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治疗的方法范例6篇

神经治疗的方法

神经治疗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颌骨骨腔清除术;窦内手术法;高位切断术

The clinical review of three surgical methods to treat trigeminal neuralgi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ree kinds of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Methods Adopting different methods to cure the 42 cases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Ⅱ. Results The 2-years curing rate: the ridding maxillary cavity is 100%,the inner of maxillary sinus is 83.3%, the rhizotomy at high perch is 97.3%. Coclusion If conservative way is not available, the results of three kinds of surgical methods are all satisfactory. First- selection is the ridding maxillary cavity, and then the latter.

【Key words】 trigeminal neuralgia; the ridding maxillary cavity; the procedure of inner maxillary sinus; the rhizotomy at high perch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大约是4.7/10万人[1]。其确切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所以虽然治疗方法较多,但效果不尽人意。我科在2000年以来采用颌骨骨腔清除术、窦内手术法以及神经高位切断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这三种方法简单易操作,并发症少,安全系数大,而且治疗效果也比较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42例经临床确诊为三叉神经痛Ⅱ支的病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48~81岁,病程2~11年。42例均曾经药物治疗(卡马西平),药物控制无效后手术治疗。颌骨骨腔清除术7例,窦内手术法12例,高位切断术23例。

1.2 手术方法

1.2.1 颌骨骨腔清除术 7例患者均有上颌缺牙区。术前结合病史及X线,通过确定扳机点,找出病变骨腔的准确位置,局部麻醉后,从口内翻粘骨膜瓣,凿开骨外板,暴露骨腔,搔刮、冲洗,缝合伤口。

1.2.2 窦内手术法 局部麻醉后,从第二双尖牙远中至中切牙近中颊沟弧形切口,向上翻开粘骨膜瓣,暴露眶下孔及眶下神经,从眶下孔外约5cm切断神经,先撕脱眶下神经远心段分支至皮下,然后去除眶下孔以上骨块,暴露上颌窦,凿去眶下孔下壁,撕脱窦顶段,碘仿纱布填塞上颌窦,下鼻道引流,缝合口内伤口。

1.2.3 高位切断术 全身麻醉后,沿口内前庭沟切口,打开上颌窦前、后壁,圆孔处切断上颌神经,碘仿纱布填塞上颌窦,下鼻道引流,缝合口内伤口。

2 结果

术后随访2年,无失访者。三种方法治疗术后1年复诊,均无复发。术后2年复诊,4例复发,窦内手术法2例,高位切断术2例。三种手术治疗方法2年的治愈率分别是,颌骨骨腔清除术100%,窦内手术法83.3%,高位切断术97.3%。由于选择三种方法时都有适应证,没有随机性,因此不能作统计学比较。

3 讨论

随着国内外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研究的进展,颌骨病变性骨腔的发现,病变性骨腔定位诊断的板机点追踪定位法被确立,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有报道[2],颌骨病变性骨腔内存在多种需氧、厌氧菌,说明病变性骨腔系一混合菌感染所致,由于颌骨内有大量的三叉神经末梢纤维,骨腔内的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长期刺激末梢神经,进而造成神经的病变损害,使其发生短路,导致患者阵发性的疼痛发作。笔者认为,颌骨病变骨腔是引起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之一。国内采用颌骨病变骨腔刮治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已有近10年的历史。孟庆蓉对516例患者进行了该手术,近期治愈率为93.2%,而术后4年以上治愈率达45.7%。而郭瑶[3]等报道的临床治愈率高达100%(3年)。储嘉琪等又对手术进行了改进,在骨腔刮治的同时,增加了电针刺激周围神经,与单纯骨腔刮治比较,止痛率明显增高,复发率明显降低。实行病变性骨腔刮治术的疗效已为临床实践所肯定,该手术简便,不损伤神经的生理功能,不破坏神经的完整性,患者面部不留疤痕,疗效也较好,是一种较好的对因治疗方法。但如何确立病变性骨腔准确的位置,则是刮治术成功的关键。由于扳机点的多变以及病变性骨腔可能为多个,故进行追踪定位时常需多次进行才能准确定位以确保手术的成功,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有时无法寻找到病理性骨腔,选择该种手术例数也不多。

