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生物学知识范例6篇

基本生物学知识

基本生物学知识范文1

    教学与知识之间有着内在的、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教学策略的设计必须针对知识类型的实际。

    我国20世纪的化学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都是从知识属性的角度对化学知识进行分类的。从1923年分科设置课程纲要开始,逐渐演变并基本固定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用语等五个方面。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考试大纲一直将化学知识分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五大类。而新课程高考化学考试大纲,虽然在考试内容部分将化学知识分为“化学科学特征和基本研究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等五个方面,但在内容比例部分还基本保留了传统的分类方法。

    知识分类就是根据特定的需要和标准,通过比较,把人类的全部知识按照相同、相异、相关等属性划分成为不同类别的知识体系,以此显示在知识整体中应有的位置和相互关系。在知识分类的历史上,不同的知识观有不同的知识分类理论与标准,因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类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人们把知识分为事实性的、概念性的、程序性的和元认知性的四大类。

    纵观传统的化学知识分类方法和知识分类理论的实际,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并把化学知识划分为物质知识、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三大类。其中,物质知识主要属于事实性知识,包括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和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观念知识主要属于概念性知识,包括化学科学的特征以及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方法知识主要属于程序性知识,包括化学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化学实验基础和化学计算等。由于中学化学限于原子和分子层面,中学生认识的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识别和创造物质的一门科学”。所以,可以认为在高中化学知识中,物质知识是“识别和创造”的对象,观念知识是“识别和创造”的思想,方法知识是“识别和创造”的工具。物质知识是整个学科知识的基础,也是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的载体,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既要依靠物质知识的支撑,又能促进物质知识的获取。因此,化学学科要实现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升的终极目标,应该从获取化学事实、形成学科观念和掌握科学方法三个维度进行教学策略的设计。

    新世纪以来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了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设置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的课程结构。据此,《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科学领域化学科目划分为八个模块,同时又把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下面从物质知识、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三个维度,阐述在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学中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升的相关策略。

    二、物质知识维度的教学策略

    本文所说的“物质知识”实际就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课标》所构建的课程结构中,必修模块的物质知识主要分布在“化学1”的“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2”的“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其中“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对应“单质与无机化合物”知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包含“有机化合物”知识。从《课标》的安排和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看.物质知识是高中化学知识的基础和核心。为了使学生能准确获取物质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生长出相应的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可以采取下列教学策略。

    1.在社会生活情境中认识物质知识

    由于《课标》对物质知识的处理,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物质,这时,我们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质,将物质知识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从而体现物质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通过对物质知识的学习加深对环境和社会生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直接体会到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如关于氯气性质的教学可以借助液氯泄漏事故报道录像的有关画面进行,以突出基于“社会中心论”的教学思想。

    2.以核心概念为指导学习物质知识

    为了使学生能借助于一定的基本概念认识无机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课标》在“化学1”中安排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基本概念,并与单质和无机物知识安排在同一主题。限于化学l的模块功能,这些概念虽然是浅显而又有限的,但它们有助于学生对物质知识的理解,并对物质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领悟《课标》的立意,充分发挥这些概念在学生学习物质知识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如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时,由于反应物中钠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价都处于最低价态,而氢元素的化合价处于最高价态,所以只能是氢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降低为0价,反应的气体产物为氢气。这一确定钠与水反应气体产物的假说,就是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提出的。

    3.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获取物质知识

    美国现代着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新知识的关键是要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他曾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要组织学生探究物质知识,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设置相关问题,将学生有效地引入新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成获取有关物质知识的学习目标。如过氧化钠和氧化钠都是钠的氧化物,由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所以两者的性质既相似又不同。在过氧化钠性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已知氧化钠性质的实际,通过对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组成与性质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有关实验检验等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对过氧化钠性质的认识。

    4.按研完的一般思路探究物质知识

    物质知识的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如对于SO2性质的研究可以有以下思路:SO2与CO2同属于非金属氧化物,CO2是酸性氧化物,SO2也应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处于其常见化合价的中间价态,所以SO2应该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SO2是一种新认识的物质,除了根据其类别、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等推测性质外,还可能具有其他某些特殊性质。然后结合相关实验验证推测的合理性,并形成对SO2性质的全面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其他物质知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观念知识维度的教学策略

