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建议范例6篇

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建议

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1

小学生长期缺失课外阅读,将会营养不良, 北大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指出:“忽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就只是半截子的。”本文从课外阅读的目标定位、读物选择、实施建议、评价措施四个方面来探索研究小学课外阅读课程化之路。

【关键词】

课外阅读 目标定位 读物选择 实施建议 评价措施

目前,课外阅读现状堪忧,图书陈旧,学生热衷于读“快餐书”;教师过于重视成绩,淡化了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学校也缺少相应的评价机制。

长期地缺失课外阅读,学生将会营养不良,得“软骨病”。北大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指出:“忽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就只是半截子的。”朱永新先生曾大声呼吁:“中小学应该专门开设阅读课程,现在搞的读书活动还远远不够的,很难唤醒学生的阅读热情。阅读不走入课程,就很难在学生中扎根。”

一、目标定位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仅是“教学建议”,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

课外阅读目标的模糊化导致了目标的偏离,如低年级把课外阅读当识字课本,低估了课外阅读的作用;高年级则把课外阅读纳入考试范围,拔高了课外阅读的要求,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目标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笔者认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要达到以下目标:①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②学会基本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能按要求精读、略读或浏览,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达145万字;③通过课外阅读拓展视野,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丰富精神生活。

二、读物选择

阅读伴随着儿童成长,为儿童的阅读打底子。教师要把握住儿童良好的阅读时机,顺应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选择阅读内容。不同学段的儿童,阅读内容应有所侧重。

第一学段,应以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显的古诗为主。低段学生天真,富有想象,多读童话、寓言、故事等想象性的作品,有助于形象思维的发展。在学生喜欢“做梦”的时期,就应该允许他们“做梦”。

第二学段,开始重视叙事性作品的阅读,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中段学生喜欢阅读故事性强的作品。阅读叙事性作品有助于学生初步把握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第三学段,要扩展阅读面,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品味。高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并初步养成收集信息、概括提炼、欣赏与评价的能力。此时,扩大阅读视野,让他们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丰富精神生活,有效促进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近年来,永嘉县瓯北第一小学创建“红领巾小书院”,为各年级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如下:

推荐课外读物应考虑四方面:一是同教材中课文有联系,作为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二是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三是文质兼美,能开阔学生视野,涵养学生精神;四是尊重学生的天性,鼓励他们选择喜欢的书籍,允许读一些“闲书”。

三、实施建议

(一)纳入课程设置

课时安排:教师要改变现行的阅读课现状,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减少冗长的问答与机械的练习,压缩时间,专设课时用于课外阅读指导,建议低年级每两周上1节课,用于师生共读;中高年级至少每月1节课,用于导读和交流。除上课外,还要充分利用每天生活中的零碎时间,让学生尽情阅读,养成晨诵、午读、暮省的好习惯。

课程计划: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年度(学期)阅读计划,包含课内外阅读,尤其要注重假期的阅读安排。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制定一份适宜的阅读计划,建立《阅读登记卡》,并督促学生每天按计划阅读,及时记录阅读情况。

课型开设:除了传统的阅读课外,开设丰富多彩的特色语文课,如好书导读课、读书报告会、童书阅读课、经典诵读课、好书推介课,展评读书笔记等,把课外阅读引入课内,促进了课内外的融通。

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2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分别是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在“诗歌与散文”这一系列中,有五项具体的课程目标。下面笔者就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进行比较分析。

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这一目标提出了诗歌与散文阅读鉴赏的总体要求。从中可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被放在目标核心的位置。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它肩负着“德育”“美育”的目标,而对审美能力的锻炼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都需要长时间的引导与熏陶。审美情趣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偏爱。高中时期,正是学生走出少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审美情趣也从儿童趣味向成人趣味发展,因此,此时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平时接触到的资源如偶像剧、网络小说、娱乐节目往往带有通俗、浅薄、娱乐性的特征。因此,通过对选修课本中优秀诗歌与散文的阅读和学习,学生可以在比较中自觉选择更有营养和美感的资源,在阅读中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的教学建议。这项建议将“诵读”作为核心概念,通过诵读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体味蕴含在诗文中的深刻意蕴。

