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交流材料范例

读书交流材料

读书交流材料范文1

(1)课外阅读量小

大学的课程没有中学的课程多,学生的课外时间相对较多。但是学生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不多,特别是英语材料。很多同学课外阅读的英语材料不外乎与考试有关的资料。其他的英语材料,学生一般不知道如何选择;有的学生为了提高英语水平,选择一些英语报纸和杂志,而对于报纸和杂志,一般也只是随便看看,很少有看完的;有的学生也会选择一些英文小说,也多半是看了前几页就没有再继续。所以,大多数学生的课外英语阅读量是很小的。

(2)阅读质量低

由于学生们不会对阅读材料进行选择,所以很多时候阅读质量低下。有的学生选择的材料过于简单,达不到提高英语能力的目的,如有的大学生还在看书虫系列的英文书,这些书适合初中高年级的学生看,对于大学生学习新的表达和增长知识来说,没有太大的用处;有的学生选择的材料是自己不感兴趣的或者专业性太强的材料,使自己在读的时候就因为没有兴趣或者太难而放弃。所以,即使是花了一些时间在课外阅读上,但是没有好的材料,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同样收效甚微。

(3)阅读方法不当

课外阅读属于泛读的范畴,学生不必要把课外阅读的材料当作平时上课的材料那样去弄懂每个单词和词组。但是,很多学生却把课外阅读材料当作精读课文来学习,一遇到不懂的单词就查字典,有的时候看了一个小时还在第一页和第二页,特别是对于英文小说,读者不用去逐字逐句的弄懂,这样会大大影响阅读的速度。就是因为阅读方法不当,学生往往花了时间却觉得没有收获,这样会打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放弃英语课外阅读。

二、教师的指导和监督

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需要在课外时间进行大量阅读却不给任何指导,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有的学生会因为效果不佳而浅尝辄止。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教师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

(1)阅读材料的选择

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应该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让学生选择自己想阅读的材料,“学习者对于材料的满意程度取决于材料本身是否符合他们自己的标准或需求。”[4]在选择材料之前,教师应该首先告诉学生选择材料的标准,第一是材料必须难易适中,稍微高于自己现有的水平。材料太简单,学生阅读以后不能从中学到语言知识;材料太难,学生会丧失阅读兴趣。第二,就是选择材料要循序渐进,这既要体现在难度上,也应体现在材料的篇幅上。最开始,学生可以选择国内外英文报刊和杂志上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材料,然后,可以过渡到篇幅适中的材料,最后,可以欣赏国外的原版名著。第三,材料选择的多样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集思广益,有的时候可以就一个话题去收集不同的材料,有的时候可以就同一类型收集不同的作品。这样遵循一定的原则,学生就不会觉得自己阅读的材料杂乱无章,而且便于学生自己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分类总结。在材料的选择上,采取学生自选与教师精选相结合的办法。教师可以把学生选择的材料都集中起来,并从中选择出比较好的材料供学生阅读。再者,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平时教学需要,给学生推荐其他的材料。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最后可以给学生一个参考阅读书目,这其中包括学生选出的材料和老师推荐的材料,而且,笔者认为最好是在学习小组内在同一时间段阅读相同的材料,这样便于开展小组内的书评和其他读书活动。

(2)教师的指导和监控

在第三部分谈到,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不当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教师应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反复强调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课外阅读属于泛读范畴,其阅读方法与平时上课学习的课文有很大区别,学生在学习时应该以内容作为主要的信息点,而对于多次出现的高频词,学生可以通过字典进一步进行学习,而不要一遇到生词就停下来查字典。有了老师在阅读方法上的指导,学生阅读起来就会更加轻松。评价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关键点就是对课外阅读的监控。如果教师完全放任自流,也许课外阅读就只会变成少数英语爱好者学习的法宝,而不是大多数同学提高英语的途径了。课外阅读的一个有效的监控手段就是读书报告。由于大学英语课堂人数众多,教师必须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读书报告会。分组的时候,教师最好能把同一专业的学生分在一组,便于在日后的阅读中学生可以进行专业相关的英语材料的阅读。教师一定要事先给学生安排好读书报告会的时间,虽然是分小组,最好选择统一的时间,这样便于老师到场进行指导和监控。而且只有老师到场,学生才能真正认真准备小组内的发言。这个时间可以选择在上课前的十分钟开始,或者课程上完后留下几分钟,这样既不需要全班学生单独再找出时间,也不会占用老师的其他时间。在每次读书报告会之后,小组内都选择一位同学在全班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对于读书报告的时间,教师也要作出严格的规定,这样也能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而且,每次小组要推选不同的成员参加全班的交流活动,这样就保证了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加全班的交流活动。教师的监控还应注意学生的反馈。课外阅读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耐力,所以有些学生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得到学生的反馈,比如qq群和qq空间。现在的大学生都渴望与教师交流,但在大学里,教师除了平时上课,其他时间与学生接触很少,而且有很多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来与老师交流。这样,在网络交流中,教师可以更及时的回答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对于网络交流并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和学生约定时间进行面谈。

