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范例6篇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1

论文摘要:运用《休闲学》和《体育学》的原理和方法,在阐述中国体育休闲娱乐特征的基础上,重点从休闲、娱乐、游戏、旅游、教育、和谐、幸福、小康等八个要素的本质及其构成的体育上进行研讨,以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休闲娱乐理论。

l前言

本文就休闲、娱乐、游戏、旅游、教育、和谐、幸福、小康等命题进行研讨,尝试性地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休闲娱乐理论要素体系。

2中国体育休闲娱乐的基本特征

现代人用全新的方式与理念去诠释生活的意义,既有全身心投入的工作,也要有彻底的休闲放松,既不会成为一味工作的机器,也不会是耽于享受的寄生虫。过去是为工作而休闲,如今是为休闲而工作。当今各类休闲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既有一览无余、心旷神怡的高尔夫球场,也有冰雪覆盖、高低错落的滑雪场,对各种体育休闲娱乐设施、技术和服务的要求也日益提升,那么适合中国人体育休闲娱乐的特征是什么?中西方在休闲价值观的学术渊源和休闲方式的表达上有舒适区别?从总体来看,中国人休闲主张以“静”(注重内省)为主,而西方人却是以“动”(注重外在表现)为主。具体来讲,中国体育休闲娱乐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运动方式多样化、动作技术简单化、适量运动科学化、内容选择自由化、时间安排分散化、身心愉悦生态化。

3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休闲娱乐理论要素

休闲、娱乐、游戏、旅游、教育、和谐、幸福、小康,彼此之间相互依存,互为联系,以此共同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娱乐要素的谱系(附图略)。

3.1休闲

3.1.1休闲的本质

从字义的角度讲,“休”在《康熙字典》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人依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颐养活动得以充分的进行,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赋予生命以真善美,具有人文价值的意义。“闲”,通常引申为范围,多指道德、法度。《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有限制、约束之意。“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从词意的组合上,表明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中国人一向深究“闲”的精髓。对大多数中国人理解的休闲仍然是让人摆脱繁杂的事务,解税精神压力,排遣消极情绪,从而获得一种宁静安谧的悠闲感受,达到凋适心灵的效果,这正是休闲的本质所在。随着世界休闲时代的到来,中国人稳健内敛的国民性格,还需要一个渐变调适的过程,来寻找符合自己民族习惯的身体娱乐方式。

3.1.2休闲体育

休闲体育是指在自由时间里,个体或群体以各自喜爱的身心活动形式为手段,通过个体自身或群众互动,来达到和满足身、心、群愉悦目的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它是现代人从生存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来体验和感受现代社会生存的乐趣,也是现代人面对快节奏社会生活的一种应对策略,更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标志。要把具有东方文明习俗的休闲娱乐文化推向世界,必须有中国特色的休闲娱乐方式,也是体现中国体育休闲娱乐的重要要素之一。

3.2娱乐

3.2.1娱乐的本质

娱乐是指可消烦解闷及滋生从而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要素。娱乐从来就是人的原始欲望,即使是圣贤也不可能不娱乐。据统计,孑L子的言论集《论语》中先后有40多处使用“乐字,其中包含快乐含义的不下l5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都是孔子的名言。娱乐作为一种人们在余暇时间内为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愉悦身心手段而进行的休闲活动,它是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当余暇越来越多地充实人们生活的时候,人们不仅通过身心运动来取得生理上的适意.而且在感性的动态形式中展现自己的本质力量自由而享受的愉快,去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美的境界。

3.2.2娱乐体育

娱乐体育是指在闲暇时间内以身体练习为基本形式,以娱乐身心、满足自身需要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身体活动。其实质反映了娱乐体育的双重性,既在身体活动中得到娱乐,又在娱乐中得到健身,由于它不再是单纯的娱乐或身体锻炼,也就更具有吸引人参与的魅力。由此可见,任何人,在任何地点所进行的活动,只要满足以上三点都可归为娱乐体育的范畴。在这其中,有些项目身体运动成分占的较大,而有些项目则是娱乐的成分占的较大,有些项目尽管有着很高的锻炼价值,如长跑,但并非使所有参与者都感轻松、愉快。所以.同属娱乐体育,由于年龄、性别的差异,每个人适宜的项目也不相同。因此,娱乐体育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动态选择,也是休闲娱乐的要素之二。

3.3游戏

3.3.1游戏的本质

从游戏的本质来看,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能动性的活动可归结为三种基本活动:劳动、学习和游戏。劳动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是以创造物质财富为结果。而学习则是给未来劳动活动做准备。劳动和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维护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对劳动者和学习者而言,劳动和学习有不可摆脱的自然必然性,往往来自外部的要求,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游戏则是以人类自身需要而引发的,是以人类自身为对象,满足人类自身活动需要,不产生物质产物的特殊活动。游戏能够给人带来情绪的快乐,几乎被所有研究游戏的思想家所认同。

3.3.2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在游戏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它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陶冶性情为目的的一种现代游戏方法。它融体力和智力发展、身心娱乐为一体,既是游戏的组成部分,又与体育运动有着密切关系。人们早期的游戏行为与今日的竞技运动有共同的历史发展渊源。中国的绝大部分竞技运动项目都源于民间、民俗的游戏娱乐活动,在流传的体育游戏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提炼整合,重新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成为今天这种具有自己内在规律和特点的竞技运动。而今天,随着人们对体育游戏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体育游戏被广泛应用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大众体育活动中,成为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游戏为休闲娱乐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也是中国体育休闲娱乐的要素之三。