二、开阔阅读视野,理解作品内涵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一目标表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程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量,重点体会诗歌和散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在必修课本中,由于课时的要求,收录的课文是很有限的,学生的阅读范围较小;而选修课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选取古今中外大量名家名篇,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特色。在这一小段话中,两次提到了“思想”。可见,课标对理解诗文的思想还是有很高要求的。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散文较小说、戏剧更为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也具有教化的功能。因此,重视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就是对学生的道德陶冶与教化。

在教学建议中这样写道:“应在一定的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这一建议突出了“点面结合”的策略。“一定的阅读量”对应了该课程目标的“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就是要有广阔的阅读视野,丰富的阅读内容。

三、精选重点诗文,研习传统文化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一目标提出了对古诗文阅读的相关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它对古诗文阅读有两个层级的要求,一是读懂,二是背诵。要“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课标将古代诗文单独提出来阐述,体现出课标对古代诗文学习的重视。“读懂”就是要在翻译时做到“文从字顺”;而“背诵”则是倡导“熟读成诵”。古代诗文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感性的阅读理解其中的精髓,在西方文化符号泛滥的今天,保持一份精神的独立和身份的认同。

教学建议中的“精选重点,鉴赏研读”主要对应了该课程目标中的“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就是指对于不同难易程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在阅读上要有一定的区分,挑选出一部分富有价值、难度适中的作品进行重点学习,精读细读,而对其他作品可以进行泛读。

四、学习鉴赏方法,发现多维意蕴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这一目标主要从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出发,要求学生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学习诗歌与散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感性认识上,还需要借助理论和方法对诗歌散文进行理性的认识。由于诗歌和散文属于两种不同的文体,因此,鉴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诗歌来说,可从格律和意境两方面赏析,而散文则可从语言、意境、艺术构思、表现技巧等方面赏析。

本课程目标给出的教学建议是:“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这一教学建议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作品的多维阐释。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侧重于鉴赏实践,边阅读边鉴赏,而不是一味讲授理论知识。

五、尝试诗文创作,鼓励学生实践

“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这一目标是对创作实践活动的指导,是对诗歌、散文学习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将所学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值得注意的是课标要求的只是“尝试”,因此,更强调的是学写诗歌、散文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对有兴趣尝试诗歌散文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外报刊投稿。”这两项建议主要对应上述课程目标,表明了教师应有的态度——鼓励与提倡。刚开始创作的学生,文笔难免会生涩稚嫩,要多鼓励多支持,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激发学生不断创作的动力。举办诗歌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校园里形成热爱文学的良好氛围,教师应大力提倡。

六、利用媒体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这项建议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应通过ppt展示、朗诵视频播放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这项建议要求教师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而资料的搜集也需要教师学会利用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利用媒体资源,提高自学能力。

七、小结

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3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网络阅读,网络平台的优势在于“任何人可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在任何地点去学习他需要的知识”。随着少年儿童逐渐成为网络阅读的主力军,国内建立了不少儿童在线阅读网站,但基于网站运营的原因,不少网站商业化,在开放共享、与课程改革同步方面具有局限性。目前,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日趋完善,让数字化阅读为孩子插上双翼成为可能。建设健康的阅读平台,让学生的网络阅读置于教师、家长的引导下,避免网络阅读的“随意性、无序性、迷失性”。顺势而为,我校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的研究》课题,通过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教育城域网建设一个开放共享、动态更新、注重交互、与课程改革同步,面向师生家长的阅读资源库,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出建设、应用小学课外阅读资源的模式,进一步推动课外阅读的纵深发展。

一、研究内容

(一)开发能满足各年段小学生课外阅读需求的资源库。资源库将提供新课标推荐阅读的所有书目的电子书、阅读指导、阅读检测资源,形成与教学同步,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课外阅读资源库。

(二)研究文本阅读和数字阅读平台实现对接,在线阅读与课外阅读活动一体化,提高课外阅读资源库平台的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研究。

