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授课教学模式范例6篇

线上授课教学模式

线上授课教学模式范文1

关键词:成人函授教育;线上线下;协同创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化,人们的学习方式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函授教学模式亦或简单的结合网络课程并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现代化学习需求。这为我国成人函授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正所谓科技改变教育,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优势,进一步探寻成人函授教育教学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是顺应时代之必然,亦是促进教学改革和提升成人函授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我国成人函授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成人函授教育多数采用传统的“面授+自学”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平时自学,假期时间集中面授和考试。随着远程教学模式的不断普及与应用,已有部分高校采用了网络教学和函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与单一的网络教学和单纯的面授教学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但是,现行的网络课程和函授课程大多是基于传统教学理念构建而成,形式变化背后依然是“新瓶装旧酒”,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学模式单一固化。不管是网络教学还是面授课程,大多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的传统教学形式,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的自主性未得开发,未能发挥成人教学的“成人性”。二是教学资源实用性弱。网络课程和函授课程所选的教材多数具有“普教性”倾向,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材种类单一且多数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网络课程结构单一且更新速度慢,难以满足成人学生的应用性需求。三是教学管理不规范。多数校外教学点追求办学规模和生源数量,却忽视教学质量,缺乏准确的定位和办学理念。同时,教学管理理念和办公模式仍然相对传统,科学管理能力与管理效率偏低,对教学过程监控不足,与信息化时代下的自动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等现代化管理理念不符。四是学员自学能力不足。随着远程教育平台的普及以及自主学习概念的深化,很多学校的远程教育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课程。然而,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习者因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足,而无法获取真正适合自己实际需求的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此外,有些网络教育平台也支持在线小组学习,但存在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实际效果不显著等问题。

二、成人函授教育线上线下协同创新的优势

(一)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供给侧改革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成人函授教育线上线下协同创新发展,是优化成人教育资源配置的有力举措。与普通函授教育不同,接受成人函授教育的学生是已经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成年人,这就对成人函授教育教学提出了更为特殊的要求。新时代下,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习场所不再只是课堂,学习的资料不再只是课本,学习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被动接受。因此只有主动引入新技术、新理念,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优化现行教育资源,从师资配备、教学方式、课程教材等方面协同创新,才能有效促进成人函授教育供给侧改革。

(二)解放学生自主性,发挥协同创新能力

成人教育中学生的特性是成人教育区别于普通函授教育的关键因素。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才能解放学生思想,将学生协同创新的能力释放出来。“成人函授教育所强调的创新与普通高等院校提倡的创新不同,更侧重于知识运用的创新,强调创新性思维,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1]通过线上线下即虚拟学校和实体教学深度融合的交互式学习,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空气中时时刻刻处于学习状态中。正如陶行知所言: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只有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教师的引领性才能得以彰显,教师即能由“灌输型”转变为“导学型”,实现因材施教,协同创新。

(三)以“学习导向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国成人函授教育的发展主要属于外延式发展,即通过扩大教育机构数量来实现招生规模的大幅度增加,这使生源质量受到一定冲击。在现实中,有不少的学员是单纯以获取文凭、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为功利目的的,这种混文凭式的“学历导向型”学习模式,也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成人函授教育线上线下协同创新与“学习导向型”教学模式是一种互生关系,即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有助于对“学习导向型”教学体系的构建,同时,“学习导向型”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推动成人函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进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成人函授教育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逐步向内涵式发展转型。提高成人函授教育质量一方面需要改变学生自身学习心态,转变成教学生的思想,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调整成人函授教育供给来适应社会发展和引领学生观念的转变,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创新教学将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学习,让具有不同才能的人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以实践创新提升成人函授教育质量。

三、成人函授教育线上线下协同创新的基本途径

“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元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强调在带领中国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依托创新行为,无论是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还是科技创新,都必须全面贯彻‘协同创新’这个理念。”[2]我们的成人函授教育的创新,只有依托互联网技术手段,才能更好地实现成人函授教育教学的协同创新,彰显成人教育教学特色。

(一)树立现代化成人函授教育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成人函授教育教学改革和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价值观,它将直接影响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发展思路以及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方向,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成人函授教育作为我国函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被高校边缘化,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成为一些办学者创收的途径,也成为学生轻松提升学历水平的手段,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成人函授教育质量每况愈下的现状将倒逼教育主管部门和管理者进行转型。树立成人函授教育现代化办学理念,一是要基于成人函授教育自身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将成人函授教育与普通全日制函授教育办学理念区别开来。不能简单照搬和模仿,要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系统化重置。遵循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关注成人学生的差异性,树立以成人学生为本的创新教育思路。二是要适应当前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教育管理者要有互联网思维、开放进取精神和协同创新的办学理念,加大成人教育经费投入,引入现代化网络教育技术,开发线上线下课程学习资源,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现代化成人办学经验,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成人函授教育发展之路。

(二)构建“云教育”下的移动学习资源系统

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是成人函授教育协同创新的基础。“云教育”作为一种线上资源共享平台,具有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是现代教育信息化的产物,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信息边界,可自由上传和下载资源,让不同学习者在一个共享虚拟空间,得到海量教育资源,可与全国范围的成人学习者进行在线交流和互动。“云教育”突破了传统网络远程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是传统远程网络资源的再升级。“从校内共享向校际共享,再到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化共享,只要是云教育平台上的资源均适用于移动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3]对于探索成人函授教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教学技术的应用,当前我国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经验,而是一种新的尝试和调整。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人员积极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和社会传媒的先进理念,以“云教育”思维为契机,深入探索优化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优势,让学习者随时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实时学习,与不同地区的成人学习者组成“云课堂”、“云社区”等个性化移动学习空间,学生像进入学习超市一般,可自主选课,按需选课,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线上线下实时互动,集思广益,协同创新,形成一个移动学习的循环机制。

