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安全管理要点范例6篇

实验室安全管理要点

实验室安全管理要点范文1

化学类实验室比其他实验室如物理实验室、机电实验室、信息实验室等有所不同,它是一个相对高危的场所,实验室中有许多易燃易爆剧毒强腐蚀性化学药品和试剂,有些化学实验需要在高温高压等苛刻条件下才能实现。同时,大量分析检测仪器和设备带来了高电压和强电磁辐射的危险,化学类实验室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加强化学类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化学类重点实验室除了上述特殊性外,化学类重点实验室还面临科研任务大、学科交叉多、人员流动大等问题,这些都对重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挑战。在学科交叉发展方面,现代化学与生命科学紧密结合,化学学科通过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交叉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化学类重点实验室均有从事生命科学的研究并建立了生物学研究和实验模块。生命科学和化学的交叉融合为化学类国家实验室带来了生物安全的新问题。因此,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化学类重点实验室的化学和生物安全,避免和减少对环境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危险成为重点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以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开展的实验安全管理实践为例,提出高校重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可行建议。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立足于分析化学,定位于以生命物质为主要对象的分析化学方法学的基础研究,是化学和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它的安全管理运行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1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硬件建设

在建造实验室前,化学和生物研究模块最好各自独立而又紧密联系。化学研究模块要注意对火灾爆炸事故、化学品腐蚀、有毒物和放射物扩散丢失和高电压渗水的潜在危险的防护和隔离;生物模块除了在要求到达化学模块的建设要求外,特别要注意致病微生物等生物安全的防护和预防。

在设计建造阶段,首先应对建造实验室的目的、实验室的主要用途以及基本的性能指标等有足够的了解;要根据试验对象的危害性确定实验室的等级由于级别越高,建造和运行费用也越高,不能盲目攀比建设,以免造成浪费。其次,选择国内有能力承接高级别实验室设计和施工任务的企业,特别是曾经建设和设计过高级别化学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对生物安全实验室非常了解,并且具有相关资质的企业。然后,需要生物学、化学、建筑、空调净化、电气控制、结构抗震、给水排水、污物处理、气体供应、检测等多领域专家的协调合作。最后,生物安全实验室竣工后,必须首先经过国家授权的检测机构的检测,并由有关部门批准后才能投入使用。在设计建造中要引入绿色实验室理念,努力建设一个环保安全的实验室4。实验室建设要统一规划,既要考虑当前又要兼顾长远,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建设,不能盲目攀比建设,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并努力降低运行维护成本0。同时实验室建设安全配套设施,如消防设施,急救设施等^。

在建造完成后,实验室要进行定期检查,确定是否配备了有效的安全防护设备(防火防盗设备、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感应水龙头、紫外线灯、洗眼装置等),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及时维护。对于冰箱、培养箱这类常年开机的设备,若仪器比较老旧的,要做好仪器报废和重新申购工作。管理部门也应加快仪器的报废和重新采购的工作,如有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存在,要及时排除隐患。对于在实验室进行的科研活动要尽心有效地曰常监督,包括:

     1)做好内部或外部审核工作。内、外部审核是管理体系实施与维持的重要环节。实验室除日常的常规检查外还要至少每年进行一次系统的安全检查,制订详细的审核计划,明确检查目的,对发现问题提出详细整改方案,认真整改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提交实验室管理层。通过定期的审核以证实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持续符合要求并不断完善。

     2)做好管理评审工作。管理评审是实验室管理层对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及其全部活动进行评审,是对安全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的系统评价,包括对实验室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制订是否对实验室各项安全管理活动具有指导性作用进行审核评价,达到使管理体系更有效运行的目的。

     3)开展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维持管理体系良好运行的关键因素。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活动以及实验室间的比对、能力验证等外部质量控制活动,通过质量控制来评估实验室自身的工作质量,衡量实验室技术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达到追求技术进步的目标。

