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例6篇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1

关键词:学生骨干 大工程观 培养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30-02

1 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与工科院校学生骨干

1.1 “大工程观”教育理念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院(MIT)工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斯提出了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在多年的研究实践基础上,国内学者对其赋予新的含义。闫广平认为:“大工程观教育是为了满足工程本身、工程孕育与成长和创新的需要,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融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于一体,将工程教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教育相融合的现代工程教育观。[1]”

1.2 学生骨干的界定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骨干某事物的主要部分、主要支柱或最实质性的成分或部分,通常用来比喻在总体中起主要作用的人或事物。按照团中央2009年下发的《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实施细则》文件精神,本文将学生骨干定义为在学习、组织管理、文体等实践活动中积极活跃,在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主要指:(1)学生会及班级系统:校学生会干部、院学生会干部、班委;(2)团组织系统:校团委委员、院系团委委员、团支部委员;(3)党组织系统:学生党支部委员、学生党员、学生预备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除上述三大体系外,学生骨干还活跃在各类社团组织中。

1.3 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下学生骨干应具备的综合素养

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骨干具备全面的素养。这其中包含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因此,在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培养下,工科院校学生骨干应具有宽泛的知识体系和创新精神、执着的工程意识、较强的实践能力等专业素养和人文底蕴深厚、工作效率高超、善于沟通交际等非专业素养。其中专业素养中工程理念是先导,工程意识是动力,职业道德是主体,非专业素养方面人文修养是核心,人际环境是旨趣。

2 当前学生骨干综合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2.1 专业素养方面

知识面不全,当前一些工科院校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在专业学科设置上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不宽,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工作转移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此外,人文教育在当前工科院校中普遍缺失,导致学生以人文素质的低下为代价而换取专业知识的高积累。此种短视行为,最终使学生心理人格脆弱;在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的造成功利主义盛行,对物质条件极端追求。

实践能力不足,大工程观下,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工程实际,但是一些工科院校在本科教育过于强调课本的理论学习,在学生实训环节时间少,经费安排不到位,缺乏实践基地。使学生对现实工程环境的接触和了解较少,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不强,在一些工科院校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学校方面很多高校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创新教育重视不够,同时未能将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等学生科技活动进行有机联系,导致创新教育体系不健全。教师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简单机械完成教学任务,忽视对学生想象力的激发。学生方面,缺乏主体意识,习惯于被动的、机械式的回答、解决现有问题,缺少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缺乏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一项调查表明:有近41%的学生在升入毕业班后才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近80%的学生选择了考虑过,但没有详细做过职业生涯规划,12%的学生从没想过要做生涯规划。通过这组数字清楚的表明,学生骨干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及规划较为淡薄。

2.2 非专业素养方面

人文素养缺失,许多工科院校学生骨干在高中阶段由于文理分科教育,过早结束了人文课程教育,同时,进入学校后,由于专业课程设置过满,作业较多,使得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严重。

角色意识模糊,在学生骨干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与骨干身份不符合、不适应的现象。有的学生骨干不能严于律己,甚至发生违反校规、考试作弊等现象;有的学生骨干不能很好的融入群众中,存在一定的心理优越感,甚至会发生与同学对立的情况;还有的学生骨干在处理突发性事件时,原则性不强,思想认识水平与普通同学差异不大。这些现象存在的根源在于学生骨干的角色意识模糊,不能正确定位。学生骨干具有“学生”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因此,正确的角色意识要求学生骨干既能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在学习生活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工作中坚持原则,关键时刻站的出,又要站在普通学生的角度,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真正展现骨干的风貌。

政治素质有待提升,对于学生骨干,政治素质发挥着最主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这也符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要求。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学生骨干就能从全局角度更加深入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在关键时刻站稳立场、明辨是非,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素质主要来源于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包括自发的学习和专题培训。然而,调查中显示,有些学生骨干政治上缺乏理论学习,表现在他们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政治觉悟低,对国家的改革、经济的发展、社会热点问题不关心,入党态度不端正;有些学生骨干思想认识不到位,不知道做学生工作的真正目的所在,比较迷茫,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厌倦、浮躁、思想动摇等现象。此外,少数学生骨干不重视品德修养,生活作风不正,存在违反校规校纪,考试作弊等严重破坏学生骨干形象的行为。

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学生骨干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业。因为作为一名学生骨干,日常的工作要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特别是在一些大型活动开展时,许多学生骨干更是要牺牲大量的学习时间来进行筹备和组织。然而,学生骨干的特殊身份,使得他们要在各方面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学习上当然也要成为佼佼者,因此,怎样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成为每个学生骨干必然要面临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好,一些学生骨干在学业上遇到困难,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威信,也会削减学生骨干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同时,由于当前的制度没有赋予学生骨干绝对的实权,因此,在处理棘手问题时,他们多数是凭借自身工作经验和个人魅力来应对,约束力不强,容易出现一些冲突及矛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骨干工作的信心缺少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同学服务是学生骨干的职责,但是,部分90后学生骨干在工作中缺乏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差,有时党自己的某种私欲得不到满足时,便马上消沉,对工作开始应付。导致自己在同学中的威望降至最低。

3 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下提升学生骨干综合素养的途径

3.1 提升专业素养教育方面

完善学生骨干知识架构,在“大工程”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既要注重科学知识基础、工程技术基础,还要注重经济、管理、人文基础;既注重市场需求、技术水平领先,更要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艰苦创业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做到知识体系的连贯畅通,成为复合型人才。

