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监督管理体系范例6篇

内部监督管理体系

内部监督管理体系范文1

关键词:矩阵式大监督体系;监督能力;风险管控;追责体系

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机构设置是国家对国有资产授权管理后配套的一种监管模式,是国家监督的一种延伸。国家监督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司法权威性,完全是以揭示舞弊为导向的工作模式,而企业内部监督主要突出企业运营的风险控制,保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人、财、物的安全。但随着企业快速发展,内外部环境对企业合规经营的要求日益细化,企业监督工作面临着快速反应、历史数据整合分析、生产信息快速利用、风险有效识别和评估判断、历史经验积累及最佳实践借鉴、监督效应有效放大等一系列挑战。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监督现有的工作思路、工作模式、工作方式、作业工具与公司发展对监督的迫切需求脱节,企业实际的需求与监督能力配置之间的矛盾凸显。

当前,企业内部监督工作一直使用的是传统方式,即纪检监察和审计。随着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的转型,审计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审计人员对非财务管理的业务是否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经验,审计提出的问题在专业人员看来是否是问题,或者是否是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都是目前内部审计工作争论的焦点。由于审计人员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审计工作开展难度大大增加。

此外,开展监督检查的手段也较为原始,审计内容的确定主要以上次审计检查的内容为参考,确定本次的检查内容。同时,审计检查本身所采用的方式是抽查,基本上是被审计方提供所需资料,审计检查者凭借自身对国家政策的掌握、内控管理制度及工作经验进行翻阅,从中找出问题,加之审计检查者自身业务的局限性,这样的工作方法查出的问题95%是流程执行问题,很难发现是否存在政策和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具体操作中,监督检查基本依赖于审计检查人员的个人水平或现场审计检查小组水平。因此,审计质量及监督效果往往难以达到预期。

与此同时,企业运行过程中存在来自不同方面的监督需求,目的就是保障合规运营和控制舞弊。目前国有企业的监督基本依赖内部监督机构完成,监督机构在人力、组织、知识结构、经验积累等方面与企业需求的全面监督差距较大,迫切需要监督工作改变现状。

一、主要思路

通过转思路、调方式、改方法、建工具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探索实践,以风险管控为核心,以纪检、效能监察、内部审计、内控测试等为手段,以监督信息系统为平台,吸收各业务监督检查结果,充分发挥专家和企业管理者等各方监督力量,打造人人都是监督者,人人都要被监督的阳光企业,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监督体系,是矩阵式大监督体系运行的精髓。

矩阵式大监督体系(见图1),一是监督责任主体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监督人员,而是分配给所有管理者,业务管理者都有下监一级的纵向监督责任,将各业务部门管理者转变为本业务链上的一名监督者,形成一个个纵向的按业务划分的监督链条,并记录监督检查结果;二是监督部门收集并整理各个部门纵向监督检查结果、监事会监督检查结果、上级和外部监督机构检查结果,从横向进行结合、分析,评估风险及控制水平,筛选对公司影响大、造成损失大、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结构不合理、流程不顺畅、管控有漏洞、长期监督缺失等薄弱环节,形成监督部门的工作计划,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三是在监督检查中建立前后台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将其他业务管理部门和专家作为专业监督检查(审计、效能监察、内控检查测试)的后台专业支持力量,发挥专业技术能力,指导监督检查的判断,为改进建议的提出提供专业指导,形成广泛的监督检查信息共享和专业支持,几何式提升公司监督能力,提高效率和质量,减低成本;四是在上述工作体系基础上,研发监督工作信息平台,将核对、汇总、统计等需要大量劳动力、记忆力的操作性、事务性工作转移至电子信息平台处理,释放出人力投入到智力性的分析、研究等工作中,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快捷及时的人力整合、资源整合、信息整合、前后台整合以及历史经验在当前实践中的有效利用,将监督检查的作业过程、方式、方法进行颠覆性的优化,使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落到实处,使大监督体系的梦想得以实现;五是结合党的“十”加强反腐倡廉、惩治腐败等新的要求,建立无空挡的全方位追责体系(见图2),不仅从违纪违法层面加强问责,同时将企业内部的各类管理问题责任归口与追责体系紧密结合,以惩防体系建设为推手进一步延展大监督体系的执行深度及广度,筑牢监督防控网络。

二、实施路径

1、改变监督思维,重新排兵布阵,把“野战军”变为“尖刀班”

