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论文范例

家校合作论文

家校合作论文范文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CSSCI既是重要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信息的查询工具,又是主要的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学术期刊的工具[4]。2012-2013年,CSSCI数据库拟收录的学术期刊共25大类,计535种。本文以CSSCI数据库为基础,检索国内电子政务研究的学术文章,以此为样本,系统地分析国内电子政务的发文情况,为深入探讨国内电子政务的研究动态提供支持。在CSSCI数据库的检索过程中,将年限定位于1998-2011年(不包括CSSCI扩展版),关键词定位于“电子政务”,共检索出952篇文献。在整理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布拉德福定律分析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用洛卡特定律研究论文的作者分布,用普赖斯定律搜索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

结果分析

一定时间内发表学术文章的数量可以有效衡量该学科当时的研究状况。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998-2011年,我国电子政务领域的学者共发表952篇论文。其中,1998-2000年间有关电子政务的文章未被CSSCI收录。CSSCI数据库显示:国内最早关于电子政务的研究是2001年,2001-2011年间,年发文量从2001年的2篇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28篇,2008-2011年间,电子政务研究的年发文数则处于逐年下降状态,2011年仅有37篇学术文章。图1给出了我国1998-2011年电子政务领域发文数量情况。如图1所示,我国电子政务研究从2001年开始起步;2001-2003年发展迅速;到了2004-2008年,年发文量的百分比都保持在11%以上的水平,说明电子政务研究进入成熟时期;2009年以后,研究热度开始减退,呈现衰退趋势。其中,发文数量变化最显著的时期为2001-2002年,期间论文数量增加了24倍,这可能与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2002年提出的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密切有关[5]。

论文被引次数的多少可以反映出其学术水平和论文质量的高低,论文的被引次数越高,通常认为论文的学术质量越高[6]。在本次检索出的论文中,有12篇论文的被引频次达到20次以上。图2按照被引次数的高低列出了论文的被引情况。如图2所示,《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治理变革》一文的被引次数最高,达到了49次,说明这篇文章在国内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是比较高的。对图2列出的12篇高频被引论文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国内电子政务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趋势。

研究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期刊分布情况,有利于分析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以及重要的文献来源[7]。在被CSSCI(2012-2013)收录的25大类学术期刊中,本次检索到的952篇中包括在CSSCI数据库2012-2013拟收录的学术期刊的文献760篇,分布在15大类期刊中。通过数据统计发现,1998-2011年间,有关电子政务领域研究的高水平论文中,发文量在100篇以上的只有《情报杂志》,占发文总量的12.18%。表1按各类期刊的载文量列出了发文数量较多的前20位期刊。运用布拉德福定律[8]对表2所列期刊已发电子政务领域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前5种期刊的发文之和占总发文量的36%,说明这5种期刊可视为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表1所列20种期刊中,有13种属于图书馆、情报与文献类,另外,有5种属于管理学领域,2种属于政治学领域,说明国内关于电子政务研究的高水平文章主要集中在这三类期刊上。

论文的著者状况与学科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对论文的作者分布进行分析可以揭示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9]。据统计,952篇论文中,除了7篇论文作者信息无法查询外,剩余的945篇论文中共有1131位作者(包括第二作者、第三作者等)每人平均1.19篇,作者分布较为分散。根据洛卡特定律可知,所著论文为一篇的作者在全部作者中所占比例应为60%[10],而本次统计的结果为78.96%,高于洛卡特定律的参考值。这说明大多数学者关于电子政务领域的研究连续性不够,电子政务领域缺乏系统化的研究。图3为按发文数量列出论文的作者分布。根据普赖斯定律可知,核心作者中最低产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数M与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发文数量Nmax之间的关系为:M=0.749×Nmax[11]。由表4可得,Nmax=22,故M≈3.513,因此,在1998-2011年间,国内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为发文量≥4篇的作者。根据图3数据且经过处理后可知,核心作者共有52人,占到国内电子政务研究领域作者总数的4.60%。图4列出了发文量超过5篇的前20位作者。

检索出的952篇论文共分布在302个机构中,论文篇数在30篇以上的共有4个机构,分别为武汉大学、湘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发文总数所占百分比为6.72%。其次,湘潭大学的发文量也达到57篇之多。图5列出了论文篇数在15篇及以上的高产机构分布情况。如图5所示,论文分布的前15个单位均为高等院校,说明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高质量论文大多出自高等院校。国内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15个高产机构中,大多数为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武汉大学和湘潭大学的发文量远远高于其他机构的发文量。

学科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便是科学合作。以下从作者层面和机构层面分析国内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研究合作情况。作者合作情况研究科学合作的两个指标是合作度和合作率,其计算公式分别为合作度=作者总数/论文总数,合作率=合作论文数/论文总数×100%[11]。根据合作度和合作率的高低,可以了解到电子政务研究领域作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程度[10]。图6按照年份顺序列出了我国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合作度以及合作率的变化情况。由表2和图6可见,2001-2011年,我国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总合作率为53.26%,作者之间的合作主要是2人合著,且最多的合作作者数为6人。此外,11年间的总合作度也达到了1.74人/篇。由作者一人独立完成的论文数达到439篇,占到发文总量的46.11%,这在反映国内电子政务领域研究的难度可能较低的同时,也反映出学者的独立研究水平较高。机构合作情况研究跨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可以揭示电子政务领域的研究深度及其学科交叉情况。在检索出的952篇论文中,排除无法查询机构信息的21篇论文外,剩余的931篇论文中有776篇由一个机构完成,所占百分比为81.51%;145篇论文由两家机构共同完成,所占百分比为15.23%;10篇由3家机构合作完成,占1.05%。表3列出了我国电子政务研究的具体机构合作情况。机构之间的合作率仅为16.28%,而由一个机构独立完成的论文占了绝大部分,这说明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机构间合作程度仍较低,各电子政务研究机构间需加强进一步合作,以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研究更深入的发展。#p#分页标题#e#

家校合作论文范文2

关键词: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0引言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始终秉持“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坚持开拓应用型高校特色发展道路。英语专业根据学校定位,思索上海本地和周边地区对英语类人才的需求,以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的建设要求为参照,旨在培养职业特色鲜明、岗位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应用型本科注重理论和实践、实习、实训的密切结合,尤其强调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实效。“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学年论文、专业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体系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进行构建。需要构建从课内系统、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训练和校外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培养体系。”[1]作为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毕业论文(设计)如何摆脱传统的理论性课题的窠臼,做到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和项目相结合,是各个应用型本科专业都要着手解决的问题,也是应用型英语专业探索尝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1问题的提出

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诟病由来已久,本科毕业论文该不该取消的辩论也时有发生。虽然学术界鲜有大张旗鼓支持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观点,但是持有区别对待态度的学者却不乏其人,比如,“本科毕业论文不应‘一刀切’,要根据学校的定位、专业特点加以区分”[2]“是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做出合适的选择,而不应该一刀切地都写毕业论文或者全部取消毕业论文。”[3]反对取消的学者则认为“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就等于干脆取消了对本科教育质量的综合考核,连教育质量如何我们都无从测量和判断了。退一步讲,就算本科毕业论文是一门课程,也不能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取消。”[4]“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对学生专业学习情况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锻炼,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等。”[3]基于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显然不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更不利于本科各个专业的发展。《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强调“要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我们要思索的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升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英语专业2016—2017学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本科专业自主评估,在上海市教育评估院2017年4月出具的本科专业评估达标报告中肯定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规范性,同时也指出“论文选题多为自选,几乎没有来自科研项目的课题,来自生产实际的课题也很少”。针对这种反馈,结合应用型本科专业对实践能力的突出要求,英语专业积极探索如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框架下进行论文改革,试点推进和英语专业的培养计划相吻合的实践类论文。

2英语专业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尝试

如何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定选题范围、选择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形式,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真题真做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6],这是英语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着规划有序、试点推进、重质不贪量的原则,英语专业成立了毕业论文改革试点小组,由英语专业负责人任组长,5位英语专业团队经验丰富的教师为核心成员,率先开展英语专业实践型论文改革和试点学生论文指导工作。与常规的毕业论文相比,实践型毕业论文以指导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应用到工作实践或者翻译实践中为宗旨,分析并解决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升对知识的创新把握能力和对经验的总结变通能力,以期指导日后的工作。实践型毕业论文以应用为核心,强调亲身实践经历和实际动手操作,强调论文课题来自工作实际或生产实际,旨在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2.1实践型论文的试点动员

在2017—2018学年秋季学期启动的2018届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与指导工作的初始阶段,毕业论文的改革小组对英语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和2018届学生进行了实践论文的说明和动员,并在《2018届文理学部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须知和撰写规范》中明确:鼓励学生结合实习公司和岗位进行选题并进行深度调研,撰写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报告,鼓励学生进行翻译实践,对应用翻译材料进行选题评述。在教师层面的动员,主要希望论文指导教师支持和鼓励学生选择与社会实践、岗位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等相关的选题,并根据学生实习、实践的实际情况帮助和指导学生选取适合的理论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升实习实践经历和经验的水平。在学生层面的动员,主要介绍预设的实践报告和翻译实践等两种实践论文模式及其相应的基本要求,同时指出实践型毕业论文可以形式多样,包括但是不限于介绍的两种基本模式,“只要是自己通过实践获得的真实作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且与专业相关即可”[7]。如果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构想,也欢迎和专业负责人探讨。