    关于观念知识,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按照《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了整体化的设计和编排,主要包括化学研究的物质层次观、化学中的相互作用观、化学变化的形式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观、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观、化学进化观等几个方面。由于学科观念知识不仅是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具有超越事实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所以,我们应该在全面把握课程结构中学科观念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围绕学科基本观念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学科基本观念。又由于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化学学科观念通常是在化学事实性知识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概括提炼而形成的。因此,帮助学生构建学科观念常有观念知识以物质知识为基础和物质知识用观念知识来概括两个基本策略。

    1.观念知识以物质知识为基础

    运用分类观念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为了使学生形成分类的观念,有关分类的内容可以采用以下设计进行教学,以突出观念知识对物质知识的依赖。

    学习活动1:结合生活中(图书馆、超市等)分类的事例,思考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应该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的问题。

    基本理解: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观念。

    学习活动2:尝试对已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

    基本理解:树状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而且形成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逻辑方法。

    学习活动3:对几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并制作相应的树状分类图和交叉分类图。

    基本理解: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是常见的分类方法。

    2.物质知识用观念知识来概括

    乙酸的知识主要属于物质知识。《课标》在“化学2”中要求学生知道“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科书又将其细化为乙酸的分子结构、酸性、酯化反应及主要用途。显然,这些都是物质知识的内容。在“课程设计要围绕核心观念进行”的理念下,《乙酸》的教学可以从物质知识中概括出相应的学科观念,以体现物质知识是观念知识的基础。

    学习活动l:观察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认识乙酸分子的结构。

    基本理解:物质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乙酸的官能团是羧基。

    学习活动2:设计实验证明乙酸具有酸性,并通过实验比较乙酸和乙醇分别与钠反应的速率。

    基本理解: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乙酸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比乙醇中的活泼,主要是由于羰基的影响。

    学习活动3:阅读关于“酒是陈的香”的解释,分析乙酸和乙醇酯化反应的机理。

    基本理解: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是有机反应的一种重要类型。

基本生物学知识范文2

一、学生生物学习离考纲要求相差甚远的原因

1.知识、概念、理论掌握不准。

2.基本生物知识体系不清。

3.审题不准。

4.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脱节。

二、结合学生实际,用一题多问方法,能收到“一箭四雕”的良好效果

如:北极的雪兔在冬季下雪的季节毛色变白这一生物学事实,可以从生物学各方面知识体系设立问题来检测同学们双基掌握情况,培养同学的生物学综合能力。

1.问:这一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解析:这一问是问雪兔毛色变化现象与下雪季节这一环境的关系。涉及的知识体系——生态学范畴;基本概念——适应性。

2.问:到下雪季节引起雪兔毛色变白的过程在生物学上称为 。

解析:因季节变化引起雪兔毛色变白反应过程。涉及的知识体系——生理学内容;基本概念——应激性。

3.问:到了下雪季节末下雪或下雪推迟了,雪兔的毛色是否变白,雪兔毛色变白是由 决定的。

解析:这一问涉及的是雪兔毛色变白的决定因素。即内在或根本原因。涉及的知识体系——遗传学;基本概念——生物遗传性。

4.问:影响雪兔毛色变白的环境因素是 。

解析:影响生物环境因素很多,受题干扰因素(冬季、雪)的影响,同学们误答成温度、雪等。其实季节的变化是有光照时间或光照周期决定的。涉及的知识体系——生态学;基本知识——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

5.问:到了下雪季节,下雪推迟或未下雪,雪兔的毛色仍变白,造成雪兔的体色与环境形成明显反差,这一现象在生物学上称 。

解析:雪兔毛色变白是适应冬季有雪的环境。冬季未下雪,雪兔毛色仍变白,这里由遗传性决定的。同时证明生物适应性是有条件的,条件变了,原有的适应性就不存在了。涉及的知识体系——生态学;基本概念——适应相对性。

6.问:北极雪兔这一物种是 形成的。

解析:雪兔这一物种的形成,涉及知识体系——生物进化论;基本概念——长期的自然选择。

7.问:雪兔毛色变白的生理学基础是 。引起其生物学过程改变的决定性因素是 。

解析:审题关键是雪兔毛色变白生理学基础和引起其改变的决定性因素。前者考查的知识体系——新陈代谢过程;基本概念——新陈代谢。后者考查的知识体系——遗传学内容;基本理论知识——基因有选择表达的结果。

