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设计方案范例6篇

计算机教学设计方案

计算机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

高校是一个聚集全国各地学生的大学堂,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入学时对计算机基础学科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少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如简单的WINDOWS系统操作、文字处理等应用;而大部分学生则毫无计算机的概念,有的甚至连计算机都没有接触过;再加上文理科学生逻辑思维的差异,针对同一计算机教学内容,文科学生有时接受速度慢于理科学生。

二、教学成效检验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的讲解、演示、练习和测试,培养学生使用excel软件的兴趣,增强学生能学好这个office组件的信心。

从知识目标上讲,我希望100%的学生能够掌握 公式的应用,9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数据排序和筛选的方法,80%以上的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合并计算和分类汇总,70%以上的学生能够建立和设置数据透视表,并能利用数据透视表来分析数据。

从技能目标上讲,我希望85%以上的学生能够运用excel的插入函数、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功能,对工作表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想要的数据内容。

从情感目标上讲,我希望增强50%以上的学生细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胆展现自己的能力,亦为今后就业打好基础。

三、检验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基于学生已经了解excel功能和特点,并掌握一些简单操作之后而设定的,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处理表格数据的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能够对各种表格数据,如财务报表等相对复杂的数据进行运算和分析。

本单元设有20个操作,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如学校、银行、公司、超市、国家机关职能部门等,掌握这些知识点并能熟练操作它们,制作学院奖助学金时即可用到。今后工作中若遇到类似问题亦将不再生疏,容易上手,通过分析、对比后的数据可为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

四、教学成效检验标准

通过统计该单元模拟练习题的分数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课本后配有每单元评分标准,不同的知识点得分不尽相同。该单元总分为15分,若得分15分,说明该部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掌握非常好;若得分在12-14分之间,说明该部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掌握良好;若得分在9-11分之间,说明该部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掌握一般;若得分在9分以下,说明该部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掌握不太理想。若未达到上述教学成效检验标准,教师应立即查找原因,询问学生哪些知识点欠缺或没有听懂,重新讲解并演示或下次课开始新课之前作为重点复习、强调,以此往复。

五、教学成效检验方法

1、设疑法(提问法)。通过提问,观察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及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亦可通过与学生的眼神交流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讲解和演示的速度。

2、测试法。随即抽取一套模拟题,让学生按照规定时间完成本单元的测试,测试过程中,教师可在不影响学生做题的情况下下位巡视学生做题的速度及正确率,最终通过统计学生的得分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

3、学生示范法。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从“台前”退到“幕后”,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下课前五到十分钟,学生注意力逐渐分散,适当的开展此方法在调节大脑、消除疲劳的同时集中学生注意力,强化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技能的巩固。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教师可选取一套模拟题,随机指定1-2名学生,让其按照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点的理解,进行解题思路的分析及操作方法的演示,若该生能够清晰讲述并演示,说明该生对本单元知识点掌握情况良好。

4、小组讨论法。将全班学生以人数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师提出的问题相互交换观点和看法,并针对问题的某些方面进行讨论,最终达到共同理解与求同存异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从中亦能掌握学生掌握本单元知识点的程度及是否能举一反三。

小组讨论过程中还可适当组织解题速度快慢等之类的竞赛评比方式,来进一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参与度。

5、反复矫正法。课堂上进行信息反馈,争取当堂内容当堂“消化”,若课上时间不够,可利用实验课或学生课余时间对于残缺知识进行有效的矫正和补救,通过反复测试,防止知识缺陷积少成多,实现达标。

六、成效反馈标准

布置与本单元相关的1-2题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规定时间提交,若按规定时间内上交并完成良好的学生人数达到总人数(以两个班为例)的85%以上即达到上述教学成效检验目标。

七、成效反馈实施效果分析

1、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回答问题争先恐后,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

2、学生乐于将课堂以外的相关性问题向老师提问。

3、学生对教师演示过的操作基本掌握,并能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知识点的解题要点,为解决课后作业打下基础。

计算机教学设计方案范文2

关键词:案例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PPT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推广,计算机技术已被运用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大院校也纷纷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便于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计算机类人才是市场实用型、技能型、专业化人才,也是国家紧缺型人才,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做好计算机类人才的培养工作。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此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1案例教学概述