(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源库应用管理制度,保证资源库的管理规范并确保持续更新、不断丰富、运行畅通。

(四)开展课外阅读资源库与课程整合应用研究,进行课外阅读微课设计,以应用促发展,不断完善资源库建设,提升教学教育质量。

(五)培养学生有效的网络阅读方法,形成健康积极的网络阅读素养,提高教师与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的研究。

二、实施策略

(一)开展调查活动,明确研究方向。

在课题研究初期,我们面向本校学生设计《数字化阅读素养问卷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上网频次、上网途径、上网地点、上网从事的主要内容四方面。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从一~六年级各随机抽取二十名学生以“数字化阅读倾向”为话题进行了访谈,摸清我校学生的网络阅读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准确依据。

(二)建立阅读资源库,纠正“偏食”现象

小学生阅读多倾向于漫画等快餐式阅读,即使阅读儿童文学,也多选择幽默浅显的校园小说。根据学生这一“严重偏食”现象,我们在建立资源库时进行严格的甄选。先以《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2015年广州市中小学校园经典阅读推荐书目》为指引购置相关电子书、有声读物,制作导读微课等网络课外阅读资源。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我们可以引进一批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可读性电子读物,分级推荐给学生。资源库平台所收录的电子读物时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师生共荐,聚焦童心;二是题材多样,精选经典;三是学科整合,引进双语。让孩子们在阅读符合自身年龄心智的书籍时获得均衡的营养。

(三)提高平台丰富性,激发阅读热情

不断丰富课外阅读资源库平台,提高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设置阅读t望台,阅读资讯,展示儿童阅读新动态;设置阅读导航站,收录导读微课,为学生自主阅读行为精心导向;设置阅读留言板,记录阅读足迹,引发阅读火花;设置阅读研究院,收录教师阅读教学设计、反思、案例、论文、课件,促进课外阅读教学研究;设置阅读展示厅,收录师生家长读后感、读书笔记、书评,在赏评中快乐前行;设置阅读加油站,指导开展家庭亲子阅读,打造书香家庭,形成强大教育合力;设置阅读广角镜,链接优质儿童阅读网,亲近儿童文学作家作品。

(四)拓展阅读时场,培养阅读习惯

学校为学生开辟开放性的阅读场所,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班级读书区对学生实行全天候开放。保证阅读时间:每周一节课外阅读课,分为阅读推荐课、阅读指导课、阅读欣赏课和阅读分享课四种课型,由语文老师执教,写进课程表,确保不被挤占;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三十分钟设为“午读课”,由学生干部组织本班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阅读活动。每天0.5~1小时课外阅读作为常规作业写进《家庭作业登记本》。每周1~2小时网络阅读时间,中高年级学生每周登陆“阅读留言板”发一个帖子,此建议写进《课外阅读倡议书》。

(五)书香浸润校园,提升阅读温度

学校班级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书香浸润校园,使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持续升温。如:“童书 DV展演”“童书跳蚤市场 ”“读书心得评比”“故事接龙比拼”“阅读之星评比”“好书推荐对对碰”…… QQ群、微信群、公众号、阅读平台,网上网下互相呼应,相得益彰,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

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学生;阅读;窗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271-01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乃古今之读书名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一个人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此,课外阅读对每一位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试就目前小学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等两方面来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与体会。

一、当前小学课外阅读的现状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然而,纵观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

1、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学生没时间读书。目前的小学生,一天的时间被安排得“丝丝入扣”,学业任务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晚上回家有时间,但又被电视、写作业占去了大部分。哪怕是双休日,也要参加琳琅满目的兴趣班,想要抽出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确并不容易。同时,不少学校对课外阅读呈现放任自流状态,使得读书氛围不浓,活动稀少,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与交流的平台。

2、以电视为主的现代信息媒体以其传播信息的形象性、生动性、快捷性和丰富性,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获取愉乐的主要途径。其吸引力远大于书籍,这使得人们用于阅读的时间大大减少。看电视、玩游戏机挤掉了课外阅读。

