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管理风险范例6篇

实验室管理风险

实验室管理风险范文1

关键词:高职高专;实验室安全;风险

一、引言

提到高职高专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可能觉得这个话题离大家很遥远。一般人认为,高职高专开展的实验大都只是从事验证性的操作,安全系数很高,觉得一般实验室用的危险化学药品不多,不会发生什么危险,殊不知就是这种想当然的思想,在不重视安全的思想指导下,行动肯定会落差,管理就会松懈,往往就是这样人为可控的疏忽,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如2015年12月18日,清华大学一实验室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事故造成一名实验人员死亡。2016年9月21日,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一实验室发生爆炸,两名学生受重伤等惨重的教训。因此在新形势下,高职高专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孵化地,实验室作为培养学生技能的基本场所,是学生在校期间理论学习完成以后,需要到实验室进行验证性实验,实验室的安全,关系到每个学生的生命安全,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稳定和谐。因此,实验室的安全必须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必须建立可靠、科学、操作性强的管理体系,把影响到实验室安全的风险因素,降低到尽可能低的程度。

二、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实验室安全是避免危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因为管理高层对实验室安全的认识不足,导致学院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程度不高,重视程度不高就会造成不会采取相应的控制手段不强硬,从而导致控制不足。一缺乏控制,就会因为一个直接或者偶然原因造成一定的事故,事故的发生就会带来系列的后果(难或者损失)。[1]各种各样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究其原因,不外乎由以下原因引起的:意识的不足或缺乏,就会管理的缺失,导致控制不足,某一个直接或者偶然原因的出现,如忘记关水电,导致起火或者漏水事件的发生,造成一定的事故,从而导致灾难或者损失发生。[2]事故虽由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设备及不安全环境所引起,而两者乃是由不良管理所引起,根本上是管理不善、不重视安全、无安全政策及决心。

三、高职高专实验室安全事故的认知

为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必须加强宣传和教育培训,让教师和学生们必须了解到:第一,什么是危险化学品、剧、监控化学品、易制、民用爆炸物品?什么是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对现行《危险化学品名录》中的3800余种危险化学品进行了筛选,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是指列入《名录》的危险化学品以及在温度20℃和标准大气压101.3kPa条件下属于以下类别的危险化学品:①易燃气体类别1(爆炸下限≤13%或爆炸极限范围≥12%的气体);②易燃液体类别1(闭杯闪点<23℃并初沸点≤35℃的液体);③自燃液体类别1(与空气接触不到5分钟便燃烧的液体);④自燃固体类别1(与空气接触不到5分钟便燃烧的固体);⑤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类别1(在环境温度下与水剧烈反应所产生的气体通常显示自燃的倾向,或释放易燃气体的速度等于或大于每公斤物质在任何1分钟内释放10升的任何物质或混合物);⑥三光气等光气类化学品。第二,化学品的生命周期包括:生产、使用、储存、经营、运输、废弃六个环节。安全事故包括:火灾、爆炸、中毒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进行作业,以避免化学事故的发生。第三,高校实验室特点。高校实验场所以化学性灾害为主,主要有以下特点:①用量少;②种类多;③人员更替频繁,新进人员为数众多;④新研发,未知风险很高。风险点主要表现:①化学物质未明确分类、标示及存放;②未提供物质安全资料表;③化学物质存放场所未符合安全规定;④化学物质未在适当地点操作;⑤化学废液之分类、标示、存放地点不适当;⑥局部排气系统欠佳,使用维护不当。

四、高职高专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

实验室管理风险范文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北京 100050

[摘要] 目的 对化学实验室安全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尽量避免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的风险评估方法,提出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结果 从风险降低、风险规避、风险保留和风险转移等四方面介绍风险控制措施。结论 实验室风险评估工作应该定期开展、持续进行并且不断深入探索,切实有效地保证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

[

关键词 ] 风险评估;实验室;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R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c)-0086-0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在卫生防疫、卫生监督执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以及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质量检测和评价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为保证实验人员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各项实验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安全管理主要涉及:生物安全、化学安全、放射安全、水电及消防安全等内容。通过开展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分析风险的来源、程度,制定相应标准操作程序与管理规程,确定个人防护程度、应急预案等安全防范措施,就可能减少或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风险评估是实验室安全的核心工作,是确保实验室安全的重要基础。本文主要对风险评估在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做初步探讨。

