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例6篇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1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产业结构的深入发展,产业间融合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大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行业竞争合作不断加强,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产业间的壁垒正在变低,最终产生融合,出现一个新的产业。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2]。同时河北的乡村旅游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人才的匮乏,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瓶颈。然而,河北省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红色文化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产业融合理论为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给出启示,河北省要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和雄安新区的发展,通过技术、交通、人才等方面的融合,探索适合河北乡村旅游与现代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的途径,更好地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走出一条既能留住青山绿水,又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双赢路径[3]。

1.1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传统农业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解决了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并为我国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瓶颈阶段,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在国外农产品的冲击下,价格不可能走高,“洋米”“洋面”甚至“洋肉”在“外洋轮船”的驱动下,已经对我国农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比如,美国、巴西的大豆对东北大豆产业的冲击,东南亚的水果对水果市场的压迫,巴西、澳大利亚肉牛对黑龙江肉牛养殖的挤压。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发展走出一条融合发展新路是时代的客观要求。

1.2城市居民“天性”的客观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迎来快速发展期,城市人口数量激增。但是城市的高楼大厦在某些方面对人的“天性”是一种束缚,城市居民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在减少,更难觅到儿时的乡愁。当前的乡村旅游不能很好地满足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回归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能在某个方面满足城市居民“天性”的隐形需求。

1.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

首先,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升级。例如,张家口崇礼地区在做好冰雪项目的同时,要结合本地的特色,促进一年四季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打造北方的冰雪之都、避暑胜地。第二,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可以推动农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旅游在河北遍地开花,但总感觉少了一丝乡村味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能够让游客体验到乡村的味道。

1.4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迫切需要

农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山区等一些偏远地区,这些地方由于未受到外界的过度开发,原生态保持比较好,但是这些地方也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脱贫总体战略目标,简单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往往会适得其反,需要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融合,让旅游者既能体验到自然的魅力,又能感受到乡村浓厚的气息。

2制约河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

2.1管理机制制约

乡村旅游的开展需要很多部门协调,这主要是乡村旅游的种类及分布不同,这也是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相对缓慢的一个原因。曾经出现过一个山多个部门管理,一个湖多个部门管理的现象。这种多部门管理导致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也出现了各自为政,不能很好地整合资源的局面。农村土地权还正在落实中,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还不成熟,这也制约了乡村旅游农场或者旅游庄园的经营。

2.2管理水平不高

河北省乡村旅游有一些做得比较成功,但是总体来说还存在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一些乡村旅游管理者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整体规划和长久发展意识不强,开发模式单一,不了解城镇人需求,盲目模仿。一个景区出现某种模式之后,便有很多乡村旅游简单照搬模仿,出现了景区与乡村旅游同质化,不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区域整合不足,某些地方管理者仅看到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利益,缺乏一个整体规划。

2.3专业人才缺乏

乡村旅游资源多集中在相对偏远的地区,交通不太方便,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生活水平不高,虽然守着良好的资源,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显然还是不足。虽然一些地区有较好的顶层设计,但是在实施管理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偏差,出现了导游及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人才缺失,导致农村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严重制约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2.4经营理念落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我们环境意识觉醒的一个证明。随着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环境保护正在成为旅游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但是当前一些乡村旅游在经营理念上还存在问题,很多农村旅游为了更快实现经济效应,没有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规划。一些农村管理者为了吸引旅游者而没有原则地妥协,任由旅游者破坏践踏环境,乱扔垃圾,造成农村环境的破坏,一些旅游资源在短时间内遭到严重的破坏。同时一些经营者本身缺乏相关法规的制约,在进行景区开发时,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促进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策略

目前,河北省比较高端的乡村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河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具体分析、精准定位,找出适合河北省的融合开发模式,可以将河北乡村打造成京津的后花园,更好地服务农村的经济发展。

3.1加强领导,积极探索管理体制

党的报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种稳定的承包关系有利于地方政府与经营者形成长期的规划设计,有利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在充分调研乡村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管理体制,切实解决多头管理体制,理顺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动,促进产业融合[4]。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需要土地规模化经营,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有赖于乡村集约化的进程。根据相关土地流转政策,可以改变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的耕作模式,土地经营由零散变为集中,土地资源可形成连片专业化规模经营。乡村根据资源类型与市场需求等因素,实现区域性的大规模生产和差异化发展,使农业产业区域化、农业景观集约化、村庄主题化,从而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

