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的意义范例6篇

温室效应的意义

温室效应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节能内容节能意义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节能是当前建筑的大势所趋,对于建筑外墙保温技术节能方面,我国已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取得了一写成绩。但研究工作的仅限于建筑节能技术和政策方面,对于建筑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仍显薄弱。笔者经过几年的研究,在节能建筑外墙外保温施工管理过程中,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建议,以期能够提高节能建筑外墙外保温施工的质量。

一、外墙外保温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

要想使冷天外墙内表面温度提高,改善室内气候环境,可以通过外墙保温、内墙保温和夹心保温来实现,在这三种保温的形式中,外保温效果更好。因为:

1.在进行外保温后,由于内部的实体墙热容量大,室内能蓄存更多的热量,使诸如太阳光照或间歇采暖造成的室内温度变化缓慢,室内较为稳定,生活较为舒适:也使太阳辐射得热、人体散热、家用电器及炊事散热等因素产生的“自由热”得到较好的利用,有利于节能,而在夏季,外保温层能减少太阳辐射热的进入和室内高气温的综合影响,使外墙内表面温度和室内空气温度得以降低。可见外墙外保温有利于使建筑冬暖夏凉。

2.外保温可以避免产生热桥。在采用同样厚度的保温材料条件下,外保温要比内保温的热损失减少约1/5,从而节约了能耗。

3.室内居民实际感受到的温度,既有室内温度又有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影响,这就证明,通过外保温提高外墙内变面温度即使室内的空气温度有所降低,也能得到舒适的热环境,在加强外保温,保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室温,可以减少暖负荷,节约能源。

4. 由于采用了外保温的结果,内部的砖墙或混凝土墙受到保护,室外气候不断变化引起墙体内部较大的温度变化发生在外保温层内,使内部的主体墙冬季温度提高,湿度降低,温度变化较为平缓,热应力减少,因而主体墙产生裂缝、变形、破损的危险大为减轻,寿命得以大大延长。

外温技术优越性强

外保温与内保温相比,技术合理,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使用同样规格、同样尺寸和性能的保温材料,外保温比内保温的效果好。外保温技术不仅适用于新建的结构工程,也适用于旧楼改造,适用于范围广,技术含量高;外保温包在主体结构的外侧,能够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寿命;有效减少了建筑结构的热桥,增加建筑的有效空间;同时消除了冷凝,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

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外墙保温,即将废弃的聚苯乙烯塑料(简称为EPS)加工破碎成为0.5~4mm 的颗粒,作为轻集料来配制保温砂浆。该技术包含保温层、抗裂防护层和抗渗保护面层(或是面层防渗抗裂二合一砂浆层)。其中ZL 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材料及技术在1998 年就被建设部列为部级工法。这种工法是目前仍被广泛认可的外墙保温技术。该施工技术简便,可以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不受结构质量差异的影响,对有缺陷的墙体施工时墙面不需修补找平,直接用保温料浆找补即可,避免了别的保温施工技术因找平抹灰过厚而脱落的现象。同时该技术解决了外墙保温工程中因使用条件恶劣造成界面层易掉粘空鼓、面层易开裂等问题,从而实现外墙外保温技术的重要突破。与别的外保温相比较,在达到同样保温效果的情况下,其成本较低,可降低房屋建筑造价。 2. 外挂式外保温,即在施工中,采用外挂的保温材料有岩(矿)棉、玻璃棉毡、聚苯乙烯泡沫板(简称聚苯板,EPS、XPS)、陶粒混凝土复合聚苯仿石装饰保温板、钢丝网架夹芯墙板等。其中聚苯板因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和廉价的成本,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外墙保温外挂技术中被广泛应用。该外挂技术是采用粘接砂浆或者是专用的固定件将保温材料贴、挂在外墙上,然后抹抗裂砂浆,压入玻璃纤维网格布形成保护层,最后加做装饰面。还有一种做法是用专用的固定件将不易吸水的各种保温板固定在外墙上,然后将铝板、天然石材、彩色玻璃等外挂在预先制作的龙骨上,直接形成装饰面。这种外挂式的外保温安装费时,施工难度大,且施工占用主导工期,待主体验收完后才可以进行施工。在进行高层施工时,施工人员的安全不易得到保障。