二、提升小学课外阅读质量与效益的对策

要改变目前小学课外阅读质量低下、效果不高的现状,应采取以下对策:

1、培养阅读兴趣。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驱使着学生自觉主动探求知识。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创造条件来唤起学生非读不可的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快乐地进行课外阅读。

(1)形成了流动的图书角,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学生书包有课外书,家里也应有课外书,教室里更应有课外书。作为语文教师要率先垂范,同时鼓励学生家长每期为孩子购买一册图书,积少成多,轮流阅读,也提倡学生用节省下来的零花钱购买一两本小图书,还可以把家里用过的书捐赠给班级,把自己心爱的图书借给班级,每学期一换,就形成了流动图书角,也大大增加了阅读量,还使班级图书角得到了充实。班级图书角的建设,不仅潜移默化地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增长了见识,还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增强了班级浓郁的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

(2)课内课外相结合,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尝到了阅读的甜头,就会主动找书阅读了。平时我们可结合教学,向孩子们推荐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或书籍。如学了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就推荐《自然常识全知道》;学了《猴王出世》,我会向学生推荐《西游记》一书;学了《少年闰土》,就推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了《窗前的气球》、《争吵》,就推荐《爱的教育》等等。除了自己向学生推介读物,还可以发动家长、学生互相推荐好的作品,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内,以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从这些书中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开展读书活动提升课外阅读情趣。教师可以利用好各种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在上课前的五分钟时间里,我会引导学生每天轮流上台展示自己的阅读积累,或朗读好句好段,或展示好诗好词、名言警句等。学生在阅读完由老师精心挑选的课外读物后,教师利用课内时间组织和开展有关这本书的讨论。学生在讨论中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阅读收获,可以谈阅读的内容,可以谈自己读到的好词、好句,可以谈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学生们在交流中展示自己,并倾听他人的阅读心得,并满足了学生的阅读心理,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认真阅读,期待自己的下一次的出色表现。

2、确保在家、在校课外阅读的时间充足。现在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每天语文教师要留家庭作业,再加上各科老师留的作业,学生的课外时间被作业夺去了很大部分。因此,老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注重对课外阅读的引导和交流。其次是要留出课外阅读时间,建议学生在家里有二十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再次,为了保障学生完整而又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开设了课外阅读辅导课,统一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保证做到定时定序。

3、指导阅读方法,实现从“我会读”到“我读懂”转变。

为了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后,在阅读教学中,我还教给他们读书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学、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孩子们的阅读才能收到成效,实现从“我会读”到“我读懂”的转变,这才是阅读的根本。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语文教材,指导学生灵活选择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成效。教师在备课中,要善于归纳同类型的文章,总结它们的共同之处,帮助学生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去读懂这类文章,在大量阅读实践的锻炼下,学生会掌握该阅读的方法,并达到熟练的程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外阅读中收获良好的效果。

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5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也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本文针对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浓、课外读物质量不高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培养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单纯按照教科书的封闭式语文教学,一方面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于是,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所谓课外阅读,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适量的课外阅读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可以说是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知识殿堂的一把金钥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在具体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并在实施建议中提出,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1]

然而,目前大部分小学生虽养成了爱看课外书的习惯,但仍有部分学生兴趣不够浓厚,且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大多数小学生课外阅读很难坚持每天的定时定量,课外读物质量难以保证。课外阅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现状调查,随机抽取三、四、五年级学生各10名,共3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向这30名学生发出了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统计结果看:

在课外时间,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占90%以上;喜欢读文学作品的占57%,但家中文学类书籍超过20本的却很少;经常阅读(平均每周3小时以上)的学生仅占6%,偶尔阅读(平均每周1―3小时)的学生占72%,从不阅读的学生占22%;83%的学生认为阅读是为了丰富知识;100%的学生表示喜欢学校增设阅读课,看到有意思的书会和大家分享;87%的学生有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的习惯;调查读书情况有近一半的学生能写出名著的名字,但多数学生写的都是作文选,或者学校发的杂志。

