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范例6篇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范文1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发生;防治;安徽太和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168-01

小麦是太和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吸浆虫、锈病、蚜虫、麦蜘蛛、黏虫、地下害虫等主要病虫是制约该县小麦高产、优质的主要生物灾害。抓好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对于确保该县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确保小麦高产攻关目标的实现和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意义十分重大。近几年来,太和县推行了“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以此推动全县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受生产水平、栽培技术、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太和县主要病虫害发生呈现一些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常发性病虫发生有下降趋势,如纹枯病。②偶发性病虫仍有局部重发区域。如吸浆虫于近几年在该县局部区发生较重,有些年份可达大发生程度;2003年小麦赤霉病全县大流行。

1 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

小麦主要病虫害:以纹枯病为主,吸浆虫在常发区近年仍有不同程度发生,小麦穗期蚜虫2009年淮北部分地区大暴发。小麦次要病虫害:沿淮地区麦蜘蛛、感病品种的白粉病和锈病(叶锈为主)。条锈病仅2007、2009、2010年在太和县麦区零星发生。

2 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1 农业防治措施

2.1.1 药剂拌种。①地下害虫重发地区推行杀虫剂拌种技术,用辛硫磷25 g,或吡虫啉20 g拌小麦种子50 kg;②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重发地区,推行杀菌剂拌种技术,用戊唑醇湿拌剂2 g,或三唑酮20 g拌小麦种子50 kg;③病虫害普防地区,药剂拌种可单选50%甲柳·酮乳油50 mL,也可任选以上杀菌剂和杀虫剂各一混配使用,拌种时将药剂对水3 kg搅匀边喷边拌,待麦种晾干即可播种,播种深度不宜超过5 cm。为防止产生药害,药剂拌种时不能随意加大用量,要按规定药量使用。

2.1.2 种植抗(耐)病品种。豫麦70、泛麦5号、新麦18等品种宜种植在白粉病重发区;扬麦13、扬麦14、扬麦15、皖麦43、泛麦5号等品种宜种植在赤霉病常发区;邯6172、新麦18、豫麦70等品种宜种植在纹枯病重发区。

2.1.3 适期播种,减轻病虫发生程度。纹枯病、白粉病、地下害虫重发地区,为减轻其冬前侵染和危害,春性小麦品种在10月下旬播种,半冬性小麦品种在10月中旬播种。同时播种要适量,并进行扩行播种(行距22 cm以上),加强肥水管理,实施健身栽培[1]。

2.2 化学防治

2.2.1 小麦白粉病。在药剂拌种的基础上,于小麦倒三叶展开时,对病叶率达15%的田块,用三唑酮150 g/hm2、烯唑醇120 g/hm2喷雾防治。每7 d喷1次,连防2~3次,

2.2.2 小麦蚜虫。注意保护和利用好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蚜茧蜂等优势种天敌。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苗期500头/百株,穗期800头/百穗)、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时,用吡蚜酮90 g/hm2、啶虫脒30 g/hm2、吡虫啉60 g/hm2、毒死蜱480 g/hm2,或抗蚜·吡虫啉喷雾防治,兼治麦田灰飞虱。当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大于1∶322时,可有效控制麦蚜,不必施药防治[2]。

2.2.3 小麦锈病。大田叶锈病病叶率达10%、条锈病病叶率达0.5%时要立即进行普防,防治药剂品种、用量同小麦白粉病,重病田块在首次喷药10 d后再喷1次。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立即防治,控制其蔓延;当田间发现小麦条锈病单片病叶,应立即摘除并带到田外烧毁或深埋[3]。

2.2.4 小麦纹枯病。在种子处理的基础上,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同时加强重病田春季药剂防治。小麦拔节初期病株率达20%的田块及时喷药,用丙环唑135 g/hm2,或井冈霉素150 g/hm2,或烯唑醇90~105 g/hm2,或井·蜡芽375 g/hm2防治。选择上午有露水时施药,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重病区首次喷雾后隔10 d再喷1次[4]。