3.4旅游

3.4.1旅游的本质

休闲和旅游都是摆脱义务在自由时间内形成的活动;但休闲可以在日常的和非日常的任何空间里面进行,而旅游只是发生在非日常的空间里,尤为重要的是,旅游一定要以空间移动为前提。旅游的本质是审美、愉悦和好奇心,其属性是社会性、休闲性和消费性,其主要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旅游行为具有自主性强,参与交流;责任约束松驰,道德弱化,消费攀高;自然观光旅游;占有意识外显,物质摄取,文化干扰;逃避,度假等特点。

3.4.2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是指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内容的旅行浏览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它使旅游者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是以体育资源和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能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项目群。人们通过休闲、健身、观光、刺激和竞技等体育旅游形式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要。体育旅游之所以成为当今新潮,并折射出强大生命力,除其本身最接近自然,最易被现代化条件下的人民大众所接受外,它还能拉动消费,发展社会经济,促进旅游者的身心健康,提高全民的体育旅游资源环保意识。体育旅游是休闲娱乐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体育休闲娱乐的要素之四。

3.5教育

3.5.1教育的本质

教育,在此指休闲教育。它是指增长一个人的知识、培养休闲技能和能力,从而使自己的闲暇生活过得更有意义、更富有色彩。爱玩是人类的天性。但是,为什么玩、怎样玩、玩什么、玩多久,应该有人教他们。于光远先生就极富预见性地指出,“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这6句话也道出了闲暇教育的本质。当今学校体育长期缺失娱乐性体育,此现状若不改变,学校体育很难突破原有的框架。

3.5.2休闲教育

休闲教育仅是学校教育的活动之一,但目前大部分学校对开展休闲教育还是一片空白。美国休闲教育家曼蒂(Jean Mundy)认为:“休闲教育是提升个人生活质量的整体活动,促进个人和提升休闲的价值、态度和目的的过程……,休闲教育还是激发个人潜能以提高生活质量的最佳途径”在休闲教育方面.如果人们在休闲的意识、行为、模式、目的和满足程度等方面的实际情形与理想境界或能够达到的境界不吻合时,那么就有必要对其进行休闲教育。目前,中国的青少年和中老年这两大群体特别需要休闲教育。

3.6幸福

3.6.1幸福的本质

幸福是个深刻而复杂的多元概念。追求幸福,作为人的目的和权利,有着恒久而又常新的意义。幸福不仅是某种愉快的生活感受,而且还是对生活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幸福是享有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免除人生重大的痛苦,是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的肯定方面得到实现和否定方面得以避免的心理体验。快乐的心理体验是幸福的主观形式,生存和发展之完满是幸福的客观本质,介于二者之间的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满足或实现,是幸福的客观标准。幸福已走进人们开放的心灵,成为重新激活与升腾起来的一种时代观念。当今中国正处在新旧交替的改革时期,人们带着历史的反思又迎接着未来的挑战,追求幸福的渴望是何等的强烈。

3.6.2幸福的体育生活

体育的本源产生于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必然服务于生活。体育运动在关照、掌控人的生活方式,提高人的生活与生命质量的特殊护佑作用是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联合国中谈到“体育的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幸福地过着体育生活,既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又是一一种积极的人生享受,也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发展,更是一种最积极、最有益和最愉快的生活方式。因此,幸福地过着体育生活,是中国休闲娱乐理论的显著特色,也是其要素之六。

3.7和谐

3.7.1和谐(社会)的本质

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的状态,是几千年来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寻找和谐之路是人类世世代代的追求。“和谐(社会)”是一个古已有之、东西横贯的发展理念,它是中国古代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扬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思想充分表明,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当代和合学创始人张立文教授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天道”与“人道”近百个范畴的系统梳理,认为和合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滋润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里。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只是社会生活的一分子,社会生活的质量、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实现,既取决于人际之间的和谐与人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同时也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只有实现这几对关系的和谐统一,才能构成个人的和谐人生,才能进而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和谐的世界。

3.7.2和谐体育

和谐体育,在中国可以称为“和乐体育”。它是依据孔子的“和为贵”、“乐学”以及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系统论的原理而提出来的一种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它的总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使之达到体育自立;具体目标是根据孔子六艺结合现行教育方针提出的礼、乐、知、能、健、行的“新六艺”。其基本特征:以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为主要目标、以乐为本、以乐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重点、与终身体育接轨为方向。和乐体育从人的情感人手,强调人的和谐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兴趣与自尊心,在运动中获得积极快乐的情感体验。因此,和乐体育为学校体育拓展提供了“和谐”发展的因子,也是中国体育休闲娱乐的要素之七。

3.8小康

3.8.1小康(社会)的本质

小康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概念。最初孔子提出的小康仅是一个框架目标和雏型,其影响是有限的,经过后世儒家的不断补充、发展和完善,影响日盛。孟子对小康内涵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设计了一个比孔子更为完整的“仁政王道”的小康社会。从小康与大同社会的关系来看,“小康社会”是儒家所追求的现实社会的理想状态,与欧洲古代社会的起源不同,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城市经济和商品经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向阶级社会转变过程中并未彻底剪断氏族血缘关系的脐带。因此,小康在中国历史上意指两个方面,一是人民家庭经济状况,稍存财产,足以自给;二是国家社会治理情况,政教修明,人民安居乐业。