3.2加强规划,引导树立市场观念

不断提高对产业发展规划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结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聘请相关专家编制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融合的规划,规划要体现出前瞻性、特色化和科学化,要根据河北省不同的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习惯,规划设计出主题鲜明、适合不同群体的休闲农业类型,将河北省与京津休闲旅游项目有效串联,形成整体推进发展的态势。组织相关专家与学者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观念,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为了避免盲目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打破以单体景点吸引游客的传统促销方式,以复合型资源和整体形象产生魅力,形成强势吸引,塑造乡村旅游的品牌。

3.3更新理念,积极提高服务水平

农业休闲的发展与农村旅游的融合需要管理者和经营者及时更新理念,对现有模式进行大胆的创新,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必然会影响其发展,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必须走出自己的特色,这不仅需要管理者更新观念,还需要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在农村灌输一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才是农村旅游市场发展方向的理念,奠定两者融合的群众基础,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积极吸引高端人才,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奠定人才基础。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方面,要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行规范化管理与标准化服务,积极开展示范户的创建和星级评定,更好地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还要积极营造高质量的服务环境,各部门及各单位要积极配合好,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提供支持,不断学习先进地区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经验,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联席服务制度,更好地解决服务方面的问题,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河北省一流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

3.4加强产业协作,积极引导产业融合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河北省旅游产业部门要打破部门分割的思维,以开放的观念为产业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要跳出本产业看待产业发展形势,树立大旅游观念,以产业部门的联动政策的出台,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政府应在旅游业融合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宏观管理作用,同时要发挥市场在实现旅游业融合发展中的导向作用。此外,还要加快放松行业管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必然要求休闲与旅游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只有这样乡村旅游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河北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休闲农业正在成为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河北省农业休闲活动正在逐步丰富起来,基本形成了踏青赏花、农事体验、民俗文化、农耕教育、体育竞技、音乐舞蹈等休闲形式。河北省各地方根据自己的旅游特色,积极吸引城乡居民参与,例如武强县周窝村音乐节带动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廊坊市举办的中国廊坊第什里风筝节,带动了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邯郸市举办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启动仪式暨绿色骑行活动,更是让城镇居民积极参与到绿色环保健身活动中来。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2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对策

1辽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1.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需求日益增长

农业是辽宁的主要产业之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得人们利用周末时间进行休闲旅游已成为一种趋势。可以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进行市场的定位:针对年轻人,可定位于农业学习的基地;针对中年人,这部分群体对子女的消费行为具有主要的影响作用,对于他们的子女可定位休闲农业与教育相结合,体验乡村生活,起到校外实践课堂研学的作用,培养实际动手的能力;针对退休群体,可定位于田园生态型集农业种植、养生、农家乐的休闲农业旅游。

1.2农业和民俗文化遗产

辽宁拥有三个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盘锦的稻蟹共生系统,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宽甸柱参传统栽培体系,都已成为全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亮点。还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例如辽东的满族村落,充分发挥农民的创新能力向游客展示奔放的舞蹈、鲜明特色的婚礼习俗、独特的风味饮食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扩大了就业,又增加农民的收入。这些都已经成为开发乡村旅游的重要内涵。

1.3农业基础的多样化

拥有苹果之乡的大连瓦房店东马屯、梗冠牌的盘锦优质大米、鲜美的丹东草莓、火红的北票西红柿都是辽宁省农产品品牌。依托现有的农业品牌,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科技创新,与教育、文化领域融合在一起发展具有地域优势的新产品。

2辽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2.1产品形式枯燥单一,与高端市场需求脱节

目前,辽宁的休闲农业经营服务性项目局限于单纯依靠农业自然资源基础上,多数以采摘、垂钓为主,节庆活动没有特色,与休闲农业没有过多的联系;农业景观只有一个季节,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和农耕文化、民俗资源等内涵挖掘不深,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不鲜明,档次不高。影响游客的体验,旅游者重游率极低。另外农家乐这种浅层次的产品,仅仅是农家饭,不能区分高、中、低端消费者,留不住游客,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2.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同质化严重