1.1案例教学的含义

关于“案例”一词,学者们普遍认为,案例就是状态、事例和情形。学者余凯成通过研究指出,案例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够根据既定的素材,紧紧围绕特定问题,完整编写有关情景。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严格根据教学大纲内容、教学目标,将学习者引入特定的教学情景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良性互动,来解决教学问题。可以说,案例教学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1.2案例教学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和特色十分突出,从教师层面而言,案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法的固定模式,能够结合实际教育情景、教学场景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传统教学法以教师、课本为主,学生只能够被动听讲,而案例教学法能够将教师与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集讲解、思考、讨论为一体,有利于教学成效的提高。从学生层面而言,一是案例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探索和创新兴趣,有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二是案例教学法内化了知识,尽管不能将所有知识点全部以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能够为学生提供解决同类型问题的方法;三是案例教学法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表达、思考、探索、讨论能力的提高;四是案例教学法十分生动,能够将课堂知识与生活情景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五是案例教学法能够将原先较为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现实化,融入合理的情景当中,学生可以在生活、学习中理解概念、掌握原理,并灵活、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突出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1]。

2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2.1案例的设计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学生专业,设计出与专业高度相吻合的案例,并根据课程大纲内容,确保设计的案例涉及每一个知识点,在精确设计单项案例的同时,将各个单项案例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案例集合。比如,对于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教学案例设计过程中,要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工程专业有机关联起来,形成专业的案例。目前,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文档处理和表格使用,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大纲内容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基于工程类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细化分解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只有将计算机基础与工程专业的实际密切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此外,案例教学设计要坚持实用性、针对性原则,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经验密切结合,通过案例来推动专业教学[2]。

2.2案例的选择

首先,根据教学进展,在不同教学阶段和环节设计不同的案例。通常情况下,在教学初期,所设计的案例要尽量简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案例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期、后期,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技巧,也学习到了案例分析和运用方法,这时可以适当增加案例难度,案例的选择也要考虑到专业化和综合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对工程类专业学生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过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Word中的文字处理、段落调整等格式操作方法,特别是要合理、恰当编写一些招标资料,确保格式正确、文字和数据运用合理。在不同学习阶段,分别选择不同的案例。其次,案例选择要与专业高度相似。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案例设计和选择要突出针对性,确保所选择的案例与所学专业知识高度相似。这样一来,教师在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3]。最后,案例选择要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和自主想象的空间,并且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案例的选择,学生在案例设计和选择过程中,能够激发自我想象力和自主创新力,有利于学生运用专业知识,也有利于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让学生在自我设计和自我选择过程中,逐渐建立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自觉学习能力。

2.3案例的评价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案例设计要明确案例的评价标准,严格按照案例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客观、公正的案例评价策略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提升,也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实际教学过程中,案例评价指标设计要分阶段、分环节、分过程,教师作为案例评价指标的制定者,要确保案例评价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例如,在制作PPT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专业知识,设计有针对性的幻灯片内容,确保色彩搭配合理、结构框架清晰、整体美观大方、内容关联性强等[4]。同时,学生要根据案例要求展示学习成果,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老师点评的基础上,不断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教师根据学生的案例运用情况和问题处理结果,给予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4案例的组织实施

第一,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有针对性地设计案例和选择案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Excel表格有关内容中,教师可以将工作报表作为典型案例来讲解,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各类函数、公式,让学生根据范例自行设计一套表格,合理运用有关公式、函数。通过情景模拟,学生对这种实用性较强的案例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说,设计有针对性的案例,并创建与实际相符的情景,将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5]。第二,案例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突出重点,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设计案例目标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学生专业,有针对性地确定目标,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程讲解和案例目标设计之前,需要全面回顾、总结专业知识,综合分析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交叉融合点,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和水平,科学设计案例目标。第三,通过案例教学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密切关联,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所学专业,科学设定学习目标和案例评价标准,按照内容的不同,分别设计不同的案例,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案例,在案例学习和运用中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成因,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案例,也能够自然成为案例运用的主体。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让学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体,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6]。只有在一个较为宽松、自然的学习、讨论环境中,学生才能积极思考和探索,也能够积极参与案例设计与分析,从而有效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第四,突出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或多或少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利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方法,建立问题分类处理机制。待课程结束时,要分析错误和问题,学生在设计案例的过程中可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第五,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评价办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案例分析和学习情况等,给予学生客观、公平的评价结果,对作用优秀的学生要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展示出来,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以此来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7]。第六,准确定位案例之间的不同和差距。案例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案例的对比分析,找出不同案例之间的差距,作为案例改进和完善的主要参考依据。

3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已被广泛运用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等领域当中,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将课程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发挥案例教学优势。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来讲,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积极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和专业知识。可以预见,案例教学法将会被运用到更多的实践课堂教学当中,成为一种典型的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汪一百.案例教学法在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7(18):228-229.