在课外阅读时间上,经常阅读的学生仅占5%,偶尔阅读的学生占77%,从不阅读的学生占18%。从所阅读的书目来看:名著仅占49%,小说、杂志占40%,漫画类11%。有20%的家长不赞成孩子读课外书,明确表示不允许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家长放任不管的占38%;家长支持学生课外阅读的仅42%。

大部分学生有书可读,但没有读课外书的需求和习惯,阅读方法不当,部分学生阅读时只看热闹,不注重积累,学生知识面窄,语文综合能力差。

三、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策略

(一)师生共同参与,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努力去阅读,才会由老师规定的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教师可以给向学生讲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课余时间,午休时间,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读书会上,教师和学生可以共读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读书的,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以教师情感促进阅读,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二)课内外结合,让课外阅读充满在学生的生活

常言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读什么书有益,怎样阅读,教师要加以指导,使课外阅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习《草船借箭》后,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学了《景阳冈》后,引导学生读《水浒》……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学生的阅读不再拘限于语文书,实现了由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有效延伸,这样不正符合新课标中读整本书的建议吗?

(三)搭建有效的阅读平台

组织的一系列阅读交流活动展示了学生的阅读成果,这既可以让收获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吸引那些没有投入阅读活动的同学也参与到其中。可在班级中时常根据主题阅读活动进行成果展示,如读书手抄报评比、读书心得展出、读书笔记评比展览等阅读交流活动。也可以教学生设计读书卡,里面说明填写的内容:时间、书名、作者、精彩词语、优美语句摘录、收获与感悟等,兴趣阅读的同时也帮助学生进行了课外积累。通过定期检查“读书笔记本”,了解学生拓展阅读的执行情况,并督促学生完成定量的阅读任务,养成阅读习惯。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课外阅读将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如何把学生引领进书的海洋中,从中汲取书的精华,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至关重要。我们要保证保证学生每天都有必要的阅读时间。如:早晨学生到校后,利用晨读阅读30分钟时间,每周安排学生上一节课阅读。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读写结合大大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注释]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23页,30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6

江苏省特级教师,力学小学党委书记,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曾获全国小学语文研讨会论文一等奖,江苏省、南京市小学语文课赛一等奖。2009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为童年点灯》。

是读《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还是读《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抑或《舒克和贝塔》《淘气包马小跳》?关于小学生该读什么课外书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学知识的起始阶段,接受什么样的熏陶至关重要,而且小学生阅读能力和选择能力有限,需要长辈的指导,所以,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李琳女士更倾向于让小学生多读当代作品。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她,请她详细阐述自己的一家之言。

还是应该读经典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有丰富的小学从教经验,您认为课外阅读对小学生的心智成长有哪些影响?

李琳(以下简称李):笼统地说,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阅读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阅读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关键性的影响。阅读是给孩子一双看世界的眼睛,孩子的阅读面有多宽多广,他的视野就会有多宽多广,思想就有多全面多成熟,人生境界就有多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记:那么,您认为家长在孩子课外阅读这件事上承担着怎样的责任?

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是孩子自己的事,而是由老师、家长、孩子共同完成的,三者缺一不可。有些老师只注重课本的学习,忽视孩子的课外阅读,是狭隘的教育观,也是功利主义的短视行为,必须改变。有些家长把教育的责任推给老师,平时只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和在班里的排名,也是不可取的。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强调孩子的个性培养,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孩子无时不在学习,无时不在接受环境的熏陶,所以,家长应该主动承担起引导孩子阅读经典文学的责任,让孩子的童年与文学相遇。

记:说到阅读,人们首先会想到“开卷有益”“博览群书”等成语,好像读书越多越好,您为什么要强调孩子要阅读经典的文学呢?会不会限制孩子的视野?