1风险评估的目的

风险(risk)是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事故后果的总和,是随时存在的。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是指通过识别和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的后果,确定风险级别、风险控制内容,以及如何控制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和依据[2]。实验室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标准操作规程,相关管理制度,做好人员培训和个人防护等工作,应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2风险评估的方法

定性研究的风险评估可分为四个步骤(图1),即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通过对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有害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分析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产生后果的严重性,进而确定风险水平;根据不同级别的风险,评价哪些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哪些风险是不允许的;最终为有效降低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而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风险评估可使人们对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有预先的分析和判断,进而采取控制措施,由被动接受风险转变为主动应对,减少了事故的发生以及由此带来的损失。因此,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运用风险评估的体系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风险评估的内容

3.1风险识别

实验室开展风险评估工作,首先要进行风险识别,即尽可能全面地找出影响实验室安全的有害风险因素。化学实验室主要的风险因素与化学试剂有关,包括化学试剂本身的危险特性、对实验人员造成的伤害,化学试剂的贮存、使用和处置不当造成的安全事故等。

3.1.1化学试剂的特性 化学实验室经常会使用各种化学试剂,其中很多属于危险化学品。根据《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及标志》 ( GB13690- 1992) 的规定,危险化学品分为爆炸品,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易燃液体,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有毒品, 放射性物品, 腐蚀品八类。实验室工作人员可通过吸入、接触、食入、针刺以及通过破损皮肤等方式暴露于危险化学品。许多化学品都有不同的毒性作用, 可能对呼吸系统、血液、肺、肝脏、肾脏和胃肠道系统以及其他器官和组织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损害, 而且有些化学品还具有致癌性或致畸性。[3]此外,一些爆炸品、易燃化学品、强氧化剂等还容易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放射性物品对实验人员产生射线危害,腐蚀品可灼伤人体组织,对金属物品造成腐蚀损坏等。

3.1.2化学试剂的贮存 化学危险品的贮存分为三类:隔离贮存、隔开贮存和分离贮存。化学性质相抵触或灭火方法不同的化学物料混存是实验室经常出现的问题。禁忌物料混存,发生泄漏引发的化学事故将是相当严重的,如氧化剂硝酸、高氯酸等与易燃液体或固体混存,可能发生燃烧或爆炸。此外,在实验室内储存大量化学试剂;试剂库内无通风装置;在存放化学危险品的建筑物内吸烟和使用明火等都是重大的安全隐患。

3.1.3化学试剂的使用和处置 使用化学试剂时不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不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未在通风橱内操作易挥发有毒试剂;独自一人使用剧毒化学品做实验;实验产生的废液无成分标识;待处理的化学试剂未分类存放等,这些看似平常的操作,有可能带来严重的事故后果。

除了化学试剂带来的风险,化学实验室还易发生火灾、触电和各类人身伤害事故。(表1)。

3.2 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确定某种危害发生的概率和引起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而确定相应的风险水平。(表2)。应注意的是,同样的风险因素对不同的实验室或实验人员而言,风险水平可能是不同的,应根据自身特点确定相应的风险水平。

风险分析常用的方法可简单分为基于知识的分析方法和基于模型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目前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主要以基于知识的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为主。基于知识的分析方法实质上是对经验和历史数据做分析,实验室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和数据,通过识别实验室存在的风险源和已有的安全措施,与国际、国家、地方等相关的规定进行比较,识别出不符合之处,并按照标准或“惯例”的要求,采取安全措施,最终达到降低和控制风险的目的。

3.3风险评价

通过风险分析,对风险水平进行了分级,进而需要经过风险评价,确定哪些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通常从安全角度考虑,风险可分为可接受、合理和不允许三种情况。(表3)。有些情况下,当风险低至可以忽略时,是可以接受并且不需要主动采取风险处理措施的;有些风险,如果不能降低到一定水平,是不允许的。例如,有些易挥发的有机化学试剂对人类有致癌作用,这个风险是不允许的。但在试验过程中,操作人员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并在通风橱内进行试验,使有害的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3.4风险控制

经过风险分析和评价,接下来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风险,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风险控制措施计划实施前应对其充分性、适宜性进行评审,以确保通过实施风险控制措施能够将安全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程度[4]。风险控制措施主要分四类:风险降低、风险规避、风险保留和风险转移[5]。

