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范例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范文1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紧张忙碌的城市生活节奏,开始向往回归自然、体验田园生活。正是在这种社会需求背景之下,休闲农业应运而生。

一、休闲农业概念及特征

休闲农业是基于整合区域内整体资源,利用自然生态、田园景观及其他环境资源,结合农家生活、农村文化及农业经营活动,为大众提供休闲体验,促进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休闲农业突破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由初级产业转型为三级服务产业,结合农业与观光休闲,促进了农业经营的精致化,提高了农业的附加价值,增强了农业产业的竞争力。休闲农业区有别于一般游乐区,其必须结合特有乡土文化、乡土生活和风土民情发展,建立在乡村性、地方性、生态性与体验性等产业特性与休闲价值基础上。其在注重农业生产经营的同时,以体验活动、解说教育、民俗文化节事活动等营造整个休闲农业的空间系统。

二、台湾休闲农业常见经营类型

(一)休闲农场

休闲农场是指具有多种自然资源,如水塘、山溪、果树和小型动物养殖示范舍等动植物景观。常见的休闲农场活动项目包括自然教室、农园体验、农庄民宿、童玩活动和乡土民俗活动等。

(二)休闲林场

休闲林场具优美的树林、山谷、小溪和奇石等景观并结合多变的地形。在独特的环境里,人们能够倾听流水潺潺和鸟唱的自然音响。此外,休闲林场可提供的游憩设施还有体能训练场、森林步道和森林小木屋等,能够使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真正达到身心放松。

(三)休闲渔场

休闲渔场利用天然海域或陆地水域,从事高经济价值水产品养殖,并应用水域资源发展相关游憩活动。

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启示

(一)产业创新融合

台湾休闲农业以特色创新、多元经营为特点,产品设计多样,既有食品等有形产品,还有很多情景消费、体验活动等无形产品。农业产业链应该尽量向后延伸,将生产+加工+营销融合。从注重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产品品质,提升到注重农产品的精细加工环节,再利用营销最大限度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最终使农民的利益最大化。农业已经向精致化、具高附值的食品产业及特色休闲农业方向转型融合。例如,青梅是信义乡传统的农产品,在“梅子梦工厂”成立之前,梅子产品只有紫苏梅、脆梅、梅酒和酒醋等。但自从将青梅产品延伸到加工业、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之后,梅子就不仅仅是梅子了,它开始向消费者“讲述”不同的故事、“塑造”生命,而且管理人员在管理上采用以“梅子梦工厂”为企业品牌主体的现代管理体系和品牌架构。除此之外,每年定期举办“踏雪寻梅”活动、“梅子节”系列活动,举办制梅DIY、梅姿容颜摄影展及梅产品展销等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吸引了大众眼球,引来了媒体关注,更为信义乡休闲观光产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二)绿色经营理念

休闲农场尽可能避免向一般游乐区开发模式发展,避免有些经营项目与农业资源无关,而造成与休闲农业发展理念不合,造成资源浪费。休闲农业经营主不能以短期营收为着眼点,而忽略休闲农业的资源维护、环境保育及教育功能,也不能背离农业永续经营与发展休闲农业政策。大部分台湾的休闲农庄坚持“把游客当家人”的经营理念,会让游客知道在休闲农业当中,游客和农庄是伙伴关系。而且都要和大自然维持一个共生共荣的伙伴关系,在休闲农业领域,要共同融入、敬爱自然,真正做到环保永续。

(三)农会组织功能强大

台湾农会是农村基层最重要的社会组织,是政府农业政策的执行者、协助者,在现代农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台湾农业生产经营每个环节、每个角落都有农会人的身影和足迹,其全方位为休闲农业企业服务。农会组织是经済实体,看重利益,追求效益,自负盈亏。会员是农民,农民是股东。农会是营销桥梁,创建品牌,建立农产品直销站和区域农业旅游服务中心。农会是耕读学堂,建活动中心,办社区大学,设假日课程,提升会员种养加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每年会拿出利润的60%用于教育培训、品牌创建和能力提升。农会是服务平台,既负责组织协调产品研发、推广、加工和营销,又负责产地品牌商标和食品安全国际认证的申报、组织和维护。

(四)重视人才培育

台湾非常重视农业科学研究,建立农业研究机构,培养大量农业科技人オ,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结合;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广,相应休闲农业协会长期致力于休闲农业培训;重视农业职业业教育,主要以传授农业生产、经営、销售技能为主,培养与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技术人オ。学生在整个受教育过程中接受实践教学的时间占70%。台湾农政单位通过鼓励青年返农,使整体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得到了提升。

四、天津休闲农业发展建议

近年来,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迅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者超过3000家,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民就业人数28万人。2015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6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亿元。但天津休闲农业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例如,开发创意不足、设施配套不完善、长远规划缺乏以及专业人才短缺等。笔者总结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经验,结合天津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文创引领休闲农业体验提升

文创农业是继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后,新兴起的一种农业产业模式,它将文化与农业相融合,提升、丰富传统农业附加价值。其中,主题农庄大有可为,农庄可围绕一个特色主题,为游客提供农事活动体验、农业文化欣赏、游乐、休闲、居住和养生等服务,全面带动文创农业景观观赏,文创农产品、文创工艺品的品尝、购买,文创节事活动深度参与体验。例如,亲子休闲农庄,是提供亲子家庭游乐、体验的一种农业乐园,其以生态农业景观观赏为基础,以农作物种植、禽畜动物养殖、农事活动等为元素,为孩子充分提供接触自然的环境,并寓教于乐。再如,结合天津王朝酒堡优势开发文创酒庄,打破原有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为主的传播理念,注重红酒文化体验,并辅以休闲度假功能。