2.2.5 小麦吸浆虫 。吸浆虫常发区,在中蛹盛期选用辛硫磷1 125 g/hm2拌细土300 kg/hm2均匀撒到麦田,杀死虫蛹;为保证药效持久,可在药后浇水或抢在雨前施药。成虫盛期用敌敌畏1 800 g/hm2拌毒土撒施,或用倍硫磷562.5 g/hm2、高效氯氰菊酯30~45 g/hm2喷雾防治。如田间虫量大,需在中蛹期和成虫盛期实行2次防治,若田间虫量小,仅需在成虫盛期实行1次防治即可。

2.3 总体防治技术(3次防治)

着力抓好小麦返青拔节期、抽穗扬花期和播种期3次病虫总体防治。小麦抽穗扬花期以防治吸浆虫、赤霉病、穗蚜(或其中之一)为主,兼治叶枯病、锈病、黏虫、白粉病等;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以防治纹枯病为主,兼治麦蜘蛛、苗蚜等;秋种时以防治纹枯病、地下害虫为重点,推行药剂拌种。

2.3.1 选准对路药剂。尽量选择特效药,这样可以降低用药量,降低对天敌的杀伤作用,降低环境污染。如防治纹枯病可选用井冈霉素、井·蜡芽等,防治麦蚜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等。不能选择一些低含量的复配制剂(如多硫合剂等)和高毒农药[5]。

2.3.2 抓准防治适期。防治病害要求以预防为主,施药在发病之前或发病初期,如防治赤霉病要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在发病初期防治小麦白粉病和锈病;防治虫害要掌握在发生高峰期或3龄之前,同时要做到达标防治,不能盲目采取措施。

2.3.3 对足水量。防治病虫害时一定要对足水量,这样可以提高防治效果。机动喷雾器喷药量为300 kg/hm2;卫士牌0.7 mm孔径喷片手动喷雾器喷药量为375~450 kg/hm2;常规1.5 mm孔径喷片喷雾器喷药量为750 kg/hm2,对于小麦根茎部发生的病虫害要加大药液量,喷淋到小麦根茎部与病虫发生部位接触,提高防治效果。

2.3.4 喷雾要均匀。喷雾时一定要使用喷头,雾滴越细,喷雾越均匀周到,防治效果越好,喷雾时切不可去掉喷头进行粗喷。

3 参考文献

[1] 袁虹霞,李锁平.小麦近缘属种纹枯病的抗性鉴定[J].华北农学报,1998,13(4):26-29.

[2] 檀根甲,季伯衡.小麦纹枯病的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8,25(1):70-75.

[3] 李耀武,李焕应,张邦寨,等.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156.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范文2

关键词: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94

1 针对于种子与土壤的消毒

在小麦的主产区往往选择药剂拌种的形式来预防低下病虫害,使得小麦纹枯病得以推迟或者避免发生,同时,其对早春的蜘蛛、蚜虫病虫害也有着一定的防治作用。特别是地下病虫害较为频繁的地区,可以选择甲基酸或者辛硫磷来对土壤进行处理。

土壤的消毒应当要在40%的甲基异柳乳油中加30kg的水进行搅拌,使得可以通过喷雾器在细沙上喷洒,当其晾干之后,再将细沙均匀铺洒到种植田中去,在完成这项工作之后,再进行播种。当然,也可以将处理后的细沙铺筑到播沟之中,在其表面覆盖一层薄土再进行播种。亦或者,可以选择3%的辛硫酸颗粒剂在每平方里中用60~90kg,让其可以在播沟内铺平,然后进行处理、播种。

将种子进行消毒,使得50kg的小麦种子能够在浓度占40%的辛硫磷乳油50mL中与浓度为20%的粉锈宁乳油50mL,伴以3kg的水,让其搅拌均匀形成喷洒用的药剂。亦或者,选择浓度为2%的立克秀湿拌剂50g与甲柳50%,酸乳油50g加入3kg的水,将其搅匀形成喷洒药剂。之后使用喷雾器来为小麦种进行喷洒,当小麦种晾干之后即可进行播种。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药剂进行拌种的时候需要按照规定的药剂来调配药量,避免药量过大或者过小,而带来的小麦种破坏亦或者病虫害产生。

