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康复训练范例

骨科康复训练

骨科康复训练范文1

骨科创伤与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对骨科患者进行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增强患者的机能、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是骨科患者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2]。康复训练是伤病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骨科的康复训练是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延续,是骨科患者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是恢复各种功能必不可少的手段。骨科康复训练通过预防功能障碍、促进功能恢复、进行功能代偿或代替,达到恢复运动系统功能的目的。

骨科康复训炼中的护理活动是指护士为解决骨科患者的康复锻炼所采取的具体方法[3],包括康复锻炼评估、康复锻炼指导、康复锻炼相关知识宣教等方面的内容。护士是医生治疗后患者恢复阶段的指导者,也是负责人,最了解患者康复锻炼情况,可以直接评估病人的康复锻炼程度,并按医嘱执行各项康复锻炼活动,并依据临床经验直接采取健康适当的康复锻炼措施,让患者及早快速的恢复骨骼机能。因此,恰当、及时的康复锻炼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及预后,减少患者致残率。而不恰当、不及时的康复锻炼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导致患者长期的肢体功能障碍,不但使患者蒙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对今后的生活造成诸多困难,也让患者和社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骨科护理康复锻炼的发展现状

对骨科护理中的康复锻炼,各地、各级医院的发展状况不一而足,特别是医院的等级阶梯式发展状态明显,医院的级别越高,骨科康复锻炼护理发展的越好,并通过定期组织讲座,选送护理人员进修,日常工作中注重培训护理人员的康复锻炼技能等,使骨科护理健康发展。反之,低级别医院的骨科护理则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思想认识方面。

骨科护理人员对骨科疾病的病理、病症十分清楚,很多轻症根本不能引起注意,特别是一些骨科疾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锻炼后会逐渐恢复机能,所以就不太重视恢复期的康复锻炼。而且康复锻炼是极耗时间,又起效甚慢的治疗,很多医院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精力去指导患者康复锻炼。这些思想上的原因,致使很多医院的骨科护理康复锻炼搁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2、在医护配合方面。

医护配合是骨科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必须保障,医生根据护士护理过程中反馈的病情信息调整治疗方案,护士则根据医生的指导调整护理方法,并通过医护之间的配合,使患者在治疗方案及护理方法的调整中尽快恢复健康。但在医院的护理实践中,却有很多医护配合不协调的问题,比如医生对护士专业水平的不信任,护士对医生指导方式的不理解等等原因,导致了骨科患者在恢复阶段未得到最好的治疗。

3、在技能培训方面。

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对护理业务的评价,另一层是对宣教质量的评价。目前,医院的护理业务培训质量较高,而宣教质量较差,护理人员会做不会说的现象很突出。这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关。

4、在进修提素方面。

医院的护理进修机会少,名额有限,且多向心脑科倾斜,所以骨科护理的进修机会是少之又少,对于外界先进的管理技术、护理技巧以及护理科学掌握的不及时、不全面,造成了医院的学科发展不均衡,骨科护理的护理活动质量发展不快。

三、提高康复锻炼护理活动质量的对策

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院方、科室均要对骨科康复护理正确定位,培养良好的医风、医德,树立医护人员以人为本的从医理念,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负责、对健康负责、对生命负责的责任感。要建立实证教育机制,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医疗案例来提高医护人员对护理学科的重视。要建立学习响应机制,对日常医护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及时的进行推广,对医护工作中的不良做法和不良后果及时的进行剖析,让医护人员真正认识到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要建立绩效激励机制,通过奖优罚劣的手段来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康复锻炼的重视,并不断促进骨科康复锻炼质量的提高[4]。

2、医护配合,共助康复。

骨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护理人员必需努力学习骨科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术后患者进行康复时,了解手术的方法和过程。具备这些能力,即可以提高护理人员与骨科医生沟通,也利于取得医生的信任。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努力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上下功夫,多向书本学习、多向医生学习、多向实践学习,从而加强与医生之间的配合,共同做好患者的康复锻炼工作[5]。

3、严密组织,系统培训。

骨科护理的专业性要求骨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功底,因此,医院和学校应开办各种有关康复训练的培训、讲座、会议或学术交流活动等教育项目,为护士提供学习康复知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改善护士的康复知识不足的现状,转变护士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护理活动的态度,进而促进其在康复训练中的实践行为,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活动加强对骨科护士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4、双向引入,进修提素。