[2]姜明涛.案例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2016(12):82-83.

[3]曾雪松,林莉芸.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电脑,2016,32(6):175-176.

[4]张同权.案例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电子制作,2015(8):120.

[5]黄宇.基于案例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230-231.

[6]陈淑玉.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36):8700-8701.

计算机教学设计方案范文3

计算机辅助系统具有高效的设计信息快速检索功能,这个功能能够使设计人员对于需要信息的检索能力大大增强,设计人员能够根据关键词迅速准确地检索到需要的信息,大幅缩短了信息查找的时间,提高了设计效率。由于关于不同事物的设计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信息和数据,这些信息和数据又带有各自的位置信息、环境信息以及其他各种信息等,整体信息量非常地大,单靠人脑来进行记忆和提取是非常不可靠的,因此,我们需要计算机辅助系统来帮助我们进行检索。人们可以在计算机辅助系统中输入关键字来调取信息,既提高信息检索的可靠性,又节省了信息检索的时间,为人们在此信息基础上进行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

2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采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教师将课堂的重心放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讲解上面,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工具条讲解、用法讲解以及实际操作过程讲解等。在使学生了解了各工具的用途以及用法之后,教师一般都采用自己边讲解边演示的方法来开展计算机及辅助设计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之中,学生只能够被动地听讲和对教师的演示进行模仿,主动性较差。同时,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工具内容较多,用法较为复杂,所以学生很难通过模仿教师的行为实现教学目的。而由于高职学生自身的文化课基础较差等原因,其在课堂上只单纯地通过教师的讲解难以吸收消化复杂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内容,更不用提进行创造性的应用了,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在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可以将代表性强,操作性强的案例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明白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各项功能之后实际地进行操作。这样,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就能够得到充分地锻炼和加强,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设计能力,最终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的目的。

3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3.1案例教学的目的

我们在高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社会培养职业化的人才,就是为了缩短人才从学校进入到社会的适应时间,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直接进入到企业中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因此,我们按照这个目标培养出来的高职人才必须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虽然现在很多高职学校都提出了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但是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很多学生都难以真正地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性能,更别提真正地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设计了。对于这种状况,我们试图通过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学生在课上课下对案例的实际操作和总结分析,来提高自己对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操作能力,并且最终在此基础上开展符合社会要求的设计。

3.2案例的择选

3.2.1案例的选择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案例的选择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首先,应该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选择案例。例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中各种工具的功能时,应该选择囊括这些功能使用方法的案例,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对案例操作的过程中实现对工具功能的了解和熟悉,最终做到熟练掌握。其次,案例的选择应该有所侧重。并非所有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案例都能够拿来当作课程案例,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堂上,如果案例选择缺乏针对性,涉及的知识点过多或者涉及的知识超过学生的理解范围,就会造成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新知识点过多,难以真正掌握课程所需知识的状况。

3.2.2要选择能够调动学生设计能力和设计积极性的案例

很多教师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由于选择的案例不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要么过于简单,学生在案例操作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起不到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目的,要么案例的选择过难,学生在案例操作的过程中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这都不利于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该选择难度适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案例,即案例的选择要在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之内,同时,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认真查询资料才能够进行解决的案例。只有如此,才能够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上既充满积极性又充满自信心。

3.2.3要选择可操作性强的案例

在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上进行案例选择,应该选择可操作性强的案例。首先,案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学生能够在对案例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其次,案例内容要能够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即选择的案例要在案例提出之后,学生能够按照其要求来根据其知识状况开展实际操作,而非是只对案例的操作过程进行分析和解读,或者是对案例的操作进行单纯地假设或者推理。[3]