2 化学药剂的除草

禾本科的杂草进行除杂的时候,需要选用精f唑禾草灵( 骠马) 水乳剂600 ~ 900 ml /hm2,兑入600 kg /hm2的水。当小麦处于杂草二期的时候进行喷洒与防治。

阔叶杂草的防治,可以选择浓度为20%的氯氟吡氧乙酸加入750mL的乳油与600kg的水,当小麦处于3~5叶期的时候,对小麦的茎叶进行喷雾。将浓度为10%的苯磺隆可湿性粉剂以1:4的比例加入水,当小麦处于3~4叶期的时候,对杂草进行处理。

禾本科亦或者阔叶混生类的杂草需要选择溴苯腈乳油来作为除草剂,让其能够以225 g /L 的比例直接加入到乳油之中,使得其可以在小麦的生长二期进行喷雾,以此来降低病虫害影响。

3 病虫灾害的预防与处理

3.1 小麦病虫害

3.1.1 生物防治

可以选择生物防治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确保病虫害能够被有效遏制,将化学药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确保可能出现的穗蚜彻底杀死。其中,如三突花株、七星瓢虫作为小麦蚜虫的生物天敌,当其能够达到一定比例的时候,即能将麦蚜病害彻底控制,无需再选择别的化学防治措施。

3.1.2 化学防治

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时,选用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450g/hm2 或3% 啶虫脒( 如金世纪) 可湿性粉剂300g/hm2,或10% 吡虫啉(大功臣、蚜虱净) 可湿性粉剂300~450g/hm2 喷雾防治。机动喷雾药液量为225kg/hm2,WS-16 型或工农-16 型( 喷片孔径0.7mm) 手动喷雾器药液量为450kg /hm2,常规喷雾( 喷片孔径1.5 mm) 药液量为675kg /hm2 以上。

3.2 小麦纹枯病

药剂配方:要选择对纹枯病、白粉病均有效果的药剂配方,如15%井冈・戊唑醇悬浮剂、12%井冈・苯醚甲可湿性粉剂每667m2100mL(g)、56%醚菌・丙森锌(爱诺丰采)可湿性剂50g、27%噻呋・戊唑醇悬浮剂每667m230mL单用,也可选择40%井・蜡芽可湿性粉剂每667m240g,再加12.5%腈菌唑40mL或80%戊唑醇(优兴)可湿性粉剂每667m220g混用。对小麦白粉病已发生较重的田块,每667m2可选用56%醚菌・丙森锌可(爱诺丰采)湿性剂100g,加有机硅助剂(丝润)10g,对水30kg喷雾,迅速控制病情的扩展、蔓延。

3.3 小麦地的蜘蛛病虫害

主要是发生在春季,所以,在暖冬时节就应当为避免病虫害的发生,选择盛风啊等化学药剂来完成防治工作。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范文3

[关键词] 小麦种植 病虫害防治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35-01

根据河南省小麦种植的实际情况,在对小麦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该充分对本地区的气候温度以及土壤的环境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病虫害类型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进行病虫害防治,在选择各种化学农药时一定要慎重,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一、选择优质的小麦品种

在小麦选种过程中,要根据河南地区的小麦种植的类型以及其后环境,选择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将选择出来的优质小麦品种与具体的防治措施相结合,从根本上保证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随着河南地区小麦种植的经验不断的积累和应用成熟,抗病品种的小麦种植面积不断地扩大。但是就目前河南地区的小麦种植情况来说,优质小麦的产量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以抗病小麦为例,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能够有效抑制小麦锈病发生的优质品种太少,而易感病的小麦品种占了绝大多数。针对这种情况,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应该减少易感病品种的种植,选育优良的品种,进一步的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在河南地区种百农矮抗58能够取得比较好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在种植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在同一个区域种植相品种相同的小麦。在小麦种植比较大的区域内应该选择种植不同的良种,并合理的进行布局,进而减少小麦病虫害爆发的面积。除此之外,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还应该对病虫害的多发区和重发区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套种绿肥。而采用多种小麦品种混合种植的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二、合理用药、综合防治

