿断肢11例。离断部位:断腕16例;断掌14例;前臂离断6例;肘关节及以上离断2例;小腿离断4例;足部离断2例;踝关节离断6例。

1.2典型病例及治疗方法例1:女,43岁,工人。因右手示、中、环及小指电锯伤完全离断2h后入院。查:右手示、中、环及小指自近节指骨处离断。刨面不齐,示指有皮肤剥脱伤,入院后急诊行断指再植术。术后3个月随访,断指血运良好,屈伸活动基本正常,感觉功能恢复正常。

例2:男,16岁,右拇指被雷管炸伤缺损急诊入院。查:右拇指为四度缺损,伤缘不齐,污染严重,功能完全丧失,同时伴有局部5cm×6cm皮肤缺损。急诊清刨后返回病区抗感染等对症治疗。2周后行吻合血管的游离第二足趾再造拇指并足背皮瓣一次性修复刨面皮肤缺损。术后恢复顺利,再造拇指血运好,皮瓣成活。3个月后随访右拇指功能及外观满意,感觉功能良好。

2结果

断指再植成活率为90.3%;断肢再植成活率为81.4%;拇、手指再造成活率为97.9%;游离皮瓣移植成活率为94.7%;带血管蒂骨移植成功率为97%。

3讨论

显微外科是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近30年来在我国骨科领域内发展较快,临床应用日趋广泛,显微外科有手术精细、准确、损伤小的优点。另外,显微外科的临床应用提高了治疗效果,将致残率降到最低程度,达到功能外形康复目的。

3.1断指(肢)再植

要求术者有熟炼的显微外科技术,接诊患者后争取时间。术中彻底清创是关键,除肉眼下清创外,在显微镜下仍需进一步清创,创面要在1:1500新洁尔灭液中浸泡5~8min,骨骼重建时尽可能保留指(肢)体长度,减少伤残。吻合血管要做到:稳、准、快,保证血管吻合质量,当缺血时间较长或多个指体离断时可采用逆行法断指(肢)再植,此种方法可节省时间。吻合动静脉比例为2:2~3最佳3.2皮(肌)瓣移植

其应用原则:能用简单皮瓣则不用复杂皮瓣,用带血管蒂的皮瓣比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更安全可靠,同时尽可能避免用功能区以及主要血管蒂供血的皮瓣。供区选择以组织接近、厚薄适中、隐蔽及血管蒂较恒定、易切取和不影响肢体功能的皮瓣为原则。术前要依据病情设计供区皮(肌)瓣切取范围,最好用超声多普勒探明并标记血管走向,使切取皮(肌)瓣切取范围大于刨面2~3cm。术中一般要先显露血管蒂后再切取皮瓣,注意防止血管网与组织分离,不要过多牵拉血管蒂使其痉挛,移植皮(肌)瓣时尽可能使血管蒂转移角度不要太大。皮(肌)瓣移植治疗软组织缺损其主要特点:有良好的血运、感觉功能及较强的抗感染力。肌瓣或筋膜瓣主要用于重建功能、充填空腔及覆盖创面。肌瓣或筋膜瓣移植治疗慢性骨髓炎效果颇佳。

3.3拇指再造

拇指再造方法较多。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笔者用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其功能及外形要求均较满意,受到患者的欢迎。但手术操作较复杂,难度太,要求术者用熟练的显微技术,同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并根据年龄及本人对手术的愿望强烈与否决定手术。术前探明第一跖背动脉的走行,如果该动脉缺如或变异应选用二套供血系统。

3.4带血运的骨移植

传统的游离骨移植术,因移植骨无血液供应,移植到受区后,需经过“爬行替代”过程才能达到骨愈合,因而愈合时间长。特别是大段骨缺损,传统方法难以修复。为提高成功率,采用带血运的骨移植后,使常规骨移植所经历的“爬行替代”过程转化为一般的骨折愈合过程,缩短了骨移植后的愈合时间,从而把骨移植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笔者多采用带血运的腓骨及髂骨移植,治疗的病例中无一例出现骨不连。