3.3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

⑴在计算机辅助课程的案例教学开展之前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能够让学生对于课程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能够让学生对通过自己阅读就懂的内容实现初步理解和掌握。如此,在案例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只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重难点内容进行讲解,既缩短了自身讲解时间,由提高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将学习钟点放在对案例的学习上。⑵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向学生讲解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中的各种工具的功能。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中各种工具的功能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只有掌握了这些工具的功能学生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或者案例教学开展之前向学生讲解清楚这些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中各项工具的功能,并且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强化增强学生对着这些工具功能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对这些工具的运用能力,从而使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地运用这些功能,进而在此基础上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⑶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要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为主。我们在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为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首先,按照学生的人数以及教学案例的实际状况将学生分为5-8人的学习小组,小组内部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操作训练。其次,让学习小组成员对案例的内容以及设计过程等进行讨论。通过让小组成员对案例进行讨论,每个成员能够获得对案例的进一步认识,了解案例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以及设计步骤等,并且明白案例的完成需要使用的工具条以及需要调用的各种命令等,进而在其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能够做到胸有成竹。再次,让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按照案例的要求进行设计操作,完成设计的要求。最后,让小组成员对自己设计的过程中进行分析讨论,说出自己的新的,总结出进行实际操作的经验,以为下次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体统思路。⑷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案例缺乏或者是现有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案例不符合课程教学要求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自主设计案例来供学生进行学习和实际操作。根据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具体要求,教师可以设计出简单的、囊括并突出课程教学重难点的、能够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案例来共学生学习,提高案例的针对性,并且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结语

计算机教学设计方案范文4

关键词:程序设计;计算思维;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7-6175-03

计算思维是每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对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在教学中突出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每个教师的重要任务。

1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程序设计课程大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主要是围绕一门高级语言的内容展开,课堂上教师先介绍一些知识点,然后通过案例说明知识点的应用,最后再进行总结,这种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学生经常是学会了全部的语法知识,但仍然不知道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效果甚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切实加强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计算思维及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1 计算思维的含义、特征

周以真教授指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它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它具有以下特性:

1)概念化,不是程序化。

2)根本的,不是刻板的技能。

3)是人的,不是计算机的思维。

4)数学和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

5)是思想,不是人造物。

6)面向所有的人,所有地方。

7)关注依旧亟待理解和解决的智力上的有挑战性的并且引人入胜的科学问题。

2.2 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按照周教授的观点,计算思维是思想,是人的一种根本性技能,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计算思维中的抽象是超越物理时空的,完全可以用符号来表达,其中数字只是一种特例。计算思维中的抽象最终要能被机器自动执行,为了确保机器的自动化,需要在抽象的过程中采用精确严格的符号标记系统进行描述和建模,同时要求计算机系统能够提供不同抽象层次的翻译工具。计算思维中的抽象和自动化反映计算的根本问题,计算就是抽象的自动执行,而自动化需要合适的计算机对抽象予以解释并执行。

计算思维是采用抽象和分解来迎战庞大的任务或者设计巨大复杂的系统,它关注的是分离。通过对问题进行多层次的抽象,使问题分析相对简单,从而控制问题解决的复杂性,问题抽象层次的能力是衡量人的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直接体现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3 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

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本文给出了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及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教学活动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总结三个环节组织实施。

3.1 任务设计

1)内容设计:明确课程单元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各阶段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明确解决实际问题的概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核心将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设计任务模块。

2)选择问题:针对各任务模块,以需解决的问题导入,尽可能选用一些典型的有趣味性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认识和学习兴趣。

3.2 呈现问题

通过呈现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确定并明确解决什么。如果不理解或不明确,就无法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解决,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3.3 分析问题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解决这个问题有多困难?怎样才是最佳的解决方法?其次还要考虑包括机器的指令系统、资源约束和操作环境等因素。例如,设计一套应用软件,还应当了解该软件的使用对象,使用者的知识背景,根据不同的用户,设计不同的操作界面。

3.4 设计方案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设计出多种解决方案,特别是面临复杂的大问题时,尽可能全面地列出备选方案。该环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进而掌握对问题进行多层次抽象的方法。

3.5 方案选择

制定一个统一的方案评价标准,明确评价各方案的优缺点,从中选择最佳方案。在确定最佳方案时,应重点强调从总体角度考虑评价指标,对各指标进行权衡。

3.6 求解步骤

方案选定后,确定方案的解决步骤即算法。教学过程中,可先让学生积极思考,给出解决思路,再引导学生参与算法设计的全过程,对于复杂的大问题,重点介绍问题分解的思考方法及步骤,让学生体验计算思维。同时,提倡算法的多样性,培养、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求解能力,并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分析研究,优化并简化算法。