基本生物学知识范文3

[关键词]科研实践;物理化学;教学

物理化学是一门借助物理的基本原理,揭示化学基本规律的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理论公式多,推导复杂的学科特点。初学者往往感到抽象难懂,对数学知识要求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也往往认为理论知识学了没有用途,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解决物理化学中抽象难懂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教师授课时列举一些与生活实践相关的现象,借助物理化学知识加以解决,但是这只是一些简单的应用,并且借助于互联网络都能得到容易理解的结果,但是对于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似乎显得过于简单,并不能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兴趣,解决他们对物理化学理论学习的困惑,展示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体现物理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价值。另外,物理化学中化学规律和数学公式都是从科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能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在物理化学实际教学中,除了要结合生活实践之外,教师应该适当阐述理论公式的实际科研来源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科学前沿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应用价值,才能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物理化学知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科研实例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科研能促进物理化学理论教学,也能促进学生对当前科研前沿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1.1物理化学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

尽管物理化学科研实践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比较复杂,但是常常使用了大学物理化学书本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而,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研实践活动将其应用到物理化学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这里我们以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在科研中的应用来阐述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已有文献报道具有缺陷的碳纳米管浸入到一定浓度的氯铂酸或者氯金酸溶液中,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在碳纳米管的边壁缺陷上快速形成金属铂纳米粒子或者金纳米粒子[1]。这金属离子自发还原沉积碳纳米管上的现象归因于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原电池效应,电极反应分别是PtCl42-+2e-=Pt+4Cl-,AuCl4-+3e-=Au+4Cl-。根据电极电势的数学公式计算出PtCl42-和AuCl4-的还原电势以及碳纳米管的氧化电势,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能判断出金属铂或者金粒子是否能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边壁上。更进一步地研究表明利用原电池效应可以在碳纳米管的表面边壁上沉积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铜、二氧化钒等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计算这些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电极电势ΔE=φ(Fe3+/Fe2+)-φ(R-CNTs/O-CNTs)、ΔE=φ([Cu(NH3)4]2+/[Cu(NH3)2]+)-φ(R-CNTs/O-CNTs)和ΔE=φ(V5+/V4+)-φ(R-CNTs/O-CNTs),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和碳纳米管的结构等反应条件实现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表面,关键是通过原电池效应合成的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在催化加氢反应、苯酚羟基化反应等催化反应中展示了比其他方法合成的该种复合材料更加优异的性能,体现了合理的使用电化学方法合成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4]。尽管这些科研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考虑的因素复杂,但是在材料合成方面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物理化学中原电池电极电势的相关基础知识。实际上,物理化学中热力学、溶液中的化学势、物质的相图、吸附脱附、动力学研究等基本知识在当前的科研都有广泛的应用,利用这些基本知识来验证过程的可行性或者借助它们推断出物理化学及其相关学科中更深层次的机理或者原理[5-7]。因此,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在当前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学生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

1.2科研实践对学生物理化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物理化学中的基础知识都是比较抽象,数学公式比较多,这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困难,但是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来自科学实践,相应地能用来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时候借助于科研实践来展示这些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首先,科研实践的学术论文为了更好地解释相关原理往往都使用大量的图表或者视频,直观地展示和支撑他们的实验结果,帮助读者理解论文的结论。教师可以根据物理化学相关章节的内容提炼这些学术论文,在教学中利用论文中直观的图片或者视频给学生展示对应的知识点,使得抽象的知识图像化、具体化,同时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其次,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科研实践论文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更能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化学课程中基础知识与生产实际有紧密的联系,而不是为了学习抽象的知识而学习这些知识。它们能够直接应用到实际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并指导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活动,使得学生不再认为理论知识难学而没有用途,更不会消极地学习和理解这些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点,甚至通过网络数据库等相关工具,更进一步地详细了解与物理化学书本上相关知识内容,从而间接地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借助物理化学教学引入科研生产实践的概念,让学生接触基础知识应用到令人好奇的未知世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兴趣。既使学生学习到必须掌握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同时又接触到物理化学方向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前沿,掌握当前物理化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动态。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基础知识灌输科研实践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前沿和科研动态,使学生浸润在科研的氛围下,产生浓烈的科研倾向[8]。从而使学生寻找自身喜欢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兴趣,建立严谨的科研和学习态度,刺激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提供基础。因此,物理化学教学中引进科研实践,不仅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化,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基本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

