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措施范例6篇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措施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措施范文1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实验室安全;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423

前言:高校实验室是教师与学生进行试验的场所,是科技的产出地。所以各高校为了提升教学和科研质量,对实验室投入非常大。实验室是科学的摇篮,是科学研究的基地,对科技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是学校对学生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必备场所。由于实验对于科技研究越来越重要,这必然引起实验设备、实验手段的不断改进和更新,也使得实验研究课题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深入和扩充。由于实验设备的增加、实验工作量的增大及参与实验的人员增多,使得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事故预防工作变得比从前更加重要。

1.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及现状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制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实验室中拥有学校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最先进的研究设备。而实验室安全管理关系到学校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否顺利开展,国家财产能否免受损失,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对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都至关重要。199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2002年教育部12号令《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指出:"学校应当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预防和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2005年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2010年起施行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学校应当将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纳入学校消防安全年度计划。"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都是在强调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而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状况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淡薄,普遍存在重视素质教育,轻视安全实验的观念,再加之多数高校客观存在的实验室用房紧张、设施陈旧、线路老化,使得高校实验室的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2. 高校实验室的存在的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问题有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实验能力相差很大,但各种实验仪器设备昂贵,不可能配备很多套,学生不得不都使用相同的实验设备,势必造成仪器的使用频率过高、损耗增大。尽管实验教学内容比较固定,人们对可能出现的事故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由于参加实验的人数多、流动大、有些学生实验经验、安全意识比较欠缺,这样势必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隐患。②实验用房及实验设施方面的安全隐患。我国许多高校的实验室一些基础设施老化、实验设备超期服役,部分实验室仍设在20世纪50~60年代建造的砖木结构的楼房内,楼道狭窄、通风状况欠佳、防火设计不合理;再加上实验仪器增多、用电功率增大,供电设施老化,致使多年前布置的线路难以负荷。实验大楼的灭火器材都应配备,但往往数量不足,防护能力低,还有一些高校因供水压力不足而造成一些处于高层的实验室处于消防盲区。③实验人员素质因素导致的安全隐患。实验室事故的存在是和实验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分不开的。④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安全隐患。在实验室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的形成。如果没有制度化,就没有规范化;没有规范化,就没有科学化管理。所以制度的形成和完善,对于实验窒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3.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措施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标准化管理制度将各种工作的要求、流程、责任事先进行规定,对人员、设备、资金如何管理进行明确的说明,作为后续工作开展的依据。而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是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规范实验室安全管理落到实处,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①强化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高校要联合校内有关部门加强对教学安全的宣传。通过宣传要让广大师生了解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宣传时要格外强涮"安全事故无小事",要从根本上杜绝麻痹大意思想的滋生。②健全安全体制、落实安全职责。实验室安全不但是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职责,也是相关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来进行归口管理。③完善制度建设。高等学校实验室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到其他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做得好的高校去学习。④加大安全投入。实验室安全是实验室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必须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实验室条件。安全工作不仅要按照国家和地方主管机构评价标准和要求,而且应安装必要的监测、监控设备,以尽早发现隐患,将事故苗头杜绝在萌芽之中。⑤制定安全应急预案。突发事件虽可预防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实验室一旦发生事故,如何正确处理,实现在事故发生时使师生能安全快捷的撤离,财产损失最小,是每个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府急预案的内容要包含火灾应急措施,化学品污染应急措施、爆炸物应急措施,设备被盗应急措施。

4.结语实验室安全防护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高校实验室是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活动场所,实验室安全教育是确保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和长效机制,是保障教学、研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长期的、与时俱进的工作。只要我们本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安全思想,结合实际情况增强全员安全观念,健全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加强安全检查,着力安全基础性工作,就能实现实验设备的安全和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为学校的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作出贡献。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广大师生爱护国家财产和自我保护意识将逐步增强,对实验室的安全将会更加重视,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会更加严谨而细致,师生们会更加自觉而严格地按照规章操作,使安全事故的发生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 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11-0004-01

大型仪器是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不断增加,在教学条件优化的情况下,也增加了风险,因此需要对实验室安全进行专项研究和讨论。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和操作过程的安全,是实验室安全的核心,实验室安全管理重要性以及措施的探讨具有必要性。