聚苯板与墙体一次成型即采用聚苯板与墙体一次成型技术,是在混凝土框-剪体系中将聚苯板内置于建筑模板内,在即将浇注的墙体外侧,然后浇注混凝土,混凝土与聚苯板一次浇注成型为复合墙体。该技术解决了外挂式外保温的主要问题,其优势是很明显的。由于外墙主体与保温层一次成活,工效提高,工期大大缩短,且施工人员的安全性得到了保证。而且在冬季施工时,聚苯板起保温的作用,可减少围护保温措施。但在浇注混凝土时要注意均匀、连续浇注,否则由于混凝土侧压力的影响会造成聚苯板在拆模后出现变形和错茬,影响后序施工。其中内置的聚苯板可以是双面钢丝网的,也可以是单面钢丝网的。双面钢丝网聚苯板与混凝土的连接,主要是依靠内侧钢丝网架与墙体外侧配筋相绑扎及混凝土与聚苯板的粘接力,其结合性能良好,具有较高的安全度。单面钢丝网聚苯板与混凝土的连接,主要依靠混凝土与聚苯板的粘接力以及斜插钢筋、L 型钢等与混凝土墙体的锚固力,结合性能也较好。与双钢丝网相比较,单面钢丝网技术因取消了内侧钢丝网和安装保温板前的板外侧抹灰,节省了工时和材料。其造价可降低10%左右。但此两种做法都采用了钢丝网架,造价较高,且钢材是热的良导体,直接传热,会降低墙体的保温效果。

建筑节能的内容和意义

温室效应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温室;设施园艺;高陵农业;现代化

1.设施园艺与温室

所谓设施园艺,是指通过特定的设施和措施,例如保温、增温、降温、防虫、防雨等技术,人为地创造一种环境,使露地作物能够在不适于园艺作物生长的季节或地区(寒冷或炎热)得以生长并优质高产稳产的一种环控农业。它的对象可以是花卉、植物等园艺产品,也可以是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业产品Ⅱ]。

设施园艺在我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对我国的园艺发展尤其是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它改变了传统农业中自然地理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局限性,使农业发展更加现代化、也使同一地域的农业种类更加多样化。日光温室在高陵地区的规模发展,改变了地域性和条件性限制,使原本不适合本地区、本季节的农业类型也可以优质、高产和稳产,加快了高陵县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步伐,对我国农业的整体现代化具有跨越性意义。

2.温室对高陵农业发展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2.1目光温室的优缺点分析

温室是设施园艺的基础,日光温室是温室的重要类型。日光温室具有采光好、保温j生能高、取材方便、成本合理、节能效果明显等优点,比较适合小型的机械作业。但是日光温室与其它设施园艺类型相比,在对环境的调控能力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上略差于其它几种类型,比较适合于蔬菜、瓜果和花卉的种植,目前广泛应用于甘肃、新疆、山西和山东等地。陕西省高陵县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有明显的冬夏差异,且容易出现“倒春寒”等不良天气状况,会严重影响农业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日光温室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农业易受气候影响这一局限性,缓解了由于气候、地理等方面原因对农业现代化造成的暂时性影响,对高陵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2温室在农业应用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讲,日光温室虽然得到大面积拓展,使生产者在温室管理和生产等配套技术方面因为缺乏经验并不能满足日光温室在相关方面的要求,出现了蔬菜生产不良、病虫害严重等问题,影响了日光温室的生产效率和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2)在生产、加工和储运一体化方面,因为传统农业的影响,目前的设施园艺只注重于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在农产品的再加工和附加值提高方面明显薄弱,出现了生产、加工和储运以及销售各个环节的断层。(3)农业科学技术方面,在种植品种搭配、产品生产结构和生产操作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4)温室选择方面,存在温室材料选择不当、保温性能偏低、光照条件下降、通风条件差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温室的生产效率,也会阻碍高陵县设施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步伐。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才能体现以日光温室为代表的设施园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优越性,也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高陵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2.3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是目前本区生产技术和产品市场方面的可行性,也就是在生产技术和市场方面的配套提高;二是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的一体化和协调性,使农产品从生产到营销各个方面都得到合理的安排,避免出现脱节现象,提高农作物的附加值;三是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考虑和对种植品种搭配、产品生产结构优化、生产操作规范以及生产制度等温室本身操作技术和综合因素的更新和创新。另外,在温室选择方面,还要注意用适用、实用、易用等原则选择温室类型;根据生产计划选择温室规格;根据成本、能耗和效率选择温室设备;根据太阳入射角选择温室采光坡度;根据性能价格选择温室覆盖材料和护材料。只有在创建温室时考虑各种因素,所见温室才能符合园艺种植要求,才能促进现代化农业设施基地的建设和持续性发展。