(3)形成性评估

“教学评估不仅包括以标准化考试为代表的终结性评估,也包括以学习为目的、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估”。英语课外阅读,需要学生在课后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了大量努力的时候,教师最好不要采取传统的以一次考试来定学生成绩的终结性评估,而应采取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估。形成性评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估,教师可以采用教师观察,学生自评/互评,读书笔记和全班展示等环节来进行。每一个项目,教师可以给参与的同学一个分数,而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再在基本分上给予奖励分。教师观察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前面提到课外阅读的监督方式主要是读书报告。在小组读书报告时,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出勤率,没有到场和没有准备的同学都没有分数;而在教师的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共性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对于个别的在写读书报告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讲解。第二个方式学生自评和互评。在每次读书报告后,教师都让学生对自己的报告给出分数,同时让小组成员进行互评。在每次评价后,教师都要及时拿到第一手的资料,并及时给出每个学生在这次书评中的成绩。第三,读书笔记。教师应该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因为英语本身也是学生要学习的外语,所以这个读书笔记也可以算是一个英语好词好句摘抄本。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摘抄在结构上或者内容上很好的句子。第四,全班展示。教师可以把这个部分设计成一个加分环节。每次小组选择的同学在全班做展示以后,做得最好的同学可以得到一次加分。通过这些方式,每个同学只要按老师的要求做好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得到较好的分数,而那些不去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书评的同学则可以会面临重修的危险。这样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也使学生们都参与到课外阅读的活动中来。

三、结语

读书交流材料范文2

教材里的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形神兼备,文质俱佳,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能给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也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编排课本剧是这类教材教学的最佳方法,并且“演”在诸多活动形式中,是最具魅力的、深得学生喜爱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形式。例如,学习课文《鸿门宴》时,学生对鸿门宴上项、刘双方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极为感兴趣,对项的骄傲自大、优柔寡断,对刘的老于世故、多谋狡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前,教师让学生们查找资料,反复研读,理解不同角色的人物形象。课堂上,学生自行组织课本剧表演。学生在原文本体验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再现场景,重新解读人物形象。生动形象的动作、犀利幽默的言语、丰富多彩的表情,把一些人物特点,尤其是项羽爱听奉承话和刘邦的奸诈、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实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那场剑拔弩张的没有硝烟的战争。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他们在不知不觉的娱乐活动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

情景再现。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是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使学与用有机结合,最终转化为能力。情景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既培养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也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了个人道德修养。中职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叛逆心理较强,不善言语,难以沟通交流,导致他们或者自闭或者轻狂,两极发展尤为突出,协作、交际等综合能力较差。根据这一情况,教师要适时调整授课计划,开展“倾听和交流”课。课前,根据平时的观察,有目标地与部分同学沟通交流,了解掌握心理状况,引导他们从家长、朋友、同学、同事与个人的角度正反思考,整理材料;课上,老师有目的地指导他们双方组合,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情景交流。有的劝慰,有的说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截了当,有的讽刺挖苦等,风格各异。各组现场模拟交谈后,学生自行总结,老师强调。通过交流,他们深深地懂得了为什么尊重他人,如何尊重他人,掌握了说话的逻辑性、语调和语气的变化等,并体会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话技巧。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声情并茂的朗诵,直观形象的图像,以及表演课本剧等,教师要因人因事而定。利用情境教学,能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润物无声,不仅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获得情景感受,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化难为易,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接受知识,提高能力。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优雅或提高身份,而是为了提高能力与素质——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他人的理解、懂得他人的需要、提高对做事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能力、培养做事意识、摆脱书呆子气、掌握如何面对挫折、失败、困境的技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当我们把所学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能力,就是素质。语文能力的培养,单单靠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必须进行课外阅读。同时,课外阅读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熏陶情操。另外,阅读还能促进阅读技能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了让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教师要向他们介绍和推荐一些作者及名著,然后要求每人制定一份读书计划,做好读书笔记,并在教室的一角创建“这边风景‘读’好”的图书角,号召学生将自己读过的优秀作品放在书架上供全班同学交换阅读。每周定期举行会,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每学期,在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专题活动,如“读书沙龙”、“读书知识竞赛”、“走进四大名著”等。通过系列的读书活动,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