我国的护士平均年龄较低,平均护理工作时间不满6年。与美国护士平均工作年限15年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这是我国高年资护士的大量流失所致。高年资的护士可以积蓄丰富的临床经验,经验是最宝贵的财富,这是刚走出校门,刚走上岗位的新护士所无法直接获取的。为此,我国的骨科医疗护理专业应从人才引入和人才留住双向入手,引入高学历、高技能的新生人才,留住高年资深护士,并为高年资深护士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通过双向引入,进修提素,即让高资护理人员有进取心,又让新生人才有方向感,对于提高护理专业质量必将发挥较强的作用。

骨科康复训练范文2

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为老年人骨折总发病率的68.41%,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笔者总结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2009年1月~12月65~89岁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在心理、生理及早期康复训练中出现的伦理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9年1月~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65~89岁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13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77.5岁。实施全髋置换术3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76例,住院13~62天,平均24天。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面对面提问的方式,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分析患者的文化程度、职业、病情、住院次数等对其心理、早期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影响。共发放调查问卷113份,收回有效问卷113份,有效回收率100%。

2调查结果分析

2.1职业及文化程度的影响本组患者中,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8%;职业:干部和教师占18%、工人占25%、农民占32%、退休占20%、其他占5%。有46%的患者需要反复讲解才能较好的掌握康复训练的基本知识;有28%的患者需要通过两次以上的训练示范才能较好掌握康复训练的基本方法;有55%的患者需要督促才能完成每天的康复训练计划。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对康复训练知识的掌握及康复锻炼的依从性优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

2.2影响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主要因素本组患者中,伤情严重、肢体肿胀或牵引等影响肢体功能锻炼到位的占18%;惧怕疼痛、担心引起骨折加重的占66%。

2.3影响患者依从性的因素部分医护人员健康宣教不到位导致患者对早期康复训练部分认识不足,是影响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的主要方面。患者中认为骨折处骨头长好以后再锻炼也不迟的占12%;因担心骨折治疗效果而无心进行康复锻炼的占5%;认为不用手术,功能会慢慢恢复的占3%;认为骨折患者不会出现肢体畸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严重后果的占11%。

3老年骨折患者的特点及护理中的伦理学问题

3.1心理变化大一方面,老年患者疑虑多,他们多因担心手术对生命延续、生活质量及经济方面的影响等问题,常表现出恐惧,焦虑、缺乏安全感、情绪低落,忧愁急躁等情绪。[2]另一方面,老年患者对于医院陌生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多表现为恐惧紧张,忧郁焦虑,从而出现沉重的心理压力。如果此时护士由于工作繁忙而忽视了患者的心理变化,未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安慰,进而使患者的心情得不到理解,某些要求无法得到满意的解决,医患间的这种矛盾就会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些都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康复。

3.2并发症多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逐渐下降,并且大部分老年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老年骨折患者中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因年龄大、病程长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3.3自理能力减弱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因骨折而导致身体功能衰退及高龄化和一些器质性病变共同作用,导致体内组织器官衰老,生理机能衰退,出现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适应能力相应下降,感觉不灵敏,行动受限,自理能力减弱,同时还伴有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等症状。

4老年骨折患者护理中的相关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对老年人的护理应从过去的单纯护理转向从心理角度去关怀和唤起老年人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其独立性,重塑其信心和能力。[3]心理护理就是满足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满足病人了解自身疾病及有关知识的需要,注意环境因素对患者的影响,消除他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4]

4.1尊重关心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刚入院时,护士应和蔼亲切地介绍自己、病室环境及病室内其他病友,调节合适的光线、温度;对于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护士可以建议家属多来探望,带些老人喜欢的物品等;对于家人不能经常探望的老年患者,护士应多给予关心,实时注意老人情况并及时予以帮助。

4.2设法减少或消除引起老年患者恐惧的因素护士在做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让患者了解其目的,执行操作时力求稳、准、轻、快,并保持严谨、沉着、果断的工作作风,使患者获得安全感,从而减少患者的恐惧情绪,争取获取患者的积极、主动配合;另外,应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患者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4.3帮助老年患者消除悲伤心理老年患者在发生骨折后,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心。这时,护理人员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鼓励患者表达出切身的情感,医护人员在倾听诉说的同时可以适时安慰患者;同时,多听取患者和家属意见,提供其表达感情的机会,帮助其找到支持力量,分散其对自我形象和躯体功能的注意力。