监督工作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职能定位。就企业而言,内部监督更强调的是一种合规、纠偏和风险防范,主要目的是推动和促进企业健康安全的发展,因此在实施上还需强调与公司其他业务管理团队的合作、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只有在业务部门的协助下,专业知识才能得以补充,人员力量才能得以加强,监督才能处处落地,监督视野才能得以放大,监督才能深入到各个层面、各个角落。监督力量只有在借助其他业务部门专业能力支持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从打“包围战”转向打“歼灭战”,即监督不再是监督部门的职责,而是所有管理者的职责,形成下监一级的监督体系,上级业务管理部门有责任对下一级业务部门进行业务规范性的监督检查和整改指导,并形成常规性的机制。总部管理部门的职责主要定位于规则制定和监督执行,多当“裁判”,少当“运动员”。制度设计者通过监督制度执行情况,不断完善和优化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度执行者也可以通过监督者的检查指导,更准确地掌握要领,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在此基础上,监督部门(审计监察部门)收集各业务部门的监督检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对比,找出未覆盖到的部位和环节,结合业务部门监督检查提出的问题和改进建议,作为审计监察部门缩小包围圈的“目标物”,制订年度监督检查工作计划,使监督形成纵向和横向的合力,知识结构得到有效补充,人员合理被利用,资源有效被分配,信息得以共享,覆盖范围得到进一步延展。同时,业务部门通过监督检查窗口可以及时掌握管理制度执行的情况,根据环境、政策等的变化及时优化管理制度,制度的可操作性与客观实际能更有效结合,审计监察部门也可以在一个全经营管理体系普遍受到监督的基础上进行更高层面的信息整理、分析、风险评估,抓住要害进行“歼灭”,把一个捉襟见肘的监督队伍转变成为一个“尖刀班”,几何式提升公司监督能力。

2、通过前后台支持机制实现监督效果大幅提升

任何一项工作都有成本和收益的考量,监督工作同样如此。过去监督的形式主要是现场检查,由于各类监督工作缺乏统筹,监督内容、手段、成果、专家人员、问题整改情况等不能及时共享,导致监督效率不高。通过改善监督手段,改变监督检查的方式将现场检查的频次和时间缩短,就能有效实现监督与配合监督检查成本的降低。此外,监督效果的提升一直是监督部门的愿望,但在以往监督形式的基础上很难实现上述愿望,因为检查问题主要靠监督检查人员的个人水平,而短期提高一个人的水平是很难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但是,如果我们改变原有的监督形式,情况将大不一样。如果将个人思考扩展为群体思考,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就会获得多个维度的经验及知识支持,出现偏差的概率就会自然下降,反之,提升就成为必然,在考虑不断降低监督成本的同时,成果就会被放大。具体到企业内部,就是前后台支持机制的应用(见图3),即现场监督检查通过在线信息系统的使用,将查出的可疑问题撰写在问题讨论表上,现场组长、后台的质量主管、审计主管、效能监察主管、风控主管、审计经理、效能监察经理、风控经理都能及时审阅到该问题,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有必要时风控经理或审计经理可将问题发至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做进一步的风险判断,发挥各部门专业判断的作用,在有效时间内做出正确与否的反馈。通过这样的信息沟通交流,业务部门也能及时发现由于环境、政策变化带来的现有管控不适应问题,促使内控体系得以持续改进和优化。

前后台支持模式的建立,既解决了专业监督检查人员的知识面问题,又解决了仅靠个人能力判断事物的问题,使后台支持效应得以释放,监督检查的质量得到快速的提升,结果也会得到认可。此外,监督检查人员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可以深挖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出管理架构和管理系统性的问题,提交给公司高管层,使问题能从源头上得到彻底解决。

3、大监督理念与信息化结合,实现大监督体系的落地

在构建大监督体系中,监督工具成为了关键的一环,没有现代化的工具作为支撑,监督工作只能停留在点和块上,整个立体化的监督体系无法有效联接搭建,因此必须要有一套能够支撑大监督体系的应用工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监督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而要将矩阵式大监督理念与信息化手段紧密融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监督信息平台尤为重要:一是将现代监督理念、资源整合利用、经验传承、管理难点突破、已实践成熟的审计、效能监察、风险识别、评估、案件查办等标准化的流程、模板、用语固化在系统上,设计出被检查单位重要性水平的筛选模型和监督检查业务轻重缓急的筛选模型(见图4),既能保证覆盖面,又突出重点,使有限的资源向重要领域倾斜并有效发挥作用。按照筛选模型设计,本次排名靠前的业务,下一次将被排后,在一定周期内能够实现业务流程的全覆盖。

二是将前后台的支持分解成多个信息沟通渠道,通过邮件系统进行自动推送,获得其他业务部门和专家对具体业务的专业判断和技术支持,同时获得有针对性的专业改进意见,提升监督检查的工作水平。