温室效应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建筑工程;外墙保温;优化设计;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的能源消耗,使得我国自然资源呈现短缺现象,其中,建筑能耗在能源消耗问题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建筑能耗是困扰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尤其在冬季用电高峰期,空调等取暖设备的大量应用,增加了供电部门供电压力,同时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建筑节能工作成为了我国建筑行业的重要研究课题。

1 建筑外墙保温优化设计的意义

建筑节能优化设计,就是利用先进的保温隔热技术,减少建筑外墙的温度扩散,从而有效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减少用户对取暖设备的应用频率。建筑节能优化设计目前已经在部分工程施工项目中得到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 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室内温度

利用建筑外墙保温技术,能够有效根据外界环境进行室内温度的调节,是室内温度达到最佳的平衡,从而提高用户居住环境和办公环境的舒适度。良好的外墙保温技术,同其他节能技术相比,不会存在“热桥”、“冷桥”现象,保证良好室内环境的同时,也有效的起到节能作用。在冬天,外墙保温技术能够将室内热量隔绝,减少热量的扩散,保持室内温度,并存储一部分而外热量。当室内温度降低时,外墙所存储热量就会释放出来,确保室内温度的平衡;夏季,外墙保温技术能够有效阻挡太阳辐射,避免外界环境热量侵入室内,保证室内温度平衡,真正达到“冬暖夏凉”。

(二) 有利于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建筑外墙在建筑中起到了承重的作用,如果建筑外墙出现损坏,就会严重影响建筑使用寿命,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的损失。建筑外墙在在长时间的温度改变过程中,会因为热胀冷缩的原理出现墙体裂缝,从而大大缩短了建筑的使用寿命。利用外墙保温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外界温度对墙体的影响,降低热胀冷缩现象对墙体的破坏,并有效避免射线长时间对墙体的破坏,从而大大提高建筑外墙的使用效果,提升建筑使用寿命,提高建筑整体性能。

(三) 有利于降低能源的消耗

利用外墙保温技术,在冬季,能够有效保持室内温度,减少室内热量的扩散,在炎热的夏季能够有效防止外界热量对室内环境的侵入,阻挡太阳辐射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这样,就能够有效减少空调、电热器等家用电器的使用,降低用户对温度调节设备的依赖,从而有效减少能源的消耗,缓解我国能源短缺的现状。

(四) 有利于缓解环境污染问题

建筑能源消耗,主要以电力能源消耗为主。目前,我国电力能源供给企业以火力发电厂为主,随着建筑能源的不断提高,火力发电厂的规模不断扩大,直接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的逐渐恶化。而外墙保温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够减少用户对电器的依赖,降低电器的使用频率,从而缓解建筑能耗问题,相应的也会缓解电力部门供电压力,减少供电部门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 建筑外墙保温优化设计措施

由于外墙保温技术对于节约建筑能耗,提升建筑使用效果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大力推广外墙保温技术,促进我国工程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由于外墙保温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我们应该针对于外墙保温技术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合理的优化措施,提高外墙保温技术的整体效果。以下,是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所提出的几点有效措施:

(一) 做好优效保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外墙保温技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外挂式外墙保温技术和保温浆保温技术。外挂式外墙保温技术就是利用粘合砂浆或者专用的固定材料将保温材料贴、挂在外墙上,以起到保持室内温度的作用,这一技术在我国北方地区应用较为广泛。外挂式外墙保温技术的主要应用材料岩棉、玻璃棉毡等,保温材料造价较高,安装费用较高,施工难度大,且在应用于高层建筑时,使用危险系数较高,因此,外挂式外墙保温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保温浆保温技术,就是将能够起到保温效果的保温浆材料涂抹于建筑外墙上,从而起到阻挡太阳辐射、保持室内温度的作用。常见的保温浆材料有聚苯乙烯、聚氨酯等等,保温效果较好,且施工方便,具有极高的可操作性,且造价相对较低,是较为理想的外墙保温技术,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保温浆外墙保温技术的推广,促进建筑生态技术的发展。

(二) 保温施工技术的优化

在保温浆外墙保温技术施工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保温浆开裂温度的发生,从而确保外墙保温技术的使用效果。一般来说,在保温浆保温技术施工过程中,由于保温浆涂抹厚度不运距以及连续面积过大、保温伸缩缝未设置或设置不合理时,都容易造成保温浆结构接触开裂,从而影响到保温效果。因此,我们必须要开展优化施工技术,减少相关问题的发生。首先,要保证保温浆涂抹厚度,严格施工要求,做好施工质量的监督工作,避免收缩裂纹现象的发生;其次,我们一定要保证保温浆结构的有效间隔,按照施工要求进行工程施工,避免面积过大而出现裂缝问题;同时,在外墙保温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保温浆的混合比例,减少杂质的混入,以及保温浆的比例协调,并充分保持保温浆内的含水量,以避免保温浆施工完毕后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不良反应,导致保温浆结构鼓胀或发生开裂,从而导致保温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墙体美观性大大降低。

