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范例6篇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范文1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要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就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际问题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并使他们在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和自身的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就必须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目,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并使他们在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1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以实践为基础,深刻地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依据。因此,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只有紧密结合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实际间题为中心,才能加以深刻理解。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这些基本原理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反映。虽然,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与现时代有很大不同,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依然存在,作为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剩余价值规律仍在发挥主导作用,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趋势不可能改变。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金融危机极其尖锐地凸现了当代资本主义及其世界体系的深层矛盾,再次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资本主义在当代的确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当代资本主义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获得了“延缓衰老之术”,特别是它们吸收和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这些新变化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不曾料想到的。如何认识这些新变化,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我们必须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结合新的实际问题辨证地认识、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以实际间题为中心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的,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鼓励和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是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之一。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适应时展的客观要求。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就是要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才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关键是人才。一些西方国家的校长在评价中国学生时谈到,中国学生的最大缺憾是不会提问,不会提间就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适应全球化竞争的迫切需要。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就是要师生互动,相互启发,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则要求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疑问,寻求答案,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形成个体的差异性与倾向性,以及自己的认知风格和生活风格,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发展。

3把握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基本原则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指导思想必须明确,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指导实践,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是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从社会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当今社会变革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尤其是对诸如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市场导向等方面的疑难问题,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和变化趋势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了解了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对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中,既不能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些具体论断,防止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又要防止照抄照搬西方的洋教条。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大胆进行理论创新。

三是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研究回答重大问题,并不是追求这些间题的标准答案,更不是把教师自认为对的答案交给学生,而是要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创新,要引导学生以实际间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间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是要加强教学的总体设计。既要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又要全面掌握社会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以及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吃透理论和吃透实际的基础上,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贯彻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范文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构建的过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引入,可以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社会的途径,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念的提升。文章在研究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作为研究的重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探究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旨在通过教育的优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创新的教育途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分析

随着教育的优化及创新,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的建设者及接班人,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运行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的成败。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构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最基本的意识形态,但是,在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立中,并没有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准确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这就为教育的优化造成了制约性的影响。因此,在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构建中,应该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融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目的性以及创新性,从而为社会适应性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依据。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念的挑战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了高度集中环境下,经济体制的现实,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片面社会至上的价值观念,在这种教育环境下,使高校教育的思想政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在现阶段社会环境下,经济全球化的思想政治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而且也应该有效防止个人主义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观念,有效满足社会社会环境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构建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就成为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基本挑战。[1]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观的挑战

在社会经济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人才培养中,个人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发展得到了教育人员的重视,并在此环境下,也就出现了否定灌输环境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使社会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出现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在现阶段社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人员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观念,实现大学生能力培养及社会观念形式的核心任务,有效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价值分析

(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运行及观念创新的过程中,其价值观念的形成需要在完善理论指导体系的环境下,提升学生对内在精神及信仰的追求,而且,在此基础上,也应该不断完善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是社会思潮及环境发展的引导者及传承者,大学生对深追核心体系认同的价值体系,通过这些价值体系的形成,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形成构建完善性的创新机制,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的完善。[2]

(二)有效满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

在社会主义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是社会运行的基本目标,因此,当代大学生在教育创新中,应该将社会主义观念充分的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强化学生对政治体系的认识。而且,在社会主义经济环境下,西方文化以及思想理念不断涌入,学生的思想观念存在着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在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体系的形成逐渐成为制度发展统领。而且,在社会环境下也存在着认识不同、思想落后以及腐朽的文化冲击体系,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理念形成造成了影响。因此,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出现了学生思想政治淡化的现象以及学生民族意识削弱的现象。所以,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融入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多样化以及系统化的教育创新体系,为社会的稳定运行奠定良好基础。[3]

(三)通过校园文化的营造构建和谐化的校园环境

和谐校园环境的营造是和谐社会营造的核心,同时也是社会运行及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在现阶段高校校园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将高校文化建设作为基础,构建创新性的发展理念,从而为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提供充分性的保证。而且,在校园文化建立的同时,应该将和谐校园文化的营造作为基础,将和谐校园作为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的基础,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行为规范的基础。对于高校的和谐文化营造中,应该充分发挥学校运行机制的协调性,通过核心文化的构建,可以院校师生形成理想信念以及良好的道德规范,使学生及教师在整个环境下,增强学生的凝聚力以及向心力,从而为高校人文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的构建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在院校文化营造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提升,应该有效构建核心文化的指导理念,明确和谐文化发展的方向,提高社会环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合力,从而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立提供决定性的依据。[4]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一)构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