不少休闲农业经营者目光短浅,市场定位不准确,各自为营,往往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品牌的基本意识,盲目复制,缺乏创意,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同质性较强,特色不鲜明。有时形成争夺客源的恶性竞争,导致休闲农业形象败坏,消费需求与供给脱节,失去了乡村旅游自身的优势特色,没有考虑到乡村旅游规划,不利于辽宁休闲农业的发展。

2.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规划方面存在一些城市化倾向

乡村旅游建设破坏了传统的乡村风貌。部分地区一味的去生搬硬造,丢失泥土的气息,缺乏整体的乡村规划。设计缺少创意,空间布局不合理,特色不足。许多地区盲目追求城镇化。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比如一些景区景观的设计、建筑的风格、乡村道路等方面,大多是借鉴城市的规划方案,传统的建筑风貌在淡化,失去了旅游者的农家味、农家情体验,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

2.4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盲目开发问题严重

大多数休闲农业实体企业缺乏职业道德,开发没有针对性,往往会对乡村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破坏和开发,践踏农田,破坏原生态环境,存在不符合标准的建筑。有的企业甚至为了迎合游客的高标准要求,急功近利,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兴建山寨版高档娱乐设施。

2.5农民参与度低

一部分经济落后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较多,农村留不住人才;有文化,能力强,懂技术的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提高收入,甚至在城市买房定居。留守的群体年龄偏大,缺少相应的专业技能,导致在自己的家乡建设中不积极主动参与,从业人员一般都是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直接上岗,素质较低,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3辽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3.1加强品牌推广与产业升级

农户可以按照现代农业市场需求,种植高收益经济作物,从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概念出发,发展配套认养、采摘、收获的特色农产品项目,与会员制等形式相结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休闲农业的特色产品。特色农产品专业村与城镇消费者对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面向中高端市场,提高利润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发展艺术品农业可以满足城市消费者的需求,园区规划者应在初始规划时选择适宜种植品种和方式,植物雕塑,现代立体水培系统,观赏盆栽等吸引更多的游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的产品要保留原材料的乡土性、本土化的特色,不要融入太多的商业化背景,从而掩盖产品的特色。

3.2农业旅游相关行业资源的整合

农业旅游的发展要注重对传统的文化,民俗遗产的横向、纵向多维发展的重视。结合品牌创意策划,为扩大影响力,可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电商直播间等新媒体推动项目的推广。使农业与教育、文化、科技、创意相结合,形成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通过产业合作的方式,打破原先互不干涉的现象,共享配套的乡村旅游资源,这样可以把几个乡村旅游经营户合力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成为乡村旅游经营合作社。避免了单打独斗的恶性竞争,丰富游客的体验,拓展辽宁的休闲农业市场。

3.3打造特色建筑景观风貌

为满足农业休闲旅游发展的景观要求,构建多层次旅游大道,交通路线形成网络,主干道与景观衔接,在各大景点之间建设艺术化廊道与指示路牌和景点标牌;在游客观赏途中适当配置休息场所和公共设施,景区内合理设置艺术小品、园林植物景观,要考虑艺术化设计和统一装饰风格,形成景区整体景观和特色地域文化。对于原有的建筑物,不要一刀切拆除,在尊重当地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为传统的建筑赋予新的实用功能,将古建筑与自然结合,保留原有的地域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

3.4保护特色自然遗产,防止破坏性开发建设

政府机关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引导、调控、指导、协调的职能,结合实际情况,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民俗、名屋、古镇、古建筑、古树名木等资源进行统记、保护,为做好乡村规划奠定一定的基础。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符合地域特色的产业发展规划。

3.5提升农民参与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参与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关键。对于当地的农民应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只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其中,才能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及乡村旅游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管理经验、有技术、懂经营的人员。强化农村人才的培育,要抓实落细,对服务意识和技能进行培训。在尊重农民意愿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层次群体的需要,定期培训不同的内容,开办相应的知识讲座比如农村电商、种植技术创新等。实施精准培训,采取线上视频直播授课,线下请推广站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培训。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科技人员和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回乡创业,并能够留住这部分人才,扎根辽宁大地,发展经济。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3

