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范例6篇

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

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1

关键词:小学 问题学生 情感教育

小学是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想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必须保障小学生的身心能健康发展。在小学生这一群体中有一部分学生被看做是问题学生,他们过早地丧失了学习兴趣, 缺乏学习自信, 其接受能力和探究能力较弱,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能力较差。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难以避免的,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教育理念去了解问题学生的特点,采用情感教育的渗透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发展。

一、小学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首先,由于父母受教育水平低,在家庭的教育上易采用“棍棒式”教育法,对孩子非打即骂,迫切地希望孩子能有所成就以改变家庭现状,这种沉重的心理负担让许多孩子苦不堪言,导致孩子厌学。其次,有的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校和教师一旦不满,会恶意诋毁,潜移默化地使孩子产生对学校和教师的排斥、厌恶,进而影响学习。再次,来自于残缺家庭、离异家庭、过失家庭和留守家庭的孩子得不到父母双方的关爱和呵护,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学校原因

首先,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和知名度,过多地注重智育的发展而忽略了德育的作用。其次,由于受到职业倦怠和学校压力的影响,很多教师只关注中上等学生,对问题学生采取放牧式管理,任其自由发展。再次,有些教师自身职业素质低下,职业道德观念不强,例如辱骂学生等不顾及学生身心的行为都会造成问题学生的形成。

二、情感教育实施策略及作用

夏丐尊言:“教育没有情感,就如池塘没有水一样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情感是教育的培养基,积极的情感能让小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对于小学问题学生我们应该采取如下措施来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

(一)以民主谈话接近问题学生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前提,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能让问题学生和老师积极互动,有利于老师深入了解问题学生,帮助问题学生进步。问题学生其实更加渴望老师的关注和爱,所以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是打破老师与问题学生尴尬局面的第一步。问题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否定、批评虽然表现的满不在乎,但其实在内心里却非常渴望老师亲人般的鼓励和赞美。所以教师若能善意指出问题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并在其他方面给予肯定和鼓励,便会使问题学生反思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二)斟酌问题学生的任务分配

无论是学习还是活动,教师不紧要统筹全局还要照顾问题学生。

首先,在课堂提问环节上,教师可适当选择适合问题学生能力的问题进行提问。若回答正确应给予正面的表扬和赞美。一方面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若答案是错误或者不能回答,老师应给予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此题。

其次,在设计作业环节上,可根据问题学生的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并对提交的作业给予鼓励性的评语。根据问题学生进步的程度,将其作业或者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以得到群体对他们的肯定。积极的评价反馈暗示教师对问题学生的关注,对问题学生会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

最后,在课外活动的布置上,应鼓励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培养问题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让感恩、理解、帮助、团结、爱国这些情感调动问题学生的情感意识。

(三)联合集体帮助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希望老师能把自己当成亲人、朋友,希望能在学习、生活、人生当中得到老师的指导。其实除了老师的关心、关爱以外问题学生更需要来自同学的关注与接纳。问题学生常常被老师和同学忽视,游离于班级小集体的边缘,他们渴望与同伴交流,但一时很难被其他同学接受。所以教师应成为连接问题学生和其他学生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老师可以适当展示问题学生的优点,并逐步引导其他学生与问题学生交流、合作、互相帮助。通过设计小组活动,让问题学生融入到小组中,引导其如何同他人交流思想、意见,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当问题学生得到小组同学的信任后,便会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愿意主动服务同学、帮助同学。同时,教师也要让问题学生感受到“被需要”,当问题学生感觉他人需要自己时便间接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内心隐藏的情感便会被激活,爱和理解便会内化为他们优秀的品质。

三、结语

“人之初,性本善”,由于家庭或学校的因素而出现的小学问题学生更需要教师、同学、家人、学校给予足够的关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社会责任和义务来帮助小学问题学生缩小与别人的差距,帮助他们从起跑线上爬起来并迎头赶上,通过爱的力量,通过情感教育的渗透来为小学问题学生铺设一条健康的自主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

[1]李建华.注重学生实际有效预防分化[J].吉林教育,2010, (4):85.

[2]李进主编.教师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37-447.

[3]马守信.非规范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实施[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50-52.

