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的作用范例6篇

雕刻的作用

雕刻的作用范文1

1传统玛瑙雕刻造型设计的弊端

传统的玛瑙雕刻采用手绘的方式进行造型设计,然后将设计好的手稿描绘到原料上,经过坯工工艺、细工工艺、精细修饰、抛光等过程形成最终的作品。但这种传统的方法存在着一个显而易见的弊端,即一个设计是否成功,只有成品完成后才能得出结论,而成品完成后,即使设计不成功也没有再修改的可能,这就造成原料的浪费,也会让设计者感到沮丧。

2计算机辅助造型设计的特征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在造型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几乎涉及到工艺美术的各个领域,如环艺、装潢、服装等。而利用计算机辅助造型设计存在着明显的优点,即视觉直观。手绘设计稿展现的是二维空间的效果,根据手绘设计稿进行雕刻需要在脑海中把二维空间转换成三维空间,这需要一定的空间能力与想象能力。而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设计则可以直接利用软件的三维功能,通过三维视窗展示物体的六个平面视图及立体视图,多角度全方位的直观展示物体的形态特征及结构方式。

3计算机设计软件在玛瑙雕刻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在设计软件的选择上,除了软件本身的功能模块外,还要考虑第三方软件的支持,尤其体现在后期渲染上。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根本要求就是真实性,可以最大限度的体现设计成品的效果,如果脱离了真实性,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优势将大打折扣。

3.1计算机设计软件的应用

Photoshop软件的应用。Photoshop具有强大的绘图功能,设计者可以利用软件绘制设计稿,同时应用丰富的色彩功能将手绘白描中不能体现的设计效果及时、直观的展现出来。同时,利用PS软件还可以绘制出惟妙惟肖的成品效果图,这样不仅帮助设计者更好的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也有助于直观的感受到成品的效果。3dMAX软件的应用。3dMAX软件具有强大的三维建模及贴图功能,设计者可以利用软件的建模功能,构建出成品造型,由于软件具有强大的三维功能,设计者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视点或建立多个视窗,方便、直观地对造型进行空间定位,便于在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中进行转换。同时,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设计中的不足加以修改,而由于多视窗的存在,使修改过程也更加简洁、快速。利用贴图功能制作成品效果图,同时利用强大的第三方软件V-ray渲染器进行后期渲染,最大限度的体现设计成品的效果。

3.2计算机设计软件应用的优点

3.2.1利用计算机设计软件可以对同一块玛瑙原料进行反复多次的造型设计,同时可以对每次设计出的造型进行模拟雕刻操作,得出成品,用以观察,从而在众多设计稿中选取最适合玛瑙原料,最能发挥玛瑙原料优势的一个设计方案。3.2.2由于计算机设计软件的存在,可以使玛瑙雕刻的全过程在软件中进行模拟,从而选取最优方案再进行实际雕刻操作,减少对玛瑙原料的浪费,节约成本。3.2.3利用计算机设计软件可以在设计时期就见到成品效果,使设计者有一个直观的概念,同时因为软件强大的三维造型能力,可以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成品效果的展示,在实际雕刻过程中可以通过模型展示成品的不同侧面帮助理解雕刻的造型。3.2.4在计算机软件中进行设计可以随时发现设计的不合理处,并及时的做出调整,这一过程也对实际雕刻操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使得计算机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再发生在实际制作过程中,提升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因不必要的失误而增加的浪费。

4结语

雕刻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东阳木雕;文化内涵;探析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368-2

东阳木雕,因地而名,源于浙江省东阳市。自唐宋至今有1300多年,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工艺美术之一。东阳木雕装饰结合实用,寓教育于木作,聚艺术于刀锋,作品鬼设神施,巧夺天工,响誉海内外,不愧为国之瑰宝。东阳木雕不仅仅用于东阳古民居和现代建筑的木雕装饰,还有用于木雕家具、陈设欣赏、宗教用品等几大类中的上千个品种,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工艺美术品种。东阳木雕融会了历代东阳木雕艺人的智慧和技能,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高超的技艺、绚丽的图案,精美的雕饰,是中华民间艺术中一朵绚丽的艺苑奇葩。它包含着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对东阳木雕的文化内涵作一探析。