1.播种期的防治

通常情况下,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关键应该在播种的期间进行重点的防治。在播种过程中,主要防治的对象就是土壤中的害虫。在种植之前,应该对土壤进行处理,在种子中掺加一定量的农药 进行防治。对于小麦纹枯病的防治,可以将种子与三锉酮按照500:1的比例进行拌种。而对于金针虫的防治,可以使用浓度大小为40%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兑水拌种。比例的大小在1:800:900,拌种三个小时之后就可以进行播种了。对于蛴螬重灾区,则可以使用浓度大小在50%的辛硫磷乳油与种子兑水拌种,其比例一般维持在1:70:600。通常情况下,这种拌种方法也对金针虫和蝼蛄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2.小麦返青拔节期的病虫害防治

最近几年,纹枯病和小麦红蜘蛛是小麦这个时期病虫害防治的重点。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在保证了田间水肥合理管理的基础下,应该对田间的病虫害进行及时的防治和控制。将麦田的病虫害发生率降低到最小程度。在这个时期小麦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在充分的重视小麦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施肥对策和灌溉方式,加强小麦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一般情况下,小麦返青拔节期,应该重点防治纹枯病、小麦红蜘蛛病,在病虫害比较严重的地区和产量比较有保证的地区应该在两周之内喷药两次。在防治过程中使用浓度大小为15%三锉酮兑水田间均匀的喷洒。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治小麦锈病,同时对于其让他的害虫也有着显著的防治作用。

3.穗到抽穗扬花期的病虫害防治

在这个过程中,小麦病虫害发生较多的是赤霉病和蚜虫等。在河南地区,这个时期主要的病虫害是蚜虫。这种虫害的发生时间十分的快速。这个时间段内是保证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时间,如果蚜虫控制不到位的化,将会对小麦的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小麦蚜虫的防治可以采用天敌防治也可以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冬季季节是蚜虫的天敌重要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应该重点做好对蚜虫天敌的保护,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采用化学农药防治过程中应该根据小麦田蚜虫的实际严重程度进行综合的药物防治,可以采用杀虫剂和灭虫剂交替使用,从而达到综合防治的目的,以小麦颖枯病威力,在防治过程中可以使用浓度大小为50%的多菌灵按照每亩75g的用量兑水进行均匀的喷施。

4.麦灌浆期的害虫防治

小麦灌浆期是预防病虫害的主要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小麦病虫害主要为蚜虫和白粉病。对于蚜虫的防治可以使用浓度大小为25%的快杀乳油按照每亩麦田21ml的量兑水进行均匀的喷洒。在小麦灌浆期,黑胚病也是对小麦的产量造成影响的一种病害。在黑胚病防治过程中,应该选择抗该种疾病的优质麦种。另外,还可以用浓度大小为12.5%的禾果利每亩使用25g兑水进行均匀喷洒。同时,使用三锉酮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沈志河,伊海涛,郭延习.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10(04)

[2]王永福,刘海鹏.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 北京农业. 2010(02)

[3]李纪华,时国超,刘小云,李晓改,武琳. 杏李主要病虫害与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 河南林业科技. 2010(03)

[4]刘慧,吴秋芳,张坤朋. 浅析蔬菜生产中病虫害的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 甘肃农业. 2010(08)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范文4

[关键词] 小麦 绿色防控技术 病虫害 应用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33-01

在小麦生产中,病虫害是制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1]。优质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十,落实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和控制的准则,每一步都应该考虑到多种病虫害,尽可能地采取综合对策,同时符合要求的无污染无公害农产品,并尽量减少投资,提高效益[2]。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地区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法规,以实现小麦生产的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率,环境友好的目的。

