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范例6篇

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

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1

【中图分类号】G478 R181.8 R195

【文章编号】1000-9817(2011)09-1101-02

【关键词】传染病;健康教育;公共卫生;组织和管理;学生保健服务

为了解嘉定区学校卫生管理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预防学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保障学生健康,2010年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区中小学校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以嘉定区全部中小学校为检查对象,其中公办、民办中小学校57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18所。按照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的《2010年学校卫生工作开展情况调查表》开展调查和评价。

2 结果

2.1学校卫生综合管理 17所公办民办中小学、9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配备卫生工作人员比例未达到1:600。公办民办中小学在建立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种防病会议以及培训班达标率明显高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传染病防控管理 公办民办中小学校在建立学生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对发生传染病的学生班级、宿舍等场所及时进行消毒2项内容上均有1所学校未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管理外,其余5项具体内容的管理达标率均达到100%。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在设置传染病防控管理部门并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建立新生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的管理达标率均明显低于公办民办中小学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情况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在突发公共事件5项管理内容上均有1所学校未达标。公办民办中小学校中,有4所学校未建立校长第一责任人制度,其余4项内容均只有1所学校未达标。公办民办中小学校在5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达标率均略高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3。

2.4 常见病管理公办民办中小学校在开展学生常见病监测、制定学生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计划措施以及开展预防肥胖有关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3项内容达标率分别为96.49%,85.96%和82.46%;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分别为44.44%,44.44%和33.33%,公办民办中小学校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5健康教育公办民办中小学校在开设健康教育课、开展学生心理卫生工作、有专人负责控烟工作、定期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活动4项管理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2

关键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现实;期望

自20世纪末以来,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已成为教育管理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是学校实施民主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具有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降低决策风险、优化学校组织的文化氛围、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改善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学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彼得・德鲁克(Drucker,P.)认为:“正确的管理需要从大量正反不同的意见中产生,有效的管理往往是以对立意见的冲突、不同观点的争论和不同的判断为基础的,而不是从异口同声中产生的。”[1]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指出:“民主的原则要求每一个教师能够通过某种有规则和有机的方式,直接或通过民主选举出来的代表,参与形成他所在学校的管理目的、方法和内容的过程中去。”[2]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教育管理部门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且不少学校也在尝试进行“民主管理”“自下而上管理”等模式,但由于现实中学校管理权主要集中在校长或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手中,他们对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价值和意义缺乏深刻认识,因而在我国中小学的管理实践中,广大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学校管理或决策过程,即便让教师参与,也存在形式化、走过场等问题。虽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法定的一项政治制度,是教师行使民利的基本途径,但大多数教师认为教代会“形存实亡”,[3]充其量也只是健全学校机构、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或“空架子”,不仅其义务不明确、不具体,且责任仅限于对领导负责,教师参与仅仅是象征性的。[4]

就目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研究状况而言,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意义、价值、内容、范围及评价等方面,对教师实际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程度以及教师期望参与的状况、程度等缺乏深入地探讨。为此,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法,以北京市某区九所中小学的全体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际和期望两种状态下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调研和分析。本研究内容包括:第一,教师实际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教师期望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第二,教师实际参与与期望参与的差异及存在问题;第三,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实际参与与期望参与的差异;第四,不同人口背景(性别、年龄、学历等)的教师实际与期望参与的差异;最后,对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提出了相关的意见与建议。

本研究在初步接触研究对象的基础上,首先开发了相关的问卷和访谈提纲,在对问卷进行小范围试测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之后,于2009年2-4月选取了北京市某区的三所完全高中、三所完全初中、三所小学,共计九所中小学的全体教师,共390名。发放问卷390份,收回352份,回收率为90.3%。其中:有效问卷322份,占91.5%;无效问卷30份,占8.5%。全部数据采用了SPSS13.0进行了处理,并进行了T―test检验。问卷处理结束后,本研究又进行了相关的访谈。

一、教师在行政事务方面的实际参与、期望参与

我们从表1比较可以看出:在学校行政事务方面,实际状况“不参与”的居多,而在期望参与方面,以“教师参与共同讨论”居多。对于一般的行政事务,如学校招生录取、课程表和日常安排表编排、学校班级的编排等事项,无论是实际还是期望,大多数教师都认为“不参与”。