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2

关键词:中小学校;法制观;教育;法制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09-02

法制观是人们对法制的观点和态度,其核心是对依法办事的态度。法制观的实质是指法律至上的理念、意识与精神。中小学法制观教育,是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培养其形成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对中小学生而言,法制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对学校而言,法制观教育更是一项长期任务,贯穿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大学。中小学的法制观教育作为法制意识的启蒙阶段,也是法制观教育最重要的阶段。教育者用灌输、训练的方法,教育中小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让其树立法律是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强制性规则的意识,清楚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特定条件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形成对法律规则的遵守意识,才能在今后的教育中逐步形成理性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一、我国中小学法制观教育的发展现状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在中小学校全面推行法制观教育。1986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第一次强调了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问题:“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他的讲话指出了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指明了中小学开展法制观教育的方向。

如何在中小学开展法制观教育,全国的教育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各地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课本编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面对本世纪初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现状,党和政府连续出台了有关于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指导意见。在全国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学的法制观教育从无到有,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实践层面,中小学法制观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它的发展。

二、中小学法制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中小学法制观教育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在没有统一的教育计划安排,缺乏长远规划和近期具体目标,缺乏对学校法制教育的总体研究,没有统一评估检查的具体标准。中小学的法制观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是一个特殊的教育,即没有单独立科,又无教学大纲,却承载着预防犯罪和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这种不对称的设置,在实践中难以持续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同时,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作为第一责任方,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以及当今法制教育的弹性安排,往往容易使法制观教育走过场。在教育理念上,缺乏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中小学的法制教育应当有深度、有实效,课程设置可以纳入政治课,但必须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从制度上做出安排,并且纳入教学考核,否则很难落到实处。

(二)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读本

众多的研究与探索,指向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在法制教学实践中,教育者深感缺乏一个统一的,与中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年龄相契合的法制课本。《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不另外编写法制教育教材”。这种试图将法制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的思路缺乏科学性,不符合法制教育的特点,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直接导致中小学的法制观教育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缺乏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方式

现在的中小学法制观教育,仅仅局限在校园内几场法制报告和课堂上散落在其他课程里的零星知识。很少有学校能把学生带出去学习,或者邀请专业的法律工作者有针对性的走进校园现身说法。只把教育限制在了课堂内,造成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尤其是和社会教育的脱节,不利于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同时,这种枯燥单一的教育模式极不适应中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不能有效的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更不能提起中小学生兴趣引起他们重视。

(四)学校、家庭、社会各方未形成法制教育合力

中小学的法制观教育是一个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但在实践中,由于学生家庭成员对法律知识的匮乏,同时错误的认为“教知识是学校的事”,致使家庭不可能对中小学生的法制观教育产生合力。社会各部门、各阶层由于机制问题,也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产生不了合力。就连一个时期聘请的校外法制副校长,最终也因为时间、精力、教学能力等原因不了了之。社会上不良风气和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成果。

三、中小学法制观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科学合理的法制观教育理念

中小学的法制观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体现法制教育的特点,适应中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积极倡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式以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在教育理念上,要坚持把法律启蒙和行为教育结合起来。小学阶段属于法律知识的启蒙教育,学生对法制的意识还属于直观自发,具有易变和不稳定性,所以应以法律规则教育为主,用强制性的规则训练,反复的灌输让学生逐步养成遵守法纪的习惯。而中学阶段依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成长需求,以法律常识教育为主,使学生初步掌握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公民的法律权利与义务,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法制观。总之,向中小学生传授法律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习惯;了解法律的作用和自己的权利,从而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

(二)明确中小学法制观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法制观教育的内容是一个复杂有序的有机体系,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做到科学性。小学生不同于成人,要想真正取得实效,必须根据其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法制教育的内容。面对庞杂的法律体系,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重点突出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教育,形成专门的法律常识课本。不能因法制课属于思想政治课而不另设课本,必须兼顾法制课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各省市经过三十年的法制教育探索,应该已经具备了编制统一法制课本的基础,教育部应勇于担起这项责任。