在教育优化及创新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主要是要坚持并实现意识形态下的主导地位,高校作为思想文化教育的主导,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念的指导理念,引导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掌握社会运行的基本形态,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作为核心性的指导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之中,从而有计划的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念的认同,使社会价值核心理念成为学生成长的基本理念,从而为教育的创新及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5]

(二)将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作为核心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系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而言,在教育优化及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机制作为基础,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营造特色化的社会环境,并通过社会主义思想理念的融入强化学生的思想观念,在思想教育中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在高校思想社会教育理念优化的过程中,应该以社会主义宏观为核心,实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体系,激发学生的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的行为意识,使学生在思想理念强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生道德的规范化发展。第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将爱国主义作为基础,强化学生的民族精神以及制度的改革创新,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理念,从而为社会的维护及民族团结提供有效保证,有效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为民族精神的继承及发扬奠定良好基础。第三,在高校特色社会主义理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在思想教育环境下,形成独立的思想,并鉴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从而为特色化社会主义指导新年的提升提供有效依据。第四,通过对大学生指导体系的提出,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从而为社会主义指导体系的构建提供系统依据。[6]

(三)强化学生自我感悟及自主参与能力

随着教育的创新及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而且也应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理念的认识,通过对社会理念的融合,有效解决社会环境下,学生思想道德理念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及探究的过程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构建。因此,在现阶段社会运行及发展的同时,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作为基础,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观念以及自我实践的能力提升。而且,在教育中也应该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题,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及准确性,使学生在实践的同时强化自我能力的感悟,完善学生的自主能力。而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融入,也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观念的认识,突出学生的内化感悟能力,构建长效性的教育创新体系,从而为学生自我能力以及自我参与能力的强化提供有效依据,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设计的感召力。[7]

(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环境下引导高校的意识发展形态

在现阶段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在社会主义市场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先进化的教育体系创新机制,科学弘扬社会主义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对社会价值观念的提升,构建性的教育体系。而且,在校园文化设计中,也应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提出,提升社会主义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自觉性,并为高校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第二,在社会主义核心理念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辩证理念,形成差异性以及多样化的教育体系,通过教育理念的创新形成增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是在教学目标以及社会价值共同发展的环境下,应该逐渐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强化学生的向心力,从而为教育的优化及发展奠定良好基础。[8]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社会主义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构建特色化的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将民族精神作为弘扬社会发展的基本体系,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应该弘扬社会主义理念,进一步丰富教育创新环节。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该明确教育体系指导目标,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理念,引导学生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而为教育的优化及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余亮开 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志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

[2]郭开虎,韦冬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过程论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4(09):203~206.

[3]王双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4]王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5]李恒川.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J].江苏高教,2011(03):142~143.

[6]李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论析[J].求知导刊,2015(01):16~17.

[7]李忠军.新时期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方法论转换的若干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8]王炳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N].人民日报,2010(12)29(理论版).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范文3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改革开放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在每个历史发展时期,党都能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每个时展特征和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和践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识和实践,这些探索成果又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概括奠定了理论基础。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就把马列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并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革命理论,科学指导中国革命并最终取得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1)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行动的指南。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等文中也多次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揭示了“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最根本价值取向,为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

1945年春,党的七大在延安顺利召开,会上确立了毛泽东指导思想,毛泽东同志提出“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政治路线。“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政治目标,集中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为夺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和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准备。

2、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两大历史重任,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政治诉求。自此,中国共产党开始进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转变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适时地提出了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1956年底,随着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整个意识形态、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也得到了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2)加强以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等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建设。在全社会道德意识领域内实行了推陈与出新并进,涌现出一批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典型,例如热心助人的好人雷锋、爱岗敬业的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等优良传统的良好氛围,为新时期提出社会主义核心?r值观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3、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深化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和战略目标。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在实践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中国化了的最新成果,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科学、系统的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也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最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进了基本路线。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髓,体现了社会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利益和理想。马列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理念,分别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凝练和概括。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意见》,指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展要求相适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全人类价值共识之后所做出的重要科学论断。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体三者价值取向的内在统一,规定了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需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共进、和谐统一的根本路径,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及时发出通告,要求国家各省、地级市相关部门都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规定在立法实践活动中,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公共政策等法治建设之中,转化为具有较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使各级部门和人员都要运用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等有效手段,向社会传播正确的价值取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现状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新时期,加上西方腐朽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和渗透,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行为和现象等因素的巨大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主要表现如下:

(1)生活上盲目消费和攀比。由于高校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域和家庭,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其中不少是官二代、富二代。他们中一些人经常在一起“炫富”、“拼爹”,唯金钱、权力至上,使得大学生对金钱消费观念产生严重偏差,生活中盲目消费和品牌攀比,形成了扭曲的人生价值观,最终导致他们好逸恶劳,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失去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精神。

(2)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缺失。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缺乏兴趣,认为这些都已经过时了,没有必要再开设和学习这些课程;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没有本质区别,对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3)诚信意识普遍缺乏。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存在严重的诚信危机,道德明显滑坡。例如考试作弊和学术论文抄袭现象日益严重泛滥;恶意拖欠学费和制造虚假家庭信息,申请助学贷款;制造虚假履历,骗取社会信任,就业违约率逐年剧增等。

(4)注重??人表现,缺乏团队精神。高校中,一部分大学生做事,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忽略集体和团队利益,甚至为了达到个人利益,不择手段,不惜损害集体利益;只注重彰显个人英雄主义,忽视集体和团队,缺乏关心他人、团队协作、集体利益至上的精神。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以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新问题,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已不适应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更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大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理论知识学习、日常人际交往、课外素质拓展等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以促进学生各项素质都能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

(2)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创新。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多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进行,在平时的教育中只采用一贯的自导自演模式说教,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激发互动方式,不注重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培养。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教育者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大胆创新,引导学生在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中通过各类社团、课外素质拓展活动、新媒体信息平台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从而实现自我塑造和自我管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范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既全面完整又紧密联系、相互贯通。体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人类有益文明成果,体现人民群众共同愿望,又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不同群体和阶层的多方面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大学生,担负着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需要学生接受和吸收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从意识形态的高度引领高校和谐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同时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完整而全面地融入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一、思政课教学内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性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打下比较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中要特别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教育和引导。

首先,要完整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有机整体来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门课程与以往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分门别类来教学不同,要求把马克思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从总体上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让学生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信心和对社会主义信念。其次,强化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运用。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把握的同时,必须着眼于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进展,明确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那些是必须结合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加以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回答重大的现实理论问题和实践难题。

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核心。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着重教授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以及这些成果之间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相互关系,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不仅在情感上,更能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要侧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首先,要突出核心问题的教学。该课程要围绕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共产党为谁执政、怎样执政"、"为什么发展,怎样又好又快的发展"、"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为什么既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等等核心问题进行教学。其次,要强化问题意识和专题教学。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按照问题意识的逻辑,按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和逻辑结构体系,重点构建若干教学枢纽,专题讲授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锤炼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与修养,最终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要突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该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入门课程,要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时代特征和社会需要进行教学。在思想教育部分要围绕理想信念这个核心,将爱国主义作为重点,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评判标准等基本内容进行阐发;在道德教育部分要集中阐释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理论前提、内容和具体要求;在法律教育部分,要系统地将社会主义法律教育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使大学生从整体上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要特别注重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社会主义道德观、人才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虽然中学阶段已经较为系统地开设过中国近现代历史课,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对有关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历史任务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到大学阶段,他们对历史发展脉络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有必要作进一步准确的理解;对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等历史情况有必要进行深刻的理解,并从历史和理论的高度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确性,从而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必须从历史和现实结合的角度,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近现代历史本质上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积弱积贫的旧中国逐步变为一个初步繁荣并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课程教学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以中华民族从衰落逐渐走向强大为基本脉络,突出对历史规律的总结,帮助学生从历史和理性的角度深刻领会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从而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学习和领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尊重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热爱社会主义中国,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生头脑

(一)加强学科建设,促进课程改革

学科建设、课程改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特征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进程表明,重大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创新激发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而每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又推动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如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同样会激发也迫切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