3.5离断神经及血管修复

神经修复一般采用外膜缝合法。因束膜缝合后易在局部形成瘢痕而影响神经长入,同时很难辨认运动及感觉神经。如果将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相吻合则术后效果不理想。在神经缺损情况下,一般采用腓肠神经移植。四肢主要血管断裂的修复:因血管口径较大,可采用连续缝合法,这样可节省时间,防止血管吻合口处漏血。在缝接神经及吻合血管时一定要在无张力情况下吻合。

3.6术后处理首先要隔离病房,绝对禁止在病区内吸烟。本院处于寒区,术后处理显得尤为重要。除常规应用三抗(抗感染、抗血管痉挛、抗凝血)外,注意术后返回病房途中患者伤肢的保暖。回病房后一定要保证室内的温度维持在25℃。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患肢用烤灯,距离60cm左右,每小时测皮温一次,当发生血管危象时,首先要判断是动脉还是静脉,是栓塞还是痉挛。对于动脉痉挛可用罂粟碱自伤口内注射于指动脉吻合口处。一般在5min内可见效,如经半小时处理无效需立即手术探查。当断指发绀及指腹张力较高时可采用拔甲或侧切放血来缓解静脉回流障碍。术后2周可下床活动。对于断指(肢)再植术后3周开始功能锻炼,早期功能锻炼可预防关节僵直与肌腱粘连,还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减少疤痕形成,早期功能锻炼对于伤肢功能恢复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丁自海,裴国献.手外科解剖与临床.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1993:262-278.

[2]王成琪,陈中伟,朱盛修.实用显微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194-206.

[3]程国良.断指再植的发展与提高.中华手外科杂志,2003,19(3):129-131.

骨科与创伤骨科的区别范文4

【摘要】 [目的]探讨创伤性骨化性肌炎的成因及外科治疗。[方法]对2000年1月~2007年12月11例经病理证实的创伤性骨化性肌炎外科治疗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术前接受消炎痛、二磷酸盐和蛙鱼降钙素治疗。术中予包膜外完整切除关节周围成熟后的骨化灶。[结果]症状消失8例,改善3例。[结论]创伤性骨化肌炎的主要成因是骨伤后治疗和活动不当所致。发病18个月后,待骨化成熟时,可通过手术切除关节周围病灶,改善关节的活动。

【关键词】 创伤性骨化性肌炎; 外科治疗; 药物治疗

骨化性肌炎分为创伤性骨化性肌炎和进行性骨化性肌炎[1],创伤性骨化性肌炎(traumatic myositis ossificans,TMO)较为多见。现就2000年1月~2007年12月11例在本院就诊的TMO外科治疗情况做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 年龄17~42岁,平均34岁。交通事故伤9例,跌伤2例。复合伤8例,合并脑外伤3例。11例全部为粉碎性骨折,局部肌肉均存在较重创伤。发生在股骨粗隆骨折术后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1例,股骨干骨折术后4例,肱骨外科颈骨折1例,肱骨髁3例。7例并发于术后。

1.2 发现时间

首次发现3周,最长16周,平均6周。

1.3 诊断

(1)局限性肿痛、热感,数日后形成质硬的团块,受累关节僵硬。(2)X线表现见表1图1~4。CT提示:病灶呈斑块状钙化,边缘为高密度钙化带,中心为低密度区。 (3)病理检查呈区带分布,中央为坏死区。(4)红外线热成像:反映异位骨化活跃程度(图5)。(5)血常规:WBC轻度升高; AKP及ESR升高,可有血镁升高。(6)核素扫描可早期检测,并可了解骨化的活跃度和成熟度。表1 各时期X线片表现

1.4 外科治疗方法

11例均接受消炎痛、二磷酸盐和蛙鱼降钙素治疗。发病18个月后,予包膜外完整切除关节周围成熟后的骨化灶,连同贴合的骨膜一同切除。骨面光滑,术后充分止血及引流,创面以骨蜡封闭。病理报告均证实为骨化性肌炎(图6),可见纤维组织及成熟骨组织将横纹肌纤维分割、包绕,少量淋巴细胞呈多灶性浸润;大体标本(图7)。

手术适应证:存在骨化性肌炎并造成严重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 (1)经药物的有效控制;(2)病情稳定1年半以上,骨化成熟,方可考虑手术[2];(3) X线显示骨化已成熟,边缘已形成完整骨皮质,或骨扫描证明骨化成熟,AKP、ESR正常后方可手术;(4)严重功能丧失者尽早手术,避免严重的骨质疏松及病理性骨折。

