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例6篇

读书与教育的关系

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1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图书馆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必要性,阐释图书馆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主要途径,研究图书馆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成功案例,思考图书馆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关键与重点。

儿童早期教育根据8岁以下的儿童生理、心理和敏感期发展特点,通过多元方式进行针对性指导和培养,为儿童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奠定基础,使儿童逐步形成独立、积极、稳定、健康的人格、情感和思想。早期教育的质量关系着儿童的成长,更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因此,早期教育普遍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支持儿童持续发展和学习的生态系统的营建,需要幼儿园、学校、家庭、图书馆、早教机构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认为,帮助孩子在重要的早期阶段广泛阅读和学习,掌握学习和社交技巧,图书馆能够提供有效的资源和服务,决策者、学校、资助者和家长应充分利用图书馆和博物馆的现有资源,帮助儿童成为终身学习者。

1.图书馆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首先,从图书馆服务目标和服务宗旨来看,儿童服务一直是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内容,图书馆必须通过提供阅读资源、活动项目,帮助儿童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语言能力、社交能力、自然科学能力、数学能力等。其次,从图书馆事业的核心价值来看,在平等、知识自由、学习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图书馆必须通过参与促进早期教育,确保每一位儿童都能够接触到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为其创造平等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帮助那些低收入家庭儿童扭转早期学习的困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最后,从图书馆职能的深化发展来看,推动早期教育,养成儿童的阅读素养、学习技能,为日后劳动力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图书馆必须适应社会早期教育、创新教育的模式,不断探索早期教育、创新教育的有效实践模式,向社会传递图书馆的价值。

2.图书馆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两种主要方式

2.1儿童阅读推广

2016年以“世界读书日,在图书馆读书”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中,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陈力指出,“全民阅读”是指专业学习之外的阅读活动,它可能是对人们的知识性、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包括娱乐,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全民阅读”的指向更加明确。对儿童来说,阅读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素养、学习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并逐步建立独立、积极、稳定、健康的人格、情感和思想,由此可见,阅读是图书馆推动早期教育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图书馆在推广儿童阅读、发展早期教育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①多方合作、长期深入、取得成效。儿童阅读推广要想长期深入地开展下去,并取得一定的成效,需要图书馆与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合作,政府的政策引导、社会及学校阅读观念的转变、社会多元机构的支持必不可少;通过扩大范围的阅读资源、服务资源整合,多方联手,形成合力,才能为儿童阅读推广提供良好的环境及氛围。②强调家庭对儿童阅读活动的参与。成功的早期教育无不强调家长对儿童学习过程的参与,阅读活动也不例外,家长的参与是孩子委托给父母的一种使命和责任,阅读不是孩子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家庭的事情。在现今的全民阅读时代里,80%以上的家长能够认识到孩子阅读的益处,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督促孩子读书、陪伴孩子读书的家长却少之又少,因此,图书馆需要着重引导家长起到示范作用,通过家人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在密切亲子关系的同时养成阅读习惯。③阅读互动活动的设计。要想培育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能,图书馆应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开展故事时问、绘本表演、游戏等互动活动,以及在图书馆规划亲子影音区、玩具收纳区、故事剧场、游戏小帐篷等,充分激发儿童对图书馆空间及资源的向往,使其养成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能力。

2.2辅助开展STEAM教育

STEAM(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艺术、Math数学)的核心在于跨学科融合,通过知识情景化,让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2015年9月,教育部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建议学校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在早期教育方面,儿童创造力的培育、创新环境的营造至关重要,而图书馆也恰恰具备发展早期教育与STEAM教育优势的条件。首先,随着当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产品、信息工具已经成为人们工作、W习、生活的必需,科技元素在儿童早期教育、创客教育、STEAM教育中开始占据越来越显著的位置,图书馆具有的技术资源、空间资源能够为多种教育模式提供有效的支持。其次,在创客运动浪潮中,大批图书馆纷纷开设创客空间,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实践模式,从而为早期教育与STEAM教育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图书馆可以通过促进STEAM教育与早期教育的融合,积极探索早期教育实施的创新路径。图书馆在通过STEAM教育促进早期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①为儿童提供舒适、身心愉悦的安全环境,鼓励孩子在试错中不断成长。②充分激发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让孩子主动探索、亲自动手、在实践中认知,自主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就此形成个性化的解决方案。③积极引导儿童的互动与协作能力,培养其社会归属感,让他们感受到被某一个群体支持的力量,这种同伴间的互动,也是培养创造力非常重要的因素。

3.国外图书馆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实践研究

3.1华盛顿州立图书馆早期教育项目

为公共图书馆引入新的服务模型,以发展幼儿早期读写,华盛顿州立图书馆制订早期教育项目,该项目包括:①组织图书馆、家庭、社区、教育者、早教学习系统、社会服务机构、政策制定者、出资者等在内的早期教育生态系统,强调通过社会实体的共同努力推动集合效应产生。②以联盟形式争取政府政策层面的更多支持,保证早期教育事业能够持续获得所需资源。③设立协调机构,通过会议协调各方的努力,支持各地图书馆形成多元、各具特色的早期教育项目。④帮助各图书馆开展故事时间项目,通过严谨的研究和实地试验的方法,总结形成故事时间等特色项目的最佳实践模式。⑤整合统一的早期教育质量评估、效应评估体系,开展对各地图书馆早期教育的追踪管理。2009年至2014年,华盛顿大学对这一新的服务模型中使用的方法和工具进行研究,并促成20余所图书馆与华盛顿州立图书馆合作,结果表明,该项目对幼儿早期读写能力有意识的关注取得了显著效果。