骨科康复训练范文3

[关键词]骨质增生;跨理论模型;健康教育;康复训练

骨质增生又名骨性关节炎,是由于关节处软骨、韧带等组织随着年龄增长或受到外界损伤而发生慢性退行性病变,导致骨质破坏,继而引发骨质增生[1-2]。该疾病起病缓慢,早期可在活动时出现关节隐痛,并随着病情发展而不断加重,引起关节肿胀、变形、僵硬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肢体活动功能。康复训练是骨质增生患者恢复肢体功能的有效手段,但由于该病多为老年患者,其对于功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缺乏认知,因此较难规范展开训练。为此,本研究对行康复训练的骨质增生患者采取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并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本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78例骨质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39)。对照组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55~78岁,平均(65.44±3.49)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16例,大专及以上11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5例;年龄55~81岁,平均(65.73±3.56)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3例,高中17例,大专及以上9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认可。纳入标准:均符合《骨性关节炎诊疗指南(2018年版)》[3]相关标准:经X线片检查明显可见骨质增生状态,严重者已出现游离体;病灶部位及其周围关节出现疼痛、肿胀,且活动受限;患者与家属对本次研究已知情同意,均自愿参与。排除标准: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其他关节疾病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

1.2方法。1.2.1护理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护理,具体内容包括平卧绷腿、直腿抬高、蹬空车运动、坐位压腿、下蹲运动及慢步行走等措施。在上述护理基础上,观察组增加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内容如下。1.2.1.1前意向阶段。该阶段患者的特点就是不能或拒绝思考自身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对于疾病危害的认识不足,缺乏改变意愿。在此阶段护理人员需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和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引导患者正视自身的健康问题和不良行为习惯,激发患者想要改变现状的意愿,为后期学习康复训练知识提供动力。1.2.1.2意向阶段。该阶段是患者准备开始改变不良行为,采纳他人健康教育阶段。此阶段中,护理人员需重点讲解康复训练的操作方法,做好示范和指导,为患者答疑解惑,掌握正确训练方式。为增强患者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护理人员也需不吝赞赏和表扬,对表现积极、意向良好的患者予以鼓励,并鼓励患者之间互相沟通、交流,或者邀请已从康复训练中获益的病友现身说教,分享长期训练获益的过程,并根据其自身经验向患者推荐适宜的运动项目,从而增强患者康复训练的信心。1.2.1.3准备阶段。患者已准备在近期内开始运动,但难免缺乏足够的毅力。护理人员可以争取获得家属的配合,要求患者在家属面前签署规律运动的书面承诺书,并粘贴在病区护患沟通栏目上,家属也要全程陪同患者,可以督促患者每日记录训练日记,增强患者坚持规律运动的意愿。1.2.1.4行动阶段。患者进入运动阶段后要继续强化家庭支持和监督,同时要根据患者训练时的反应及时调整训练计划,或者可以适当制定奖惩制度。护理人员要定期检查患者每日运动情况,适时给予物质或精神鼓励,以提高患者的训练信心,同时也激励其他未成功进行运动训练的患者。1.2.1.5维持阶段。该阶段患者的训练行为已基本稳定,护理人员对患者取得的行为要给予肯定。患者出院后要加强随访,如电话、家访、微信等,随时与患者及家属保持联络,以便及时指导患者调整训练计划,更好地巩固康复训练成果。1.2.2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1)观察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患处活动功能和疼痛程度,将腰椎、颈椎、膝关节等患处的活动度划分成4级进行记分,可正常活动为0分,有轻度活动障碍为2分,有中度活动障碍为4分,有严重活动障碍为6分。疼痛程度则以10cm的自制视觉模拟标尺进行评估,共包括2项:叩压痛和活动痛,无痛为0分,疼痛越严重则分值越高,共10分[4]。(2)比较2组的训练依从性,评价标准为[5]如下,完全依从:可遵医嘱定时定量且高质量地完成训练内容;部分依从:患者需要被动引导督促才能完成训练,偶有不规范训练现象;不依从:未能严格遵循医嘱开展康复训练,常常中断训练计划。总依从率=(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分别采用t、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理前后活动功能和疼痛评分比较。与护理前比较,2组患者的活动功能及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且护理后观察组的活动功能障碍、叩压痛、活动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2组康复训练依从性比较。观察组康复训练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P<0.05),见表2。

3讨论

骨科康复训练范文4

【关键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老年;骨科;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负性情绪