窦内手术法实际上它是神经周围支撕脱术的一种,与单纯眶外神经撕脱术比较,该手术疗效明显,复发率低,实用价值大。该方法的优点是:(1)复发率低。颅内手术复发率为43.1%,传统神经撕脱手术复发率58%,有人报导,实行该手术的复发率仅为31.6%[4],而我科2年的复发率为16.7%。我们发现单纯撕脱眶外神经的长度约为30mm,由于神经的再生而较易复发,而窦内法撕脱长度可达60~90mm,神经再生也只能落入上颌窦内,减少了复发率。(2)效果持久。原因可能是该手术不仅撕脱了眶下神经,还有上齿槽神经。(3)单纯眶外撕脱法复发的病人,用窦内法仍可再行撕脱术,效果仍明显持久。(4)该方法简单,安全,易掌握,局麻门诊则可手术。(5)虽然术后患者有麻木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邻近神经的代偿作用可使麻木程度、范围减少。

窦内手术法的复发率还是较高。因此有人提出了颅外神经高位切断术。该手术方法创伤小,避免了神经外科手术的并发症,提高了疗效,止痛率达100%[5]。该方法既保存了颅内神经感觉根切断术高位的优点,又避免了颅内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以及口外进路的不足。我科使用该手术方法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治愈率半年为100%,2年为97.3%。三叉神经在圆孔切断,基本上包括了上颌神经的诸分支,解决了上牙槽后神经以及腭神经的三叉神经痛。该方法视野清楚,创伤小,痛苦小,效果好,无严重并发症,2年复发率仅2.7%。

就目前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研究,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应该采用一定顺序的治疗原则,首先保守药物治疗,所以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可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法的选择原则是:一要有效,二要创伤小。虽然三叉神经感觉根微血管减压术很盛行,但开颅带来的危险性远比这几种方法要大的多,况且其复发率也有18%~39%[6]。因此,医务工作者在选择手术方法时就要从简入繁,以最小的创伤给病人带来最好的效果。所以,笔者推荐手术治疗时,首先考虑颌骨病灶刮治术,该方法简单,风险小,复发率低,而且复发后还可手术,但是,对于病理性骨腔的定位较难,所以窦内手术以及神经高位切断术对于找不到病灶或者反复发作的患者不失为一种好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 Robert G, Grossman MD, Christopher M. Principle of neurosurgery, second edition. Lippincott-Raven Publishers, Philadephia, New York, 1999,407-412.

2 马洪.颌骨病理性骨腔刮治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贵州医药,1999,23(4):296-297.

3 郭瑶.颌骨骨腔清除术治疗三叉神经痛90例临床疗效观察.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6,21(4):391-393.

4 陈士义.采用窦内、翼下颌手术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0,6(3):474-475.

神经治疗的方法范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0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将病例编号,并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治疗组男86例,女64例;年龄40~74岁,平均(51.35±9.71)岁;

病程1~15年,中位数8年。对照组男78例,女72例;年龄40~75岁,平均(51.58±9.46)岁;