3.2亚历山德里亚公共图书馆STEAMtivity项目

STEAMtivity项目是美国图书馆协会与迪士尼公司合作推出的“创造好奇心”项目的资助项目之一,指“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活动”项目,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与创造性相结合,利用不同的教育技术,如乐高教学、头脑风暴、机器人教学等开放性教学项目,鼓励和引导孩子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创造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在试错中成长,自此让孩子更加自信,从而对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学习更加积极。另外,STEAMtivity项目具有以下特点:①以儿童的兴趣为驱动。这种兴趣驱动性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孩子可以自主选择馆内的各种项目,通过参与实践项目拓展视野,跳出固有思维,深度挖掘自身潜在的兴趣和能力,馆员则会观察孩子们的行为,并为以后的互动教育项目设计积累方法和经验;二是通过参与开放式项目,培养儿童学习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据的积极性。②以实践制作为中心。该项目强调知行合一,即图书馆为儿童提供动手制作的空间、技术、工具、材料,儿童需要将平时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制作的过程中,同时在实践制作的探索中不断获得新的知识。③同伴协作。该项目既强调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又侧重于其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帮助儿童学到在生活以及其他领域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此外,STEAMtivity项目也是图书馆向社区低收入家庭和移民提供的主要服务之一,在促进教育公平、加速社区融合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4.图书馆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进一步思考

4.1多方合作构建早期教育社会生态系统

儿童早期教育是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系统性的方案予以解决,早期教育社会生态系统是推动早教发展的关键。早期教育生态系统是指由早期教育及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的、心理的)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其既包括国家政策层面的早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又包括教育机构树立的教育理念,为儿童提供的教学课程、发展项目,还包括社会上各种机构对早期教育的资源投入与支持,家庭为儿童塑造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等。这些环节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从而构建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C整体。从整体来看,早期教育生态系统有着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但从分部来看,系统的多个目标有时并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这就需要协调,寻求平衡或折中的办法,来收获整体的最佳效果。因此,图书馆在早期教育参与过程中不仅需要社区的支持,还应通过充分的协调,发挥不同机构的资源优势和服务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现早期教育中的集合效应。

4.2注重儿童核心素养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要国际组织教育发展重要报告分析”项目组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等主要国际组织近年来的教育发展重要报告、公告等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归纳总结了全球教育发展的十大最新理念和趋势。该研究指出:阅读素养是所有学生教育及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成功所需的一项核心技能,协同创新是高等教育新的增长点。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由此可见,儿童阅读素养及创新思维、创造力的培育在早期教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图书馆必须以提升儿童阅读素养、创新素养、批判性思维为重点,规划早期教育相关服务。在此,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或是技能,而是指个体获取并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兴趣、动机、学习策略等。

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群众路线 图书馆德育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196-01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近期,我校组织开展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大讨论活动。通过讨论学习,我深刻理解了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即不同时期不同岗位,群众路线的内涵有所不同。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在图书馆范畴下的群众即读者,图书馆工作的开展都是围绕读者进行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图书馆已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图书馆在践行群众路线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合学校做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1 加强思想认识,深入学习,提高图书馆员自身素质

贯彻群众路线,前提在于认识的提高、思想的自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首要任务是要搞好学习教育,树立宗旨意识、增强群众观点。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讲,群众即读者,读者的感受就是一面镜子。图书馆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首先自己就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素养和文化修养,内在是爱岗敬业,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慈善心,热心为读者服务,勤恳工作、任劳任怨;外在是温文尔雅、端庄和蔼、谈吐得体、平易近人,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宽宏坦荡的胸怀去面对各层次的读者、面对工作、面对人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读者、影响读者。为此,我校图书馆时刻奉行“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在日常工作中实施情感原则,以读者的需求为本,对读者施以“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让读者感受到温馨与惬意。同时在群众路线的指引下,我们树立了“图书馆是读者的图书馆”的理念,在服务读者的过程中,时刻注意联络感情,凝聚读者,注意微笑服务和礼貌服务,真正做到关心读者、爱护读者、尊敬读者、服务读者。

此外,我校图书馆为进一步深化图书馆德育教育功能,我馆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教育观,积极参与图书馆系列的交流活动,及时了解新信息,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 分析读者需求,加强藏书管理,把握图书选择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科学技术知识迅猛增加,各种出版物数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也通过书刊和其他渠道影响到学校,加之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部分学生缺少远大的理想,是非观念模糊,道德素质不高。因此,我馆在采购图书、补充馆藏时,首先严格把握图书的选择原则,鉴别图书的思想内容,兼顾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教育的需要,尽可能满足进行教育研究和开展德育工作的需要。如革命回忆录、名人传记、文学巨著、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系列书刊都是图书馆采购的重点。

学校德育工作者政治素养、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成效。为此,为配合学校德育工作,满足教师再学习的需要,我馆为班主任及教学管理人员选购了部分德育书籍,如《现代教师自我发展丛书》、《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师生沟通的艺术》、《班主任工作的50个细节》、《做全能班主任》、《班主任班级活动实践艺术》等。

3 规范日常借阅,注重阅读引导,收效良好

每年新生入学后,我馆均组织新生入馆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文明阅读和图情知识方面的教育。首先介绍图书馆布局及功能;其次介绍图书分类排架方法,让学生初步懂得图书资料检索的途径,从而学会利用图书馆。再者还对学生进行图书馆规章制度的教育,因为制度是有序、高效的保证。最后现场演示部分学生借阅流程,查找所需书刊的过程。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教育,不但让学生们印象深刻,而且对他们树立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