2.2实践型论文的完成情况

两种类型的实践型论文的完成情况和预期基本一致,又各有特点。选择实践报告类毕业论文的学生共有26名,由于有实习实践的经历,他们都不缺乏写作素材,因此信心十足,经过指导教师的悉心指点,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个环节的任务。由于实习的单位、岗位和职务不同,学生论文的取材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总体上遵循“理论应用/分析+实践反思/完善”的模式。比如一位在外资企业担任人事助理的学生,她的实践报告的题目是“ReportonDTinEventPlanning”,主要内容是用设计思维的理论来指导并分析她负责的“双DAN晚会”(圣诞、元旦晚会)项目。报告记录了这个项目从策划到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她是如何根据DT理论来规划或者完善的,最终得出了“DT理论可以让活动策划者在尊重活动对象的基础上,更有逻辑地做出一份打破思维定势达到创新以及具有可行性的策划案”的结论。当然,在整个活动的策划过程中,对公司相关部门人员的走访、问卷、访谈等也让她对自己将要留任的人事岗位的要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启发她思索如何应用设计思维的理论做好人事助理的工作。选择翻译实践报告并完成的学生共有6名。对选择翻译实践的学生,一般要求其英语成绩较好,有一定的英汉互译的经验,或者有在翻译机构实习的经历。翻译实践报告基本上是“译文+评述/反思”的模式,难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翻译原文的挑选,既要确保论文涉及到的翻译文本没有现成的译文,又要找到适合学生的翻译原文;二是用相应的指导理论评析翻译文本,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ATranslationReportoftheExcerptsfromaBlackHeart:FromthePerspectiveofKatharinaReiss’sTextTypology”是其中一位学生的论文题目,这份翻译实践报告的正文是翻译评述,包括翻译前的准备、典型的翻译案例和对收获、局限性及建议等的总结,附件是英文原文节选部分和相对应的中文译文。撰写实践型论文的32名学生参加并顺利完成了论文答辩,在答辩中的表现总体上优于撰写传统理论型论文的学生。首先答辩的时候从容自信;其次在陈述部分能够清楚地说明论文的选题、框架、拟解决的问题等,思路清晰,表述到位;在回答问题尤其是在回答需要例证、结合个人情况说明、对情况的反思等类型的问题时,这些学生的回答都相当充分,有相对独到的个人见解。

3实践型毕业论文推广的可行性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英语专业2018届毕业生实践型毕业论文试点改革的总体情况令人满意。撰写实践型论文的学生普遍认为所写的论文有意义,对论文答辩非常有信心。部分学生提到,毕业论文不仅能够有理有据地分析个人的工作内容和方法,而且通过写报告的形式进行反思,有助于审视自己的工作,客观、宏观地综合分析,有利于总结提高,写作过程中收获很大。撰写教学实践报告的学生还强调,准备毕业论文使自己对教学特别投入,通过备课、授课、结果反馈等一系列环节,自身的教学自信心增强,能更容易地配合带教老师,有针对性地和带教老师进行磋商并完善教学,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学生的反响也越来越好。既然学生反馈好,实践型毕业论文是否可以全面推广呢?答案是肯定的。实践型毕业论文的可行性取决于学生是否有先期实习实践的机会。为了确保实践型论文的真实性和可行性,试点阶段一般要求撰写实践报告的学生有在企事业单位或者校企合作单位3个月以上的在岗实习或者工作的经验,以实习合同或者单位实习证明为准,学生可以选取实习或者工作中与英语专业相关的经验经历进行陈述、总结或反思。对选择翻译实践报告的学生,要求能够找到原创的英语或者汉语文本进行独立翻译,结合一定的翻译理论对个人的翻译进行评述、说明或者对翻译经历进行总结和反思。目前应用型本科领域内的英语专业基本上都和相应的单位或者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有相对固定的校企合作单位,能够保障有实习意愿的学生的实习需求。比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英语专业目前共有迪士尼、策马翻译、新东方等9家校企合作单位,为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习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目前在高校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既是学生的实践创新机会,也可以成为实践报告中项目报告的题材。翻译实践报告更倾向于学生平时的翻译练习和翻译实践积累,只有平时多练多译,才能保证译文的质量,并在找到原文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有理有据的评述。另外,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翻译项目既是一种锻炼,也是形成翻译实践报告的另外一种模式。

4实践型毕业论文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实践型毕业论文对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要求更高。从试点开展的情况来看,在论文初期讨论选题方向和确定论文题目的时候,很多选择实践报告类的学生都比较茫然,不知道该如何用一条中心线把个人经历串起来并进行总结或者反思。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积累的素材相对丰富,如何甄选、删减也是常见的问题。这些都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指导并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理论支撑点或者组织报告的契合点。翻译实践论文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翻译实践,还要指导评述的合理性,能从学生的视角分析对翻译的反思。无论是哪一种实践型毕业论文,都要求指导教师进行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要求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实习实践的相关领域,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或者建议。论文指导教师要胜任指导任务,就有必要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并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这对教师的社会实践经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5结语

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可行合理的世界教学体系是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提升的着力点。”[8]毕业论文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最后一个环节,如何让毕业论文成为连接学业和就业的纽带也是探索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英语专业经过第一轮的试点,师生之间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也证实了英语专业实践型毕业论文的可行性。与此同时,也有学生抱怨由于没有足够的实习实践经历无法选择实践型毕业论文。一方面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实习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如何实现实践型毕业论文的多元化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比如能否把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和毕业论文相结合、怎么设定采用翻译作品形式的毕业设计的评定标准。应用型毕业论文潜力无限,需要我们不断尝试,不断探索,旨在提升论文质量,提升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秀丽,杨锐锋.试析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3):170-172.

[2]饶家辉,张乃生.综合性大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辨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4,8(3):100-103.

[3]胡伟.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学刊,2014(2):116-117.

[4]徐建邦.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4):83-86.

[5]彭青龙.论《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特点及其与学校标准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48(1),109-117.

[6]董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基于对“厚基础、宽口径”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0(3):74-77.

[7]饶家辉,王宏娟,周虚.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3):160-162.

家校合作论文范文3

1.组建一流的学科专业,注重教学内容的国际视野和学术前沿。中英双方合作协议规定,宁波诺丁汉大学由中方提供建设资金、后勤保障与学生服务;由英方负责课程设置、教学师资与教学管理。据此,学校利用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办学的优势,引进诺丁汉最具优势的、同时也是国际最前沿、国内最急需的学科专业。目前学校设置的教学院所与学科专业,都是英国诺丁汉大学在历次全英大学专业评估中的五星级专业。这样既保证了所设学科专业的适恰性、前沿性和高起点,也保证了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时代价值与学术意义。学校所设学科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学科前沿性。如,国际文化传播学专业,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文化认同、传播学、新闻学、艺术理论、电影文化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介绍给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在全球文化多样性理解基础上的国际视角;国际学专业,利用经典的与新兴的国际政治学理论、历史学成果,指导学生全面、客观、批判地回顾过去数十年全球走过的发展道路,评价与分析当今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环境保护、低碳零排放、能源再生可利用专业,引入国际先进理念,探讨学术发展前沿,运用工业化加快给人类地球带来严峻挑战的大量事实,揭示可持续发展原理,阐释应对性策略。

2.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确保教育家办学和“教授治教”的专业水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一流的学科专业说到底还要看师资力量的支撑。学校花极大的代价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根据合作协议,学校坚持从英国诺丁汉大学选派高水平的管理骨干和教学骨干;另一方面向全球公开招聘优秀中青年教学人员,优先录用中国在海外留学的优秀博士。如,学校历任执行校长与各教学院所长负责人,均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管理高层和著名专家学者。首任执行校长高岩教授原为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亚洲文化研究著名专家;继任执行校长彼得巴特利教授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英国皇家动物学会会长;前任执行校长罗杰•伍兹教授曾任英国现代语言大学委员会主席,2006年获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协会(FRSA)高级会员;现任执行校长尼克迈尔斯教授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曾是该校较年轻的教授之一。他们坚实的专业功底、成熟的教学经验、卓越的学术成就、丰富的领导阅历和颇高的国际知名度,确保了教育家办学的专业水准和“教授治教”的大学传统,体现出“内行领导”的学术凝聚力和“与世界接轨”的国际化视野。

3.聘请国内外学术大师讲学,营造浓厚的国际学术交流氛围。学校依托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学术优势,聘请国内外学术大师讲学。从2006开始,学校设立“诺贝尔奖大讲堂”,先后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艾伦•麦克德尔米德教授、李政道教授莅临讲演;设立“中国院士讲坛”,相继邀请中国科学院韩启德院士、中国工程院徐匡迪院长、国家再制造重点实验室徐冰士院士等亲临讲学;设立“全球名人讲座”、“诺丁汉大学教授讲座”等,其中英国诺丁汉大学知名教授讲座36场,国外专家学者讲座127场。这些大师的讲座,不仅介绍了不同领域的学术前沿,揭示相关课题的发展态势,而且向广大的学子展现知识创新的非凡人生,营造浓厚的国际学术交流氛围。6年来,通过组建一流的学科专业,聘请一流的师资,邀请学术大师讲座等一系列扎实的学术建设,师生严谨刻苦、努力认真、自由讨论、平等对话,追求本真的科学精神油然而生,形成了好学上进的校风环境与真做学问的浓厚氛围。

