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例6篇

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认知教育 师生互动 生活态度

0 引言

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过程。小学语文教育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人是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人的情感认知都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作为文化传承和生活的真实的载体,应深深扎根于小学生的精神、情感、志趣、态度、价值等的整体人格生长生成的过程之中,全方位地影响小学生整体人格的提升, 启迪他们的心灵情操, 拓展他们的心智。然而,我国目前的语文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虽经改革但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而其中的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语文教育与生活的疏离,不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认知教育的普及与推广。

1 情感认知教育受阻的原因

目前,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以字词句等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的,因为字词句是构建语文篇章最基本的元素,如果学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字词句的运用,其对语文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必然十分吃力。以字词句为单位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都有十分明显的积极作用。为此,加强对于子词句的理解和深化是不断进步和不断学习知识,接受新理念的必经途径。但是,在一味地强调字词句的重要性,而不去将它们深入到生活中去,将会使得小学生们的思维养成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深入生活和理解生活。

2 推进小学语文情感认知教育的措施

2.1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是一切语文艺术创作的来源,为语文提供了大量真实的素材、细腻的情感描述以及对于生活的社会环境的美好感受。小学语文教育是对于小学生性格和心灵的完美塑造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显得是尤为的重要,这不仅能够成为小学生们的精神启蒙教育范本,也可以作为它们初步了解生活的一扇窗户。情感认知是语文教学的源头之水,有本之木。为此,笔者认为,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将语文教育真正地融入到生活中去,与生活同命运,共呼吸,血肉交融,心心相印,在根本上实现语文教育模式的生活化,在生活中将情感认知教育具体化。也就只能将情感认知与语文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够使得学生在认识生活、了解生活的基础上去体验和感知语文的真实魅力,在学习课本的时候主动去联系生活现象,实现了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观念转变,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生活的真正关联,在不断的探索和认知中,提升了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了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生活是一个多元化相关的集合体,在生活中可以拓展学生学习的广阔性,打破应试教育下易于养成的思想单一性,取而代之的是思考的全面性和前瞻性。在提高知识层次的基础上,让小学生慢慢学习语言在日常交际和沟通汇总的工具性价值,获得必要的语文知识和使用技能,让小学生从小就学生掌握学习语言的基本技能,用真实的情感认识现实的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地提升自我的作为生活的一个个体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价值的归宿,让小学语文教育成为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有效的知识积淀,让课本上那些固定的知识顷刻间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在生命力的蓬勃发展中,积极地吸收新的生活养分和技能,促进小学生整体人格和思维的生长与生成。

2.2 师生共鸣,共同进步。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 由于主题先行、规范解释等先见性预设的限制, 教师自身首先就没有把真实的人格自我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没有去真诚解读课文。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课堂对话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和接受知识的品质。并且,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工作中,老师和学生的课堂对话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可以真实地表达出学生的思想状态,营造出一个真诚和包容的表述氛围,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小学语文教育有书本上静止的人物形象转化为活跃的生活艺术构型,使得生活的真实美、学生的心灵美、课堂的和谐美、师生间的喜悦美,各种美感集合于那活生生的课堂里。

2.3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生活情感。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经历浅,对于生活中所有的事物都有着较强的模仿意识和直接反应,这样就会很容易被课堂语文学习中的生活情感与具体的情节内容所吸引,迸发出它们对于知识的求知欲,为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地去利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使用PPT等教学模式,在课件中充分展示与本文作者相关的介绍,让学生们充分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作者的写作氛围中去,真正地去了解文章的真实生活反映,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多主动发言和表演,加强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老师间的情感和认知的互动性,真正地在多媒体教育中实现语文学习与情感认知的统一。

3 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需要回归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地培养小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只有生活,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源头活水,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感知生活、体验生活、实现小学语文教育和情感认知教育互为促进发展,双向并行不悖,引导学生真切理解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不断地用情感的眼光去理解生活,认识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出自我完善的性格品质,这样才是达到语文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班主任管理;教学分析;有效结合

1.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管理有效结合重要意义

1.1语文朗读加深小学生学习印象

语文课文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主要组成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小学生对语文知识印象和理解能力。小学阶段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并不健全,对事物判断能力较弱,稍不留意就会受到消极良思想或内容影响。这要求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中要紧密结合语文内容,通过朗读阅读等方式加深小学生对知识认知能力,实现小学生思想教育和教化目标,让小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理解。进一步推动班主任管理效率,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配合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确保教学任务顺利进行。