(三)编制卡片式的法律知识课本

统一编制卡片式的法律知识课本,取代比较分散和编制水平不一的法律知识课本。借鉴美国较为成功的法制教育“街道法”案例,把人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涉及法律制度的问题逐一提出来,告诉人们解决的方法。法律知识课本的编写,应当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生理特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应当以生活中必须面对的细节问题而提出法律问题;应当涉及中小学生在采取行动时,可能会产生的法律问题,以及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还应该包括相应的法律规定和道德要求;重点在于告诉孩子们应该怎么做才是合理又合法的。此课本能够减少教师在法制教学中的理解偏差,也缓减了对法制课专业教师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把这个课本同步免费配给学生家庭,学校和家庭使用同一个教材,让学校和家庭在法制观教育互动上形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学生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得到了自我教育,提高了法制意识,反馈影响到中小学生的身上,更有利于中小学生法制观形成。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方式

基于教材的可读性和易于理解性,在小学三年级以前采用课堂教学模式,以后阶段可采取一天一题的问卷式教学。学校问题,学生在课外自学,从法律知识课本中找答案。这种开放的学习方式既可提高学习兴趣,又不增加学习负担。不理解的可以和父母共同探讨完成作业。在正式的法制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可用讨论或辩论的方法,对自学的课程进行回顾总结,使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

教育部门还可设立常态化的,青少年法律问题应对法律专家组,对社会上发生的涉及中小学生的案件,及时进行法律剖析,形成统一的教学提纲。提纲中不回避任何敏感问题,包括生理问题,以及不良的社会问题。例如“海南校长开房”一案,通过案例分析,让女孩子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并以快捷的网络工具传至全国中小学,保证法制教育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各学校以此提纲为准,利用全校大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宣讲,让教育内容在其内心深处得到震颤。

我们在中小学的法制教育中,采用模拟场景,模拟事件、模拟法庭的教学模式,对中小学生培养良好法律意识和习惯起到一定的作用。推而广之,中小学应该恢复学校场所礼节、礼仪,推行准军事化管理,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懂礼貌、守纪律的良好习惯,从而强化法制意识的形成。

(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首先,净化网络环境,为中小学生上网创造一个安全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常态化的打击网络,使黄色网站无缝可钻;封堵违道德的和法律的网络游戏,使中小学生在网络体验中远离负面影响。现有的网络监管机构和网络监管技术应当在法律的范围内严格执法,不要顾及国外媒体的说三道四。打击、封堵无良网站,保护青少年的权益,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项责无旁贷的国家行为。其次,国家应当建立针对中小学生的综合性网站,建立部级免费数字图书馆。网络是一个灰色地带,如果我们不主动出击争夺这个阵地,而放任或放弃,那将是对国家未来的犯罪。所以,我们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积极向上的丰富内容,让中小学生在在网络上有书可读,有知可学,在寓教寓乐中接受道德、法律方面的教育。

(六)中小学的法制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良好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正确法制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之将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成果。

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对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合力,需要有制度上的顶层设计,不是靠几个机构联合发文就能做到的,重要的是在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上下功夫。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发展中国家的家庭,大多数生活生存是第一位的,不可能也没精力对子女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我国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虽然对其教育舍得投入,都不注重对子女良好习惯的养成。而且大多数家庭成员的法律知识欠缺,生存环境和经历的不同,对法制的认知也不一样。如何把家庭对中小学的法制观教育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前面提到,把中小学的法制课本同步免费配给学生家庭,学校和家庭在法制教育互动上形成一致理念,学生和家长都知道仕么是对与错,使中小学生在互动教育中加深对法制知识的理解,免除家庭环境对法制教育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谭天闻.论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2(3).

[2]王浩良.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J].改革与开放,2000(8).