(三)打造“回归实践”的开放性课程

应该说,任何一个单一的教育组织都很难掌握所有的教育资源,成人函授教育的对象本身具有职业性,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拥有本工作单位的优质资源。因此,线上线下的协同创新教学不是将原有单一学校教学资源的重新打包上传,而是要实行“开门主义”。一方面,加强线上课程资源的开放性。我国成人函授教育应遵照国家有关政策,坚持平等开放、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借助互联网实现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跨学校的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协同、校校协同、师生协同、生生协同,注重不同个体间工作实践的互补。以此来“改变分散、封闭、低效人才培养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4]此外,成人函授教育的供给者要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广泛合作,在不同行业和高校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合作联盟,互利共赢。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线下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成人函授教育的培养要从重理论回归实践。“实践智慧是对学理素养的超越,它渗透在学理素养的具体应用之中,将学科的话语体系与特殊经验感觉有机结合在一个鲜活的情境中。”[5]成人函授教育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教学与成人学生本身鲜活的职业实践相关联,实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念,课堂可在学校教室,也可在学生所在的工作单位,可采用名企名人参访、实地调研、现场观摩指导等多种形式,有理论导师也要有实践导师,充分践行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的教学理念,将课堂扩大到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中,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让每一个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实现创新创强。

(四)培育创新型的师资力量

创新型教师资源是实现成人函授教育的线上线下协同创新的根本保障。创新型教师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教学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和协同创新素养的学生。有资源不等于会使用资源,只有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资源的价值和意义,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掌握了搜索和使用有效资源信息的方法,才能实现线上多元化教学资源与线下的实践教学充分融合,从而促进协同发展。提高成人函授教育质量,首先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成人函授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使之适应现代化教学模式带来的挑战。教师只有掌握线上线下协同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不断学习新科技新理念,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性,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工作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对所从事行业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增强自我发现问题的意识,带着问题再学习、再实践,便能实现实践与知识的融合。总之,从成人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平衡好管与放,将线上与线下的教与学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授之以渔。

(五)创新教育考核评价制度

考核评价体制是成人函授教育线上线下协同创新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目前成人函授教育考试多数依照普通全日制本科的标准,即平时成绩加理论量化考核,是一种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考核评价制度,显然并不适用于成人教育。因此只有创新教育考核评价制度,才能督促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改革创新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真正提升成人函授教育质量。创新成人教育考核评价制度需要从学校管理者、专业教师和学生3个维度进行,既要注重结果性考核,也要严格教育教学的过程性考核。对于学校管理者,主要考量教学管理科学化水平、教学信息化程度、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教学培育计划的实用性等方面;对于专业教师,重点考量课程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线上线下互动性、教学创新能力、指导能力、责任意识等;对于学生的考试考核,要关注成人学生实际,应设置多次考试时间和多元化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学生可自主进行网上自测和考试。考核重点除了基本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增加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传统成人函授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融合发展研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我们将结合现实条件和实践经验对本文提出的线上线下协同创新途径继续深入思考。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教育理念,切实提高成人函授教育教学质量是本课题研究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白云华.成人函授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5(2):98 ̄103.

[2]王秀丽.用“协同创新”思维促发展[EB/OL].(2014 ̄10 ̄30)[2017 ̄02 ̄21].

[3]李桂英.基于云教育平台的移动学习模型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

[4]黄正夫.基于协同创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线上授课教学模式范文2

关键词:肺炎疫情;常态化疫情防控;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

1引言

肺炎疫情期间,为了确保师生健康安全,教育部下发了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通知要求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在延期开学期间,全国各地的高校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通过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高校开展了有史以来覆盖面最广、师生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久、涉及所有学科和专业课程的线上教学[1]。在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日常教学活动,以满足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传统的课堂面授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需要,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工程类专业,亟需找到合适、高效的教学方法。本文以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工程项目管理》为例,探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应对策略,促使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由“应急式”线上教学过渡到常态化教学,突破传统课堂对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信息化技术把传统课堂与在线课堂进行有机结合,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提供参考。

