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修复的方法范例6篇

神经修复的方法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 小儿脑瘫;神经细胞三联修复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6(c)-0040-02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指的是出生前到出生后 1 个月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姿势异常及中枢性运动障碍,常伴有语言障碍、智力低下、癫痫等并发障碍。脑瘫的病因主要有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窒息、核黄疸及迁延性黄疸、未成熟儿、早产等;此病致残率高,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和压力。

探究一种有效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手段,是当今社会及临床实践面临的重要问题。神经细胞三联修复疗法是一种针对小儿脑瘫治疗的新医学手段,但是其疗效有待临床检验及数据支持。因此,为探讨神经细胞三联修复疗法治疗与传统的手术结合药物治疗的疗效,该研究通过对比得出对小儿脑瘫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对该院2011年5月―2012年6月收治的120例小儿脑瘫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总结该院于收治的120例小儿脑性瘫痪(以下简称“小儿脑瘫”),均患者符合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及分型。其年龄与性别构成为:男79例(65.83%),女41例(34.17%);年龄介于2个月~6岁之间,平均(18.9±13.1)个月;分型构成为混合型19例,痉挛型50例,手足徐动型25例,共济失调型36例。

120例患儿均行头颅CT或MRI影像学检,其中未见明显异常者14例(11.67%),脑软化15例(12.50%),脑白质髓鞘化不良26例(21.67%),大脑发育不良18例(15.0%),脑积水12例(10%),脑先天发育畸形35例(29.17%)。

1.2 病例分组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神经细胞三联修复疗法,而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手段,即药物治疗与手术矫正相结合的方法。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 对观察组患儿均采取神经细胞三联修复疗法,这种疗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神经细胞激活,即将纳米提取的高浓度神经因子通过超声引导直接导入患儿皮侧脑室,快速到达病灶后的神经因子能够产生大量的修复因子及神经调节免疫因子,利用大量神经修复因子及神经调节免疫因子能使损伤、衰老的神经细胞快速修复,坏死神经细胞修复及新生细胞得到补充,重建及优化神经环路。第二个阶段:自我更新及修复,通过神经因子还能够再次激活神经细胞的治疗原理实现自身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作用,使新的神经细胞产生,神经细胞新陈代谢得到促进,实现持续分化新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及少突胶质细胞,能自我修复、更新并代替不断损伤的神经组织细胞,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促进脑神经的再生发育,促进患者感觉、运动、意识、植物神经功能等正常功能的恢复。治疗期间根据患儿具体情况不间断进行运动康复训练。

1.3.2 对照组 对对照组的患儿采用药物结合手术的治疗方式。

1.3.2.1 药物治疗 静脉点滴脑活素、胞二磷胆碱或促神经生长因子、复方丹参注射液等药物,10 d为1个疗程,间隔20 d,共3~6个疗程,有并发症的患儿予以同时治疗并发症。

1.3.2.2 手术治疗 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采取适当的手术治疗手段。例如对于肘腕关节痉挛的脑瘫患儿,采用肌皮、正中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可改善其上肢痉挛状态,使肢体部分挛缩畸形得以纠正,患儿残障程度降低,生活质量提高;而采用周围神经选择性切断术治疗下肢痉挛的脑瘫患儿进行后;对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则采用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2]等等,有并发症的患儿予以同时治疗并发症。另外,同观察组相同,治疗期间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运动康复训练。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数据用(x±s)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智力与正常的同龄儿童接近,反应能力正常,肢体运动功能及姿势正常,语言无障碍,发育达到或基本达到正常;②有效:反应能力较治疗前有较大提高,肢体运功功能及姿势有进步,但达不到正常水平,语言能力稍有进步,异常姿势仍在控制中;③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3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3%,治疗中该组患儿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44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5%。治疗中,该组患儿出现2例药物过敏,1例轻微药物不良反应,2例手术并发症。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3 讨论

3.1 临床结果分析

从临床结果可以明显地看出,采用神经细胞三联修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较传统的药物结合手术疗法具有明显的疗效及安全性优势。

3.1.1 神经细胞三联修复疗法见效快 临床中,我们发现,接受“神经细胞三联修复疗法”的脑瘫患儿,在治疗12~72 h后,能够明显改善肌张力、逐步改善肢体僵硬感,1~3个月后语言及认知能力等逐渐恢复。而手术资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症状缓解、畸形纠正,且手术有一定损伤,一般有继发障碍、年龄较大、有适应症的患儿适用。

3.1.2 神经细胞三联修复疗法更安全 在该次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到,应用药物或者手术治疗,难以避免会发生药害或者手术并发症等,而神经细胞三联修复疗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安全性,而且导入的神经因子还能够再次激活神经细胞实现自身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作用,使新的神经细胞产生,神经细胞新陈代谢得到促进,实现持续分化新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及少突胶质细胞,能自我修复,更新并代替不断损伤的神经组织细胞,长期稳定正常神经组织功能。

3.2 神经细胞三联修复疗法的局限性分析

3.2.1 成本高 神经细胞三联修复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技术手段,在应用中涉及到神经因子的应用及导入等,会产生较多的费用,使治疗成本提高,一些患者家庭难以负担。