1 保障大型仪器安全的意义

有风险的存在,自然有谈论安全的必要,高校重视科研的创新,却鲜少关注安全问题,没有对安全的保障投入必要的配置与经费,安全问题能否得到保障,其实关系着实验室工作的开展和效益的发挥,大型实验室的特点在于功能的复杂性以及样品种类的多样和数量的丰富,较于普通实验室,大型设备实验室更需投入关注,一旦安全管理不到位,则实验室就无法做到良好甚至正常运行。避免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尤其是细小的疏漏,都要进行全面分析,这类疏忽最容易导致问题发生,细枝末节处更甚。在短期内无法暴露的隐患,会逐渐显露,此时需要完善管理措施,制定并遵守安全管理规则,构建全面可操作的管理体系,努力通过措施规避安全隐患,通过制度设计弥补设备、设施的不足。

2 仪器安装前的安全管理

2.1 合理设计空间,规范气路

实验室空间可以从3个方面来看,一是整体架构,保证实验室的承重;二是合理布局空间,保证通风和散热,在空间可容纳的范围内进行布局,预留安全设备,预留逃生通道,保证实验室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容纳设备仪器;三是设备的摆放,使用合理的布局方式以尽可能节约空间,还需要对仪器进行合理安装,保证仪器在进驻实验室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保证设备及其配套设施齐全,从而保证使用。除此之外,还需要规范气体管路设计以及固定钢瓶,禁止实验室出现有毒气体、易燃易爆气体等,这些气体需要经过特殊加固处理后放到特定地点,气体装置的气密性是重中之重,必须要保证绝对良好的气密性,防止气体泄漏,维护气体使用安全,且气路需要进行保障,防止实验过程中破坏原有气路,从而导致实验室安全问题。

2.2 用电安全

大型仪器用电电伏都较大,一般来说是380V/220V的交流电,因此,必须要安装断电继电器以及接地线等保障用电安全的设备,防止触电,这不仅能够在雷电天气防止雷电,还有利于解决设备漏电问题,也能够防止设备的静电积累,提供放电通道,从而提升了电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障用电安全,除了从电路设计和安装方面进行之外,还可以从设备本身入手,设备紧急情况下的断电设置以及设备间电路的连接。要维护整个实验室的用电安全,必须要保证每一处电路的安全,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安装UPS电源,为实验室不间断地、稳定地提供电力,这样就能够避免电压的大幅变化对于设备带来的损害,实验室电路需要达到一定负载,若是非实验室改装,必须重视这一点。

2.3 安全防护措施

安全防o措施种类甚多,由于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仪器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因此进行安全保障就需要排除掉这些因素的影响。高校多数仪器都有强大的磁场,因此在建设实验室时,必须要进行防磁、防震,同时,避免仪器间相互的磁场产生影响,也需要对仪器进行合理的排布,尽可能做到避免相互干扰,避免外界干扰,避免震动影响。如果仪器内部积累灰尘过多,会导致其工作异常,导致事故频发,因此在实验室使用过程之中,要注意对于仪器的防尘工作。如果实验设备含有放射源,需要进行看登记表,如果达不到安全标准,就不能购买该设备,如果实验室没有相应防辐射装置,则不能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否则会对实验人员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3 仪器运行时的安全管理

3.1 教育与培训

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需要进行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实验流程和具体的操作步骤,实验室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进行实验时,往往会有许多危险的操作,在使用大型设备时,由于设备本身具有的性质,例如辐射,或者学生使用不当,会给学生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因此学生需要掌握实验的操作流程,并且尽量使之细化。对于大型仪器设备,要让学生熟悉其各项指标、性能,因此要时常组织培训,这种培训主要针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让其以专业的知识进行管理。实验之前,对于实验室存放的,尤其是实验所需的化学品,要进行细致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常见的实验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就此做好预防。实验室的安全事故主要是人为原因导致,除了实验过程控制之外,实验前的安全教育也十分必要。

3.2 定期检查

实验次数的增加和存放时间的增加,会使得设备磨损,或者出现潮湿等问题,久而久之,聚少成多,最终形成一触即发的隐患,威胁实验安全,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细节处入手,并且加强管理和定期维修工作。可以在实验室内放置干燥剂,定期通风,防止潮湿和空气不流通导致实验室滋生细菌,防止设备故障。对于电器和线路,需要进行定期检修,避免设备年久失修或者电路老化,保障用电安全。在实验室中放置足够的灭火器,定期进行消防演练,一方面让学生自救,一方面能够保证设施的正常使用。许多实验室事故的产生,都是因为设备和线路的问题,因此,在保证操作规范的前提下,也需要保证实验室本身不具有导致危险发生的因素。在安全检查后,对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设备情况进行