二、以学生为中心,创建“多元化”课堂活跃学生思维

1.坚持各项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一定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爱默生1838年在哈佛大学美国大学优秀生联谊会上的讲演中指出:“学院有其不可缺少的职责,那就是教授最基本的道理。但是只有当他们的目的是创造而非训练;当他们在宾至如归的讲堂里聚集起每一朵天才的火花,在熊熊的智慧之火旁点燃起青年人心中火焰的时候,他们才能服务于我们。”[2]正是这种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校也正是由于坚持了这种“教学”的理念,坚持了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与学”,才能够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把知识结构变革成他们的内在素质。

2.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课堂。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学习为中心,这是我们的教学原则。学校创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课堂,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习惯,开创了教与学的新局面。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课堂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可以根据需要随机安排。如有讨论课、对话课、演示课、实验课、作业课、情境课、演剧课、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网络联合授课等等。即使是以讲授新知识为主的讲授课,教师也不是口若悬河、一讲到底,他们或者提纲挈领,勾勒知识意境;或者画龙点睛,揭示科学奥妙;或者要语不烦,点缀问题真谛;或者妙语连株,启发学习兴致,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省悟、讨论、争辩。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的认知灵感迅捷通畅,想像空间自由驰骋,逻辑思维严密深邃,发现学习几度酿成。

三、实行导师制,引导学生探寻问题的自主学习

导师制(Tutorial/seminar),就是每门课程在讲授的时候分成若干个小班,每班一般不超过16名学生,由1-2名教师担任导师,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习、授课与指导。导师经常与学生见面,了解学习情况,询问疑难困惑,指导方法思路,拓展认知视野,尤其是注重于引导学生“深入就里找问题”,“转换视角提问题”,“联横合纵追问题”,“穷极八方解问题”,直至疑虑洞开,前嫌尽释。校长杨福家院士多次指出,“英国的一些著名高等院校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它们很早实行了导师制,像牛津、剑桥,15世纪开始就实行导师制,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关心。每个人的火种是不一样的,需要靠同学的力量、靠家长的力量、靠教师的力量一起把不同的火种点燃”[3]。为此,学校引进导师制,通过导师引路的办法,开启学生刨根究底的特质。考生进入宁波诺丁汉大学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高考重点线以上,英语成绩115分以上,这就使得学生具有接受“全英文教学”的学习基础。但刚入学时,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听讲,不大喜欢主动提问题。针对这种状况,在导师制的小班课堂上,教师就有可能提问每个学生,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实践证明,导师制使每位学生受到关注,得到激励,问答法点燃了学生的潜在资质,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每个学生经过不断的摸索,探究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望。#p#分页标题#e#

四、严格的考试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毕业生颁发英国诺丁汉大学学位证书,考评制度亦与之接轨,最基本的理念是关注学生的成长。

1.测验检查侧重于衡量学生具备的情感与态度。平时的课堂教学、讨论发言、小组学习、阶段小结中,会随机穿插一些少而多的测验检查,形式有口试、笔试、纸质、网络等。每次教学测验检查活动对于课程学习都很重要,对于学生的成长进步同样重要。学校比较注重短、频、快的诊断性评价,很少有算总账的终结性评价。平时的测验检查主要涉及课程学习的智力因素,诸如学生的认知、记忆、思维、想像、分析、判断等等,甚至需要考评学生对于课程概念、专业知识、理解水平、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然而,检测的重点则是侧重于衡量学生形成的情感与态度。这种测验检查,其实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是在考量教师的观察水平与辨别能力:要求教师必须于学生讨论发言的细微处、测试答案的差异点、认知信心的区分度等方面,捕捉到学生种种非智力因素的成熟状态,辨别出学习付出的劳动量;它是在考量教师职业的公平性、责任心与人格尊严:因为不能打“印像分”、“关系分”与“感情分”。

2.闭卷考试侧重于检查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闭卷考试虽然也一样侧重于检查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但更多的则是能够让学生看到收获和回报,看出自己在整体中的区间位置,知道目标的达成程度。学校从来不做一次考试定胜负的事情,而是将测试检查、闭卷考试、专业论文的多次分数,按照一定比例换算成标准分,将累加的总分作为某门课程的学业成绩。考卷通常由任课教师草拟,提交英国诺丁汉大学,再统一送交相关高校任职的外审专家评审,再由任课教师根据他们的意见修订。教师打分的试卷也要寄给英国同行抽样检查,送呈统一聘请的校外同行审核,最后确定分数等次,存入学生成绩档案,作为厘定颁发毕业学位证书的唯一依据。只获得最后分数等级的学生是不能获得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毕业证书的。

3.专业论文侧重于测试学生发展的水平与状态。学校特别重视学生论文的写作。视论文为学生学以致用的主要生成物,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试金石。因而每门课程的论文比较多,如课堂讨论、平时测验、阶段测验要写论文,大多数课程考试也是写论文,有些专业还须提交1万字左右的原创性毕业论文。论文字数无论长短,都要求广泛查阅资料,追寻研究论题怎么样;精心推敲构架,考问逻辑思路是什么;确凿论证观点,揭示知识创新在哪里;注明引用出处,明白学人品质有哪些。学校的各门专业课都开设了相应的论文指导讲座,教师强调论文应是基于事理依据与事实证据的论点阐述;强调论文是独自潜心探寻真理的逻辑展开结论或者是发现过程论证的论说性文体。学生在上百次的论文写作中学习成长,在研究中探求真理,渐渐习得严谨缜密、追求本真的科学精神。

五、有特色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增长

家校合作论文范文4

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存在较多问题,学位论文质量下滑现象日趋严重。很多论文的选题偏离了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选题的实践性不强,研究对象过于宽泛。不少论文也存在概念混论、思路不清、随意堆砌材料等突出现象。而且,很多学位论文在摘要和文献综述的撰写上不够严谨,在参考文献和注释方面也不规范。

关键词:

教育硕士;小学教育;论文选题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自1996年设立以来,以在职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为主要招收对象,为中小学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2009年,教育部增设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学制为两年,开设专业有教育管理、学科教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中,小学教育专业(以及简称为“小教专业”)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重要类型之一。目前,小教专业教育硕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已经超过50所高校具备小教专业研究生培养资格,每年招生超过1000人。与此同时,小教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学位论文质量下滑现象日趋严重。本文选取近三年来20所高师院校的200篇小教专业学位论文,从选题、逻辑和基本规范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比较、剖析,探寻当前小教专业学位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论文指导有所助益。

一、论文选题的偏差

选题是论文撰写的第一步,直接影响到学位论文的质量。小教专业教育硕士是专业型学位,而非学术型学位,其对学位论文选题的要求也有不同于具有学术型特征的教育学硕士学位。1996年6月1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了《关于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密切联系实际,对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提出解决办法,对论文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解决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1]但纵观近些年小教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来看,有不少偏离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一)实践指向不强

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生源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他们一线教学工作经验不足,对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缺乏深入思考,问题意识也比较匮乏,往往很难独立提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于是,从所阅读的有限文献资料中去选择一个大而化之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就成为他们最便宜的选择,如“家校合作新探”“小学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小学生命化课堂教学研究”“课堂过程性教学评价体系建构”“个性化教学的模式建构研究”等等。这类题目在小教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中所占比重较大。其实,类似选题,已有文献丰富,只要查阅、搜集和整理相关研究成果,花些删减拼装功夫就能成文。由于该类选题没有从研究者的实践感受出发,不是基于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论文内容多充斥着人云亦云的空泛概念和理论说教。此类学位论文无益于研究者理论水平的提升和对教育实践的理解与反思,不适合作为对小教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

(二)题目过于宽泛

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如果过于宽泛,内容上就很难深入。对实践性较强的小教专业研究生而言,宜从教育实践的具体问题着手选题,使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内容聚焦。当前一些学位论文中存在的“大题小做”的现象,其设的筐子比较大,可以随意往里填装内容,拼凑起来比较方便,但很难有创新点。有一篇学位论文题目为“农村民办中小学现状研究”。根据这一选题,研究的内容可以涉及农村民办中小学的教学现状、学校管理、师资、经费等等方面,而其中每一个方面都可以单独作为论文的题目加以研究。对于小教专业来说,此类选题范围过大,内容宽泛,研究的指向性不明确。也有些论文,为了缩小或限定研究的范围,常常给标题扣上一个理论的帽子,如“人本主义视野下……”“生本理念下……”“师生平等理念下”“德智和谐理念下……”等等。其实,认真分析这些论文的实际内容来看,这些“帽子”是多余的,仅仅是一个装饰而已,去掉这些“理论”“理念”和“视角”,也不会影响对论文的整体阅读。而且经过一番修饰后,填充一些空泛的理论后,原本清晰、明确的研究主题反而变得模糊,论文真正的问题被掩盖了。

(三)选题的专业针对性不强

小教专业教育硕士以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小学教育”是该专业学位最重要的规定性。倘若顾及学生毕业后从事教育实践工作的需要,论文选题应尽可能围绕小学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进行课堂观察和调查,开展深入研究。但近几年,有一些论文选题偏离了小学教育范围,选择了家庭教育、中等教育甚至职业教育等领域。如“人教版《新高中英语》教材中学习建议板块的评价”“初中历史学案教学的探析”“初中班级自主管理制度研究”“高三学困生原因探析及转化的个案研究”“高中生恋爱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等等。其实,当前小学教育实践中存在诸多现实问题、矛盾和困惑,适合小教研究生选择的课题几乎俯拾即是。若弃之不顾,而跨界研究,则违背了小教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方向与目标,也无益于研究生毕业后作为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近些年,也有不少研究生“扬短避长”,忽视自己的学科背景和实践经验,选择中外课程标准比较、民国教科书等领域开展研究,此类题目如“中英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民国教科书插图研究”“人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与开明国语本内容比较研究”。其实,此类选题学术性比较强,更适合学术型的教育学硕士来研究,而不适合教育硕士研究生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实际上,一些小教专业研究生选择此类题目,往往也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而是为了迁就导师的研究领域或专业特长,甚至是导师硬塞给自己的。