首先,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学科建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断改革和建设过程中,我们逐渐确立了一条基本认识,那就是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基础和龙头,要从学科建设的高度以及把握学科建设规律的高度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也只有从科学的高度审视和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理论教育,把它当作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学科来看待,才能提高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学科性和科学性基础。

其次,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建国以来,五个课程体系都较为成功地推进了思想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当前要有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如何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内容的课程体系设置、衔接和分工合作的问题。要真正形成一主多辅,功能互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二)优化教材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先决性和基础性条件。目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内容编写进教材还处于起步阶段,很不完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怎样从整体上进行必要的分解,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体系是目前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当前,应以落实"05方案"的教材体系编写及完善为主,而在"形势政策教育"中可以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专题"的讲授和教学。

(三)完善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有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根本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这个意义上,有必要把理论联系实际上升到方法论的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学中要兼顾三个方面:一是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成的历史背景,突出其必然性;二是联系当前社会思想意识领域特别是价值观念领域的现状,体现其针对性;三是联系马克思主义有关意识形态的理论,表现其理论性和科学性;四是联系大学生思想意识特别是价值观的实际,表达其育人性。

(四)提升教学理念

社会实践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已经成为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和贯穿其中,是提高和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根本保证和必然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应有的思想道德素质,应当将大学生其作为规划和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想内涵和活动内容的理论指南。而且,通过社会实践这一重要途径,大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应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并使之在现代教育总格局中获得应有的重视。同时,更要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和要求,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方法与途径,逐步形成一套富有特色的长效机制。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结合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方式,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塑造大学生思想品质。以健康的情调娱乐人,以有意义的行动锻炼人。从活动方式上来讲,要多样化,高质量。党团员应带头参与,并动员全体学生分期分批参与,帮助每个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扶正祛邪、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促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冯来兴.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 文教资料,2009,9.

[2]郭开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8.

[3]覃世艳,邵春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照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路[J]. 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0.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范文5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036?0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阵地、主要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学全过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意义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与社会阶层发生了显著变化,思想观念领域出现多样化、复杂化形势,党中央适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1. 有利于在高校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四个方面具有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贯通、融为一体的特征。该基本内容的四个方面,作为我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文化成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为核心的部分。要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就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高等教育进入中国以来,作为社会思潮前沿的高校,一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新中国成立后,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摇篮,党一直注重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中的主导地位,意识到这种主导地位的巩固对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完成好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有利于在高校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性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

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本质特征是,在高校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特征,也是我国高校必须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会迷失方向,进而失去课程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那些试图去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性的观点与做法,以及那些试图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走

向“中立价值”的观点与做法,都是错误的,站不住脚的。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对高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要十分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主义性质,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指引。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人才培养,既要注重专业、系统、扎实、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传授,也要注重人才的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更为重要的是人才思想道德素质建设。高校人才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主要途径与主要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四个方面,能够引导高校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能够保障他们的道德基础建设,有助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进程进行调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容要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按照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科学规划,重新设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应该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灵魂作用,把共同理想作为教育主题,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教学精髓,把荣辱观作为教学重要基础。

1. 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灵魂作用

过去的历史、今天的现实乃至未来的趋势,都明确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观点,才能认清发展道路,分辨社会思潮,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中的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教育的不同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主要告诉大学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告诉大学生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人民完成各项历史任务时发挥的指导作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概论课程,主要帮助学生弄清楚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引大学生成人成才。这四门课程承担的任务不同,但是相互联系,各司其责,能够很好地完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和武装大学生思想的任务。

2. 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教育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理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成为国家与民族前行的精神动力、精神支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大学生承担着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主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应当的,也是能够做好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可以也必须将共同理想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在准确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能够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必然性、科学性,帮助学生认清历史趋势,奠定大学生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能引导学生将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统一起来,鼓励他们在为共同理想的奋斗中实现个人理想。

3. 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视为教学精髓

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这两者相互交融,已经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融为一体,成为了民族的精神品格。小康社会、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梦等的实现,必须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使各族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活动和创新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可以通过分析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关联、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联系等问题,为高校学生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培育提供理论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要立足于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阐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本质,勉励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则会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复兴的历史,告诉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巨大力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程,可以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入到思想品质培养、思想情操修养中,从而让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真正融入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4. 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学重要基础