1.2识字认字锻炼小学生耐性

识字认字是小学语文教学基础条件,也是语文教学主要目的之一。在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可以结合具体语文教学内容设置识字练字活动。通过对具有教育意义素材文字进行联系,可以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切身感受语文教育工作中思想引导作用,有效监督和管理小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减轻了班主任管理压力和工作量。通过对课文内容进行仿写和阅读,潜移默化中对小学生思想体系进行优化,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1.3通过语文表达切实了解小学生心理动向

受到知识积累量和思想体系等因素影响,使得语文课程知识所表述内容和小学生思想认知存在着非常明显差距。这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对课本知识和自身学习感受进行表达,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全面了解小学生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提供条件。在全面掌握小学生学习情况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教育活动,通过长期语言表达训练,可以高效提升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班主任管理任务提供便利条件。

2.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管理有机结合措施

2.1采用语文朗读方式培养小学生思想体系

思想道德体系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建立,因此要重点培养小学生人文素质,为小学生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搭建提供基础。语文教材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具有极高学习价值。小学语文有助于引导小学生培养良好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班主任要加大对课文阅读和朗诵重视力度,让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搭建思想道德体系,实现小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要求。

2.2组织主题班会结合语文学习内容

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要积极引导小学生主观能动性,搭建良好自主学习平台,让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课程,并将知识全面吸收和掌握。教师要对小学生一视同仁,主动与小学生交流和沟通,拉近与学生心理距离,进一步引导小学生理解和配合教师工作。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和各种新奇内容具有浓厚兴趣和好奇心,这要求班主任要对各种外界信息进行整理和控制,杜绝不良信息的传递,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定期组织主体班会,给小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将语文知识和班会内容相结合,帮助小学生深入理解和吸收知R,并将语文知识进行运用。教师站在小学生角度,对语文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引导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主题班会等方式可以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一定程度上促进小学生更深层次学习和发展。

2.3通过语文教材传授小学生道理

实现小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品德教育全面提升,可以通过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因此,小学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培养品德教育,结合相关语文教学题材和小学生实际学习能力,调整和创新管理教育模式。教育本质目标是育人,比起成才、更加重视道德品质培养。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对小学生传授做人道理,帮助小学生在人生历程和思想道德搭建基础环节上树立正直的品格。教师在语文课程内容中详细讲解人性真善美和不良因素,将小学生代入到语文课文内容中,切身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和正确是非观,培养小学生热心和同情心。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祥林嫂》这篇课文,祥林嫂对已逝孩子的想念、街坊邻居心态转变等情感描述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言讲述自己与母亲相处例子,剖析父母浓厚的爱意,并鼓励小学生主动关爱家人。

2.4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和班主任管理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和班主任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教学组织和班级管理是否冲突。采用科学合理教学模式,引导小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树立团结有爱,互帮互助的意识,以小组学习方法完成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学校生活要与小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班主任要充分考虑到班级管理和语文教学与生活关联程度,提高小学生对班主任管理理解程度,确保日常管理任务顺利进行。班主任是小学生学校生活主导者和组织者,这要求班主任要严格约束自身行为,为小学生树立榜样。通过增加课余活动来丰富小学生学习生活,并在活动中稳固小学生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小学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展开户外郊游踏青,让小学生感受自然风光,并加深对课文理解能力。制定一些团队协作活动,帮助小学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责任感,从而促进小学生对学校生活中一些规范制度的理解,为校园管理实施提供基础条件,同时也加深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理解程度。

结束语:

小学语文是学生时代启蒙类科目,对学生未来学习和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学校生活中,班主任扮演着组织者和领导者,这要求班主任要在监督小学生教育工作基础上,培养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通过结合语文教学后,实现对小学生教育全面优化和升级。

参考文献:

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语文专业素养和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存在着课程定位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庞杂、与小学语文教学脱节、教学手段陈旧、难以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性等诸多问题。我们认为,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可以从落实核心课程地位,提高课程重视程度;厘清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服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学手段、适应小学教育特性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模糊