读书交流材料范文3

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灵活利用教材,丰富阅读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疑难问题。由于学生的阅历有限,对很多内容理解不透彻。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重新阅读教材,感悟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学生很难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时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二、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语文教师要创建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孩子在拓展阅读中享受精神的充实。一方面,要提高图书室的开放程度,同时还要更新图书资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室,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解决阅读中的困难。另一方面,在班级内建设图书角,方便学生借书。班级图书角能够有效补充图书室的不足,让学生近距离地读书。还要鼓励学生为图书角捐献图书,同时还要安排专门的学生管理书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借阅习惯。

三、组织读书交流活动

读书交流材料范文4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营造读书氛围

在我们中小城市,班容量很大,一个班70多名学生,单靠教师的力量,提高全体学生课外阅读水平,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教师必须调动家长的积极性,用好家长资源,家校联手,共抓齐管。1.召开专题家长会,转变家长观念。家长会上根据学校安排下发《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明白开展读书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我通过ppt课件给家长做专题讲座,传达一些先进的理念。如:让孩子学好语文的方法,不是去参加补习班,也不是做练习题,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史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不一定是成绩优秀的孩子,但一定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孩子。另外,我还邀请课外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家长发言,交流经验,从而带动整体的发展。2.开展亲子共读,营造家庭读书氛围。为了营造家庭读书氛围,我们班开展了亲子共读活动。要求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请家长真正读进去,并真诚地与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认真地与孩子就作品中的某些问题、某个人物、某个情节进行讨论。3.引导家长参与评价,督促孩子按计划阅读。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开学初家长会上,我下发了“经典诵读闯关卡”和“课外阅读储蓄卡”。告诉家长使用方法:每个学生根据读书计划进行个人闯关,背诵一篇就在自己的诵读卡上做好记录,阅读一本课外书就在阅读储蓄卡上做好记录。家长严格要求孩子,及时签字,督促孩子完成阅读计划。另外,我会利用阅读课,定期组织学生展示读书卡,以表扬鼓励为主,让学生获得读书的兴趣和动力。

开展师生共读活动,加强学生阅读的深度

1.阅读前激发兴趣。在学完《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拿出《城南旧事》,深情地对同学们说“:这本书里,作者林海音回忆了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名叫妞儿。妞儿的童年没有作者那样美好,她没有自己的父母,养父母也不疼爱她,连长大的机会都没有,大家想读读她的故事吗?用短短的几分钟激发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2.阅读中教给方法。由于整本书很长,我指导学生自己制定一个阅读进度表,每天读几页,多长时间读完整本书。做到自我监督,自我督促,从而坚持把一本书读完。另外,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读书,在思考中读书,在读书中思考,边读边思。读短篇文章时,我会借鉴李怀源老师的方法给学生具体指导。如:读童话、寓言时,侧重抓住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特点;读诗歌,则重点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情境,读出像音乐一样美妙的声音;读科普读物,注意其应用价值和一些数据理论。3.阅读后聊书、推荐好书。学生读完整本书,我会利用阅读课,与学生一起聊书。比如读完《冬阳•童年•骆驼队》,学生会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妞儿是秀珍的孩子吗?她们是怎样死的?学生在交流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我会要求他们再次认真阅读书本,在文中找到相关证据。聊书的过程进一步增强了孩子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为了给学生搭建展示读书成果的平台,我利用阅读课定期开展好书推荐活动。要求学生推荐好书时,先说清楚推荐什么书,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再说读了这本书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后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总之,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注重课内阅读并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通过听、说、读、写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夯实学生语文基础,加深学生文化底蕴,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简介:张丽,1994年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2007年被评为山西省第七届小学语文教学能手,2012年被评为山西省骨干教师。