3.7 方案评价

执行已设计好的方案,检验结果是否与预期目标相符,如不符,必须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甚至重新设计一套方案。通过对方案的评价,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以重构,计算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3.8 创设情境

在任务模块的教学单元结束之前,教师可创设提出问题的实际情境,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9 自主学习

程序设计属于实验性学科,教师要根据单元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设计实验内容,同时也倡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构建由验证类、设计类和综合类的多层次实验内容体系,引导学生通过上机自主完成实验任务,实验过程中,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并利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学会带着问题学习,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

3.10 教学评价

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学生课程考核成绩以及平时实验成绩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问题的原因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4 结束语

上述方法应用于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计算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训练,教学效果良好。

如何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Jeannette 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49(3).

[2] 董荣胜.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J].计算机科学,2009,36(4).

计算机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

依据调研结果,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方案(试行)》。即在保证学生可以获得足够理论基础知识(主要是岗位所需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计算机国家等级2级考试的必备知识)的基础上,实施自主学习、自我测试、期末考核。主要改革内容如下。改革方案包括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三部分内容。

1优化教学内容

民办院校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做到既尊重和保留传统的教学内容,又要增加适应新形势、更好地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新内容,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专业特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级接轨。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理论内容增加了程序设计基础、算法、数据库基础、数据结构基础、软件工程基础等教学内容,从广度上拓展了计算机的知识面,涵盖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二级公共基础知识。实践内容加强了网络应用和Office软件的应用,并且与时俱进,操作系统更新为Windows7操作系统,Office软件更新为Office2010,保证学生学习的内容跟上计算机的主流。

2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在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为了鼓励各专业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应用型人才,帮助学生获得岗位所需的资格证书,扩充了理论内容,主要包括软件工程、数据结构、数据库、算法等新的教学内容。在增加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又不给学校的教学带来过重的负担,我们创新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增加理论学时,将理论课时由原来的14学时增加到28学时。这样可以缓解新增理论内容带来的教学负担。根据实际情况,理论可以合班上也可以单班上。同时在理论课让讲解理论内容时要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由浅入深。如在讲软件工程基础时,如果不拿具体的软件来讲,只讲理论概念,学生会感觉很乏味,可以拿学生正在使用的学生管理系统软件为例讲解其开发的整个过程,进而引出软件工程的一些相关概念。如果条件允许,理论内容也可以在机房结合具体相关的软件讲解。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分为教师指导实践与学生自主实践两部分。教师指导实践14学时,学生自主实践25学时。这样不仅缓解了实践教学任务,同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实践全部以案例为主线,包括课上教师指导案例、课后自主实践案例、网络学习案例、自主评测案例和综合考试案例。整个实践过程以案例为主线,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为了达到实践教学效果,考虑部分学生没有电脑的情况下,学校机房全部开放,并给第个学生分配免费学习机时25小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实践。

3改革考试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强。采用传统的笔试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引入百科园“自主学习,自主测评”平台系统可以实现无纸化,考试内容全面覆盖理论与实践内容,而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更能体现其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有效利用百科园“自主学习,自主测评”平台系统实施

二、改革方案

百科园“自主学习,自主测评”平台系统是由北京百科园教育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自主学习自主测评软件。主要功能模块有用户管理、试题管理、学生管理、方案管理和方案控制。通过用户管理模块实现对教师的权限设置,通过试题管理模块实现试题库的建设、编辑、修改、删除等操作,通过学生管理实现学生的导入、个别学生的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操作,通过方案管理实现自主学习任务的设置、自主评测方案、期末考试方案等。教师通过方案控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测试结果等。学生在自主测评时可以看到自己的测评结果,并能看到错误所在进行改正错误操作。有效利用百科园“自主学习,自主测评”平台系统建设多校的试题库,建立多种自主学习方案、自主测评方案及期末考试方案,可以实现前面提出的《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方案(试行)》。

