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范例6篇

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

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 藏族小学 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能力

在藏族地区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因为受制于教师认识水平和教学综合水平,新课程的一些具体要求落实不到位,出现了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所以,为了深化藏族地区数学课程改革,重新认识数学的教育,以及探索数学培养的途径很有必要。

一、藏族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民族数学教材开发不足。我国现在所实行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打破了传统上“一纲一本”的垄断局面,使课程能够兼顾不同水平、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实际需求,但从藏族地区小学目前所使用的数学教材来看,常规上都使用全国统编数学教材。虽然有部分藏族小学使用的是藏语数学教材,但是这些数学教材基本上是翻译的全国统编数学教材,有些小学虽然推出了自己的“校本课程”,但实际上是国家统编教材的延伸部分。据部分专业人士分析发现,约八成的教师使用的教材是国家统编教材,少部分教师应用的是省编教材,只有极少数的教师使用的是地方县区所编教材,且民族教材的内容单一。小学主要编写了一些“工具性”或“手段性”的民族教材,对其他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和家庭理财、社会理财等信息没有进行充分的发掘和利用。所以,藏族地区小学数学教材资源非常贫乏。由于藏族地区的数学课程民族特色不足,藏族数学知识及其藏族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藏族学生在学习学校数学的过程中就难以与藏族数学知识建立联系,增加了藏族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直接影响了藏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缺少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大的动力,在学习动机中所占比例较高,能以最现实、最活跃的形式体现出心理成分来,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实际驱动力。提升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减负,是开启高质量教学的金钥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国外也有教育学家说,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是对学习本身最好的刺激。可是,在实际的藏族小学数学教学中,正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对藏族地区小学生挖掘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见解

1.突出数学本身的实用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有着得天独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讲到小学数列的问题时,从著名的数学家高斯的神奇感人的故事引发开来,继而讲到高斯十岁就会的“从一加到一百”的问题,阐述等加运算,同学们对等加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所以能学得十分透彻。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有趣、刺激的事物所吸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变换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乐中学,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把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采用开火车、接力赛、夺红旗等游戏活动。再如,在讲授图表的相关问题时,我利用学生事先准备好的纸板图形再结合多媒体应用动画教学。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效果极佳。

2.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亲其师,信其道”。师生的感情有迁移功能,学生如果对教师有感情,就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语言、行为信息的传递,又要重视情感信息的交流。这就需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情感的释放和启发,在举手投足之间都应充满对学生的爱意,以此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让学生在互敬互爱的氛围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愉快地进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其次,教师语言风格要和蔼可亲、自然幽默,才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3.结合乡土实情联系实际升华民族教学。不同民族的数学文化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无论是中心城市,还是边远地区,藏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成绩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影响藏族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民族因素,而是“后天”即地域、宗教、语言、生活习俗等环境因素。因此,藏族学生在学习学校数学的时候都面临着“文化偏向”的问题,而这种“文化偏向”,恰是我们认识藏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依据,是本民族数学知识导入的出发点。

因此,数学老师应当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寻求合适的活动并加以分析,找出适合于教学的活动,从而创造出真正丰富并富有刺激性的环境来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潜能。

三、结语

总之,藏族小学数学教学要从藏族的文明和文化出发,从生活实践和实际出发,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编制出鲜活的具有藏族色彩和地域特色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2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分析

在相同的年龄阶段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某个时间段当中会出现成绩的高低不同。但是如果在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进行强化和培训后,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有效的提升。但是和学习成绩的提升相比较,要对人的思想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就非常困难。

小学生的思想行为可塑性非常强,其自身的思想行为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所以在小学的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数学这门学科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1]

二、小学数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措施分析

1.清楚学生和学科的特点

一般而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学是根据学科的实际特点来进行思的。所以,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要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就要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因为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非常广泛,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中,教师应该要重视结合实践,让学生能够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在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数学知识是不可取代的一种工具。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例子来引出概念和对相关规律进行解释,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打下良好的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另外,小学数学知识也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性,系统严密、前后连贯和很强的逻辑性是小学数学知识内容的主要特点。这也就要求了小学数学教育应该要具有准确性和严密性。在原来的概念上,教师通过相关知识的联系可以推导出新的概念,比如通过2+2+2就可以推导出2*3,通过2+2+2=6得到2*3=6。通过仔细的推导和计算,可以得知2*3=6的结论是正确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教育,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