读书交流材料范文5

1阐明多读书的道理,让学生懂得多读书的好处

我们经常谈到:书籍不仅能使人目视千里,通晓古今的;也能使人接过前人棒传至后人,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还能使人晓知明理,化解面临各种矛盾而焦虑。从某个角度讲,书籍与人生可以说是同一个概念,要想有丰富人生就的爱好阅读。善于阅读,不断的阅读。王蒙说:“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的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英国的培根说:“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能提高人的修养;读书是一种德性,能满足心灵的需要;读书是一种修行,能使人从繁琐的世俗生活中挣脱出来,成为一个心灵自由的人。诸如以上这些道理,学生听多了,听明白了,会因读书对自己一生的重要性而促使自己去多读书的。

2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我们老师不仅要在口头上大力宣讲读书的好处,更重要的时时处处做出榜样,抓紧业余时间博览群书,以便在课堂上个经典名著随口道来,如数家珍;时常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展示给学生看。这样老师在学生的眼里才有博学多才、有本领让学生崇拜的好老师,学生才能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共同突破难点,共同奋进。几年来,我在各种刊物、教学网站、报纸等发表的教学论文或文章,每次都在班上让学生读读看看,同时也增强他们的信心,介绍平时应该多注意积累。这样学生就会因为你的博学多才而配合你;因为你有恒心,善于积累而效仿,起言传身教的作用嘛。如果老师光耍嘴皮功夫,自己是个花架子,知识缺乏,或者不善于读书,其教学效果肯定不太好的。

3合理加强辅导,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当学生的读书欲望激发起来后,老师就要辅导学生如何去书山文海里寻找自己合适的书籍读,如何合理利用课内外的时间,这是关键的。人生有限,时间宝贵,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去找书,怎样去读文章,我们是应该正确辅导的。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古罗马的塞涅卡也说过,如果你想从阅读中获得值得你永远铭记在心的知识,你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那些无疑是富有天才的作家们的作品,不断从他们那里取得养料。因此,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有关目标给学生推荐好书刊。在向学生建议读什么样的书时,教师要研究他们的兴趣、志向和才能,应以学生的年龄、心理接受程度为前提。苏霍姆林斯基将帕夫雷什中学的十个年级分为三个学段:低年级(一至四年级)、中年级(五至七年级)、高年级(八至十年级)。他为低年级提供的大多是故事、童话、诗歌、寓言、神话,为中年级提供的大多数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为高年级推荐的则主要是文化格调较高的书籍。我们语文老师要做到有目的利用班级借书时间,带领学生进图书室,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挑选读物。语文老师还要授予学生阅读方法,首先,快速而用心地阅读。这种阅读,要求学生“通过目视和心想去领会句子的一部分或不长的整个句子,眼光离得开书本,口头说得出记住了的东西,同时还进行思考———不仅思考所读的内容,而且思考跟所读材料有关的情景、形象、观念、事实和现象。”其次,做读书笔记。提纲式———写提纲能训练思考的能力,即阅读科学著作时把主要的、关键的、需要加以思考的问题罗列出来,建立起所学内容的逻辑“骨架”;摘抄式———把书籍、报纸、杂志中与自己的学习内容有关的材料抄下来,把有意思的词汇或不懂的词、喜欢的短语和各种句子等摘抄下来;心得式———在书的页边上写下一些有关的批语,好像在跟作者进行争论。这些方法可根据读物的特点和学生的喜好单一或者综合地使用,目的是用来记录那些一闪即逝的思想。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应当鼓励学生文学爱好者由赏读作品向自由创作发展,教学生写读后感,积极向校园广播、报纸、刊物投稿,让他们有成功感,从而激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4坚持不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交流材料范文6

(一)拓展阅读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生拓展阅读训练的重要材料,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以教材内容为主体,以与之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为辅助开展拓展性阅读,将课内阅读内容与课外阅读内容完美结合。