1建设多样化的试题库

有效利用百科园“自主学习,自主测评”平台系统服务于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和实践,首要任务是建设多样化的试题库,对于理论内容的试题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对于实践内容的试题库主要以案例的形式出现,案例主要来源于实际生活和工作。如Word案例有校报的制作与排版、邀请函的制作、企业年终报告的排版、海报的制作与排版、节省水资源的宣传报告的制作与排版等。通过案例涵盖Word的大部分知识点,如字体格式化设置、段落格式化设置、图文混排、目录生成、链接、查找与替换、页眉与页脚、样式使用、页面设置、脚注尾注封面、插入表格、图片、图表和SmartArtl图等。丰富的案例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职业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可以满足自主学习、自主评测和期末考试的需要。为了顺利完成试题库的建设,根据教学大纲分模块分配了相应的教师,并制定了试题库建设进度表。

2建立多种方案

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专业特点,教师建立多种学习方案。方案主要包括四种:一种是教师指导实践课上的实践方案,一种是学生自主实践的实践方案,一种是自主测试方案,一种是期末考试方案。2012年9月我校引入了百科园“自主学习,自主测评”平台系统后。2012年10对我校2012级的本科新生进行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摸底考试,并按班级、专业及系进行了汇总。从摸底考试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新入学的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还停留在单纯机械的软件学习,对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理论的架构和整合不够完整和系统。根据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实际情况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及特点,制定了相应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百科园“自主学习,自主测评”平台系统建立多种学习测试方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不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及进度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各种教学学习方案。教师指导实践课上的实践方案,教师要讲解案例,分析案例方法,介绍所用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建构案例情境,组织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完成案例,并进行评价。学生自主实践的实践方案要求学生课后独立完成,拓展知识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案可以进行自动评测,学生可以看到评测结果,并根据评测结果查找操作错误或不足,并进行改正,直到完全正确。期末考试方案要对教学大纲的理论和实践内容进行一次综合考试,这种方案学生操作完成后一旦提交,考试就结束,不像自主实践方案那样可以反复查找错误,不断更正直到完全正确。利用百科园“自主学习,自主测评”平台系统建立练习方案。可以设置对课程进行细化的练习方案,按照不同的模块和知识点进行分阶段教学,建立了Windows、Word、Excel、PPT、网络等模块的自主实践任务,自我测评任务,也可根据专业进行模块组合,单独设置考试时间,分别进行不同阶段的测试。练习方案中增加了课程所有理论知识部分的内容,包括算法的基本知识、数据库的基本知识,数据结构及其操作和逐步求精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软件工程的基本概述和软件测试方法。同学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课后自主完成系统中的模拟习题,准确把握算法、数据结构、数据库以及软件工程所包含的知识点。拓宽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面,也为学生获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做好准备。经过两年的应用,使用效果良好而显著。利用百科园“自主学习,自主测评”平台系统建立考试方案。根据教学大纲及考试命题计划建立考试方案,通过考试方案抽取200套考试试卷,根据考试时间、考场分配和试卷分配使同一班级的学生试卷基础不同。这样的考试方式可以综合考试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掌握情况,同时避免了学生作弊,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一致好评。对2012级和2013级学生进行了入学后的计算机摸底考试与计算机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方案与刚入学的摸底考试方案一样。对摸底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按班级、专业及系进行了汇总,并期末成绩与摸底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即将学生的期末计算机成绩与入学时的计算机成绩进行比较,从两次考试成绩可以看到,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了课程大纲要求及专业培养目标。这一改革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改革效果

基于百科园“自主学习,自主测评”平台系统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后,效果主要有几点:

(1)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学生自主实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可以反复操作,并可以及时掌握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发现操作的错误所在,根据提示正确完成学习任务。

(2)实现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百科园“自主学习,自主测评”平台系统,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式,实现集体备课,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集体设置实践方案,每个模块由专职老师负责,精选案例,到自主学习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访问,学习网络资源,自主实践,自主评测,教师通过方案控制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3)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

考试内容覆盖整个教学大纲内容,并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计算机操作占到了60%,理论占40%。根据入学摸底考试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整体成绩大大提高,另外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学生普遍对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满意。

四、小结

计算机教学设计方案范文6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本文在分析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改革实践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职业学院通常都设置为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基础差异较大、教学时数偏少、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资源不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规律,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本文详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与高职教育的同行交流。