三是系统整合纪检、监察、审计、风险管理与内控体系、内控检查测试、问题整改等六项监督管理工作,形成监督的信息管理大平台,通过信息共享,在更高的层面形成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

四是建立问题整改模块。无论采用哪种监督检查方式,监督检查结果都自动进入问题整改库,同时将上级监督检查和其他业务部门的监督检查、外部机构的监督检查结果也录入问题整改库,形成监督检查成果的共享库。由于拥有大量的监督检查资料,监督就能够通过这些资料整理找出管理问题的趋势图,计算出发生的概率和频次,从而发现重大风险所在,判断出潜在风险变动趋势和管理薄弱环节,推动和促进薄弱环节和管理缺陷得到及时加强,堵塞漏洞,找出内控中失效和冗余的部分,从而实现对管理结构是否恰当、组织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系统流程运行是否顺畅、风险管控是否有效等提出解决方案和改进建议。

五是通过问题整改模块实现对各类问题整改的实时跟踪。跟踪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执行类问题的整改跟踪,通过系统对整改过程进行详细记录,监督检查者可持续跟踪整改结果;另一类就是对内控体系持续改进跟踪,当监督检查发现执行中存在制度设计不合理、制度缺失或冗余,整改模块与内控体系就会形成无缝对接,跟踪一直持续到内控体系完善后正式为止。这两类跟踪解决了监督问题整改管理的缺口难题,使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整改、确认、风险评估、内控有效性评估、监督复核形成闭环,使监督的价值得到释放和体现。

4、借助无空挡全方位追责体系,筑牢大监督体系防控网络

党的“十”召开以后,作风建设及打击惩治腐败成为监督工作的重点。监督工作也要履行“一岗双责”,即各级干部在履行本职岗位管理职责的同时,还要对所在单位和分管工作领域的党风廉政建设负责。

通过“一岗双责”的全面实施,企业建立起覆盖全业务领域、各管理层级的矩阵式监督考核追究机制(见图5),形成纵向层层追究、横向协同配合追究,横纵无缝对接的考核体制,对违法违纪问题及管理问题的惩戒实现全覆盖。一旦发生违规违纪违法事件,不仅追究当事人责任,还要倒查追究直接主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及主管领导责任,包括党委和纪委的责任;对于涉及到相关部门协同不力的,不仅追究具体执行部门的落实责任,还要追究相关部门的协同责任。具体业务责任以内控体系文件中的责任划分为基础,同时根据具体发生的客观环境和时间区分具体责任。

参考文献

[1] 朱高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J].工程质量,2008(13).

[2] 韦增忠: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监事会的监督工作体系[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5)

内部监督管理体系范文2

一、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区别

1、实施主体的独立性不同。

内部审计实施主体是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各职能部门,从而使内部审计的实施主体具备相对的独立性。会计监督实施主体是单位账务人员,负责根据国家财经法纪、单位财务制度审核,由于本身参与经济业务的管理,又履行监督职能,独立性较差。

2、实施客体的范围不同。

内部审计实施的客体包括通用货币表现的和不能用货币形式表现的单位各种活动,有财务收支审计、对外投资方案的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执行、招投标和合同等管理的审计,范围比较广泛。会计监督实施的客体是用货币形式表现的经营活动,主要是对原始资料的合法合规,财务资料的完整真实,围绕会计核算的基础资料展开监督,范围比较窄。

3、实施的方式不同。

内部审计实施的方式往往不是持续性的,会根据单位的重点合理分配审计资源,进行重点项目、重点领域的审计。会计监督的方式主要是以持续性的事前监督为主,会计监督大多数是被动的,对没有反映在会计资料上的活动无法监督。

4、监督的效果不同。

内部审计根据审计结果提出的评价意见和建议无强制性整改的权力。会计监督按照规章制度,对不合法不合规的业务有权拒绝受理。

二、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的联系

1、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依据相同。

内部审计是对查明的事实进行评价和判断,据以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作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会计监督是对特定经济活动的主体进行全方面的、持续的、综合的监督,保证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合法合理的动运作。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的依据都是党和国家的财经方针政策和相应的财经法纪。

2、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的目的相同。

内部审计是为了保证履行国家的财经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提示本单位管理工作中各项工作的效果和效率。会计监督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防止违法乱纪的行为发生,保护国家资产的安全完整。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 ,加强经济管理

3、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的对象相同。

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的对象,是指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的客体,两者是相同的,是监督被审部门的经济活动,即反映和记录这些经济活动的会计资料。通过对会计资料的检查和评价,来判断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都是为本单位服务的,而内部审计检查的对象更广泛。