在日常学生借阅中,遇到有违规违纪的情况时,我们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跟他们耐心讲解,深入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上学期,为加强图书馆与学生读者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馆特成立了读者协会,希望能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信息需求。我校学生课业较重,课余时间较少,阅览室期刊利用率不高。鉴于此种情况,我们送书上门,选取了部分积极向上、思想健康的期刊,由会员负责,各班级之间轮流阅览。实践证明,此种读书模式,提高了期刊利用率,同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很好的推进作用,反应强烈。

此外,我馆积极配合学校各系、各部门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及时向广大读者推荐相关书目。在师范教育部组织开展的“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活动中,我馆为他们精心准备了演讲材料,获得好评;自2013年我校开展道德讲堂活动以来,我馆紧抓机遇,以每期道德讲堂为依托,精心准备了有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孝老爱亲、诚实守信、文明礼仪等方面的阅读书目,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展地。

4 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氛围,深化德育教育

读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与深化,它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能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我校图书馆读书活动的开展主要把握“计划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原则,形成了系列的活动。新生入馆教育完成后,组织新同学开展了“读者查书比赛”,该活动以图书查找的准确率和速度快慢为标准,旨在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更加文明地使用图书馆资源。为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增进图书馆与读者的交流,我们举办了“我心中的图书馆”有奖征文活动。实践证明,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从而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合格人才。

实践证明,图书馆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是大有作为的。我们要坚持“以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开展主动服务,为书找人,开发自身独特的德育功能。特别是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我们更应增强服务意识,密切联系读者,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求知的殿堂,成为学生精神和道德的栖息地。

参考文献

[1] 刘虹,孙玉凤.新时期图书馆德育功能的优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3).

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信息素质 学科化服务 学科馆员 高校图书馆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发展迅速,网络资源急剧丰富,为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利用提供了条件。图书馆必须全面审视新的环境,紧密关注社会信息环境,充分研究用户的信息行为,开展“以用户需要为本”的学科化服务,才能适应变化的信息环境。本文主要从高校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角度来探讨信息素质教育。

一、信息素质教育的概况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尔在1974年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提出来。“信息素质”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关它的话题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

总的来讲,信息素质是指人们所具有的信息意识,使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正确评价和善于利用信息的各种技能和能力,积极的信息心理和良好的信息道德。信息素质教育包括的内容: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信息观念教育等。

二、高校图书馆与信息素质教育

高校图书馆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图书馆依靠其丰富的藏书和逐渐完善的信息技术设备,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1.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信息的变化使人们获取和利用有用信息越来越困难;信息数量的急骤增加,免费信息的多次重复,信息更新速度加快,这些信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使人们在无从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或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找到有用的信息。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最为精确的途径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使信息素质教育成为现代人必须接受的教育之一。

第二,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培养模式,促进学习型人才的成长。知识的有效期缩短:信息资料的平均寿命约为5年。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大学生毕业一年后,其在校所学的知识大约老化15%,五年后老化50%~70%;10年之内如果不补充新知识,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将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想使自己成为有用的人才必须具备终身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信息素质教育就是培训人们具有获取新信息和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

2.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

根据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实际,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主要有:

(1)新生入馆教育

新生入馆教育是高校图书馆专门为每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开设的“如何利用图书馆”的短期培训,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刚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同学们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熟悉图书馆,进而用好图书馆。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图书馆布局、资源分布、图书借阅规程、图书馆服务及规章制度和如何用好图书馆等各方面的教育培训,其目标在于帮助新入校同学尽快了解图书馆,并尽快学会使用图书馆。这是高校图书馆对本校学生进行的最简单的信息素质教育。

(2)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课

“信息检索与利用”是研究如何科学地存储和检索信息,以获取知识、信息、情报的一门科学方法,是由传统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衍变而来的。课程一般注重增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手工和计算机查找信息资源的效率,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通过该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信息,掌握信息猎取和利用的方法。

(3)专题培训

有的可能是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使用,有的可能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总之是根据一定的专题进行培训,时间短,针对性强,灵活性强。本校师生可根据自己的工作或学习时间安排有选择地去听有关培训讲座。

(4)组织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的工作

图书馆是大学生课外教育的基地。大学生参与到图书馆的工作中来,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如北京市很多学校在学生中间开展了“义务馆员”活动,让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参与到图书馆的工作,既提高了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又宣传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还减轻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三、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学科化服务与信息素质教育的结合

1.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s)也称学科专家、学科信息指导、系统馆员等,起源于美国大学图书馆,是高校馆、专业馆为服务对口学科而设立的专门高级岗位。对学科馆员的要求:一是对本馆馆藏文献非常熟悉;二是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三是良好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四是具备一定的外语语言能力;五是能够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学科馆员是以学科为轴心,不仅于参与传统图书馆意义的所有服务,兼顾整个流程,还要与专业院系协调工作。学科馆员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加强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而在高校图书馆中实施的一项制度,是高校图书馆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是高校图书馆在这个时代深化信息服务层次,是针对用户提供学科专业深层次信息服务的一种必然选择,它对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科馆员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学科化服务的作用,应作好以下各项工作:第一,加强学科馆藏的建设与宣传。

学科馆员应该深入了解对口学科的发展情况,及时与对口院系联系,了解用户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征求用户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向用户推介新增加的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措施。