二、论文的逻辑混乱

学位论文是对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的呈现。一篇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除了要科学合理的选题之外,还需进行清晰、逻辑的论证。严谨、规范的硕士学位论文应该概念准确,思路清晰,材料可靠,内容连贯,角度一致,切忌互相交叉、互相包含。近些年小教专业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堆砌材料、论据不足、论证乏力和概念混乱等现象比较普遍,不少论文存在概念混论、思路不清、随意堆砌材料等突出现象。

(一)概念混乱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构成逻辑的基本要素。倘若学位论文中基本概念混乱不堪,各种混淆与误解就会丛生。在很多小教专业学位论文中,概念混乱现象较突出,造成论证缺乏严谨性,降低了论文的学理性和学术性。

1.自相矛盾

学位论文的呈现与组织要体现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其中形式逻辑中的同一律是逻辑思维的重要规律。所谓同一律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断。如,在一篇题为《小学家校合作的负效应及规避策略研究》一文中,概念前后不一致,将“家校合作的负效应”与“家校不当合作存在的问题”混为一谈。其实,在很多学位论文中,经常出现作者在分析和讨论问题时所使用的概念前后所指不同一,自相矛盾,漏洞百出。

2.指代不强

概念混乱现象还表现为有些论文总是大而化之地随意使用一些概念,而不究其是否妥切。譬如,很多学位论文中喜欢探讨“***的性质”,但是又缺乏对事物本质的独特认识,因此只好笼统套用一些譬如“历史性”“社会性”“文化性”等等一些笼统的概念;有些研究生在阐述管理与教学原则的时候,也经常随意地搬用“民主化”“师生平等”“教育性”等一些大而化之的概念,造成论文内容空泛,充斥着大量看似正确、实则空洞的学术套话。

3.随意捏造

有些论文刻意追求创新,生硬地拼凑、捏造了一些无法共通理解的词汇。如,有一篇学位论文在论述民俗文化的特性时,将其概括为“类型性”“扩步性”“轨范性”等。很显然,此类概念是违背语法规则的臆造概念,非但不能给论文增添创新色彩,反而会给读者制造很大的阅读障碍,使读者很难顺畅、自然的理解作者所要论述的内容。应该指出,概念的创新是对原有概念内涵的改变和发展,是建立在人们共同的生活、经验、感受基础之上的,必须具有可理解性。

(二)思路不清

学位论文思路清晰与否最突出的表现在论文的各级标题上。一般来说,论文各级标题设置的依据必须和论文内容的展开顺序相一致,小标题要在论文总标题的统摄之下,为上一级标题服务。好的论文标题要彼此呼应、工整对仗、浑然一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或并列、或递进,切忌互相交叉、彼此包含。小标题的互相包含或交叉是小教专业硕士论文结构混论最典型的体现,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通病。大标题与小标题取舍随意、混乱的现象在小教专业教育硕士论文中非常普遍。很多研究生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错误,大多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总体的思路,或者受相关资料多寡的束缚,对所研究的内容缺乏一个整体上的筹划,对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查。[2]

(三)论据不妥

论文写作中,为了确立论题的真实性,需要研究者提出可信的事实和依据,并对所提出的主要观点进行条理清晰的分析与论证。证据不足,则观点无所依靠,无以成立。当前小教专业学位论文中,论据不妥导致论证乏力的现象也很多。

1.用未经证实的假设作为论据

在论文写作中,有一些人随意用一些看似正确而没有被证实的假设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如,在一篇题为“小学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的叙事研究”的论文中,作者在分析影响小学教师课堂管理的因素时,将学生课堂纪律较差的现象归因于家长的学历层次比较低:A教师任教班级有70%的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仅有一名学生家长是研究生。在人们的日常思维中,家长的学历与儿童遵守纪律之间似乎是正相关的,家长学历越高,孩子课堂纪律就越好。然而,这或许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刻板印象”,是未经证实的假设。即使有研究者进行过相关研究,研究者也并没有在文中进行相应的注解。在不少论文中,研究者经常妄下论断,把需要证明的假设当成了可以直接引用的证据,走向了研究中的主观主义。这种错误倾向是学位论文写作中需要警惕和避免的。

2.以自己的主观想象作为论据

很多小教专业教育硕士在撰写论文时,缺乏证据意识,不愿意费力去寻求一些原始资料和可靠的证据来支撑所表达的观点,而是以主观的想象来代替事实,以应然代替实然,来展开论文的分析与论证。如在一篇《1933年中华书局<小学国语>性别角色研究》论文中,作者分析了民国时期教科书对儿童性别角色产生的“影响”:“对男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潜在影响男性从事家务的积极性,有利于男性职业角色的发展,三是容易形成男性的优越感……对女性的影响体现在:一是潜在培养女性贤妻良母型的家庭角色,二是不利于女性职业角色的发展,三是容易形成对女性的歧视”。作者分析的这些所谓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吗?如果是,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发现的?通读全文,作者其实并没有交代,也没有其他相关史料来佐证,作者更不可能穿越历史去开展调查研究。因而,这样的论据只能是作者一厢情愿的想象而已,虽然这种想象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毕竟不能代替历史的真实,不可以作为论据直接加以使用。

三、基本规范的缺失

(一)摘要、关键词不严谨

1.摘要不周全

摘要是对学位论文的一个简要介绍,它位于学位论文正文之前,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主要有导引、检索功能。摘要要求客观、真实、全面、精炼地反映论文主题内容,以方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对论文内容有整体认知。目前,很多小教专业学位论文摘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摘要信息偏颇、重复。很多论文常常只陈述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而没有涉及研究结论,或者只有研究内容、研究结论而没有提及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造成摘要信息不完整;另外,还有很多研究者不注重对论文内容进行概括和凝练,而是简单重复正文中某些部分的语言,这样的摘要信息价值低,其涵盖性也不强。第二,表述方式不恰当。学位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凝缩,需要客观、准确、忠实地展现论文的主题内容,而不少论文常常出现“本文”“作者”“本人”“我们”等以第一人称语气的陈述方式,甚至出现“本研究第一次提出了……”“本文认真分析”“本课题创造性地……”等这些自我评价性的语言。第三,摘要内容缺乏逻辑。有相当多小教专业的学位论文的摘要,是粗略地从论文中抽取一些标题和句子,简单拼凑和堆积而成,并不是按内容逻辑关联对论文内容进行系统概括。

2.关键词不突出

学位论文的关键词是对学位论文基本主题、核心内容和主要概念的集中体现。[3]论文呈现关键词的目的是为检索文献提供依据,读者通过对关键词的搜索即可找到相关内容的研究文献。当前小教专业学位论文中,关键词撰写中最常见问题有:第一,关键词漏选或泛选。在选择论文的关键词时,一定要使所选的关键词在概念上与论文的主题内容相符,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当前小教专业学位论文中,关键词漏选现象较为常见,泛选现象更普遍,很多论文选择了与主体内容相关度不大的词或词组,将那些没有参考价值的概念抽取出来。第二,关键词不是词或词组,而是短语甚至句子。有不少研究者没有真正领会关键词的意蕴,将一些带有修饰成分的短语或句子作为关键词。第三,关键词不“关键”。有些研究生习惯性地将论文标题中的词汇拆解后,即作为论文的关键词,囊括了很多没有检索意义的通用词,如“分析”“研究”“影响”“问题”“建议”等。这些词汇不是标识论文的核心词汇,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搜索,也很难准确、有效地搜集到相关文献。

(二)文献综述不规范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从当前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来看,文献综述撰写不规范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1.文献综述结构不完整

当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结构不完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只是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罗列和堆积,却没有进行一定的分析、比较和归类,更没有对已有研究进行述评。第二,只是阐明了已有研究的特色和成就,却没有指出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或者没有交代本研究的假设和侧重点。

2.文献综述内容有遗漏

文献综述要全面反映已有研究成果的总体现状,既考虑该研究领域早期的关键文献,也应涉及该研究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当前小教专业学位论文中,文献综述最大问题是很多学生对文献资料的把握不够全面,遗漏了重要文献:有些往往只是反映了早期的研究而没有考虑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只有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而对国外研究进展没有涉及;或者对期刊论文中相关研究介绍的较多,而对专著、历史文献以及原始档案中等第一手的研究成果的综述比较少。

3.文献综述重心偏离

文献综述既要全面,同时也要有侧重和针对性,是对与核心内容和主题紧密相关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当前也有很多教育硕士论文不是仅仅围绕核心问题进行综述,而是面面俱到,对一些的问题也进行综述,冲淡了文献综述的重点和关键部分。

(三)参考文献不规范

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4]研究者在选题论证、调查研究时,经常需要借鉴参考一些文献资料,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与动态,避免重复性研究。[5]可以说,高质量的参考文献也能反映出作者良好的治学的基本态度,透视出研究者开阔的研究视野。从当前小教专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来看,不规范现象比较突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

1.数量过少

有些小教专业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过少,很多重要文献没有涵盖进来,表明作者研究视野比较狭窄,不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或者缺乏文献检索的正确方法,没能检索到相关研究文献;也可能是作者根本没有在文献检索方面下功夫,敷衍了事,缺乏认真和严谨的研究态度。

2.质量不高

有些研究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随意地引用,所列出的参考文献不具权威性,甚至是第二手、第三手的文献。也有很多小教专业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过度依赖期刊论文(很多是非主流的期刊),而较少引用著作,文献质量不高,大大降低了学位论文的品质。

3.随意罗列

学位论文在著录参考文献时,应只限于作者亲自检索、查阅和引用过的原始文献。但事实上,有不少小教专业研究生将一些自己没有阅读、对论文写作也没有帮助的文献随意罗列进来,冒充“学问”,以显示占有的资料很全面。在很多论文中,参考文献并没有按照一定的规范和顺序进行排列组合,著作类、期刊类、学位论文类等不同类别的文献交杂在一起,混乱不堪。

作者:吉标 车丽娜 张莉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

[2]马来平.人文社科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逻辑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30-35.