(二)拓展阅读的空间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学生更多的拓展阅读时间,充分挖掘和利用阅读资源,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容量,引导小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阅读,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拓展阅读的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使阅读内容能够更加的直观而生动,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创建轻松、愉快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课堂教学氛围。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灵活开展拓展阅读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拓展阅读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语文教材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再根据小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因素,教师可以对小学生进行阅读内容的推荐。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狐狸与乌鸦》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课文阅读,在课文讲解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书籍进行阅读,这些故事集与课文内容具有一定的联系,而且能够满足小学生喜欢故事的心理特点,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小学生能够主动阅读,扩展小学生的视野。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建生动的课堂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创建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母亲》这本书籍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你们的母亲吗?在你眼中,你的母亲是什么样子的?”带动课堂教学氛围,引发小学生积极回答的欲望。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母亲”的电影、视频片段,使小学生直观的感受母亲的伟大之处。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今天老师就为大家介绍一本书,名字叫《母亲》,希望你们能喜欢,并通过阅读,从中感受到母亲的伟大,更加热爱你们的母亲。”

(三)创建读书交流活动,展现阅读的乐趣

在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阅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将每一个学生喜欢的书籍、能够学习到知识的书籍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展现阅读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将4-8个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坐在一起进行读书交流,分享读书中所学习的知识和读书的乐趣,互相展示阅读的成果和阅读的心得,比如“最近我阅读了《母亲》,我从书中学习到了……”,真正展现“以书会友”,增进小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方式能够在不断丰富小学生语文阅读积累量,增添小学生拓展阅读热情的同时,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小学生思想素质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结束语

读书交流材料范文7

流动儿童的家境一般都较差,父母忙于工作,很少和他们交流,所以他们习惯了在沉默中用眼睛去看,而不愿动口去说。又由于这些流动儿童多是讲方言或是带有口音的普通话,他们不爱在课堂上发言。可是,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眼、耳、口、手并用,才能事半功倍,不开口说就不能提出问题,就不易和小朋友们交流合作。鉴于此,我们从不同方面入手去改掉幼儿闭口不言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要耐心当好翻译,把孩子想说的话用标准的普通话帮他们大声讲出来;其次,让这些流动儿童多与城市儿童相接触,城市儿童正确的发音会慢慢影响到他们的读音;最后,教师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一旦他们有发言欲望时,及时提问,耐心倾听,及时配合补充。慢慢地孩子们就会适应这样的氛围,会大胆地参与到课堂发言中。为了鼓励流动儿童的发言,还要多创造机会。如击鼓传花说故事时特意在他们那儿停留一下。多组织排序发言,让他们先是硬着头皮说,说习惯了也就不再害怕了。在年终的奖状设置中,可专门设言“课堂踊跃发言奖”,给那些有进步的流动幼儿以激励。

二、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由于流动儿童在家中的学习环境不利,他们不可能要工作劳碌的父母一直陪伴他们学习,所以他们一定要从小养成自我约束做作业的好习惯。这个好习惯要从小养成,从幼儿园时期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由于幼儿园教学中很少有纸质作业,所以幼儿的作业习惯的培养重在培养一种意识,一种老师让做的事情我要做到、我要做好的思想意识。例如,我们在活动中学习了寻找春天的内容,我给小朋友们留的作业是寻找生活中的春天。我在布置作业时,特别提醒那些流动儿童,看看早上出门的妈妈是不是穿得比冬天薄了,看看劳动中的父母是不是因为天气暖和累得出汗多了,看看老家的奶奶是不是把春天的衣服给你们捎来了等明天上课跟老师讲一讲。这些有特色的提示是专门针对那些流动儿童的,让他们做作业时有内容可找,并记得去做。又如在布置手工作业时,不要限制原材料,流动儿童的家境不好,他们的好多材料来源虽然不是买的,但是很有创意,老师一定要鼓励那种变废为宝的手工作业,让他们保持做作业的兴趣和责任感。

三、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交流材料范文8

中国古代的文学教育源远流长,有着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方法在三个方面尤其具有启示意义:教法上破除陈规,灵活善变;学法上强调诵读揣摩,渐进领悟;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倡导多向交流,相互启发。