(三) 新型保温施工技术的应用

TH无机保温技术是目前较为先进的保温浆外墙保温技术,以TH无机高性能保温材料为主要工程施工材料,具有保温效果好、结构稳定等优点,能够取代聚苯乙烯、聚氨酯等材料开展良好的温度调控工作,从而确保室内温度的平衡性。在TH无机保温技术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外墙墙面的清理工作,如砂浆、污垢、灰尘等物质,都不能残留在外墙墙体上,并且保证墙体不能存在明水,保证墙体的干燥。TH无机保温浆涂抹时,要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说明,分层进行保温浆的涂抹,且每层厚度保持在10mm左右,并保证保温浆的厚度均匀,在保证每层保温浆坚实且均匀的情况下,在做好相应的检查工作之后,方能进行下一遍保温浆施工。

3 总结

外墙保温技术,对于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生态建筑工程的重要体现,良好的外墙保温技术不但能够有效保持室内温度,还能够减少建筑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问题,促进我国可持续战略的实施。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外墙保温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不断提高外墙保温效果,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跃峰,吴新伟,鞠泽青.住宅建筑外保温墙体裂缝原因与控制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12,(02)

[2]张小尊.建筑节能与外墙外保温[J].科技资讯,2012,(02)

温室效应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 低体温;保温措施;经皮肾镜碎石术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4.189

PCNL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肾、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微创技术, 具有痛苦轻、清石率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近年来为越来越多的医师和患者所接受。但有报道统计, PCNL术中低体温发生率高达50%~70%, 对手术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 且易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减少此类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近年来本院对部分患者采用了综合护理保温措施,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泌尿外科2014年1~10月收治PCNL患者共80例, 依照随机数字法分入干预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全部患者术前凝血功能、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 X线腹片、静脉肾孟造影等确诊,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行PCNL术。干预组男22例, 女18例, 年龄41~55岁, 平均年龄(46.0±6.2)岁;对照组男25例, 女15例, 年龄43~55岁, 平均年龄(47.2±5.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全部患者均予基础护理干预, 对照组术中采用常规保温措施, 维持室温24℃和室温下冲洗液灌洗。干预组采用综合护理保温措施, 要点如下:①手术室室温维持温度22~25℃, 湿度40%~55%, 术中输入的液体药物或血液均作预热处理, 以37℃为宜。②术前1~2 d访视时嘱患者注意保暖, 病房室温应维持22℃以上, 避免受凉、感冒。③麻醉期间体温护理干预:高龄体弱患者室温可再适当提高2℃左右;麻醉诱导前对注射区域皮肤周边进行加温, 以尽量降低机体中心与外界的温差比。术中使用羽绒类被单覆盖好患者四肢、肩部、腿部等部位, 或使用保温毯盖在患者处, 温度宜控制在36~38℃, 可在患者两侧腋下、手腕处等部位放置热水袋, 注意避免烫伤。⑤灌洗液的护理干预:术前1 d将3 L等渗冲洗液置于34℃恒温箱中, 另备500 ml瓶装等渗盐水置于65℃恒温水箱, 用于术中调控恒温盐水, 使用时取出。冲洗液使用时在术野内放置C-P粘贴手术巾, 避免冲洗液浸湿手术单而增加患者散热。

1. 3 观察指标 ①记录手术总时间、灌注液总量。②体温监测:患者麻醉前平卧手术床上时以监护仪温度探头插入, 作为术前基础体温值, 持续监测体温直至术毕。③术后患者诉寒冷伴有肢体颤抖者, 判定为寒战反应[1]。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手术总时间与灌注液总量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及灌注液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术中体温变化 手术开始后30 min、45 min至术毕, 干预组患者体温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术中寒战、躁动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术中寒战、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相对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机体内环境稳定、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2]。由于PCNL需使用大量的等渗冲洗液灌洗肾脏集合系统以保持清晰的术野, 并冲出结石碎屑, 但该操作过程中灌洗液流经集合系统或进入肾周后会造成散热增加而发生体温过低现象, 造成患者体温下降并引起相关机体反应, 物对体温调节系统的抑制还会进一步促使患者低体温现象的发生。比如:术中出现畏寒、寒战反应影响手术操作;低体温会影响物清除速度, 减少血栓素A2释放导致凝血机制紊乱[3];尤其是会导致机体系统功能紊乱, 致机体耗氧增加造成心血管系统供血量增加, 进而导致心动过速、心脏传导阻滞等严重并发症, 造成严重的手术风险, 对患者本身也有较大伤害[4]。针对此问题, 本研究严格采用了体温变化监测措施并循证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较好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俏红, 苏少应, 张康妹.健康教育在经皮肾镜碎石清石术患者中的应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18(3):459-460.