骨科康复为专门研究骨科伤病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的学科,是以手术、假肢、功能锻炼等为干预手段,帮助患者实现肢体功能的康复[1]。董倩等[2]研究认为,对刚结束治疗的骨科患者实施有效的肢体功能锻炼具有重要作用,尽早被动或主动锻炼,可有效改善骨折部位纤维粘连,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患者机体功能障碍,减少肌肉萎缩,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在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较为常用。本研究通过将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管理模式应用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恢复中,借以观察其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自理能力及负面情绪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00例老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干预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6.55±3.25)岁;骨折部位:上肢骨折24例,下肢骨折26例。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6.69±3.20)岁;骨折部位:上肢骨折25例,下肢骨折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术前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3)半年内没有接受过相关手术。排除标准:(1)患者伴有肝、肺、心等脏器的严重损害;(2)患者存在有精神或者是沟通障碍,不适合参与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入院后对患者情绪、身体情况、肢体损伤情况等进行评估,并根据治疗方式采取相应的健康指导方案,术后给予功能锻炼指导、病情干预、饮食护理、出院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管理模式干预,具体如下:(1)成立康复护理小组:小组成员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和心理培训后参与研究;(2)康复功能锻炼方法:第一阶段(1~2周),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手术情况、生命体征等进行综合评定后,患侧肢体进行小腿三头肌等长收缩、舒张训练等,2~3次/d,5~10min/次;指导患者进行足趾跖曲、背伸运动训练,5~10次/d,5~10min/次;通过按摩的方式缓解骨折断端肢体肿胀情况;上肢骨折的患者可指导其进行握拳、提肩、上肢肌肉运动等动作。第二阶段(3~4周),上肢骨折患者可增加上肢伸展、外展、内收等动作,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增加时间以及活动量;下肢骨折患者可以进行抬腿、髋关节伸屈活动,并结合下肢进行攀扶站立,再逐渐进行负重活动。第三阶段(5~6周),该时期患者的软组织等恢复正常,肌肉力量也基本恢复,属于临床愈合期,因此除了骨折部位适当限制外,其余动作可扩大范围。第四阶段(7~10周),以患者主动运动为主,上肢骨折患者可增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轻度工作;下肢骨折的患者可以进行爬坡、上下楼梯等活动。(3)心理疏导: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倾听患者的内心诉求,用成功的案例对其进行讲解,逐步引导其增强治疗的信心;另外邀请患者家属参与护理管理,通过家属二次传达健康宣教的内容,增加患者的信任感,提高对护理的积极性。两组患者均干预6个月。

1.3观察指标

(1)肢体运动功能:后采用肢体运动功能Fugel-Meyer(FMA)量表评分进行评估,共50个项目,总分100分,其中上肢66分,下肢34分[3];按照3级计分法评定,0分为患者不能完成某一项动作;1分为患者基本可以完成指定动作;2分为患者可以充分完成指定动作。(2)生活自理能力优良率:采用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评分进行评估,包含吃饭、大小便、穿衣、日常活动等项目,共100分;ADL评分>80分为优,表示可以生活自理,60分≤ADL评分<80分为良,表示在他人辅助下可以生活自理;40分≤ADL评分<60分为可,表示有轻度功能障碍;ADL评分<40分为差,表示有重度功能障碍[4]。生活自理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3)负性情绪:采用Zumg氏焦虑自评(SAS)量表和抑郁自评(SDS)量表评分进行评估;SAS评分>40分,表示患者存在焦虑状态;SDS评分>41分,表示患者存在抑郁状态[5]。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比较

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均增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自理能力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自理能力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负面情绪比较

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骨科康复训练范文5

【关键词】康复专科医院;护理工作模式

近年来康复医学事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各级医院已设置专业的康复医学科,但大多医院尚未建立规范、系统的康复护理工作程序。我院康复护理工作近几年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现对康复专科医院康复护理工作模式做以下探讨,以期为康复护理学科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康复患者治疗的特点为:日间以康复训练治疗为主,午间以临床治疗护理,晚间休息时间较多。2014年我院开展了由康复专科护士专人指导康复护理延伸训练,责任护士负责全面治疗及护理的工作模式,经过临床实践存在以下问题:(1)康复专科责任护士分管患者较多,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掌握不全面,影响患者满意度。(2)责任护士负责患者的全面治疗及护理,康复专科护士负责康复指导,这种责任分工的模式不利于护士全面掌握患者病情、治疗及康复护理。(3)护理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病房康复护理延伸落实不佳。(4)护士工作积极性不高,康复护理技能提高不大。2015年3月以来我院改进了康复护理工作模式,实施了由康复专科护士指导下的责任制整体康复护理工作模式,成效明显。