【关键词】

古代文学教育;语文教法;学法

中国古代的文学教育源远流长,颇具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从教育方法来看,中国古代的文学教育重在激发个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但教法多种多样,而且学法也多具自主性的鲜明特点,对今天各层次的语文教学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我国的语文教育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大体而言,首先它为全体公民提供文化教育的机会,满足了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其次是语文教育在理念上的现代化,从语文的角度促进对现代公民的塑造和培养。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代语文教育亦有诸多误区。比如,中小学语文教育围绕各类考试指挥棒而动,呈现出应试教育主导的现实困局。根源于此,学生在语文素养和文化精神方面出现大幅度的下滑趋势。学生大多不具备学习语文和文化的兴趣和动机,只是迫于社会和家长的压力而被动学习,更不用说学习语文可以满足心灵之提升与理想之追求这种更高层次的需求。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应试教育强调知识和技术而轻视了情感道德和个性发展,极大程度上减低了教育的人文内涵,造成人文内涵的大幅缺失。同时,应试教育无视提升国民素质的精髓,仅仅采用“过筛子”和“掐尖”之法,人为生产出一大批只认字而不懂文的、唯科技至上的“失败者”。其次是教育体制管得太死板。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制度和陈旧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放任各级教育部门的因袭依赖,混日子、不出乱子的心态普遍存在,既无心更无力推进有效的改革。再次受功利化社会风气的影响,教师素质日趋空洞化,普遍沦为“不读书”状态。由于中国社会处于急剧的转型期,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甚嚣尘上,教师的精神、信仰、思想和行为难免受到影响,文化素质空洞化,满足于追逐物质利益,而对自身素质缺乏反思。以上还主要是教育的总体格局上的制约因素。具体到语文教学上,当下中国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语文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往往十分诱人,但在教法上却相当落后。老师们习以为常地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授课思路,介绍作家生平,联系时代背景,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色成为固化的套路。常常是教师照本宣科地极力兜售,颇似一个人在真空中表演,而讲台之下的学生却昏昏欲睡,像老僧入定。这种授课方式以老师的单向度传输为主,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漫不经心地听,极少互动和反馈。这种单调枯燥的教法和学法势必助长学生的厌学之风,提不起对语文的发自内心的喜爱,更不能去奢求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文内涵,扩展其人格成长的空间。20世纪以来,由于一批唯西方价值观是从的激烈的反传统人士的鼓吹,由于“打翻一切”的革命思潮的影响,传统文学教育的精华一概被斥为封闭、守旧、反动、复古,好像其中皆为糟粕,应全部打倒。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中许多宝贵的材料、经验和智慧,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反省和总结。大体而言,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一直奉行以“五经”、“六艺”为基础和核心的、包括众多文化经典在内的一种文学教育。它突出了以书面雅言为中心的语文,表现出对具体语文材料(即经典)的深刻领会和灵活运用。从根本上讲,现代语文教育是从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中分离出来的,并且面对当代社会的新变化和新现实,有着新材料、新思想和新立场。显而易见,与古代文学教育相比,现代语文教育基于分工,其命意、内容和精神都比古代文学教育狭窄了许多。我们应当向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取经,以期改变目前语文教育的尴尬现状。我们着力改革的目标就是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深刻把握教法的灵活,学法的自主。笔者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为语文教育的完美实施而逆向回溯,乞灵于历史的成功经验,重新激活古法的灵光。

首先,教法上应破除陈规,灵活善变。

当下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往往把重心放在教师对课程或知识的全面系统讲授上,通过制订周密的教学计划,密集地安排课程、实践实习等活动,以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相应的完整教育。古代文学教育更加注重采用各种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根源上引导学生自发的学习动机。孔子作为教育家就很善于采用启发式教学,《论语》中记载圣人语录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①即是有力的明证。如果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启发、解惑、点拨、督促、评估等教学活动中,就能够为整个教学过程灌注生气,增添活力。正如当代学者所总结的,“孔子施教,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故教无定所,教无定时,教无定规。或习礼于大树之下,或弦歌于杏坛之上,或习射于园圃之中,或述志于侍坐之际,或正谬于病榻之侧,或督促于庭院之内,或启发于愤悱之时,或释疑于问难之顷。”②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者总是敢于破除陈规,立足创新,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运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除了上述孔子的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法,还有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也被后人继承和发扬光大。南宋大儒朱熹曾主持白鹿洞书院,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为授书法、读书法、讲书法,即多读、多背、温故、讲书四个方面。宋元以至明清时期,书院到处开花。老师多为名师鸿儒,他们多采用讲授法,讲授次数很少但水平高,往往还能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程度,组织辩论、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思维。