标识。

3.3 预约与电子门禁

如何保证学生在实验之前已经熟知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预约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学生在预约之时需要就其应当熟知的内容进行测试,测试通过方能预约,在进入实验室之前,采用指纹识别方式进行身份验证,避免不懂安全操作的人进入实验室,且此种方法能够提升管理效率,减少人力成本。在实验室中安装监控,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实验情况,对于一些危险操作,能够及时发现和阻止,也能够随时了解实验室情况。除了上述管理措施,也需要人工管理,无论是实验过程中的监督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管理,都需要人员进行管理,对于巡视结果和检查过程,需要书面记录,建立事后追责制度,这也能够倒逼管理人员提升管理效率,在管理过程中更加精细。

希望笔者的研究对高校仪器设备安全有一定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保密管理;问题与对策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国防科技人才,开展国防科技创新研究,进行学术交流与科学合作的重要基地[1]。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的保密管理关乎高校整体保密安全,更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国防科技发展和安全[2]。

1实验室保密管理的特点

1.1涉密项目任务重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是基础型的实验室,主要从事国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研究,是高校科技创新、技术发明的重要基地[3]。实验室每年承担大量的纵向、横向以及其他科研项目,其中有很大部分科研项目是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项目,代表着国防领域的先进水平,具有高保密性质。繁重的涉密实验任务,对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保密管理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因此,实验室在开展项目研究的同时必须做好项目安全保密工作。

1.2项目涉密程度深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不同于高校其他科研平台,因其工作领域的特殊性,使得实验室项目往往具有较深的涉密程度。特别是实验室承担的国家重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研究的关键技术往往代表着国内领先水平,甚至国际领先水平,加之其应用于国防领域,普遍具有较高的涉密等级。因此,确保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的保密安全,不仅对高校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7]。

2实验室保密管理可能存在的风险与隐患

2.1实验室环境防护能力弱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物理环境防护能力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开放的校园环境对实验室保密管理带来较大风险。高校校园是开放的,高校的保密管理不同于科研院所,它是一种在开放共享环境中保护核心部分的保密管理模式。高校实验室处在校园内,进入校园的人员均能够近距离接触到实验室。实验室周界安全警戒距离几乎为零,未经许可人员非常容易进行摄影摄像,给实验室保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二是实验室本身的物理安防设施与管控措施还不够完善。目前,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常常以防盗门、防盗窗以及周界视频监控为主流安防设施,这类设施的防护能力普遍偏弱,与实验室保密管理要求的匹配度较低。此外,实验室一般都是开放或半开放运行模式,在人员进出管控上,很少有专人保卫并进行出入人员身份确认和登记,与其他涉密部门相比,几乎可以说是敞开大门,来去自由[8-9]。薄弱的实验室环境防护能力,使得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失泄密概率较高。

2.2实验室人员结构复杂和流动性大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的人员结构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实验室可以说是高校内部人员结构最复杂的单位之一[10-11]。随着高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实验室中既有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实验人员,还有很多进行科学实验和创新实践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此外,实验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合作单位的外派人员,特殊情况下实验室还会进出设备检测和维修的外来人员,如此复杂的人员组成给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保密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正是因为实验室人员的复杂性造成了其人员流动性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因科研项目研究或教学任务的需要频繁进出实验室;技术工人、合作单位派驻人员和临时检测维修工人因各种原因需进出实验室;学生因开展实验或实践需进出实验室。相关人员流动频繁,既有固定流动,也有临时性流动,给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保密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2.3实验室信息数据管理难度大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信息数据管理难度大也是造成实验室失泄密隐患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是一张大互联网下的信息保密管理模式,实验室自然不例外。为了便于科研和教学,实验室的大部分计算机连接互联网,而互联网开放和共享的特点给保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信息和技术失泄密埋下隐患。随着境外情报机构的长期渗透,计算机远程控制和木马植入技术不断发展,联网计算机的信息数据,甚至是已删除的信息数据也能直接暴露在窃密人员面前[12]。同时,实验室移动硬盘、U盘、光盘等移动存储设备广泛被教师和学生使用,在实验室计算机上频繁地使用存储设备进行信息数据复制、传输、存储,给涉密信息数据的保护带来了困难,也造成实验室失泄密的可能。除了信息设备上的电子信息外,纸质载体也是实验室保密管理的重点,项目接收的纸质载体和实验室办公自动化设备打印或复印的纸质载体,往往因为保管不善或随意放置造成失泄密事件发生。

3实验室保密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依据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涉密项目任务重、项目涉密程度深的特点,针对当前实验室安全保密管理可能存在的风险与隐患,结合重点高校的保密工作思路与经验,提出“环境—人员—信息”三闭环的保密管理运行模式,在最大程度上消除泄密风险与隐患。