(二)创新经营模式

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已经成为社会热点经济现象。共享农庄即将进入黄金发展期。对于农村闲置住房,相关人员可以进行个性化改造,根据游客需求,将其改造形成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农舍,使其具备田园生活、度假养生等多种功能,并借助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东风打开市场。共享农庄具有灵活度高、适用性强、开发操作模式多样的特性,既可以单纯出租土地给游客,又可以跳脱传统采摘共享农产品的种植与产销,还可以融入田园综合体。

(三)充分发挥天津市休闲农业协会作用

协会是休闲农业交流合作平台,因此应充分发挥规划设计、培训交流、活动展示和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开展农产品升级转型、农业技术创新、休闲农业发展趋势和电子商务营销等方面的研究,加强对大数据的把握和运用能力培训,服务全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推动京津冀休闲农业一体化发展。

(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休闲农业范文2

都市农庄是昆明建设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载体。2012年昆明市特别提出要用建设都市农庄的方式,示范和带动发展一大批休闲农业,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每年安排1500亩建设用地指标,专项用于保障都市农庄配套设施建设需求。笔者通过搜集和整理,选取6个首获权益证的都市农庄,进行分析比较(如表1),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从区位来看,以上农庄多分布在中郊和远郊地区;(2)从主题特色来看,以上农庄多为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农业旅游、绿色食品生产、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等几种类型;(3)从投资和经营主体来看,经营方式以企业自主经营为主;(4)从组织形式来看,以上农庄多为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基础上通过强化观光、旅游、教育功能发展起来的园区型和由企业负责经营管理的企业型。昆明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且旅游业发达,为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了广阔的潜在市场。

但是,昆明都市农庄尚处于探索阶段,从目前来看,存在以下问题。(1)借都市农庄之名、行地产项目之实。某些开发商利用政府给予都市农庄建设用地和资金上的支持,将其规划建设成地产类项目,偏离了都市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就业机会。(2)缺乏宏观规划及技术标准支撑。整体规划、全面布局对于都市农庄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昆明都市农庄的规划设计尚没有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中,相应的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仍不够完善。(3)用地和景观规划合理性不足,对生态环境安全重视不够。规划中应确保农庄景观的原始性和生态性,配套服务设施用地应尽量利用荒地、低丘缓坡、废弃工矿用地。(4)投资和经营主体单一。目前昆明都市农庄的经营模式多为政府投资和企业自主经营,还可增加农户自主经营和社区集体经营等类型。

二、台湾休闲农业的类型及成功经验

台湾休闲农业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主要类型如表2。台湾休闲农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仅限于果园采摘、购买农产品等简单的经营模式。1994-1999年,农政部门修订了《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确保了休闲农业在台湾的顺利发展。2001-2004年,台湾开始推动“一乡一农业园区”的计划,休闲农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随着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以“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的经营模式被广泛推广,农庄的管理也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台湾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主要有:(1)主题特色鲜明。农场经营者善于挖掘优势资源,营造农场特色。(2)健全的法规。依据农政部门制定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保证了休闲农业的有序发展。(3)政策的大力支持。经政府部门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其建设的专项经费由政府拨出。(4)科学的规划布局。台湾从省一级到市、县、区、乡镇,都有一个近、中、远期的规划,层层指导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获取最大利润。(5)与协会组织的合作。台湾休闲农业协会,提供经营技术服务、实务训练及学习机会,使休闲农业走向专业化,并协助反映农业问题与农民诉求,增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6)成熟的规划管理运作。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大多运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方法,比如网络营销,使游客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

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对昆明都市农庄的启示

第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特色是都市农庄健康发展的前提,在农庄建设前期,应全面分析现状条件,依据农业生产资源、乡村聚落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休闲娱乐设施及服务资源等各类资源所占主导地位,以及项目经营管理模式来决定都市农庄的主题特色。

第二,制定法规政策,加强科学管理。台湾有关休闲农业的法规有《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休闲农场经营计划审查作业要点》、《非都市土地申请作休闲农业设施所需用地变更编定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业区划定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专案辅导实施作业规定》等。这些条文明确规定了审批过程的程序、审核的标准,既保证了企业的依法经营,又限制了部分人借办都市农庄之名进行圈地和违法经营。结合昆明的实际情况,应尽快制定都市农庄发展的法规,进行先期发展指导,并伴随都市农庄的深入发展进行法规的修正,明确主管机构,专门研究、规划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三,整体规划,弹性架构。都市农庄规划需要更有弹性的架构,体现在规划上、经营上、管理上的整体性、多样性和特色性。需从区域规划开始,自上而下逐级制定一套完整的都市农庄规划体系,选准项目、集中资金、重点开发,避免盲目发展、一哄而起而导致同质竞争甚至恶性竞争。

第四,关注农民土地和就业问题。农庄发展需要土地聚集,国家应制定一个稳定的土地政策,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机制创新,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可借鉴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对农民进行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主体。