其次,学法上强调诵读揣摩,渐进领悟。

诵读是古人学习诗文经典的不二法门。《昭明文选》是由南朝梁代萧统领衔首创的“文选型”教材,欲入文学之门,必先诵读前贤名作,朝夕揣摩思虑,精读讽诵,通过渐进式领悟,方能得其三昧。此法暗合语文教学客观规律,既能传播知识,又具文学价值,具有示范作用,为以后历代的文章选家所效法,的确成为学习语文的理想模式。《朱子语类》记载朱熹论读书之语亦给人启示良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③但现代语文教学强调理解的重要性,注重融会贯通基础上的记忆,批判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直斥其笨拙机械。于是语文课堂变成的老师的“肢解”表演,它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活生生地分解成段落划分、中心总结和字词理解等部分,这样的重复劳动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理解能力并无实质性的帮助。古代的文学教育十分重视文章的阅读和背诵,古时孩童入学后即开始诵读诗文经典,但不要求全然理解,而是利用其机械记忆程度高的特点,先记住书中内容,待其长大和阅历增加之后再慢慢消化,在诵读的同时,要求学生记录自己的心灵感受,尤重体验和感悟。通过这种熟读精思之法,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既培养读书习惯,也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和专注力。学生因此可以蒙受先贤的思想熏陶和智慧启迪,感受文学之美,寻觅人生乐趣,领悟文化底蕴,从而实现文学教育的价值,养成优良的人格。当然,重视诵读并非一味呆读、傻读,重拾传统也非一味师古、拟古,而是传承、创新并举,使之相克相生。对于语文教学,我们既不能一边倒地追随西方教育理论中的民主、对话、合作的观念而忽略诵读,也不能重返20世纪中后期语文教学一味分析讲解的旧途。

再次,师生关系中倡导多向交流,相互启发。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能够打破当下语文教学方法的僵局,为语文教育接续古代传统寻找新支点。在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之间,经常会有交流对话或论辩讨论,通过多向交流,可以相互启发,学问和知识往往在不经意间获得提升。《论语•公冶长第五》中孔子在弟子侍坐时,让弟子颜渊、子路“盍各言尔志”,弟子言志之后,在子路追问之下,夫子自道其志。④孔子可谓循循善诱,在双向交流中互换意见,师徒得以了解各自的内心想法,这样做既有利于老师进一步把握学生心态,调整教育策略,因材施教,同时也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其更深入地走进老师的内心。《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谢安有一天正在“讲论文义”,雪突然下大了,便让众人试着咏雪。侄女谢道韫的诗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远胜侄子谢朗“散盐空中差可拟”,谢安“大笑乐”,用笑声愉快地肯定侄女但又不令其他子侄难堪。谢安的提问是在考验诸人的想象能力,想象力的活泼往往意味着更富创造力。谢安与子侄辈的交流在轻松的家庭聚会中进行,他的教育方法祛除了生硬的成分,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有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味道。大儒朱熹对于个人读书与对话交流的区别深有体会,“载之简牍,纵说得甚分明,那似当面议论,一言半句,便有通达处。所谓‘共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说到透彻处,何止十年之功也。”⑤可见师生、同学、友朋之间的辩论对话式的深度交流,能使施受双方皆受益。当然这种交流的目的和意义,关键在于提升学生个人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故深谙此道的朱熹又有箴言:“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⑥施教者崇尚教无定法,因材施教,受教者绝不应依赖老师的耳提面命,而是着力于自我探究,养成自我体察、自我领会、自我涵养的习惯,这样最易于被文学的魅力所吸引所陶醉,顺利到达审美的彼岸,它将成为受教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它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远非上述几点可以概括,值得我们下大力气很好地总结、继承和发扬。

作者:丁合林 单位:河南教育学院文学院

注释:

①《论语•述而第七》,朱熹:《四书集注》,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页。

②孙培青、任钟印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山东教育书版社1997年版,第58页。

③朱熹:《朱子语类》卷10,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5页。

④《论语•公冶长第五》,朱熹:《四书集注》,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⑤朱熹:《朱子语类》卷117,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09页。

⑥朱熹:《朱子语类》卷13,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