病程1~15年,中位数8.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2]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订。①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有疼痛麻木感;②局部区域因神经受累而出现感觉异常或过敏,腱反射亢进或减退,肌力降低;③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分离试验均阳性;④X线片示颈椎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或椎间孔变小;⑤颈椎CT或MRI示相应病变节段的神经根受压。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40~75岁;③影像学检查显示与病变节段相一致;④病史15年以内(包括15年);⑤治疗过程中依从性良好,同意放弃其他化学药物、针灸、理疗等治疗手段;⑥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严重内科疾病者,如高血压、心脏病、肺部疾病、精神病等;②合并引起颈肩上肢痛的颈椎外疾病者,如肩周炎、腕管综合征、尺管综合征等;③疑似或确认颈椎及椎管内有肿瘤,和/或可能患有骨结核、骨髓炎、严重骨质疏松症等骨性疾病及混合型颈椎病患者;④合并有风湿类疾病者,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并发关节疾病。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 (1)旋提手法:本次所采取的治疗手法来自全国名老中医孙树椿教授的经验[4],同时根据中原人群特点和患者平均年龄,适度改变施术手法和手法轻重,具体操作如下。①牵引按揉法:患者取端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身后。用大鱼际在颈项部及肩部、上肢施行法,令患者放松,双手提捏患者颈项部肌肉。待患者局部肌肉有所放松后,开始施行牵引按揉法。医者用双手拇指顶按住患者两侧枕骨乳突处,其余四肢环形相对托住下颌。此时双前臂以肩部作为支点,向下压住患者双肩,双手腕向上支撑立起,牵引颈椎。依据患者情况,维持牵引数秒后,可环转患者头部,令其被动进行头部的前屈、后伸运动数回。②拔伸推按法:患者端坐,医者立于患者身后。首先令患者头部偏向健侧,医者可用一手将其固定。嘱患者上举患肢并屈肘,医者用另一手握住患者手指2~5指,向远侧拔伸牵拉。维持数秒后,在患侧颈部行劈法和分散法缓解放松局部软组织。③点揉法:拿肩井,点揉肩中俞,提捏肩井数次,用手指或掌根揉按肩中俞,使气血流畅,放松肩部。两手搓揉两侧项肌、斜角肌、斜方肌和肩胛提肌,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反复操作,压痛处可适当加重力量。④扳法:患者端坐,医者站在患者后侧,左肘部置于患者颌下,右手托扶枕部。将头颈向一个方向转动至最大限度,当手下感到有固定感时,借助牵引力向对侧用力,此时可听到一声或多声弹响。以上手法隔日1次,连续治疗15 d。(2)牵引治疗:采用仰卧位多功能牵引架(JQ-1H颈椎牵引治疗椅,四川生灵康医疗设备公司)牵引。患者取端坐位,治疗用座椅采用靠背式,以预防高龄患者久坐所带来的不适。牵引患者均采用颈部前屈位,其中C3~4病变前屈15°,C4~5病变前屈20°,C6~7病变前屈25°,C7~T1病变前屈30°。牵引重量为患者体质量的1/10,牵引时间为每次20~40 min,每日

2次,连续15 d。两次牵引间隔>4 h。牵引结束后,嘱患者静坐10 min,不能立即站起或进行走动;治疗后30 min内,不可做颈部剧烈活动。(3)中药熏蒸:采用本院颈肩腰腿痛Ⅰ科院内协定处方,由忍冬藤10 g、木瓜20 g、伸筋草20 g、大黄20 g、

威灵仙20 g、羌活20 g、独活20 g、红花20 g、延胡索20 g、制川乌20 g、制草乌20 g、透骨草20 g、虎杖15 g、干姜20 g组成。具体操作方法:先用全自动煎药机将上药1剂煎成中药原液1 000 mL,

加入到中药熏洗床(深圳联特全电脑多功能气疗机)。患者穿医院配发熏蒸治疗专用病员衣,暴露颈部,仰卧于熏蒸床上,将颈部放于药液熏蒸出口处进行熏蒸。每次治疗30~40 min,每日2次,连续治疗15 d。治疗后嘱患者注意避风、防寒保暖。

3种治疗方法应按一定顺序进行,首先进行手法治疗,牵引治疗后0.5~1 h才可进行中药熏蒸治疗。同时防止个别患者因体位改变、劳累、精神紧张而造成眩晕、呕吐等症状。

2.1.2 对照组 对照组只采用中药熏蒸和牵引疗法,具体操作与治疗组相同。

2.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入选对象治疗前及治疗15 d评分,比较评分的变化,从而得出本疗法的止痛效果。临床控制: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

失,症状改善指数≥90%。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症状改善指数 < 9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消失,30%≤症状改善指数 < 7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症状改善指数 < 30%。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和95%CI进行统计描述,差异显著性采用t检验;两组间的均衡性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5例,对照组脱落10例。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为93.10%,

3.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3.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无患者出现过敏、病情加重等不良事件。