第五,尊重自然,生态优先。都市农庄的规划建设,既要对农村环境的落后面貌进行必要的改造,又要注意保护农村生态的原真性。规划应注意保持地貌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功能定位类型的一致性,贯彻可持续发展理论,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休闲农业范文3

关键词:河南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解决方案

随着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注重精神文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应运而生。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休闲农业不仅能为人们提供娱乐休闲的去处,也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还能让人们了解农村的乡村文化和风土人情,有效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旅游业转型,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1]。

1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河南省地处中原大地,农业资源丰富。近年来,河南省树立了“旅游立省”的理念,大力发掘地方文化资源特色,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目前,河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已取得丰硕成果,鄢陵县和新县被原农业部和原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各地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农业特色、文化景观等资源特点,不断深化内涵,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了以中原城市群为中心、与周边卫星城镇点状相结合的集观赏、品尝、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格局。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综合资源的开发和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使农民收入增加,在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

2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首先,河南省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中原腹地,是内陆交通运输的必经之路,多条交通路线贯穿河南。地理位置的便利性为河南省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支持。其次,河南省资源种类丰富且储量多,不仅有强大的农业系统,气候也适合农牧业发展。河南省还拥有较多乡村旅游示范点,生态旅游公司数量也较多,这为农业旅游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3]。

2.2劣势分析。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河南省虽然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前景可观,但是农业观光旅游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偏远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发展农业旅游时缺乏规划,开展的农业旅游项目较为单一,尽管能在短期内取得一定收益,但是缺乏长远规划,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乡村旅游景点缺乏专业的解说人员,对于旅游景点的特色解说不到位,大多数服务人员文化素质较低,给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再次,一些农村的自然环境较差,污染较为严重,使游客产生反感厌倦心理。最后,农村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在发展观光采摘业的过程中,水果品种单一,品质参差不齐,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4]。

2.3机遇分析。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为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带来了机遇。近年来,我国重新调整了经济区域规划,出台了较多指导意见,推动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河南省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其经济区多数位于核心地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而且这些地区大部分属于农业区,农作物产量较大,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为河南省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带来了巨大契机[5]。随着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生活。近年来,我国法定节假日的调整使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有较多闲暇时间去旅游。城市虽然游乐项目健全,但是喧嚣吵杂、空气质量较差。与城市相比,农村空气清新、生活节奏较慢,城市居民更愿意去农村度过闲暇的周末,在休闲放松的同时,也能亲近自然。这为河南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6]。

2.4威胁分析。河南省是旅游大省,周边城市与省份经济发展水平高。例如河南省南临湖北省,湖北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现代都市观光农业和旅游业快速发展,武汉市是我国最大的旅游城市之一。河南省东与山东省接壤,山东省也是旅游大省,山东省的旅游景点数不胜数。周边省份对河南省旅游业带来了巨大挑战。河南省不仅与周边省份的旅游景点存在竞争,还与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景点存在竞争。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发展现代观光农业或乡村旅游经济,可复制强,易出现同质化问题。同时,许多地区盲目扩建景区,定位不明确,缺乏长期规划,限制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7]。

3推进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建议

3.1加大支持力度,夯实制度保障。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政策支持不仅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也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河南省政府一定要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改善乡村的产业结构,将发展休闲农业放在重要位置,促进农村产业转型,为人们提供更加稳定的生活保障。同时,在追求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8]。

3.2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要想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的经营层次,就必须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现阶段,大部分农村的休闲农业都停留在观赏自然景色以及采摘农作物的层次上。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低附加值的旅游项目,加大创新力度,推出多样化的旅游特色项目,让游客不仅可以吃农家饭、看农村景,更多地是追求情感升华和拥有优质的旅游体验。例如在现代休闲农业中可以让游客体验农村生活,在采摘的同时体会到播种的快乐,吸引更多人到农村旅游。此外,应促进农业资源转型和升级,不断完善旅游产品的组合,吸引更多旅游者再次前往。

3.3做好休闲旅游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凡事预测立,不预则废”,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首先要进行前期规划和顶层设计,对前期的旅游发展进行总结与梳理,合理推进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积极借鉴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完善休闲农业旅游设施投入保障机制。其次,要对旅游地的服务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为游客提供更好的讲解服务和接待服务。再次,对于农业观光项目的讲解不能仅停留在现在,要追溯历史,将旅游层次丰富化、具体化和系统化,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游客。要以市场导向为根本,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水平,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和旅游业发展[9]。

3.4加大农村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现阶段,一些地区一味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忽略了对农村资源环境的保护,严重威胁了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早期农村旅游缺乏规划,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这种“涸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开发,过度消耗了当地的生态资源,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同时威胁了当地村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坚持适度开发,确保资源合理利用,加大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10]。

4结束语

休闲农业范文4

关键词:乡村振兴;休闲农业;产业联动

党的报告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具体路径和推进节点,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进一步提出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以及组织振兴的总论断。其中,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一个没有产业支撑的乡村是没有发展潜力的,是没有未来的。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休闲农业发展导向