一、我国目前小麦主要病虫害及防控方法

小麦易发生的病虫害主要有:小麦红蜘蛛,麦播地下害虫,吸浆虫,小麦纹枯病,蚜虫,白粉病,黑星病,锈病和其他。预防时期要根据不同地块的害虫和疾病,预防药最好用生物农药,然后用高效,低毒,安全的化学农药,禁止使用剧毒或高残留农药喷洒[3]。应使用电机喷雾器,以改善喷雾质量。小麦防控技术根据小麦生长的时期进行单独防治,通常在越冬期、返青期、孕穗至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期分别进行防治。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绿色防控技术在小麦防治病虫害上的应用。

二、小麦绿色防控技术

1.绿色防控技术

绿色防控是指以保护农作物、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为目标,协调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调控等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来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4]。为满足绿色消费,服务绿色农业,提供绿色产品,近年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全国开展了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从2006~2009年已扩展到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0多个县(市)。据统计,2009年各级植保机构在不同作物上建立的各种类型的示范展示区达1 215个。示范面积超过100万hm2[4]。

2.小麦绿色防控技术的主要措施

2.1物理防治。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引诱害虫,并通过高压电网将害虫击晕后落入接虫袋。然后用人工防治、生物防治或化学药剂等方法消灭害虫。开灯和关灯时间因地而宜,一般以主治对象成虫始盛期开始[5]。

利用病虫适应生存温度范围的特性来消灭病虫害。变化温度杀死或减少病虫害,如温烫浸种、蒸汽灭菌、太阳辐射等可杀死土壤病原微生物和杂草种子。霜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在30℃以上时活动缓慢,42℃以上停止活动而逐渐死亡,可通过高温来杀灭此类病原菌。

2.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指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

利用赤眼蜂防治菜青虫,利用七星瓢虫、草蛉、食蚜蝇等防治蚜虫和螨类等,利用青蛙捕食蛾类等害虫等。在田间放鸭也可以防治虫害。

性信息素诱杀剂是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引诱同种雄性昆虫达到诱杀或迷向的作用,影响正常的害虫,从而降低了种群数量,以达到控制效果。

2.3营养防治。作物生长期间适当的、及时的喷施叶面肥,能够提高植物的抗性。要确定相应的微肥品种,预防和治疗微量营养素缺乏引起的生理性病害,也能补充钙肥。通过不同的营养补充作物,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预防疾病的能力,以实现自身保健。

2.4农业防治。在高产量和优质的前提下,当地种植的品种应该首选具有抗虫害较强的特点,合理轮作可以恶化单食性害虫或寡食性害虫食物链,可以令其无法觅食,从而减少种群数量。不同作物套种可以利用植物产生的化感物质抑制虫害的发生或诱集灭敌,减少病虫害发生,与此同时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使用生物群落内部控制害虫和疾病的发生。此外,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体的感染源;秋耕深翻,减少越冬的虫源;结合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的田间,地埂的杂草,是虫卵减少。

三、绿色防控技术在小麦上取得的成果

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显著提高了农作物的经济效益,而且农药用量减少,残留期缩短,这也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提高了生态和社会效益[6]。

绿色防控模式以农作物为主线的模式,使用性诱剂+生物农药,性诱剂+天敌等,节约成本220元至300元/hm2,减少喷施1~2次。

绿色防控模式以靶标为主线的模式,应用“诱虫灯+赤眼蜂+白僵菌”绿色防控技术,控制效果达70%以上,增加经济收入1500元/hm2,全程实现了绿色化防[7]。

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缩短农药残留期,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这有利于天敌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调查显示,绿色防控示范区,实施绿色的预防和控制,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超过15%的,辐射带动面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超过10%的,天敌的数量明显的上升趋势。绿色的预防和控制技术,有效地减少了人力和化学防治的投入,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实施绿色防控的预防和控制技术示范区的部分的分析结果显示,实施绿色防控平均水平相比化学预防和控制成本平均减少10%,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任志祥.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村科技,2011(2):26~27.

[2]郭香环,铁春晓,王永攀等.优质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0(8): 20~20.

[3]孙锋,高波,蔡军.淮北地区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11): 30~30.

[4]杨普云,熊延坤,尹哲等.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工作进展与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10(4): 37~38.

