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感悟范例6篇

家校合作的感悟

家校合作的感悟范文1

养成冠军,个个闪亮六一奖状,名名耀眼公园路小学是怎样为学子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呢?据张建平校长讲:“学校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群体,要扔掉传统的一把尺评价,让老师和家长把目光盯在每一个孩子的优点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寻找和发现自己的优势。”为寻求突破,该校通过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多元评价的尺,开展“寻优工程”,从而满足和激发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塑造。如在体育、卫生、学习、劳动、助人、尊师、才艺等方面,学校评选出各种类型的“养成冠军”,每周、每月班级评选,每学期评选出校园养成冠军。养成冠军在校内奖励,颁奖时由张建平校长和武新青书记亲自为获奖学生写出颁奖词。大队辅导员杨永凤老师指着历年养成冠军颁奖合影留念的照片,说:“别看这个奖励的本子不大,可本子上珍贵的寄语,让每一个孩子都兴奋不已,这足以鼓励其他同学人人做养成冠军。”

每学期末,学校还要举行隆重的表彰大会。2012年6月1日学校举行了“激情飞扬展风采,低碳市场我做主”六一庆祝活动,就如同张校长自己笑称一般,我们的六一就是“赶庙会”,看似操场上乱哄哄,实则每个孩子的心里都乐呵呵。每个班的孩子人人都参与,一个都不能少,这一“摊”是在搞服装表演,那一“摊”是在器乐配书法,远处还有街舞较量……当然还缺不了以物换物的“跳蚤市场”,同学们纷纷拿出看家本领,打广告、摆放货物、讨价还价,无不精彩和热闹,记者被这样的场景震撼了,每一个学生都有用武之处,每一个学生都自信阳光,这是尊重生命、尊重个性最大胆的展示。活动结束了,但是微笑不结束,每一个学生都手捧奖状,“热爱劳动奖”“最美舞蹈家”“风度书法家”“体育将军”……这都是学生们自己寻找到自己的亮点,学校给予颁奖,人人有优点,人人有感悟,张校长激动地讲:“我们就是要大张旗鼓搞寻优,不失时机抓寻优,课上课下都寻优,校内校外要寻优,三维一体齐寻优。”“寻优工程”的开展,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可喜的转变,使每一个孩子都神气十足!

课上、课下,个性发展感悟、心悟,自主成长

走进公园路小学,一种活泼奋进的气息充满校园。课堂上,以“自主构图”为主的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前预习,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感知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养成课前感知等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记者翻阅着孩子们的“自主构图”,看着这些独一无二,反映学生内心真实世界的“图画”,想必孩子们都是天生的魔术师,而公园路小学就是这些魔术师们最好的舞台。李佳珉同学告诉记者:“构图能让我们明白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一旁的阎梦琦同学开心地说:“通过构图可以将杂乱的知识整理得有条有理,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第二天听老师讲课,自己拥有的知识会更多。”

翻开学校的活动日程,各种活动一览无余。“传承雷锋精神,争做文明少年”主题活动;四月:举行“品中外经典,颂红色诗歌,承传统美德”诗歌朗诵会;五月:举行“激情飞扬展风采,低碳市场我做主”六一活动;六月:举行“心系母校,放飞理想”公园路小学毕业典礼;九月:开展“老师,我爱您”主题队会;十月:举行“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为队旗添光彩”主题大队会;十一月:举行六年级“少年礼”仪式;十二月:迎新年活动。

每个月的活动安排根据教育实践的实效性,结合学生年级、年龄特点,将艺术、体育、科技、人文、教学等设计成各类主题活动,置身于养成教育的全过程。利用“校讯通”等家校互动设备,建立不同年级阶段的养成实践目标,一个月设定一个目标,比如:5、6年级在某一个月是学会炒一道家常菜;3、4年级是学会擦玻璃;1、2年级是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养成教育活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互动,共同让孩子走进书本,自主接受知识,形成了系统的学科知识网络;又让孩子走出课堂,对接书本与生活,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用张校长的一句话说,“教育要接地气,不仅要解决孩子的行,更要改善孩子的心。”

家校合作的感悟范文2

【编者视角】

“新学堂”,是把学生健康摆在最高位置,并以此建构新课堂、新课程与新机制,实现基础教育整体变革与群体超越的学习场所。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针对“学生体质健康严重堪忧、情感素质极不乐观、儿童创新想象能力不强”等基础教育顽症,以“生命、健康、发展”为第一要务,重建学校课堂与课程,既发展了儿童,也改变了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校建成了令人称道的“新学堂”。