2课程特点及线上教学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适当拓宽知识面,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3]。不同于纯技术类或纯管理类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它从项目管理者的角度介绍工程项目管理与控制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施工过程中与工程进度、质量、成本、合同、安全、风险等有关的控制和管理知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1学生线上学习现状。在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组织在线网络教学工作。通过整合学校网络课程资源,优化网络学习环境。学校授课教师利用QQ群、微信群、雨课堂、腾讯会议、腾讯课堂、学习通、钉钉等一系列线上教学服务平台以及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爱课程、学银在线、超星尔雅等线上课程资源平台开展线上教学。这种线上教学模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师生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速推进了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方式的转变。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开展网络教学,有效降低了疫情对教学进度的影响,避免了线下课堂教学可能引发的疫情传播风险,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对于线上学习,目前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还不够高。在这次疫情防控居家线上学习期间,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律性和自主性,各种事假、病假、旷课人数比平时明显增多,加上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操作不熟悉、线上学习过程监管不到位以及少数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和网络学习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授课教师普遍认为学生线上学习效果不如线下[4]。以疫情防控期间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学习为例,首先是网络问题。因寒假期间绝大多数学生离校返乡,据了解大部分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主要利用手机上网课,网络与流量随时切换上课。有部分学生因家里没有网络只能用手机流量上网。有少数学生虽然手机可以用流量,但因家里信号不好只能在室外上网。还有少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中兄弟姐妹几人共用手机上网课。其次是教材问题。疫情线上教学前半学期学生无法获得教材,只能通过电子版教材进行预习和复习,由于不便于做笔记以及阅读体验差,加大了学生预习以及复习的难度。最后是平台问题。疫情线上教学期间,授课教师往往需要选择几个不同的平台进行授课,学生需要在不同平台之间进行切换学习。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平台操作培训,多数学生不熟悉平台操作,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2.2教师线上教学现状。由于疫情的突然爆发,有的教师在“封城”隔离之前返乡,有些教师没有随身携带计算机和教材回家,手机上网在软件选择与平台资源分享等方面有局限性。此外,授课老师受网络和教学资源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线上教学质量与进度。疫情防控期间,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授课模式主要有:(1)共享屏幕加视频/语音方式。主要利用腾讯会议、QQ、微信等平台分享PPT、视频和文档等形式,师生可以在平台进行互动与答疑。(2)网络平台直播方式。教师通过腾讯会议、雨课堂、钉钉等平台的直播功能在线授课并随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3)自建课程方式。教师利用学习通平台添加课程资料,通过平台对学生进行考勤、测验以及与学生课堂互动。(4)录播视频课方式。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提前录制的视频课进行学习并完成作业。今后,在适应信息化教学和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双重要求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能力体系将发生重构。教师除了要具备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应对疫情防控形势变化所需的应急反应能力。当疫情防控等级突然变化的时候,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满足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要求。在疫情防控等级动态变化过程中,教师能够快速转换教学方法,使得在应急防控阶段与常态化防控阶段的教学能够有效衔接,能够适应疫情的动态变化并及时做出教学方法调整。这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来说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2.3学校管理现状。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地中小学及高校的师生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和线上学习,无形中加大了对互联网的使用量。受网络平台服务器数量、质量、系统等多方面影响,线上教学过程中网络不稳定、拥堵、卡顿和延迟等现象时有发生。据调查了解,中国大学MOOC慕课、爱课程、智慧树、学堂在线、学银在线、超星尔雅等网络教学平台资源丰富,但这些平台都存在系统崩溃、视频内容无法加载、课程信息无法更新、服务器无法连接等网络问题[4]。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集中性的居家线上教学期间,部分院校在信息化管理水平、线上教学组织管理、线上教学质量监控、高校治理效能、数据对接,以及线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暴露出一系列问题[5],导致线上教学管理混乱,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质量难以监控。同时,突发的疫情导致网络教材、平台使用与课程资源等方面准备不及,影响了教学质量。前半学期由于疫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无法邮寄教材。而大部分的教材由于版权问题无法在网上免费获得,加上电子版书籍、教材阅读体验感较差,不便于记笔记,加大了学生预习和复习的难度。此外,多数教师疫情之前长期开展线下课堂教学,对线上各种教学平台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不熟悉平台操作,因此短期内还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相比于其他课程,实践类课程因授课教师难以在家中进行演示,在线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只能进行抽象的理论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网络课程,只能等学生返校后再补课。

3课程教学应对策略

3.1学生学习应对策略。随着全国各地高校学生在新学期分批分阶段错峰返校复课,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如何有效衔接线上和线下学习内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信息化技术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与单纯的线上或线下学习方式相比,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学习方式因其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灵活和便捷而深受学生喜爱。在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生返校复课之初应尽快做好学习情境转换后的心理调适。在课前可以通过线上学习方式掌握授课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交流和拓展[6]。现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加以说明,工程项目管理的情景模拟能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过渡,避免两者严重脱节,能够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7]。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对授课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预习,掌握具体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实体模拟,如结算对量模拟、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招投标模拟、可行性研究方案评审模拟以及运用BIM技术进行方案优选、专项施工方案论证模拟、钢筋碰撞分析模拟、施工模拟等。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工程项目管理实操模拟,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2教师教学应对策略。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授课教师可以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进行有效衔接。这既是为了满足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考验。授课教师应依据学生居家“隔离”线上学习期间的学习效果和学情数据,制定出满足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预案,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授课教师可针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将教材中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筛选出来,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设计,录制成微课的形式,同时设置一些与知识点有关的讨论题。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以及对课程的兴趣。通过学生观看视频的时间、参与讨论的次数,特别是课上讨论,把学习课程的全过程作为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而不仅仅是通过传统的课堂点名和交作业方式,使得平时成绩的获得更加客观全面。例如教材中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这一节内容,由于课时的限制,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只能针对几种有代表性的模式进行优缺点的重点介绍。而实际上每种模式都有自身适用的项目场景,对学生以后工作都是非常有用的。鉴于此缺点,授课教师可以将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这一节内容录制成微课,以解决课时短缺和全面了解知识点相互矛盾的问题。授课教师还应结合国内疫情防控的形势,能够根据防控形势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常态化防控阶段与应急防控阶段的教学方法,以适应阶段性防控要求。当疫情再次出现时能做好再次居家“隔离”进行线上教学的准备。同时,授课教师应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倒逼自己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线上和线下教学的关系,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积极构建优质教学资源,提高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力,以满足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需要,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优势互补,打造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新常态。3.3学校管理应对策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服务好全校师生,做好线上与线下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做好线上教学培训工作,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保障学生学习效果。以疫情应对为契机,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促使自身提升治理能力,以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教与学的转变[8]。经历了这场疫情,应用型本科院校已充分认识到网络教学平台、平台功能、网络稳定性等对线上教学顺利开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应借此机会不断对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增速扩容与功能优化,重视实践类课程的录播与网络开发,保障各种形式、样态的线上教学。同时提前做好谋划、对师生进行线上教学培训,开展横向点带面、纵向多层次培训。从课程资源建设到平台软件培训,从教学咨询案例分享到大规模在线学习与培训,开展教学管理部门人员培训、系/教研室主任培训、授课教师培训、学生培训[9-10]。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授课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线上教学的优势,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课程线上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课程问题以及平台问题,为学生在线学习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4结语