现代汉语是我国高等院校文科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专业、小学教育专业、英语专业等许多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但由于现代汉语在一级学科上归属于中国语言文学,所以,现代汉语的研究、师资也主要集中在中文系,是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而在其他专业受重视的程度有限。对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来说,现代汉语本应是一门主干课程,可在许多高师院校的小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并没有将它定位为主干课程,极个别学校该课程只有二十几个课时。可见,现代汉语在小学教育专业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高等师范学院的小教专业有不同于中文专业的特点,它并不强调中文学科知识的精、专、深,而強调“综合培养,学有所长”。但是,当前很多高等师范院校小教专业课程与中文专业课程雷同,教学目标没有充分体现师范性的特点,致使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不能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小学语文教学脱节

中文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侧重于学生语言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注重语言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注重术语的科学性和理论的先进性,注重语言抽象规律的归纳和分析。而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胜任小学语文教学所必须具有的汉语理论知识,具备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语言教学和语言运用问题的能力。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目标与中文专业有所不同,理应教学内容也各有侧重。但当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很大程度上没有区分师范与非师范、中文与小教专业,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与中文专业的教学内容没有太多的区别,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关心不够,服务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识不强。例如:小学语文教学非常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中就应该特别强调拼音、汉字书写的规范。而这方面的知识在现代汉语教材中并没有详细的介绍,相应的训练也比较少,不少小教专业的学生在学完现代汉语课程之后,不能准确地运用《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不能正确分析汉字的偏旁部首,不能正确书写常用汉字的笔顺笔画,这显然难以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

(四)教学手段陈旧,难以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性

现代汉语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不考虑小教学生汉语实际,不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但当前现代汉语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不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的意识,学生质疑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同时,教师本身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和经历,课堂教学脱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显得空洞苍白,难以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性。

二、改进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对策

(一)落实核心课程地位,提高课程重视程度

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主要培养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果现代汉语教学不过关,学生在语言能力这一最基本的素质上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就难以胜任语言教学占相当比重的小学语文教学。因此,对于小教专业文科方向来说,现代汉语理应成为专业主干课程,在课时安排、课程重视程度上都应该享受主干课程的待遇和地位。

(二)厘清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现代汉语教学大纲规定:“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如前所述,不同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有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宗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的服务对象是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是以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教育为宗旨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语言教学能力、语言分析与运用能力、语言教学及语言研究能力。只有厘清了课程定位、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实施有效的课程教学。

(三)精选教学内容、服务小学语文教学

现代汉语教材重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内容大多面面俱到。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应该从了解小学语文教学需求、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入手,根据小学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增删,使现代汉语教学切实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

1.了解小学语文教学需求

现在许多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不太关注小学语文教学需求,完全按照教材编排进行语言知识、技能讲授与训练,难以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对语文课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规定,现代汉语教师必须熟悉并引导学生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面了解现代汉语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及运用情况,才能让现代汉语教学更具针对性,更好地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语言学问题,但由于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时间精力有限,有些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这就非常需要语言学者的成果支持。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小学教师的重任,和小学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研究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学问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理应承担起这份责任。在现代汉语课程建设中,主动把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作为自己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

2.合理增删教学内容

在了解小学语文教学需求、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还应根据专业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合理增删。

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在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少讲音位等语音理论,讲清基本的发音规则、辨音方法、音节汉语结构分析方法;强化“汉语拼音方案”的学习,了解小学拼音教学与现代汉语拼音教学的差异;强化学生说、听、辨普通话的能力培养和基础的语音教学的能力培养。

汉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项重点内容。在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第二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在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这些规定与要求凸显了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要求我们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中重视汉字结构规则和书写规范的教学。对于偏旁部首的分析要講清楚讲透彻,并结合小学第一学段的生字表来进行笔顺笔画的训练。帮助小学生提高识字能力,少写或不写错别字也是小学识字教学的一大任务,因此现代汉语课中造字法的学习应该加强,并应结合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识字内容进行,理解了汉字的象形表意特点,特别是象形字和形声字的特点,分析表音、表意偏旁,就可以在方法上指导学生少写错别字,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词汇部分减少关于语义场、义素、义位等过于专业的内容,强化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等内容的介绍和分析,结合实际讲解词汇的发展与词语的规范化。

语法部分的内容在现代汉语教材中是分量最重的部分,内容庞杂,抽象难懂。对于小学教育的学生来说,重点不是了解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而是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对小学语文教学涉及的语法知识深入理解,对小学语文教学没有涉及到的知识,则可以由学生根据兴趣自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将“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列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法知识要点,这可以作为我们取舍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修辞部分在现代汉语教材中占的比例并不大,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常用修辞格的运用分析却是重要的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将“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列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修辞知识要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小学语文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加大修辞教学的分量。