“新学堂”传递出的基本理念是对学生健康与个性的尊重,是回到“人本身”思考人的教育,是以师生的幸福未来为最大追求的改革探索,是遵循生命规律的学校生活重建。“把人当成人来教”,“站在生命的高点成就每一位师生的现在与未来”,是电子科大附小的群体共识。顾明远先生说:“电子科大附小重视素质教育,锐意改革创新,开展多种课程和活动,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活泼。这个经验值得推广。”

“新学堂”除值得推广的经验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外,其“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办学理念与评价标准也引起了行内行外的热议,不少教育人士和热心教育的媒体、机构开始研究“新学堂”,从“新学堂”吸取营养,在“新学堂”中探寻基础教育的真谛。在众多媒体纷至沓来、众多学校来此寻觅“真经”的热潮中,电子科大附小开始思考“新学堂”的力量源泉,把提高“教师觉悟”和教师智慧,成全教师生命与职业幸福作为“新学堂”的支撑性要素,全方位探索“新学堂”的教师建设,让教师成为“新学堂”持续发展的力量,为破解“新学堂”的持续发展难题提供了新的经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新学堂”以自己的办学经验提前递交了答卷。在这份答卷中,既融入了附小人的智慧,也书写了附小人对教育本质孜孜以求的卓越精神。

列宁说,“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办好学校和建设国家一样,我以为,一个学校的力量就在于教师的觉悟,一流学校需要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师队伍要有一流的教师觉悟。

一、教师觉悟:“新学堂”的教师追求

教师觉悟,是指教师对教育改革的清晰认识与自觉行为,是教师在清楚教育改革目标、内容与策略的情况下,积极主动投入教育变革,并从中感受教育乐趣与成就的职业意识与行为状态。有觉悟的教师一般具有四个特征:一是对教育问题的忧虑,能用心关注教育存在的问题;二是对教育变革的担当,能自觉承担教育变革的责任;三是超越自我的决心,能在不间断的实践变革中提高和超越自我;四是蓬勃发展的生命状态,能从职业生活中感受幸福,能在教育变革中积聚新的发展活力。

“新学堂”需要有“觉悟”的教师。“新学堂”是针对“学生体质健康严重堪忧、情感素质极不乐观、儿童创新想象能力不强”这三大现实挑战提出的,在“新学堂”里,人是出发点和归宿,为了生命、通过生命,在生命中实现个体对生命的追寻和体验,实现人的健康成长、个性发展,是“新学堂”的最大追求。为此,“新学堂”树立了“生命、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和谐成长是学校发展第一要务”的教师观、“全面性、主动性、个性化”的学生观、“给学生个性发展空间”的课程观、“生命对话、互动生成、共生成长”的教学观、“人人都是学校管理主人”的管理观和“家长幸福成长是学校发展教育的基点”的家校观。

为践行这些观念,“新学堂”建立了新的机制、课程与课堂,这就需要有觉悟的教师关注教育现实、积极投身变革。教师职业觉悟的高低,成了影响“新学堂”发展的关键要素,怎样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源自教师的内在需要,变成教师的自觉行为,是我们建设“新学堂”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多方探索与叩问中,我认为“新学堂”的建设首先需要教师的自我实现,这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生命观照,教师个体只有在主体性的引导下,实现自我定位、自我教育,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适应“新学堂”的要求;其次还要有不断追求卓越的内在愿望,这是激发“自我觉悟”的根本动力与内在品质;再次是对“新学堂”变革的理解力、洞察力与行动力。只有实现了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觉悟才能逐步提高,“新学堂”建设才有了力量源泉。

二、行动自觉:提高“教师觉悟”的现实路径

教师的行动自觉,是一种良知和责任,是一份睿智和情怀,更是必不可缺的教育觉醒和勇气。为此,我们抓住教师的发展内需,紧贴教师实际,从教师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水准、职业品位四个层面探寻“新学堂”教师的培育路径,不断发展和提升全校教师良好的“觉悟”状态。

(一)唤醒内力,在职业精神的涵养中提高“教师觉悟”

在相对单调枯燥、却又压力日益加重的校园生活中,教师职业的劳心劳力、社会地位、劳动报酬等让人很难轻言幸福。为此,我们多措并举,唤醒教师发展内力,在职业精神的涵养中提高教师觉悟。