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3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小学体育;足球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小学足球教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这些弊端中主要有这几方面,即教师在小学足球教学中忽视学生在足球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在教学中以发展体育核心素养为基础,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结合小学生的特性进行教学,只是按照“示范―练习”这一教学模式。体育核心素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分别是学生运动能力、学生的健康行为以及在体育训练中养成的体育品德。所以教师应该在小学足球教育中结合体育核心素养对学生进行教学,并不断创新小学足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学习足球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足球教学的课堂效率。本文分析三个小学足球教学案例,希望能够为基于发展体育核心素养的小学足球教学提供借鉴。

一、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深受教师关注,但由于没有合理运用这一教学方法,使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而这一方法有助于发展体育核心素养,如果@一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得以合理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体育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例如,在小学足球(人教版)五年级教学中,由于五年级的学生相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自我约束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大有提高,所以在对五年级教学中,教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最为合适。具体做法是教师先在全班面前进行足球技巧示范,然后教师再把全班分为几个小组,以3人为一组,在小组中推选一名练习较好的学生为该组的组长,对小组内两名成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监督,小组练习完后,教师随机抽取小组成员,查看学生练习足球的效果,并对掌握足球技巧较好的小组进行奖励。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即教师少,学生多,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不能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同时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起学生对足球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开展足球小组竞赛,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小学足球教学中,教师采取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即室外课上在全班做足球示范,然后解散学生去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对缺乏自我约束力的小学生来说是不利的。所以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而开展足球小组竞赛就是创新后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充分激起了学生的斗志,勾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能集中注意力,而且这种方法还是基于发展体育核心素养提出的,通过小组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

例如,在小学足球(人教版)六年级教学中,经过前面的足球技能培训,加上六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大为增强,所以教师应该采取小组竞赛这一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足球课上先把所要讲授的足球知识给学生讲授,然后在给学生讲解比赛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教师把全班分成小组形式,并在每组中推选一名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监督和指导,然后教师先让小组进行足球练习,练习完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比赛。通过组与组的比赛,激发了学生对足球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融入足球课堂中,提高足球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三、改革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学生的身心状况

小学生由于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心智还未成熟,且男生女生之间也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足球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教学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足球学习的兴趣,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提高足球教学的课堂效率。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人教版)足球课上,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因为四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加上男女学生身体素质不一样,所以教师在足球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把学生分为男女两大组,对于男生一组教师重点讲授足球技巧,这是因为男生对运动的接受程度较高,在对女生组讲授时,主要讲如何踢球等足球运动的基本知识,两组讲授完后,教师分别从男女组中选择对足球掌握比较好的学生当本组学生的老师,对学生足球训练进行指导和监督。调整教学内容和安排这种教学方法,不会打击学生对足球学生的兴趣,反而会激起学生对足球学习的动力,提高足球教学效率。

总之,在小学足球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并以发展体育核心素养作为体育教学的基础,不断创新教学小学足球方法,从而激起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提高足球教学课堂效率。

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4

论文摘要:对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的内容进行比较。中国的体育教学法教材涉及面较宽泛而不够细致,不仅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及教学评估等,还包括学校体育的功能、训练与竞赛等内容。美国体育教学法教材主要强调体育教学过程,特别强调对学习过程和教学对象的了解及课堂的管理。研究认为,两国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的差异应该来自于中美体育总的指导方针的差异,及两国学校体育教学法课程设置的不同。

通过改进体育教师教育来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已成国际共识。作为体育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学校体育教学法课程的设置形式与内容体系是影响体育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

中美两国体育院系都将体育教学法列为主要课程。由于中美教育体制不同,两国在体育教师培养的方式与课程设置上也有所区别。近年来,有关学者曾对中美体育教师的培养进行了比较研究。例如,王永盛和姜明对中美体育专业学生入学要求、课程设置及教育实习进行了比较,该文主要从宏观上比较了中美体育教师及研究生的培养。项世新等对中美本科体育师范教育诸方面(如入学条件、师范专业条件、体育师范学习的特殊要求、毕业及教师资格证书要求、本科体育师范课程内容等)进行了比较。关北光等曾比较了中美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课程的教材内容,发现两国培养体育教师的差异,为我国体育教学法建设以及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1 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对比

从中美两国分别选出几本有代表性的涉及体育教学法的教材进行比较,其中,中国选取周登嵩、潘绍伟的《学校体育学》、毛振明的《体育教学论》、季浏的《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美国选取《体育教学策略》、《体育教学技能发展》(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in Physical Eduction)、《充满活力的初中体育》fDynamic Physical Education for Secondary School Chil-dren)、《活动的儿童:体育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rChildren Moving:A Reflec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Physical Education)。