[2] 张娟.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的手术护理及配合.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19):182-183.

[3] 殷月霞, 凌鹏, 张宁风.舒适护理在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中国保健营养, 2013, 17(2):266-267.

温室效应的意义范文5

1检测前的影响因素

1.1标本的影响

1.1.1标本采集

红细胞破裂释放的过氧化物酶等物质可能干扰实验结果,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因此在采集标本时应尽量避免溶血;抗凝不完全也可因纤维蛋白原干扰出现假阳性,因此检测过程尽量不采用抗凝血,尤其避免使用肝素抗凝的血液标本;标本中含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同样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试验过程中使用一次性非抗凝真空试管,避免试管等器械的交叉使用,避免因交叉污染造成结果出现假阳性。另外部分血液样本中存在的类风湿因子、脂浊、黄疸及甲胎蛋白等因素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1.1.2标本保存

标本可在-20℃存放1年,使用前解冻,室温平衡30min,但反复冻融次数不宜不超过3次。另外储存于2~8℃的标本,存放时间超过1周也可能影响结果。

1.2试剂盒影响

1.2.1试剂盒的选择

ELISA试剂盒应选择国家有关部门检定合格的产品,目前,国内ELISA试剂盒的质量参差不齐,进口试剂盒质量相对较好,实验室应选择准确度好、灵敏度高和重复性好的试剂盒,以保障试验结果的准确度。

1.2.2试剂盒的保存

ELISA试剂盒储存于2~8℃,并作好实验室储藏记录。试剂盒使用前于室温平衡30min,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1.3检验人员的影响

检验医师需定期进行相关培训,了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掌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于乙肝两对半测定的质控方法原理及失控处理原则。熟悉试剂盒性能,熟悉操作仪器及正确的操作方法。了解乙肝两对半标志物之间存在意义。

1.4质控方法的选择

ELISA法检测乙肝两对半定性检测法质量高低意义在于是否能够检出病原体或抗体。室内质控对于乙肝两对半定性实验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寻求合适的室内质控方法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的关键。我们应用Levey-Jerminings质控图法和即刻法室内质控法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仍有不足,实验过程中受到HOOK effeCT的影响,随待测物浓度增加,抗原抗体结合物浓度也会增加,然而OD值会在升高至一定程度后开始下降,上述质控方法无法很好的显示出来。实验过程中应对失控标本重复检验,对灰区结果重复检验,登记后报告,提高检验准确率。积极主动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室间质评工作,找出差距及时纠正,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2检验过程的影响因素

2.1加样

吸嘴的清洁程度和吸量的准确性会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因此,加样过程中检验医师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吸头是一次性使用,向反应孔加标本时应将吸头尖触及到反应孔侧壁下1/3处,注意避免污染其他反应孔。放到温育箱前,所加样需在振荡器上震荡30s以上使充分混匀。

2.2温育

温育是ELISA法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不同的温育环境对检测结果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严格控制温育时间和温度。标本加入板孔中后一出现边缘效应,多数情况下最贴近孔壁的一层溶液中的待测成分会直接反应,因而室温下反应很慢,须在37℃环境中扩散至平衡。干育时会产生周边效应,应反应板周边孔与中间孔之间存在温度差异,这样升温速率差会直接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操作中应使用水育保障整板温度的快速平衡,减少边缘效应带来的误差。同时注意温育时贴密封膜,谨防污染。

2.3洗板

洗板可分离结合与未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及酶标记物,同时去除非特异性吸附蛋白质等干扰物质。洗板使用的洗涤液一般为中性缓冲溶液,含一定的非离子型洗涤剂。洗板时须将反应孔底部保持平整,确保每次放液加满、吸液吸净。洗板时均应使用新鲜制造的去离子水稀释洗涤剂,避免因洗涤剂受污染而影响洗板的效果。洗净后选择洁净的吸水纸进行拍干,防止污染。手工洗板注意避免孔内洗涤液外溢,严格控制邻孔互相造成的污染。