在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框架设计中,报告明确提出两个导向:鼓励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鼓励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从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上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这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创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提供看山望水忆乡愁生态文化产品的同时,满足民众融乡土与时尚、传统与现代、观光与体验的多元精神生活需要。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在《乡土重建》一书中提出,“乡土中国之重建,主要还是要依靠于其内在的、自生的力量”,“在乡土重建的过程中推动老百姓向现代化生活迈进”,并寄望于“将来乡村社区里自会长出新的社会重心和新的社会人物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振兴是农民依靠自己、发展自己的全程参与过程,应放在乡村现代化这个宏大背景下加以深刻认识,从而把握它的重要意义。作为振兴乡村的主体的农民,休闲农业产业更能体现农民稳定就业和收入持续增长需求,能充分发挥农民参与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经营智慧,从而开创从全面参与到有效参与、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从宏观参与到细节参与的新时代农民产业振兴新局面。

二、西安休闲农业发展演变历程

西安从2000年左右开始,以“品农家菜、住农家屋、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的农家乐形式开启了乡村休闲消费时代。之后很长时间里,农家乐在西安空间分布和消费形态上一直居高不下,几乎成了休闲农业的主要内容和代名词。以至于在相当长时间里,人们直接以农家乐取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而忽视了休闲应有的本义和产业发展的内核。随着消费需求多元化,西安农业园区、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相继形成,并呈现不断优化提升的势头。尤其是在园区评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系列文件出台下,西安的休闲农业产业有了质的改变。不管是产品提供、环境改善、服务意识、项目设计,还是营销手段、活动策划、乡土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较为全面的开发。

(一)初创期(2000~2010年)

西安发展休闲农业最早始于2000年,以吸引城市居民来农家餐饮、观光为主,各种形式的农家乐是这段时期的主要形式。长安区滦镇街办上王村是全市发展最早也更具代表性,周末全家乡村游日趋盛行。随着农家乐的盛行,一些传统的农业园区也开发多样的农家菜系和民俗活动,以增强园区应对新生消费需求的吸引力。到2010年年底,规模园区达到90家,吸引游客64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8.2亿元。这段时期的休闲农业,更准确地讲,应该是休闲农业的最初始业态———农家乐业已形成并成为城市居民乡村休闲消费的主要选择。带来人流收入流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强大的休闲消费需求长期被压缩在最低级形态,休闲业态供给的不足和项目的单一致使此后休闲农业企业也面临转型的阵痛与市场淘汰的高风险。

(二)成长期(2011~2015年)

鉴于乡村休闲的巨大需求空间,农业园区在这个时期迅猛发展。为了统一休闲农业园区的认定和评价机制,2013年西安市农业委员会(后来改为农林委)出台了《西安市休闲农业示范园区认定暂行办法》(市农发〔2013〕103号),规定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可以是单个或集中连片的多个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包括休闲农庄、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示范园、休闲农家等四种形态,且每两年评定一次。作为第一个休闲农业规范性文件,大致厘清了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范围、主要业态以及评定规则,这为市级休闲农业企业的申报提供了认定依据。随着休闲农业园区认定办法的出台,2013年8月,西安市第一批36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应运而生。次年,又评选出了休闲农业“十佳园区”以及7条休闲农业最佳旅游线路,重在示范园区和成熟休闲路线的推广。截至2015年年底,规模园区200余家,吸引游客146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6.1亿元。这个时期,市场休闲消费需求进一步激活,休闲农业园区功能日趋完善,逐步走出了有观光无体验、有产品无文化、有餐饮无产业的发展瓶颈。

(三)稳定期(2016~2019年)

随着休闲农业企业的规范化发展和政府的有序引导,西安休闲农业产业的空间布局日趋体现生态禀赋及文化资源的差异。在2016年,先后出台了《西安市2016~2020年休闲农业发展规划》、《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以及《休闲农业提升八大行动计划》,旨在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景区化建设步伐,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先后于2016年3月和2017年11月,分别评定了第二批23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和第三批25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至此,西安市休闲农业业已呈现出“两带三区”的总体布局。共有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园94个,其中部级4个,省级6个。到2017年年底,吸引游客235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达到24.1亿元,休闲农家经营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这段时期,西安休闲农业企业有了跨界融合、产业联动的发展态势,从经营规模、业务范围、项目策划、个性体验、网络营销等方面都有了广泛拓展。

三、制约西安休闲农业产业品质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西安历经18年,从单一的农家乐发展到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休闲农家等多种经营主体、经营业态,客流量及营业收入都有了稳步增长。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仍然存在诸如产业链短小、附加值不高、农业科技支撑不足、文化创意匮乏等问题。

(一)重规划轻策划,项目主题定位针对性不强

从笔者对西安市级以上休闲农业园区企业的调查发现,基本都做了园区整体规划,甚至不惜重金聘请高校院所为园区做了规划图案。从空间布局到项目选址、从门店分布到经营用地配套、从景区美化到控制性详规一应俱全,却没有围绕主题定位所做的市场调研、客流分析、包装设计、创意提炼,导致园区人为建造景观,缺乏科学性、真实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没有自己的主题特色。

(二)农耕文化开发肤浅,经营项目体验参与度较低

从不同批次评定的市级休闲农业园区来看,西安市休闲农业园区绝大部分是从普通农业园区和农家经营发展而来,经营内容主要以农事观光、瓜果采摘、水面垂钓、农家餐饮为主,较少有深度的农耕文化体验项目。多则以农器具的展览为主,消费者无法近距离体验。即使可以亲身操作,也没有从农耕文化中开发出个性化的深度体验项目,很难将农耕文化与现代消费项目融合起来,从而失去了乡土本真。