1.1 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的共性

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存在两点共同之处。其一,体育教学法的教材都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学评估等章节。这表明中美体育教育专家都认为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学评估是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的核心内容,体育专业预备师资必须掌握这些知识。其二,分学段安排相应教学法内容。这说明中美体育教育专家对不同学段体育教法体系应该存在显著差异有共识。

1.2 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的差异

中国的体育教学法教材涉及面较广,不仅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及教学评估等,而且包括学校体育目标、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等内容。中国的教材对体育教学宏观方面的论述较多。例如,中国的教材比较详细介绍了学校体育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学校体育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的功能。另外,中国的教材对如何组织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做了介绍。

美国体育教学法教材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学过程上,特别强调对学习过程及学生(教学对象)的分析。美国的教材除了介绍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学评估外,还用大量的篇幅讲述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课堂的管理以及残疾学生的教学。相对而言,美国的教材对体育教学微观方面的论述较多。例如,美国的许多教材都有专门的章节介绍体育课堂的管理,详细讲述了如何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和学生个体差异采用预防性或纠正性的管理手段。又如,如何帮助残疾学生或具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建立终身体育观念,也是美国体育教材中一项重要内容。有的美国教材还详细地讲述如何根据学生身体的发展来教授基本的运动技能。此外,美国的几本教材都有相关的章节介绍如何观察教学过程的方法与手段,主要讲述体育教师如何利用不同的测评方法与手段,自我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中国的体育教材不同,美国的体育教学法教材几乎很少介绍课余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内容。

2 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差异的成因

2.1 中美两国体育的总体指导方针

中国体育有两个重要的体育文件,即“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因此,我国的学校体育也必须围绕这两个计划而实施。而美国的体育教育实际由各州政府进行指导,各个地方学区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其主要方针是促进全民健身,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州政府对课余体育竞赛并无具体要求,而校际间的体育竞赛和体育教学是分开的,有专门的竞赛协会和部门负责。显然,中美体育总的指导方针和管理设置的差异,也反映到了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上。

2.2 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在中国,体育教学法只是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开设,相关内容多散见于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以及各运动项目命名的“术科”之中。例如,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学法相关课程包括普通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诸多术科课程以及近年新开设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然而,尽管体育教学法的相关课程看似很多,但在相关课程各自的内容体系中教学法的内容相对薄弱。这一点不仅在中国有关教学法的教材内容体系中体现,而且还可以从中国有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的现状中得到间接印证。而美国体育院系的学生至少要上两门以上的体育教学法课程(如,小学体育教学法和中学体育教学法)。

美国有专门的体育教学法教材供小学和中学使用。例如,《活动的儿童:体育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是专门为小学体育教学法课程而编写;《充满活力的初中体育》是专门为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而编写。美国的体育学者认为,中小学生在身体发育、心智水平、运动兴趣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及教学管理的选择上都应有所区别。此外,中国的体育院系都开设普通教育学这门课程,而美国的体育系通常不专门开设这门课。在美国体育教师的培养计划中,普通教育学相关知识已被揉合到中小学体育教学法课程中了。

近十年来,美国在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教育研究领域发展迅速。美国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已从过去单纯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转变成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偏重于教师的“教”到着重于学生的“学”。一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如“动作教育模式”、“运动教育模式”、“理解式球类教学模式”等都被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所采用。

2.3 体育教师教育的基本取向

中美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的差异还源于两国体育教师教育的不同取向,即是否构建并实施体育师资培养标准。

美国体育教师的培养根据美国学校体育教学的需求而发展。自1995年,美国颁布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全国体育教学标准,大多数体育教师都将帮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和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为最终教学目标。最近,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过去偏重教授集体运动项目(篮球、足球、排球等),到侧重更具体育锻炼价值的终身体育锻炼活动,包括双人隔网项目(网球、羽毛球等),个人体育活动项目(举重、高尔夫球等),户外体育活动(攀岩、徒步旅行等),水上项目(游泳等)和非传统体育活动项目(飞碟、轮滑等)。