1.3教师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重要影响

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讲,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改革都是围绕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无法代替教师的角色,无法改变教师授课主体的本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导和示范作用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也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有直接地引导作用。因而,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决定了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而科研实践活动对教师有很大的锻炼和启发作用,增加了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对课堂教学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工作[9]。首先,本学科专业教师开展科研实践工作之前必须不断查阅大量新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动态,及时跟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更新和丰富本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这个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更好地将当前本学科科技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同时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教师将以新的高度去思考学科发展趋势,自然而然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而思考未来人才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法。其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对该学科未知领域的探索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能提高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培养教师一丝不苟和勇于创新的严谨治学态度、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的科研素质,激发教师的创新思想,迎合当前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潮流。教师在科研中的锻炼往往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顽强拼搏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对学生成才起到推动作用。此外,教师的科研成果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科研并非遥不可及,对学生有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践,激起他们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学习的热情[9]。因此,教师要实现物理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适应当前形式下物理化学教学的发展,仅凭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快教育观念的更替,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将新理论、新方法渗透到物理化学教学实践中,才能改变多年从教的疲惫与困惑,同时也激发了自身潜在的创造力。

2结论

基本生物学知识范文4

关键词:网络;系统;能力;层次;问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2-008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2.032

纵观近五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其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所占比例从2007年以前约15%,增至2008年约18%,再增至2009~2012年约20%,内容的考查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命题中主要以考查化学主干知识和学科素养为主,难度适中且有较好的区分度,但不少同学由于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薄弱,直接削弱了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因此如何做好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一轮复习,弥补高二阶段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盲区缺陷,对提升高三复习效果显得至关重要。

一、研究教情、学情和高考考情

1.教情、学情

进入高一学段,面对没有选科的高一学生,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主要集中出现在化学1(必修)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中,体现的是微粒观、物质观、转化观。化学2(必修)中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只是从结构观、能量观、速率观等化学视角进行简单的剖析。根据课程设计理念,依据知识的基础性要求,这两个模块的教学首先立足的是课程标准,同时参照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因此,这部分知识内容显得简单,教学要求低。

进入高二学段,根据课程设计理念,依据知识的选择性和发展性的螺旋式上升要求,在选修模块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得到很好的拓展延伸。面对理论性比较强的《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化学反应原理》,涉及到部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但主要是从微粒观、结构观、能量观、守恒观、速率观、平衡观等化学视角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淡化了转化观。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所涉及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却很少。

根据对新教材中各模块编排体系的分析,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系统性不强,知识内容多,知识点分散,易学难记,再加上必修模块授课课时少,模块之间间隙时间长,知识延续周期长,遗忘率高。再加上我们的老师在教授化学2(必修)和选修3、4、5模块时,并没有及时将化学1中所学习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各模块相关知识有机整合,以及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从而导致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淡漠,更加加剧了遗忘。

进入高三学段,课堂复习时受高考试卷结构的影响,由于老师对新教材的理解不深,复习时不能让学生理解知识规律和不同元素及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部分老师又淡化了观念建构理念的渗透应用,弱化了以某一核心元素为核心知识点的元素观和分类观,未利用分类观、转化观、结构观等把所涉及到的元素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列为知识主线,未能科学合理地将这些不同的知识主线纵横向联系形成知识面,引导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未能利用实验教学将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整合等等。因此,导致学生掌握的情况不理想,直接影响到很多涉及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题目的理解和分析。

2.高考考情

新课程化学教学要求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强调考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与元素周期律、电化学、反应热、化学平衡等知识的融合、注重定性与定量实验的结合、推断与计算的结合,突出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高考试题中既有考查基本知识的化学用语、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元素化合物性质、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验操作和原理等基础题,又有结合化学图像、实验数据、框图、新的化学式、物质转化流程图等各种类型的综合题,元素及化合物的基础性在不同题型都能体现出来。现以近五年江苏高考中关于物质之间的转化考查为例,对比分析如下表所示:

分析上表中考查的相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这些主干知识无一例外不“落户”于课本内容及课本上的基本反应,看来高三复习不能“舍本逐末”。试题情境的创设体现了“基础性”、“真实性”、“生活性”和“应用性”。这类高考试题给人以“题在书外,根在书内”的感觉,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体现高考越来越重视再现和拓展延伸教材知识,不再拘泥于纯粹的书本知识考查。

二、把握复习的基本思路

1.抓纲循本,抓住主干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根本依据,也是复习的方向,分析其中“了解”、“理解”、“综合应用”各种层次的要求,对理解和综合应用的内容要下工夫,挖掘知识规律和信息,探究知识的生长点和可能的命题点。高考复的指导思想是重课本、抓基础,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要立足于教材,去除学生容易产生的疑点、模糊点和盲点。

2.学科内综合,深化知识点

在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指导下,丰富每种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各族间元素及化合物间的转化的内容,可将知识点发展到知识链。如通过依托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可以将一种元素的结构和性质与它的同族元素进行比较和辨析,同时也能将该元素在纵横维度中与同周期的元素及其化合物进行比较和辨析,通过这样的复习方式,不仅能很好地掌握该元素的性质,同时还能从横向和纵向联系其他元素,也就巩固了其它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同时也能将各独立的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块构建成知识网络,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如某些可变价较多的元素,可结合氧化还原反应来进行复习。

三、有效复习的方法与建议

1.点面结合,知识网络化

先依据分类观、元素观、物质观,定位核心元素的物质为起始点,再依据结构观、转化观、化学价值观等观念,以“元素物质结构性质(物理、化学性质)用途制法”为主线构建知识网络化。还可以依据元素观、物质观、转化观,按照化合价的高低变化,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纵横维度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化。由此,依据观念建构,抓住知识的点、线、面网络化建构进行复习,由具体到一般,化繁为简,有计划地使之系统化、规律化,抓元素知识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点,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另外,还可利用科学方法,对比分析相似物质的性质的异同点,如:氧化钠和过氧化钠,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浓硫酸和稀硫酸等,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总复习全面抓,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网络化。如以碱金属钠及其化合物为例:

2.横延纵联,知识系统化

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讲授新课时限于知识水平,知识不能系统化。为了帮助学生建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应用系统化,我们提倡采用“一题变式训练法”。在试题命题立意上,以建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网络为理念,常态化的督查和提升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认知能力。在试题情境创设上,以现在不常考的无机框图推断题为载体,精心设计复习内容与思路,精选低起点,高落点的习题,无机框图的母题主要来源于“小高考”中。在试题问题设问上,以“问题串”形式分层要求,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必修和选修模块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计算、实验、有机化学基础等知识有机融合。既关注基础,也关注能力要求。在各学段使用上,注意根据教情学情,采用不断变式训练的方法,“拉网式”训练督查,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能力。

3.变换思路,知识能力化

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涉及的反应很多,可借鉴有机化学将有机反应分成不同的反应类型一样,从反应类型的角度来归纳总结。如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归纳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理解常见氧化剂和对应的还原产物、常见还原剂及对应的氧化产物,可变价元素在什么情况下形成高价态,什么情况形成低价态,把握元素处于中间价态的物质,如二氧化硫、双氧水等,遇强氧化性或强还原性物质如何转化。针对最近高考常考的褪色原理的对比解释,如氯水和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苯和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二氧化硫和氯水使品红溶液褪色,二氧化硫可用于漂白纸浆等。复习时可从褪色的原理角度,分类归纳出常见的褪色原理,如吸附、氧化、萃取、加成、生成不稳定的化合物等。

4.重视实验,知识层次化

高考命题时,常以物质的制备原理、操作、性质和检验等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重现、深化挖掘和改进教材基础实验来考查学生的操作能力。对江苏近五年的高考题分析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对比分析来看,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要渗透化学实验,并要重视基础实验。另外,对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还需从实验设计的层面进行二次加工,如氯水成份的检验研究;某钾盐溶于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成分的探究;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降低、氯水和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和漂白粉和水玻璃长期暴露在变质原理解释的探究;常温下,向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少量BaSO4粉末,过滤,向洗净的沉淀中加稀盐酸,为何有气泡产生;向2.0mL浓度均为0.1mol·L-1的KCl、KI混合溶液中滴加1~2滴0.01mol·L-1AgNO3溶液,振荡,为何沉淀呈黄色;向溶液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溶液中成分的探究等,使学生在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能力。