1方法

1.1组织结构

1.1.1人员的组成与配备

按照康复病房护理人力配置要求床与护理人员比例为1:0.45[2]。如康复科室编制床位30张,配置护理工作人员14人,平均在康复病区工作4年,可设康复专科护士1~2名,康复责任护士4~6名。康复专科护士及康复责任护士均达到护理部要求的任职资格。

1.1.2工作分工、人员职责

按照扁平化责任制与责任小组负责制联合模式[1],结合护士层级管理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将病区分成两个责任组,(设机动护士1名,康复责任护士值夜班或休假时接管其分管患者),康复专科护士担任责任组长,负责指导本组工作,对康复护理质量进行监控。康复专科护士每周带领本组责任护士在康复训练区进行查房一次,与康复治疗师沟通,了解患者现阶段的康复训练情况。根据康复患者康复治疗的特点,采用APN排班模式[4],康复专科护士相对固定上责A班(7:30AM—15:30PM)和责P班(14:00PM—21:30PM),负责本组患者病区内康复护理延伸训练的监督和指导工作。

1.1.3康复设施配置

科室配置简易康复训练器械:如沙袋、哑铃、各类训练带、各类捏球、豆类、软、硬毛刷、写字板、认知、言语训练卡片、各类宣传册等。设置有专门的康复训练活动室,定期组织患者开展小组训练及文娱活动,促进患者间的沟通交流。

1.2工作内容及程序

1.2.1入院评估及健康教育

康复责任护士对入院患者进行全面、准确的康复护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康复知识、康复流程、康复团队工作模式以及功能障碍指导等方面进行全面、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

1.2.2制定康复护理计划

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康复责任护士准确的提出护理问题,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确定患者的近期及远期康复目标,提出合理的康复护理计划,由康复专科护士负责审核、指导。

1.2.3参加康复团队评定会议

根据患者的治疗进展,康复专科护士和康复责任护士定期参加患者的康复评定会议,反馈患者康复护理指导过程中出现的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与康复团队其他成员共同讨论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病房康复护理延伸内容及下一步的康复目标,及时调整康复护理计划。

1.2.4按康复护理计划落实病房康复护理延伸及各项护理措施

康复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实施如:(1)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及各项临床治疗。(2)良肢位摆放、床上翻身、转移训练。(3)坐位平衡训练。(4)床与轮椅之间的转移训练。(5)ADL指导。(6)步行能力指导与训练。(7)辅助器具使用指导等。

1.2.5康复训练区查房

康复责任护士定期去康复训练区查房,了解患者的康复训练情况及病房可以开展的康复延伸项目、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反馈患者存在的问题,保证康复护理延伸训练的正确、有效开展。

1.2.6康复护理病历的规范书写

康复责任护士准确、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治疗、康复护理指导内容,康复护理延伸训练情况及患者的功能障碍进展情况,康复专科护士对其进行审阅。

1.2.7效果评价及出院指导

出院前,康复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给予有针对性的出院指导。书写患者出院康复护理小结,出院后定期随访,指导社区康复功能训练及必要的家庭环境的改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

2效果

实施康复专科护士指导下的责任制整体康复护理工作模式后,(1)护士能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及治疗。(2)层级搭配的责任分组制,既独立又相对合作,有利于低年资护士专业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3)有利于康复专科护士自身成长,同时也保证了康复护理工作质量。(4)提高了医患的满意度。(5)康复治疗有了有效的延续治疗模式,康复治疗效果提高。

3讨论

康复专科护士指导下的责任制整体康复护理,采用APN排班模式,依据康复护理工作模式的理论框架,规范了康复专科医院康复护理工作模式,有效利用患者的休息时间,体现了康复治疗的连续性。患者主动参与康复治疗地积极性明显提高,各项康复护理指导、康复健康宣教等得到了有效的落实,患者的社会参与能力和生活质量提高,康复护理工作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患者、康复医生、治疗师对康复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及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为康复专科医院康复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颖.章瑞云.王建丽.扁平化责任制与责任小组负责制联合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C].护理与康复,2014,13(5):475-477.