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培养出有时代特点的体育教师,美国体育运动联合会最近颁发了新的体育教师培养标准——“2008年美国本科生体育师资培养标准”,明确6项内容:(1)科学与理论知识(体育预备师资应具备与培养体育人才相关的专业知识、科学和理论知识,并拥有把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的能力);(2)体育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体育预备师资具有必需的运动技能和良好的身体素质);f3)课程的计划与实施(体育预备师资具有制定和应用教学计划和教案的能力,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依据地方,州及国家体育教学标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4)教学的实施与管理(体育预备师资能够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教学语言、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学习过程和提高学习的效果);(5)教学效果的评估(体育预备师资能够运用多种测评手段分析和反思教学的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决策);(6)职业素养(体育预备师资具备成为一名专业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多种素养)。美国各体育院系也对体育预备教师的培养计划进行了改革,对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如有些美国体育院系增设了“身体素质教学法”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帮助体育预备教师学习如何在中小学体育课中教授身体素质的理论知识,以便于帮助中小学生提高身体素质。

美国的体育教学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美国学者认为体育预备教师在教育实习之前应有更多体育教学实践机会。许多美国的体育院系将中、小学教学法课程分为两部分:课堂的理论讲叙和中小学体育实践。例如,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贝克斯菲尔德分校教授小学体育教学法时,在学期的前半段,会先在课堂上讲叙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安排体育专业的学生相互进行模拟体育教学,并去中、小学校观摩体育课。在学期的后半段,安排体育专业的学生去当地小学进行体育教学实践。刚开始,一名体育专业的学生教授8~10名小学生或者两名体育专业的学生教授18~20名小学生,逐渐过渡到一名体育专业学生教授20名小学生。同时,体育专业的学生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会相互观摩和相互评价。有教龄的小学体育教师和大学的教师也参与教学评估过程,并给体育专业的学生及时的教学反馈。又如,美国滑石大学小学体育教法课是在体育系学生进入学生实习课前的必修课程。学生在小学观摩体育课或独立上课的时间占整个小学体育教法课授课时间的70%。体育系学生在学院每周上一节课,学习体育教学和课堂管理的方法,然后用4h的时间(每周2次,每次2h)在小学校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学生的教学评估包括自我观摩与反思,小学体育教师的课后反馈以及大学教师现场看课、评课。

美国体育教师教育重视强调体育预备师资对中小学生个体差异的了解。认识、了解并准确把握教学对象是当今美国为“师”素质第一要点。近年,美国的体育科研工作者对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男女学生的体育兴趣、不同种族的学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以及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加强研究,并建议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措施。例如。运动技能学专家发现,儿童学习投掷动作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他们建议小学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和身体发展阶段,来安排教学内容与选择教学的手段。又如,由于男女中学生的体育兴趣不同,专家建议中学(尤其是高中)的体育教师应在学期初调查学生的体育兴趣,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来安排教学内容。再如,目前美国的发胖儿童不断增多,如何帮助肥胖儿童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已成为体育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帮助体育专业的学生了解教学对象,体育院系的教师不仅在体育教学法课堂中讲述教学对象的差异,而且,还带领体育专业的学生去中小学校观摩学生的行为、交流方式和体育技能水平,并要求体育专业的学生写出书面报告,详细描述学生的个体差异。

美国的体育教师教育还相当重视提高学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的能力。为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在美国体育教学法中,数码科技包括录音与录像的应用已相当普遍。例如,美国滑石大学的教师在上小学体育教学法时,要求每一名体育专业的学生运用DVD数码摄像机拍摄两次体育课全程录像。体育专业学生应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评估标准,分析小学生学习活动,在课堂上提供给小学生反馈的频率和质量、课堂组织教学和管理的时间分配等,并通过分析所得的数据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反思。大学教师并根据预先制定的评估标准,对照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录像和学生的自我分析,对学生的教学进行综合评估。

中美在学校体育教学法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内容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是基于体育教师教育体制的差异,但在提高体育预备教师专业水平与促进有效教学的共同目标下,美国的很多做法具有借鉴价值。具体包括:一,重视体育预备教师的教学技能,突显体育教学法的学科与课程建设,并注重现代科技手段运用能力的培养;二,强调体育预备教师的实践知识与能力的积累,并以此整合实用的教育教学知识,通过课程综合化,过滤那些过于理论化或空洞的教育理论,以及疏理庞杂无章的术科教学内容或课程;三,构建并实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其中包括体育教师资格标准以及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通过“标准”来促进体育教师教育“运动技能”本位,向“教学能力”导向的转型,进而改变体育教师聘任“惟‘技’是从”以及专业发展“自生自灭”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永盛,姜明,中美体育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8,18(1):20-23