3.4.1风险降低 风险降低就是采取措施来保护人类和/或环境,以控制确定的风险[6]。为降低化学实验室存在的各种风险,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

技术措施包括:实验室布局功能分区明确,实验区与其他功能区以及办公区应隔离,在区域主出入口,应联合设置电子门禁与机械门锁,以保证实验区域安全。实验室电力供应应留有足够的负荷余量,一般采用双路供电。应加强实验室内的通风能力,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例如安装通风柜、外部排风罩、排风机等设备。实验室内应配备洗眼器、喷淋装置和医用药箱等紧急处置装备。剧毒化学品库和放射性物品库应安装视频监控和报警系统,保证危险物品的安全。化学实验室产生的废物常含有酸、碱、氰、铅、铬等无机污染物以及氯仿、苯、乙醚等有机污染物,甚至可能含致病微生物或放射性物质,因此废水排放系统应设置独立的排水管道,经无害化处理或回收利用后,才能排入室外排水管网[7]。

管理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的建立是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基础,是保障实验场所、实验人员以及仪器设备安全的前提条件,是降低实验室风险的根本依据[8] 。开展实验室安全技能培训和安全知识教育, 增强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规范操作,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同时实行培训持证上岗制度,只有经过岗前培训且考核合格后, 方可上岗。实验室应有完善的事故应急预案,明确人员职责、应急程序和应急处置措施;应定期组织实验人员根据各自实验室内存在的风险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做到模拟事故现场,明确处理要求,规范处理程序,提高实验人员应急处理的能力,降低实验事故的危害性。

个人防护措施是在工作环境中尚不能消除或减轻有害因素时,为保证工作人员的健康而采用的防护手段。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实验人员应使用不同的防护设备, 如口罩、手套、护目镜、面罩(面具) 、防护服等,做好呼吸系统、手部、眼部、面部和躯体的防护。 一些防护用品在选用前应做使用效果测试,确保能起到防护效果。在操作放射性物品时,应配备防射线的专用防护装备,同时要佩戴个人剂量计和个人剂量报警仪。

3.4.2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即通过不再使用增高风险的操作来完全避免特殊风险的产生。针对某些实验过程使用剧毒物品带来的安全风险,可采用新的分析方法进行替代,避免使用剧毒物品。例如,用荧光硫分析方法代替微库仑硫分析方法,就可以不再使用叠氮化钠这种剧毒物品[9]。又如,一些毒理代谢实验,可以利用现代的仪器设备,对代谢物质的结构进行分析检测,得到物质在体内的分布及代谢情况,进而替代传统的同位素示踪方法,消除放射性物质对人员的伤害。

3.4.3风险保留 当风险不能消除时,如果其后果不严重或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也可以保留风险。例如,铬酸洗液是实验人员清洗玻璃器皿常用的一种洗液,由重铬酸钾、浓硫酸和蒸馏水按比例配置而成,重铬酸钾和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和氧化性,可致人体灼伤。因实验工作中经常使用该洗液,目前又没有更好更安全的洗液替代,所以实验人员在配制时要做好个人防护,严格按照实验流程操作,切记将蒸馏水倒入浓硫酸中。这样在保证实验人员安全的前提下,保留了配制铬酸洗液的风险。

3.4.4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将危险从一些关键、重要的部位转移到非关键部位。例如,将实验室建设在尽量远离人口密集的区域,避让饮用水源,避开化学、生物等污染源和易燃易爆场所,减少实验室产生的不安全因素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又如,为实验室投保与安全相关的保险,一旦发生意外事故,由保险公司承担一定的风险,减少意外事故产生的经济损失等。

4结语

本文分析了化学实验室常见的风险因素,列举了风险分析和评价的基本内容与方法,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力求降低有害风险带来的危害,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风险评估是一项动态的,持续的工作,绝不是一次性的。随着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各种因素的不断变化,风险评估工作也应该定期开展,并且逐步系统化、规范化。同时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应该进一步深入探索,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转化,对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客观地评价实验室安全状况,提高实验人员安全意识,使风险评估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起到指导作用,切实有效地保证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

[

参考文献]

[1] 王陇德.实验室建设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2.

[2] 魏强,武桂珍,侯培森.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与发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41(6):447.