在专业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程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坚持“学以致用”原则,注重工程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上,中低年级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骨干对所学专业有初步认识,高年级可以开展专业实习等,让学生骨干对专业有清楚的认识。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工科院校应着重对学生骨干进行创新意识培养,增强创新意愿,激发创新热情,提高创造性思维,使学生骨干创新意识内化到日常学习工作中。

加大对学生骨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每个学生都应该在进入大学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思考与规划,不要掉入对生活迷茫的漩涡。高校应结合学生骨干自身实际特点,做到全程、全面指导学生骨干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在学生中发挥示范效应。

3.2 非专业素养教育方面

提升学生骨干思想道德素质,在对学生骨干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提升全体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每年应组织大学生骨干进行不少于一周的集中理论学习。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党政领导等为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举办形势报告会,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大学生骨干的理论素养和辨析能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充分重视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利用。可以办好红色网站,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平台;逐层建立理论学习组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载体。同时,将理论学习联系实际,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各级学生组织中推进政治理论的学习,实现以点带面、广泛辐射的效果。

提升学生骨干综合技能素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骨干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调研能力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骨干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了解国情、民情,从而提升学生骨干对社会的认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掌握有效的工作方法,规范的工作体制、创新的工作思路,具备快速的响应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提升学生骨干人格魅力,学生骨干的人格魅力有助于提升工作绩效。在工作中应当学会尊重别人,特别是在与广大同学的交往中,不能感到自己高人一等,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正确面对个人的利益得失,才能无怨无悔地为集体和同学服务,用踏实的工作赢得同学的尊重,实现个人价值。同时,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树立良好的形象,不断培养良好口才,成为同学们信赖并乐于交往的朋友。

参考文献

[1] .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8-5-4(1).

[2] 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2

[关键词]中医骨伤;人才培养;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170-02

随着交通事故增多、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出现,骨伤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医骨伤科是中医的特色专科,具有西医骨科学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作用下,中医骨伤的传统诊疗特色,如小夹板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有不断减少的趋势,部分骨折疾病可以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却逐步为手术治疗所代替,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局面,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中医骨伤人才存在诸多与设置中医骨伤方向的初衷不符之处,其中问题之一是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的中医特色并不明显,这是中医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这种状况,为了办出中医骨伤专业特色,我们在总结以前中医骨伤专业和近年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中医人才需求形势的变化,对中医骨伤特色人才培养进行以下探讨:

1 中医骨伤特色教育要尽早开展,并贯彻到整个育人过程中

自从教育部1998年实行高校专业调整,合并了中医骨伤学专业后,因为骨伤人才的需求量大,全国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专业分化出骨伤方向,不同的院校分化方向的时间不同,多数在四年级开始分化,在后期实行骨伤方向教育。我校总结了以前办学经验,从招生开始就设置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实践证明这对培养学生的中医骨伤特色有很大帮助。

首先,便于早期开展中医骨伤思想教育。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我们就聘请德高望重的中医骨伤专家举行中医骨伤讲座,使学生从一入学就了解中医骨伤的起源、特色、现状和发展前景,尽早认识中医骨伤科,培养学生对中医骨科的感情,以后我们不定期地举行各种有关中医骨伤科的讲座,介绍中医骨伤名家的高尚医德和高超技术、中医骨伤有关知识,这对树立和巩固学生的中医骨伤思想有很大作用,能显著促进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明确了自己是中医学专业,必须学好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而学生又明白自己是骨伤方向,未来的职业与骨科有密切关系,所以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会特别留意与“骨”有关的知识,对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中与骨有关的知识印象特别深刻,达到了全面发展和重点突出相结合的要求。以前我校在四年级下学期才分化的骨伤方向,因为骨伤方向课的教学时间少等原因,较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这样的效果。

第二,可以充分发挥中医骨伤专家的育人作用。我校实行院系合一的管理模式,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主要依托大学的附属骨伤科医院办学,日常管理和专业课程教学由附属骨伤科医院负责。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除政治辅导员外,还从一年级开始配备兼职班主任,兼职班主任由从医院遴选出的业务水平高、专业思想牢固、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医骨伤专业博士担任,班主任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的学习,解答学生的困惑,通过班主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言传身教,中医骨伤的信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巩固。因为骨伤医院有相对充足的师资力量,为骨伤课程的教师遴选提供便利,在遴选时,我校把教师的中医骨伤专业思想和专业水平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有中医特色的骨伤课程教学队伍。

2 在教学中重点贯彻中医骨伤特色的教育

中医骨伤科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一个特色专科,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坚持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结合等的治疗原则,形成正骨理筋手法、夹板等外固定、内外辨证用药、练功方法等独特治疗方法[1],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贯彻特色教育是中医特色培养的关键所在。