2019年突发的这场肺炎疫情给全人类带来灾难和不幸。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来说,要在危中寻机,将疫情危机转化为教学变革的契机。针对疫情防控期间暴露出的线上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改革,不断提升学校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重塑教师能力体系,将常态化疫情防控与信息化技术进行有机融合以满足日常教学活动的需要。同时,就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而言,授课教师必须扭转教学观念,确立新的教学思想,不能仅从应对疫情防控的短期视野来思考教学,而是要把握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与日常教学统筹推进的需求。同时要站在新一轮教育技术变革的高度思考教学,采取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师生良性互动、推动多元考核模式,构建师生“线上+线下”学习模式,以实现教学质量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疫情防控期间做好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

[2]鲁业鸿,高星.应用型本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考.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20(4):75-77

[3]丛培经.工程项目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李安辉,邓婕.肺炎疫情防控中民族院校线上教学研究.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0,8(3):70-77

[5]谷中秀,华平.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应对.河南教育(职成教),2020,(9):19-21

[6]闫新红,刘春艳.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校翻转课堂建构.喀什大学学报,2019,40(5):108-111

[7]张云芳.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师范大学,临汾,2017

[8]虞乔木,郑东桦.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研究.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20,(1):65-68

[9]吴艳波,韩怀钦,刘志宏,等.疫情防控背景下在线教学实践及其常态化的思考.医学教育管理,2020,6(5):471-482

线上授课教学模式范文3

关键词: 基础教育领域 慕课 翻转课堂 分析与设计

如今,谈起教育信息化,没有人不会提起“慕课”和“翻转课堂”这两个词语。一些著名国内外学者如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斯坦福大学达夫妮・科勒教授等人,更是称“慕课加翻转课堂”是自班级授课制以来教育领域最大的革命[1]。“慕课加翻转课堂”是信息环境下催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2011年,重庆市聚奎中学高瞻远瞩,率先抓住时机实施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此举成功引起国内中小学院校的关注,研究者们纷纷议论:这种模式真的能推动教学变革吗?实践证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加入“翻转课堂”教学实验行列并取得相应成果。2013年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牵头组织的C20联盟(高中)正式成立,通过20所联盟学校的努力,高中在线公开课程得以开发成体系,此后,初中、小学的微视频课程相继完成,可以说是在促进基础教育翻转课堂的实施中,慕课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2]。

然而,大多数学校还停留在观望或者无意识状态。实际上,承载着提高民族素质重任的基础教育需要面向社会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素质人才,而不是只会做题的满分人才。传统课堂的“灌输式”教学已经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急需转变当前态势,寻求新的突破。“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为基础教育教学变革提供了思路。本文将对基础教育领域“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详细分析,并设计具体实施步骤。

一、“慕课加翻转课堂”相关概念界定

1.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Flipped Classroom的中文译名。“翻转课堂”术语起先由Lage和Platt在《经济学教育杂志》发表的两篇文章及Baker在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发表的文章上提出。目前,翻转课堂正不断向全球扩展。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给出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义:“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3]即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流程的翻转。教学流程不再是课堂上教师讲授知识,课外学生完成作业,而是把新知学习放在课外完成,课堂则成为学生解决问题、内化知识的场所。这样,在课前,学生就可以根据自我学习习惯合理规划学习节奏,并通过网络平台与其他同学交流,最后完成进阶作业和阶段性测试。在课上,学生就可以与老师、同学面对面讨论问题,交流想法。图1所示是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对比。

2.慕课

慕课(MOOCs)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译名。这一术语是在2008年由斯蒂芬・唐斯和乔治・西蒙提出来的。慕课译名由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提出,意指“令人羡慕的课程”[4]。作为在线网络课程的典型代表,慕课正利用教育创新的手段牢牢抓住公众的眼球。

关于慕课的定义,教育界众说纷纭。北京大学慕课组组长李晓明教授这样定义慕课:“慕课是主讲教师负责的,通过互联网开放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的,以讲课短视频、作业练习、论坛活动、通告邮件、测验考试等要素交织,有一定时长的教学过程。”[5]笔者结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学习体验,认为这一定义较为完整地将慕课的构成要素表示了出来。

目前,国内基础教育领域的慕课平台主要以华东师范大学组织的C20联盟为主。平台主要通过举办全国中小学教师、高等院校师范生大奖赛来汇聚优质微视频作为慕课资源,并招募师范生志愿者提供在线答疑,从而帮助中小学生更有效地学习[6]。

3.“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曾作出如下定义:“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它是以现代信息与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在提高学生知识学习效率、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7]。

“慕课加翻转课堂”的模式融合了慕课独有的自学优势和面对面授课不可取代的情感交流,是在线教育与离线教育的完美结合,两者优势互补,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发挥着积极作用。华东师范大学田爱丽教授对国内20个地市百余所正在实施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实践项目的学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该模式下,不仅学生的认知水平、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慕课加翻转课堂的模式取得积极成效[8]。

二、“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之因

1.基础教育领域未来的教育趋势是“在线+离线”

首先,技术的日趋成熟为“在线”教育提供可能。流媒体、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高速发展,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不断向信息时代涌来,技术将为信息时代的学习者搭建一个随时“在线”的学习空间,社会环境的改变将促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课堂不再成为中小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可以随时“在线”轻松地获取免费优质资源,并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

其次,学生作为完整意义的个体决定着“离线”教育的不可或缺。学生是具有情感的完整个体,学生能否完成学习很大程度上受情感态度的控制,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优质的资源作为外在条件能够提高学习质量,但中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着他个人能否将这些高品质的外在条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缺少人主观参与的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这些都决定着“离线”教育的重要性。学生需要与教师和同学面对面进行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沟通,进而优化知识结构。

