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算化会计教程范例6篇

电算化会计教程

电算化会计教程范文1

【关键词】 基于工作过程 会计电算化 “教、学、做”一体化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教轻学、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有悖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打破了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和弊端,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通过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将“工作过程中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融为一体,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开发已成为现代职业课程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和重要内容。

一、课程的定位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省级教学改革的试点专业以及河南省特色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实践,已探索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改革需要的“三四四”人才培养模式,即“三个培养阶段”:第一培养阶段: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第二培养阶段:取得助理会计师证书;第三培养阶段:取得会计师资格考试科目合格证书。“四个核心技能”:会计核算技能,成本核算技能,财务管理与审计,纳税策划与申报。“四个实践环节”:实岗感知环节,单项技能模拟环节,实账实训环节,实账实岗环节。该专业秉承“服务河南农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从广度和深度上动态地对会计电算化行业及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研,了解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并以这些岗位的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岗位技能需求与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构建了“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体系。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指导思路为:根据就业岗位每项任务的工作过程,分析每一个工作步骤所需的基本知识、必需技能、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把这些学习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整合,按照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排列,构建基于系统化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专业课程体系既考虑了专业、课程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又涵盖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全部内容。采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与课堂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用社会认可、技术含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代替校内相应课程的考核工作,实现了专业会计教育与行业标准接轨。

而《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环节和重要职业核心学习领域,是学校为实践“三四四”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开设置的核心专业技能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门融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一体的学科交叉型课程,它继《会计基础》、《办公软件与应用》等课程之后开设,一方面可检验前导课程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学习《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等核心专业技能课程奠定专业基础。同时,作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准入的必备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顺利取得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进而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很好地体现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专业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特色。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具备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力、基本素养和工作能力,能快速适应不同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为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以会计电算化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会计算化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在分析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确定会计电算化学习领域的目标及内容。并遵循认知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对学习领域进行具体化,分别以工具应用层次和企业类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首先根据软件应用层次由易到难共创设了四个学习情境——会计电算化单项级应用、会计电算化部门级应用、会计电算化企业级应用和会计电算化集团级应用,分别满足企业特定应用需求、核算需求、业务与财务一体化需求和集团企业管理需求;然后在每个学习情境下又结合学生就业分布行业及岗位分布状况,依据企业类型分别创设了商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和农牧企业会计电算化两个学习子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都以一个真实完整的工作任务为驱动,并依照会计电算化实际工作流程,采用“实岗感知+实验实习+实账实训+实账实岗”四种实践形式顺序组织和实施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始终与真实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让学生真正感到学习就是工作,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和要求。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完成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中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以及职业资格标准、会计电算化应用和普及现状、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学时及后续课程要求为依据,重新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型工作任务,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具体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复习检测内容、核心教学内容和自学拓展内容三个部分,并对这些内容进行重构和序化,确定核心教学内容为会计电算化单项级应用和部门级应用两个学习情境,共计四个子情境。每个子情境又按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并确定了八项工作任务,涵盖系统管理、总账管理、报表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薪资管理等系统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根据总账管理系统在管理软件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应用的普及程度和操作难易程度,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总账日常业务处理,教学难点确定为总账管理和报表管理。在整个教学内容组织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在做中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知识需求时,适时引入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将理论教学实践化,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融为一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以讲授为主的班级教学形式,变“坐中学”为“做中学”、“例中学”、“探中学”和“评中学”,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角色扮演、启发引导、小组讨论、分层导向、模拟仿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入课堂,灵活运用电子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演示录像、课程教学辅助网站、精品课程网站等多种教学手段和工具,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丰富学习资源、时空、方式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在进行分层次导向教学时,充分考虑学习对象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将知识体系分为必学、选学和自学三部分。从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任务的下达、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均采用分层差别化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上,针对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强、不主动思考、对出现的问题不主动分析和解决,导致重复性的问题较多、老师指导工作量较大、教学效率低下这一教学现状,设计了“实验问题记录与诊断表”。通过设计“问题描述”栏目,让学生及时记录出现的问题,规范专业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设计“问题诊断”栏目,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积累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设计“友情提示及建议”栏目,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学习延展能力;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和指导,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积累教学经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求助对象依次为自己、同学和老师,设计“诊断人”一栏,记录问题解决的真实情况,也作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一项重要参考。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已成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断累积学习和工作经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五、课程考核内容与方式