第二,为对口学科用户提供学科化的信息服务。是指根据用户的选定需求,提供该学科某专业甚至是某课题的信息服务工作。

第三,加强用户学科化信息素质教育培训工作,学科馆员要为对口院系的师生做好该学科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包括该学科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利用等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教育等,使其能够利用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络准确快速地获取和利用所需的信息资源。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科网络资源的收集,数字资源的评估、选购、整合利用,信息资源的加工,从各个方面做好对口学科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

2.学科导读

图书馆的读者导读工作应该是以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馆舍设施为基础,以引导和影响读者阅读,提高阅读效率,提高选择和阅读文献的能力,提高利用文献的水平等为目的,以图书馆特定的工作方法为手段的一种行为过程。导读又可以分为课外导读和专业导读,课外导读是以读者的学科背景为基础,根据个人爱好进行的非学科性导读;专业导读是指根据读者的学科专业,有目的地进行推荐专业性文献,指导阅读方法,以达到促进专业学习的目的。由此可见,学科导读也是信息素质教育学科化的一种服务模式。

学科导读工作可以由有经验、高素质的图书馆员承担,也可由负责本学科的学科馆员承担。馆员应该有广泛的文化知识,熟知文献并具有文献检索技能,能够根据读者的年龄、文化、专业情况,进行准确地文献导读工作。

3.网络资源学科导航

学科导航是指以学科为单元对Internet上的相关学术资源进行搜集、分类、描述、组织和序化,建立分类式资源组织体系、动态链接、学科资源数据库和检索平台, 于网上,为用户提供网络学科信息资源导引和检索线索的导航系统。它将某一学科的网络学术资源由分散变为集中,由无序变为有序。它给各个学科用户查询本学科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了推介作用,使得该学科用户了解并掌握了学科信息的查找途径,快速地了解本学科领域前沿的研究动向、发展趋势和国际动态,实际上是传统文献导读模式在信息时代的发展,对用户掌握学科信息、提高信息素质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与专业院系老师合作,构建整合式信息素质教育体系

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员的义务,它不仅仅是图书馆的内部事务,它更是整个社会同教育密切相关的工作。信息素质教育与学科相结合,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相结合,学科信息素质教育已成为图书馆服务支持教学的一个新趋势,同时也是受到专业教师和读者普遍欢迎的一个教学模式。美国一些高等教育、图书馆、网络信息技术等组织都倡导把信息素质教育融合到普通课程教育计划中去,把培养学生信息评价能力作为现代教学的目标。笔者认为图书馆员应该加强与专业院系老师合作,共同设计教学内容,构建“整合式信息素质教学育系”,这个整合不仅仅包括信息素质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还包括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这两类授课教师的整合。

5.网络环境下的不同专业的网络教育体系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在逐步地发生着改变,从传统的文献服务扩展到网络服务。为了实现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素质教育,各高校图书馆也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络教育体系,有的是只是简单地把原有的多媒体课件或PDF讲义上传到网络上,以供在线观看和下载。笔者认为应该构建不同专业的网络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把图书馆网站与各院系网站结合在一起,互相对该专业的网络信息素质教育资源做链接,在图书馆和相关院系同时宣传,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在相关院系网站上公布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或相关咨询人员,在图书馆网站上公布该院系的图情教授或联系人,以增强相互之间的联系,方便用户的在线咨询。

参考文献:

[1]金旭东.21世纪美国大学图书馆运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2]李秀英,王贤芬.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与信息素养教育.

[3]王桂玲.网络资源学科导航与DC元数据[J].现代情报,2005,(8).

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早期读写能力;环境因素;教育观

关于幼儿早期读写能力发展的理论在国外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并进行了深入探讨,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并有重大突破。近几年来,国内幼教界开始关注幼儿早期读写能力的发展,但是焦点主要集中在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笔者广泛搜集了国内外关于幼儿早期读写能力发展的研究资料,对关于幼儿早期读写能力发展的研究作一综

述,期望能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信息。

一、早期读写能力的提出与定义

20世纪20年代,美国20%~40%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因为不会阅读而产生学习障碍,人们认为主要原因是这些小学生在还没有做好阅读准备时就被迫进入正规的阅读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1925年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Reading)提出了“阅读准备”(reading readiness)的观点,将0~6岁的学前教育阶段称作“为读写做准备的时期”。〔1〕 这一观点的提出立即引起了研究者的争议,出现了“天性说”和“教养说”之争。直到1971年,大多数研究者才普遍认可“阅读准备”的定义,“阅读准备是由于成熟或通过先前学习,使个体幼儿能容易而有效地学习阅读的一种状态”。〔2〕

1966年,Marie Clay对传统的阅读准备观点提出了质疑,第一次提出了“早期读写能力”(emergent literacy)的观点。他结合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有关理论,从更广的视角来认识读写和考察幼儿在接受正式的读写教育前读写能力的发展。〔3〕 他认为读写能力的发展是从个体出生时就开始的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父母、教师以及周围的环境在幼儿早期读写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4〕

1986年,Teale 和Sulzby 在《Emergent Literacy: Reading and Writing》一书里对“早期读写能力”概念作了更加正式的介绍。他们认为,早期读写能力是指幼儿在正式学习读写之前所具有的关于读写的知识、技巧和态度,幼儿在正式入学前已经学习了很多有关读写的知识与技能。〔5〕