2.1 加强培养学生的手法治疗能力

中医传统的正骨理筋手法,是中医骨科的精华,学生必须经过多途径的学习,从理论到反复实践训练才能掌握。所以,首先要遴选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医生作为课堂教师,要根据中医骨伤科的直观性强、手法操作多等特点,将文本、图形、图像、录像和声音集成在一起,产生逼真的效果, 把中医正骨理筋手法、练功方法,把复杂的疾病整个诊治过程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多媒体的视觉和听觉,再配合模拟实物教具的触觉作用,使抽象的教学变得生动、具体, 加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启发学生的思维与联想, 提高学习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接着加强学生的骨科实践技能训练,调整课内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实践训练时间,通过建立骨伤科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实验室,以解决扩大招生后临床见习基地不足的问题。每门骨伤课程学完一定内容后马上让学生进入训练室,把课堂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在模拟病人身上反复练习,通过实验训练考核后再进入临床科室见习和实习,这样既减少教学对临床工作的影响、减少学生对病人的打扰,又保证学生能掌握骨伤的手法治疗,达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为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很多院校进行临床技能考核改革,重视动手能力的评价[2],把以考核能力为主的考试贯穿在各种测试中,课程考试、实习出科考试、毕业考试均要制定临床技能考核规范,考核内容包括夹板制作、手法运用、手术操作基本功、伤口换药等实际操作能力,保证学生理论和技能协同提高。

2.2 重视培养学生辨证用药的能力

辨证内服和外用中药是中医骨科区别于西医骨科的特色之一,它能使气血调和,达到同时调整全身和患处局部的功能,显著促进筋伤和骨折的恢复、减少后遗症、节省治疗时间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从学习方药开始到骨伤、骨病等有关课程的学习,都在不断强化方药使用有关知识。

辨证用药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入学就开始学习,部分学生在开始学习阶段对此理解不够,觉得骨科是术科为主,骨科的诊断治疗都比较简单,X光、B超等现代检查手段一上去,诊断结果就出来了,一进手术室很多病就解决了,所以骨伤科对疾病的辨证、诊断、处方用药要求比较低,对方药掌握活血行气、补肾的药物和方剂就行了,对骨伤诊治特点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所以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多与学生交流,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动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还通过座谈、骨伤名家的用药体验,使学生明白辨证用药在骨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促进学生在早期打下扎实的中药理论基础,再通过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的实际用药,使学生掌握中医骨科辨证用药的精华。

2.3 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医患合作能力

现代医学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目前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医生的人文知识和能力越来越重要,传统中医骨伤疾病的动静结合、练功等更加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密切配合,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对患者的关爱、沟通、指导等能力,才能贯彻骨伤治疗的医患结合的治疗原则,共同完成治疗的任务。所以要把人文教育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医古文的大医精诚开始,到当代的骨伤名家郭春园等,从理论到临床实践都要贯穿人文教育,使学生掌握骨伤科病人心理学、沟通技巧等,在诊疗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合理进行课程和教学内容调整

多数全国中医药院校的中医骨伤方向,多年来把方向的必选课程分为《骨伤科影像诊断学》《骨伤科手术学》《中医筋伤学》《创伤急救学》《中医正骨学》《骨伤科古医籍选》等,这几门课程实际上是中医学专业中的《中医伤科学》的内容的分化后扩充而成,课程设置太多,部分内容交叉重复,而多门课程设置又把疾病诊断和治疗割裂开来,不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应该把它们重新整合,省去重复部分,使它们更便于教师的讲课和学生的学习,如把某骨或关节常见的筋骨疾病的诊断(包括影像检查)方法、正骨和理筋手法、手术和其他治疗方法等内容整合到一起来系统地讲授,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有关的教学改革。

因为骨科方向毕竟只是中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在突出基础的现代中医教育中,骨伤方向的主要课程要与中医学保持一致,才能符合中医学专业建设需要,这就产生了基本教育和特色教育的矛盾,如我校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以皮肤病、肛肠病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医外科学》有81学时,而包括无菌操作、切开缝合、创伤急救等与骨伤手术关系密切的《西医外科学》只有54学时,这并不符合骨伤科的实际教学需要,我们进行局部调整,减少前者课时来适当增加后者的课时,并举行专题讲座来增加后者的学习内容,以争取骨伤特色教育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谭远超,刘峻.如何在21世纪振兴和繁荣中医骨伤科事业[J].中医正骨,2005,17(10):63-64.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3

《建筑构造与识图》教师团队在已有建设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出发点,以全面提升教学团队整体素质为核心,努力打造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双突出的“工程型”教师团队。在教师团队的建设上,制定了引进来、走出去、上台阶、促骨干、老带新的建设原则。

引进来:有计划地引进建筑设计经验丰富的企业人才,改善教师结构;目前,《建筑构造与识图》教师团队已经拥有强大的外聘教师队伍,为专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下一步将继续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从企业引进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实践课的教学工作,聘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学,聘请专业技师担任学生实训课程的指导教师,建立一只稳定的,管理到位的、认真负责的兼职教师队伍。

走出去:《建筑构造与识图》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进入本专业,真正全面了解建筑工程行业技术的第一门课、入门课;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是识图能力培养课。为迅速提高年轻教师的专业能力,有计划选派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或建筑企业挂职锻炼,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成果、有检查,丰富提高教师的实际工程经验和实践技能。

上台阶:鼓励教师学历进修,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在精品课建设、科研课题研究等方面更上一层楼。

促骨干:骨干教师是专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要根据学院教师发展规划,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骨干教师进行精品课建设、教研科研课题的申报与研究等,以骨干教师带动相关教师,进而提高整个团队的教学水平。

老带新:近几年学院引进年轻教师多,团队根据专业建设,为每位新入职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新入职教师安排具有多年教学经验和企业经历的老教师作为导师,以助课-说课-听课―指导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积累教学经验。