一、东阳木雕历史的文化内涵

东阳木雕溯源于唐代,经宋元至明,渐臻纯熟。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艺攀高峰。清末民初,渐趋商品化。解放后至今,沃土滋甘露,得到全面崭新的发展。历经千年锤炼的东阳木雕,有化木头为神奇的厚实根基。其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具有鲜明的特色。其设计之巧、雕刻之精、艺饰之美,在木雕行业中绽放异彩、独树一帜、久负盛名。东阳木雕,就历史积淀而言,以它在建筑中的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庙宇最为著名;以及家具的花床、花橱、花轿、屏案、巾架等家具饰品。自唐代开始,东阳木雕逐步应用于雕板印书,到南宋时期,金华(婺州)成为全国四大雕版印书中心之一,操刀者大多为东阳木雕高手。东阳木雕在现存的古民居中形式多样,内容之广、雕刻之美,在中国明清木雕雕刻史上堪称一奇,它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木雕技艺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东阳木雕到明代已初具规模,早期的东阳木雕,雕风拙朴粗犷,在雕刻技法上形成了主要以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为主的平面浮雕的风格。明代东阳木雕造型粗犷奔放、构图简洁明快、风格粗放大气、格调神形兼备。可以说,唐宋时期东阳木雕已经初具雏形,到明代东阳木雕已经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到明末木雕艺术逐渐向精雕细刻过渡,更加追求精致细腻。清代的东阳木雕在雕刻技法上开始向精雕细刻的方向发展,追求精致、细腻、典雅的艺术风格。清末民初,国势衰微,木雕萧条,木雕艺人们流向城市谋生,开始了商品化、工业化生产,在对木雕装饰美感的追求上更强、工艺更精、穷极华丽,在雕刻技法上更加讲究精工细作,形成了精雕细刻的艺术特色。新中国成立后,东阳木雕千年古树逢甘露,重放异彩,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走向世界,迈向市场。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欣逢盛世,东阳木雕迎来了再度的辉煌。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装饰风格更浓厚、实用与装饰结合更和谐、题材内容更丰富、格调清秀淡雅、图像写实传神、层次分明、雕刻细腻、构图饱满、做工精细、实用性与欣赏性完美结合、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二、东阳木雕题材内容的文化内涵

东阳木雕题材内容表现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和广泛,主要题材内容有: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文学、吉祥动物、寄情花木、风流人物、抽象图案、山水人物、鱼虫走兽、宗教佛像等等。作品的象征、寓意是用动物、花卉表示吉祥幸福、延年益寿、夫妻恩爱等,如以蝙蝠、鹿兽、寿桃、喜鹊为谐音的“福”“禄”“寿”“喜”,以石榴、麒麟寓意多子多福。以神话故事和民众所称道、所供奉、所敬重的具有人格力量的历史人物来表示借古喻今、尊敬喜爱等;人物故事有《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水浒传》中的人物、《红楼梦》中的人物、《西厢记》的人物、《西游记》的人物、包公、岳飞、杨家将、郑成功、李白、竹林七贤、四大美女、花木兰、穆桂英等等;现代人物有刘胡兰、雷锋、等英雄人物,还有领袖人物等。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题材的作品也在不断地出现,如:表现新农村改革开放新面貌的,新农村经济建设和新农村文化建设景象的,新农村农业丰收果实的,歌颂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歌颂社会主义祖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等题材内容的木雕作品。各种题材内容的作品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人物作品姿态各异,山水作品意境深远,花鸟作品造型精致,使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三、东阳木雕雕刻用材的文化内涵

东阳木雕的载体是木头,它是依附在木头上的工艺美术品,即在木头上的雕塑作品,是以木头为材料创作的工艺品。东阳木雕是以散点透视的平面浮雕,其雕刻材料应用广泛,因精雕细刻,一般很少漆色,突出表现原木的原汁原味,又称为“白木雕”。运用雕刻材料创作是木雕的基础,东阳木雕的选用材料主要是分为:题材内容雕刻的用材和边框制作的用材。其题材内容雕刻的用材要求木纹细腻,能耐久、无油脂、不易变形、不易开裂,如樟木、椴木、白杨木、白桦木、白木、白桃木、银杏木、楠木、榉木等色彩较淡的木材,适合东阳木雕的精雕细刻,而且色彩较淡,使木雕作品雕刻后更加细腻生动、艺术韵味感人;对于边框用材来说,要求木质坚韧、硬性好、质材重、不易损坏,起到加固和衬托作用,如黑檀木、酸枝木、红木、花梨木、铁梨木等。选用材料要利用木材的天然色彩和质感,使作品的结构内容与外框造型完美融合。

近年来,为了提升木雕作品的经济价值,东阳木雕在选用雕刻材料上,不管是边框还是题材内容的部分,全部都选用高档材料进行雕刻制作,例如选用小叶紫檀木、大叶紫檀木、大红酸枝木、花梨木、金丝楠木、红豆杉等高档木材进行雕刻制作,这些名贵材料的运用,提高了东阳木雕作品的经济价值。