一是目标引领,愿景感召。设立合理的目标,不但让行为有明确的方向,而且可以形成有效牵引力。为此,我校实施了“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行动计划”,根据教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和实施策略;学校将每位教师的发展情况纳入教师的考核与奖励之中,既帮助教师理清工作思路、确定发展目标,也引导教师有计划地进行教育教学变革,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以变革成效涵养职业精神,培育变革觉悟。

二是氛围营造,浸润身心。学校注重共同价值观和校园文化精神的培育,努力营造信任人、尊重人的氛围,创造有利于教师生命成长的和谐、宽松环境,建立起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让教师在人文、融洽、快乐、高雅的文化氛围中涵养职业精神,培育“新学堂”健康而富有活力的师生生命。

三是激发内需,释放活力。首先是领导示范,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首先要做到。其次是形象展示,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及时展示教师在学习、培训、工作中取得的阶段性业绩,提高教师在全校学生和家长中的知名度;开辟“教师风采”专栏,展示先进教研组、优秀教师群体、贡献突出个人的业绩和形象。再次是搭建舞台,以满足教师享受成功的喜悦为出发点,为潜心课堂教学改革、热心课程改革的教师搭建展示舞台,在满足成就自我的愿望中提高“新学堂”的变革觉悟。

四是持续激励,觉悟内生。持续激励能促进教师变革觉悟的不断内生。为此,学校把奖项进行细化,设置了名目众多的奖项:教育教学成果奖(教育教学基本成果奖、学期教研组团队合作奖、年级组团队合作奖)、教职工年度综合考核奖、教研业绩奖、专业发展奖、项目奖、家校合作特别工作奖、语言文字工作特别奖、档案工作专项奖、班级人数超人头奖、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奖、国有资产管理专项奖、安全工作专项奖、教学质量奖、视力奖、教师终身学习业绩考核奖……为了让人人都有奖状,学校还根据不同节点,建立更多的获奖平台与机会,如“三八节”设立了三八红旗手、巾帼模范;“五四”评选优秀青年教师;“五一”评选劳动能手、劳动模范;教师节评选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春节评选年度感动教师(孝敬父母、为学校创业)等,让教师个体在学校不同层面与不同方式的认可中激活教育变革的内在动力与自觉行为。

(二)思想引领,在学校团队的思想聚合中提高“教师觉悟”

行为自觉源于思想觉悟,有了思想,教师们才能在“新学堂”中拥有变革意志与追求卓越的内在品质。为此,我们以共同构建“新学堂”为契机,加强了思想引领,力求在学校团队的思想聚合中提高“教师觉悟”。

一是盘活例会,统一思想。为了把全校行政与教师的思想统一到“新学堂”的大旗下,学校通过班子例会、行政例会、处室例会、岗位例会(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公共事务管理岗位)、其他例会(教代会、民主生活会)五种例会研究“新学堂”的发展问题,在不同例会的不同主题中统一思想,促进团队的意识自觉与行为变革。

二是组织学习,提升思想。为了把“新学堂”的每一位教师都变为思想家,学校首先强化了理论学习,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依法治教意识。其次是组织观看《一切为了学生》、《爱的教育》等教育形象事迹报告,提高爱岗敬业意识,进而加快教职工由知到行的转变过程,不断活化“新学堂”的变革动力与行为。

三是情感沟通,交流思想。每周一的全校教师教研会是老师们畅所欲言、交流心得体会的平台;校报《新学堂》由各部门、年级组撰稿,内容涉及各团队的工作动态、发生在“新学堂”的教育故事、孩子心声、家校联系及老师们的真心话语;各年级每周都会开展工作交流、集体教研或读书心得等活动;在“新学堂”建立起情感沟通的网络平台……从书面到网络,从电话到面谈,从会议到活动,各种信息平台的有效利用,使不同形式、不同层面、不同目的的沟通成为可能。这些沟通有效地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使不同岗位的人都能心平气和、积极向上地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在“新学堂”的心灵共同体建设中为“教师觉悟”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三)立体研修,在职业素养的发展中提高“教师觉悟”