一、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及校外专业带头人选拔聘任

课程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骨干和核心,对于校内专业带头人,团队安排每年参加行业高级别专业研讨会以及省市专业技术会议,不仅能够更好服务社会,还可以提高行业影响力。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带头人申报科研教研课题,提高整个团队的科研水平,并及时将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一线。根据专业发展需要,要引进校外专业带头人一名,要求行业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具有丰富的建筑设计实践经验,对高职教育事业抱有极大的热情和责任心。团队根据发展需求,对校外带头人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有步骤的培训与提高,使之成为真正的双师型带头人。

二、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

我团队每年安排骨干教师至少参加一次各级行业研讨会、培训会,至少下企业挂职两个月,以开阔眼界,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提高骨干教师的科研和教改能力,继续改善教师学历、职称结构。

三、提高教师学历水平

鼓励教师学历进修,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引进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提高团队的学历结构,力争硕士以上学位达到95%以上。

四、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团队有计划地鼓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带领青年教师申报各级教研、科研课题,进行课题的研究,提高整个团队的科研水平。每年均有约十项社会服务项目,涉及建筑设计、监理、评标、施工等多个领域。

五、进一步优化双师结构

团队多位老师凭借自己的学识被聘为企业技术顾问,教师参加了大量的社会服务,反过来又反哺教学,实现了产学结合,团队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受到同行和学生好评。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以上。

六、“手拉手”加强年轻教师培养

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对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实时追踪与全面了解,并根据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提供相应的指导与帮助。始终坚持“送、下、带”等措施,“送”即送到高等院校深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下”即下到施工现场顶岗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带”即每位青年教师指定一位老教师带领开展教学工作,从教学实施计划的制定、备课、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等多方面进行指导,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注重内化职业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使得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七、加强教学研究与交流

继续坚持每周1次的团队教学研究;加强或扩大与其他教学团队的教学研讨和交流,每学期2次;加强与校外教学团队的交流,每学期2次;通过交流学习,提高团队内成员的教学及专业水平,学习其他团队的先进经验,与同行分享本团队的经验与教训,与同类院校的同类专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八、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团队与15家建筑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综合能力训练等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和教师科研需要。

九、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继续完善和丰富精品课程资源,扩大网络教学资源信息量,争取将《建筑构造与识图》建设成为市级精品课、省级资源共享课程。

通过团队建设,以全面提升教学团队整体素质为核心,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双突出的“工程型”教师团队;促进教学管理、教师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日趋完善;加快青年教师成长进程,在教学改革、精品课建设、科研课题的研究等方面取得更大进步;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加强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资源共享、合作双赢。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对口、技能过硬的建筑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丁金昌,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 01期

[2]都丽莎 张龙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多角度分析,《职教通讯》2015年第9期

[3]丁金昌.高职院校需求导向问题和改革路径[J].教育研究,2014(3):122.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4

一、企业三支队伍建设的意义及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三支队伍人才建设,已经超出了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及本身的意义。首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决定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性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规律与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工人阶级既是企业的主人,也是生产力的代表,比较集中的表现在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实践操作人员这三支队伍的身上,企业这三支队伍的素质,标志着企业现代化程度。所以,企业抓三支队伍建设是社会性质决定的,其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委展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必将是蓬勃发展,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产品质量和人才的竞争。尤其是企业人才的竞争,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立足不败之地的关键。有了人才企业才能发展。日本的汽车工业之所以日益发展,在国际的汽车行业中经久不衰,其主要原因就是技术更新快,核心问题还是人才问题。就我们国家企业来看,要想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三支队伍的建设,可见,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培养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发展的需要。现代化的电力企业,决不是出卖体力的劳动场所,它是一顶技术密集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庞大的技术工程中需要的是科学管理(包括人、才、物、技术、设备)。科学管理首先需要的是懂科学管理、专业技术能进行高级操作的人才队伍,这样企业才能按着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发展,先进的设备才能创造出高质量产品和较高的效益。例如,浑江发电公司20万千瓦机组机炉协调控制投入使用,解决了全国的机组机炉协调控制的难点,就说明管理队伍、专业技术队伍、高级操作队伍在企业的地位与作用,可以说,一个企业如果不具备综上所述的三支队伍或者三支队伍素质不高,企业就不可能发展。所以,加强企业三支队伍建设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企业三支队伍的特点与三支队伍建设规律

企业是盈利为目的的经济集团,在这个集团中不仅要有管理队伍、专业技术队伍、高级操作队伍,而且要掌握这三支队伍的特点与建设规律,不断提高三支队伍的素质,才能使三支队伍健康成长,企业充满生机。企业的管理队伍、专业队伍、高级操作队伍虽然处在一个企业的整体之中,但是它们各有特点。管理队伍人员主要突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即组织协调、规划企业发展,科学地使用人、财、物等特点;专业技术队伍 人员主要突出技术业务水平、强烈的科技意识和责任心等特点;高级操作队伍人员主重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科学的工作态度。他们从工作范围、性质上各有特点,但从队伍建设和企业整体上又有共同的特点:

第一,都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是企业职工完成生产任务的力量源泉、思想基础。无论是搞管理的、搞专业技术的,还是具体操作的都必须有这种精神,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建设之中,做好本职工作,如果是企业骨干队伍缺乏竞争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工作中斤斤计较,未出成果先要待遇,这样的骨干队伍不可能完成生产建设任务。