    4)做好记录的控制。记录是证明检测结果符合质量要求、为管理体系正常运行提供的客观证据。记录并保管好所有与实验过程和各种质量活动有关的原始数据,对各种质量活动过程的技术和质量记录进行有效控制,使每次实验记录都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便识别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也是实验活动可追溯性的依据,为管理体系有效运作和实验活动符合认可评审要求提供充分的证据,为实验活动的改进提供依据。实验室安全体系运行中,应做到每项工作均有程序,有程序必须执行,有执行必须有记录,养成工作中随时记录的好习惯。以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该重点实验室有12项运行管理规定,其中一大块是涉及安全管理的。并且在2011年科技部正式发文批准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后,该实验室除了根据规定做了必须硬件建设外,还对每个实验室安装了监控和门禁系统,加强对人员的准入管理,实验的记录控制以及安全检查也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详细的检查监督。

2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日常管理

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制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位是做好化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首先应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相关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为环境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也有利于形成一种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使

安全管理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这些制度和规程应根据本实验室使用的化学品、生物实验标本类型和特性认真制订。例如: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的清洁、消毒、消防安全检查制度,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生物化学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事件、伤害、事故报告制度,生物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仪器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安全防护方面的制度,以及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实验生物安全制度的运行。如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要求将各种废弃物分类处理,放置在规定的地方,每周进行集中回收报废试剂,并对涉及化学生物安全的设备和防护用品进行清洁、消毒检查。

在建立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同时,也要严格执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程。由于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一级法人单位建设的,因此在安全问题上,高校需要明确权责,把责任分级落实到二级学院和实验室,实行领导负责制、责任追究制,明确各级人员责任制(包括一线开展实验活动的所有人员),对实验室生物化学安全管理和使用采取奖惩并重的办法,决不放过任何违反生物安全管理的行为。

3安全教育及技术培训:系统的学习和培训

重点实验室应组织对进入实验室的所有人员进行生物化学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把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火灾处理、危险化学品泄露、检验技术、生物安全操作和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理方法等培训,来提高学生和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熟悉如何识别和控制实验室危害因素,了解如何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来预防实验室事故。所有人员经严格考核后方能持证上岗。由于实验室管理都趋于信息化,使得实验室管理更易于细化a2_13。电子门禁、仪器网络使用权限等都可以针对每个学生和操作者的实际使用情况、操作情况进行权限设置。如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门禁权限只下放给有研究需要并经过严格培训、持证上岗的学生。安全设备的操作证也必须有使用权限的学生才能打开。上述措施的施行确保有需求的人员经过严格的考核才可以进入实验室,并对潜在危险进行有效排查。

实验室安全管理要点范文2

一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分析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由于人为疏忽、设备老化、安全教育宣传不到位、管理缺陷等原因,从而发生的安全事故,使人触目惊心。因此,各高校应根据本校自身的教学、科研需求及特点,探索与本校相适应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

二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高校化学实验室承载了教学及科研任务,是高校化学类专业课程进行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实验室的建设和安全管理工作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工作。教育部针对实验室安全工作,分别出台了《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的意见》(教备[1992]44号)等文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也于2013年出台了《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管理办法》的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对实验室管理和安全工作做出一系列有章可循的规定。但随着我国高校化学类实验室发展规模的扩大,各类新型实验技术、实验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的不断涌现,实验室安全问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仅仅依靠国家颁布的各种管理办法文件很难满足各个高校化学实验室的个性化需求。所存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各类问题中,有以下几个共性的问题: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但在法律、法规或各种规章制度上仅依靠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1]等文件,很难有针对性的实现对各大高校的化学实验室进行有效管理,提出的文件要求也是总体指导性精神,很难落实到工作实处[2]。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分散