1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1规范课程管理,明确教学目标

规范课程管理,保证教学指导的有效性。课程管理包括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资料、考核方法等。规范课程管理有助于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及教学质量偏低的局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1]。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⑵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从2016年开始,全校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名更改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将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为“1+N”方案,“1”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给2至3个学分,完成计算机理论知识、Windows与Office应用基本模块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需求有所侧重地选择内容,如工科类专业偏重于硬件方面的内容,文科类专业偏重于应用软件的内容等。“N”是根据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开设的信息类课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C#程序设计或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等课程;机械、建筑工程、设计类专业开设AutoCAD等课程;管理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或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电脑美术设计等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⑶规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及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及时修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保证了教学指导的规范性,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1.2优化课程内容,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遵循先进性、基础性、实用性、够用性及系统性原则,优化课程内容。⑴课程内容选择较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软件,使教学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适应。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两部分,基础理论,如计算机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功能与应用、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病毒与信息安全知识等;操作应用,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和办公设备的使用等。⑵选择适用的教学资料。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理论篇介绍了核心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篇以案例的具体解决方案的分析与实现,归纳与总结计算机基本操作。任课教师还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结合专业岗位需求开发教学项目,编写适用的教学案例,例如:用Word编制会议通知;用Excel做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用PowerPoint制作宣传片等等。编写的案例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趣味性。通过讲解案例发生的背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⑶教学内容模块化,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2]。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础理论、应用操作、综合应用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按内容设置若干个子模块,在应用操作模块的每个子模块中至少设置三个由浅入深的案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设为必修模块,综合应用设为选修模块,这样可以基本满足各类专业、各类学生的需求。第一,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开设该课程教学时数,灵活选择相应的模块和案例进行教学。第二,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求选择适用的教学内容。如:信息类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得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会计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Excel的使用;会展、酒店专业学生会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学前教育的学生会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不同专业可以选用不同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使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第三,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各层次学习目标,开展分层教学。在一个班级学生中,基础较差者可选简单的案例进行练习,基础较好者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案例甚至综合案例进行练习。在学习时间有限、基础有别的前提下,帮助“底子薄”的学生“能消化”,让“底子厚”的学生“吃得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1.3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程,我们从社会需求出发,从高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出发,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从教室转移到计算机房进行现场教学,老师采用教学控制软件边讲授边演示操作,学生边听课边操作实践。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既缩短了教与学的时限,又增加了学生操作的时间,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1.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边讲边练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项目教学法等。具体做法如下。⑴案例教学法是以《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教材为依托,采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提出任务,明确目标,逐渐展开,通过对案例的具体操作学会各个知识点,缩短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使学生不仅学习基础知识,而且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Office软件操作,通过分析案例具体解决方案,广泛而深入地剖析和演示计算机应用操作,将计算机最常用、最实用和最通用的操作方法融入到实践之中。⑵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职业岗位实际需求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在上课前先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教师带着问题去讲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全面提升。例如:向学生提出“编排毕业论文”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用Word编辑文档,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达到“做中学”的教学目的。⑶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互动,“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3]。项目教学法主要用在综合应用模块训练中,结合专业需求开发教学项目。学生在学完一个应用软件后要完成一个项目,对学生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一次综合检验。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Excel后,完成“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项目,采用小组研讨法,几个学生一起学习、讨论,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起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也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1.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优势互补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4]。随着教育现代化,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从最初的教室内“粉笔+黑板”手段,改为机房内“计算机+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已改为“计算机网络+大屏幕”一体化的机房中教学手段,每个学生一台电脑,讲练结合,边学边做。为解决教学内容多、任务重、班级学生多、课堂师生互动的时间少等问题,将教学拓展到课外,以网络平台为主,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讨论,教师在网络上批改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学手段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的网络教学,以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6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库

我们利用数字化校园环境,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网站,制作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完善教学资源库,面向学生和教师提供不同功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参考资料、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微课、作业、实验指导与素材、网上讨论、自测练习、考试题库等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1.7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一个好的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手段。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置一个好的考核方式[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还需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课程特点,我们制订了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考核(占50%)和终结性考试(占50%)相结合的方式。①制订形成性考核的实施细则来规范考核过程,老师对学生的上课、作业、实验等各个环节都要客观评价,并记录为平时考核成绩。②建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和标准试题库,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考试采用全程在线实现,随机生成测试卷、实时评分等功能。考试评测软件个人版也可以单机使用,方便学生课后练习与自由测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不断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35-36

[2]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82-88

[3]黄宏伟.项目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J].品牌,2014.12:226

[4]龚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6.1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