三、会计监督与内部审计相结合,强化高校内部经济监督体系

从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二者同是单位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监督实施的主体、范围、方式上存在着差异,而在单位管理中的作用又是不可替代的。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会计监督及时、连续、直接,但缺少独立性和全面性;内部审计独立、全面而又缺少及时性和直接性。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完善的系统监督体系。

1、分工协作关系。

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作为单位内部的监督主体,因工作目标相同而存在,又因专业不同而分工,二者都有监督职能,会计监督主要在事中监督,内部审计体现在事后监督,这两种监督相辅相成,密切配合。会计监督是持续性监督体系的第一关,肩负着重大责任,如果未对其原始信息的真实完整把好关,势必造成财务会计信息失真,资金和资产的流失。但是,由于财务人员是单位行政管理的组成人员,在履行监督职能过程中缺乏独立性,尤其对个别领导授意的非法行为管控力薄弱,有时难以作出正确的决策。另外,有些不能以货币形式的经济的经济业务,如合同的拟定、投资决策、招投标工程等内部控制缺陷无从监管,这时,内部审计就可以发挥它的作用。

2、相互监督关系。

由于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两个监督主体不同业务领域,要建立单位持续性经济监督体系,相互监督也是组织管理成熟的表现。内部审计源于会计,反过来又监督会计,而审计又是以会计为基础和对象的。

3、相互促进关系。

由于组织的经济活动,会计监督在事中监督,而审计在事后监督,所以,要搞好内部审计监督,在很在程度上依赖于会计资料的完整与齐全,以及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利用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相互的特点进行优势互补形成的持续监督体系克服了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自身所固有的缺陷,弥补了审计资源有限,不能面面俱到的缺点。

内部监督管理体系范文3

关键词 会计监督 经营管理

一、会计监督职能发挥的现状

(一)会计监督职能呈弱化趋势

在财务管理的多项职能中,财务人员多比较重视核算和预算等职能,每年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公司内控体系测试以及外部审计等,都强制性的要求财务人员必须按照规定,核算和预算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而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监督,是以财务人员职业判断以及各单位内部管理要求为依据,在执行中具有一定的弹性,特别在强调经济责任制为主体和目标成本责任的今天,经济行为责任者(管理者代表)的签字审批被模糊的认为就是全部正确、合理和真实的,内部会计监督职能逐步被弱化、淡化。

(二)会计监督职能的自身局限性限制其作用的发挥

一是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需要财务人员不但熟悉财务知识,还需具有审计的知识,更需熟悉单位生产经营组织模式等特点,而这方面的财务人员胜任者较少。二是管理层无视内部会计监督工作,其工作的深浅需要单位“一把手”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三是会计监督工作的建议书不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受制于管理者的管理思维习惯和影响。四是没有健全和完善的内部会计监督的机制和体系。

(三)会计监督在防止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和预防腐败方面的作用被漠视化,没有形成内部会计监督的企业文化

“千里河堤,溃于蚁穴”,量变的积累达到质变。纵观无数的腐败案件,当事人除了“三观”发生错位外,更重要的是长年积累了无数次的内部会计监督失效行为,“防微杜渐”在内部会计监督的程序中被无形的形式化,最终酿造了大的违反财经法纪案件。内部会计监督具有日常性和常态化,是其他监督方式无法比拟的,会计监督工作的常态化贯穿于财务报销的每张发票和执行的每个合同,甚至每个地震项目的经济评价中。

二、会计监督的作用及主要形式

(一)会计监督在企业中的作用

1.会计监督是内部会计的重要职能。

内部会计具有反应和监督的基本职能,因而决定了会计机构是企业内部的重要监督管理部门,具有发挥监督作用的先决条件,内部会计独具全面、完整、直接、连续监督的特点。它能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大到企业对国家政策、法规、制度的执行和内部的经营决策;小到每一笔财务收支,以及每项资产的购置、使用、折旧或报废处置等过程的各个环节,这些都离不开内部会计核算。因此,内部会计监督是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基础,是外部监督不能替代的。

2.会计监督能促进企业改善内部经营管理。

会计监督作为经营管理的一种手段,目的就是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通过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保证企业的经济活动在遵守国家财经法纪的同时,符合本企业的计划、预算和内部管理要求,实现降本增效,防止资产损失或流失,为提速提效创造条件。

结合油田实际,会计监督有助于加强小队的成本管理,提高成本归集速度,及时反映并使各部分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维护企业对外形象。如,对外企地关系补偿费的流程,从开票到最终付款,每个环节所用的工作时间在财务凭证中均有反映,可以及时反映各部门的工作效率,缩短资金在途时间,避免因资金支付审批而影响野外工作效率甚至激化工农矛盾,造成停工损失。