第二,“三支队伍”都具有一定的管理、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业务、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三支队伍”建设核心的东西,是“三支队伍‘建设最明显的特点。管理队伍人员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专业技术队伍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高级操作队伍要有适应设备需要的操水平。但是,他们都必须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三支队伍”的共同特点。

第三,“三支队伍都具有严肃的科学态度的实事求是工作精神。严肃的科学态度是企业“三支队伍”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企业管理工作、技术、设备都是科学技术的结晶。作为管理企业和具体技术操作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有高超的业务水平,更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否则,就会影响企业和的发展。

在企业整体建设中,“三支队伍”是企业的骨干力量,从特点上看有个别也有一般,从相互联系上也有不可分隔的关系。通常看来,企业在生产建设中就是管理工作,其它都是次要的,这种说法不全面。管理人员可以管好技术、设备。但是,却代替不了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分为两种:一是宏观控制,二是微观管理。无论是宏观控制还是微观管理,都代替不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具体操作人员。只有通过他们的努力,管理人员的规划才能变成现实。所以,在注重管理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专业队伍建设。

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生产建设中的骨干力量,但是,他们离不开管理人员的规划和操作人员的实践,离开科学管理与实践操作,专业技术人员只能是仅仅限于设计,科学技术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高级操作队伍是企业生产建设中的实践者,无论是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是先进的设备,只有通过他们的实践操作才能发挥出设备的效能,科学技术才能真正成为生产力。由此可见,这三支队伍在企业里,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在加强三支队伍建设过程中不可偏废。这要从三个方面去认识:

第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理论就没有实践。这说明,实践是需要理论指导,理论必须到实践之中去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企业的三支队伍建设也是同样。如果我们企业的骨干队伍只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不去努力实践是不行的。相反,企业只注重骨干队伍的实践经验,不注重理论建设的骨干队伍也没有希望。所以,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三支队伍建设才能健康成长

第二,科学态度与业务水平的统一。科学态度是企业三支队伍建设的基础,业务水平是三支队伍的重要标志。企业这三支骨干队伍仅有精湛的业务水平而没有科学态度,再好的业务水平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在科学问题上只有诚实才能成功,否则就是失败。如果我们只注重诚实不掌握科学技术企业也不会发展。所以,企业这三支队伍必须在科学态度与精湛的业务水平统一中发展壮大。

第三,个人努力与组织培养的统一。实际这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三支队伍成员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变化的主要因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一个人成长或者一支队伍的形成,如果主观上不努力,客观条件再好也没有作用。但是仅凭主观努力没有良好的客观条件也不行,就是说企业要给骨干队伍提高素质创造条件,使个人的努力与组织培养统一起来,促进企业三支队伍迅速成长。

三、目前“三支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总是的措施

企业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既是职工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内容,又是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好这三支队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或者说是贯穿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如何认识企业三支队伍的存在和在企业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建设好这三支队伍是企业和企业领导目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

第一,客观地认识三支队伍建设情况。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客观地认识本企业的三支队伍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目前企业这三支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一是责任感不强。其主要表现为企业 是国家的不是个人的,把自己与企业分隔开来,总有一种天塌大家顶的想法。缺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甚至觉得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不如资本主义企业制度好,实质这种思想倾向是缺乏一种责任感。没有这种民族责任感再高的技术水平,也干不好党的事业。二是业务水平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现在企业三支队伍成员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五十岁以上的这部分人员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可是缺乏一定的理论水平,接受现代技术较慢,这就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形势;二是三十五岁以下的这部分人员思想比较活跃,文化高、理论功底扎实,但是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生产建设中的难点,甚至影响生产建设。三是组织培养不够。企业这三支队伍是企业的骨干队伍,对他们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锻炼,使这些人到岗就能适应并发挥作用。现在很多企业仍然是采取到岗后进行培养的办法,这样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这些问题既是影响企业骨干发挥作用的因素,又是企业三支队伍建设过程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有计划的培养人才。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人才,是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主要渠道,是我们国家干部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是被实践证明的良好方法。高质量职工队伍的形成必须通过科学的培养,不能期望他自然形成。要有计划、有组织对他们进行培养,使企业骨干多方面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培养人应该注重对事业负责,要跳出对个人负责的小圈子。因为事业是永恒的,标准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提高,只有从大局出发才能培养出适应客观形势需要的人才。

第三,合理的使用人才。企业三支队伍成员,布满企业各个岗位,如果使用的不合理、不及时,就会造成人才浪费,给企业带来损失。企业里培养人才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使用人才,象人们经常说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是这个道理。花钱培养人才不是浪费,最大的浪费是把人才放错了位置。在使用人才方面,值得注意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及时使用,浑江发电公司领悟认为用人要抓住人才思维最活跃、创造性最强、身体最隹时刻启用,这样对事业、对职工都有益处。事业有发展,骨干有进步,职工有希望(职工都希望自己进步和发展)。如果失去机会,弥补性的启用,就变成了一种形式,对事业根本无益,只不过是无花空折枝而已。所以,浑江发电公司坚持有计划地培养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使企业三支队伍充满生机,企业也持续莛分展。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5