4 讨 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作为颈椎病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原因从解剖结构上看,一方面是因颈椎椎体位置改变,椎体边缘形成骨赘,颈椎间盘变性、突出,压迫周围神经血管,颈椎间孔缩小,椎体移位性损伤等造成;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颈肩部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长时间受到牵拉、劳累,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造成水肿、粘连、痉挛等症状,患者多以肩、臂部疼痛,一侧或双侧上肢放射麻木和颈部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重则出现患肢酸软无力、握力减退、肌肉萎缩等。非手术疗法作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基本疗法,因其具有创伤小、痛苦少、经济安全、简便快捷、疗效确切等优点,得到了患者的普遍接受与认可。

手法治疗作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经济高效的方法之一,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清除自由基,降低血液黏稠度来减轻受累部位对椎动脉、颈神经的压迫实现的[6]。本研究治疗组采用的旋提手法,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孙树椿教授所创立,经多年临床研究证实,此套手法可以松解、牵拉张力较高的肌肉,解除肌肉痉挛,逐步恢复肌肉张力,从而达到缓解颈肩部疼痛,改善颈部活动度;同时,此手法的实施改善了颈椎生物力学的特性,纠正了颈椎关节的紊乱,能够有效解除滑膜嵌顿,促进局部炎症吸收,降低颈椎间盘髓核压力,从而缓解患肢及局部症状,为重新建立颈椎良性循环,促进神经根型颈椎病恢复提供了有利

条件[7-8]。

牵引也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适当的牵引方式、重量、角度、时间,可以改善颈椎曲度,缓解局部痉挛的(下转第44页)

(上接第29页)肌肉组织,松解周围软组织与神经的粘连,从而达到增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的作用;同时,牵引能够减少椎间盘压力,解除嵌压,增加局部血流,改善和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消除水肿,以减轻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从而有利于局部损伤组织的修复。

中药熏蒸疗法是结合现代医疗器械设备,在传统中医药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便捷治疗途径。此方法通过电脑控温加热将中药原液汽化,将物理的热源效应运用到中药的药理扩散作用之中,通过热效应来扩张局部血管,改善微循环,使中药能够通过皮肤脉络直接吸收,借助血液循环来加速炎性物质代谢和组织修复。其良好的吸收效应,具有温通经络、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活血化瘀等多重中药临证功效[9]。中药熏蒸方中忍冬藤、伸筋草、延胡索、透骨草等舒筋展筋,木瓜、威灵仙、制川乌、制草乌可以祛风除湿、镇痛,大黄、羌活、独活、红花、虎杖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干姜祛风湿、温阳散寒。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治疗组配合旋提手法的综合治疗优化方案治疗效果较好,优于对照组。由于3种保守治疗方法均能有效缓解局部神经压迫,解除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增进炎症代谢,从而达到治疗效果。而旋提手法相比普通放松手法而言,治疗更为系统、准确,能全面缓解患者症状,为名老中医经验手法的继承与改进,并经大量临床工作者研究证实,安全有效。

5 参考文献

[1] 宋永伟,鲍铁周,王智勇,等.非手术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17(6):56-57.

[2] 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技术出版社,2002:346.

[4] 孙树椿,易金根,张军.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1995,15(2):58-60.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6] 孙树椿.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中药治疗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9):59-61.

[7] 宋永伟.应用孙氏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中医正骨,2011,23(4):67-68.

[8] 马富强,白玉,李沛,等.运用孙树椿教授经验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2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46-47.

神经治疗的方法范文3

    1.1针刺疗法

    周平[6]通过对比应用针刺疗法与牵引疗法对颈臂疼痛症状、静息状态肌张力RAUC、收缩状态肌张力AAUC的改善情况发现,针刺可有效地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斜方肌的肌张力,并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整体治疗具有促进作用。蔡玉梅等人[7]从选穴入手,采取祛风通络、和胃健脾、益气养血等辨证施治的方法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麻木症状均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1.2电针疗法

    陈双岭等人[8]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相应节段的夹脊穴并应用电针刺激此穴位的方法为其进行治疗,结果发现,与应用普通针刺疗法(针刺患者双侧的大椎穴、天柱穴和夹脊穴等穴位)相比,应用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更好。滕春光等人[9]将13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患者单纯应用电针疗法进行治疗,另一组患者联合应用辨经取穴针刺疗法和电针疗法进行治疗。结果发现,联合应用辨经取穴针刺疗法和电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更好。