四、东阳木雕雕刻技法的文化内涵

东阳木雕以其构图饱满、层次丰富、既大气又细腻、图像写实传神、做工精雕细刻、格调清秀淡雅、实用与欣赏完美结合的艺术风格,别具特色,这种艺术风格以其独特的平面浮雕技艺为基础。其雕刻技法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透空雕、透空双面雕、镂空雕、锯空雕、半圆雕、圆雕、圆柱浮雕、阴雕、深镂空雕、镂圆雕、镂空贴片雕等十多种。

东阳木雕雕刻技法上,根据雕刻物件的需要和可能,运用上述雕刻技法的一种、两种、或多种来完成木雕作品的雕刻创作,以达到一定的木雕艺术效果。整件作品只有一种雕刻技法的有:阴雕作品、薄浮雕作品等;两种以上的有:深浮雕作品、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的作品、透空雕作品、镂空雕结合浅浮雕作品、高浮雕作品、多层叠雕作品、镂圆雕作品等。东阳木雕集中表现为层次的丰富性,运用各种雕刻技法的多样化,作品雕工精致、洗练、玲珑剔透而不伤整体和牢固,达到了精雕细刻,突出了木雕作品的三维立体效果,层次感、立体感既丰富又强烈,使人感到趣味盎然,美不胜收。

五、东阳木雕艺术表现的文化内涵

东阳木雕以其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精湛的雕刻技艺,逐渐形成了平面浮雕艺术别具特色的效果。东阳木雕艺术表现的文化内涵有:运用雕刻技法、运用雕刻材料、运用色彩和运用粘贴技术等形式。

(一)运用雕刻技法的表现法

东阳木雕以平面浮雕为主,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极为鲜明的雕琢艺术特色。东阳木雕的传统艺术蕴含着东阳木雕艺人博大的智慧和精深的木雕技艺,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结晶。运用雕刻技法表现,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运用东阳木雕上述雕刻技法的一种、两种或多种组合,对木雕作品的雕刻创作,以达到一定的艺术表现效果。其表现法有:阴雕表现法、薄浮雕表现法、深浮雕表现法、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表现法、透空雕表现法、镂空雕结合浅浮雕表现法、高浮雕表现法、多层叠雕表现法、镂圆雕表现法、多种雕刻技法结合表现法等。

(二)运用雕刻材料的表现法

运用雕刻材料表现法,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运用各种材料通过雕刻和组合,来达到表现艺术效果的木雕作品。如运用色彩较淡的木材樟木、椴木、白杨木、白桦木、白木、楠木、榉木等和运用色彩较深的木材红木、黑檀木、酸枝木、花梨木、铁梨木、荫沉木等雕刻后,组合成木雕艺术作品。例如彩木镶嵌表现法、彩木雕刻组合表现法等,具体表现为木质材料色彩的丰富,雕刻技法运用多种多样,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三)运用色彩处理的表现法

东阳木雕因采用颜色较淡材料雕刻,又不上颜色,被称为“白木雕”。有些木雕作品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运用色彩处理来增强艺术效果。运用色彩处理表现法,就是运用各种色彩在雕刻的木雕上面着色处理,使其更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艺术效果,通过对白木雕进行着色处理,来达到艺术神韵。此表现形式有:浅绛山色表现法、淡彩表现法和贴金表现法等。

(四)运用粘贴技术的表现法

运用粘贴技术表现法,就是将木雕作品单独雕刻后,进行粘贴或者镶嵌到底板上组合而成的一种表现方法,从而达到木雕作品的装饰效果。此表现法有:贴片技术表现法、竹丝镶嵌贴片表现法和锯空雕粘贴表现法等。

六、结语

东阳木雕根植于东阳地域文化的沃土中,在明清时期就有很大的发展和深远的影响力。东阳木雕不仅是东阳古民居中的一种装饰物件,而且在木雕家具、宗教用品、陈设欣赏等方面都有雕刻艺术的优秀作品,其风格朴素简洁、淡雅清丽、工整细腻,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精品。东阳木雕蕴涵着东阳人的耕读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东阳人民,形成了东阳特有的民风纯朴、文化浓郁的特点和内涵。它既有深厚的民间艺术色彩,又有丰富的文化韵味,给人们带来了美的艺术熏陶和审美的启迪。如今,精美的东阳木雕已经成为东阳文化产业的一张金名片,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引领东阳木雕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并将载入世界文化史册。

参考文献:

[1]华德韩.东阳木雕[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2]金柏松.东阳木雕教程[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

[3]郭贤彬.论东阳木雕艺术特色[J].课程教育研究,2014,(09).