一个人要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能分清什么是荣与辱,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社会风气的重要精神基础是正确的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蕴含了人生观、道德观和社会观,高度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社会成员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高校应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并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可以通过人民创造历史、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原理等内容,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应该开展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求注重民族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是承担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要课程,可以通过历史使命、学风教育、信念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仅要落实在教学内容上,而且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努力创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的科学性、吸引力和有效度。

1. 改进课堂教学,强化教学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教育理论,多采用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参与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调动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方面,教师要真理服人、真情感人地将喜闻乐见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案例讲清楚,说明白。又如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辅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应联系学生关心、关注和关切的社会热点、难点,答疑解惑,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从而使学生能够灵活掌握并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 探索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是指除课堂教学以外的教学环节,这一环节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实践性有着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是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应该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引导学生进入实践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社会的实践中,增强学价值体系的能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范文6

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揭示的价值本质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价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立场”和“价值观”属于同一范畴,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就是一种价值选择。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无产阶级服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价值取向是追求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始终贯穿着一个核心,即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自价值理论在我国兴起以来,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展开了积极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论体系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对价值本质的理解还存在分歧。分析价值理论发展史可以看出,狭义的价值哲学出现于19世纪后期,新康德主义建立了一种以价值概念为中心的哲学,在此之前“价值”一词主要是一个经济学概念。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哲学的“价值”概念,但在其成熟的著作《资本论》中有一套完整的价值理论体系。《资本论》涉及的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理论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价值思想。列宁曾说过,《资本论》是大写的逻辑。也就是说《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也是一部哲学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提出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本质所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核心。在《资本论》这部巨著里,马克思从实践思维方式出发论述的价值范畴为我们把握哲学价值提供了一般的方法论指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是《资本论》中的三个基本价值概念。实际经济生活中劳动过程应是在先的现象,产品作为劳动的结果是继后的现象。商品作为劳动的产物以静态的形式展现在人的面前;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具有使用价值,还可供人们交换之用具有交换价值,这两个方面都只是现象形态。科学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上,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内在固有的性质,所以马克思透过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表象把价值视为商品的本质规定。马克思反对用表面的“有用性”来概括对象性存在的本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打开了的书本,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迄今人们从来没有联系着人的本质,而总是仅仅从表面的有用性的角度,来理解这部心理学。”仅仅从有形有状的实物角度看,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水准和高度,只是旧唯物主义的水平。目前我国一些学者仅仅从使用价值即物为人而存在的意义上来界定哲学的价值概念,这无疑是和马克思关于联系人的本质来理解价值的思想是相悖的。仅仅通过使用价值概念抽象提升出哲学价值概念,使我们看不到人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联系人的本质来理解价值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为指导。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有目的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即人们实际地变革对象的活动。马克思认为大自然的事事物物都具有对象性,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只有在互相印证、互相规定的对象性关系中才能存在。但人与世界的感性对象性关系不同于物与物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人与世界的感性对象性关系既不是一种静态的关系,也不是一种直接的或直线的关系,而是呈现为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动态活动过程。一方面,人与对象的感性对象性关系直接表现为感性对象化活动,表现为人的本质中包含的对象性力量向着外部对象的投射。这是第一次否定,可理解为人的“自我”否定。另一方面,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到对象上面或改造对象的目的是为了占有并享受对象,使对象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这是第二次否定,亦即使对象化除去了的人的本质力量重新被人收归已有。因此,人与对象的感性对象性关系就是人的对象化和扬弃对象化的活动,是由人到物和物反作用于人的双向对象性关系。人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的双向过程和双向关系正是一个创造价值、享用和占有价值的过程。因此人们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不是外在于人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而是渗透于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之中的。实践是价值的基础,价值依赖于实践。实践思维方式是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从“关系”的独特视角认识和把握世界。用这种思维方式把握价值的一般概念,价值首先应该是“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价值反映的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之间内在的能动关系,而不是价值客体与价值主体的静态的单向度的意义关系。用这种思维方式来理解哲学价值,价值研究中的一些困惑不解之迷也会一一得到化解。实践思维方式是以人为主体和中心、通过人并为了人的主体性思维方式。用这种思维方式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价值概念,就是要考虑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对象性存在与人的本质联系。价值就是人的对象性活动及其产物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在实践论理论范式内人无处不在,以人为本就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归宿。