    1.3水针疗法

    王洪宇等人[10]采用穴位注射夹脊穴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并将其治疗效果与用推拿牵引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发现,采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明显优于采用推拿牵引疗法的疗效。同时,刘悦平[11]对穴位注射颈夹脊穴在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症状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穴位注射颈夹脊穴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穴位的镇痛效果。另外,曾顺军等人[12]还对应用哪种药物进行穴位注射治疗这种病的效果更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生理盐水-地塞米松混合液进行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更好。

    1.4针刀疗法

    何云清等人[13]采用小针刀松解项筋膜及枕下肌的方法为67例由上位颈椎神经根压迫而引起的颈源性头痛患者进行了治疗,其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8.5%。蔡伟等人[14]在100例颈椎病患者的风池穴、颈夹脊穴等穴位的周围寻找痛点并为其行针刀松解术,同时配合穴位注射。结果这一疗法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6%,且以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更为显着。桂清民[15]将针刀闭合松解术与孙树椿教授[16]发明的颈椎不定点旋转复位手法联合起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结果发现,与应用单纯针灸疗法相比,联合应用针刀闭合松解术和颈椎不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颈椎的生理曲度、纠正棘突偏歪和椎间隙的宽窄。

    1.5其他针刺疗法

    衣华强[17]采用头针针刺(对侧顶颞后斜线中2/5处)配合体针针刺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并将其治疗效果与单纯应用体针针刺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应用头针针刺配合体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镇痛和综合疗效均优于单纯应用体针进行治疗的疗效。近几年,随着针灸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针具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刃针"就是最好的印证。刃针疗法源于"古九针",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一种特色疗法[18]。江洋[19]将刃针微创治疗术应用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上。结果发现,应用刃针微创治疗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另外,李应贵等[20]运用三棱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杜建民等[21]应用薄氏腹针(薄氏腹针配合大面积电磁波辐射)治疗神经型颈椎病均取得了显着的疗效。

    2按摩手法

    杨功旭等[22]应用拿捏、指推、点揉、滚推等一系列补泄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结果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王曙辉[23]分别采用曲旋转提拉斜板法和传统的颈椎牵引推拿手法对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对比治疗。结果显示,与应用传统的颈椎牵引推拿手法相比,应用曲旋转提拉斜板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头颈部的僵硬感和颈椎的活动度。另外,陈祥云等人[24]对用循经点按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也进行了研究,结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神经治疗的方法范文4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方式的改变,电脑的普及,汽车的广泛应用,颈椎病逐渐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涉及人群较广且越来越年轻化。其中以神经根型发病率最高,约占颈椎病的60%[1],而且往往是其它类型颈椎病的早期表现,其临床症状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给人们带来了身心痛苦,增加了生活及社会负担,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近五年来,中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多采用针灸拔罐、推拿牵引、药物治疗或综合疗法,现就将针灸、推拿、药物治疗本病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针灸治疗为主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用方法,通常以局部取穴法为主,选穴以颈夹脊、风池、阿是穴频率最高,以毫针、电针、水针、针刀及其它治疗方法为常用,也有腹针等新疗法,亦有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张铁英等[2]根据病变累及的经络采用辨经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60例,各经主穴分别为手三里、天宗、消泺、极泉、天柱,痊愈率为58.9%,且疗程缩短。吴扬等[3]用腹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天地针(中脘、关元)、商曲为主穴,60例总有效率100%,明显优于传统的针刺法。熊晓燕[4]采用电针加水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显效率达95%。李明钊等[5]采用针刀加埋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33例中治愈(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101例,平均治疗2.3次;好转(疼痛明显减轻)27例,平均治疗3.42次;无效(疼痛未减轻)5例,平均治疗2次,有效率96.2%,1a后随访复发2例。张凯等[6]采用三步针罐疗法配合正骨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组40例,痊愈27例,显效11例,有效2例,无效0例,愈显率为95%,总有效率为100%。陈丹等[7]采用傍刺加电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结果疼痛及颈部功能情况均有一定改善(P>0.05)。赵敏等[8]采用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总有效率97.14%。彭冬青等[9]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其证型采用贺氏针灸三通法,结果表明本法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症状,减轻局部疼痛,疗效确切。何常春等[10]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经筋针刺治疗)和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各30例,对比观察两组间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经筋针刺组比传统针刺组更能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刘公望等[11]采用四天穴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明显减轻疼痛,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比较明显优于颈夹脊穴针刺法,有肯定的临床疗效。