[2]项世新,高原,巴特利,中美本科体育师范教育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7,17(2):11-18

[3]关北光,胡军,朱建伟,等,中关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9,16(2):64-67

[4]周登嵩,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5]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5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方式;改革策略

G623.8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不少小学体育教师还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进行体育教学,造成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慢慢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另外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只重视理论教育不重视课堂实践,教学中没有课外内容的倾向,学生自我实践的形式过于简单,造成学生没有心思学习,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探讨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一、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1.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体育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体育教师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新课程倡导下的教学方式: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来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方式,并不是对教师的作用进行否定,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主体,两者缺一不可,关键是在体育实践教学中是以教师还是学生作为思维的起始点。如果在实践教学中思维起点是体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便成了以灌输式为主导的教学,这当然不符合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思维起点是学生,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情感和意志进行关注,这正是体育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提高学习效果的根本依据。

2.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体育教学方法有讲解示范法、直观法、分解完整法、情景法、体验法、观察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这些方法都可供小学体育教师选择,但选择是有目标的,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设计与选择体育教学方法过程中必须介入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因此,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如果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运动技术,那么可选用讲解示范法、直观法、纠错法,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如果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那么可选用新的探究法、自主合作学习法等,需要学生之间通过观察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思考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如果侧重于发展学生身体素质,那么可选择各种练习法。

以体育教学行为方式中的教学手段选择为例,常用的体育教学手段有挂图、口哨、录音机、多媒体、各种器材等,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是由教师的思维方式来决定。如果教师的思维方式倾向于传授知识型为主的教学方式,那么他可能选用挂图、多媒体、各种器材等;如果教师的思维方式侧重于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师采用的可能是一些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通过课堂学生之间探究合作进行加工组合完成,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二、充分利用多元化信息手段,灵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1.充分利用多元化信息手段

调研发现,小学体育公开课或示范课时各元化的多媒体教学相对使用比较频繁,即使在条件不完善的农村小学,挂图、录音机也能运用于实践的课堂教学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优势,运用信息手段为体育课堂教学增添新的特色。

在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中,例如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让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的比赛视频观看,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其专业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技术动作要领有一定的认识。故小学体育教师应充分重视多媒体教学与体育技能课的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新授课和纠正课,教师应该划出一定的课时比例,利用网络或相关课件向学生展示,使学生从主动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灵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针对灵活多变的小学体育教学课堂而言,教学方式变革的重点应以实现从教学方式的单一到多样化的转变,为小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服务。通过教育理论界与来自一线小学体育教师的大量教学实验验证,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例如根据所学动作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堂完整的体育课堂,不同环节可以运用不同教学方式,在开始部分和准备阶段可以运用情景和体验教学,在基本部分学校技术动作运用自主、合作开展教学,结束部分采用对话与反思方式进行结教学。

总之,小学体育教师应通过情景、体验、自主、探索、对话、反思等多样化方式进行教学,以促进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实现新课堂改革的要求。

三、在全校范围内树立生命安全教育意识

小学生的年龄普遍不是很大,还处于一个爱玩的年龄,格外喜欢体育课,然而这也为安全事故埋下了一定的隐患。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树立生命安全意识。这样,学生才会细心体会自己在游戏中的言行是否符合生命安全教育的要求。学生在心里树立生命安全教育意识,才能真切懂得不安全因素及不适当的行为可能带给自己的不良后果,从而时刻保持清醒的安全意识。

四、严格抓好体育教学课堂的纪律性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时刻牢记教育目标,因此培养学生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纪律意识显得格外重要。在教学体育游戏时,教师要严格抓好教学纪律,提高学生的纪律性,使学生更好地自我约束,杜绝教学气氛散漫的现象。比如在

体育游戏分组后,各组应当在教师的指令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此外教师要秉持人文理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避免学生之间的不友好行为和身体伤害行为。

五、结语

研究很多小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资料,都反映出由于不重视锻炼,很多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出现逐年降低的趋势。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成为现今社会关注的重点,新课程改革已经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故我们的小学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创新和改善教学方式,使小学体育课更加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谷世春.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J].当代体育科技,2014(13).