《会计电算化》课程属于单列实验课,课程的考核主要以岗位职业能力为重点。改革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理论知识为重点、以学习结果为目标的考评方式,将他评与自评、定量与定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加大实际操作技能考核比重,强化日常过程考核,知识、能力、素质考核并重。如在对学生日常过程考核方面,加大和拓展了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考核,将纪律、认真程度、互助程度、沟通交流能力、团队表现等都纳入考核标准和范围中,并结合小组评定与老师评定的意见进行综合测评。在考核内容设计上,不仅明确了理论考核30%与实践考核70%的比重分布,加大了实践考核的比重,还将课程质量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将实践考核分为单项技能考核(实验)、综合技能考核(实习)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三个部分。其中,在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考核中综合考查学生的技能、知识和态度,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则规定凡在课程授课期间通过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的同学,就可以折20分计入课程总成绩,而没参加考试的同学,若在期末模拟资格测试中达到60分以上的,也视为取得证书,获得相应分数。这使整个课程的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考核内容也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了全程化开放式的考核体系,全面客观地考查和检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六、课程改革与实践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与改革,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评价等课程基本构成要素入手,逐步形成、全面构建了一个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做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全面带动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改革和建设,经过多年改革和实践,已基本达到硬件与软件共强,学生、教师、用人单位共赢的局面:校企合作共建的“牧专——百业会计真账会计实验工作室”,为学生在实验实习和实账实训阶段进行“真账实做”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和支撑,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多所高校前来参观学习相关做法和经验,并普遍给予了好评;学生的会计电算化职业能力和素养得到不断加强和提升,会计电算化证书通过率达到100%,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平均达到85%,高于河南省及郑州市的同期水平;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实习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好评,就业率逐年攀升;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也得到提升,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高职高专教育省级教学改革的试点专业以及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电算化会计教程范文2

关键词: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112-2

0 引言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为我国社会上很多的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会计电算化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跟上时展的步伐,重点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但是,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来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理念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科学,课程设置合理性不足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重要性,不断重新设计教材,建立ERP教学平台,并加强对学生的实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1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特点

1.1 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要指的就是集计算机学科、管理、会计学为一体的交叉型课程,它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知识课程。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讲授会计电算化专业之前,应该首先保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会计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依次讲解ERP等课程内容。

1.2 实践操作性强

针对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来说,它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要求都非常强的课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会计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应该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熟记信息技术安全保密的法规制度,从而成为一名实用性极强的会计人才[1]。

2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理念、培养目标都不明确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来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理念不明确,而且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从而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水平。如果高职院校一直采用这样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那么就会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由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都不明确,导致了学生没有熟练掌握会计实际业务处理的流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

2.2 教学内容不科学,课程设置合理性不足

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内容设置不科学,各个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性,同时,在具体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沿用了之前传统的教材内容,教材缺乏新意,并且实用性不高。另外,由于课程设置合理性不足,从而使得实习课程的整体效果不好[2]。

2.3 缺乏实践机会,不能满足教学岗位训练的需要

目前,由于资金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缺乏实践机会,从而使得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与此同时,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没有给学生争取实习基地,而且,高职的实习机会和实习基地也缺乏连续性,不能满足教学岗位训练的需要。

2.4 师资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普遍低

众所周知,教师的综合能力直接关系着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效果,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师都缺乏深厚的会计理论教学知识,而且部分教师都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本身的吸引力就不足,很多优秀的会计专业教师都不愿意进入高职院校中,同时,由于经费有限,学校没有给教师继续深造的机会,导致了师资知识结构不合理[3]。