最后,“在线+离线”教育是一种强强联手、劣势互补的教育方式。“在线+离线”教育综合了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优势,既保证学习资源的优质,又获得面对面交流的情感体验,能有效地弥补两种教育模式的缺陷,为教学提供憧憬,是信息时代下教育的发展趋势。

2.基础教育领域“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

(1)共享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无疑,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一个教师同时教上百个学生成为可能,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而今天的慕课,能让一个教师同时教百万甚至千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只要连上网,不管身处偏远地区还是城市中心,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免费学上名校的课程,而不用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落后于起跑线了,这对于基础教育领域来说,无疑是一场促进教育公平的巨大变革。

(2)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学习。

第一,基础教育领域,课堂一般都是对同一班级的学生以同样的方式传授相同的知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慕课平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且学习过程自我控制、自定步调。这样,学生就可以针对自己的薄弱学科单独学习。

第二,“慕课加翻转课堂”下,知识的理论学习放在课外,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有更多时间更多机会进行面对面实时交流,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单独辅导,因材施教。

第三,慕课的论坛能够调动内向学生积极互动。基础教育领域中,性格内向的学生一般较少参与课堂互动,他们不敢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存在疑惑也不敢询问教师。而在网络上,学生以虚拟身份发帖、回帖,从而消除了心理负担,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久而久之,内向的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3)课堂补充,促进知识本土化。

教育存在地域差异性,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同地区同一年级的学生从所用的教材等教学资源到教学的进度都可能大不相同。慕课上的课程很难完全适应各个地区的教学,需要借助课堂将知识本土化。课堂上,教师需要对慕课中有区别本地的内容作出解释,对没有涉及的内容进行补充,从而促进有效学习。

(4)活动探究,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基础教育阶段的“慕课加翻转课堂”模式下,知识在课外高效完成,课堂有更多的时间开展探究活动。通过活动探究,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技能不断增强,多元智能得到全面发展。

三、“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前的慕课学习和课堂的师生互动。笔者结合Robert Talbert教授关于翻转课堂的结构模型,对“慕课加翻转课堂”实施步骤作了如下设计,如图2所示。

1.课前教学活动

翻转课堂的课前活动在课外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教师参与,相反,学生在课前的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师需要进行学习需求分析和教学目标内容的确定,并决定采用哪一种更好的慕课平台上的课程(选用有名气的慕课平台的课程还是选用没有名气但是适合自己教学的慕课平台的课程),然后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完成相关测试题,根据测试的结果判断是准备进入课堂的学习还是有矫正地重新观看教学视频,直至通过测试为止。

2.课堂教学活动

进入课堂学习,首先,教师为保证课前学习达到预期效果,可以采取适当措施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如对初二下数学中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一课实施“慕课加翻转课堂”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让每位学生都出一道最能体现所学内容的题目,并在课堂上讲解有价值的题目。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教师之前布置的任务分组讨论并展示成果。接着,明晰评价量规,并组织各小组进行自评和互评,实现多元评价。再次,教师对当次翻转课堂的内容进行全面总结,指出创新之点,提出不足之处。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匿名投票,以优化下一次翻转课堂的教学。

四、结语

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成为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是信息时代的产物。理解基础教育领域慕课加翻转课堂的含义和价值,并明晰如何开展,对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慕课加翻转课堂”模式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教学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成长。

参考文献:

[1][2][8]田爱丽.“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成效的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6):86-94.

[3]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29-30.

[4][7]陈玉琨.中小学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10-13.

线上授课教学模式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分组协作;教学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充分运用信息化教育的手段,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使得学生“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传统课堂模式不同,借助信息化辅助手段进行智慧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利用智慧教育、人机互动学习、大数据统计等将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进阶为多元化、智慧化的生态教学[1]。“材料工艺学”是材料科学和设计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授课内容包括石材、陶瓷、木材、玻璃、金属、塑料、无机胶黏材料等建筑装饰材料的特性、工艺技术及应用特点。该课程的教学需要平衡“专业知识的传授”和“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技能”两者,以保证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知识与技能。传统的教学方式会导致老师授课乏味,学生课堂兴趣低、课后作业完成度低以及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因此,针对此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材料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多种智慧教学模式的结合,实现教学媒介的多元化,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化,旨在使学生能够实际掌握现代建筑装饰材料在产品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在今后实际工程案例中合理、高效地设计和使用现代装饰材料。

一、“材料工艺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以南京林业大学“材料工艺学”为例,该课程主要面向环境和室内艺术设计、视觉传达和城市景观设计等专业的学生,每年授课人数约500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与本专业方向相关的应用材料和性能、加工和成型方法、如何正确选用材料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具备在产品设计中选择材料的能力,根据其材料特性设计产品的造型和结构,并以低成本、合适的工艺方式实现其设计理念。具体到产品的设计上,需要基于材料自身特点,根据使用者的要求来优化设计方案,以保证产品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同时,也要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材料工艺学”课程作为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是否切实的掌握材料和工艺相关知识,将决定学生在课程设计实习以及工作中设计成品的好坏。这是因为“材料工艺学”课程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学生需要对材料的外观、性能和工艺特点等有精准的了解,从而结合客户需求来制定设计方案。