综合关于早期读写能力的不同定义,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有关早期读写能力的观点。第一,早期读写能力在幼儿接受正规的读写教育之前就萌发了。在一个读写的社会,幼儿从出生起就开始接触生活中的各种读写材料,如玩具、积木、文字等,这些显示了幼儿的读写能力在生活环境中的萌发。第二,早期读写能力的发展是一种文化适应的过程。幼儿在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们互动中,或者借着他人的引导和协助,内化活动中使用的口语和书面语言,逐渐增强语言能力。第三,幼儿是学习读写的主动者。第四,读和写是一个相互关联发展的统一整体,并不是先学习阅读,再学习书写。书写者通过建构文字而建构意义,阅读者则通过建构被预期的意义而建构文字。

二、幼儿早期读写能力的结构

虽然在国外人们对早期读写能力已经进行了三四十年的研究,对早期读写能力的结构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早期读写能力结构的看法各异,未达成较一致的意见。Mason和Allen(1986)等人认为,幼儿早期读写能力包括口语技能、故事理解、读写概念、典型的识字技能或能力。〔6〕 另一些研究者认为,幼儿早期读写能力包括技能、知识、态度,这些技能、知识和态度是在形成传统意义上的正式读写之前形成的,是为正式的读写技能做的准备(Sulzby & Teale,1986)。〔7〕 有一些研究发现,幼儿的文字知识或阅读知识也是重要的读写能力,在正规阅读的获得中,语感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角色(Adams,1990)。〔8〕

综合有关幼儿早期读写能力结构的研究,我们发现比较典型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早期读写能力结构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读写的概念和功能,具体包括有关读写行为和术语的知识、有关文字功能的知识、学习阅读的自我知觉、环境中的读写萌发、字词阅读的情境敏感策略;二是书写和写作,包括字词书写、句子表述、故事编写;三是文字知识,包括字母知识、字母发音知识、字词识别能力、语感;四是听力理解和文字理解,包括描述性知识、词汇知识、课文阅读的多线索策略。第二种观点认为,早期读写能力结构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个维度由外而内,包括有关书写的传统性知识、情境中的阅读萌发、描述性知识、语言能力;另一个维度则由内而外,包括语音拼法、字母知识、字母发音知识、语感、句法知识。第三种观点认为,早期读写能力是一个独立的结构,不同于口头语言和纯语言学技能(元语言),它包含两个截然不同的方面,分别是幼儿关于读写的概念性知识(有关读写行为的知识、有关文字功能的知识、学习阅读的自我知觉、环境中的读写萌发)和关于读写的早期程序性知识(不同场合下的非传统的拼写、字母知识、字母发音知识、字词阅读、语言能力建构、元语言能力建构)。〔9〕

三、影响幼儿早期读写能力发展的环境因素

早期读写能力研究领域中的一个主要研究内容是考察早期读写行为发生的环境以及这些环境与幼儿读写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还是幼儿所处的社区环境、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环境,都对幼儿早期读写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1.社会文化背景

多元文化社会中,基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背景,进行读写教育的目的也是不同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读写教育的实践和幼儿在读写能力方面的发展。如在以色列,犹太儿童为了读懂《圣经》要学习希伯来语,即使他们平时不说这种语言也要学习。〔10〕 另外,读写能力的发展也受到社会期望以及文化赋予读写价值的影响。Clay的研究发现,在口语能力相当的情况下,新西兰毛利族儿童和同龄的萨摩亚族儿童相比,萨摩亚族儿童的阅读能力明显好于毛利族儿童,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萨摩亚族父母非常支持读写教育。〔11〕

2.家庭读写环境

已有的研究对家庭文化环境与幼儿早期读写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且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即家庭读写经验与幼儿的语言能力有很大的相关。但是不同研究者关注的家庭文化环境的侧面是不同的,因此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如有研究指出家庭读写环境通过三条路径影响儿童的阅读发展:(1)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如家庭成员共同进行的读写活动;(2)家庭物理环境,如家中图书的数量;(3)动机氛围,如父母对于读写的态度。〔12〕 1990年有人对200个有关家庭读写经验与幼儿早期读写能力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家庭的背景状况与幼儿的阅读成就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与幼儿的早期读写能力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家庭特征包括父母对孩子的读写指导、父母对读写教育的态度、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家中可用的读写材料、家中进行的读写活动等。〔13〕 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张豹的研究表明,家庭文化环境有复杂的结构,包括幼儿接触书籍的机会、父母对幼儿读写技能的指导、父母的榜样读写行为三个维度,它们对幼儿早期读写能力的发展有即时和长期的影响。

3.幼儿园读写环境

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和幼儿园的环境对他们早期读写能力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与家庭文化环境相似,幼儿园的物理环境和物质资源是影响幼儿早期读写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1992年有研究指出,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书籍、卡片、杂志),创设有趣的学习环境(如图书角和阅读中心),可以促使幼儿更长时间进行读写活动。教师的态度、行为也是幼儿园环境中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比如教师为幼儿进行阅读的行为、师生之间的分享阅读活动等。Teale和Sulzby指出,教师必须坚持每天向幼儿阅读,至少每天一次,这种方法对于促进幼儿的早期读写能力发展特别有效。除了师生之间的分享阅读和书写活动以外,幼儿的游戏活动也是促进读写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4〕

四、幼儿早期读写能力发展的教育观

虽然幼儿早期读写能力的发展在国外教育界受到重视,但是在国内幼教领域它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幼儿能否学习读写?幼儿应不应该学习识字?如何教幼儿学习读写?长期以来,在这些问题上各方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因此,有必要对幼儿早期读写的教育观作一梳理,以便对幼儿读写教育实践起到明确的导向作用。