雕刻的作用范文3

黎族是我国特有的少数民族,95%的黎族人分布在海南省。黎族有着自己十分独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雕刻工艺。这些古朴的雕刻工艺品,向我们展示一个古老民族原始雕刻工艺的同时,还原了这样一个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巧于装点美化自我的古老民族。 

关键词:黎族;木雕;骨雕;石雕;雕刻纹样 

黎族的雕刻工艺历史悠久,形式上主要分木雕、骨雕、石雕三大类。雕刻种类有平面雕、线雕、浮雕、圆雕、透雕,其中最主要的则是线雕和平面雕,雕刻纹样则是以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等为主。这些雕刻品不仅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是她们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它们承载着黎族人的世俗精神与物质要求,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从木雕、骨雕、石雕的制作工艺和雕刻纹样来介绍黎族的雕刻工艺。另外,本文还探讨了黎族传统雕刻工艺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和意义。 

一、黎族木雕 

黎族木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如神板、独木舟、独木凳、独木鼓、箭篓、木偶、藤篓、刀鞘、等等。黎族木雕中最为出色的是独木器具,根据其功能主要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文化宗教用具三个部分。独木器制作主要依赖火与石斧、石锛,同时,黎族整个刳木成器的过程,是从熏烧到剡斫,与人类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期间木器制作的技术是基本一致的。此外,黎族木雕的雕刻纹样也是造型独特,图案精巧,内涵丰富,是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就是指用原木制作的用于日常生产的工具,主要有纺织工具、制陶的台垫、冶铁的鼓风箱、独木舟、独木水槽、平耙、独木铲、牛铃等,雕刻纹样则多雕刻牛鹿和星月点等纹饰。以独木舟为例,它的制作方法是将直径在100厘米——150厘米之间粗壮的木棉树或榕树,船头和床尾削尖,两侧削成弧线形,舟底则削平,船外侧及头尾有时会雕刻些图案花纹。然后用火烧、烤要挖的部分,烧至一定程度,接着用石斧把烧焦的地方刮掉,然后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成舟,最后将独木舟阴干一段时间后,把它放在水里浸泡3个多月后,这样独木舟便制作好了,根据独木舟的长短,可乘坐一至四人不等。 

(二)生活用具 

所谓生活用具,就是用原木经过刳制、雕凿制成的日常生活用具。 这些生活用具在制作技术上虽简单质朴,但在使用功能上却很实用。常见的器具有独木棺、独木锅盖、木盆、独木凳、舂米臼、蒸桶、蒸酒桶、木谷仓、独木槽、木桶等。独木器的外表以雕刻花纹图案作为装饰,图案则是以几何纹和水波纹为主。 

(三)文化宗教用具 

文化宗教用具是使用原木制成宗教用具。宗教用具主要有神像、叮咚、独木皮鼓、木唢呐、刀筒等。雕刻的纹样则是人纹图案和几何图案等。在这些宗教用具当中,值得一提的是独木皮鼓,独木皮鼓是黎族招众、祭祀的乐器工具。它在鼓面和鼓身会绘制或雕刻一些图案,这些图案大多数他们日常生活的、狩猎的对象。因其图案是黎族相对成熟的绘画作品,所以它上面的图案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此外,因为它古老的历史渊源,它也是研究黎族文化的“活化石”之一。 

二、骨雕 

骨雕是用兽骨、牛角等进行雕刻,制作生活用品和艺术品。骨雕一般有骨叉、骨梳、角号、火药筒、喼筒(装火药的小骨筒)、骨项链等,骨雕的制作是黎族男子来完成的。 骨雕艺术品在黎族造型艺术中较为精彩,其雕刻精致,图案精彩,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智慧。骨雕里比较有研究价值的则是骨簪,骨簪是黎族女子带在头上的发簪,海南黎族内部为了相互区别分有“哈”、“赛”、“杞”、“美孚”、“润”等支系,骨簪一般出现在“润方言”、“哈方言”、“美孚方言”之中,其中又要数“润方言”的人形骨簪雕刻纹样最为精美。 

骨雕的制作工艺流程分为洗料、截料、定型、打磨、钻孔、雕刻纹样等六部分。骨簪雕刻纹饰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上中部分是人物的头像和头饰。例如润方言黎族的人形骨簪,人骨簪普遍长15-20厘米,造型像一把短剑,它的中上部分是披盔带甲人像,据说这人像是黎族黎族桐主“总管三”,润方言黎族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便把他的头像雕在骨簪的上。此外在人头像的旁边还有一些小孔,用来系一些流苏等装饰物品,下部分所雕的图案有各种动植物纹、水波纹、弦纹、几何纹、圈点纹等。 

三、黎族石雕 

黎族石刻有着古老的历史, 黎民自原始社会起便已学会开始制作石器,在石器上雕刻各种图腾崇拜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黎族和汉族文化的交融,历代的摩崖石刻、碑刻已遍布于黎族各个地区,这些石刻记录着黎族人民的发展历史,不论是在文化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一)圆雕 