3.1环境闭环,区域可控

在高校开放的外部环境中,加强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安防设施和管控措施,是实现实验室区域控制的重要举措。加强实验室安防设施,需要对实验室进行周界防护,在保证一定的安全警戒距离基础上,在实验室四周部署周界入侵报警等防入侵措施,以防止未经许可人员擅自闯入。同时,在实验室的内外部部署24h视频监控,并通过测试手段保证视频监控无死角。视频监控系统不仅可以观测对实验室进行偷窥或拍摄的可疑人员,也能够对进出实验室的人员及其行为进行有效监控。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内部,首先,应当设置电子门禁以替代传统的防盗门措施。电子门禁措施可以根据实验室的需要,设定实验室准入名单,从而实现对一定时期内人员进出的有效控制。更为重要的是,电子门禁系统可以通过出入记录,查询到每一位准入人员的进出时间,这为保密管理的事后审查带来了极大便利。其次,需要对实验室内部进行一定的区域划分,对需要重点保护的设备和信息存储空间进行单独隔离,并在其内部部署红外报警措施,从而实现对实验室准入人员的区别控制。通过各类防护措施的部署,使得实验室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就像一个封闭的半球罩在实验室上,形成环境安全闭环。

3.2人员闭环,行为可控

由于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人员的结构复杂及流动性大,人员有效管控成为实验室保密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实验室通过安防措施实现区域可控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对进出人员分类管理,实现不同人员行为可控。对于校内科研人员、教学人员以及实验人员等长期工作者,实验室可以通过学校工作证件或者一卡通实现进出入管控,并按照人员的任务分工进行实验室内部区域管控;对于学生、外单位派驻以及检测维修人员,实验室应当按照其工作时限制定临时出入控制措施,并严格限定其实验室内部活动范围。对于实验室保密重点区域和设备,应设置明显警示标识,未经许可人员禁止进入。所有进出实验室的人员都应当经过背景审查和身份确认,有条件的实验室还应当采取指纹或虹膜等生理特征控制出入。在对各类人员出入实验室严格管控的基础上,更需要对不同人进行保密教育,提高其保密意识。根据调查研究显示,90%的失泄密事件都是由于相关人员保密意识淡薄造成。对于常驻实验室的科研、教学以及实验人员,实验室应当规定其年度接受保密教育学时,满足规定的学习时间才可在实验室开展工作,通过提高这部分人员的保密意识,加强涉密信息的有效管理;对于临时进出实验室的其他人员,实验室也应当进行临时保密教育,规定其实验室工作行为,监督其遵守保密管理规章制度,并与其签订保密承诺书。通过制度落实各类人员保密职责,保证实验室人员保密管理工作到位。通过实验室人员分类管控和保密教育,实现实验室全过程管理,并对人员教育、检查以及处罚工作达到链路化管理,形成人员安全闭环[13]。

3.3信息闭环,流转可控

环境与人员的闭环管理到位后,实验室保密工作最终还是要落到信息闭环上。保密就是保重点、保核心,而信息保密无疑是实验室保密的核心和关键。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的信息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纸质载体以及带有涉密信息的实验品等三个方面。实现电子信息流转可控,主要是做好实验室计算机、移动存储介质等信息设备的管控[14-15]。信息设备分类使用,确保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在信息流转的过程中,不得交叉使用移动存储介质,积极防御计算机木马等窃密手段。同时,涉密的电子信息严禁利用手机、电子邮件、传真传递。实现纸质载体流转可控,一是要对实验室纸质载体进行严格登记建账,并将其收入保密柜集中管理,确保每一份纸质载体来源清楚、使用规范、去向明晰;二是要严格管控实验室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打印复印纸质载体应当经过审批、专人管理以及严格登记,防止使用过程中造成失泄密事件。实现带有涉密信息的实验品使用可控,实验室必须对这类实验品进行运输管控,进出实验室采取单独押运和有效遮挡等措施,同时在实验室内部应当设置独立封闭空间进行存放,在实验的过程中对接触的人员进行授权许可并做好接触记录。通过实验室三类信息的有效管控,实现实验室涉密信息进出流转的全过程管理,确保信息不外泄、不被非授权获取,形成信息安全闭环。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措施范文4

艾滋病实验室(简称实验室)发生意外事件是不可避免的。艾滋病检验人员长期接触有生物危险性的血液标本,各种疾病的患者及被其污染的器械,在标本采集、标本处理、实验操作和卫生清洁过程中常会被带有经血传播疾病病原体的锐器损伤,皮肤、黏膜、衣物被污染和泼溅等意外的发生,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职业感染危险。因此,不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检验人员都应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手抓,不能“重测轻防”[1]。随着当前经血传播疾病的迅速蔓延,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日趋严重。为了减少医源性感染,必须注意检验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因此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势在必行。