2

结 果

本组病人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8例,改善3例,其中1例术后髋关节仍存在外展20°受限,1例膝关节屈膝100°受限,1例肘关节伸肘15°受限,该组病人中无术后复发病例。

3

讨 论

3.1 临床特点

(1)局部血肿是形成骨化性肌炎的基础,血肿大小、持续时间与TMO发生率成正相关;(2)35岁以下,伴颅脑损伤、脊髓损伤截瘫患者易发;(3)髋、肩、肘、膝关节及附着肌群直接接触骨膜,成骨活性介质易通过血肿弥散,易导致骨化发生[3];(4)肱骨髁上骨折或肘关节脱位,伤后复位过迟,或“暴力推拿”,可致广泛的骨膜下血肿骨化,股四头肌及髋关节周围也易发。主要成因还是骨伤后治疗和活动不当所致,改进操作可降低其发生。

3.2 治疗原则

早诊早治,预防为主,减轻炎症反应,防止肉芽形成,抑制介质活性。消炎痛、布洛芬、阿斯匹林等非甾体消炎镇痛药能抑制骨基质细胞或成骨细胞形成,可阻止TMO形成。早期可选用阻止钙沉积药物,如第1代依替膦酸二钠(Didronel),通过抑制骨质矿化来缓解病情,是惟一的可致骨软化的药物[4]。成人400 mg/d,清晨空腹服用,3个月为一治疗周期,持续2~5年。手术切除是严重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唯一治疗手段[5]。

3.3

注意事项

(1)术中轻柔操作,减少对骨膜和肌肉损伤,术后充分引流,减少介质扩散;(2)早期应用消炎痛、布洛芬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及间充质细胞分化。术后继续服用二膦酸盐1年。

3.4 其它辅助性治疗

(1)放射治疗:可用于骨折后多次整复患者,亦可作为预防术后复发手段;(2)合理康复训练:早期被动活动训练是危险的,要适当制动,主动活动应在无痛范围内。禁止热疗及按摩,缓慢、柔和的运动能预防挛缩。

3.5 TMO与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HO)差别,见表2。表2 TMO与HO的差别

项 目TMOHO发生原因肌肉组织损伤或出血组织机化发生原因不明,未必和外伤有关。损伤部位局部软组织损伤严重,存在骨膜大范围剥离及大的血肿偏瘫、脊髓前角灰白质炎等常见,亦是脊髓损伤常见的并发症,少数可见于烧伤或破伤风病人症

状疼痛不明显疼痛明显发生部位好发于髋、肩、肘、膝关节及附着肌群;发生于肌肉中主要在关节周围,部位以髋关节附近多见,膝、肩、肘少见;未必在肌肉内病理改变血肿及肌肉的机化或钙化纤维结缔组织中,原始细胞增殖活跃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钙盐沉积

参考文献

[1] 张 浩,金大地.进行性骨化性肌炎[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6:609-610.

[2] Shehab D,Elgazzar AH,Collier BD.Heterotopic ossification[J].J Nucl Med,2002,43:346-353.

[3] 刘兴炎,葛宝丰,甄 平,等.邻关节骨化性肌炎的外科处理[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4:323-324.

骨科与创伤骨科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R1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1(b)-0159-04

桡骨远端骨折是腕部最常见的骨折,也是骨科医生最常遇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1/6[1]。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其发生率逐渐年轻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从而引起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重视[2]。临床工作中,对其流行病学特点的掌握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更准确地诊断治疗。Grewal等[3]报告桡骨远端骨折占全部急诊骨折患者的20%以上,目前国内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较少,且过于陈旧[4],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没有进行过桡骨远端骨折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因此,为更加全面了解关于广州地区桡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变化趋势,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及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诊治的桡骨远端骨折进行分析调查,进一步了解桡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x取2010年7月~2015年12月来自我院确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1 628例,病例资料均来自我院病案统计室及放射科PACS影像系统,其中男5156例,女6472例,年龄0~90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所有病例均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讨论并审核通过,了解该调查的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1诊断标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桡骨下端骨折》,①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②伤后腕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压痛明显,腕臂活动功能障碍。③X线摄片可明确诊断具体如下。a.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形压痛,纵轴冲击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b.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c.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并尺桡下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d.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状,腕横径增宽。