2.4显色及结果判断

显色是最后一步温育反应,反应的温度和时间均会影响结果,一般底物载7℃显色10~40min完成反应,显色时间不宜过短,避免因一些低滴度可能未能及时出现反应而造成假阴性结果。规定时间内,阳性孔颜色随时间加长逐渐加深,阴性孔无变化。操作时,A、B液按照顺序加入,且间隔不超过10min,染色剂使用不宜过多,反应在暗室或避光环境中进行。反应结果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一般为加入终止液10min内完成,同时避免强光下操作,避免孔内结晶影响酶标仪测试。加终止液时避免出现气泡使OD值过高,造成假阳性结果。如果显色但酶标仪读值为阴性的灰色值样区的样本应重复检验并使用参比试剂,确证结果。

3其他因素影响

实验室环境同样会影响实验结果,控制实验室的温、湿度,湿度控制在35%~65%之间,操作时避免电磁干扰和噪音干扰。

温室效应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 发达国家,气候变化,立法 内容提要: 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走上法制化轨道。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积累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本文分析了近期主要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动向,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本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突出能源对发展的硬约束是立法的核心,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应获得公众广泛支持等。 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发展非化石能源是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主要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和量化减排目标。为履行国际义务,主要发达国家陆续通过立法和行政命令确认本国的排放控制目标,实施以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发展非化石能源等为主要途径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措施,并辅之以排放限额与排放许可交易等市场机制,以期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在哥本哈根召开前后,主要发达国家基于国际谈判策略和国内发展的需求,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方面出现了一些重要动向。分析研究这些动向的内容、背景及其战略意图,对我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美国气候变化立法艰难前行 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表决通过了《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这是气候变化立法首次在美国国会全院大会获得通过。但随后,与之匹配的参议院立法进程进展缓慢:2009年11月,参议员克里将《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就业与美国能源法案》提交全院大会讨论未果,2010年5月,克里与参议员李伯曼联合提出了《2010年美国能源法案(讨论草案)》作为新的立法版本,使得本届国会的气候变化立法进程又前进了一步。 1.1 《2010年美国能源法案》简介 法案的立法目的是保障美国的能源安全与独立,促进国内清洁能源技术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就业。内容包括七大部分:(1)促进国内清洁能源发展;(2)减少温室气体污染;(3)消费者保护条款;(4)保护和增加就业;(5)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6)防止气候变化侵害,即适应气候变化项目;(7)预算条款。 国内能源发展突出核能、海上油气开发、煤清洁利用以及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法案要求政府支持核能的研究与开发,提供核电项目担保贷款、投资赋税优惠,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对海上油气开发的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赋予沿海各州否决在本州海岸线120km以内开发油气资源的权力;对燃煤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做出规定,要求政府每年提供不少于20亿美元支持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研发、示范和运营;支持开展农村节能项目和州立可再生能源发展、提高能效项目;加强与发展电动汽车相适应的基础设施,要求各州和大都会区提出交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计划;建立清洁能源技术基金支持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以确保美国在先进能源技术方面的全球领先地位。 实施全国“排放限额与排放许可交易”制度,以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法案要求自2013年起实施全国排放限额与排放许可交易制度,主要管制年排放温室气体大于等于2.5万t二氧化碳当量的实体。要求受管制的排放实体,年排放量不得超过其拥有的排放许可量和各种合规减排项目产生的碳信用量。美国国内的排放许可、碳信用以及法案规定的部分外国排放许可和碳信用可在美国市场进行交易。电力部门将于2013年起受管制,而制造业将从2016年起。交通部门实施类似于“排放税”的制度。 作为与众议院2009年6月通过的《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相匹配的参议院版本,本法案对排放许可的分配进行了调整,突出了对纳税人能源消费权益的保护,对维护碳市场稳定进行了更多规定,并提出更加严格的“碳关税”条款。 1.2 立法前景不容乐观 尽管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开表示对《2010 年美国能源法案》的支持,但参议员在气候变化立法问题上的分歧仍然十分明显。法案在2010年年底时如果尚未经参议院通过,并经两院协商一致,则将因本届国会任期届满而被废除。但在为时不多的本届国会任期中,《2010年美国能源法案》如果要得到参议院立法表决通过,必须通过终结辩论程序,方能提前提交大会进行立法表决。就目前参议院席位看,力推气候变化立法的民主党难以获得通过终结辩论所需的60票支持。