(三)文化创意应用不足,产品开发缺乏吸引力

整体而言,西安休闲农业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有初级农产品、地方餐饮、民宿客栈、婚礼宴会、会务培训等。经营项目十多年来从单一的农家餐饮拓展到了乡村度假、农产品初级加工、康体养生等门类,但经营范围拓展的同时并没有提升项目的品质本身。文化创意只是简单地用到了建筑小品、道路设施小品上,真正的文创产品、精品项目、包装创意却很少,这是导致如今西安休闲农业企业绝大多数项目开发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四)农业科技创新应用较少,关联产业附加值较低

西安作为农业大市,截至2017年年底,累计培育引进农业新品种165个,推广应用新技术290多项,累计获得省市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成果198项。但这些新品种新技术主要应用在传统农业种植领域中,缺少针对休闲农业领域特殊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并没有带来休闲农业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也没法体现休闲文化底蕴,从而不利于关联优质产品的开发,最终很难实现产业附加值的提高。

(五)重硬件轻服务,本土创新意识不足

总体而言,经过十几年的园区提质增效和政策的不断完善,西安休闲农业产业基础逐步优化,“两带三区”的休闲农业产业空间分布初步形成,相关产业门类较为完备。但仍然存在简单模仿、偏重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而忽视根植本土特色基础上的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平台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缺乏彰显西安休闲文化特色的主题项目,缺少行业高端的进取精神和高端行业的工匠作为。

四、结论

总而言之,休闲农业已成为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支撑点、美丽乡村建设的着力点、产业跨界融合的载体、实现乡村振兴的平台,其重要性已经超越产业发展而扩展至乡村重建、生态宜居、创业创新、共同富裕等领域。尤其是当前人们的休闲旅游需求日趋强烈,而且已不满足于单一的农家乐、观光、采摘等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体验模式,需求日趋多元化。面对这种市场需求,西安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不论项目规模、主题定位如何,一方面,需要重新解读游客体验本身。可从观光、采摘、饮食、科普、农事、娱乐、休憩、土特、回归9个基本要素出发,运用科技创新手段,落实到产品设计和游客感知的各个维度,在拓展休闲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过程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休闲农业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不妨借鉴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跳出以往规模经济思维的束缚,树立社区经营和精致农业的理念,将农村社区纳入整个休闲农业开发视野中。通过整合家庭农场、农业园区、民宿客栈和农业景点要素,最后构成产业关联、功能互补、品牌共建、收益共享的休闲农业园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乡村音乐、民风民俗、康体保健、休闲度假的创意开发,进而将休闲农业向精致农业延伸转型,这或许是西安提升休闲农业产业生命力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重建[M].岳麓书社,2012.

[2]范丽珠,谢遐龄,刘芳:乡土的力量: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与现代化问题[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3]纪丽娟.搭建多元乡村振兴的参与平台[N].西安日报,2018-03-25.

[4]陈灿,黄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休闲农业范文5

1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定义

休闲农业,指利用自然田园景观、环境生态资源,结合农业、林业、渔业、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乡村文化、农民生活,为国民提供休闲服务,增进其对“三农”体验的、绿色无污染的事业形态。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拓展村庄野外空间为目标,以文明友好的户外徒步、远足、休憩、度假、娱乐、休闲活动为表现形式的旅游样式。

2辽西地区休闲农业发展路径及现状

辽宁西部地区为丘陵地貌,气候十年九旱,曾是国家贫困地区之一。近年来,辽宁西部各市研读上级政策,挖掘本地先天资源,主动发展休闲农业,振兴乡村旅游事业。一是兴办农业生态观光园。从供给侧入手,搞活种植养殖业。流转土地,盖起塑料大棚,在耕地上或大棚里种植油桃、樱桃、西瓜、葡萄、柿子等时令果蔬,种植油菜,设计麦田圈,养殖特色宠物犬、观赏鱼。通过媒体宣传或朋友圈引流,引导受众前来打卡参观或采摘。农业生态观光园一般占地十几亩,投资成本不高,绿色环保,对城市游客极具吸引力,经济效益显著。同时还能带动周边农户兴办农家乐,盘活服务业。二是开发传统古村落。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所建的村。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镇西大杖子村石灰窑沟组、西五家子乡三道沟村、北四家子乡唐杖子村八盘沟组几年前获评中国传统村落。三个村组分别以石砌祖屋、石筑梯田和举人旧居遐迩闻名。每年四季,都有大批市民前来游玩。拍照、吃喝、直播、影视取景,购买小米、土鸡蛋,游客的到来同时带火了餐饮、农产品加工、文化娱乐等周边产业,农民们开办“农家乐”、农耕博物馆或在家门口工厂打工,增加了“三产”收入。三是建设红色村庄。朝阳县尚志乡是著名抗日英雄赵尚志的故乡。近年来,尚志乡打出红色旅游这张牌,推介云蒙山、百草沟等自然景观的同时,兴建赵尚志纪念馆,翻修赵尚志故居,通过举办全国青少年对联夏令营等活动,统筹整合红色资源,弘扬了家乡文化,刺激了产业兴旺,促进了经济发展。四是扩建农村集贸市场。集贸市场是城乡集贸市场的简称,是指由市场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场内经营者集中进行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等现货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包括以个体经营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参与的各类专业性、综合性市场,以及以个体工商户为主的租赁商场和各种定期、不定期的民间物资交流会等。随着有车族的增加,城里人为了购买到新鲜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近年来热衷于下乡赶农村大集。辽宁省凌源市三十家子镇大集、朝阳县二十家子镇大集、六家子镇大集三天一次,交易范围辐射周边十几个乡镇,甚至沈阳市、锦州市的客商也来此采购骡马等牲畜和干豆腐、粉条、小米等特色农产品。