第一,人是价值的源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以及对象的主体化――对象化的扬弃,是价值的源泉。第二,人是价值的本质。实践是价值的存在方式,实践也是人的存在方式,所以人与实践是直接统一的,人即价值。价值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而使对象对于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肯定,不能仅仅把价值归结为能够满足人的肉体需要的效用。第三,人是最高的价值。因为人是价值的源泉,所以人本身成为最高价值,是一切价值中最高的价值。第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价值发展的终极目标。在所有的价值中人是最高价值,所以人的价值发展的最高目标也就是价值发展的终极目标。人的价值的发展即人的能力的发展。随着实践的愈益发展,人的本质力量也愈益发展,人创造价值和享受价值的能力也就愈益发展,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最高境界,也是价值世界的最高境界。第五,最广大人民群众是最根本的价值主体。现实的人是具体的社会的人。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从来就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最广大人民群众既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价值的主体;既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也是价值评价和合理地占有、享用价值的主体。

二、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基本价值内核

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有三种,即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和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人们从事的社会主义运动属于变革社会的实践。按照马克思主义实践价值观的理解,社会主义价值贯穿于社会主义实践的全过程,社会主义价值既是社会主义运动的起点,也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结果。社会主义从思潮到运动,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胜利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从高潮到低潮,从曲折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枝独秀,这是一幅全图景式的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实践画卷。这幅雄伟画卷的点睛之处就是社会主义价值。社会主义是什么或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直是追求社会主义价值的人们苦苦思索的问题。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也就是要给社会主义下一个定义,即以概念的形式反映社会主义本身固有的内部联系或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实践,使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矛盾运动的规律成为可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全面、系统的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包含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价值的回答,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思想是这一理论体系及其每个组成部分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1、人民本位是邓小平理论的鲜明价值取向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科学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一理论,不仅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中国人民具有最高价值,而且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设也具有重大历史贡献。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突出贡献在于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和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

(1)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人民性。任何事物的本质都不是一个孤立的方面,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站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科学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概括也自然包括了对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概括。这是因为: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讲的是社会主义的历史价值,是社会主义推动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价值。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历史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人的发展,因而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是对人发展的意义。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讲的是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价值,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和谐平等的价值关系,是社会主义价值关系合理性的突出表现。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讲的是社会主义实践最终要实现的价值目标,“共同”二字表明这一价值关系的主体不是少数或部分社会成员,而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社会主义价值关系主体的广泛性是资本主义无法企及的,这也是社会主义价值和资本主义价值的本质区别所在。

(2)社会主义价值标准的人民性。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明确提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效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切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偏离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一致的,是社会主义价值本质在社会主义价值评价领域的逻辑延伸。“三个有利于”非常直接地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国家利益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构成了以国家利益标准为中介、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内在统一的价值标准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实践价值标准的具体化和深化,其价值主体的人民指向非常鲜明。

2、人民群众价值主体地位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特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最本质、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价值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价值观为指导对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作出的富有新意、创造性的科学概括。“三个代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价值观的有机系统。从价值分类上看,“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讲的是一种物质价值关系,表达的是党以发展生产力为手段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价值的需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讲的是一种精神价值关系,表达的是通过发展文化事业创造具有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讲的是全面的价值关系,表达的是要正确处理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多数人利益和少数人利益等一系列价值关系,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合理的社会需要。从价值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运动过程来看,“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通过解放、发展生产力不断创造物质价值的过程;“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不断创造包括道德的价值、科学的、艺术的价值在内的精神价值的过程;“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占有、享用的过程,也就是价值实现的过程。“三个代表”作为一个整体,其鲜明的价值特征是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价值创造者和社会历史价值享有者的统一,是最合理、最先进的价值关系体系。

3、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核心

党的十在系统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对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所以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对社会主义价值的理解上具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这种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突出地体现在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以人为本是邓小平理论关于人民本位的价值思想和“三个代表”关于人民群众价值主体思想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也应该是统领科学发展观各个方面的核心价值观。