关键词: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ll―0120―03

2004年,笔者承担了“甘肃省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与发展研究”课题的天水、陇南两市的研究任务,对这两市150多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反映,当前天水、陇南中小学骨干教师在学校中的骨干作用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其一,骨干教师在教学业务水平方面是学校公认的能手,骨干教师学历层次有大幅度提高;其二,骨干教师职后继续教育参与率高达93.62%,“参加教师职后继续教育是教师的义务,是提高教师水平的必要途径”已经成为中小学骨干教师和领导的共识;其三,骨干教师在学校的骨干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一、骨干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骨干教师“学历”的提高,而对其“学力”的发展关注不够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把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片面地定位于教师学历的提高,以及获得高学历教师的数量,并把教师的一切待遇都与教师的学历挂钩,依然是目前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领导评价教师的最为显性的硬指标,从而使注重“文凭”、“学历”等外在功利的思想依然是中小学骨干教师继续教育的最终追求。从骨干教师个人的培训需求看,则反映出他们对提高学历的需求远远超过对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学科知识的更新、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教育观念的更新等学力提高的需求。

唯学历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后果只会使教师越发地感到工作的“异己”性质,学历越高越感受到自己作为小学教师是“大材小用”。调查表明,虽然绝大多数教师认可工作复杂需不断学习才能胜任,但同时却有高达63.86%的骨干教师自认大材小用,这一倾向在青年骨干教师中甚至高达近77.82%。可见,骨干教师学历提高了,真正的素质未必相应提高,骨干教师教育依然肩负着提高学历和学历补偿的双重任务。

对教师专业发展实质的忽略,还表现在骨干教师创新意识薄弱和科研能力欠缺上。调查表明,只有大约16.98%的骨干教师把“骨干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理解为把自己的一切教学行为作为批判或反思的对象,树立起明确的探究意识,而高达56.34%的骨干教师从来就没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作过重大的调整。有51.87%的教师视教育科研为“强加给教师的额外负担”。骨干教师的创新意识薄弱、科研能力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

2.骨干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当前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与培训倒挂的现象。

(1)骨干教师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分离。我国现有的教师职前与在职教育存在分离现象,并且存在高水平院校的毕业生接受相对落后的教师进修院校培训的现象。调查中教师不满非常集中和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培训实效问题。有的老师甚至说“目前的培训学不到任何东西,不要也罢”。很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仅仅是为了取得学历而已。因此我国教师教育中的“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分别由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学校实施,但后者的专业水准与学术水准远远落后于前者,不仅无力承担教师研修的责任,反而往往误导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骨干教师专业自主决策权尚未得到发挥。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两地骨干教师仅仅还是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只是既定知识的供应商,难以真正拥有在其专业教育范围内的自主决策权。骨干教师应拥有的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权等基本的权利也未得到一定的落实,骨干教师权利的实现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3)把骨干教师专业发展视为教师个人的事,未能与学校发展计划联系在一起。现代组织理论强调组织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指出“不管多么不同的人,放在同一个组织中,其行为表现会很相近”。可以说,要使骨干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首先要形成研究型、学习型组织。学校对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常常抱着不切实际的期望,以为骨干教师只要参加了培训就会引起行为的改善。却没有认识到,学校限制了骨干教师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教学实践。教师感到缺少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工作不受重视,困难无人理解,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

(4)骨干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缺少激励机制。研究表明,教师在有激励性的工作环境中,工作会变得积极有效。调查结果证明,骨干教师对现行的学校工作环境满意度不高,回报感不强。调查反映,一些学校对骨干教师仍是重使用轻培养,对骨干教师的管理和评价中仍重结果、轻过程,造成骨干教师普遍工作负担过重,耽于忙碌而缺少岗位进修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辛苦努力工作并无成效,任务没完没了,而对骨干教师应得的回报(获得承认、职务提升或受褒奖)并没有得到,教师觉得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则全部付出和努力全都白费。虽然在调查中骨干教师将学生进步列为成就感第一位,但实际上远远不够。领导的赏识、社会的理解、家长的支持、荣誉、奖励等等都是骨干教师迫切需要的,这些需求长久得不到满足,骨干教师的热情和奉献精神消失,随之而来的是挫折和气愤,并逐步升级为一种衰竭的意识和失去关心的意识。

二、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及对策

1.关注教师自身生命意义,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1)在提高骨干教师学历的同时,尤其要关注学力的提高,充实骨干教师的实践知识。必须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优化教师专业知识结构,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教师学力。一方面,骨干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进行自我教育,不断提高学历水平,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推广课例学习,充实实践性知识,切实提高骨干教师的学力水平。课例学习又称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两方面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案例讨论法可以促进理论到实践的转移,并且骨干教师之间可以相互指导,相互观摩,学科带头人可以进行指导,这样可以让骨干教师真正获得更实际更有用的实践性知识,实现自身学力的飞跃。

(2)倡导开发创新意识,培养骨干教师的科研能力。骨干教师不仅是优秀的教学人员,更应该具有创新意识,成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教育教学问题的“反思研究者”和“反思实践者”。骨干教师参与课程改革,不仅可以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其科研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其专业发展。一方面骨干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以拥有更多的课程决策权,这种课程决策权可以促使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关注自己面对的学生,可以提出改进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建设性建议;另一方面,通过参与课程规划的制订、修改与评价,使他们加深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解,丰富自身的学科知识,并且可以激发起他们对教育研究的兴趣与积极性,努力使自己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在新课程中不断地自我创新,促进自己更快地实现专业发展。