1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是生物安全的受益者,又是管理者,是最容易受到生物危害的群体,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因此,要建立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制,建立好实验室个人档案。

1.1 实验室管理制度

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

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入口处应有安全警示标志或限定无关人员进入标志,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半污染区、污染区的工作区域。

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与实验室无关的动物不得带进实验室:有良好的实验室内务行为,禁止食品与试剂或标本放置同一冰箱。

实验室消毒灭菌与废弃物处置制度:未被污染的废弃物扔进污物桶,有菌废弃物应高压灭菌后处理,以免污染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环境。

1.2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

根据实验室工作人员所接触不同的传染源,定期对应注射不同的疫苗,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体质;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时,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的配备原则穿着适应的工作服或防护服、鞋套或专用鞋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手套(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严禁在实验室中穿凉鞋、拖鞋、露趾和机织物面的鞋。实验室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乳胶手套或双层手套,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结束或者离开实验室,防护用品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根据GB19489-2004洗手要求,在感应水龙头下流水肥皂洗手、使用酒精擦手;标本采集时工作人员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操作者均要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普遍性预防(Uiversal precations,UP)的理念[2],使用安全可靠的血液、体液用品。血液、体液标本是实验室的主要标本,也是实验室潜在危害的主要物质,血液体液检验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近年来,艾滋病的发现与流行对每天与血液、体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危胁。因此在采集血液、体液标本时尽量减少检验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这些标本的可能。应使用与仪器匹配的真空采血管及一次性试管。尽量避免开盖以防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标本直接上机,构成全封闭系统。减少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

2 生物安全防护的知识及教育

2.1 加强技能培养

过去由于我们医学教育的缺陷、教育理念的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有资料显示,在现有的检验人员中,对有关防护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仅占10.8%[3],而我们有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但却不了解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这正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学科建设理念上重要的差距之一[1]396-397。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念,科室所有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广大的艾滋病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既懂检验,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2.2 了解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及生物危险

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 如:气溶胶;微生物气溶胶,包括飞沫核气溶胶、粉尘气溶胶。实验室生物危险常见有: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刺伤、割伤、食入、不明原因的实验室相关感染。从事血液检验人员每天接触大量的患者和标本,还有大量的锐器,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谢红珍[4]等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有很多,其中HBV、HIV、HCV、梅毒等对从事血液检验工作者威胁最大。自从第一例艾滋病在1981年被发现以来,由于其严重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后果,受到广泛的重视。吴丽军[5]等前瞻性研究指出,一般通过黏膜接触暴露感染的危险低于经皮肤损伤暴露,而通过一次针刺伤或其他方式暴露于HBV、HCV、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8%,3%~10%,0.2%~0.5%。刺伤后是否引起感染,与针头或吸头等锐器的种类及医务人员是否有防护措施和患者血液中的病毒量的多少有关,一般接触急性期或者晚期患者危险性倍增。

2.3 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

强调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自觉遵守科室的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掌握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和要点;熟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的使用等。对各种可能的危害要熟知。

2.3.1 防护措施

检验人员都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感染的高危人群。检验工作中应制定相应保护措施,加强防范意识。检验人员应将所有血液、体液和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一律视为具有传染性,采取标准预防[6]。严格施行保护措施,不存侥幸心理。

2.3.2 职业暴露的局部处理

工作中职业暴露后现场急救处理非常重要,若黏膜暴露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干净;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等污染物,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若被血液污染的针头或仪器等锐器刺伤,对伤口进行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和流水清洗伤口,用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带手套[7]。

2.3.3 意外伤害暴露后的补救措施

发生意外伤害暴露后要立即进行伤口局部处理,并立即报告预防保健部门,受伤者及患者进行HBV、HCV、HIV和梅毒等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尽快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减少职业感染率。

2.3.3.1 HBV

接触HBsAg阳性血液或者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等锐器损后,如果本身没有HBsAb,以碘伏处理伤口,肌肉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型肝炎疫苗定期进行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0.5~1 a。补救措施最好在接触后24 h内,最迟不超过7 d[7]8。

2.3.3.2 HCV

接触HCV阳性血液时,没有疫苗预防,只能进行伤口的处理,并进行HCV的抗体检查,4~6 w后复查,4~6个月后做HCVRNA监测HCV的感染[8],并注意自身身体的变化。