3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休闲农业范文6

休闲农业的概念是:以农业经营活动、农业产品、农业自然人文环境等为游客提供观光、体验、购物等多种服务的新型产业。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越来越集中,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人们对田园生活越来越向往,尤其希望能体验农家生活,从精神上放松自己。本文以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进行简单阐述,以期为休闲农业深度发展提供简鉴。

[关键词]

休闲农业;观光休闲;经济效益

休闲农业一词来源于Agritourism/Agro.Tourrism,即是由农业和旅游组合翻译而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于是休闲农业这个新鲜事物就应运而生。本人以休闲农业经验为出发点对国内休闲农业进行总结,从而对促进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中央的重视。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农家乐、农村旅游等产业”。陕西省政府颁布的全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1.2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带来的利好

1.2.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休闲农业以休闲和旅游等现代农业产业取代了农副产品加工的传统产业,实现了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化,使得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汇通,打破了不同产业的界限,从而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在传统农业产业中加入了第二、三产业的因素,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2.2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要发展优秀农业,就需要为旅客提供住宿、饮食、娱乐等多种服务,从而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并且,休闲农业吸收的剩余劳动力,可以实现就业本地化,这就解决了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社会难题。同时,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而且能把生态和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有形收入,增大了农民增收的潜力。

1.2.3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人民越来越热衷于旅游,旅游消费已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旅游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城市人越来越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吵闹和大气勿扰。,而农村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等,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来消费。

1.2.4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农民以勤劳、淳朴、善良著称,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发扬光大,但是农村的位置偏远、环境卫生差、不文明用语等依然存在,这些不良习惯阻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休闲农业是一个机会,他促进城市游客以其自身的先进说话方式、生活方式影响当地农民,促进城乡居民交流,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使得农民的思想得到更新,促进农村精神文明的进步。

2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一般说,经营观光休闲农业不能盲目扩张,要有科学规划和战略目标,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

2.2没有体现“农”字

经营休闲农业必须要以“农”字为本,没有“农”,单靠“休闲”是做不起来休闲农业的。国内的休闲农业应该多在“农”字上下功夫,从花卉观赏、特色观赏植物等方面下功夫,让游客感觉到农业的特色和魅力所在。

2.3没有正确的经营模式

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竞争加剧,企业对管理者的专业化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要求管理者具有专业领导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如果管理者不懂经营,其危害是不具备专业化经营水平,经营管理处于肤浅的状态。

2.4乏文化底蕴支撑

我国地广人稠,文化呈现出地域化特点,在群众中知名度较高的地方文化有“东北二人转”,休闲农业,除了在农字上下功夫以外,就要在文化上出特色。要从当地地域文化中挖掘出可以打响品牌的文化。比如在陕北,就应该挖掘陕北民歌、大秧歌等作为休闲农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

3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从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总结出:经营观光休闲农业一定要有特色、亮点或创意,搞好休闲农业要具备心和脑的意识,“心”是对土地对环境的热爱“,脑”是用创业去改变传统农业。休闲农业要做到宾至如归的感觉,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到环境整洁、干净卫生。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人多次就发展休闲农业做过重要指示,这些对发展我国休闲农业旅游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休闲农业在中国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

作者:陈肖刚 李会 单位:陕西略阳县种子管理站 陕西子洲县种子管理站

参考文献

[1]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06(4):144-148.

[2]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854-856.

[3]成升魁,徐增让,李琛,等.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及其若干理论问题[J].旅游学刊,2005(5):26-30.

[4]梁明珠.观光农园旅游开发问题探讨[J].旅游管理,2004(1):26-33.

[5]陈文锦,从农业的游憩化与产业化探讨台湾休闲农园之发展,台湾农业探索,2004(3)

休闲农业范文7

1.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自发展以来,就被认为既可以增加农村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又具有一定的生态性,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是地方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特别是城市近郊和旅游区域开展开来。现在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休闲农业在林州发展的潜力与基础

我国休闲农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林州市本身也具有休闲农业发展的潜力和基础。①政府政策。国家和林州本地对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的全面支持,包括金融、土地、科技等方面。②林州市地理位置优越,三省交界,且铁路和公路交通发达,史书有“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的记载。③旅游业发达,现在已经形成了以红旗渠为主的红色教育游,以太行大峡谷为主的绿色生态游和以林虑山为主的蓝色滑翔游的“红绿蓝”三色品牌旅游特征。2014年“五一”3天假期林州市共接待游客23.4万人次。④人力资源丰富。乡村人口数达867597,且多数农民出身,给予休闲农业有力支持。