3.2.2 临床实践相对较少 神经细胞三联修复疗法作为一项新的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手段,专业技术性强,应用时间短,因此,离临床普及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综上所述,治疗小儿脑瘫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医院、社会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随着不断丰富的治疗手段的出现,治疗技术的不断专业化、规范化,已明显提高了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先进、安全的神经细胞三联修复疗法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福音。但是,与较好的临床疗效共生的还有高昂的诊疗费用,因此,治疗小儿脑瘫作为一种社会问题,需要我们临床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在科研及财政方面给予一定支持。

[参考文献]

[1] 卢晓妹,杨李.小儿脑性瘫痪的防治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 14(7):668-671.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2

方法 对20例拇指软组织缺损患者利用拇指背桡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其中修复感觉神经4例。缺损面积: 1.8 cm×3.0 cm~2.5 cm×3.0 cm;皮瓣面积:1.8 cm×3.0 cm~2.5 cm×3.0 cm。结果 20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外观良好,不臃肿。患者均获随访3~6个月,拇指屈伸功能恢复良好。4例修复神经者感觉恢复至S2,两点辨别觉达6~12 mm。结论 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不损伤供区主干血管,手术简便,创伤表浅,皮瓣质地柔软,厚薄适中,供区相对隐蔽,能够重建指腹感觉,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修复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 皮神经营养皮瓣;拇指;修复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5-0578-02 中图分类号:R 687.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5.014

拇指损伤在手外伤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类损伤,由于拇指功能占全手功能的40%,修复拇指损伤就显得极其重要。我院在拇指损伤修复过程中经历了不同阶段。2010年10月以前采用残端修整,腹部随意皮瓣转移,以及任其自然生长等方法,各有利弊。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我院对收治的20例拇指指腹软组织缺损,采用拇指背桡侧皮神经营养皮瓣修复,疗效满意。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在25~60岁,平均35.5岁。电锯锯伤10例,刨木机绞伤6例,铡刀铡伤4例;拇指末节桡侧缺损16例,指腹缺损4例。缺损面积在1.8 cm×3 cm~2.5 cm×3.0 cm。

2.手术方法 ①皮瓣设计:皮瓣的旋转点选择在近节指骨中段,最远不能超过指间关节。皮瓣的轴心线为拇指腕掌关节桡侧与拇指指间关节桡侧的连线,在伸肌腱和固有动脉之间。根据创面缺损大小,在拇指掌指关节背面桡侧及其近心端的皮肤设计所需皮瓣的大小及形态。在皮瓣的远侧缘与创面近侧缘之间的皮肤表面,设计锯齿形切口线。②皮瓣的切取:沿锯齿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并向两侧分离,达伸肌腱膜的浅面,显露拇指桡侧指背神经及其营养血管走行线,将它们包含在皮瓣的血管蒂内,蒂宽约1 cm,不解剖出血管、神经。皮瓣切取面积1.8 cm×3 cm~2.5 cm×3.0 cm。将皮瓣掀起,向远端游离至拇指指间关节处,切开皮下隧道,将皮瓣修复创面。术中避免蒂部受压影响皮瓣血运,供区直接缝合。③神经吻合:4例指神经损伤者用8-0无损伤缝合线行拇背桡侧皮神经远端与指神经近端缝合,重建受区感觉。

结果

术后5例皮瓣肿胀明显,经消肿、拆除部分缝线、对症治疗,肿胀消退,皮瓣成活。20例皮瓣全部成活,外观良好,不臃肿。患者均获随访3~6个月,拇指屈伸功能恢复良好。4例修复神经者感觉恢复至S2,两点辨别觉达6~12 mm。典型病例见封四图1~图10,其中图1~图5为病例1,图6~图10为病例2。

讨论

1.皮瓣的应用解剖 桡神经浅支支配手背桡侧半及桡侧两个半指的指背近节皮肤感觉(拇指可达甲根)。桡神经浅支共发出5个分支。每个神经分支周围5 mm左右的范围内,均有丰富的皮神经营养血管丛,并在不同平面接受多个神经营养交通吻合血管(口径0.4~0.8 mm)的加入[1],这就构成了该皮瓣的血供来源及感觉基础。拇指背面的桡侧静脉和尺侧静脉沿拇指背面两侧缘而行,中途形成静脉弓,再向近侧形成掌背静脉[2],这些静脉构成皮瓣的静脉回流通道。

2.手术要点及皮瓣优点 手术要点:该皮瓣旋转点不超过拇指近节指间关节。切取皮瓣时先找到皮神经近端,在伸肌腱浅层掀起皮瓣,沿皮神经走向切取筋膜蒂,不需要将拇指背侧皮神经和伴行血管与筋膜组织分离,以免影响血供。皮瓣切取时应将拇指背静脉纳入皮瓣,将蒂部周围1 cm的软组织一并游离,这样既可避免损伤,又可增加皮瓣的静脉回流。皮瓣切取后松止血带,见皮瓣边缘浸血后再通过隧道转移。蒂长度要足够,隧道要宽敞,防止牵拉或受压引起血供障碍。皮瓣切取时要比受区创面大0.5~1.0 cm,以避免皮瓣肿胀期引起供血不足,影响成活。拇指皮神经营养皮瓣的优点:该皮瓣不损伤供区主干血管,手术操作简便,就近取材,手术创伤较表浅,皮瓣质地柔软,厚薄适中,实用性好,患指伤口愈合后即可进行功能训练,避免二次断蒂,该术式亦不影响其他手指的活动,同时缩短了治疗时间,治疗过程中患者不会因为感到痛苦,最大限度保留了伤指的长度及功能。供区相对隐蔽,一般都能直接缝合。将皮瓣内的桡神经浅支分支与指神经断端吻合重建指腹感觉,避免了皮瓣的失神经效应;另外,拇指背桡侧皮神经营养皮瓣很好的解决了静脉回流这一问题。筋膜蒂最长可达5 cm,可满足指端缺损修复需要。因此,笔者认为拇指背桡侧皮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修复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侯春林 顾玉东.皮瓣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40.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吻合神经 指侧方皮支皮瓣修复 手指远端缺损