对于关系到学校整体发展的重大问题,如学校目标和发展计划的制订、校园规划等事项,实际状况“不参与” (分别为42,9%、27,3%), “参与提供意见” (分别为45.3%、30.4%);而教师则期望“参与共同讨论”(分别为50.0%、44.4%)以及“参与团体表决”(分别为32.9%、26.7%)。可见,教师在关系到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希望能有更多的参与。

对于教学方面的有关问题,如学校校本课程的设置,教师的实际状况是“不参与”和“参与提供意见”分别为25.8%和36.0%,而期望“参与讨论”和“参与团体表决”为52.2%和24.8%。

对于与教师个人权益有关的问题,如:教师任教科目和班级的安排、教师兼任行政工作以及班主任的安排等,实际状况是“不参与”(分别为57,1%、64.0%、51.6%;而期望“参与共同讨论”居多,其余依次是“参与提供意见”和“参与团体表决”。

二、教师在教学事务方面的实际参与、期望参与

我们通过表2可以看出,对于教学和学生有关的问题,如科研与学术交流活动、校内考试、学校召开教学会讨论各科教材教法的改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奖惩辅导办法、学生课间活动或团体活动等事项,教师的实际状况是“参与提供意见”“参与共同讨论”“被授权自行管理”三种情况大致呈均衡状态。而就上述事务,教师的期望是,首先“参与共同讨论”,次之“参与团体表决”或“被授权自行管理”。

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实际参与程度虽然比其他领域较高,但就教师的本意而言,此方面的参与还远远不够。对于涉及教师个人权益和评价方面,如职称评定、进修聘任、优秀教师的评选与推荐以及教育教学质量评定等,实际状况以“教师不参与”为主,其次是“教师参与提供意见”和“教师参与共同讨论”。但是,教师期望“参与共同讨论”与“参与团体表决”。

三、教师在后勤事务方面的实际参与、期望参与

由表3可以看出,对于涉及教师个人权益以及与教学相关的事项,教师实际参与的层次虽然比其他事项要高、且多样化,但仍未达到教师的期望或需求。而在其他事项上,教师也期望“参与共同讨论”或“参与团体表决”。教师在后勤事务方面,凡涉及教师个人权益和教学相关问题,如教师分房、奖金和医疗等福利,实际状况是“不参与”占31.7%,“参与共同讨论”占31.1%,“参与团体表决”占27.0%。教学设备添置和书刊购置,实际状况是“不参与”占15.5%,“参与提供意见”占40.1%,“参与共同讨论”占38.2%。对于后勤事务中的其他事项,实际状况以“教师不参与”比例最高,约占80%左右,而教师期望则以“参与共同讨论”或“参与团体表决”为主。 从上述统计来看,涉及与教师教学专业有关的事项,教师实际参与程度最高,其次是涉及教师个人权益的有关事项,尽管如此,上述教师实际参与的程度都远未满足教师的期望。

四、不同人口变量的教师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的差异

根据数据处理及访谈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总体而言,教师实际参与学校管理的程度明显低于教师的期望,两者存在显著差异。教师实际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主要以“不参与”和“参与提供意见”居多,而教师期望则以“参与共同讨论”和“参与团体表决”为主。在学校的教学、行政和后勤三个维度上,教师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平均得分最高的是教学事务,在涉及与教师教学和教师个人权益有关的行政和后勤事务维度,教师的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程度要高于其他事务。

第二,经数据处理发现,不同性别教师在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方面存在差异。无论是实际参与还是期望参与,男教师均高于女教师,而男女教师的实际参与没有显著性差异,均偏向于“参与提供意见”;男女教师在期望参与方面也没有显著性差异,均偏向于“参与共同讨论”。

第三,从研究结果上看,不同年龄段教师的期望参与没有显著性差异。从各个年龄段和总体的平均数来看,均以“参与共同讨论”为主。而教师实际参与因年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年龄在21-30岁的教师和41-50岁、51岁以上的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就教学事项的实际参与而言,年龄在21-30岁的教师参与程度明显高于41-50岁、51岁以上的教师。