(四)改革教学手段、适应小学教育特性

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面对的是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实际,采取更加灵活、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打破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的沉闷气氛,实现师生良好的互动。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参与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问题为主线,以综合为导向,以分析、质疑、多路径求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多思考、多练习、自己寻找结论,鼓励争论。

现代汉语教材中的用例比较注重科学性,与语言生活有些脱节,在教学中可以选取实际生活语言用例,特别是选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用例来讲解语言理论,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也可加强现代汉语教学的实用性。

在教学中还可以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的语言理论、枯燥的汉语知识加工制作成可见、可闻、可感的生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开启思维、产生联想、把语言符号同生活情景结合起来理解,书本知识就变得好学易懂了。

总之,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有其专业特性与专业需求,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教育的特色与需求的基础上,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方位审视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汪国胜.关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Z].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4

[论文摘要]媒介素养是人们获取、分析、运用媒介信息的能力,是信息化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基于媒介与语言的必然联系,本文重点探讨了在外语教学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及其对于外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与发展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有关媒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在20世纪30年代始于英美国家,而以媒介素养教育的形式正式纳人公共教育当中,则是80年代后期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进行的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尝试,进入90年代在欧美国家得到进一步推广,使这项新兴的教育活动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加拿大是开展此项活动最先进的国家。从过去的教育实践来看,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是以两种方式进行的:一是开设专门的课程,如新闻传播学课程,相关的研究侧重于课程体系的建立;二是把它纳人到其他的学科领域教学当中,如语言课程的国语课以及外语课,研究则侧重于媒介素养教育对于该学科的教学体系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媒体素养教育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认识媒介,学会理性地辨别媒介信息,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第二,使学生掌握与媒介接触的常识,懂得合理地运用媒介更好地完善自我、服务自我,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升。在邻国日本,媒介素养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末被纳人国语教学中,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相关的研究成果陆续问世。与此同时,为外国留学生开设的日本语(第二语言)教育活动中,有教育者尝试性融人了媒介素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我国,除香港和台湾地区,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学领域。这说明媒介素养教育尚未引起外语界的足够的重视。然而,从外语教学的学科特点来看,它与媒介素养的联系是极为密切的,因为任何一种媒介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意图的,媒介素养是媒体社会语言教学不该回避的一个领域。无论从教学的内容、方法还是效果来看,媒介素养教育都会给外语教学带来一种有益的刺激。

二、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外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媒介素养教育丰富了多媒体教学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电视和网络等新兴电子媒体的出现,外语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更加多样化了,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外语教学领域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方式。另外,以这些新兴媒体为依托,媒介素养教育得以广泛地传播开来。正因如此,媒介素养教育常常被误认为就是多媒体技术或多媒体教学。的确,媒介素养教育本身包含活用媒体、制作媒体等相关的教学活动,但是,对既成媒体的批判性、建设性的解读始终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它不单纯是掌握一定的技术以便灵活操作信息承载机器或软件。此外,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所利用的媒体,如新闻报道、报纸专栏、电视剧、网页等等,都是作为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加以利用的,其目的是利用一些图文并茂的素材在视觉和听觉上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双重刺激,使其在精神兴奋的状态下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从效果来看,多媒体教学只停留在听说读写等语言学习的表层,没有从培养批判式思维的更深层次挖掘,而媒介素养则是对媒体本身制作方法的评价、分析与鉴赏以及对媒体制作意图的解读。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学生会了解到以下内容:(1)媒介信息是对现实的再构架;(2)媒介能够决定人们对现实的认识;

(二)媒介素养教育符合全球化时代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

大学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使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而且具有广泛的、一定深度的关于对象语言文化方面的知识,即文化理解能力,而语言实践能力与文化理解能力的综合构成了时下外语教学所强调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它是全球化时代外语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它要求交际者不仅要有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语言意识以及多元文化认同意识。从这一角度看,媒介素养教育与外语教学有着近乎一致的结合点。