3.8.2小康体育

小康体育,即小康生活条件下的体育。狭义的小康体育特指小康家庭生活中的体育教育和体育休闲娱乐。它包括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年幼者进行的体育教育、家庭成员在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的体育休闲和娱乐活动以及家庭成员在同各自的工作、学习、单位里体育活动的配合等内容。广义的小康体育则泛指小康社会生活中的体育。它涵盖了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科技、体育产业等内容。小康体育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小康生活特点的体育,决不是人均800美元的体育,而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中国体育,它具有生活家庭化、娱乐多样化、锻炼科学化、管理社会化、产业扩大化、制度法制化等特点。因此,发展小康体育是休闲娱乐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体育休闲娱乐的因素之八。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2

论文摘要:运用《休闲学》和《体育学》的原理和方法,在阐述中国体育休闲娱乐特征的基础上,重点从休闲、娱乐、游戏、旅游、教育、和谐、幸福、小康等八个要素的本质及其构成的体育上进行研讨,以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休闲娱乐理论。

l前言

本文就休闲、娱乐、游戏、旅游、教育、和谐、幸福、小康等命题进行研讨,尝试性地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休闲娱乐理论要素体系。

2中国体育休闲娱乐的基本特征

现代人用全新的方式与理念去诠释生活的意义,既有全身心投入的工作,也要有彻底的休闲放松,既不会成为一味工作的机器,也不会是耽于享受的寄生虫。过去是为工作而休闲,如今是为休闲而工作。当今各类休闲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既有一览无余、心旷神怡的高尔夫球场,也有冰雪覆盖、高低错落的滑雪场,对各种体育休闲娱乐设施、技术和服务的要求也日益提升,那么适合中国人体育休闲娱乐的特征是什么?中西方在休闲价值观的学术渊源和休闲方式的表达上有舒适区别?从总体来看,中国人休闲主张以“静”(注重内省)为主,而西方人却是以“动”(注重外在表现)为主。具体来讲,中国体育休闲娱乐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运动方式多样化、动作技术简单化、适量运动科学化、内容选择自由化、时间安排分散化、身心愉悦生态化。

3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休闲娱乐理论要素

休闲、娱乐、游戏、旅游、教育、和谐、幸福、小康,彼此之间相互依存,互为联系,以此共同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娱乐要素的谱系(附图略)。

3.1休闲

3.1.1休闲的本质

从字义的角度讲,“休”在《康熙字典》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人依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颐养活动得以充分的进行,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赋予生命以真善美,具有人文价值的意义。“闲”,通常引申为范围,多指道德、法度。《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有限制、约束之意。“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从词意的组合上,表明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中国人一向深究“闲”的精髓。对大多数中国人理解的休闲仍然是让人摆脱繁杂的事务,解税精神压力,排遣消极情绪,从而获得一种宁静安谧的悠闲感受,达到凋适心灵的效果,这正是休闲的本质所在。随着世界休闲时代的到来,中国人稳健内敛的国民性格,还需要一个渐变调适的过程,来寻找符合自己民族习惯的身体娱乐方式。

3.1.2休闲体育

休闲体育是指在自由时间里,个体或群体以各自喜爱的身心活动形式为手段,通过个体自身或群众互动,来达到和满足身、心、群愉悦目的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它是现代人从生存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来体验和感受现代社会生存的乐趣,也是现代人面对快节奏社会生活的一种应对策略,更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标志。要把具有东方文明习俗的休闲娱乐文化推向世界,必须有中国特色的休闲娱乐方式,也是体现中国体育休闲娱乐的重要要素之一。

3.2娱乐

3.2.1娱乐的本质

娱乐是指可消烦解闷及滋生快感从而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要素。娱乐从来就是人的原始欲望,即使是圣贤也不可能不娱乐。据统计,孑L子的言论集《论语》中先后有40多处使用“乐字,其中包含快乐含义的不下l5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都是孔子的名言。娱乐作为一种人们在余暇时间内为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愉悦身心手段而进行的休闲活动,它是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当余暇越来越多地充实人们生活的时候,人们不仅通过身心运动来取得生理上的适意.而且在感性的动态形式中展现自己的本质力量自由而享受的愉快,去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美的境界。

3.2.2娱乐体育

娱乐体育是指在闲暇时间内以身体练习为基本形式,以娱乐身心、满足自身需要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身体活动。其实质反映了娱乐体育的双重性,既在身体活动中得到娱乐,又在娱乐中得到健身,由于它不再是单纯的娱乐或身体锻炼,也就更具有吸引人参与的魅力。由此可见,任何人,在任何地点所进行的活动,只要满足以上三点都可归为娱乐体育的范畴。在这其中,有些项目身体运动成分占的较大,而有些项目则是娱乐的成分占的较大,有些项目尽管有着很高的锻炼价值,如长跑,但并非使所有参与者都感轻松、愉快。所以.同属娱乐体育,由于年龄、性别的差异,每个人适宜的项目也不相同。因此,娱乐体育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动态选择,也是休闲娱乐的要素之二。

3.3游戏

3.3.1游戏的本质

从游戏的本质来看,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能动性的活动可归结为三种基本活动:劳动、学习和游戏。劳动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是以创造物质财富为结果。而学习则是给未来劳动活动做准备。劳动和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维护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对劳动者和学习者而言,劳动和学习有不可摆脱的自然必然性,往往来自外部的要求,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游戏则是以人类自身需要而引发的,是以人类自身为对象,满足人类自身活动需要,不产生物质产物的特殊活动。游戏能够给人带来情绪的快乐,几乎被所有研究游戏的思想家所认同。

3.3.2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在游戏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它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陶冶性情为目的的一种现代游戏方法。它融体力和智力发展、身心娱乐为一体,既是游戏的组成部分,又与体育运动有着密切关系。人们早期的游戏行为与今日的竞技运动有共同的历史发展渊源。中国的绝大部分竞技运动项目都源于民间、民俗的游戏娱乐活动,在流传的体育游戏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提炼整合,重新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成为今天这种具有自己内在规律和特点的竞技运动。而今天,随着人们对体育游戏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体育游戏被广泛应用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大众体育活动中,成为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游戏为休闲娱乐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也是中国体育休闲娱乐的要素之三。