(3)加强道德建设,关注骨干教师人格魅力。对于骨干教师的发展来说,人格魅力至关重要。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正是奉献心灵才智和爱意之所在。骨干教师应热爱自己的职业,感受教育学生的充实与满足的幸福感,呵护学生稚嫩的童心,牢固树立学生心目中“精神父母”的高尚可亲的形象,用自己真善美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

2.构建有利于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机制

(1)国家要尽快建立多元化、开放型的教师教育体系,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缺乏系统性,各级培训机构对教师继续教育需求不清,培训本身也多为非系统的、泛泛而谈的专题讲座和走马观花式的技能培训,受训者只能获得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难以实现原理的迁移,无法产生累积学习效应。调查中教师反映较多的问题是“培训方法单一,缺少互动”。现行在职培训无论在课程计划的制订、学习内容的选择或教学形式方法上,几乎完全是上级部门和培训机构说了算,无视受训教师先前的学历背景、教学经验及个人需求,这正是教师对培训最不满的地方。

国家要尽快从传统的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建立一个面向社会的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一体化、开放型的教师教育体系。要提高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首先应突破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的割裂和不同教育机构不相往来的教育模式,建立起职前与在职教育相互贯通的教师培训机构。更为重要的是应改进教师的在职“研修制度”,更加强调与实际密切联系的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开展骨干教师行动研究,不断提升骨干教师实践智慧。另外,必须改变单一的进修渠道和进修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进修机构应树立服务意识,扩大服务功能,不仅要提供培训,还要提供咨询、计划和帮助,不断探索多元化、开放的教师教育模式,以适应教师发展要求多样化、个别化的需求,使教师教育成为面向所有教师开放的具有多种目标的教育。这种教育,应该具有多种功能――或是补充职前教育不足,或提高文化素质,或帮助适应岗位变化,或进行创造革新,或对教师教育课程进行改革。重建适应课程综合化和多样化的专业,并加强教育实习、实践环节,以促进骨干教师实践能力的发展。

(2)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为骨干教师营造宽松的专业成长环境,关注骨干教师内在专业精神发展。虽然调查中有86.3%的骨干教师反映工作压力很大,但相关检验显示,骨干教师工作满意度与骨干教师对工作压力量的感受之间相关并不很大(r=O.386),而骨干教师对工作压力来源的看法――“主要来自竞赛、抽考的排名”,与工作满意度相关达到-0.568。这一结果说明,来自外界的工作压力是否引起骨干教师不满并妨碍专业发展,可能取决于教师如何看待压力以及是否满意自己的工作。当教师觉得自己面临的压力全是来自外界,是由于不按教育规律、教育理论管理而造成自己超负荷工作时,就会导致不满、挫折和倒退。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教师工作压力除了来自教育工作本身的性质,很大程度上来自教育管理部门的不切实际的政策压力及落后的管理方式。在调查中许多教师呼吁“要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要尽快改变学校评价制度”。如老师们反映“学校表面上大喊搞素质教育,实际上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还是应试教育,不断的统考、竞赛、抽考、排名等考试压力,让我们所有教师遭受身心两方面的痛苦”。

因此,作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决策者,一定要充分认识:骨干教师专业成长不但需要各种时间、物质或组织上的支持,也需要同情和宽容。如果把教师专业发展变成了一种简单的行政任务,这项活动无论对既缺少时间又缺少必要支持的骨干教师来说,还是对改善教育质量本身来说,都会失去意义。为此,我们呼吁,作为学校的上级教育主管单位必须要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提高“管理即服务”的意识和水平,变对学校工作的具体领导、全面监督、微观检查为对教师发展的大力支持、提供发展机遇,变注重外在指标为关注教师内在专业精神的发展,为教师发展营建一个宽松的环境,使教师专业发展获得良好的政策支持。

(3)学校要扩大骨干教师专业自,提升骨干教师专业地位。为争取骨干教师更多的自主决策权,唤醒骨干教师个体和集体的专业意识,实现骨干教师的专业自主,学校应激发和培养骨干教师的研究意识,发展骨干教师的专业自主能力,积极建立和完善各种教师专业组织,并建立以中小学校为基地的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促进骨干教师专业发展。骨干教师作为自己教学的负责人,拥有丰富的研究机会,并且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最切合实际的建议,并且可以发展教师各方面的专业自主能力,实现其专业发展。教师专业组织是教师拥有专业自的外部保障,是争取教师专业自,约束教师教育行为,促进教师队伍由他律走向自律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师间专业交流,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应积极完善现有的教师专业学术组织,同时还应积极建立全国和地方一级的教师专业组织,促进教师队伍的凝聚与整合,为骨干教师争取更多的专业自,提升其专业地位。

3.构建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实现学校发展与骨干教师发展的一体化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教育观念及对工作的满意度等方面很少表现出年龄、专业、主教学科方面的差异,却表现出很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质量改善专家w.艾德华・戴明指出,94%的改善障碍在于组织结构和过程,而非个人表现。教师的教学行为表面上看是一种个体的活动,却依赖一个群体的支持。学校组织在提供一个支持和鼓励学习的环境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组织的特点有必然的联系,个人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必须同时进行,并且要互相支持。