1.幼儿读写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语言领域明确提出了“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的目标,并在“内容和要求”中提出,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有学者认为,婴幼儿凭色彩、图像和成人的言语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为主的低幼儿童读物的所有活动都是早期阅读。早期阅读的目的是为幼儿提供阅读图书的经验、前识字经验与前书写经验,帮助幼儿增强阅读的兴趣,萌发幼儿对口语和书面语关系的认识。因此,幼儿的早期阅读不以释解文字符号为主,不以识字量的多少为衡量标准,而应该培养幼儿对图画和各种文本符号的敏感性。〔15〕

幼儿的早期书写与真正的书写不同,2~5岁幼儿的书写经常掺杂着潦草的笔迹、奇怪的线条和随意安排的可识别的字形,这些书写作品往往与特定的场景联系在一起,通过幼儿的口头解释才能被阅读和理解。这种早期的作品并不是语言的替代品,而是语言的伴随物,是一种扩展和精心的阐述。幼儿的书写和绘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幼儿的早期书写经验主要集中在绘画上。幼儿的书写活动会促使他们主动留意书写的独特拼写和作品的不同形式,从而为读写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必要的准备。

2.幼儿读写教育的方法

在幼教研究领域,有关幼儿读写教育方法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全语言教学倡导者古德曼认为,教育者不需要“教”儿童学习读写,因为“儿童能够自己创造语言,儿童需要时,他们自然会去说、去听、去写、去读”。古德曼认为,教育者所起的作用是设置情境、安排环境、监控进展过程、提供合适的和相关的材料,学习者可以与教育者一起参与读写活动的安排和计划。〔16〕 高夫和黑林格尔则认为,教育者需要教幼儿学习读写技巧。〔17〕 蒂尔的观点较为折中,他承认古德曼对教和学的区分是有意义的,“教”对幼儿的读写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但是“教”的过程也有“风险”存在。〔18〕 杨青博士认为,读写自然地发生在日常事件中,没有脱离具体的语言情境;教育者不应成为单向的指导者,而应成为参与者、帮助者,与幼儿的关系是平等对话的伙伴关系;教育者应创设富有情境性的读写环境,将读写活动渗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各项活动中去,使幼儿的读写经验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读写活动成为生活中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

五、小结

幼儿时期是读写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探讨幼儿早期读写能力发展的各个方面,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指导建议,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幼儿早期读写能力发展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1.早期读写能力是个很复杂的概念,它包括很多的成分和结构,如幼儿的语音意识、字母知识、书写意识等。现有的研究尽管已经指出某些成分和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读写能力,但是很少有人来研究幼儿早期读写能力的结构和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如幼儿语音意识与字词知识的关系等。同时,在研究环境因素时,笼统地得出环境能够影响幼儿读写能力的结论,不如具体地说明环境中的哪一个因素影响了读写能力中的哪一个成分更有意义,这样便可以据此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促进幼儿早期读写能力的发展。

2.从目前对环境因素的研究来看,研究者探讨较多的是家庭环境的重要作用,对社会文化背景和幼儿园读写环境的研究较少。而且不同的研究者往往关注家庭环境的不同侧面,缺少对于家庭环境与幼儿早期读写能力发展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19〕 其实,家庭读写环境的不同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对这些家庭读写环境的不同侧面与幼儿早期读写能力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行探讨是可能的,也是有必要的。

3.在读写教育实践中,一些教育者的教育观还存在很多误区,需要研究者提供一套更加完善的理论和具体可行的指导策略。如一些教育者把幼儿读写教育归结为识字和写字,识字量和写字量成为衡量幼儿读写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有一些幼儿园认为识字和写字对幼儿来说太抽象,干脆把读写教育排斥在外,错过了幼儿读写能力发展的大好时机。还有相当数量的幼儿园将幼儿识字和写字作为智力开发和幼小衔接的主要手段。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违背幼儿读写发展规律的,应该予以纠正。

参考文献:

〔1〕Dawn Ramsburg.Understanding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1925

〔2〕〔9〕张豹.幼儿阅读发展及家庭文化环境对其的影响:〔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

〔3〕Emergent Literacy: Synthesis of the Research.National Centre to Improve the Tools of Educators

〔4〕Whitehurst, Lonigan. Child Development and Emergent Literacy. Child Development,1998,69:848~872

〔5〕〔10〕〔11〕〔13〕〔14〕〔19〕李燕芳,董奇.儿童早期读写能力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004,27(3)

〔6〕Mason, J. M. & Allen, J. A Review of Emergent Literacy with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Reading.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3~47

〔7〕Sulzby, E. & Teale, W. Emergent Literacy. In: R.Barr, M. Kamil, P.Mosenthal, P.D.Pearson, ed.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New York:Longman

〔8〕Adams, M. J. Beginning to Read: Thinking and Learning about Print. Cambridge, MA: MTT Press,1990

〔12〕Leichter,H.J. Families as Environment for Literacy.In:H.Goelman, A.Oberg, F.Smith,ed. Awakening to Literacy:38~50

〔15〕〔17〕〔18〕杨青.幼儿读写发展的教育观辨析.教育评论,2005,4

〔16〕Goodman,K. 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 Portsmouth, Nk: Heinemann,1986.18~22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Emergent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Early Childhood

LIU Huayu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5

教师本应是最爱读书或读书最多的一个群体,但种种迹象和调查表明,教师专业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有研究者就教师阅读现状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在“您喜欢读书吗?”这一调查中发现,坚持阅读的老师只占34%; 75%以上的教师自入职以来,几乎没有自掏腰包购买过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65%教师被动地按照学校的要求阅读名家名著;55%的教师不知道并且不能阐述教育名家的教育观点和教育主张。在学校开展读书活动的情况调查时中,“几乎没有什么读书活动”占43%;但在教师终身学习观念状况调查中,83%的教师认为读书对教育教学有启发、对专业有指导提升作用。由此可见,多数教师认识到了阅读有利于自身专业发展,是从事工作和职业所必不可少的课程。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无论是在意识和身体力行上都非常欠缺。如何推动教师阅读,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为什么要阅读