3.4旅游

3.4.1旅游的本质

休闲和旅游都是摆脱义务在自由时间内形成的活动;但休闲可以在日常的和非日常的任何空间里面进行,而旅游只是发生在非日常的空间里,尤为重要的是,旅游一定要以空间移动为前提。旅游的本质是审美、愉悦和好奇心,其属性是社会性、休闲性和消费性,其主要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旅游行为具有自主性强,参与交流;责任约束松驰,道德弱化,消费攀高;自然观光旅游;占有意识外显,物质摄取,文化干扰;逃避,度假等特点。

3.4.2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是指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内容的旅行浏览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它使旅游者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是以体育资源和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能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项目群。人们通过休闲、健身、观光、刺激和竞技等体育旅游形式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要。体育旅游之所以成为当今新潮,并折射出强大生命力,除其本身最接近自然,最易被现代化条件下的人民大众所接受外,它还能拉动消费,发展社会经济,促进旅游者的身心健康,提高全民的体育旅游资源环保意识。体育旅游是休闲娱乐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体育休闲娱乐的要素之四。

3.8小康

3.8.1小康(社会)的本质

小康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概念。最初孔子提出的小康仅是一个框架目标和雏型,其影响是有限的,经过后世儒家的不断补充、发展和完善,影响日盛。孟子对小康内涵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设计了一个比孔子更为完整的“仁政王道”的小康社会。从小康与大同社会的关系来看,“小康社会”是儒家所追求的现实社会的理想状态,与欧洲古代社会的起源不同,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城市经济和商品经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向阶级社会转变过程中并未彻底剪断氏族血缘关系的脐带。因此,小康在中国历史上意指两个方面,一是人民家庭经济状况,稍存财产,足以自给;二是国家社会治理情况,政教修明,人民安居乐业。

3.8.2小康体育

小康体育,即小康生活条件下的体育。狭义的小康体育特指小康家庭生活中的体育教育和体育休闲娱乐。它包括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年幼者进行的体育教育、家庭成员在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的体育休闲和娱乐活动以及家庭成员在同各自的工作、学习、单位里体育活动的配合等内容。广义的小康体育则泛指小康社会生活中的体育。它涵盖了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科技、体育产业等内容。小康体育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小康生活特点的体育,决不是人均800美元的体育,而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中国体育,它具有生活家庭化、娱乐多样化、锻炼科学化、管理社会化、产业扩大化、制度法制化等特点。因此,发展小康体育是休闲娱乐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体育休闲娱乐的因素之八。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3

关键词:运动与休闲管理 特点 发展

运动与休闲管理是体育运动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之一,作为一种社会的体育现象,可以说自从人类社会有体育活动起,它就产生了,并在漫长的体育运动发展实践活动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对于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体育运动管理实践,历史上还没有人系统地对此做出总结,运动与休闲管理形成和发展为一门学科,是近几十年的事。

一、运动与休闲管理专业的特点

本专业注重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均衡发展。培养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健身养生、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

术;具有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经营开发、咨询指导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

能力;熟悉各国有关体育事业的方针、政

策、法规;了解国内外在社会体育方面的学术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

工作能力,能够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体

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经营开发、咨询指导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社会体育高级

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运动与休闲管理专业的发展

目前所能看到的材料表明,1961年出版的《苏联体育组织学》是较早论述运动与休闲管理问题的专门著作。1965年苏联编写了适合于体育学院学生学习的教科书,并进行了试用。1971年根据教学工作实践的经验和新形势的要求,将《体育运动组织与管理》作为课程列入体育学院的教学计划,1974年改为《体育运动管理学》。1977年由苏联库林科维奇教授、依凡诺夫和教育学硕土契科诺科夫等人集体编写并出版了新的《运动与休闲管理》教科书,经苏联部长会议体育运动委员会审定,供体育学院学生使用。这本教科书从发展苏联体育运动事业的宏观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体育运动管理的理论基础,阐明了苏联体育运动的管理体系,包括它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研究并叙述了体育运动计划管理、组织管理、经济管理、干部培养使用以及体育宣传等问题。可以说是一本包含了体育运动管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比较完整的教科书。

在我国,运动与休闲管理是一门处于初创阶段的新兴学科,虽然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有些学者曾编写和讲授过《体育行

政》,但严格地说它并没有涉及体育管理

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育运动管理理论的研究,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处于空白的状态,特别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但至今仍没有系统地总结。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我国一些体育工作者积极开展体育运动管理的研究,发表了部分有关体育管理的文章、论文,有的体育学院已先后开设了体育管理专题讲座,对我国体育运动管理的研究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运动与休闲管理同工业管理学、商业管理学、教育管理学、卫生管理学一样,属于部门管理学。它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研究和探讨宏观的体育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

运动与休闲管理既是现代管理科学在体育领域中的分支,又是体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运动与休闲管理与普通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

的关系。普通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概括,它研究整个社会管理的共性问题。而运动与休闲管理主要研究体育部门在发展体育运动过程中管理活动的规律。相对于普通管理学来说,它只解决非物质生产领域中体

育部门的特殊管理问题。因此,普通管理学是运动与休闲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它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对开展体育运动管理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运动与休闲管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它很不成熟的阶段,需要广泛地吸收和借助普通管理学的理论来丰富自己,同时不