(1)以为人本贯通于科学发展观之中。科学发展观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涵盖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方方面面的价值关系。但作为一个整体,科学发展观所表达的核心价值关系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于全体中国人民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党的十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目标、总任务,为如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勾画了完整的图景。这一宏伟图景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以人为本为价值核心而展开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运动过程。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的价值本质。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说的是发展是根本的原则,是根本的意义或价值,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根本动力的具体运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为人的发展,是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人的价值的发展。所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价值本质。

(3)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内在依据。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价值规律最深刻、最集中的反映,因此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实践活动的内在依据。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全面发展的依据。只有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中,才能在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和实际占有社会主义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生态文明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次,人的自由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协调发展的依据。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客观世界的改造。人要从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种种限制中获得自由,必须正确处理和协调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矛盾关系。再次,人的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依据。实践无止境,人的发展也无止境。人的发展是包括当代人的发展,也包括后代人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应当包括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和谐统一,满足当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为代价。所以我们追求的发展不是竭泽而渔的发展,而是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4)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基本方法的方法论基础。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在方法论层面上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实现“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就必须使一切社会关系有利于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复杂而多样的重大价值关系,既要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又要抓关键、突破重点。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在价值方法论上必然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三、以人为本是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根红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结构层次分明、内涵极其丰富的价值观念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人为本是贯穿整个价值观念体系的一根红线。

1、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论来源上看

(1)马克思主义实践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价值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首先,马克思主义实践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价值观基础。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价值观认为,价值是人的对象以活动及其产物对于人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按照马克思主义实践价值观对价值的这种理解,社会主义价值就是人们从事的社会主义运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发生、发展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运动过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是广大人民群众主体力量对象化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这个价值主体占有和享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的合理性、正当性以人民群众的利益或需要作为评价的主体依据和尺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运动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人民群众作为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评价主体的深层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地蕴涵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规律和价值原则。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价值观提示的价值本质,才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对于谁的价值”、“由谁来创造价值”和“满足谁的价值需要”等根本问题,才能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其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实践的观点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实践性也同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唯物史观,是“关于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示资本占有劳动的秘密,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寻求经济的论证;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实践阶级解放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落脚点和归宿,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对未来社会提出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根据共产主义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成熟程度的不同,马克思主义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社会的本质作了规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关于未来社会本质规定的思想,为我们今天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上的金钥匙:我们既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不懈奋斗;又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不懈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关于未来社会的价值思想,才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深刻理解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理论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理论依据,而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思想为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的思想为概括和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材料。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人体来源和价值标准人民性的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人民群众价值主体地位的思想、科学发展观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概括和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了基本的价值原则和价值取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为凝炼、概括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最为直接的价值思想准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系列价值观点直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范畴或思想来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给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定位是“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表述和社会主义核心观中国家层面价值观的表述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其中“民主法治、诚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表述是一致的;“公平正义”、“友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公正”,“友善”是非常接近的概念。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范畴的思想来源。因此,从总体上分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密切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只能是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2、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上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存在的核心价值关系在价值观念上的反映。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关系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关系。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所包含的具体价值关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系的现实展开。我国在国家制度层面确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

3、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上看

(1)从三个层面价值观的内在关系上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根据马克思关于个人、国家、社会不可分割的关系的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观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而贯通其中的根本价值是人的价值、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

(2)从具体的价值范畴上看。富强即国富民强,是实现“中国梦”和“个人梦”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价值观的凝炼表达;民主即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文明即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人的主体能力;和谐即建立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自由即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追求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平等即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承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社会主义公民作为主体和主体间的平等关系;公正即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基本要求,是同人的解放联系在一起的;法治即依法治国,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一起构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通过法制建设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爱国即热爱祖国,是个人与祖国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个人对振兴中华的价值;敬业即忠于职守,服务人民和社会,是个人对人民、社会的价值;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个人诚实诚恳的内在品质价值和诚恳待人的外在价值的统一;友善即与人为善,指的是社会主义追求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际价值关系。

(3)从价值整体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价值观念系统,既包括物质价值、精神价值、政治价值、社会价值、道德价值,也包括人的价值。按照马克思主义实践价值观的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最高价值,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价值层次,是目的价值;其它类别的价值服从、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处于从属价值层面,是手段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历史价值和人的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观,是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观,是高扬共同富裕、人民幸福、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