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数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手段和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要通过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2.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观来开展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时,数学这门学科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教师在对教材进行研究和分析、设计教学时可以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观来进行,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教育,从而来慢慢体会到知识是来源于社会实践、事物之间是不断变化和相互联系等道理。

通过数学的真实面目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正确的认识数学并采用辩证唯物主义观进行指导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改变重视结论轻视过程、重视计算轻视概念、重视教轻视学以及重视知识灌输轻视探索的教学理念。比如在对“数的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各种实物来指导学生认识自然数,通过各种活动来认识分析和小数。利用分东西以及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等,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实践教学中慢慢认识到数其实是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数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而对“圆的面积公式”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变化和运动的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来将圆转变成相似的平行四边形或者是长方形,然后再通过不断的推理让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从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知识。学生在实际的动手实践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将圆转变成相似的平行四边形或者是长方形来认识到各种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不断变化运动的。

3.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数学的教育任务是根据数学教材来决定的。而数学教材的阐述、编排和唯物论辩证法非常适应。数学教材的内容和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有非常直接的关系,教学中的有些内容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有些内容则是为了能够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能够激发,也有一些教学内容是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例如在对学生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应该要采用辩证唯物主义观来对学生进行初期的教学,通过一步题来引出两步题,将题目中的某个已知条件转变成间接条件,从而来将其转变成需要两步计算的题目,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来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发展变化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2.结合实际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教师应该要根据教材内容和社会实际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例如教师在对序数的意义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了解我国的矿产资源,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哪些矿产资源是在世界上领先的,从而让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能得到有效提升。另外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精心组织教材,根据学生当前思想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能够受到更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又比如,在对多位数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当前存在的一些不好习惯,比如乱花钱或者浪费粮食等,引导学生算一笔账。“每个人一天节约1元钱,全国人每天就能节约13亿,利用这些钱就可以帮助很多小朋友上学读书”。通过这种计算,学生就可以真正认识到积少成多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有帮助。

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高师 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改革 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孙国春(1964- ),男,江苏如皋人,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副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江苏 南通 226006)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33-02

教育部于2011年10月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体现了国家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进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高师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如何体现《标准》精神,本文提出如下改革路径。

一、高师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的定位选择

在价值定位方面,高师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应以体现“师范性”为追求,即选择“实践取向”;二是认为要以提高“学术性”为重点,即选择“理论取向”。认识出现分歧实属正常,关键是两种取向都存在局限性。“理论取向”把自身封闭于固有的理论体系中,违背了实践能力只能来源于实践本身的哲学规律,忽视了“对教育的理解,只有在丰富的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才能真正获得”①的客观事实,背离了教师工作的实践本性。“实践取向”将服务于教学实践作为教育目标,其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作为专业实践,需要教师基于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理性觉知和基于瞬时情景决断的教学机智②,它是一种在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来回修正二者的辩证张力,是一种“在行动中反思”的工作方式。③“实践取向”的缺陷是,没有给理论在实践中的作用以明确定位,极易使教育工作在滑向经验主义的泥沼中逐渐失去“专业”资格。

《标准》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④对教师身份的这种界定,为高师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的价值定位提供了法理依据。

反思性实践者不同于感性实践者,教师不能仅仅通过模仿他人、重复自己去维持专业实践活动,也不能只靠直觉层面的技术打磨去获得教学行为的改善。反思性实践者必然是理性实践者,教师应该以批判的精神对待他人过往经验,通过合理取舍实现科学的扬弃;应该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身专业实践,通过理论与行为的来回修正实现教学的持续革新。概而言之,教师必须具备将继承精神与批判思维相结合、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相融通、实施行动与反思行动相统一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高师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的价值定位,既不能是“书院式”的封闭理论学习,也不能是 “工匠式”的机械技艺操练,应该在理论的基石上凸显实践导向。

二、高师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的内容选择

遵循“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新理念,⑤在内容选择上,笔者提出三个原则:

1.从学科的视角选择有助于师范生解读和加工小学数学教材的课程内容。数学教师应拥有多少学科知识尚未达成共识。美国学者芬内玛(Elizabeth Fennema)等人指出,教师的数学知识和学生学习之间不存在必然的直接关系⑥。但是,曹培英通过现场观察发现,小学数学教师近一半的课后分析或多或少涉及学科知识的纰漏或对学科知识理解的偏差,⑦由此推断,本体性知识欠缺已经成为制约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为了解决新增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的问题,一些高师院校恢复了曾经取消的《小学数学基础理论》,但效果并不明显:一是因为课程内容过于陈旧,未能包含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新增数学知识;二是因为教材叙述方式照搬其他数学课程,难以对解读、加工小学教材以方法上的启发。基于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除了应适度加强数学课程标准导读、小学数学教材比较分析外,应以课标为依据,精心选择学科背景深厚、知识内涵丰富、抽象程度较高的相关知识模块组成研究专题,如数系扩充、整除理论、方程与函数、几何测量、图形变换、坐标思想、极限思想、随机思想、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师生共同参与研究,以探寻知识模块的学科背景、剖析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揭示相关知识学习的难点关键,帮助师范生形成对学科知识的深度性理解和结构性认知,逐步学会解读、加工小学数学教材的科学方法。

2.从教育的视角选择有助于师范生分析和指导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课程内容。从教育的视角看,学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关于学生学习和学法指导的知识是教师教学中最有效也是最缺乏的教育知识。

基于上述认识,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除应精选小学数学课程理论、教材理论、教学理论中核心知识以满足教学基本需要外,应重点选择有助于师范生研究和指导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课程内容:一是选择数学学习主要流派的基本理论和主要观点,提供研究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分析框架和表达方式;二是选择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典型案例,重点分析小学生的学习障碍和突破方法,体会小学生数学学习研究和学法指导的实践经验;三是收集关于数学关键知识学习和学法指导的相关信息,丰富分析和指导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知识储备。

这里所说的关键知识,是指多数小学生感到难于理解的数学知识。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大困难,不是因为障碍的存在而是因为障碍的积累;学生学习数学最大的乐趣,不是因为没有障碍, 而是因为克服障碍。⑧所以,分析积累数学关键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学生障碍信息及其克服方法,对提高师范生分析和指导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

3.从实践的视角选择有助于师范生践行和反思小学数学教学的课程内容。从实践的角度看,选择恰当的教学案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相关教学理论和小学教学实践,但是,选择安排具有情境性、参与性、研究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更有助于师范生反思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可选择五个层次:一是研讨式观摩。组织优秀教师教学录像、现场教学的集体观摩和观后研讨,直观感受优秀教师的教学技艺和教育智慧,初步了解小学生的情意特点和认知方式,获得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感性认识和相关教学理论的意象性理解。二是仿真性演练。组织对小学数学教学(或片段)的仿真性演练和现场性评议,训练实用性的教学技艺和公开表达的心理素质,矫正偏颇认识和偏差行为。三是辅实践。通过担任小学教师课堂助理,参与小学数学课堂管理和学习辅导,体会小学数学课堂的真实情境,获得小学数学学法指导的初步经验,建构相关理论知识的实践意义。四是主体性实践。按照学校安排,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习,体验小学数学教学的复杂过程,感受小学生情绪表现的易变性和个体学习的差异性,体会课堂意外事件的频发性和有效应对的艰巨性,积累课堂教学的实战经验。五是反思性研究。组织对实习生课堂的教学诊断,拓宽教学思维的空间和视野,激发反思意识,培养批判精神,矫正偏差教学行为。通过上述方式,实现实践活动与知识学习的统整和融合,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循环互动。

三、高师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实施策略选择

1.在课程资源开发上坚持开放性。高师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具有特殊性:在课程取材上,覆盖面比较广,包括多个学科、多种形态;在知识时效上,更新周期短,要求适应小学教学实践的最新要求。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上要坚持开放性:在横向维度上,不能过分依赖教材文本、教辅资料,应将选材范围扩展到音像资料、网络资料等各种形态;在纵向维度上,不能自我封闭,应建立与地方小学、教研部门的互动机制,及时吸纳来自小学一线和教研部门的最新成果,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2.在教学团队建设上强调协作性。高师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具有综合性强、知识更新快、实践指导要求高的特点,一名任课教师很难完全实现课程目标,必须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应根据课程改革和实践指导要求,选择学有专长的高师教师、具有真才实学的小学教师和教研员,组成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俱全、理论素养和实践智慧兼备、知能互补、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既考虑教师的个人专长确定分工,做到人尽其才,又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定期会商,凝聚智慧,通过集体协作,提高整体效益。