李:英国著名评论家李维斯在《伟大的传统》中提出,要让经典占据个人的阅读空间。儿童处于成长期,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只有在一定的指导下才能获得健康的发展和得到有益的滋养。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让孩子优先阅读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每一个儿童都有特定的性格、兴趣与独特的智能,而每一种儿童读物对孩子的启迪作用也是不一样的。经典童话,更倾向于对美的赞颂,孩子们读着这些比较纯净的文字,更能提升人性善的一面。阅读多彩的小说,可以间接丰富孩子的人生阅历。

阅读是儿童思想、精神启蒙的过程,是他们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整体人格成长的过程。现在普遍强调的德育,与良好的阅读有很大的关系。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归根结底就是教会他“爱”。从这个角度讲,儿童文学是最好的教材。孩子们在意味隽永的故事里得到共鸣,从中学会爱父母、爱长辈、爱同学、爱周围他应该去爱的人。

记:我能否这样理解: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是“一张白纸”,又没有鉴别能力,所以在这个阶段应该给他读经典的文学作品,等到孩子大一些再博览群书?

李:是这个意思。不过,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因为现在的出版物很多,未必都适合孩子阅读。另外,阅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孩子们更喜欢通过电子产品阅读,阅读内容更不好控制,家长要谨防暴力、迷信、色情等趣味低级甚至的内容污染孩子的心灵。这些不健康的内容与教会孩子“爱”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我建议,中学生课外阅读仍应以经典文学为主。

记:中学生课外阅读是另一个话题,今天我们只谈如何引导小学生课外阅读。前一段,有人提倡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比如《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您支持这一做法吗?

李:我不反对,但我认为小学生应该多读语言障碍较少的当下时代的儿童作品,孩子们更容易理解。

阅读是写作之母

记:有的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埋头读闲书,不如给他报个作文班,训练写作文的技巧,因为写得一手好作文可以在考试中得高分,而读闲书却不能。您如何看待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李:家长常犯这样的错误,把阅读和写作割裂开来看,认为孩子不会写作文就是写作能力不够强,于是给孩子报作文班,单纯训练写作技巧。这是舍本求末、急功近利的做法,对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弊大于利。虽然读书多不一定能写好作文,但作文写得好的一定是平时读书多的孩子,因为阅读是写作之母。著名作家秦文君把小学生的作文分为四个等级,也是小学生学习写作文的四个阶段:第一是“麻雀”作文,即把短小的作文写得具体完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第二是“老鹰”作文,即写作文可以夸张一点,飞得高一点;第三是“孔雀”作文,即可以把作文写得生动一点、绚烂一点,敢于虚构;第四是“凤凰”作文,即充分发挥想象力,把作文写得生动、优美。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要想写出这样的“凤凰”作文,孩子平时要大量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集腋成裘,积沙成塔,绝对不是突击训练可以做到的。

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它与儿童的心理特点相吻合,易于被儿童接受。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使用大量生动词汇和优美语句,能开发儿童模仿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是儿童积累语言的最佳读物。儿童文学所创造出来的富于变幻的离奇情节,善恶分明的观念,既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思维的广度,还能使他们从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记:您说得非常好,除了体验生活以外,阅读是提高儿童写作能力的最佳方式,因为孩子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请问,儿童文学都包括哪些体裁?

李:儿童文学包含童话、寓言、儿童小说、儿童诗歌、儿童散文、儿童剧、儿童科学文艺等众多体裁,不同的体裁能让小读者感受到不同的书面表达方式所带来的不同表现效果。

记:还有童谣。

李:对,童谣也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但是很遗憾,纯粹的童谣作品在现在的小学教材里是没有的,市面上也很少见到童谣读物。与国外相比,中国的儿童文学比较落后,像童谣这样的作品更是严重匮乏。历史上,以后,出现了一些经典的童谣作品,大多是文学大家所作。现在中国文坛很少有作家愿意创作童谣,写童谣的多为业余爱好者,创作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童谣的推广和发展。许多小学教师和家长感叹,现在中国缺少“儿童文学的守望者”。

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何在?