1.1.2纳入标准 ①符合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标准。②初次来本院就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③受伤2周内来我院就诊的患者。

1.1.3排除标准 ①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②复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1.2方法

分别登记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原因、骨折分型(AO分型)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其规律。上述资料中,不包括在此期间内发生大型突发事件时的急救患者以及中途返回、到达现场未见患者以及转院患者的出诊资料,对于病历缺失、不完整的资料予以筛除。

1.3质量控制

①调查人员由我院医务人员及本课题人员组成。开展正式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并预先进行模拟、演练。②调查员按照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如实填写,资料完整,完毕后由调查员逐项认真审核,有疑问时立即复核。③所有数据输入电脑后,经复核检查无误后,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1.4观察指标

①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②受伤原因分析。③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情况。④桡骨折治疗方式分析等。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各年龄段及性别分布情况

5年期间我院共收治全身骨折、脱位54 220例,其中桡骨远端骨折11 628例,占全身骨折、脱位的21.4%。其中男5156例(44.3%),女6472例(55.7%),男女比为1∶1.26。将11 62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年龄段分组,50~59岁所占构成比最高,占20.72%(2409/11 628),其次是10~19岁,其中男性10~19岁所占构成比最高,占35.9%(1849/5156);女性患者50~59岁所占构成比最高,占28.4%(1840/6472);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年龄分布情况,50~59岁和10~19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受伤因素分布情况

统计分析显示,自行摔伤显著高于其他致伤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骨折分型

2.3.1根据AO/ASIF的分型标准进行分型 其中各组男性均少于女性,桡骨远端骨折高发类型男性和女性均为23-A型,高发组男性和女性均为23-A3型,各组中的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2早期传统分型情况 11 628例11 766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传统分型,Colles骨折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治疗方式

11 62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11 083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平均治疗时间为(30.0±5.3)d,保守治疗率占95.3%;225例患者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平均住院时间为(7.0±5.3)d,内固定手术治疗率占1.9%;185例患者行外固定支架治疗,平均住院时间为(5.0±2.4)d,外固定支架治疗率占1.6%;患者及家属主动放弃或转院治疗135例,占1.2%。

3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8]。文献[9-11]报道不同地区、文化、种族不同骨折流行病学特征并不相同,Lawson等[12]治疗的2 774例桡骨远端骨折中运动伤225例,主要为男性。由于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生率在老年女性明显增加,绝经后的骨质疏松被认为是引起骨折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国内文献多引用国外研究的数据,我国缺乏桡骨远端骨折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基于此,为进一步了解广州局部地区桡骨远端骨折流行病学特征,对在我院就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可以了解桡骨远端骨折年龄、性别、损伤类型、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该地区差异。

本组患者男女比例为0.80∶1,50~59岁占20.72%,绝大多数为广州市区及郊区的居民,少数来自省内外的其他城市。本研究显示,桡骨远端骨折在10~19岁和50~59岁年龄段存在两个高峰,与以往研究相一致[13]。本研究11 628例桡骨远端骨折中,女性稍多于男性,≤50岁各年龄段男性均多于女性,可能与青壮年男性较女性从事更多的体力劳动,暴露于骨折的风险大有关;而>50岁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归因于可能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较男性更为严重[14]。张守罗等[15]对男女不同年龄段的尺、桡骨骨密度研究发现,女性绝经期(50岁左右)后,丢失骨量的速度较男性明显加快。本次调查结果中>50岁男女构成比为1∶4.1,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与Owen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骨质疏松是造成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女性患者多见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受伤原因分析表明,受伤原因主要为自行摔伤,占62.1%,老年人因前臂肌群退变、反应迟缓、骨质疏松,不需要多大的暴力,如跌倒,甚至在无明显外伤的情况下都可以发生骨折。青少年虽然骨质坚硬,但摔伤时往往是受到的暴力较强,再加上城市地面全部是水泥地,反作用力作用于腕部,亦会导致骨折,因此,必须加强对老年人及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对老年人主要是预防骨质疏松,加强运动锻炼;对青少年则是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注意自我保护。