一、璧山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统筹规划缺位 

一是参与主体多,但各自为政。璧山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基本上是以企业、业主、农户自主开发,未能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不能提供集中集群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不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旅游品牌。二是缺少整体规划。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投资主体由于能力局限,忽视前期深度调研和整体规划,发展随意性较强,市场定位不明,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存在突出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二)产业支撑乏力 

一是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关键认识不清。许多人误以为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要么是“请城里人到乡下走一走,看一看”要么是“办个农家乐,让城里人吃吃饭打打牌”,在实际建设中,让游客参与、体验的项目很少甚至没有。这导致休闲旅游内容不丰富,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不能吸引回头客。二是不注重农业产业链条完善,导致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受季节和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璧山过去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建设大多利用农作物花期和果实成熟期吸引游客,如八塘镇樱桃谷、大兴镇葡萄风情园等。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应致力于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商品—礼品—体验品”的转变、增值。 

(三)管理体制滞后 

一是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缺乏明确界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兴起时间非常早,有资料记载,意大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现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近年来,国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方兴未艾,但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内涵外延及品质要求、环保要求迟迟未能明确。二是多头管理,造成管理缺位或政策冲突。目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多头管理,造成了实际上的管理不到位,政策、制度、行业管理等无法统一,而单个业务部门难以牵头组织实施相关发展规划,导致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处于自发和无序发展的状态。 

(四)扶持力度不够 

一是没有专项扶持资金。投资者无力兴建道路等基础设施,政府通过产业补助资金建设的基础设施往往又达不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要求,导致许多相关的道路、配套设施等软硬件设施较差,有的地方旅游车根本进入不了。二是缺少优惠鼓励政策。现有的扶持政策只是从农业产业角度进行扶持,缺少鼓励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的专门政策,激励力度不够政府的引导作用难以体现。三是用地问题未能解决。目前土地问题是制约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的突出政策性因素。必辅助设施建设以及规模扩大都受到土地要素制约,以致于项目建设中的建筑物多数系违章建筑。 

二、璧山区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探索及经验 

(一)统筹规划,打造“主题农业公园” 

璧山引入“主题农业公园”概念,在璧北10万亩蔬菜基地、璧南10万亩果木基地和璧西5万亩果木基地观光带基础上,统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一是建设“绿色蔬菜主题公园”。分别围绕璧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蔬菜核心种植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春海花乡生态休闲农庄、云雾山樱桃谷等景区(点),拓展蔬菜产业的休闲观光功能,建设“绿色蔬菜主题公园”。二是建设“精品水果主题公园”。围绕璧西沃柑科普教育基地、福禄山庄、卫寺蜜柚种植基地、露德堂、璧山葡萄风情园等景区(点),建设“精品水果主题公园”。三是建设“特色苗木主题公园”。围绕璧南翰林山庄、渝西苗木基地、稻菜轮作示范园、三合茶叶种植基地、欧洲月季观赏园、禹王观戏台、谢唯进故居、登云坪凉伞云遮、汉代画像石棺遗址等景区(点)建设“建设特色苗木主题公园”。 

(二)突出重点,狠抓产业链条完善 

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是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基础是农业,关键也是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要取得好的发展,必需依托原有的农业发展基础,深入挖掘当地农业的特色、特点,丰富和完善农业产业链条。璧山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从农业资源、生产条件、季节特点、经济状况出发,结合“主题农业公园”规划,打造一批集精品农业生产、科普教育、农耕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业园区;注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开发独具特色农业产品,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形成了我区集“游、玩、吃、住、购”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特色。 

(三)規范发展,构建质量管理体系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要健康发展,核心是提高服务质量。璧山着力通过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实现规范管理,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保驾护航。一是明确建设标准。璧山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项目(农家乐、美丽农庄等),在经营环境、硬件设施等方面制定统一建设标准,实行划分等级经营。二是明确服务标准。璧山对接待规范、客房服务、餐饮卫生、安全保障、游乐区管理等方面,制订行业管理标准和服务管理办法,做到对标管理、有章可循。三是注重人员培训。璧山针对农业劳动力素质能力特点,大力开展农艺知识、菜肴烹饪、食品卫生、安全生产、诚信意识、森林防火等方面培训,提高了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4