各大高校均有自己的办学特点及管理机构设置特点,不同学校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方式不同,有些由设备管理处与教务处共同管理,有些则分散到保卫处、设备处及科研处共同管理,部分高校将安全管理划归到综合治理委员会或发展规划处等部门共同管理。由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涉及水电、房屋、消防、设备、保安等多个方面,而这些方面分属不同职能部门,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问题,多个职能部门协调沟通、共同工作的情况下,很难迅速有效解决问题[3]。

(三)安全教育重视度不足

许多高校在教学科研过程开展前,未进行安全教育工作的宣传和系统讲授。虽然在实验室中悬挂有本实验室的安全须知,但并未在开课之前进行系统实验安全知识的讲解,也未针对实验安全方面开设专门的课程供教师和学生进行专门学习,安全教育往往是走过场,不能达到实验室安全教育本应达到的效果。

(四)实验室安全专项经费投入不到位

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自身综合排名,往往出现“重科研、轻安全”的情况,因此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教学、科研设备的购置等,但对于安全方面的专项经费则投入有限。有些实验室由一般教室改造,水电布局、防火防盗等设计存在安全隐患,如烟雾报警器、喷淋、排风系统不足或根本无法配备,同时有毒有害、具腐蚀性或易燃易爆试剂的放置间防盗系统不足,使实验室存在安全隐患。

三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针对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各个高校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验室安全体系构

(一)制度建设

在任何工作开展前,制度的形成和建设都是核心工作,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更是如此。建立符合高校自身发展需求的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需要考虑两个问题:①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各高校在进行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所指定的制度,需要考虑具备普遍的指导意义。同时针对化学类实验自身的特点,以及各个化学实验的不同内容,该制度还应具备特殊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不同实验提出不同的实验要求以及事故预案,每一流程均有指导性的操作意见,使制度落到实处;②制度针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处理流程。一旦发生事故,除了进行紧急处理及善后工作,还需在制度中明确应急处理上报流程,使一切工作有章可循、流程清

(二)管理体制建设

制度建立是为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提供了依据,但体系建立和完善才能将制度落实。高校化学类实验室管理一般由学校管理层、教务处、设备处等各系分层管理。其中各系管理是整个管理体系的核心。化学类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各层领导下,由实验室主任及化学类实验室负责人主要执行安全管理工作,检查安全隐患,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同时责任落实到人,将“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到实处,授课教师同样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执行者,从而达到将安全管理工作层层负责,提高实验室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和责任。

(三)安全教育建设

针对学生,在大学第一个学期开设普适的实验安全教育课程,使每个学生均构建基础的实验安全意识。同时在开设的所有化学类课程开始前,均应根据本门课程实验的特点和危险性,提供专门的实验安全课程内容学习,使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实验特点,提升学生安全操作意识。针对教师以及实验室管理人员,开设安全管理教育类课程以及风险应急处理等课程或专业培训,使授课教师及实验室管理人员从业务上熟练掌握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法及应急处理方法。

(四)硬件设施建设

化学类实验往往需要进行加热、各种化学试剂反应等,有许多试剂具有腐蚀性或有挥发性,因此化学类实验室必须配备通风橱、洗眼器、烟雾探测器、喷淋设备、消防设备等安全设施,用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同时,化学类实验的废弃物有许多直接废弃会污染环境或侵蚀管道,因此还需配备废液、废弃物回收设备,用以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结语

高校化学类实验室是高校化学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而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保障。近年来的安全事故从不同方面反映出化学类实验室的管理漏洞,表明实验室的安全工作不能有一丝松懈和马虎。通过制度构建、体制构建、安全教育、硬件设施贾强等方面的不断推进,努力提高化学类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从而保障化学实验课程及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将安全事故发生概率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28号[Z].2009-10-19.