The Effect of Lateral Cutaneous Branch Chain Flap of Anastomosis Nerve Repairing Distal Finger Wound

ZHU Jia-ping ZONG Peng-fei PENG Liu-fei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People's Hospital of Dongxiang District;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ateral cutaneous branch chain flap of anastomosis nerve repairing distal finger wound.Methods A total of 44 patients with distal finger woun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20 to March 2020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22 cases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repaired with the dorsal cutaneous nerve of fingers nutrient vessel skin flap repair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repaired with lateral cutaneous branch chain flap of anastomosis nerve, the survival rate of skin flap,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finger function recovery,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recovery index(blisters, bruises, swelling, poor cold resistance, painless scar), pain and satisfaction of skin flap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survival rate of flap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00.00%, which was higher than 95.45% of the control group,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0.90%, which was higher than 77.27%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incidence of blisters, bruises, bloats and poor cold resistanc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painless scar and pain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and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skin flap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45%, which was higher than 81.81%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Conclusion The lateral cutaneous branch chain flap of anastomosis nerve repairing distal finger wound is effective, which can improve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functional recovery for affected limbs,reduce the incidence of blisters, bruises and swelling, and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flap, the utility model has good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and is a good method for repairing distal finger wound.

Keyword:Anastomosis nerve; Lateral Cutaneous Branch Chain Flap; Distal finger defect;

手指远端缺损(distal finger defect)是临床常见创伤,因为创面伴有神经、肌腱损伤,修复难度较大[1]。传统的皮瓣修复,存在角度缺血,手术成功率较低,且患者治疗时间较长[2]。随着临床不断的研究,皮瓣修复技术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研究显示[3],吻合神经的手指皮支链皮瓣修复技术,不仅能有效修复皮肤、保留残指的长度,还有助于指端感觉恢复,但是具体的临床应用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合2020年6月-2021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44例手指远端缺损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吻合神经的指侧方皮支皮瓣修复手指远端创面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3月在抚州市东乡区人民医院治疗的44例手指远端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34.18±3.10)岁;缺损部位:拇指8例、食指9例、中指5例。观察组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21~52岁,平均年龄(34.70±2.98)岁;缺损部位:拇指8例、食指9例、中指5例。两组均伴有骨质、肌腱外露,甲片及甲床的缺损。两组年龄、性别、缺损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为距离指腹远侧横纹2 mm以远的指腹缺损,或甲根部以远的软组织缺损;(2)无患指端既往外伤史。排除标准:(1)合并肝、肾、心脑血管等严重系统疾病;(2)合并严重指骨骨折或伴有多量骨质缺损;(3)依从性较差,不能配;(4)随访资料不完善。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均采用臂丛神经麻醉,手指远端创面常规处理,以掌背动脉和指背动脉投影皮瓣的轴心线为皮瓣旋转点。根据创面设计皮瓣,先在皮瓣近端切口,找到指背皮神经并游离结扎,再切开皮瓣两侧缘至深筋膜,于伸肌腱表面解剖游离皮瓣,然后切开蒂部皮肤,形成宽度0.7~1.0 cm的筋膜蒂,逆行掀起皮瓣游离至旋转点平面。再经明道转移至受区,端端吻合皮瓣所携带的指背神经与受区指固有神经。供区取同侧臂内侧全厚皮片植皮,加压包扎固定。

1.3.2 观察组

采用吻合神经的指侧方皮支皮瓣修复:体位和麻醉和术前准备均同对照组,以患指指动脉皮支血管链为供血基础的手指侧方,逆行皮瓣进行修复。于食指近尺骨侧面,设计皮支皮瓣,于患肢中节取蒂部为旋转点,切开皮瓣侧缘,寻找固有动脉神经。沿寻找固有动脉表明游离皮瓣,对固有动脉皮支进行切断结扎术。然后沿皮瓣筋膜蒂切开皮肤至真皮下,依次牵开于皮肤两侧,充分暴露筋膜,在切口轴线纵向游离筋膜,直至皮瓣远端侧缘位置,蒂部宽约4.5 mm。自皮瓣近端向远端游离,以皮瓣旋转点为中心,将皮瓣旋转,完全覆盖创面,确保皮瓣完整,移至远端创面进行修复,修复过程中确保皮瓣神经皮支与创面神经残端吻合,皮瓣处烤灯进行保温处理。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皮瓣存活率、患指功能恢复优良率、术后恢复指标(水泡、淤紫、臃肿、耐寒性差、无痛性瘢痕)、疼痛度、皮瓣满意度。功能恢复优良率[4]:(1)优:皮瓣存活,患指屈伸指活动基本正常,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2)良:皮瓣存活,患指功能部分恢复,对日常生活有轻微影响;(3)差:皮瓣存活,患指功能恢复不佳,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疼痛度评分[5]: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依据疼痛程度分为无痛、轻度、中度以及重度,依次记为0、1~3、4~6、7~10分,评分越高疼痛度越大;皮瓣满意度[6]:采用治疗满意度调查表,90分以上为满意,89~61分为基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分为100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皮瓣存活率比较