[5]阿孜古丽.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10(3): 51~51.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范文5

摘要:分别介绍了小麦播种期、返青拔节期、孕穗至抽穗扬花期、灌浆期病虫害防治技术,以供广大农户参考。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防治;播种期;返青拔节期;灌浆期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沭阳县优质小麦发展迅速,但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始终是制约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优质小麦的病虫害防治,要根据小麦不同品种的不同特性,在搞好测报的基础上,按照防治指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其发生、蔓延,提高优质小麦的商品性,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增加农民收入,现将优质小麦各生育期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简述如下,供广大农民参考。

1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种传、土传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80∶800~1000的比例拌匀,堆闷2~3h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50~100)∶(500~1000)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30~45kg/hm2拌砂或煤渣375kg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200mL与100kg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2返青拔节期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麦蜘蛛及地下害虫。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产地块影响更大。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且防治时间又偏晚的现象,这是小麦纹枯病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视返青期的防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剂技术,实行科学防治。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纹枯病病株率为15%~20%,地下害虫为害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单行600头/m。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2250~3000mL/hm2对水1125~1500kg喷麦茎基部,间隔10~15d再喷1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600~750mL/hm2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

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2次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250~3000mL/hm2对水适量,拌细土375kg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锄,将药剂翻入土中,再浇水;或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0kg/hm2拌细土300kg,均匀撒施于土表。

3孕穗至抽穗扬花期

孕穗至扬花期是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赤霉病、颖枯病、麦蚜、1代蚜虫和吸浆虫等多种病虫集中发生期和危害盛期。常年这些病虫害以麦蚜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重。小麦孕穗至扬花期是小麦形成产量非常重要的时期,又是多种病虫集中发生危害盛期,一旦病虫危害就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此期是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最关键时期,应切实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确保小麦优质丰产。利用天敌控制麦蚜。麦田是多种天敌的越冬场所和早春繁殖基地,保护好麦田天敌不仅有利于控制小麦害虫,而且也是后茬作物害虫天敌的主要来源,应注意保护利用。

药剂防治要根据小麦病虫害防治指标,抓住防治适期,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实行科学防治。

(1)孕穗至扬花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条锈病为病叶率2%~5%,叶锈病为病叶率5%~10%,白粉病为病叶率10%;麦蚜为500头/百穗,1代钻虫为25头/m2,吸浆虫蛹期2500头/m3、成虫期为5000~7500头/m3。

(2)对路的药剂、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是:防治锈病、白粉病可用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450g/hm2或40%粉锈宁乳油750~1125mL/hm2喷雾;防治赤霉病、叶枯病和颖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25~1.500kg/hm2喷雾;防治麦蚜可用2.5%敌杀死乳油150~225mL/hm2或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20~150g/hm2喷雾;防治1代黏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750~1125mL/hm2喷雾。

(3)混合施药技术应根据防治对象和防治指标科学运用,单种病虫发生重而其他发生轻时应进行单施药防治,以免造成浪费和农药污染。

(4)小麦赤霉病和颖枯病要以预防为主,孕穗期如遇连阴天气,在小麦扬花后要喷药预防。小麦吸浆虫虽是穗期为害的害虫,但防治适期在4月中下旬的蛹期,应在蛹期适时开展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250~3000mL/hm2对细沙或细沙土450~600kg撒施地面并划锄,施后浇水防治效果更佳;若蛹期未能防治,在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可在田间小麦70%左右抽穗时,用50%辛硫磷乳油750~1125mL/hm2喷雾。

4灌浆期

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害危害高峰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期防治重点是白粉病、锈病、麦穗蚜等。防治白粉病、锈病的方法同上,同时可兼治叶枯病等。用2.5%辉丰菊酯乳油300~450mL/hm2或25%快杀灵乳油375~525mL/hm2,对水750kg进行喷雾,可有效防治麦穗蚜。以上杀菌杀虫剂可一次性混合使用。若田间天敌与蚜虫的比例大于1∶120时就不必再用防治蚜虫的杀虫剂。小麦黑胚病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发展优质小麦必须注意防治小麦黑胚病。除选用抗黑胚病品种外,还要特别注意搞好小麦扬花灌浆期的防治。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0~450g/hm2,对水750kg防治效果最好,使用多菌灵、三唑酮、代森锰锌也有一定防治效果。应在灌浆初期和中后期各防治1次。

参考文献

[1]赵文先,李子钦,赵存虎,等.卫福混配剂防治小麦病虫害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0(4):9-10.