3.会计监督能促进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

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方式。粗放式的管理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更不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会计监督能够促进企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转变。对于重要领域及重点项目的关键环节准确反映并监督,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使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在油田企业,生产过程中对钻井工程、工农补偿、油材料管理等重要成本管控环节的及时监督,是这些项目的管理向着精细化管理转变,以结果为导向,以标杆管理为抓手,找出并分析问题症结所在,不断修订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强化基础管理,堵塞管理漏洞,达到提升管理。

4.会计监督能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效果。

会计监督对提高企业会计核算质量与经营决策具有重要作用。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的质量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更无法保证经营决策的正确性。

强化会计监督,可以避免在会计管理与核算上发生的财务混乱、账务错乱、财产丢失、差错事故以及挥霍浪费和诈骗冒领等问题,做到纠错防偏,防止会计信息失真,防止资产流失,为管理质量的提升、经营行为的决策提供有力的保障。

5.会计监督有助于防止违纪行为的发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设立“小金库”的途径较之以往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如违规摊派、隐藏收入、虚列支出、配比失衡、成本发生不合理严重不均衡,上下级单位之间互相转移资金设立等等;不再将“小金库”界定为未列入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预算管理的资金或资产,而是强调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小金库”的表现形式也绝不局限于资金,而是扩展到各项资金及其形成的资产。“小金库”的来源具有公有性、多样性、违规性;“小金库”资金去向具有违法性、私人性、集团福利性;私设“小金库”行为主体具有公职性;“小金库”存放形式具有隐蔽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对于“小金库”的专项治理,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会计监督。

强化会计监督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手段。加强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能够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活动及单位资金运动无一不漏地纳入有效监控之中,使企业经营活动变得透明有序,整个企业的资金从哪些渠道来、哪些渠道去,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去均能通过会计操作得到全面反映。防微杜渐,对于企业来讲,挽回了损失;对于员工来讲,教育人、挽救人,促使内控制度的健全完善。同时,为干部选拔考核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强化对权利运行的监督和制约,防止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有效推进廉政建设工作和工作作风的转变。

(二)企业会计监督的主要形式

1.外部监督。

外部监督主要分为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国家的专项检查,例如税务检查、专项审计等,可推动企业相关法规的执行,督促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核算质量的不断提高。企业主管部门一般是通过建制或不定期对国家颁布的法规、制度,以及部门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对有关报表数据的变化情况等实行现场或报送监督,以推动企业会计管理与核算质量的提高,并针对问题采取对策,实行领导监督职能,促进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的建立与贯彻实施。国家和社会相关部门的检查监督,都带有各自的重点:社会审计监督是补充,具有鉴证性;政府部门监督是主导,具有权威性、强制性。

2.内部监督。

一是内部会计监督的组织监督组织监督作为企业内部建立的会计监督检查组织,对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领导监督。组织由企业领导人或主管领导人、财会负责人及专职检查人员组成。主要是通过贯彻国家与上级颁布制定的会计法规、制度,并建立实施内部的会计监督检查制度、账证表审查制度,或对财务决策、财务分析预测报告的审查论证制度、建立财务收支审查签批手续和分工权限等,具有相对固定性、常态化特征。

二是会计人员的自身稽核监督企业会计人员的自身监督主要是相关岗位之间、人与人之间按照不同分工,各自把握住自身岗位的职能与职责关系,除了要依靠规范的会计业务处理手续之外,还要依靠专业人员处理业务、财务事项时,主动地接受监督,如:复核、验收、签署等不走过场,认真履行职责。另外,企业领导也要在经营中起主导作用,就必须把自身置于职工群众的监督之中,并严格要求自己,秉公执法,以身作则,才能带出一个好的专业团队,这是搞好企业内部会计自身监督的基本要求。

三是企业职工群众的监督企业职工群众的监督,主要是定期向职工公布财务账簿、经营计划执行情况,把有关数据和问题如实地交给职工,并把政策规定、制度要求原原本本地交给职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地改进和加强经营管理。这是增强内部职工群众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调动群众是搞好企业内部核算监督不可缺少的内容和方法。对群众举报监督的经济事项,要认真对待,查清原因,及时处理,及时公布,切实依靠职工群众的力量,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利益,规范企业管理行为。

三、建立和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夯实企业经济发展基础

针对企业现有的内部会计监督的状况,为了真正发挥会计的管理监督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内部会计监督体系,构筑企业内控体系,,逐步形成无形文化控制力

由于内部会计监督具有日常性、及时性和实效性特点, 在梳理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设置会计监督标准,建立内部会计监督体系,预警并评价风险控制点,并把它纳入企业内控体系中,成为内部控制体系的重大循环节点。把内部会计监督体系成为公司内控体系的一个子系统,成为内控体系中风险信息收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的重要抓手。