3 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措施

针对以上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就应该不断总结以往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经验,充分认识到会计专业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并建立ERP教学平台,重新设计会计电算化有关的教材内容,从而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效果。下面具体论述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措施都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3.1 重新设计教材,建立ERP教学平台

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新设计教材,制定完善的培养目标,增加实践课程,从而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具体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中,专业教师可以采用增加ERP教学、编制系列教材等方法进行培训。实践教学主要是结合案例和技能培训设计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进行编写,比如,系统应用功能、财务案例等。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编制会计电算化新教材时,可以聘请一些相关专业的专家或者理论研究人员来莅临指导,并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教材。一般情况下,学校在编制新教材时,一定会花费很多成本,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和其他的院校进行合作,取长补短,从而减少编制的使用成本。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建立ERP教学平台,定期对市场做一个整体的调查,吸收一些大型企业的先进管理技术,从而建立完善的、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4]。

3.2 加强实训机会的整合,完善课程体系

会计电算化实训对于所有的学校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要求非常高的综合学科,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时应该采用多种方法,比如校外实习、校内实训等。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实践能力,应该安排学生到附近的大型企业进行实习,如果没有合适的企业,那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相关的调研,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师也应该逐步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能够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学习:

第一,在具体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高职教师应该把会计电算化实训的内容融入学生的课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实训基地,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积极性;第二,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来说,它主要是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案例分析法、习题练习法、问题研究法、录屏演示法等;第三,高职院校还应该重视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不断加强学生会计电算化的实训能力,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其中包括电算化的实训、会计软件的操作实训等;第四,学校还应该根据企业的会计工作来安排学生实训,具体的步骤是配置相应的公章、结算凭证、会计报表等,让学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扮演不同职位的工作人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5]。

3.3 加强校企合作关系,建立实践教学测评体系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根据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就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提前适应优胜略汰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建立实践教学测评体系,定期让会计电算化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培训,并要求教师参加考试,从而提高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在考核问题上,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并对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模块和工作特点进行考评,从而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师的综合能力。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果学生还是只掌握简单的财务核算知识和初级会计电算化知识,那么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就应该对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关系,建立实践教学测评体系,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马淑娥.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1.

[2] 龚晓利.《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3):243-245.

[3] 张渭育.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J].当代经济,2013(13):103-105.

电算化会计教程范文3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

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六)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

电算化会计教程范文4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

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电算化会计教程范文5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

一、引言

当前,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的使用逐渐普及,企业信息化日益受到重视,将计算机与财务会计有机融合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研究,尤其是实践教学的研究日益深入。但目前,很多大专院校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落后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人才培养效果。如何推进教学内容合理化,教学模式科学化,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化、系统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山东女子学院会计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结合笔者十余年来从事本门课程教学的经验,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当前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二、调查的组织实施及调查问卷的题目设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我院刚刚开设过会计电算化课程的2007级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以发放问卷的方式认真组织学生填写,进行数据采集,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95份,其中有效问卷593份,有效回收率为98.8%。整个调查问卷共设计有19道题目,15道为选择题,4道为开放式问题。问题设计大致围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具体情况如表1。

三、调查结果分析

参加本次调查的所有学生均认真完成答卷,并通过对调查实施、数据录入、汇总、分析等多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从技术层面保证了调查结果的真实可靠。从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同学们整体上对我院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教学持肯定态度。下面从表1涉及的8个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学生对课程性质地位的了解情况

问卷显示,99%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设置非常重要;98%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实用性很强或较强;76%的学生认为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是相互促进关系。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理解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即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对课程性质地位的了解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模式和方法

从问卷结果看,对目前教学方式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到了90%,说明目前教学中采用的讲授法、演示法、模拟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运用合理,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在回答“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将手工账与电算化账同时进行”这一问题时,有72%的学生选择有必要。而我院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并没有将手工账与电算化账双轨并行,而是将两部分实践操作分到了不同的课程体系中。此外,在开放式问题“你对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有何建议”的回答中,很多同学提出了如丰富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授课地点由教室转到机房等切合实际的有建设性的建议。