黎族石雕多为平面雕和圆雕,圆雕石刻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黎族生活生产的石器,有石锛、石刀、石纺轮、石铲、石凿、石斧、石拍等。另一部雕刻的作品则是他们黎族信仰的神像及图腾,例如村寨土地庙里摆放着用石土地神像和“石祖”崇拜等。这些石刻作品工艺有的有的复杂细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有的虽然简寥寥几刀单至极,但是神态尽显。 

(二)平面雕 

平面雕以线刻作品为主,主要是文字石刻,包括摩崖石刻和碑刻,圆雕则为石器工具和宗教信仰的崇拜物。黎族地区摩崖石刻和碑刻作品虽多,但大部分作品不是黎族人民所制,不过因其一直存在于黎族地区,深深影响了生活在这里的黎民,对学者研究黎民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来说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现在很多石刻作品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如三亚的著名景点“天之涯、海之角”和三亚市荔枝沟镇的元代石刻“落笔洞”等。 

四、雕刻工艺现状和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和意义 

(一)黎族雕刻工艺现状 

黎族雕刻工艺历史悠久,有些艺术品稍显粗糙,但其文化内涵丰富、民族韵味浓郁,是组成丰富多彩的黎族文化的重要因子。它将形象化和抽象化相结合,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些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纹样和制作工艺,对于如今的雕刻仍在沿用。 

黎族的雕刻工艺,或多或少的保留着原始技艺的留存,这些雕刻工艺,在民间流传悠久,制作工序复杂,工艺精美,图案花纹绚丽古朴,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属传统手工工艺历史中不可或缺的片断。而现在懂得传统雕刻工艺的黎族艺人寥寥无几,而这些技艺濒临消亡,因此,我们理应加强抢救和保护,而不应任其消失,从而导致我国的传统雕刻工艺历史出现断层。 

雕刻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徽州人;木雕;民间艺术;雕刻

徽州是指地处皖南,毗临江浙,纬线范围在北纬30℃左右的这一地区。历史上称为新安,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建徽州府,遂得名。徽州人创造丰富多彩的美学艺术形式则是其历史传承的重要文化载体,徽州木雕作为其儒学文化思想和艺术美学的浓缩,是徽州文化记忆的重要物证和独特的代表性。

传统的文化取向

徽州木雕之美在于其高超的雕刻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徽州木雕是指徽州古建筑中的雕饰部分,那些隔扇、窗扇和拦板、梁、柱、斗拱、雀替等,到处都是精雕细刻的木雕艺术,这些木雕艺术丰富的彰显了徽州人的生活情趣、爱好以及信仰。在徽州木雕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国正统的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贯穿于其中,徽州木雕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

独特的雕刻技法和丰富的雕刻题材

徽州木雕,主要有高浮雕、浅浮雕、透雕、半透雕和圆雕。雕刻技法主要采用线雕、剔地雕、 混雕、贴雕、透空雕。

线雕:通常以刀刃雕压花纹,讲究刀法,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对于木雕花纹的刻画和形象的勾勒有着重要作用,还可以雕刻纹理,表现景物的质感。

剔地雕:是传统木雕中最基本的雕刻技法,通常指的是剔除花形以外的木质,使花样突出。剔地雕有两种刻法,一种是半混雕刻法,将花样做很深的剔地,再将木雕的主要形象举行混雕,成为半立体形象,常用于额枋上。另一种是浮雕刻法,花样周围剔地不深,花样不是很突出,然后在花样上作深浅不同的剔地,以表现花样的起伏变化。或者在花样上作刻线修饰,勾勒花形,增强仿古木雕的修饰成效,或表现花瓣的轮廓和构造,多用于装板、裙板的雕刻中。

混雕:相当于雕塑技法里的圆雕,具有三维主体的成效,可多面观赏,多应用于撑拱、垂花等部位,常利用混雕技法,将仿古木雕的形象刻画得非常精细,充满生气。

贴雕:是后期雕刻技术鼎新的效果,即将雕刻好的图案纹样直接粘贴到木雕构件中,通常一些难以做剔地的刻件、延续纹样、轴对称的构件都是利用贴雕来完成。其工艺省工省料,便利制作,而且艺术成效绝不减色其它浮雕形式。

透空雕:将木板刻穿,造成上下左右的穿透,然后再做剔地刻或线刻,这种雕法必要有高超的技巧,刻成的木雕正反两面都可观赏。其花草作品枝叶穿插流畅,花瓣翻卷自然舒展,常见于花罩、挂落、雀替、木门窗中。