为了满足不同老师的成长需要,“新学堂”加强了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青岗新岗教师培训班、名师工作室建设等不同层面的研修与培训。近一年来,学校确定了四十多个立体研修主题,每周固定时间,采取专家讲座、教师讲坛、观课议课、欣赏光碟、观看时事、榜样示范、社会讲坛、公开课、示范课等多样形式,在发展教师职业素养的过程中提高“教师觉悟”。

一是培训目标力求达成“三个有”。即在“成长课堂”中做一位“有思想、有方法、有幸福感”的“教育家型”教师。“有思想”,是指教师获取了有别于以往的更多的问题;教师能联系实际科学解读教材、学生与教育教学形式;教师具有大教育的理念,始终致力于让孩子赢在未来。“有方法”,是指课前有借鉴或反思,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有观察和提炼,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课后有回忆和批判,注重寻找自己在教育教学方法上的差距与问题。“有思想、有方法”的教师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找到自己的“幸福感”,提升自己的变革觉悟,这种“幸福感”和变革觉悟具体表现在:能够发现孩子在人格上的闪光点与学习上的可爱处;能换位思考,平等对待每个孩子,让严格成为习惯;能够总是找到自己的原因,等待孩子的成长,享受教育的快乐。

二是研修内容实现“三个超越”。一是超越教育。学校在组织和安排校本培训时,力求在内容上给老师们提供一个更广泛的空间和视角。二是超越学科。在校本研修中,最为普遍的是学科教育教学技能培训,但这些培训常常忽略学科间的联系。如果能在把握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捕捉到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以此设计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超越技术。在校本研修中,不仅注重教育教学技能,更注重良好情感、积极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三是研修管理重在“四个落实”。即管理组织落实、管理计划落实、管理过程落实、管理评价落实。在由“外控式”管理向“内控式”管理转化的过程中提高全体教师的职业素养。

(四)机制保障,在职业品位的铸造中提高“教师觉悟”

“教师觉悟”需要职业品位作支撑,因此,建设“新学堂”需要提高全体教师的职业品位。为此,我们着力于机制的重建与完善,以铸造全体教师的职业品位为路径,提高“教师觉悟”。

一是构建起学校内部的治理体制,提升治理活力。第一是法治学校,通过班级公约、教师公约、家长公约,依法治校。第二是共治校园,提倡师生人人当干部,家委会成员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教代会成员民主化管理等。第三是自治班级,倡导和践行学生人人当干部。第四是德治师生,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小学生守则。除了治理体系外,“新学堂”还建立和完善了学科治理制度、班级治理制度,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优化自身治理体系,促进全校师生更好提升职业品位。

二是健全管理机制,激发教师参与管理的热情。以“心存善念,先思先行,求实务虚,身正人正”为管理理念,以建设“积极向上,互助互学,敢说真话,办事公正”的团队文化建设为目标,坚持走管理重心下移之路,率先实践“教师人人都是管理者”模式,为每位教师设置“公共事务管理岗位”,并以“质量系数、团队合作系数和社会影响力系数”评价教师业绩。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是全面推行“教师全员参与管理”制度,教导处设立年级共同体分管教学副主任、年级共同体学科教研组长、普通话监督员、课题组长、功能室管理员、上传网站信息管理员、阅读管理员、英语辅导员、数学辅导员9个岗位;德育处设立年级共同体分管德育副主任、年级共同体大队辅导员、年级体育辅导员、卫生与疾病管理员、洗手间管理员、养生保健管理员、家校合作管理员7个岗位;办公室在各共同体设立了年级主任、人事考勤管理员、档案管理员3个岗位……按部门组成管理团队,将全校公共事务细分为若干管理岗位并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其次是加强教研组建设,形成了“三定三有六课二研讨”模式,“三定”,即教研组活动要定时间、定地点、定召集人。“三有”,即教研活动要有主题,要有活动记录,要有考核。“六课”,即以课堂为核心,实行对外开课,主要有专家参与的、同伴参与的、行政参与的、政府督学参与的、典型案例的(录像课)、教师自己的观课议课六种课型。“二研讨”,即教研活动可以分为同科研讨和跨科研讨两种研讨形式。