第四,本研究将教师的学历分为:中师、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不同学历的教师在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际参与偏向于“参与提供意见”,期望参与以“参与共同讨论”为主。

第五,本研究将学校类型分为小学、完全初中和完全高中。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在实际参与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参与方式均偏向于“参与提供意见”。而对于期望参与而言,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则存在明显差异。如:在行政事务方面,高中教师的期望参与程度要明显高于初中和小学教师,参与方式偏向于“参与共同讨论”;在教学事务方面,高中教师的期望参与程度也明显高于初中和小学教师,参与方式偏向于“参与团体表决”;但在后勤事务方面,高中教师的期望程度明显低于初中和小学教师,参与方式以“参与共同讨论”为主。

第六,本研究将学校的历史,分为:10年以下、11-30年、31-50年和51年以上四类。不同校史的教师在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就实际参与来说,校史为51年以上的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行政、后勤事务各方面实际参与程度明显高于校史10年以下、11-30年、31-50年学校的教师。就期望参与而言,在教学、行政、后勤事务各方面校史为31-50年的教师,期望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其余由高到低,依次是校史11-30年、51年以上、10年以下学校的教师。

五、分析及建议

(一)教师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存在差异的原因

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参与程度总体偏低、类型单一,教师的实际参与多数表现为象征性、形式上的参与,而教师对教学、行政和后勤事务的期望参与程度较高。在教学、行政和后勤三个维度上,教师在教学事项的参与程度最高;而在行政和后勤方面,凡涉及与教师专业和个人权益有关的事项,教师的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程度均高于其他事项。美国学者穆尔(Mule,z.)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5]究其原因,一是就教师自身来看,教师更多地希望通过参与教学,让自己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伴随新课程改革政府及社会公众对学校质量日益重视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已不再满足于最基本的物质需要,而更多关注自我能力的提升。二是从学校管理者来看,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管理者只有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就学校行政、后勤事务而言,大多数教师的实际参与程度偏低,根据本研究的访谈,其原因可概括为:第一,学校管理者的民主管理理念滞后,素质有待提高。有关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如美国学者夏福尔(Shaffer)发现校长越认同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参与管理的程度就越高;英国学者安布罗斯(Ambrose)和海勒(Heller)的研究也表明校长的权威人格、体恤程度是影响教师参与的重要因素;法国学者威斯(Weiss)指出教师若按其希望参与管理,其工作满足度会相对提高。[6]第二,教师参与管理的水平有限、技能较低。伴随我国教育管理民主化的进程,尽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教师参与管理的知识、途径、技能等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有研究表明,三分之一多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参与管理的知识和技能。[7]第三,时间上的限制。由于学校事务繁多、教师工作量又大,因此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看来,对于与教学、教师个人权益关系不密切的管理事务,最好不让教师参与,而是由管理者作出决策后再征求教师的意见。

(二)影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因素分析

第一,年龄因素。赫塞(Hersy,H.)和布兰查德(Blanchard,K.)的情景领导理论认为,管理的有效性是通过选择恰当的管理方式来实现的,而选择的依据是下属的成熟度。成熟度是指个体能够并愿意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的程度,包括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8]21-30岁的教师正处于角色转变和适应期,其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都较低,他们需要学习和参加与教学有关的活动,更关注教学事务,而对于行政和后勤事务则关注的较少。41岁以上的教师,处于事业的稳定期,其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都较高,因而他们不像21-30岁的教师那样在教学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而是既关注教学事务,也关注行政和后勤方面的事务。

第二,学校类型因素。高中教师在教学事务上的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程度均高于小学和初中教师,原因主要是高中教师承受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学生成绩好坏、升学率的高低是衡量教师教学业绩的重要指标。同理,初中教师在教学事务上的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程度也高于小学教师。

第三,校史因素。校史越悠久的学校,教师在学校事务上的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程度都相对较高,因为这些学校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其学校组织文化已基本形成,并已成为全校教师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

(三)对学校管理的若干建议

要有效进行学校管理、优化学校的组织氛围、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就必须改善学校的管理方式,提升教师的参与能力和水平。

第一,树立真正尊重教师的管理理念。尊重教师,其实质就是要重视和培养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参与管理,可以激发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提升自我价值和工作效率,同时教师参与也将增加学校管理的透明度、可信度,增强教师对学校发展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密切联系起来,进而提升教师的工作使命感和成就感。