[2]杨文才,杨华宏.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配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5(8):25.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范文6

一、综合防治的基本特点

近几年来植物保护工作的发展,不仅表现在防治技术的改进,更主要的是通过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终于更深刻地认识了植保工作的方向,改变了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概念,从而更好地解决植保问题创造了条件。人们曾想寻找一种防治手段,企图利用这种单一手段来达到控制或消灭害虫的目的。综合防治是通过有机地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手段,使之相辅相成,将病虫害压低到经济危害水平以下,以收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将所使用的手段对农业生态系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新的综合防治概念,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错综复杂的动植物、农作物的耕种管理和周围环境构成一个生态体系。在生态体系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支,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或轻或重地影响整体体系的稳定,在关键因素上,甚至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影响病虫害种群的消长。所以说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生态学问题。

2、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种群的数量,使害虫密度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所以不要求进行不必要的防治工作,通常情况下不是使害虫绝灭,有时为了使天敌能够继续生活繁殖,在今后抵制虫害中发挥作用。在防治时还要有计划地留下一部分害虫。

3、各种防治手段化学防治、天敌利用、抗虫品种、农业技术措施或昆虫绝育,都是它们的各自特点和限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采用多种防治手段,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互相协调,彼此补充,能够收到最大的防治效果。必须全面考虑,使防治措施对生态系内外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不仅要注意它们对防治对象、作物和人畜的影响,还必须考虑与其它害虫、天敌、益虫和其它生物的关系,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二、综合防治技术在控害减灾中的作用

我国农业生物灾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已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从单一病虫为研究与防治对象,发展为以作物及其全生育期的多病虫为研究与防治对象,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出发,开展综合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基础的系统研究,组建适合各主要生态区的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分别在各示范区贯彻实施。在病虫害大发生的条件下,这些综防体系和配套防治技术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示范区显示出典型的科技主导作用。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是实现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益以及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实现农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增产指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山东省曹县农作物害虫的防治工作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由于农作物种植重茬、迎茬较多,病虫害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曹县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花生、棉花等,多年来,由于农作物种植种类单一长期重茬、迎茬种植的情况较多,近几年来病虫害发生程度及发生面积逐年加重。

2、 农民盲目用药、滥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意识还有待提高。近年来由于病虫害的逐年加重,据调查,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对农作物防治过程中,化学防治面积达到90%以上。一些农民在施药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用药量随意加大,这样就造成一些病虫害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也增加了用药的成本,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加重了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

3、农业生态系统脆弱,病虫灾害此起彼伏

(1) 小种分化与变异。新发现小麦白粉病毒力较强的8个新小种,潜在威胁更大;稻飞虱生物型以Ⅰ型为主,转变为生物型Ⅱ为主,并发现了致害力很强的孟加拉型;稻瘟病小种变异也很频繁。这些病虫新种型的出现,将引起大面积种植的品种丧失抗性,危害加重。

(2) 主要病虫再猖獗、次要病虫上升。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农药品种的更换,导致过去已长期控制的小麦吸浆虫、二化螟、三化螟、东亚飞蝗、稻蝗等多种病虫又回升造成灾害,一些次要的或局部性病虫害,如稻瘿蚊、水稻细菌条斑病、水稻恶菌病、麦蜘蛛、麦叶蜂、玉米病毒病等亦常成灾。。

(3) 危险性病虫害传入。近年来,一些国际上成灾频率极高的危险性病虫害如稻水象甲、美国白蛾、美洲斑潜蝇、马铃薯象甲等先后传入我国主要粮棉产区和林区;美国白蛾已沿主要铁路干线分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美洲斑潜蝇的传播更快、危害更大,迄今已在南北十多个省(区、市)发现其严重危害蔬菜、花卉、烟草、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形势相当严峻。