[2]金晶.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13(36).

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6

培养小学生面临灾难时的自信心与判断能力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基础是对其进行“价值”教育和“态度”教育。这同时也是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最终目标。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重点不能停留在了解“逃生”、“自救”的方法等方面,“生命的尊严”、“危机下的互助”等方面的内容也尤为重要[5]。培养小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的自我保护能力及自救、互救能力小学低年级阶段(一、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认识到灾害的危险性,也能够传达灾害警报,这一阶段安全教育的重点是使小学生能够在大人的指导下快速、正确地逃生;小学中年级阶段(三、四年级)的学生能够了解灾害的危险性,安全教育的重点是让小学生在灾害时自行采取适当的自我保护措施;小学高年级阶段(五、六年级)的学生能够对各种灾害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并快速采取行动,安全教育的重点是在确保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密切关注他人的情况,并采用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人[6]。

提高小学生对社会安全的贡献力通过对小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安全教育,使这一群体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得以提高,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达到小学生对社会安全的现实贡献力;通过从娃娃抓起,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安全意识渗透到民众的潜意识中去,进而提高我国民众的灾害意识及应对能力,形成小学生对社会安全的长远贡献力。

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1.生命安全教育1)培养小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与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2)培养小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积极面对挫折、勇于挑战困难、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3)培养小学生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平稳度过青春期的能力。2.交通安全教育1)了解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及交通安全常识,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争当“小小安全监督员”,提醒、监督父母及其他成人模范遵守交通法规。2)对小学生进行上下学路上步行的安全教育。3)对小学生进行乘车的安全教育。4)对小学生进行骑自行车的安全教育。3.消防安全教育1)宣传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提高小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2)讲解火灾危害,使小学生掌握逃生自救的基本常识和方法[7]。4.生活安全教育1)进行预防踩踏和避险逃生教育。2)进行用电安全教育。3)使学生掌握预防煤气中毒和食物中毒的知识和技能。4)使学生掌握预防校园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提高自我保护和求助逃生的基本技能。5)进行防盗安全教育。6)进行出游安全教育。7)进行游泳、戏水安全教育。8)使学生掌握预防烫伤、动物咬伤等意外事故的基本常识和方法。5.传染病常识教育了解常见传染病的有关常识,掌握基本的预防措施。6.急救技能训练对高年级小学生进行急救包扎及心肺复苏技能训练。7.心理减压辅导使小学生了解应对心理危机的基本方法和救助渠道。8.识别的知识和方法使小学生了解的危害,学会识别的方法,教育其拒绝和烟酒,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6]。9.自然灾害防范教育根据小学生所居住地域的气候、地理特点,训练其躲避常见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培养冷静应对自然灾害的意识,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及求救、逃生的基本技能;掌握在自然灾害中自救的各种技能,学会紧急救助他人的基本技能。10.社会安全事件防范教育使小学生了解社会突发事件的危害性,遵守公共场所安全规则;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学习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学会识别可疑的陌生人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学会有效躲避事故灾害的方法和逃生技能。

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

1.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开设必修课,培训专职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对小学生进行应急训练。将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日常工作的始终。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强化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注意对学生的抗应激能力的培养;在科学课中传授水灾、地震发生的前兆知识及发生时如何应对的知识,并使学生掌握野外生存知识等。3.专题讲座聘请消防、公安、司法及医务人员等到校园进行安全专题讲座及防灾、救援技能训练。4.营造校园安全教育文化氛围自编安全教育校本教材、安全常识手册;张贴标语、宣传图片;运用校园广播宣传安全常识等。5.发挥校外安全教育资源的作用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增强民众安全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水平[8]。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专栏及互联网等媒体宣传灾害防范知识。建立防灾教育培训基地,对小学生进行体验式安全教育。发挥非营利性组织在安全教育中的作用,调动志愿者参与小学生安全教育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