观察组皮瓣存活率为100.00%(22/22),与对照组的95.45%(21/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4,P=0.401)。

2.2 两组患指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患指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观察组水泡、淤紫、臃肿、耐寒性差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痛性瘢痕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疼痛评分位(4.56±1.02)分,与对照组的(4.78±0.89)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8,P=0.061)。

2.5 两组皮瓣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皮瓣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指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n(%)]

表2 两组术后恢复指标发生率比较[n(%)]

表3 两组皮瓣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手指是人体重要的肢体,具有特殊的功能,手指远端损伤,最大化保留患指长度是患者迫切的愿望[7-9]。手指远端损伤皮瓣修复方式较多,不同修复方式效果存在差异,对患肢功能恢复也存在不同影响[10]。研究显示[11,12],指侧方皮支是固有动脉的较粗的4支背侧皮支,且处于近节指骨中段和远侧,皮瓣质地良好,手术操作简单,可促进皮瓣成活率。同时该位置皮瓣携带固有神经皮支,如果与患指神经端吻合,可促进患指功能恢复[13]。但是在修复手指远端创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仍有待大样本数据证实[1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皮瓣存活率为100.00%,与对照组的95.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吻合神经的指侧方皮支皮瓣修复手指远端缺损皮瓣存活率与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效果基本相似。同时观察组患指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90%,高于对照组的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吻合神经的指侧方皮支皮瓣修复患指功能优良率高,进一步表明吻合神经可促进患指功能恢复,该结论与杨焕友等[15]的报道基本相似,分析认为吻合神经皮瓣携带了固有神经皮支,可更好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提高患指功能恢复优良率。观察组水泡、淤紫、臃肿、耐寒性差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痛性瘢痕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吻合伸进指侧方皮支皮瓣修复手指远端缺损术可降低,降低皮瓣水泡、淤紫、肿胀及耐寒性发生率,从而促进皮瓣满意度。可能与皮支链皮瓣是通过动脉皮支形成的血管结构,可直接为其提供血供,接近生理性皮瓣,可避免或预防术后血运障碍有关。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选择修复方式时,可不用考虑疼痛因素。此外,观察组皮瓣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该修复方式患指功能恢复良好,术后血运良好,可避免水泡等症状发生,从而确保良好外观效果有关。

综上所述,吻合神经的指侧方皮支皮瓣修复手指远端创面效果确切,且可提高患指功能恢复优良率,降低术后水泡、淤紫、臃肿、耐寒性发生率,提高皮瓣治疗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焕友,李颖,王斌,等.两种改良指侧方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疗效观察[J].中华烧伤杂志,2016,32(7):432-433.

[2]Balan JR.Free toe pulp flap for finger pulp and volar defect reconstruction[J].Indian J Plast Surg,2016,49(2):178-184.

[3]侍朋举,张文龙,赵刚,等.携带指背神经的指动脉背侧终末穿支逆行岛状皮瓣在修复指端缺损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12):1848-1850.

[4]Liu J,Song D,Xu J,et al.Use of Free Modified Innervated Posterior Interosseous Artery Perforator Flap to Repair Digital Skin and Soft Tissue Defects[J].Indian J Surg,2015,77(Suppl 3):886-892.

[5]王辉,杨晓溪,张剑锋,等.第2-5指近节侧方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35例[J].中华烧伤杂志,2016,32(4):233-235.

[6]Kinsella A,Yong L,Davidson DM.An anatomical study of the dorsal branches of the digital nerves[J].J Hand Surg Eur Vol,2017,42(4):425-426.

[7]吴波,廖苏平,危蕾,等.手指侧方皮支血管链皮瓣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疗效比较[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6,32(6):464-465.

[8]林宏伟,邹育才,赵资坚,等.手指带蒂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观察[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5,29(2):179-180.

[9]肖宁,王祎,戴黎明.腕横纹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J].创伤外科杂志,2015(4):370-380.

[10]Yorlets RR,Busa K,Eberlin KR,et al.Fingertip Injuries in Children:Epidemiology, Financial Burden, and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J].Hand(N Y),2017,12(4):342-347.

[11]张海永,郭广惠.指掌背血管链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5,31(2):155-156.

[12]伍美艺,徐亚非,邱辉,等.应用指侧方皮支链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35例[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6,30(2):204-205.