[3] 杨姣兰,金鑫,韩旭,等.化学品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研究[J]. 中国卫生工程学,2010,9(2):96.

[4] 孙其俊,刘艳东.实验室风险管理的PDCA循环[J].汽车工程师,2013,(9):17.

[5] Steven S. Sadhra , Krishna G.Rampal, Occupational Health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M].Blackwell science Ltd,1999:220.

[6] [荷]C.J.范莱文, [荷]T.G.韦梅尔著,《化学品风险评估》翻译组译.化学品风险评估[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7.

[7] 李家涛.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防护策略[J].安徽化工,2009,35(5):62.

[8] 赵赤鸿,武桂珍. 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浅探[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2):322.

实验室管理风险范文3

【摘要】目的:对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1年7月的5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人群,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实行风险管理的539例患者为实验组人群,通过对两组人群在手术室内护理管理中操作失误及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满意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护理过程内,对照组风险事件的总发生率为8.9%,病患满意度为78.1%;实验组风险事件的总发生率为3.9%,病患满意度为93.7%。结论:在本次实验过程中,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可在手术室的护理管理中加以应用。

【关键词】:风险管理;护理管理;应用分析

手术室的风险是在手术的过程内,可能发生或者产生伤害等的一系列危险因素[1]。风险管理一般是指对患者、探视人员及临床操作人员等有可能给患者带来潜在危险的因素进行辨识,并实施及时、有效的解决办法。近几年来,人民医疗意识有所提高、保护自我的意识增强,手术室的护理管理工作所承担的责任较之前大大增大。因此,如何能够利用科学的手段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是护理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次实验对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现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实验室管理风险范文4

1.1对象

下城区疾控中心的32个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

1.2方法

1.2.1评估内容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的指南,对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特性、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关系、致病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实验室设施和设备,人员、实验方法、危险材料、实验器材、废弃物处理和突发事件应急控制等要素进行风险评估。

1.2.2评估过程

微生物检测人员收集病原微生物背景资料和信息,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并编制风险评估报告。中心生物安全委员会对风险评估报进行校核,并组织专家评审。

1.2.3风险评估方法

从采样到分离、检测、鉴定等整个实验过程和实验活动中每个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一一识别,针对存在的风险,逐项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必须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经过确认的方法进行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性材料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采样检测时必须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检测人员必须具备专业背景知识和满足生物安全培训要求,生物安全设备和检测设备的正确使用、检定、校准及维护,菌(毒)株使用、保存、销毁及运输的规范,不同废弃物具体分类处理要求等。

1.2.险评估报告模式

以病原微生物概述、病原微生物检测相关实验活动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人员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其他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控制风险的措施以及评估结论为主线,编写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评估结论主要明确所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需要的实验室防护等级以及个体防护等级等,并对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如人员、设施设备、实验方法、防护措施及自然灾害等方面是否能确保实验活动正常安全地完成进行简要总结。

1.2.5专家评审

组织浙江省熟悉相关病原微生物特征、实验设施设备、操作规程及个体防护设备的不同领域专家,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评审,并不断修订完善。

2结果

2.1风险评估报告

根据收集的病原微生物相关资料和实际评估内容,编制了风疹病毒、麻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脑炎病毒、汉坦病毒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霉菌和酵母菌、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肠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蜡样芽孢杆菌、军团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空肠弯曲菌、铜绿假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共32个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包括10个病毒、19个细菌、2个螺旋体和1个真菌。

2.2专家评审结果

2013年12月邀请省、市级疾控中心病毒、微生物、毒理、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质量管理领域的7名资深专家对32个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评审。专家们肯定了课题组风险评估方法的先进性、评估内容的完整性、风险评估报告的规范性和评估体系的可行性,并提出4条修改意见和建议:

(1)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活动复杂程度取决于实验活动实际的危险特性,并不一定都需要复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应根据各种危险源特征和强度适宜地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活动;

(2)风险评估既要识别各种风险源,提出科学的防范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也应避免过度、盲目的防护;

(3)应注意到同一种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实验活动时潜在的危险性不同;

(4)危害程度分类相同的不同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可能产生的危害不同。课题组按照专家意见重新进行风险评估,对评估报告进行修订并邀请专家再次审核修订的评估报告,认为这32个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对目前生物安全实验室,特别是疾控系统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3讨论