2 推拿牵引治疗为主

治疗神经根型颈推病,通常急性期用推拿按摩手法,可解除肌肉痉挛,松解关节囊和韧带挛缩,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无菌性炎症及致痛物质的吸收;缓解期则可通过手法的治疗,起到松解神经根与组织的粘连,改善狭窄的椎间隙,增加椎间孔直径,减小对神经根的压迫,疗效显著。蔡西国等[12]采用M c K e n z i e法结合推拿、牵引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采用McKe n z ie法结合推拿、牵引疗法治疗;对照组54例,采用推拿、牵引疗法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张海雁等[14]将4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依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20例,其中观察组运用牵引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常规组运用物理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牵引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缓解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黄皖生等[16]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龙氏手法为主的非药物综合方案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以物理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67%,对照组70.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 药物治疗为主

中医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药物方面,处方中大都遵循“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并治”的辨证思想,以活血通络为治疗原则,应用补气、活血之药,气血兼顾,以达到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疾病的目的。赵昌林等[20]将160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用白芥子散外敷,对照组口服颈复康,结果:治疗组痊愈21例,显效34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88.8%,高于对照组71.3%的总有效率,两组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

吕方华[27]采用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神经根型颈推病42例,对照组36例用茶普生胶囊,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4%,对照组75.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4 小结

目前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牵引、药物等,均为保守治疗。临床中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以期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已成为主流方法,但也存在一定弊端,如果使用烦乱则增加患者的医疗开支。如何围绕提高临床疗效,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为临床提供疗效肯定、可信度高、切合实际、操作规范、易于推广的综合治疗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爱秋.颈椎病治疗近况与展望[J].湛江民族学院学报,1996.18(1):77.

[2]张铁英,孙琳.辨经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推病360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5):18.

[ 3 ] 吴扬扬, 鲍安珍. 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 2 0 例[ J ] . 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7.

[ 4 ]熊晓燕.电针加水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J ].上海针灸杂志,2005.4(1):19.

[5]李明钊,李立.针刀加埋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33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0):1535.

[6]张凯,蒋戈利,邢军等.三步针罐疗法配合正骨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J].中医杂志,2008.49(6):527-528.

[7]陈丹,王友军,吴荣华等.傍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量化评价[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4):219-221.

[8]赵敏,李雪,李华.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8例[J].人民军医,2009.52(5):271.

[9]彭冬青,董玉喜,刘云霞.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6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9.50(3):231-234.

[10]何常春,尹林玉.经筋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9.15(4):66.

[11]刘公望,王秀云,孟向文等.四天穴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25-28.

[12]蔡西国,刘青松.McKenzie法结合推拿、牵引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07.19(9):10-11.

[13]史全刚.角度牵引配合定点旋转手法复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0例临床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6.22(7):7-8.

[14]张海雁,何颖.牵引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现代临床医学,2008.34(2):96-97.

[15]穆刚,孔令勤,张君涛等.矫正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症,2006.15(3):259.

[16]黄皖生,潘长青.龙氏手法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6):1254-1256.

[17]陶世明,刘延华,周肆华.旋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9例[J].西南军医J o u r n a lof Military Surgeon in Southwest China Jan.,2008:10(1):84.

[18]詹文吉.臂丛神经牵拉样手法治疗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2):126-127.

[19]吴健康,熊爱民,詹红生等.仰卧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3例临床分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3):42-44.

[20]赵昌林,陈孝银.白荞子散外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6.27(8):34.

[21]陈宏贤,赵新梅,林道庞.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07.28(11):1865-1866.

[22]杜晓军.复方骨肽注射液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7.28(6):50-51.

[23]郎然,王晓平,杨朦.根痛平片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6.18(11):49.