三是建构完善的目标督导机制,把管理落到实处。为了顺利完成年度目标考核任务,学校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各种考核制度。首先制定了《教研组及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月考核细则》。教研组考核由分管校长直接领导,由教导处协同各学科教研大组组长具体实施,根据得分高低按一定比例确定优秀、良好、合格教研组。获得“优秀教研组”称号的,教研组长为年度优秀教研组长;教研组考核与期末教学考核津贴挂钩。其次制定了《关于教师绩效工资的具体考核办法》。对教师绩效的考核,由各职能部门负责,基础性绩效考核小组由办公室牵头负责;奖励性绩效分别由办公室、德育处、教导处负责。第三是制定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考核细则》。与其他学校考核最大的不同,在于“新学堂”只守底线,只以合格率、平均分、优秀率为指标进行分项考核。第四是制定了《教师终身学习考核办法》,把教师的终身学习纳入绩效考核,用制度保证教师学习和觉悟提升。

三、自我觉醒:“教师觉悟”迸发的办学活力

“新学堂”孕育着一个灿烂的教育梦,为每个拥有梦想的教师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舞台,让一个个蓬勃的生命在电子科大附小的沃土上悄然绽放,自我觉醒后的教师,既迸发出了自身的发展力量,也使学校发展更具活力。

(一)教师的自我觉醒加快了自身的成长步伐

近年来,学校有60多名教师相继获得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奖、全国献课赛课一等奖、成华区最有影响力班主任、成华区教师新形象风采大赛一等奖、区校学科带头人等称号。1名体育教师入选国家女子板球队,参加广州亚运会取得好成绩。2009年,在市教育局组织的十万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中,学校有3位学科老师执教的课同时获得一等奖,居全市中小学校获一等奖奖数之首;2013年,周庆、张鸥赴厦门参加第38届“创新杯”全国教学艺术大赛,均获一等奖。

(二)教师的自我觉醒推动了“新学堂”的发展

短短几年,教师的自我觉醒推动了“新学堂”的快速发展。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首届百强特色学校”、“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校”、“成都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成都市阳光体育示范校”、“成都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成都市新成长型学校”、“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先进集体”、“首届成都最美校园”、“成华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三)教师的自我觉醒铸造了“新学堂”品牌

家校合作的感悟范文3

虚心学习新理念知行合一为教育

——-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校长)远程研修培训学习自我鉴定

惠安四中李志峰

一、我的学习情况: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非常荣幸能参加此次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校长)远程研修培训学习。在学习前,我认真地回顾我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困惑,把我工作中的问题带到学习上,认真听取专家的各个专题的专家讲座,积极与专家互动交流,和同行们研讨。短暂的学习,从专家的讲座到同行的交流,自己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明确了使命。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副校长)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努力提升专业领导能力,在自己的专业上能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树立自己专业的威信,才能在专业上引领教师,才能不辜负教育对我的期望,创办人民满意教育。

二、我的收获:我虚心地听取了专家的讲座,认真地学习有关参考资料,专家们渊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知识让我拓宽在英语教学的视野。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就是告诉我们“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专家们在英语教材模块备课、复习、考试、评价以及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让我进一步理解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用的方法,只有学生“用书”,真正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才会成为真知识,也才不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变成读书死、死读书的书呆子。我想这也许是我们所追求好的课的最好诠释。

我想省教育学院这次给我们搭建研修学习的平台对促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专业提升有极大的作用;能大大地促进教师自我理解和专业自觉;对学校建立专业辅助制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对教师教育行动起着一个一个很好的鞭策;特别是让我们在这次学习中,更好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自己的专业上更好地服务学生打下健康、良好的基础。

三、我的感悟:

感悟一:专家先进的理念和思想让我们耳目一新。

本次研修课程共有14位教育专家为我们讲课,课程的内容从初、高中英语的衔接教学到高三英语复习、备考,从教材研读到跨文化语言研究……让我们感受到英语新课程实验教学的新理念,让我感悟到当一位英语教师不仅要在理论上下功夫,更要在实践上行动。

短暂的学习让我解决了工作中的许多困惑,让我感受到应该做一个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明白人。

感悟二: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核心。

什么是课堂的有效性教学?特别是我们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福建省英语教材两种版本,人教版与北师大版)(泉州市使用北师大版)。如何备课、复习、考试这是我们在课改实验中一直在问的一个话题。师生一天的时间大部分在课堂上度过,可以说课堂的质量决定了生活的质量。理想的课堂应该是重视差异的,应该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应该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应该是能够引起、维持并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非教师;课堂是“表现”而非“表演”;课堂追求暴露并解决学生的问题而非追求个别学生的正确答案;课堂是师生共度的绝版的生命历程,远非认识几个字会算几道题那么简单……我们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如何的一个模式?我们永远的研究主题!