同时由于国内民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减弱和怀疑上升,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进程迟缓,加之2010年年底有32位参议员面临换届,因此,预计参议院在换届选举前对气候变化立法的态度将趋于保守。而民调普遍显示,共和党将在本次换届选举中胜过民主党,因此,一旦本届参议院未能通过《2010年美国能源法案》,以后一段时间内美国将很难进行气候变化立法。 2 日本提出原则性的立法方案 2010年3月12日,日本内阁提出《地球温暖化对策基本法案》,提交国会审议。但伴随日本政坛变动,其立法前景也出现变数。 2.1 法案对日本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原则性规定 《地球温暖化对策基本法案》立法目的是在减排温室气体、降低温室效应对地球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同时,通过尽可能降低能源供给对化石燃料的依存程度、率先促进能源供求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确保经济发展、稳定就业、能源供给和保护地球环境、保护当前及未来国民健康生活。 法案要求全国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下降25%,但这将建立在全球达成公平减排协议的基础上;2050年比1990年下降80%,但这将建立在全球达成2050年减排50%的协议基础上。 法案责成环境大臣在征求民意的基础止确定行动计划,并由内阁会议决定。其中,要求实施温室气体排放限额与排放许可交易制度、税制“绿色化”改革、可再生能源电力定价,全额调配制度,促进核电发展,提高能效,促进教育、研发等。 2.2 法案的立足点 与美国法案类似,日本法案也将产业部门的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的质量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基础。由于日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美国的48%,欧盟27国的60%,已经属于能源消费经济性很高的国家,因此日本工业界对法案提出的减排目标表示怀疑。例如丰田公司认为在2020年以前难以实现绿色技术的突破,因此对实施类似于欧洲的排放限额与排放许可交易制度表示担心。为此,日本环境大臣表示,日本实现上述目标将更多地考虑居民居住部门的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例如采取安装双层玻璃、集中供热、节能灯、太阳能电池,以及鼓励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等措施,而不是仅仅限制工业部门的排放。 法案明确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必须同与能源有关的措施相协同,要求通过普及能源利用效率高的设备和节能建材、加强建筑节能、提高交通效率、促进提高能效的智能化等节能和提高能效措施,以及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措施,同时通过加强相关技术创新,实现减排目标。 立足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法案中除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外,对中期和长期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均设立了生效条件,即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形势相协调。同时,法案要求政府努力促成国际社会达成上述附加条件中的规定,这与美国法案要求政府促成全球平等减排的目标一致。 3 澳大利亚转向能源利用专项立法 2010年4月27日,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宣布,由于难以在国会获得足够的支持票数,以及考虑到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进程的迟缓,政府决定暂缓将《碳污染减排计划法案》提交国会审议。但同时,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目标法》修订和《建筑能效标识法》立法将被提上议事日程。 3.1 搁置单纯减排温室气体的《碳污染减排计划法案》 《碳 污染减排计划法案》旨在通过建立排放限额与排放许可交易制度,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法案主要内容包括:确立国家排放限额,规定澳大利亚排放许可和其他可采用的排放许可与减排量,建立澳大利亚国家排放许可登记簿,规定受管制排放实体及其法律义务,对能源密集型和受外贸冲击型企业实施补助,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核查、信息披露和公告,防止欺诈等。与美国和日本的法案不同,澳大利亚法案是完全旨在减排温室气体:履行国际义务的法案,没有提出对节能、提高能效和发展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支持。 法案曾于2009年6月4日通过众议院三读审议后,提交参议院审议,但分别于2009年8月13日和12月2日两度被参议院否决。在进行重大调整后,工党再度向国会提交了该法案,并且于2010年2月11日顺利通过了众议院的三读审议,但参议院仍未通过该法案。陆克文表示,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之前(即2012年以前)不再提交国会讨论《碳污染减排计划法案》,除非美国、印度等国的减排政策与行动更加明确。 3.2 力推促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的专项法 尽管单纯减排温室气体的立法进程受阻,但澳大利亚积极促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的专项法,以实现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近期先后于2010年2月26日和3月18日提出了修订《可再生能源目标法》和制定《建筑能效标识法》。 为确保实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20%的目标,澳大利亚政府将《可再生能源目标法》拆分为《小规模可再生能源计划法》和《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目标法》,并进行修订,以促进澳大利亚不同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原《可再生能源目标法》于2001年4月1日通过,设定了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9500GWh的目标。根据新的目标,预计2020年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需达到4.5万GWh。为此,《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目标法》规定了2011-2020年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目标,到2020年须达到4.1万GWh。