关键词 :祁东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品牌建设

一、引言

湖南省委九届十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所谓“四化”即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所谓“两型”,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1]。“四化”与“两型”之间的关系是以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着力点,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以加快经济转变内不合理、不协调,向协调发展方向转变,经济增长内外汇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资源利用内粗放向节约集体转变,城乡发展内二元结构向一体化转变。这是实现湖南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农业与旅游业交叉融合,一、三产业紧密结合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应采用怎样的发展方略,正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仅就以湖南省祁东县为例,就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略陈管见。

二、祁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的优势

2.1 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

祁东县位于湘中丘陵盆地的西南部。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有四明山高耸。其主峰登云岭,海拔1041米,为县境最高峰;中部有祁山密布,丘岗起伏,海拔多为200~300米;东部为湘江河谷平原,海拔一般为100~200米,属中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9℃,年降水量1223毫米,且水热同期,有利于各种农林经济作物的培育。湘江流经县境51,其支流白河、青河于归阳汇于湘江,祁水源自于与祁东县交界的邵阳水龙坳,流经县境西部并接纳蒋家桥江、步云河等众多支流后入祁阳县境。经黎家坪、下马渡汇入湘江,并江口、杨家台、上夫冲、铁塘桥、曹口堰,红旗等水库棋布。古有“祁山叠翠,湘水环清”之美誉。整体上形成了祁东山青水秀,绿水长流的自然生态环境。

2.2 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历史上的祁东原属祁阳县,1952年才从祁阳县析出新立县制。其历史文化与建制于“三国”东吴时期的祁阳县一样古老,并孕育出了丰厚而独特的祁东地域文化。如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迹有岳飞驻军的大营和金兰寺,小米山春秋墓,古永昌县址,归阳古镇的老街、状元桥和落排洲、河洲镇的刘三庙及其神话传说;四明山的四明寺,洪桥镇南的黄山寺,石膏镇的洪塘牌坊,鼎山胯下的万福寺,砖塘汉砖,以及黄土铺,衡宝战役烈士墓等。祁东戏曲文化繁荣,有独树一帜的祁阳渔鼓,祁剧,龙狮舞等,祁剧、渔鼓历久弥精,是湖南省目前唯一的“中国曲艺之乡”。风味特产有祁东香芋、黄花菜、无渣生姜、百合,砖塘萝卜以及美食“叫花鸡”,竹筒饭、桐叶粑粑、柚子糖等;地方特色工艺品有席草织成的折叠帽、太阳帽、地毯席、壁席、窗帘席等,一切都令人神往。

2.3 优势明显的地域农业品牌。

农业品牌即质量过硬、信誉卓著或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强势农产品。祁东县人民充分利用其优越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并经辛勤培养和政府的大力扶持,至今全县已形成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县,山塘养鱼先进县,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黄花、席草、香芋是传统优势产业,被誉为“祁东三绝”。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黄花集团、香芋集团、金鹏草席集团、金泰米业等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其中黄花集团是国家指定的全国产业化龙头企业。映武牌黄花、青蛙牌大米、鸣放牌草席等产品早已成为湖南名牌,甚至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力。尤其是草席、黄花为祁东特产,已被国家命名为“黄花原产地”,祁东县的柑橘、水蜜桃、李子等水果产地也很知名。这些都是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进行品牌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三、祁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发展力度不大,关键在于提高认识,准确定位。

祁东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步晚,发展力度不大,关键在于思想认识尚不够到位,发展方向不明。为此,首先必须提高认识。鉴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改善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城乡交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2]。因此,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统筹城乡发展,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提高对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进行科学定位。祁东县是农业大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奇。其定位应结合自身特点,在上应置于农、林、牧、渔的同等地位。特色上应突出“山水胜地,鱼米之乡”;目标市场上定位为衡阳、永州、邵阳城市居民休闲游览。