感悟三:教师专业发展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不竭的动力。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也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本次培训专家从以教案形式呈现的教师“领悟课程”,再到教师上课的“实行课程”,最后到学生那里的“经验课程”,这是一个从“天”落到“地”的课程实施过程。我想只有基于学生现实的备课上课才能让每个孩子在原有起点上获得发展。所以,我想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带动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除课堂外又一个永恒的研究主题。教师不能用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去应对未来的挑战,“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已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要想成为合格的学生取水的领路人,教师必须不断充实提升自我。

时间短暂的,但此次研修培训学习对我来说,收获却是巨大的,留给我的思考也很多。我开始重新审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的神圣使命和价值追求。不管是教学理念的提升,还是教学理论的丰实;不管是教学策略的明晰,还是教学手段的优化都将为我终身受用。我将把本次的研修学习做为工作的一个新的起点,深层次理解专家的思想,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增强自身优势,敢于争先,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合格的教师,在感悟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

家校合作的感悟范文4

何家坤家住武汉市二七街韦桑路,父母都是武汉农业药械厂普通工人。1997年1月,不幸降临到这个普通的家庭,何家坤的母亲汪永志因白血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13岁的他与50多岁的父亲何长江开始相依为命。

母亲患病多年,去世时何家已是一贫如洗,家中所有的现金凑起来才20余元。为了供养他读书,一开始父亲推着小推车,上街卖炒粉、炒面挣钱,后来又开过小饭馆、帮人打理洗衣店,辗转各地含辛茹苦地打工,终于让他完成了从初中到大学的学业。

2007年4月,何家坤大学即将毕业。为了实现为山里孩子点燃希望火种的教师梦,他与大悟县签订了三年的资教协议,成为我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中的普通一员。

不料,协议签订之后不到一个月,正在孝感学院准备毕业答辩的何家坤突然接到急电:“父亲突发脑溢血,人事不省!”回汉后,经何家坤一连数日细心照料,父亲终于苏醒,但因患上了脑梗塞后遗症,生活已不能自理。

是留在繁华都市,找份好点的工作,照料恩重如山的父亲,还是去大山深处资教?思量再三,2007年8月,何家坤将父亲托付给武汉的亲友照顾后,如约前往大悟县吕王中学。当年11月,何家坤又将父亲转送到汉口一家福利院内。

身在大别山麓,总是放心不下福利院中的父亲。为安心资教,2008年春节过后,何家坤将父亲从武汉接到大悟,带着父亲资教。

自从父亲来到身边,乐观坚强的何家坤更是全身心地扎根大山,所带班级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孩子王”。今年10月中旬,何家坤被评为孝感市“优秀‘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

何家坤同志是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资教生(特岗教师),2007年7月毕业于孝感学院,同年到大悟县资教,现任大悟县吕王镇中学数学教师、班主任。

何家坤在校担任班主任和数学教学工作。他刻苦钻研业务,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在学校推广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所设计教案在全省教学设计中获奖。他注重用爱心感化学生,在班上举办“情感班会”,用亲身经历引导和鼓励学生,课外经常义务辅导学生,帮助学生戒除网瘾,关心学生日常生活,成为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近三年来,何家坤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多次被评为红旗班集体。2009年10月,何家坤被评为孝感市“优秀‘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

何家坤同志是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和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忠实践行者,是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基层的积极参与者,是中华民族敬老孝亲传统美德的继承者,是我省教育系统涌现出来的模范教师,是广大师生学习的榜样。为此,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向新时期模范教师何家坤同志学习的活动。

学习何家坤同志,就是

要学习他响应号召、投身农村、服务教育的崇高理想。何家坤同志坚定人民教师的职业选择,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自愿到山区农村学校工作,在农村中学的平凡岗位上辛勤耕耘,孜孜追求,把青春奉献给山区教育事业,用实际行动实践着一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何家坤同志,就是要学习他爱岗敬业、创新教学、关心学生的工作态度。何家坤同志在工作岗位上,坚持做到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踏实教学,认真工作,不断探索教书育人的新方法,教学水平和质量在当地一直名列前茅。他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关注留守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用爱心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家校合作的感悟范文5