[13]李晓亮,谭桂豫,巩凡,等.邻指皮瓣与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指背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6,38(8):683-685.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足跟部缺损;转移修复

【中图分类号】R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025-02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足跟部软组织缺损多见于骨折术后骨感染和足跟部外伤足跟软组织摩擦缺损[1]。足跟部缺损的修复工作是临床上面临的一个较复杂问题,由于患者的足跟部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部位,该部位的皮下软组织少,活动度相应较小,且该部位是身体的负重区, 皮瓣Ⅱ期坏死也是经常发生的,该疾患给患者造成了极大地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显微外科技术日益成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已成为治疗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其主要用于足背创面、小腿、踝关节组织缺损等的修复。本次通过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足跟部缺损的研究,以期了解该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2月-2010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36例足跟部缺损患者,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18岁-54岁之间,平均年龄36.8±3.4岁,足跟部皮肤缺损创面最大12cm*15cm,最小3cm*7cm,缺损原因包括外伤性皮肤缺损24例,压疮4例,烧伤8例。36例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跟骨外露,伴有感染、脓性渗出等,患者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跟骨症状等无显著差异(p>0.05),对治疗研究影响不大。

1.2 试验方法

所有患者均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进行修复,术后皮瓣的成活情况进行观察,随访6个月-18个月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并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1.3 手术方法

1.3.1 皮瓣设计 皮瓣设计要在患者的小腿后侧中、近处,将跟腱和外踝连线中点至胭窝的中点连线做其中轴线,把外踝上方的1-3cm作其旋转点,要按照患者的创面的大小和形状沿轴心线设计皮瓣大小和形状,皮瓣大小的设计一般要比患者的创面大20%左右,皮瓣的上缘范围可延至胭横纹下的5cm, 两侧不得越出小腿的侧中线。

1.3.2 皮瓣切取移植 先于皮瓣的纵轴线上作切口,长约5cm,分别切断结扎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沿着深筋膜剥离将皮瓣由近及远翻起,深筋膜处需要保留多一点的皮下脂肪组织,更好的保证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然后向近端逆行剥离,长度按照具体情况制定约在8cm左右,要保留皮瓣蒂部4cm宽的皮肤,多保留皮下筋膜, 筋膜瓣由皮下隧道转180度并移至受区。

1.3.3 病灶的清理 患者在成功麻醉后上止血带,将受区的病灶、创缘周围瘢痕组织和炎性肉芽组织彻底的清除, 对患有骨髓炎的需要清除窦道瘢痕和死骨, 进行严格的扩创和冲洗。

1.3.4 皮瓣吻合 皮瓣转移至受区后, 在患者的创面周围找出同小隐静脉吻合一条静脉,避免术后静脉回流不畅而出现水泡,进行严密的分层创面缝合,在皮瓣下和蒂部放引流片。

1.3.5 供区处理 供区的皮肤创面宽如果在4c m内直接进行拉拢缝合, 宽过4cm的取股内侧的中厚皮进行游离植皮。

2 结果

36例足跟部缺损的患者经过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皮瓣的血运情况良好,其中有1例患者的部分边缘浅层发生坏死,但通过换药治疗后愈合;术后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皮肤功能良好,无明显萎缩,行走功能得到恢复,14例患者的感觉功能得到恢复。患者对外形满意度高达100%。

3 讨论

3.1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足跟部缺损多见于骨折术后骨感染和足跟部外伤足跟软组织摩擦缺损,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日益成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研究不断深入,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由于该方法在足背创面、小腿、踝关节缺损等修复方面的优势显著,因此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有研究[2]表明腓肠神经、腓浅神经等周围存在纵横交错的血管网,这些神经和皮下、深筋膜的血管网相吻合,远端的血液可经它们到达近心端组织,所有的这些血管神经构成了轴型血管网络。皮瓣是靠腓肠神经血管来滋养血管,皮瓣的设计是利用轴型血管网来保证整个皮瓣获得营养,通过筋膜以及腓动脉共同供血,使皮瓣获得正常的血液供应,所以手术切取皮瓣的范围可以较大。皮瓣在切取时无需分离和吻合血管,对小腿的主要血管不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转移是临床上修复缺损组织的有效方法。

3.2 效果分析 皮瓣转移修复手术后36例患者的皮瓣全部成活,且皮瓣的血运情况良好,术后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皮肤功能良好,无明显萎缩,行走功能得到恢复,所有患者对外形均感到满意,说明了该修复缺损组织的方式是有效地,大大改善了患者的受损组织的功能,保障了患者的正常生活。

3.3 小结 本次研究认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的手术操安全简便, 皮瓣成活率高,对足跟部皮肤缺损有较好的修复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  指端缺损;修复方式;筋膜瓣

指骨外露的指端缺损是手外科常见的损伤,如将撕脱的软组织直接回植,则成活率较低(60%~70%)[1],故既往为有效修复指端缺损而常采用皮瓣转移修复术。我们在遵循指端损伤一般处理原则[(1)尽量保持手指的长度;(2)修复后的指腹要有良好的感觉;(3)需要有饱满指腹和良好的形态][2]的前提下,为了充分利用离断的指端组织,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对直接回植术进行改良,即采用筋膜瓣转移+原位回植(或植皮)术修复指端缺损,现将其治疗效果、手术复杂程度及手术创伤情况与皮瓣转移修复术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解放军第421医院近4年来接收的76例指端缺损的患者,根据患者本人意愿,分别采用筋膜瓣转移+原位回植(或植皮)术及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术进行治疗,对每指末端缺损修复所需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进行统计,同时对修复区组织成活情况及术后9~12个月感觉恢复情况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0.6个月。其中行筋膜瓣转移+原位回植(或植皮)术组获得有效随访为23例32指,男15例,女8例,年龄20~46岁,平均27岁;行皮瓣转移修复组获得有效随访为31例38指,男21例,女10例,年龄19~53岁,平均2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筋膜瓣转移+原位回植(或植皮)术 (1)筋膜瓣设计:以指体一侧创缘近端约0.5 cm的筋膜为旋转蒂,以旋转蒂至外露指骨最远端做一连线,将该连线向指体掌侧旋转60°(如创面以指背侧为主且甲根部已撕脱,则向指体背侧旋转60°)作为带蒂筋膜瓣切取的轴心线,切取范围根据外露指骨的面积而定(图1)。(2)筋膜瓣切取:在手指旋转蒂一侧做一纵切口,切开皮肤至浅筋膜层,沿轴心线在指掌侧或背侧皮下将筋膜瓣游离,解剖时紧贴真皮,在皮下软组织的浅层进行,仅保留少量的脂肪粒在皮肤瓣上,切取一略大于外露指骨面积的带蒂筋膜,然后将带蒂筋膜旋转约60°,覆盖于外露的指骨,供区皮肤直接缝合(图2)。再将撕脱的甲床组织或指腹皮肤原位缝合(如撕脱组织坏死明显,则于同侧前臂切取含真皮下血管网皮片植于组织缺损区),并加压包扎。