(二)完善内部会计监督体系,预防违反财经法纪和腐败行为,降低经营风险

日常工作中强化内部会计监督,不断完善内部监督体系和企业风险管理制度,通过对管理者履行岗位职责,行使权力中面临的及潜在的从业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制定防控措施,结合专项检查,找出内控薄弱点再收集证据资料予以判断,将判断结果反映到廉政风险惩防体系中。

(三)强化内部会计监督与经营分析,重点在业务流程,突出在经营效益

1.勘探施工方案顶层设计的经济技术一体化流程:顶层设计施工方案是地震项目的生命,是项目运作的灵魂,顶层设计的经济技术一体化方案是决定项目效益的重大因素,必须实施分析评估和监督实施。

2.野外生产直接成本管理的业务流程:一是对处内已落实勘探工作量,在明确施工方法等参数时,通过内部各地震队竞标形成成本预算目标;二是在重大成本项目上,如:野外队油材料消耗、工农补偿费用,钻井工程费等项目,处职能科室和基层单位在背靠背测算,面对面对标基础上,成立专项控制监督项目组,制定各项目组控制目标和考核办法,严格控制成本支出;三是定期结合各项目特点和生产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实施成本费用发生的过程监督,实现会计监督的内容从过去侧重于事后监督,转向侧重于事前、事中监督,注重事前参与和决策中的监督,由事后整改向事前防治转变,从源头上加强风险控制,通过重点分析,差异比较,经营分析和会计监督相融合,使重点成本的发生处于受控状态,定期编制经济活动监督报告,提升企业管理决策水平。

3.合同管理业务流程:加大财务经营部门参与管理的权利,增加各部门对成本控制的责任意识,对合同履行和结算进行规范,对合同管理的相关细节作出明确要求,杜绝事后补签合同,严格按照履行合同的程序和时间,及时结算和归集成本,确保会计信息准确真实,会计监督及时有效,规避经营的法律风险。

4.资产管理业务流程:定期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做到账实相符,防止资产损失和流失;加强对存货等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在资产的现场管理方面,应设立专人负责野外施工设备,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对资产现场管理的监控力度和资产的创效水平。

5.资金管理业务流程: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成本费用发生的源头,良好的货币资金控制与监督制度,有助于防止货币资金业务的错误记录、舞弊行为以及违纪行为的发生。资金管理中应监督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不相容职务(岗位)的分离控制;二是资金授权批准控制;三是防止资金在内部单位的无效沉淀,推行额度周转资金审批制,把资金用在生产经营的“刀刃”上,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四是坚持不懈抓好资金清欠和结算回笼工作,降低资金占用费,为项目提速提效创造条件。

(四)不断创新改进会计监督方法

新技术、新知识的不断出现和现代科技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必须不断地修改与完善各项监督制度,方能适应内部会计监督的新需要。对专业人员自身监督水平的提高,除了自身业务能力培训和加强用人的选择把关外,还要依靠制度的制约,在完善的内控制度基础上,企业内部的各种监督机制需要配合协调,抓住工作的主要方面的主要矛盾。另外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新手段,变过去“点”的监督为“面”的监督,新形势下的会计监督特别要注重分析性,判断差异性,如经济业务三年的收支配比性分析,成本费用的均衡性分析,业务流程的科学性分析,成本构成的合理性分析等等。

(五)为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是内部会计监督体系中,除了建立工作内容监督标准外,还需建立人员考核奖惩机制。在人员考核上,不仅看学识水平,更要在建制上看成果、执制上看业绩、执业上看质量。把优秀的财务管理者选,有效发挥他们在内部会计监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小到对每张发票的报销审核,大到对经济合同履行和整体项目的经济监督评价,达到纠错防偏、提高效益的目的。

二是上级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单位执行财经法规、企业制度等效果的检查评估,以及加强多领域、多形式的联合检查监督,及时指导下级单位会计监督的方向和管理提升。

内部监督管理体系范文4

关键词:国有企业 监督制约机制 探索与研究

一、充分认识在国有企业构建监督制约体系的重要性

(一)构建监督制约体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要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就是要不断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主动应对和防范各类经营风险,保持企业良性运转。企业监督制约机制作为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对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流程和岗位风险进行准确分析,做到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正确性。

(二)构建监督制约体系,是发挥国企内部职能部门作用的重要途径

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专职部门监督、职能管理部门监督和职工群众监督。其中,专职部门又包括企业的纪检监察部门、监事会和审计部门。