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促进管理科学

更加深入广泛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万来.《体育经营管理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10月.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4

关键词:休闲体育教育;社会发展;理论基础;反思;建构

1  反思:现代体育教育之目的

美好的生活始终是人们向往的目标。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美学见解更深刻明了,他把质朴的生活神圣化。那么,“为生活的体育”也因此可以是崇高的事业,而倘若异化出一种为“体育的生活”来,体育教育又何以面对神圣与崇高呢? 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的健康体魄、发展人的完美人格。然而,当前有些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正与这种教学目的发生偏离。这不禁让人想起20 世纪初蒙台梭利所描述的情景:“孩子们像使用针钉在桌子上的蝴蝶一样,无奈地伸展着那获得了些贫瘠的无意义的知识的翅膀⋯⋯。”那么,体育教育究竟是“为生活的体育”还是“为体育的生活”呢?

1. 1  学生生活的本性“玩”:为生活的体育

“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相对于工作,人们需要在毕业论文闲暇时间里从事轻松、快乐的活动,而这种活动———玩的效果,就成了人生目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一个人还需要用玩来调剂生活,消除疲劳,使人能更好、精力充沛地工作。而要“玩得有文化”,就离不开体育。这种“体育”是为了生活的体育。其一,为生活的体育,首先是在生活中进行的自然、自由、自主的体育。学生生活是追求自主、自我的一体化的生活。在自由自在的空间里伸张着生命的力量、创造着崭新的智慧和情感世界。因此在生活中进行的体育要把体育的方式、方法、技巧等内容组织起来。体育课中灌输的内容不等于吸收,体育教育如同灌输的效果,即必须研究吸收,吸收是自然的、自由的、自主的,而且还伴随着愉悦的情感,学生身心能否健康发展,关键要看体育的思想灌输效果。

其二,为生活的体育,要以培养人的生活能力为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把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概括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1 ]显然突出了人的生存和生活能力。以培养人的生活能力为目标,其实是把人为分析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性指标综合化、活动化等主体行为实践化。因此,体育教育不是把体育学科知识“塞进”学生大脑,而是渐进的理解与掌握。

其三,为生活的体育,终究是张扬人的生命活力,阐述终身体育的教育。因为生活的体育是真实、朴素的体育,个性化可以真正释放人的个性。这种个性淋漓尽致地释放,可以培养人的完美个性,健全人的人格,使体育课堂真正成为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现实生活,使体育终究成为人们终身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1. 2  体育教育的“育才”目的:为体育的生活

现代体育教育活动是育人而不只是育才,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人群。因此要侧重于个性化教育而不是标准化教育,是创新教育而不只是承继性教育,是开放式教育而不是封闭式教育,是终身教育而不是阶段性教育。[2 ]

其一,为体育的生活,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不自然、不自由、不自主的生活。这种生活不是“单纯的承认”,而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失去了选择性。因为从理论上讲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甚至于主张“以人为本”等等只是形式上的提倡,而忽视则是潜在的、也是实质性的。这种“盆景式”的教育形式无疑不利于学生自由自在的成长,也不利于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和学有专长的学生。

其二,为体育的生活,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是枯燥乏味的,甚至是厌恶的生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定了给予学生的一切东西,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因此,某些体育课不能适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而是以一种“育才”目的削足适履地适合它。这种体育课没有考虑学生的身心感受,因而对于教学要遵循学生的生长规律也就无从谈起。

其三,为体育的生活,实质上是替代了真正意义的学生生活体育。体育心理学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动机原则,即要满足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需要。而为体育的生活恰恰丢弃了这种认识,因而学生的体育生活也就成了外在的、间接的动机。

2  建构:休闲体育教育的理论基础

目前,信息革命使人类的体力劳动降至最低的强度和范围,知识经济也使人类的体力失去了在生产力中的重要意义。伴随而来的是激烈的竞争和沉重的压力,对学生来说,则面临着升学、学业、分配等各种压力,背负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沉重的生活负担,这可能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他们特别需要一种缓解、释放或转移这种压力的方式。而休闲体育无疑是有效方式之一。所以,要改变学生只知道学习而不会“玩”的现状,就要进行休闲体育教育。所谓休闲体育教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谋求个体身心健全发展的集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3 ]它是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它不仅可以促进个体的生活健康、满足个体需求,而且可以充实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文化水准,改善生活品位,使学生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休闲体育的本质取向就是为生活的体育,引导学生去热爱、认识、理解、体验、学会生活体育。

由此看来,休闲体育教育是一场使人能够通过休闲改善和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全面运动;一个使人明确休闲价值取向和休闲目的的过程;硕士论文能够帮助人们自主地确定休闲在生活中的位置及从休闲的角度认识自己;一种贯穿于从进入幼儿园以前到退休以后的终身教育;一种与人们的休闲需求、休闲价值趋向和休闲能力有关的活动;一种通过扩大人们的选择范围,使他们获得令人满意的、高质量的休闲体验的活动。休闲体育教育是为适应学生生活需求,让学生充分吸收体育运动营养助长其生活能力,张扬生命能力并创造美妙生活的活动。它将架起从“为体育的生活”到“为生活的体育”的桥梁。

2. 1  久远深邃的休闲思想基础

2. 1. 1 西方休闲思想的演进

亚里士多德的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 休闲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等思想已经成为西方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4 ]而美国学者凡勃伦1899 年发表的《有闲阶级论》告诉我们,近现代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在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人们在拥有物质财富的同时,有可能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另一方面,社会的现代化压抑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造成了人的异化。[5 ]以恢复人的本真,重新思考休闲为基点,人们开始对传统信仰和现代文明进行反思。