1.对媒体文本的解读既是提高语言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语言意识的过程。语言是交流的媒介,而媒介又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意图的,语言与媒介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媒介素养可以在语言教学领域得到培养,反过来媒介素养又促进了语言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意识。以加拿大为例,在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步阶段,课堂上使用的媒体教材主要是报纸,学生同时阅读几种报纸,从标题词语的运用到版面设计再到文本的配图,对不同媒体的制作形式进行评价、分析和鉴赏。通过这个过程不难发现,这是集审美意识、思维意识及语言意识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活动。而这里所谓语言意识,是指对于媒体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取向的分析能力和评论能力,是对媒体文本的深层次理解,需要调动学习者的背景文化知识、认知能力、自主意识和批判式思维,而这些都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称为语言意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增强语言意识,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取向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语言信息的内容和意义,而以往的外语教学却很少触及到这种深度。

2.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多元文化认同意识的有效途径。多元文化认同,可以理解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宽容,是对多元价值观的承认。多元文化认同是对“他者文化”持有的客观态度,不会因该文化处于弱势而固执地排斥,也不会因为其处于强势而盲目地崇拜。在跨文化交流中,多元文化认同是消除交际摩擦、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前提。由于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近年来引起外语教学领域对文化研究的浓厚兴趣,外语教师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将文化融入外语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然而,如果将目光转向媒介素养教育,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媒介素养教育的课堂正是文化传播文化学习的有效途径。任何一个媒体文本的背后都隐含着一种文化,不同的文本展示了各不相同的价值观,学生通过阅读媒体文本可了解到多元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通过分析与比较,认识到中外文化的异同,进而反思“自我文化”,消除对“他者文化”的刻板印象,并逐步建立起多元文化认同的意识。

3.媒介素养教育是外语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无论是外语教育还是国语教育,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始终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在传授外语知识的同时,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性格、气质与能力是外语教育的最高境界。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使媒体信息无时无刻不冲击着人们的生活,媒介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辨水平与鉴赏能力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欧美一些国家,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都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在那里,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通识教育。通常情况下,一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仅应当具备文字阅读和表达能力,还应在视、听音像方面有较高的欣赏水平。毋庸置疑,在当今媒体社会中,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公民的基本素养,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且在外语教学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媒介素养教育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是外语教学改革永恒的话题。近年来的外语教学改革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自主学习,互动教学。那么媒介素养教育体现了什么样的教学理念?首先了解一下近年来媒介素养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茶的日本语言界。为避免实践活动零散不成体系,他们将媒介素养所涵盖的宽泛的内容精缩为四个主题,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媒介素养。具体内容如下:(1)我与媒介素养,我们与媒介,意在认识自己与媒介的联系。(2)电视的商业广告为何物?意在对媒介进行批判式解读。(3)电视剧与我们的社会,意在了解媒介的构成、表演的技巧。(4)解读新闻报道,意在理解媒介所表达的各种意义,利用媒介展现自我。以上四个主题分别设有四个内容不同的话题,在具体实践中,如果时间不允许,也可以针对一个主题展开讨论。以主题(1)为例,它所包含的四个话题分别为:(1)——①何谓媒介?运用媒介学习的乐趣有哪些?(1)——②我与媒介接触的历史、我们与媒介接触的历史;(1)——③本周电视节目欣赏日记;(1)——④调查媒体与流行的关系。具体实践活动大致有以下几个流程: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讨论确定媒介对象;发现该媒介存在的问题,展开批判式调查;小组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媒介的基本常识,制作相同形式的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以上教育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讨论式教学过程。教师是组织者,并作为学生的支援者参与活动过程,例如,向学生介绍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以及教育目标和基本理念,以电视和报纸的新闻报道为例,向学生说明媒介构筑现实的方法。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使其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媒介素养教育的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鉴赏能力,培养了批判式思维。这与外语教学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解决问题的教学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也正因如此,媒介素养教育才得以在传播学以外的语言教育领域广泛地传播开来。

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小学语文教师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那么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发挥语言优势,以情激情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是意识的载体,人们总是通过语言来加深认识,加强了解,交流思想,增进感情。以曾琳老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例,上课铃一响,曾琳老师用深沉的话语导入新课:“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中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逝世,使群山为之肃立,大海为之哀泣,亿万人民更是悲痛欲绝,泪水洒遍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也洒遍了五洲四海的整个寰宇。他,就是我们非常崇敬的与爱戴的……”曾琳老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导入语不但将学生带到那个令人悲痛的氛围里,去审视这一具有崇高形象的一代伟人,而且学生的审美随着情感的激发而产生,学生的审美体验也随着对总理的爱戴怀思之情而升腾。