教师专业素养阅读是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根本要求,是教师成长的一种方式和状态。苏霍姆林斯基说:“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他自己正是通过广泛地阅读拓宽了知识视野,增强了专业能力,充实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事业。朱永新教授说: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李希贵校长在《追求自由呼吸的教育》中写到 “人的生命离不开呼吸,人的精神生命同样离不开呼吸。阅读就是人类精神生命的呼吸”。有人认为,理想的教师专业阅读应当成为一种新的专业生活,渗透于教师日常专业行为的方方面面,并伴随着教师的职业生涯不断走向丰富和深入。2012年最新课标已经出台,新课标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比原来有了重大的创新与突破,每一位教师不再是“课程实施者”,更是课程开发的研究者和参与者,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这就意味着教师必然由“单功能”向“多功能”过渡,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当下教师的专业成长虽有多方因素的制约,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源于内部,源于我们自身。如果不改变教师自身的认知视角和践行能力,最终造成职业倦怠。因此,要通过阅读逐步修正认知,完善教育观,体验一种有品质的教育生活。

二、教师以什么样的心态阅读

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程度和是否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取决于教师对自身知识能力与职业要求之间差距的清醒认识,取决于教师的学习、实践的主动性、持续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师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服务者,如果不想沦为简单的劳动力,不想成为被动者,不想被淘汰,就必须自觉读书,不断地反思,对新的事物保持敏锐,因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活水”,而这桶活水光靠读教材、教参是换不来的,是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保住自己生存的资格。读书不应只是为了备明天的课,而更应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你所承载的责任。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体”需要让阅读来滋养心灵,实现生命价值的升华。以什么心态阅读,怎样读?重要的是教师自身认识要到位。爱看书与不爱看书的教师,最明显的区别是,爱看书的人有爱心、有责任心,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得过且过,习惯于照本宣科,不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读书分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教师专业素养阅读既是职业的也是嗜好的,两者浑然一体,是一种生活。为此,我们要做的是为读书找理由,而不是为不读书找借口。 “对一个教师而言,书籍就是学校中的学校,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只有坚持不懈地广泛阅读,我们方能从新手到熟手再到专家,我们的着眼点才会放在学生成长的大视角上,而不只是成绩和升学。

三、专业素养阅读的方法

1.领导规划阅读。学校领导要形成合力,全力推进阅读工程,把建构学习型学校列入学校管理工作中,不仅要舍得花时间、花财力、花人力让老师有好书读,有时间读,更要建立干预和激励机制,把教师从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帮助教师实现从事务型到学习型的转变。老师只有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深入阅读,专业发展才有可能。特别是作为教师管理者的校长首先应该带头读书,以做一个学者型教师和校长的自身形象去影响带动大家。校长有责任帮助、鼓励教师阅读,与教师一起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信念,并且一贯到底把专业素养阅读纳入教师评价考核中,建立多元化、发展性专业评价体系。

2.专家指导阅读。教师一直被定位在传播者、推荐者、教育者的角度上,很少有针对提高教师阅读素养的培训,这是许多教师读书盲目、茫然的原因之一。教师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个体,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有效、科学、精细的专业阅读指导却很少,甚至不如学生在这方面得到的关注和指导多。因此针对教师职业特点、成人学习特征,一方面引导教师读理论的书、读专家的书、读专业之外的书的阅读培训和指导是十分必要的;令一方面请当代教育名师以身说法,阐述读书对专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更是迫切所需。第三方面迫切需要教育专家从我国教育现状、教育本质以及新课程、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出发,搜集、整理出几套较系统完备的教师必读或推荐书目,使教师能够快速、有效、有计划地阅读,及早站在成功者的肩膀上。《中国教育报》这几年非常重视教师专业成长阅读,特别是2010年6月~8月《中国教育报》给教师连续推荐了5期暑假教师必读书目,为教师有目的地阅读提供了最大帮助。国内像肖川、朱永新、魏书生、陈桂生、张思明、寞桂梅等著名学者;国外教育大师像苏霍姆林斯基、蒙台梭利、杜威、内尔· 诺丁斯、帕尔默、雅斯贝尔思等以及《万千教育》系列丛书、《大夏书系》中经典之作比比皆是。

3.教师自主阅读。无论是名家讲座或指定阅读书目,仅仅是抛砖引玉,关键是真正静下来、沉下心来、专心读下去,掌握专家学者的教育教学思想,在实践中尝试应用,与日常工作形成良性互动,真正起到促进专业成长的作用。

(1)选择阅读书目。 教育教学的理论书籍很多,经典不少,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可以自读和共读结合进行。自读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角色、所任学科、兴趣爱好来确定阅读书目。共读是确定阅读主题,学校统一指定书目或划出阅读范围,一段时间只读一两本,精研专家著作精髓。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肖川的《教育的力量》等。

(2)交流探讨。每两周集中交流一次,以指定书目为交流话题,探讨该著作或该阅读篇章的主题,畅谈读书心得,分享学者生动、鲜活、充满个性的教育案例,这个过程既是启发过程也是教师成长过程。教师们也可将优秀的自读书目推荐给其他老师,为其他教师的阅读提供借鉴,从而提高读书质量。在这个空间资源共享、好书大家读。为了使老师们看到自己进步的脚印,可将教师们的读书笔记结集成册,刊登在校刊、网站。