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珀在《休闲:文化的基础》中指出休闲有3 个特征:第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状态,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第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赠品”。[6 ]他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人有了休闲并不是拥有了驾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态的平和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快乐,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

美国学者莫里斯·波瑞特比尔则提出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认为人们只注意到工作的伦理,却未曾思考如何发展休闲的理论。他的《挑战休闲》和《以休闲为基础的教育》两本书对休闲影响人类的价值和情感、人的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在所著的《游戏的人》一书中,从游戏的角度阐述了游戏与人的文化进化的相关性,他提示人们游戏作为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对现代文明有着重要价值,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创造力,游戏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

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是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的一种基础。[7 ]这一定义包括了内在的心理动机,并且有所超越。

2. 1. 2 我国休闲思想的传承

保健养生的休闲活动是中国体育休闲方式的重要门类。孔子的体育养生之道尤甚之。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这段话表达了孔子体育养生的观点,他认为体育的功用重在强身健体,修养情志,而不在于竞技格斗,争强好胜,主张身与心的共同锻炼。在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身体的活动中,孔子主张动静结合、量力而行。孔子对体育运动爱好广泛,除“六艺”外,郊游于泗水之滨“, 登泰山而小天下”,并且对垂钓、游泳、狩猎都具有浓厚的兴趣。

而潜隐的道家的教育理念,则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其教育思想的基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天、地、道”更高一个层次的自然,显然是道家所说的万事万物必须遵循的基本点。这里的自然体现了人作为小自然、小系统和谐发展的自然而然和循其天然的意蕴。因此,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理念更注重张扬人的个性的自然和谐,重视个人身体和心理的统一,生物观赏的生命与内在精神的契合,将追求完美人格作为养生体育的目标注入到身体锻炼和生命发展之中,从而形成了道家独特的以内养为核心的自然养生体育观。

在当代,于光远先生的“玩学”论,指出了休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提出:“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文化,要掌握玩的文化,发展玩的文化”。[8 ]马惠娣也谈到:“休闲学研究的实质,是对人类命运前途的一种思考,是对几千年人类文化精神和价值体系发生断裂的现状做某些补救工作的一种努力,是试图对休闲与人生价值的思索,重新理清人的文化精神坐标,进而促进人的自省”。[9 ]所有这些,均为发展休闲体育教育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2. 2  时代进步的休闲社会基础

2. 2. 1 丰富的物质财富让体育休闲普遍化

物质财富的丰裕程度决定了人们体育休闲的多少或是有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均GDP 只有三四百元,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高达60 %左右,享受体育休闲还是一种奢望;目前我国城市人均收入医学论文已经达到了1000 美元,而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1 200 美元,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0 %左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10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的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必然会产生高层次的需求。人们解决了基本的吃、住、穿的问题后,有了向高层次精神消费的需求。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将会带来更加便利的交通、完善的体育设施、丰富多彩的体育休闲内容、舒适的体育休闲环境;同时,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也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加,人们有时间、有能力、有精力、有机会享受体育休闲生活,使我国居民进入“普遍有闲的社会”。

2. 2. 2 充裕的休闲时间使体育休闲日常化

休闲时间是指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享受或消磨的时间,即“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而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劳动时间的缩短和休闲时间的增加。衡量人们生活质量高低的标准不是劳动时间的增加,而是休闲时间的延长。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以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表明财富是建立在贫困基础之上的;当自由时间成为财富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时,财富的价值尺度将由劳动时间转为自由时间。[ 11 ]随着新工时制和3 个长假日的实施,我国居民全年法定节假日达到了144天。这为人们体育旅游、身体锻炼等休闲放松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特别是近年来,把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呼声越来越高,如此发展,我国居民的休闲时间将会不断增加,人们参与休闲体育的时间将会有保证。

2. 3  人本视野下的休闲生活基础

席勒曾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12 ]而休闲体育所倡导的走进自然、娱乐身心、放松心情、释放个性正是人本思想“回归自我”的最好阐释。人的能力在物质生产领域总是只能有限地发展,而在艺术等精神活动领域则能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 自由王国只是有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是在“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 13 ]所以,在享受休闲时间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一切兴趣、才能、创造性的思维空间,将会使人们在价值取向上达到人类生活的本质目的———全面自由发展。

由此看来,休闲体育教育提供的不是一条愤世嫉俗的现代意义上的逃避之路,而是一条回归之路,即返回到健康、平衡的天性上来,返回到一种崇高而和谐的状态上来。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会真正地成为自我并因此而变得“更好”和更幸福。正如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休闲研究专家约翰·凯利的观点:休闲应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的存在空间,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持久的、重要的发展舞台。[14]“成为人”就意味着摆脱“必需”后的自由,探索和谐与美的原则,承认生活理性和感性,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统一,与他人一起行动,使生活内容充满朝气并促进自由与自我创造。

3  发展休闲体育教育的设想

休闲体育教育是人类为了把握余暇、培养休闲能力而进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包括提供信息以确保人们懂得抓住现有的或潜在的休闲机遇;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帮助人们发展智力的、社会的和具体的技能;阐明休闲体育兴趣和价值的意义,职称论文向人们提供引导和劝告,培养兴趣和生活价值能与那些最值得让人追求的活动相吻合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学校开展休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学校教育整体效益的需要,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实现从“为体育的生活”到“为生活的体育”观念转变的需要。