实验室安全管理要点范文3

菌(毒)种和生物样本运输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菌毒种和生物样本运输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须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浙江省指定由省卫生监督审批中心统一审批),运输过程中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人员办理,并对运输的菌毒种和生物样本进行规范包装。

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之一。监督检查的形式,一是组织相关专家到各地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二是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辖区内的实验室进行监督检查。三是通过实验室的自查和自我评估来发现问题和改进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通过监督检查促进和完善、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交流学习利用各种机会为各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交流学习平台,如在全省生物安全工作会议和全省科教工作会议上开辟经验交流科目,让在生物安全管理做的好有创新的实验室进行专题发言,以此推动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师资培训从2005年开始省卫生行政部门就开始着手全省生物安全培训师资的建设工作,经过2期的重点培训为各市、高等院校、省级医疗单位培养了100多名的培训师资队伍,为各地开展生物安全培训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上岗培训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人员,必须事先接受实验室生物安全上岗培训,并经过统一考试合格,持证上岗。经过2008—2011年的4年连续培训,目前全省接受培训的实验人员已经达到11411人。接受培训人员具体分布见表1。除了表中的培训外,2005—2007年由省卫生行政部门直接组织了3期培训,共计培训全省实验室骨干633人。经过连续多年的培训已经基本函盖了疾控和医疗等系统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实验人员,这些人员经过培训考核后均取得生物安全上岗资质。近年各地重点开展了新进人员的上岗培训和强化培训,培训工作在稳步推进。

实验室备案情况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按照浙江省生物安全管理技术规范要求,通过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在浙江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上进行了备案,至2011年12月底前,共有1154个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备案,实验室主要分布在疾控系统、医疗机构和个别大专院校(数据采自浙江省病原微生物安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自2005年以来浙江省把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工作作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取得明显效果。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1154个不同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了网上备案,其中BSL-1实验室有240个,占20.80%;BSL-2实验室有912个,占79.03%;BSL-3实验室有2个。1154家实验室主要分布在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等,两者占到总数的95.6%。在1154个实验室中有工作人员有5422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初级2776人,中级577人,高级2069人,人员培训获得上岗证书的有4776人,达88.09%。

示范实验室建设为了推动全省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和管理,省卫生行政部门出台了《浙江省二级生物安全示范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并组织起草了《示范实验室评审细则》。各地根据《办法》要求,第一轮有31个实验室申报,经过资料符合性审核,对5个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考核评估,重点评估实验人员生物安全知识掌握情况、操作技能、应急处置和防护设备使用等几方面的符合情况,同时对各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现场评估。对经过考核符合建设要求的实验室,将分别授予“省级示范实验室”和“市级示范实验室”称号。

集中由省卫生监督审批中心负责审批。在办理航空运输时由经过民航组织培训并考核发证的人员负责办理,同时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包装。建立的这些审批制度和工作程序不仅规范了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运输,也确保了运输过程的安全。

监督检查为了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和建设,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运行情况开展了监督检查。既有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也有接受主管部门和实验室所在单位的监督检查,检查情况除了及时反馈外,还有以书面形式要求整改,有的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通报。另外,浙江省目前有2家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委员会(CNAS)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和卫生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评估,并还定期接受CNAS的监督评审及相关的安全检查。

交流学习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利用各种形式组织交流,强化管理,如利用各种工作会议、学术交流等开展交流培训等。浙江省多次在全国会议上进行专题重点发言,得到卫生部和其他兄弟省市好评,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在省内安排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做得比较好,思路比较新颖、管理有特色的实验室进行大会专题发言,还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交流,起到了学习交流,互相促进的目的,规范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管理既是一项新的工作,也是一门新的学科,在管理中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提高。浙江省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尤其强调结合实际,根据工作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也采取了一些创新举措和创新管理手段,取得很好的效果。浙江省在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世界各地的管理经验,在管理手段上采取了一些创新的举措,如创新的地使用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了网上备案系统,不仅实现网上备案,也为后期实验室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此项技术深受全国兄弟省份的好评与应用。

另外,浙江省卫生行政部门为了推动全省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创建了二级生物安全示范实验室申报评审平台,将示范实验室建设作为推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主要抓手,取得很好的示范效应。