3.在课程教学方式上增加交互性。高师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的目标指向是师范生的专业实践,而专业素养不能仅仅靠“外塑”的形式去达成,而“要从一种外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灌输’或‘训练’转变为一种内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发展’”⑨。仅采用批量生产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不够的,应运用网络技术的信息流转优势、适度借鉴职业教育的“师徒”模式,从如下方面增加教学的交互性:一是创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拓宽师生对话空间,开展同伴间的互助和教师个性化的引导;二是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师范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和上传课程信息,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更新和增值,也可以通过网上咨询、在线讨论等形式,及时得到教师的指点和同伴的援助,实现高效学习;三是在专业实践中,组织数量足够的导师队伍,采用小组式的“一带多”师徒模式,做到每位师范生至少接受一次教材分析、教案设计、课前试讲、现场试教、集中诊断、二次复教、课例论文写作等专业实践,反思研究的全过程辅导,经常参与或旁听导师主持下的专业实践研讨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师范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来回穿梭、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往返角逐,以形成对理性教学实践的直观认知,发展理性教学实践能力。

4.在学业成绩评价上注重实践性。现行高师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的学业评价,以闭卷考试为主,主要考查对理论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忽视了对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关注,导致一些师范生课程成绩出众、专业实践平庸的高分低能现象,挫伤了师范生学习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的积极性。为此,高师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的学业评价,除了应关注师范生对理论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外,更要关注师范生在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把师范生课堂学习表现、课外研修情况、专业实践效果、学科教学作品等列入评价范围,加强对师范生学科教育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的评价,力求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有效促进师范生理性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

[注释]

①宁虹.重新理解教育——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1(11):50.

②孟凡丽,程良宏.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及其批评[J].教师教育研究,2010(4):14.

③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5.

④⑤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EB/OL].http:///view/6707321.htm#2,2011-10-08.

⑥(美)D.A.格劳斯.数学教与学研究手册[M].陈昌平,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22.

⑦曹培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缺失及其对策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6(6):41.

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4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小学数学新大纲从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指出“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全体小学生数学素养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数学文化素养的训练、潜在智能的开发、数学心理素养的培养以及在数学文化素养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体性教育。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体现了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的全面性和群体性以及发展性。全面性是指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内容而言,它包括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学习心理品质素养、潜在智能开发和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四个方面。其中数学文化素养主要包括数学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与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学习心理素养包含学习数学的情趣、主动性、习惯和意志力;智能开发包含探索能力、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质疑能力、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口述表达能力、综合计算和解题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及创造力等;思品素养包含理想、道德、审美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等;群体性是指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发展性是指数学教学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因此,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实施素质教育要以新大纲和新教材为依据

新大纲是根据国家有关法令、法规,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出发而制订的。它对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规定和意见,均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体现。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时,一定要认真学习、钻研新大纲,把握新大纲的精神实质,自觉地以新大纲来指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新教材是根据新大纲和小学数学教育实际,在经过实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它是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好媒体,那种认为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就要或可以离开新教材另搞一套的认识和做法,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是错误的。而恰恰相反,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必须紧

三、扣新教材,理解与运用好新教材:

(1)明确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结构;(2)明确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其中包括教材是怎样对定义、法则、计算公式和概念进行表述的、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每一道例题的编排意图,每一插图的用意,练习题的安排序列、层次、目的等;(3)正确理解与掌握新教材知识内容,其中包括对新教材中的定义、法则、计算公式和概念的正确理解,对每一插图的正确理解,每一道题的正确解答;(4)正确理解新教材中体现出来的教学思路、顺序和教学方法等。实施素质教育要正确把握课时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课时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课时教学目标上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应试教育把单纯的知识传授作为课时教学目标,而素质教育则是要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做到“四落实”,即数学知识目标的落实(含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能力培养目标的落实(含探索能力、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等)、培养学习数学心理品质的落实(含数学情趣、习惯、意志力等)、思想品质教育点的落实。“四落实”中数学知识目标在教材中是显见的,而其余三项目标在教材中则是比较隐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从中正确把握好教材中所体现的能力、心理素养和思品教育目标。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时的知识教学目标,课题本身就可告诉了要学生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而这一课时教材内容的能力、心理素养和思品教育点不是一下就可以看出来的。但是,只要认真钻研教材、阅读分析教材,就不难得出:

(一)该课时的能力目标是:①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和实验操作的方法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如教材先是出现在方格纸上画了三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提出“不用数方格的方法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再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紧接着教材分别出示三个实验,要学生仿照教材中的示意图进行操作实验,最后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②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如教材中出现的图形和文字说明,要学生先去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抽象、概括);③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如教材安排的第一个实验,出现小华与小林的不同拼法);④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如教材安排由数方格的方法和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迁移类推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⑤渗透转化、旋转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是用旋转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等等。

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科书;德育渗透

新课程改革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德育是整个教育的最高宗旨,是整个教育的核心所在。学生阶段是青少年道德成长的关键期,因而这个阶段的道德教育自然被寄予众望。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的课程目标中,关于情感态度方面的阐述是: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由此可以看出数学课程中也应该重视德育方面的要求。

一、数学教育的德育功能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数学本身充满着唯物辩证法。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演变、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沿革等,无不体现着唯物辩证法核心思想的发展、运动与变化。通过数学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意识,认识数学的价值,认识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科学态度的培养

科学态度是一种求实、创新的态度,在思考或处理问题时,只服从以事实为根据的真理。巴甫洛夫认为“养成严谨和忍耐的习惯,学会做科学中的细小工作。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但在研究、实验和观察时,要力求不停留在事实表现上”。数学中的大量的计算和严密的论证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

(1)严谨的态度

数学教学中概念分析以及问题的解决都有助于严谨态度的培养。分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确定数学问题的条件或隐含条件、分析他们对结果的影响,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关注问题的各个细节,洞察事实发生的底蕴,久而久之,他们便会形成处世的严谨态度。逻辑推理亦有助于发展严谨思维,研究数学需要有理有据的阐述,也必须认识数学的意义并遵循逻辑关系。

(2)求实精神

由于数学的特点,数学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每一个数学概念和数学定律,都需要实实在在得理解,数学学习本身是一个求实行为。此外,数学问题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处理的方法往往多种多样。尤其是解决那些开放性问题时,可能会获得不同结果。因此,做数学时要本着求实的精神,依靠数学的力量和自我的力量,展示正确思想,使用恰当方法,去达到预定的目的。

(3)批判精神

批判是一种智慧。批判精神的实质是“怀疑”和“创造”。“有根据地进行判断”是数学的一个特征,体现了数学的怀疑精神,不相信一切没有充分论据的东西。而“猜想、辨析、探索”是数学的有一个特征,体现了数学的创造性。批判精神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对平行公理的怀疑,导致了非欧几何的产生;悖论的提出,勾勒了基础数学的蓝图;对微积分“以直代曲”的质疑,造就了分型原理等。提高发现事实和反驳谬误的能力,用具有充分论据的思维去评价事物的真伪,是数学教育的又一德育功能。

(4)自主意识

自主是进取的灵魂。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还在于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发现自我,相信自我,培养自主意识。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概念、定力、公式、法则和应用等。然而数学不是单纯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而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实践,自我意识往往在这个过程中树立起来。学习数学需要辨认、判断、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意义等,这些均是自我意识控制下的活动。应当指出,数学观的教学有助于培养自主精神。数学是以建立起来的规则为基础的整体系统,但选择规则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发现以及自主规定。

二、数学教科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

1.热爱祖国

数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我国源远流长,先人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勤奋,对世界的数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存在着许多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那些大到祖国建设成就,小到家乡变化的数据,让学生们感受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数据,我国工农业、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数据……是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的热情的内容。

2.热爱科学

小学数学教材中,不仅含有热爱祖国的教育内容,也含有热爱科学的教育内容。如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发明的“圆周率”,教育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在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其他领域勇攀高峰。

3.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数学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古代的自然科学处于初始状态,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处于原始、朦胧的阶段,几乎所有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自然科学家,这说明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些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定律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导学生掌握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等科学的思想方法。

4.正确的学习观

数学是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数学与生活中事例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数学教科书中德育内容的缺失