3.2 布局分散,景区景点路远人稀,关键是优化布局。

祁东县特色农业资源 分布是中间一条线――沿湘桂铁路和322国道沿线,西部一大片――四明山,凤岐坪溶洞群和以黄土铺为中心,包括官家嘴,步云桥、蒋家桥在内的百里黄花长廊[3]。而目前祁东县的农业休闲山庄和乡村旅游的农业多集中四明山和县城洪桥镇一带。四明山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山地深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众多文化胜迹,但离祁东县城达80公里,交通状况业不好,结果发展状况并不让人满意。县城洪桥古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可进入性较好,并有鼎日、温泉、燕子岩、红旗水库等胜景,形成“山如鼎、水如镜、岩如燕、汤如泉,梅如诗、枫如画、酒如画”的高品位综合性旅游品牌。但目前开发成景并不突出,尤其是缺特点。东部的归阳古镇,属湘江中游北岸,离祁东县城仅33公里,有1800多年的历史。自古经济繁荣,古有“金归阳、银白水”之说,而且至今留有归阳古桥、状元桥、战国古墓之胜迹,且有衡桂高速公路通过,然而目前的归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几乎是一片空白。为此,必须调整布局,今后发展的重点应该一是洪桥古镇;二是归阳古镇;三是季节性的百里黄花长廊。交通不便的是四明山、凤岐坪熔洞群留待后期开发。

四、结论

祁东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自然环境上乘,随着交通区位经济条件的改善,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但一定要提高认识,准确定位,优化布局。特别是要政府主导、资金技术到位,在布局上先易后难,在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的洪桥古镇――白化市一线和东部地区的归阳古镇重点开发、优化开发。

参考文献:

[1] .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加快湖南科学发展[J]求是.2001(16):15-17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5

关键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科学规划;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7;F59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6.003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结合,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发展思路。农旅结合对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农旅结合的规划因各地实际情况不同而各具特色,无法建立统一的建设模式。本文基于此,对农旅发展在基础规划方面的共性进行了总结。

1 准确把握当地惠农政策

了解当地政府的惠农政策,包括农耕改革、合作社扶持、生态农业、优特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相关扶持政策,并从中着眼于补贴力度大、扶持力度强的产业。重点向当地农业管理部门、“三品一标”管理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部门咨询,同时关注各大部委及省、市相关政策。特别要注意优选政府支持项目的同时,必须考虑自身状况和当地特点,选择适合的农业项目。在此期间,多与当地政府、专家沟通,并按要求及时提供相关材料。

2 理清当地的资源状况和文化脉络

主要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三个方面入手。

自然资源方面:了解当地的地理地貌、气候特点、水源、植被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资源的承载能力,保护多元化的原生态植物群落。作为旅游开发项目,乡村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是都市所不具备的最优资源,结合现有的农业资源进行规划,打造特色乡村风情。在此基础上,无论选择何种经营模式(养殖业、种植业、种养结合等),都不得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项目规划需做到可持续发展、节能、高效并重。

社会资源方面:从旅游交通的空间尺度来看,主要可以分为3大类,即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景区的交通、旅游景区内的交通。

由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交通体系具有公共交通属性,难以按旅游要求进行变动(项目区位是受交通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所以在旅游交通的设计中,主要考虑旅游原有道路与旅游景区的交通,尤其是旅游景区的旅行通道。

人文资源方面:重要考察当地的古镇、旧居、村落特征、文化脉络(地方民俗文化、传统节庆文化、信仰文化、农耕文化、古文化及艺术等)。了解文化背景对现状梳理、改造或再建都是非常重要的。农旅项目规划中,这些因素常常用来构建项目的人文特色。比如河北太行山腹地的小龙窝村,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石墙石瓦古朴大气,穿梭其中,恍若隔世,曾被评为河北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从这点可以看出,以文化的传承作为项目特色,其自身创造的价值是无法以经济价值来衡量的。

3 做好项目区经营状况调查

一是目标人群的调查。需考察资源优势及项目特色主要吸引的目标人群,针对目标人群需求做市场调研,并制定各个单项的开发定位。

二是周围同类项目的考察。包括经营模式、特色定位、商业推广、规划设计团队等,科学定位自身特色,避免项目雷同产生的风险,也可从中进行参考和借鉴,提升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4 做好项目区民众认可度调研及项目财务分析