实验室安全管理要点范文4

关键词:实验室开放;微生物;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06-02

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的教育水平也必须逐步提高,实现实验室开放是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备条件,也是体现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微生物实验室作为高校生物类实验室,在安全管理上具有其独特性,随着实验室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如何切实保证实验室工作的正常运行,保障师生的安全健康,是实验室管理者不可回避的难题。

一、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特点

1.开放时间长。作为高校的开放实验室,除了固定的教学实验任务外,必然要承担在校师生的大量科研实验活动,而且微生物实验的特点决定了试验完成的周期较长,因此往往是全天、全年不间断长期开放。

2.服务面向广。实验室的服务对象不仅有本科生、研究生、在校教师还包括校外技术合作的研究人员。

3.开放项目多。实验室不仅开展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实验项目,还承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实验以及学生的科技创新实验活动。此外,教师的科研实验也在开放实验室进行。

4.微生物菌种繁杂。实验项目多导致实验室内的菌种类型和数量众多。由于科研实验的前沿性特征,许多实验菌种具有不确定性。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的以上特点无疑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事故的类型及原因分析

实验室安全事故是指因种种不安定因素而在实验室引发的,与人们的愿望相违背,使实验操作发生阻碍、失控、暂时或永久停止,并造成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意外事故[1]。基于多年实验室工作经验结合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自身特点,除了一般性的设备损坏、被盗,以及实验室废弃物环境污染等方面外,笔者将对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事故隐患进行归类,并就其成因逐一进行分析。

1.消防安全隐患。微生物实验室的消防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以下:(1)用电隐患。一方面是供电系统问题,主要是供电线路老化,以致漏电着火,也有电容量不足,长期超负荷使用导致的事故。另一方面是用电设备使用不当问题:①设备“超期服役”,留下安全隐患,导致失火。②设备出现故障未及时发现和维修。③长时间离开实验室时忘记关闭电源,致使设备通电时间过长,因温度过高而失火[2]。(2)用火隐患。操作不慎,使火源接触易燃物质,引起着火。(3)高压容器隐患。高压蒸汽灭菌器是微生物实验室的常用设备,如果未按规定定期检验发生压力表失灵,安全阀堵塞等情况,极易引发恶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危险化学品安全隐患。微生物实验室中的化学品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方面:①毒害性危害。普通微生物实验室内较少使用剧毒药品,但许多常用药品具有毒性。如,作为生物抑制剂的链霉素怀疑为致癌剂和突变诱导剂,可导致过敏反应,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②腐蚀性危害。实验室常用的盐酸、氢氧化钠、苯酚等试剂,若操作不慎,不仅会对实验仪器造成腐蚀性破坏,对人体组织也会造成化学灼伤,使其在4小时内出现坏死现象,损伤难以痊愈。但由于这些是常用药品,操作者容易掉以轻心,不按规程操作,从而酿成严重后果。

3.生物安全隐患。生物安全隐患是微生物实验室特有的安全隐患,其危害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亚于其他任何一种安全隐患,2004年11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说明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更应提高认识,切实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笔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其产生隐患的原因如下:①实验室环境条件差,管理不善。微生物实验室布局不合理,无清洁区、缓冲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之分,未配置生物安全柜,操作空间不足等都是造成生物污染的诱因[3]。由于开放实验室的服务面向广,实验室内可能有多个实验项目同时进行,如果管理不严格,可能因为试验样品混淆导致试验失败,甚至可能因菌种变异导致严重的危害。②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许多师生认为普通微生物实验室内无致病性菌种,因此消毒意识淡薄。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细菌可能产生变异,由非致病菌转变为致病菌,如果人体感染就非常危险,特别是身体上有伤口时危险性就更大。

4.辐射安全隐患。对于微生物实验室,辐射危害的主要来源是用于消毒操作的紫外线灯。紫外线具有杀灭细菌的作用,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使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引起癌变。一些实验室对于紫外线灯开关未进行特殊标识,致使学生误开紫外灯而无任何防范措施,直接在紫外灯下操作实验,导致身体损伤。