(三)教学内容

问卷显示,61%的学生认为目前实践操作中使用的用友ERP软件的操作难度一般,34%的学生认为难度较大;76%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实验课的负担合适;6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适当介绍其他常见财务软件。我院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主要讲授用友ERP-V861的总账和报表模块,从调查结果看,多数同学希望有机会接触更多品牌的财务软件,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未来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

(四)教学设施情况

对于本课程现有教学设施,有74%的学生选择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在开放式问题“你对本课程的教学设备配备有何建议”的回答中,有同学提出希望增加设备数量,现有设备增加稳定性等建议。从调查结果看,本课程现有的教学设备,如ERP实训室、多媒体设备等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但要加强日常维护。

(五)课时安排

对目前的上机实践时间,有20%的学生认为太少,33%的学生认为较少,44%的学生认为一般,3%的学生认为较长。目前本课程总学时72课时,其中实践36课时,实践课比例占总学时的50%。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希望延长实践课课时。

(六)教师实践课指导情况

问卷显示,97%的学生认为实践课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能耐心地讲解,上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得到及时的解答。

(七)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对实践环节的参与情况

问卷显示,89%的学生表示对本实践课很感兴趣或感兴趣;90%的学生能认真独立地完成本实践课的操作练习;98%的学生完成了本实践课的全部或大部分练习。由此可看出,同学们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态度端正,能按要求完成实践操作并提交实习报告。

(八)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问卷显示,95%的学生认为本实践课的收获很大或较大;并且在回答开放式问题“学习本课程的收获”时,列举了多方面收获,如掌握了财务软件的应用、理解了会计电算化的处理流程、提高了自身实践能力、增强了实务操作能力等。说明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好,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今后改革的建议

(一)改进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定位

就目前各高校情况看,有的院校侧重于财务软件操作技能,有的院校则侧重于会计软件维护与开发。从当前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看,笔者认为高职高专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以会计电算化通用财务软件操作能力为基础,以系统管理能力和日常维护能力为主导,具有一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基础理论,能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软件二次开发提出合理建议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合上述培养目标,会计电算化课程应具有突出实践性、技能操作性、岗位适应性的特征。明确了这一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就对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等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根据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对其教学内容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统一的、普遍认可的共识。一般高职高专院校以通用财务软件的操作为主,有些院校增加了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系统日常维护等内容。结合高职高专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如会计电算化的概念、特点,结构与基本模型等。(2)通用财务软件的操作。这是本课程授课的主体内容,应以总账、报表模块为重点,适当介绍往来、工资、固定资产等模块的功能。(3)系统日常维护主要学习财务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异常操作问题的解决方法,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4)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会计专业尤其是高职高专层次的毕业生很少会从事专业软件设计工作,因此,教学中没有必要偏重编程和实际系统开发,只需对原理有所了解即可。

2.丰富教学中通用财务软件的品牌

很多高校实践教学中,只讲授一种财务软件,这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比较,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缺乏一个全面的认识,限制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面对市场上种类众多的会计软件的适应能力。以我院为例,可以将现在使用的用友ERP作为蓝本进行分模块精讲,再选择一至两种其他品牌优秀财务软件(如金蝶、浪潮国强等)安装于机房,并向学生提供实验资料,以作业形式让学生使用该财务软件完成实训,之后再对不同蓝本会计软件的操作进行比较,了解各种财务软件的异同。通过操作不同品牌的软件,让学生发现并掌握其中的规律,看到不同财务软件背后相同的操作流程和设计原理,这将明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参加工作后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

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充分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当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既有较为传统的讲授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又出现了一些新颖的、认可度高的、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演示教学法(MAI)、计算机辅助教学法(CAI)、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过程教学法等。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本门课程十余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设错教学法、基于网络的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设计教学法等。