[3]杨昌勇.学术论著注释和索引的规范与功能[J].中国社会科学,2002(2):194-204.

家校合作论文范文5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地方高校;MPA教育;新思路

一、引言

自2001年开展中国公共管理硕士(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以下简称MPA)教育以来,中国MPA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步确立了其使命、理念与目标,在特色建设、培养体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强大影响力。[1]据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6的全国MPA院长工作会议材料显示,截至2016年8月,全国范围内共有223所培养院校、225家培养单位。经过2015年MPA专项评估后,全国共有214家招生单位。共计招生录取单双证MPA学生159431人,年均录取10629人;共授予学位99597人,年均授予学位7114人。其中单证MPA学生共录取108126人,年均录取7208人;双证MPA学生共录取51305人,年均录取8551人。可见,中国MPA教育为公共部门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提高中国公共管理水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然,也需要认清到一个基本事实:中国MPA教育注重量的扩张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今后MPA教育的发展重心将转向以质量为导向的内涵式发展。正如在报告中所强调的那样: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毫无疑问,MPA教育也必须要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之需要,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赢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地方高校MPA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MPA培养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MPA培养院校数量的持续增加,竞争日益加剧。以浙江省为例,原有培养院校只有浙大、浙师大、宁波大学三所院校,新增院校包括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以及浙江省委党校,从原先的3所迅速增致9所。从江苏省和上海市来看,MPA院校之间的竞争更是激烈,上海市MPA培养院校数量达到12所,江苏省MPA培养院校数量达到17所,南京市内MPA培养院校数量就达到11所之多。全国范围内MPA培养院校则由最初的24家增至225家,区域范围内的竞争十分激烈。(参见表1)在“僧多粥少”的格局下,部分地方院校必将面临MPA生源紧缺的压力,甚至会出现难以为继的现象,以至于出现个别院校不惜通过争取异地生源和合作办班的手段以维持MPA教育的发展。当然,从异地办班的情况看,总体上属于个别现象,但长期来看不利于MPA教育的良性发展,因为异地办班对于如何保证MPA培养质量始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也是全国MPA教指委明令禁止异地办班的原因之所在。

(二)MPA招生的规模和指标逐步萎缩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的文件精神,2017年后单证MPA将停止招生,如此造成的结果是前几批的MPA培养院校在招生规模和指标上将出现不可避免的锐减之现象。以浙江地区N大学为例,原先单证MPA每年招生100个指标(由教指委统一划定),双证指标为50-60个(由学校研究生院根据全校招生指标统筹划定),这样每年总的MPA招生规模在150-170个左右。但是,随着单证MPA的取消,总体规模将出现严重锐减的现象。即便研究生院对此有所考虑,但是期望双证MPA规模在短期内有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MPA招生规模的缩减将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他地区MPA培养院校的情况总体上也大致如此。目前,985院校和211院校的招生总体上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部分地方院校MPA招生情况则不容乐观,杭州某地方性高校甚至出现MPA招生数量是个位数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MPA培养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三)MPA教育将越来越注重培养质量

在MPA培养院校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如何提高MPA培养质量、树立MPA教育品牌、提高MPA教育竞争力是各培养院校面临的共同挑战,尤其是在政府主张和强调公务员攻读MPA教育经费要学员自己负担的背景下,自筹经费的学员无疑将本着“货真价实”的原则对培养单位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近年来,MPA教指委和各MPA院校为切实改进和提高MPA培养质量诉诸了种种改革举措,包括定期召开全国范围内的MPA核心课程培训班、大力推进全国范围内的MPA案例库建设、实施MPA核心课程教材建设工程、举办全国范围内的MPA案例大赛、组织优秀师资编写《MPA论文写作指南》、评选全国MPA优秀学位论文、开展MPA合格评语与专项评估工作、举行全国性和区域性(诸如华东地区、华南地区、东北地区)MPA教育和教学研讨会、建立MPA区域联盟、加快MPA教育国家化认证工作等等。总之,如何通过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MPA教育质量,提高MPA学员满意度成为MPA教育发展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四)MPA教育将越来越注重国际化

中国MPA教育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走国际化道路,在全球一体化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MPA教育必须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教育体系,在国际公共管理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为推进全球公共管理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时下,不少985高校院校诸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已经开始探索MPA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采取的主要做法包括:采用双语教学、选用英文版教材、建立与国外大学师生常态化交流机制、聘请外籍教授参与担任MPA教学工作、直接招收MPA留学生、建立中外大学MPA联合办学机制、推动MPA教育国际质量认证等一系列工作。为此,地方高校也应积极主动地适应和顺应MPA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做到未雨绸缪、有的放矢。

三、地方高校MPA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MPA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不够新颖

通过考察和审视大多数地方高校MPA培养方案,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各地方院校在MPA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是理论性的课程居多,而实务性、实践性、技能性的课程比重相对较少,导致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课程居多,而学生参与型、实务型和技能提升型的课程相对较少,无法增加MPA课程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此同时,MPA学生普遍反映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学方式不够新颖,传统的授课方式和说教的比重较大,而案例教学、课堂研讨、实务参观、情景模拟、实践教学等其他方式运用不够,导致课堂教学的缺乏活力和创新,教学效果差强人意。MPA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MPA因材施教的要求,已成为影响和制约MPA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MPA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

实践表明,要开展高水平的MPA课堂教学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绝非容易之事。要开展好MPA课堂教学工作,事先必须做精心的课程准备,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体系的编排、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技能的使用等均要做好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选择。从实际调研的情况来看,部分院校MPA任课教师对于MPA课程教学的准备和认识是不够充分和到位的,授课过程中存在MPA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和应用性之特征,难以适应国内外行政环境持续变化对公务员能力建设的要求,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亟待提高。[2]毫不夸张地说,现行MPA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MPA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以及MPA教育发展的潮流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可谓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三)MPA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进程缓慢

据了解,目前全国很多MPA培养院校在注重MPA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过程中,都高度重视MPA核心课程建设以及特色课程的建设工作,这项工作从根本上关系到MPA品牌的打造和特色的凝练。不少培养院校已经开始围绕MPA核心课程建设工作打造专门的课程组,从教材编写—案例撰写—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课外实践等环节入手,推动MPA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建设工作,旨在通过持续的投入,打造特色鲜明的课程组,从根本上提升MPA教学质量。相形之下,部分地方院校MPA课程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尽管在迎接MPA教指委的合格评估与专项评估的过程做了不少改进工作,但无论是在资源投入还是课程建设方面均存在显著差距,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和改善。从长远来看,“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各MPA培养单位就需要全面提升MPA学生的感知服务质量,”[3]必须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的发展战略。

(四)MPA论文写作和指导过程中存在薄弱环节

MPA论文既是对MPA教学成果和质量的集中反映,也是对MPA学员水平和能力的检验。无论是从MPA教指委还是MPA培养院校均高度重视MPA论文的写作工作。地方院校为强化论文写作与指导,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从“导师选择—论文开题—论文写作—论文—论文盲审—论文答辩—论文存档”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规范体系,为控制和提升MPA硕士论文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即便如此,实践中仍然存在论文问题、论文送审不通过、甚至是论文二审不通过的现象,说明现行培养环节中仍然存在薄弱之处。与“985”和“211”高校相比,地方院校MPA论文的写作质量确实有待于提高,历届全国MPA优秀论文评选结果显示,地方院校的优秀论文寥寥无几(参见表2)。当然,究其原因既有学生论文写作的态度和写作能力问题,更有指导教师的能力与失职、失责等问题。鉴于此,如何完善和健全现行论文写作和指导制度,端正MPA学生写作态度、强化MPA导师职责成为当务之急。

四、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推动地方高校MPA发展的新思路

在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教育自身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从注重‘需求侧拉动’转向更加注重‘供给侧推动’,要有推动之策。”[4]地方高校在推动MPA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按照“对目标—找差距—补短板—上台阶”要求,大力推进MPA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一)优化MPA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增强MPA教育的实践性与灵活性

针对现行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应适度减少理论性课程比重,增加实践导向性课程的比重。同时,在教学体系的设计上要摆脱传统过分强调知识单向传授的的教学方式,充分考虑和照顾到MPA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入专题式课程教学方式,以增加知识传授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特定的技能。同时,在授课教师的安排上打破一两个老师“从一而终”的授课方式,采用多个教师联合教学、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联合教学的方式,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创新推动课程授课教师的多元化、课程内容编排的灵活化和丰富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创新化,从而增加MPA教学的魅力与吸引力。[5]此外,还要将基础知识和理论前沿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开阔眼界,把握理论发展动态;采用情景教学、实验教学、实地调研等教学方式,更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努力实现MPA课堂教学朝着“顶天立地”的目标发展,在理论性与实践性之间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二)启动MPA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提升MPA授课质量与学生满意度