第二,要提升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程度和水平,还需要为教师搭建平台、寻找途径。美国学校管理比较成功的学校,大部分都设有由教师领导的委员会,让教师共同参与协商,决定学校政策。由教师领导的委员会通常有:资深领导团体,成员大部分为资深教师;课程委员会,提供校长及校务会议有关课程方面的建议;行政管理委员会,提供校长及校务会议有关行政管理与人力资源方面的建议;学习领域委员会,提供教师在各学习领域所需的专业协助,此委员会也必须向课程与管理委员会提供建议。只有让教师多渠道地进行参与,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参与能力和水平。

第三,让教师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者还需考虑三个因素,即:“教师可利用的时间和他们可能接触的各种资源、信息”“教师的切身利益和他们应优先考虑的事项”“教师对在学校管理工作的心理认可区及应承担的基本义务”。美国学者道森(Dawson,J.)指出,管理者必须同时考虑到这三个因素,以使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有所提升。但在现实的学校管理中,三因素常常被忽视。本研究的访谈也表明,使用教师的非教学时间会带来不少缺陷。所以,学校管理者在考虑教师参与时,应给教师预留机动时间。对于教师切身利益或对他们而言需要优先考虑的事项,学校管理者也应关注该事务与教师的相关程度,否则教师将会有“被利用”之感。对于行政事务,学校管理者应考虑到教师的心理认可区及教师应承担的基本义务,既使教师有所参与、畅所欲言,又不损害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性。

第四,发挥校务委员会、教代会和教师委员会的作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曾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学校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应有学校行政领导人、党、团、队、工会负责人以及教职工代表参加,由校长主持,形成制度,定期商讨研究学校的各项工作,成为学校的管理机构。旧学校重大的人事、财务、利益分配、发展规划制定等,最终都要经校务委员会作出决定。而教代会和教师委员会的作用是:定时了解教职工的工作、生活和思想状况,明确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与学校领导沟通信息;定期向学校领导咨询学校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定期评价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代表教职工有针对性地研究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向学校领导提出建议等。同时,建议设立网络意见箱制度。网络意见箱是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一条便捷途径,不受时间限制、不记名,可以避免面对面交谈中可能出现的尴尬或不愉快。

参考文献:

[1] IAN MACPHERSON,ROSS BROOKER.Positioning Stake― hddem in Curriculum Leadership:how can teacher educators work with teacherstodiscoverand create their place?[J],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0,28(1):128―149

[2]陈如平,杜威论民主的教育管理叫,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58―62

[3]余秀琴,民主与法制视野内的中小学教代会制度[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3,

[4]张志峰,从教师视角看校长负责制:对G市6所公立学校的问卷调查与分析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6(5):3―8

[5] REAC D,MUNN P,MCAVOY LI BAILY L,ARNOTTO, ADLER M.Develeing the Management of Schods in Bfitam[J]Edncatmnal Admnistration Quarterly,1997,33(2):43-50

[6]秦梦群,教育行政理论与应用[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356

[7]戴永忠,中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8]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M]孙建敏,黄卫伟,王风彬,焦舒斌,杨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19

[9]《中小学校长》征稿简则[J]. 中小学校长. 2008(10)

[10] 胡天喜. 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目标与对策[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6(S1)

[11] 易柳州. 中小学校长管理的四个着力点[J]. 湖南教育(综合). 2007(02)

[12] 李敬沛,侯成富. 校长要善于讲究随方就圆的艺术[J]. 学校管理. 2009(02)

[13] 王亮. 要的就是“实”[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05(Z3)

[14]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全省中小学核定编制工作意见的通知[J]. 青海政报. 2004(11)

[15] 沈扬东. 中小学校长能力要素与领导能力浅谈[J]. 中小学校长. 2009(07)

[16] 广纪. 广元市治理中小学乱收费有招术[J]. 四川监察. 1996(08)

[17] 陈长庚. 浅谈中小学校长的威信与学校管理[J]. 广西教育. 2002(34)