二、以理促情

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一定的认识就不可能有人的情感。从根本上来说,只有那些被认识了的客观事物才能引起人的情感。并且由于人的认识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持有不同的态度,因而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一般来说,正确的认识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而错误的认识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同时,情感是随着主体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才能越深刻。一个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一无所知的学生也不会容易产生出深厚的爱国情感。可见,认知对情感具有很大的作用,要提高学生的情感水平,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采用以理促情的策略。

这一策略的操作要点是:第一,教师应努力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对所要传授的知识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只有教师对所传之道、所授之业有了明确的认识和理解时才能确保学生被解之惑的准确性,进而形成学生健康情感的理性基础。第二,教师应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习之余,给学生提供一些知识是必要的,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要让学生在有限的人生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单靠教师的讲授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还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读一些好书,让书中的内容打动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由读书而引起的精神振奋的状态,是一个强大的杠杆,借助它能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书籍是带领学生从狭隘的个人天地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的航船,可以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真理、热爱学习。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因为没有一定的阅读数量,学生就不可能形成语感,也不可能形成丰厚的语言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缺乏根基和土壤。现在的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六年的阅读总量应当在140万字以上,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完成的目标。

三、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充分施展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人格魅力同样能感染学生。因此,语文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感情影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以亲切感、信任感。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最后,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对不要把个人不好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

四、情感教育的外延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拉近课文和生活的距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渗透于生活中的情感教育才能真正熏陶学生的性情。如何开展课堂以外的教育活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广泛阅读、接触,增加信息量,加强情感体验

语文课本传递的信息量有限,因此情感教育的空间需要拓展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听广播,收看相关电视片,广泛阅读文史类、科普类书籍,积极关注生活中的事件,接触身边的人、物,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情认识。此外,教师对学生的这类认知要密切关注,及时做出指导,使其以此作为基础进行情感活动,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参加实践,积极表达,强化情感体验

笔者认为情感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还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表达情感。因此,笔者常就课本及课本以外的信息――情感的载体给学生的影响,及时地创造机会,寻找合适的渠道,帮助学生表达。具体的手段很多,其一,行之于笔。以读书笔记、观后感、心得体会、曰记等形式作表达。其二,言之于口。借助日常口头作文的机会表达,或不定期地组织座谈、讨论、辩论等活动,在交流中使学生接受更为生动的情感熏陶。笔者曾在班中多次组织辩论,如关于中学生服饰的辩论赛,场面热烈而有序。其三,编写剧本,表演“生活”。其取材范围不拘于课本,形式不拘一格。笔者也曾组织学生编演过《皇帝的新装》《我家的一天》等剧目,学生在编演过程中得到的对社会、家庭、亲情、友谊的认识,产生的情感体验是课堂上得不到的。再有,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参观实践。笔者也曾带领学生实地去学校附近的砖瓦厂参观,了解砖、瓦的生产流程,部分同学还亲自动手制作了砖坯,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

语文教师要将情感的熏陶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生活中,贯彻因文解道、以情悟理、以理晓情的思想,做到潜移默化、熏陶渐染、点滴渗透。这样,学生在每一个单位时间里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情感教育,认识上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螺旋式深化,而且使语言教育和思想教育得以循环往复,逐渐加深。

无数事实证明,学生的全面发展呼吸着情感,其学习才会有动力,才可能真正做到“我要学”。总之,情感的熏陶与教育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使语文教学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6

【关 键 词】小学英语教育;可行性研究;实践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26-03

自2001年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小学英语课程已经开设了十多年。目前,国内有关小学英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可行性研究、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笔者试图对近十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其对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师们提供借鉴与帮助。

一、小学英语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1. 小学英语培养目标的研究。2001年开始实施的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调文化和情感方面的培养。随着新的课程标准出台,出现了各种关于它的解读,这些解读主要体现在对兴趣培养和文化教育两个方面的争论。王蔷(2005)认为,“小学开设英语课的优势并不在于学生在语言知识的掌握上,而主要是在情感范畴里”。[1]目前的研究和教学实践都强调了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而有的学者认为,过分强调兴趣性,忽略知识的重要性,会影响学生语言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提高。鲁子问(2008)认为,“要实现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不是需不需要扎实的语言知识教学的问题,而是如何进行知识教学的问题,如何夯实指向运用能力的基础问题”。[2]