2.3.3.3 HIV

意外伤害的窗口期3~6个月内血清检测1 次,6个月后复查1 次,美国CDC的研究显示,影响针头刺伤后的危险性因素包括:伤口的深度;有可见的血液从伤口溢出;针头刺破了静脉或动脉;污染源来自于晚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载量高)。补救措施最好在2 h内服用药物,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基本用药程序:口服1 次“双汰芝”450 mg,每日2 次,用药时间为连续服用28 d,适用于低危暴露。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加蛋白酶抑制剂“佳息患”每天3 次,每次2 粒,连续服用28 d。适用于严重暴露[7]8。

2.3.3.4 梅毒

接触USR阳性血液必须2 h内服用预防药物。肌肉注射长效青霉素120万单位,每周1次,共2 w。分别停药后1个月、3个月进行血清检测USR1 次。

3 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清洁与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正常到位的清洁与消毒才能保证在安全环境下安全工作。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要按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遵守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对需要消毒的物品要彻底消毒,不留死角。凡接触病原微生物的器材、环境、人员均要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措施。不同的对象要选择不同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以达到消毒效果,但要以不污染环境为前提。

3.1 消毒方法

空气消毒:方法可采取加强通风、紫外灯照射或臭氧消毒法;公共场所物体表面消毒:采用含氯消毒剂喷洒至湿(约10 mL/m2),作用25 min。使用抹布、拖布擦拭2遍。抹布、拖布要保持清洁与干燥;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用拖布浸消毒液拖擦2遍或喷洒至湿润(约10 mL/m2),作用25 min。

3.2 确保实验室消毒用品及消毒器械的安全

实验室必须储存足够的消毒剂及消毒用品以备补充;定期检查消毒器械(紫外线灯的紫外线照射强度,定期擦拭灯管);实验室安全意外的处理:实验操作中意外出现扎伤、皮肤污染血标本,应马上用肥皂清洗再用大量的流水冲洗伤口,挤压伤口出血后包扎。黏膜、结膜被污染应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如接触特殊标本因特殊处理。

4 结 论

4.1 注意职业安全,增强防护意识

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则是生物安全意识的培养。虽然检验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是不可完全避免,但是美国CDC评估表明62%~80%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可以预防[5]386。血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处理中严格操作规程,作足防护措施,而防护的关键则是安全意识的培养。

4.2 加强职业安全、操作规程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导致检验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范意识淡薄、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对针刺伤认识不足等有关。加强检验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已被公认为是减少职业伤害的有效措施之一。检验科每天接触大量的患者和标本,加强生物安全意识非常重要。应该定期组织标本采集,操作规程的学习和培训。

4.3 建立意外伤害应急、登记、监测、保密和报告制度

发生意外后不必恐慌,尽快做应急处理,并尽早报告,以便组织对伤者及患者进行经血传播疾病病原体的检测。及时了解有关知识,保证应急药物的及时供给。

根据国家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出台的法律法规、通知、条例等,临床实验室过去被忽视的生物安全管理的这一理念得到了加强与重视。增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确保自己安全,确保实验室安全,确保环境安全,是我们检验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李力.对防治严重呼吸性综合征医学检验中若干问题的反思[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7):396-397.

[2] 姚飞,郭兰兰.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预防意识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3 18(3):231.

[3] 张小容.医护人员自我防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29-32.

[4] 谢红珍,聂军,潘绍山,等.广州市护士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172-175.

[5] 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

[6] 韩晶,陈征,田健华,等.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67-368.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措施范文5

论文关键词:实验室 安全培训 安全技术 紧急预案 演练

论文摘要:本文对高校实验室造成人员、财产损失的安全事故原因进行分析,主要从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紧急预案制定和演练等方面阐述加强实验室安全培训对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作用。

0引言

高校实验室是学生培养、科研的重要依托,随着近年了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高校实验室资源日益开放及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数量和流动性增强、实验用房的限制,使得实验室安全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实验室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提高实验室安全已是每个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开展安全培训的意义

1.1 缺乏安全技能教育是造成重大事故和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高校带来很大的财产损失和不少的人员伤亡,分析高校安全事故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实验室安全事故有硬件建设方面的问题,也有软件建设方面的原因,突出表现在安全制度不健全、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术缺乏,应对紧急事件措施不力等方面。在具体分析每一起造成严重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重大安全事故发生过程后,我们都会痛心地发现:每一起事故在发生之初,若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救援措施和人员逃生方法,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可以降低到很小的程度。因此,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安全技能教育和培训应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