在骨折分型方面,AO骨折分型是得到世界认可的经典的骨折分型方法。通过统计发现23-A3型桡骨远端骨折所占比例最大(22.6%),23-B2型次之(15.8%),23-A1型骨折所占比例最低(0.6%)。除23-A2、23-A3型骨折外,在其余各个骨折类型中均是男性少于女性,这与桡骨远端骨折总体男性少于女性的趋势是一致的。在传统分型方面,Colles骨折最多,占50.2%,其次是Smith骨折(33.7%),Barton骨折最少,占16.1%,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的样本来源于广州市正骨医院,其结果可以初步显示5年来广州局部地区桡骨远端骨折就诊患者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广州局部地区桡骨远端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1.4%。男性骨折高发年龄段为10~19岁、女性为50~59岁,且女性及50岁以上患者呈增多趋势。本文着重研究桡骨远端骨折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及受伤原因,未对骨折治疗方法及后期的临床疗效等进行调查,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姜保国,张殿英,傅中国,等.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2):80-83.

[2]李福军,王小龙,赵建民,等.内蒙古46岁以上534例桡骨远端骨折流行病学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15,21(5):409-412.

[3]Grewal R,Perey B,Wilmink M,et al.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dorsal plating versus mini open reduction,percutaneous fixation,and external fixation[J].J Hand Surg Am,2005,30(4):764-772.

[4]殷兵,⒗冢陈伟,等.2003年至2012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尺桡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16(4):316-319.

[5]Thompson PW,Taylor J,Dawson A.The annual incidence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 in men and women over 25year in Dorset,UK[J].Injury.2004, 35(5):462-466.

[6]Nellans KW,Kowalski E,Chung KC.The epidemiology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Hand Clin,2012,28(2):113-125.

[7]dePutter CE,vanBeeck EF,Looman CW,et al.Trends in wrist fractur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1997,2009[J].J Hand Surg Am,2011,36(11):1810-1815.

[8]Brogren E,Petranek M,Atroshi I.Incid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in a southern Swedish region[J].BMC Musculoskelet Disord,2007,31(8):48.

[9]Madadi F,Vahid Farahmandi M,Eajazi A,et al.Epidemiology oftibial shaft fractures:a 7-year study in a major referral orthopedic center in Iran[J].Med Sci Monit,2010,16(5):217-221.

[10]Moayyeri A,Sohani A,Lanjani B,et al.Epidemiology of hip fracture in Iran:results from the Iranian Muhicenter Study OU Accidental In juries[J].Osteoporos Int,2006,17(8):1252-1257.

[11]Cooper C.Epidemiology of osteoporotlc fracture:looking to the future[J].Rheumatology(Oxford),2005,44(Suppl 4):iv36-iv40.

[12]Lawson GM,Hajducka C,McQueen MM.Sports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 epidemiology and outcome[J].Injury,1995, 26:33.

[13]霍力椋王广伟,庾伟中,等.同一机构1年1875例桡骨远端骨折流行病学分布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 30(16):5591-5595.

[14]李宝俊,张英泽,吴文娟,等.河北省骨科医院尺桡骨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11(1):37-40.

[15]张守罗,李瑞英,修崇坤.哈尔滨市正常成人尺、桡骨骨矿含量的调查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5,16(5):318.

骨科与创伤骨科的区别范文6

1骨科患者病历管理数据库系统程序架构设计

骨科患者病历管理数据库系统分为骨创、脊柱外科、关节外科、手外科、骨肿瘤、小儿骨科、骨疾患、维护数据、帮助、退出系统10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小模块,如骨创又分为肩部、肘部、前臂、骨盆及髋骨、膝部、胫腓骨骨折、踝与足部7个模块,其中肩部又分为Hardegger分型、锁骨、肩关节脱位、肱骨干骨折AO分型、肱骨近端骨折AO分型5个部分,其中肩关节脱位又分为肩关节前脱位、肩关节后脱位。骨科患者病历管理数据库系统,见图1。

脊柱外科分为脊柱脊髓损伤、脊柱疾病两大部分,脊柱脊髓损伤又可分为Denis脊柱三柱分类、脊髓损伤、骨折Holdsworth分型、颈椎损伤、寰椎骨折与寰枢椎脱位、枢椎齿状突骨折Schatzker分型、枢椎椎弓骨折Effendi分型、下颈椎骨折类型、胸腰椎骨折;脊柱疾病可分为脊柱畸形、脊柱退行性疾病[2-3]。