三、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

1.安全教育优先。绝大多数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与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和安全知识不足有关,因此重视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应放在首位。在新生进实验室之前,必须由实验室负责人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内容包括安全操作和各种应急措施。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制定开放实验室的准入制度,对进入实验室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各类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并考核,获得实验室准入资质方可进入实验室,以确保事前的安全教育不缺失。

2.完善制度为重。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安全事故的防范重在规章制度的完善。制定制度容易,执行制度才是关键。实验室难管理往往不是因为制定的制度太少,而是因为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规章制度如同虚设,所以要落实制度,必须抓好监督管理。

3.规范操作是目的。事前教育,规章制度的执行都是为了最终保证实验室内的每一个实验操作能够规范。如果实验室内的操作都能够按照实验流程、仪器设备操作规程正确操作,则安全隐患就可以降低到最低水平。因此,让每个学生和工作人员都能在了解实验流程、熟悉仪器操作后才正式开始实验十分重要。

4.硬件改善是保证。硬件条件是实验室安全的物质保证,涉及实验室安全的硬件改善是实验室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首先,要保证充足的通用安全设施配备;其次,要保证高品质专业环保设施及个体防护装置的到位;最后,要保证安全标识全覆盖。

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是高校平稳、有序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首要任务。面对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复杂性和迫切性,管理者必须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以人的生命健康为本,优先保证资源配置,完善规章制度,切实落实相关措施。安全无小事,稳定是保障,安全稳定是高校快速发展,建设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实验室安全工作作为高校安全工作的组成部分,应成为高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张勇,刘军山,黄启来.实验教学模式创新与课堂教学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6).

实验室安全管理要点范文5

关键词:高校;生物实验室;环保;安全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261-01

一、高校生物实验室的特点及其安全因素分析

众所周知,各大高校均拥有一些基础课实验室、专业课实验室以及学生创新实验室等等,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用较为频繁,耗材情况复杂,安全管理和控制难度较大。那么,高校生物实验室因其仪器设备的精密贵重,使用多种生化试剂、有毒化学物品,而且存放着较多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涉及实验项目较多,实验条件较为复杂等等,其具有更加显著的特点。高校生物实验室受到来自于硬件投入不足、软件运行不佳等方面安全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同时,还会受到生物活性材料及其代谢物、有毒有害物品及其实验废弃物、放射性物质及其废弃物、实验器械与耗材等等诸多生物实验室常见废弃物的影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极大危害,迫切需要相关人员加强生物实验室的环保与安全管理水平。另外,生物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环保意识淡薄,分工不明确,个人素质较低等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物实验室的环保与安全管理质量。

二、高校生物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的具体策略

(一)规范生物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生物实验室的环保与安全管理水平,就要加大对生物实验室减少的投资力度,有效规范生物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促使整个生物实验室的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规范生物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对生物实验室建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努力构建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与环保建设标准,对旧实验室的水电暖气等线路、管道进行专业性的更新与改造,配备符合国家防火标准的消防栓、灭火器等等,并更新、改造一些生物实验室通风系统和安全监控设备,努力促使生物实验室的功能较为完善、布局较为合理,进一步提高生物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管理水平。

(二)加强对师生的安全、环保宣传教育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生物实验室的环保与安全管理水平,还要加强对师生的安全、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环保意识。首先,要对生物实验室的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岗位培训,努力建设一支具备综合素质的生物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队伍;其次,要对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的学生进行相关的安全、环保教育,让每一位学生提前熟悉和掌握实验规程与注意事项,避免出现操作性失误;最后还要对实验教师强化安全、环保知识学习,尤其是要明确有毒有害化学物品的危害性,才能真正保证生物实验的安全性、环保性。