生物安全研究的核心就是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最新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3版),增加了危险度评估、重组DNA技术的安全利用、感染性物质运输及生物安全保障等新内容。美国疾控中心和国立卫生研究院在《微生物学与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中指出,生物风险评估还应包括对实验工作人员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价。瑞典传染病控制所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生物安全合作中心,2007年前就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体系。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其他发达国家也都建立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管理标准。

实验室管理风险范文5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含义;实验室安全内涵;实验室安全路径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95-02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学与科研的基地。但是由于实验室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增加,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内容、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而且在实验过程中,会经常遇到一些易燃、易爆、强腐蚀性、有毒有害的试剂,学生使用不当或稍有不慎则可能导致安全事故[1]。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非常重要。

1 安全的含义

安全:是指人、物、环境,不受到威胁和破坏的一种良好状态。

现代汉语辞书对“安全”的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 有专家学者提到安全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安全的状态,即免于危险,没有恐惧;另一方面是指对安全的维护,指安全措施和安全机构。

其社会学的含义:是通过持续的危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过程,将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风险降低至并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或其以下。

2 实验室安全的内涵

2.1 实验室安全:实验室是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安全直接关乎校园安全,是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须、必要因素。

2.2实验室安全的范畴

2.2.1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是实验室安全的基础。实验室环境安全包括:

(1)整体环境:

建筑环境:建筑环境的设计既要符合实验室相应教学与科研的要求,又要符合国家、地方和政府对实验室设计的整体要求。要充分考虑到布局的合理性以及供电、供水、供气、通风、空气净化、安全措施、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的保护与及时维修,卫生状态的保持等。

特殊实验室如生物实验室要遵循国家标准(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2];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实验室及储存仓库要遵循国务院2011年2月16日通过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2)四防安全:防火灾、防水淹、防漏电、防盗窃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条件。

2.2.2 物品安全

物品安全是实验室安全的主要内容。

(1)设备安全:实验设备是完成教学及科研必不可少的条件。实验设备的安全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实验设备要符合教学及科研需要,包括实验台、实验消毒设备、实验用具清洗设备及人员伤害后的冲洗设备、通风防护设备、家具等的安装与使用均应符合要求;二是对专业设备的正确操作和使用及对实验设备的日常保养与维护。

(2)材料安全:尤其是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安全。危险化学品的储存要符合通风、防晒、调温、防火、灭火、防爆、泄压、防毒、中和、防潮、防雷、防静电、防腐、防渗漏及隔离的要求。

(3)生物安全:生物安全包括从事在人工环境条件下进行生物培养(如微生物培养、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等),和从事活体动物实验项目。除前述提到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外,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令《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及卫生部《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

2.2.3人员安全

人员安全是指从事实验教学或科研的工作人员、教师及学生的安全,是建立在其他所有安全的基础上的,也是安全的最终目标。实验室工作人员要熟知实验设备的功能,掌握安全防护及逃生措施,加强个人防护;学生要遵守实验守则,服从实验教师指挥。

3 实验室安全的路径

3.1 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心

实验工作人员要了解岗位工作职责,热爱实验室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建立现代化的人才量化考核标准、科学的考核方法和合理的量化考核内容、公开公正的考核过程,恰如其分的全面评价实验技术人员,是培养实验室技术人员责任心及业务素质的最佳途径,考核是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结果评价,还要结合平时的实验室管理中的过程评价,注重平时检查与督促。以我校为例不仅建立了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考核体系及标准用于年终的考核,同时平时也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验室安全四防、环境卫生管理状态进行量化考核。有效地保证了实验室的安全和有序运行工作。

3.2建立安全保障的制度

实验室安全制度的制定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3]。要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设备使用规范、实验操作流程等。以我校为例建立了一整套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安全卫生、实验仪器设备、实验耗材、实验动物、危险化学品管理、废气、废渣、废水管理等共六章、二十三项实验室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流程。充分的保障了实验教学及科研的顺利开展。

3.3 开展实验室安全的教育

包括基本教育和专业教育。

3.3.1基本教育:面对所有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在实验室上课的学生。

教育内容有:①实验室的管理制度;②仪器设备的使用要求;③实验操作流程;④常见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应对及处理方法。