精湛的刻画手法

具体的刻画手法则根据雕刻内容而定,例如:承重梁柱,只做简约的装饰线条塑造或做彩色绘画配以浅雕,以避免减损木料的承载力;窗雕多使用透雕或半透雕,整体造型上力求大气沉稳而端庄、造型谨严,或热烈奔放,或趣味横生,形象栩栩如生,蕴涵了更多的浪漫主义美学风格。题材涉及:花鸟虫兽、人物、器物、文字造型等。

徽州木雕的主要特征是不遵循实物的原始比例,也不在意近大远小和近实远虚的自然透视原则,而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来构图,打破空间和时间的约束。徽州木雕艺人创意大胆,手法抽象,刻画对象夸张幽默而生动,充满活力。一件件精美的木雕,美化了徽州人的生活,更是呈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已成为徽州人传承信仰、弘扬传统美德、寄托美好愿望的重要文化载体。

小结

徽州木雕艺术历经沧桑的岁月蹉跎,有创新、有消失、亦有传承,而木雕是传递皖南先民最为精确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在民间的家具、建筑和各种生活器物中,凝聚了一代代徽州人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美学观。徽州木雕在追忆徽州文化的场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它们带有岁月见证的古意,带着深厚的民间艺术色彩,给观者以美的熏陶和启迪。

参考文献:

[1] 《中国徽州木雕》作者:李飞 钱明,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1-1版。

[2] 《木工雕刻技术与传统雕刻图谱》作者:路玉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1-1-1 版。

[3] 《中国民间木雕技法》作者:王笃芳,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1-1版。

(第一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第二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

雕刻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寿山石雕;工艺特色;创作技法

一、寿山石雕的起源与发展

(一)寿山石的形成

在一亿多年前的寿山,由于地壳变化和火山运动,形成了一种没有完全喷发的火山岩与地下水和矿物质混合的岩浆,这些岩浆从地表间隙中渗流出,最终凝结成一种石质适中、色泽美观的天然石料。

(二)寿山石雕的起源

因寿山石硬质适中、色泽美观的特点,后人常以寿山石为原料进行石料雕刻。我国出土的寿山石雕文物,形成时间最早的是在福州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作品,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二、寿山石雕的工艺特色

寿山石的雕刻有突出地方特色和民俗特点的民间多种流派,亦有专业探究和综合各地风格的学院派,目前,寿山厂雕工艺已经融入更多的民族元素、历史元素及西方美术元素,变得更加丰富多变。创作的灵感和手法的传承主要是由工艺门类的延续和丰富的创作想像力。有很多以龙凤、神兽为表象的物像更是以中国古代虚拟的图腾形像演化而来。不同的雕刻内容也有着不同的寓意和象征,代表着人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比如鸡同吉、鱼同余、蝠同福、鲤同利等都是取谐音借喻人们的良好期盼。

三、寿山石雕的创作技法

(一)寿山石的品种分类

寿山石按出产地、石质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品种。主要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组成。田坑即农田中零散成块的不规则石块,其石质最佳、产量最少;水坑是产自于河流、水洼中不同形状和体积的石料;山坑是分落夹杂在山峦、丛林之间的野外。其中田坑寿山石中的田黄石色泽如黄金,像枇杷,石质坚硬而有韧性,被称为石中之王,是价格最名贵的石料,素有“三两黄金一两田黄”的说法。

(二)寿山石雕的艺术特点

因凵绞的形状、大小、色泽各异,故寿山石的雕刻讲究的是因石材料定内容的原则,即通过对一块寿山石的综合外貌特征,包括石头的形状、色彩和纹理等特点,用就石取巧的方法,利用石材原有的外貌特性进行物象设计,以达到自然原貌与工雕浑然天成、巧妙搭配的效果。特别是在色泽的利用上,更是可以充分利用不同色层的分布特点予以设计和实施雕琢。同时,因为寿山石有内部色层突变的可能性,故雕工可在雕刻的过程中边雕边设计,边调整和改变原有设计方案,这需要雕工有着娴熟的雕刻技术和美学艺术水平。

(三)寿山石雕的内容种类和特点

寿山石雕可根据石材、颜色的不同设计人物、风景、动物、植物等造型,可根据石材大小、形状和用途制作成印章、摆件、镶嵌等表现形式。在雕刻的过程中,雕刻内容的设计和色层的取舍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四、寿山石雕的雕刻技法

(一)圆雕

圆雕是一种全方位、立体的雕刻方式,即是一种写实的、全方面表现物体形状及各方面细节的雕刻手法。寿山石圆雕起源于唐宋,南北朝以后,圆雕成为寿山石雕刻的主要手法,到了清代,圆雕已经成为一种工艺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法。圆雕要注重以打坯还原物体的比例,做到和谐、融合。