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3

为进一步加强全镇校车安全管理,切实保障中小学生和幼儿上下学交通安全,根据国务院《校车安全管理条件》、《省政府关于校车安全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县校车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的相关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现就全镇校车安全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实行“校车准运证”制度,加强对校车及其驾驶人的管理,杜绝超载、无牌无证、假牌假证、套牌套证及七座以下车辆、报废车辆作为接送学生车辆上路行驶,促进校车安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坚决遏制校车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中小学生及幼儿上下学交通安全。

二、工作职责

镇政府对校车安全管理工作负总责。镇教育、公安、安监等部门,依照国务院《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和《省政府关于校车安全工程的实施意见》、《县校车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的有关规定,履行校车安全管理的相关职责。

(一)教育部门职责。将校车安全纳入学校安全工作考核重要内容,配备校车的学校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校车安全管理责任人。定期了解中小学生和幼儿上下学乘车需求,会同镇派出所、安监所汇总分析校车安全管理信息。制定校车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对随车照管人员,中小学生和幼儿园的交通安全教育。

(二)派出所职责。建立接送中小学生和幼儿园上下学车辆户籍化管理档案,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排查、设置与维护工作。加强对校车运行情况的监督核查,依法打击违法使用校车标牌行为和非法从事接送中小学生与幼儿上下学的车辆,及时查处校车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开展交通安全教育。

(三)安监所职责。将校车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评内容,纳入安全综合督管范围。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镇政府成立校车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校车安全管理联度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镇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各村(居)、各有关单位要把责任层层分解,签订目标责任状,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因工作责任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的,要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及领导的责任。

(二)规范管理、加强配合。各责任单位既要按分工各司其职,又要建立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要通过联席会议制度,互通信息,及时协调解决校车安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4

多谋善断

领导的首要职能是决策。校长决策正确,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大有益处;决策失误,好事就会办成坏事。正确的决策要多谋善断。“多谋”是“善断”的基础;“多谋”,要落到“善断”上。一个好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

努力做到:“千变万化抓规律,千头万绪抓决策”。

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的定位是校长首先面临并将贯穿学校管理始终的一个重要决策。校长不能“百事管”,对具体事情有讲不完的主意,唯独对学校的整体走向没有主见。校长要把握好千头万绪的工作与办学整体设想的内在联系,用办学思想统一全校师生认识,这样才能使大家围绕学校整体设想,发挥创造精神。校长的办学思想还必须是共性和个性的完美整合,在全面贯彻国家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从学校实际出发,在实施过程中抓住突破口,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校深入领会教育部提出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战略意图,在全区农村小学开展了“环境育人综合试验”,逐步形成了“轻负担、高质量、五育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学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要做到忙而不乱,纲举目张,抓规律,立规矩,实行“制度治校”,是校长决策的另一重要方面。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对照《荆门市中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找差距,逐步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放手让教职工评说,激发了教职工执行制度、参与管理的自觉性。我们先后制定了校长、教导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总务后勤人员等工作职责、教师职业道德公约、教师发展性工作评价、班主任工作评估细则及奖惩条例等规章制度,完善了教师备课制度、教师跟班制度、师德十佳和教学十佳评比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职责清楚,奖惩分明,学校管理纳入了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的轨道,使校长用更多时间去考虑全局性大问题成为可能。

知人善任

“知人”是“善任”的前提。校长的知人之道有“四要”:一要亲自了解,亲自考察,对每一个教师的情况,包括思想状况、工作态度、教学能力、爱好特长等了然于胸;二是识人用人要贯彻教师公认的原则,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对于人才的优劣最有发言权,他们心里自有一杆秤;三要看实绩,实绩是干部德才素质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看一个教师的德才,归根到底要看他教育教学的实际与贡献;四要看全面,看主流,看体质,看发展,不求全责备,要有举大功不记小过,举大善不计细瑕的眼光和胸怀。

决策定下来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因此,校长的“用人”之道至关重要。知人,必须看到人才的差别。德有大小,才分高低。根据人才的实际情况安排其合适的岗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这就是“善任”。依笔者管见,校长要做到“善任”,在安排教师工作时,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一是摆正文凭与水平的关系。既看文凭,更重水平,同时兼顾教师之长,使人尽其才,心情舒畅;二是协调群体和个人的关系,优化组合,合理搭配,发挥整体优势,形成最佳教育群体结构;三是注意职责与能力的关系,尽量根据每个教师能力上的差异分配工作,使之尽职尽责,形成“分层管理,层层负责”的管理网络。