(3)延伸阅读。规划继续教育发展目标,制定1~3年专业素质阅读计划,探讨读书与教师职业的深层联系,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通过阅读名家著作深入探讨读书与职业、读书与专业发展、读书与学生成长的关系等命题,促使教师意识到教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成人的过程,也是实现自我生命价值、成就自我职业幸福的过程。

(4)研究成功阅读案例。树立专业成功案例,在借鉴他人经验中提高自身能力,从他人的视角思考,及时自省、矫正和完善,缩短成长的周期。可让教师尝试着在自己的身边或涉猎过的案例中还原名家著作中提及的核心观点以及自己在专业素养阅读过程中新的知识、信念、价值系统构建过程,启发带动其他老师共同成长。

4.营造书香校园。促进教师专业素养阅读,学校必须为广大教师着意营造书香校园,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加大图书馆藏书建设,改变传统采访借阅流通理念,最大化发挥教育教学资源的作用。图书馆要及时充实藏书,各处室教研组也要成立图书角、读书社,每位教师无论身处学校的哪个场所,书籍都触手可及,让阅读成为学校每位教师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图书馆要定期为教师推荐优秀的教育教学书籍,推荐好文章,撰写读书笔记、书评。为使教师看到最新最前沿图书,定期检索、定期书目,让教师们第一时间寻找看到自己喜爱的图书,对于特别优秀的教育类书籍,学校应购买并发给每位教师阅读。

“阅读改变观念,学习成就未来”。阅读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是不断修正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甚至价值观的过程,是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人类始终在读书中思考,在读书中发现,在读书中成长。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教师阅读提升的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在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成就了自己的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7).

[2]胡文利.读书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J].北京教育,2009,(5).

[3]陈志利.高境界的深阅读: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基础教育研究,2011,(15).

[4]汤飞平.关注教师专业发展聚焦教师阅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2).

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师范生;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导读;评价体系;信息共享空间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1-0162-4

教育部在2007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加强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试点,引导各地建立鼓励优秀人才当教师的新机制。”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现在,我国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师范教育体系,支撑最庞大的基础教育事业,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资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已基本适应中小学发展的需求。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方式、评价体系并不健全,还有待于不断完善。信息素养作为教师的一个重要素养,在其职业生涯中发挥主导作用,这对高等师范院校特别是以培养中学师资为主要任务的师范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本文将立足于高校图书馆在对师范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其培养方式以及评价体系进行探索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设想与策略。

一、师范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工具”。这就明确了在职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能力,由于师范院校承担着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工作,师范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到未来教师适应新角色和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第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同时,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才有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的需求和动力,接受新知识,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创新,超越自我,使自己成为一个学习型教师。

二、图书馆培养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基本方式——导读服务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开展以现代化技术为依托,以传统导读形式为基础并加以拓展和延伸的导读服务尤为重要。随着CERNET网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的实施,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建立了校园网,网络已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工具之一。但是校园网上最受欢迎的却并非是学习资源,而是BBS、影视资料和网络游戏等。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最新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应用网络的能力越来越强,但一半以上时间被花费在与学习无关的网络活动上。怎样让学生把兴趣转移到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上,单纯依靠教育、灌输很难改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其强调利用图书馆的重要性,不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立体化的导读服务。学生通过导读服务开展的各种活动,积极检索利用图书馆提供的文献资源,充实学习生活,减少参与网上其它活动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读者信息素养。

一个人的信息素养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后天教育培养的。日本已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教育体制,从小学和中学就开始加强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及社会责任的全面培养。信息素养的本质就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每个人都面临着对大量无序的没有过审核过的信息进行选择、评价,这就意味着人们既要掌握信息技术,也要具备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当然,国内信息素养的培育除了图书馆参与外,还需要院系教师配合,通过与专业课程结合来实现,让学生在解决专业课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信息素养,推进图书馆学习资源的利用使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一)书目导读使读者的信息素养得到提升

书目导读是传统导读服务的主要形式。推荐书目亦称导读书目,是引导某一特定读者群,为了特定目的,围绕某一专门问题,对文献进行选择性的推荐,以指导自学或普及知识而编制的书目,像优秀文学作品必读书目,古典名著阅读欣赏书目,曾经引导并影响了几代莘莘学子用科学的方法阅读文献。随着高校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导读书目是一种新的导读方式。福州大学导读中心制作的网上导读书目是互联网上很有特色推荐书目,包括了青年必读书目、世界文学首选书、中国文学首选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首选书。

(二)图书馆藏书分布与利用的导读

这是针对新生入校开展的一种导读服务。新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对图书馆的基本结构不了解,尤其对图书馆藏书分布以及开架书库找书的方法不清楚,需要图书馆员具体介绍《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熟悉图书的排列规律,讲解书目数据库系统的使用方法,有针对性查找文献,促进信息意识的增强。

(三)网上报告厅的导读

网上报告厅是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的一种新型公益。它是一套大型视频专家报告资源,整合了中央党校、中央电视台、清华大学、中华医学会、中国经济50人论坛、等权威学术机构的专家报告资源,开发了“学术报告”和“学术鉴赏”两大视频报告群,以及一个“精品课件群”,形成7大系列的专家报告。是广大师生开拓视野、了解学科前沿、提升综合素质的知识平台,读者只要在校园网上就能听到包括周光召、白春礼、戴汝为等一大批两院院士的精彩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