专职部门的职能特点,决定其监督更具严肃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因而其监督的作用和效果也更为直接,更为深入。职能管理部门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体和业务核心,它的特殊性在于,监督与被监督同时存在,其监督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严密性。职工群众是企业内部监督工作的主力军。工会组织通过职代会及其它民主管理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进行监督,其监督更具有经常性、及时性和广泛性。这三大监督主体由于职能作用不同、所处的位置不同,监督的角度和作用力也有所不同,其监督作用的发挥也都各具特色,有所侧重,相互不可替代。

二、当前国企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国企内部权力架构失衡,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

企业的各项活动往往只按照决策层的意志运行,监控系统对领导人员的监督制约往往显得软弱无力。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内部监督制约系统与决策、经营系统在组织及权力架构上并不对等,难以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纪检监察等监督部门一方面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摆脱不了下级监督上级的难题;另一方面,监督人员的升降任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人员,监督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制约。

(二)企业内部监督力量分散,监督合力受制于领导机制

国企内部监督部门设置齐全,但监督力量较为分散。这是由于企业内部监督部门分属不同的领导负责,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侧重点不同,相互之间沟通协调比较少,不能将对事权、财权、人权、物权的监督有机整合起来,分化了监督力量,难以形成监督合力。

(三)职能部门监督和民主监督作用发挥不到位

近年来,国有企业内部发生了一些腐败案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由于财务、采购、营销以及用人等方面缺乏有效监控、管理存在漏洞所造成的。产生问题的原因,一是一些管理人员预防、监督腐败的意识不强;二是由于个别领导干部的群众观点和民主意识淡薄;企业内部厂务公开不透明,缺乏有效的监督载体,监督渠道不畅通;执行民主监督的惩处力度不够,对违纪违规人员起不到威慑和制约作用等。

三、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途径和方法

(一)探索建立垂直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纪检监察派驻制。这种机制能够解决同级监督只局限于表面和局部的现象,纪检监察的监督能够发挥出实质作用,有利于维护纪检监察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由于不是从内部提拔,而是空降,有利于切断监督人员与被监督人员的利益关系,企业的领导人员才会有所顾忌。二是建立审计派驻制。可以将各子公司的审计部门,直接收归母公司审计部门管理,划分为审计小组,根据子企业规模状况集中进行设置,分片负责,实行垂直领导。三是建立会计派驻制。母公司向各子公司委派财务总监或会计人员,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特别是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监督。

(二)纪检监察监督融入企业的内控管理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精神,确立纪委书记进入董事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程序,各企业的纪委书记可根据工作需要依法进入董事会担任董事,发挥交叉任职的体制机制优势,确保监督知情权、参与权和关口前移的合法性、独立性和有效性,把纪检监察的监督融合在企业内控机制的监督之中,使企业纪检监察能够通过“参与管理、融入流程”履行监督职能,加大了监督的力度。

(三)坚持监督与企业管理的重点难点相结合

一是要抓住关键岗位,加强对重点对象的监督。落实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实行权力的合理分解,形成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堵塞管理漏洞,防止腐败发生。

内部监督管理体系范文5

一、目前财政监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对财政监督职能的认识滞后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财政监督只是对违反财政规章制度的人和行为进行处罚,是一种事后惩戒监督。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片面地把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割裂开来,造成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相互脱节。由于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重分配轻监督、重外部监督轻内部监督等问题,造成了经济分配秩序混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总体不高。

2、财政监督法制建设滞后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经济活动受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财政监督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活动,也必须有法可依。建国以来,财政立法取得了显著成绩,相继颁布了《预算法》、《会计法》、《税收征管法》等法律、法规,2005年元月新颁布了《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使财政运行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从整体上看,财政立法还很滞后,对财政部门履行监督职能的规定不完整、不系统,特别是实施财政监督的程序性法规比较缺乏,这种立法的滞后性带来的后果就是财政监督手段的弱化。

近年来,财政监督主要是针经济领域的某些突出问题采取专项治理的方式进行,如财税物价大检查、清理“小金库”、清查预算外资金等。在具体操作中,也是主要采取事后监督的形式,事前审核、事中监控相对弱化,财政监督的手段也主要采用检查的方法,财政监督工作注重预算的编制下达,疏于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注重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监督,疏于合理性分析和动态管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等等。

二、创新财政监督的主要措施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财政监督的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转变财政监督职能,要建立政府管理部门的综合监督体系,发挥综合监督功能。