(三)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生物实验室的环保与安全管理水平,就要针对生物实验室的自身特点制定、完善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努力形成一套系统、全面的规章制度,尤其要制定和完善具备高实操性的生物实验室管理办法和规定,比如:“实验用活体材料管理办法”、“实验室贵重及危险品管理办法”、“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办法”等等,以确保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还要逐级签订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责任书,根据“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制,有效提高生物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努力做到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最大限度地杜绝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加强生物实验室常见废弃物的处理管理

加强生物实验室常见废弃物的处理管理,也是有效加强生物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首先,对生物活性实验材料,尤其是细胞和微生物等等,要进行及时的灭活与消毒处理,以免造成细菌、病毒的外泄。其次,对有毒有害实验废弃物要进行分级分类封存,及时送交具备处理资质的部门加以处理,而不能随意丢弃、掩埋。最后,对放射性废弃物按照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进行分别处理,同时要做到及时用同位素探测仪检查污染状况,由专业部门进行统一回收与处理,以避免放射性废弃物出现二次污染危害。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生物实验室是搞好科研与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安全与环保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校园师生安全和环境污染状况。因此,各大高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安全、环保宣传教育,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生物实验室常见废弃物的处理管理,推行环保、绿色与清洁实验,努力打造平安绿色校园,有效维持高校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齐龙.浅谈高校生物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4).

[2]兰影杰.浅谈高校生物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J].中国外资,2013(24).

实验室安全管理要点范文6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实验室安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8-0055-02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已成为管理者的共识,实验室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已成为实验室发展的大趋势。集中管理可使实验室保持高的开放性,容纳更高的人流量,有助于改善教学环境也可使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另一方面也给实验室安全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人流量、机器数量的增多给计算机实验室带来了设备故障、火灾、触电等的安全隐患,如何确保师生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如何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正成为高校研究的课题。

2 国内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国外高校实验室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1][2],且针对各部分均有明确规定。以美国和英国为例,美国的实验室规定了多级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明确了实验室管理的内容,详细说明了管理流程是如何具体实施的,并指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培训所包含的接受培训人员、考核制度等。英国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实验室安全责任人、实验室风险评估、实验室安全检查、实验室安全检查监督、实验室安全培训。美、英高校在落实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过程中,重视其可操作性,即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检查项目均有详细的规定可供参照。

国内的研究[3][4][5]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种是针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一种是研究发达国家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对国内的启示,另外一种是针对国内实验室安全研究现状,构建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国内的研究多致力于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有些研究吸收了国外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经验,体系比较完整,但总体上在管理体系具体包含的内容还不够清晰。

3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特点

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承担来自全校的计算机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教学及科研任务,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承担的教学任务多,计算机基础课为全校大多数专业必修的科目,且承担计算机专业课等的教学,教学任务重;2)开放时间长,因涉及高校众多专业的教学,实验室承担的学时数众多,实验室多全天开放;3)使用的软件种类多,计算机实验室不仅承担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还承担着外语专业、数学专业、工程类专业等的教学,需安装多种教学软件。

计算机实验室承担的实践教学任务重,在管理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6]:1)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多认为实验室安全是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对安全问题注意不够;2)设备老化问题,计算机实验室的计算机多是分批购买,购买较早的计算机老化比较严重,而且计算机的高频率使用也使计算机的老化加速;3)设备故障问题,计算机实验室静电现象比较常见,因使用频率高,造成计算机出现硬件、软件及网络故障等问题;4)系统安全问题,由于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参差不齐,个别学生有意无意下载文件、删除系统文件、更改配置、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5)环境安全问题,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较多,产生的温度较高,存在火灾的隐患,且有些实验室因装修问题,天花出现裂纹及脱落的现象,对教师及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

4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4.1 实验室安全要素分析

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平时的实验室管理工作可以得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实验室安全文件、实验室安全委员会、仪器设备的检查、工作环境安全检查、意外事故防范、安全整改、实验室安全检查监督、安全培训。