[2]曾讯.陈燕.苏霞,等.综合医院康复病房护理人力配置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6):543-544.

[3]李娟.徐燕.骨科康复护理工作模式的理论框架.[A].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2A):1-4.

骨科康复训练范文6

关键词:骨科;创伤;无痛病房;护理管理

疼痛是一种生命体征,一种不适的感受。疼痛会导致应激水平上升,与内分泌、循环紊乱相关并发症如睡眠障碍、血压上升、心血管事件、便秘有关。疼痛是骨科常见症状表现,特别是手术患者,疼痛持续时间长、感觉强烈,疼痛是导致患者无法开展康复训练的重要原因之一[1]。为进一步提高医院创伤骨科疼痛管理水平,医院尝试建设无痛病房护理管理模式,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采用对比分析,以2017年2月~2018年4月于本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住院患者242例,评价无痛病房护理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4月,本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住院患者入组。纳入标准:①创伤骨病,住院治疗,预计住院时间超过1w;②认知精神正常,可进行疼痛的评价;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分期手术;②预计住院时间≤1w;③认知精神正常,无法进行疼痛评价;④拒绝参与研究。入选对象242例,按照住院顺序随机对照分组。A病区,对照组120例,其中男71例、女49例,平均年龄(38.4±11.2)岁。骨折部位:四肢骨折94例,其他36例。保守治疗24例,手术治疗96例。B病区,观察组122例,其中男72例、女50例,平均年龄(39.4±10.6)岁。骨折部位:四肢骨折93例,其他39例。保守治疗30例,手术治疗92例。2组对象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治疗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常规病房管理、疼痛管理,日常评估患者的疼痛水平,对于无法耐受的对象,口服镇痛药物控制疼痛,每隔6h评估一次疼痛发生情况,阶梯用药。在日常护理中,要求患者严格遵医嘱安排康复训练,预防继发性损伤引起的疼痛。(1)疼痛健康教育:进入病房后,告知疼痛的基本概念、疼痛发生机制以及特点、继发性疼痛控制与预防、耐痛阈的管理等,让患者认识到疼痛自我管理、各项疼痛护理的对策,提高患者的依从性。(2)疼痛护理技术:针对前文提到的疼痛培训内容,开展相应的疼痛护理干预,包括:①根据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疼痛量表、评估频次,如VAS量表、疼痛负担量表;②根据患者的病情,针对性的安排疼痛干预,如对于四肢的骨折,疼痛管理对策包括严格的体位管理、肢体保暖、合理的应用理疗减轻切口水肿、压疮综合预防等;③科学的使用镇痛药物,严格按照盐酸羟考酮药代动力学特征用药,控制用药的剂量频次,根据疼痛的评估情况,变更剂量,必要时联合吗啡镇痛,必要时采用阴道给药等其他给药方式;④非药物镇痛,给予更多的非药物镇痛策略,如音乐疗法、情绪转移、正念疗法、穴位按压、耳穴按压;⑤继发疼痛的预防,重视继发疼痛的预防,主要为科学的康复指导、体位管理、严格环境管理、下肢肿胀以及静脉炎等并发症的预防;⑤无痛护理操作,如无痛导尿、敷料更换、无痛穿刺等。

1.2.2观察组

(1)环境管理:创造温馨、家庭化的住院环境。条件合适,允许患者携带更多的家庭用品,如台灯、乳胶枕头等,尽量减轻患者的陌生感,进一步健全患者的心理应激。(2)专业化的心理支持:创伤患者心理问题较复杂,焦点问题主要包括对疾病担忧、出现功能障碍、担心出现后遗症、认为家属照料不够、担心支出过大等。需要选择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包括自我调节训练、主题式讨论、正念治疗、心理行为疗法等,1w至少1次专业性心理护理,可尝试按揉内关等穴位,抑制神经兴奋。(3)减轻睡眠障碍,改善日间精神状态:①减少起夜需求,睡前不要饮太多的水,可以润喉,预防夜间口干;②进行长期的睡眠调节,即使没有睡意,到时间点后也需要上床,可尝试入睡前穴位按摩、听音乐等方法帮助睡眠,也可以自行开展,如阅读、书法、看戏等。减轻睡眠障碍,改善日间的精神状态。(4)更为灵活的非药物镇痛:包括肌肉放松训练、缓慢呼吸节律法、音乐干预,要求家属做好配合,慢性疼痛期间,可与患者进行聊天、看电视、下棋等方法转移注意力,减轻疼痛感受。