2休闲农业经济在林州发展策略

2.1目标明确,服务市场

2.1.1市场定位。休闲农业大发展首先满足市场的需求,在休闲农业建设的时候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确定休闲农业的市场类型和服务对象,切忌不顾市场的需求,建设“面子工程”,或在建设中盲目发展,导致“供需不平衡”。在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生态效益,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1.2服务定位。①距离定位。休闲农业的服务距离标准为短距离、短时间。因此在休闲农业建设初期,应该根据定位确定建设规格,在林州距离定位应该在立足本地市区居民需要的同时,服务周边几个中小型城市,如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晋城、长治、邯郸,车程应该保证在2h左右。②时间定位。休闲农业的发展应该和中小景点相结合,主要以节假日和小长假服务为主,保证在1~2d内可以完成农业的休闲体验。③客源定位。调查结果显示,休闲农业的服务对象年收入区间多数在3万~10万元,因此在建设的同时应保证建设规格和规模,保证产业发展和对象的平衡性。对林州休闲农业的客源市场进行细分,主要包括家庭自驾游市场、城市企业和机关职员的旅游市场、青少年农业活动或体验市场、老年人的休闲养老市场等。

2.2品牌和文化建设

休闲农业在发展的同时,应该特别注重文化和品牌的建设。休闲农业的内涵同时要求其应该体现旅游和农业协调的发展方针,即在休闲农业中体现出地方地域文化特征和地域农业特色,实现真正的特色发展。对林州市来讲,特别应该注重的是红旗渠文化的发展,使“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在休闲农业中以适当的方式加以体现。同时林州市“小推车”的文化气息,石板岩的“石板文化”等都是可以在休闲农业中加以利用和发展的。

2.3第三产业水平有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市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建设,80年代的10万建筑大军出太行,90年代的工商业大发展,形成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三部曲,但就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而言,仍然和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包括:①服务场所环境有待提高。林州市现有的休闲农业主要由当地农民在原有农业生产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于受到资金限制和素质水平限制,虽然地方特色保留较好,但“脏乱差”仍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②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由于受到小农意识的影响,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家庭式”和“乡村式”的发展观念,服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接待中仍是农民自有的待人接物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阶段高速发展的经济,所以如何提高或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服务人员素质,特别是管理人员素质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③服务项目应该多元化发展。“采摘”文化深入人心,所以休闲农业整体发展模式比较单一,游客参观体验出现审美疲劳,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所以应该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开发一些新项目,如“健康黑色园艺文化观光休闲园”,“红旗渠红色文化农业体验园”,“原始石板乡村体验园”等,实现地区自有特色。

3结语

休闲农业范文8

[关键词]休闲农业;产业化;大庆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资源为依托的复合型产业。休闲农业产业化将传统农业从第一产业延伸到了第三产业,推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封闭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者统一,正在成为农业现代化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休闲农业产业化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为大庆农业现代化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活力。

一、大庆休闲农业产业化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我省的农业发展一直存在结构性缺陷。大庆的农村产业结构和我省很多地市类似,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链短,集中于种植、养殖和畜牧业,二产、三产的结合不紧密,优势产业不突出,二产、三产发展薄弱。如何走出一产体量庞大,但经济效益并不明显的境地,是决定我省和大庆实现农业农村振兴的关键。休闲农业产业化为改变这一局面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商业属性可以推进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面,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休闲农业产业化从供给侧入手,其休闲娱乐和注重健康养生的属性,在为社会提供品质优良的农产品和良好的休闲体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性的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绿色生态发展。[1]休闲农业产业化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入手,积极改善农业结构性矛盾,能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农产品种植单一的问题,有力推动农业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民是农村建设的根基,只有农民的收入得到明显提升,农民的消费能力与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实现无缝对接,才能最终实现农村振兴。近年来,农村消费市场逐年完善,但是农民消费能力的提升速度还不足以完全应对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国务院2015年颁布文件,将农村消费定义为新消费领域,旨在完善农村消费市场,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相关调研表明,农民普遍具有较强的消费意愿,只有加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广大农民迅速增收,才能让农民成为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经营主体。休闲农业产业化能使农民带着土地或者农产品入股,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休闲农业产业化将生态、旅游、养生、养老相结合,将农产品种植、销售、观光、采摘相统一,确实是一条快速实现农民增收的致富渠道,可以给农民带来切实的实惠。

(三)有利于建设美丽乡村

党的报告强调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重要性,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题中之义。[2]建设美丽乡村不但能够切实改变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有利于增强农民的家乡自豪感,从而激励广大农民通过环境整治、发展绿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环境基础。大庆被誉为“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发展休闲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大庆休闲农业产业化将本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除了建设好美丽乡村,对全市整体生态文明建设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大庆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一)有利因素

1.资源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大庆市休闲农业产业化的物质基础。2.环境优势。大庆市是部级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环境优良,空气质量指数高,“蓝天白云”是大庆的一张重要名片,以2017年为例,大庆市环保局监测数据显示:全年有效监测天数362天,达标天数为319天,其中“优”天数为179天,“良”天数为140天,优良率达88.1%。优良的自然生态是大庆休闲农业产业化的环境基础。3.人文优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要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先进旗帜。大庆人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精神,将镌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作为重要的精神养料滋补着每一位中华儿女,永远激励着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大庆休闲农业产业化,离不开传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既是重要的发展动力,从打造红色品质的意义上看,也是休闲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内容。独特的人文优势是大庆休闲农业产业化的精神基础。4.交通优势。大庆位于“哈大齐”工业走廊关键节点,属于“哈尔滨一小时经济圈”范畴,具有相对区位优势。大庆萨尔图机场是黑龙江西部最大的支线航空枢纽机场,先后开通了北京、西安、成都、上海等15个城市。哈大齐高铁2015年8月开通运营,大庆至哈尔滨只需55分钟即可到达。大庆公路四通八达,大广高速全线贯通。便捷的交通网络是大庆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二)不利因素