从供需视角来看,在MPA教育需求端存在诸多不满和意见的情况下,推动MPA教育供给侧改革可谓势在必行。当前,在全国上下纷纷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MPA教育发展更要积极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及时启动MPA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推动MPA核心课程和模块方向课程的建设工作,给予专项经费资助,从教学目标设定、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方式选择、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专题教学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设目标,以MPA课程群的方式由教授和副教授自由申报,根据择优原则每年资助3-4课程,通过5年的周期打造15-20门左右MPA精品课程,形成一个系统化的MPA精品课程体系,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打造和凝练特色鲜明的MPA品牌。

(三)严格规范MPA论文写作与指导制度,提高MPA论文写作水平与质量

MPA论文写作水平是衡量MPA办学质量的标尺,针对现行MPA论文写作和指导过程出现的种种问题,特此建议:一要进一步规范从“导师选择—论文开题—论文写作—论文—论文盲审—论文答辩—论文存档”这一论文写作与培养过程,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避免制度漏洞。二要增加论文写作课程的比重,通过MPA培养方案的修订,增加MPA论文写作课程,按照2个学分设定MPA《论文写作》课程,强化论文写作训练与能力。三要按照“师生互选、优胜劣汰”的原则推动MPA学生的选导师工作,引入市场机制以区分不同类型导师,用竞争压力迫使导师更好地履行其职责。[6]四是追究“问题论文”的导师职责,在开题、答辩等环节中通过隐去指导教师姓名,运用背靠背(导师匿名)的方式开展相关工作,让“问题论文”无处遁形、让指导教师切实承担相应的责任与后果,同时建立必要的惩处机制,做到奖罚分明,优胜劣汰。

(四)采用“内联外通”的合作方式,积极推动MPA教育的国际化战略

在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和“一带一路”战略高歌猛进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全球化已不可逆转。地方高校MPA教育的转型、升级与发展必须积极顺应和融入这一新时代的发展潮流,通过“内联外通”的方式,坚定不移地推动MPA教育的国际化战略与进程。一要积极推进MPA国际认证进程,加快MPA教育国际化步伐。譬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2011年5月加人全球公共管理院校联盟,并在2012年初向美国公共政策分析与管理学会(NetworkofSchoolsofPublicPolicy,AffairsandAdministration)正式提出MPA项目的认证申请。经过自我评估、实地考察等环节,2013年7月,清华MPA项目成为美国之外全球首例通过NASPAA认证的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项目。[7]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项目的成功认证不仅为国内其他高校实施MPA国际化战略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其他高校推进MPA国际认证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二是通过派遣老师出去交流和邀请其他境外大学来本土交流的方式,密切与国外大学的关系,探索MPA合作办学的经验,推动MPA办学的国际化。三是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历史机遇,积极谋划招收国际MPA学生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提高MPA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彰显各地方高校MPA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五、结语

中国MPA教育事业自创办以来,受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社部、中组部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MPA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深化MPA教育改革、优化MPA教育培养体系、提升MPA教育培养质量,努力开创地方高校MPA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周建国,陈谦.中国MPA教育中长期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行政管理,2015(11):88-92.

[2]徐林.基于公务员能力提升的我国MPA教育路径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9(12):90-92.

[3]刘彩虹,安悦.MPA教育感知服务质量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0):62-69.

[4]刘云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怎么办?[J].教育发展研究,2016(3):1-7.

[5]刘塑,杜海峰,李秀兵.能力导向的美国MPA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8):61-65.

[6]赵永红.MPA研究生培养中的矛盾及其解决思路[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版,2016(5):41-44.

家校合作论文范文6

[关键词]生物专业;本科生;实验课;科技创新

创新是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冲刺阶段,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本科教育是关键。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学生,能读写科技论文是学习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生物学科是一门由许多实验组成的验证性和探索性的学科。除了开展一定的理论教学外,还开设大量的实验课教学。实验教学是对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完善,特别是将难以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进行实验验证,最终通过实验报告撰写方式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课的关键知识点。

一、科技创新离不开实验的探索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认为自己所取得的科研成果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的。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不光需要他们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也要求他们学会阅读文献,从学者和科学家的研究中获得最新最前沿科学信息,学会对知识的总结、筛选、查漏补缺,最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学习提出创新思路,并通过实验去验证,最后建立创新的方法或理论,才能实现创新。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提高实践探索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创新和创造价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课对理论课的知识进行验证,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积累经验,才能为以后的科学创新素养奠定基础。科技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基础科研和实践,实验课是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科研素质和兴趣的重要途径。

二、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一)实验课的意义

生物学科专业的实验课是实现对本科生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应当引起高等教育部门的重视。首先,学生通过实验课动手操作,亲自去验证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应告知学生如何设立对照组,注意实验操作的严谨与准确对实验结果可靠性的影响等,由此培养本科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其次,实验课需要成立若干小组,各成员协作完成,这对于促进团队分工和合作有切实的帮助,也是一个团队必备的合作精神。实验课也可以锻炼本科生的团队分工和合作能力,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爱好,互相配合推进实验,快速准确、操作规范的完成实验。最后,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是最终获得准确可靠结果的重要前提。要不断排除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可能出现的错误,要求学生要同时进行动脑思考和动手锻炼等。

(二)撰写实验报告的重要性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操作的系统总结,是本科生提升科技论文写作和阅读非常重要的方式。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对本科生撰写实验报告的要求,导致许多本科生撰写的实验报告格式不一,有的学生直接把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方法、步骤和结果,完全照搬抄袭实验指导书;对实验结果只是把实验课程的结果简单复制、粘贴,就此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的质量可想而知,实验课收获到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也大打折扣。这样的培养方式对学生科技论文报告和文献格式的认知极为不利,直接导致许多本科生撰写学位论文的随意性、格式错误、逻辑性差,同时也助长了抄袭的不良风气。因此,建议针对生物学科专业的本科生加强本科实验课锻炼,特别是要按照科技论文格式(题目、摘要、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等部分)撰写实验报告。通过实验课提升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对于本科生毕业后从事相关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非常有利。

(三)实验教师的使命

实验教师通常要求完成一定的实验课教学任务,在这过程中应当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培养本科生开展生物相关实验课的浓厚兴趣,积极启发与调动本科生探索科学的热情,鼓励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得到科学、合理、客观、严谨的实验结果,提高实验课的价值与意义,切实培养高素质的生物专业本科生。对本科生为完成作业而抄袭实验报告指导书的现象,实验教师要严厉制止,及时纠正学生实验报告出现的撰写错误。对于生物学科专业的本科生,实验教师要树立“科技创新思维始于实验课”的观念,肩负起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使命。

三、科技论文阅读与写作的提升

许多本科生觉得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拿到毕业证与学位证是本科阶段的主要任务,片面地认为科技论文阅读与写作应该是研究生以后的事,从而忽视实验报告与科技论文写作。部分生物学科专业的本科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独立阅读文献很困难,有的甚至连中文文献也看不懂,常常不知所措和迷茫,更不要说撰写科技论文和提出创新严谨的科研实验设计方案。在知识飞速更新的时代,如何快速把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阅读与写作对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综上所述,生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来源于扎实的科学专业基础,起始于本科生实验课学习。因此,建议高校重视生物学科专业的本科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切实提升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慧,邓屹洋.地方本科院校“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21):42~43.

[2]成红,赵维.实施整合培养培育拔尖创新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19,(20):74~75.

[3]鲁钊阳.本科创业创新教育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评论,2016,(03):89~92.

[4]杨蕊.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实现路径[J].智库时代,2019,(23):154~155.

[5]孙永正,勾丽,田甜.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5,15(05):106~110.

[6]石茶,王胜迎,宋建卫,等.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与践行[J].高教学刊,2015,(16):29~30.

[7]李艳红,葛风伟,赵惠新.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6(03):93~96.

[8]雨茂.为什么本科论文抄袭难以避免[N].中国青年报,2016-04-26-02.