与当地村民加强联系,实现资源与效益共享,减少资产投入,避免利益冲突。通过共同开发,合理利用当地水系、沟渠、古井、水生动植物等营造生态环境的平衡和景观美,既减少费用,又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同时,要做好项目财务分析。要借助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包括招商引资和村民土地、房产入股等)分担资金成本和运营风险。也可将传统商业模式、服务业态和休闲农业结合起来,比如与企业培训基地、宠物训导中心、婚纱摄影基地、单位疗养基地联合开发,增强项目的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农旅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应本着严肃谨慎的态度,分析项目所在地区域价值、项目特点、市场发展趋势以及其他制约因素,从而合理确定目标客户群体,充分结合客户群体的消费愿望和消费特征,满足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从而让消费者从关注到参与,从消费到自觉维护,形成完整、高效、生态的产业链,提高项目竞争优势,规避经营风险。

总之,要做好农旅项目开发,首先要做到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然后科学制订项目规划,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长期优势。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5-11-24.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6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的支撑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从农业大国跃身为工业大国,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生活节奏加快,城市人口过于密集化,环境的污染,使越来越多的人群在旅游消费观发生改变。据数据调查,人们亲切自然,深入农村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农村广阔的土地、丰富的乡土文化以及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在市场需求下,以农旅结合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应运而生,形成了新时代的新兴农旅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对农业多功能拓展,促进农业经济生产、生态环境的融合。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即1+2+3产业结合,将农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融合,将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最大化,形成新的产业体系。

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对乡村旅游理解比较局限、片面,认为乡村旅游只是农民开展的经济市场活动,即农民结合自身所拥有的土地,进行加工,比如改造为休闲娱乐庭院、种植经济作物,并结合当地资源进行经营,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家庭式经营方式,像常见的“农家乐”“家庭旅馆”。在过去,以我国普遍为主的农家乐等家庭经营方式在旅游刚兴起时,的确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随着人们对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过去的乡村经营模式條件局限,在管理上缺乏特色和创意,旅游产品单一,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导致休闲娱乐的消费者回头率较低。因此,打造休闲农业需要有效的实体农产业支撑,休闲农业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更加外延和扩大了农产业。

第二,农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打造休闲农业的基础,也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保障。农产业化发展中要求土地资源集中并形成规模经营,各类经济种植、畜牧业、生态环境打造呈规模性发展。利用产业链规模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再为乡村旅游规模发展提供生态产业、科技技术及服务的支撑。加强农产业的发展,进行招商引资,规划乡村旅游建设,为乡村进行资源、人力的培养,资源的引进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降低了经营成本。建设农村产业链生态园,配套完善的基础建设,改善乡村环境,吸引旅游投资者,为乡村旅游扩大经营范围。根据农产业自身条件,加大种植业和养殖业,培养大量农副产品,增加饮食文化,为乡村旅游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结合当地农产业结构,可延升本土文化,组织当地积极开创手工业,丰富本土文化,促进商贸发展,将乡村旅游聚中发展为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玩)一条龙产业链。

第三,丰富的农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经济特色的农村风貌,也为乡村旅游保障了足量客源。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自然的乡村景观、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特色的农业资源等,还需要足量的客源支撑,没有持续客源的流入,再好的风光也要荒废。农产业的大量发展可吸引食品企业的入驻,生态食品企业本身就是一张名片,对乡村旅游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生态食品发展可带来良好的农业景观效应,吸引前来参观的旅游者,实质上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客源。

二、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展现乡村活力

第一,在休闲农业发展之前,乡村旅游资源主要依赖于乡村自然风光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经营模式相对传统。现代休闲农业应聚结多功能,将农业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中也处处体现着科技含量的农业技术,改变了传统经营模式,让科技给新农业带来了惊喜,开拓创新了乡村旅游资源条件。

第二,规范管理,提升水平。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定要高度重视饮食卫生、公共安全、服务质量、环境保护等公共设施。要制定行业标准、加强管理,餐饮食谱绿色卫生,种植业和养殖业按卫生许可标准清洁,保证游客玩得开心,吃得放心。

第三,加强农产业的物质丰富,呈多元化生态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多的观光特色,活跃乡村旅游的游赏氛围。首先,将乡村土地呈规模化、集中化改造,种植当时适宜的经济作物。规模化的产园种植可以美化乡村田园,带来良好的视觉感,添加旅游景点。另外,将种植经济发展为一、二、三产业模式,进行统一加工、包装、销售,利用旅游消费者口碑,进行推广宣传乡村旅游。根据本土条件,开放养殖业,增添动态乐趣,与游客形成互动,使休闲农业发展充分带动乡村旅游经济。