感悟一:愉快

那是一次愉快之旅,一周的学习没有丝毫的压抑与沉闷,充满的是欢声笑语,留下的是回味无穷。

首先,以人为本,温暖人心。

记得当时团校老师的和蔼让我如沐春风。那是六月的一个中午,我顶着烈日,拖着重重的行李箱到达团校,正值午休时间,但值班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给我倒水,为我补拍照,还帮我拧箱子,把我送到宿舍,一句句关切的话语,一个个帮助的举动,都令我在感动之余,觉得无比的愉快。接下来的学习中,无论是班主任老师,还是任课的各位老师,亦或是其他工作人员,对学员的问题和要求都是有求必应,热情对待,让我们每天都是在愉快而和谐的氛围中渡过。

其次,愉快的学习,愉快的活动。

记忆中,从励志训练到牛贵军老师、何克教授、蔡顺华老师等专家老师的讲座;从传唱祖国美家乡好的歌曲到联欢晚会,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都让人感到愉快,没有一个学员表现出一点儿的倦怠。这得益于“千校万师”培训工程的负责人的精心组织与安排,更得益于各位专家老师的渊博知识与风趣幽默。

感悟二:受益

如果说愉快是那一周学习的心理感受,那么受益是在愉快中获得的精神食粮。

第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在那之前,我曾经认为,“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表现形式就是抓好班级常规,上好每周的思想品德课。但牛贵军老师的讲座,让我重新去审视了什么是“德育”,就是要培养诚实守信、有仁爱之心、博学而有内涵、朝气蓬勃、志存高远、爱国爱家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教师,不仅要抓好班级常规,上好思想品德课,还要锻铸自己,提高自己,对学生进行引领示范,进行创造性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推动社会文明的向前发展,才不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如果说牛贵军老师的话让我明白了“德育”的大方向,那么何克教授的《做人做事,道法自然》、蔡顺华老师的《春晖感恩教育》、李婧老师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杨涛教授的《教师人文素养》、汪李莉老师的《队旗飘飘,星火传承》等讲座,从不同的角度,对我以后的德育工作作了方法上的指导。首先要提升自己,磨练自己,使自己有所沉淀,高素质的老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其次,要心中有爱,爱国、爱家、爱校、爱生、爱岗,爱是基础,爱是动力。再次要有法,何克教授说“做人做事,道法自然”,“德育”绝非“放羊式”可以达到的目的,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锐意创造,才能做好德育工作。最后还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建设性的工程,教师要在睿智中坚持,隐忍中进取。

第二,在学习中的瞬间顿悟。

顿悟一,励志训练中的团队教育,让我悟到了一个班级是一个团队,一个小组是一个团队,学习活动中的小组学习,学校活动中的班级参与,都应对学生进行团队教育,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推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顿悟二,批评的话表扬地说。记得这样有两个细节:上课打电话,蔡顺华老师说:“你孝顺父母,在给父母打电话呢。”看“爱家乡”的短片,有个学员打瞌睡,蔡老师说:“你就是爱家乡,瞧,你在梦家乡呢。”多风趣多艺术的语言。作为老师,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即使是批评,也一定要讲究语言艺术,才能收到你想要的效果。

家校合作的感悟范文6

在实施新课改的三年中,我们有接受新课程新理念洗礼的喜悦,也有探索符合校情的新课程教学模式的艰辛。我们困惑过、徘徊过,我们探索着、反思着,我们把每一次收获都当做一个新的起点,坚持不解地耕耘在新课程的田野里。

一、立足校情、探索研究

2007年,我校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三年来,我校领导以满腔的热情,科学的态度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始终保持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引领全校教师在新课程的征途上艰苦跋涉。我们从学习借鉴到实践探索,从反思总结到改进完善,努力发扬科学求实的精神,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并深化高中新课程改革。

2007年10月,结合我校具体的学情和教情,我校迅速建立了新课程改革组织机构,确立了“校长――主管副校长――教研室主任――教研组长――备题组长――教师个人” 六级管理体系。通过组织机构的健全使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层层落实,职责分明,形成一张畅通无阻的新课程改革管理网络。为我校新课程改革系列举措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为实现新课程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良好格局创造了必备的条件,从而保证新课程改革工作科学有序、积极有效地展开。

为了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学习和借鉴先进学校的经验,我们定期聘请知名专家、名校名师来我校为教师作新课程专题讲座,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内外各类新课程培训活动,凡外出参加培训、教研、观摩、学习等活动的教师,返校后将学习资料整理后及时向好全体教师汇报,尽可能详细地向教师传递自己在新课程改革方面所获得的感受和经验。