1.2 安全生产技能定义安全生产技能是指人们安全完成作业的技巧和能力。它包括作业技能、熟练掌握作业安全装置设施的技能,以及在应急情况下,进行妥善处理的技能[1]。

1.3 安全技能教育的必要性安全技能的训练是对从业人员所进行的安全作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实验室的安全不仅需要安全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有必要的安全实践能力。安全知识教育,只解决了“应知”的问题,而技能教育,着重解决“应会”,以达到我们通常说的“授之于渔”的要求。这种“能力”教育,可以避免和减少实验室事故的发生,最大可能地减少应事故带来的财产和人员损失。

1.4 安全技能教育对象教师和学生是高校实验室的主要参与者,实验室教师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主要管理者和参与者,他们的素质条件、是否掌握安全环保知识以及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2]。

2实验室安全技能教育

2.1 实验室安全技能教育的目的实验室安全技能教育目的:①培养注重实验室安全的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注意安全的习惯。②掌握常用的实验室仪器及消防器材操作知识与技能;知道基本的实验室安全守则。③掌握发生实验事故的紧急应变措施,增强实验室事故的过程控制能力与方法。

2.2 实验室安全技能教育的方式在安全生产过程中,人们分析各种因素,提出防止发生事故的“3E”原则,即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和法制对策[3]。实验室安全技能则是“工程技术对策”的体现。技能与知识不同。知识主要用头脑去理解,而技能要通过人体全部感官,并向手及其他器官发出指令,经过复杂的生物控制过程才能达到目的[1]。听讲座、看录像、考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 “现场教学”,通过在实际操作中给予受训者个别指导,并督促、监护受训者反复进行实际操作以达到熟练的要求。同时,受训者,特别是学生必须在实验\实践中强化安全技术的学习,积累经验,避免“纸上谈兵”。 转贴于

2.2.1 加大宣传,制定、完善实验室各项安全制度安全教育,是贯彻在学生在校教育的始终。高校可以通过各类安全的专题的讲座,报刊、图片宣传栏和专题记录片等形式,或进行相关安全知识和技能竞赛等方法,进行高校安全知识普及。同时,根据各类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类行之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则和制度,完善实验室安全的硬件实施,制定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通过对实验室各项安全规则制度、仪器设备操作规程上墙,张贴安全警示标志等措施,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形成对受训者视觉冲击,挺高其安全意识。同时,必要时,还应将一些实验室常规的事故应急措施张贴在实验室相应的操作台前,有利于一旦发生事故的应急处理。

2.2.2 通过开设安全教育课程课程内容,上至国家的安全法律,下至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以及实验室安全制度、操作规程及以及反应措施。安全课程应作为生物、环境、材料医药、化学、化工、机械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以帮助他们全面了解各种事故的成因及正确处理方法,丰富知识,顺利开展专业实验、实践和专业研究。

2.2.3 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安全应急预案是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的预先准备,确保在有事故发生时,能够采取及时正确的处理措施。预案需对各实验室可能面临的具体危险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置[4]。

2.2.4 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演练实验室常见事故有:火灾、爆炸、毒害、几点伤人及设备损坏等。在安全技能训练过程中,高校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开展不同层次的安全技能培训。①各类消防器材的正确使用。通过讲座普及灭火砂箱、石棉被、泡沫灭火机、四氯化碳灭火机、二氧化碳灭火机、干粉灭火机和1211灭火机等消防器材的原理及使用范围,并组织受训者进行相关器材的操作及灭火训练。②熟悉实验室的环境,掌握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辐射设备、机加工设备、压力容器),有毒、易燃、有腐蚀或爆炸性危险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使用。③高校各实验室可结合本实验室的实际开展较具专业针对性的事故应急演练,并组织受训者参与实验室各种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以提高安全意识,完善他们的安全知识架构同时,大大提升他们的安全技能。

3结束语

高校安全工作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也是高校。笔者认为高校安全管理在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珍惜生命,以人为本”,依法整治[5]的原则基础上,加强安全技能培训,提高师生预防和处理事故的能力,是高校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安全管理网(safehoo.com).