二、“材料工艺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该门课程在我校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使学生的基本功不够扎实,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因“材”设计。我校“材料工艺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内容缺乏持续性。“材料工艺学”课程内容庞杂,范围比较广泛,加上课时数少,致使课堂上教师不能将所有内容进行翔实的讲解。此外,作为专业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与该课程之间缺乏很好的连续性。在本课程授课时,学生当下可以很清楚明了地获知“材料工艺学”课程重点和难点,但本课程结束后相关材料的应用场所和特点就忘记了,从而导致在后续课程设计实习,乃至走上工作岗位出现了无法正确选择设计材料的问题,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掌握以及知识应用的持续性。(2)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单一、落后。随着新材料的快速发展,“材料工艺学”教材和知识体系逐渐趋于多样化,传统的授课方式不足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同时授课内容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教学方法上,通常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任课老师为教学主体,课堂上的讲学讨论拖沓,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不能充分活跃课堂氛围,缺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限制了学生对知识主体和主观认识能力的自主探索,抑制了学生对问题研究和实践创新的主动能力。在授课内容上,主讲石材、陶瓷、木材、玻璃等传统材料,缺乏新型材料的引入,不能紧跟材料发展前沿,从而使得学生对“材料工艺学”知识掌握不全面。(3)缺乏实践教学和课外训练机会。“材料工艺学”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应用型的设计专业的学生,然而学校提供实践教学的场地有限,学生对相关产品或建筑材料没有实际接触经历,对课程内容没有代入感,无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4)考核方法单一。多采用试卷的传统考核方式,不能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评估,同时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所遇到的问题,更不能及时进行合理的教学反思。针对上述“材料工艺学”课程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多种智慧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向进行了以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三、“材料工艺学”智慧教学新模式设计

根据“材料工艺学”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三方面开展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方面,根据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来设置课堂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多分析实际建筑和设计成品案例。教学方式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借助现代化设备、信息化手段和线上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联合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习乐趣和学习动力。教学方法上,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分组协作学习和线上线下互动学习3种授课方式展开教学。

(一)“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授课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其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要通过实际操作来获取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进而提高综合素质[2]。实践性是其主要特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虽然在性质上有较大差异,但并不属于两种相对的教学系统。首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本身就有着密切的内部联系,实践教学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和指导,同时也可以加深理论知识和理论价值的深刻认识,并为理论的创新提供经验[3]。其次,两者均属于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两个方面任一的缺失都将导致学校整体教育系统的不健全,致使教学质量下降。因此,在授课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教学起到相互强化和补充的作用,任一方的衰弱均会导致另一方教学效果的下降。所以,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成为了地方大学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在“材料工艺学”的授课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交叉融合,通过在课堂上分析石材、陶瓷、木材、玻璃、金属、塑料、无机胶黏材料、新型材料等建筑装饰材料的应用案例,把课堂理论和实践应用相关联;将材料带上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材料本身,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叉;每2周组织学生观察身边产品或建筑的使用材料,并进行课堂分享汇报,提高学生对材料的自我分析和认知能力;通过穿插2—3次课外实践课程,以装饰城、家具卖场和新地标建筑等为例,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亲自体会教学环节所涉及的所有装饰材料。此外,依托学校“产—学—研”平台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在企业实习机会,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材料工艺学”理论知识、行业需求和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二)“分组协作学习”授课

分组协作学习的本质是使学生通过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学习,且在交谈过程中找到解决难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和增强实际操作技能。在授课过程中,分组协作是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管理学生的手段。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形成较强的凝聚力,进而使学习优势得到更好发挥[4]。针对“材料工艺学”课程,在分组方面,根据学生基础和水平的差异,适当搭配,学生之间互相查漏补缺,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在任务分配方面,让每位组员都能够参与到材料和工艺的专题讨论中,并且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到知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结束,向学生公布本学期的“材料与工艺”相关专题,要求学生以典型建筑为例,研究性学习一种或多种建筑装饰材料的应用及特色;此外,鼓励学生组队参与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由教师指导、学生执行实施,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通过调研、指定计划、分配任务、设计方案等一系列步骤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团队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在效果评估方面,根据学生的汇报内容、课堂汇报表现、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来进行打分。

(三)“线上线下互动学习”授课

在网络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材料工艺学”课程应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来展现教学内容,如利用网络上的设计实例视频来展示课程理论知识,同时课上就实例视频进行分组讨论,进而构建以教师授课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体系[5]。针对“材料工艺学”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内容缺乏持续性的问题,利用线上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更加灵活,同时课程结束后学生还能够继续回顾,从而达到时间的合理利用和课程的持续性目的。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把VR技术运用到“材料工艺学”课程教学上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6]。VR技术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材料的加工过程、材料的应用情景、产品的外观构造等。同时,VR技术有助于“材料工艺学”课程的线下教学讲授,其在解决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落后问题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材料工艺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材料特性、工艺技术及应用特点,单一的线下授课方式很难让学生对材料有直接的感观接触,从而使得学生在设计实践或工作中出现不能因“材”设计的问题。借助VR技术能够将平时接触较少或者无法近距离参观的建筑、工艺品、景观等,以3D形式展现出来,进而让学生对这些建筑、工艺品、景观等有全面了解,并能够掌握其中产品设计的细节。线上线下互动教学过程可分为课前探索、课中指导、课后拓展3个部分。课堂授课前,了解班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知识的储备情况,查找相关材料和工艺的制作视频、流程图、幻灯片、景观或建筑的VR视图等,通过钉钉软件分享课前导学作业和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线上)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和图片等资源,从而提升学习乐趣,促使他们自主学习课程基础知识。此外,在平台上课程测试习题,并设立答疑/讨论专区,学生可以在此专区内讨论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以及课程建议,同时指导教师也可以及时在专区内帮助学生解惑,并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醒未完成课前任务的学生。此外,通过收集学生的线上反馈,来制定课堂教学策略,聚焦教学的重难点。课中,点评学生在线遗留的问题,采用集中性讲授的方式,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通过材料工艺应用案例项目教学,引导学生“分组协作学习”,再结合实践学习所获的知识,将所学所想分享至线上讨论学习,有助于同学们随时相互查阅,并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后,通过线上平台布置思考作业,进一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并根据作业完成度对学生进行评分。总之,教师根据线上反馈制定线下教学方案,通过线下教学成果整合线上资源内容,使得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