李: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与时代特点有关。创作童谣和欣赏童谣都属于“慢生活”的内容,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心浮躁,童谣已经变成了奢侈品。另外,童谣这种体裁似乎离孩子们越来越远,他们更喜欢在电脑前打发游戏时光。

记:前一段时间,儿童恶搞唐诗的现象引起社会关注,虽然属于孩子的恶作剧,但从中可以看出,童谣在儿童群体中还是很受欢迎的,如果没有优美、健康的童谣,孩子们就用同样的方式胡来。

李:我同意您的看法。我们需要大量原创的、优秀的、现代的童谣作品来占领教育阵地。真正好的童谣不是生硬地教化,需要兼具文学性和思想性。遗憾的是,这样的作品可遇而不可求。

记:回到刚才的话题,您认为小学中高年级,也就是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应该多读哪些体裁的文学作品?

李:就体裁而言,我建议家长让孩子读得杂一些。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可多读儿童诗歌,因为节奏感强、表现技巧丰富的诗歌可以让孩子品味美好的情感,诗歌凝练的语言和音乐般的韵律,会把孩子带入美妙的意境中。还可以多读人物传记,因为伟大人物的成长经历,可以帮助孩子从小树立人生目标。另外,科普读物也是阅读重点,这类作品可以引导孩子进入奇幻的知识天地,解答孩子头脑中越来越多的小问题,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总之,家长要学会给孩子配“文化餐”,不同种类的书籍都能有所涉及,同时要注意书籍阅读难度要由浅入深,不可急于求成。

记:请推荐一个经典书目。

李: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我建议阅读高洪波的“蘑菇屋”童话系列,三四年级的孩子,我建议读冰波的“抒情童话系列”,五六年级的孩子,我建议读金曾豪的“动物传奇小说系列”。这是我所在的小学给学生的推荐书目,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阅读能力自行安排。我建议,无论选择什么书,都应该在经典这个范畴之内。

心灵沟通的密码

记:课外阅读,也可以看做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您同意这个观点吗?

李:我同意。课外阅读的本质是给文字注入感情,让文字拥有生命,孩子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获得全面的进步。比如,喜欢阅读的孩子,通常人际关系较好,因为他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增强了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文学是一个个形象、生动的场景和故事,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对孩子有天然的吸引力,因而阅读是很好的教育方式。

记:引导孩子课外阅读,也给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是的。一个家庭就是一个阅读环境,通过共同阅读,成员间可以拥有共同的语言和交流密码,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愿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亲子共读也是增强家庭凝聚力,促进亲子交流的好办法。引导孩子课外阅读,家长首先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有交流读书心得的习惯,让孩子沉浸在读书的气氛当中,逐渐养成书卷气质。

记:相信所有家长都愿意引导孩子多读书,只是有些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该从何处入手。这方面,您有什么具体建议吗?

李:具体的,家长可以从“三导”入手。所谓三导,即导读、导趣、导写。这是我在学校推广的三门课,效果很好,家长可以参考,在家照方抓药,相信会受到孩子的欢迎。

记:请您详细解释解释。

李:好的。首先,家长要有读书的习惯,遇到适合孩子读的书,先认真读一遍,然后推荐给孩子,顺便介绍书的内容,帮助孩子读懂读透,读出书的主题,读懂人物命运和人物性格。这是“导读”。其次,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寻找适合孩子读的、孩子也爱读的书。这是“导趣”。举例来说,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可以让孩子先读其中一本,如果孩子喜欢,再给他买整套书。所谓“导写”,就是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深入分析各个作家不同的写作风格,让孩子读出作家的“门道”,便于孩子在写作文时模仿。我曾给孩子们上过一节儿童文学作家语言风格比较课,把杨红樱、黄蓓佳、曹文轩,秦文君等作家的作品做了语言风格的比较。孩子们发现,这些作家可能因为人生阅历不同、生活区域不同,或兴趣爱好、人生态度不同,语言风格迥异。杨红樱的作品语言浅显,活泼欢快;曹文轩的作品语言优美,带着淡淡的忧伤;黄蓓佳的作品语言轻灵,充满智慧;秦文君的作品语言幽默,暗含哲理。下课后,孩子们都说有“忽然开窍”的感觉,原来我们每天都用到的语言文字居然是有温度的,也是有色彩的,更是有情感的!孩子们在感悟作家语言的同时,也知道我们的语言也可以有自己的风格,每一个人的语言应该说在走向完善的过程当中,都可以是优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