关节外科分为关节镜下创伤、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术后骨折两大部分,关节镜下创伤分为肱二头肌肌腱止点的Vangsness分型、肩胛下隐窝的解剖变异分型、肩峰的Bigliani分型、肩关节不稳定Bankart分型、肱二头肌肌腱完整性的Curtis-Snyder分级、上盂唇病损的Snyder分型;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术后骨折分为肩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Campbell分区、肘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O''''Driscoll-Morrey分型、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Bethea分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

手外科分为手部疾病、腕及手部损伤、周围神经的损伤3部分,手部疾病分为月骨缺血性坏死Lichtman的X线片分期、掌腱膜挛缩症Mclndoe分型、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Boyes分型、非缺血性内在肌挛缩症侯书健分型;腕及手部损伤分为桡骨远端骨折AO/ASIF分型、远端绕尺关节损伤、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腕舟骨骨折Herbert分型、月骨骨折Teisen-Hjarback分型;周围神经的损伤分为周围神经损伤的Seddon分型、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的刘正津分型[4]。骨肿瘤分为骨及软组织肿瘤Enneking分期、骨及软组织肿瘤分型、脊柱肿瘤Harrington分型、骨盆肿瘤Enneking分型。

小儿骨科分为儿科骨与关节损伤、骨儿科疾病两大部分,儿科骨与关节损伤分为儿童长管状骨骨折、骨骺损伤/骨折Salter-Harris分型、锁骨骨折、锁骨远端损伤Dameron-RockWood分型、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髁骨折Jakob分型、肱骨小头骨折Letts分型、肱骨内髁骨折Kilfoyle分型、肱骨内上髁骨折Wilkins分型、桡骨颈骨折Steele-Graham分型;骨儿科疾病分为先天性上肢畸形、髋关节疾患、先天性下肢畸形、足部畸形、骨关节疾患、骨关节感染;骨疾患分为脊髓灰质炎、脑瘫、关节疾病、炎症[5]。

维护数据模块用来维护科室医生的名单,当科室医生发生变动时,该模块可以方便的对医生的姓名进行及时更新。帮助模块提供了系统常用操作的指南和骨科疾病的分类与分型标准详细内容,为系统的使用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2程序界面设计

程序的界面要有病人的病案号、病型、姓名、性别、年龄、电话、住址、身份证、就诊时间、主治医师等基本信息;同时还要有病人的入院诊断、出院诊断、复查情况、入院影像、出院影像、复查影像、病例小结、随访记录等信息。设计的程序界面,见图2。

病例小结记录主治医生对治疗该病例的一些感想和总结,为以后同类型的疾病治疗提供依据。入院影像、出院影像、复查影像存储病人的入院,出院和复查的影像资料。入院诊断,出院诊断,复查情况分别记录病人的入院、出院、复查时的病情及诊断信息。随访记录可以对重点病例做长期跟踪调研,用以获得一手院后临床数据资料。

3程序功能的设计

程序正常运行后,程序要具有添加新记录、删除记录、查找记录、修改记录等功能。

当有新病例要添加到数据库时,点击程序界面上的“添加”按钮,程序界面上的文本控件就会变成可输入状态,输入病人的信息,点击“保存”按钮,就会把信息存入数据库,同时程序界面上的表格中会出现该病人的1条记录,点击入院诊断,出入诊断,复查情况单元格可以打开相应的备注型字段,然后向其中输入病人的诊断信息。右击入院影像,出院影像,复查影像单元格将会弹出添加图像的对话框,从该对话框中选择要添加的图像,当图像添加成功后相应单元格中的memo字样将会变为Memo[6]。当要删除记录时,选择要删除的记录,点击“删除”按钮,就会弹出确认删除的对话框,在对话框上点击“是”按钮,删除记录,点击“否”按钮放弃删除操作。

当查找记录时,点击“查找”按钮,弹出查找对话框,见图3。在对话框上的主治医师、病型组合框中选择医生的姓名,病型,在就诊时间中输入时间范围,然后点击确定,就可以查找出满足条件的所有记录[7]。当修改记录时,点击“修改”按钮,程序界面上的文本框就变成可编辑的状态,修改完以后,点击“保存”按钮,就可以保存修改后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