4、关键防治技术落后

(1) 农药使用技术落后。如农药的施用至今仍沿用50年代的大容量淋浇喷雾法,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20%左右,施药器械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一贯制”,与发达国家相比,民用飞机施药发展缓慢,机动施药器械拥有量小,使用范围有限,目前防治病虫害主要是手动器械施药。在病虫害大发生时,还得靠人海战术,尤其是除草的问题愈加突出,全国年耗除草用工约250~260亿个劳动日,几乎占农业用工的一半。有关农药的药效测定、残留动态监测、病虫抗药性的评估及治理亦严重滞后,盲目用药现象十分严重。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虽有一定基础,但与产业化的目标差距很大。此外,我国化学农药创制和研究能力落后,主要依赖于仿制的格局依然如故。

(2) 抗病虫作物品种选育急待加强。对棉铃虫、棉蚜、黄萎病、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稻瘟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病毒病等主要病虫害,尚没有研究出高效的可稳定控制其危害的农作物品种,生物技术在抗病虫品质创新与选育的应用上也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3) 病虫抗药性日趋严重。化学药剂防治仍是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减灾手段之一,随着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威胁我国农作物生产的主要病虫害有200多种,其中27种防治对象已产生严重抗药性,如水稻螟虫、棉铃虫、棉蚜、红蜘蛛、菜青虫、褐飞虱、水稻白叶枯病、小麦赤霉病、蔬菜霜霉病、小菜蛾、温室白粉虱等,尤以棉蚜、棉铃虫、白粉虱、小菜蛾、蔬菜霜霉病的抗药性突 出,成为生产面临的重大难题。

(4) 生物防治技术呼唤新的突破。我国是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取得很大成果,就总体而言已步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但近年来在应用基础研究(技术贮备)、生物技术应用、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投入市场新的生防制剂和保护利用天敌的实用技术越来越少。生物防治技术有待新的重大突破。

5、灾害预警能力差

长期以来,受研究经费和条件限制,我国对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吸浆虫、棉铃虫、玉米螟、棉蚜、草地螟、稻瘟病、黄萎病、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爆发成因和灾变规律的研究相当薄弱,因而对大区域流行暴发的重大病虫灾害的整体预警能力差,目前仍难以完全摆脱被动应付的局面。

四、持续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措施

1、加强对病虫害研究的投资力度

我国农业一直是低投入的弱质产业,农业科研的投入更是如此。在农业科研中,一谈及加强投入,人们首先考虑良种培育、科学施肥、兴修水利、区域治理等,植物保护总是被放在从属地位。植保科研单位由于经费不足,设备、仪器严重老化、陈旧。研究手段和技术的落后,导致相关基础研究滞后,无法开展重大病虫害的灾变规律研究,因而对灾害的预警能力差,生产上顾此失彼,已造成了严重后果,亟待加强投资力度。

2、 粮棉作物重大病虫害灾变规律研究

以严重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迁移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以下研究:

(1)迁移性害虫大批量、长距离、大范围迁飞或扩散的行为特征、生理生态机制及其灾变规律;流行性病害大区域蔓延、远距离传播的特征、生态条件及其成灾规律。

(2)重大病虫害与其寄主作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不同的作物布局、栽培制度及气候等条件下的消长规律与成灾趋势,分析引起暴发灾变的关键因素。

(3)害虫生物型分化和病原菌致病性变异的趋势、遗传规律及其与病虫暴发或流行成灾的关系。

3、加强粮棉油作物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以严重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及油料等主要农作物的重大病虫害及农田草、鼠害为主要对象,开展以下研究工作:

(1)重大病虫害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动态消长规律;主要致灾种类的发生发展趋势;准确的中、长期发生预报,数量化的灾害性风险预测技术。

(2)改进农业生物灾害的关键治理技术,对生态调控技术的创新与示范、控害生物的扩繁与利用、高效低毒非残留药剂的筛选与应用、病虫抗药性治理、抗病虫作物的选育与应用、耕作栽培措施的持续控害等技术措施着重加强研究;开发适应不同作物生态区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控害减灾配套技术体系。