1.2.2 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术 对于缺损面积小于1 cm2的横形指端缺损,采用V-Y推进皮瓣术[3];对于不适宜行V-Y推进皮瓣术修复的指端缺损,拇指采用第一掌骨背逆行筋膜岛状皮瓣[4]转移修复,其他手指采用指侧方逆行岛状皮瓣[5]转移修复。同时取皮瓣区直接缝合,如无法直接缝合,则于同侧前臂取全厚皮片移植并加压包扎。

1.2.3 术后处理 术后7~10天拆除回植区及植皮区加压包扎;术后12~14天拆除伤口缝线并评估指端修复区组织成活情况;术后9~12个月进行指端修复区感觉恢复程度的随访。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指外观见图3。

1.3 评价标准

1.3.1 修复区感觉恢复程度评定[6] 优:S5,单一神经支配区两点分辨能力恢复正常(<10 mm);良:S4,单一神经支配区浅痛觉及触觉恢复,过敏感消失;差:S3,单一神经支配区痛觉及触觉恢复;劣:S2及S1,无感觉或单一神经支配区只有皮肤深痛觉。

1.3.2 手术创伤以手术切口长度为衡量标准 手术切口长度=取皮瓣或筋膜瓣的切口长度+取植皮皮片的切口长度。

1.3.3 手术复杂程度以手术时间为衡量标准 手术时间=清创时间+取皮瓣或筋膜瓣时间+植皮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两组术式的成活率进行χ2检验;对修复区感觉恢复程度进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对两组手术的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成活率情况 见表1。

2.2 两组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区感觉恢复情况比较 见表2。

2.3 两组手术时间情况及切口长度分析 见表3。表1 两组成活率情况分析注:对两组手术方式的术后修复区组织成活情况进行χ2检验,P=0.337,两组成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 两组修复区感觉恢复情况分析注:对两组手术方式的术后修复区感觉恢复程度进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P=0.74,两组修复区感觉恢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 两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分析注:对两组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00,说明筋膜瓣转移修复组的手术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均较皮瓣转移修复组短

3 讨论

3.1 手术适应证 筋膜瓣转移+原位回植(或植皮)术通过带血运的局部筋膜瓣转移,改善了指骨外露区的血运,从而克服了既往将撕脱组织或游离皮片直接回植于外露指骨所致成活率低[7]的不足。如撕脱组织坏死明显者,不适合行撕脱组织回植,则可在同侧前臂切取含真皮下血管网皮片植于组织缺损区,并加压包扎。从而拓宽了筋膜瓣转移+撕脱组织原位回植(或植皮)术治疗指端缺损的适应证。

3.2 术后指端外形恢复情况 筋膜瓣转移+原位回植(或植皮)术,因其可行撕脱甲床及指腹组织的回植,从而恢复了术后指体的指甲及指纹外观(图2);而行皮瓣转移修复术则不利于术后指甲及指纹外观的恢复。

3.3 术后指端修复区感觉恢复情况 因为患指最终的使用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觉的恢复[8],因此通过感觉恢复情况的评定即可了解术后修复区功能恢复情况。李学拥等[9]通过对猴失神经手指神经植入后游离末梢的溃变与再生表明,神经植入8个月时再生神经纤维的分布已经接近正常水平。本组采用筋膜瓣转移+原位回植(或植皮)术及皮瓣转移修复术进行指端缺损的修复,修复后9~12个月对修复区感觉进行随访,大部分患指的皮肤感觉恢复良好,考虑系转移的筋膜含有神经末梢,术后筋膜瓣神经末梢可长入回植区皮肤中并达正常水平。

3.4 手术的复杂程度及手术创伤 因筋膜瓣转移只需在创口附近切开皮肤旋转筋膜,切取筋膜瓣区均可直接缝合,不需另取游离皮片植皮术;同时筋膜瓣只需覆盖外露的指骨,故切取的筋膜瓣面积小于皮瓣转移面积。故行筋膜瓣转移+原位回植(或植皮)术的手术复杂程度及手术创伤均较皮瓣转移修复术低。

(本文图片见封三)