从目前新课程标准培养目标研究来看,争论点不在于是否应该培养兴趣或是进行文化教育,而是应该以何种方式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培养兴趣和进行文化教育。由于课程标准培养目标定得比较宽泛,对它的解读出现了争议,目前的研究还没有提出较明确、系统地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和准则。

2. 中小学英语衔接的研究。有关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都指出,我国英语教学体系衔接不良,造成了外语资源的严重浪费,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王蔷(2008)认为,“中小学衔接问题是不少国家开设外语课程上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将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在中小学的衔接问题上处理得不好,将会使一批学生过早放弃英语学习,他们也会因此而失去今后人生发展的更多机会”。[3]应对我国中小学英语衔接出现的问题,范文芳(2000)提出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一条龙”规划,从教学大纲、教材、评价体系、教学模式和师资几个方面努力,做好英语教学衔接。[4]“一条龙”规划的提出,引起了学界和教育界对于英语教学衔接的关注,国家以及各省市都围绕英语教学衔接成立了课题进行进一步研究。虽然有的地区和学校取得了小范围内衔接成功的经验,但中小学英语衔接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3. 小学英语开设条件的研究。小学英语虽已经开设多年,但研究显示农村教育条件较差,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仍然非常严重。例如:教师数量和质量都得不到保证,教学资源和设备匮乏,课程设置不合理,评价机制不恰当,教材选用不合理等。为数不多的一线教师的研究提出了与实践结合更紧密的问题,如课时不能保障、家长认识不足、如何转换教学和评价模式教好小学英语等。为了解决小学英语教育发展失衡的现状,高校研究人员提出,国家应该对基础教育领域推行学校标准化。也有学者指出,平均主义不利于更好、更快地发展,应该均衡发展,而不是平均发展。

对于小学英语教育可行性的探讨,清楚地表明了它的优势和弊端。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第二语言学习存在着敏感期,小学阶段学习第二语言具有不可逆转的优势,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开设。

二、小学英语教育实践性方面的研究

1. 小学英语教材的研究。随着小学逐步进入英语新课程的改革,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和种类趋于现代化和多样化,全国各地的小学英语教材共有31种,除教材外还有更多的小学英语课程资源在不断地开发中,每一种教材似乎都有自己一定的理论支撑和与之相应的教法。以重庆市为例,重庆市选用的教材就有三种以上,以PEP教材、重大版教材、新标准教材为主,还有一些学校选用了《牛津英语》,并开发了校本教材,增加了配套完整的教学辅助材料。

2. 小学英语教学理念的研究。小学英语教学有着自己的特点,如何去认识与处理教师与学生、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传授知识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及课堂与自然界和社会等方面的这些关系,构成了不同的小学英语教学理念。

从目前研究看,部分学者认为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是十分重要的。龚亚夫(2009)从英语语言的影响、英语教育的定位等几个方面,讨论了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我国基础英语教育定位应该摈弃“英本主义”的思维定式,重新构建理论框架,重新审视英语教育的目标,并相应地调整课程的内容。[5]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新课改的理念,丁书新等人(2009)对小学英语师资愉快教育理念的培养进行了研究,指出教师对小学生的特征,小学生英语教学的特征和规律要有清楚的认识,树立愉快教育的理念。[6]而来自一线的教师比较提倡采用任务型教学的理念。他们认为,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得到极大的发挥,可以从内心情感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渴望,在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上有较强的飞跃。

3. 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小学英语教学方法与技巧一直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热点。近年来,不少教育专家已经着手研究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并且已经完成了《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小学英语教学法》等有关小学英语教学法的书籍,这些教学理论的出现对保证小学英语教学科学合理地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根据检索,直接涉及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文章有80多篇,研究人员集中在一线教师和高校研究者,主要涉及游戏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

游戏教学是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方法,研究者从理论上对小学英语游戏教学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廖爱秀(2004)认为,英语游戏教学适合孩子们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发求知欲。[7]虽然游戏被广泛地运用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但是教师在设计和运用游戏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效果。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一直存在着诸多的争论,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更是我国教育界人士所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交际教学法的研究主要来自一线教师,他们从经验上探讨了交际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代欣(2008)认为,交际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动机以及综合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渗透跨文化意识。但交际法不提倡中途打断学生的表述,从而错过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机会,而且“两极分化”在课堂表现上突出,容易致使“能者会多劳,弱者受轻视”的现象。[8]