1.设错教学法

设错教学法是针对传统的无错化教学法而来。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授课时,将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反复强调、极力避免。其实这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都培养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对老师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今后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将缺乏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与我们强调的能力素质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具体来说,设错教学法是指:在向学生提供的账套资料中科学设错,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发现错误,并在教学中运用逆向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找出错误原因,并及时加以解决。例如:教师可在原有案例中将成本核算中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业务去掉,从而造成资产负债表不平,而后引导学生按正常操作顺序的相反方向即“报表初始化账簿处理凭证处理系统初始化”的顺序逆向查找出错误,并指导学生独立解决;还可故意去掉主营业务成本的数量核算,造成已售产品成本结转无法在期末自动转账生成,通过分析错误原因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期末自动结转”这一教学难点。

通过采用设错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习惯,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和快乐感,提高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出错来防错,借助改错而止错,最终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岗位胜任能力,使本课程实践教学效果最大化。

2.基于网络的角色扮演教学法

基于网络的角色扮演教学法是指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模拟企业实际财务工作,让学生扮演实际工作中某一会计岗位角色,借助局域网络与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某一账套某月所有会计业务。

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组,每4―5人一组,分别扮演系统管理员、账套主管、总账会计、出纳等岗位角色。在局域网通畅的基础上将一台电脑设为服务器,由系统管理员在服务器上建立账套并设账套主管等操作员,而后每人分别在自己的机器上用各个角色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服务器,并进入指定账套,各司其职,执行每个角色的职能,以小组形式完成整个模拟企业会计实务案例的操作。

通过体验式的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用一种直观的、与实际工作无缝连接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岗位在电算化业务中的区别,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会计电算化整体流程的理解。

3.案例设计教学法

案例设计教学法是在前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在学生已经较为熟练地掌握了财务软件操作流程的前提下,将学生分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每组提交一份账套案例资料(包括:企业档案资料、系统初始化材料、日常业务等),并通过上机实验不断修改完善,最后要求学生提交案例设计的纸质打印稿、电子文档、运行案例所产生的会计电算化账套备份数据等。

让学生自己设计案例,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可将财务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电算化操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深刻了解会计电算化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满足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需要。

(四)构建一套完整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一般只是体现在随堂实验中,未形成体系。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一套以“课程分项实训――基于网络的角色扮演――案例设计――课程论文――综合模拟实训――职业资格证书”为主线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五)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

师资力量是影响会计电算化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大多数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师是会计学专业出身,计算机知识相对薄弱,教学中遇到的一些软、硬件问题往往无法独立解决,无法适应ERP系统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选送现有教师去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进修,系统学习计算机科学、系统开发的知识;加强与会计软件公司的合作,积极参加软件培训,主动参加软件开发商组织的各种认证考试,及时更新知识;到企业挂职,参与ERP产品的研发或帮助企业解决在日常维护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会计电算化这一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培养重点应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创新,教学模式、方法、体系的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会计电算化课程将会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闻一.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8(4):74-75.

[2] 郑震,罗述权.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之思考[J].事业财会,2006(6):24-26.

[3] 张雪梅.关于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5(8):127-129.

电算化会计教程范文6

[关键词]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003-01

一、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

(一) 教学目标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在中职学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普遍以培养学生对某一特定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相应的教学内容为针对该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进行详尽的介绍与示范,教学中忽略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术语的解析以及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会计实务能力培养的渗透。这样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电算化的学习与操作实践中缺少基础概念与理论支持,更无法将会计实务实践迁移到电算化的应用上,只能照本操作,离开课本、离开课堂,真正上岗时即无从下手,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二) 教材选用单一

为响应 “普通高中有高考,中职教育有大赛”,适应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需求,各中职学校普遍热衷选用唯一比赛的会计电算化教材,教学内容则以技能大赛的大纲为教学大纲,以培养学生适应各级专业技能竞赛,努力跻身在各级大赛的前沿。虽在比赛中能取得优秀成绩,但在现实工作中并无有重大用途。