1.3观察指标

观察组与对照组第1日、第2日、第4日、第1周末的疼痛水平。2组对象住院期间羟考酮使用总剂量。2组对象的疼痛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疼痛水平、盐酸羟考酮使用剂量服从正态分布,采用(x±s)表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疼痛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组间对比采用[n(%)]描述,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疼痛发生情况以及住院羟考酮剂量比较。

2.22组疼痛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3讨论

3.1疼痛管理效果不佳的原因

一般而言,阶梯用药可以有效的减轻骨创伤患者的疼痛,患者的VAS水平可迅速下降到3分及以下,本次研究显示对照组第2日、第4日的VAS评分均在3分以下,患者无法耐受的疼痛得到有效的控制。但需要注意的是,疼痛水平仍然较高,这直接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2,3]。疼痛管理落实不佳的原因较复杂,其中急性疼痛、可能引起疼痛的并发症、睡眠障碍等原因导致的疼痛耐受下降、继发性损伤是导致疼痛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普通病房中,患者的疼痛控制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疼痛的风险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4]。如继发性损伤发生率较高,继发性损伤会引起疼痛加重。普通病房的护士疼痛的综合管理能力也明显不足。

3.2无痛病房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

观察组构建无痛病房护理管理模式,主要包括环境管理、专业化的心理支持、减轻睡眠障碍改善日间精神状态、更为灵活的非药物镇痛,充分发挥护士的能动性,重视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自我管理能力,控制来源于患方不利于疼痛控制的危险因素[5]。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明显获益,疼痛水平明显减轻、盐酸羟考酮使用剂量明显减少、疼痛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显著下降(P<0.05),提示无痛病房疼痛水平明显提高,疼痛、疼痛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综上所述,无痛病房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明显降低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水平,减少镇痛药物使用量。

参考文献

[1]冷向阳.骨科康复治疗现状与思考[J].康复学报,2016,26(6):1-4.

[2]张穗,王婷,卢慧芳,等.武汉市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疼痛护理能力调查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7,31(3):203-206.

[3]郭月,赵体玉,杨纯子,等.术前教育减轻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效果的Meta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5,30(12):105-109.

[4]刘美华,校红梅.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对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7,1(3):39-40.

骨科康复训练范文7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恢复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是一种骨科常见病,是引发下腰痛的常见原因,一般通过手术疗法治疗可获得明显效果,但部分患者术后由于瘢痕组织形成、硬膜周围纤维化,引发神经根粘连、局部硬膜囊受压、活动受限,有再次引发坐骨神经痛等症状的危险,严重影响长期疗效[1]。随着近年来康复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将其运用到LDH术后护理中,以防止压迫与粘连,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次研究抽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LDH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其术后早期实施康复护理干预,与传统护理模式对比两种护理方式对患者术后恢复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研究对象为70例LDH患者,均为我科门诊在2018年1~2019年1月之间收治,随机对其进行分组,每组人数35例,对照组有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为76岁,平均(50.25±3.56)岁,病程最长20个月,最短为2个月,平均为(9.2±2.8)个月,椎间盘突出部位:2例L3~L4,12例L4~L5,21例L5~L6;观察组有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为76岁,平均(50.29±3.13)岁,病程最长18个月,最短为1个月,平均为(9.1±29)个月,椎间盘突出部位:2例L3~L4,11例L4~L5,22例L5~L6。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与椎间盘突出部位等)对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2]纳入标准:患者均表现为下肢肌力降低、腰部压痛、感觉减退等临床症状;经核磁共振成像、CT与腰椎平片等检查确诊,与LDH临床诊断标准相符。排除标准:排除腰椎不稳者;排除单纯椎间盘突出者;排除不能主动配合研究者。

1.3方法。对照组LDH患者35例实施传统护理干预,为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术后普及相关注意事项,给予心理疏导等。观察组LDH患者35例在其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其内容包括:①术后3d之内,指导患者行早期被动训练,以降低神经根粘连发生率,避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引导患者家属配合护理工作,协助患者进行被动抬腿练习,注意期间保持膝关节伸直,将腿抬至30°~60°,时间为15s。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环转等练习,如术后疼痛有所缓解,可适当增加抬腿练习的次数与幅度。每组训练之间间隔6h,每次进行3组训练。②术后4~14d之间,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适当增加练习内容,关注腰背部柔韧性的提升,指导其头、臀、足与肩部贴近墙面,每次持续5min,每日2组,每组共3次。协助患者在仰卧位下行髋关节屈伸运动,屈曲髋部,使膝关节与胸部靠近,每日3组,每组共5次。③术后15~28d之间,指导患者适当下床活动,逐步增加腰背部训练强度,根据腰背肌五点式进行练习,在患者仰卧位下进行上肢屈肘、髋与膝训练,实施双足、枕骨支撑训练,另外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腰背部举高训练,每次停留时间为3s,每日3次。