从善如流

管理一所学校仅凭领导者个人的聪明才智是不够的,校长应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择善而从。面对“顺耳”或“逆耳”之言,校长应当冷静分析,判断意见的好坏,可行与不可行,切忌凭个人好恶做事。对于正确的意见,不管提意见的人你喜欢不喜欢,都要像激流无阻那样迅速采纳,这就叫“从善如流”。做领导工作,要鼓励教职工多提意见,提好意见,广开言路,不因人废言,也不因言废人。

在这一点上,校长首先要做个“好班长”,坚持集体领导,不搞一言堂,充分发挥班子成员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平时,学校的工作计划、活动安排,大的经济开支及有关人事安排,都要由集体研究决定。讨论时各抒己见,校长集思广益;形成决议后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坚决执行。其次,民主管理是校长管理工作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因此,坚持教代会制度,发挥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校充分吸取广大教职工意见,接受他们对学校工作的监督,从而激发了大家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提高了学校管理效能。教师们关心学校管理工作的人和事日趋增多,在校第六次教代会上,拿出提案26条,其中20条是针对学校整体工作的。学校领导及时采纳了教职工的建议,学校工作起色较大。

自我完善

日本一位学校管理学家说过:“学校管理说到底就是‘校长学’。”学校办得如何,校长起着关键的作用。一所管理严格、办学质量高、具有特色的学校,必定有一位热爱事业、熟悉业务、善于管理、作风正派、严于律己的好校长。校长抓学校管理,要从自身的完善做起。

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5

1.管理者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小学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强调科学化管理,坚持依法治校,不断的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改变传统管理可能存在的无序状态,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管理成效。学校所开展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全体师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管理人员不再是发号施令者,也不再是控制着,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管理的引领着,主要的任务就是带动学校各个主体的发展,进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由于学校管理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众民主主体意识在不断的增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必将成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趋势。学校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开始反省,找出学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考虑,本文这广大师生服务的思想,在尊重制度的前提下要经常召集教师以及家长开民主会议,发扬民主作风,认真听取他们对于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保证学校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举措。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完善民主管理

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其中的主体作用,实施民主化的管理模式。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管理的主体之一就是教师,教师不再是传统教育模式中的“被管理者”的角色。所以,要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管理活动中。在“以人为本”这个理念的指导下,作为小学教师要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学校每一项重大决策决定之前,都要广泛的征求教职员工的意见。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来进行决策管理,杜绝学校管理个人独断专行的现象。小学管理人员要重视教职员工代表大会的作用,教职员工发代表大会是学校教育管理“以人为本”模式的重要体现,主要是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来进行决策,行使民主监督与管理的权利。由于教职员工代表大会能够切实维护教师的权利,反映的是教职工最关心的问题,像薪酬待遇问题、晋升问题等。对于这些涉及到教职工利益的大事,要听取代表大会的意见和建议,把具体的议题确定下来,之后提交给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对于通过之后的提案要进行落实,坚决杜绝形式主义。总之,在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积极渗透“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不断完善民主管理模式和小学教育管理制度,让这种管理模式给广大师生带来真正的实惠。

3.实施情感教育,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作为小学教师要牢记自身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人格上处在平在平等的地位,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上进行民主化决策,实施情感教育,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尊重和关爱学生,主要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随意打听或者泄露学生的隐私,理解学生在成长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要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尽可能的避免大庭广众之下批评教育,可以采用积极引导和鼓励的方式争取让学生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和关怀。此外,教师要为班级发展营造积极的氛围,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比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建立一个“周周谈”的项目,让每个学生都能站在大家面前倾诉自己的心声,给犯错误的学生表达的机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引导,对于学生的意见和看法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处理。此外,要善于对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让学生树立自信,感受到来自教师赏识的满足感。在期中或者期末对学生评价的时候,可以把原来的三好生的评价标准扩大化,把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进步比较大的状况加进去,并把学生的进步反馈给家长。这样“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能够拉近老师跟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教育教学成效。