(二)钮雕

钮雕俗称印鼻子。是指印章上部印钮的雕刻,属于圆雕的范畴,具有立体感和全方位的特点。其主要特点是雕刻体积小,雕刻主体的底面与印章为一体,内容主要以神兽为主;风格主要以威严、吉祥、灵动、丰富为主。在形式上还有一体钮和组合钮的区分。

(三)镂雕、链雕

在圆雕中有一种镂空的雕法,即将石料中需要表现的物体间隙或内部空间掘空,比如在龙或狮的嘴内,在镂空的同时还要保留一个比嘴口稍大的石球。镂雕对石料的材质和工具的细腻度有特别要求,常与其它雕刻手法同时使用,按照先内后外的顺序进行。链雕是用一块石料镂空雕刻成的可动石链,属圆雕的一种。

(四)浮雕

浮雕是通过挖去多余部分,将物像雕至石面致使凸起效果的雕法,浮雕有深浅之分。是继圆雕之后的一种装饰性雕法,主要用于石壁或木柱的表面。浮雕应选择色层分明的石料,以上色层为雕刻层,下色层自然色差托底。应在雕刻的过程中先以一处雕刻,以找到色层分界为准,再确定浮雕的深浅度。

(五)薄意

薄意系指比浅浮雕更加浅薄的雕刻手法,因看似具有平面画意,故称之为薄意,是介于画面与雕刻之间的一种雕刻手法。其历史较前几种雕法相比,发展比较晚,是清代才开始形成的。但因寿山石质和价格的特殊性,为更加容易雕刻和在物像中保留更多石材,薄意则逐渐成为寿山石的专用雕法。

(六)镶嵌

镶嵌是浮雕的一种,是小件石片上的浅层浮雕。主要用于在制作其它物件时,按设计需要,将薄石片进行浅层雕刻后再予以镶嵌在其它物像之内。镶嵌比一其它的雕刻手法多了一套粘贴的手法。这要求造型挖槽和雕刻石料要做到大小、形状的一致。

(七)微雕

微周是利用较微小的石料进行雕刻的雕法,内容以画面和文字为主。常用于石料印章的边款或把玩石料之上。一般越微小的雕刻内容雕刻难度就会越大。雕刻时,应该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雕刻的时候可进行“意刻”。临场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运刀要稳、准、狠。

(八)篆刻

篆刻的起源较早,发展也最成熟,它是以中国书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书画用印所用。用寿山石雕刻始于元朝。寿山石石质晶莹,硬度适中,易于奏刀,再加之其色泽弥久不变,成为篆刻书家的用章最爱。篆刻分为阳文和阴文两种形式,印章分为名章和闲趣章两种用途。

五、结语

寿山石雕刻艺术是我国雕刻艺术中的一朵丽葩,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只有以不断传承、发扬和专研、保护为己任,才能有效推动寿山石雕刻艺术的发展,使其日久弥新。

【参考文献】

[1]吴立旺. 浅谈寿山石雕的历史地位[J].东方收藏. 2010(08).

雕刻的作用范文6

关键字:木刻工艺;永北镇;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基本概况

永北镇地处永胜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辖八个居委会和四个村委员会,幅员面积247.2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海拔2140米,气候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的寒温带型,年平均降雨量929.8mm,辖12个居(村)委会,141个居(村)民小组,22276户56557人。雕刻工艺流传永北镇西南街居委会。西南街居委会地处永北镇西边,距永北镇政府所在地0.4公里,东邻东北街社区,南邻凤鸣社区, 北邻胜利社区,辖西街、南街、西山新村3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641户,乡村人口3301人,其中农业人口1316人,劳动力842人,是汉族为主的回族、纳西族、其他民族混居地,其中汉族2932人,纳西族 24人,回族192人,其他民族153人。全村国土面积1.79平方公里,海拔2140米,耕地面积697亩(其中:水田604亩,地93亩) 人均耕地0.53亩,林地95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72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0.05亩,适合种植水稻、玉米、蓝桉等农作物。传承不衰的雕刻技艺,悠久的雕刻文化。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雕、刻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木雕、石雕、泥雕等工艺,则大都流传在民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况且他们在吸收传统技法之后又独自创新,使雕艺术更上一层楼。

