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范例6篇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主体;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主体教育思想是指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个性,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不断发展的需求,而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客观世界和客观事实的获取和感悟。由此看来,学生是学习和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老师在该过程中仅仅起到了辅助和引导作用。主体教育思想也应该应用于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小学语文教学,明确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改革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解除其在学习过程中所受到的限制,充分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能,建立起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小学语文教学学生主体发展的策略

(一)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在课堂中老师应该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改变以往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老师,要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做到一视同仁,不能戴有色眼镜来看待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的长处,根据他们的缺点进行特定的教学,以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创造机会不断增强学生的表现欲,通过增加其成就感来鼓励学生更多地表现自己,营造轻松、幽默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要使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获得全面地发展。老师作为学生的直接教育者、引导者,应该坚持秉承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使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之上,通过思考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深刻思想内涵。老师要给以学生足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交流,要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在阅读以及和学生的讨论互动中建立起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并从中摸索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外,学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学习,也能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优势,使之从小建立起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同学间建立起对彼此的信任,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加强。

(三)鼓励学生勇于提问

勇于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自己无法解答的疑难和困惑,这时就要积极地求助于老师。作为老师,首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建立起对老师的信任,才会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师要远远比严肃、不近人情的老师受学生的喜爱。首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如何思考,引导学生在何处提出自己的疑问。例如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的表现方法、修辞的运用等等,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要不断进行诱导,使他们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和思考,通过解决疑问获取知识,该种方法的效率要远远高于直接灌输。在学生产生疑问后,老师要做的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阅读,在师生互动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讨论和辩论中逐渐统一观点统一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

(四)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要将自主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发挥个性,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建立灵活的教学目标,设置多层次的目标,包括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建立立体的教学目标,最基本的任务是每一位学生都要完成的。而较高的目标则是为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设置的,使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好地发挥。其次,课堂提问也应该做到层次分明,提问的问题既不能都是显而易见的问题也不能是难度都较高的问题,要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能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张婷荔.小学语文主体参与式课堂教学初探[J].都市家教

(上半月),2012(03).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16

想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而教学模式创新离不开创新型的教师。当前的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存在的问题较多,原因则是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无法摆脱以往教学理念的桎梏。本文结合实践分析了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找到了一些解决措施,希望能够提高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观念陈旧

当前,不少小学语文教师观念比较陈旧,给创新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比较明确的教学方向,也进行了教学理念的创新,但是很多教师依旧重视知识传授,没有认识到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忽视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观念较为陈旧①。并且,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师只重视学生分数的提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学校和家长过度重视升学率的提高,过度重视成绩提高,没有关注到学生自身需求。

(二)教学模式陈旧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落后,没有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学法指导没有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提高。如教师在讲王安石的《梅花》时,通过诗配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思,但是没有让学生阅读和理解,而是自己一边讲一边画画,让学生感觉仅仅需要听老师讲就可以。教师没有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想象力难以发挥出来,这样的教学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②。

(三)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运用不够恰当

教学创新并不意味着杂乱使用各种新的教学手段,而是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若是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师运用新教学手段也只是改变了教学形式,甚至通过别人的课件来教学,不可能做好教学创新。学生所处阶段不同,其心理、生理以语言能力也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选择科学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一)确保努力方向的正确性

在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考虑到语文学科的性质,将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在一起,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熏陶和感染学生,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素养,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③。此外,教师还应该引领和点拨学生,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进行实践和思考。只有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向,才可能做好语文创新教学。

(二)更新教学理念,树立创新意识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时,首先应该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比如,王崧舟教师在讲《与象共舞》这一课时,通过两种教法、两种思路上了这一课。一种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知识;另一种教学目的是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及运用语言形式。这两种教学都使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虽然构思不同,但是教学一样精彩,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出来,很好地体现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

(三)教师应该善于发现问题,掌握正确的教学策略,做好教学创新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养成,还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课堂教学的改进,全面考虑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利用课内课外各种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教师应该全面研究教材,打破教学常规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学习资源,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实践中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全面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联系生活进行语文教学创新。同时语文教学应该从现实生活出发,重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拓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拓宽视野,切实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过程中应该相信学生的创造潜能,应该通过教育来引导学生发挥其创造潜力,切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创新,确保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注释:

① 濮坤.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2011(5):16-18.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自主探究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之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各种新型教学模式所取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懈追求的目标,那么,在教学中又该如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一、教师深钻教材,找准切入点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虽然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所有知识的学习都必须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才能够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吃透教材,且能蛟诳翁蒙鲜炝返卦擞媒滩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教授给学生。笔者认为教师深钻教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钻研课文题目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和解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而且题目中所隐含的一些信息还能够揭示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梅花魂》这篇课文中,课后的题目有“通过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之前,可以先将课后的问题抛出来,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索,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这样能够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还能够让学生以较快的速度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

2.抓住重点,反复品读、感悟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点,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较差,在课堂上只是阅读一遍课文,学生可能在读完之后依然不知所云,尤其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更是如此,由于诗歌和学生的距离较远,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找准切入点,让学生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句和段落等进行反复研读,直到能够真正地体会文意为止。以笔者的教学为例,在讲解《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曾反复地朗读文章中的一些段落,如在描写榕树那一段的时候,通过有感情地阅读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所传达出来的美感,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情境教学是在语文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较快地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让学生投入到教学中,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深层涵义,积极地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思考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泊船瓜洲》这首诗时,笔者就曾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了一个教学动画课件,在动画里将诗中描绘的河流、万重山以及小船都一一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配上诗句,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来理解这首诗,拉近学生与古诗词之间的距离,将他们带入到课文情景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解决语文问题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情,在课堂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对一些语文问题进行探究并尝试解决,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减轻教学的负担,还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在学习《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的时候,其中的“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人物,可能许多学生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明明很有钱的严监生,却会因为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一般而言,教师如果碰到学生提出这种疑问的时候,都会直接给出答案。但是,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向将自己的答案放在一边,让学生尝试着自主探究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还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主旨。

四、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有效性教学所实施的场所就是课堂,因此课堂的管理显得极为重要。小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这是他们的优点,也是缺点,在课堂上教学有效性的实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是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过于“活跃”,自制力差,容易影响身边其他的同学,扰乱课堂教学秩序,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所以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教学管理,让学生认识到纪律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严格地约束自己,服从教师的安排。

总之,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是一项大工程,绝不是教师一两次优秀的教学就能够展现出来的。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牢牢地把握住学生的心,将学生当成课堂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出语文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新思考 朗诵 图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92-02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难度较低,如果教师掌握了合适的教学方式,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式便能很容易攻克“古诗词”的难关。当然,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目的也不单纯局限在提高整体成绩上。因为无论是哪一种诗境,都能让我们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意境。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教学,尽全力让学生喜欢古诗词,背诵古诗词。

一、小学语文重视古诗词教学的新意义

1.能够弘扬民族文化

古诗词不仅体现古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古诗词教学可以汲取古代思想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明事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能够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

古诗词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感知,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通过古诗词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感情,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词中,正所谓“诗以明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新方法

1.分层教学法

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新课标中指出,第一学段学生只要学会生字词,扼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背诵和默写就可以了;第二学段学生在达到低年级要求的基础上,还要能够理解诗句的含义,根据诗情想象出画意,还应扼要懂得一些古诗词的常识,诸如:了解古诗产生的时代及作者的姓名;认识古诗的体裁(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认识古诗的押韵(绝句和律诗的双句押相同的或大致相同的韵);知道一些通假字,如《鹿柴》的“柴”通“寨”,返景入森林的“景”通“影”,“返景”即指阳光反射等。高年级阶段,学生已有较厚的学习古诗词的基础,其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记忆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为此,教师可以适当提高要求,表现在具体教学中应体现出一定的难度和综合性。教师可在中年级的要求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定难度,提出“初步领悟诗歌意境”的新要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引入法

小学生初学古诗,对古诗没有什么概念,如果直接拿出作品来读来背,学生势必一头雾水。这时,最好找一个问题作为切入口,这个问题要适合古诗的情境,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们离开爸爸妈妈时会想念他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我又问:“如果想他们又见不到,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沉默了,有的学生说:“可以看照片。”我接着问:“古时候的人,有时候因为某种原因。也会远离家人,也会想念家人,那时候又没有照片,他们会怎么办呢?”这下,学生开始思考了,我便顺势提出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找找答案。

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古诗的情境,边读边思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导入方法从学生可以理解的情感入手,教他们从生活中去体会。在这首诗中,核心的情感就是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我的导入是先导入了情感,呼唤起他们对亲人的情感,尽管思念时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无论是看照片还是登高望远,其对家人的情感则都是完全一样的。这样,他们在理解上就没有了障碍,同样的思念还能拉近他们和诗人之间的距离。