家校合作论文范文7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实践能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随着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来临,我国传统工科教学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目前,部分高校传统工科研究生教育在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上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实践性环节更多在实验室完成,因此出现部分工科研究生实践能力较弱的现象。教育部于2017年4月8日在天津大学召开关于新工科的建设研讨会,会上达成“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工程专业的根本”的新工科教育理念共识。在学校与学生层面,新工科理念提出要根据产业建设专业,探索工程教育方式,强调培育具有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对其今后的职业规划与未来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有助于高校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在《行知行》中言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对于技术理论的深入理解,需要经过实践才能灵活运用,仅通过书本学习无法领会土木学科的真谛[1]。为了适应工程行业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需求,众多工科院校开始尝试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变革。例如,国内湖南大学率先在研究生实践的课程目标、课程形式、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2]。华北理工大学提出建设校内科创平台和校外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明确细化各实训阶段的考核要求,不断完善考核制度,从而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高校,在研究生培养阶段既重视基础理论教育,也重视生产实践教育,但仍存在部分研究生缺乏实践能力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分析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科部分研究生实践主观能动性不强的原因,对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实践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研究生实践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一)不了解学科特点

部分研究生在学习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对土木学科特点了解不足。本科阶段主要进行力学原理与专业基础的理论学习,部分研究生依然保留本科生时只注重理论的学习方式,不能及时过渡到研究型、创新型的研究生主动学习模式中[4]。土木工程学科很多重大理论与原始创新都来源于工程实践,而不是理论本身。土木工程学科研究课题紧密结合实际生产,不仅具有理论性,同时还有实践性与经验性。对于学科规律的总结与推广,仅进行公式推导或者理论证明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实实在在地进行工程应用。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

大部分土木工程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头顶烈日或冒着风雨对岩石、土块、试样等开展检测或者试验,实践过程通常还伴随着巨大的噪音和飞扬的尘土,相比室内凉爽干净的环境,实践需消耗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部分研究生因此不愿参与生产实践。实际上,仅仅依靠理论分析难以充分描述土木学科研究对象的复杂性,难以理解实际生产时遇到与理论结果不符合的情况。在求学过程中,学生对土木知识的理解是“学习→实践→认识→再学习→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许多复杂的公式与机械性原理只有通过在实践中浇灌汗水与智慧才能加深体会。

(三)学习目的不明确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部分学生较关注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自主探索式学习,并缺乏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西汉礼学家戴圣在《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才培养的目的是教育出能够服务社会的创新型工程师和科研工作者,远离生产一线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无法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缺乏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对研究生本人的职业生涯带来不利影响,影响其未来的发展[5]。对于实用创新型土木研究生的培养,除课堂、实验室学习之外,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实践项目中是学生工程能力形成的重要方式。借助企业搭建的学习平台,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与技术革新方向,有利于提高研究生职业素养。

二、面向实践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互惠互利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力度

首先,选择优质对口的校外合作基地,培养土木工程前沿视野人才。在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校外实践环节是研究生工程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将完成知识储备向工程素养的转换,有利于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土木工程前沿视野。其次,以工程项目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着眼点,建立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主要职能是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企业还承担着推动科技革新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发展需要相关科学技术和后备专业人才的支持。高校拥有集中、稳定的科研平台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储备,但高校传统教育模式较少接触到实际生产建设一线。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来讲,课本知识教学滞后于实际工程应用,造成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建设脱节的现象。因此,学校与企业在科技进步和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上的需求上是一致的。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究生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实践教育能为理论教育提供更好的创新平台,理论教育为实践过程提供后继人才,工程实践是两者结合的纽带[6]。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以企业开展的工程项目为依托,结合学生研究方向,以解决企业生产的技术问题为出发点,围绕科技创新制定研究计划,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建立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模式。最后,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培养方案,建立校企长期合作机制。土木工程建设项目周期长,实际施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多,然而学生的实践时间有限并且相对固定,学校与企业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校外培养方案对于学生能否取得实践成果十分重要。针对建设过程中项目难点,围绕培养目标开展各项合作,达到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信息互通的效果。企业在培养学生时,要充分了解实践培养目标,以便提出具有一定灵活度的培养方案。有效的实践培养方案有助于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拥有切实的依据,提高研究生实践培养效率。

(二)建立双导师分工协作机制,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实践指导作用

首先,研究生学术指导以校内导师引领为主,校外导师协同指导为辅。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引路人和责任人,拥有丰富教育经验与实践能力的校内外导师是开展培养实践性人才教学的前提。目前,校内外导师培育学生的过程相对独立,难以合力发挥出指导学生实践的最大作用。实际上,土木工程作为一门来源于生产建设的学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需要校内导师传授基础理论,同时还需要来自工程一线的企业导师发挥实践强项,引导学生建立理论学习促进实践能力培养、以实践深入认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式[7]。其次,完善校外导师的考核与激励制度,做到权责分明。校外导师一般为项目技术负责人,从事忙碌的生产活动,工作压力大,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生实践指导中来。另外,校外导师育人激励制度不完善,未能充分激发校外导师教学活力。事实上,校外导师因长期接触工程一线,不仅掌握最新技术的应用,还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所以在指导研究生实践上拥有较大优势。在实践过程中,校外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与研究方向,结合学位论文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工程建设过程,鼓励学生在工程现场发现与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与完善研究生的实践能力[8]。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校外导师要积极利用专业优势,给学生传授专业技能以及传授经验。根据研究生实践效果,企业、学校通过合理的绩效制度给予校外导师适当的奖励,提升校外导师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成就感。最后,加强校内外导师沟通交流,保障培养计划的统一性和高效性。设置双导师制的目的是培育具有工程素养的创新实用型人才,在培养环节需要校内外导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育人模式研究师密切合作与交流。校内导师为学生搭建起知识框架,校外导师在此基础上,培育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保障培养计划的统一性与高效性,校内导师须主导学生的培养过程。校内导师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责任人,应了解企业情况、工程项目进展以及学生实践过程,对于学生培养的关键环节要亲自把关,防止弄虚作假行为出现。同时,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要积极交流,以培养创新实用型人才为出发点,结合研究课题,保障研究生培养计划的统一性和高效性,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另外,学生要积极主动参与实践项目。企业和学校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校内外导师更新教学方式,同时还需要研究生转变自身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荀子在《儒效》中言道:“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实践学习的主体依然是学生,研究生须调整被动的学习方式,在校外导师的安排管理下主动通过查阅资料与开展调查弥补自身学习中的不足,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9]。

(三)建立与实践能力相关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加强实践过程考核

首先,建立实践能力多目标考核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参与度。现阶段,学校对研究生实践活动的考核主要以“活动记录、实践时长考核”的形式进行。笔者发现,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局限于结果导向的培养考核机制,现有的考核制度对项目的过程缺乏有力的监督。另外,这种考核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部分研究生在参与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主观能动性不足的问题,有些学生怀着侥幸的心理,编造实践材料企图蒙混过关,这样参与实践活动实际上毫无意义。所以,要设定合理的考核目标,建立多目标考核体系,促进研究生积极参与实践项目,切实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质量过硬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其次,强化实践过程考核,引进校外导师评价意见。校外导师作为学生实践环节的负责人,指导研究生了解工程项目,引导学生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出发点开展研究。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校外导师根据学生参与项目的表现和创新成果进行记录与评价。校外导师通过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强化过程管理,激励研究生在实践中积极思考问题、查阅资料、认真开展实践活动。同时,校外导师意见纳入学生实践能力考核范围中,重视校外导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评价与意见,发挥校外导师实践经验丰富的特长,从实践角度发现学生不足,督促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强化自身专业素养。最后,实践能力与学位论文评价挂钩,重视研究生能力培养。著名教育家荀子在《劝学》中言道:“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学位论文的撰写是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依据客观的、全面的、可操作性和服务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将实践能力评价融入到学位论文考核标准中,对于促进研究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开题报告撰写、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中,将培养重心围绕在研究生实践能力提高上。根据论文研究的进度进行动态考核,参考工程的特点作为评价指标,体现研究生学习的工程实践性,从而增强研究成果实际应用价值与研究生培养成效。

三、结论

1.建立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培养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形成一个强化研究生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良性循环,逐步在实践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更高效的协同机制与科学管理模式。

2.依托双导师制优势,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实践指导作用。通过对校外导师的考核与激励,提升校外导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鼓励校外导师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工程素养,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灵感,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实践指导作用。

家校合作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术诚信;学术不端;剽窃

高校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作“象牙塔”,但随着市场经济和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也逐渐给大学带来了一些污浊之气,这其中学术不端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高校学术不端影响着学术成果和学术尊严,也给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地位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古语有云“上医治未病”,在对待学术不端的问题上也是防胜于治,未病而先防。有研究表明,防治学术不端的主要着眼点已从对违规者的处罚向对师生的预防转型[1],因此学术诚信教育的价值逐渐凸显。高校的学术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通力合作。国内外的研究及实践表明,作为学校重要的教辅部门和信息中心,图书馆可以在学术诚信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试以某地为例,对高校图书馆开展学术诚信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1高校图书馆开展学术诚信教育的现状

通过图书馆网页查询和电话访谈的方式,对某地区7所高校(2所本科,5所高职)图书馆学术诚信教育开展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1网络调查情况

图书馆网络主页是介绍图书馆服务,沟通联系读者,对读者进行服务及教育的重要平台。调查发现,7所高校中,6所有图书馆网页,1所没有网页。所有的图书馆网页均有读者服务、读者公告栏目,但栏目内容主要是介绍图书馆基本信息和资源布局;2家图书馆介绍了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未发现有学术诚信方面的内容;4家图书馆主页常态介绍图书馆活动动态,如文化读书月、文献信息宣传月、数据库及其他讲座等,其中也未发现有学术诚信教育相关内容;2家图书馆网页开通论文提交功能,但也未发现有学术诚信教育相关内容;1家图书馆将信息素质课件分享在网页上,但其内容也仅为图书馆资源(含数字资源)的使用介绍。与学术诚信教育有关的,①2家图书馆网页提供投稿指南;②2家图书馆介绍了科技及查新服务;③1家图书馆在网页提供了大雅相似度分析软件,校内用户可以免费开展中文图书对比。