1.观念因素。大庆作为传统农业产区,大多数农民对休闲农业产业化在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仅仅将休闲农业等同于搞一点农村旅游,增加一点收入。作为实施休闲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很多农民对休闲农业几乎没有接触,更缺乏具体操作,因此导致观念相对滞后,对休闲农业产业化重视程度不够,推动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动力和能力明显不足。2.社会因素。当前大庆还没有建立健全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政策保障体系,对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引导力度不够,社会资源参与的积极性不足,同时缺乏社会中介组织的积极介入,在全社会还没有形成足够强的推动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氛围,社会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3.产业因素。由于相关产业发展不匹配,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还需进一步协调完善。目前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如传统产业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短等,都制约着休闲农业产业化的进展。

三、实现大庆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一)健全政策供给体系,优化系统化的休闲农业发展环境

1.实施惠农政策。政策体系供给首先需要从惠农政策入手,给予休闲农业发展更多的政策支持。例如,在整合土地资源推动休闲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享有优先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等有偿使用土地的权利等;通过给予农民专项资金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等。2.完善产业政策。休闲农业产业化,需要良好的产业政策,市政府应制定中长期休闲农业产业化政策,在产业模式、规律、方向、规模等方面进行总体的政策安排,避免碎片化的产业经营,鼓励支持有规模优势的产业经营。完善产业政策环境,还需要加强完善休闲农业产业投融资体系的金融监管力度,切实保障资金供给。[3]3.提升依法经营理念。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市,休闲农业产业化同样要坚持依法经营理念。要健全管理体系,坚持依法治理,在发展投入的每一环节,都坚持有法可依。要为休闲农业产业化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投资人和农户的合法权益。要注重知识产权意识培育,保护传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产权,使其催生出更大的市场价值。要研究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市场准入法规,保障公平公正发展。

(二)把握产业化传导路径,打造多元化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1.构建休闲农业产业化传导模式。大庆只有实现休闲农业产业化,才能够真正提升休闲农业的竞争力。休闲农业产业化是以路径形式进行运行和传导的。休闲农业产业化由多种因素影响,建立在多重因素发展的基础上。例如:“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政策体制—农业经济增长—现代农业发展—产业集群水平”这一传导路径,不但表明了影响因素的组成,也提供了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模式。在产业政策环境完善的基础上,休闲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推进产业集群水平,构建起多元化的休闲农业传导模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2.构建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包括生态观光园、农业主题公园、农业科技园、特色乡镇等模式。在模式的选择上,不要拘泥于某种形式,而是注重融合发展。例如,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要充分运用好民族风情特色资源,开发好风情体验、养生养老等休闲产业模式,打造连环湖深度游,将牛肉干、银鱼、小米等特色农产品开发融入到产业化经营模式中,提高其附加值。3.构建休闲农业产业化布局模式。主要包括城市近郊、中远郊布局,特色农区布局等模式。城市近郊布局应发挥好城市产业与人员聚集的效应,做好体验式发展,包括开发打造大庆精神红色体验、石油会战体验等。要做好设计、推广工作,如利用好党干校培训资源,去现场进行体验,既丰富了培训课程,又为休闲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智力支持。要重点打造开发果蔬采摘(以八井子、大同镇等为代表)、森林旅游(以红旗林场部级森林公园为代表)、沿江旅游(以莲花湖、衍福寺景区等为代表)、湿地旅游(以当奈湿地、鹤鸣湖为代表)、民俗风情旅游(以阿木塔蒙古风情城、吉禾民族赛马为代表)、温泉度假(以连环湖、北国温泉为代表)、农牧旅游(以红骥乡情园、银浪生态园为代表),形成休闲农业产业化全面布局的繁荣局面。

(三)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打牢网格化的休闲农业市场基础

1.整合资源进行品牌化营销。休闲农业产业化有市场、有资源、有前景,缺少的是品牌化营销,大庆休闲农业产业化需要整合资源进行品牌化营销。一是要细分品牌,将普通农产品与观光农业等绿色品牌进行细分,通过对市场前景的研判分析,进行全方位的打造、包装、推广。大庆休闲农业产业化建立在全省农业发展的良好基础之上,营销方式和手段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这个问题,不能仅站在市或区县的角度。2.建立“互联网+”营销平台。在信息化、智能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要利用好“互联网+”时代对信息化的要求,通过充分利用好平台的推广效应,将大庆休闲农业打造为智慧休闲农业,才能提高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水平。通过建立“互联网+”营销平台,能有效实现信息的及时推广,通过手机下单、自助服务等方式让游客拥有便捷、舒适的休闲体验,这些都需要进行营销推广。3.发挥好营销人才支撑作用。人才与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休闲农业产业化离不开营销人才的支撑作用,在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整个过程中,包括在营销的全过程中,发挥营销人才的作用至关重要。要利用营销人才组建和发展休闲农业营销品牌,推出丰富多样的休闲农业系列产品,打造丰富的体验环节和线路,使休闲农业产业化实现集群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