4.创建人文教育文化,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小学要进行人本化管理,就要把这种管理方式当做一种文化来进行发展,用人文方式来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管理人员要不断激励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内容,要认真听取教师关于教学改革的看法,在教师中营造一个想说、能说的氛围和环境。事实上,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是加强教育管理成效的一种方式。要站在人本主义的角度去美化校园和班级环境,可以在黑板报中开设相应的教育专栏,把无声教育与有声教育结合在一起,能够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能够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看待学生的个性,要保护和珍惜学生的创造力。总之,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要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营造人文教育的环境。

二、结论

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6

问:《意见》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制定出台的?它的出台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中小学校长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一个好校长,可以带出一批好教师,成就一所好学校。中小学校长培训是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教育部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中小学校长部级培训,为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实施素质教育和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带头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把中小学校长培训作为重要任务,重点加强农村校长培训和名校长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广大中小学校长对高质量培训的新期盼相比,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问题,如培训发展不平衡,统筹规划不够;培训模式改革步伐不大,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培训制度不完善,培训项目招投标等机制尚未建立,培训过程监控不够等。

针对当前校长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意见》明确了校长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并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机制、队伍建设、监管评估、经费投入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可以说,《意见》顺应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新需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的颁发,将对各地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发挥重要作用。

问:《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提出了怎样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答:《意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校长专业发展为主线,以提升培训质量为核心,以创新培训机制为动力,进一步提高校长培训工作专业化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人民满意的中小学校长队伍,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现中国教育梦提供坚强保障。

《意见》要求,各地要着力抓好3项主要任务。一是谋全局,有计划地面向全体中小学校长开展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和专题培训。二是补短板,重点加强农村地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民族地区校长培训,加大薄弱学校校长培训力度,重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培训。三是促高端,组织实施中小学名校长和幼儿园名园长培养计划,为优秀校长、园长成长发展创造条件。

问:您刚才提到,中小学校长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进一步增强,请问《意见》提出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答: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为广大中小学校长提供了参加培训、学习提高的机会,但也要看到,与校长个性发展、自主成长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当前,校长培训工作重点要逐渐从“有培训”转向“好培训”,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真正满足广大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为此,《意见》提出,要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手段等3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确保按需施训上下功夫。《意见》提出,各地要全面推行需求调研,精选培训内容,满足不同层次、类别、岗位校长的专业发展需求,并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校长培训必修内容。二是在改进培训方式上下功夫。《意见》提出,要坚持以学员为主体,采取专家讲授、案例教学、学校诊断、同伴互助、影子培训、行动研究等多种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三是在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培训上下功夫。《意见》提出,要探索建设校长网络研修社区,开展区域内、区域间校长网上协同研修,推动校际间、城乡间校长网上结对帮扶,形成校长学习发展共同体,实现校长培训常态化。

问:《意见》在完善校长培训制度、激发校长培训工作活力方面有哪些亮点、创新点?

答:学习靠自觉,也靠制度。建立健全培训制度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意见》首次提出,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在任校长全员培训制度;建立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培训学分银行,推动校长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课程衔接、学分互认。同时强调,建立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制度,把完成培训学分(学时)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校长考核、任用、晋级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

激发校长培训工作活力,关键在于创新培训机制。《意见》提出要创新4个方面的机制:一是探索校长自主选学机制,建设菜单式、信息化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校长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机会。二是改革课程资源开发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招投标等多种方式,吸引优质培训机构参与课程资源建设。三是实行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专职培训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承担培训任务。四是建立联合培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鼓励培训机构依托优秀中小学建立培训实践基地,加强与境内外优质培训机构、高等学校的合作。

问:在保证校长培训质量方面,《意见》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举措?

答:强化监管评估,是保证校长培训质量的关键环节。《意见》提出了3个方面的举措:一是抓标准,教育部将制订校长培训课程标准和培训质量标准,建设培训信息管理和监测平台,建立培训质量保障体系。二是抓评估,要求各地采取专家实地评估、学员网络匿名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加强校长培训的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调整培训任务和经费的重要依据。三是抓督导,国家和省级教育督导部门将校长培训工作作为督导的重要内容,定期公布检查结果。

问:《意见》主要有哪些突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