5.苦练内功,课堂问题化

复习课的目标是体现教学的有效性。针对考试要求和学生特点,我们应精心设计复习过程,巧妙使用策略,内炼化学基本功,优化元素化合物复习课。为了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有必要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复习问题,强化知识、巩固应用。如复习镁及其化合物中“列举5个事实证明Na的金属性比Mg强”、“用7种方法制取MgCl2”等经典的传统知识。如复习醋酸及其化合物时,可带领学生分析近五年高考中关于CH3COOH与NaOH反应的考查、CH3COOH和CH3COONa混合溶液考查、考查醋酸时所涉及到的有关图像和实验装置等。让学生自主统计分析这些试题主要考查了哪些具体的知识点?考查内容涉及了哪些模块的哪些章节?以哪些形式来进行考查的?命题时创设什么样的刺激情境?依据基础知识考查了哪些基本思想、基本观念、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以及基本问题?设置这些有思维容量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去深度解读考试说明,去分析和评价高考试题,这也给学生备考提供了风向标,对我们平时课堂教学和高考复习导向功能意义甚大。

总之,高三复习课时紧,任务重,如何利用较短的时间,科学合理地融合复习内容,提升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是每个老师必须常态、本真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江苏教育考试院.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基本生物学知识范文5

[关键词]科研实践;物理化学;教学

物理化学是一门借助物理的基本原理,揭示化学基本规律的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理论公式多,推导复杂的学科特点。初学者往往感到抽象难懂,对数学知识要求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也往往认为理论知识学了没有用途,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解决物理化学中抽象难懂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教师授课时列举一些与生活实践相关的现象,借助物理化学知识加以解决,但是这只是一些简单的应用,并且借助于互联网络都能得到容易理解的结果,但是对于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似乎显得过于简单,并不能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兴趣,解决他们对物理化学理论学习的困惑,展示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体现物理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价值。另外,物理化学中化学规律和数学公式都是从科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能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在物理化学实际教学中,除了要结合生活实践之外,教师应该适当阐述理论公式的实际科研来源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科学前沿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应用价值,才能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物理化学知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科研实例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科研能促进物理化学理论教学,也能促进学生对当前科研前沿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1.1物理化学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

尽管物理化学科研实践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比较复杂,但是常常使用了大学物理化学书本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而,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研实践活动将其应用到物理化学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这里我们以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在科研中的应用来阐述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已有文献报道具有缺陷的碳纳米管浸入到一定浓度的氯铂酸或者氯金酸溶液中,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在碳纳米管的边壁缺陷上快速形成金属铂纳米粒子或者金纳米粒子[1]。这金属离子自发还原沉积碳纳米管上的现象归因于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原电池效应,电极反应分别是PtCl42-+2e-=Pt+4Cl-,AuCl4-+3e-=Au+4Cl-。根据电极电势的数学公式计算出PtCl42-和AuCl4-的还原电势以及碳纳米管的氧化电势,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能判断出金属铂或者金粒子是否能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边壁上。更进一步地研究表明利用原电池效应可以在碳纳米管的表面边壁上沉积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铜、二氧化钒等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计算这些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电极电势ΔE=φ(Fe3+/Fe2+)-φ(R-CNTs/O-CNTs)、ΔE=φ([Cu(NH3)4]2+/[Cu(NH3)2]+)-φ(R-CNTs/O-CNTs)和ΔE=φ(V5+/V4+)-φ(R-CNTs/O-CNTs),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和碳纳米管的结构等反应条件实现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表面,关键是通过原电池效应合成的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在催化加氢反应、苯酚羟基化反应等催化反应中展示了比其他方法合成的该种复合材料更加优异的性能,体现了合理的使用电化学方法合成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4]。尽管这些科研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考虑的因素复杂,但是在材料合成方面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物理化学中原电池电极电势的相关基础知识。实际上,物理化学中热力学、溶液中的化学势、物质的相图、吸附脱附、动力学研究等基本知识在当前的科研都有广泛的应用,利用这些基本知识来验证过程的可行性或者借助它们推断出物理化学及其相关学科中更深层次的机理或者原理[5-7]。因此,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在当前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学生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