[24]马勇,周建中,周临东等.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4):27-28.

[25]杨富坤,任丰河.七里散加六味地黄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4例疗效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06.34(4):448-449.

[26]陶缨,王志刚.颈椎灵口服液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1):17-19.

[27]吕方华.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2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6):359.

[28]宋杨.口服壮骨片及舒络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65例临床观察[J].药物与临床.2009.6(14):83.

[29]任婕,邹季.盘龙七片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1(5):50-51.

[30]杨洸,杨耀洲,赵玛丽等.白芍木瓜灵仙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8.20(2):9-10.

[31]卢世魁,孙渊.痹麻痛消汤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8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6.22(5):38-39.

[32]吴平.补肝强肾益气活血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7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115-116.

[33]杨国谋,吕巧儿,贺灵慧.补阳还五汤合弥可保治疗神经根麻木型颈椎病[J].中医药学刊,2006.24(4):726.

[34]宋琪,姜淑洁.固本舒筋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2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7.26(9):595-597.

神经治疗的方法范文5

河南省沁阳市中医院内科,河南沁阳 454550

[摘要] 目的 探究益气活血祛湿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该院的9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在积极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益气活血祛湿法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进行观察比较;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MNCV及SNCV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MNCV及SNCV和对照组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经评价,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益气活血祛湿法治疗DPN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加快患者恢复,可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益气活血祛湿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b)-0129-02

[作者简介] 朱公平(1971-) 男,河南沁阳人,大专,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研究工作,邮箱:zhugongping2@126.com。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患者的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1]。DPN具有反复迁延性,多数报道显示单纯的西药治疗并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2],为探讨探究益气活血祛湿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本研究应用益气活血祛湿法治疗DPN,和同期应用西药治疗的患者比较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9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中男23,女26例,年龄38~72岁,平均(54.3±5.8)岁,糖尿病病程3~13年,平均(6.5±2.1)年,DPN病程0.8~4.5年,平均(2.5±1.2)年;对照组中男24,女25例,年龄39~73岁,平均(55.6±6.7)岁,糖尿病病程2~13年,平均(6.4±3.6)年,DPN病程0.8~4.5年,平均(2.5±1.2)年。所有患者糖尿病均符合1999年WHO的诊断标准,DPN均符合仁和主编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中的相关标准,且均无其他干扰性疾病,临床表现相似。两种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性别比、年龄、糖尿病病程、DPN病程、临床表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很好的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在知情下签署协议书自愿加入该次研究。

1.2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治疗,将患者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并保持稳定。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弥可保片500 μg,3次/d,4周为1个疗程,治疗四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祛湿汤治疗,药方主要组成为:五爪龙30 g、黄芪20 g、桂枝10 g、白芍15 g、当归12 g、桃仁12 g、红花12 g、威灵仙15 g、桑枝30 g、海风藤20 g,1剂/d,分2次口服,4周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

1.3疗效观察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腓神经传导速度,包括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总神经MNCV、SNCV;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标准为[3]:①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深浅感觉改善或恢复正常,腱反射明显好转或恢复,MNCV、SNCV较前增加3 m/s以上或恢复正常;②有效:自觉症状改善,深浅感觉稍有好转,腱反射有好转,MNCV、SNCV较前增加<3 m/s;③无效:症状无减轻,深浅感觉,腱反射无改善,MNCV、SNCV无变化。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的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MNCV及SNCV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MNCV及SNCV和对照组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后经评价,观察组显效23例,有效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80%;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2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7.5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临床发病率较高,可累及周围神经和植物神经,导致节段脱鞘和轴索变性,严重危害糖尿病患者的预后,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因素之一[4-5]。DPN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四肢对称性感觉和运动伤害,其发病与血管障碍、代谢紊乱、神经因子减少等有关[6]。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尚未有确切疗法,单纯的西药治疗尚不能达到患者和医师的满意。

中药将PDN归结为“痹证”和“痿证”的范畴,多数中医学者认为该病是因虚致瘀所致,患者消渴日久,气阴亏耗,阴虚内热而灼伤营血,血行不畅而致脉络瘀阻,四肢肌体失养而发为该病[7]。其病理可归结为虚和淤两个方面,虚为本,淤为标,标本兼治方可仪器活血、祛湿通络[8]。