第四,农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丰富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但如果乡村旅游没有持续新元素的注入,也不能保证持续对游客的吸引力。休闲农业应建立高科技农业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设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并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开展畜牧业,如奶牛和马群,让游客参与到农产品采摘、畜牧放养农业活动,充分调动游客的热情,参与到农事活动,体现农活乐趣。另外,建立农业科技园,请专家为游客讲解农业科技知识,让游客参与其中,对农产区的果蔬、茶卉等植物栽种讲解。我省是果蔬种植大省,其出产的梨、桃水分足,深受市场好评,应结合我市的地理结构,展开具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在果蔬种植中,为游客提开放自已动手的场所,让游客参与到观果、品果、摘果、果实加工一系列工艺的乐趣。对游客开放畜牧业牧场,让游客和动物近距离接触,游客参与到喂养活动中,提高游客的动手能力。另外,根据当地盛产的农副业,形成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也为乡村旅游增添活力。

三、利用休闲农业拓展乡村旅游开发,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第一,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国务院下达的1号文件中特别强调的,打造休闲农业延升为乡村旅游,已成为成熟的产业链,带动相关的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将农村闲散劳动力聚结起来,带动经济效益。目前各地的农产业园区按照“产加销、游购娱”的模式发展,打造科技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田园旅游观光、餐饮文化,集“五位一体”的综合性现代休闲农业。这些农态园区在农业生产结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资源,服务于乡村旅游,稳稳锁定旅游客源,从而带动整个农村事业的发展,为农民经济收入打开渠道,增加农民就近就业的机会。

第二,乡村为基础,地域适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选址应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保留自然特色和景观,再根据本地人文资源打造优美、内涵丰富的特色景观,满足游客的观赏要求。

第三,突出文化,融入当地风土人性。休闲农业发展应充分发挥当地的乡村风土人性,民俗文化,使游客感受到与其他游地不一样的别样文化。结合游客需求,可将当地的文化活动进行整合,形成集体规模活动,让前来观光的游客参与其中。如云南傣族泼水节、西昌藏族火把节,都是利用当地文化特色,进行大型集团活动,让游客参与互动,玩得尽兴。

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农产业园区的建设和改造,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对一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给予保护。另外,对乡村基础建设进行完善,包括道路建设、住宿、餐饮、通讯、水电的完善,让休闲农业建设体现环境优美、科技农庄、生态农业的特点。改变过去农村的脏、乱、差不良卫生现象,使农村面貌发生质地的变化。休闲农业的农业种植环境改造,可通过菜园、果园、花园、林地、养殖场地进行防治污染,创造绿色景观,使产业园区随时保持清新、绿色的生态环境。在道路中多种植花卉和绿色植物,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达到减噪、滞尘的效果。休闲农业的发现推动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使广大农民学习和掌握了现代农业科技生产,学习了经营管理知识,提升了农民文化素养,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优美整洁的乡村环境、文明优良的乡风民俗,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可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五、讨论

农旅结合是以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为先天条件,再延伸出的乡村旅游策略。休闲农业以促进农业经济收入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将农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结合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链。休闲农业的基础源于农业、建设农村,发展目标是惠及农民、融通城乡、服务社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广阔的空间、自身的自理条件和土壤结构,建设农业生产场地、培载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发展养殖等一系列的农产地活动,可以经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休闲旅游用途,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加城市游客与农村的亲近感,为城市空间狭小的人们提供回归自然、感受田园风光场地,从而带动一系列农产业经济活动,促进农业事业发展。

休闲农业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产业,告别过去苦、累、农作物收成落后的沉重局面,以引进现代科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发农业资源潜力,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休闲农业是以开发具有观光、旅游價值的农业资源和生态产品为前提,将当地的农业特点和种植业扩展为规模种植培养,并进行加工、销售,再融入当地乡村文化活动,让游客参与农事活动中,体验在其他风景名胜中无法领略的田园风光乐趣。休闲农业可称为旅游农业或观光农业,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让游客产生互动乐趣的体验,充分发挥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产业,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交叉型新型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