1.隐性内容较多

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存在着一些显性的德育教育所反映的德育思想,但是更多的德育内容是隐藏于教科书中,很难被任课教师所发现,教师往往只能够抓住较少的显性德育教材所反映的德育思想,或者对其挖掘不深,认为数学教科书只是教算法等内容,德育的内容与数学无关。

2.有时脱离学生现有认知水平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多重阶段存在的时期,这些阶段表现了小学生认知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教育心理学认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认知和思维发展水平。现状是部分内容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出现教科书中的内容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或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两种情况。

3.教材中形而上学的观点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讲生产几乎都是增产的,讲成本、物价总是下降的,讲用电用水总是节约的,这是一厢情愿,片面的,是对社会的错觉。世界上的事物是极其复杂的,产量总是有增有减的,物价总是有涨有降的,节约与浪费是同时存在的,也可以相互转化的,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教学中重构教科书中的德育内容

1.深入挖掘教科书中的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德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数学知识是德育的载体,德育是数学知识的灵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挖掘潜在的德育因素,进行归纳整理,从哲学思想的高度,掌握教材中的思想观点。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从小受到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为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奠定基础。小学数学的加、减、乘、除最适用于实际生活,教材中富有教育意义、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图表和数学史料,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力材料。

2.联系生活实际,摄取有关德育信息

数学中的知识大部分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因此,教师不仅通过教科书上的内容寓德育于数学教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

3.结合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小学生有数学能力,却缺乏学习数学的信心,缺乏克服挫折的勇气,小学生的性格、个性品质尚未完全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且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其次,教师尽量利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出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再次,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

总之,小学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不仅具有巨大的智力价值,还具有极大的精神道德价值,德育在数学中的渗透不仅只有教科书这一渠道,还有诸多渠道,通过这些渠道,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德育的“渗透点”,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喜来.试析数学教育的德育功能与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8(17).

[2]齐建华,王春莲.论数学教育的德育功能[J].教育研究,2001(5).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6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小学生认识事物是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逐步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刚入学的儿童,他们的求知欲强,容易被课本中色彩绚丽、生动有趣的图片所吸引,顿时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抓住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充分挖掘插图中让学生感兴趣的因素,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一年级(上)第2、3页“数的认识”的主题图中,将学校生活的场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特别是第2页插图中黑板上醒目的“欢迎新同学”几个大字,让小朋友们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并为成为小学生感觉到骄傲和自豪。课本中还有许多生动有趣的练习题插图,例如“放风筝”“开火车”“小动物回家”等插图,充分调动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好数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的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数学的概念、定律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以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的数学知识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常常运用一些教学用具、学习用具以及教学挂图、动画课件等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里的插图,正是教师常用的教学媒介,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在图中获取相关信息,能提出问题并利用图中的信息将问题解决。如一年级(上)第2、3页“数的认识”的主题图中,让学生“看一看、数一数”,通过数天上小鸟的只数,路边小树的棵数以及国旗上五角星的个数等去理解和认识数。又如五年级(上)第一页“小数乘法”的主题图所展示的街道一角,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生活场景,学生可以根据插图中的人物对白,提出相关问题,并质疑这些问题该怎么去解决,教师因势利导,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学好这一单元的知识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部分练习题插图中还提示了解决问题的已知条件,例如插图中包装箱上数量的提示,动物园门口票价牌上票价提示等等,这些图中的信息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本中的插图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之中,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学生可以通过插图,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难看出,数学课本中的插图都是从符合小学生各阶段的认知特点来编排的,因为这些插图都贴近生活。例如学校生活的场景、商场购物的场景、公园游玩的场景以及街道、汽车站、游乐场的场景,都是学生所经历过的社会生活场景,使学生具有亲切感,教师可以让学生置身其中,感觉到数学是现实生活的数学。此外,还可以用购物发票图、外汇兑换图等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四、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中,德育首当其冲,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要随时随地利用课本中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编者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让数学课本中的插图,除了其数学知识教育功能外,更重要的就是其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教师应抓住课本中的插图这块德育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在课本里用得最多的学校生活场景图中,用国旗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教育;用体育运动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安全及卫生的教育;用整洁干净的校园对学生进行讲卫生、爱环保的教育;用师生间、同学间彼此打招呼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礼仪教育等等。此外,插图中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南京长江大桥图、司机叔叔节油图、农民伯伯种田图、排除买票图等插图,这些都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时机,有机联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数学课和德育课有机地整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