2001年我国《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任务型外语教学的理念,在国内开始任务型外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谭梅(2004)依据任务型教学的先进成果,结合小学英语教育因素,提出了任务型教学在中国小学英语教学中实现本土化改造的思路:真实任务教学。[9]刘天华(2007)认为,小学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对各种教学方法有较大的包容性,不但适用于运用语言的活动,也适用于学习语言技能和知识的活动;不但可以独立操作,而且适用于合作学习。[10]

除以上教学方法外,合作学习法也得到了一线教师、教研员,及高校研究人员的重视。但合作学习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性。

4. 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关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人员大部分来自一线教师,他们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进行新课程尝试,从经验层面对小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张敏(2000)构建了“小学英语交际活动中的“四P”教学模式”:Preparation(准备)――Pre- sentation(呈现)――Practice(操练)――Production(运用)。后来,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增加Progress(检测提高)阶段,形成小学英语“五P”教学模式。[11]王晨(2003)认为,英语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流和沟通的互动过程,小学英语教学应该改变传统单一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建构“主题互动式小学教学模式”。[12]郭爱莲(2005)探索了小学英语AAC ( 目标―活动―交际)教学模式,研究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定位和操作方法。[13]雷利军(2006)运用演绎法与归纳法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交互白板环境下的小学英语言语交互型教学模式,从学生课堂参与和发展的情况探讨了模式的应用效果。[14]

由此可见,广大英语教师对多年来机械、呆板、只注重语言知识灌输而不强调语言知识运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始了深刻反思。在我国,小学英语教学起步晚,各地区、各学校大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英语教学,缺乏具体操作模式的指导,许多教师往往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进行新课程尝试,部分教师能够探索出较好的英语教学模式,但是相当数量的教师在理解《标准》内涵时容易表面化、片面化,导致出现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尽管研究者对各种小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但是理论和实践存在脱节,小学英语教学模式只能说是一个初探。正如查有梁教授在《课堂模式论》中所指出的那样:“教学模式应是开放的、发展的、进化的。初级的教学模式中孕育高级的教学模式,高级的教学模式有待于发展到更高级的教学模式。”[15]小学英语教学模式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不断更新与完善。

三、小学英语教育理论性方面的研究

小学英语教育理论,是通过小学英语教育实践的概括和反思,从中抽象出构成小学英语教育各要素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以指导和规范该学科教育的实践。小学英语课程开设的历史非常短暂,理论研究处于无暇顾及、无力应对的状态,用于指导小学英语教育的理论还比较零散,整体上尚属薄弱。目前,此领域的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实践研究层面以及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与描述上,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尚未形成一整套揭示小学英语教育内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理性认识,使得较高的理论要求与普遍理论水平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

四、结论

通过对近十年来小学英语教育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国内对小学英语的研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关于小学英语教育的论文数量总体上不多, 其中优秀论文更少, 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屈指可数。小学英语教育在实践上可供调查研究的内容很多, 但在理论上范围相对狭窄。另外, 大部分学校的小学英语学科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小学英语教育的研究大部分来自一线教师的经验介绍、体会类文章,所以目前以及今后小学英语教育研究应过渡到更注重理论研究,但要避免盲目套引理论,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小学英语教育。

注释:

[1]王蔷.国际小学外语教学研究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5(1):84-90.

[2]鲁子问,聚焦中小学英语教学(四):语言知识与语用能力是统一体[OL].,2008-08-22.

[3]王蔷.用改革的方式解决英语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J].课程教材研究,2008(10).

[4]范文芳.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一条龙”规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06).

[5]龚亚夫.重新思考基础教育教学理念[J].中国外语,2009(06).

[6]丁书新,武士勋,崔海英,卞凤莲.论小学英语师资愉快教育理念的培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03).

[7]廖爱秀.论小学英语游戏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 2004(01).

[8]代欣.论交际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以渝中区人和街小学为例[D].西南大学,2008(09).

[9]谭梅.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04(04).

[10]刘天华.小学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11).

[11]张敏.小学英语交际活动中的“四P”教学模式初探[J].上海教育,2000(09).

[12]王晨.小学英语“主题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验[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06).

[13]郭爱莲.小学英语AAC 教学模式探索―河北省“ 十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