(1)建构民主化的学校管理机制。从我国当前情况来看,改善学校组织环境、构建学习型学校组织首先意味着民主化的学校管理。我国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正如彼德・圣吉所指出的:“在政治化的环境中,是‘谁’比‘是什么’更重要。公司中有人提出新构想,如果它是由老板提出的,每个人都认真地考虑,如果它是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职员提出的,最后可能便被束之高阁。”调查结果反映,90.65%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骨干教师“基本没有机会”“参与学校决策”;68.86%的骨干教师曾给学校“以某种方式提过建议”,但“没能得到重视”。可见,骨干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意识较强,但机会和受重视程度较低。因此构建学习型学校组织的首要前提便是改变传统的科层制的学校组织文化,改变上下级在工作研究和决策上无合作关系,只有指令与听从、支配与服从关系的局面,改变学校办得好不好是校长的事的思维观念。学校应形成民主管理制度,培养和激发骨干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及参与学校决策尤其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意识和能力。

(2)建立开放、信任、合作的组织学习态度。再建学习型学校组织还意味着在学校中建立开放、信任、合作的组织学习态度。持续的专业学习是每个骨干教师的责任,但是学校组织在提供一个支持和鼓励学习的环境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几乎所有组织都会学习,不管是有意或无意,组织总能形成并保持特定的行为模式、思维准则、文化及价值观等。组织不只是被动地受个体学习过程影响,而且可以主动地影响其成员的学习。因此,在僵化的学校里不可能有骨干教师的发展,只有在一个“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的学习型组织中,骨干教师个体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这里,合作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全体教职工共同创造学校组织文化,教职工参与学校事务尤其是教育教学工作决策的过程就是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做出贡献并从中得到满足感和自,解决问题能力亦有所提升。因此,骨干教师是否合作、同谁合作、怎样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专业生活质量。

实际上,由教师个人“孤独地”进行课程设计、教学革新不但在质量方面值得质疑,由于缺少配合,还可能会带来诸多衔接与全面性等方面的问题。学习型组织主张的所谓“参与式开放”是一种合作的参与而不是以单个教师为单位的“参与”,它认为未能整体搭配的团体,许多个人的力量一定会被抵消浪费掉,个人可能格外努力,但是他们的努力未必能有效地转化为团体的力量。笔者认为,构建现代学校学习型组织是实践学习化社会思想、改善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环境的有效途径,应成为当前学校组织建设的重要目标。

骨科专业实践能力范文6

关键词:教师 科研队伍 建设

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流看,不论是育人环境的改善和德育工作的加强,还是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进,其关键都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无论是在教育观念、教师内容的变革中,还是在教育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改革中,教师都是中心环节。为了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使广大教师成为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鼓励和引导教师参加科研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所以说,教师参加科研、建立学校群众性的科研队伍,是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基础;学校教育改革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依靠广大教师参与的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活动的广泛开展。

一、认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中小学教师投身教育科研,首先要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参与教育科研使中小学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对照自己的教育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一旦中小学教师亲自参加到科研活动中来,就能亲身体验到科学研究所揭示的教育客观规律,进而把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教育质量。

(二)当好教改骨干与先锋,为深化教育改革服务。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改革的先导与基础。具有教育改革性质的科学研究,既能使参与的中小学教师把对教改实验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又能使他们将一定的理论知识带回到教改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从而使他们不仅能够掌握教育改革的主动权,而且也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进而提高教改的质量。

(三)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实现教师自身的多方面价值。中小学教师通过实地调查、实验研究、筛选经验、科学论证等科研活动,能使教育工作科学化程度逐步提高。与此同时,这些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就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教师本身的角色模式也由“教书型”转向“专家型”与“学者型”。于是,教师不仅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使教育教学更具有开拓性,而且教师本身也具有了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能够自觉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使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抱有浓厚兴趣和参与愿望。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教育改革日益得到全国各界的重视,特别是得到教育的实践者——教师的重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过程,使他们从对教育科研感到陌生到觉得并非高不可攀;从初步尝试,到积极投入;从摸索前行,到较系统、科学和规范地研究;从“星星之火”到群众性的科研活动在学校普遍开展。正如林崇德教授说的那样:“这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改革的一大成功:中小学教师走上了科研的道路”。

(五)中小学教师有较为深厚的本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中小学教师虽然没有系统地学过教育科学专业理论知识,但他们拥有较为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及实践经验,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因此,经过短期培训和实践,他们会很快掌握中小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成为中小学科研的骨干力量。

(六)在行动中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研究的客体是学生和教育教学过程,研究的课题就是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上升为研究的课题,又把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科研知识,在研究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二、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群众性的科研骨干队伍

一项课题的研究,仅有优秀的选题、周密的设计方案、科学的研究过程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一支素质较高、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科研队伍来从事研究,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是得不出研究成果的。因此,建立一支群众性的科研骨干队伍,是学校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提。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建立一支群众性的科研骨干队伍,是各级领导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各级领导工作的职责。中小学教师是在繁重的教育教学之余挤时间从事科研活动的。由于研究能力较低和科研专业知识的匮乏,他们迫切需要培训、进修或外出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迫切感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他们通过教育科研解决了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教育科研,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教育科研,又使自己成为了教学骨干力量,这些对于自身的职称评定、晋级提拔也具有积极的作用;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使教师在多方面尝到了甜头。因此,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空前高涨。一方面,学校领导要积极给广大教师提供力所能及的培训、进修和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和保护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学校教育改革方面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把这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只有领导重视,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出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才会具有群众基础,教师科研队伍也才能逐渐形成并建立起来。

(二)做好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培训工作。学校群众性教师科研队伍的建设,领导重视是基础,抓好培训工作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