四、“材料工艺学”智慧教学新模式的实施效果

“材料工艺学”课程教学结束后,笔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借助教育信息化的背景,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分组协作学习”和“线上线下互动学习”三种授课方式的结合,加深了学生对于材料和工艺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86.5%的学生表示该课程改革有助于加深对材料的理论理解,82.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效率,81.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8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兴趣,具体实施效果见下表。此外,以2017级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例,本课程考试的平均分较16级同专业的提升了近6%。

(一)提高了学生理论认识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使“材料工艺学”课程更具象,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材料实际应用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通过实际案例的讲授和课外现场实地教学,使得学习内容更有代入感,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学生作业完成率和正确率也均有了大幅提高。

(二)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同时,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得“材料工艺学”课程的授课变得更加灵活,解决了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而且,教师能够实时在线了解学生学习动态,通过跟踪线上的答疑/讨论区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三)增强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课堂分组协作讨论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程讨论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线上线下互动学习”模式解决了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等问题,扩展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课程学习的持续性。总之,三种授课方式的结合,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学生出现思维疲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有助于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轶,谷士艳,李金洋,刘越洋,薛志.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讨———以《风能工程》课程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8.

[2]于恒,张幼琴,王惠丽.浅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实验室科学,2006(4):125-126.

[3]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81-84.

[4]叶天赋.分组协作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神州,2017(8):987-988.

[5]曹侃.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为例[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7,34(2):106-109.

线上授课教学模式范文5

关键词:Android;MOOC;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8-0128-02

随着信息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智能设备被广泛应用,其中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深受人们的喜爱。以开源为基础、搭载智能操作系统的Android设备在移动设备市场份额占50%以上,居全球领先,加大了对Android App应用开发人才的需求。因此,Android应用方面的课程在国内受到诸多高校的重视,以开设此类课程作为人才培养计划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很多高校在Android应用课程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如教师授课为主和学生参与为辅。这导致学生被动且单向接受课堂知识,缺乏主动性学习,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Android应用方面专业人才的需要,一些先进教育者积极的探索Android应用课程方面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以学生学习为主、并激发主动性和创新性的MOOC教学,以转换教学角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1MDDC教学模式的优势

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现代互联网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集成了大规模课程的在线学习、教学资源。课程内容以知识模块为单元的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实现课程资源的免费共享、学习过程的实时交流等特性,体现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打破了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MOOC教学为师生间建立一个以课堂和互联网为纽带在线课堂,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加强知识的传播。

2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我院在2013年根据实际情况,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就业为目的”,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开设了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目前高校Android程序设计教学中,以课堂PPT的理论授课方式为主、上机实验操作为辅的教学模式被普遍应用,此模式在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2.1传统教学模式缺陷

“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学”。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等作为Android课程的先修课程,要求学生系统性学好,意味着学生在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是多样化。因此在讲授上不是按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表现为“主动传授知识”,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将Android课程理论知识分章节和相对应的案例作为知识来传授,方式上表现为“被动式学习”,再加上课程内容多、讲授时间长,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效果。学习主要以课堂为主,途径太过单一,没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2.2抑制了学生创新性思维发展。

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性较强,通过实践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编程协作等方面的能力。优秀的学生可结合实践能力和创意,设计出有使用价值的Android应用程序。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在学生Android知识的逻辑演绎、思维分析等方面的培B起重要作用,但上机操作的案例围绕各自的知识点设计,实用性不强,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加上实验环境的限制,削弱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个性化的发展。

2.3知识传递的效果差

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以教材为中心,以PPT的形式进行理论讲授,辅以相应案例进行上机实验。素材及案例都是针对知识点设计,缺少实用性和连贯性,案例之间的孤立性虽使学生掌握了每个知识点,但也难把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应用到一个完整的APP中去。加上以教材为主的教学资源内容过于片面化、实验环境因设备的陈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师生间的互动,降低了知识传递的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对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MOOC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3ANDRDID程序设计课程MDDC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中运用MOOC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课程教学资源的设计

在《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构建MOOC在线课堂。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许多知识单元,借助互联网技术,为每个知识单元提供多媒体课件、课堂测试题、课后讨论主题等教学活动。教学视频作为教学资源的主要载体,划分为时长很短的若干小视频,同时内嵌相应知识模块的在线测试题,并能提供测试结果。通过这种模式,学生可根据学习情况选择不同知识单元进行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3.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加强互动的课堂设计

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增加交流、互动的环节,体现出简便、灵活的网络教育特性。在教学活动中,为每个章节或知识点提供在线测试,学生完成课堂在线测试习题后,系统将自动反馈测试结果。同时提供交互性论坛、微博等社交工具,方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特别是遇到主观性的问题或难题时,能得到及时的解决。通过这种在线课堂,学生可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借助电脑或手机,进行在线学习、随堂测验、考试等自动化的学习,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堂互动和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3.3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

目前,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的考核一般从平时和期末等成绩进行评价。然而,这考核方式,不能体现学生对Android课程知识的掌握度。为了充分发挥考评的激励作用,考核方案采用线上测试成绩和线下测试成绩,综合了在线课堂作业、课堂测试、课堂讨论的情况及线下期末测试的情况,以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合理性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线上授课教学模式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学生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者。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损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努力寻找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校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

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最早是由国外的培训机构提出,是指网络线上与线下的混合,通过面对面的教学弥补互联网教学的不足。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混合式教学概念引入国内,他的观点是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方式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之后,一些工作在一线的教授、学者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应用,取得了良好教育教学效果。