【参考文献】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6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40例40指,男35例,女5例;年龄18~55岁。受伤原因:机器刨伤及切割伤20例,机器压榨伤20例。修复部位:拇指指端腹侧缺损20例,指端背侧缺损5例,套状撕脱性缺损15例。缺损面积1.5cm×2.5cm~4.0cm×6.0cm。均有指骨或肌腱,10例伴有末节指骨骨折,末节指骨部分缺损者16例。屈伸肌腱尚完好,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无损伤。修复时机:急诊修复35例,亚急诊修复5例。供区处理: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

1.2 治疗方法:按照常规创面彻底清创,伴指骨骨折者复位后以克氏针固定;无法行骨折复位内固定者予适当短缩咬平残端部分骨质,清创后根据受伤拇指组织缺损的不同部位和程度,选择应用不同的皮瓣覆盖创面。

1.2.1 腹部带蒂皮瓣设计、切取:按皮瓣分类,该皮瓣为任意型皮瓣,因此长宽比例应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1,皮瓣蒂部不能扭转及受压,否则易致皮瓣血供障碍。自深筋膜层掀起皮瓣,适当修薄并保护好真皮下血管网,然后移至创面间断缝合,肘部予“8”字石膏绷带外固定制动加以保护,本组5例全部3周后行Ⅱ期断蒂,皮瓣全部成活。如图1。

1.2.2 拇指桡侧指背逆行岛状筋膜皮瓣设计、切取:该皮瓣是以拇指桡侧指固有动脉背支为轴心的轴型皮瓣,以拇指甲根的桡侧缘与第一掌骨头桡背侧缘的连线为皮瓣的轴心线,以轴心线为中心设计皮瓣。皮瓣的旋转点宜设在拇指指间关节的近侧,不能超过拇指指间关节[3],或距软组织缺损区近端0.5~1.0cm的轴心线上[4],皮瓣切取的范围,近端可达远侧腕横纹,皮瓣的宽度根据创面的大小而定,最宽可达3.0cm;取皮瓣时关键是不损伤拇指桡侧指固有动脉及神经,且必须保留1.5cm宽的皮下组织及深筋膜蒂。修复指腹缺损时尽量将皮瓣内包含来自桡神经浅支的拇指背神经与指神经断端吻合,这一方面有利于受区感觉功能的恢复,另一方面防止受区神经断端神经瘤的发生。如图2。

1.2.3 足拇甲瓣设计、切取:该皮瓣由吻合足背动脉--桡动脉供血。在足拇指背侧做一纵切口并向两侧分离,腕部做一斜切口,找出桡动脉、头静脉和桡神经浅支,于足拇指两侧找出指神经残端。供区按纸样大小于同侧趾设计皮瓣,拇趾胫侧至趾端保留14~16cm包含拇趾胫侧趾底动脉及神经的舌状皮瓣[5]。按常规方法切取以足背动脉和大隐静脉为蒂的拇甲皮瓣,断蒂后移植到受区,10倍显微镜下端端吻合趾-指神经、足背动脉-桡动脉深支、大隐静脉-头静脉,供区中厚游离皮片移植加压打包,通血后修整并缝合皮肤,术毕。如图3。

2结果

本组40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腹部带蒂皮瓣术后第三天因患者晚上做恶梦致皮瓣不慎自腹部撕脱而再次缝合固定后成活,3例拇指桡侧指背逆行岛状筋膜皮瓣术后第1~5天出现张力性水疱,经拆线减张处理,2例皮瓣成活;1例皮瓣远端有约0.5cm坏死,经换药处理,瘢痕愈合。1例拇甲瓣移植病例术后第2天出现血管危象,手术探查并给予相应处理后皮瓣成活。供区30例游离植皮全部存活,10例直接缝合伤口Ⅰ期愈合。经6~24个月随访,腹部带蒂皮瓣修复病例术后精细感觉恢复差,其中2例外形显臃肿而半年后行去脂肪修整术。已行吻合神经的25例拇指桡侧指背逆行筋膜皮瓣病例,外形满意,指腹两点分辨觉为8~12mm。10例游离拇甲瓣修复病例外形佳,移植指腹无明显瘢痕,外观饱满,移植指甲表面光滑、生长平整无畸形,移植指甲附着牢固。拇指持物时无疼痛;两点分辨觉为5~8mm,手的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6],优良率达 95%。供足于移植术后无瘢痕及胼胝形成,无任何功能影响。

3讨论

拇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常伴有指骨或肌腱,有时伴有指骨、甲床缺损。手术修复的方法虽多。但其修复是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特别是指腹皮肤的缺损,应进行感觉功能的恢复,宜尽量取与指腹质地相近的皮瓣。

3.1 腹部皮瓣、胸壁皮瓣、腹部皮管、邻指皮瓣等这一类传统带蒂皮瓣由于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皮瓣供应量大,供区隐蔽,仍被临床广泛应用[7]。

应用拇指掌侧推进皮瓣,虽然能恢复指端良好的感觉功能和外观,但一般用于修复指腹或指侧方缺损创面且皮瓣推进的范围有限,缺损创面如超过2.0cm往往难以奏效。对于较大创面或指背软组织缺损以及脱套伤等,在多数基层医院、及伤者要求不高者, 采用此类带蒂皮瓣,能有效保留伤指长度,解决手外伤后皮肤缺损的问题,降低致残率。其中腹部带蒂皮瓣具有蒂部位置和方向设计灵活,皮瓣可大可小,移位后成活力高,抗感染力强,供区可直接缝合,肢体制动较容易,患者易接受等优点而最广为应用,然因腹部带蒂皮瓣需2次手术,治疗周期长,术后手指需长时间固定在非功能位,疗程长,病人痛苦较大,术后皮瓣或皮管臃肿,有时还要进行Ⅱ期去脂肪修整术,以及皮瓣区有色素沉着,感觉及功能恢复差,尤其对于指神经缺失的手指术后皮瓣精细感觉恢复差,仍为目前腹部皮瓣修复手指脱套伤难以克服的瑕疵,一般不宜首选。