4.2 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内容的细化

从计算机实验室的角度来说,在实验室安全文件、实验室安全委员会、安全整改、实验室安全检查监督、安全培训这些方面与物理、化学等实验室是相通的。不同于物理、化学等实验室的地方在于计算机实验室不存在剧毒化学品、不存在试剂废液排放问题,且在设备检查、工作环境检查、意外事件防范有其自身的特点。

设备检查方面,计算机实验室主要检查计算机软硬件、网络是否能正常运行。在软件方面主要检查操作系统/管理系统是否正常、是否感染病毒、教学软件能否正常使用;硬件方面主要检查计算机与耗材的数量、以及是否存在硬件故障;网络方面主要是看交换机能否正常运行,网络是否通畅。

实验室环境检查方面,这里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计算机实验室和服务器机房的检查。计算机实验室主要检查电箱是否有安全标识及操作指南,实验室内墙壁上是否有禁止室内饮食的标识,灭火器、面罩及保存方式是否正常;服务器机房主要检查空调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火灾预警装置是否正常。此外还要注意每个实验室的安全信息牌是否完整、安全通道标志是否正常。

意外事故防范方面,计算机实验室主要的隐患在于温度较高、电器较多,存在火灾和触电的安全隐患。除其他自然灾害外,需重点针对此两种情况做详细的预案。

4.3 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1)实验室安全文件

是否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制定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否已经通报且张贴在各实验室,是否对现有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了论证、更新,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校领导、院/中心领导、实验室主任、实验室安全员是否签订了实验室安全责任书。

2)实验室安全委员会

学校是否成立了负责实验室管理的实验室安全委员会这样的部门,是否建立了由校领导――院/中心领导――实验室主任――实验室安全员组成的四级人员结构,是否定期不定期的召开安全会议,每次的会议是否有详细的记录,会议的决议是否经过专家的讨论。

3)仪器设备的检查

有关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的操作方法是否已经张贴,计算机系统/管理系统、教学应用软件、交换机、多媒体、服务器等的故障及维修是否有详细的记录。

4)工作环境安全检查

安防设备如灭火器、面罩、服务器机房的火灾预警装置数量是否充足、是否过期、放置/保存方式是否正确,服务器机房的空调能否正常使用,用电箱上是否贴有安全标识,实验室墙上是否张贴有禁止在实验室饮食的标识,实验室天花是否正常,实验室是否存在大功率电器使用的情况、乱接电线的情况、漏电情况、私拆计算机的情况等,是否存在纸张、饮料瓶、鼠标、键盘、计算机配件乱放的情况,走廊的安全标识是否能正常使用,安全信息牌是否完整,是否有实验室环境安全异常情况及整改进程登记表。

5)意外事故的防范

是否对实验室可能发生的具体危险(如火灾、触电等)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包括组织机制、应急措施、事故处理步骤等。此外,是否联合相关部门进行演练,一旦事故发生,可有效地降低损失。

6)实验室安全检查监督

是否有明确的定期检查制度,如学校每月一次安全检查、学院/中心每月两次检查、实验室每周一次检查。是否有安全巡查机制,是否有规范的安全检查记录,是否有完整的安全隐患通报整改记录。

7)安全培训

是否有详细的培训计划,是否印制了培训手册,培训的人员是否涵盖了所有学生、带实验课的教师以及实验室管理人员,是否有培训考核机制,是否有详细的培训记录。

5 结语

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关系到师生以及实验室管理员的人身安全、关系到教学实践质量的高低。因此,实验室管理员一定要做好实验室的安全检查工作,及时的排除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本文构建了一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以期能为计算机实验室安全提供一定参考,在实际工作中,将结合实验室安全工作对体系进行一定修改,以使体系能更好地保障实验室的安全,保证计算机相关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安全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浴辉,等. 从牛津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看可操作性的重要作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8).

[2] 阮慧等. 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10).

[3] 仇念文,等. 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1).

[4] 叶秉良,等.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