互联网技术具有强大的功能,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了“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从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在土木工程材料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应用,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互联网+”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一)“互联网+”的内涵

2015年,两会工作报告提到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在全国各行各业掀起了互联网热。向人大提出了“互联网+”建议的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对“互联网+”,解释为“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在“互联网”的趋势下,教育凭借信息化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力量,实现教育的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与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方式不同,W络辅助教学和互联网教育,为满足学生的需要,将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模式,体验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及混合学习等模式并存。同时,互联网教育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授课形式,促使其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持续的学习服务。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于2013年率先提出的一种原创意义基于交互式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将传统式课堂教学和讨论式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性互动,使师生个体和群体充分享各自教和学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动态环节中进行师生角色定位和适时转换,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其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讨论式学习。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定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的3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详见图1。

对分课堂所定位的合理教学目标是,对大多数课程而言,能够让大多数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掌握一本优秀教科书的基本内容。对分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有几点不同:(1)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减轻教师授课负担,实现教师角色转型。从图1可知,对分课堂上,教师只须讲解课程内容的框架、重点和难点,把其他内容留给学生学习。(3)增加生生、师生互动交流。对分课堂把互动交流放到课堂上,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教师及时指导,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4)提升了学习效率。对分课堂注重学生平时学习,教师讲授后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综上所述,对分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有其优势,但其讲授方法和手段单一,没有强调和有效利用功能强大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学生课前和课后的学习缺少互联网平台的支持。对分课堂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使对分课堂与互联网优势互补,是本文研究所在。

二、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目前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面对面的教学与网络教育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必须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课堂”二者相互作用基础上的教与学的新型策略。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如图2所示。

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对应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任务目标进行设计。

课前,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提前下一次课教学任务和思考题,学生接受任务,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和微视频等,带着问题完成相关教学内容的预习。学生认真建构与新课程主题相关的知识,预先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答案,教师查看学生的问题记录,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常见问题和学生的知识背景。

课中,共需要2次课(每次2学时)。第1次课,以讲授为主。教师根据已经掌握的学生课前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设计和修改课堂教学活动,以便有效地进行课内的面对面教学。课前师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互动,使学生对讲授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课上利用多媒体资源讲授框架、重点和难点。因学生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学习效率大幅度提升。第2次课,以学生讨论上次课内容为主,教师引导答疑,形成师生互动。

课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吸收过程,不仅仅依赖于课本知识,利用强大的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扩展和增强知识领域,完成作业。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入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为下一次课堂学习营造出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和讨论课堂的氛围,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教学评价来说依据课程的教育功能,研究科学的评价方法,发挥评价功能,使考核真实反映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改变以往“一考定成绩”的模式、克服“考前突击”的现象,注重过程性评价,弱化终结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在互联网和对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课前的准备活动决定了一堂课的质量,是每次课顺利进行的基础,而基于网络资源的信息化教学又是对学生预习和课后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和提高,网络自学可以促进学生复杂认知能力的发展。以上“教与学”的活动,充分结合了网络学习和对分课堂学习的优势,使得学生知识得以巩固,探索问题和协作能力得以增强,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弱化终结性评价,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教学效果。

三、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探讨了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后,将此模式应用于《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网络资源和对分课堂,二者相互贯穿、相互补充。以下从网络资源建设,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进行阐述。

(一)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首先,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建设。土木工程材料完成了多媒体课件、教案、每章学习指导与习题、试验指导、工程案例、材料检测、试题库以及知识拓展等内容;其次,视频教学资源建设,利用学校视频教学网站,依据课程的知识点录制了微视频;再次,师生教学互动系统应用。利用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实现师生互动。功能强大的学校网络平台,还支持网上作业提交、师生讨论、在线考试等多环节。另外,学校教学平台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网络资源实现了无缝链接,为学生课前和课后学习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持。

(二)教学实施

土木工程材料课是土建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能和应用,为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合理使用材料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材料基本知识。新模式在工程管理专业2014级(共43人)“混凝土”章节进行了应用。

混凝土是土木工程材料的重点章节,理论授课12学时,每周2次课。首先,对授课内容进行了优化设计,整合为四大模块:分别为普通混凝土组成材料、技术性质、配合比设计和质量控制、其他品种的混凝土。最后一个模块利用网络资源自学完成,前3个模块是学习的重点。其次,精心组织实施。每一模块,课前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预习;课中(2学时)讲解重点、难点,并布置作业和思考题;课后利用网络平台和授课音频资料及时温习,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并拓展。第2次课把学生分组,每4人(前后位)一组,第1节课学生按小组开展讨论,温习课本内容、分享学习体会、互相解答难点,以及完成教师布置的思考题。第2节前半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互动讨论,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后本节对学生学习成效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或提问。本章教学完成后,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网上在线测试,学生成绩与其他没有实行新模式的章节在线测试成绩相比,平均成绩提高了10.8分。

教学效果上,混凝土章结束后,通过网上问卷调查教学效果和教学模式的满意度。83.4%的学生支持互联网+对分课堂教学模式;86.3%的学生认为该模式比传统课堂学习更能提高学习积极性;79.2%、75.7%的学生对师生互动和在线考试满意度较高。

(三)教学评价

土木工程材料教学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学评价包括过程性考核(占60%)和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占40%)两部分组成。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考勤、平时作业、限时网上在线测验、课内外讨论、小论文和试验6部分组成。期末考试重点考核学生概念的理解、材料性能、工程应用和标准,题型以工程案例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充分结合了网络学习和对分课堂学习的优势,使“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实现了有机融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此模式笔者在土木工程材料课中只用在混凝土一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在整门课程中的应用,还需要教师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和做好每次课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 (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31):1-6.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