3.2 应用拇指桡侧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如下优点:①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用该皮瓣修复的拇指外形佳,既饱满又不显得臃肿;②皮瓣由指掌侧固有动脉、指背动脉、桡神经浅支伴行动脉形成的血管网共同供血,血供丰富可靠;③修复指腹时可将皮瓣内的桡神经浅支与指神经断端吻合,有利于指腹感觉功能恢复;④皮瓣取自拇指桡侧方,对拇指的屈伸功能、外观影响较小;⑤不牺牲指固有动脉及神经,皮瓣转移随意灵活。手术操作简便易行,疗程短。其缺点主要有:当甲床有缺损时,不能同时重建指甲,不能解决甲床再生及皮纹外观要求,该皮瓣修复的范围有限,当皮瓣宽度大于2cm时,供区跨掌指关节与指间关节的手术瘢痕,对拇指的屈曲与外形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但该手术操作简便、皮瓣血供良好,对于拇指近、末节软组织缺损,尤其是指掌侧、背侧和桡侧软组织缺损,应首选拇指桡侧逆行筋膜皮瓣[8]。

3.3 游离足拇甲瓣或与之相近拇趾腓侧趾腹皮瓣与手拇指指腹皮肤质地与结构相似,并有罗纹,指腹修复后外形逼真,符合“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修复重建原则。移植指腹无明显瘢痕,外观饱满,两点分辨觉在5~8mm,持物时无异常感觉,手指功能恢复优良。足拇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和神经的解剖位置恒定,有两套相对恒定的静脉回流系统,对皮瓣的成活提供了解剖学基础。由于趾腹皮瓣内含有丰富的神经纤维与神经末梢,因此只要高质量地缝合神经,术后感觉功能均可恢复。笔者认为,本方法指腹外观上饱满、有螺纹、外形逼真,皮肤耐磨,弹性良好,可恢复精细感觉和功能。可达到手术一次修复的目的,无须二次手术的优点,住院时间短,减少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术后康复时间短,患者容易接受,是修复指腹缺损的最佳方法之一[9-12]。足拇甲瓣移植具有不减少足趾数,再造拇指近似原拇指外形的优点,对供趾功能无影响。对于伴有拇指末节指骨缺损者,也可采用连带足拇趾末节部分趾骨皮甲瓣修复[13]。采用足拇甲瓣修复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拇指外形及功能。自1980年Morrison等[14]报道足拇甲瓣的临床应用后,已在临床上广为应用,在手外科此手术已成为修复拇指甲床、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首选方案[15]。不足是对足趾略有损伤,供区趾底的皮片不耐磨,有时妨碍行走的缺点,缺损面积过大时慎用此方法。该手术要求术者有过硬的小血管吻合技术,操作复杂、时间长,难度比较大,并且手术有一定的风险。据统计拇手指再造手术的血管危象发生率较高,约为20%[16]。一旦出现血管危象,必需立即给予对症处理以解除血管危象。而不具备熟练血管吻合技术和丰富临床经验者应慎用,这些都阻碍其在无显微外科条件医院的推广。

[参考文献]

[1]侯春林,匡勇.手部小皮瓣移位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7,20(增刊):15-17.

[2]庞水发,于国中,刘均樨,等.皮瓣移植修复组织缺损临床分析[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9,22(2):104-106.

[3]张维彬,邱士军,肖紫英.拇指尺侧或桡侧指背动脉蒂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皮肤缺损[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7,9(7):699-700.

[4]杨中华,周必光,彭正人,等.拇指桡侧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2,18(1):26-28.

[5]侯春林,顾玉东.皮瓣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24-725.

[6]潘达德,顾玉东,侍德,等. 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16:130-135.

[7]Wray RC,Wise DM,Young VL,et al.The groin flap in severe hand injuries[J].Ann Plast Surg,1982,9:459-462.

[8]杨中华,周必光,彭正人,等.拇指桡侧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2,18(1):26-28.

[9]孙振中,张全荣,芮永军,等. 小儿拇趾腓侧皮瓣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1,17(1):54.

[10]侯书健,程国良,方光荣,等. 急诊修复手指指腹缺损三种方法的研究[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2,18:153-154

[11]屈跃峰,郑谟英,王惠琴,等. 趾腹腓侧皮瓣在指端缺损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3,19(2):165.

[12]周礼荣,王伟,李俊,等. 拇趾腹腓侧皮瓣移植修复指腹缺腹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4, 20:218-219

[13]李玉成,潘勇卫,栗鹏程,等.改良法甲皮瓣移植拇指远端缺损再造术[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8,2:82-85.

[14]Morrison WA,O'Brien BM,MacLeod AM. Thumb reconstruction with a free neurovascular wrap-around flap from the big toe[J].J Hand Surg(Am),1980,5:576-583.

[15]裴国献,王澍寰,钟世镇.显微手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20-229;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