从该研究来看,观察组患者给予了益气活血祛湿法治疗,和仅应用西药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比较,其治疗后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MNCV及SNCV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经评价,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说明明益气活血祛湿疗法治疗PDN具有优越性。

该研究观察组患者所用益气活血祛湿汤是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所制,其主要成分中的黄芪等可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桂枝等可温经通络、助阳化气;白芍等可养血通经;当归可补血活血;桃仁和红花等可活血祛瘀,其他药物[9]也各为其用,多种药物共同作用即可温经通脉、助气行血、通络止痛、补气养神等,对于PDN有其独特疗效。

综上所述,益气活血祛湿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显著提患者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符合条件的患者可选择该方法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陈茜,马丽,李凯利,等.甲钴胺穴位注射合补气活血通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4):309-312.

[2]郁秀琴,王梅.通脉活血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J].陕西中医,2012,33(7):826-827.

[3]郭建忠,郄雅萍.黄芪活血汤配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0,31(8):979-981.

[4]王伯峰.血元活血镇痛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6):399.

[5]钱力维,陈晓雯,杨春青,等.益气活血通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0(2):22-24.

[6]裴长艳.补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7例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1):95-96.

[7]季海锋,孙玉周,李立伟,等.通痹活血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4):622-623.

[8]黄玉梅,向科明,温沁,等.益气活血类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3,9(1):128-129.

神经治疗的方法范文6

目的:观察与评价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12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61例)和对照组(61例)。实验组患者采用拉莫三嗪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卡马西平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数据,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缓解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 拉莫三嗪; 卡马西平; 疼痛程度

【中图分类号】

R9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075-02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神经慢性疼痛症,目前对其病理和发病机制还没有明确的结论。在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中,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药物治疗被视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拉莫三嗪和卡马西平是药物治疗的一线药物,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明显[1]。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2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拉莫三嗪和卡马西平治疗,评价两种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12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n=61)和对照组(n=61)。所有患者均符合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实验组中男性28例,女性33例,年龄在34岁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39±11.57岁,左侧疼痛30例,右侧疼痛31例。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34例,年龄在33至71岁之间,平均年龄53.46±11.18岁,左侧疼痛29例,右侧疼痛3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疼痛部位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有可比较性。

纳入标准:符合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CT检查没有出现颅内病变;血尿常规检查没有异常;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排除肝肾功能不健全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药物过敏患者、不予配合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实验组患者采用拉莫三嗪治疗。初始剂量为每天25mg,每隔5天增加25mg,维持剂量为每日300-400mg。以两个月为一个治疗疗程。

1.2.2 对照组患者采用卡马西平治疗。初始剂量为每天25mg,分两次口服,每天逐渐增加剂量10mg,维持剂量为每日600-1200mg。以两个月为一个治疗疗程。

1.3 疗效评价:

参照三叉神经痛治疗的相关评价标准[2]。采用VAS法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两个月的疼痛分值评价患者疼痛程度,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变化和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程度差异。

观察并记录患者接受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疼痛程度等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对这些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对这些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 < 0.05时,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VAS评分通过t检验,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没有明显差异。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通过组内t检验,p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面部神经痛,目前还没有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在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中,药物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拉莫三嗪和卡马西平被视为当前最有效的治疗药物。卡马西平能够通过抑制神经元的兴奋度达到神经保护功能,缓解患者的疼痛,但卡马西平具有皮疹、头晕、恶心等副作用[3]。拉莫三嗪是新型的抗癫痫类药物,具有神经保护功能,且对患者疼痛的缓解程度更为明显。本研究分别采用拉莫三嗪和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旨在研究两组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本研究中采用拉莫三嗪治疗的患者,治疗1个月和2个月后疼痛程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轻,与采用卡马西平治疗的患者相比疼痛缓解程度也更为明显。患者采用拉莫三嗪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低于卡马西平治疗患者,但差异并不明显。表明拉莫三嗪能够有效缓解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疼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伦山,许民辉,周椿,等.三叉神经痛治疗新进展(第1版)[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