3. 1  完善学科结构,开设休闲体育教育专业

休闲体育是一门文化,它与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息息相关,因此,应当把它当成一门学问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要进行学科课程学习,还要进行休闲教育活动。因为休闲体育教育本质上属于素质教育范畴,它是一种“自由组合”的主体性教育范式。教育效果的实现主要有赖于它的自主教育机制、养成教育机制和事例机制,并相应地表现为认知内化功能、养成训练功能和素质整合功能。因此,休闲体育教育可以大大弥补学科课程教育社会实践薄弱之重要缺憾。

3. 2  设立专门机构,开展休闲体育专项研究

休闲体育研究应快于休闲体育课程的发展,只有理论研究的指导才能推动课程建设的不断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的休闲活动受到实践的限制,狭隘的劳动观念阻碍了休闲体育的发展,也因此导致了休闲体育研究的相对落后。于光远说:“我国对于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以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英语论文也指明了该领域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现状。同时,也面临着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组织管理等诸多困难,使目前的研究还只是描述性、个别性的,还缺乏系统的、实证性研究。因此,设立专门机构,开展专项研究是休闲体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3. 3  加强宣传力度,确立休闲体育社会地位

“健康第一”是体育基础教育改革总的指导思想,它涉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 个领域目标,应该说这与休闲体育所倡导的身心健康的宗旨是一致的。但社会上述存有陈旧的消极思想和对休闲体育的错误或模糊认识。休闲作为“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它倡导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因此,有必要加强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留学生论文扩大休闲体育生活影响,使人们明白进行休闲体育的重要性。

3. 4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休闲体育人文关怀

现阶段,体育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的休闲体育服务体系,形成政府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体育需求,市场满足人们群众消费能力的多样化、差别化休闲体育需求的格局,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休闲体育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也要关注小城镇、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03.

[2 ]  杨启亮. 为生活的教育和为教育的生活[J ] . 江西教育科研,2002 , (12) :8~10.

[3 ]  吴贻刚. 中外休闲体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 ] .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 , (3) :39~41.

[4 ]  张广瑞,宋 瑞. 关于休闲的研究[J ] . 社会学家,2001 ,5(9) :17~20.

[5 ]  凡勃伦,著;蔡受百,译. 有闲阶级论[M]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0~54.

[6 ]  约瑟夫·皮珀,著;刘森尧,译. 休闲———文化的基础[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4.

[7 ]  杰弗瑞·戈比,著;康 筝,译. 你生命中的休闲[M]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4.

[8 ]  于光远. 论普遍有限的社会[M] .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12.

[9 ]  马惠娣,刘 耳. 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J ] .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 , (5) :45~49.

[10 ]  颜廷锐,毛 飞. 小康中国[M] .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7.

[11 ]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25.

[12 ]  牛 犊. 论余暇[J ] . 体育与科学,1990 , (1) :13~14.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5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公民休闲文化生活,不仅有助于公民确立科学的休闲价值观,而且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路径,更是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本性的价值诉求。在当前普遍化休闲时代背景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休闲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

休闲;公民休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普遍化休闲时代背景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公民休闲文化生活,不仅有助于公民确立科学的休闲价值观,而且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路径,更是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本性的价值诉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休闲教育有助于公民确立科学的休闲价值观

公民休闲教育是指以科学的休闲价值观念为指导,引导公民在自由时间里提升自己的休闲意识和休闲能力,科学地安排休闲文化生活,培养正确的休闲价值判断能力,以提升公民的休闲生活质量、实现其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在休闲文化日益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的社会背景下,公民的休闲意识和休闲生活方式不仅反映公民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而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征与集中体现。据调查,当前我国公民的休闲文化生活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休闲意识比较薄弱,休闲观念相对陈旧;休闲活动层次不高,多倾向于娱乐消遣性活动;休闲时间利用不合理,休闲知识和休闲技能贫乏等基本现状。[1]因此,如何开展公民休闲教育,帮助公民确立科学的休闲价值观以促进公民自由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公民道德发展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是在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所建构起来的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主流价值系统。作为一种主流价值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伦理规范,而且是公民日常生活领域的基本道德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公民休闲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公民确立科学的休闲价值观。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公民休闲文化生活提供科学的思想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公民休闲教育中的指导地位,本质上就是以一元化的主导思想统领当前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从而确保公民休闲教育坚持科学的思想指导。在社会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公民休闲教育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休闲文化生活的社会主义方向。其次,公民休闲教育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才能构建起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凸显时代精神的休闲文化发展机制,由此生成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和时代精神风貌相统一的休闲文化样态。再次,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公民休闲文化生活提供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公民休闲教育中,能为公民休闲文化生活确立高尚的道德准则,能有效抵制休闲文化生活中的庸俗低级和消极颓废倾向,由此克服休闲异化现象,从而确保公民拥有健康、文明、高尚、活泼的休闲文化生活。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休闲教育,有助于公民确立科学的休闲价值观,对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休闲教育是实