1.4观察指标。对所有患者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采用下腰痛功能评定表(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Scores,JOAscores)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评定下腰痛功能,分值越高代表下腰痛功能越好。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共分为四个等级[3]:①优:术后4周,运动功能不受限,无腰腿痛症状,生活、工作恢复正常;②良:功能基本恢复,偶有腰腿痛症状,可从事较轻日常活动;③可:有较轻腰腿痛症状,不可从事正常活动与工作;④差:腰腿痛症状无改善。

1.5统计学分析。各项指标数据均录入excel,用软件SPSS21.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JOA评分等数据)与计数资料(总有效率等数据)分别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其中计量资料用(珚x±s)描述,计数资料用百分数(%)描述,以P<0.05为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JOA评分对比。如表1,术前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不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如表2,术后3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骨科康复训练范文8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研究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骨科接受诊治的急诊创伤患者中抽取5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9例,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18~68岁,平均(49±5)岁;致伤原因:10例交通意外,9例重物击伤,6例机械绞伤,4例其他。研究组28例,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18~70岁,平均(49±5)岁;致伤原因:10例交通意外,8例重物击伤,5例机械绞伤,5例其他。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观察比较。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进行干预,给予其病情观察、体征监测、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及对症处理等干预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患者疼痛护理管理进行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阐述。①建立疼痛护理管理小组,小组由护士长及8名护理人员组成,护士长主要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分配和组织,8名护理人员中由资历最高的两位担任组长,其余6名均分为两个小组成员,也就是各小组的责任护士,配合组长完成疼痛护理管理工作,小组成员均接受过关于疼痛护理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且均考核通过后纳入小组。②责任护士需在患者入院2h内对其进行疼痛评估,并将评估时间、患者疼痛因素及性质、疼痛评分和疼痛持续时间等信息记录在疼痛评估护理记录单上,同时对患者产生的不良情绪、治疗依从性、用药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观察记录;评估记录后将情况反馈给医生,根据医嘱给予患者相应镇痛措施进行干预。③骨科急诊创伤患者均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待其术后对其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手术结束后每间隔2h对患者进行1次疼痛评估,若患者疼痛评分≥5分应立即汇报给医生给给予相应镇痛措施进行干预;按照这一频率连续干预10h后,若患者疼痛评分低于5分以下则改为间隔4h评估1次。④护理人员需做好病房管理,确保患者休息病房的安静,并将病房的温度、湿度及光线控制在适宜程度,使得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中休息,心里情绪波动得到一定安抚,从而使得其疼痛感得到缓解。⑤给予体位护理进行干预,责任护士应根据患者患处情况将其体位调整至合理舒适的状态,并对患者的活动进行控制,必要情况可采取适度的制动措施,对患者的肢体进行固定;若患者出现肢体肿胀情况,可适当将其肿胀的肢体进行抬高。⑥若患者术后采用静脉镇痛泵或神经阻镇痛泵措施进行镇痛,护理人员应按照医嘱控制镇痛泵中药物剂量,穿刺时应避开患者患肢,做好导管护理工作,避免出现导管脱落、扭曲等不良事件。⑦做好疼痛护理管理相关健康教育,分别在患者入院前、术前、术后对其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讲解疼痛产生原因,告知其这是不可避免的,使其正视疼痛,然后在讲解镇痛的相关方式及注意事项,鼓励其配合医护人员相关镇痛干预。

1.3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疼痛情况,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其疼痛评分进行评估,总分0~10分,0分为无痛,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强烈。在患者出院前1d对其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应用我院自制的骨科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主要对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质量及服务态度等进行评估,问卷总分100分,低于60分为不满意,60~75分为一般,76~85分为基本满意,86~100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度=(基本满意+非常满意)/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选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情况比较:干预前2组患者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得到改善(P<0.05),但研究组显著较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研究组满意度较高,与对照组相比,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