3.适当采用图片教学法

有些古诗的意境比较深远,学生难以想象出,这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放映一些画面。如在学“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句诗时,由于学生生活在平原,对大山没有什么概念,不能理解山间小路无人踪迹的景象,于是,我给学生们放映了两幅图画,画面上,山高路远,到处是白皑皑的山,山上小路时隐时现,没有飞鸟,也没有其他的人,只有诗人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舟中遥望。

这样一来,不仅古诗中深远的画面展现在眼前,诗人的情感也凸显出来。我们的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出诗的意境,通过视觉辅助,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同时,美丽的画面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诗和画的紧密联系,用画来诠释诗是对诗词最好的注脚和说明,既能够锻炼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能够锻炼学生描述画面美景的描述能力,对于理解用词和造句具有积极的作用。使用图片,不仅仅是利用多媒体,还可以运用其他课本插图,或者其他资料里的插图,也可以锻炼着让学生读完诗之后,通过想象来描述,或者画出头脑中的意境。这对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把握具有深远意义。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建伟.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1.

[2]李慧.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0,12.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范文5

关键词:改革 教学方法 灵活应用 教学结构 课外知识

一、教师的知识要渊博

俗话说“想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至少要有一桶水”,同时也有“名师出高徒”的说法,可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个人素质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语文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高尚情操的培育者,是学生人生路程的引路人,这就更要求语文教师博览群书,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无所不通、无所不晓,进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和神圣的形象。另外,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善于浓缩课文内容,通过活生生的语言因素,来达到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发展思维的教学目的。有的课文比较浅显,中心较明确,教师可充分利用幻灯、录音等教学手段编制信息传递程度,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用省下的时间指导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课堂要具有丰富的情感

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年龄原因以及其认知有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厌学、倦学甚至逃学等状况,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手,认识到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空间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激情来自本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还有对梦想的追求。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以便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以便他们能够受益终生。

三、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但能够激发兴趣,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都是把握好这一环节,教学效果将会不错。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为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情感。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形成印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华,必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导和启发,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四、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活动项目,通过课堂提问既可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进行一定的师生互动,活跃课堂的氛围,另外对于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然在教学提问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课堂提问的问题适中,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动什么脑筋就会觉得没意思;如果太难,学生会感到摸不着边际,失去信心。提问要紧扣课文,有一定的深度,能使学生抓住要害,想一想就能说出一二。学生有好胜心理,是愿意思考问题的,关键在于都是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吃透教材,要了解学生。

五、要能与学生融为一体

“亲其师则重其道”,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就越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思考哪种教学方法,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尽量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教师可以走下讲台,让学生充当都是,比如在生字教学中,鼓励学生上台,识字,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不但课堂气氛活跃,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有成功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让他们也认识到,只要努力,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好学生,激发他们的成功意识,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六、走出课堂,让学生享受活动的快乐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二三件事。我们都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可见,教学做的统一,有利于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中获得真知灼见。所以我们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中学习,是对“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极好诠释。也符合“既教书又育人,既管课内又课外”的“大教学观”。“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的教育理念也讲的同一道理。同时也更容易激发起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喜欢语文,乐学语文,扩大知识视野,陶冶美好情操。

总之,我真诚地希望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学会知识。多与学生交朋友,多做思想的交流,多做心灵的沟通。“俯首甘为孺子牛”做好学生的服务员,做好学生在知识海洋中遨游的助推器,前进的道路上的垫脚石。在孩子们身上,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只要抛弃错误的教育方法,则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其能力的幼芽都能茁壮成长起来。《淮南子。说林训》中有一语:“行一棋不足以见智,弹一弦不足以见悲。”这只是我们现在一时觉得比较好的做法,但我们更应相信“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一定会有更多的老师探索出更高效、更科学的做法。

参考文献: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302-02

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纯美的心灵在尚未遭到破坏前的卓越表现,应是一切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1 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可是实际的教学中,有许多扼杀学生创新灵性,破坏“宝贵财富”的做法。如:有位教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有的学生回答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老师斥为“胡说八道”。这个教师的做法令人悲哀——惟一有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打击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诗人。

2 关注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

3 关注学习主体的互动性,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插同座之间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建构。事实上,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他人的回答。教师这一介入行为,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主动获取知识。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

4 关注学习过程的反思性,尽量宽容对待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