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路径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基本路径,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是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一个备受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活化是当前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基本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活化本质上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思想为指导,以现实生活为中心,以提高公民生活质量、完善公民个体人格、促进公民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公民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富含教育价值的生活资源,使公民在生活体验中受到教育与熏陶”。[2]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文化逐渐成为人们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文化样态。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大众文化样态,休闲是一种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底蕴的生活方式或生存状态,这种独特的精神底蕴不仅依靠知识、教养、品行、美德、智慧给人以内在力量,而且是人的内在生命品质的真正体现。[3]因此,公民休闲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关注自我德性发展与个性成长的日常生活教育。在当前普遍化休闲时代背景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休闲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的基本路径。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其本质来讲是来源于人们日常现实生活世界的,只有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才能不断夯实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的生活根基,才能最终实现对现实生活世界的价值整合、文化引领与实践批判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休闲教育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基于公民丰富多彩的休闲文化生活之上,以公民休闲文化生活为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紧紧围绕公民休闲文化生活来进行,从而建构起一种面向公民日常感性生活世界的“德育生活化模式”。“德育生活化模式主要指德育要以生活为载体,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需要”[4],让公民在日常生活体验中接受基本的道德要求。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休闲教育,回归日常现实生活,建构“德育生活化模式”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的基本路径,因为日常生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根源。此外,“主流意识形态要起到社会引领作用,也必须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为民众所认同。”[5]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休闲教育,对于克服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片面化、抽象化、形式化的弊端,实现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具有现实意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休闲教育彰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本性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休闲教育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的基本路径,而且彰显其人本性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本性的价值诉求在于其能够正确塑造人的精神世界、规范人的社会行为、促进人的德性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是简单地把握和理解其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而是通过现实生活为基础,在实现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践行的基础上引领社会风尚和促进个体德性发展,以此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本性的价值诉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公民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提升自我创造力、道德判断力与社会凝聚力。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注重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基础上,更要充分关注公民的现实感性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只有诉诸公民的现实感性生活世界,聚焦公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促进公民个体德性的不断发展,才能充分展示和体现其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本性的价值诉求必须与公民日常感性生活融为一体才能实现其理想目标。因为公民个体生命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抽象的科学世界,而在于富有人性的完整的生活世界;公民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个体生命的内在灵魂和核心,不在于思想政治的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心灵的感应。[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休闲教育,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论与公民的休闲文化生活实践相结合,从根本上能够为公民的日常休闲文化生活提供价值导向,在公民日常休闲文化生活中促进公民的人格完善和德性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休闲教育凸显核心价值体系“以人为本”的建构理念,使其能顺应人的现实生活需要,体现人的主体性、实践性,从而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本性的价值诉求。

作者:王永明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小容.休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5).

[2]杜向民.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0(3).

[3]孙玫贞.休闲生活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江苏高教,2013(1).

[4]文艺文.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J].道德与文明,2006(1).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6

一、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地明确休闲体育教学的重大意义

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侧重对学生的三基培养,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伴随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此种竞技化的培养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学生在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后,迫切需要一种体育方式来娱乐身心,开启一种更快乐、更健康的生活,这是实现终身体育的有力证明。休闲体育是一种社会大众乐于参加、易于接受的运动,它能充分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早已成为人们主要选择的体育活动,并逐渐升级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因此,各高校务必要适应此类变化,切实转变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观念,加强对休闲体育的重视程度。首先,高校相关领导和体育老师要进行教学理念上的转变,充分明确休闲体育对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其次,要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这一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意义,并充分理解休闲体育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深远影响,进而才能更好地将休闲体育渗透到高校体育教学中。

二、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实现学生休闲体育观念的增强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休闲体育活动,老师要引导学生形成休闲体育的观念和意识,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主观上接受休闲体育,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休闲体育活动中。一方面,老师可以在平时普通的体育项目教学课堂上,加入一些相关休闲体育项目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学习休闲体育知识并积极投入到休闲体育运动中去。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向学生传授休闲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休闲体育的意识,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休闲体育的观念,让学生深刻了解到体育是一种健康快乐的重要休闲方式,并充分理解体育对他们终生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最后一方面,各高校可以开展一些关于休闲体育的专门讲座,通过介绍休闲体育各种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充分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促使学生接受和喜爱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休闲体育运动项目。

三、根据实际现状,选用适宜的休闲体育教学知识

健康时尚、种类繁多是休闲体育活动的特点,而随意性、自由选择性则是休闲体育活动的特性,由此就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可行性的、符合休闲体育特点的项目。倘若是暖和的南方,可以适当选择水球、冲浪、划船等与水相关的项目;倘若是寒冷的北方,则可以合理选择一些滑雪、滑冰等项目。学校在项目的选择上要结合实际的地域情况,没有必要建设太多的场地,但选择项目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还要区别于其他的传统项目。这种结合自然环境的体育教学,不但能让学生享受自然,达到身心愉悦,还能提高休闲体育活动的效果。另外,很多民族民间的休闲体育项目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学校可以根据校内场地和设施,对项目实行缩短竞赛时间、缩小场地规格、降低项目难度等改进和简化措施,以增强学生的愉悦感并达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四、高校注重休闲体育项目教学设施和场地的建设

休闲体育运动项目大都是时尚的户外项目,很多项目在场地设施的建设上是有专门要求的,教学能否顺利开展还取决于必要的场地设施建设,场地设施的合理性能促使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参与到休闲体育活动中。像轮滑、攀岩、场地高尔夫等休闲体育项目,都对场地设施有一定的要求。由于以往传统体育教学项目所使用的场地设施无法满足此类休闲体育项目的教学所需,高校应在场地设施的原有基础之上,进行必要的场地设施改造和建设,并给予注入经费上的支持。比如,轮滑项目就可以利用学校的平整场地;而攀岩项目则可以将学校的墙面改造成攀岩场地等。

五、注重高校教师休闲体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高校体育老师在教学中一直处于主导位置,他们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虽然他们都经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懂得一些科学的、合理的体育教学手段和技能传授方法,但他们在校学习时接触的大都是比较传统的、正规的体育项目,当面对一些新的休闲体育项目时,还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掌握、学习。因此,各高校要重视老师休閑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对他们的继续教育,为他们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有效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此外,体育院校在师资的培养上要考虑到高校对休闲体育人才的需求,可以增设休闲体育专业,培养休闲体育人才;还可以开设一些广泛开展的休闲体育课程,进而培养专业性的休闲体育人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