1.2科研实践对学生物理化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物理化学中的基础知识都是比较抽象,数学公式比较多,这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困难,但是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来自科学实践,相应地能用来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时候借助于科研实践来展示这些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首先,科研实践的学术论文为了更好地解释相关原理往往都使用大量的图表或者视频,直观地展示和支撑他们的实验结果,帮助读者理解论文的结论。教师可以根据物理化学相关章节的内容提炼这些学术论文,在教学中利用论文中直观的图片或者视频给学生展示对应的知识点,使得抽象的知识图像化、具体化,同时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其次,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科研实践论文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更能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化学课程中基础知识与生产实际有紧密的联系,而不是为了学习抽象的知识而学习这些知识。它们能够直接应用到实际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并指导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活动,使得学生不再认为理论知识难学而没有用途,更不会消极地学习和理解这些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点,甚至通过网络数据库等相关工具,更进一步地详细了解与物理化学书本上相关知识内容,从而间接地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借助物理化学教学引入科研生产实践的概念,让学生接触基础知识应用到令人好奇的未知世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兴趣。既使学生学习到必须掌握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同时又接触到物理化学方向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前沿,掌握当前物理化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动态。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基础知识灌输科研实践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前沿和科研动态,使学生浸润在科研的氛围下,产生浓烈的科研倾向[8]。从而使学生寻找自身喜欢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兴趣,建立严谨的科研和学习态度,刺激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提供基础。因此,物理化学教学中引进科研实践,不仅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化,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基本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

1.3教师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重要影响

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讲,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改革都是围绕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无法代替教师的角色,无法改变教师授课主体的本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导和示范作用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也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有直接地引导作用。因而,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决定了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而科研实践活动对教师有很大的锻炼和启发作用,增加了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对课堂教学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工作[9]。首先,本学科专业教师开展科研实践工作之前必须不断查阅大量新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动态,及时跟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更新和丰富本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这个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更好地将当前本学科科技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同时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教师将以新的高度去思考学科发展趋势,自然而然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而思考未来人才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法。其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对该学科未知领域的探索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能提高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培养教师一丝不苟和勇于创新的严谨治学态度、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的科研素质,激发教师的创新思想,迎合当前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潮流。教师在科研中的锻炼往往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顽强拼搏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对学生成才起到推动作用。此外,教师的科研成果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科研并非遥不可及,对学生有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践,激起他们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学习的热情[9]。因此,教师要实现物理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适应当前形式下物理化学教学的发展,仅凭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快教育观念的更替,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将新理论、新方法渗透到物理化学教学实践中,才能改变多年从教的疲惫与困惑,同时也激发了自身潜在的创造力。

2结论

基本生物学知识范文6

人教社初二物理新教材从整体结构上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和前六章各种物理现象的简介和了解;第二部分为后八章经典力学的基础知识。这种新型的知识结构,在国内的众多初二物理版本中还是少见的,这已是它的成功点之所在。

第一部分通过各种有趣味的物理现象介绍,可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普遍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不仅感到物理知识很有趣,而且也不难学。

通过这一部分教材的学习,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这正是本教材所注重要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部分教材的学习,可为后面学习打下一个牢固的知识基矗这点不仅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更适应了少年儿童的学习心理。

如本书中的光学部分,总是以具体形象的光学现象和光学实验为依据来说明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成像规律、光的色散规律等。书中采取的方法是列举大量光学事实、光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来认识和发现各种光学现象中的固有规律。而不是通过什么物理概念的繁衍,或数学、逻辑的推理得出规律。其实,前六章的知识结构都是这样的模式。即是就事论事地让学生了解各种基本现象,建立一些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如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力的单位、平均速度、温度、熔化过程、凝固过程、液化过程、光线等等。

总之,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学生的感性认识,直观、形象地认识和发现物理知识。这种学习的模式,不仅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面的物理学习可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