1、一是财政监督部门要与政府其他监督部门之间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合理分工,避免工作中的重复和推诿现象。财政部门要协同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部门,有效协调、相互配合,通过年度工作会议,协商、分配监督检查的重点和部门,调整修补监督检查计划,明确责任和范围,提高监督的质量和效果。二是财政监督部门要协调好财政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财政部门各业务科室作为财政管理部门,担负着所分管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效益的监督任务,因而各主要业务科室要承担起监督的主要职责,专职监督部门主要协调与外部的监管关系,并配合业务处室对系统内部资金分配、拨付、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形成高层次、多角度的宏观财政监督体系,行使财政综合监督的职能,保证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稳定增长。

2、完善财政监督机构,加强财政监督法制建设。现行的财政部颁发的几个行政法规效力较低,权威性不够,针对性不足。致使财政部门在实施财政内部监督工作时没有力度,因此,为使财政内部监督逐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必须对不适用的政策、法规及时进行清理整顿,不完善的应予以修改、补充,内部监督中无法可依的应及时尽快研究制定,加快财政监督立法,将财政内部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3、由重收入监督转变到收支并重上来。通过财政收入监督,可以达到增加收入,防止财政收入流失的目的。但财政支出方向是否正确,资金使用效益如何,有无挤占挪用现象等,都关系到财政职能的发挥,关系到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逐步建立从财政预算支出的申报、拨付到使用过程的跟踪监督机制。

4、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的综合监督转变。没有事前、事中监督,就谈不上监督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由专司监督的部门利用其职权来调动相关业务科室,共同配合抓好全过程的监督。

内部监督管理体系范文6

1.在思想意识上,树立加强“内控”、完善内部监督的理念

(1)领导和员工要重视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基层行要组织员工进行规章制度的学习,使其熟知本岗位的职责、业务基本规定、操作流程、控制要点和控制措施,把业务活动置于内控制度规范之下。

(2)认识和重视内部监督管理的“六性”。

独立性。独立性就是要建立一个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的监督管理机制。

权威性。权威性是指,应确保监督管理部门和评估监督部门具有高度权威性,尽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前瞻性。监督工作要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在监督方法上实行监督关口前移,在监督的意向上强化事前防范。

互通性。有效的信息沟通可以确保工作人员充分理解其工作职责与责任,保证相关信息传递给有关的工作人员,从而使监督管理和业务管理的各个环节正常运行。

全面性。全面性理念可归纳为监督管理应确保其能够涵盖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

互补性。纪检监察以防范为主,实施关口前移的监督管理;内审和事后监督部门以事后审查为主,实施事后检查、监督、评价的管理。监督管理部门应共享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

2.在运作机制上,构建内部监督管理新体系

(1)改变监督管理模式,保证内部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建立自上而下的内审派驻制,派驻人员的行政关系、工资福利等统一由上级管理,赋予审计监督部门一定的建议权和检查处理权。

(2)建立和完善教育机制,充盈监督管理前提,提高对内审监督工作重要性认识。一是把内审监督工作上升到领导决策和为建立金融安全区提供服务和支持的高度,内审监督工作“一把手”应手自抓。二是要适时开展现代内审理论学习和内审岗位技能培训,结合审计项目检查,组织检查前练兵和培训,统一检查口径,以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三是适当提高内审监督人员待遇,建立奖惩激励机制,调动内审人员的积极性。

(3)建立和强化领导干部监督制约机制。开展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是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公正、高效地履行职责的重要手段。把开展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与干部考查、领导班子巡查等监督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采取资源整合方式,内审、纪检、人事、事后监督等部门协调配合,通力合作,体现监督管理的“互补性”,使审计监督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4)建立和完善“内控”机制,夯实监督管理基础。基层央行要增强约束,明确用“内控”机制规范业务行为。内部控制系统要由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相互交叉组成,纵向结构由决策控制、执行控制、监督控制组成。横向结构由组织结构控制、财务费用控制、会计管理控制、货币政策手段控制、电子化系统控制等组成。同时,成立由审计、监察等人员组成的“内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工作。各专业应明确责任,严格照章操作业务。切实加强对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的约束和监督。应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形成全方位的内控管理格局。

(5)建立和完善监督评价机制,突出监督管理重点。

首先,强化自我约束评价机制。一是搞好自我评价。依据各项规章,检查自身全年工作情况,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二是主管领导对本部门工作的评价。通过平时指导,综合辖区的工作实际,看各项工作执行规章制度情况,给分管部门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三是搞好内审评价。内审部门每年进行一次全面审计,对本行的会计国库、发行保卫等部门执行规章制度、业务操作规程、履行职责等进行一次综合检查,做出公正的评价。

其次,推进技术创新,建立和实现“电子监督评价”。内审、纪检等监督部门可以建立“全员网上评议各职能部门”的评议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内部监督管理方法,实现监督管理信息的“互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