我们到教育发达地区去,到课改前沿城市去,到先进样板学校去。我们要求各学科组长带领本学科教师加强对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紧跟国家课程改革的步伐,用最新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新教材培训,认真学习新大纲及新的课程标准,积极探索适合我校发展的“新课程时代”的教学模式。

我们一直关注收集全国不同学校关于新课程改革、教育科研的相关信息和最新成果,有选择地引入我们的教学实践,为探索适合我校发展的教学模式做好积极地准备工作。

三年来,我校以“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公开研讨课”为主要平台,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我校新课程教学模式―― “读 疑 研 导 悟”五环立体教学模式,从而打造了具有临潼中学特色的新课程教学模式。

二、分类实验、反思改进

“读 疑 研 导 悟”五环立体教学模式探究过程中,我们采用分学科实验的方式,稳步实施科学推进。

探究之初,语文学科担当重任,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了专题实验与研究。通过说课、授课、评课及师生座谈等等环节的落实,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同课异构”的探究中,我们设计了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的对比课,在探究中,我们清醒地看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源,就是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一时无法彻底转变,教师总是担心自己讲的少学生就学的少,于是不能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依然做了主体,而这恰恰是新课程要摒弃的,也是新型教学模式面临的最大难题。

在“同案异教”探究中,我们设计了“黑板粉笔”平面课与“电脑鼠标”立体课的比较课,在探究中,我们看到了现代科学技术与学科有机整合带来的鲜活生机,也发现了预设课件限制了学生思考的诸多问题。

在课例研讨中,我们始终把“读 疑 研 导 悟”教学模式与高效课堂的接轨作重点,对于教师来说,建立单纯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结合日常的具体课堂教学实际才是有效的;只有通过具体的课堂案例做针对性的分析和引领,才能更好地为教师所接受,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

我们把语文学科探索中的一些典型课例、案例,作为探索新课程的“路标”,及时进行公开研讨总结反思与表彰,激励所有学科积极参与到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中。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相继对“读 疑 研 导 悟”教学模式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究活动,达成共识,进而在我校推广。

三、全面推进、效果显著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是全新的,完全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强烈呼唤精彩纷呈的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读 疑 研 导 悟”五环立体教学模式应时势而生成而成长。

3.1 五环立体教学模式的结构。

读――阅读文本 整体感知 明确目标

疑――发现问题 筛选信息 整合归纳

研――探究疑惑 独立思考 互相交流

导――教师引导 循序渐进 培养思维

悟――师生反思 总结规律 举一反三

3.2 五环立体教学模式的宗旨。

五环立体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平面结构形式,关注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全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在具体的体验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科学的学习思维流程,形成正确的思想,端正的态度,公正的评价等。

五环立体教学模式,通过“读 疑 研 导 悟”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能充分体现新课程对教师“主导性”的要求,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灌输式”的被动局面,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每个环节的立体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完成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

3.3 五环立体教学模式的内涵。

读 :课前读+课堂读 ,学生带着目标读,不是盲目乱读,是有目标方向的阅读,同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勾画,做出不同标识。

疑: 预设问题+生成问题,课前有预设资源 课堂有再生资源 。文本成为探究问题的窗口,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舞台,学生是主角,教师是编导,好的生成资源可以让课堂变得生动丰富深刻。

研:是五环的中轴,链接整个教学流程。研讨什么?因为学生发现了问题,问题从何而来,从研读文本中产生。学生探究问题,思想共享,资源共享,彼此互相启发,可能解决部分问题,但因知识积累不足,或经验积淀不够,必然需要教师引导指点,而教师的参与,必然使课堂从“研”走向“导”。

导:既要立足本课堂,还要走出本课堂。既要解决眼前问题,扎扎实实教学生知识与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更新思维的意识。

悟 :会学+学会+乐学。这个环节既是终点又是起点,学生在本课堂完成了学习目标,悟出了一定的规律,还应该从这里出发,悟出更多的道理。真正的学过程没有终点,使学生在这样的思维引导中永远积极地感悟所有。

“读 疑 研 导 悟” 五环立体教学模式,在课堂实施中始终以学生为根本,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环境里快乐地做主体,使课堂变得生动,鲜活而富有立体感。

可以说,传统教学模式是单方面的,是平面的,一张照片就可以反应一个课堂,而五环立体教学模式是双方面的,是流动的,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而不是结果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