(三) 教学设备缺乏,教学方式和方法落后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各校应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然而,目前仍有一些学校虽设置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但没有专业机房。学生实训只能挤在公共机房里,导致电算化专业学生实训课时少,影响了教学进度。另外,虽有一些学校设有专业机房,但由于软、硬件更新速度很快,而且投资很大,一旦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内淘汰,造成软、硬件滞后。使得实验能力、实验效果差异很大,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另有一些学校虽建立了多媒体实验室,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但在使用效率上却不很理想。

(四)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在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实践型教学环节总体所占比例较小,大部分学校几乎没有案例分析课和社会调查课。在课程学习中。学生从事的主要是理论学习和简单的上机实验,课程考察也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其结果是,虽然学生通过了专业课程学习,甚至拿到了毕业证书。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却适应不了本专业的要求。

二、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适应社会实际,明确教学目标

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中职学生普遍存在以下能力的不足:1.缺乏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常见的系统维护能力;2.对运行会计软件所出现的异常操作问题的解决能力不足;3.对其他会计软件的适应能力较差。

为适应企业对中等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标准,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对某一特定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该软件的系统管理能力和日常维护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指引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基于熟练掌握某一特定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后,自学掌握其他常用的财务软件。

(二)充分发挥自编教材、自编《上机指导训练》的作用

为使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能与企业会计工作实际需求有效接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编电算化教材(补充出纳管理系统、往来帐管理系统、购销存管理系统等模块的应用知识)、自编电算化上机指导训练(结合基础会计模拟实操教材、财务会计模拟实操教材及近年会计电算化省赛试题等,编写仿真会计电算化上机指导实训),弥补了学校目前选用的教材内容上的不足,既实现了在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渗透会计实务,使学生较具体地体验仿真ERP上线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又能满足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以使他们能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学实现理论迁移、技能拓展。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的“实践活动”。可分为三个步骤:1.由教师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编制一定案例;2.案例在课堂上先由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引导、提示、总结;最后由学生撰写报告,对案例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等进行总结。案例教学也可以采用小组学习、模拟实验、辩论、公开演示课等形式。对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加强校企合作,拓宽中职教育的办学思路

校结合有利于学校了解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状况。以便有目的地培养人才;同时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也有利于学校开辟多种办学途径。学校可与软件生产或经销公司及应用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合作。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实习基地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培训。学校还可以派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通过调研及时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同时,教师可以将收集到的资料编写成教学案例,进行案例教学,这样的教学案例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学校也可以定期聘请一些在企业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给学生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

(五)建立专用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

根据会计专业学生人数,设计成标准的网络教室。保证每人一台电脑,采用星型结构把实验室内的电脑连成局域网。然后与校园网及互联网联结,实现会计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同时,应在实验室内增加一些电教设备,以便遇到确实无法模拟的会计环境或问题时。用电教设备进行教学。需要指出的是,在配备硬件系统时。要考虑今后发展的趋势。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此过程中可以与大型管理软件公司合作。让对方给出专业的设计意见。同时可与其合作开展培训业务。不仅能让更多的学生学到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而且对学校创收也有所帮助。该实验室建成以后。应杜绝其他专业教学使用,多安排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此进行业务训练,从而体现职业教育的优越性。

(六)组织学生参加考证

中等职业学校的电算化教学受教学时限的影响,不可能在课堂上将所有电算化的知识一一教授。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和带队考证的经验,认为初级考证和中级考证各有特色,在教学中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初级辅导、中级辅导、考证准备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拿到会计上岗证,将来毕业后才能顺利从事财务工作。目前几乎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在开设会计专业的课程时都有珠算、会计基础、会计实务、财经法规和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在经过初级、中级电算化教学以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已经基本没有问题了,需要注意的就是要针对考证要求强化训练并记忆相关要点。

结语

通过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力求学以致用,从而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现代会计事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正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程翠凤.会计案例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中的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2007,(1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