1.2电话调查情况

电话访谈的对象为高校图书馆领导或图书馆员,主要了解图书馆学术诚信开展状况及对图书馆开展学术诚信教育的态度。被访谈的7家图书馆均认为高校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很有必要,但在图书馆开展学术诚信教育的实践上差异较大。①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作为图书馆开展学术诚教育的重要平台,有5家图书馆开设了诸如信息素养、文献检索等课程,其中仅3家表示含有信息道德方面的内容;②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毕业论文、学位论文典藏的重要机构。有研究表明,图书馆可以通过论文、介入论文过程指导等在论文典藏中发挥学术诚信教育职能[2]。6家图书馆表示承担了论文典藏的职能,但其内容大多仅限收取论文并制作成数字文献,论文主要由教务处及研究生处完成。③新生入馆教育和用户培训是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机会,但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图书馆在新生入馆教育和用户培训中仅介绍图书馆的馆藏布局及数字资源使用方法,仅2家图书馆表示在用户培训中有过版权及信息道德相关内容介绍。④学科馆员服务和科技查新是图书馆参与专业科研的重要途径,科技查新保证了科研的有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术诚信。但调查发现,仅有3家图书馆开展了科技查新服务。5家开展了学科馆员工作的图书馆中,有3家表示学科馆员并未能有效发挥科研服务及指导的作用,其工作的内容主要是为科研查找并提供相关研究资料。总体来看,被调查的图书馆仅有很少的业务内容涉及到学术诚信教育,即使是涉及到相关内容的,也多是无意识的行为。高校图书馆较为系统地开展学术诚信教育仍处于理想状态。

2高校图书馆学术诚信教育不理想的成因分析

高校图书馆开展学术诚信教育的现状并不理想,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来看,图书馆是学术诚信教育事实上的事外者。从国家到省市再到高校,对学术诚信教育的关注和对学术不端的反对声不绝而耳,很多的高校还为此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下发了专门文件。但实际上,这些工作小组和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认定程序中,普遍缺少图书馆的身影。笔者调查的几家图书馆中均出台了学术不端处理的相关文件,但均与图书馆无关。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并未将图书馆纳入。②学术不端认定的流程中并没有图书馆的工作分工。以其中的一所高校为例,学校出台了学术不端行为处理规程,但其中对工作的责任归属表述为“学校成立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全校学生建设工作。校学风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学风建设日常工作。校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和认定工作。”但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并没有图书馆,如果一定要说学术不端行为处理与图书馆有关系的话,那就是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二级机构,在学术委员会中占有一个名额。此外,该校还分贝出台了研究生学术不端处理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学术不端的处理文件,其中还涉及到论文复制比的检测,但相关的检测职权分别在研究生院和教务处,图书馆根本就没有检测软件。图书馆被排除出了学术诚信教育队伍,也就少了工作开展的义务。主观来看,图书馆人并未充分认识到开展学术诚信教育的必要性,缺少开展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没有或没有充分认识到学术诚信教育是图书馆自身的业务内容。由于多方面原因,高校图书馆往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好“分内事”已属不易,对于“分外之事”往往缺少热情。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既然与图书馆没有关联,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分外之事”。但实际上,高校图书馆与学术诚信教育与天然的联系:①图书馆承担学位论文典藏工作,进一步前移工作,参与学生论文的跟踪和指导是大势所趋;②图书馆承担了信息素养课程教育任务,其中的信息道德与学术诚信教育有很大的相似性;③图书馆文化和信息中心的定位决定了需要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尊重版权,做好基本的学术规范。但遗憾的是,这些“事实”并未能得到图书馆人的充分认可,因此,对待学术诚信教育这一“分外事”也就少了责任感。二是并未认识到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对图书馆的积极意义。工作动机理论认为,“当个人价值观与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时,个体的工作动机、士气和忠诚度都会得到提高。”人工作的动机并不单纯是为了“工资”,还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图书馆人也不例外。但现实的情况是,图书馆人在一段时间的工作经历后(或长或短),往往会对自身从事的工作进行批判性审视,在否定组织的价值中逐渐迷失自我的价值。高校的图书馆要走出自我否定的泥沼,既要关注个体,做好员工的思想引领,也要重视组织引领,通过提升专业形象,体现自身在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来提高员工工作的自豪感和荣誉感。高校图书馆通过实施学术诚信教育教学,开展科研指导,提供科技查新和论文等服务,提升了专业形象,强化图书馆地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将员工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图书馆价值的实现趋于统一。除此之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学术诚信教育的案例并不丰富,个体上缺乏可以借鉴和遵循的实践经验,整体上也就很难形成氛围。有学者对全国109所“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参与学术诚信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所高校的文献检索课程中含有信息道德方面的内容;41家图书馆有电子资源版权的公告;24家图书馆有投稿指南的介绍;3家图书馆介绍了学术诚信相关法律法规;3家图书馆提供业务[5]。调查中,除个别图书馆对科研中如何引用有所说明外,大部分图书馆网站对学生剽窃问题没有提及,即使提及也是寥寥数语[3]。虽然此调查的方式为网站浏览调查,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与国外相关网站相比,高校图书馆学术诚信教育开展状况可见一斑。

3高校图书馆开展学术诚信教育的对策

虽然高校图书馆开展学术诚信教育情况并不理想,但可喜的是学术诚信教育确实已经在图书馆中有零星的存在。这种存在更多的是自发的、无意识,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图书馆与学术诚信教育的必然联系。但在当前的情形下,图书馆较为系统地开展学术诚信教育还需要精心设计和系统谋划。

3.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基石。当前状态下,高校图书馆开展学术诚信教育还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将异化的思想逐步同化为对工作的认同,继而自觉去执行和维护。①图书馆需将开展学术诚信教育视为助力学校发展,提升专业形象的一个机遇。图书馆是学校的辅助部门,在很多师生的眼中,借借还还就是图书馆的全部,根本无专业性可言。尤其是在数字化资源迅猛发展的今天,纸质文献和实体化图书馆存在的合理性也正遭受质疑,图书馆在学校中的地位也就略显尴尬。学术诚信教育作为提升科研质量,助力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国家、地方和高校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实际的开展状况却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图书馆围绕学校重视且亟待加强的工作开展研究和实践,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服务领域做好相关工作,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专业地位,也更容易获得学校的关注和支持。②图书馆需将学术诚信教育视为自身业务的创新。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新的要求,图书馆需要改变以往被动的服务模式,转而以满足用户需求,服务学校发展为着眼点。这其中,“科研”就成了用户和学校的聚合点。对高校来说,学术诚信教育看似与图书馆没有交集,但从学位论文典藏、信息素养课程教学和图书馆信息文化中心的角度来看,它又的确可以发展为图书馆的业务内容[4]。图书馆提供论文,在用户教育、科技查新、信息素质教育、学科服务、论文典藏中嵌入学术诚信教育,既为用户提供了创新性服务,也为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贡献了智慧,提供了技术保障。

3.2加强研究,系统谋划

高校图书馆学术诚信教育从理念到服务内容还都处于较浅的层次,因此学术诚信教育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谋划。①要组织图书馆相关馆员或是集合全校相关研究领域专家,从图书馆开展学术诚信教育的意义、探讨学术诚信教育对于科研本身、对大学文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等的重要意义,提升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②要加强基于图书馆视角的研究,寻找图书馆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工作的主要着眼点和切入点,在图书馆开展学术诚信教育的内容上、方法途径上作重点研究。加强学术诚信教育的运行机制研究,从道德法理、政策引导、监督惩戒、科学预防上进一步作理论探讨,为系统、全面地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做好理论铺垫。③要进行系统谋划。图书馆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在当前更多的还属于无意识的行为,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有作为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有需要较为系统的谋划。首先要做好自身评估。了解自身开展学术诚信教育的状况,总结经验和不足,寻找问题的症结。其次要明确发展目标。结合自身的状况,借鉴现有的理论研究和本地区、国内外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最后要精心细致设计。根据发展目标和现实状况的差距,制定分阶段、分步骤的实施计划。需要指出的是,计划的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还需要根据实施过程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

3.3重在实践,逐步推进

国外高校图书馆学术诚信教育较国内更为丰富和深刻,①通过网页、信息素养课程、入馆教育、用户培训等开展学术诚信教育,有的高校甚至开设了专门的学术诚信教育课程[5];②定期组织开展学术诚信教育专题研究和研讨,有的图书馆还为学生印发最流行款的缩略版防剽窃清单[6];③通过开展学术诚信周、开设无人借阅区等主题活动营造校园学术诚信教育氛围。④参与高校学术诚信教育规范的制定和执行。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工作还处于较浅的层次,当务之急是尽快行动起来。各图书馆结合目标计划,可以将自身定位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初始阶段,将自身定位为参与者。通过网站、用户教育培训、信息素养课程等提供基础性的学术诚信教育;②发展阶段,将自身定位为主要参与者。营造图书馆学术诚信氛围,提供科技查新、,参与科研项目和学位论文的过程服务和指导等提升自身在学校学术诚信教育体系中的专业地位。③稳定阶段,将自身定位为主导者。通过常态化开展学术诚信教育研究和实践,不断提升自身在学校学术诚信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将图书馆学术诚信教育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最终通过文件的形式予以承认并固化下来。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高校图书馆开展学术诚信教育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从参与者到主要参与者甚至是主导者,这其中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从当下开始实践便是这千里之行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赵奕.中美大学学术诚信教育比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5).

[2]汪容.试论高校图书馆在本科生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的职责与使命[J].新世纪图书馆,2012,(11).

[3]张群.高校图书馆学术诚信教育的现状调研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2012,(1):128~129.

[4]明娟,秦飞飞.高校图书馆学术诚信教育职能的发挥[J].图书情报导刊,2017,(11).

[5]韩丽.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图书馆学术诚信课程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