开展方式:①利用实验室内的宣传板、文化墙营造安全第一的氛围;②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之前集中开展安全教育讲座,提高学生实验室安全防范意识;③将安全教育融入学生的课程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随机性的安全教育,做到安全教育天天讲、时时讲;④对一些安全隐患比较大的项目,有针对性的组织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学生进行安全演练,提高对安全事故的应急防范能力。

3.3.2专业教育:主要面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在具有特殊防范要求的实验室(如使用易燃、易爆化学品、使用或合成易制毒化学品、开展微生物、组织培养、细胞培养工作、使用活体动物等实验室)工作和学习的学生。

教育内容:①国家及学校有关政策及管理制度要求;②相关实验室或工作的潜在危险及防护要求;③相关实验室工作的专业技术要求;④特殊实验室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⑤事故记录及上报流程。

开展方式:①专业培训及学习;②特殊事件及场景的模拟训练;③专业技能的考核及评比。

4 结论

实验室安全是涉及到高校教学及科研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实验室安全的保障不仅有赖于实验技术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业务能力,更有赖于实验室管理人员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殿鹏.加强高校实验室管理 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345-346

实验室管理风险范文6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管理;风险意识;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有着更高的期许。手术室是一个救死扶伤的重要场所,工作量多而繁杂,情况复杂多变,一些小的失误就有可能引起严重医疗事故,进而出现纠缠不清的医患矛盾。对此,本文选取我院从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的2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A组),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8~78岁,平均年龄为(49.3±3.5)岁;男110例,女90例,男女比例为11:9。同时选取我院从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间未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的2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6~77岁,平均年龄为(48.6±3.3)岁;男100例,女100例,男女比例为1:1。这两组患者在病程、年龄、身高、体重等基本资料上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B组)由护士长具体负责的常规护理,观察组(A组)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措施:(1)术前的护理风险管理。在手术前,护士应当仔细准备手术室的各项医疗器材,对手术室进行彻底地消毒;询问患者的病史、基础病、药物过敏史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患者的肢体及生命体征,同时都患者做好健康宣传及心理辅导。[1](2)术中的护理风险管理。首先,按照手术的要求,对患者进行麻醉;其次,护士应当紧密配合医生的治疗,及时传递手术器材、药物,在这一过程,时刻注意保护自己,避免出现职业暴露事件;第三,安全输血,输血前严格审核血型、血量,严密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第四,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脉搏、瞳孔大小等指标。[2](4)术后的护理风险管理。首先,对于需要送检的标本进行处理,严格按照医院规定的步骤进行;其次,清理手术室,整理医疗垃圾,分类处理,避免发生污染事件;第三,严密观察患者术后的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在文中,笔者所采用的相关数据,均是在使用SPSS17.0软件来详细分析统计的,同时为加强可信度,本文的计量的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文中的实验中数据均为使用的平均值。[3]P

2 结果

护理质量达标比较上,观察组(A组)为99%,对照组(B组)为8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需要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与一个技术优良的护理人才。为此,笔者认为,首先,规范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医院应当选派专业人员到大医院学习他们的风险管理经验,具体内容、操作模式、应急机制、责任及善后处理等环节;同时邀请医学界著名专家学者,到我院进行风险管理的讲座,推广他们或实践界最新的护理风险管理。在此基础上,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形,制定出一套切合本院的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的制度,并要求手术室所有的医护人员严格遵守。[4]其次,提高本院手术室护士的风险管理意识。医院应当组织他们学习、培训,在培训环节上,为其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对于考核未通过的学生,让其继续加学一个课时的培训课程,一直到考核通过为止,并将其制度化,每年都进行一期的讲学、培训及考核。第三,建立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当手术室出现护理风险事故,应当依据风险事故的级别,启动相应的机制,如护士因输血遭到针刺或血液污染等事件,应当让护士离开手术室接受治疗;对于患者出现的事故,医护人员应当在最短时间内消除危险,并将危险损失程度降到最低。[5]在此基础上,引入信息化管理模式,全部网络化,对出现的手术室护理事故,定期做分析,总结出失误之处,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现象。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改换医患关系,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蒋亚茹,王小平,巨会萍等;风险管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中的实施应用[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11(15):183--184

[2] 张学兵,周蓉,徐红芳等;风险管理在门诊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13(21):203--204

[3] 李桂芳,江小芳,庞华容等;手术室护理面临的潜在风险及应对措施[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14(19):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