同时,《小规模可再生能源计划法》将对小规模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光伏板、太阳能热水器等,提供补贴,其额度为每1单位“可再生能源信用”(相当于发电1MWh)补贴40澳元,并且不设上限,以辅助实现国家目标。 《建筑能效标识法》旨在建立国家大型商业建筑的建筑能效标识制度,要求面积大于2000m2的大型商业建筑在交付、销售、出租、转租和进行相应广告时,提供建筑能效标识,以促进开发商和运营商采用有效的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此外,近期澳大利亚政府还就修订建筑能耗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拟于2010年年底形成新的方案。 4 其他国家和经济体立法动向 4.1 欧盟通过专项性的《建筑能耗指令》 欧盟委员会于2010年5月18日通过了修订的《建筑能耗指令》。该指令旨在加强2002年12月16日通过的《建筑能耗指令》中的相关措施,以取得更显著的建筑节能效果,为实现欧盟提出的2020年减排温室气体20%和节能20%目标,提供相对低成本的手段。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逐步统一欧盟成员国设定本国最低建筑能效标准的算法,要求新建建筑利用可再生能源,所有建筑在进行主要结构改造和功能设备系统改造时满足最低建筑能效标准要求,成员国制定并以政府部门带头实施低碳或零碳建筑方案,对建筑进行能效认证,加强对暖通系统运行状态的检查等。 4.2 英国通过专项性的《2010年能源法》 2010年4月8日,英国《2010年能源法》生效。该法的立法目的是规范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示范、评估与利用的相关活动,规范电厂发电低碳化与采用CCS技术相关事宜,规范电力和燃气市场管理局以及国务大臣与之相关的职能,规范发电许可和电力与燃气供应商相关事宜。 4.3 加拿大众议院通过原则性的《气候变化责任法案》 加拿大国会众议院于2010年5月5日通过了《气候变化责任法案》。该法 案的目的是确保加拿大能够履行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义务,共包括13条。法案设定全国2020年的减排目标比1990年下降25%,2050年比1990年下降80%,要求政府通过设立排放标准、建立排放权交易等市场机制、出台财政激励政策等措施,实现上述国家目标。 5 对我国的启示 上述发达国家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立法进展,为我国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工作,促进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5.1 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本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美国本届国会气候变化立法与上一届国会最显著的差别在于,上一届国会涉及到减排温室气体的气候变化立法几乎都是就气候变化问题论气候变化问题,并部署全国的减排行动,但这一届国会的三份主要立法,均是将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安全、经济转型和技术创新三大战略相联系。日本提出的法案也是将节能、提高能效、发展非化石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将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技术创新与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这表明,美国、日本减排温室气体的根本目的,不单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应对国际压力,更多的是从本国发展战略考虑,为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巩固在全球的地位服务。我国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也应当从国家全面发展的角度,综合看待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对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并做出相应的部署。 5.2 突破能源对发展的硬约束是立法的核心 主要发达国家的相关立法进展表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不能与能源政策相割离。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能源发展问题;全球各国减排温室气体的措施,主要还是能源生产和利用方面的技术和措施。气候变化问题对发展的影响,对大多数国家而言是远期制约,减排温室气体问题在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环境容量不明确、各国排放权的产权不明确之前只是道义上的问题,属于软约束;而能源问题对发展的影响,对任何国家而言均是现实制约和物质基础的制约,属于硬约束。因此美国的气候变化立法进程才会时疾时徐,却始终把能源政策作为国家的核心战略问题。我国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政策,尤其是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战略和政策时,应重点从突破能源对发展的硬约束考虑,以节能、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保障能源供给的安全与独立为主体,水到渠成地实现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而不应将远期和国际软约束作为制定战略的优先考虑。 5.3 政策应获得公众广泛支持 主要发达国家的上述立法都特别注重公众的支持,千方百计在法律案文和解释、辩论中体现对纳税人的保护,对公众意见的关注和采纳,以及向公众信息公开。美国的立法进程明显表现出与公众支持的呼应:众议院法案表决时,公众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势力高涨,法案得以在国会顺利通过;而当公众支持下降或怀疑上升时,国会的行动变得迟疑,表现为参议院法案要么被搁置,要么迟迟不提交全会讨论表决。这说明一项新的政策出台,需要建立在广泛认同的基础上。我国当前宜加紧出台和修订《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及其配套规章制度,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等惠及千家万户、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工作;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行动,尤其是立法方面的行动,宜进行细致的调研与原则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