二、雕刻工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

雕刻工艺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永北镇的雕刻主要分布在西南街社区,雕刻制品称雕刻工艺,做工十分的精细,所以逐渐从实用品转变为欣赏品,因此被人们称为特种工艺。其内容有木雕,木雕是木工进行操作, 木工在制作木器具的同时,逐步向美的装饰方面发展。木雕制品(如:神龛用紫檀、柏香、犁树木等、颜色);观音像用泥、稻草、纸、麻、铁丝、颜色、漆等;龙头用木料;圆桌用牛骨、贝壳、银子、铜、木材等、骨镶)石雕选用石料,根据所需选料,制品(如:花卉、盆景、假石山)、根雕选用善好的树根。传统雕刻的特征:传统的雕刻纯属手工雕刻,是一种工匠型的劳动,运用可雕性的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它是雕刻师“高智能和高技能”的综合活动!雕刻成品是否成为珍品完全取决于雕刻师对艺术的理解、对材料的感觉、雕刻技巧的发挥和孜孜不倦的精神,这不是普通人所能胜任的,也正是由于如此难能可贵,“雕刻”成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和一种精神的象征,其木雕工艺制作为纯手工制作,作品古朴、文雅、端庄、大方、制作精细、装饰性强。作品图案多为中国汉族民间吉祥图案。雕刻具有玲珑剔透、视线不受障碍等艺术特色。雕刻的图案花纹制必须经过精心制作,使其富于图案化。

三、雕刻工艺的历史渊源

段家的雕刻技艺师承形式为祖传:1、神龛雕刻艺术,尤其是木雕艺术,在汉族中使用,起源很早贡奉列代祖宗牌位,用于宗教祭祀,在民间比较流行。2、观音像是佛教文化传入永胜,泥塑菩萨技艺也随之兴起,用于宗教祭祀,在民间比较流行。3、龙头雕刻艺术,在汉族中起源很早,用于民间龙灯活动、安葬仪式等。段瑜的雕刻技艺父辈相传,在继承祖上精雕细刻的基础上,工艺不断完善和创新,研究出了骨镶技艺。

四、重要价值和濒危的状况

汉族的雕刻艺术很有特色,是一种美术工艺,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工艺的美术品,美术品,离不开构成工艺品的各种材料和制作工具,这是物质文明的产物;工艺品,按一定的工艺,构成一定的图纹、造型,体现一定的意识,具有一定的艺术,这又是精神文明的产物。因此,工艺品的起源和发展,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早在秦汉史资料中。艺术家们以刀,在坚硬的材料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用以作为民间家庭、建筑构件,构筑和装饰。而木雕最基本的功夫首先必须是—个好的原始木匠,经过木匠精心制作而成艺术品。

濒危的状况:由于此项工艺需具有很强的相关专业水平,不易普及,致使传承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现代化科技的不断发展,使机器作为生产工具,已日益减少了人们的手工劳动,手工技艺逐渐被淘太,手工艺品也得不到广泛流传。电器化自动操作,使许多“木匠”已没必要再学习以往的一些木工技艺,就可以做出美观的家具、门窗、箱柜等,而木雕最基本的功夫首先必须是—个好的原始木匠。木雕技艺不仅需要一定的悟性,而且要有一定的耐力,它不像—般的木匠在两三年内就可出师,往往需要七八年、甚至十来年。另外,一件木雕从原木到成品,操作时间长,与工业化工艺品相比,周期长、见效慢,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门耗时太长的技艺,即使有少部分人学成了,但为了经济效益,又转行了。段家的雕刻技艺现无下一代传承人。

五、传承谱系和代表性传承人

其木雕技艺师承形式为家传,段瑜1987年初中毕业后开始跟随父亲段克禹学习木雕工艺,木雕工艺制作为纯手工制作,作品古朴、文雅、端庄、大方、制作精细、装饰性强。段瑜在继承祖上精雕细刻之风的基础上,增加了时代精神风貌,有所创新和发展。其工艺品远销省内外,1997年制作的观音阁,为一客商看中,以2500元价格自行包装馱运印度庙堂供养,现永胜程海镇凤羽毛氏宗祠里的匾对也均由其定做加工。段瑜以高超木雕技艺赢得了乡邻的赞誉。一九九九年,被命名为“丽江地区民族民间美术师”。2005年被列为市、县保护名录。

段光乃第四代传承人,1992年初中毕业,开始跟随父亲段克禹学习木雕工艺,其木雕、石刻、根雕。近年来自己自学花卉、盆景、假石山等。工艺制作为纯手工制作,作品古朴、文雅、端庄、大方、制作精细、装饰性强。段光在继承祖上精雕细刻之风的基础上,增加了时代精神风貌,有所创新和发展。段光以高超雕刻技艺赢得了乡邻的赞誉,其作品远销省内外,每年100余件。

木刻技艺是永恒的。保护木刻技艺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新时代赋予了木刻技艺以新的机遇和新的使命,相信在政府、艺人和专家通力合作下,木刻技艺的振兴也是必然的趋势,为维护我国的文化命脉和民族特质作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正延.文山民族传统美术的传承与发展[J].文山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