[2]金海萍,阮俊,冯建跃.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教育方式和内容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185-197.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措施范文6

大型仪器是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不断增加,在教学条件优化的情况下,也增加了风险,因此需要对实验室安全进行专项研究和讨论。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和操作过程的安全,是实验室安全的核心,实验室安全管理重要性以及措施的探讨具有必要性。

1 保障大型仪器安全的意义

有风险的存在,自然有谈论安全的必要,高校重视科研的创新,却鲜少关注安全问题,没有对安全的保障投入必要的配置与经费,安全问题能否得到保障,其实关系着实验室工作的开展和效益的发挥,大型实验室的特点在于功能的复杂性以及样品种类的多样和数量的丰富,较于普通实验室,大型设备实验室更需投入关注,一旦安全管理不到位,则实验室就无法做到良好甚至正常运行。避免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尤其是细小的疏漏,都要进行全面分析,这类疏忽最容易导致问题发生,细枝末节处更甚。在短期内无法暴露的隐患,会逐渐显露,此时需要完善管理措施,制定并遵守安全管理规则,构建全面可操作的管理体系,努力通过措施规避安全隐患,通过制度设计弥补设备、设施的不足。

2 仪器安装前的安全管理

2.1 合理设计空间,规范气路

实验室空间可以从3个方面来看,一是整体架构,保证实验室的承重;二是合理布局空间,保证通风和散热,在空间可容纳的范围内进行布局,预留安全设备,预留逃生通道,保证实验室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容纳设备仪器;三是设备的摆放,使用合理的布局方式以尽可能节约空间,还需要对仪器进行合理安装,保证仪器在进驻实验室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保证设备及其配套设施齐全,从而保证使用。除此之外,还需要规范气体管路设计以及固定钢瓶,禁止实验室出现有毒气体、易燃易爆气体等,这些气体需要经过特殊加固处理后放到特定地点,气体装置的气密性是重中之重,必须要保证绝对良好的气密性,防止气体泄漏,维护气体使用安全,且气路需要进行保障,防止实验过程中破坏原有气路,从而导致实验室安全问题。

2.2 用电安全

大型仪器用电电伏都较大,一般来说是380V/220V的交流电,因此,必须要安装断电继电器以及接地线等保障用电安全的设备,防止触电,这不仅能够在雷电天气防止雷电,还有利于解决设备漏电问题,也能够防止设备的静电积累,提供放电通道,从而提升了电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障用电安全,除了从电路设计和安装方面进行之外,还可以从设备本身入手,设备紧急情况下的断电设置以及设备间电路的连接。要维护整个实验室的用电安全,必须要保证每一处电路的安全,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安装UPS电源,为实验室不间断地、稳定地提供电力,这样就能够避免电压的大幅变化对于设备带来的损害,实验室电路需要达到一定负载,若是非实验室改装,必须重视这一点。

2.3 安全防护措施

安全防?o措施种类甚多,由于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仪器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因此进行安全保障就需要排除掉这些因素的影响。高校多数仪器都有强大的磁场,因此在建设实验室时,必须要进行防磁、防震,同时,避免仪器间相互的磁场产生影响,也需要对仪器进行合理的排布,尽可能做到避免相互干扰,避免外界干扰,避免震动影响。如果仪器内部积累灰尘过多,会导致其工作异常,导致事故频发,因此在实验室使用过程之中,要注意对于仪器的防尘工作。如果实验设备含有放射源,需要进行看登记表,如果达不到安全标准,就不能购买该设备,如果实验室没有相应防辐射装置,则不能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否则会对实验人员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3 仪器运行时的安全管理

3.1 教育与培训

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需要进行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实验流程和具体的操作步骤,实验室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进行实验时,往往会有许多危险的操作,在使用大型设备时,由于设备本身具有的性质,例如辐射,或者学生使用不当,会给学生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因此学生需要掌握实验的操作流程,并且尽量使之细化。对于大型仪器设备,要让学生熟悉其各项指标、性能,因此要时常组织培训,这种培训主要针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让其以专业的知识进行管理。实验之前,对于实验室存放的,尤其是实验所需的化学品,要进行细致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常见的实验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就此做好预防。实验室的安全事故主要是人为原因导致,除了实验过程控制之外,实验前的安全教育也十分必要。

3.2 定期检查

实验次数的增加和存放时间的增加,会使得设备磨损,或者出现潮湿等问题,久而久之,聚少成多,最终形成一触即发的隐患,威胁实验安全,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细节处入手,并且加强管理和定期维修工作。可以在实验室内放置干燥剂,定期通风,防止潮湿和空气不流通导致实验室滋生细菌,防止设备故障。对于电器和线路,需要进行定期检修,避免设备年久失修或者电路老化,保障用电安全。在实验室中放置足够的灭火器,定期进行消防演练,一方面让学生自救,一方面能够保证设施的正常使用。许多实验室事故的产生,都是因为设备和线路的问题,因此,在保证操作规范的前提下,也需要保证实验室本身不具有导致危险发生的因素。在安全检查后,对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设备情况进行

标识。

3.3 预约与电子门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